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辕北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奇小筑】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13:12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层递</FONT></P><P><FONT size=3>层递是诗意一层一层的分成许多层次,显得含意深沉。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作客一层,常作客一层,悲秋一层,离乡万里一层,下比亦是,罗大经说“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层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病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用也,十四字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这样层层深入,更显得含意深沉。而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问花一层,是无人可告诉,花不语一层,是不得花的同情,乱红飞是花谢春归,吹过秋千去,秋千是她旧时嬉游之地,更添愁恨。也是层层深入的妙笔。</FONT></P><P><FONT size=3>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说“词家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而永叔词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然作者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具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此等一经拈出后,便当扫去”这里是说,这种层层深入的手法,要写的浑成而不刻露,读起来只感到含意深沉而不觉得其中有许多层次的痕迹。也就是作者在写作时,有深厚的感情要表达,并不刻意分成若干层次,要是有意做作,便不行。只有作者对生活发掘得深,通过形象,用精练的话说出,才能含蓄而不浅露,寻味起来才能感到层层深入,情意无穷。而谈诗者为帮助读者深入体会,可以说成分作多少层次,其根本问题,只在作者有深厚的感情,如果只在文字上用力,想写成许多层次,是不行的。</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62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1:34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点染
点染是绘画手法,有些地方加点,有些地方渲染。在诗词中,有些地方点明诗意,有些地方加以烘托,更富有意味。如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去去”是点明,而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则是景物烘托,衬出远别之情。“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伤别离”是点明,而冷落清秋节是渲染,后面酒醒何处,晓风残月是又一重渲染,构成了一种凄清的意境,显得感情更加深沉。从而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诗里有岑参“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无处宿是点明,平沙万里是渲染。韦应物“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点明诗思的清,用寒流和雪来渲染,烘托出全诗的意境。</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63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2:59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复迭错综</FONT></P><P><FONT size=3>复迭,复即指重复,迭指重迭。重复是指全部相同,重迭指形式局部相同,内容并不重复。就局部相同叫重迭,局部不同叫错综。这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为了很好的表达感情,不重迭说,就不能表达出时的盛情,完全重复,又显得缺少变化,所以用复迭错综的手法。</FONT></P><P><FONT size=3>关于重复,顾炎武有一段话:“此必须重迭而情事乃尽,……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就是说,文章要写得能够表情达意,不要硬省字。有些时候,为了写得活泼生动,重复是必要的,省了会显得文章干瘪不生动。</FONT></P><P><FONT size=3>杜甫《草堂》“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沽酒携胡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木兰歌》“耶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都是用复迭错综的手法,表现无限喜悦的心情。</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64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3:02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侧重和倒装
一、
