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是我在诗词版跟贴时,在网上搜集到的(加上自己的理解):储藏在我的【邯郸学步】里:http://china-liand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4024&extra=
2012年9月10日:
==============================
十一、 鄰韻:
或稱旁韻。古代韻書按韻的遠近編次,其相鄰者謂之「鄰韻」。鄰韻關係按四聲分列如下:
聲調、韻目 | 平聲 | 上聲 | 去聲 | 入聲 | | 東、冬 | 董、腫 | 送、宋 | 屋、沃 | | 江、陽 | 講、養 | 絳、漾 | 覺、藥 | | 支、微、齊 | 紙、尾、薺 | 寘、未、霽 | 職、物、月(一部份) | | 魚、虞 | 語、(上鹿下吳) | 御、遇 | 曷、黠、屑、月(一部份) | | 佳、灰 | 蟹、賄 | 泰、卦、隊 | 陌、錫 | | 真、文、元(一部份) | 軫、吻、阮(一部份) | 震、問、願(一部份) | 合、葉、洽 | | 寒、刪、先、元(一部份) | 旱、潸、銑、阮(一部份) | 翰、諫、霰、願(一部份) | | | 蕭、肴、豪 | 篠、巧、皓 | 嘯、效、號 | | | 庚、青 | 梗、迥 | 敬、徑 | | | 覃、鹽、咸 | 感、琰、豏 | 勘、豔、陷 | | 附註 | 歌、麻、蒸、尤、侵無鄰韻 | 哿、馬、有、寢無鄰韻 | 箇、禡、宥、沁無鄰韻 | 職、緝無鄰韻 |
http://cls.hs.yzu.edu.tw/300/all/primary1/DET3.htm==============================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07/15/31626_115031147.shtml
平声韵的邻韵关系和写诗用韵之法 | 【衬韵】
衬韵也叫借韵,是指格律诗的首句不压本韵,而用邻近它韵的现象。从诗律理论上看,近体诗用衬韵是格律诗偶句韵式的一种变异。在首句上采用邻韵,两韵的差别不大,能够实现韵声之间的相互呼应和配合取得声韵和谐的效应,增强本韵的音响旋律。首句衬韵,其韵字一定要选用邻韵字,不能随意用其它韵部的字。
平声韵的邻韵关系
1.东--冬
2.江--阳
3.支--微--齐
4.鱼--虞
5.佳--灰
6.真--文--元(半)
7.寒--删--先--元(半)
8.萧--肴--豪
9.庚--青--蒸
10.覃--盐--咸
平声三十韵中唯有歌、麻、尤、侵等四个韵部没有邻韵
--------------------
写诗用韵之法 / 钱明锵
一、用韵之重要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何谓韵?刘勰于《文心雕龙》云:“同声相应谓之韵”。易言之,“韵”即是“同一收音”的意思。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ong”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东”韵。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ian”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将某些诗句之末尾,用上同韵之字,即称为押韵。如王之涣之“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与“楼”字,俱在“十一尤”韵之中,称之为押“十一尤”韵。
押韵,古代叫“叶”(协)韵,是相对或相应的意思。
自古以来,诗歌就注重用韵。最早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竹和肉就已经上口押韵了。《诗经》几乎没有一首不押韵的,而用的方式也很多。有首句押韵、次句押韵、末句押韵。如《诗经》的开篇:“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鸠、洲、逑,是押的下平声十一尤韵。尽管那时还没有发现四声,也没有韵书,但人们在实践中已懂得音韵的运用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唱词、鼓词、打油诗、快板书等,无不是押韵的,故统称为韵文。是韵文就得押韵,不押韵就不能成为韵文,格律诗词更是如此。
为什么要用韵,其作用有二:
(一)、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
(二)、为便于成记忆,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亦易于完成背诵。
目前写旧体诗所通行之韵部,为清康熙时颁布之“佩文府韵”。该诗韵乃是以元末阴时夫(平水人)考定之“平水韵”为蓝本,共一百六韵。其中平声分上、下二部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其一东、二冬等之数目,只用于标明韵目之次序,没有其它意义。而上平、下平亦只是平声上卷、下卷之分,因平声字较多,故分为二卷。非阴平、阳平之谓。
