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28|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7 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钓鱼 于 2009-8-8 16:49 编辑

<;P><FONT color=#ff0000>杨继盛巧对趣话</FONT></P>
<;P>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
     老学生
    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
     小进士
    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
    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
     藏形匿影;
    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
     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
      无酒是穷主;
    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
      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23:07:42编辑过]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06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70909>卖柴童妙对进家塾</FONT></P>
<P>
    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合宪出的上联是: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BR line-break?><BR line-break?></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23:08:11编辑过]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09 | 只看该作者
<P justify? TEXT-ALIGN: break-all; WORD-BREAK: inter-ideograph;><FONT face=宋体 color=#ff3300>小于谦答对显文才</FONT></P><FONT face=宋体></FONT>
<P justify? TEXT-ALIGN: break-all; WORD-BREAK: inter-ideograph;><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于谦,(一三九八——一四五七)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水乐进土,著名的民族英雄(1)。他幼年时就勤奋好学,志向高远。读书过目即诵,对句出口皆成。有一次,于谦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上学,一天,被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了。兰古春针对他的模样,就戏弄他说:</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牛头喜得生牛角;</FONT></P>
<P justify? TEXT-ALIGN: break-all; WORD-BREAK: inter-ideograph;><FONT face=宋体></FONT>    于谦立即应对:
      狗嘴何曾出象牙。
    兰古春自讨没趣,匆匆而去。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今后不能再替我梳双髻了。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巧又路过学堂,看到于谦的头发梳成三岔,于是再次戏道:
      三角如架鼓;
    于谦随声就应:
      一秃似擂槌。
    兰古春赞其才思敏捷,对于谦的老师说:“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是国家的楝梁。”

        有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
个上联让他对,联文是: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马上应对:
      他年独占麒麟阁。
    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甚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父说:“此小儿,乃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
    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著三个字:
      癸辛街
    于谦的叔父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要对个地名对,恐怕不容易。”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的陕西地名,对道:
      子午台
    他的叔父和族人们,听了更加惊讶欣喜,因为这一地名,前两字正好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两个字,与(癸辛街)恰成一佳对。
    过了两年,于谦成了县学生员。当时,有一巡按,到他家乡的一座寺院游玩。随从官员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道: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一时无人对出。于谦刚好也在场,他随口应道: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众人无不拍手称妙。
    注:(1)明正统十四(一四四九)年秋,瓦刺(蒙古一部落)入侵,英宗被俘。当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并亲自督战,击败瓦刺军,使当时局势转危为安,故称其为民族英雄。

