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老实吃亏,善业终无苦报
务必真诚悔过,恶人才有正机 注:恶人正机:由于是恶人,因而正具有为阿弥陀佛的本愿所救度的资格。据净土教的一些说法,阿弥陀佛的本愿,主要在于救度恶人。《无量寿经》云:“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
因缘奥妙难知,痴汉从而狂妄
果报丝毫不爽,慧根所以虔诚
娑婆不发出离,佛土何由成立
善恶如无报应,众生哪肯修行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注1:涅槃岸:即彼岸,与此岸(生死岸)对说。 注2:《大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云:“譬如有人恶心害母,害已生悔,三业虽善,是人故名地狱人也。何以故?是人定当堕地狱故。是人虽无地狱阴界诸入,犹故得名为地狱人。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见有人修行善者名见天人,修行恶者名见地狱人。何以故?定受报故。”
诸佛菩萨,非去非来,非一非异
大千世界,不生不灭,不减不增
进入山门,或结胜缘,或因胜愿
来闻佛法,皆成善果,皆有善根(题诸山门及诸讲堂)
生死轮回,得失怨亲,在家皆有
天堂地狱,贤愚罪福,出世全无 注:《景德传灯录》卷7载智藏禅师的一则公案:师住西堂后,有一俗士问:“有天堂地狱否?”师曰:“有。”曰:“有佛法僧宝否?”师曰:“有。”更有多问,尽答言有。曰:“和尚恁么道莫错否?”师曰:“汝曾见尊宿来耶?”曰:“某甲曾参径山和尚来。” 师曰:“径山向汝作么生道?”曰:“他道一切总无。”师曰:“汝有妻否?”曰:“有。”师曰:“径山和尚有妻否?”曰:“无。”师曰:“径山和尚道无即得。”俗士礼谢而去。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
空空者也,空即不空,空亦复空
注1:《楞严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意思是:在眼见的作用中,见到所见的事物之时,眼前所见的事物并非能见的自性;能见的自性,是远离所见的事物和能见的功能的,因为能见的自性,不是能见的功能所能见到的。 注2:空空:空亦复空;即不执著于内外一切法为空。 注3:《宝积经》云:“若以得空便依于空,是于佛法则为退堕。如是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又,《中论·破行品》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尘尘刹刹,尘尘刹刹,尘尘刹刹
色色空空,色色空空,色色空空
因缘聚合,缘至尽头,各随果报
骨肉分离,肉归泥土,魂弃骷髅
论其性、命、心、灵,当体众生平等
稽首梵、天、神、佛,立身唯我独尊
注1:性: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自性)。 注2:命:(1)佛教所说“命根”之意;(2)为印度耆那教之根本学说,即指灵魂。耆那教将命视为宇宙之根本原理,与“无命”一起并为构成宇宙之二大要素。 注3:灵:或称精、精神、精识等,指人之神识或物之精。我国古代(如道教)将人之心识,称为魂神或精魂;而依大乘佛教之意,由善恶之业,招感苦乐果报之心识,则称阿赖耶识。 注4:稽首:以头(额)接触他人的足部而礼拜;这是古印度最上的敬礼。也作顶礼。 注5:梵:意译寂静、清静、离欲。作为人格神(或神格)的梵,其义有二:(1)为印度正统婆罗门教思想之最高原理。婆罗门教视梵为世界万有之原理,以梵为主体,展开宇宙创造说,并由此确立梵我一如说。(2)梵天之略称。色界诸天离欲清静,总名梵天。 注6:天:作为人格神(或神格)的天,其义有二:(1)在佛教,与天道、天界等同义。(2)我国传统观念指宇宙的主宰者、造物。 注7:神:超越人格的一种宗教信仰之对象。一般被视为能对物质世界施加影响,直至主宰物质世界之一定部分或全部。佛教否定神创造说(神意说),主张因缘、缘起之法为世界之根本原理。在佛教中,神只是六道中福报最大的一类众生而已。佛教之最高者为佛,佛断迷悟道,超越诸天、诸神而存在,被称为超神、神中之神、天中天、天人师等。
