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3415
在线时间65535 小时
主题408
记录0
超级版主
经验21847 点
威望1 点
金钱44318 ¥
在线时间65535 小时
主题408
超级版主
- UID
- 4847
- 经验
- 21847 点
- 威望
- 1 点
- 在线时间
- 6553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5-3
|
缺诗人物相关材料:
8、戴景明,男,40岁,中共党员,天津建工集团二建公司劳务队长。
戴景明是河北省大元建筑工程劳务分包有限公司的农民工。多年来,作为天津建工集团二建公司的劳务队长,他将“知足,不满足”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努力奋斗在建设天津的工地上。他说:“知足常乐心态好,稳扎稳打不盲从,干工程就是要让用户满意、放心;不满足就是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第二故乡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几年来,滨海新区大无缝720旋扩管厂、大无缝出口基地厂房、大无缝炼钢主厂房等一个个“国优”、“市优”工程在戴景明带领的劳务队手中圆满完成。二建公司领导说,“戴景明劳务队是信得过、靠得住、冲得上、打得赢的施工队伍”。
戴景明讲政治、顾大局,在第一时间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万元、捐赠彩板房一套。当二建公司把援建四川汶川的任务交给戴景明劳务队时,他放弃了正在参与的一项重大投标项目,二话没说,立即组织了一支由100人组成的施工队伍,奔赴援建地。他带着施工队一起摸爬滚打,胃痛的老毛病几次复发,他都咬紧牙关,坚持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援建队鼓足干劲,克服余震不断、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等困难,夜以继日,仅用60天时间就圆满完成了建设105套临时住宅、1所小学、1所幼儿园,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施工任务。
14年来,戴景明带领他的队伍先后组织分包完成了10多项近30万平方米的施工任务,工程质量项项优良,实现了自己“知足,不满足”的诺言。
戴景明两次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2007年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9、李刚,男,汉族,1969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天津钢管集团管加工部电气点检作业区作业长。20多年来,李刚从一名普通维修工,成为管加工电气设备领域的技术专家。天津钢管集团首条生产线是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安装调试期间,外国专家将工作区域围起来,不让中方人员进入,李刚就主动接近他们,跑前跑后干杂活。诚心终于打动了外国专家,破例允许他进入区域协助工作。李刚用心记下调试的每个细节,回去后认真整理,一年记了十几本、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熟练掌握了设备电气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工作之余他还以超常毅力专心苦读,取得了本科学历。李刚所在的管加工部是石油套管生产最后一道“关卡”,给每根钢管两端车螺纹,每条螺纹的精度比头发丝还细。他的任务是为生产设备安全运转提供技术支持。一次,因为全英文界面的设备主板程序丢失,造成生产线停机,每停一小时损失高达几十万元。公司领导心急如焚,向外国专家求援,迟迟得不到答复。李刚主动请缨,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终于使设备重新运转。之后,他利用业余时间编制程序,成功汉化了操作界面,填补了国内空白。李刚在技术上从不保守,他依托“李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把维修心得、技术笔记和操作规范印发给大家。李刚领衔完成了“反扣螺纹拧接工艺”等15项重点攻关项目,为企业创效近亿元。李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青年“五四”奖章、天津市党员十大时代先锋等荣誉称号。
10、赵国峰 男 现任开滦集团有限公司唐山矿业公司工会副主席。他在技术革新方面成绩突出。2000年全国劳模。他凭着自己多年操作高档普采割煤机经验以及自学的采煤原理,连续攻克了九个在特殊地质条件下有关“机组”和“支架”方面的技术操作难题,成功创造了12项先进技术操作法,20多年来创效益3295万元。