侧重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按叙述句,则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把香稻和碧梧提前,是为了强调京里景物的美好,连香稻和碧梧者不是一般的稻和梧,这样的造句法,是侧重的写法。如果按常规的写法,鹦鹉啄余还能理解,凤凰栖老则虚了,显然只是为了说明香稻和碧梧的不寻常而已。韩愈《春雪》诗“入镜鸾窥沼,行天马渡桥”中,入镜和行天,侧重的是感受,也是侧重地写出作者的感觉。舒信道“十年马上春如梦”,是侧重于春,如果写“如春梦”,则不同了,是侧重于梦。侧重点不同,意义也不同。</FONT></P>
<P><FONT size=3>倒装
</FONT><FONT size=3>而前面诗中,把鹦鹉啄余颠倒成啄余鹦鹉,谓语倒装于主语之前,则是为了平仄的关系。下句亦然。在诗里,为了平仄关系而主谓倒装,在不引起误会的条件下,是很常见的,如王维 《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杜甫“野哭千家闻战伐”。</FONT></P>
<P><FONT size=3>跨句倒装
在诗词中,出于格律的需要,象在散文中不能允许的倒装情况,在诗词中可以容许。</FONT></P>
<P><FONT size=3>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中一段:
盖韵文之制,局囿于字句,拘牵于声律,散文则无此等禁限。韵语既困羁绊而难纵放,苦绳检而乏回旋,命笔时每意溢于句,字出乎韵,类旅人收拾行螣,物多箧下,安纳孔艰。无已,上字而抑下,中词而外出,必于窘迫中矫揉料理,故歇后倒装,不通欠顺,而在诗词中熟见习闻,安焉若素。此无他,笔舌韵散之“语法程度”各自不同,韵文视散文得以宽限减等尔。</FONT></P>
<P><FONT size=3>如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实“昨夜微霜,今朝闻游子唱骊歌,初渡河”这里初渡河的主语承上省略了,而点明时令的昨夜微霜移后。白居易《长安闲居》“无人不怪长安住,何独朝朝暮暮闲”实“无人不怪何住长安独朝朝暮暮闲”这里怪“我”独“我”的主语省略,长安住提前,也有突出“长安住”的意味。黄庭坚《竹下把酒》“不知临水语,能得几回来”实“临水语,不知能得几回来”。皆不止本句倒装,而竟跨句倒装。 词之视诗,语法程度更降,声律愈严,则文律不得不愈宽,此又屈伸倚伏之理。如“元好问《鹧鸪天》“新生黄雀君休笑,占了春光却被他”实“君休笑,却被他新生黄雀占了春光”,新生黄雀是宾语,此处提前,占了春光是谓语提前,此等造句,一破“文字之本”倘是散文,必遭勒帛。</FONT></P>
<P><FONT size=3>二、</FONT></P>
<P><FONT size=3>杜甫有一种侧重的写法,是把颜色字或用颜色构成的词组放在句子头上。如“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FONT></P>
<P><FONT size=3>这样把色彩放在句子头上,可以把色彩突出来,给人以色彩鲜明的感觉,更加吸引人,起到修辞的作用。因为在观赏景物的时候,往往最先入眼的是色彩,这样也比较符合生活的真实,还有使句子挺拔的作用。</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5 23:03:4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8

491

帖子

0

精华

5662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11945
经验
7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30
65
发表于 2008-4-16 10:08 | 只看该作者
问好南北MM,好东西多多,有时间来偷。[em23][em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13:03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孤单来作客,呵呵,没什么好东东,这些只是看书的笔记,贴在这里,为的是帮助记忆,兼督促自己,见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6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13:08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对偶
一、
律诗中的对偶,一般是三四相对,五六相对,形式相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对,句法相当。就意义说,又有流水对,反对,正对的区别。流水对是两句的意思连贯而下,好象不是对偶,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实际上,它对得很工整。这样,既符合均齐的美学观点,又避免了过于求均齐而失于呆板、损害内容的弊病。正对是并列的事物相对,反对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衬。《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但这种看法在律诗中并不适用。在诗中,正对很多,反对很少,如陆游“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但用诗来抒情达意,不能要求句子的意义都相反。</FONT></P><P><FONT size=3>有扇对,又谓之隔句对。如郑都官“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亭,雪销花谢梦何如?”,盖以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FONT></P><P><FONT size=3>有借对,孟浩然“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太白“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少陵“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必开”,这里杨和“羊”同音,所以能同鸡相对。楠和“男”同音,所以和母相对。无分的“分”在这里是本分的意思,但它的另一个意思是分散,故同开相对。</FONT></P><P><FONT size=3>当句对,即句中自对。一种是字面不同,如杜甫“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一种是有一个字相同,如“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FONT></P><P><FONT size=3>二、
