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凉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凉凭作业本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21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21:03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周郎误曲</I>在2006-6-29 14:40:26的发言:</B>

<P>班长检查作业来了,凉凉完成得不错,回头和班上其他干部商量下,这学期的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的荣誉就颁给你了!</P>
<P>继续努力!</P></DIV>
<P>不会吧,感觉吃力得很啊,班长开玩笑了!!</P>[em04][em04]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22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21:04 | 只看该作者
不过,还是谢谢班长鼓励!![em27][em27]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23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21:07 | 只看该作者
<P><B><FONT color=#ff0000>6月28日学学练练(特邀试剑MM点评)</FONT></B>学一学</P>
<P>1、记住五个普通话读平声的入声字~~~~~侠、屋、服、渎、读</P>
<P>2、学点语法小知识</P>
<P>虚词的作用和类别
1、连词:连词的作用是连接。
(1)和、跟、同、与、及、而、并、或(表示联合关系的连接)如: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不但~~而且;或者~~或者;与其~~不如 (表示联合关系的连接)
(3)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即使、除非(表示偏正关系的连接)如:因为天气冷,所以河水结了冰。      练一练</P>
<P>出句:波光潋滟舟痕浅 [猫猫酸子]</P>
<P>对句:柳影婆娑风迹深 [凉   凭]</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f0033 size=4>试剑:风迹一词有点硬,影字炼字欠点,想来是为了格律和对仗拈来这个字的,构意不错。</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9 21:44:52编辑过]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21:42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ff0000>6月29日学学练练(由幻虚空版主点评)
</FONT></B>
<P>学一学</P>
<P>1、记住五个普通话读平声的入声字~~~~~扑、出、发、札、失</P>
<P>2、学点语法小知识</P>
<P>(虚词)助词:助词是附着在词或词组上面,表示一定的附加意义,助词大多念轻声。
(1)的、地、得是助词结构,“的”附着在词或词组后,表示它前面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如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地”附着在词或词组后,表示它前面的词或词组是状语,如:迅速地前进,仔仔细细地调查。“得”附着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后,表示它后面的词或词组是补语,如:说得清清楚楚。红得可爱。
(2)“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它们的主要作用是附着在动词之后表示时态,“着”表示进行态,指明动作在进行,如:“他大声地说着话”。或表示动作的结果在持续,如:“屋里点着灯”。“了”表示完成态。“过”表明经验态。
(3)还有一些助词,如:们、所、似的、来、把、初、第等。如:所见所闻,二十来人,斤把米,花园似的城市。</P>
<P>练一练    出句:淡梅疏竹窗前月 [我爱F4] </P>
<P>             对句:浅墨轻宣画上人 [凉 凭]</P>
<P>想说画水墨画用的宣纸的,不知道一个“宣”字能不能表明是宣纸的意思。</P>
<P><FONT color=#e61a42>幻虚空:呵呵,用“宣”表示宣纸,在这里还是可行的,让人看了尚能明了,但这样的指代不多见,也不提倡,用在别处可能容易引歧义。对句能很好地把握到出句的语境,只是“浅墨轻宣”这些物象重在烘托“画”,对于句中的主角——“人”,却难以使之增色。</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4 8:41:56编辑过]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25
 楼主| 发表于 2006-6-30 21:46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ff0000>6月30日学学练练(由大蒙校长点评)</FONT></B>学一学

<P>1、记住五个普通话读平声的入声字~~~~~节、汁、匝、竹、伏</P>
<P>2、学点语法小知识</P>
<P>语气词:(虚词)
语气词的作用是附着在整个句子的末了,表示语气。如:了、吗、呢、吧、啊等</P>
<P>叹词:
叹词包括表示感叹和应答的词,如:唉、呀、哟、哎哟、喂、唔 等。这些词在句子当中的位置比较灵活,通常不和其他实词发生特定的关系,也不充当一般的句法成分,但它们能独立成句,所以是一种特殊的词类。摹声词如“乒乓”“哗啦”“叮当”等,有同叹词相近的一面,也有同叹词不同的一面,这类词也归入叹词。练一练</P>
<P>出句:赏月观花求雅趣 [大蒙]</P>
<P>对句:弹筝侍笛少尘心 [凉凭]</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30 22:43:46编辑过]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7-3 14:25 | 只看该作者
<b><FONT color=#ff0000>7月1日《周末对句》</FONT></b>