由于时代不同,语言语音也发生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推广普通话,语言逐渐规范,新四声在运行。但对读古诗和作格律诗,存有一定难度。如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xié)用汉语拼音读斜,就不和谐,不押韵,而唐代语音是押韵的,这个“斜”字上海方言现仍是唐音。《平水韵》沿用一千多年了,改革是势在必行。目前新声新韵的韵书陆续出版。如:《诗韵新编》、《十八部韵》、《十三辙》等。《中华诗词》于2002年第一期刊登《中华新韵府简表》、《中华今韵简表》,2004年第五期又刊登了《中华新韵(十四部)》,均为新声新韵。取消入声字,那么填词怎么办?好在每个韵部都注明那些是入声作平声,入声作上声或入声作去声的字,这样填词时,仍可作入声字用。我《快速制曲手册》中附有《曲韵新编》亦可作参考。
二、押韵六种格式
用韵规则共有六种格式,除第一种正格和第二种“孤雁入群格”为常用的正格外,其余四格均是特殊形式的变格。一般不予提倡习用。兹分述于下:
(一)、正格。
近体诗押韵之规则,原则上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无论平韵、仄韵皆可押,押仄韵者称古绝或古律。押韵之位置,皆位于偶数句之句末,至于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大体上五言诗以不押居多,而七言诗则相反。
安徽姚远先生,将押韵规则归纳为四点,兹将前三点属于正格的抄录于后以供参考。
甲:押韵位置:
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除首句可押可不押韵外,其它都是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对此,诗人不把首句算在内的,称五、七言律诗,为五、七言“四韵”诗。称五、七言绝句为“两韵”诗。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首五绝,二(看)、四(安)句末位置上入韵,是用上平声十四寒韵目。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七律,除首句入韵外,二(星)、四(萍)、六(丁)、八(青)的位置入韵,是用的下平声九青韵目 。
乙:押平声韵:
无论是律诗、长律,还是律绝(绝句),一般都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押仄声韵称古绝、古律)。如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尾联两句是引用一则故事:宋真宗听说隐者杨朴能诗,想召他做官。问他来京时,是否有人作诗相送?答:臣妻有一首:“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放还山林。
这首七绝,同上面七律一样都押平声韵,是上平声四支韵目。
丙:一韵到底,不能换韵:近体诗用韵很严,无论是律诗、排律,还是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韵。
(二)、飞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不在同一韵部之内的,称之为“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这种格以用邻韵为多见。所谓邻韵,指的是韵部排列相邻,而语音又相近的韵。如东冬,支微齐、鱼虞、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豪、庚青蒸、覃盐咸、江阳、佳麻、蒸侵。这些韵现在可以通押,韵放宽是可以的,但平仄,对粘还是要严的,不能放宽。如果不是邻韵则必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现举数首为例:
伊州歌 金昌绪(一作蓋嘉运作)(飞雁入群格)
打起黄莺儿,(支韵)莫教枝上啼(齐韵)。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齐韵)。
枫桥 孙靓(飞雁入群格)
白发重来一梦中,(东韵)青山不改旧时容(冬韵);
鸟啼霜落寒山寺,攲枕犹听半夜钟(冬韵)。
雪梅 盧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江韵)骚人阁笔费评章(阳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阳韵)。
雪作 曾 几
臥闻微霰却无声,(庚韵)起看阶前又不能;(蒸韵)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蒸韵)
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蒸韵)
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蒸韵)
