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对联大家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百家姓》姓氏起源(连载)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23:35 | 只看该作者
69.雷姓起源参考之一   「雷」源出 :   一 ; 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与《古今姓氏书辨正》所载,古诸侯国有方雷氏,其後分为方氏,雷氏。又神话传说方雷氏之女为黄帝妃。      家族名人   雷万春   唐代人,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将令狐潮围雍丘,万春立於成上,面部中六箭,仍巍然不动。成陷不屈而死。   地望分布:陕西冯翔郡,江西豫章郡。      雷姓起源参考之二   雷姓是大陆的第八十八大姓。但是在台湾雷姓并未列入前一百大姓。雷姓的起源十分古老,据元和姓纂与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记载相传在上古帝王黄帝时期,有一个方雷氏族,与黄帝部落关系十分密切。黄帝曾娶方雷氏族的女子为妻子,生下青阳氏玄嚣。方雷氏的后代就以“雷” 或者“方”为姓。黄帝时期,还有一个大臣,叫“雷公”的,发明了中草药制作,“雷公”的后代,也以“雷 ”为姓。东汉明帝时期,生活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羌族中的一支--烧当羌,被东汉朝廷迁到冯诩(今陕西大荔 一带)居住,其中有一支姓雷的因为势力较大,因而与同族的党,不蒙,绀耳等氏族一起受到汉朝的优待,这支雷姓人就在冯诩一带发展,逐渐形成望族,南北朝时又逐渐与汉族融合,便以冯诩为郡望。另外,三国时期有雷义,雷同,他们的后代在魏晋时期南迁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并发展成为望族,称豫章望。通志氏族略: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玄嚣,盖古诸侯国也。又黄帝臣,姓雷善医,着有至教论,药性炮制等书,见古今医统。      (待续,下一姓氏为:贺)      70.贺姓起源参考之一   「贺」源出 :   一 ; 为「庆」氏所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桓公之孙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为氏。东汉时有庆纯,任侍中,当时汉安帝之父为清河王刘庆,为毕清河王的名讳,庆纯改姓为「贺」氏(取「贺」与「庆」两字义同)。故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後方有贺氏。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贺兰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後,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贺」氏。      家族名人   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越州永兴人。是著名的书法家。武则天时进士,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故时称为贺监。擅长草、隶书,亦擅长文辞,其诗风格淡雅而隽永,时出巧思。性旷达,善说笑,嗜酒,与李白、张旭等人交往频繁。後为道士,隐居於镜湖。享年八十八岁。   地望分布:河北广平郡,江苏会稽郡,河南河南郡。      贺姓起源参考之二   贺在台湾并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大陆,贺姓是第九十七大姓。贺姓起源于庆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记载在汉代,汉安帝姓刘名庆,为了避刘庆的讳,所有庆姓的人都改成了意思相近的“贺”姓。那么,庆姓是起源于何方呢?春秋初期,齐桓公的裔孙名公孙庆克,其子名庆封。从他以后,他的家族就以“庆”为姓。因此,贺姓起源于庆姓。贺姓郡望广平,会稽。贺姓南迁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庆封。庆封与齐国大夫崔杼一起,在齐灵公死后,废除公子牙,立公子光为齐庄公,但是不久又弑齐庄公,改立齐景公,于是激起了齐国贵族的不满,他们首先煽动庆封杀死崔杼,随后又进一步发动政变,屠杀庆氏宗族,庆封出逃吴国,受封于朱方(今江苏镇江东部),后来,残存的庆氏宗族也辗转南来。在汉朝因避讳改姓“贺”。会稽贺姓十分兴旺,在汉魏南北朝时,与虞,魏,孔列为“会稽四姓”。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贺兰氏,贺拔氏,贺敦氏,贺赖氏,皆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都改姓汉姓“贺”。通志氏族略:贺氏即庆氏,姜姓,齐桓公之支庶也;汉时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讳改为贺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倪)      71.倪姓起源参考之一   「倪」源出 :   一 ; 源出於「曹」氏,以国为氏。周武王封曹挟在邾,郳国亦为小邾国(山东滕县东)。邾文公(一说邾武公)封其子肥於郳。战国时,为楚国所灭,其後为郳氏,去邑旁为儿氏。为避仇。加人字旁为倪氏。   家族名人   倪元璐(1593~1644) 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是明代的忠臣。能诗文,工行草,善画山水竹石。为人正直廉介,不畏强权,官至户部尚书。李自成攻陷京城时,自缢而亡,諡文正,清代时追諡文贞。有倪文贞集传世。      地望分布;山东千乘郡。      倪姓起源参考之二   倪姓在大陆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在台湾则是第九十四大姓。起源于周代。倪为周朝一附属国,也叫小邾,开国国君为邾武公之子肥。楚国被攻灭后,倪姓子孙在山东一带发展,繁衍,后来倪姓在山东千乘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千乘望。姓纂:邾武公封次子于□,子孙以为氏,后避仇家,改为倪。      (待续,下一姓氏为:汤)         72.汤姓起源参考之一「汤」源出 :   一 ;据《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所载,汤氏,子姓。夏商以前未有谥法(谥名如清圣祖即康熙,唐太宗即李世民),尧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23:35 | 只看该作者
73.滕姓起源参考之一   「滕」源出:   一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武王克商後,文王第十四子叔秀,受封於滕国(山东滕县)。战国初被越国所灭。不久复国,後又被宋国所灭。其子孙为滕氏。後又有一部份滕氏因避难改为腾氏。       家族名人   滕文公 战国时滕国的贤君,名宏。曾多次向孟子请教。      地望分布:河南南阳郡,河南开封府。      滕姓起源参考之二   滕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滕姓起源很早,黄帝有二十五子,为四母所生,黄帝把他们分成十二个胞族,赐给他们十二个姓。滕姓就是其中之一。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还有一支滕姓起源于周朝王族之姓,姬姓。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周文王第十四子,也就是自己的弟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后来,滕国被越国攻灭,但是,不久复国。后来,又被宋国攻灭,于是子孙后代就以国名“滕”为姓,作为纪念。滕姓后来在开封府发展成望族,世称开封望。广韵:周文王子叔绣封于滕,子孙以国为氏。      滕姓起源参考之三[玉竹补写]   滕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黄帝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个分别得到十二个姓,其中就有滕姓。又西周时,周武王封弟弟叔绣在滕国(在山东滕县西南)。战国初期滕国被越国灭掉,不久复国,后来又被宋国灭掉,滕君后代称为滕氏。      东汉有京兆尹滕延,三国时吴有下都督滕胤,五代时前蜀国有画家滕昌佑,宋代有大理寺丞滕宗谅、龙图阁学士滕甫。      (待续,下一姓氏为:殷)      74.殷姓起源参考之一   「殷」源出 :   一 ;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据《世本》所载,契後。武王克商後,商之子孙四散,以殷为氏。《元和姓纂》载﹕殷姓,成汤国号也,为周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又《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殷氏,契姓,封於商,後世迁於毫。至周为周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      家族名人   殷汤   殷浩(?~356)字深源,晋陈郡长平人。识度清远,好老易,负有盛名。初为庾亮记室参军,後起为建武将军。朝廷欲平关河,以浩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以平定中原为己任。征姚襄兵败,废为庶人,竟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地望分布:安徽汝南郡,河南河南府。      殷姓起源参考之二   殷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据世本,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上记载,以国为氏。殷姓是成汤的后裔。史书上将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到商纣亡国这整个商代称为殷代,武王灭商后,商贵族子孙四处分散,有人以旧都“殷”为姓。因此,殷姓起源于商朝王室后代,出自子姓。殷姓后来在彭城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彭城望。世本:周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罗)      75.罗姓起源参考之一   「罗」源出 :   一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   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後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後以斛瑟罗为氏,後改姓「罗」氏。   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後,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   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後代亦称罗氏。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   六:据《後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家族名人:   西汉有巨商罗裒,隋末有幽州总管罗艺,唐代有文学家罗隐,又有西突厥可汉斛瑟罗留居中国,子孙称为斛瑟罗氏,后来又改为罗姓。明代有小说家罗贯中,清代有画家罗聘。   罗贯中 名本,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生平事蹟不详。工曲,善为通俗小说,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说唐》、《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三遂平妖传》等。   近代有元帅罗荣桓,大将罗瑞卿等。      地望分布:江西豫章郡,湖南长沙郡。      罗姓起源参考之二   罗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八位。罗姓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芈姓。也有说罗姓是祝融的后代。据记载,罗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称罗子国,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他的国人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罗。许多罗姓人认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种的官员,被称作“祝融”。他们的远祖是重离,是高辛时的祝融,后来被杀,他的弟弟吴回继任。吴回生陆终,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姓芈,有一个孙子叫穴熊,他的后代就是熊氏,并且逐渐转化成罗姓。罗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解瑟罗氏和叱罗氏为罗姓。罗姓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23:37 | 只看该作者
