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对联大家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百家姓》姓氏起源(连载)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6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1:48 | 只看该作者
309.濮姓起源参考之一   濮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舜将他的一个儿子封在濮地,他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作为姓氏,成为濮氏,世代相传,形成今天的濮姓。春秋时候,卫国有濮水流过,在靠近濮水的地方有个濮地(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卫国有一位大夫被封在那里,他的后代也以封地名作为姓氏,成为濮姓的又一支来源。      (待续,下一姓氏为:牛)      310.牛姓起源参考之一   牛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国公族大夫牛父在与游牧民族长狄人作战时,不幸战死。他的子孙便以他的名字为姓,称为牛氏。牛僧孺,唐朝权臣,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唐朝穆宗至宣宗年间,以他为首的“牛派” 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派”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斗争、互相贬斥,持续时间将近40年,是唐朝中晚期最有名的朋党之争,史称“牛李党争”。牛皋,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部将,汝州鲁山(今属河南)人。他屡破金兵,战功不凡,后被奸臣秦桧派人毒死。      牛姓起源参考之二   牛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牛姓出自子姓。上古时,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分封天下,他将商朝王族中一位叫微子启的,封在宋地,让他建立了宋国。微子启就是后来的宋微子。到了春秋时候,宋国公族有个司寇叫牛父,是宋微子的后代,他在与游牧民族长狄人作战时,不幸战死。他的子孙后来以他的名字为姓,称为牛氏,从此世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牛姓。古时候人们的农业生产离不开耕牛,农民对牛有着及其深厚的感情,所以牛姓也有来自民间的。      (待续,下一姓氏为:寿)         311.寿姓起源参考之一   寿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寿姓出自姬姓。春秋时候的吴国,起先很弱小。后来,一个叫寿梦的人做了国君以后,治理国家有方,加强了吴国和中原的交流,并且兼并了周围的几个小国,使吴国渐渐强大起来。而寿梦自己也自称吴王。此后,吴国的公族中有的以寿作为姓氏,称为寿氏,是今天寿姓的起源。关于寿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上古时候有位叫彭祖的人,是有名的老寿星,活了八百多岁,他的后代有的为了纪念他,就取寿字为姓,于是形成了另一支寿姓。 寿山,清末将领,汉军正白旗人。1900年任黑龙江将军, 1901年7月,俄国侵略军分几路进犯黑龙江,他联络东北三省共谋抵抗。8月,瑗珲、齐齐哈尔相继沦陷,他誓不投降,自杀殉职。      (待续,下一姓氏为:通)      312.通姓起源参考之一   通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秦汉时候有一种官职叫作彻候,是一种职位很高的官职。那时候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有一个书生被封为彻候,他的后代以此为荣耀,就以官职名作为姓氏,称为彻氏。后来到了西汉时候,汉武帝叫刘彻,为了避汉武帝的讳,彻氏的后代就改为“通”姓(因为古代彻和通同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通姓。      (待续,下一姓氏为:边)      313.边姓起源参考之一   边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边姓出自子姓。上古商代的时候,有个诸侯国叫边国,边国国君有伯爵的封号,所以又称为边伯。后来边国灭亡以后,边伯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边氏,世代相传。还有一支边姓起源于春秋时期。那时有个宋国,宋国国君宋平公的儿子叫御戎,字子边。子边的后代有的以他的字作为姓氏,也称为边氏,形成了另一支边姓的起源。在古代,边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陈留。 边鸾,唐朝画家,长安人。他擅长画花鸟及折枝草木,用笔轻利,设色鲜明。唐德宗曾命他画外国年赠解舞孔雀,他画一正一背,毛羽金翠辉映,舞态若合音节,表现出了羽毛的变化姿态和花卉的芳妍,为前所未有,对推动当时花鸟画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边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边姓出自子姓。上古商代的时候,有个诸侯国叫边国,边国国君有伯爵的封号,所以又称为边伯。后来边国灭亡以后,边伯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边氏,世代相传。还有一支边姓起源于春秋时期。那时有个宋国,宋国国君宋平公的儿子叫御戎,字子边。子边的后代有的以他的字作为姓氏,也称为边氏,形成了另一支边姓的起源。在古代,边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陈留。 边鸾,唐朝画家,长安人。他擅长画花鸟及折枝草木,用笔轻利,设色鲜明。唐德宗曾命他画外国年赠解舞孔雀,他画一正一背,毛羽金翠辉映,舞态若合音节,表现出了羽毛的变化姿态和花卉的芳妍,为前所未有,对推动当时花鸟画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待续,下一姓氏为:扈)         314.扈姓起源参考之一   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扈姓出自姒姓。上古时候,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帝,舜帝又因大禹治水有功而把帝位禅让给大禹。而大禹后来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了夏朝,历史上称为夏启。由于大禹违背了传统的禅让做法,所以引起了一些诸侯的不满。其中有个叫有扈氏的起兵反对启,但是却被启打败,氏族几乎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6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1:49 | 只看该作者
315.燕姓起源参考之一   燕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打败商纣得天下后,分封各路诸侯。其中有一位叫姬爽的贵族被封到燕地(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一带)为王。后来战国末年,燕国被秦国灭掉。而姬爽的后代就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燕氏,形成了一支燕姓。还有一支燕姓可以追溯到商朝时候。那时有位叫伯倏的贵族被封到燕地(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建立了燕国。伯倏的后代也以燕作为姓氏,是今天燕姓的另一个来源。古代,燕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上谷。 燕文贵,北宋画家,吴兴(今属浙江)人。他擅画山水、草木、人物。所作山水画富有变化,人称“燕家景致”,现存画作有《溪山楼观图》、《烟岚水殿图》等。      (待续,下一姓氏为:冀)      316.冀姓起源参考之一   冀,西周时有冀国(今山西稷山县一带),冀国人后来以冀为姓氏。另外,春秋时期,冀附属于晋国,晋国大夫谷芮被晋王封在冀,称为冀芮,他的后代也称为冀氏。      317.郏姓起源参考之一   郏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西周时,周成王在郏辱(今河南省洛阳一带)定鼎,当地人以此为荣耀,就以地名作为姓氏,称为郏氏,世代相传,形成今天的郏姓。另外,春秋时期,郑国有位大官受封到郏(今河南省郏县一带)为王,他的后代中有的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郏氏,是郏姓的又一个起源。在古代,郏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洛阳。      (待续,下一姓氏为:浦)      318.浦姓起源参考之一   浦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浦姓出自姜姓。上古时候,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姬发打败商纣王,建立了西周。姜太公居功至伟,被封到齐地位王,建立了齐国。后来到了春秋时候,齐国的王族当中,有一支族人迁居到晋国,在那里又被封到浦邑,建立了浦国。他们的后代中有的就以浦作为姓氏,称为浦氏,世代相传,形成今天所见的浦姓。卢若虚刻石记中说:“太公之后有浦氏。”原来姜太公的后代中还有一支于秦汉之际迁居到江浙一带,有的定居在浙江浦江沿岸,于是就以浦作为姓氏,称为今天浦姓的又一支来源。浦起龙,清朝学者,江苏金匮(今无锡)人。他精通史学,所著的《史通通释》对《史通》的诠释有一定参考价值。      (待续,下一姓氏为:尚)      319.尚姓起源参考之一   尚姓出自姜姓。上古姜太公帮助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居功至伟,被封到齐国为王。姜太公本名姜尚,所以周武王又尊称他为“师尚父”。于是,姜太公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尚作为姓氏,世代相传,形成了一支尚姓。到了秦朝时候,朝廷中有一种叫作六尚的官职,专门负责朝廷皇宫的衣食起居。作六尚官的人的后代中有的以官名为姓氏,称为尚氏,是今天尚姓的又一支来源。唐代朝廷里面有一位鲜卑族的大将,叫作宇文可孤。因为立有战功,被封为神策大将军,后来又被封为尚书这样的高官。于是他该姓为尚,世代相传,是今天尚姓的又一支起源。 尚仲贤,元朝戏曲作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所作的杂剧今知的有11种,现存有《柳毅传书》、《气英布》和《三夺槊》三种。      (待续,下一姓氏为:农)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6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1:49 | 只看该作者
320.农姓起源参考之一   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崇拜凤图腾,和崇拜龙图腾的黄帝氏族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部落很善于农业生产,种植业很发达,而种植业要比狩猎,采集更有保障,所以他的部落很兴旺昌盛。炎帝的后后代中,有神农氏,相传教导天下人播种种地,很受尊敬,名扬天下。而神农氏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农作为姓氏,称为农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农姓。到了周朝时候,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朝廷里面也专门设置了一种叫“农正”的官职,专门负责天下的农业生产和祈祷风调雨顺的事宜,是很重要的官职。农正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为姓氏,是今天农姓的又一支起源。      (待续,下一姓氏为:温)      321.温姓起源参考之一   温源出于己姓。周朝初年,颛顼有个后代被封在温,后来温国国君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温氏。春秋时期,温国附属于晋国,是晋国权臣谷至的封邑。晋厉公对谷至专权很不满,就找个机会灭掉了谷氏。谷至的子孙有逃到国外的,后来也以温为姓氏。温庭筠,唐朝诗人、词人,太原人。他文思敏捷,精于音律。他的诗词多与闺情以及个人沦落,辞藻华丽、风格浓艳,大多收入《花间集》。      温姓起源参考之二   温姓在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五十九位.温姓出自姬姓。周朝时候,晋国有个大夫叫谷至的被封在温邑(今河南省温县),其后代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温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温姓。还有一支温姓起源于己姓。周朝初年,周武王分封天下。他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上古时候著名氏族部落首领颛顼的后代封到温,后来温国公族的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温氏,形成了温姓的另一支起源。其他名人:温瑞安,温兆伦,温碧霞。      (待续,下一姓氏为:别)      322.别姓起源参考之一   别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根据古书姓氏考略上记载,古时候有个人叫别成子,这是关于别姓的最早记述。