袁枚《随园诗话》有一段:
尹文端公论诗最细,有差半个字之说。如唐人“夜琴知欲雨,晚箪觉新秋”,“新秋”二字,现成语也,“欲雨”二字,以欲字起雨字,非现成语也。差半个字矣。以此类推,名流多犯此病。必云“晚箪恰宜秋”,“宜”字方对“欲”字。</FONT></P><P><FONT size=3>这里是指“新”是修饰“秋”的,“欲”不是修饰“雨”的。两者结构不同,所以说差半个字。</FONT></P><P><FONT size=3>晋宋间诗人造语虽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如“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类,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蔡宽夫诗话》)。</FONT></P><P><FONT size=3>这里是说,对偶句应该避免内容的重复,两句内容不同而用意相同的,也是美中不足。如王安石用谢贞的“风定花犹落”配王维“鸟鸣山更幽”成为对句,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所见静中有动,所闻动中见静,不是一意,就更工了。“合掌”是对偶中的毛病,就是两句词意有重复。但不是说部分内容相同即是合掌。</FONT></P><P><FONT size=3>文中的对偶与律诗中稍有不同,它不限字数,可长可短,而且不忌重字,尤其是虚字不必避。对平仄要求也不严格。对联中则讲究平仄和避重字。</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68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13:18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互文和互体</FONT></P><P><FONT size=3>互文是两个词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一个,这是诗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本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是说月是古时的月,关是古时的关,是互文见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木兰辞》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这都是互文。</FONT></P><P><FONT size=3>互体是上文的话里含有下文说出的词在内,下文的话里含有上文说出的词在内。如杜甫《狂夫》“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荷冉冉香”一句写微风中的翠竹,一句写细雨中的红荷,句里点明风雨,说风的句是也含雨意,说雨的句里含有风意。</FONT></P><P><FONT size=3>互文和互体相类似,不同的地方在于,互体的句子,不知道它是互体同样可以解释,互文的句子,不知道它是互文就不好解释。</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69
 楼主| 发表于 2008-4-17 23:3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修改</FONT></P><P><FONT size=3>杜甫的《曲江对酒》“苑外江头坐不归,水晶宫殿转霏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悲伤未拂衣”,第三句原是“桃花欲共杨花语”用的拟人法,这种写法适合写比较幽怨的心情,同当时懒散无聊的心情不是很适应。是故,写诗时,写作技法运用要跟需要表达的意思相配合,合适即好。</FONT></P><P><FONT size=3>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很切合题目,也很真实。郑谷认为数枝不如一枝。实际上,即使是早开的花,也不可能一棵树上的花一夜中只开一枝,如果为了迁就题目早梅而改成一枝,就不符合生活。</FONT></P><P><FONT size=3>关于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王夫之在《姜斋诗话》有一段评:“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是认为,诗人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景物有会于心,可以用来表情达意,才写。假如诗人已经有了要表达的情意,那么哪个字符合情意,当下就可决定。问题是诗人对所表达的情意不明朗,所以不能决定。</FONT></P><P><FONT size=3>刘贡父“璧门金门倚天开,五见宫花落古槐。明月扁舟沧海去,却将云气望蓬莱”,云气原为云里。望蓬莱是想望朝廷,蓬莱仙山是在云里的,但他既是外贬,就不好说是在云里望蓬莱了,改为云气,就是把望云气当作望蓬莱,因为蜃气也是云气,蜃气里有楼台城阙。</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7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13:54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精警</FONT></P><P><FONT size=3>一、