<BR line-break?><BR line-break?></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23:09:52编辑过]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1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3300>焉知鱼不化为龙</FONT></P>
<P>
    明代学者邱浚,(一四一八--一四九五)字仲深,琼山(今广东琼山)人。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老师看见了说:“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接着念道:
      细雨肩头滴;
    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竹地,对道:
      青云足下生。
    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浚。
    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喝道:
      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邱浚长大后,果真大有出息。他于景泰年间中进士,授编修,成化年间为国子祭酒。孝宗即位,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他天性好学,反对“文尚险怪”,熟悉国家典故。他认为真德秀编写的《大学衍义》中,治国平天下的条目不够完备,于是博采群书(1),加以补充,称为《大学衍义补》。晚年右目失明,乃坚持阅读,披览不辍。
    注:(1)夏德秀(二七八--三三五)南宋大臣,学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庆元进士。其哲学观点继承二程、朱熹之说,主张:“收放心,养德性”。著有《西山文集》、《大学衍义》等。<BR line-break?><BR line-break?></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23:11:03编辑过]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11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00>杨溥巧对免父役</FONT></P>
<P>
    杨溥(一三七九--一四四六),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石首)人。明建文进士,授编修(1)。为明代有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和杨士奇、杨荣、历事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合称内阁(三杨)。
杨溥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在这样的家境下,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年纪虽小,文才却不凡。
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当时,他的父亲有病在身,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劳役,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了,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
  接着,出了上联:
       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图”字的结构,折字起意,乃是说:“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的管辖。”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伞”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终于赦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注:( 编修:(1)官名。明清之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充任,无定员,亦无实际职务。负责修国史、实录、会要等。<BR line-break?><BR line-break?></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23:12:03编辑过]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12 | 只看该作者
<P justify? TEXT-ALIGN: break-all; WORD-BREAK: inter-ideograph;><FONT face=宋体 color=#ff0000>许将童年妙对</FONT></P>
<P justify? TEXT-ALIGN: break-all; WORD-BREAK: inter-ideograph;><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许将(一O四五--一一一一年)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宋仁宗喜佑八年(一O六三年)中首名状元。他小时候聪明灵悟,勤奋好学才气横溢,是闻名遐迩的“小神童”。</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许将九岁那年夏天,跟随族亲游览白岩山后,返回途中,因食干粮,口渴难当,于是向正在菜园围篱笆的老伯讨茶喝。篱笆老人,早就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孩,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并没有马上给茶,却提出条件对他说:“小哥,要喝茶当然可以,但要请你对对,我有一个藏在心里多年,对不出来的上联,你把下联对出来,我才给茶。</FONT><FONT face=宋体>”
         小许将虽然口渴得很,但却懂得尊重长者,就很有礼貌谦逊地说:“请老伯赐教,让小童见识见识。</FONT><FONT face=宋体>”
        这位老伯,就以自己围篱笆的事,念出上联:</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一篱二纬三桩囿菜园,园种春夏秋冬菜</FONT><FONT face=宋体>;
    与许将交游的族亲中,不乏文人雅土,他们听了上联,一时应对无句,帮不了小许将的忙,干着急,担心他对不上。才思敏捷的小许将,眨眨眼,拍拍小脑袋瓜,不慌不忙地对了下联:</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百架千层万卷叠书馆,馆藏古今中外书。</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许将话刚说完,众人拍手称妙。围篱笆的老伯听了,也暗暗佩服。“对得不错,但不知他是偶然而得,还是实有其才。”心想,再出一对试试。于是,老伯开口:“小哥,让我再赐教一对如何?”小许将喝不到茶,口更渴了。但还是耐著性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敬请老伯教诲”。老伯就以他们今天游览胜地白岩山为题,侃侃念道:

</FONT>
<p>      白岩白雾白玫瑰,如观玉皿;
    同游者听了上联,知道老伯用的是复字的修辞手法,绞尽脑汁,想助小许将一臂之力。然而,小许将可是心中有数,他回顾今日登山游览的情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又重现在眼前:莲花岩上的托红寺,红寺映朝霞;玳瑁峰上盛开的红杜鹃,他想到这里,立刻得了下联,就慢条斯里对道:
      红寺红霞红杜鹃,若赏金屏。
    老伯听了,高兴得翘起大拇指,连声称妙。即刻端出上等白岩茶,小许将接过茶,正想喝,那老伯边叫:“慢!”边在茶杯里,加上香喷喷的茉莉花。就在这时,老伯发现上弦月影,映入茶杯中,见景生情,又叫一声:“慢!再对一联。”随着念了出来:
      茶饮客吞杯中月;
    这上联,不但难住同游的文人雅士,而且也确实难住了小许将。这时,小许将手捧香气诱人的茗茶,不敢往嘴里送,他低头苦苦思索,难得佳句,只好抬头,向四处寻找答对的素材,当他发现水井畔,有一位大嫂在吊水,一时开窍!高兴地大叫:“有对了!”接着朗声念道:
      水抽人吊井中星。
    众人齐声叫好,听得老伯也高兴得连胡须都翘起来,再次高喊:“慢,小哥!”大家一怔,以为他又要出难题了。原来他爱才心喜,笑呵呵地,又往许将茶杯里,添上桂圆肉,然后说:“小神童名不虚传,来日一定中状元啊!”
       许将中状元后,先后曾任编修,龙图阁侍判,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土、尚书左丞、右丞等职、知泰州(今甘肃省天水县)、扬州(今江苏省江都县)、郓州(今出东省平东鲧)等地。熙宁七年(一O二四年),契丹以二十万大兵逼代州(今山西省雁门县),朝廷命许将北上为使,与契丹谈判。许将阅读大量资料,广博闻记,做好充分准备。谈判中,舌战对方,随问随答,对答如流,弄得对方膛目结舌,终于谈判成功,免遭外患。