15、李双良,男,汉族,山西省忻州市人,中共党员。1923年出生,1947年参加工作,太原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加工厂原职工。李双良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是闻名全国冶金行业的“工业炉渣爆破能手”。1983年李双良,年近花甲的李双良主动请战,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带领渣场职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把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高23米、占地2.3平方公里、总量达1000万立方米的渣山搬掉,累计回收废钢铁130.9万吨,还自创设备,生产各种废渣延伸产品,创造经济价值3.3亿元。此后,他又带领职工在原地建成了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大花园。他的贡献,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太钢的倒渣难题,更走出了一条“以渣养渣、以渣治渣、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综合治理、变废为宝”的治渣新路子,为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循环经济、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1996年李双良档案馆建成。建馆13年来,接待国内外参观的各界人士35万余人次,发挥了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环保教育基地等多种作用。
18、贾向东,男,1983年2月生,汉族,共青团员,高中学历,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建设二公司焊接工程处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两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山西省十大金牌工人,华北电力技术院一级专家,国家电网电力技术院一级专家,焊接专业高级技师。[1]
2002年3月至今,贾向东先后参加了国家“西电东送”北通道重点工程——山西大唐神头第二发电厂二期工程、山西阳城发电厂二期工程、河南周口电厂、内蒙古乌兰电厂、山西古交电厂、内蒙古乌海电厂等十多座电厂工程建设的焊接工作,参加安装焊接的电厂装机总容量达177万千瓦,累计完成高压焊口两万余道,相当于一个人建起了半座五十万的电厂,焊口一次受检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9.5%以上,在干神头二电厂二期工程时,焊口精美的成形和内在质量让外国的专家都伸出大拇指连说OK,被业主誉为“信得过焊工”、“免检焊工”。
19、智呼声,男,55岁,1979年参加工作,现任农行内蒙古分行营业部保卫部经理。在从事农行保卫工作22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金融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金融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自治区十佳职工标兵、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金融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村金融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奖项70多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之一。
智呼声同志、现年55岁,现任农行内蒙古分行营业部保卫部经理。在从事农行保卫工作22年来,智呼声同志比别人多干了5万多个小时的工作,牺牲节假日2400多天,却没有多拿过一分钱的报酬。他和同志们经手的2000多亿元现金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三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9月22日,“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评选活动揭晓,60位当选者的闪亮登场。智呼声就是其中的一位。
智呼声同志上过山、下过乡,扛过枪、当过兵。1979年,智呼声部队转业复员后,正好赶上组建内蒙古农行,父亲为了能让儿子今后有口饭吃,便把他安置到农行工作。当时智呼声同志的想法很简单,把工作干好,挣上工资养家糊口。30年的工作,智呼声先后获的大大小小70多个奖项。 [1] “从1987年~1999年,智呼声同志连续13年被各级部门参评获奖。看着这些大大小小的奖项,智呼声同志说:“没想到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自己的收获却是这么大。”
20、唐嗣孝(1927——) 全国劳动模范。四川南江人。女。194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历任鞍钢化工总厂技术员、车间主任,包头钢铁公司焦化厂工程师、厂长、副经理,1982年起任包钢副总工程师。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鞍钢期间建立一整套炼焦炉的生产、技术、操作和维护制度,使4座破旧焦炉达到设计水平。文革期间坚持抓生产抓整顿。1977年以后总结生产规律,抓科学管理和基础工作,使3座焦炉达到红旗炉标准。1956年、1959年、1979年先后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全国“群英会”、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23、赵桂兰 女 79岁,原大连523厂工人,1949年为保卫国家财产失去双臂,先后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50年全国劳模。1957年被保送上大学深造。被分配到大连市西岗区法院担任助理审判员,后调到区政府民政科、信访接待室工作,在办案中一丝不苟,秉公执法,离休后,她来到青少年中间,用亲身的经历教育下一代。