<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出句:秋风摧叶老 [天池水清月光游]
对句:瘦月涤溪清 [凉凭]</FONT></ADDRESS><ADDRESS><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P></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出句:梅开添雪色 [静然]
对句:墨染显松青 [凉凭]</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对句:岳染显松青 [凉凭]</FONT></ADDRESS><ADDRESS><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P></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出句:细雨芭蕉愁点点 [CT]
对句:轻风芦苇恨离离 [凉凭]</FONT></ADDRESS><ADDRESS><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P></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出句:月淡风清诗醉我 [我爱F4]
对句:茶浓酒厚意留君 [凉凭]</FONT></ADDRESS><ADDRESS><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P></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出句:枰中车马纵闲趣 [月和弦]
对句:怀里琵琶流雅情 [凉凭]</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对句:案上文章溢雅情 [凉凭]</FONT></ADDRESS><ADDRESS><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P></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出句:人海沉浮,炎凉自体 [苏三]
对句:心间苦乐,冷暖谁知 [凉凭]</FONT></ADDRESS><P><FONT face=宋体><P></FONT><P>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 12:12:33编辑过]</FONT></DIV>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7-3 14:27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00ff size=3>   凉:风儿,呵呵,你可犯在我手里了,我可是可着劲儿砸了哈,只怕想砸啊又拣不着石头!</FONT>
<FONT face=宋体 size=3>出句:秋风摧叶老</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天池水清月光游]
对句:岁月本流长 【秋风过耳】
</FONT></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对句:孤枕扰心寒【秋风过耳】
</FONT></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3300ff><FONT color=#0000ff>    凉:</FONT>第一句律合,但是好象秋风和岁月的词性对不上吧。第二句孤字出律了,不过我个人认为第二句与上联意境相合些吧。有请老师帮忙啊!!</FONT>
</FONT></FONT><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FONT face=宋体 size=3>出句:梅开添雪色</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静然]
对句:雨过淡花香 【秋风过耳】
</FONT></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ff>    凉: 律是合的,而梅和雨显然是两个季节,听老师说过这样不是不可以,只是好象跳跃太大,有些意隔了。还有雨过了花香是不是该更浓呢?也许散字可用?</FONT>

</FONT></FONT><FONT face=宋体 size=3>出句:细雨芭蕉愁点点</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CT]
对句:纷飞杨柳怨悠悠【秋风过耳】
</FONT></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ff>    </FONT><FONT color=#3300ff>凉: 对句中杨字为仄,是用了一三五不论,律合,意境也不错,深刻理解了上联中细雨打在芭蕉上的点点闲愁。只是细雨和纷飞词性不合吧,且芭蕉只是一种植物,而杨柳是两种植物并列了,这样是不是行呢我不好下结论(我对句的时候也想杨柳了,想到它们是两种植物就没再用),还是有请老师吧!</FONT>

</FONT></FONT><FONT face=宋体 size=3>出句:月淡风清诗醉我</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我爱F4]
对句:蛙鸣荷静画怡人【秋风过耳】
</FONT></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ff>    凉:律合!!好句!!好句!!<FONT color=#000000><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17.gif"></FONT>学习了!!!</FONT>

</FONT></FONT><FONT face=宋体 size=3>出句:枰中车马纵闲趣</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月和弦]
对句:笔下文章写史篇 【秋风过耳】
</FONT></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对句:屋前竹梅泊俗情【秋风过耳】
</FONT></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33ff>     <FONT color=#0000ff>凉:风儿真勤奋!</FONT>第一对句中史篇跟出句中的闲趣词性不对。律合,意也不错吧,且都是案上之物(琴棋书画)比较喜欢第一句!!</FONT>
</FONT></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33ff>     第二对句中前出律了,且竹梅是远俗的,风儿怎么用了泊这个字呢?:)换淡这个字呢,可用吗?</FONT>

</FONT></FONT><FONT face=宋体 size=3>出句:人海沉浮,炎凉自体</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苏三]
对句:凡尘荣辱,爱恨随风 【秋风过耳】
</FONT></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ff>    凉: 对句中荣出律了吧,对句意境与出句相合,很随意,很豁达。</FONT></FONT></FONT>

<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ff>    风儿,乱砸了一通,没砸好,下回你在我楼下吧,你再好好砸我,好吗?</FONT><FONT color=#000000>   <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07.gif">  </FONT></FONT></FONT></P>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7-5 15: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江畔凌波</I>在2006-7-5 0:00:30的发言:</B> <P 12pt? LINE-HEIGHT: break-all;><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21、有请凌波朋友点评凉凭的:

</FONT></FONT><P><P 12pt? LINE-HEIGHT: break-all;><FONT face=宋体 size=3>出句:秋风摧叶老</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天池水清月光游]
对句:瘦月涤溪清 [凉凭]

<P></FONT></FONT><P><P 12pt? LINE-HEIGHT: break-all;><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e61ae6>凌波:秋风,瘦月感觉非常的和谐。凌波觉得清溪涤瘦月好句,瘦月涤溪清需要斟酌,出句好像不是倒装句。。。。

<P></FONT></FONT></FONT><P><P 12pt? LINE-HEIGHT: break-all;><FONT face=宋体 size=3>出句:梅开添雪色</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静然]
对句:墨染显松青 [凉凭]
对句:岳染显松青 [凉凭]

<P></FONT></FONT><P><P 12pt? LINE-HEIGHT: break-all;><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d52bd5>凌波:个人更倾向于墨染显松青,这样可以让人感觉是在作画,上联是画梅,下联是画松,

<P></FONT></FONT></FONT><P><P 12pt? LINE-HEIGHT: break-all;><FONT face=宋体 size=3>出句:细雨芭蕉愁点点</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CT]
对句:轻风芦苇恨离离 [凉凭]

<P></FONT></FONT><P><P 12pt? LINE-HEIGHT: break-all;><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d52bd5 size=3>凌波:上联的点点与细雨相呼应,用离离来形容风比较生涩,个人认为依依为好,不知意下如何?</FONT>
<P></FONT><P><P 12pt? LINE-HEIGHT: break-all;><FONT face=宋体 size=3>出句:月淡风清诗醉我</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我爱F4]
对句:茶浓酒厚意留君 [凉凭]