77.郝姓起源参考之一「郝」源出 :一 :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商王帝乙时,子期受封於郝乡(山西太原),其後以邑名为氏。二:少数民族的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王朝南方土蛮有郝,杨,刘三大姓。又汉代乌桓有郝氏。   家族名人郝隆, 字仕治,晋代人,官荆州刺史桓温的南蛮参军。农历七月七日,人们都在晒衣服,唯有郝隆睡在院中,有人问他为甚麽,他答道﹕「晒我腹中的书罢了。」 地望分布:山西太原郡,陕西京兆郡。 郝姓起源参考之二 郝姓在大陆是第七十一大姓,但是在台湾郝姓并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之列。郝姓的远祖起源于商代。据史书记载,商汤建立商朝以后,传了数代到帝乙,帝乙封儿子期于郝乡(今山西太原一带),后来,期的子孙便以地名为姓氏,姓郝。因此,郝姓起源于商王朝的王室之姓,子姓。除了上述这一支外,郝姓还有几支出于少数民族之后,据姓氏考略记载,汉魏时期活动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族中,就有一些以郝为姓的人。唐代时候,南方某地的少数民族有郝,杨,刘三个姓氏。另外,据某些郝姓家谱记载,在我国南方还生活着一些由其他姓氏改姓而来的郝姓氏族,属于郝姓的另外支派。在郝姓的发展过程中,从商朝王室“期”而来的郝姓氏族还发展出了“太原”和“京兆”两大郡望,历史上大多数郝姓名人也都出自太原和京兆,世称太原望,京兆望。通志氏族略云:出于郝胥氏,商帝乙时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邬)         78.邬姓起源参考之一   「邬」源出 :   一 ;以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食邑於邬邑,其後有邬氏。邬本为郑国之邑,後入周。晋国强盛时,辖地曾扩大到河南北部,邬邑一度为晋国所有。   二﹕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晋国司马弥牟为邬郡大夫。邬郡在山西介休县。其後有邬氏。      家族名人   邬单, 春秋时人,孔子弟子。   地望分布:山西太原郡,江西南昌郡。      邬姓起源参考之二   邬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传说上古时代,皇帝的后代古帝颛顼的后裔陆终有第四子求言被封在邬地,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在春秋时期,晋朝公族祁盈的家臣大夫藏受封于邬(今山西介休东北),其子孙后代遂以邬为姓。邬姓后来在江西南昌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南昌望。通志氏族略:晋大夫邬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安)         79.安姓起源参考之一   「安」源出 :   安氏出自西域少数民族,略有三支:   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汉灵帝时安息国(伊朗东北部)太子安清,潜心佛学,来到当时的京都洛阳定居(见本网的「安世高」段,其後有安氏。南北朝时又有安息世子来到中国定居,亦为安氏。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安迟」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後,定居中原,代为汉姓「安」氏。   三﹕为「昭武九姓」之一。(见「何」姓),安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後为安氏。   又,唐朝胡人安禄山本姓康氏,冒姓安氏。      家族名人   安期生, 秦琅琊人(今山东省诸城县东南),生卒年不详。受学於河上丈人,於海滨卖药,始皇东游,相谈三昼夜,赐予金帛,皆置之而去,留书以别,谓後千年求我於蓬莱山,始皇遣使入海寻之,遇风浪而还。汉武帝时,李少君言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其大如瓜。   安世高   安禄山(?~757)唐营州柳城人(今河北省旧永平府境)。胡人,本姓康,初名阿荦山,又作轧荦山。忮忍多智,善臆测人情,通六蕃语。天宝末,以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举兵反,陷洛阳,入长安,称燕帝,寻为其子庆绪所杀。      地望分布:宁夏凉州郡,甘肃武威郡,湖北武陵郡。      安姓起源参考之二   安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据新唐宰相世系表上记载,传说古帝颛顼的弟弟,昌意的次子,黄帝的孙子安,封国在西边,自立为安息国(今伊朗高原东北部),后来安息国与中原有了交流,安息国人到中国来就有以国名中的“安”为姓的。因此安姓也是黄帝的嫡裔。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代北的鲜卑族贵族安迟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安”。又据唐书所载,「安」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安」氏。另外,唐代叛将安禄山本姓康,冒姓安。安姓后来在姑臧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为姑臧望。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在杀死其父后,继续叛乱。唐书宰相世系表: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入中国以安为姓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23:37 | 只看该作者
81.乐姓起源参考之一   「乐」源出 :   一 ; 出自「子」姓。以王父自为氏。据《姓氏急就篇》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宋戴公之子,字乐父。生子倾父泽,为公孙泽; 公孙泽之子夷父须,以其祖父之字「乐」为氏,称为乐须。      家族名人   乐毅, 战国时燕国名将,昭王时拜为上将军,率领燕、赵、楚、韩、魏五国兵伐齐,下齐七十余城,封昌国君。昭王死,惠王使骑劫代其职位,毅奔赵,封为望诸君,後卒於赵。      地望分布:河南南阳郡。      乐姓起源参考之二   乐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据姓氏急就篇和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乐姓起源于子姓。周宣王时,宋国的国君宋戴公生公子衍,字乐父,他的第四世孙子叫乐营,是宋国的大司寇。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乐”字为姓。乐姓在河南南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南阳望。姓纂:安徽子之后,戴公生子衍,字乐父,子孙以王字为氏。按乐氏之先,和宋同姓。      (待续,下一姓氏为:于)      82.于姓起源参考之一   「于」源出 :   一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广韵》所载,周武王第三子受封於邘国,称为邘叔,其後去邑旁为于,有于氏。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路氏》所载,东海于公裔孙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後,定居中原,代为汉姓「于」氏。   三﹕唐代淳于氏为避唐宪宗李纯之名讳(淳,纯同音)改为于氏。      家族名人   于譧(1398-1457) 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人。历任官监察御史,兵部尚书等。正统十四年,土木桥之变,瓦刺首领也先侵扰大同,明英宗被俘,于譧反对放弃北京,拥立英宗弟为景帝,主君务,击退也先军队,接英宗回。英宗复辟後被杀,年六十岁,天下冤之。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清山西永宁人,康熙时,官至两江总督,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      地望分布:河南河南郡,山东东海郡。      于姓起源参考之二   中国的于姓和其它许多姓氏一样,其姓源的出处并不是单一的。它既有于姓后人改为他姓后,经过100多年的时间, 又改回原来的于姓,又有因避皇帝名讳而改姓于姓的人。可以说,于姓的来源共有三支,但追本溯源只有两支。据《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载,最早的一支于姓祖先是源自周文王的姬姓后人(于)叔,其姓源的发祥地在河南沁阳(于)邰村。   沁阳姓氏研究会副会长邓宏里:“武王姬发(公元前11世纪)封他的第三个儿子(于)叔,封到这里,成立了(于)国,(于)叔也就成了国君了。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邗国消亡了,(于)国消亡以后,国人为了不忘自己的祖根,不忘自己的国家,所以就以国为姓了。而原来的邗国有耳刀旁,作为姓氏的时候,就把耳刀旁去掉,只保留干勾就是于,这就是于姓的来源。”   另据《姓氏考略》记载,唐朝元和初年,复姓淳于氏因避宪宗皇帝李纯的名讳,就改为姓于,从此就形成了又一支于氏族人。   最初,源自姬姓的于姓人氏主要在其发祥地一带发展繁衍,后因战乱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在战国后期的时候,开始向外地迁移,其中迁到山东郯城的一支于氏发展很快,到西汉时就有一位叫于永的在朝廷做御史大夫,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于姓一直是郯城的名门望族。   东汉末年,于永的后代有一支随着鲜卑族拓跋氏离天中原,并改姓万忸于氏,后来拓跋氏在我国北方建立北魏,这一支万忸于氏又重返中原,在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又将万忸于氏恢复为原来的于姓。   在于姓的发祥地西万镇(于)邰村我们了解到,村中现已没有于姓村民了,在与村民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世事的久远和历史的沧桑。    (于)邰村村民:“姓于,这村没姓于的。”   记者:“现在没有过去呢?”    (于)邰村村民:“过去也没有,过去也没有姓于的。(于)邰,这是个地名,它不是姓于的。”   记者:“于姓就是从咱们这里迁出去的?”    (于)邰村村民:“那咱可不知道,那咱可不知道。”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在(于)邰村的旁边有个志岭村,村民于兴国的家中,至今还保留着明代时的族谱。   志岭村村民于兴国:“这是我们保存下来的于姓族谱,是从明朝万历年间到现在的,有25代了,这上面记载的是19代,后边的没记。到现在25代? 到现在25代。”   据谱牒资料记载,于姓自得姓之初到现在,已经由原来的两个主要支脉发展繁衍成18个主要分支。其中山东、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浙江等省的于姓族人,大部分都是历朝历代从河南和陕西逐渐迁移过去的。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初期的时候,就有于姓族人迁移到广东和福建定居。   在中国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于姓名人当属明代兵部尚书于谦。于谦在明朝英宗皇帝被俘,国家面临严重困境之时,拥立新皇帝,反对迁都,并调集重兵奋勇作战,最终,保持了当时国家的稳定。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原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在从政之余,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格、创造了于体书法,从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23:38 | 只看该作者
85.皮姓起源参考之一   「皮」源出 :   出自姬姓。以王子字为氏。据《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所载, 鲁献公次子仲山浦, 曾辅佐周宣王中兴, 受封於樊邑, 其後有樊氏。樊侯之後有樊仲皮, 食采於皮氏邑(在今山西河津县一带), 其支孙以王父(祖父)之字皮为氏。      家族名人   皮日休(834~883) 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人,为唐代诗人。性傲诞,尝隐居鹿门山,以文章自负,尤善箴铭。咸通年间中进士,官太常博士,後为黄巢所害,著有《皮子文薮》。      地望分布:甘肃天水郡,江苏下邳郡。      皮姓起源参考之二   皮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皮姓起源于樊姓,周朝时,大臣仲山甫辅佐周宣王立了大功,被封在樊地。子孙中有樊仲皮,后来做了周朝卿士,被封在皮邑,因此,樊仲皮子孙后代就以“皮”为姓。由此可以知道,皮姓来源于樊姓。皮姓后来在下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下邳望。风俗通义:周卿士樊仲皮之后。又古今姓氏书辩证:望出下邳,唐末有襄阳皮日休。      (待续,下一姓氏为:卞)         86.卞姓起源参考之一   「卞」源出 :   一﹕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 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的支子(嫡妻第二子以下及妾子皆称为"支子") 受封於卞邑(在今山东省兖州, 泗州附近), 称为卞伯, 其後为"卞"氏。   二﹕春秋时鲁国有勇士庄子为卞邑大夫, 称为卞庄子, 又写为弁庄子, 其後亦为卞氏, 亦为 弁氏。      家族名人   卞和   春秋楚人。於荆山得璞玉献於楚王,两次见疑,左右足遭刖,後楚王乃使玉人琢之,果得宝玉,遂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   卞庄子   春秋卞邑大夫,以勇著名,尝刺虎,一举而获两虎,齐人惧之,不敢伐鲁。汉朝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庄为严。或称为卞严、卞严子、弁严子。      地望分布:山东济阴郡,河南济阳郡。      卞姓起源参考之二   卞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卞姓起源于姬姓。周朝时周武王的弟弟,文王第六子叔振铎被封在曹邑(今山东曹县),叔振铎的后代有一人名叫“庄”,他去鲁国作官,后来因功被封在卞邑(今山东兖州泗水附近),称卞庄子。因此卞庄子的后代就以封地“卞”为姓。由于曹邑人后来多数以“曹”为姓,因此,卞,曹其实是源于同一个祖先。卞姓后来在济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济阴望。广韵;周曹叔之后,支庶食采于卡,因以为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齐)      87.齐姓起源参考之一   「齐」源出 :   一﹕出自姜姓, 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 西周初年, 太公望姜子牙受封於营丘(在今(山东省临淄市) 建立齐国, 至齐恒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後田氏代齐, 原王氏乃为齐氏。   二﹕出自姬姓, 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字齐子, 其支孙以王父(祖父)之字为齐氏。   三﹕西北少数民族姓氏。据《晋书》所载, 武都氐族人有齐姓, 如齐万年。      家族名人   齐桓公   齐白石(1863~1957)名璜,字苹生,号白石山人,湖南湘潭人。初习木工雕刻,从胡沁园、陈少蕃、王湘绮学诗画,苦读古文诗词,临摹名家字画,其艺大进。曾任北平艺术专院教席,诗、书、画、篆刻,彪炳艺坛。      地望分布:河南汝南郡,河北高阳郡,河北中山郡。      齐姓起源参考之二   齐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齐姓起源于姜姓。姜太公吕尚是周朝的开国功臣,八十岁出山辅佐文王,文王死后,又助武王灭商,夺了天下,周武王作了天子后,把姜太公封在“齐”这个地方(今山东东北),齐国公族后代后来就以国名“齐”为姓了。另外一支齐姓起源稍晚一些。春秋时,卫国有大夫齐子,其子孙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齐”为姓。这个齐子的先祖可以一直追溯到黄帝。另外,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氐族也有齐姓,如晋初有氐族首领齐万明。齐姓后来在 山东汝南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汝南望。通志氏族略: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姜子牙,受封于营丘为齐国,子孙以国为氏;又卫大夫齐子之后,以字为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康)      88.康姓起源参考之一   「康」源出 :   一﹕出自姬姓。 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姓苑》所载, 周朝初年, 文王第七子康叔, 受封於卫国, 其後以祖之谥(生谥, 即生前就有的谥号)「康」为氏。   二﹕以国为氏.出自西域康居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的使者,以及从康居来中国者,有的就以「康」为氏.如汉代的康孟详。   三「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代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人来中国者,有的以“康”为氏,如唐代有康谦。   四﹕宋代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匡氏改为慷氏。      家族名人   康有为(1858~1927) 字长素,改字更生,晚年又字更甡,清学者及政治家,南海人。治经以今文为宗,旁采当时流行的西洋学术思想,自成一家言。光绪二十四年,以工部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23:39 | 只看该作者