此诗押十蒸韵,而首句借用“庚”韵字为韵脚。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文、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盬、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汪师韩于《诗学纂闻》亦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蓋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而谢榛《四溟诗话》则曰:“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按:当作孤雁入群格)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于此可知各人持论,亦自稍有不同。
(三)、飞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或称孤鹤出群格)。然亦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如:
故行宫 元 稹
寥落故行宫,(东韵)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閒坐说玄宗。(冬韵)
中夏昼臥 刘 兼
寂寂无聊九夏中,(东韵)傍檐依壁待清风;(东韵)
壮圖奇策无人问,不及南阳一臥龙。(冬韵)
呼 陀 河 范成大
闻道河神解造冰,(蒸韵)曾扶阳九见中兴;(蒸韵)
如今烂被胡羶涴,不似沧浪可濯缨。(庚韵)
诗押“十蒸”韵,而末句借用“八庚”韵之字。
言怀 黄景仁
听雨看雲暮復朝,(萧韵)谁于笼鹤採丰标;(萧韵)
不禁多病聪明減,讵惯长閒意气销;(萧韵)
静裡风怀玄度月,愁边心血子胥潮;(萧韵)
可知戰勝浑难事,一任浮生付濁醪。(豪韵)
诗押“二萧”韵 ,而尾联借用“四豪 ”韵之字。以上皆称为“飞雁出群格”。
(四)、进退格——律诗之押韵,又有所谓“进退格”者,例如七律八句四联,首联押“一先”韵,次联换“十一真韵”,第三联復用“一先韵”,末联更用“十一真”韵。一进一退,然亦必须限于古韵本相通之范围内,不可任意。黄朝英《缃素杂记》云: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日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如李师中《送唐介》诗: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寒韵)
去国一身轻似燕,高名千古重于山;(删韵)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寒韵)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删韵)
此所谓进退韵格也,“难寒”二字在寒韵,“山还”二字在删韵,诚合体格,岂率尔而为之哉?《冷斋夜话》载当时唐李对答语:“言此诗为落韵诗,蓋渠不见郑谷等所定诗格,有进退之说,而妄为云云。”又如:韩子苍进退韵近体诗:
盗贼犹如此,苍生困未苏;(虞韵)
今年起安石,不用哭包胥;(鱼韵)
子去朝行在,人应问老夫;(虞韵)
髭鬚衰白尽,瘦地日攜锄。(鱼韵)
苕溪渔隐云:“郑谷等共定今体诗格,‘一进一退’韵,如李师中送唐介七言八句是也。子苍五言八句近体诗亦用此格。蓋‘苏夫’在‘虞’韵,‘胥锄’在‘鱼’韵也。”又如苏东坡《题南康寺重湖轩》诗:
八月渡重湖,(虞韵)萧条万象疏;(鱼韵)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虞韵)
许国心犹在,匡时术已虚;(鱼韵)
岷峨千万里,投老得归无。(虞韵)
此诗以“鱼虞”二韵相间而押,《清波杂志》谓东坡自跋云:“律诗可用两韵。而引李诚之(师中)送唐子方(介)诗,两押‘寒山’韵为证,不知诚之本用进退格耳!”
(五)、辘轳格——辘轳韵者如黄山谷《谢送宣城笔》诗:
宣城变样蹲鸡距,(虞韵)诸葛名家捋鼠鬚;(虞韵)
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虞韵)
没投墨客摩蝌蚪,勝与朱门饱蠹鱼;(鱼韵)
愧我初无草元(玄)手,不将閒写吏文书。(鱼韵)
此诗之前半押“虞”韵,后半则押“鱼”韵,即所谓辘轳韵也。吴师道之《吴礼部诗话》云:“辘轳出入用韵,必有奇字乃可。若句韵寻常,则用此何为?又必用韵联而声協者,若东冬、寒山、肴豪、清青之类。今人间越用之,或一在上平、一在下平,皆非是。”
(六)、极端之格——另有一种极端之格如:
永王东巡歌 李 白
祖龙浮海不成桥,(萧韵)汉武湾阳空射蛟;(肴韵)
我王楼艦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萧韵)
本诗押“二萧”韵,却于次句押“三肴”韵中之字。
次韵答宝觉 苏 轼
芒鞋竹杖布行缠,(先韵)遮莫千山又万山;(删韵)
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寒韵)
首句押“一先”韵,次句押“十五删”韵,而末句押“十四寒”韵。
闻 莺 杨万里
晓寒顾影惜金衣,(微韵)著意听时不肯啼;(齐韵)
飞入柳阴深处去,数声只有落花知。(支韵)
首句押“五微”韵,次句押“八齐”韵,而末句押“四支”韵。如以上三例,乃是通韵之极端例子。
以上六种格式,除一、二两格可以经常使用外,其它数格一般不宜提倡。现在主张将诗韵放宽,如果后四种格式的韵脚,如能符合新声新韵,或符合古韵通转,都可以用。古人都如此放宽,今人何必执意苛求。
三、押韵十忌