<P></FONT></FONT><P><P 12pt? LINE-HEIGHT: break-all;><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dd22dd>凌波:意字,上联诗是名词,上下联词性欠妥,姐姐认为如何</FONT><FONT color=#cc33cc>?</FONT>
<P></FONT></FONT><P><P 12pt? LINE-HEIGHT: break-all;><FONT face=宋体 size=3>出句:枰中车马纵闲趣</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月和弦]
对句:怀里琵琶流雅情 [凉凭]
对句:案上文章溢雅情 [凉凭]

<P></FONT></FONT><P><P 12pt? LINE-HEIGHT: break-all;><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d52bd5><FONT size=3>凌波:案上文章溢雅情,好句,赞一下,送花一枝,(悄悄说一下,溢改为抒就更好了)</FONT>
<P><FONT size=3></FONT></P></FONT></FONT><P><P 12pt? LINE-HEIGHT: break-all;><FONT face=宋体 size=3>出句:人海沉浮,炎凉自体</FONT><FONT face=宋体 size=3> [苏三]
对句:心间苦乐,冷暖谁知 [凉凭]</FONT>
<P><P><P 0cm 0pt?><FONT size=4><FONT color=#d52bd5>凌波:这个对句的冷暖与上联的炎凉有合掌之嫌。姐姐再</FONT><FONT color=#cc33cc>斟酌。。。</FONT></FONT></P></DIV><P><P><FONT size=2>谢谢凌波在百忙里还能抽时间出来给姐姐点评,送上花花。也真是难为了凌波妹妹,姐姐对得很是难以点评,律上好象不会有太多的问题,只是自已都觉得在对联时那些文字都不知道跑到了哪里,能拿来用的,总是少之又少,所以对得很没味道,自已都味同嚼腊,要妹妹再来评,或许都无捡石之力了(我知道人有时候总是会在看到没味道的东西时,突然懒到要困)。给你点零食提提神吧!<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6.gif"><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5.gif"><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4.gif"><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4.gif"><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5.gif"><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6.gif"><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6.gif"><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5.gif"></FONT></P>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7-5 21:07 | 只看该作者
<P><b><FONT color=#0000ff>忽然觉得很乱,把课程写在这里感觉好多了,不错啊,我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的路程,虽然走得很不堪,我想走过去了再回头看看,这里是最让人留恋的地方吧。这时的甜是任何时候体会不到的。</FONT></b></P><P><b><FONT color=#0000ff>联都学堂第五班课程安排
</P></FONT></b><P><FONT size=3>1、平仄学习  (大蒙)     2006年6月1--20日</FONT></P><P><FONT size=3>2、对联的格律(梅苑仙踪)  2006年6月21---7月10日</FONT></P><P><FONT size=3>3、对联的六大要素(草香香)   2006年7月11日---31日</FONT></P><P><FONT size=3>4、对联的禁忌(唐宋遗老)          2006年8月1日---20是</FONT></P><P><FONT size=3>5、话说意境  (家家)     2006年8月21日----9月10</FONT></P><P><FONT size=3>6、对联的撰写方法 (苏三)       2006年9月11---30日</FONT></P><P><FONT size=3>7、诗钟讲座    (飞扬)   2006年10月1---20日</FONT></P><P><FONT size=3>8、结业考试(小桥)      2006年10月20---31日
</P></FONT>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7-5 21:18 | 只看该作者
<P><b>闲来无事,去小肥羊家看了看,好东西还真不少,偷些来看着玩不错</b></P><P><b>《对联学堂讲义1-6》
</b>《第一讲:对联史话及对联的基本特征》(千堆雪)
http://yh2000.com/xnff/dispbbs.asp?boardID=67&amp;ID=2623


《第二讲:学习马蹄韵》(小鸟飞飞)
http://yh2000.com/xnff/dispbbs.asp?boardID=67&amp;ID=2825

                                
《第三讲:对联的基本要求和创作方式》(达之)
http://yh2000.com/xnff/dispbbs.asp?boardID=67&amp;ID=3208


《第四讲:对联的艺术机巧(一)》(南海十三郎)
http://yh2000.com/xnff/dispbbs.asp?boardID=67&amp;ID=3944


《第五讲:对联的艺术机巧(二)》[泓一]
http://yh2000.com/xnff/dispbbs.asp?boardID=67&amp;ID=4235


《第六讲:对联的种类》(潇湘妃子)
http://yh2000.com/xnff/dispbbs.asp?boardID=67&amp;ID=5367


</P>[em07]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31
 楼主| 发表于 2006-7-5 21:21 | 只看该作者
<b>《第一讲:对联史话及对联的基本特征》(千堆雪)

</b>郑重声明:此系列贴为《对联学堂》专用,谢绝转载,多谢合作!
——————————————————————————————————————————

一、前言

1、本讲的教学目的:
本讲我准备通过对对联的产生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的介绍,让大家了解对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基本发展轨迹和发展史。并概括地介绍对联的基本特点和最本质的特征,让大家掌握和熟悉对联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要素。

2、本讲的学习方法和教学形式:
(1)我打算分两个部分来完成本讲,一是简单综述对联发展史;二是对联的基本要素。大家在阅读本讲讲稿的同时,最好能配合有关介绍对联的有关书籍来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关于对联的起源和产生等目前还无确考,学术界仍然存在两种争论。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因此第一个问题,大家只要了解基本的发展轨迹即可。第二个问题是本讲的重点。大家必须记住对联的基本要素,并熟练掌握每个要素的基本特征即可。因为本讲只是一个纲领,对联的具体内容、技巧、方法和创作要求,在以后各讲都要系统、完整、全面、详细地介绍。
(2)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大家需要把握四点:一是通读讲稿,提出质疑和问题;二是释疑解答,共同讨论,参考有关书籍形成基本共识;三是独立完成布置的作业和提出的问题;四是搞一个测试。按照统一的教学安排,本讲的学习消化拟在10天完成,请大家遵守教学计划,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
----------------------------------------------------------------------------