诗的语言最为精练,往往差一个字就会影响一句诗,甚至影响一首诗的艺术成就,古人称这样的字为“诗眼”。就如人的眼睛,最为传神。一首诗中,传出精神的字很关键。</FONT></P><P><FONT size=3>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说的是无意中看到山,其喜悦和悠然之情,正在一“见”字,如改作“望”,成为有意去看,去寻找,就破坏了原诗的意味,变得诗味寡淡。</FONT></P><P><FONT size=3>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写的是鸥鸟在万里烟波中飞翔,直到消失,显出境界的广阔,若改成“波”则显不出白鸥的飞翔,变得毫无精神,同时诗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主语更换,与下句不合,与全诗内容不合。</FONT></P><P><FONT size=3>二、</FONT></P><P><FONT size=3>“小楼吹彻玉笙寒”“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句子到底哪个最好?一二句含蓄形象,第三句情景相生,非常有感染力,在写景和言情上都非常有技巧,情景相融,但从概括的广度和深义来看,含义都说不上有多么深刻,未脱出离愁别恨的窠臼,角度也是站在替诗中女子设想这层。而后主的这句,写的是自己的真实感情,其中包含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更为广远深沉,所以能打动更多的人。</FONT></P><P><FONT size=3>三、</FONT></P><P><FONT size=3>“身轻一鸟过”,这个过字写出的跳得高、快、轻,象鸟飞过人的面前。而如果用疾,只讲了速度,用起或下、落,着重在动作的开头或结束,而度字后面应该有宾语,用于此处更不合适,可见,好的用字,最能传情达意。</FONT></P><P><FONT size=3>四、</FONT></P><P><FONT size=3>“春风又绿江南岸”其间,绿字色彩鲜明,具体生动,比到,过,入,满这些抽象的字眼更加传神,给了诗丰富的意味,能唤起读者无限的联想,增加了诗的感染力。</FONT></P><P><FONT size=3>五、</FONT></P><P><FONT size=3>诗的好坏首先决定于其内容,决定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内容贫乏,想靠诗眼来补救,运用一两个奇突的字来挽救诗的平庸,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思想深刻,感情真挚,即使句中没有什么突出的字,还是精彩的好诗。</FONT></P><P><FONT size=3>杜甫“林花著雨燕脂湿”,湿就是一个很平凡的字眼,比起润,老,嫩,落,这些字来,不觉得新奇,但形式服从内容,这里用来却最贴切,所以,诗的用字在于贴切的表达作者的情意,而不在于新奇。胡应鳞在《诗薮》中说“盛唐句法浑涵,如两汉之诗,不可以一字求,至老杜以后,句中有奇字为眼,才有此句法,便不浑涵。昔人谓石之有眼,为砚之一病。余亦谓句中有眼,为诗之一病。”但这种看法也有片面性。</FONT></P><P><FONT size=3>诗的好坏不决定于诗眼,只知讲究诗眼而忽略思想内容,则入歧路。既讲究内容,也讲究语言的精练,在提炼语言时讲究句的谓词,目的在于更确切的表情达意,只要能选择最确切的词来表达诗人的独特感受就是最好。
</P></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7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23:1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回荡</FONT></P><P><FONT size=3>回荡是一种极浓厚的情感蟠结在胸中,象春蚕抽丝一们,把它抽出来。往往抒发那些热烈的感情,多属曲线或多角式的表现,往往是有相当的时间经过,种种 感情交错纠结,象网一样。人类的感情,在这种状态之中者最多,所以文学上表现,亦以这一类最多。</FONT></P><P><FONT size=3>回荡表情法有四种方式。
一是螺旋式。即是一层深过一层的,越旋越紧。如《诗经.鸱鸮》
二是引曼式。好象是胸中有种种甜酸苦辣的情绪,无法说出来,索性不说了,只是长言咏叹一翻,便是一往情深,现于字句。如《诗经.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三是堆垒式。是把郁结在胸中的感情,象很费力一样吐出来,仿佛是“语无伦次”一样,好象显得没有条理,实际人物心情如此。如《诗经.小弁》
四是吞咽式。把感情还没有发泄出来,又吞回去,若断若续,有时候一句一顿。如《诗经.鸨羽》。</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72
 楼主| 发表于 2008-4-19 21:4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含蓄
一、
</FONT><FONT size=3>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来,含在所写的形象里。</FONT></P><P><FONT size=3>李商隐《楚吟》“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诗人的用意是借讽刺楚襄王沉迷声色来暗指唐皇,只在后两句中,借“无愁”同“自愁”的矛盾,隐约地透露了他的用意。</FONT></P><P><FONT size=3>李商隐的另一首《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在末句提出一个疑问,何以不重来?原来是死了。借以讽刺唐皇的迷信神仙。</FONT></P><P><FONT size=3>二、
</FONT><FONT size=3>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吴乔《围炉诗话》)</FONT></P><P><FONT size=3>含蓄的手法最易和讽刺结合 ,是诗中的《春秋》笔法。但含蓄和隐晦不同,人家看了自然懂得是含蓄,而人看了后,要费很大劲去猜还猜不透,则是隐晦。</FONT></P><P><FONT size=3>李商隐的“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是通过对比,说明寿王因妻子被父亲夺去的悲哀,间接讽刺唐明皇。韩翃“轻烟散入五候家”是更加委婉的讽刺皇帝对贵族太监的偏宠。朱庆余“鹦鹉前头不敢言”,不说宫廷的黑暗,不说宫女的痛苦,只此一句,含蓄道出宫女们的悲惨境遇。</FONT></P><P><FONT size=3>要了解含蓄的诗,一是要懂得诗中的语言和典故,二是要了解诗的背景。在知道这些背景以后,诗的含意应该是略加思索就明白了。