别成子的后代,就以别为姓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别姓。      (待续,下一姓氏为:庄)      323.庄姓起源参考之一   庄姓在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二十四位。庄姓出自芈姓。春秋时候,楚国有位国君叫芈旅,他死后谥号为“庄”,历史上称为楚庄公。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的谥号为姓氏,称为庄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庄姓。春秋时候还形成了另外一支庄姓。宋国国君宋戴公又叫武庄,他的后代中有的人取庄字为姓氏,形成了另一支庄姓。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强调事物的自主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他又认为“道”是无限的;超越时空的,不可感知的,并得出”万物皆一”的见解,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带有神秘的诡辩主义色彩。他的著作《庄子》,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待续,下一姓氏为:晏)      324.晏姓起源参考之一   晏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晏姓出自姜姓。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氏族崇拜龙图腾。黄帝有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颛顼又有一个曾孙,叫晏安,而晏安就是晏姓的始祖。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被封在晏(今山东齐河县西北的晏城),他的后代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晏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现在的晏姓。 晏殊,北宋宰相,著名词人,临川人。他填词擅长小令,多表现士大夫阶层的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音调和谐。他的《浣溪沙》中有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传诵很广。他的儿子晏几道也是北宋著名的词人。      (待续,下一姓氏为:柴)      325.柴姓起源参考之一   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柴姓出自姜姓。春秋时候,齐文公的后代中有个人叫作高柴,是孔子的学生。高柴的孙子以他的名作为姓氏,从此称为柴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柴姓。柴荣。即周世宗,后周皇帝,邢州龙冈(今河北刑台西南)人。他在位期间改革政治,加强军事,奖励生产,并先后攻下了后蜀、南唐和契丹的大片土地,扩大了后周的疆上,这些举措都为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待续,下一姓氏为:瞿)      326.瞿姓起源参考之一   瞿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商朝时候有个大夫叫作瞿父,他的子孙以瞿作为姓氏,世代相传,是今天瞿姓最早的起源。古代时候,有个地方叫瞿上。商朝时候有一位贵族被封到那里为王,建立了瞿国。瞿国公族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瞿氏,形成了另一支瞿姓。瞿上那个地方,在今四川省成都附近的双流县一带,因为春秋时候孔子的一个弟子商瞿曾居住在那里,所以有叫商瞿里。瞿佑,明朝文学家,钱塘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6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1:50 | 只看该作者
328.充姓起源参考之一   充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充姓出自姜姓。上古时候,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姬发打败了商纣,建立了西周。后周武王分封天下,姜太公因为居功至伟,被封到齐国为王。姜太公有一个后人叫充闾,是齐国的贵族。他的后代以充为姓氏,称为充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现在的充姓。关于充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见于古书姓谱。周朝时候有一种官职叫“充人”,专门负责祭祀用牲畜饲养方面的事务。充人有的世袭这一官职,所以就把充作为姓氏,称为充氏。这是今天充姓的另一个起源。      (待续,下一姓氏为:慕)         329.慕姓起源参考之一   慕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慕姓出自鲜卑族。黄帝的后代中曾经有一支到北方建立了鲜卑国。鲜卑国的公族当中有的姓慕荣。后来渐渐简化为单姓慕,就是现在慕姓的起源。在古代,慕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吴兴。      (待续,下一姓氏为:连)      330.连姓起源参考之一   连姓在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七十四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氏族崇拜龙图腾。黄帝有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颛顼又有一个孙子,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惠连,惠连的后代取他的名作为姓氏,称为连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连姓。还有一支连姓出自春秋时候齐国大夫连称。连称是齐襄公手下的将军,有一次打猎的时候,连称设计把齐襄公杀掉,回去以后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后来事情败露,连称被人杀死。他的子孙逃出齐国,并改姓氏为连,从此称连氏,于是形成了另一支连姓。 连舜宾,宋代人。他十分富有而不吝啬,把大半财产分散给贫苦乡人。他专心教导的两个儿子连痒和连庶后来都中了进士,并都以忠孝闻名于当时。      连姓起源参考之二   连姓家族,目前是台湾第54大姓,连姓人遍及台湾岛的每一个县市,其实,连氏不但在台湾兴盛,而且自古以来就是大陆各地的名门著姓。今天我们暂且不说,《春秋》三传对这个古老氏族的记载,也不谈中国连姓人的始祖——连称,就来谈谈台湾连氏向往的祖居地福建漳州长泰县的江都村。   漳州市长泰县江都村村长连玉明:“我们江都村总人口是5060人,26个村民组,43个自然村,姓连的有4800多人。”   连氏家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是黄帝轩辕氏的子孙,《姓氏考略》中记载,连姓,望出上党。也就是今山西省长治县。如今,有2000年历史的连氏家族,到了江都村这一支,已经是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漳州市长泰县江都村村民连世全:“这是江都寨(村)连氏大宗(祠),我们连氏来由,是在唐朝时候从山西上党那边(来),这个祖庙已经将近400多年,我们那个祖先就是1449年大明正统十四年到这边的。”   这座倚山而建的古寨,被众多老人称为江都寨,也就是今天的江都村。一座宏伟壮观的连氏祖庙“瞻依堂”,几百年来是海峡两岸江都连氏后裔子孙联宗结谊的地方,取堂名“瞻依”,是希望儿孙们登此堂时,油生瞻仰依慕之情。居住在台北、台南等地的连氏乡亲们,也分别在开基地建了祖庙,不仅建筑式样相同,祖庙的名称也叫“瞻依堂”。   光绪二年,荣登丙子科台湾府举人的连日春,曾携家人回江都谒祖访亲,在祖庙前竖起旗杆,挂匾撰联,连氏家族荣耀无比。   《江都连氏族谱》一套十卷,编修于清朝乾隆年间,其中载有大量史料,基本保存完整。很久以来,海峡两岸连氏宗亲频繁往来,同修族谱。   漳州市长泰县台胞台属联谊会长王海峤:“1987年,台南有一位连氏台胞,来到我们这里江都寨寻根问祖,这位连氏台胞,是这边(先祖)连朋的后裔当时他来到这边,在族谱里边寻找根源的时候,看到这本有几页空着,记着连朋的名字,以下又空着一些空白。这里的乡亲告诉他说,这些空白是要留待你们来续的,这位台胞看到这样的情况以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一位老先生在为我们介绍了历史上许许多多连氏名人以后,又提到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   漳州地方志办公室王作人:“至于现在在台湾,连横,知道的人也比较多,连横,他非常熟悉台湾的历史,写成一部叫作《台湾通史》。”   连横字武公,号雅堂,享有爱国史学家、诗人之誉,他的代表作《台湾通史》,分三集,共六十万字,八十八篇,以大量史实论证了台湾与大陆的血缘关系。   漳州市长泰县江都村村民连世全:“看到好多人到台湾去了,我们这边每一个地方都有人到台北那个双溪,有一万多人口,他那边地方跟这边一样,为什么呢,好比对面那个(村)叫东溪的,东溪(村)有去台湾,他那个地方我也叫“东溪”,假如我是郭乾(村)的,到(台湾)那个地方,盖了房,也叫郭乾,所以在台北好多地方都跟这边的小自然村同名,同样的,那边有一万多人口。”   1997年重阳节,海峡两岸的乡亲们还开了一个热闹的联欢会。   台湾连氏后人在祖庙前的大舞台上,演出了5个节目,有独唱、合唱、口琴独奏和相声。同宗同族的连氏后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6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1:51 | 只看该作者
340.慎姓起源参考之一   春秋时,楚国有地名为慎(今安徽省颖上县),曾有个楚国大夫的封地就是慎邑,他的后人就以此地名为姓氏,流传了下来。战国时,著名思想家墨子有一个弟子,名为禽屈厘,即禽滑厘,字慎子,其后人取其字为姓氏以纪念。 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学者。赵国人他从“弃知去己”的观点出发,提出法治政治主张,并把君主的权势看作行法的力量,认为有了权,有了法,一个平凡的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天下”了。著作现存有《慎子》七篇。      (待续,下一姓氏为:戈)      341.戈姓起源参考之一   远在古夏时,东夷族有人(据说乃先帝禹的后人),被封于名为“戈”的地方(介于宋国,赵国的小国),并建立了戈国,其后人就以祖先的封地作为姓氏。又传伯明之子夏,封自己的儿子于戈,他的子孙就以戈字为姓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廖)      342.廖姓起源参考之一   廖氏在大陆的排名为第六十六位,而在台湾的排名为第十八位。廖姓起源与黄帝的后人有关,是姬姓的后代,在黄帝的直系后代中,有名为廖叔安的,商代时封在廖国(又作□,今河南省河县),叔安的后人就以廖字为姓氏。据古书姓解记载:廖氏起于周文王之子伯廖,他的后代多以廖字为姓。另有廖氏族谱记载:廖是缪、颜两氏所改。廖氏堂号有汝南、武威、钜鹿等。另有福建诏安廖氏,其始祖张元子公于明初入赘廖府,因单生一子而『一嗣双祧』,子孙均奉守『在世姓廖、死后归张』之誓约,俗称『双廖』,在台湾台中县、市及云林、南投一带之廖氏,均属之,自立『清武堂』为堂号(取张氏清河堂之『清』,及廖氏武威堂之『武』之意)。廖燕,清朝文学家,曲江人。他的文章恣肆犀利,大多与程朱理学及儒家传统史论持相反的看法。他写诗不事雕琢,尽情抒发个人感受,作品隐含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待续,下一姓氏为:庾)      343.庾姓起源参考之一   庾,庾是古时水路运输的中转仓库,朝中掌管这些仓库的官员叫掌庾大夫。帝尧时,有的人世袭这一官职,后来就以官名为姓,称为庾氏。庾信,北周文学家,南阳新野人。他曾担任北周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擅长写诗赋、骈文。他的早期作品绮艳轻靡,与徐陵都为宫廷文学的代表,时称“徐庾体”.晚期作品转向萧瑟苍凉,并对当时社会动乱有所反映,有《庾子山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待续,下一姓氏为:终)      344.终姓起源参考之一   终氏是黄帝的后代,属正统华夏姓氏。终,上古时期帝颛顼的后代陆终(即也是黄帝的后代),他的子孙中有部分就以“终”为姓氏。另一支终氏是起源于夏朝太史令后为商臣的终古,他的后代中就以终古为姓。终军,西汉济南人。18岁时即向汉武帝上书评论国事。以后又担任谏议大夫。后来他奉命赴南越(今两广地区),被杀,年仅20多岁,被人称为“终童”。      (待续,下一姓氏为:暨)      345.暨姓起源参考之一   暨原在上古时的一个地名的一字,这称为诸暨的地方,如今是在江苏省江阴县。后来有贵族受封于诸暨,他的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简称为暨姓。黄帝的后代中有一个叫彭祖。商朝时,彭祖的后代为爵士,而且受封于诸暨。开初时因为以封地为姓,形成暨氏,另外一说,春秋时越国就有位大夫名叫诸暨郢。在他的子孙中,这个复姓又有分化成诸姓和暨姓两个单姓的,一部分就成了暨姓。还有一说,春秋时,有吴王名夫概,他的子孙中有以概为姓,后来因躲避仇杀被迫改为他姓,其中有的为既姓。而“既”与“暨”两字互为通假,经常混用,所以既氏又可为暨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居)      346.居姓起源参考之一   居,源出于先氏。春秋时期,晋国的先轸和先且居父子曾先后担任晋国的中军元帅。分别在崤山和彭衙打败了奏军。为晋国立下赫赫战功。先且居的子孙因祖上的业绩而感荣耀,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为居氏。居廉,清末画家,广东番禺人。他擅画花鸟、草虫及人物,设色妍丽,笔致工整。他还擅长指头画,曾画过二十四番花信图。      (待续,下一姓氏为:衡)         347.衡姓起源参考之一   衡,商汤时,有个贤臣叫伊尹,商汤就是在他的辅佐之下才建立起商朝的。后来。商汤尊称伊尹为“阿衡”,意思是“国家的倚靠”。伊尹有个后代便以他的尊号为姓氏,这就是衡氏。衡咸,东汉学者。他博学多才,曾经在当时最有辩才的学者五鹿宗门下学习时,并当过王莽的讲学大夫。      衡姓起源参考之二   商朝时,有位开朝臣子名伊尹,颠覆夏朝的功劳最大,商王汤尊就封其为阿衡。对阿衡的解释,如今有两种,一为负责保护教养的官名,另一是意为“国家栋梁,依靠”的封号。伊尹的后人为了记住这荣耀的称谓,就取其中的“衡”字为姓氏。春秋时,鲁国有公子衡,其后代以祖先的名为姓氏。东汉时,袁绍兵败曹操于官渡,子孙家属避难逃至湖南衡山,改姓为衡,掩人耳目。      (待续,下一姓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6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1:51 | 只看该作者