第一章:对联简史

讲对联的发展历史,难度最大的是关于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起源,是指对仗句式最初从作为一种修辞的对偶中分离出来独立使用的时间。
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考。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但在桃符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其目的只是为了辟邪,直到《淮南子》记述有关二神时,尚无独立使用对仗句的意识,“神荼”与“郁垒”也非对仗句子。因此,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另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理由是《宋史·蜀世家》记载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提句。但从后来发现的材料看,在孟昶以前的唐代,已经有人作对联了。因此,把对联的起源时间定在五代,为时过晚。
谭伺同似乎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石菊影庐笔识》中,把对联的起源时间定在梁代。他说:“考孝(梁代)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是诗,而语皆对仗,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但这个结论同样不严密。因为,对联上下联末句句脚要求一仄一平,而“卿”与“生”都是平声,且正好押韵,因此两人是在作诗,而不是对联。
还有人把对联的产生定在西晋,谓“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是我国最早的对联。这也是难以另人接受的。考证结果,说明这两句之合于对仗,不过是二人自报家门时的一种巧合而已。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32
 楼主| 发表于 2006-7-5 21:2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宋元明:对联的发展时期

唐代以后,对联便逐步推广开来。到宋代就正式向各个领域深入了。吴越广顺初(951年),龙华寺僧人契盈一日陪吴越王游碧波亭,适逢黄浦江潮水初满,舟楫如云,契盈称可谓: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时人称为佳对,便题到了碧波亭上。这时游览题联,曰之为胜迹联。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筑沧州精舍,自书一联云: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这是书斋题联。南宋权臣贾似道镇淮扬时,上元张灯,客有摘句作灯门联,曰: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这是灯门题联。寿联和挽联在宋代也已经出现。同时,对联开始用于文学作品中,也在宋代。宋话本小说,常常用对联进行章节的总结。总之,对联在宋代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逐渐被人们喜爱。

元代对联录载不多。赵子昂奉忽必烈之命所书的两副对联,是为元帝歌功颂德的,影响比较大。书于大殿上的一副录王维的诗句: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书于应门的一副是: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赵子昂还在扬州迎月楼题了这样一联: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明初,由于朱元璋的提倡,对联得到了一次大的普及。“春联”这个名称,就是朱元璋提出来的。史书载,朱元璋建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为了检查执行情况,朱元璋还“微行出观”,据说,他还专门为一家阉猪的题写了这样一联:

双手劈开生死地;
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还有一副题写秦淮河的对联:

佳山佳水佳月佳风,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由于朱元璋对对联的重视,上行下效,于是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贴春联,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春联的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对联的发展。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33
 楼主| 发表于 2006-7-5 21:2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清代:对联的鼎盛时期

命清以来,出现了无数撰写对联的高手。明代的解缙、清代的孙髯翁、郑板桥纪晓岚、曾国藩、俞樾等。有关他们的对联轶事,至今还在流传。他们所写的对联,有的已集而成册。
对联汇集,远在宋元两代就已经出现。周守忠的《姝联》、钱德苍的《玉堂巧对》就是。明代扬升庵所著的《榭华启秀》,是今天所见到的较早的一部对句专集。

清代,凡值大典庆成,皆有进御文字,为对联的鼎盛时期。康熙、乾隆年间曾有两次编辑楹联,因未见其书,不知面目如何。清代汪升刻了一部《评释古今巧对》汇集了康熙以前的趣联巧对,可称当时趣巧对联的集大成者。乾隆年间,李谦堂所著《联经》,共四卷,集儒家经语或根据经意自撰成联。有影响的还有:王有光的《吴下谚联》,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影响最大。个人专集有曾国藩的《求阙斋联语》、左宗棠的《盾墨馀沈》、俞樾的《楹联录存》等等。章太炎、吴恭亨等也有专门的对联集,而且中多精华。还有诸如《对联汇海》、《对联大全》之类的联集。
清代对联的发展在四个方面比较突出:一是越写越长。号称“海内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有180字,已属洋洋大观,但就字数来说,清代光绪以来有不少对联都超过了它。如吴可读题甘肃举院长联、钟耘舫题成都望江楼长联、俞樾题杭州西湖彭玉麟祠长联、潘柄烈题武昌黄鹤楼长联、张之洞题屈原湘妃祠长联等等,每副从192字到1612字不等,可谓鸿篇巨制。二是越写越巧。把许多艺术手法都运用上了(以后在“对联的艺术技巧”中将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三是使用越来越普遍和广泛。风景甚佳有景物联;某人去世,有挽联;感于世情,有喻志联;交朋会友,有娱兴联。诸如此类,官民皆有。四是对联独有的整套格律-----马蹄韵不仅形成,而且已经完善(这在以后的讲解中有专门介绍,也不再展开)。总之,对联在清代以来,进入了它的空前鼎盛时期。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34
 楼主| 发表于 2006-7-5 21:2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对联的特点和基本要素

对联同其他任何文学形式一样,也有自身的特点。概括地说,对联的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协和。具体我们分四节来详细介绍。

