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39|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存两篇对联文章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9 1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FONT color=#113dee>对联的自对</FONT></P>
<P>  联中自对,或称同边自对,即对联的上联或下联的同一边包含对仗关系,形式上形成前后对仗,而非联中同位部的上下对仗。无论在长联或短联中,均可有自对,由于短联字数少,故只能有句中词语自对,而长联则既可以有句中词语自对,也可以有句子自对。  1、词语自对</P>
<P>(1)单字自对</P>
<P>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P>
<P>天和地是名词,有和无是动词,句内工对,上下联宽对。</P>
<P>花在春秋风里笑
人于青白眼中行[云卷]</P>
<P>春、秋是天文类,青、白是颜色类,句内工对,上下联宽对</P>
<P>(2)双字自对</P>
<P>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P>
<P>上联游目、骋怀自对,崇山、峻岭自对;下联仰观与俯察自对,天朗与气清自对,上下联不相对。</P>
<P>偶感</P>
<P>相逢即有缘,最好是解语会心,由他恣意
风月本无主,放眼皆青山绿水,任我骋怀[云卷]</P>
<P>解语与会心、青山与绿水自对,上下联不相对。</P>
<P>(3)多字自对</P>
<P>三绝诗书画;</P>
<P>一官归去来。 (清·李啸村赠郑板桥)</P>
<P>“诗书画”三字互对,“归去来”三字互对,上下联不相对。</P>
<P>甘肃敦煌阳关长亭联:</P>
<P>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P>
<P>悲、欢、聚、散和南、北、东、西分别都是句内自对。</P>
<P>(4)隔字对</P>
<P>项羽</P>
<P>千古而传,非功非罪;</P>
<P>平生所爱,一马一人。[金锐]</P>
<P>非功、非罪自对,一马一人自对</P>
<P>赠画家刘金河</P>
<P>入佛入诗,与一枝一叶一花相得也;</P>
<P>如人如画,从无笔无心无我而求之。 [金锐]</P>
<P>一枝一叶一花自对、无笔无心无我自对。</P>
<P>题“我来花已落”</P>
<P>是缘非缘,人来人去皆为客
有约无约,花落花开又一春[云卷]</P>
<P>是缘、非缘自对,有约、无约自对;人来、人去自对,花落、花开自对。</P>
<P>(5)不等量自对</P>
<P>  此种自对中,自对词语的数量不同。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说这种对仗形式,“如系五言,往往是上两字与下三字相对,如系七言,往往是上四字与下三字相对,这样,虽然在字数上不相等,在意义上是颇工整的对仗”。</P>
<P>四面荷花 三面柳;
一城山色 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P>
<P>二分诗景 八分画;
楼外江声 天外峰。 (吴恭亨自题居处)</P>
<P>2、句子自对</P>
<P>句子自对,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如根据自对句子的多少,可以分为两句自对、三句自对、以及更多句自对;根据自对句子的字数是否相等,可以分为等字数句子自对和不等字数句子自对;根据自对句子是否上下相对,可以分为上下也相对的自对和上下不相对的自对;根据自对句子是否重字,可以分为有重字的自对和无重字的自对,其中有重字的自对又可以分为规则重字的自对和不规则重字的自对。</P>
<P>各种分类之间存在交叉关系,本篇以上下联是否相对作大的分类,尽量对各种形式的自对句子都举例说明。因自对句的重字是比较难以把握的,对有重字的自对单独提出加以分析。</P>
<P>(1)上下联互对:</P>
<P>彭玉麟题平湖秋月: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辜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P>
<P>后两分句自对工整,上下联对仗较宽</P>
<P><FONT color=#2b2bd5>俞樾贺金安清六十寿联:
推倒一世豪杰,开拓万古心胸,陈同甫一流人物,如是如是;
醉吟几篇旧诗,闲尝数盏新酒,白香山六十岁时,仙乎仙乎?</FONT></P>
<P><FONT color=#2222dd>前两分句自对工整,上下联对仗较宽</FONT></P>
<P>贺石印文36岁生日</P>
<P>才占古今先,文襄筋骨、刚直精神,看斯人上继名贤,是何手段?
心同天地广,岳麓山岚、潇湘水气,与此地平分秋色,乃大襟怀。[金锐]</P>
<P>小注:文襄(左宗棠)、刚直(彭玉麟)为清末中兴名臣,亦皆楹联大家。当代楹联名家石印文先生与左、彭同为湖南人,此联据此以才华作比,拉人作衬,亦好手段。</P>
<P>此联第2、3分句构成自对,上下联相对。 </P>
<P>彭玉麟</P>
<P>江横铁索,山驻雄兵,血战有余哀,只手未能撑大局;
文配子瞻,武同鹏举,危楼倾巨栋,何人复起筑长城?[金锐]</P>
<P>此联前两分句构成自对,上下联相对。</P>
<P>赠饭量憨大</P>
<P>肚皮何其大也,直欲将百座山、千叠水、万卷书,皆揽为茶饭
性情是谓憨乎?偏定要一点悟、几分痴、些许痛,全发作奇声[云卷]</P>
<P>此联第2、3、4分句自对,自对字数相等,上下联相对较宽。</P>
<P>自由的想象
休管他人青白眼,酒一袋,书一囊,由得如醉如痴,恣意长歌恣意哭
莫耽斯世利名场,水相邀,山相约,大笑无今无古,不妨高卧不妨游 [云卷]</P>
<P>此联中,在第1、4、5分句运用了句内字词自对,第2、3分句句子自对,上下联相同部位部分相对。</P>
<P><FONT color=#1a1ae6>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名贤手笔,菩萨心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15:09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B>为得佳联期友死</B>
<P align=center><B>金锐</B><B></B>
<P>
<P>去年,网友怀抱昆仑被某论坛屑小威胁,言欲取其性命云云。昆仑联遗貌取神,险峻奇崛,睥睨万端。若咏雪之“始于纷乱;终作清白”、咏山之“太常亘古;一默由来”,俱为佳品。有好事者寂寞西风,半开玩笑地发了一个帖子,言依太白哭晁卿之例,先作一挽联,联云:

<P>
<P>
<P>宵小如此,肝胆如君,死真得所宜,唯恨离家身万里;

<P>
<P>
<P>横祸飞来,知交归去,天亦不堪问,太息招魂酒一杯。

<P>
<P>
<P>其时昆仑身在异乡,故有上联收句七字。前两个分句作对比,中间五字推进,不言哀而言幸,此是一层,收句七字言恨,然只言离家,不言身死,此又是一层。下联则全以浑然胜,“天亦不堪问”五字已觉悲恸,收句七字更有萧然之气。

<P>
<P>
<P>此联一出,和者无数。到后来,悼挽已成其次,竟大有斗联之势。

<P>
<P>
<P>谢青堂挽联曰:

<P>
<P>
<P>知己叹星稀,想三年鸿雪同行,中道忽失,招饮而今成痛史;

<P>
<P>
<P>彼天如梦寐,正四海蛟波肆虐,斯人一往,虎狐从此乐联坛。

<P>
<P>
<P>以“星稀”喻友死,又能烘托气氛。后面回忆与死者生前之交往,“痛史”二字极沉重。下联说死后之事,作者悲哀、愤慨之情跃然纸上。若说瑕疵,觉得最后七字虽然就事而言,毕竟气力不逮,格调殊逊。此联之对仗,亦有可观,如“梦寐”对“星稀”,对与不对之间,而后面“鸿雪”与“蛟波”,“同行”与“肆虐”都借意形成工对,构思之精巧令人叹服。

<P>
<P>
<P>一散人挽联曰:

<P>
<P>
<P>在早共三巡,依稀记所哭所歌,所谓酒余狂妄子;

<P>
<P>
<P>而今忽一别,顾盼问何从何去,何悼天涯短命人。

<P>
<P>
<P>此联我以为颇失散人水准,“早”字近俚,何不用“昔”?上联连下三个“所”字尚觉急促,可见作者心急如焚,然下联三个“何”字,颇觉敷衍,又有轻佻之感。或有深情,未能入笔。即便如此,看此联之对仗、章法,还是能感受到作者技法上的高明。

<P>
<P>
<P>寂寞西风又挽一联:

<P>
<P>
<P>生斯世为不幸,死斯事则所宜,<st1:PersonName ProductID="何必招" w:st="on">何必招</st1:PersonName>君魂,蛇鼠九原荷笔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较武元衡非相,比宋教仁无名,讵知都盗杀,羽毛万古拟人言。

<P>
<P>
<P>此联起便不凡,正破空而来,“<st1:PersonName ProductID="何必招" w:st="on">何必招</st1:PersonName>君魂”五字极大胆,收句七字反衬其悲愤。下联则入史实,用武元衡和宋教仁对比,二人都为刺客所杀,然被挽者与他们相比,既非相,亦无名,更加可叹。“讵知都盗杀”五字正有古风,“盗”字更是春秋笔法。此句内容上承上启下,笔法又极苍古,不可轻易放过。收句七字气象开阔,亦觉雄武有力。此联的自对技巧很值得玩味,典故下得恰到好处,立意新而深远,语言很有感染力。虽然格律不调,有同声落脚、三平尾之处,但瑕不掩瑜。并且全联一气呵成,声律之不调竟然不查,实不可对此斤斤计较。

<P>
<P>
<P>时习之挽曰:

<P>
<P>
<P>何物太猖狂,敢效倚天抽宝剑?