<BR line-break?><BR line-brea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23:13:19编辑过]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14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00>神童解缙的春联与对句</FONT></P>
<P>
    解缙(一三六九--一四一五)是明朝大臣,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年间进士。解缙小聪颖,思敏捷,又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熟读“四书”、“五经”。他文章、诗词,样样精通,尤擅对句,远近称之为“神童”。下面,就是他小时候对句的故事。

      (1)写春联
     有一年除夕,十岁出头的解缙,即景生情,挥毫写了一副春联:
       日望赣江千里帆;
      夜观庐陵万盏灯。
    这副春联,引来了四邻观看,众人称赞不已。解缙家的对面,是曹尚书的府第。这位尚书大人,久闻“神童”之名,但不大相信解缙的文才,见了这副春联,也不由得暗自赞许了。只是心里总有些怀疑,于是,决定想个主意,来考考解缙。曹尚书下令,在解家大门正对面的河堤上,栽了一片青竹,以挡住解家的“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的景色。
    第二年除夕,解缙又在大门上,贴上一副春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了,不由得为之惊叹。为了再次考考解缙,马上令人将竹子砍短。他再去看解家的春联时,只见联尾各加一个字,成了:
       门对干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发了狠,令家人将竹子连根刨掉。这时,解缙又挥笔在联尾,再各添一个字,联文变成: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无可奈何,派人给解缙送去大红请帖,一定要当面见见这位“神童”的真本事。
          (2)智斗曹尚书
    解缙接到曹尚书的大红请帖,就随来人到曹尚书家。只见大门紧闭,侧门大开,便转身回走。曹尚书在门内冷笑道:
     小子无才嫌地仄;
   缙听了,漫不经心哼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只好打开大门迎进解缙。他望了望一身绿衣的解缙,便吟道:
     水中蛤蟆穿绿衣;
   解缙笑着,指了指身穿红袍的曹尚书,针锋相对答道:
     锅里虾公着红袍。
   曹尚书恼羞成怒骂道:
     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也毫不客气地,马上还以颜色:
     一马落足污泥里,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翰林出身的曹尚书,与一个乳臭未乾的小孩子对对,竟然丝毫占不了上风,很不甘心,但心里又不得不承认“神童”才华横溢,机智敏捷。曹尚书并不就此罢休,随即请来看客,他要当众人之面,再一次考考解缙。
   曹尚书呷了一口酒,面对墙上挂的一幅墨迹,脱口就说:
     醉爱羲之迹;
   解缙随口吟就:
     狂吟“白也”(1)诗。
   曹尚书马上又出一上联:
     风吹马尾千条线;
   解缙立即答对:
     日照龙鳞万点金。
    看客们无不被解缙的巧对折服,情不自禁地击节,喝起采来。曹尚书见还未曾考倒解缙,十分著急,指着屏风上的画,又出一联:
     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煞落头刘海;
   解缙略加思索,指着案上的棋子答道:
     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火,活捉塞内将军。
    解缙刚刚对完,曹尚书额上冒汗,但还不肯认输,就以教训的口吻道: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在孔子上;
   解缙冥思片刻,遂得一联回敬:
     眉先生,发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此联寓意深刻,暗含讥讽,可谓颇具匠心。解缙才说完,看客们拍案叫绝,曹尚书顿时语塞,只得佯醉而退。
          (3)一石三鸟
    解缙的超群才智,使曹尚书不得不暗自叹服。一日,他又邀解缙进府,想试试,解缙近来的学业,是否长进。于是,你来我往地,又对了几联后,曹尚书一直未占上风。
于是,便使用最后绝招;利用“谐音”双关,企图“一石三鸟”压倒解缙。他出的上联是:
    庭前种竹先生笋;
   解缙立即对出:
    庙后栽花长老技。
   曹尚书笑道:“我这上联的意思是,庭院前面种的竹子,先长出了竹笋。”解缙说:“我下联的意思,是    庙后头栽的花,长出了老枝。”
   曹尚书又道:“我的上联另有别解。说是庭院种的竹子,长得不好,教书先生把它砍了,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损;
    解缙马上接着说:“我这下联也还有层意思,说的是庙后栽的花被风吹斜了,长老用木棍把它支撑起来,故有:
     庙后栽花长老支。
    曹尚书哈哈大笑:“解神童有所不知,我这上联,还有第三个意思,说的是庭前种竹子,教书先生询问别人,这是什麽原因,所以是:
     庭前种竹先生询;
    解缙拍手笑道:“曹大人,别急,我这下联也另有意思,是说庙后栽上花,小和尚急急忙忙地去告诉长老,长老说早已知道了。所以是:
     庙后栽花长老知。
    曹尚书“一石三鸟”,仍然没有难倒聪明的解缙,不禁由衷地赞许他道:“真乃盖世奇才也!”曹尚书实在爱才心切,欣喜之余,就把爱女许配给解缙了。
    注:“白也”,取自诗圣杜甫评李白的诗句“白也诗无敌。”此联平仄考究,“也”与“之”虚词相对,使联语妙趣横生。
 