26、张成哲 男 76岁,原沈阳劳模物业公司经理,50年代技术革新大王、职工技协骨干,1979年、1989年全国劳模。他共搞成技术革新800余项,填补国内、省内空白18项,为国家创造和节约价值一千多万元。90年代张成哲发起成立“沈阳成哲群英实业总公司”,带领劳模进入市场经济,发挥先进模范作用。
29、王 亮 男 39岁,现为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机电安装公司电工,高级技师。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王亮被誉为具有高素质的新时期产业工人代表。1993年以来,他主持或指导了百余台(套)企业设计制造的大型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其中有13种产品是填补国家空白的重大技术装备。
36、孔利明 男 58岁,宝钢股份公司运输部设备管理室技能专家,2000年全国劳模。20多年来,为宝钢解决各类设备的疑难杂症358个,生产工艺改进39项,提出和实施合理化建议372条,主导的科研项目课题23项,中国专利115项,技术改进352项,获上海市级奖项49项,创经济效益5120万元。被誉为“当代发明家”。
37、李影。厚重的深蓝色保洁服、小小个子、脸黑黑的、笑起来甜甜的,这位“80后”公厕班班长不仅将自己负责管理的公厕装扮得温馨如家,而且在她的带教下,一批批“李影式”公厕以干净、温馨、清洁、明亮呈现于上海市民面前。
4月19日,中工网记者带着一个个疑问和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同吃同住同劳动了两天,体会基层劳动者的艰辛。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一起劳动,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诚实劳动,爱岗敬业,平凡岗位必能绽放美丽人生。
38、徐小平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科技术总监。他将维修工作视为自己的事业,倍加热爱。他刻苦钻研业务技能,敢于向专业领域的高端水平挑战,在他管辖的进口数控机床的维修保养中,取得了令人信服的业绩。近十年来,他为企业攻克了三十多项的技术难关,进行了大胆的工作创新,减少了维修工时,降低维修成本高达4000多万元,为企业在中国制造出一流的轿车发动机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从事维修工作时,只有高中文化。面对进口的数控机加工设备,他博采众长,注重自身的能力培养,将学习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工作了29年顽强地自学了26年,使自己成为了既掌握高超专业技能,又有良好外语能力的学习型技术工人。他不仅取得了国家“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国家中级技术职称,2004年,还在上海大众156名技师中,被公司聘为唯一的“特级技能师”。
39、程军荣,解放军第5311工厂机械光学加工车间党总支副书记,高级技师。
【档案】 先后获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心声】 高技能人才短缺制约企业发展,应引导企业重视技能型“蓝领”工人培养。
1978年出生在江苏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程军荣,初中毕业回家务农一年后,来到解放军第5311工厂当了一名工人。10多年的工厂生活和勤奋好学的钻劲、干劲,让程军荣成功地将自己“加工”成了一名军工企业的高级技师,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2008年,他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刚当全国人大代表时的程军荣,虽然倍感“光荣”和“责任”,但对于如何做好一名肩负广大农民工希望的全国人大代表,着实有些迷茫。从不服输的程军荣,还是用自己怎样当好工人的老办法,一番刻苦钻研学习后,程军荣学会了怎样代表职工尤其是站在广大农民工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表达利益诉求。5年代表生涯中,诸如劳务派遣、社保账户跨区域对接、农民工子女就学、户籍改革等等一系列问题,他都写进了20多个议案和建议中。看到自己的“代言”得到肯定和采纳,程军荣非常欣慰。
如今,程军荣关注的是如何尽快培养更多高技能“蓝领”。“有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5%以上,而我们只有7%,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程军荣建议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引导企业重视“蓝领”工人培养。同时,组织学校、企业和政府的三方对接,“原来技工接受的都是源头知识性培训,学不深透,最好是开展在岗培训,学校直接和在岗工人对接,学到手就能立刻用在实践中,这样成长、成才会更快些。”程军荣说。
43、殷顺民 男 64岁,中共党员,原浙江省荣军医院护理员。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模。1971年,26岁的殷顺民中专毕业,来到浙江省荣军医院,成了当时休养区惟一的男护理员。照料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特、一等伤残军人,还要给大小便失禁的伤残军人擦拭、清洗等,他35年如一日,把一生献给荣军护理事业。