<P>
<P>
<P>此心真愤激,不堪遍地酹琼浆。

<P>
<P>
<P>上联反用“倚天抽宝剑”之语,不但可切准“昆仑”,又诠释“猖狂”二字,更见讽刺。下联转诸自身,“琼浆”二字境界全出。<st1:PersonName ProductID="时" w:st="on">时</st1:PersonName>先生谦谦君子,作激愤语亦缓缓道来,转乘有致。

<P>
<P>
<P>谢青堂又挽曰:

<P>
<P>
<P>祢正平挝鼓戏曹瞒,竟种祸根,可堪苍昊嫉才,无情若此;

<P>
<P>
<P>袁世凯借刀杀渔父,岂仅公愤,请举刺客诸史,一炬焚之。

<P>
<P>
<P>此联以典故发端,又不拘于典故,故佳。下联“渔父”为宋教仁笔名,此典与西风之联一样,但是落点不同,各有妙处。我读到“请举刺客诸史,一炬焚之”一句时,不由拍案叫绝,只觉热血贲张,不可言说。西风曾颇满意自己“羽毛万古”一联,然见到青堂此联,却也自叹不如。不过就我看来,青堂之联固佳,但上联“苍昊嫉才,无情若此”几字,与典实无涉,只是平常言语,未能翻新深入,似乎还是差了西风一筹。

<P>
<P>
<P>李向隅挽曰:

<P>
<P>
<P>生死两昆仑,再回首雪满千山,愤使清白埋碧血;

<P>
<P>
<P>文章一肝胆,最伤心杯空四海,惊闻狐鼠坏长城。

<P>
<P>
<P>上下联起五字皆浑然天成。然后退一步写,以引出收句。诗贵曲,此联错落有致,作者的感情不是一条直线,正可作一注脚。另外,将“惊闻狐鼠坏长城”与“虎狐从此乐联坛”作对比,意思相仿,但李向隅笔下更觉体格高尚。全联铿锵有力,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杯空四海”一处觉弱。

<P>
<P>
<P><st1:PersonName ProductID="乔中兴" w:st="on">乔中兴</st1:PersonName>先生挽曰:

<P>
<P>
<P>缘何致死,众友戚然,网络愕然,顷?script ></scrip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3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16:05 | 只看该作者
<P>



<P>
<P align=center><B><FONT color=#1111ee>应对入门</FONT></B><B>
<P></B>
<P>
<P>        对句,是在别人出句(出句可以是上联或下联)的基础上,补充另外的半副联,与出句者共同完成一副对联的创作。一个好的对句,可以与一个好的出句相得益彰,也可以为平淡的出句增色添彩。那么,怎样对好一个句子呢?

<P>
<P>
<P>一、读懂出句。

<P>
<P>
<P>对句和成联创作不同,成联在下笔前先要构思我要表达什么。而对句先要弄懂出句在说什么,怎样将出句内涵完成之或提升之,考验的是对出句的理解和应变能力,是一个被动创作和主动创作兼而有之的过程。对句的情绪、语境、气势,甚至风格,都要在充分读懂出句的基础上进行构思。

<P>
<P>
<P>怎样才算读懂出句呢?大致应该包括:

<P>
<P>
<P>1、明确出句的立意。
   立意即联句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或是联句所能体现的审美情趣。明确出句的立意, 即要理解出句想要表达什么:是写景状物,是抒情寓意,是说理立志,或是斗智取巧、暗含机关?   一副好的对联,往往来源于下笔前的立意,来源于深入的思考和机智的文采。请看山海关一联:   
   群山尽作窥边势;
   大海能销出塞声。
   联语道出“山”、“海”之气势,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的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

<P>
<P>
<P>2、把握出句意象:

<P>
<P>
<P>所谓意象,即是楹联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的多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平时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说的“象”。

<P>
<P>
<P>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选取了代表六种景物的六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无一字直接描述情绪,但如梅尧臣说“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可谓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又如翁方纲题“陶然亭”一联:烟笼古寺无人到;树倚深堂有月来。上所选联意象“烟、古寺、无人”在幽静二字上着墨,下联选取“树、深堂、月”,与上联共同构成一幅幽静雅致的画面。
    因而,把握出句意象,揣摩出句意象中隐含的意思,以对句完善补充,才能与出句的思想内容、审美情趣和谐一致。

<P>
<P>
<P>3、明确出句的遣词构句方法(表现手法)。
   分析出句是否运用了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顶真、衬托等一些常见的修辞方式,或如双关、拆字、合字、叠字、重言、回文等一些特殊的谴词组句技巧。对句采取对应的表现手法,风格一致,才能使上下联和谐一致,否则很可能出现头重脚轻、上强下弱的现象。

<P>
<P>
<P>对联表现手法很多,几乎所有的文学写作技巧,都可以应用到对联写作上来。下文仅作简单介绍。使大家有个粗略了解,然后在实战中去学习领会。

<P>
<P>
<P>1.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P>
<P>
<P>2.比拟:比拟就是运用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即故意把物当成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成乙物。如:
  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福祸;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P>
<P>
<P>3、夸张:即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如: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里煮乾坤。

<P>
<P>
<P>4. 排比: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这种方法多用于长联。如:湖北武汉东湖风景区联:
    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
    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

<P>
<P>
<P>5、顶针法: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

<P>
<P>
<P>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P>
<P>
<P>6、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

<P>
<P>
<P>7. 谐音双关: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
  因荷而得藕(谐音何、偶)
  有杏不须梅(谐音幸、媒)

<P>
<P>
<P>8. 字义双关
  宰相合肥天下瘦(宰相是李鸿章所任官职,李是合肥人)
  司农常熟世间荒(司农是翁同 龢 所任官职,翁是常熟人)

<P>
<P>
<P>9. 析字:是指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联。
     合字如:
  少水沙即露
  是土堤方成
  拆字如: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冻为东两点、洒为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切是横七刀、分?script ></scrip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8 小时
主题
15

936

帖子

0

精华

8973

积分

联都贡士

联都进士-剑津渡客

Rank: 6Rank: 6

UID
15481
经验
123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2
4
发表于 2008-6-4 16:19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云卷</I>在2008-5-9 15:09:15的发言:</B>

<P><FONT size=3></FONT></P>
</DIV>
<P><FONT size=5><FONT face=隶书><FONT color=#0000ff><b><EM>云卷姐姐,为什么要1000</EM></b>威望才能观看呢?</FONT></FONT></FONT></P>
联附蓬门招往客文窥子典采儒风      --洱人采薇作对真君子入坛成联是雅人      --七十而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13:16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设置1000威望值的是别人的一篇还在修改尚未发表的文章)</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7 17:05 | 只看该作者
威望值解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80

2944

帖子

1

精华

1

积分

联都贵宾

联都进士

Rank: 4Rank: 4

UID
6494
经验
378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9
7
发表于 2008-6-7 23:2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学习了[em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8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14:51 | 只看该作者
联学管窥(作者: 刘太品)

正名第一

    明晰的概念是学术理论建构的基石。为了正确评价对联艺术的历史并客观地描述其现状,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而严密的对联学理论体系。首要的工作是将楹贴、楹联、对联、对子、联语等等通常被混用的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