<BR line-break?><BR line-break?></P>
[color=#00006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1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00>解缙巧对朱元璋</FONT></P>
<P>
    明洪武二十二年(一三八九年)春天,解缙从江西老家吉水,到京都南京参加会试。当时的科举制度规定:会试通过后,要再经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或称“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
    解缙在会试中,所作的文章,气势磅礴,笔锋犀利,言词质朴,博得主考官刘三吾的好评,要点他为一甲状元。由于有人反对,理由是说他,对策言论过高。殿试就被点为第七名进士。解缙的大哥解纶、妹夫黄金华,同时高中三甲进土。
    解家“一门三进士”,不仅轰动了江西吉水城,也轰动了京师。万岁爷朱元璋,得知这位江西矮子进土,不但文章作得好,尤善对对,便召进宫来,亲自出题面试。
    朱元璋说;“皇宫中,有一大戏台,朕出上联,卿对下联。”解缙叩头道:“万岁,臣遵旨。”
    朱元璋念道。
      尧舜净,汤武生,桓文丑旦,古今来几多脚色;
    解缙接口便应对:
      日月灯,云霞彩, 风雷鼓板,宇宙间一场大戏。
    “好!”朱元璋满心欢喜。并再出上联:
      日在东,月在西,天生成“明”字;
    解缙立即续成下联:
      子在右,女在左,世配定“好”人。
    朱元璋顿时龙颜大悦,连声赞赏。


明太祖题联
    明太祖朱元璋(1),出身贫寒,放过牛,当过和尚。小时候,没有机会念书。但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经自己刻苦学习,颇通文墨,会吟诗,作文,还特别喜欢题联。传说,朱元璋无论行军打仗、饮酒下棋,微服出访,登堂进庙!都喜欢谈论对联。对大臣、文人、农民,甚至对儿童,更常常和他们对对。
    朱元璋出兵攻打姑苏那年,行军中,就以“天口”二字,题了一上联:
      天下口,天上口 志在吞吴;
    谋臣刘基(2)一听,知道朱元璋将“天口”二字!上下各一拼,即拼出“吞”“吴”两字。于是,他以“人王”二字,绝妙地对出下联,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一次,朱元璋与刘基下棋,朱元璋吟了一阙上联,示意刘基应对。联文是:
      天作棋盘星作于,日月争光;
    刘基脱口答道: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又有一次,朱元璋到大臣陶安家,看见陶安以书作枕头,即景生
情,乃一上联: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陶安知其意,随即对道: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朱元璋一次便服出访,遇到一个农民在卖藕,立即出一上联:
      一弯西子臂;
    他以一根雪白的藕,比作美女西施的手臂,想考考农民是否能对。
    那农民望他一眼,笑着答首:
      七窍比干心。
    农民以藕中多孔,来比喻商代忠臣比干的心。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命农民随行,大加赞赏。传说,以后还任命那农民,到朝廷做官。
    注:(1)朱元璋(一三二八--一三九八)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微凤阳东)人。明朝开国皇帝,在位三十年。
        (2)刘基(一一三二--一三七五)字伯温,青田(今浙江青田)人。明初大臣、
文学家。明初诸大典制如乐礼、刑法、历史、科举等,他是裁定者之一。