jqk一]、忌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论)。然而袁枚之《随园诗话》云:“唐人律诗,通韵之例极多,刘长卿《登思禅寺》五律,‘东’韵也,而用‘松’字。苏頲《出塞》五律,‘微’韵也,而用‘麾’字。明皇之《钱王睃巡边》长律,‘鱼’韵也,而用‘符’字。李义山属对最工,而押韵颇宽。如东冬、萧肴之类,律诗中竟时时通用,唐人不以为嫌也。”这说明古人用韵就已经放宽,当今更不应死守平水韵。
(二)、忌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凡凑合之句必软,软则不稳。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诗韵贵稳,韵不稳则不成句。和韵尤难,类失牵强,强之不如勿和。善用韵者虽和犹其自作,不善用者虽自作犹和也”。沈德潜《说诗晬话》亦云:“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故有看去极平,而断难更移者,安稳故也。安稳者,牢之谓也。杜甫诗‘悬崖置屋牢’之句,可悟韵脚之法。”
(三)、忌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黄山谷云:“老杜《饮中八仙歌》二十二句之中,共押二眠字,二天字,二船字,前字凡三押,此歌分八篇,人人各异,虽重用韵无害,亦周诗分章之意耳!”顾炎武《日知录》则云:“古人不避重韵,杜子美飮中八仙歌,用三前、二船、二眠、二天。宋人疑古无此体,遂欲分为八章,以为必分为八,而后可以重押无害。不知柏梁台诗,二之、三治、二哉、二时、二来、二材,已先之矣。”
(四)、忌倒韵——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的。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悽惨、光辉、牛马、天地、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然须于义不礙方可。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严有翼《艺苑雌黄》云:“古人诗押字,或语有颠倒而理无害者,如韩退之以‘参差’为‘差参’,以‘玲珑’为‘珑玲’是也”。王楙《野客丛书》引《汉皋诗话》云:“字有颠倒可用者,如罗绮、绮罗,图书、书图,毛羽、羽毛,白黑、黑白之类,方可纵横。惟韩愈、孟郊辈才豪,故有湖江、白红、慨慷之语。后人亦难仿效。若不学矩步,而学奔逸,诚恐麟麒、凰凤、木草、川山之句纷然矣!”
(五)、忌哑韵——哑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也。《随园诗话》云:“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六)、忌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四溟诗话》云:“诗用难韵,始于六朝,如庾开府‘长代手中浛’,沈东阳‘愿言反鱼’,从此流于艰涩。唐陆龟蒙‘织作中流百尺荭’,韦荘‘汧水悠悠去似絣’,荭絣二字,近体尤不宜用。譬若王羲之偕诸贤于兰亭修褉,适高丽使至,遂延至席末。流觞赋诗,文雅虽同,如此眼生,便非诸贤气象”。而《随园诗话》亦云:“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昌黎斗险,掇唐韵而拉雜砌之,不过一时游戏。如僧家作盂兰会,偶一布施穷鬼耳。然亦止于古体、联句为之。今人效尤务博,竟有用之于近体者,是犹奏雅乐而雜侏离(蠻夷之语)坐华堂而宴乞丐,不已傎乎”。由以上诸家之论,即可知僻韵之不宜用也。
(七)、忌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
(八)、忌别韵——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而于十六铣韵里则作“少”字解,务须辩明,方不致误用而贻笑方家。谢榛《四溟诗话》云:“凡字有两音,各见一韵,如二冬‘逢’字,遇也;一东‘逢’字音‘蓬’,《诗大雅》鼍鼓逢逢。四支‘衰’減也;十灰‘衰’字,音‘崔’杀也,《左传》皆有等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鬢毛衰’。此灰韵‘衰’字,以为支韵‘衰’字,误矣。十四寒‘繁’字,音盤,左传曲县繁缨;十三元‘繁’字,多也。何仲默《九日对菊》诗:‘亭亭似与霜华斗,冉冉偏随月影繁’。此元韵‘繁’字,以为寒韵‘繁’字,亦误矣。作诗宜择韵審音,勿以为末節而不详考也”。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引老杜“刺使诸侯贵,郎官列宿应”,“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云:“考音义,‘应’字、‘难’字,均当作仄韵。而皆趁已之便,以平声押之”。《学林新编》谓字有通作他声押者,泛引三百篇及文选古诗为证。殊不知蔡启《宽夫诗话》云:“秦汉以前,字书未备,既多假借,而音无反切,平仄声皆通用。自齐梁后,既拘以四声,又限以音韵,故士率以偶俪声病为工。然则字通作他声韵押,于古诗则可,若于律诗,诚不当如此也”。
(九)、忌犯韵——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如:
(十)、忌窄韵——窄韵亦叫“狭韵”,即同一韵部的字不多,且多非常用字,押韵时选择的余地不大。
“欲作佳诗,必先寻佳韵,未有佳诗而无佳韵者也。韵有宜于甲而不宜于乙者,有宜于乙而不宜于甲者。题韵适宜,若合涵蓋。唯在搆思之初,善巧揀择而已。若七言歌行,抑扬转换,用顿挫处,尤宜喫紧。理会此处,最见人平日学力浅深,工夫疏密。乃至排律长篇,亦宜斟酌。韵脚稳妥,庶无牵强搭凑之失。可见工诗者,未有不留意于韵。今人冲口吟哦,但求协韵,甚而次韵、疊韵,连篇累牍,徒使脣焦腕脱,令人生厌。”
一般说来,“尤、侵”韵之诗,较适于忧愁情绪之表达,“覃、东、江、阳”等韵,较适于表达欢乐、开朗之情绪。周济《宋四家词选》云:“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莫草草乱用”。学诗者可将此话作为参考。
古体诗又有所谓“转韵”之法,其法或言起于陈、隋,实则三百篇已开其例,顾宁人云:“三百篇无不转韵者,唐诗亦然,唯韩昌黎七古之作,始一韵到底”。而刘勰《文心雕龙》则云:“贾谊、枚乘四韵辄易,刘歆、桓谭百韵不遷,亦各从其志也”。然因诗经难学,故言古体诗换韵者,必推本于陈、隋,至唐而愈备。其法大抵须注意上下停匀,首尾悉称,勿有头重脚轻,或参差不齐之病。如李白之《乌夜啼》:
黄云城边乌欲棲,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憶良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全诗六句,前二句押二韵,后四句押三韵,之所以不觉其头重脚轻者,在于第五句未入韵也。又如李白之《经下邳圯桥憶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知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云,萧条徐泗空。
全诗十四句,前四句押六麻韵,五、六句押一董韵,七、八句押二腫韵,后六句押一东韵。因一董二腫古韵本通,故可算为一韵,而无轻重之偏。大抵说来,古诗之换韵,约可分为二种,一为平仄相间,一为一声之韵到底(即所换之韵同在平声或仄声)。平仄相间换韵则多用对仗,亦可间以律句。若平韵到底者,断不可雜以律诗体句,仄韵到底者更宜矫健,此古诗换韵之大略也。
另外,不换韵之古诗,其用仄韵者,单句末字可平仄相间,若用平韵者,其单句末字,切忌使用平声字,因为用平声字,则音调不谐。此亦古诗不换韵之要点。
五、部份有关韵的名词解说
一:分韵——诗友相约赋诗,举定数字为韵,互相分拈,各人依拈得之韵成诗叫分韵。白居易有“素壁联吟分韵句”之句。分韵大都以人数为定,如四人则取成语,五七人则取古人诗句为宜。
二:和韵——和韵又称依韵,即和他人诗,而同用其韵也。《珊瑚鉤诗话》云:“前人未尝和韵,自元白为二浙观察,往来置邮筒相唱和,始依韵,多至千言,篇章甚富”。吴乔答万季埜诗问云:“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亦称次韵)。步韵最困人,如相敺而自縶手足也。蓋心思为韵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半以此。严沧浪已申斥之,而施愚山尝曰:‘今人只解作韵,谁会作诗’此言可畏”。我们当细细体会。
三:次韵——次韵又称步韵。谓和人之诗,而依原诗所用之韵 及次第也。陆放翁云:“古人有唱有和,有杂擬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唐始用韵,谓同用此韵,后有依韵,然不以次,后有次韵,自元白至皮陆,其体乃全”。严羽《沧浪诗话》云:“和韵最害人诗,古人唱酬不次韵,此风始于元、白、皮、陆,李朝诸贤,乃以此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顾炎武《日知录》云:“凡诗不束于韵而能尽其意,胜于为韵束而意不尽”。沈德潜《说诗晬话》亦云:“古人同作一诗,不必同韵,即同韵,亦在一韵中,不必句句次韵也。自元白创始,而皮陆倡和,又加甚焉。以韵为主,而以意相从。中有欲言,不能通达矣。近代专以此见长,名曰‘和韵’,实则趁韵。宜血脈横互,句联意断也,有志之士,当不囿于俗”。近世诗人,亦多有“次韵”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壮而手低,则不如不作。
四:用韵——用韵者,用某人之某诗所用之韵为韵。
五:叠韵——凡赋诗重用前韵,即称为叠韵。如本人《游马仁奇峰》:
堆螺拥翠乱峰奇,石柱参天高下差。正是风光佳绝处,登临焉可不题诗。
屴崱群峰远更奇,绽红摇绿色参差。清溪修竹遥相映,无限幽情无限诗。
直上名峰惊六奇,山光水色共参差。自惭未有生花笔,惆怅空吟侑酒诗。
六:相韵??——审察用作韵脚的字。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三:“诗必相韵,故拈险俗生涩之韵及限韵、步韵,可无作也。”这个论点,学者多尊崇之。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下引用毛氏的话后说:“昏昏长夜,得此豁然。”清陈仅《竹林答问》:“韵不佳,不如且止。寇莱公(準)赋《池上柳》,四押‘青’字不倒,遂止不作。夫赋柳押‘青’韵似不甚难,而古人矜慎若是,此其所以不可及也。善乎毛稚黄(先舒)之言曰:……作诗岂不贵于选韵哉?”