44、王法金,男,大学学历,湖州市公安局吴兴区分局月河派出所副所长。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全国特级优秀民警。 王法金心系社区警务工作,推出“黄手帕工程”,解决无业人员“饭碗”,实施“朝霞工程”,挽救失足青少年,还发明“六位代码出租房屋管理法”。他是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贴心人,保一方平安的用心人,改革基层警务的有心人。
45、胡耀华
新华社刊发《胡耀华:足智多谋的“金牌工人”》通讯。报道说,胡耀华一串串耀眼的荣誉,是他凭着自己的心血、汗水,一步一个脚印赢来的。20多年来,他沉浸在技术钻研的天地中,咬定青山,心无旁骛,攀过了一座又一座“高峰”。《人民日报》在4月27日刊发《港口码头上的“工人专家”》一文。文中指出,从一名高中毕业的普通修理工,到连机械专业领域权威也刮目相看的技术专家、岗位创新能手,胡耀华用自己24年的潜心钻研、不断攻关,书写着新时代港口工人的精彩人生。4月24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劳动者之歌”栏目报道了胡耀华事迹《胡耀华:码头上的能工巧匠》。报道说,胡耀华通过技术攻关累计为企业节约经费910万元,而他的慷慨分享与悉心传授,对于班组和工作室的技术工人来说,更是无价之宝。《工人日报》在4月28日头版配图刊发《海港新时代的“能工巧匠”》一文,大篇幅地从精通业务、勤学进取等不同侧面进行详实描写,展现了胡耀华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的劳模风采。
49、詹夷生 男 53岁,福建南平市林业局科技特派员,在科技扶贫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2005年全国劳模。他20多年投身林业科研、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詹夷生进村入户,以知识和忠诚报效闽北,以科技扶贫为己任,情系“老、少、边、穷”,带领农民走“科技兴榛致富”之路,为闽产锥栗产业带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50、盖军衔。弟子三千
盖军衔出殡那天,来了很多人,偌大的灵堂站不下,很多人就站在室外,现场的气氛悲伤,黑压压的人群没有一点声响。
多年都没有见面的驻外同事、朋友,从东南西北的路上赶来;当年围聚在盖军衔讲台边的学员,从天涯海角的路上赶来。现在的社会,很少有这样的一个人或者一种情感,能让时空相隔这么久远的人群聚集在一起,为了同一个人。
“我是踏着前辈的足迹成长的,现在我要当好工程机械维修的‘播种机’,让机械维修的新秀站在我的肩膀上攀登,把创新创造的火炬传递下去。”盖军衔一直以培养年轻人为己任,经他手培训的技术工人超过3000名。
“当师傅的,就要舍得亮出真本事。现在资讯这么发达,如果只是皮毛功夫,上网都能搜得到,谁还听你的?”为了让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盖军衔利用工余时间,亲手制作了五花八门的教材教具。
“和盖老师学习后,我的业务突飞猛进。”公司曾抽调20名“80后”业务骨干办了一期脱产培训班,老盖亲自执教,培训班一结束,17名学员通过了考核,直接成为公司驻外售后服务技术主管。
次年,在全国首届工程机械修理工职业技能竞赛上,“厦工”以团体综合第二名的成绩荣获团体优胜奖和大赛突出贡献奖。获奖人员均是盖军衔培养的这拨徒弟。
“别了,我的导师!中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牌子已然悬挂在培训中心;培训教室里,您的学生已执起您曾握的教鞭正细致认真地教导学员;实训基地里,学员正在进行变速箱的拼装;演示屏中正在播放您制作的动画教学软件。这一切,您是否看见,这一切足以告慰您的在天之灵!”——在一篇题为《别了,我的导师》的悼念文章中,盖军衔的徒弟这样写道。
58、陈刚毅。男,汉族,湖北省咸宁市人,中共党员。1963年出生,现任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党委副书记。
从事交通工程技术工作20年来,陈刚毅一直勤奋工作在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第一线,先后参加了武黄、宜黄、京珠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在各项工程建设实践中,他坚持不懈地学习,逐步成长为一名懂设计、会施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2001年开始,陈刚毅受组织派遣多次赴西藏支援交通建设。在担任湖北省援藏项目“湖北大道”总工程师时,他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严把质量关,把湖北大道项目建成了精品工程,创造了西藏城市道路建设史上路面最宽、建设周期最短、设计标准最高等10个第一,该项目被评为全国公路建设优质工程。2003年4月,担任西藏昌都地区214国道角笼坝大桥项目法人代表后,他带领工程项目组的同志,克服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困难,艰苦创业,精心管理,大胆创新,狠抓质量。施工期间,陈刚毅被确诊身患癌症,但仍心系援藏建设工程,手术后7次化疗期间,4次进藏,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确保了援藏建设工程安全、优质、高效推进,赢得了广大藏汉群众的高度赞扬。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59、60杨大兰、潘星兰 女 分别为原湖北枝江县董市镇信用社桂花分社炊事员,和现任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工会副主席,曾经感动中国青年的“二兰”,1990年4月国务院授予潘星兰、追授杨大兰“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两个歹徒进入湖北省枝江市董市信用社桂花分社院内抢劫。潘星兰、杨大兰赤手空拳同犯罪分子进行了殊死搏斗。杨大兰壮烈牺牲,潘星兰生命垂危。