<BR line-break?><BR line-break?></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23:15:26编辑过]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1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00>韩偓代客巧续对</FONT></P>
<P>
    有一年冬天,唐宋诗人韩偓身患重病,躺在福建南安的莲花峰下的石岩书屋里,昏迷不醒。
    一天,一个自称道方客人,执意要来拜见,说是要替韩偓治病。书僮将客人带到韩偓床前。只见韩偓容颜枯槁,双目紧闭。来客瞧着这位晚唐大诗人,落得如此冷落凄凉的境地,不禁对官场排贤纳佞、钩心斗角的丑行愤愤不平,于是,掉下了同情的热泪。

    来客在韩偓那骨瘦如柴的手上,搭了脉理,随后,解开行李,拿出银针,给韩偓针灸。一会儿,韩渥终于咳嗽一声,吐出一口浓痰,慢慢苏醒过来。
    韩偓望着来客,激动地说“承蒙先生雪中送炭,治病救人,老身感激不尽!未知先生仙乡何处?”
    客人站起来,笑盈盈地,用清润的声音答道:“学生乃益州人氏。”
    原来,这位来客,是名四川妇女,出身医药世家。长大后,嫁给一位县令,县令为人刚直不阿,因此得罪了权贵。有一次,权贵摆宴庆筹,她的丈夫,因公事迟来一步,被权贵用一“上联”难倒,当众奚落一番!并捏造罪名,参他一本,革职回乡。她的丈夫悲愤交集,不幸病死途中。她在悲痛之余!为遂夫愿,乃女扮男装,背乡离并,四海行医,寻访高贤,以求答对。后来闻知韩偓隐居南安,于是不怕关山险阻,前来求见。

    韩偓被来客的坚贞和刚毅所感动,便请她告知原对上联。来客念道: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原大夫;
    韩偓略一思索,便胸有成竹地说:“此冯驯者,官居五原大夫。可用商朝的名相伊尹来对之。”接着,便念出了应对的下联:
      伊一人,尹无人!伊尹三朝宰相。
    “妙!韩公真是博古通今!名不虚传!”来客发出由衷的赞叹,拜谢而去。
    注:(1) 韩偓(八四四--九二三年)字致尧,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龙纪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兵部侍郎等职,因不阿附朱温,受排挤贬官。后携家入闽,依王审知而终。

<BR line-break?><BR line-break?></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23:16:24编辑过]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16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00>李白巧对胡乡绅</FONT></P>
<P>
    尊称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七O一七六二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最著各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仅为后代,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的诗篇,他的对句,也独具风采。长江三峡一带,流传着他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对句。
    唐开元十三年(七二五年)春,风华正茂的李白,为了实现他的凌云壮志,踏上了漫游天下的旅途。一天,他路过三峡重镇南浦(今万县),与当地诗友,吟诗、作赋、联对。当地,有个不学无术,却又喜欢附庸风雅的胡乡绅,十分嫉妒李白的文才,以祝寿为名,请李白及众诗友赴宴。
酒过三巡,胡乡绅虚情假意地,对李白说:”久闻先生才华横溢,老夫有一上联,只是苦无下联,今请先生玉成。说完,摇头晃脑地念道:
      梁山栽大竹,无须淋水;
        胡乡绅的上联,是由三峡一带三个县名组成,自以为绝妙,可以难倒李白。哪
知李白,当即也用三个县名,答道:
      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
    胡乡绅自知才气不如,怕再对出丑,连忙陪笑说.“请喝酒,请喝酒!”
<BR line-break?><BR line-break?></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23:17:22编辑过]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18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00>老僧巧对宋之问</FONT></P>
<P>
    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顺路到杭州灵隐寺一游。
    灵隐寺位于西湖北面灵隐山麓!是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三二六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岩洞石壁,景色幽静。宋之问见景生情,便吟了一句:
      楼观沧海日;
    但怎麽也想不出下联来。这时,旁坐念佛的老和尚,却信口对出:
      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一听,大惊,正欲请教老僧法号,老僧已进禅房了。
    宋之问夜间重游灵隐,只见寺内月光皎洁,松筠与泉石互映,树影婆娑,但觉秋气逼人!微有寒意,心有所触,又吟一句:
      岭边树色含风冷;
    谁知,任他如何苦苦思索,总是难得有合适的下联。宋之间眉须不展,在寺内踱来踱去。此番情景,又被一旁打坐的老僧看到了。老僧对宋之问说:“我替你再对下联如何?”接着吟道:
      石上泉声带雨秋。
    宋之问大喜,一把抓住老僧的手,请告法号,两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原来这位老僧,就是隐居在这里,“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1)。
    注:(1)骆宾王(?——约六八四年)唐朝文学家。婺州(今浙江义乌)人。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他撰写檄文,武则天读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大加赞赏,并叹息说:“宰相安得失此人?”可见骆宾王文才不凡。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