七:掷韵??——每句换韵,弃掷前韵而不用;或每两句一韵,其意转换,即掷去原韵,而别安韵,随转随换,所以叫做“掷韵”。《文镜秘府论》天卷“八种韵”:“掷韵者,诗云:‘不知羞,不敢留。但好去,莫相虑。孤客惊,百愁生。饭蔬箪食不乐道,忘饥陋巷不疲。’此之谓也。”
| XXXXXXXXXXX
邻韵
邻韵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术语。著名学者王力认为:所谓邻韵,即指韵音相近者。因其于韵书排列上相邻,故名为“邻韵”。必须指出,邻韵是因为韵音相近而为邻韵,并非是排列相邻而为邻韵。但其排列相邻,却是因为韵音相近的关系。[1]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关于邻韵的观点如下:所谓邻韵,即指韵音相近者。因其于韵书排列上相邻,故名为“邻韵”。必须指出,邻韵是因为韵音相近而为邻韵,并非是排列相邻而为邻韵。但其排列相邻,却是因为韵音相近的关系。
江阳互为邻韵,位置排列上却相差甚远。这是由于语音变化的缘故。我们可以从东冬二韵与江韵中有些字音是相通的这一点上推测出其原来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如:鏦、淙、跫、惷等字既为冬韵又为江韵,玒、韸、悾等既为东韵又为江韵,虹字既为东韵又为绛韵(即江韵的去声部)。
十三元的情况比较复杂,这是由于平水韵对韵部归并不合理造成的。元韵在唐宋韵部里分属三个韵部:元韵、魂韵和痕韵。元韵可与寒删通而魂痕可与真文通。所以有元半为真文的邻韵,而元半为寒删先的邻韵之说,徒令纷纭淆乱。戈载对此深为不满,其所著之《词林正韵》即以《集韵》韵目为本。
所谓“邻韵”,除“江”与“阳”,“佳”与“麻”,“蒸”与“侵”为罕见的特例以外,大约总依诗韵的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认为邻韵。所谓“相近”,不因上平声和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标准的格律诗,一般都是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这种严格要求有时会给诗的创作带来不便,于是唐朝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点松绑的现象,引入了“邻韵”概念,即分属不同韵部的字,如果读音近似,就称为“邻韵”,如“声”和“音”,就是互为邻韵。这一时期出现了“轳卢格”和“进退格”(含“葫芦格”)两种用韵方式,不过未被正格接纳,将其称为“变体”,应用并不普遍。
到了宋代,出现了“衬韵”(又称“探头韵”、“借韵”、“孤雁出群”),即律诗第一句若用韵,就用邻韵,以衬托后面的本韵。这种使用邻韵的方式仅限于第一句,被大多数诗人接受并风行一时,成为了一种正格。
到了近代,鲁迅、毛泽东、郭沫若等前辈将邻韵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到全诗各句,也就是说邻韵不再限于首句了。国学大师王力先生在他1977年出版的名著《诗词格律》一书中也对这种广泛使用邻韵的方式给予了认可。上海某出版社还出版了关于邻韵通押的工具书。
王力教授在《汉语诗律学》中说:"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但是在1977年出版的《诗词格律》中,则说:"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可见这位研究诗词曲格律的著名专家,也是赞成合理解放诗韵的。其实,邻韵通押在前人诗中也并非难找,在清人袁枚《随园诗话》中,就指出刘长卿、杜甫、李隆基、李商隐等作品中邻韵通押的韵脚,并"唐人不以为嫌也"。窃以为作诗讲究一韵到底,还是受了历代官方科考的影响。
当然,也有很多抱残守缺的诗人反对邻韵通押,这些人甚至也反对使用新韵,但历史是前进的,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有所创新,以使古老的艺术在今天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若一味食古不化,原地踏步,最终只会自绝于现实,走入创作的死胡同,这对旧体诗的发展是极为有害的。http://baike.baidu.com/view/6292963.htm
XXXXXXXXXXX
http://emuch.net/html/201209/4830426.html
以包括字数多少、意义常用与否为标准,或说以便于用、不便于用为标准,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把平声韵30种分为4类:
一、宽韵--包括四支、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一东、十一真、七虞共8韵,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多的韵字可用。
二、中韵--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鱼、二萧、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齐、五歌、六麻、四豪共11韵,作诗用这些韵,有次多的韵字可用。
三、窄韵--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共7韵,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少的韵字可用。
四、险韵--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共4韵,作诗用这些韵,有更少的字可用。
=====================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基本概念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910/00/10724264_235276836.shtml