第一节:对联的字数和句式

对联的第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上下两联字数相等。如果不是故意空出某个位置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概莫能外。

对联的句式也有自身特色。关于这一点,不同的对联书籍,有不同的表述,但归纳起来,无非三条。
其一、对联的句式一般是长短句,这点类似于词。凡每联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字数相等的联不多。即使有少数字数完全相等的联,但节奏也不一样。例如峨眉山九老洞有这样一联:

问九老/何处飞来,一片碧云/天影静;
悟三乘/遥空望去,四山明月/佛光多。

两联的第一句是按三、四节奏,第二句是按四、三结构念的。
两副对联字数相等,中间断句的地方并不一致的情形也很普遍。下面两副每边17字的联,断句的差别就很大。四川灌县离堆公园联:

两千年好事,车同轨,书同文,天府百流同灌;
数万顷良田,水有源,禾有本,中华一大有洲。

这副对联是按五、三、三、六断句的。四川乐山乌尤寺读书楼联也是17字:

江上此楼高,问坡颖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
蜀中游遍迹,看嘉峨并秀,扁舟载酒我重来。

这副对联是按五、五、七字断句的。
字数相等的对联尚且如此,字数不等的,句子长短纷纭的自不必说了。

其二、对联的句式,喜欢用倒装句。这主要是为了韵律和平仄。例如长沙岳麓山云麓宫联:

二十年前此读书,记古寺夕阳,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
一千里外更穷目,数今朝风物,只有月色滩声似旧时。

“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是“常临绝顶看青枫红叶”的倒装。之所以这么倒装,是为了与下句“只有月色滩声似旧时”的句式相合。再如杭州岳庙联:

旧事总惊心,阶前桧贼;
感时应溅血,庙侧花神。

上联是“阶前桧贼,旧事总惊心”的倒装,下联也是。这种倒装是为了句末的平仄安排,否则句脚上平下仄了,读起来不铿锵。另外,倒装的结果,句子显得变化多样。

其三、对联的句式,常将若干结构相等的词语联合起来,作一个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例如:

胜地重新,在红藕花中,绿杨阴里;
清游自昔,看长天一色,朗月当空。

这副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联,“红藕花中”、“绿杨阴里”都是偏正结构,联合起来作介词“在”的宾语,下联亦然。这样,不仅列述的事物较多,读起来也有均匀而强烈的节奏感。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35
 楼主| 发表于 2006-7-5 21:2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对联的对仗、对偶

对联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彼此对仗。对联的对仗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分类,有30多种。本讲不可能按此细分的种类一一介绍,大家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可以参看有关专门书籍去领会,本论坛图书资料库里就有一篇介绍对联29种之“对”的文章,也不妨看看。本讲重点介绍常用的、最主要的、常见的、经过整理归纳的10种。大家只要能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和内容,应该足以应对自如了。

一、工对与宽对:

工对有三个基本要求:
一是词类必须相当。要做到词类相当,首先就要搞清古人对词的分类。北京大学的王力教授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按照诗的对仗,词可分为九类,这就是名词、形容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连词、助词之类)和代词。”(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参考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田松青和胡真主编的《诗对新编》ISBN7-5325-3190-0,该书将词按大类分成18种、100多小类、并按平仄列举了12000余对、24000余条,非常实用)。至于怎样才算词类相当,简单的理解就是:实对实、虚对虚,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对形容、数词对数词···。这还不够,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诗词中数目、颜色、方位各自成一类,“孤”、“半”等也算数目,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类相对;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连绵词只能跟连绵词相对,而连绵词中又分名词性(如鸳鸯、鹦鹉等)、形容词性(如逶迤、磅礴等)和动词性(如踌躇、叮咛等),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一般也不能相对;专有名词只能跟专有名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这些虽然于律诗实用,也适用对联。此外,古代还将名词分成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皿、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所谓“词类相当”,也包括不同小类不能混对。由于古今属对的原理基本是一致的,所以按今天的说法和分类去分析古人的对联,也是大致吻合和可行的。我们来看看解缙一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此联各种词类对得都十分工整,大家应该很容易体会得,这方面的例句很多,不多介绍了。

二是结构必须相应。所谓结构相应,就是上下联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仍以上例来说,上下联整句都是主谓结构;主语部分都是偏正结构;谓语部分都是联合结构;具体小类的结构都完全一致的。

三是节奏必须相同。也就是说上下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例如下面两联: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明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万井/桑麻中,点缀/六桥花柳;
一城/灯火下,浑映/十里湖天。

两联虽然都是十字,但从大的停顿上却各不相同。节奏相同这一点,短联、长联都应该如此。

综上所述,一副对联,如果做到了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再加上平仄协和),那就是工对了。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如果不能完全做到以上三点要求,就是宽对。古人把词性相同而词类不同的对联,都放在宽对之列。古今宽对中,属于半对半不对的句子很多,一般联艺不高者,都是这样,无须举例了。我们说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对联也不例外。若一味拘泥对仗、平仄,有时可能会损害内容,因此,宽对的存在,也有其不拘泥、不苛求的需要,但是,如果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则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自对与借对:

在工对的前提下,还有许多变化。在对联的艺术技巧中,有很多权变和特殊的表现形式。我们重点介绍其中最常见的、也最需要掌握的两种:即自对与借对。

(一)自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这种对法起源很早,唐代以后,自对在对联中已经逐渐使用开来。使用方式首先分为两类:单字自对和非单字自对。其实单字自对比较容易被人忽略,也相对难掌握一些。例如下联:

杜老乾坤今日眼;
范公忧乐古人心。

此联中:乾与坤、忧与乐都属于自对。我个人认为,单字自对归类到词性和结构里比较好理解和掌握,硬要列一个单字自对,也仅仅是更严密的需要,我们重点需要把握的应该是非单字自对。而且非单字自对的对联相对要多得多。例如柳州柳侯祠一联: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春秋报事,福我/佑民。

上下联的后小句,都是自对。由于上联的“黄蕉/丹荔”各自是偏正结构,而下联的“福我/佑民”各自是动宾结构。结构不相应,上下自然不对仗。但因各自属于自对,自对之间的词性与结构是相同的,因此整联也就工整了。联内自对和上下联相对,因此就显得特别工整。但是能做到这点是比较难得的,若不能同时兼顾,只要联内自对了,也算工整。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诗律学》中说过:“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必须自对,上下联之间就不必求工了”,又说“甚至于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象对仗,只要句中自对是工对,全联也可以认为是工对了。”    自对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自对有时不要求字数完全相等。由于它相对比较复杂和不容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36
 楼主| 发表于 2006-7-5 21:3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对联的平仄

对联的第三个特点是平仄的交替与对立。如要熟练运用平仄,我们必须首先要分辨平仄。

一、怎样分辨平仄:

从先秦的对偶句发展到汉、南北朝时期的赋、骈俪,文人们逐渐感觉到音律在赋、骈文中的神奇作用,人们开始对对偶声律注重考究。后来,沈约、刘勰声律说的出现和传播则是对联平仄日益走向成熟的催化刑。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即标准拼音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关于平仄方面的书籍很多,如要进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别是入声字的熟练运用,都需要看专门的工具书,在此我推荐几本供大家选择:首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其次闭克朗先生的《入声》、周秉均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也不错)

二、对联平仄交替与对立的方式:

1、所谓平仄交替,是指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仄声字,应当有规律地交替使用;

2、所谓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该是相的。既上仄下平,或上平下仄。除了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变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不能违反。例如长沙爱晚亭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其平仄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再看峨眉山万年寺联:


  海到天边云是岸
  山登绝顶雪为峰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对联的上下联句脚平仄安排是:上联仄收、下联平收。除极少数特殊情况外,都是如此。(这方面的例句比比皆是,大家只要留意一下即可)

4、句式的判断:我们说一副联是平声起头还是仄声起头,并不是去看第一字,而是要看第二个字,因为汉字多以两字为一个音节,而且音节的重点一般落在第二字的上面。两字一停顿,一字一煞尾(有的也以两个字煞尾的)。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顿是音节单位。(例句略)

5、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有时也要灵活运用:
 (1).一、三、五有时不能不论:
例如在上面所举的峨眉山万年寺联中,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如果改成平声字,那么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叫“三平调”,是对联中的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还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中,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而不能不论,如用了仄声,句子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个平声字,导致字的平仄、阴阳不平衡,这又犯了孤平的毛病。(在诗歌中,孤平是可以救的,救的办法是将出句中的第五字由仄变平,这样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2).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
例如,在蛾眉山万年寺联中的上联,第五字原为平,如果用了仄,那么第六字就要由仄改为平(为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这种拗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再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的上联中,第六字也可不用平而用仄(拗),其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字不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37
 楼主| 发表于 2006-7-12 20:37 | 只看该作者
<P><b><FONT color=#ff0000>五班第三讲   对联的六要素
</FONT></b></P>
<P><FONT size=3>各位同学、联友、老师:大家好! </FONT></P>
<P><FONT size=3>       通过前面的《学学练练》和《周末对句》大家或多或少的“对联的六要素”有了接触和认识。对于有基础的联友来说,一点就通。但对于部分初次学联或学联不久的联友来说,六要素的掌握和运用有时还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不过,大家只要通过认真学习讲义和参考资料,做到多看、多读、多练、多记、多问。并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相信联友们都能顺利通过第三的。 </FONT><FONT size=3>  当然,正所谓,“明白”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知识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所以,希望大家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要不懈地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 </FONT></P>
<P><FONT size=3>     </FONT><FONT size=3><B>第三讲:对联的六要素   </B></FONT></P>
<P><FONT size=3>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上下相关。(有的叫做五要素,节奏相应略去)。</FONT></P>
<P><FONT size=3><FONT color=#f70909>一、字数相等</FONT></FONT></P>
<P><FONT size=3>       字数相等,指的是,上联、下联必须字数相等,不论上下联各有多少个字。否则,就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不举例了)</FONT></P>
<P><FONT size=3>    <FONT color=#ff0000>二、词类相当</FONT>(又称词性相当)</FONT></P>
<P><FONT size=3>       词类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FONT></P>
<P><FONT size=3>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FONT></P>
<P><FONT size=3>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FONT></P>
<P><FONT size=3>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FONT></P>
<P><FONT size=3>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联:</FONT></P>
<P><FONT size=3>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FONT></P>
<P><FONT size=3>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FONT></P>
<P><FONT size=3>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FONT></P>
<P><FONT size=3>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38
 楼主| 发表于 2006-7-12 20:43 | 只看该作者
<P>附:五种基本句法结构表:</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8 border=1><TR><TD vAlign=top width=153><P><B>结构类型