<BR line-break?><BR line-break?></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23:18:25编辑过]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18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00>纪昀幼年巧对</FONT></P>
<P>
    纪昀(1), 从小聪明颖悟,博闻强记,能言善辩,人称“小才子”。下面是他幼年对句的故事。
    (1)代兄续对联
    有一天中午,纪昀拿着牛皮拧成的小鞭子,在院子里玩耍,他的父亲走来,要他到学堂,去叫哥哥回来吃午饭。纪昀带了小牛皮鞭子,一蹦一跳地,到了学堂,推门进去一看,只见哥哥正低着头、垂着手,站在先生的面前。他大叫一声:“哥哥,快回家吃午饭。”他的哥哥稍微抬了抬头,没说什么,就又低下头去。纪昀见哥哥不动,跑上去,想拉哥哥回家。先生说:“慢着,你哥哥正在挨罚呢!”纪昀睁大双眼问:“为什么?”先生说:“我出了个上联叫他对,他对不出来,所以挨罚。”纪昀眨眨眼说:“啊!原来是这着点事儿!”他眼珠一转,对先生说:“先生我替哥哥对上,行不?”
       先生见纪昀只是个四、五岁的毛孩子,笑了笑,顺口答应:“行,不过,对不上,可得连你也挨罚。”纪昀说:“好,你出上联吧!”
       先生见他真的要对,就认真地想了想,说了上联:
      苇眉织席席盖苇;
    纪昀脑袋一歪,动了动手里的小牛皮鞭子,头一抬,朗声答道:
      牛皮拧鞭鞭打牛。
    先生听了,大吃一惊,连连点头,嘴里不断说:“好!好!好!”并挥手示意,叫他哥俩回家。
    (2)粗毛野兽石先生
    过了不久,纪昀也上学了。由于他聪明过人,学堂里的功课,对他来说,毫无压力,所以,有空便喂养家雀取乐。一天,他把家雀带到学堂去,在砖墙上挖个洞,家雀喂饱后,藏在洞内,并用砖头堵死,以防家雀飞走。谁料此事,被先生发现了。先生姓石,石先生便将家雀掏出来摔死,又放回洞内,照样堵住洞口,然后,在墙上戏写一上联:
     细羽家禽碑后死;
    纪昀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家崔死了,非常难过。忽然见墙上的联句,知道是石先生干的,于是忿而在墙上续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看了下联,大为恼火,执着教鞭,责问纪昀,为什么辱骂先生。纪昀从容答道:“我是照先生的上联,对出下联的。您看,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应对‘粗毛野兽石先生’如果对不好,请先生指教。”
    石先生听后,无可奈何,只得拂手而去。
    注:(1)纪昀(一七二四——一八O五)字晓岚,河北献县人。清代著名的目录学家、文学家。乾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以其学识渊博,为乾隆帝所赏识。任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纲》,至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年)书成。次年擢兵部侍郎,後升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著有《纪文公遗集》、《阅微草堂笔记》。

