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时间2950 小时
主题285
荣誉版主
 
- UID
- 39660
- 经验
- 14155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295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5-22
|
天使星尘 发表于 2013-7-5 21:23
班长天使星尘答题如下:
一, 简答题 共50分(每小题5分)1、写出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的基本格式
答:五 ...
班长天使星尘答题如下:89分
一, 简答题 共50分(每小题5分)
50分
1、写出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的基本格式
答: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的基本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首句不入韵的基本格式如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2、什么叫布局?
答:布局是把选取的一定的素材,根据显示主题,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使诗文中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大家知道,一首诗 五律也好 七律也罢,不外乎起承转合,“起”,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要求:起要扣题;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和我们之前学的七律基本都是一样的。
一:起句:
【一】:起句要扣题
1.起句一定要点明主题
2.起句不能起的太满
3.起句的前后分句之间 衔接性一定要做好
4.兴起 比较适合初学者
【二】:所选的景物跟要表达的感情不可相隔太远。
选的景物必须跟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五律 就那么几个字,所以要字字如金。
大家写作的时候注意一下三点:
1、写景不是随便写的,而是把情藏在了景里。抒情也不要单一的抒情,最好把景藏在情里。这个我们叫作情景互藏。
2、情景相生一般要虚实结合。情和景要互为虚实。
3、情景相生的目的是要把情感升华到一定的境界。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写诗填词的工具来使用,或者公式来使用。
【三】:音律
古时候讲究音律,我们要大声朗读所写的诗,看看哪个地方读的时候卡住,就是那个字的音不对了,或者相邻的字同韵母了,或者相邻的字同声母了。这个很重要,希望大家照做。在一首诗里同韵字、同声字一般尽量不用(这个就是撞韵、挤韵的问题)
【四】:炼字诗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这个炼字,不是炼名词,名词是死的,不用炼。只要在整首诗里别用名词多了就可以了,炼,指的是,选择最佳、最合适的动词,(当然,还有形容词),这个动词是不是合适,就决定了承联是不是生动、是不是更具美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字、词、句,点睛之笔。
二、承句的写法
承:就是承接哈。承句不单要承接,还要扩展。扩展到一个什么度呢?不能不扩,也不能无边无际的扩,扩的自己都收不住了,扩展的时候要考虑着这个扩是为了和转之间有个过渡的,让转不要来的那么突然,那么出人意料,那么突兀。
三,转句的写法“转”是写作重要的一环,往往是一首诗的主旨所在。它的重点就是要有变化,即必须转出新意,必须使读者眼前一亮,有读完全诗的强烈欲望。否则就流于平淡。四、合句写法合,又称为结,七律、五律一般是尾联,有的仅仅是尾句(最后一句,律的第八句)。尾联往往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关键,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他不受对仗的限制,有一定的灵活性,所以律诗的尾联和首联一样,较中间两联富于变化。合句应以意为上。应为无尽之意,不要把意一下子写完、写尽,写得没有想象的空间,要留有余味。
3、啥叫诗眼?
答: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字、词、句,点睛之笔。
4、如何立意?
答:欲写诗文,必先立意。写诗的目的,也是要表达的这个“意”。写诗不是写小说,更不是记流水帐,写诗的主要功能目的就是“言志”。立意要注意一下几点1,贵有新意 2,切忌意杂 3,所表之意忌讳相碍与反复简单地说,立意就是你看到一个标题后,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你要表达的情绪、你的思想、你的心意。立意的如何确定,决定了我们诗作的风格取向,当然也决定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谋篇的如何谋划。从上述知道因为不同的立意就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法,需要不同的词语的承托,也需要不同的骨架来支撑它。要谋篇,就得先有立意。那么什么叫立意?我们知道,我们每次写诗词,都是有其明确的目的的。才去写诗,在你握笔写诗之前,脑子里就必须首先确立一个中心,弄明白自己在这首诗里,要告诉朋友一个什么道理,什么观点,什么思想。这道理、思想、观点,就叫立意。清朝刘熙载说过:“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小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至于手忙脚乱。”当然做不好诗,可见立意是写好诗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再从诗的过程来看,诗的构思、选材、布局、谋篇都是靠立意来统帅全诗的句子、词语。谋篇不可按死板教条的章法程序硬套,立意不同,章法自然有所变化。这是我先说到立意的目的所在。意在笔先,情在笔端。
要写好一首诗,首要不是考虑它的语言,节奏、韵律等等,就要必须先确定其立意,立意的正确与否,决定诗歌的主题正确与否;立意的高下,深浅,决定着写诗深刻程度。在诗歌创作中,由于诗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或者因作者的立场、感情不同,写出来的诗自然就有不同的思想境界效果。立意:立意就是确定主题,诗、词、文章都要有主题。不可想象在进行创作时,还弄不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意思。立意应该准确集中而不能散,一首诗一个意,决不能有两个,主题多了结果什么也表达不清楚。但是相同的题材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立意。
5、什么是赋 比 兴?