</B></P></TD><TD vAlign=top width=185><P><B>语义关系

<P></B>
</TD><TD vAlign=top width=93><P><B>组成成分

<P></B><p></TD><TD vAlign=top width=83><P><B>主体位置

<P></B><p></TD><TD vAlign=top width=55><P><B>举例

<P></B><p></TD></TR><TR><TD vAlign=top width=153><P><B>偏正结构:

<P></B><P><P><B>名词性偏正结构:

<P></B><P><P><B>动词性偏正结构:

<P></B><P><P><B>形容词性偏正结构:

<P></B><p></TD><TD vAlign=top width=185><P>修饰(偏正结构前一部分叫修饰语,后一部分叫中心语。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

<P><p></TD><TD vAlign=top width=93><P>两部分

<P><p></TD><TD vAlign=top width=83><P>主体在后

<P><p></TD><TD vAlign=top width=55><P>-

<P><P><P>春风

<P><P><P>微笑

<P><P><P>桃红

<P><p></TD></TR><TR><TD vAlign=top width=153><P><B>动宾(述宾)结构:

<P></B><p></TD><TD vAlign=top width=185><P>支配(述语表示动作或行为,宾语表示跟动作相关的事物,两者之间是一种支配、影响的关系)宾语“琴”是“弹”的对象。

<P><p></TD><TD vAlign=top width=93><P>两部分

<P><p></TD><TD vAlign=top width=83><P>主体在前

<P><p></TD><TD vAlign=top width=55><P>弹琴

<P><p></TD></TR><TR><TD vAlign=top width=153><P><B>动补(述补)结构:

<P></B><p></TD><TD vAlign=top width=185><P>补充(补语“尽”是“散”的结果。)

<P><p></TD><TD vAlign=top width=93><P>两部分

<P><p></TD><TD vAlign=top width=83><P>主体在前

<P><p></TD><TD vAlign=top width=55><P>散尽

<P><p></TD></TR><TR><TD vAlign=top width=153><P><B>主谓结构:

<P></B><p></TD><TD vAlign=top width=185><P>陈述(主语是说话人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的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P><p></TD><TD vAlign=top width=93><P>两部分

<P><p></TD><TD vAlign=top width=83><P>平等

<P><p></TD><TD vAlign=top width=55><P>春归

<P><p></TD></TR><TR><TD vAlign=top width=153><P><B>并列(联合)结构:

<P></B><P><P><B>名词性联合结构:

<P></B><P><P><B>动词性联合结构:

<P></B><P><P><B>形容词性联合结构:

<P></B><p></TD><TD vAlign=top width=185><P>并列选择(几个成分并列,地位平等,不分主次。)   

<P><p></TD><TD vAlign=top width=93><P>等于大于2

<P><p></TD><TD vAlign=top width=83><P>平等

<P><p></TD><TD vAlign=top width=55><P>-

<P><P><P>日月

<P><P><P>来去

<P><P><P>高低

<P><p></TD></TR><TR><TD vAlign=top width=153><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P></B></FONT><p></TD><TD vAlign=top width=185><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p></TD><TD vAlign=top width=93><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p></TD><TD vAlign=top width=83><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p></TD><TD vAlign=top width=55><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p></TD></TR></TABLE></P><P><FONT size=3></FONT></P><P>
</P>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39
 楼主| 发表于 2006-7-12 20:4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width="90%" border=0 break-all? WORD-BREAK: fixed;>

<TR>
<TD width="100%" 12pt? LINE-HEIGHT: 10.5pt;>
<TABLE  width="90%" border=0>

<TR>
<TD  width="100%"><FONT color=#ff0033> <B></B>
</FONT>
<TABLE width="90%" border=0 break-all? WORD-BREAK: fixed;>

<TR>
<TD width="100%" 12pt? LINE-HEIGHT: 10.5pt;><B><FONT color=#ff0033>五班第三讲作业提交专贴</FONT></B></TD></TR></TABLE>
<P><FONT face=宋体 color=#ff0033>五班第三讲作业:(每题</FONT><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ff0033>20分)学号:76     成绩:93分
</FONT></P><FONT color=#ff0033>
<HR noShade SIZE=1>
以下内容需要威望达到<B>4</B>才可以浏览
第一题:说出下列词语的结构。(偏正、动宾、主谓、并列、动补)每小题1分 18分
1、轻舸=偏正
2、秋色=偏正
3、桑麻=并列
4、春秋=并列
5、把酒=动宾
6、吹笙=动宾
7、入户=动宾
8、系马=动宾
9、有情=动宾
10、水碧=主谓
11、人稀=主谓
12、客散=主谓
13、涌出=动补
14、吟断=动补
15、霜落=主谓
16、愁望=动补 -1偏正
17、长叹=动补 -1偏正
18、轻寒=偏正
19、山川=并列
20、织成=动补

</FONT></FONT>
<P><FONT color=#ff0033></FONT>
<P><FONT face=宋体 color=#ff0033>第二题:简要说明以下对联所针对的问题(每小题</FONT><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ff0033>5分)20分
1、词性问题:</FONT>
雅室人欢天赐富
梅花瑞雪地呈祥          上联中的人欢是主谓结构,下联中的瑞雪是动宾结构
</P></FONT>
<P><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ff0033>2、合掌问题:</FONT>
地湿厌闻天竺雨
月明来听景阳钟          上联中的闻和下联中的听合掌了
</P></FONT>
<P><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ff0033>3、节奏问题:
</FONT>勤俭人家春意闹
清廉门第溢书香    上联中后三字为春意 闹,下联中后三字为溢 书香</FONT></P>
<P><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ff0033>4、平仄问题:</FONT>
青石铺幽径
古松掩寺门  平平平平仄  上联四连平,大忌.仄平仄仄平 下联犯孤平。