89.伍姓起源参考之一   「伍」源出 :   出自芈姓,以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所载: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参之後也。伍子胥奔吴,其子又为王孙氏适齐.      家族名人   伍员(子胥)(?~前664)字子胥,春秋楚人。与父兄俱仕楚,後楚王听谗言杀其父兄,员逃亡吴国佐吴伐楚报仇,并辅吴称。吴王夫差灭越後,欲释越王句践回国,不听员谏,因信谗杀之。伍员死前预言越必灭吴,後九年越果灭吴。      伍廷芳(1842~1922)字文爵,号秩庸,广东新会人。创中外新报,为中国有日报之始。留英习法律,为清修律大臣,草民刑律,开中国法律新纪元。武昌起义,首倡清帝退位之议,民军推为议和代表。後历任司法总长、代国务总理、外交总长等。陈明叛变,忧愤而卒。      地望分布:甘肃省安定郡,湖南省武陵郡。      伍姓起源参考之二   伍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伍姓起源古老。传说伍姓起源于上古时期,黄帝有臣子伍胥,他的后代非常兴旺。其子孙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为姓。春秋时,楚国有大夫伍参(伍子胥先祖),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为姓。这支伍姓起源于楚国的王族之姓芈姓。伍姓在梁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梁国望。姓纂:楚大夫伍参之后。又姓氏考略: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      (待续,下一姓氏为:余)      90.余姓起源参考之一   「余」源出 :   据《风俗通义》所载,余为春秋时秦国相由余之後。由余本为晋国人,後入秦。其子孙以袓名“余”为氏。世居歙州,为新安(在今安徽省歙县)大族。      家族名人   余秋雨 ,当代著名作家。      地望分布:江苏省下邳郡,浙江省吴兴郡。      余姓起源参考之二   余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一,在台湾排名第四十一位。余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周武王姬发,有个儿子叫叔虞,在周成王时期被封在唐,史称唐叔虞。叔虞的有一个儿子后来又被封在晋,称晋侯。到晋哀公时,哀公有个儿子叫由余。由余曾经因为逃避战乱,躲到了西戎。后来,由余作为戎王的使臣,出使秦国,被秦穆公所赏识,因此留在了秦国,并且辅佐秦穆公,平定了西戎。因为由余功大,因此子孙就用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一部分姓由,而另一部分,就姓余。余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春秋时期,齐国有人姓“余丘”,后来改姓余。余姓得姓与秦朝,因此开始的时候是在秦朝都城附近发展,也就是陕西,甘肃一带。秦汉以后,余姓开始东迁,逐渐发展到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后来都发展成了大族。唐代初期,余姓开始迁往福建,并且又迁往广东,湖南。清代时,余姓开始首次进入台湾。余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凤翔,新安,下邳,高阳,吴兴,南昌,陕州,晋陵,莆田,同安,曲江,武溪,钱塘,奉新,临川,五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古田,安溪,宁德,仙游,漳州,乐山,宜兴,定海等。风俗通义载:秦由余之后,代居歙州。      (待续,下一姓氏为:元)      91.元姓起源参考之一   「元」源出 :   一﹕以邑名为氏.据《韵会》所载,春秋年代,卫国有大夫元恒, 受封於元城(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其後有元恒氏元氏。   二﹕ 据《风俗通义》所载,战国时卫武之子公子元,食邑亦在元城,其後有元氏。   三﹕为鲜卑族复姓拓跋氏所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北魏皇族本姓拓跋氏, 至孝文帝迁都洛阳进入中原後, 改为元氏.又据《魏书-官氏志》所载, 北魏代北复姓纥骨氏,是云氏,皆改为元氏。      家族名人   元好问(1190~1257) 字裕之,号遗山,金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系出元魏,七岁能诗,兴定三年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继承韩柳,结构严密。诗主风骨,反对浮艳。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编有中州集。著有遗山集﹑续夷坚志。金庸小说中的「问世间,情是何物」正是出自他的词「摸鱼儿」      元稹(779~831)字微之,唐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县)人。穆宗时拜相。其诗平易近人,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著有《元氏长庆集》。      地望分布:河南洛阳,山西太原郡。      元姓起源参考之二   元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元姓最早的祖先可上溯到商代,商王帝乙有太史元铣,他曾力荐商王乙不要废太子弃,而改立受辛。他的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元”为姓。由于元铣是商王室贵族,因此,元姓起源于商朝皇室之姓,子姓。到了战国时代,魏武侯公子封于元地(今河北大名县以东),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还有一支元姓是在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南下,定居洛阳,改拓跋氏为元氏,从此元成了北魏皇族的姓氏。另外,还有一支元姓是在北宋时期,由玄姓改姓而来的。当时金占据北方,因为传说玄武是北方之神,因此玄氏改姓避讳。元姓后来在河南河南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河南望。荒史:商时有太史元铣,尝谏帝乙立受辛,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1-7 23:46 | 只看该作者

94.孟姓起源参考之一「孟」源出 :以次为氏. 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为: 伯(孟), 仲, 叔, 季. 伯为嫡长子, 孟为庶长子.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春秋时鲁国有孟孙氏, 盖为鲁恒公之子庆父共仲之後. 本为”仲孙”氏, 因弑君之罪, 更为孟氏.又, 春秋时卫襄公之子, 字孟公, 其支孙以王父字”孟”为氏.。 家族名人 孟母 孟子的母亲。仉姓。曾经三次迁移其居,以激励孟子勤奋学习。後世奉为贤母的典范。   孟子(前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受学於子思弟子。提倡王道﹑重仁义﹑轻功利﹑创性善之说,後世尊称为亚圣。著有孟子七篇。亦称为孟子。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唐代诗人,襄阳人。少好节义,隐居鹿门山。曾於太学赋诗,一坐叹服,其诗属於自然一派,有孟浩然集。 地望分布:山东省历城县东,山东省曲阜县东南,甘肃省汉置郡。 孟姓起源参考之二孟姓在台湾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在大陆,孟姓是第八十四大姓。孟姓最早的起源有三: 一、春秋时期,鲁国庄公的庶兄,鲁恒公之子庆父,在鲁恒公时被分封,称仲孙氏,后来,鲁国内乱,庆父连弑鲁国国君子般和鲁缗公两位国君,当时民间有「庆父不死,鲁难不已」的说法。后来仲孙庆父出逃到莒国,改称孟孙氏,后被押送回鲁国,途中自知罪孽深重而自杀,庆父死后,他的长子公孙敖携带他的尸体回到鲁国,继承爵位,仍然称孟孙氏,数年后,其后代又简化“孟孙”姓为“孟”姓。二、春秋时期,卫国灵公有位庶兄絷,字公孟,他的后代子孙就以他字中的“孟”为姓。三、另有记载说,卫国国君襄公的儿子叫公孟,他的子孙以“公孟”为姓氏,后来,孟姓还可能来源于古代南中的少数民族,如三国时期有南中少数民族领袖孟获。孟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昌平,武威两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孟姓世称昌平望,武威望。姓纂:鲁有孟孙氏,鲁桓公子庆父之后,以孟为氏。孟氏参照孔氏做法,也使用全国一致的辈序谱(昭穆):星、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待续,下一姓氏为:平)

95.平姓起源参考之一   「平」源出 :   姬姓。 以邑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 战国时韩哀侯的少子, 受封於平邑(在今山西省临汾市附近)。 公元前230年, 韩国被秦国所灭, 韩哀侯的後代由平邑迁往下邑(在今安徽省砀山县), 以原邑名「平」为氏。      家族名人   平当 字子思,汉朝时平陵人。对於大禹治水的情况很有研究,汉成帝封他为骑都尉,负责开河筑堤,防治水患。汉哀帝即位後,升他为宰相,赐官内侯,到了第二年,又要升官加薪,他因为生病,拒绝了。他说﹕「我的官位已经够高了,薪俸已经够了,给子孙留的财产太多会使他们过奢侈的生活的。      地望分布: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省武陟县      平姓起源参考之二   平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期,齐国有名相晏婴,字平仲,他当时辅佐齐景公,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他人虽然很矮小,但是却足智多谋,他的子孙后代以这样一位祖先为荣,就以他字中的“平”为姓。因此,这支平姓起源于晏姓。到了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哀侯有一个儿子叫“喏”,他受封于平邑(今山西临汾),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平”为姓。这支平姓起源于韩国的公族之姓,姬姓。平姓后来在河内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河内望。路史云:韩哀侯少子□,食采平邑,因以为氏。姓氏考略:齐相晏平仲之后,以字为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黄)      96.黄姓起源参考之一「黄」源出 :一 ; 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诸暨孝义黄氏族谱》所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古代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後被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四方,以国名为氏。二 ; 古代南方蛮族有黄姓。在广西南宁一带。家族名人 黄歇 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园之妹,知其有孕,纳於考烈王,生幽王。後李园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於棘门刺杀之。黄初平(黄大仙)黄霸 (前?~前51)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少学律令,武帝末,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为政宽和。尝从经学家夏庚胜治尚书。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諡定。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工诗,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并擅行、草书。著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词等。黄巢 (?~884)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沈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僖宗乾符元年(西元874),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王仙芝败死於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西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唐以官爵笼络李克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1:21 | 只看该作者
97.和姓起源参考之一   「和」源出 :   一﹕ 传说为尧时掌管天文律法的羲和之後. 据<<元和姓纂>>所载:”羲和, 尧时掌管天地之官, 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此为後人依神话附会之辞。   二﹕ 春秋时期, 楚国有卞和, 曾找到一块玉璞(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 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假的,以欺君之罪, 先後被砍去两脚. 楚文王即位後, 卞和抱著玉璞在荆山之下痛哭. 楚文王派人取来玉璞, 经雕琢果然得到宝玉, 称为”和氏璧”.卞和之後有和氏。   三﹕为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南北朝时, 北魏有代北复姓「素和氏」, 为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 以其本为白部, 故号”素和”,进入中原以後改为汉姓和氏。      家族名人   和峤 晋朝西平人。少有盛名。晋武帝时为黄门侍郎,迁中书令。      地望分布:河南省汝南郡,浙江省萧山县      和姓起源参考之二   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和姓起源古老。传说远古时期,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种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的“和”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来源是这样的,春秋楚国人卞和发现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人都以此为荣,于是都以“和” 为姓。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通志氏族略: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为氏;晋有和徂父,汉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为和氏,五代有和凝。      (待续,下一姓氏为:穆)      98.穆姓起源参考之一「穆」源出 :一﹕ 出自子姓. 以谥号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 春秋时, 宋宣公之弟名和. 