答:赋、比、兴是营造意境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经》注里提出的三种写作修辞手法,赋属于写作,比兴属于修辞。赋是直接叙述或描写,不用明比或暗比。
(一)所谓“赋” ,就是直接叙述、描写或抒情,用的是白描手法。
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平铺直叙,开门见山。一般来说,诗中比兴赋兼用; 词中比兴多于赋; 曲中赋比多于兴。
(二)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一般是以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是以彼物比此物的的方法。
比 包括比喻和比拟,比喻,是将两种以上的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一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另一种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中要说明或描写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方的那个事物叫喻体。一般把比喻分为四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1、明喻:本体和喻体一并托出,一般在两者之间加上“如”“似”“若”或“犹如”“恰似”“仿佛”等字眼。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暗喻:又称隐喻。这种比喻,一般也要求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不同于明喻的是不用“如”“似”等明显的比喻字眼,而是用其他谓词和状词。暗喻较明喻更近一层,它突出本体或喻体的某种特征,比喻更传神,更生动。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突出喻体“桃花潭水”千尺之深的特征,来夸张本体“汪伦送我情。” 3、借喻:本体不用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表本体。例如骆宾王的《秋日送尹大赴京》:“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竹叶,桃花各比喻的啥?“竹叶离樽满,桃花别路长。”“竹叶”喻酒,“桃花”喻马。借喻二体合一,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应该是人们比较容易了解的,或者从诗句的前后句的联系中从典故、文献的联想中,能够琢磨出来,不宜晦涩难懂。注意 :不宜晦涩难懂。4、博喻:用多种事物同时比喻一个事物。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十四句诗用了十种声态作比喻,对于琵琶声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而且暗示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三)所谓“兴”,就是即物起兴,即一首诗词想要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却不是直奔主题,而是首先从别的事物写起,以引到作者所要写的对象上去。
兴就是先言他物而引此,或者是以时、天地,借景物引起意中之所欲言。或者是托事于物而起发已心。简单就是讲,兴”指借一物来引起他物,触景生情,以引起下面的歌词,“托物以起兴,借物以表情”。朱熹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所以,兴的意义一是为了引起下文的开始之辞,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所谓引起下文之辞,是说这首句主要是为全诗的押韵定下一个基调,也就是确定全诗的韵脚;二是兼有比喻的作用,但这种比喻是隐性的,不通过思考是看不出来的那种比喻。
6、什么叫通感?
答:通感是一种修辞格,又叫“移觉”, 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它其实也是比喻的一种。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她的声音很甜,或者说她笑得很甜。我们都常听过到或者自己也说过,对不对?这就是通感。
“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声音和视觉,就是通感。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理论上详细解释如下: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用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总之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7、什么叫收放?
答:收放,指风景的变化,和思维的变化。
所谓放:就是可以扩大,属于外张,外张充沛而有气势的,也就是把思维放出去或者把目光放出去,眼前由近到远处。
所谓收:是集中深化主题,属于内敛,内敛传神而有精神。把远到近为收,所以收放的对立统一,收放没有固定的地方,哪句收,哪句放没有规定,我体会收放分两类:一类是思维的收放;一类是景物的收放。重要的是要把这两类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收放”就是解决被缩、被锁的情况的办法,或者说是写律诗的章法。
“收放”分大小两个含义。具体的定义是:收放:在律诗实际写作中,不停留或缩、甚至锁在一个地方,所观、所得之景,从笔尖上滑出的时候,是处于运动状态,而不是固定状态。
单个分句中的收与放,简单的讲,就是收回来与放出去,收放的,不仅是作者的目光,同时也是读者的眼球,这个叫做“小收放”。
在一个步骤中的收放,是“中收放”。在两个步骤中的收放,是大收放。四个步骤结合起来的收放,就是全篇收放。
全篇收放,就是景+情的收放。这个收放的定义,同时也可以是“放收”。并不是因为收字在前、放字在后,而先收后放。先放而后收,都叫做“收放”。至于哪个先哪个后,视作品的需要而决定。
8、律诗中的气势二字作何解释?
答:气势,指诗文的 气韵或格调。在这里气势并不是我们常讲的那种气势磅礴,气势汹汹的气势,这种气势与律诗中的气势是有很大区别的,其实,律诗中的气势一般是指我们写诗时的起句部分,它是由景物和情感结合而成的。
9、什么是律诗的脉络?
答:古人称脉络为“筋脉”、“命脉”, 它是作者思路的体现,它把文章的零散材料连成一个有机的体。就象人体的血脉、经络贯穿全身,律诗的脉,是由气连接起来的一个物 相互之间的贯通与顺畅,脉,要求在律诗创作中,不要有什么物,对其他的物形成阻碍或障碍。脉的阻碍、阻塞,是不顺畅,而脉呢,要求的,就是从头至尾的顺畅。
总的讲,气→脉→络,是相互非常和谐的统一,同时,必须是集体行动,而不是擅自单独行动。其中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全局出现不畅,从而影响到律诗作品的整体质量。气,即使是属于同一类的,并不是随便就可以用,必须考虑到“脉”是否能够畅通,如果有阻塞,这样的气,即使是同一类的,也需要避免使用。当脉畅通之后,要考虑到“络”是不是生硬的,切记不要写成机器人那样动作僵硬的句子来,使律诗读起来显得少了灵气或灵性。
10、什么是和诗?有几种方式?
答:和诗是指作诗与别人互相唱和。也指这种唱和的诗。和 读 hè ,指唱和,和答。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也叫从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五律·荷》 文/天使星尘
20130705晚考试写的: 袅袅弄清影,亭亭立水津。 随风香去远,盖伞碧犹新。 生自污泥底,偏为洁净身。 何曾随逝水,留得洗清尘。
20130706早上改的: 袅袅弄清影,亭亭立水津。 随风香去远,擎雨玉盘屯。 生自污泥底,偏为洁净身。 何曾随逝水,排雾倒星尘。 问好星尘,颔联 去-盘,词性不对,当折腰格看,诗意不错,转句弱了点儿。39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