61、桂希恩 男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2005年全国劳模, 2008年获我国医疗卫生界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他一直致力于地方病和传染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领域研究取得卓越成就。为了摸清艾滋病疫情,他曾数十次自费到农村调查研究,宣传防艾知识。
62、马学礼 男 78岁,原武汉重型机床厂工人,退休前任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1959年全国劳模。1952年至今,他先后完成技术创新成果100多项。1954年,他创新发明“马氏胎具”,迄今仍为机械加工行业广泛使用。他自主设计用于加工大型蜗杆的“外旋风铣”,提高工效10至12倍。他创新设计的“蜂窝胎具”,可提高工效100多倍,在全国推广。
63、张兵。他开车27年来,运送乘客430多万人次,“零投诉”;驾车经过红绿灯路口180多万次,“零违章”;行车近百万公里,相当于绕行赤道22圈,“零事故”,从一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成长为“武汉城市精神”的代言人、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新时期雷锋式公交驾驶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70、彭隆荣 男 52岁,海南省南田农场场长,2005年全国劳模。 1992年,彭隆荣改革创新农场管理体制,对农场的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使陷入困境的农场焕发生机, 职工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向小康迈进。如今,农业开发、自营经济开发、温泉旅游开发,成为南田农场的三个金饭碗,经济结构实现多元。
77、李超群 男 86岁,成都神钢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1959年9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李超群几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仅1976年就超额工作3586小时。为解决生产工效问题,李超群进行大量的技术革新活动。工作期间,共完成了约360项大小技术革新项目。
78、宋文骢(1930.3.26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原籍云南省大理人。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型号总设计师、自然科学研究员。
我国飞机设计战术技术论证、气动布局专业组的创始人之一,在先进气动布局、航空电子综合技术、数字式飞行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取得了多项创造性成果,研制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技术。荣获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重点型号设计定型一等功、重点型号首飞特等功。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79、贾正方 男 74岁,四川省彭州市大宝镇宝山村党委书记,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模,2000年获“全国农村十佳优秀人才”称号。他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2007年底,全村固定资产达到40亿元,人均纯收入12322元。在“5.12” 大地震发生后,他积
81、李平国 男 现任贵阳景云山业务部殡殓班班长,贵州省民政行业特有工种殡葬职业技能考评站遗体整容专业考评员。2000年全国劳模。三十多年来,他通过学习创新,摸索出一套系统全面的化妆整容技术。为解决遗体转运中尸体防腐难题,他成功自制出尸体防腐剂,并无私地把化妆整容技术传授给学员。
82、陆永康 男 60岁,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民族学校教师。2006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标兵、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他用残缺的身体搏击命运,用毕生精力为山里孩子送去知识之光。任教40余年,陆永康忠诚党的事业,自强不息,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新人。
86、边巴扎西 男 44岁,藏族,西藏登山队运动员,2005年全国劳模。他为我国登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全部高峰的3名主力队员之一,在受伤致残后奋力登上最后一座海拔8068米的迦舒布鲁姆Ⅰ峰,被誉为“登峰造极第一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