<BR line-break?><BR line-break?></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23:19:22编辑过]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19 | 只看该作者
<P justify? TEXT-ALIGN: break-all; WORD-BREAK: inter-ideograph;><FONT face=宋体 color=#ff3300>九节虾与五爪龙</FONT></P>
<P justify? TEXT-ALIGN: break-all; WORD-BREAK: inter-ideograph;><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明朝时,福建省晋江县陈家,出了个聪明的孩子,姓陈名紫峰。 陈紫峰家境贫寒,生活艰难。当地有“祭冬”的风俗,每年“祭冬”时节,陈紫峰看到有钱人家,买鱼买肉,大办酒席,而自己家里却什么也没有,心中不乐。九岁那年,“祭冬”又到了,小紫峰就大胆地坐在祭祖的筵席上。几个乡里的老人,见陈紫峰虽然衣衫单薄,但眉清目秀,活泼伶俐,便指着桌上一盘“九节虾”,开玩笑地对他说:“用这盘九节虾作对,对上了,你拿去吃,对偏了,就不能吃。</FONT><FONT face=宋体>”
    小紫峰听了,机灵的大眼睛一转,便大大方方地,伸出一只手,抓起九节虾,就往嘴里送,众人见了,忙加阻止,并问:“还没对上,怎么就抓虾吃呢?”“怎麽没对上?”陈紫峰面朝这几位老人,伸出小巴掌摇了摇,理直气壮地回答:“五爪龙,不是对九节虾,吗?</FONT><FONT face=宋体>”
    几位老人听后,连连点头,称赞他对得好。这时,外面传来“砰、砰、砰”的“祭冬”炮声,这几位老人,又出一上联:</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枪装药,药装枪,射去浓烟散雾</FONT><FONT face=宋体>;
    小紫峰听后,走到厅中央,转动着水灵灵的眼珠子,抓起八仙桌上的花瓶,摔个粉碎,随口答出下联:</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瓶插花,花插瓶,打破落花流水。</FONT><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众人听了,又惊又喜。陈紫峰呢?回到筵席上,继续用“五爪龙”吃那盘“九节虾

</FONT>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23:20:15编辑过]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2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00>戴大宾答对如流</FONT></P>
<P>
    明代学者戴大宾,正德年间进士。从小聪明多智,勤奋刻苦,小小年纪就会对对。有一次,私塾老师指着椅子出句:
      虎皮褥盖学士椅;
    戴大宾应声对道:
      兔毫笔写状元文。
    老师听后,赞叹不已。
    戴大宾的家乡,有一显贵擅於钻营,小大宾对他的行为,甚为鄙视。一天,这个显贵,来求见戴大宾的父亲。他为了讨好戴家,便故意出对子;让小大宾对,想藉此夸奖小大宾,以取得好感。显贵出对:“月圆”
    大宾对道:“风扁”
    显贵问:“风怎麽是扁的呢?”
    大宾答:“见缝就钻;不扁怎麽行?”
    显贵听了,很不是滋味,但并不就此罢休。
    他又出:“凤呜”
    大宾对道:“牛舞”
    显贵诧异地问:“牛怎么会舞”?
    戴大宾说:“自古道、百兽齐舞。,牛不也在百兽之中吗?”
    说得显贵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有一次,戴大宾去参加童子试。一位秀才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应道:“阁老”。秀才取笑他:
      未老思阁老;
    戴大宾立即反唇相讥:
      无才称秀才。
    秀才自讨没趣,怏怏离去。

<BR line-break?><BR line-break?></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23:21:07编辑过]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21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00>张居正年小志大</FONT></P>
<P>
    明朝嘉靖初年,湖北巡抚顾璘,在视察江陵(今湖北江陵)时,听属下说,当地有一个七岁的幼童,聪明伶俐,十分可爱。于是派人把他找来,要试试他的才华,顾璘见到幼童,遂口占一上联: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起;
    幼童稍加思索,朗声对出下联: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听后,连忙夸奖,并将自己挂在腰上的玉带,解下来相赠。这个幼童,便是被人称为“江陵神童”的张居正。
    有一年夏天,新上任的湖广巡抚,带着大队人马,风尘仆仆地来到江陵,在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休息。庙里的住持,连忙叫小僧到庙后瓜园,摘了十多个大西瓜来招待客人。和尚种的西瓜,又沙又甜,巡抚和手下人吃了,只觉得清甜可口,舒服极了。巡抚一时高兴,便顺口吟出一联: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他让前来迎接的江陵知县对下联。这江陵知县是个草包,根本对不上来,被巡抚训斥一顿,赶出庙门。知县狼狈不堪地,从庙中大殿上退下来,刚好碰到,在庙里玩耍的张居正。知县想:“这小子号称神童,不如问他一问。”知县叫住小居正,将刚才巡抚出的上联告诉他,并求他对出下联。小居正听后说:“这有何难?你就对”: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知县喜出望外,转身又上殿去,复述了小居正的下联。巡抚转怒为喜,但他不相信是知县自己对的,知县只好说出真相。巡抚把张居正找来一看,原来是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十分惊异。巡抚对属下说:“这孩子长大后定有出息。”
   注:张居正(一五二五--一五八二),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人。嘉靖进士,授编修。明神宗时,当了宰相。他在任职期间,整饬吏治,加强边备,改军漕运,丈量土地,行“一条鞭法”,加强内阁和六部权责,裁省冗官等,朝政为之一新。