继承兄位, 在位九年,死前将爵位传给宣文公之子夷, 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居住. 为褒奖其品德, 死後谥号为”穆”。其支庶子孙遂有穆氏。二﹕北方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 南北朝时, 北魏”代北八族”之首为丘穆陵氏,隋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定居中原以後, 改为汉字单姓穆氏。 家族名人   穆宁 唐朝人。官至秘书监。为官刚直,奉公守法。安史之乱时,以著名的颜真卿起兵共拒安禄山。 地望分布:河南汝南郡,河南洛阳。 穆姓起源参考之二穆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宋国国君宋宣公的弟弟“和”在位九年,仁义治国,施德政,又将君位传给他的侄子而没有传给儿子,因此,受到人们的称赞,他死后谥号为“穆”,宋穆公的支庶系子孙有的以此为荣,就以“穆”为姓。宋国是殷商贵族后裔,因此穆姓起源于殷商王室之姓子姓。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时候,许多少数民族纷纷改汉姓,北魏的丘穆氏族也是其中的一支,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丘穆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穆”。穆姓后来在河南河南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河南望。路史云炎帝之后;姓纂云宋穆公之后。 (待续,下一姓氏为:萧)      99.萧姓起源参考之一   「萧」源出 :   一﹕ 出自子姓, 以国为名氏. 据<<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所载, 周代宋国微子之後, 乐叔大心有功, 封於萧, 成为宋的附庸小国. 故址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 公元前597年被楚国所破. 子孙以国为氏,西汉相国萧何即为其後。   二﹕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翳之後孟亏, 作士於萧, 其後人遂以萧为氏。      家族名人   萧史 传说中春秋时的人物。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见《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   萧何(?~前193)汉初沛人,佐高祖定天下,论功第一,封酇侯。汉初律令多出其手。卒諡文终。   萧道成   萧衍      地望分布:山东枣庄市,江苏常州市,山东巷山县。      萧姓起源参考之二   萧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在台湾排名第三十位。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也,后为宋所并,宋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兼有功,封于萧,子孙因以为氏。按萧姓出自姬姓,是古帝王喾的后代。喾的后代有一个叫仲衍的,是商末名臣微子的胞弟。仲衍的后代大心,是当时宋国公族弟子。宋国将领南宫万造反,杀死宋王,立公子游为宋君,大心率人拥立公子御说为宋桓公,并且杀死了南宫万和公子游,立了大功,被桓公封于萧,建立了萧国,史称萧叔。后来萧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们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萧。萧姓在战国时期,主要在河南,江苏一带发展。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天下,建立了南齐和萧梁两个国家,并且在北齐,北魏和北周也十分显贵。唐代,萧姓有人开始迁居福建,宋代时又有人迁居广东,清朝康熙年间,萧姓开始进入台湾。此外,住在中国北方和东北的契丹族萧姓,也是一个十分庞大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1:22 | 只看该作者
101.姚姓起源参考之一   「姚」源出 :   姚姓是中国最早的姓(不是氏)之一. 据《说文解字》所载, 虞舜居姚虚, 因以为姓. 姚虚在今山东省濮县南。      家族名人   姚重华   姚兴(366~416)   一﹕字子略,姚苌长子,後秦主。嗣立後,攻败前秦、西秦、又灭後凉,势甚盛,後伐夏败还,降号称王,在位二十二年。諡文桓帝。   二﹕宋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人,生卒年不详。宋靖康中,以武功累迁荆湖南路兵马副都监,金兵渝盟渡淮,王权遣与拒之,以四百骑力战金兵八十万,阵亡。諡忠毅。   姚苌(330~393)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县西)羌人,为後秦主。初事前秦苻坚,坚自晋败还,慕容泓起兵攻坚,苌接战而败,乃奔渭北称秦王;既而攻坚,杀之,入长安称帝,国号大秦,在位八年。諡号武昭帝。   姚广孝      地望分布:浙江吴兴县,甘肃陇西渭水。      姚姓起源参考之二   姚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四,在台湾排名第六十八。姚姓出自虞舜,与妫姓同宗。因为尧出生在一个叫姚墟的地方,他的后代就有人姓姚。后来,因为尧居住在妫水流域,又有子孙姓妫。后来,妫姓于姚姓互相通用。妫姓曾经建立了田姓齐国,汉代,田姓曾有人改姓妫,后来又改姓姚。春秋时期,姚姓主要在河南发展,到晋代以前,姚姓已经发展到了山西,广西,四川等地。公元三八四年,姚姓还建立了后秦政权,并先后灭了前秦,西秦和后凉。唐代,姚姓首次进入福建,宋代,姚姓更是发展到了广东,清代进入台湾。同时,姚姓向北也发展到了内蒙古,辽宁等地。姚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吴兴,南安,吴郡,范县,苏州,德清,河东,合浦,赤亭,北地,万年等。说文:虞舜居姚墟,子孙以姚为氏焉。      (待续,下一姓氏为:邵)  102.邵姓起源参考之一   「邵」源出 :   出自姬姓. 以邑名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 周文王之庶子奭受封於召邑(在今陕西省岐山西南)世称召公. 後又转封於蓟(在今北京一带), 成为燕国始祖. 其後有召氏.      家族名人   邵雍(1011~1077) 字尧夫,宋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精先天象数之学。寓洛四十年,称所居为安乐窝,卒諡康节。著有《先天图》、《皇极经世》、《渔樵问答》、《伊川击壤集》等。      地望分布:河北蠡县南      邵姓起源参考之二   邵姓是大陆的第八十三大姓,是台湾的第一百大姓。远祖起源于周代。邵姓,古代写成召姓。据史书上记载,邵姓的先祖是周代召公的后代。召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的兄弟。在武王灭商后,他被封于燕。但是他是王朝卿士,因此,燕国由他的长子代理。他在周朝初年与周公一起是手握大权的权臣,后来因功别封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爵位是公爵,子孙世袭召公之职。历代召公在周成王,康王,厉王朝廷中都担任要职。召公虎在周厉王时还有著名的劝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衰落,秦国兴起,召国遂被并吞。子孙为纪念故国,就以“召”或“邵”为姓 。因此,邵,召原本是一姓,都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召公的子孙后来在汝南,安阳,博陵等地发展,世称汝南望,安阳望,博陵望。姓源载:邵公□受封于燕之后。氏族博考: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又姓谱云:文王之子季载之后。      (待续,下一姓氏为:湛)      103.湛姓起源参考之一   「湛」源出 :   以地名为氏,《左传-襄公十六年》载有湛阪,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北. 据《路史》云: 河阳轵有湛水,傍有湛城. 湛水有二: 一在河南省济源县西南: 一源出河南宝丰县东南, 至襄城县境入北汝河. 以地名为氏的湛姓出自多处. 一说出自夏同姓诸侯湛灌氏, 此系牵强附会, 不可信。      家族名人      地望分布:江西南昌。      湛姓起源参考之二   湛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上古时期,有古国斟灌氏族,是大禹氏族的一支,建立斟灌氏古国(今山东寿兴县东北),后来斟灌氏受到敌人攻击,国人逃亡,相约取“斟”和“灌”的各一半为自己族人的姓氏,这就是“湛”姓的由来。大禹是姒姓氏族,因此,湛姓起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代。这支姓氏已经流传四千多年,是渊源流长的一支姓氏。另有一说,古代有一个地方叫“湛”(今河南宝丰一带),居住在那里的人以“湛”为姓。按,湛姓后来南迁,在豫章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豫章望。路史谓:河阳轵只有湛水,傍有湛城。姓氏寻源谓:以地为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汪)         104.汪姓起源参考之一   「汪」源出 :   一﹕ 为汪芒氏所改. 据《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所载, 防风氏在商朝为汪芒国, 故址在今浙江省武康县东. 其後简为汪氏。   二﹕出自姬姓. 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鲁桓公庶子名满, 食采於汪(在今山东省) 其後以邑“汪”为氏一云, 鲁成公庶子受封於汪邑, 其後亦有汪氏.      家族名人   汪踦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代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1:22 | 只看该作者
109.米姓起源参考之一   「米」源出 :   为历史上的北方少数民族姓氏「昭武九姓」之一。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本为西域胡人, 为汉代康居支庶, 原居於昭武城(在今甘肃省境内), 为匈奴所败, 迁居於中亚阿姆, 锡尔俩河流域, 建立康. 安. 曹. 石. 米. 何. 史. 火寻. 戊地九姓政权. 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 撒马尔罕的西南部, 一度属唐朝管辖. 有进入中原者, 称米氏.      家族名人   米芾(1051~1107) 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又号鹿门居士。宋襄阳人,世称为米襄阳。倜傥不羁,举止颠狂,故世称为米颠。为文奇险,妙於翰墨,画山水人物,亦自成一家,爱金石古器,尤爱奇山,世有元章拜石之语。官至礼部员外郎,或称为米南宫。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砚史等书。      地望分布:陕西西安市,甘肃东乡,山东巨野县。      米姓起源参考之二   米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据北宋画家米芾自己考证,米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但是,史书上已经没有类似的记载又据唐书所载,「米」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个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米」氏。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米”为姓。米姓后来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贝)      110.贝姓起源参考之一   「贝」源出 :   一﹕据<<姓苑>>云: “贝氏, 出清河贝丘. “盖以地名为氏. 今吴越多此姓. 贝丘在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   二﹕出自姬姓. 周文王庶子召公移封於蓟, 其支庶子食采於郥(在今河北省巨鹿县), 郥国为燕国附庸,其子孙遂以国名贝为氏. 後去邑旁为贝氏.      家族名人   贝钦世 宋朝人。江阴知县。重视农业水利,县有运河水久已湮没,贝钦世计划峻治,组织村民出钱出力,不逾月而成。      地望分布:河北清河县      贝姓起源参考之二   贝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起源于西周时期,上古时周文王的一个儿子被封在今天的河北钜鹿,公族子孙就时代以国名为姓,后来他们去掉“邑”字边旁,改姓“贝”。因此,“贝”姓也出自周朝王室之姓,姬姓。后来,有一支贝姓从河北迁移到今山东博兴地方,由于贝姓人逐渐增多,该地被称为贝丘。另一些居住在贝丘的人,也有就此改姓“贝”的。贝姓后来在清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清河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明)         111.明姓起源参考之一   「明」源出 :   一﹕出自姬姓. 以王父字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 晋献公攻灭虞国, 俘获虞公及百里奚. 後百里奚为秦国大夫, 生子视, 字孟明. 其支孙以王父(祖父)的字”明”为氏。   二﹕为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 南北朝时, 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壹斗眷氏, 隋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进入中原後, 改为汉字单姓”明”氏.      家族名人   明玉珍 元朝随州人。元末农民大起义,率众投红巾军徐寿辉与元将战,飞矢中右目,目逐眇。後攻重庆,陷成都,定全蜀,陈友凉杀寿辉,玉珍以兵塞瞿塘,绝不与通。称帝,国号大夏,建元天统。在位5年卒。      地望分布:浙江吴兴县,山东平原县,河南洛阳市。      明姓起源参考之二   明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期秦国有大将视,是百里奚之子,字孟明。他曾领军远师袭郑,但是无功而返,而且还在肴山被晋军偷袭做了俘虏。后来被释放回国,深以此为耻,勤奋努力,后来终于击败了晋国。孟明视的后代开始用“孟明”为姓,后来逐步简化,舍弃了“孟”字,改姓“明”。孟明视是百里奚之子,而百里奚是虞国的公族后代,虞国的祖先最早可以上溯到黄帝,因此,明姓也是黄帝的后代。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明姓起源于姬姓,是虞仲的后代。明姓后来在平原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平原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臧)      112.臧姓起源参考之一   「臧」源出 :   一﹕出自姬姓. 以邑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 春秋时, 鲁孝公的儿子彄受封於臧邑(在今山东省境内), 其後有臧氏。   二﹕ 以王父字为氏. 鲁惠公之子名欣, 字子臧, 其支孙以祖父的字为氏, 见於《姓苑》所载.      家族名人   臧获 相传为春秋时代鲁国人,不善於驾马。《韩非子˙显学》: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淮南子˙主术:虽有骐骥騄駬之良,臧获御之,则马反自恣,而人弗能制。      地望分布:江苏东海县,山东沂水县。      臧姓起源参考之二   臧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鲁国国君鲁孝公的儿子,字子臧,被封在臧地,建立“臧”国,作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1:23 | 只看该作者