    笼统的对联概念应被分解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对联,即一种适用于特定场合、词语对仗、音调和谐、上下联完整地表达出某种含义的文体形式。它的核心是形式上的“对”和内容上的“联”,能自由地用来写景、抒情和说理。二是所谓的巧对,它是一种只注重对仗奇巧的文字游戏,上下联内容一般没有连贯性,通常被穿插在“对联故事”的情节中。同属这一类的还有:无情对、诗钟、内容不连贯的集句、技巧型征联。三是属于“对仗练习”性质的句子,它只是对仗工整的两句话甚至两个词。

    对子和巧对的核心是“对”,注重的是技巧性,一般不用来达意,所以不属于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重的对联的范畴。清代梁章钜对它们之间的分野讲的很清楚,《巧对录·序》云:“余辑《楹联丛话》,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余谓是对也,非联也,语虽通而体自判。”后人没有真正重视这一主张,却把本属“小道”的对子和巧对笼统地与文学体裁之一的对联相提并论,影响了对联艺术的发展。

    “楹联”一词的原意仅指那部分“贴挂于楹柱上的对联”,就不甚严格的习惯用法而言,基本上等于对联的概念。

    起源第二

    对仗是一字一音的汉语所独有的一种个辞手法。先秦的诗文谣谚中偶见采用,汉赋运用渐广,通篇对偶并讲求声律的骈文经魏晋南北朝至中唐,主导文坛五百年之久,而迅速崛起的近体诗又把对仗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在偶句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达到鼎盛的六朝至盛唐期间,“对子”这一对联的初级形态曾广泛存在,随代杜公瞻曾有“专以对语成书”的《编珠》。因为其只是为较高级的诗文创作服务的“基础训练”,所以无法自足地演化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至中晚唐古文运动兴起,骈文迅速没落,格律诗也从巅峰跌落下来,此时偶句文学需要一种新的文体形式来连续,“对子”便获得了提升自己形态的机遇。

    从现实的角度考察:文人有摘取诗文警句吟咏欣赏的习惯,警句虽是原作中的一段残片,但摘出后在审美感觉上会产生趋向于完整的微妙变化,这会使人意识到单独一联也可以独立成章并表达出一个完整的含义,这便是对联意识的最早显现。

    敦煌史料上有以偶句书于桃符的记载,但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对联。上述因素通过桃符这一契机,最终孕育出对联最早出现的形式——春联。上下联分书左右并严格对仗的春联应在中晚唐出现,并在某些地域形成一种新的桃符习俗。后蜀孟昶嗣位时仅15岁。距唐代不过27年,“每岁除降命学士为词题桃符”必源于地域习俗,春联形式的产生理应上溯到“无体不备”的唐王朝的中晚期。

    流变第三

    对联介于抒情文体与实用文体之间,实用性和趣味性使这一雅俗共赏的文体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拘于形式技巧的两句式结构,必然导致造语的牵制和行文的局促。这使得对联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形成了民间之后,没有迅速地光大于一代之间。一千年来,对联一直在民间文学和高雅文学的夹缝中生存,文人多把巧对连同对联视为逢场应景或游戏笔墨的“小技”,很少有作者严肃地以全部学力投入对联创作并以对联名世。这便是对联难以跻身正统的文体论和文学史的原因。

    对联自中晚唐萌生之后,五代两宋及元是对联的“发育期”,继春联之后,婚联、寿联、挽联、述志、抒怀的书斋联及口头联语相继出现,对联初步奠定了独立文体的地位。

    明代,朱元璋出于恢复汉族文化传统的目的而大力倡导春联,使对联文化进入蓬勃发展期,对联艺术开始进入“自觉”的阶段。

    大部分传统文体至清代已难辟新境,而对联却存在着有待开拓的创作空间。于是,部分学力深厚的文人专注于对联艺术的创作,大量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把对联艺术推上了全盛期。

    “五四”以后,随着古典文学到新文学的更替,对联进入一个调整期,新时期对联艺术的复兴,可以视为调整的最后一个阶段。如何在继承优秀传统的项目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对联艺术特征,即如何完成对联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蜕变,是每一位对联家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对联是一种处在发展中的而非僵化了的文体。对联艺术必须也必然面向一个新的世纪。

    结构第四

    对联艺术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个品类繁盛的大家族,传世联作可谓洋洋大观。这些种类和联作是依照一定秩序组合而成的条理井然的“大系统”,绝非无序的堆积。通过某一特定的视角,我们可在某一轴线上描述联作的分布状态,并给每副作品确定既定的坐标点。

    以种类来说,各类联作均分布在由自我到自然的一条轴线上,大致划为三类:自然人文景观类,社会人际交往类和个人情怀志趣类。

    从句式和语言风格上区分,可以看出对联的发展就是不断融合各类文体特点的过程:庄重的五、七言源自律诗;典雅的四、六句式源自骈文;铺叙者源于赋;雅丽者源于词;流畅简洁并常带语助词者源于古文;并有以古今口语入联的俚语联和白话联。可以说,对联实际上是由各种文体特点复合而成的边缘文体,它们共同遵循对联的艺术特点,使对联最终形成“别是一家”的独立文体。

    对仗是对联最基本的要素,也是判定联与非联的最终标准。在对仗这一轴线上,联作的分布可分为三部分:一端是工对,中间是宽对,另一端过渡到“似对非对”的形态。如果抛开形式主义的偏见,对仗的宽严从形式上讲是等价的,并非对仗愈工联愈优,反之联作愈劣。    对联系统中任意选定的轴线,均存在类似的有序分布,如声律、词语结构的对应等等。全面而透彻的分析之后,自然会对对联这一系统的内部结构了然于胸。

    声律第五

    声律原指律诗中平仄声调运用的不可移易的格律限制。在适于吟咏的文体中,声律的运用确能达到“声转于中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的艺术效果。但声律能否做为对联艺术不可缺的格律,还值得商榷。

    如果认为对联脱胎于律诗,并一直处于律诗的“衍生文体”的地位,声律无疑应视为对联的格律。若视对联为各类文体复合而成的“边缘文体”,声律便不应称不可逾越的对联格律。由于对联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各类文体的特点,句式节奏语气风格穷其变化,源于律诗的严格的声律限制因不适应这种变化而一直处于被淡化的趋势中。事实上,在古文及口语节奏的对联中,所谓声律,已经宽泛到仅注意末字平仄的地步。声律只能视为有必要运用的最重要的一种“对联技巧”,若仍视为必须遵守的对联格律,便是一种理论上的滞后。
    在对联系统的声律轴线上,一端是严格的律诗平仄可知式,中间是灵活掌握音节点的声调以达到大致和谐的形式,另一端则仅仅照顾到尾字的上仄下平。单就形式而言,它们之间不应有优劣之分,如同不讲平仄的古体诗并不比格律劣等。在应该注意平仄的诗歌节奏的短联上倡导声律有一定必要,以宽容的理念充分尊重作者创作与探索的自由则更有必要。见联不信纸内容先看平仄,动辄强行“诊治”,正是联坛形式主义倾向的集中体现。对联是发展中的文体,从历史上看,声律联无疑是最具魅力的对联部分;面向未来,非声律联或许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对联种类。

    内容第六

    形式问题澄清之后,评价一副对联优劣的唯一标准乃是联作内容的表达。如果真存在病联的话,内容的不完善才是真正的“联病”,如果总在形式上纠缠不休,将无法触及对联艺术的本质。

    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是对联艺术的最高境界。对联是作者文字功底,艺术素养和思想情操的综合体现。机械的思想说教,直白的感情发泄、空泛的景物堆砌,均不属于上乘的对联创作。

    多元化的对联艺术将为新的世纪里对联向主流文化靠近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雅俗共赏”仍是对联发展的大道。为时代所接受的鲜活生动的语言是对联生命力的基础,一个时代的文学必须体现该时代的语言特征。陈言、俗语、古奥生僻的词汇应是对联创作的大忌。乘法、新奇生动、流畅自然才是新时代对联语言的特征。

    浮浅的吟风弄月、歌功颂德、嗟老叹卑不应成为现代对联表现出的思想情感的基本格调,对联的风格即是人的风格,鲜明的对联个性和实力严整的风格流派是对联艺术跃上新境界的标志。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与现代人生的情感之间,在古典意境与新诗情味之间,应该产生出一批有传统文化特色、有时代生活特色、有对联艺术特色的传世精品。

    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对联将是一棵无法成活的无本之木,离开了时代的精神,对联只能是侏儒型的小巧盆景,甚至斑驳成一尊丧失生命力的根雕。有可能的话,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培育成傲立于时空的柱天大木呢?