349.都姓起源参考之一   都源出于姬姓。春秋初年,郑国有个公族大夫叫公孙阏,字子都。子都长相英俊。勇力过人,深得郑庄公宠幸,因此变得日益骄横。庄公有个得力助手叫颖考叔,子都一直很嫉妒他,就找了机会用暗箭将颖考叔射死。庄公失去了得力助手,十分震怒,便下令巫师诅咒凶手。子都心中有鬼,结果竟然因神经高度紧张而死。子都的后代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这就是都氏。都胜,明朝大将,曾仕参将、总兵等职。他做官57军,一直清廉奉公,生活极为俭朴。每当有亲友来访时,他只有一盘豆腐待客,所以被人称为“豆腐总兵”。      (待续,下一姓氏为:耿)      350.耿姓起源参考之一   耿源出于姬姓。西周时有姬姓封国耿国(今山西河津县西南),公元前“661年被晋国灭掉,耿国国君的后代称耿氏。晋国灭掉耿国后,将它封给大夫赵夙,赵夙的子孙中也有称耿氏的。耿寿昌,西汉理财家、历算家。汉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他建议在西北各郡设置“常平仓”.谷便宜时增价收进,谷贵时减价出售,以利于农业;他还精通数学,曾删补《九章算术》;同时。他还精通天文学,曾用铜铸浑天仪测天象。      耿姓起源参考之二   源出于姬姓。相传在商朝,第十三帝祖乙搬至一个叫邢的地方,因古时,邢字音近于耿,因此,也被后人称作耿。都城耿(今河南省温县东),其后裔就有以邑名为姓的,称为耿氏。又有一说,商朝的耿国在山西龙门县,耿国国君的后人就以国名为姓,称为耿氏。至西周时有,又出现了个叫耿的地名,耿国(今山西河津县西南),它是周宁王封王族中人于此建国,后为晋所灭,但一些国人仍以国名为姓,以为纪念。晋国灭耿,因大夫赵夙灭霍有功,被封接管此地,他的后代中也有以耿字为姓的。      (待续,下一姓氏为:满)      351.满姓起源参考之一   满源出于妫姓。周朝初年,帝舜有个后代叫妫满,被封在陈国。妫满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的,称为满氏。满宠,三国时魏国太尉。他曾为魏国立下显赫战功,为官廉洁奉公,生活俭朴.死时家中几乎没有什么财产。      (待续,下一姓氏为:弘)      352.弘姓起源参考之一   弘,起源于春秋时卫国大夫弘演,他为卫国懿公的臣子,颇受君主的赏识,常委以重任,其后代称为弘氏。在唐朝,曾因避讳于皇室亲子李弘而改姓为李,但弘姓并没因此而灭绝,后来过了几代之后,弘氏子孙有复为弘。      (待续,下一姓氏为:匡)      353.匡姓起源参考之一   匡,春秋时期,鲁国匡邑(今河南长垣县)的长官名叫句须,因而又被称为匡句须,他的后代称为匡氏。匡衡,西汉丞相、学者,东海承(今山东枣庄)人。他小时家贫好学,夜里没油灯读书。就凿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后成为著名经学家。成语“凿壁借光”就出自于他的故事。      匡姓起源参考之二   早在周朝时,郑国有地名为匡邑(今河南省扶沟县),而且卫国也有匡邑(今河南省雎县),当地的居民中就产生了以地名为姓,称为匡氏的人。又传说周武王部下匡候的后裔中,曾有七兄弟,在山上搭草屋而居,该山就被称为匡庐山。而后来的居名中,就有将匡作为他们的姓氏。春秋时,鲁国一名为句须的官员,被封于匡邑为官,被称之匡邑宰。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封地为姓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国)      354.国姓起源参考之一   国姓有两个来源。一支出于姜氏。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公族大夫被周天子亲自任命为齐国的辅国正卿,因而称为国氏;另一支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叫公孙侨,字子产。子产是春秋时期很有名的政治家。子产的儿子以祖父子国的字为姓氏,称为国氏。国渊,三国时期魏国官吏,乐安盖(今山东沂源东南)人。他早年拜郑玄为师,郑玄很赏识他的才能,认为他” 必成国器”。后来主管屯田事,他计民置吏,定税赋之法,五年之内就使仓廪丰实。      (待续,下一姓氏为:文)      355.文姓起源参考之一   文姓来源有两支。一支源出于姬姓。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起周朝后。追谥他的父亲姬昌为周文王。周文王有庶子以文王的谥号为姓氏,称为文氏;另外,战国时齐国有个孟尝君,是齐威王的孙子,他门下有食客三千,势力很大。孟尝君名叫田文,他的子孙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称为文氏。文天祥,南宋大臣。杭元名将,文学家,吉州庐陵人。元军南下时,他以右丞相的身份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来在镇江脱险。流亡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收复了多处失地,不久被元军所俘,不屈而死。他在被俘后所作的《过零丁洋》诗及《正气歌》.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世所传诵。文徵明,明朝书 画家“长洲人,擅画山水、花卉、兰竹及人物,多描绘江南湖山庭园和文人悠闲生活,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书法上工于草书,精于小楷,也能隶书。当时跟从他学书画的人很多,形成“吴门派”;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儿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6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1:52 | 只看该作者
356.寇姓起源参考之一   寇,先秦时,各朝都设置了司寇这一官职,掌管治安、刑法、 判案等。司寇氏多为担任过司寇的人的后代。司寇氏后来简称为寇氏。寇准,北宋政治家,华州下圭人。为人刚直。景德元年(1oo4年),辽军南侵,他力主抗,反对南迁,并促使宋真宗前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寇姓起源参考之二   寇姓的起源与司寇氏的起源是相同的,大部分寇氏是司寇简化而来的,而司寇氏源于周朝的官名。主要的寇氏起源者是周朝司寇苏念生及司寇康叔。另有寇氏是从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口引氏,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      (待续,下一姓氏为:广)      357.广姓起源参考之一   相传古人广成子,是位难得的贤人,他为了修生养性,隐居在崆峒山石屋。黄帝经常拜访他,以求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他的后人先以广成为姓,后简化成广。汉朝,曾在广武(今河南省雁门)为官的李佐车,他的后代原以广武地名为姓,后来简化成广氏。同时,陈余也曾在广武为官,后代也现以广武为姓,后又简化成广姓 。      (待续,下一姓氏为:禄)      358.禄姓起源参考之一   禄源出于子姓。商纣王之子名叫武庚,字禄父。商朝灭亡后,周武王让武庚留在殷墟管理商朝遗民,而武庚却不甘心做他人之臣,就联合管叔等周朝贵族起兵,企图颠覆新政。然动乱未果,武庚被杀。他的后人便以他字中的禄为姓氏,为禄氏。周朝设有司禄官,专管财政,经营,虽然古时重文官,但由于此官也直接关系国运。这种官员的子孙也以此为荣,就有以禄字为姓的。云南有地名禄丰及禄功,且在清末此地也出现了有名望的禄氏,因此,这里的禄氏应是由地名所得。      (待续,下一姓氏为:阙)      359.阙姓起源参考之一   根据风俗通义;阙党以地为氏,这是阙氏的主要得姓起源。阕是古代的一种建筑物,通常建在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般都是左右对称的装饰用的建筑物,能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势力。春秋时,孔子住在鲁国的阙里(今山东曲阜城内),此地的名字就来源于当地的两个石阙。阙里人的后代就有以阕字为姓,称为阙氏。阕里人中有些并不是一开始就改为阕字,他们先为阕党氏,后简化为阕姓的。按,明时有阙清者,河南人,弘治举人,知平凉府,天性纯孝,为政爱民;又如阙士琦者,湖广桃园人,崇祯进士,知安南县。阙姓家族,在台北市南港区是属于望族之一。      (待续,下一姓氏为:东)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6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1:52 | 只看该作者
360.东姓起源参考之一   相传伏羲氏为东方部族的首领,而他的部落的发展最为迅速,生产方式最先进,伏羲的部落在华夏发展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绩,他的后代中就以东为姓,借以纪念他在东方部落的贡献。而在先帝舜时,他有七友,其中之一名为东不识(或东不訾),他的后代都用东为姓。   (待续,下一姓氏为:殴)      361.欧姓起源参考之一   欧源出于姒姓。春秋时期的越国,是夏帝少康的后代所建立的。越王勾践称霸后。他的六世孙越王无疆也想称霸。就去攻打楚国,结果却被楚国打败,无疆也被杀死。楚国趁机夺去了越国的大片土地。无疆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将剩下的越国土地全部瓜分了。二儿子蹄占据了乌程欧余山(今浙江吴兴县)的南面,古时山的南面称为阳,所以他自称欧阳侯,他的子孙中有以欧阳为姓氏的,也有就以欧为姓氏的。欧冶子,春秋时期著名的铸剑家,相传是越国人,曾为越王造了五把名剑,分别叫湛卢、巨阙、胜邪、鱼肠和纯钧;又与另一铸剑家合作,为楚王铸了龙渊、泰阿和工布三把名剑。      (待续,下一姓氏为:殳)      362.殳姓起源参考之一   殳源出于姜姓。殳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相传炎帝神农氏有个后代发明了箭靶,帝尧因此封他为殳侯。并赐以殳姓。      殳姓起源参考之二(由玉竹补充录入)   殳(shu)源出于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孙子伯陵同民人吴权的妻子阿女缘妇一见钟情,两人便私下结合了。缘妇后来为伯陵生了三个儿子,第三个儿子名叫殳,是箭靶的发明者,因此帝尧封他为殳侯,赐他以殳为姓。殳氏就是殳的后人。   帝尧有臣子殳斨,南朝宋有道家殳季真,清代有女书法家殳默。      (待续,下一姓氏为:沃)         363.沃姓起源参考之一   出自子姓。商国第六个帝王太甲的沃丁继位后,实行德政,百姓安居乐业。沃丁的子孙中就有以沃字为姓,称为沃氏。据史书记载,古代有地名为沃洲,而古时以地名做为姓氏的例子率见不鲜,这也可能是一些沃氏起源的原因。周朝,宋国的国君微子启的后人中就有以沃为姓的。      (待续,下一姓氏为:利)         364.利姓起源参考之一   利氏有三个来源。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祖名利贞,其后代中有利氏;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也改称为利氏。      利姓起源参考之二   有说认为利氏与李氏同宗,因为李氏来源之一是避难时,遇李树解渴的理利贞,他还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为姓氏的。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后代就以邑名为姓氏,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的后代也有改称为利氏的。      (待续,下一姓氏为:蔚)      365.蔚姓起源参考之一   蔚,古代有蔚州(今河北蔚县),当地人称为蔚氏。夏朝时,夏帝少康封他的庶子无余在会稽,让他在那里负责祭祀祖先。无余的后代便在会稽山一带建立起越国。越氏是赵国国君的子孙。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越勒氏、越质诘氏也改为越氏。      蔚姓起源参考之二   古有蔚州(今河北蔚县),据说是小国代国建都于此,当地的居民就以地名为姓氏,称为蔚氏。上古周朝时,周宣帝将郑国的公子翩封于蔚邑,于是公子翩又被称呼为蔚翩,而其后代,就以封地为姓,蔚姓也就如此产生了。(待续,下一姓氏为:越)      366.越姓起源参考之一   越 远古时大禹治水有功,称禹王。禹王的儿子启建立商朝。夏朝传到少康王时,少康将公子无余封到会稽去,在那儿建立了越国。后来越国公族后代中,有些人就以国名为姓。所以说越姓是大禹王的后代。越姓的祖上有许多杰出人物,比如越王勾践,就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越姓先人还有如:【越其杰】明朝时文士,又爱习武,他的诗词文章很好,又善于骑射带兵,朝廷任他为河南巡抚的官。【越升】越其杰的同乡,也是贵州人,在朝廷中当文官,他的学问很好。【越英】是越升的玄孙,在地方上做州官。越英为人正直,心地仁爱,而嫉恶如仇。他做州官时,地方上风气清正,百姓心情舒畅。      越姓起源参考之二   出自姒姓。夏朝时,帝少康封他的庶子无余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让他负责祭祀祖先的各项事宜。后来,无余便在会稽山一带建立起小国,自号为越,国民就以越为姓氏越国发展非常迅速,也出现过如越王勾践的伟人,因此越姓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越勒氏、越质诘氏进入中原时,为适应汉族文化,也改为越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夔)      367.夔姓起源参考之一   出自芈姓。相传尧舜时,有位乐官名夔,他制定乐律,舜帝曾说,夔这样的人才,一个也就足够了。后人曾误传成他叫夔一足,只有一条腿。他的后代就有以夔为姓的。春秋时,楚国有夔城,因为夔代表强盛。周朝楚国君主熊挚曾因有病,隐居在这理,他的一位后代在春秋时因有功于楚国社稷,受封为夔(今湖北省秭归县),并为子国国君,后代中就形成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6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1:53 | 只看该作者