113.计姓起源参考之一「计」源出 :   以地名为氏. 周文王分封少吴之後於莒国, 建都於计斤, 即为《左传》中所说的「介根」. 其後以「计」为氏。 家族名人 计然 春秋时人辛研,字文子,葵丘濮上人,生卒年不详。因精通计算,故称为计然。尝仕越,陈察好尚、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十策,越用其五策而争霸中原。范蠡师之,殖产至钜万。 地望分布:陕西西安市,山东临淄郡。 计姓起源参考之二 计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计姓的远祖始于上古时期,传说是古代帝王夏禹的后代,因此计姓起源于大禹的姓氏,姒姓。到了周代,周武王建立商朝后,封古帝少昊的后代在“莒”(今山东胶县)这个地方,于是成立了诸侯国莒国,建都计斤,于是莒国的公族后代就用国都中的“计”字为姓。计姓后来在京兆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京兆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伏)      114.伏姓起源参考之一   「伏」源出 :   一﹕出自风姓。 为春秋时孔门弟子伏子贱之後, 参看”宓”氏条。   二﹕据《万姓统谱》所载, 南北朝时鲜卑族三字姓俟伏斤氏, 进入中原後亦改为伏氏。      家族名人   伏羲 上古一位皇帝。教民佃渔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粤有生民,伏羲始君。亦作庖羲、庖牺、伏羲氏、伏牺、伏牺氏、宓羲、宓戏、羲皇。      地望分布:山西太原。      伏姓起源参考之二   伏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伏姓起源古老,传说是上古时期古代帝王伏羲氏的后代子孙有的以伏羲的名字中的“伏”字为姓。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俟伏斤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伏”。伏姓后来在山西太原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太原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成)      115.成姓起源参考之一   「成」源出 :   一:出自姬姓, 以国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 公元前十一世纪, 周武王封其弟, 文王第五子叔武于郕国(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 其後有郕氏, 或去邑旁为成氏.   二:周代, 有季戴受封于成邑(在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北), 其後以邑为氏, 亦为成氏.   三:出自芈姓. 春秋时楚国君主若敖有公子字成虎, 其支孙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 即成嘉 . 成熊 .成得臣之辈。      四:据《北京彔》所载, 古匈奴部落屠各族亦有成氏。   五:据《宋书.夷蛮传》, 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亦有成氏。      家族名人   成公 汉朝的学者。自己隐去姓名,常诵经,不交势利,时人称为成公。汉成帝出游,遇见成公,成公不行礼,成帝说:「朕能富贵人,能杀人,子何逆贼 ? 」成公说:「陛下能贵人,臣不能做陛下之官;陛下能富人,臣不受陛下之禄;陛下能杀人,臣不犯陛下之法。」帝不能屈。      地望分布:河南灵宝县,河北杯来县      成姓起源参考之二   成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成姓的远祖始于周代,周文王第五子,周武王之弟叔武受封于成(今山东宁阳东北),子孙后代遂以国名为姓。因此,这支成姓起源于周王朝王室之姓,姬姓。另外,有一支成姓也起源于姬姓。周武王封另一个周王族成员季戴于成邑(今河南范县濮城一带),季戴的子孙后代也以成为姓。另有一支成姓起源于楚国公族之姓,芈姓。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国君,字“成虎”,后代取其字中的“成”为姓。成姓后来在上谷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上谷望。按,国际影坛巨星成龙,本名叫陈港生,其生父姓「房」。      (待续,下一姓氏为:戴)      116.戴姓起源参考之一「戴」源出:

  一:出自子姓. 以谥号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 春秋时宋国戴公(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 死後,宋武公司空继位. 其支子(非嫡长子) 以王父(祖) 的谥号"戴"为氏。二:以国为氏. 春秋时有戴国, 在今河南省兰考县, 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於郑国. 其族人以原国名"戴"为氏. 见於《左传》及《通志-氏族略》所载. 家族名人 戴逵 (325~396) 字安道,谯郡(今安徽宿县)人,後徙会稽之剡县(今浙江新昌)。为东晋雕塑家、画家、学者。善弹琴,人品很高,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尤善画宗教人物,兼擅山水风俗、畜兽等体。雕塑艺术上,相传曾为会稽山阴灵宝寺作木雕无量寿佛及侍菩萨时,隐於幕後,听取意见,反复修改,三年始成。他为瓦棺寺所塑的五世佛,和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壁画,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为三绝。著有释疑论,与名僧慧远等辩论。 地望分布:安徽亳县,江苏扬州市,河北清河郡 戴姓起源参考之二:广汉戴姓  四川广汉是一个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地方,广汉又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轰动全国的三星堆商代青铜器就出土在广汉。戴姓人家在广汉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戴姓的起源,首先是出自姬姓,是一个以国名命姓的姓氏。春秋时,就有姬姓戴国的说法,其二是出自子姓,是以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32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1:24 | 只看该作者
117.谈姓起源参考之一   「谈」源出 :   一:据《姓苑》所载, 西周史宋微子启之後有受封於谈者. 谈国为郯国. 春秋时郯子朝鲁, 其後亡国,郯国旧址在今山东省郯城北, 战国初年为越国所灭。   二:周朝有大夫籍谈, 其後亦有谈氏. 历史有谈氏改为谭氏。      家族名人   谈迁 字孺木。清海宁人。好审古今治乱,由熟历代典故。      地望分布:河南永年县,河南商丘县。      谈姓起源参考之二   谈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始于战国时期,商帝乙的长子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哥哥,他看到纣王十分无道,屡次规劝他,纣王十分恼怒,但是又不好杀自己哥哥,于是就不听劝谏。微子启没有办法,只好把商朝祖先的牌位全部带走,离开了商纣王,投奔周武王,这就是著名的“微子去殷”的故事,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微子启得到了优厚的待遇,他被周武王封于宋,爵位是公爵。后代中有一个谈君在战国时被封在谈邑,建立谈国,人称他为“谈君”。他的子孙后代就以“谈”为姓。因此谈姓起源于商朝王室之姓,子姓。谈姓后来在梁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梁国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宋)      118.宋姓起源参考之一   「宋」源出:   以国为氏. 出自子姓.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 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後, 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於宋国, 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公元前286年, 宋国被齐国所灭. 其子孙以原国名"宋"为氏.      家族名人   宋玉 战国时楚人,约生於周赧王二十五年,卒於楚亡之年。因曾任兰台令,故亦称为兰台公子。善辞赋,作九辩、招魂。与屈原并称为屈宋。   宋璟(663~737)唐南和人。玄宗时的名相。耿介有节,守法持正,与姚崇并称为唐代贤相。累封至广平郡公,进尚书右丞。性喜梅花,所作梅花赋,世所称誉。卒諡文真。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唐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县)人。武后时官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工诗,其诗与沈佺期齐名,称为沈宋。以媚附张易之而被贬官,後流岭南赐死。   宋江 生卒年不详,宋郓城人。徽宗时为盗,侯蒙知亳州,上疏请招抚之,未成而侯蒙先卒。後张叔夜擒其副魁,江乃降。      地望分布:陕西西安市,陕西西河郡      宋姓起源参考之二   宋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二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二。宋姓出自子姓,是黄帝的后裔。宋姓的始祖是商王乙的儿子微子启。微子启,是商朝第三十代帝王乙的儿子,名启,封于微,是纣王辛的哥哥。因为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启见进谏无效,便假装生病,不再参与朝政。周武王灭商以后,把商朝旧都商丘附近的土地封给了微子启,建立了宋国。七百多年以后,宋国被齐国联合楚国和魏国灭掉。亡国后的宋国子民,有的就把宋作为自己的姓,从此姓宋。宋姓在隋朝以前已经分布在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山东,甘肃,安徽,浙江等地,唐初,宋姓开始进入福建,四川和广西。南宋时期,赵构南逃,宋姓也跟着发展到浙江,江苏,湖南和广东,到清朝康熙年间,福建和广东的宋姓开始进入台湾。宋姓的主要聚居地有:京兆,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介休,安众,长安,豫章,章陵,青州,沛国,钱塘,乐陵,五华,梅州,潮州等。      (待续,下一姓氏为:茅)      119.茅姓起源参考之一   「茅」源出:   以国为氏. 出自「姬姓」. 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子周公旦的第三个儿子茅叔受封于茅(今山东金乡县西南),建立茅国,后来茅国为邹国 攻灭,茅国公族后代子孙就以“茅”为姓,以纪念故国。      家族名人   茅焦 秦代官吏,对秦始皇直言敢谏,官拜上卿。   茅盈 汉代著名隐士,于其弟茅固,茅衷一起隐居在东山,世称「三茅」。      地望分布:陕西西安市,陕西西河郡。      茅姓起源参考之二   茅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子周公旦的第三个儿子茅叔受封于茅(今山东金乡县西南),建立茅国,后来茅国为邹国攻灭,茅国公族后代子孙就以“茅”为姓,以纪念故国。茅姓是周王室后裔,因此茅姓起源于姬姓。茅国灭亡后,茅姓家族逐渐从山东向四周扩散,茅姓后来在陈留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陈留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庞)      120.庞姓起源参考之一   「庞」源出:   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在载,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受封於庞乡, 因以为氏。      家族名人   庞涓 战国时魏将,与孙膑同学兵法於鬼谷子,因嫉膑之能而刖其足。後魏﹑齐交战,膑为齐将,困涓於马陵,涓智穷自刭而死。(并不是给孙膑射死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庞统(179~214)三国时襄阳人,字士元,德公之侄。少时朴顿,未有识者,往见司马徽,徽甚异之,称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刘备召以为治中从事,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佐刘备取蜀。後因围雒县,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33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1:24 | 只看该作者
 125.项姓起源参考之一   「项」源出:   一:出自芈姓。一说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春秋时, 楚国公子燕, 被封於项国(在今河南省项城), 公元前647年灭亡。《左传》谓项国被鲁僖公所灭, 《公羊传》,《谷梁传》则云被齐恒公所灭。子孙以原国为氏。楚霸王项羽就是项国贵族之後。      家族名人   项羽      地望分布:河北省乐亭,辽宁省大凌河。      项姓起源参考之二:项羽故里说项姓   说起鸿门宴的故事,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楚汉相争的两位重要人物——项羽和刘邦,而说起项羽呢?人们同样会联想到他和虞姬演绎出的一场悲壮的爱情故事——霸王别姬。      在众多的姓氏当中,项姓的姓源来历是比较单一的。据史料记载,项姓源于芈姓。春秋时楚国的公子燕,他本是王族的后裔,因功被封于项地,并以封地的名为国名,建立了项国。公元前647年,这个小国被齐桓公所灭,从此以后,居住在项国的人就以国为氏而姓了项。另据《广韵》记载,项姓虽然源于芈姓,但芈姓的先祖本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所以追本溯源,项姓的起源还是源于姬姓后人。   我们今天向您介绍的项姓,它的发源地就在河南项城县境内。项氏族人最初居住在中原一带,大约在周朝末期,由于当时群雄四起,战事连年,人口流动就成为一种必然。这时,居住在中原一带的项氏族人,有一部分逐渐向江苏、浙江和东南沿海一带繁衍发展。经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如今项氏后人已遍布各地。在姓氏这个大家族中,项姓并不是一个大姓,但它在中国历史上却名声远播,十分显赫,说起“西楚霸王”项羽这位历史人物,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江苏宿迁市文联秘书长刘云鹤:项羽小时就有远大的志向,他不满足于学书学剑,而是要立志学万人敌的大本领。他24岁的时候在苏南,也就是现在的太湖流域一带起兵,北上抗秦,他带领各路诸侯,摧毁了秦王朝的主力,特别是巨鹿之战,大伤了秦朝的元气,也就是说,真正摧毁秦王朝的还是项羽,这就是项羽所以受到历代人们敬仰的根本原因。   但项羽毕竟不是一位政治家,他在楚汉战争中最终被刘邦击败,并演出了一场“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更是表达了对项羽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江苏宿迁市文联秘书长刘云鹤:项羽的后人呢?我们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项氏肯定是有后人的。刘邦得天下之后,为了笼络人心,他把这个项氏赐为刘姓,但是至今来讲,宿迁仍然有姓项的。宿迁市居民:我姓项,叫项明,祖祖辈辈一直是住在宿迁的,我们宿迁这个地方,尤其是大兴镇有一个庄子,全姓项。项庄村民项继贤:这个庄子就叫项庄,大概有50%的人全姓项,1937年的时候,我伯父在的时候,沭阳的,新沂的、泗洪的,还有其它地方的人,曾经搞过一次延续家谱的事。可以那么说,我们是项羽的后代,但我们那个家谱全部被烧了。   项姓的起源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项姓已成为江南著姓。      项姓起源参考之三   项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有诸侯国项国(今河南项城东北一带),是一个很小的诸侯国,后来被齐桓公攻灭,项国公族后代就以国名“项”为姓。以做纪念。项姓起源于姬姓。项姓后来辽西国郡发展成望族,世称辽西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祝)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34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1:25 | 只看该作者