                    1995年秋暮于木石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 小时
主题
703

9383

帖子

0

精华

8万

积分

荣誉版主

逆旅行人

Rank: 6Rank: 6

UID
10282
经验
1128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
9
发表于 2008-7-20 15:21 | 只看该作者
献花花[em23][em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3:25 | 只看该作者
<P>这篇文章亦甚爱

<B>论联杂缀</B></P>
<P><B>向义</B></P>
<P>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阴阳相并,以俱生奇偶,相互以为用。世间一切事物,莫不相对以生。无独有偶,文章之事,亦犹是也。孔子作文言,多用偶语,以发明乾坤之奥,诠释四德之名。千古之文,莫大於孔子之言易矣。迄於后世,骈偶日盛。楹联虽起於晚近,实出偶文之绪馀,亦君子所弗弃也。联语之辑,昔少专书。梁氏《丛话》,未及通论。间与友朋商榷,偶有论列,信手记录。积久成帙,聊以就正有道已耳。</P>
<P>楹联兴始
    楹联之兴,说者谓始於孟蜀,驯至近代,始集大成。初不过截取诗词一二联,张之楹柱。厥后应用既广,休裁日新。前之作家,殊难尽善。大抵篇幅有限,圆浑为难。妙手偶得,一不能再。长联每失堆砌,短联苦难包扫。运用典实者,不免点鬼之讥。一味白描者,动贻浅俗之诮。境界即殊,雅俗自判。求真惬心,贵当实不数数逅也。
    同里司煜兹丈(炳煃)谓楹联实不始於孟蜀。唐太宗赐萧瑀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仅此二语,即后世楹联之权舆也。萧梁刘孝绰屏门不出,为诗十字,以题其门曰:“闭户罢庆吊;高卧谢公卿。”语见元林坤《诚斋杂录》,此直是大门之楹联矣。不过萧梁无楹联之名耳,云云。录之以待论定。</P>
<P>楹联四品
    昔人评论书画,皆第列其品,以判优劣。大要为神、逸、妙、能四品而已。包慎伯论书,於能品之次,又列佳品,殊嫌蛇足。不知妙品、佳品,区别安在?间尝取以论联,谬欲次列其品,略定甲乙。继思联语为用,实兼诸种文体之长,而篇幅有限,结构綦难。神品既艰,逸品亦不易,通常惟妙品、能品耳!能品之下,等诸自郐,复何取焉?
    联之神韵自然者,神品也。冲淡、清奇、飘逸、疏野者,逸品也。高古、雄浑、豪放、旷达、流动、含蓄、风骨、悲慨者,妙品也。典雅、劲健、绮丽、遒练、缜密、细切、沉著、委婉者,能品也。</P>
<P>吾黔联语可当神品者
    吾黔联语,可当神品者无几。普这县鹦鹉寺联云:“一峰天半闻鹦语;万籁松间只马蹄。”脱尽恒蹊,绝无人间烟火气。古州容园飞秋阁云:“天语有声人独听;仙槎无路客难来。”境界亦高。</P>
<P>吾黔联语可称作家者
    吾黔流传联语,可称作家者,不过数人。汪仙谱之作,逸品为多,吐属名贵,迥然不同。易笏珊、赵铁筠亦颇佳妙。罗苏溪则在妙品、能品之间。陈冠山除传诵诸联外,均难相称。其馀偶有著录,鲜克名家。
    郑子尹、莫郘亭二先生之作不多,概现所见,以集句为多。经师之言,古朴典重,穆然深远。莫先生有集联行世。近时杨和甫先生亦有《绵桐馆集联》,所集石鼓既诸史语,至数千百联。洋洋大观,诚当代巨擘也。</P>
<P>联语之贵
    联语贵在吐属名贵,寄托遥深。若实事求是,虽句句切合,终嫌笨伯。妙手则不即不离,自然入扣。</P>
<P>联语不可带头巾气
    联语不可带头巾气,不可带市井气。冬烘之语,既涉浅俗。江湖之言,尤为鄙陋。墨卷滥调,极其臭腐。经生语录,亦嫌质实。大抵才人之作,偏於词章。庶几词旨圆匀,风神逸宕,是为上乘。</P>
<P>联语须有识见
    联语须有识见,有身分。既要议论翻新,亦须自占地位。若仅顺题敷衍,文辞难美,於义无取。</P>
<P>集句联贵浑成
    集句之联,贵能浑成。信手拈来,天然凑合,殊不易得。寻常逗辏之作,饤饾满纸,徒取憎耳。</P>
<P>出对匀称工力悉敌方妙
    联语须出对匀称,工力悉敌方妙。如难兼善,则一起一结,务须注重起句。须气象光昌,笔力健举。结句须馀韵悠扬,耐人寻味。否则,平起平落,焉能动人?
    昔人传诵之联,佳作固多,然每有出对,不能相称者,甚至其难也。大约先得对句,再求出句,似为较易。因对句胜过出句,易於出色耳。</P>
<P>切地切人
    联语须切地切人,移易不得,方为上乘。肤泛之作,词藻虽佳,但宜於此者,亦宜於彼。随处去得,於事无当。庆吊之联,尤贵有人有己,切合身分,不可移易,方称合作。</P>
<P>刘孙之言
    昔刘彦和谓:“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孙松友谓:“行文之法,用辞不如用笔,用笔不如用意。隶事之方,用史不如用子,用子不如用经。”至论名言,於联语之道,不啻金针度与矣。</P>
<P>对偶之法
    对偶之法,一句相对者,为单对。两句相对者,为偶对。长联须以单偶互用,方见流宕之致。此外,尚有巧对、借对、虚对、流水对、各句自对之不同。要使字斟句酌,有珠联璧合、戛玉敲金之妙。</P>
<P>六对八对就句对
    唐上官仪论诗,立六对、八对之别。六对者,一曰“正名对”(“大地”对“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对“草芽”是也);三曰“莲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八对者,一曰“的名对”(送酒东西去,迎瑟南北来);二曰“异类对”(风织池边树,虫穿草上文);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00:36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1a1ae6>浪子联乱弹</FONT></P>
<P>前2日听说浪子生日,欲作联贺,浪子说不如夸夸他的联。虽然我很喜欢浪子的联,但给予具体的批评赏析,以我之眼力笔力,实在难为。但考虑到小浪生日嘛,就胡乱写些文字,权为生日之贺。解读如有违作者本意,非我之过也。</P>
<P>我记得的浪子的第一个联似乎是在一篇文章里,那时刚开始学对句,乍见之下,非常震动,联云:</P>
<P>笑几个痴人,结成知己;
分一杯沧海,忘却平生。</P>
<P>上联虽是性情之笔,亦寻常语句,下联起句如大海潮生,苍茫无际,而结句又鸿雪不存,直欲将无解人生,无穷悲喜,一饮了之。</P>
<P>后断断续续看到过一些浪子联语,看得不多,虽觉清朗可诵,印象却是不深。直到前不久看到浪子的一个自选联集,感动犹似当时之见“一杯沧海”。</P>
<P>写清莲论坛几联最为触目</P>
<P>以濂溪好,以谪仙呼,昔来三两知音,击节偶然杯一举;
亦步兵狂,亦樊川恸,此去万千心事,论书何奈笔长抛。</P>
<P>知音有爱莲人,有诗中仙,行藏若阮步兵,若杜樊川,是此等人物汇聚一坛,诗酒相酬,率性而为,算别后论书抛笔,或有伯牙摔琴之意吧?</P>
<P>清莲论坛</P>
<P>数十人狷者狂者,待今朝复念,人何堪,水何堪?泪落青衫,谁弹起琵琶江上; 两千日情兮魂兮,竟底事重来?诗亦寂,琴亦寂,愁生绿鬓,风吹开箫管天涯。</P>
<P>一个论坛而已,何用情如此?上联隐含琵琶行之典,生天涯沦落之思,下联诗琴俱寂,亦痛入心肺。起句直切主题,虚词亦佳。全联情文相生,飘然人外。</P>
<P>清莲论坛</P>
<P>水不能覆我体,风不能折我骨,花不能染我幽香之气,问何人弦上音知,一字曰清如是也;
懵懂时寄以痴,狂狷时寄以才,漂泊时寄以行旅其情,任万里天涯蓬转,吾心未倦即归哉。</P>
<P>三个自对句一气直下,丝毫不觉艰涩。用情深挚,用语清绝,岂是他人容易道得?</P>
<P>尤爱其风景联语,兹录数则:</P>
<P>岳阳楼</P>
<P>飞仙而过,且任由子美题诗、希文作记,三去三来轻百废;
放酒即歌,浑不与功名相近、忧乐相关,一楼一水各千秋。</P>
<P>上联以吕洞宾“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为线,巧妙连缀与岳阳楼相关的几个典故:杜甫题诗《登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藤子京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下联之议论由上联生发,吕仙人放酒即歌,杜子美怀才不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一楼一水各千秋”收结,水到渠成。全联气脉流畅,行文潇洒,立意翻新,岂非才人方知山水乎?</P>
<P>天印山</P>
<P>一印篆青山,十里秦淮供妙手;
片云来古寺,六朝烟雨湿疏钟。</P>
<P>上联工浑称题,下联造语如虚如实,感慨若有若无,如江南烟雨,飘飘渺渺,神思悠远,俯仰无端。而湿字如有神助.</P>
<P>龙庆峡</P>
<P>险如巫峡,清似漓江,得造物之玄机,形神别具;
上绝青冥,下衔紫陌,揽流云以胜景,俯仰自知。</P>
<P>上联妙手画图, 语隽而工; 下联倚天拔地,语特雄奇。</P>
<P>网师园</P>
<P>清浊无关,且一任世态人情,收归渔网;
亭台自爱,是谁将天然物化,置在名园?</P>
<P>上联因名得义,“一任世态人情,收归渔网”,写悟写隐,亦戛戛独造,真天才之笔。</P>
<P>拙政园</P>
<P>倚栏最爱池上荷花,问香气一帘,入谁怀抱?
临水欲留园中秀色,怕清风数缕,分我湖山。</P>
<P>“怕清风数缕,分我湖山”云云,如痴人呓语,最见诗心。</P>
<P>扫叶楼</P>
<P>一水北而南,江声吴楚催人远;
千山晴复雨,秋色楼台扫叶多。</P>
<P>风神逸宕,情致翩翩。然扫叶多三字,虽合题旨,终觉太实。</P>
<P>琵琶亭</P>
<P>亭外待何年,烟水无情,尚有风来听太息;
天涯拨此曲,琵琶有泪,是如人去不重逢。</P>
<P>写“琵琶亭”不外“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套子,然惯见之下,依旧能以文辞动人,非情多才富者不能为。</P>
<P>沧浪亭</P>
<P>一叶滞南乡,是吾家好山水,谁使君作价待沽,明月千钱,清风万贯?
七弦拟古调,想昔日倚亭台,尝与子驱车往见,卿言落叶,我指沧浪。</P>
<P>上联之意,谓沧浪亭本是吾家好山水,如羁客滞留南乡,使不幸而作价待沽,惟明月千钱,清风万贯方可购之。以叶拟亭,以君呼亭,真匪夷所思。此意此语,似前人无道,料后人亦难道也。下联转言自身,未解之处,自有其所本之事,不作多言。此联虽非正统笔法,但以情御笔,随意行文,风雅足见。</P>
<P>按沧浪亭始为五代吴越王钱缪之子钱元亮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傍水造亭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故有作价待沽之言。</P>
<P>陶然亭</P>
<P>由岳麓停车爱晚,至琅琊设宴集宾,原无论江北江南,雅趣陶然同白傅;
饮酒篇把盏山边,漱玉集卷帘篱外,正可谓唐前唐后,幽怀各自托黄花。</P>
<P>四个七字句一气呵成,不觉凝滞。谋篇布局,自有章法。</P>
<P>兹录浪子语为解:陶然亭在北京,取白居易诗中“待到菊黄秋酿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8 小时
主题
9