</P></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73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21:19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婉转</FONT></P><P><FONT size=3>一、
</FONT><FONT size=3>婉转的抒情,有的是从一件和主题似乎并无关联的小事物引起,经过转折,婉转地透露真意。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从打走黄莺这一件小事,引出怕它啼叫惊醒好梦的意思,表达她迫切思念丈夫,希望梦到辽西的心情。。再如崔国辅《怨词》“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从一件罗衣讲起,说明这件衣裳是秦王生前替她作的,因为在春风中舞得多了,在秋天里不能穿了。表示了她对秦王的怀念和自己忠贞的感情。这些写法,比明白说出更加耐人寻味。</FONT></P><P><FONT size=3>也有的婉转抒情是对比反说。通过对比来显示所要表达的感情。如杜甫《秦州杂诗》“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用渭水东流来反衬自己的西行,怨它无情,实质是表达自身在飘泊无依的无奈。张籍《哭孟寂》“曲江院里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少年,今日风光君不见,杏花零落寺门前”对比孟寂身前的盛况和死后的凄清,表达出对朋友的哀悼,也透露出对唐王朝衰落的感慨。</FONT></P><P><FONT size=3>二、
诗犹文也,忌直贵曲。通过想象来曲折地表达感情,是另一种婉转的抒情法。如杜甫《月夜》“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和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是不说自己怀念对方,而是凭着想象,设想对方在想念自己,再想象将来重聚时的情景,从而曲折表达出自己的迫切想念。</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74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21:29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婉转</FONT></P>
<P><FONT size=3>三、
含蓄蕴借的表情法可以分为四类。</FONT></P>
<P><FONT size=3>一是情感正在很强的时候,却用节制的样子去表现,令人在平淡中慢慢领略出极渊永的情绪。此类作品,以三百篇多绝唱。</FONT></P>
<P><FONT size=3>二是不直写自己的情感,用环境或别人的感情烘托出来,如《孔雀东南飞》最得环境烘托三味。《诗经.陟岵》则是用别人情感烘托的典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FONT></P>
<P><FONT size=3>三是把情感完全隐藏不露,专写眼前实景,或虚构之景,把情感从景中浮现出来。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仅是写景,自己的怅触一字未及,而读来却能体味到他的胸襟气概一齐俱出。</FONT></P>
<P><FONT size=3>四是把情感本身照样写出,却把所感的对象隐藏过去,用另一事物来做象征,《楚辞》中多有此例,如《思美人》《湘夫人》等。</FONT></P>
<P><FONT size=3>四、</FONT></P>
<P><FONT size=3>音节和婉转风格的关系。不同的风格需要不同的音节。</FONT></P>
<P><FONT size=3>诗中的转韵和平仄交替, 能在音节上构成一种婉转的风格。如《春江花月夜》的四句一转韵,韵脚由平转仄再转平再转为仄声,音韵和谐。如《代悲白头翁》的平—入—上——平的韵脚,还有两诗中不少近于律诗的对偶句,都构成了流美婉转的风格。此类作品,以初唐歌行体为多。</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1 21:37:3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75
 楼主| 发表于 2008-4-22 13:0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婉转和直率</FONT></P><FONT size=3><P><FONT size=3>表述的三种手法,一是婉转手法,不直说,诗人的意见和感情非常含蓄地借别的事物透露出来,不直言指斥。二是直率的手法,愤激的感情不加抑制,喷薄而出。三是暴露的手法,通过叙述来暴露,话中并不表未强烈感情,但是读者还是能感觉得作者激动的心情,如“赐名大国虢与秦”。</FONT></P><P>诗有写得婉转的,也有写得直率的,在分析的时候,要看具体的场合,不能简单的分好坏来论。通常,诗人的感情不是十分激烈的时候,可以运用比较含蓄的手法,但当诗人的感情十分激动的时候,就会奔迸而出,不再用什么比喻等含蓄手法了。</FONT></P><P><FONT size=3>即使是在“温柔敦厚”的诗经里,也能看到直率的表达。如《诗.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喊出西周灭亡后,百姓没有半个留下来这样的声音。《诗.相鼠》“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表示对无礼的人深恶痛绝。</FONT></P><P><FONT size=3></FONT>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76
 楼主| 发表于 2008-4-22 13:22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直率</FONT></P>