126.祝姓起源参考之一   祝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始于上古时期,有官职“祝史”(管理祭祀时祝祷词的官员),有些“祝史”的后代就以官名为姓,或复姓“祝史”,或姓“祝”。因此,“祝”氏是一个由官名发展而来的姓氏。又有一种说法说,祝姓是上古时候火神祝融的后代。西周时期,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将黄帝的一支后裔封在“祝”(今山东历城县西南),祝国公族后代就以国名 “祝”为姓。祝姓郡望太原。      家族名人   祝允明 (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枝指生,明代江苏长洲人。诗文有奇气,尤工书,官至应天通判,与唐寅、徐祯卿、文徵明并称为吴中四才子。著有怀星堂集、兴宁县志等。      地望分布:山西省太原市。      (待续,下一姓氏为:董)         127.董姓起源参考之一   董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二十九,在台湾排名第七十。董姓出自己姓,是出自黄帝的后代。相传黄帝的子孙中有一个叫叔安的,被封于蓼,称作蓼叔安。蓼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因为擅长驯养蛟龙,被舜封为御龙氏,并且赐姓为董。他的后裔,也就因此而姓董。董的另外一个起源是,春秋时期,东周大夫辛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主管典籍,因为他们的职责是“董督晋史”,后代就把职务“董”当成了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董。董姓在发源之后,开始主要在陕西和甘肃发展,汉朝时迁徙到了河北山西和贵州,并逐渐向广东,四川,浙江,湖北,河南,福建等地发展,明代以前,董姓就已经遍布江南,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董姓有人进入台湾。董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陇西,济阴,翼城,高奴,广川,河东,定陶,高青,广州,资阳,德阳,余姚,襄阳,枝江,福州,禹州,伊州,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范阳,弘农,固始等。      家族名人   董狐 春秋时晋国史官,生卒年不详。晋灵公无道,正卿赵盾屡次劝谏,灵公不听,反欲杀之,赵盾於是逃亡国外。其後族人赵穿弑灵公,盾还晋国,而不讨穿。董狐乃书曰:赵盾弑其君。孔子因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董仲舒 (前179~前104)西汉名儒,广川(河北省枣强县东)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三年不窥园。提倡独尊儒术。著有春秋繁露等书。   董卓 (?- 192)字仲颖,汉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桓帝时,官羽林郎;灵帝时,为前将军。灵帝崩,引兵至京师,诛宦官,废少帝,立献帝,弑太后,自为太师,淫乱凶暴。袁绍等因而起兵讨伐,後为吕布所杀。   董其昌 (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书画家,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諡文敏。性和易,通禅理,诗文俱佳,书法卓然成家,画极潇洒生动。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画旨、画眼等书。      地望分布:甘肃省临洮县,山东省定陶县。      董姓起源参考之二   董姓有两个起源,第一个起源在舜的时代,很久了,当时,有个人驯龙,来表演舞蹈。舜帝赐姓为董。这一支起源于今天的山东定陶。   另外一支起源于官职。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史官叫董史。他的后代就以官职为姓,他们在今天的山西翼城。”   特别要提到,汉语中“董”的原意是“监督管理”。晋国太史官当时叫“董督晋史”,太史官的作用很特殊,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大小政务,一一笔录下来。如同一面镜子。真正起到了督管的作用。我们今天能看到二十五史,要归功于太史官。   台湾最早的董姓是康熙年间,由大陆迁移到台湾省屏东县恒春镇的。   自古以来,董氏家族中名垂青史的人层出不穷。   春秋时期的董狐,担任晋国的史官,宰相犯了错误,董狐不畏权贵,就直接记下来,因他秉笔直书,被尊为“千秋良史”。   西汉时,经学大师、大博士董仲舒,针对当时社会思潮泛滥、混乱的现象,提出了。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就采纳了,这个决定影响了2000多年的历史。从此,中国社会一直以儒家学说为正统主导的思想。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出现了统一、繁荣、稳定的大朝代,像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每个都将近300年的历史。到了东汉,董宣秉公执法,将皇帝姐姐的家奴杀了,皇帝强迫董宣向告状的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两手撑地,终不低头。皇帝倒也没怪罪,反倒美称他为强项令。   三国时,名医董奉,给人看病不收钱,治好一个病人,病人就去栽一棵杏树来报答,几十年后,上万株杏树蔚然壮观。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医术好,医德高的名医尊称为“杏林”。   到了90年代,董家又出了个世界名人,就是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   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是世界级船王,董老先生出生在浙江舟山市。20年代从舟山出发,到上海后转香港。抱着振兴中国航运的坚定信念,白手打天下,成为世界级船王。也就是说,当时七大船王之一。董浩云这位老先生与众不同,多次拒绝了美国、英国等国籍和勋位,至死都以身为中国人光荣。   董浩云82年病逝,葬在老家舟山市。   董老的长子董建华和夫人几次回乡认祖,并且投资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35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1:26 | 只看该作者
128.梁姓起源参考之一   「梁」源出:   一:出自赢姓,以国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平王时。秦仲讨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於夏阳梁山(在今陕西省韩城县南)。春秋时, 梁国亡於秦国,其後有梁氏。   二:以邑为氏。春秋时,晋国有解梁城(在今山西省临猗西南),高梁,曲梁之地,公元前645年,晋惠公以解梁等五城贿於秦国,居其地者以「梁」为氏。   三: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代北三字姓「拔列兰」氏,随魏孝文帝移都洛阳,定居於中原,改为汉字为单姓梁氏。      家族名人   梁红玉 宋代名将韩世忠妻,本为京口名妓。生卒年不详。高宗建炎四年,世忠与金兀术战於黄天荡,红玉亲自击鼓助战,兵将士气大振,金兵遂不得渡江侵宋。为女中豪杰。後封安国夫人,又改杨国夫人,世称梁夫人。   梁启超(1876~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政治家、文学家。康有为弟子。师生二人於清末同倡变法维新,人称康梁。曾主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大力宣传改革主义。戊戌政变後,亡命日本。民国初年,曾任司法、财政总长等职。晚年不谈政治,专以著述讲学为务。著有饮冰室文集、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地望分布:甘肃省平凉,甘肃省天水,河南省洛阳。      梁姓起源参考之二   梁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四十四。梁姓出自嬴姓,是大禹时期治水名臣伯益的后代。伯益的后裔中有一个叫非子的,因为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在秦,恢复嬴姓的祭祀,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奉周宣王之命征讨西戎,兵败被杀,他的五个儿子领兵七千,继续征讨,大获全胜。周平王因此封秦仲的小儿子秦康在夏阳梁山,建立梁国,因为是伯爵,所以被称为“梁伯”。直到梁国被秦国灭掉,梁国贵族跑到晋国,用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从此姓梁。梁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比如说,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梁益,梁弘,楚国有大夫梁公弘,他们的梁姓,都是因为当地的地名有一个梁字,如梁城,高梁,曲梁等。另外,周平王的儿子姬唐,被封在南梁,因此,他的后代也有人把梁作为自己的姓氏。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把鲜氏卑族的拔列氏改为梁氏。梁氏早期主要在山西,湖北,山东发展,到西汉时期,梁姓有人迁居甘肃安定,到西晋末年,梁姓已经发展到了浙江,广西一带。东晋时,梁氏开始进入福建,到唐代,已经扩展到河北,青海,四川,湖南等地,唐末安史之乱,梁姓有人移居广东,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进入台湾。梁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安定,天水,河南,河东,扶风,钱塘,合浦,陆浑,顺德,宁化等。      (待续,下一姓氏为:杜)      129.杜姓起源参考之一   「杜」源出:   一:出自祁姓,以邑为氏。周成王将唐杜氏移於杜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居者以地名「杜」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後。 建国於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虞,乃迁唐氏於杜,是为杜伯。居杜城者为杜氏。   二:为南北朝时鲜卑族姓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独孤浑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 改为汉字单姓杜氏。      家族名人   杜康 相传是周代善於酿酒的人。《汉.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甫   杜牧 (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人。为人刚直有奇节,曾指时弊,深忧藩镇、吐番的骄纵,後果言中。其诗风骨遒上,豪迈不羁,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於杜甫。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杜秋娘 唐代金陵人。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錡之妾。錡谋叛被杀後入宫,善诗词及唱金缕衣曲,受唐宪宗宠爱,後赐归乡,穷老无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      地望分布:陕西省西安,湖北省汉阳,河南省洛阳。      杜姓起源参考之二   杜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三,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五。杜姓出自祁姓,是帝尧的裔孙刘累的后代。尧的儿子丹朱,被舜封在唐,建立唐国,史称唐侯。丹朱的裔孙刘累,因为能驯养龙而被封为御龙氏。刘累的后代住在唐。西周初年,唐国被灭,周成王封自己的弟弟叔虞在唐,而改封刘累的后代在杜,建立杜国,史称杜伯。周宣王时,杜伯因为被冤枉,被周宣王所杀,杜国因此消失,杜国的子民,有些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杜。杜姓还有一个起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独孤浑氏为杜姓。杜姓早在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即酿酒的鼻祖杜康。杜姓早期主要在陕西发展,到先秦时期,已经发展到了山西,山东,湖北,四川等地,杜姓直到宋代,才开始有人迁居福建和广东,到清代,有人迁居台湾。杜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南阳,山阴,同安,安仁,茂陵,内黄,卫辉,簦封,偃师,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36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1:26 | 只看该作者