370.巩姓起源参考之一   巩出自姬姓。春秋时期,周景王封一名大夫在巩邑(今河南省巩县),称为巩简公。巩简公曾在朝中人任官,并对周朝王室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却因此本人也最终被杀,巩简公的后代为了纪念他以封邑为姓,就是巩氏。春秋时,晋国大夫巩朔的后代多以巩为姓。古代羌族的后代中有巩氏出现。巩珍,明朝航海家,南京人。他随郑和通使西洋,担任幕僚,历时三年,到过20多个国家,询悉各国风土人情,回国后撰写成《西洋番国志》一卷。      (待续,下一姓氏为:厍)      371.厍(she)姓起源参考之一   厍,(方)村庄(多用于村庄名)。厍氏为北方少数民族姓氏。      372.聂姓起源参考之一   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受封于聂城(今河南清丰县北),因此后人以邑名为姓氏,称为聂氏。古之聂北,是春秋时的邢国(今山东省茌平县),邢国因势小终为他国所灭,后被并为齐国的属国,称为聂,此后这里的居民就以地名“聂”为姓。齐丁公封庶子为于聂城,其后代就称为聂氏。 聂氏中,唐朝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他的诗多为五言诗,描绘了农民的疾苦和豪族生活的淫奢,语言通俗,为晚唐时期优秀的诗作。他的代表作有《伤田家》、《公子行》等。      (待续,下一姓氏为:晁)      373.晁姓起源参考之一   晁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周景王宠爱小儿子王子朝。当他正打算立王子朝为太子时,自己却暴病身亡。景王死后的几年内,几个王子力争夺王位互相争斗。最后在晋国的干预下,王子句坐稳了王位,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国,他的子孙称为朝氏。由于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写作晁氏。晃错,西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政论家,颖川(今河南禹县)人。汉景帝时,他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建议逐步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著有政论《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等。晁补之,北宋文学家,巨野(今瞩山东)人。他10多岁时就因文才受到苏轼的赞赏,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精于散文和诗词,著有《鸡肋集》、 晁氏琴趣外篇》等。他还积极参政,曾主张以军事力量收复石敬瑭献给辽政权的幽蓟十六州(也称燕云十六州)。      (待续,下一姓氏为:勾)      374.勾姓起源参考之一   勾,又写作句。相传帝少昊有个儿子叫重,死后被封为东方之神,掌管天地万物的生长发育及生老病死,号称勾芒官(又有一说,仅主管树木的官而已),他的子孙引以为荣,称为勾氏。据书载,有一些困民之国里就存在以勾为姓氏的。南宋时,勾氏为避宋高宗赵构的讳,有改为钩氏的,也有改力苟氏的,也有改为句氏的,但发音均不变。      (待续,下一姓氏为:敖)      375.敖姓起源参考之一   相传帝颛顼的老师叫大敖,他的子孙以此为荣,就以他的名为姓,称为敖氏。古有地名为敖(今河南省荥阳县),当地的部分居民以敖地名为姓。古代若敖,堵敖氏的后代中就有取他们的名为姓氏的。      (待续,下一姓氏为:融)      376.融姓起源参考之一   相传上古时火神祝融,他的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为姓,称为融氏。由于祝融部曾拓展新领地而南迁,因此自古以来,融姓的名门望族多半出在江西,而那里被称为南康郡。      (待续,下一姓氏为:冷)      377.冷姓起源参考之一   冷,相传黄帝时有个乐官名叫伶伦,他制定了中国古代的乐律,并同荣将一起铸造了12口编钟,演奏黄帝亲自创作的《咸池》乐。黄帝为表彰伶伦的功劳,便赐他为伶姓。此后,“伶”成为宫廷掌管宫廷音乐舞蹈的官员,后成为演员的代称。而因为当时造字过程并没结束,且伶的古音与冷相同。所以伶氏又为冷氏。又一说,冷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后人,有被封地于冷水(今陕西省内),后人即以封地名为姓,称为冷姓。 冷天禄,清朝嘉庆年间四川东乡农民起义首领,东乡(今宜汉)人。嘉庆元年(1796年),他率众起义,四年后,在岳池的激战中,中箭牺牲。      (待续,下一姓氏为:訾)      378.訾姓起源参考之一   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县)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辛)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7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1:54 | 只看该作者
379.辛姓起源参考之一   辛,参见莘姓。辛弃疾,南宋大词人,历城(今属山东)人。他一生主张抗金,曾亲身参加抗金斗争。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他都具体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驳斥了投降妥协的谬论,要求鼓足士气,积极备战,收复失地。但他所提的这些建议不为朝廷采纳,反而遭受排斥。他的词主要抒写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揭露上层统治者的苟且行径;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拭并称 “苏辛”。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辛姓起源参考之二   辛氏就是莘氏,在古时发音一样且通用。传说上古时居住在山东省曹县的人中就有莘(辛)的后裔。相传先帝的母亲就是莘氏的后人。辛出自姒姓。夏启有个庶子被封在莘(在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其子孙以当地的地名为姓氏,称为莘氏。后来,莘氏中去草字头就是辛氏。莘氏在很长时间内与辛氏互为通用,后来语音分化,而写法不一,最终分成两个不同的姓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阚)      380.阚姓起源参考之一   阚,上古时有阚国(今山东嘉祥县北),是黄帝吉姓子孙的封国,其后代称为阚氏。阚泽,三国时期吴国大臣,会稽山阴人。年少时家贫而好学,常给人抄书,因而得以博览群书,曾为汉未刘洪所撰的《乾象历》作注。      (待续,下一姓氏为:那)      381.那姓起源参考之一   源出于子姓。春秋时期,楚国把权国灭掉后,改设成县,而将权国人迁往那(今湖北荆门县东南那口城)城,后来国人中就有以地名为姓氏的,就成为了那氏。汉朝时,那县(今宁夏省固原县),当地的少数民族中就存在那氏的。古代西域大宛国(原苏联亚费尔干纳盆地)的破落那氏的后代在汉化时也有改姓为那氏的。古代的羌族的一部也有在汉化过程中,改为那姓的。      (待续,下一姓氏为:简)      382.简姓起源参考之一   简,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狐鞠居,他替自己的族人狐射姑刺杀了太傅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狐鞠居有封邑在续。死后他被谥为续简子,他的子孙以其谥号为姓氏,称为简氏。简大狮,清朝未年台湾抗日民军首领,台北人。他对日军侵占台湾十分愤慨,并在台北聚众起义,多次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日本政府勾结清朝官吏将他杀害。      简姓起源参考之二   简氏在台湾排名三十二位。出自姬姓。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狐鞠居,他替自己的族人狐射姑刺杀了太傅阳处父,结果被处死。狐鞠原有一处封邑在续,死后他被封谥号为续简子,其子孙就以其谥号为姓氏,称为简氏。周朝简师父的后代中就有以简为姓氏的。春秋时,鲁国的简叔,他的后代就有以他的名字为姓的。东汉时,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为简姓。台湾简姓族人,很多是从福建南靖迁居的。      (待续,下一姓氏为:饶)      383.饶姓起源参考之一   战国时,齐国有个地方名为“饶”(今山东青州市附近)。当时,这个地方的居民,就随地名而形成了一些饶氏。齐国有大夫,据说是周朝开朝宰相姜太公的后代,受封于饶地,其子孙就以封邑地名为姓,称为饶氏。战国时的齐国,也有一地名为饶,并也有大夫封在此(今河北饶阳县东北),大夫的子孙就世代以饶氏相传。      (待续,下一姓氏为:空)      384.空姓起源参考之一   由历史上的复姓空桑所改。相传商代初年的贤臣伊尹出生在空桑(今河南开封,或认为在山东省曲阜一带),其子名空桑,其后代中就有以伊尹的出生地为姓氏,称为空桑氏,后简化成空氏。另一种认为是由空同(也称为空桐)所来,商代子姓祖先契(传说契是黄帝的后裔),有后代封在空桐,其子孙就以国名为姓,称为空桐氏,再后来,简化成了空姓。      (待续,下一姓氏为:曾)      385.曾姓起源参考之一   曾源出于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在曾(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公元前567 年,曾国被楚国灭掉。曾国国君的后代将曾去掉偏旁,称为曾氏。曾巩。北宋文学家,南丰(今属江西)人。他的散文风格平易,部分文章对当时统治者的因循苟且表示出不满,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国藩,清朝大臣,湖南湘乡人。 1853年他筹办湘军,对抗太平天国,是镇庄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1865年开办洋务。与李鸿章。左宗棠等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虽久居高官,但他生活俭朴,教子严格,他的长子曾纪泽是清末著名外交官。      曾姓起源参考之二   曾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八,在台湾排名第十六。曾姓出自姒姓,是古帝王禹的后代。禹的后代,夏王少康封自己的儿子曲烈在曾,后来,曾国被灭掉,太子巫跑到鲁国,并且在鲁国做了官,用自己原来国家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他的后代就姓曾。曾姓因为在鲁国得姓,早期一直在鲁国发展,西汉时开始迁居湖南,陕西,河北,山东等地。唐代时曾姓首次进入福建,宋代时,一部分从福建迁往广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7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1:55 | 只看该作者