345

帖子

1

精华

121

积分

联都贵宾

2009年殿试探花

Rank: 4Rank: 4

UID
9392
经验
12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4
12
发表于 2008-8-10 11:53 | 只看该作者
印个脚印,以后就对着脚印走.貌似来了N次,却只有一脚印[em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16:39 | 只看该作者
吴恭亨论对联创作之“法”<P align=center>李文郑</P><P>  近代湖南慈利人吴恭亨(1857—1937),字悔晦,诸生,一生以游幕、教读为业。曾主讲湖南常德书院,并任中学教席。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湖南特别省议会议员,任慈利县进步党主任干事、《慈利县志》总纂,南社成员。著作颇丰,有《悔晦堂丛书》,其中有诗集、尺牍、日记、对联、文集及《对联话》十四卷。</P><P>  吴氏的《对联话》应该是民国年间的一部重要对联著作。这里,想仅就其中关于对联创作之“法”的论述,谈点自己的学习体会,并向同好请教。</P><P>  吴恭亨所提到的对联创作之法,十分丰富,如虚写法、实诠法、压题法、抬题法、暗射法、假借法、加倍衬法、串作之法、大劈斧法、狡狯手法、望文生义法,以及老树著花、老干无枝、不放松一步、宽题走窄路等等。</P><P>  一、虚写法。如卷一他本人题三都七姑山七姑寺联:“大庇一方民,丛祠无恙;遍行九州雨,神女不归。”他说:“盖循‘七姑’之名,望文生义法也。案,此为虚写法。”大约是关于“七姑”的事实太少的缘故吧,于是就从虚处写来:说“七姑”庇护一方百姓,而其“丛祠”还完好;她为民九州行雨,顾不上回家。望文生义,原意是只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不求确切了解词句的内容。这里意思是从“七姑”二字字面而生发出联语来。——这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发:当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却还要说、还要写,甚至是必须说、必须写时,便可从“虚处”写来,“望文”而“生义”。</P><P>  二、实诠法。如卷一旧题明代土司吴君墓联:“昔扰荆蛮,历汗马百战场,说分茅有九溪父老;今非明社,剩卧牛一抔土,问守冢到几叶儿孙。”他说:“案,此为实诠法。”上联写这个明代土司吴某,曾袭扰“荆蛮”,身经百战,到“分茅”(分封王侯)时却首先想到的是父老乡亲;下联说如今已经改朝换代,吴某仅仅剩下一座墓葬,也不知道守墓的子孙到了第几代了。卧牛,即牛眠地,指卜葬的吉地。《晋书·周访传》:“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父老,谓曰:‘前岗见一牛眠山汙(低洼)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又指一山曰:‘此亦其次,当世出两千石。’言迄不见。侃寻牛得之,因葬其处,以所指别山与访。访父死,葬焉,果为刺史,著称宁、益,自访以下,三世为益州四十一年,如其所言云。”——以写实为主,如实诠释。</P><P>  三、压题法。卷一:“作文有压题法,如以甲事衬出乙事,而自抬高身价是也。”如湖南某人督学江苏,题金陵贡院联:“吾道南来,的是濂溪正派;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又,彭玉麟题金陵湖南会馆联:“栋梁萃杞梓楩楠,带来衡岳春云,荫留吴地;支派溯沅湘资澧,分得洞庭秋月,照澈秦淮。”都是以湖南衬出江苏,而抬高湖南身价。用衬托、对比手法,寻源析流。</P><P>  四、抬题法。如卷二引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扬州华佗庙联:“元龙币聘以来,泽被广陵,到此日青囊未烬;孟德头颅安在,烟消漳水,让先生碧血常新。”又:“大儒以胞与为怀,小数得名,莫匪术耳;汉室有心腹之患,神针难救,岂非天哉。”吴氏说:“出幅用压题法作抑笔,对幅用抬题法又作扬笔,神龙夭矫,不可方物。”其实就是先抑后扬的手法。</P><P>  五、暗射法。暗射就是影射,即暗指某人某事。清初李渔(笠翁)《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同属包括之词,而分难易于其间者,以家门(戏曲名词,指南戏和传奇的开场白,内容系剧情大意或剧中人物的家世。李渔概括为“开场数语,谓之家门”)可以明说,而冲场引子及定场诗词全用暗射,无一字可以明言故也。”这是吴恭亨针对嵌字联而说的,他说认为嵌字“约束思想”,所以在卷十三解释说:“今有创为暗射法者,不用字面,单用本字故事,亦所谓异军特起者。”如赠小宝联:“天下莫能破;楚国无以为。”又赠三声联:“杨柳乍眠还乍起;芭蕉宜雨不宜晴。”吴氏评论道:“出幅实写‘三’字,对幅浑衬‘声’字,工绝。”又曹缦卿赠豆腐西施联:“研磨南国相思味;惭愧东家欲效人。”吴氏评论:“上句暗射豆腐,下句暗射西施,真是天衣无缝。”</P><P>  六、假借法。假借原指假借义,即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如“而”,原意为胡须,借用为连词义;“来”原意为小麦,借用为“来去”的“来”。如卷十四拆字联:“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吴氏评:“此盖所谓假借法也。”其中的“东”和“西”,原意是东方和西方,这里的意思是“东”字和“西”字;“二点”和“三点”,句子中指两点雨和三点雨,又借用为“两点水”和“三点水”两个偏旁。至于“切”和“分”的“横七刀”、“竖八刀”,似乎应该是析字(从汉字的形状上着手)。</P><P>  七、加倍衬法。加倍的意思,是泛指程度比原来深得多。如卷三何耘劬题东莞袁崇焕祠联:“天命有归,万里长城宜自坏;人心不死,千秋直道任公评。”吴氏评论:“案,怀宗杀袁崇焕为致亡之一端,联语微为鸣屈。出幅言‘天命’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18:07 | 只看该作者
<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center><B>最后的辉煌——清末名臣的对联创作</B><p></p></P><P 0cm 0cm 0pt">发布时间:<st1:chsdate w:st="on" Year="2006" Month="5" Day="20"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2006-05-20 </st1:chsdate> 文章作者:傅小松  </P><P 0cm 0cm 0pt"><p><FONT size=3> </FONT></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2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char-indent-count: 2.0" align=left>清末内忧外患。外有列强入侵,内有起义暴动,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时势造英雄。但既造就了一大批矢志救国救民的起义首领、革命领袖,也造就了一批忠心耿耿维护清朝统治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彭玉麟、李鸿章、郭嵩焘等。这些风云人物,在近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他们皆以才华著称。尤以联语为天下推崇,相形之下,他们的诗文创作则大多要逊色得多。清代楹联,在这几位“出将入相”的末世名臣手里,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center><B>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B><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黄爵滋、魏源等人提倡经世之学。任东河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后任江苏巡抚,又兴修白茆、浏河等水利。1838年在湖广总督任内,禁止鸦片,成效卓著,为禁烟代表人物。旋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输入。次年到广东,为了解西方情况,派人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主张对外商分别对待,孤立烟贩。与总督邓廷桢协力查办,严令英美烟贩缴出鸦片237万斤在虎门当众销毁;并积极筹备海防,倡办义勇,屡次打退英军武装挑衅。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严密设防,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因受投降派诬害,被革职。次年派赴浙江,筹划海防,不久充军新疆,曾在新疆兴办水利,垦辟屯田。后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因病辞职回籍。1850年起用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在潮州途中病死。谥文忠。时人悲痛不已,李俊彦挽联云:<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千秋青史存公论;
四海苍生哭此人。<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胡林翼挽云:<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报先帝而忠陛下,两朝开济属宗臣,表续出师,千古英雄同下泪;