佛眼看红尘,灵魂肉体真纯洁
道心观世界,物性人情大自然
求佛乎?求神乎?到底回头是岸
贪财也,贪色也,无非转眼皆空
报应倘来,手里黑钱它何管用
时辰一到,眼前恶趣你哪能逃
赤贫诚可怜,怜福薄难捱今世
痴富更堪叹,叹障深不信来生
般若等观万法皆空,无上中下
菩提透见三时如幻,非去来今
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
妙矣!明星一睹即成无上菩提
注: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即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 众生入我,我入此身,此身非我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何处不一
性海圆融,遍去来今世大方广
佛心自在,如日月珠光妙净明
佛性法身,常住湛然,遍周尘刹
众生器界,暴流不息,终付劫灰
注:暴流:又作瀑流。(1)为烦恼之别名。大水暴涨之时,可漂流人畜、房屋等,诸烦恼亦然,能使众生于三界六道生死流转不已,故以暴流喻之。(2)依唯识说,阿赖耶识于轮回之际仍持续不断,犹如暴流。
圣人悟理,非但见真,亦能了俗
痴汉迷情,不离恋色,及以贪财
注1:《妙法莲华经玄义》卷2云:“圣人悟理,非但见真,亦能了俗。” 注2:《净心诫观法》云:“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
虽罪福皆空,却易消福难受罪
若根尘俱彻,则外离尘内脱根
莫争不急,名利梦空,且随它去
但念无常,死生事大,如救头燃
恩爱绵绵一世缘,叹此身如寄
尘寰扰扰百年梦,问何处是归
阎浮提众,动念举心,无非是罪
波罗蜜多,因圆果满,成就不空
注:《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云:“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
应怜世俗愚痴,不知骨肉烹锅内
可笑众生颠倒,常见猪羊坐席前
奈何短暂人身,善良聪慧爪中土
可叹无边苦海,恶劣愚顽地上尘
注:《涅槃经》云:“为善清升,譬同爪土;为恶沉滞,喻等地尘。”《大毗婆沙论》云:“性愚钝者如大地土,性聪慧者如爪上土。” 为恩爱,尽抛万贯家财,已殊非易
向无常,仅换半条人命,却更是难
笑骂由人总有因,因此由人笑骂
修行在我岂无果,果然在我修行
死生其实圆融,并无世外涅槃岸
迷悟本来同体,哪有梦中觉醒人
注1:《楞伽经》云:“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中论·观涅槃品》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注2:佛教有“同体之惑”说,谓人之根本无明,乃真如自体之迷惑。此无明与真如二者,犹如波与水之为同体,故称同体之惑。故佛教也常说迷悟同体。
后来苦趣时长,应当行善顾身后
前去轮回路险,何必积财图眼前
世事纷纷,待人接物时,应无执意
红尘滚滚,触目动心者,皆有前缘
注:前缘:即前世因缘之略称。佛教认为,人际交往,都是由过去世结下的缘分。有时特指男女之间的缘分。
望大海苍茫,潮涨潮消,不增不减
仰长天浩瀚,云舒云卷,即有即空
物换星移,生死死生,看时轮永转
刹尘劫海,色空空色,念法界常如
注:时轮:为古印度之计时器具。又,密教有时轮密法,又称时轮怛特罗。其方法为观察宇宙之结构与活动,即日月星辰之运行及其迁流变化,并控制与此对应之人体脉管、轮、气息之迁流变化,以期达到究极合一之境界。
众生性相空虚,轮转如流何有我
万法因缘和合,变迁不住本无常
既有此身,则情由应有前生来世
若无业体,即事理皆无后果原因
注:业体:又称业性。指业之自体,即能招引苦乐果报之异熟因。
法身常在十方,随缘不变本来净
佛眼遍观三界,生死往还毕竟空
人事百年,生老死忧悲苦恼何堪忍
乾坤一梦,去来今成住坏空不可留
无关善恶正邪,魔境亦菩提之道场
不论贤愚利钝,众生皆佛果之树根
注1:古德有云:“魔是磨真道,真道才有魔;越磨越光亮,光亮更要磨。磨得如秋月,空中照群魔;群魔照退了,现出本来佛。” 注2:《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