391.须姓起源参考之一   出自风姓。春秋时期有须句国(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据说这是上古时期东夷部落太昊伏羲的后人所封得的地域,国人先称为须句氏,后简化成须氏。商代时,有一个密须国(今甘肃省灵台县),后代居民中就取国中的一字“须”作为姓氏。春秋时,卫国有古邑名须(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当地的居民以邑名为姓,称为“须”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丰)      392.丰姓起源参考之一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丰,在郑僖公时任大夫,丰的孙子施,卷以他们的祖父的名为姓氏,称为丰氏。周初,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封于酆国(今陕西省户县东),后人以国名为姓,称为酆氏。后来,后人中有取酆字的左边为姓(丰字的繁体),即丰字为姓,得丰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巢)      393.巢姓起源参考之一   巢,上古时,中原地区有部落首领有巢氏,传说他发明了在树上建造木屋,使人类兔遭野兽侵袭。有巢氏的后代就是巢氏。另外,商汤打败了夏桀后,夏桀逃到甫巢(今安徽巢县西南),他的子孙有一些就留在那里居住了,并以地名为姓氏,称为巢氏。巢元方,隋朝医学家。他曾任太医博士。所主持编辑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待续,下一姓氏为:关)      394.关姓起源参考之一   关,封为豢龙氏。豢字在古代与关通用,因而又称为关龙氏。夏朝时,夏桀是个荒淫无度的暴君,他用酒作池,用酒糟堆成小山,自己就在旁边通宵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有个叫关龙逢的大臣去劝谏,夏桀不但不听,反而将他杀害了。关龙逢的后代就改称关氏。关羽,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河东解县人。东汉未年,他跟从刘备起兵,以勇猛忠义著称。他的事迹在民间被加以神化,尊为“关公”、“关帝”。关汉卿,元朝著名的戏曲作家,大都人。他所创作的杂剧今知的有6 0多种,著名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内容多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表现了当时人民尤其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用语精练,对元代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关天培,清朝将领,江苏山阳人。他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政策,训练水师,修筑炮台,并多次击退英国侵略军的进攻。1841年2月英军进攻虎门时,他在靖远炮台率孤军奋战,英勇就义。      (待续,下一姓氏为:蒯)         395.蒯姓起源参考之一   商代有诸侯国蒯国(今河南洛阳市西的蒯乡),居于此的国人多以国名为姓,称为蒯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得,被封地于蒯(同上),他的子孙就一封邑名为姓,也称为蒯氏。同样,卫国卫庄公名为蒯聩,他的子孙就取其名的一字为姓氏,称为蒯氏。汉时,河南出现了名为蒯乡的地方(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郊涧水东岸),当时的居民都以蒯为姓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相) 396.相姓起源参考之一   商汤的第十一世祖先名相土,相传是马车的发明者,相土的支系子孙中有以他名字的一个字为姓氏,称为相氏。上古时,夏朝王族中有一位夏王名帝相,是夏王仲康之子,他的后代中,曾有以相字为姓。另有一说,上古商朝王族的后代中,有位商王名为河甲,曾迁都到一地名为“相”(今河南内黄县东南)的地方,其中不少留在相都的后代就以地名为姓,即相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查)      397.查姓起源参考之一   查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期,楚国有公族大夫的封地在查,其子孙就是查氏。查嗣庭,清朝大臣,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他与当时权臣隆科多为一党。雍正皇帝在铲除隆科多势力时,借口说查嗣庭出的考题中有”怨望、讥刺”当今皇帝之意,将查嗣庭逮捕人狱,他的亲族中有不少人都因此受到株连。      (待续,下一姓氏为:后)         398.后姓起源参考之一   相传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龙,在黄帝时担任后土(古代掌管有关山川土地事务及农业生产的官职),死后被封为“灶神”,夏、商、周三代之后,一直为人们祭祀着,其后代就以官名的一字为姓,称为后氏,见风俗通义。姓纂云:后土之后。路史及潜夫论载:春秋时鲁、楚公族有后氏。另有一说,西周时鲁孝公之子公子巩被封于□(今山东东平县东),谥号为□惠伯,他的后代就以封邑及谥号为姓氏,称为□氏,后来“□”简化时去掉偏旁,成为后氏,见姓源。按孔子有弟子叫后处;汉朝有后苍,郯人,宣帝时文博士,官至少府。虽然现代“后”字多简为“后”字,在文字学应用上,“后”字和“后”字在很多地方,亦可互为通用,但后氏与后氏在百家姓的来源和发展各不相同。“后”氏与“后”氏的界限,似乎越来越小,存在如今的一些“后”氏,其实有些是“后”氏讹传而来的。      后姓起源参考之二   后氏,相传为上古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太昊帝的孙子后照的后代,见姓氏考略。另一说,古时,齐国齐太史的女儿做上了襄王后,王后的家族后来因此被赐姓“后”姓,成为了后氏。通志氏族略云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7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1:55 | 只看该作者
401.游姓起源参考之一   游氏在台湾排名三十六位。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名为公子偃,字子游。子游的孙子皈为纪念他的祖父,就取祖父的字中一字“游”为姓氏,称为游氏。游皈的二子游吉号子大叔,继著名宰相子产后执掌郑国国政,游氏的声名也随之大张,传播更为广泛了。春秋时候,晋桓庄之族中也有游氏。另据部份族谱记载:由王氏改姓游,明朝永乐年间王先益为游家养子,其后以游为姓。游氏堂号有:冯翊、广平、立雪、东兴。台湾游姓以福建诏安移居者为多,现在分布较多的县市,有台北县、市,宜兰县,桃园县,彰化县等。游酢,北宋哲学家,建州建阳人。他拜理学家程颐为师,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他做学问有禅学倾向,著有《易说》。《中庸义》等。      (待续,下一姓氏为:竺)      402.竺姓起源参考之一   竺姓与竹姓同源。相传商汤时,禹封炎帝的后代墨台氏在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孤竹国国君的后人就有以国名的一字为姓,称为竹氏。东汉时。枞阳侯竹晏认为竹源出自孤竹国两位贤人,即伯夷和叔齐(二人为商末周初的贤人,因不食乱臣之粮而饿死于首阳山。),于是在“竹”字下面加个“二”字,即成了“竺”氏。另外,古时称印度为天竺国,曾有僧人来中国传经时,为了适应汉文化的习惯,就取一个字为他们的姓氏,而他们被称为天竺僧,就多以竺为姓。后来,有些僧人在中国定居,而有些汉族的僧人因拜师也随他们姓竺,这样,竺姓就在汉人中传开来。还有,因竺和竹同音,汉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为姓竺,其后人因之。      (待续,下一姓氏为:权)      403.权姓起源参考之一   源出于子姓。商高宗武丁有儿子被封在权国(今湖北荆门县东南),后来权国人及国君的后人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权氏。权姓有荣耀的王族先祖,并可追溯到远祖黄帝。后来,春秋时期,权国被楚国所吞并,而楚武王封公族大夫斗缗为权县尹,负责管理原先的权国人民,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作乱,结果告败,自己也身死于此,但斗缗的子孙却以祖先的封地作为姓氏,称为权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逯)      404.逯姓起源参考之一   春秋时期,秦国有一个邑名叫逯(今陕西省境内),后来有一为秦国的大夫被封于此,其后人就以封邑为姓,称为逯氏,世代相传。据说,周时楚国的王族中的同族,后代中也有以邑名为姓的。      (待续,下一姓氏为:盖)      405.盖姓起源参考之一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地名为盖(今山东省沂水县),后来齐国大夫王宽被封在盖,其子孙取邑名为姓,称为盖氏。据古书记载,历史上在战国时魏国曾出过盖娄氏,后来盖娄氏却未能流传下来,理应都已改成了他姓,或者简化成了“盖”姓(因在后期的同地出现了盖娄氏改为盖氏的例子),成为盖氏的又一支源。      (待续,下一姓氏为:益)    406.益姓起源参考之一   源出自嬴。上古时嬴姓族的首领伯益(伯益是舜帝的臣子,黄帝的后代)的后代中,以他为荣,就取他的名字“益”作为姓氏,称为益氏。另外,古代的成阳郡有个益都县(今四川广汉县),住在益都县的人中有些就取这个地名为姓氏,称为益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桓)      407.桓姓起源参考之一   最早在远古黄帝时,黄帝就有一位大臣名为桓常,他的后人就以桓字为姓氏,称为桓氏。由此可见,桓氏是一个出现比较早的姓氏。在历史中,桓是古代君王比较常用的谥号之一。如春秋时期,曾有两位君主的谥号中有“桓”字,即分别是齐桓公、宋桓公,他们的后代或支系子孙(宋桓公的支系元孙就改姓桓氏)中就有以他们的谥号为姓氏,称为桓氏。北魏鲜卑族乌丸氏的后人居于中国,改汉姓为桓氏。曾有桓候氏,桓候氏应是古时叫桓的诸侯的后人改来的,后来逐步简化成了“桓”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公)         408.公姓起源参考之一   公姓源出于姬姓。春秋后期,鲁国大权落在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大家臣手里,鲁国国君成了听他们摆布的傀儡。鲁昭公时,昭公想趁季孙氏闹内讧时将其灭掉,就和两个儿子公衍和公为一起联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不想孟孙氏和叔孙氏都来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将鲁昭公打败了。鲁昭公只好带着公衍和公为逃往齐国。公衍和公为的后代称为公氏。公鼐,明朝文学家,荥阴(今属山东)人。他曾任礼部侍郎,后见魏忠贤乱政,便称病隐退。他主张写诗应有时代特征,反对复古模拟。古时曾出现过的许多公字为首的复姓,有的还在流传,有的早已无人姓了,这些复姓氏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无一不简化成公姓的。含有公字的复姓有:公索、公为、公华、公慎、公孟、公之、公父、公冉、公甲、公古、公文、公德、公良、公孙、公车、公金、公都、公建、公山、公祖、公宾、公仪、公输、公敛、公思、公若、公林、公坚、公施、公荆、公仲、公朱、公上、公叔、公仇、公行、公成、公师、公族、公正、公明、公子、公土、公襄、公牛、公玉、公牵、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7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1:57 | 只看该作者
411.上官姓起源参考之一   上官,源出于芈姓。战国时期,楚国公族子弟靳尚担任上官大夫,他的后代有以他的官名为姓氏的,称为上官氏。上官仪,唐朝诗人,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他的诗多是应制奉和的作品,风格婉媚工整,适合官廷需要,士大夫纷纷仿效,人称“上官体”。上官仪还将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进行了归纳,这对律诗的形成很有影响。      (待续,下一姓氏为:欧阳)      412.欧阳姓起源参考之一   欧阳,参见欧姓。欧阳询,唐朝书法家,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其书学王羲之父子,风俗劲险刻厉,在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体,人称“欧体”,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水人。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反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文风的倾向,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史学上也很有成就,曾与人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欧阳姓起源参考之二   出自姒姓。战国时,越王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受齐人唆使,出兵伐楚,结果被楚灭,无疆也被楚军所杀。无疆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占得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的欧余山,由于位处山的南面,又称之欧余山之阳,自任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就用此封地为姓氏。其中有姓欧阳,有姓欧,有姓阳,甚至,有的姓欧候。      (待续,下一姓氏为:夏侯)      413.夏侯姓起源参考之一   夏侯, 源出于姒姓。西周时,杞国是夏禹后代的封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佗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被封过侯爵,就称他为夏侯氏。佗的后代便以夏侯为自己家庭的姓氏。夏侯胜,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东平(今属山东)人。他少年时跟从夏侯始昌学习《尚书》,称“大夏侯”,常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曾受诏为《尚书》、《论语》作注疏。      (待续,下一姓氏为:诸葛)         414.诸葛姓起源参考之一   诸葛,夏朝时,伯益的后代被封为葛伯。葛怕的封国灭亡后,葛氏有一支迁往山东诸城,称为诸葛氏。另外,西汉初年,汉文帝封陈胜起义军大将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葛婴的子孙后来也以诸葛为姓氏。