佐天子以活百姓,万口欢呼起司马,家传画像,四方妇孺亦知名。<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左宗棠挽联云:<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附公者必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林则徐才华横溢,善书法,工诗词联语。有《林则徐集》、《云左山房诗钞》。其联作辑本,清末有福州萨嘉榘《林则徐联句类编》及萨伯森《林则徐联话》,前者收联147副,后者为46副。今人李文郑《林则徐楹联辑注》(1993年5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收联170副。<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林则徐擅诗能文、工书法,但为时人所推崇的还是楹联创作,林的挚友梁章钜在《楹联丛话》系列中记载了他的部分联作,并一再赞扬他:“最工作联语”、“工为楹帖,而于挽词尤能曲折如意,各肖其人。”清李承衔《自怡轩楹联剩话》卷一中谓:“林文忠公联语,余技之余也,然为之亦雅切不苟。”由此可见,林氏联语,世有定评。林应推为近代第一位楹联大家。<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p></p></P><P 0cm 0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18:08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333333><FONT size=3>续:</FONT></FONT></P><P><FONT color=#333333><FONT size=3>1841</FONT>年</FONT>2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抵击入侵英军,当时两广总督琦善故意不发援兵,致使关及部下四百人全部英勇战死。林则徐满怀悲愤写下挽联一副,堪推千古名作:<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上联写关天培任广东水师提督六年间,苦心经营的坚固海防,竟由于清政府投降派官吏的破坏而毁于一旦,致使守疆将士尽含恨殉国。下联歌颂关天培及同时殉难的爱国壮士的崇高气节,连他们的敌人也不得不赞叹钦佩,“双忠”,指关天培及与其一道牺牲的将领麦廷章。联语正反相对,痛斥卖国贼赞扬殉国者,语挚情深,疾首痛心溢于言表。下联以“闻异类亦钦伟节”来反对,翻空出奇,堪称妙笔。<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center><B>二、曾国藩:“虽逆境亦畅天怀”</B><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等职。1853年初(咸丰二年底)为对抗太平天国,以在籍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旋扩编为湘军。次年发布《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天国。率兵阻击太平军,并出省作战,夺取武昌和田家镇。1855年在湖口、九江被打败,退守南昌。次年因太平天国发生杨韦事变,再陷武昌。1858年占九江,令李续宾率湘军主力攻三河,被太平军歼灭。旋以曾国荃吉字营为基础,扩充实力。1860年升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主张“借洋兵助剿”。1862年(同治元年)为协办大学士,派李鸿章到上海,左宗棠入浙江,伙同“常胜军”、“常捷军”夹击太平军,并派曾国荃围攻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次年奉命督办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对捻军作战,后战败回两江总督任。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上海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1867年授大学士。次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查办天津教案,受到舆论谴责,回任两江总督。后病死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楹联著述有《曾文正公楹联》、《曾文正公联语选录》等。<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曾国藩一生出将入相,外王内圣,立德立言立功三皆不朽。时人论之,以为有史以来惟诸葛亮、王阳明先生稍可与之相比。曾逝世后,挽联如云,对他极尽赞美之词。左宗棠挽云:<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李鸿章挽云:<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安内攘外,旷世难逢天下才。<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何绍基挽云:<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武乡淡静,汾阳朴忠,洎于公,元辅奇勋,旗常特炳二千载;<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班马史裁,苏黄诗事,怜忆我,词坛剀谊,风雨深潭四十年。<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俞樾挽云:<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是名宰相,是真将军,当代郭汾阳,到此顿惊?script ></scrip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18:09 | 只看该作者
<P>续:</P><P>何太史,何栻,字廉昉,清江阴人,道光进士。曾任吉安知府。罢官后流寓淮扬,以盐致富,大营第宅,曾赠以此联。上联写致富之事。“陶朱”即范蠡,佐勾践灭吴,报会稽之耻,知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浮海至齐,隐姓名,与鸥为侣,治产至数千万。复尽散其财去陶,自号陶朱公。逐十一之利,又致富累万。事见《史记·货殖列传》。泛宅,谓以船为家。下联写营建之事。说在二分明月之夜,你像南朝何逊一样,伴随着仙鹤,移家扬州。何逊,字仲言,南朝梁东海郯人。在扬州时,每值梅花盛开,常吟哦其下。后官居洛阳,思梅不得,固请再任扬州,以鹤自随,适寒梅怒放,大开东阁,与文士友好,笑傲终日。《梁书》、《南史》皆有传。杜甫《和裴迪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联用致富与何家典故,出以雅词而恰如其人,是用典之最工者。<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曾国藩联语中颇有意思的是其赠妓女春燕联:<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未免有情,对酒绿灯红,一别竟伤春去了;<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何时重见燕归来。<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据《晚晴楼联话》载:“金陵‘光复’之初,……某日,曾公(国藩)邀锺山书院山长李小湖微服同泛秦淮,青楼中有妓名春燕者,温柔儒雅,吐属尤佳,曾公奇之,后为人量珠聘去,不复得见,曾公书联赠之。”梁羽生认为此联打破了曾国藩“伪道学”的一面,而流露了他“真性情”的一面,比读他的《曾文正公家书》有趣得多。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从艺术上看,此联也是散文入对,通俗如话,而又工稳大气。<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曾国藩一生作联达4000余副,数量既巨,内容复丰,应予重视并加深研究。<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center><B>三、左宗棠:“崆峒倚剑上重霄”</B><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左宗棠与曾国藩皆为湖南同乡。左字季高,湘阴人。生于1812年,卒于1885年,小曾一岁。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初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咸丰十年(1860)由曾国藩推荐,率湘军五千人赴江西、皖南与太平军作战。1862年初任浙江巡抚,组建“常捷军”,先后攻陷严州、金华、绍兴等地,1863年授闽浙总督。同治三年(1864)又陷杭州,旋进军漳州和嘉应州镇压太平军余部。1866年依靠法人开办福州船政局,成为洋务派首领之一。同年调陕甘总督,进攻捻军,后又率军镇压西北回民军,职间办兰州制造局等企业。光绪元年(1875)受命任钦差大臣,出兵新疆,四年血战,一举收复了被中亚浩罕国阿古柏以沙俄占据的新疆全境,共160万平方公里。为国家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1881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督办福建军务,中法战争时力主抗法。<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晚年为洋务运动首领之一。卒谥文襄。有《左文襄公全集》,并附《联语》一卷。今人胡正山有《左宗棠楹联辑注》。<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左宗棠与曾国藩同为中兴名臣,时称“曾左”。曾国藩对左推崇备至,曾谓“横览七十二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左亦以才华自负,“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俨然以诸葛亮自许。在楹联创作上,左氏才华横溢,比曾有过之而无不及。吴恭亨在《对联话·卷六·哀挽》中有云:“左文襄所撰各联,时具饶歌鼓吹之豪采,与曾文正作相较,一以学力胜,一以才气胜,要各自有千古。”<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18:44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B>四、彭玉麟:“莺花合是美人魂”</B>