1、押韵。 即在诗词中,要求某些句子句尾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由于从古至今汉字的声韵系统出现了一些变化,因而就有了古代、现代两个声韵系统,所以诗词的押韵也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古声韵系统来押韵,二是按照现代汉语的声韵系统来押韵。在诗词创作实践中,使用旧声韵和新声韵的诗人都不在少数,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前者略多于后者。 遵循古声韵的,诗押《平水韵》就可以了,如果写古体诗,还可以邻韵通押。词一般按《词林正韵》来押韵。遵循现代声韵系统的,诗词都按《中华新韵》押韵就可以,没有必要区分今体诗韵、古体诗韵和词韵了。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重要的是要把诗词的意境、情感表达出来,不论用什么系统都行,并没有规定一定要用什么韵,也绝不存在高下之分。没听说过一首歪诗因为用的是平水韵就自然归为好诗而高人一筹。 押韵还有些较细的要求,就是古人讲的“押韵八戒”,即一戒落韵、二戒凑韵、三戒重韵、四戒倒韵、五戒哑韵、六戒僻韵、七戒挤韵、八戒复韵。 2、落韵 。 也叫出韵。就是一首诗某个韵脚上用了其他韵部的字,与诗中原来韵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韵,这是不允许的。比如,前一句用“寒山”,后一句突然成了“麻花”。一首诗押律诗的首句用临韵不算落韵,因为首句本来就是可押可不押的,所以允许从宽。这种情况叫“孤雁出群”。 3、凑韵。俗称“挂韵脚”。就是为了押韵,勉强选用韵部中一个与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连贯、不关联的字,凑成韵脚。这是不行的。 4、重韵。就是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也是不可以的。 5、倒韵。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比如“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不能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的习惯顺序。 6、哑韵。就是用一些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押韵。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有的字看起来不喜欢,读起来也不响亮,就不要免强使用它了,否则会使整个诗句都感觉萎靡不振。“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这是袁枚老先生教我们的话,可参考。 7、僻韵。就是用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押韵。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又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一种诗病。袁枚老先生说:“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 8、挤韵。又叫“犯韵”、“冒韵”。就是在押韵的句子中,特别是二四六位置上,使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造成句读拗口。但是,与韵脚连在一起的叠韵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算挤韵。 (((望海注解:其实,挤韵也有另外的概念,我觉得更贴切:
http://tieba.baidu.com/p/1221698666
◆挤韵:就是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造成句读拗口。 )))
9、复韵。就是一首诗中,意思一样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再押“愁”字;押了“花”字,再押“葩”字;押了“香”字,再押“芳”字。这类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它与重韵是一样的道理。 10、撞韵。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为了与“韵脚”相对应,我们叫它“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也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比如韵脚处分别用:山、间、岸、还。 11、连韵。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连韵也叫“合音”。 比如韵脚处分别用:深、身、望、神。 12、死韵。诗中押韵的句子我们叫它“韵句”。对于韵句而言,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也即落在了韵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死韵”。 13、活韵。根据整句是的意思,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活韵”。 14、出韵。由于读字发音不正确,或受方言影响,又不熟悉诗韵,作诗往往会出韵。 15、窜韵。由于不知道异义、异音的同一汉字分属不同的韵部,作诗就会窜韵 16、三阴平韵。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
和诗用语: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2) 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