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协助刘备联孙抗曹,占领荆州和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禅继位后,他主持一国军政,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并改善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北伐攻魏,争夺中原,后病死在军中。在民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代名词。      诸葛姓起源参考之二   诸葛的起源说法不一。早在商朝,相传伯益的后裔葛伯,被封为诸侯,灭亡后,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今山东诸城),后迁至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当地已有葛姓,故后来的葛姓取“诸葛”二字为他们的姓氏。秦代葛婴(陈涉大将)在农民起义中屡立战功,却因谗言所害,遭杀身之祸,而后世汉武帝刘邦为其不平,隧赐其子孙为诸县候,由此,后人取“诸”及“葛”字,合姓“诸葛”;再一说,有“詹葛”一姓,在齐国人的语系里,“詹”与“诸”两音不分,时间长久后,误传为“诸葛”。      (待续,下一姓氏为:闻人)      415.闻人姓起源参考之一   传说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少正卯聚徒讲学,几次将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被众人称为“闻人”,意为赞许其知识渊博、才华出众、闻名于世,后因与孔子政见不一,被当上鲁国司寇的孔子以“危言乱政”的罪名处死,其子孙为继承祖先的达名即以“闻人”为姓。后演变为“闻”字单姓。也有一说鲁国大夫左丘明是古之闻人,其后人有以闻人为姓的。      (待续,下一姓氏为:东方) 416.东方姓起源参考之一   “东方”是个古老的姓氏。早在远古时期,上古帝伏羲创立八卦,而他的后代孙仲,世掌东方青阳之令。古书记载,相传他出生的时候,“出于震,位主东方”,即根据八卦图推算是在震位,而震位表示为“东方”,因此,就以“东方”为姓氏。至汉武帝年间,著名文学家东方朔,本姓张,只因出世未三日,其母就病亡,而其父也已逝去多日了,邻居就根据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起名为“东方朔”。而他长大后,名嘲一时,东方作为姓氏又得以巩固。      (待续,下一姓氏为:赫连)      417.赫连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上匈奴有此姓。因匈奴单于取汉室女子为妻,子孙跟随刘姓。西晋刘虎改为铁弗氏。东晋,刘虎曾孙勃勃称大夏天王,建国夏,又改复姓“赫连”氏。历史上吐谷浑族中也有赫连这个复姓的。      (待续,下一姓氏为:皇甫)      418.皇甫姓起源参考之一   皇甫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孙子以祖父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古代”父”与” 甫”同音通用,因此西汉时皇父鸾把皇父改为皇甫,称为皇甫氏。皇甫谧,魏晋间医学家,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早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7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1:58 | 只看该作者
421.澹台姓起源参考之一   春秋时候,鲁国地名为澹台山(今山东省嘉祥县南),后来有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灭明,相貌丑陋,但品行端正,喜欢这里的风景并居住于此,就以山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故叫澹台灭明。他的后代,就承继澹台为姓,世传澹台氏。另一种说法,也是源于地名,但是一名为澹台的湖泊。书载,灭明南下游历各地,曾居于澹台湖滨,并以湖名为姓。后人因之。澹台氏如今并不多见,许多澹台氏早就简化成台氏了。      (待续,下一姓氏为:公冶)      422.公冶姓起源参考之一   春秋时,鲁国季氏是一个屡出君主的名门旺族。在季族家族中,有一个名叫季冶,字公冶,曾为季氏属大夫。他的字就是公冶姓氏的起源。还有部分公冶氏的人是继承孔子的弟子公冶长的姓氏的。和许多复姓一样,公冶姓氏也向再单姓转变,后来逐渐被公氏所代替。      (待续,下一姓氏为:宗政)      423.宗政姓起源参考之一   宗政即是宗正。宗正,是官名,从秦始皇开始设立,乃秦汉之时九卿之一,主管的是皇族的有关事务。汉高祖刘邦弟弟刘交被封为楚元王。楚元王的孙子刘德出任宗正,出入皇宫自由,管理的都是皇事,十分令众人羡慕。因此,他的后代就以此官名为姓,并将“正”字改为了“政”。后来,“宗政”也逐渐转变为“宗”姓。      (待续,下一姓氏为:濮阳)      424.濮阳姓起源参考之一   濮阳原为地名,当地有一条河流名濮水,此河的南岸按习惯就称之为濮阳(古代河之南岸为阳),即今河南省濮阳县。最现是古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他是黄帝的子孙)的后人于此居住过,当地人就以地名为姓,流传下来。春秋时,卫国郑大夫居于濮水之北,也有说其封地于濮水之南,后人就以濮阳为姓。      (待续,下一姓氏为:淳于)      425.淳于姓起源参考之一   淳于本是春秋时在今山东省安丘县附近的小国,周武王曾将此地名用来封公,其后就有的以淳于为姓。淳于国后来被杞国灭,原先国人的后代就以淳于为姓,以记念。杞国后来的都城就在淳于,有些居者就用邑名为姓。到唐朝,淳于姓也显赫一时,被列七大国姓之一。直至唐宪宗在位,因避名讳,很多淳于氏均改成为于姓。      (待续,下一姓氏为:单于) 426.单于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领称为“撑犁孤涂单于”(字意为“天子广大”,意为称颂首领的权力是神授的,他们应拥有天子的广大辽阔的尊敬及势力),简称为单于,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单于”为姓氏的。在汉朝,匈奴部落频繁与汉朝进行经济,文化,外交上的往来,于此,单于作为姓氏的一种也传入了中原。还有同是汉朝时,左贤王降汉时仍以汉为姓。后来部分单于氏也简化为单氏(同时此姓的发音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单chan2于yu2,变为单shan4)。      (待续,下一姓氏为:太叔)      427.太叔姓起源参考之一   皇族姓,并不多见。出自姬姓。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文公的第三子名仪,而卫文公是周朝的王族后代。按古时的排序规则,三子应为叔字(古时候,兄弟辈排行次序,老大称伯,老二,三,四分别是仲,叔,季)。因此,仪又称作叔仪。为表示对周室皇族的尊重,他人称呼叔仪时都加个“太”字,即为太叔仪。太叔仪的子孙,以此身份为荣耀,改姓太叔。后来,太叔这个称呼在贵族中流传。凡王公皇室贵族中排行三的子弟,都称之为太叔,他们的子孙也演变乐越来越多的太叔氏。春秋郑庄公之弟段,他也是周朝姬姓王族的后代,受封于京城,众人称之为京城太叔。他的后代就取太叔两字为姓。      (待续,下一姓氏为:申屠)      428.申屠姓起源参考之一   申屠,西周未年,周幽王荒淫无道,他得了美女褒姒以后,就改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将原先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废掉了。申后的父亲申侯知道后,非常生气,就联合曾国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周幽王见情况紧急,赶紧令人点起烽火向各路诸侯求援。可是,幽王从前为了逗乐褒姒,玩过几次“烽火戏诸侯”的把戏,因此这次烽火燃起,诸侯们以为幽王又在逗乐,都没去搭理他。没有各路诸侯的支援,幽王和伯服很快就被犬戎杀死了。申侯等人佣立宜臼为王,即周平王。周平王封申侯的小儿子在屠(今陕西合阳县东).申侯小儿子的后人在自己的姓氏后面又加上祖先封地的地名一~一屠,称为申屠氏。申屠嘉,西汉大臣,梁人。他为人廉直,早年追随刘邦,汉文帝时任丞相。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极受文帝宠幸,行为倨傲,申屠嘉准备诛杀邓通,后文帝亲自说情,方才作罢。      申屠姓起源参考之二   在浙江桐庐宁静的山水中,有一个名为深澳的村庄,问起来,村里大多人都姓申屠,按理说,江南那软软的风、柔柔的雨,本应造就温和的性情,可是,这些姓申屠的百姓,却从骨子里透出一股刚烈气概,真是挺有意思,为什么呢?   申屠氏第30代申屠盛洪:我们深澳村是申屠家族中的,比较大的一个自然村,现在有1200余户人家,4000余人,85%以上都是姓申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7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1:59 | 只看该作者
436.慕容姓起源参考之一   慕容,慕容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名称。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在棘城以北(今河北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汉人流行一种叫“步摇”的帽子,莫护跋很喜欢,也戴了一顶。鲜卑人见他这模样,都叫他 “步摇”。在当地方言中,“步摇”的读音与 “慕容”很相近,所以“步摇”后来就讹传成 “慕容”。莫护跋的子孙后来干脆就把慕容氏作为自己部落的名称。东晋时,慕容正式成为姓氏。      慕容姓起源参考之二   据传中古代部落首领高辛氏的后代居东北夷,三国时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至辽西建国,号鲜卑,在涉归做单于时自云:“慕二仪(古指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在汉桓帝时,鲜卑分而治之,分地中,东,西三区,中部由柯最阙统治,他居住在慕容寺,故更姓为慕容。相传莫护跋在棘城北建国时,很喜欢北方汉人当时很流行的步摇冠(带有坠饰的帽子),也叫人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因此戏称之“步摇”。而由于语音与慕容相似,后即讹传为慕容。他的后人就将错就错,将部落改称慕容。西晋,慕容氏建立燕国,正式以慕容为姓。而东晋十六国时,燕国曾鼎盛一时,在北方建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国,慕容姓氏得到了很广泛地流传。      (待续,下一姓氏为:鲜于)      437.鲜于姓起源参考之一   出自子姓。商朝末君纣王有叔箕子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官为太师,多次就纣王的荒淫残暴进谏,纣王仍依旧如故,不思悔改,后来竟将箕子关入大牢。周武王灭商后,箕子直言劝谏武王当行仁政,却不肯应武王的请求再次为臣。他出走辽东,并建立了朝鲜国(据传此国是现在朝鲜的前身)。相传他的子孙中支子仲封的在“于”,就合国名与邑名,自称鲜于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闾丘)      438.闾丘姓起源参考之一   闾丘最初是个地名(今山东省邹县),属于邾国,后因有一贵族在此兴旺起来,才有人以这里的地名为姓。后邾国为楚国所灭,闾丘人也四处逃散。春秋时,齐国有位大夫闾丘婴,据说就是原先闾丘人的后代,总之,他的后代就一直是以闾丘为姓的。      (待续,下一姓氏为:司徒)      439.司徒姓起源参考之一 司徒先秦历代都设司徒这一官职,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职作为自   己的姓氏,称为司徒氏。 司徒姓起源参考之二 同司空、司马等姓,司徒起初特指官名。早在商周时,就设有司徒一职,主管民众、土地、教化、行政事务。周朝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类似于宰相。春秋各国多有沿袭。相传舜作过尧的司徒,其后代就以官名司徒为姓。卫国有大夫夏戊之子夏朝任司徒,后来也有子孙称司徒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司空)         440. 司空姓起源参考之一   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名,相传帝少昊时就已设置,专管水利土木工程建设。据说大禹就担任过帝尧时的司空。春秋时期,晋国的土也担任过司空,他们的后代都有姓司空的。司空曙,唐朝诗人,广平(今河北永年东南)人,他擅长写五言律诗,内容多为送别酬答和羁旅漂泊,为“大历十才子”。      司空姓起源参考之二   刚出现“司空”是官名。相传帝少昊设立了司空一职,主管国家的水利、土木和交通工程建设。这个官职因其为民生所不可或缺,后世一直沿用。更在周朝,被列为六卿之一,可见其重要性。相传在帝尧时,大禹任司空,治水有功。他的子孙中就有以司空为姓。在春秋时,又有隰叔的孙子在晋国任司空,他的后代也有因此而姓司空的。      (待续,下一姓氏为:丌官) 441.丌官姓起源参考之一   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当时,笄与亓相同),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因此古人十分看重这个仪式和官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候国都设有这个管职。此姓就是这种官的后代为记念先人而出现的。后来,在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亓官”被改成了“亓”。 孔子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就是亓官的后人。      (待续,下一姓氏为:司寇)         442.司寇姓起源参考之一   司寇与司空相似,刚出现时均指官职。在夏商周时就有司寇一职,掌管治安、纠察、刑狱。周朝曾称为秋官大司寇,此官职的称谓也广为流传,在周朝被列为六卿之一。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古苏国国君曾任周朝司寇,他的子孙中就有了司寇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仉)         443.仉姓起源参考之一   春秋时,鲁国有大夫掌氏,后讹变为读音相同的仉氏,后人因之。      444.督姓起源参考之一   春秋时期,宋戴公的孙子名督,字华父,又称华督。华督的子孙中即有督氏,又有华氏,都是纪念华督这个春秋时的显赫人物的。督氏取其名。春秋时期,燕国有地方名为叫督亢(今河北省境内),燕国义士荆轲刺秦王时,成语“图穷匕现”中用的图就是督亢的地图,可见当时督亢是个富有盛名的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7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2:00 | 只看该作者