132. 闵姓起源参考之一   「闵」源出:   出自姬姓,据《左传》所载,春秋时,鲁庄公死後,其子继位,不到两年,被庆父杀害。号为「闵」,鲁闵公後有闵氏。      家族名人   闵子骞(前536 ~ 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鲁人。孔子弟子,以孝友闻,和颜渊以德行并称。      地望分布:甘肃省东乡,山东省泗水,山西省太原。      闵姓起源参考之二   闵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庄公的儿子公子启即位,但是两年后就被孟孙庆父所杀,谥号为“闵”,意思是痛惜,痛心。鲁闵公的后代有的就以谥号中的“闵”为姓。因此,闵姓是鲁国公族后代,而鲁国又是周朝王族,因此,闵姓起源于姬姓。闵姓后来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席) 133.席姓起源参考之一   「席」源出:   避讳改姓。 据《广韵》所载,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其先世代管理晋国典籍,故以籍为氏。 至秦汉之际,籍氏後人为避楚霸王项羽(名籍)的名讳,改为音近的「席」氏。      家族名人   席豫 字建侯,唐代襄阳人,进士出身,清直无欲,不为权贵所撼。唐玄宗曾登朝元阁赋诗。群臣中帝以豫诗最佳,称诗人冠冕。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官至礼部尚书。      地望分布:甘肃平凉。      席姓起源参考之二   席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席姓起源很古,传说上古帝王唐尧帝时,有老翁席氏作击壤歌,尧帝对他十分尊敬,封他为“席师”。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席师”中的“席”为姓。战国时期,晋国有一个大夫叫“伯”,是掌管晋国典籍的,他的子孙后代以官名中的“籍”为姓,后来为了避西楚霸王项籍之讳,项籍部下姓籍的人改姓席。项羽败于刘邦后,有一些人把“席”姓改回“籍”姓,但是,有一些人就没有改动,延续至今。席姓后来在安定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安定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季)         134.季姓起源参考之一   「季」源出:   以次为氏,古代同一辈份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季者少子也,据《元和姓纂》所载:「陆终氏之子季连之後」。《通志.氏族略.以次为氏》云:「春秋时鲁桓公的小儿子季子友之后为季孙氏,亦日季氏。      家族名人   季布 生卒年不详。楚人。楚汉相争,初为项羽部将,数围刘邦。及项羽灭,被刘邦追捕,後由朱家透过汝阴侯滕公,乃得赦免,并官郎中、中郎将及河东守等。其人为气任侠,重然诺,当时人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札 生卒年不详。春秋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寿梦见其贤而欲立为王,不受;後封於延陵,号延陵季子,简称为季子。曾出使鲁国,并从观乐中,听出各国的兴衰。他与徐君间重友谊、守信用的故事,亦为世人传诵。      地望分布:山东曲阜,安徽寿县。      季姓起源参考之二   季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传说上古时期,黄帝之孙帝颛顼的裔孙陆终有一个儿子叫“季连”,季连的后代就以“季连”名字中的“季”字为姓。由于陆终姓“芈”,因此,这支季姓起源于芈姓。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桓公有子季友,为鲁国国相,子孙以其名中的“季”为姓。“季”有第三的意思,是说季友是兄弟中排行老三。这支季姓是鲁国公族,也是周朝王室,起源于姬姓。季姓后来在山东渤海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渤海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麻)         135.麻姓起源参考之一   「麻」源出:   一:以邑为氏。据《姓考》所载,春秋时有楚国大夫食采於麻邑,以邑名「1麻」为氏。   二: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齐国大夫麻婴之後。      家族名人   麻秋 后赵太原胡人,仕石虎,官征东将军,性暴戾残忍。百姓如有孩子啼哭,母恐吓日:「麻胡来了。」啼声立止。      地望分布:河北怀来。      麻姓起源参考之二   麻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麻姓起源有二:一、麻姓起源于熊姓。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大夫,姓熊,被封于麻(今湖北麻城)。他的子孙后代以封地名“麻”为姓。二、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麻婴,他的子孙后代以其名字中的“麻”为姓。麻姓后来在上谷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上谷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强)      136.强姓起源参考之一「强」源出:一:据《姓苑》所载,为春秋时郑国大夫强钽之後。 二:古代氏族姓氏,据《十六国春秋》所载,略阳氏族多强姓,即蜀汉时强端之後。 家族名人强循 字季先,唐代凤州人,官雍州司户参军。华原无泉,人畜多渴死。强循教以引渠水浸田,共三渠,一方利之,号强公渠。 地望分布:甘肃天水 安徽宣城。   强姓起源参考之二 强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强姓起源颇广。同时为炎帝和黄帝的传人。黄帝的玄孙有一个叫禺疆,古时候,强和疆通用,于是禺疆的子孙后代就有以“疆”为姓的,后来又演变成“强”姓。而炎帝的后代有叫公叔强的,春秋时在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37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1:27 | 只看该作者
137.贾姓起源参考之一   「贾」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姓苑》所载,周康王把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於贾国,称为贾伯,为附庸小国。後来贾国被晋国所灭,贾伯公明的後代以原国名「贾」为氏。   二:以邑名为氏。 晋国灭贾後,成为一个城邑,称为贾季。其後以邑名为氏。晋惠帝的皇后,即为其後人。      家族名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为文学家兼政论家。文帝召为博士,超迁至太中大夫,所论列多见施行,因遭毁忌,出为长沙王太傅,迁为梁怀王太傅,後怀王堕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年余亦卒,世人称为贾太傅、贾长沙,又称为贾生。其往长沙就任时,渡湘水作吊屈原赋以抒发哀怨;而於长沙王太傅时,见鴞鸟飞入屋内,以为不祥,而作鵩鸟赋,是楚辞到汉赋之间重要的辞赋家。著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章。   贾南风 晋惠帝后。(256~300)名南风,贾充之女。性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帝畏而惑之。窃弄权柄,杀杨骏、卫瓘、汝南王亮、楚王玮等,後为赵王伦所废,矫诏赐死。   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号秋壑,南宋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人。理宗时,以姊为贵妃,累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为人好游乐,淫奢专权。後元兵迫建康,宋军屡败,贾似道被劾贬逐,押解至漳州木绵庵,为押解人郑虎臣所杀。      地望分布:甘肃民勤。      贾姓起源参考之二   贾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五。贾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周朝时,周成王姬诵封自己的弟弟叔虞封在唐,史称唐叔虞。到周康王姬钊时,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又被封在贾,建立了贾国,史称贾伯。春秋时期,贾国被晋国所灭,贾国人有些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贾。贾姓还有一个起源: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后,终于成为晋国君主,并且封功臣狐偃的儿子狐射姑在贾。射姑字季他,因此射姑又被称为贾季或者贾他。射姑的后代,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也姓贾。贾姓一开始主要在山西,河南,山东境内发展,并且以河南的贾氏最为兴旺。到东汉时期,已经发展到陕西,甘肃等地。东晋时期,贾姓开始迁居江苏,浙江,五代时进入福建。清代时期,贾姓首次进入台湾。贾姓的主要聚居地有:临汾,武陵,武威,陈国,洛阳,长沙,□川,平陵,冤句,长乐,广平,浮阳,乐陵,诸暨,侯官,安军,无为等。      (待续,下一姓氏为:路)         138.路姓起源参考之一   「路」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帝挚子玄元, 尧时于中路。夏代为侯国,子孙以国为「路」氏。   二: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有潞子国,在今(唐代)上党潞县,子孙以路为氏。参看「潞」氏条。又《姓氏急就篇注》云:「路」,水名(即今山西浊漳河),因以为县(即潞县),居者氏焉。   三:为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云: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三字姓「没路真」氏,进入中原後改为路氏。      家族名人   路振 字子发,宋代湘潭人。淳化年间(公元990 - 994年)进士,历官太常博士,左司谏等。振文词秀美,尤善词,多警句。科举时,宋太宗试《卮言日出赋》,应试者数百,名人亦有难色。时振尚不知名,然其赋典故尤丰,太宗十分赞许。   路博德 西汉西河郡平州人。任右北平太守,随霍去病出征有功,封符离侯。後封伏波将军,伐破南粤。      地望分布:河北大名县,河南襄城县,河南开封,河南洛阳市。      路姓起源参考之二   路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路姓起源很广,最初起源有三:一、路姓起源于姬姓。传说远古时期黄帝生玄嚣,玄嚣生帝喾,帝喾生帝挚,帝挚生玄元,玄元在尧时被封为路中侯,封于“路”这个地方,玄元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路”为姓。二、路姓起源于□(目闰)姓,传说是远古时陆终的儿子求言的后代。三、古代有潞水,也被称作“路水”(今山西浊漳河),居住在那里的人因而以水名“路”为姓。路姓后来在阳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阳平望。      (待续,下一姓氏为:娄)      139.娄姓起源参考之一   「娄」源出:   一:以国为氏,《风俗通义》载,春秋时邾娄国子孙,或以娄为氏。邾娄国,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   二:出自姒姓,以邑名为氏。周武王克商後,东楼公受封於杞国。春秋时, 杞国被楚国吞并,东楼公的子孙又食采於娄邑,遂为娄氏。   三:为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匹娄」氏,「乙那娄」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後,定居中原,改为娄氏。      家族名人   娄师德(630~699)字宗仁,唐郑州原武人。武后时的宰相,掌理朝政,恭勤朴忠,统领边塞要地共三十年,有容人的雅量,以能用人见称。卒諡贞。      娄僧 宋代承天寺僧人,中指有七节。时仁宗赵祯刚出世,啼哭不止,知娄僧有奇术,遂召入宫。僧按幼主头顶,曰:「莫叫,莫叫,何以当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38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1:28 | 只看该作者

145.梅姓起源参考之一   梅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梅姓出自子姓。殷商时候有梅国,是殷的同姓封国。殷王太丁分封他的弟弟于梅国(今安徽毫县东南),后来太丁有封了他为伯爵,于是世称梅伯。梅伯是位忠于国家、爱护百姓的王族,但后来到了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统治的时候,由于纣王的残暴荒淫,导致国家败坏,百姓苦难。梅伯关心民生疾苦,看到殷商如此,心急如焚。梅伯曾多次劝说纣王改邪归正,而纣王竟恼羞成怒并因此用残酷的刑法将梅伯折磨至死。后来周武王起兵,打败纣王夺得天下,周武王很尊重梅伯的为人,追加给梅伯的称号叫忠侯,并优待梅伯的子孙后代。而梅伯的子孙为了纪念梅伯,就以封地为姓氏,并且世代姓梅。在古代,梅姓望族大多聚居在汝南。 梅尧臣,北宋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他认为写诗应注重政治内容,在写作技巧上要重视细致深入。他的诗歌大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对转变当时靡丽的诗风影响很大。      (待续,下一姓氏为:盛)      146.盛姓起源参考之一   盛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盛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的时候,周穆王分封他的一个同姓王族为盛国(今山东泰安南面华丰一带,一说在现今河北省境内)的首领。后来这一支王族的后代就取封地的盛字为姓,就形成了今天的盛姓。在古代,盛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汝南。      (待续,下一姓氏为:林)      147.林姓起源参考之一   「林」源出 :   一 ; 出自「子」姓。殷商王朝的太师「比干」因谏商纣而死,其子坚逃与长林,周武王克商後,赐姓「林」,食采博陵,散居於周,鲁,齐,卫国等地。   二 ;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 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後,因此以林为氏。      家族名人   林则徐 (1785~1850)清末名臣,字少穆,一字元抚,清福建侯官人。道光时出任两广总督,因严禁鸦片,引发中英战争。迨和议达成,被贬谪伊犁,後又起用,卒諡文忠。著有政书、云石山房诗集等。   林语堂 (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为二十世纪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及作家。学识渊博,精通英文,才智杰出,著作等身,望重士林,誉满国际。著有《开明英文文法》、《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中国与印度的智慧》、《无所不谈合集》等。   妈祖      地望分布:山西西河郡,福建南安郡,江苏下邳郡。      林姓起源参考之二   林姓起源于3100年前,其先宗是殷商纣王的忠臣----比干。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残害忠良,使百姓怨恨,诸候反叛,贤德的忠臣比干冒死给纣王提意见,纣王不听,比干竟"进谏不去者三日 ",惹恼了纣王,把比干剖腹挖心处死。当时比干的正妃夫人陈氏有孕,为躲避追杀,便连夜奔于牧野(今河南省卫辉市),逃到长林山一洞中生下一男孩,名坚。周武王伐纣得胜,陈夫人便将坚归于周,周王以其居长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由此可见,林姓起源于河南,林姓第一人是比干之子林坚。   东汉末、三国时期,中原林氏遭受政治迫害,被迫大批南迁,进入江苏、浙江一带。西晋末年,中原林氏再次南迁,直接进入福建。明末清初,有一部分林姓,跟随郑成功进入台湾,后又有东南沿海各地大批林姓移居台湾,繁衍发展,又逐渐走向世界各地。   1992年后,世界各地许多林氏后裔多次到卫辉比干庙祭祀先祖,较大规模的有:   1993年5月,世界各地20多个代表团共527名海内外林氏后裔到卫辉寻根。      林姓起源参考之三   林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六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高,在台湾有一百八十万人以上,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排名第二,仅次于陈姓,故有『陈林半天下』之美称。林姓最早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期,是商朝王族比干的后裔。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百姓苦不堪言。纣王的叔父比干,在其他王室成员如微子,箕子等进谏不听,相继离去的情况下,仍然冒死进谏,最后被纣王剖腹挖心处死。当时比干的夫人陈氏正怀孕在身,听到消息后连夜出逃到牧野一带避难,在深山的石洞里生下了孩子,取名叫坚,字长思。不久,周武王灭商,陈夫人带着儿子投靠了武王姬发,得到很好的待遇,武王并且因为坚是在树林里出生的,赐他姓林,林坚因此而成为林姓的始祖。林姓还有其他一些起源,如,林姓也有出自姬姓的,是周平王姬宜臼的小儿子林开的后代;也有出自鲁国林放的后代;到北魏孝文帝的时候,因为迁都洛阳,还曾经把代北的鲜卑族丘林氏改成了林姓。林姓最早在河北发展,秦代曾迁居山东,到西汉时有林姓迁徙到四川,三国时,中原林姓遭到政治迫害,大量南迁,到了江苏,浙江一带,到西晋末年,已经发展到了福建。唐代开元年间,林之祥的儿子林鉴,成为林姓最早到达台湾的人。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西河,南安,博陵,南郡,下邳,晋安,侯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琼州,长城,光山,岭南,浙杭,江西等。科举时代,福建乡试有『无林不开榜』之说,代表林氏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39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1:28 | 只看该作者