<P><FONT size=3>直率在梁启超的文章里,被称为奔迸的表情法,跟含蓄是相对的。如《诗经.黄鸟》“故苍天者,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其感情连泪带血迸出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又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毫无扭捏,只两句话,把对朋友的万般感情全盘表出。又如“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用极简单的语句,把极真的感情尽数表出。用梁公的话说“若要多着些话,或是说得委婉些,那么真面目完全丧掉了”“凡这一类的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讲真,没有真得过这一类了。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力分劈不开——至少也是当他作出这几句话的时候,语句和生命是迸合为一。这种生命,是要亲历其境的人创造。”</FONT></P>
<P><FONT size=3>直率的表情法也分两类,一是结合景物来抒情。如“风萧萧兮易水寒”。一种是结合叙事来抒情如古乐府里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和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有,这首诗在抒情中也是个特例,通常在近体诗中,受格律的束缚不能自由表达,奔迸的表情法很少见成功作品,此诗为一例外。</FONT></P>
<P><FONT size=3>所谓奔迸的表情法,只是就它抒情而说的,从另一方面看,还是说出的少,不说出的多。这点上,同别的表情法又相似。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说一去不望生还,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为什么喜极下泪,以及其它的很多东西,它都没有说出来,这又是诗歌足以耐人寻味的地方。</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2 13:27:0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7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2 13:4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自然</FONT></P><P><FONT size=3>一、
“谢朝华之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学诗者尤当领此。陈腐之语,固不必涉笔,然求去陈腐不可得,而翻为怪怪奇奇不可致诘之语以欺人,不独欺人而且自欺,诚学者之大病也。——陆机《文赋》</FONT></P><P><FONT size=3>自然是针对做作说的。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求精炼,反对陈词滥调,也要写得自然,不涂饰,不堆砌。有些作家生活缺乏,语言贫乏,创造不出新的风格,写不出形象化性格化的语言,就在文字上用工夫,用上许多怪定和冷僻的典故,写的晦涩,有的颠倒字句,以求新奇,违反语言的自然,这都是毛病。“池塘生春草”写的自然,不费力,显出了生机,所以有味。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工丽自然。可见好的诗写来,不但不做作,也有丽质天成,毫无雕饰之美。</FONT></P><P><FONT size=3>二、
所谓自然,和真切是分不开的。如陈叔宝“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阴”写得夕阳有情意,故有诗味。王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写深山中绿树成荫,翠色欲滴,有画意。王安石“欲别更携手,月明洲渚生”不忍分别,直到明照洲渚。借景物烘托友情,真切自然。用僧惠洪文中的话说:“能言萧何所以识韩信,则天趣可言。”这里的天趣即是指自然。</FONT></P><P><FONT size=3>三、
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其他诗人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通其解者,可语上乘——《带经常诗话》</FONT></P><P><FONT size=3>这里讲的“妙悟”,所举的例子,都写出一幽静的美。其妙处在于以自然宁静之眼观自然宁静之物,继而为自然宁静之诗,一切纯出内心,绝无刻意。故自然生动,富有诗情画意。</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78
 楼主| 发表于 2008-4-23 13:24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平淡</FONT></P>
<P><FONT size=3>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芬花,然后可造平淡之境。
今之人多作拙易语而自以为平淡,识者未尝不绝倒也。
</FONT><FONT size=3>——葛立方《韵语阳秋》</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楷体_GB2312>平淡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言说出</FONT>,富有情味。故说“平淡有思致”。看起来表面平淡,其实含蕴深厚。在语言上它力求朴素,不做作,不雕饰,不尚辞藻,力求精练。正如王安石说“<FONT face=楷体_GB2312>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FONT>它不同于平庸,它的内容一定要精辟,却深入浅出,看似平易好懂,在写作的时候非经艰辛地反复推敲,却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平淡的作品看不出斧凿的痕迹,所以平淡又要圆熟。如梅尧臣“春风不独开春木,能促浪花高于屋”“春风无行迹,似与草木期,高低新萌芽,闭户我未知”还有“老树著花无丑枝”,浑朴苕秀,这样的措词,一般人是难一著笔的。</FONT></P>