451.乐正姓起源参考之一   乐正,最初是指周朝时礼乐部的长官。因为古人十分注重礼议,更何况礼乐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外交形象。所以乐正受到很高的重视。乐正的后人往往以此为荣,因此乐正姓就产生了。      (待续,下一姓氏为:壤驷)      452.壤驷姓起源参考之一   相传壤驷属于秦国一贵族的姓,孔子有一个弟子,名壤驷赤。历史有史可载的只有壤驷赤一人,可能是由于壤驷被壤单姓所取代了。      (待续,下一姓氏为:公良)      453.公良姓起源参考之一   古周代,陈国公子名良,人称公子良,其后人就以他的爵位与名合称得“公良”为姓氏。春秋时,公子良的后代公良儒去鲁国向孔子求学,作为孔子的学生受人尊重,后人就以公良为姓。      (待续,下一姓氏为:拓拔)      454.拓拔姓起源参考之一   拓拔,又即拓跋。史书记载,黄帝之子昌意的小儿子,名为悃,受封于北土。北方俗称土为拓,将后代(悃是黄帝的后代)为拔,再经过改拔为跋。当时的北方牧民就以拓跋为姓氏,以突出他们他们与黄帝的关系。拓跋本为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的部落名称,鲜卑在历史上曾分为东,西,中三个部落,拓跋为西部。后来,拓跋部人拓跋硅建立北魏。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拓跋改为元姓,拓跋就不再是皇姓,流入百姓之中。      (待续,下一姓氏为:夹谷)      455.夹谷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上少数民族例如女真族有“加古”部落,后来讹传为“夹谷”。而他们就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宋朝时,北方女真族立国为金,与当时的宋朝分庭抗礼。而金国中多有夹谷氏,所以夹谷氏名盛一时。      (待续,下一姓氏为:宰父)      456.宰父姓起源参考之一   宰夫的起源,史不可考。据史学家推测,宰夫可能与宰氏同族,因为这两个姓的第一次出现都在春秋时候的鲁国(分别为宰夫墨和宰我)。又有云,由于“夫”在古代多为对人的尊称,因此“宰夫”极可能是官名或文人的名号。由于史书中仅有宰夫墨的记载,很可能宰夫并没能继续发展,早已演化成宰姓或其它。      (待续,下一姓氏为:谷梁) 457.谷梁姓起源参考之一   上古时代,有一些部落,农业相对比较发达,他们以能种出优质的谷子为骄傲,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以谷梁为姓(梁是由粱字演变而来的)。古代博陵君居于谷梁城(今河南省安平,安国县),其后代就以地名为姓。谷梁姓在战国后期就逐步不为所用,演变成单姓谷,或梁。通志氏族略云:鲁有谷梁赤,传春秋。尸子云:谷梁叔,字元始,鲁人,亦传春秋五十篇。姓纂云:今下邳有谷梁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晋)      458.晋姓起源参考之一   出于姬姓。西周初年,位于今山西省翼城的唐与朝廷对抗,被周成王派军伐灭,成王封其弟弟叔虞于 此地,负责管理遗民事务,叔虞之子丝父即位后,把国都迁到太原南面的晋水之滨,改国号为晋,其子孙中就有以国名为姓的。晋国的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晋国也强盛一时。春秋未年,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国君被赶至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其子孙居住于此,所以后来在此地,也就出现了晋氏。姓纂载:周叔虞封于唐,传至子焱父,徙居晋,称晋侯,子孙以国为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楚)      459.楚姓起源参考之一   相传帝颛项有个后代叫鬻熊,博学多识,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周成王时,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于是,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到荆山一带(今湖北西部),建立了荆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市)。春秋时期,荆国迁都至郢,改国号为楚。而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一直是强国之一。楚王的子孙中就有以国名为姓的,称为楚氏。春秋时鲁国有大夫林楚,其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即为楚氏。姓苑云: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战国时七雄之一,子孙以国为氏。相传帝颛项有个后代叫鬻熊,博学多识,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周成王时,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于是,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到荆山一带(今湖北西部),建立了荆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市)。春秋时期,荆国迁都至郢,改国号为楚。而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一直是强国之一。楚王的子孙中就有以国名为姓的,称为楚氏。春秋时鲁国有大夫林楚,其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为姓氏的,即为楚氏。姓苑云: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战国时七雄之一,子孙以国为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闫)      460.闫姓起源参考之一   正字通云:说文有阎无闫,今姓谱分为二姓,山西、陕西多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云:明时有闫肃者,系嘉靖举人;有闫三聘者,曾任河北县知县。另外阎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阎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但姬姓之阎又有三种不同的起源。第一种,是说太伯的曾孙仲弈,被周武王姬发封在阎乡,他的子孙因此就用阎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阎。第二种,是说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手上就有一个阎字,因此被周康王姬钊封在阎城,他的子孙也姓阎。第三种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7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2:01 | 只看该作者
462.汝姓起源参考之一   周朝时,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现称之为汝河),住在汝水之滨的居民中,就有以这条河流为姓的,可能是出于对此河的感激之意,他们就是汝姓的始祖。相传周朝迁都洛阳后,周平王把最小的儿子封在汝川(今河南南部),官为候爵,人称汝候。汝候的后代就以封邑的地名为姓氏,称为汝氏。另外,在商朝时,有贤士汝鸠、汝方,曾位居高官,后来子孙就随之为汝氏,世代相传。姓氏考源: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川,其后有汝氏。姓纂:殷贤人尚书汝鸠之后。      (待续,下一姓氏为:鄢)      463.鄢姓起源参考之一   相传帝颛项的元孙陆终的第四个儿子名求言,封在今河南省新郑县西北的一地,当地居名时称会人。会人中有后代在西周时被封在鄢(今河南鄢陵县北),春秋时鄢被郑国灭掉,鄢君的子孙仍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鄢氏。后来,鄢又被楚国抢去,并改设为县,楚国有大夫也被封于此,担任鄢县尹,他的子孙也就以封邑为姓氏,称为鄢氏。楚平王时的乱臣鄢将师就是该楚国大夫的后裔。姓考云:周国名,后以国为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涂)      464.涂姓起源参考之一   风俗通义:上古涂山氏之后。按,汉时有涂恽,平陵人,字子真,为王莽时显贵;元时有涂谦,高安人,字伯益,至元中授端州判官,累迁怀远大将军,同知广东宣慰司。      (待续,下一姓氏为:钦)      465.钦姓起源参考之一   在魏书上提及一位叫钦志赏,时称其为渔阳乌桓大人,渔阳是地名,乌桓是部落名。钦志赏是古时生活在那里的乌桓部落的奠长。这支部落的前身很可能就是在秦末东胡族的一支,他们被匈奴族击败,迁至乌恒山(在今内蒙古省阿鲁科尔沁旗北,即大兴安岭南端),即改名为乌恒族。后来有御使者来到这里,而御使又称之为钦命,这些御使的后代就出现了“钦”氏。隋朝,曾将安州改为钦州,主要管理钦江而建,这里的居民就以地名为姓,称为钦氏。姓氏考略:渔阳乌桓大人钦志赏,见魏书。按吴兴、新安、缙云均有此姓,宋有钦德载。      (待续,下一姓氏为:段干)      466.段干姓起源参考之一   史记中记载,春秋时道家鼻祖老子之子李宗,任魏国大将,先后被封地“段”,“干”两地,其子孙遂以段干作为姓氏。又有一说,认为段干并非是由李宗而来的,却是李宗的后代段干木,魏国文人,封地段干,才有段干一姓的产生。总的说,段干姓氏是起源于封地的。段干氏后来演变为两个单姓,分别为“段”姓和“ 干”姓。路史:殷干氏初邑段,以邑干,因邑为氏。唐书宗室世系表:段干木,为魏将军,封于段干。      (待续,下一姓氏为:百里)      467.百里姓起源参考之一   源自姬姓。周武王封周太王的次子为虞候在虞(今山西省陆县)。春秋时,他的后人中出了个名奚的人。家贫,曾出游诸国。曾至齐,遭弃用,又至周,仍不为用。后归虞,官为大夫,以佐君主。后虞被晋所灭,奚就成为奴隶,因秦穆公向晋求亲,奚也作为随嫁品送往秦国。奚不忍其辱,故中途逃去了楚。复为楚国奴役,秦穆公得之,当时他正招贤纳惠,就用五张羊皮赎回奚(后世称奚为五羊大夫)。秦穆公与他讨论之后,发现其果为贤才,封为大夫。奚感知遇之恩,力扶秦,使秦成为举足轻重的霸国之一。后世敬其德,就沿用他的出生地,虞国百里,为姓氏。通志氏族略载:秦大夫百里奚之后,其先虞人,家于百里,因氏焉。      (待续,下一姓氏为:东郭) 468.东郭姓起源参考之一   出自姜姓。相传周朝齐国国君的同族大夫分居于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各有以地名为姓的。齐桓公的子孙曾住在临淄外城的东门附近,而古称外城为郭,因此得东郭大夫一称,后来他们就以东郭为姓。姓谱:齐公侯大夫居东郭,以地为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南门)      469.南门姓起源参考之一   南门起源说法众多。因古书很早就有关于南门星(南天门二恒星是与地球最近的恒星,因此比较容易观察)记载,所以“南门”可能是古天文观测者的姓氏,或负责研究天象的官吏的名称。另一种说法是周朝时,负责看守南门的官员的后代有称为南门氏的。或者是古时居于城南门的居民的后人常以南门为姓氏。还有的是一些姓南门的名人的后人,例如南门蠕的子孙以南门为姓。而南门姓氏后来演变成南姓。鬻子:汤七佐有南门标。张澍云:必居南门者以为氏;或启闭南门之官以为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呼延,繁体:謼延)      470.呼延(繁体:謼延)姓起源参考之一   也可写作“呼衍”。本为匈奴四部之一的名。后来该部进入中原,以部落名作为姓氏,就为呼延氏。在汉代,匈奴贵族呼衍氏的后代以呼延为姓。晋代,鲜卑人稽胡楚,因有功被赐姓呼延,后代因此随之姓呼延。通志氏族略:匈奴有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归)      471.归姓起源参考之一   相传黄帝为皇帝之前,曾被封在归藏国(今湖北秭归县),后来又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7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2:02 | 只看该作者