<p>
<P align=left>
<p>
<p>
<P align=left>    论清末中兴名臣,“曾左彭胡”并称,彭者,彭玉麟(1816—1890)也。字雪琴,呈退省庵老人,湖南衡阳人。诸生。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并镇压太平军。官至巡阅长江水师,擢兵部尚书,辞未任。卒谥刚直。有《彭刚直公诗集》。
<p>
<p>
<P align=left>
<p>
<p>
<P align=left>    与左宗棠一样,彭玉麟也以才华负一代盛名。擅画梅,当时社会名流以得其画为荣。所谓“诗酒自名家,更兼勋业灿然,长增画苑梅花价”(王闿运挽彭联)。又擅楹联,其名胜古迹联就艺术性而论,允称晚清第一。如题杭州西湖平湖秋月亭联:
<p>
<p>
<P align=left>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萍秋老;
<p>
<p>
<P align=left>把酒对琼楼玉宇,莫辜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p>
<p>
<P align=left>上联写湖的秋容,下容写湖的月色,皆清新自然,着手成春,毫无俗韵,把历来视为伤感的秋色写得有声有色,朝气蓬勃。上下联均用句中自对手法,皆铢两悉称,毫发无憾。全联精美绝仑,自成高格。
<p>
<p>
<P align=left>
<p>
<p>
<P align=left>    又有题南京莫愁湖联:
<p>
<p>
<P align=left>胜地足流传,直博得一代芳名,千秋艳说;
<p>
<p>
<P align=left>赏心皆乐事,且看此半湖秋水,千顷荷花。
<p>
<p>
<P align=left>    彭玉麟的名胜联并非单纯的风花雪月,有的联语则借景抒情言志,更加棋高一着,如题登泰山庙联:
<p>
<p>
<P align=left>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p>
<p>
<P align=left>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p>
<p>
<P align=left>    全联集李白、唐玄宗、杜甫诗句,上联两句分别出自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下联首句出自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一诗,末句出自杜甫《登楼》一诗。而对仗天然,且切人、切地、切时,已称妙绝,更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内忧外患心急如焚之情。
<p>
<p>
<P align=left>
<p>
<p>
<P align=left>    又如题杭州岳坟联:
<p>
<p>
<P align=left>史笔炳丹书,真耶?伪耶?问那十二金牌,七百年志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泣血?
<p>
<p>
<P align=left>墓门萋碧草,是也?非也?看此一双顽铁,亿万世奸臣贼妇,受几多恶报阴诛!
<p>
<p>
<P align=left>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腔热血,沸腾着千秋正气。
<p>
<p>
<P align=left>
<p>
<p>
<P align=left>    彭玉麟名胜联妙作尚多,再举二副:
<p>
<p>
<P align=left>
<p>
<p>
<P align=left>题南京莫愁湖联:
<p>
<p>
<P align=left>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气;
<p>
<p>
<P align=left>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
<p>
<p>
<P align=left>题黄鹤楼联:
<p>
<p>
<P align=left>心远地天宽,把酒凭栏,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
<p>
<p>
<P align=left>我辞江汉去,推窗寄慨,问仙人黄鹤,何日归来。
<p>
<p>
<P align=left>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并称“曾左彭胡”,是湘军主要人物之一。曾国藩赠胡联云:舍己从人,大贤之量;推心置腹,群彦所归。对他十分推重。胡亦能诗擅联,有《胡文忠公遗集》。同列江南三大名楼的岳阳楼、黄鹤楼,楹联佳作如云,而胡各有短联一副,位列其与其他传世名作相比毫不逊色。其题岳阳楼联云:
<p>
<p>
<P align=left>杜老乾坤今日眼;
范公忧乐古人心。
<p>
<p>
<P align=left>题黄鹤楼联云:
<p>
<p>
<P align=left>黄鹤飞去且飞去;
白云可留不可留。
<p>
<p>
<P align=left>第二联犹为精妙。用典之巧、意境之美自是不说,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一种逍遥旷达的精神境界。
<p>
<p>
<P align=left>
<p>
<p>
<P align=center><B>五、张之洞:“经纶天下;衣被苍生”。”</B>
<p>
<p>
<P align=left>
<p>
<p>
<P align=left>    张之洞(1837—1909),字香岩,号香涛,一字孝达,又号壶公,无竟居士。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洋务运动首领,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为清末洋务运动首领。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其为清末联语大家之一。于长联,于短联,于诗钟,于无情对,皆有突出贡献与成就。其联语收入全集的“杂著”当中,名谓《联语存录》。
<p>
<p>
<P align=left>
<p>
<p>
<P align=left>    张之洞题湖北武昌麻局与纺织局各短联一副。前者是:
<p>
<p>
<P align=left>布衣兴国;
<p>
<p>
<P align=left>蓝缕开疆。
<p>
<p>
<P align=left>后者为:
<p>
<p>
<P align=left>经纶天下;
<p>
<p>
<P align=left>衣被苍生。
<p>
<p>
<P align=left>    两联都只有寥寥八字,而言少意赅,一语双关,气魄极大,表现了清末洋务派首领旨在通过兴办民族实业振兴国家的宏愿。以如此少的字,表达如此深刻丰富的内容,古今罕有也。
<p>
<p>
<P ali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1:14 | 只看该作者
<P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对联鉴赏琐谈 <P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size=2>刘太品</FONT>
<p><P 0cm 0cm 0pt">近年来,对联创作可以说是繁荣到了“纵非绝后却空前”的地步了,大部头的传统对联总集收联达到十万副之多,已被称为洋洋大观,而仅一次“沱牌杯”国庆礼赞征联,收联就已逾十万,每年度全国对联创作的总量肯定会是个更高一些的数字,可以说是势头十分强劲。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对联的创作理论及鉴赏理论却是极度的滞后,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对联创作仅仅是泡沫般的繁荣,缺乏精品,另一方面对联作者创作水平也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总之,联界迫切需要在对联鉴赏理论方面有一个长足的发展,以启发和指导对联创作。</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虽然近年来在对联鉴赏上出现了一些较好的赏析评介文章和图书,但从整体的印象来说,指导对联创作的却还只是一些征联活动的评审结果和许多私自设立的“病联医院”。就像有竞技体育和健身体育的区分一样,竞技式征联的评判标准存在的机械性并不能全面指导对联的艺术创作,由于强调硬性指标的可比性以及主题的功利性,征联活动的繁荣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形式主义泛滥以及获奖佳作被大量“克隆”而成为陈词滥调的负面影响。而许多无照经营的所谓“病联医院”只是以“启蒙”的水准对一些初学作品进行冬烘先生式的指点,甚至对一些上乘的古今联作妄加评判,从而误导了大量作者。</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对联鉴赏是一个主客观交互作用的审美过程,虽然对某一副联语的品评会因人们审美取向和鉴赏水平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异,但总体而言还是存在着一般性的规律。对联作为审美的客体,对它的鉴赏可以从多个层次上展开。</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从宏观而言,我们可以欣赏对联的形式美及其内涵美。</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对联的形式美可以包括对仗、声调、节奏、词藻、书写形式、制作载体等等。就形式方面而言,应当明确对联最基本的形式要素是对仗。对仗有工对与宽对的分别,对于大量联作来说,可能只是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但是,必须纠正的一个误区,便是并非工对优于宽对,它们应该是等价的。与过分拘泥工对所造成的缺乏张力与创意的“死对”不同,佳联均是本着形式服务内容的方针,以意为主,亦宽亦工,变化之妙,存乎一心。高手制联常常是在重要部位以及数字、颜色、方位等处设置以精工的对仗,次要部位则多施以宽对甚或似对非对,既不失整饬之美,又充分保证了语义的流畅。除了宽与工之外,对仗还有异和同的分别,上下联言同一事物,走向极端便是合掌,上下联言不同的事物,走向极端便成了对而不联,高手的功力便在于能游刃于这一对矛盾之间而有余,如书法中两笔划之间的顾盼牵连,也像长调词里的过片一样,既有一个大的跳跃,但又保证文脉的贯通,这种似联非联便是所谓“张力”。从某种角度讲,只有悟到了“对与不对之间、联与不联之间”的妙处,始可与言对联。</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声调的和谐也是对联创作及欣赏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这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误区,在于谈对联必言“联律”,谈联律惟言声律、谈声律只言律诗式的平仄格式,这是一环紧扣一环地将人引入牛角尖中。现在这种思维方式已经造就出了一大批这样的对联“鉴赏家”:在他们的词典里,全部的汉字也只有“平”和“仄”两个,每见到一副联语,首先(也可以说是自始至终)便掏出他视为至宝的那条律诗“平仄竿”,然后逐字标定,最终得出对这副联语的鉴定意见:某字失替某字失对某字应平而仄某字该仄而平……,仿佛对联文学只是一门平仄排列的手工技艺。其实对联从它直接脱胎的律诗和骈文中也承袭了它们的声律要求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从这一文体成形并开始发展起,它便不停地被其它各类文体所“侵蚀”,有人以词为联,有人以曲为联,有人以赋为联,有人以古文为联,有人甚至以白话为联。在它的发展进程中或许从来没有真正形成过一套整齐划一的类似格律诗的“联律”。正如陈方镛所说“古传诗律,未闻有所谓联律者”,今人整理出“联律”,也只能是以利初学,也就是说只能当初学者的一块敲门砖,登堂入室后没人会拿它当回事儿。大凡名家作手,胸中哪有什么一套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平仄格式?他们只不过因势而成格,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语境、风格、节奏而灵活运用,多变中自有法度,即所谓“法无定法,非法法也”。正因为其学养可以驾驭,所以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读者多选取名家佳作,细加品味,久之可会其中妙处。近年来有所谓“格律联、非格律联”之说,似是而非,其实是联皆有格可寻,只是“格”是死的,人是活的而已。若从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节奏把联句分为“律句、非律句”,则对于拘泥律诗平仄者还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的。</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总之,对联文学在其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以对仗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0