153.高姓起源参考之一 高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五大姓,总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九。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后,是西周时齐太公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的第六世孙齐文公赤,有一个儿子被封在高,称作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溪,是齐国的重要大臣。他因为和管仲一起平定内乱,迎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允许他用祖父的字为姓,从此姓高。高姓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比如说,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为高;鲜卑拓跋部的楼氏,也有人改姓高;高丽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据考证,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后在山东得到了很大发展,唐代时,高姓曾两次进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迁徙到台湾。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辽东,广陵,河南,渔阳,有继,京兆,晋陵,安平等。 高适,唐朝诗人,德州(今河北景县)人。他年轻时贫寒潦倒,后来从军边塞,晚年才官居高位。由于他熟悉军事生活,因此他的诗多反映当时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与岑参同为著名的边塞诗人。《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 高姓起源参考之二高姓最早出现在古黄帝时期。据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   元作官室。”《竹书纪年》:黄帝“居有熊”。有熊,即今河南新郑。这说明上古时期河南已有高姓。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于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名傒,以他祖父的封邑为姓,叫高傒,其后代就姓高。清朝张澍《姓氏寻源》云:魏龙骧将军、营州刺史高贞碑铭云:其先盖炎帝之苗裔,昔在黄唐,是为四岳。爰逮伯夷,受命于虞舜,暨吕尚佐周克殷。俾侯齐国,世世勿绝,其公族有高子者,即其氏焉。” 高姓还有一部分属其他姓氏改姓。《北齐书》记载:“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人,改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姓高,其后遂为高姓。”《魏书》又载:“后燕皇帝慕容之,本鲜卑族,自称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名高云(亦在河南)。”据有关资料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是楼氏改为高氏。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性徐氏,因其父为高氏所养,又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姓,其后成为望族(见《中国姓氏起源》)。 东汉时,渤海太守高洪,因居渤海修县(河北景县),为当时望族,于孙传衍甚多,于是高氏便以渤海为郡号。高洪的四世孙高褒为太子太傅。高褒的孙子高承为国子祭酒。因此,渤海高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大族。后来,高洪的后裔有人移居福建。至明末,有福建漳州府医士高寿觉迁日本长崎。寿觉的儿子高超方于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因其属渤海高观之后,故改为日本姓名渤海久兵卫,成为日本人渤海氏。高超方的次子高玄岱,号称“日本才子”。(见《炎黄源流史》) 扬州广陵郡三姓有高氏(后来十一姓也有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支系,其四世徒秣陵。战国时期,楚威王相高固建五羊城(广州),自称齐园高氏之后,此后在广东发展繁衍。 唐初,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校去福建开辟漳州郡,其中有河南高氏参加;唐僖宗时,又有高氏入闽,传六世至高镔、高镒、迁居安平(福建晋江安海镇),其后裔再迁至南安埕边和安溪太平。此支高氏的祖根也在河南。 还有高氏一支,早在汉末时由陇西南迁至滇中,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高升太夺取大理国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于高太明,于绍圣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被封为中国公,自立年号,世为大理国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土官底簿》记载:楚雄土知府高政,传妻及女高冬梅。还有鹤庆军民土知府高隆, 明洪武十五年归附,传子高仲将、孙(高)兴;兴弟宝结,宝结子(高)伦。又有鹤庆府土千夫长高海,其先人高赐,元土千户。高海于明初归附,为千户长,九传至(高)玉,玉子藩臣,世袭指挥佥事。再传至高应星,即裁撤。又有北胜州土判官高亮,明洪武十六年任。传子琳、孙瑛、曾孙庆、广,广子珍。 广东梅州《客家姓氏渊源》中的“高氏渊源”里记:“汉代,高洪任渤海太守,其十一世裔孙高柴,唐赠共伯,宋封为供城侯,此为高氏‘供侯堂’号之来由。其祠联是:供侯世德,渤海家声。闽系高氏以高柴为大始祖。柴之裔孙高旷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随晦庵(朱熹)讲学福建武夷精舍,遂卜居邵武。旷之子谭,生子三:嶷、嵬、歧,嶷居闽之龙溪;嵬居邵武,生子三:文昭、文辉、文章。文辉迁居宁化县石壁村,生子一:(名)十郎,……元贞二年迁居上杭胜运里,生子四: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一郎、百二郎之后裔迁居广东惠、潮、嘉各地;百三郎、百四郎之后裔多迁居四、赣各地。” 综上述得知,高姓根在河南,望在渤海、渔阳、辽东、广陵。随着朝代变迁。高姓不仅遍布全国各省市,而且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在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有14人,曾建立过北齐、燕、荆南政权。其中,东魏时高洋代魏自立所建的北齐,历进28年;随末农民起义军高开道称燕王4年;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40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1:29 | 只看该作者
154.夏姓起源参考之一   夏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五,在台湾排名第九十六。夏姓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大禹在舜为天子的时候,负责治水,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平息了水患,因而被舜选为自己的继承人,国号“夏后”,姓姒姓。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传了十六世,被商朝所灭,亡国后,就有夏朝宗室用夏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夏。夏姓还有一个起源,是出自妫姓。舜的后代妫满,在西周初年被封在陈,建立陈国。至陈宣公时,宣公有儿子叫少西,字子夏。子夏的孙子征舒,射杀陈灵公,自立为陈侯,并且以祖父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也就姓夏。夏姓早期主要在河南,山东发展,汉代以后,开始发展到浙江等地,宋代时发展到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山西等地,并于明代首次进入广东。一直到近,现代,夏姓才逐渐进入广西,云南,四川和台湾。夏姓的主要聚居地有:会稽,重平,为蒙,九江,永兴,德安,龙阳,钱塘,海阳等。夏完淳,南明抗清义士、诗人,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他14 岁便跟随父亲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被捕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慷慨激昂,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记载了他艰辛的斗争经历,有诗集《南冠草》。      (待续,下一姓氏为:蔡)      155.蔡姓起源参考之一   蔡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把弟弟叔度封在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叔度称为蔡叔度,他与管叔鲜、霍叔处还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监督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他年纪小,故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管叔和蔡叔很嫉妒周公旦,便串通武庚发动叛乱,结果被周公旦打败。武庚和管叔被杀,蔡叔被放逐。蔡叔的儿子胡十分贤德,成王就把他封在蔡国。蔡国历经600年左右,于公元前447年被楚国灭掉。蔡国国君的子孙称为蔡氏。蔡伦,东汉宦官,桂阳(今湖南郴州)人,被封为龙亭侯。他总结了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转而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改进了造纸术。蔡邕,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他通经史、音律、天文。在散文创作上,他所作的碑记,工整典雅,很受当时人的推崇。他还善于辞赋,他的《述行赋》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对人民疾苦有所反映。他的书法以隶书著称。他的女儿蔡琰(即蔡文姬)也是著名诗人。   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今北京 、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山西境内在战国时已有蔡姓居民。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 浙江。但今河南仍是蔡氏的主要聚居区。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 一带。在南北朝时期已有蔡姓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 潮、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福建宁化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有蔡 姓部属随从,后留台湾垦荒。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又移居 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战国时秦有相国蔡泽,东汉时有造纸发明家蔡伦、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女诗人蔡文姬,宋代 有画家蔡润、太师蔡京、学者蔡沈。在近代有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   蔡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被排在第44位。      蔡姓起源参考之二:上蔡说“蔡”   河南省的上蔡县是我国西周时期古蔡国的封地。同时它也是我国姓氏当中蔡姓的发祥地。上蔡在商朝时称蔡地,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封鲜于管(今天的河南郑州一带),称为管叔,封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县)称为蔡叔。蔡姓的起源,各种有关古籍中都有十分详尽而肯定的记载,明朝人归震川的《华亭蔡氏新谱序》把蔡氏的来龙去脉写的更为清楚:蔡姓的始祖,就是被封于蔡地的叔度。   蔡氏研究会副主席尚景熙:这个墓是蔡叔度的墓,蔡叔度是蔡国的第一代君主,他也是蔡姓的始祖,蔡叔度名字叫姬度,后来他被封到蔡地,建立蔡国,以国为姓,他又是周武王的弟弟,所以叫蔡叔度。   蔡叔度曾与其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蔡叔度对此极为不满,后被周公旦放逐,不久,蔡叔度死在迁所,他的儿子胡,遵守周文王德训,与人为善,后被周成王复封于蔡,是为蔡仲,春秋时,蔡国受楚国逼迫,曾多次迁移,最终于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所灭,蔡国子孙为了不忘故国,从此以国为氏而姓了蔡。蔡姓由其发源地上蔡向外播迁,始于战国时期,战国时,燕国人蔡泽,曾游说各国,并在秦国居留十几年。此外,齐国有大夫蔡朝,楚国有大夫蔡洧,晋国有大夫蔡墨。这就说明今北京、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山西境内在当时就已有蔡姓居民。到了汉代,已有蔡姓人氏居于江、浙一带,蔡氏移居福建,始于唐朝初年。到了明朝末年,就有蔡姓人家从福建和广东向台湾迁徙。   蔡氏研究会副主席尚景熙:根据记载,明朝万历十九年,蔡姓已经从闽粤一带迁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4-3 11:30 , Processed in 0.1001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