</FONT><FONT face=宋体>第三题:指出下列作品在结构对应方面存在的问题(每小题</FONT><FONT face=宋体>5分)<FONT color=#f70909>20分
</FONT>1、
帘外青山新雨后
灯前黄卷夜吟时          新雨是偏正结构,夜吟是主谓结构
2、
四海连天浪
九州到处诗               连天是偏正,到处是动宾
3、
春风吹动千丛绿
天地笑开万树花            春风是偏正,天地是并列
4、
花木四时秀
青山万里明   花木是并列,青山是偏正

</FONT><FONT face=宋体>第四题:用所给的字(每组)各造一副七言对联,要用完,不准多字,不准少字。(每小题</FONT><FONT face=宋体>10分)<FONT color=#f73809>17分
</FONT>1、自、香、无、韵、窗、草、有、木、俗、亦、清、知、喜、轩

</FONT><FONT face=宋体>轩窗自喜有清韵  </FONT><FONT face=宋体>草木亦知无俗香  <FONT color=#ff3300>下联有拼凑感 -3</FONT></FONT></P>
<P><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ff3300>正确为:</FONT></FONT><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ff3300>自喜轩窗无俗韵
        亦知草木有清香
</FONT></P>
<P></FONT>
<P>
<P><FONT face=宋体>2、事、容、静、身、逆、要、境、时、临、顺、从、遇、冷、须
</P></FONT>
<P><FONT face=宋体>事遇顺时须冷静 </FONT><FONT face=宋体>身临逆境要从容

</P></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2>第五题:试对(每小题</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FONT size=2>5分。平仄1.5分;词性0.5分;结构0.5;节奏0.5;意境2分)<FONT color=#f73809>18分
</FONT></FONT></FONT></FONT></P>
<P><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1、出句:雨洗峰峦翠(三少爷的微笑)

</P></FONT></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3>   对句:风吹草木香[凉凭] <FONT color=#f70909>因果关系偏弱。-0.5</FONT></FONT></P>
<P><FONT face=宋体></FONT><FONT face=宋体 size=3>2、出句:池中月小荷香细 [三少爷的微笑]</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3>   对句:岸上风长柳色浓[凉凭]<FONT color=#f70909>风长,生硬了些,-0.5</FONT></FONT></P>
<P><FONT face=宋体></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3、出句:清聆风竹韵 [莲心儿]

</P></FONT></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3>   对句:静嗅雨荷香(今音)[凉凭] <FONT color=#f70909>可。</FONT></FONT></P>
<P><FONT face=宋体></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4、出句:门前栽竹滤清风 [小楼蠢鱼]

</P></FONT></FONT>
<P><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对句:案上泼梅留雅韵[凉凭]<FONT color=#f73809>立意不错。但“案上泼梅”,有生造感,不如“纸上画梅”顺畅。 -1 </FONT></FONT></FONT></P></TD><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4

18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五班76号学员

Rank: 2Rank: 2

UID
7986
经验
2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9
4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4 11:49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f70938 size=4>请 梅飞 联友点评以下对句:</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e61a6b size=4>我胡评了!</FONT></P><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出句</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1:春愁栖野草 [岚山风]
</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4>对句1:雁梦渡长天[凉凭]
<FONT color=#ee1169>梅飞:“雁梦”很棒,“长天”不懂。</FONT></FONT></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对句1:月冷洒清溪[凉凭]</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e61a6b size=4>梅飞:非常工整也很美!</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出句2:暮归樵子一肩月 [漫舞诗歌]今音
</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4>对句2:早作农人满袖霜 [凉凭]
<FONT color=#ee1169>梅飞:非常好!</FONT></FONT></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出句</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3:草木葱茏迷野径 [莲心儿]
</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4>对句3:箫笛婉转透石亭[凉凭]
<FONT color=#dd2248>梅飞:非常工整,而且意境很棒!</FONT></FONT></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出句</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4:清绝松风长洗耳[叶落无痕]
</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4>对句4:瑰丽梅色总关情 [凉凭](情字虚了)
<FONT color=#ee1169>梅飞:“情”是虚了,但“梅色"对“松风”很好。</FONT></FONT></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出句</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5:几首小诗茶饭后[一脉花香]
</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4>对句5:半壶老酒管弦中 [凉凭]
<FONT color=#e61a6b>梅飞:对句非常工稳,而且将情调描写得很好!</FONT></FONT></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4>对句5:一支旧曲星月中 [凉凭]
<FONT color=#e61a6b>梅飞:同样没得说!</FONT></FONT></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出句</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6:月照楼头,风中隐约思乡调 [莲心儿]
</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4>对句6:烟欺岸上,雾里依稀泪旧情[凉凭]
<FONT color=#e61a6b>梅飞:“欺”?不懂。“泪”字觉得怪怪的。</FONT></FONT></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e61a6b size=4></FONT></ADDRESS><ADDRESS><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e61a6b size=4>梅飞:哎呀,我整天就是糟蹋别人的好联,别怪我!</FONT></ADDRESS>
凭栏不惧风云变 入座常参水月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2-22 00:58 , Processed in 0.0996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