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哈哈公</I>在2006-7-12 10:00:26的发言:</B>
<P>14、</P>
<P>联友天水围,在 2006-7-12 1:03:00 给我发来短信。</P>
<P>他写道:哈公弦女南昌一行虽说不上如赴鸿门宴,但传回的字里片间感觉哈公有如履薄冰的味道,应该说哈公的应对是大方得体,可以说不辱使命的。但我心中总有一个疑惑,这次联会要传达一个什么样的信息,联都又收到什么信息。不禁想起人有五百年历史的日昌升的命运——因不甘与户部银行苟合而最终解体。</P>
<P>我回复:谢谢。你提出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我干脆在散记里做答吧。哈哈公鞠躬</P>
<P>这里,我谈谈个人的一些感受和思考。</P>
<P>南昌楹联艺术节,本身是一次经济搭台、楹联唱戏的推介活动。</P>
<P>地方党委、政府,希望以此扩大本地的影响。</P>
<P>中联会希望借此平台,推动楹联事业的发展。</P>
<P>从中国楹联发展论坛所发表的几篇论文来看,当前中联会的导向是——</P>
<P>楹联文化应该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P>
<P>传承和发扬楹联文化,大力开展楹联教育。</P>
<P>楹联的格律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P>
<P>……</P>
<P>关于网络对联建设问题,中联会确定今年底或明年初,召开全国性的专题工作会议。</P>
<P>我通过参加黄梅、南昌楹联艺术节,感觉到中联会对网络对联还是重视的。</P>
<P>但是,网络对联是新生事物,很多方面还需要发展和完善。</P>
<P>事实上,和社会楹联比较,网络对联有长处也有短处。</P>
<P>网络对联长处是信息快捷、交流方便、培训集中、活动多样、联友年轻……</P>
<P>而短处,则是组织松散、管理乏力、人员流动、经费无着、矛盾丛生……</P>
<P>社会对联和网络对联本来就是一家子,如何取长补短,是不能回避的问题。</P>
<P>楹联是国粹,爱好者年龄偏大本属正常。</P>
<P>可因为有了网络,楹联吸引了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这是楹联之大幸。</P>
<P>老联友应该为后继有人而高兴。</P>
<P>小联友没有理由看不起老前辈。</P>
<P>如果大家都愿意为楹联事业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就什么都好办了。</P>
<P>联曰</P>
<P><B>网络楹联新事物</B></P>
<P><B>神州国粹大标题</B></P></DIV>
<P>
<P>本来这是一个颇敏感的话题,我只想私下提提,不想哈公公开了,我干脆摊开来讲:推动对联发展,网络不可谓无功,联都不可谓无劳。现实路线声势越来越大,无论在网络还是在社会上影响力越来越大的联都如何避免锋芒过露,尤其是避免与中联会合法的对联行政管理职能相抵触,联都今后如何开拓生存发展空间,将是一个大标题。不过,我想以妃子为首的联都当家人早就胸有成竹的了。只是在大一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这个事情做起来会有相当大的难度,日昌升的教训值得各方深思。</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2 14:11: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