<P><FONT size=3>平淡同自然相近,但又不同。平淡的作品不讲辞藻,不讲雕琢,这点同自然相同,但平淡讲求朴素,自然的作品却可以是工丽的。
</P></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8 21:51:5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4-23 13:32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绮丽和英爽
一、
世俗喜绮丽,知文者能轻之;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然<FONT face=楷体_GB2312>文章论当理不当理耳,苟当于理,则绮丽风花同入于妙;苟不当理,则一切皆为长语</FONT>。上自齐梁诸公,下自刘梦得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余也。</FONT></P><P><FONT size=3>绮丽的风格有和内容相称的,写得情景相生,如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人称千古丽句;也有华丽的辞藻淹没了内容的,或用华丽的辞藻掩饰空虚的内容。即“理不胜而辞有余”“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华丽的辞藻损害了内容。</FONT></P><P><FONT size=3>绮丽而自然的,杜甫诗中“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色彩鲜明;“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写得景物多情;“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工细,“香飘合殿春风转,花复千官淑景移”的富丽。这些句子都是明白晓畅,蔡梦弼称其“模写景物,意自亲切,所以妙绝古今”。</FONT></P><P><FONT size=3>决定绮丽风格的,是诗的意境而不是字面。所以,同样是绮丽的风格,还反映不同的情绪。如“几处草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得生机盎然。“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绮丽而壮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吊古所以带凄凉。</FONT></P><P><FONT size=3>二、
把艳情和景结合起来,可以够成绮丽的风格。</FONT></P><P><FONT size=3>苏轼“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是设想自己归后对西湖的怀念,也含有对同游西湖的人的怀念,是情语,结合西湖的美好景色,贯穿着对人对景的感情,构成绮丽风格。</FONT></P><P><FONT size=3>祟尚绮丽自汉末起,至齐梁达浮艳,而至初唐才渐转向清丽,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便是一个标帜。</FONT></P><P><FONT size=3>三、
李白的诗中,很多作品兼有工丽和英爽的特点。赵翼称其“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如“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得工丽而境界开阔。是其特点之一。</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4-24 14:24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雄奇</FONT></P><P><FONT size=3>诗家好作奇句警句,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但最好的句子,应该是雄健自然,写得有意义。</FONT></P><P><FONT size=3>杜诗中多雄奇句,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望泰山时的感受;“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夸张塔的高可以有窗前碰到北斗七星,听到银河的水声;“径摩苍穹蟠,石与厚地裂”写山川崎岖直上苍天,石谷深得好象厚地裂开;“怪底江山起烟雾”赞美刘少府画得好,画上有雨意。这些设想奇特,雄壮但较自然,比较好懂。</FONT></P><P><FONT size=3>另外如“声吹鬼神下,势阅人代速”言水冲下的声势可以把鬼神吹倒,水流的速度比人世一切变化都快。“鸟惊出死树,龙怒拔老湫”说明军号声吹得悲凉。“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写白帝城的高,可以看到西方的扶桑和东方的弱水。显得十分用力,也不太好懂,充分体现了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FONT></P><P><FONT size=3>李白也有“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抚顶弄盘古,推车转天轮”“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之类的句子,雄奇但挥洒自如,不着锤炼痕迹,是其天人风度,李贺有“石破天惊秋逗雨”想像奇幻,不愧其鬼才之名。韩愈有“巨刃摩天扬”“乾坤摆雷硠”想像要逊于李贺,但因是极言李杜笔力的雄健,有特定的意义。</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8 13:04 , Processed in 0.6665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