476.帅姓起源参考之一   帅氏的起源比较简单。帅由师姓所改。晋武帝司马炎纂夺魏权后,建立西晋,结束了三国时代,他追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并令天下避“师”字。以尚书师□为代表的师氏家族为避名讳,只好减去姓氏“师”字中的一笔,改为“帅”姓。后来,过了晋朝,帅氏的子孙有的又恢复为师姓,有的则依旧为帅姓。广韵:晋有尚书师□,避晋讳,改为帅氏。   晋代有尚书帅 ,清代有文学家帅我,诗人帅念祖。      附师姓起源资料:商朝和周朝时,朝中有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称为师。如商纣王时有师延,春秋时晋国有师旷、鲁国有师乙、郑国有师融、师慧、师悝等。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先辈的官名为姓氏的,称为师氏。由于,师官中出了不少精通音律的行家,后来喜爱音律的文人们也改姓为师,尽管他们即不是师官,也不是师官的后人。师氏除了源于乐官之外,也有史实证明师姓也出自宫中侍卫之官。师丹,西汉大臣,琅琊车武(今山东诸城)人。他主张限制族、官僚。富豪占有土地和奴婢的数目,以缓和激化的阶级矛盾,因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   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师叔,晋国有大夫师服。宋代有翰林学士师颃,明代有吏部尚书师逵,清代有甘肃提督师懿德。      (待续,下一姓氏为:缑)      477.缑姓起源参考之一   缑氏为古地名,据说古有缑氏山(今河南偃师县东南)。东周时,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谏被贬为庶民,其子名宗敬,后任周朝司徒,得封地于缑,他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氏,称为缑氏。北魏时,鲜卑族的渴候氏因进入中原,取汉姓,因“候”与“缑”字古音相似,且字形相似,渴候氏就改姓为缑氏,成了缑氏的另一支起源。万姓统谱:周卿士食采于缑,因以为氏。   (待续,下一姓氏为:亢)      478.亢姓起源参考之一   相传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龙,在黄帝时担任后土(古代掌管有关山川土地事务及农业生产的官职),死后被封为“灶神”,一直为人们祭祀,其后代就以官名的一字为姓,称为后氏。春秋时候曾有贵族受封于亢父,其后代以封地名为姓,就形成了亢姓。 还有一种说法,亢姓是由伉姓(起源于古卫大夫三伉)省去偏旁而成的。姓氏寻源:当为伉姓所□,或以地为氏。万姓统谱:亢思谦,临汾人,由翰林官至布政。   (待续,下一姓氏为:况)      479.况姓起源参考之一   三国时期有蜀国名人况长宁,他的后代就沿袭况姓,称为况氏。还有一支况姓由黄姓所改。明代苏州知府黄钟,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他请示天子要求恢复祖姓况氏。帝感其敬祖,不仅允许他改姓,还特意奖励了他。黄钟就成了况钟,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的姓氏就是况氏了。况氏的人原多在四川,原汉蜀之地,但在明清之时,多出现在江西,江苏一带。蜀志:汉有况长宁。   (待续,下一姓氏为:郈)      480.郈姓起源参考之一(本姓氏资料由玉竹辑录)   郈姓出于姬姓,西周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在郈(在山东东平县东),谥号郈惠伯。他的后代称为郈氏。后来又去右耳旁为后氏。   请参阅:398.后姓起源参考资料。      (待续,下一姓氏为:有)      481.有姓起源参考之一   上古时,中原地区野兽经常侵扰人类,传说有人发明了在树上建造木屋,可免遭野兽侵袭。大家视其为圣人,尊称其为有巢氏,并拥其为部落首领,而有巢氏的后代就有简化成有氏的,也有部分改成了巢氏。明太祖时,臣子有日兴,因有功于朝廷,明太祖就赐他的姓加一宝盖头,称为宥氏。当时,所有的“有”氏都改成了“宥”氏。路史:古帝有巢氏之后。孔子有弟有若,汉有有禄,明有有日兴。      有姓起源参考之二:天下少“有”   远古时期,有个部落首领善于在树上建房子。房屋建在大树上,可以避开野兽的侵犯,还可以避免潮湿。因为,房子像树上的鸟巢,这位首领就被人称为有巢氏,他就是有姓的始祖。   有子第77代孙有令民:中国有个很古老的氏族叫有巢氏,据家谱记载,姓有的就是巢氏之后,原先居住在(山东)曲阜一带,也就是现在的邹县,后来有子成为孔子的弟子之后,全家就迁居在(山东)曲阜了。后期避荒乱,14世的有家就携祖宗迁居到了平阴。   有姓把春秋时期的有若尊为宗祖。有若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因为他长相很像孔子又喜欢钻研上古的制度礼仪,后世尊称有若为有子。   有子第75代孙山东青州市市长助理有祥玉:有子主要的思想体系是跟着孔子,他是孔子的得意弟子,“4贤12哲”当中他是属于“12哲”,他的学生当中称子的很少,像孔子、孟子、唯有有若称为有子。在《论语》第2段记载有子曰:孝悌为先和为贵。这是他的思想体系。   有子作为孔子的学生受到了历朝历代的尊重,有子的后代有姓人当然感到一种荣耀。   有子第75代孙有祥玉:我们繁衍太慢了,从有若到现在2000多年才79代,全国统计才3000多人,人很少,天下少有哩。   有子第76代孙有令衡:历代的皇帝过年过节祭奉孔子的时候,同时祭奉有子,有子这么出名,怎么有子的后代没听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7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2:02 | 只看该作者
491.伯姓起源参考之一   伯在古代是老大的意思,因此古代兄弟中老大名字中常有伯字,兄弟多以伯、仲、叔、季等来表示相传如嬴姓的祖先禹臣伯益。商朝末年的名士伯夷等,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祖先名字中的“伯”字作为姓氏,称为伯氏。春秋时,齐、晋、郑、宋、鲁等国公族名仕的后人里均出现了“伯”氏。另有一说,远古时有“柏”氏,后讹传为“伯”氏,而形成了另一支伯氏。风俗通云:嬴姓,伯益之后,太宰□,字子余,姓伯氏,州犁之子,为吴太宰。      (待续,下一姓氏为:赏)      492.赏姓起源参考之一   赏氏是因其祖先受到奖赏而得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参赛得胜而获赏,其后代为纪念祖先的荣耀就 以“赏”字为姓,称为赏氏。另外,宋时,党项羌族曾建立政权,国号大夏,史为西夏。赏氏就是西夏国国姓,后来因西夏 人与汉族人通婚,其姓也逐渐被汉族人接受,成为汉姓的一种姓氏。虽然西夏不到两百年就灭亡了,但西夏国的后人仍保留了西夏国姓,赏氏。赏曾经在一段时间内,是当时的大姓,它曾是吴中八姓之一。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姓苑云,赏,吴中八族之一,晋有赏庆。      (待续,下一姓氏为:南宫)      493.南宫姓起源参考之一   出自姬姓。关于南宫的起源,最早的是出自周文王四位好友之一的南宫子,他的后代就是南宫氏。另有两种说法。一是春秋时鲁国孟僖子之子括,居于南宫,以地名为姓,得南宫氏。后人随之为南宫氏。又一说,鲁国南宫阅,居于南宫,也以地名为姓,后人因之。尚友录:姬姓,文王四友南宫子之后。按,孔子弟子有南宫□,周武王有南宫括。      (待续,下一姓氏为:墨)      494.墨姓起源参考之一   相传夏朝时,夏禹封炎帝的后代于台(今辽宁朝阳市),时称为墨台氏,而后来简化为墨氏。商朝,墨台氏的后后建立诸侯国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国君是墨胎,墨胎有两子,分别是伯夷和叔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终南山。他们的“贤”名流传于世,后人就以墨字为姓,称为墨氏。如今,墨姓的人多生活在陕西、四川一带,而史上记载的墨氏多不于此地,因此应改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墨氏转迁。通志氏族略: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潜夫论:禹师墨和。按战国时有宋大夫墨翟,即墨子。      (待续,下一姓氏为:哈)      495.哈姓起源参考之一   哈姓来源待考。现如今唯一的猜测就是哈氏起源于少数民族。在蒙古族、回族中,哈氏并不少见,因此存在可能哈氏是在汉族氏与他们族人通婚氏引入汉族的。明时,海西有女真四部之一,他们多生活在辽宁省开原南哈达河边,因此子孙们就以河名为姓氏,多为“哈”氏。正字通:杨慎希姓录有哈永森,今湖北有此姓。      (待续,下一姓氏为:谯)      496.谯姓起源参考之一   上古周朝时,周召公的儿子盛被封于谯(今四川境内),盛于此建立了谯国,并自号为谯候,其子孙就以国名为姓,称为谯氏。另一说,周文王第十三子振峄封曹,而曹姓的大夫的封地于谯,于是后人多以邑名为姓,即成了又一支曹氏的起源。据查,如今谯姓族人,大多在四川,正与当初谯姓的起源地相符。姓氏考略:周召公□子盛封谯侯,子孙以地为氏。蜀汉有谯周。      (待续,下一姓氏为:笪)      497.笪姓起源参考之一   笪,作为姓氏不可考。但史书中,却有关于“笪”字起源的记载,古时,契丹族人称日食为“笪”。相传有契丹人有在笪时出生的人,力大无穷,且常立功于契丹。后契丹人奉其为神明下世,正如笪时一样遮天闭日般的神奇。因此,若有后人因崇敬他而以笪为姓也不足为奇。笪氏主要居住在今福建建瓯,古称为建州或建安。有古书说,除建州多笪氏外,江苏省句容县也有笪氏人。姓考:今建州,句容多此姓。宋有笪深,清有笪重光。      (待续,下一姓氏为:年)      498.年姓起源参考之一   姓氏考略:上古周初时,周相姜太公助武王建立周朝后,受封而建立了齐国,所以又称之为齐太公。史书有载,齐太公的后人中有年氏。春秋时期,周灵王之子王子年夫,因周室内乱被杀。其子孙就以他的名字为姓,称为年氏。还有一支年姓,明代户部尚书年富,原姓严,后音似而讹传为年姓。路史云:齐太公后有年氏。据明史年富传:本姓严,后讹为年。清有年羹尧、年希尧。      (待续,下一姓氏为:爱)      499.爱姓起源参考之一   隋唐时,西域有一个游牧民族叫回纥,相传乃匈奴的分支。唐朝时,由于当时大唐强盛,回纥族也归顺为唐的附庸。唐武帝时,一些回纥首领来唐,国相邪勿也随行而来。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宠爱,唐武帝赐于他们汉族姓名。国相邪勿得姓爱,名弘顺。爱弘顺后来为唐朝驻守太原,子孙尽居于中原,他们就仍沿用赐姓为姓氏,称为爱氏。史书上记载,这些爱氏居于山西省西北部,古称西河郡,所以在爱姓的家谱中的堂号,大多写作西河。姓氏考略:唐时,回鹘国有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64

1479

帖子

1

精华

1744

积分

联都举人

对联资料搜集人

Rank: 4Rank: 4

UID
4946
经验
174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15
8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2:03 | 只看该作者
501.佟姓起源参考之一   夏朝未年,夏桀的太史官,黄帝的后代,名为终古,他见夏朝气数已尽,就转投商汤,并将自己的姓氏改为佟氏,以示与夏朝隔绝。由于他是为难得的贤人,颇受重视,后人以之为容,就以佟为姓,称为佟氏。有佟河(今辽宁省内),属鸭绿江的支流。在河两岸居住的居民多以江水名为姓。后来河两岸的佟姓家族繁荣昌盛起来,于是河流改为佟家江,又为佟佳江。又后来,满族人迁居到至此,也以江水为姓,形成了又一批佟氏。明朝初年,建州女真族首领猛可贴木儿的次子名佟仓,他的后人就以佟为姓氏。路史:夏太史佟古归商,后有佟氏。燕录:辽东佟万以文章知名。      (待续,下一姓氏为:第五)      502.第五姓起源参考之一   出自田氏。汉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增强关中的经济实力,且分散地方豪强,将诸侯的后代均迁往关中。其中齐国田氏由于分支众多,迁徙时以门顺序被分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广的弟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也就产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姓氏得以较普遍流传,但后世也有人将“第五”一个姓,改成了“第”及“五”两个姓氏。姓氏考略: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姓,有第一至第八;后汉书第五伦传,后或改姓。另姓氏考略载: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      (待续,下一姓氏为:言)      503.言姓起源参考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名言偃,字子游。言偃才华出众,曾任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宰。提倡以礼乐教民,名声很大,他的后代就以其名中一字为姓,称为言氏。曾有书载,战国时期,韩国公族的后人中,有以言为姓氏的。姓纂:孔子弟子言偃之后。按,言偃即子游。      (待续,下一姓氏为:福)      504.福姓起源参考之一 春秋时齐国大夫名为福子丹,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名为姓,称为福氏。另外唐朝时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与新罗国有隙,后百济国被灭,百济国中不少人逃难到中国,一部分并以福字为姓,可能福字与他们原现姓氏的发音相似,又形成了福氏。明朝时,有大臣名叫张福时,身居要职而两袖清风,皇帝赞其:“清不过富时。”因此他被称为福时,其后人为纪念这特殊的奖赏,就改姓为福。姓氏考略:春秋齐大夫有福子丹,见国语,当为福氏之始。 《百家姓》终
对句原则:能工则工,难工则宽,力求意境完美的工对。 对句技术:意境联:从后往前对。拆字联:先对多笔画的。巧联:从中央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4-3 11:29 , Processed in 0.1125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