24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贡士

Rank: 6Rank: 6

UID
14737
经验
9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22
19
发表于 2008-10-5 23:39 | 只看该作者
<P>云卷老师好文,载下细品,谢谢老师</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00:21 | 只看该作者
<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吴恭亨对联批评及其启示
<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李文郑</B><B> <p></B><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0cm;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mso-char-indent-count: 0" align=center>一 <p><p><p><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近代是楹联界公认的楹联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湖南慈利人吴恭亨的《对联话》十四卷应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对联著作。</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PERSONNAME productid="龚联寿" wst="on"></PERSONNAME>龚联寿<PERSONNAME></PERSONNAME>先生在《联话丛编·前言》中说:“到民国时期,联话创作仍未间歇,且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即由侧重辑联纪事,转向联论,关注楹联的品评。应当说,这是联话写作朝纵深拓展的一个重要标识。”我认为,这个评论是十分恰当的,抓住了重点。</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本文拟主要谈一谈我学习《对联话》关于对联批评的一些体会。我将吴恭亨推崇的对联,即他所认为对联佳作的评价标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雄”,二是“新”,三是“切”,四是“奇”,五是“秀”,六是“雅”,七是“朴”。 <p><p><p><p><P 0cm 0cm 0pt; LINE-HEIGHT: 150%">(一)雄。吴恭亨曾在《对联话》卷九引用南社同人姚鹓雏《梦湘阁说觚》中的话:“联帖以大气磅礴、不落凡蹊者为上。”吴恭亨常用的有关“雄”的词语有:“雄杰”、“雄兀”、“雄壮”、“雄伟”、“雄峻”、“雄浑”、“雄劲”、“雄阔”、“雄厚”、“雄健”、“雄奇”、“沈(沉)雄”,以及“挺拔”、“劲拔伟岸”、“伟壮”、“轮囷”、“激越”、“堂皇”、“有斤两”、“笔力万钧”、“倚天拔地”、“浩气磅礴”等等。</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如卷一伊秉绶题金山明月亭联:“月明如昼;江流有声。”吴氏评论道:“用成语雄杰惊人。”长沙李梦莹题贾傅祠联:“少年有痛哭流涕文章,问西京对策谁优,惟董江都后来居上;今日是长治久安天下,喜南楚敝庐无恙,与屈大夫终古相依。”吴氏评论说:“可云极浩气滂沛之能事。”潼关城楼联:“华岳三峰当槛立;黄河九曲抱城来。”吴氏论道:“雄伟特称其山川。”卷二吴挚甫题金陵湖广会馆联:“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挂席来游,三楚风涛携袖底;邀太白楼一千年明月,凭栏远眺,六朝烟景落杯前。”吴氏评论:“亦自雄兀可喜。”舒城黄书霖题甘肃五省会馆联:“萃雍梁荆豫于一堂,那勘羌笛胡笳,听折柳唱黄河远上;走燕赵齐秦者万里,自笑短衣匹马,又摇鞭踏紫塞归来。”吴氏评曰:“声情豪霸激越,雅与题称。”杭州西湖吸江亭联:“四大空中,独留云住;一江缺处,远看潮来。”吴氏评道:“特磅礴雄浑,称其山川。”卷三南通狼山寺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望,海阔天空。”吴氏的评论是:“语殊雄兀,读之恍若纵飞机于青霄,下睇英伦三岛,如浮数黑点于几上,斯奇异观之磊磊者也。”王子章自题韩园联:“要为天下奇,不爱钱,不怕死;参透个中旨,能学佛,能学仙。”吴氏评:“语气豪雄,有一往直前之概。”萨湘林题兰州荡谊楼联:“外域全归,坐揽关山皆胜地;上游得据,笑谈西北有高楼。”吴氏评论云:“对幅倚天拔地,睥睨一切矣。”</P><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75pt; LINE-HEIGHT: 150%">而对于那些不符合“雄”的标准的对联,吴恭亨也毫不客气地指出来。如卷一函谷关联:“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吴氏评论说:“此联虽欠雄杰,然却不能搬向他处,故曰工也。”许仙屏题开<PERSONNAME productid="封信陵" wst="on"></PERSONNAME>封信陵<PERSONNAME></PERSONNAME>君祠联:“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流风未谢,于今视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吴氏评论道:“虽雄杰不足,而冠冕堂皇,允与题称。”——该肯定其“工”、其“与题称”,就肯定;但是“欠雄杰”、“雄杰不足”,则明确指出来。卷二有两副录自<PERSONNAME productid="胡" wst="on"></PERSONNAME>胡<PERSONNAME></PERSONNAME>君复《古今联语汇选》的对联:一为彭玉麟题吴城全楚会馆联:“到处便为家,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他年谁是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一为王益吾集陆游句联:“宾馆喜重逢,同上吴城观落日;乡关杳何处,却寻衡岳望归云。”吴氏评曰:“二作流连光景,清妥而不雄奇。”吴恭亨还常常用对比手法来表达他的这一评价标准,如卷一的一段话:“何子贞以书法擅名于道、咸时,所书对联,往往精心结撰,特不能如曾文正之博大沈雄。其火神庙戏台联云:‘象以虚成,有几多幻影浮烟,好向虚中求实;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或评以为曲切不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5 15:19 , Processed in 0.1399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