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size=3>侧重和倒装
一、
侧重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按叙述句,则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把香稻和碧梧提前,是为了强调京里景物的美好,连香稻和碧梧者不是一般的稻和梧,这样的造句法,是侧重的写法。如果按常规的写法,鹦鹉啄余还能理解,凤凰栖老则虚了,显然只是为了说明香稻和碧梧的不寻常而已。韩愈《春雪》诗“入镜鸾窥沼,行天马渡桥”中,入镜和行天,侧重的是感受,也是侧重地写出作者的感觉。舒信道“十年马上春如梦”,是侧重于春,如果写“如春梦”,则不同了,是侧重于梦。侧重点不同,意义也不同。</FONT></P>
<P><FONT size=3>倒装
</FONT><FONT size=3>而前面诗中,把鹦鹉啄余颠倒成啄余鹦鹉,谓语倒装于主语之前,则是为了平仄的关系。下句亦然。在诗里,为了平仄关系而主谓倒装,在不引起误会的条件下,是很常见的,如王维 《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杜甫“野哭千家闻战伐”。</FONT></P>
<P><FONT size=3>跨句倒装
在诗词中,出于格律的需要,象在散文中不能允许的倒装情况,在诗词中可以容许。</FONT></P>
<P><FONT size=3>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中一段:
盖韵文之制,局囿于字句,拘牵于声律,散文则无此等禁限。韵语既困羁绊而难纵放,苦绳检而乏回旋,命笔时每意溢于句,字出乎韵,类旅人收拾行螣,物多箧下,安纳孔艰。无已,上字而抑下,中词而外出,必于窘迫中矫揉料理,故歇后倒装,不通欠顺,而在诗词中熟见习闻,安焉若素。此无他,笔舌韵散之“语法程度”各自不同,韵文视散文得以宽限减等尔。</FONT></P>
<P><FONT size=3>如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实“昨夜微霜,今朝闻游子唱骊歌,初渡河”这里初渡河的主语承上省略了,而点明时令的昨夜微霜移后。白居易《长安闲居》“无人不怪长安住,何独朝朝暮暮闲”实“无人不怪何住长安独朝朝暮暮闲”这里怪“我”独“我”的主语省略,长安住提前,也有突出“长安住”的意味。黄庭坚《竹下把酒》“不知临水语,能得几回来”实“临水语,不知能得几回来”。皆不止本句倒装,而竟跨句倒装。 词之视诗,语法程度更降,声律愈严,则文律不得不愈宽,此又屈伸倚伏之理。如“元好问《鹧鸪天》“新生黄雀君休笑,占了春光却被他”实“君休笑,却被他新生黄雀占了春光”,新生黄雀是宾语,此处提前,占了春光是谓语提前,此等造句,一破“文字之本”倘是散文,必遭勒帛。</FONT></P>
<P><FONT size=3>二、</FONT></P>
<P><FONT size=3>杜甫有一种侧重的写法,是把颜色字或用颜色构成的词组放在句子头上。如“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FONT></P>
<P><FONT size=3>这样把色彩放在句子头上,可以把色彩突出来,给人以色彩鲜明的感觉,更加吸引人,起到修辞的作用。因为在观赏景物的时候,往往最先入眼的是色彩,这样也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还有使句子挺拔的作用。</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5 23:03:4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