<BR line-break?><BR line-break?></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23:22:04编辑过]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22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00>三贴春联</FONT></P><P>
    东晋王羲之(三O三--三七九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北)人。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书法家,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兼善隶、草、正、行各体,人们尊称他为“书圣”。称赞他写的字,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被视为珍品,至今,仍是我国书法艺术中,极宝贵的遗产。
    传说,有一年!王羲之刚搬进新居,又喜逢新春佳节,他情兴大发,挥毫写了一副门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王羲之叫儿子贴在大门口,不料,贴出不久,就被当地酷爱他手迹的书法爱好者偷偷揭去了。不得已,只好再写一副对联:
      莺啼北里;
     燕语南邻。
    谁知才贴出不久, 又被人悄悄揭去了。临至除夕,急得王夫人只得催他再写一副。王羲之略一沉思,笑嘻嘻地,取过文房四宝,执笔又写了一副,叫儿子将对联拦腰剪断,先贴上半截: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这半截对联贴出后,人们看了,认为不吉利,再没有人来揭去贴在自家门口了。大年初一,王羲之早早起床,亲自将对联的另半截,贴在下面。于是,全联就成为: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街坊邻里一看,无不拍手称妙。
<BR line-break"><BR line-break"></P>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23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00>华罗庚的妙联</FONT></P><P>
    一九五三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学家考察团,出国考察,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先生担任团长。团员中,有华罗庚(1)、赵九章等科学家。途中闲暇无事,少不了谈古论今,天文地理闲侃。这时,华罗庚先生即景生情,出了一则上联求对:
      三强韩、赵、魏;
    华罗庚先生上联中的“三强”,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个强国,却又隐喻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上联不仅要求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个科学家的名字。在座的科学家,大费脑筋,思索良久,未有恰当的下联。华罗庚先生见状,不慌不忙地说出下联:
      九章勾、股、弦。
    他刚说完,满座科学家为之叫绝。《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在这本书里,首先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中,另一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的名字。
    注:(1)华罗庚(一九O一--一九八五年)江苏金坛人。早年家贫失学。因酷爱数学而刻苦钻研。二十一岁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后,应聘到清华大学任教。曾多次出国访问、考察,讲学、研究,是我国享有盛誉的数学家。
<BR line-break"><BR line-break"></P>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23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00>夏默安联考毛润之</FONT></P><P>
        毛泽东(一八九三--一九七六年)原名毛润之。他是一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的楹联高手,生前留下许多佳联妙对。
        一九一七年暑假,毛润之专程到长沙楚怡小学,邀请在那里任教的朋友萧子升
!一起徒步游学。到了安化县,他俩听说当地一个羊角塘的地区,有位名人夏默安,是清朝两湖书院的高材生,精通经史,著述甚多。当时,县里一些做官的,如劝学所所长等,曾专程拜访过他。因此,毛润之与萧子升也去拜访他。夏默安听说来访的,是两个年轻的游方学生,心存轻视,回避不见。毛润之“三顾茅庐”,当毛润之第三次上门拜访时,夏默安才决定先试试来访者的才学。
    见面时,夏默安以“杨柳林内鸟叫”为题,出一上联: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别也,春去也;
    听了上联,毛润之联想到这次游学,在调查中,看到的贫苦人家悲惨的生活,又追溯到历史上,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闻百姓饿殍,竟说为何不食肉糜;闻池中蛙呜,竟问为官为私的史料,脱口对了下联: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这一对句,即景生情,借古喻今,不仅对仗工整,构思巧妙,而且寓庄于谐,深含哲理。夏默安想不到,年纪轻轻的游方学生!竟有如此才学,惭愧之余,甚为钦佩。于是,盛情接待毛润之,留他在自己家中住宿,两人彻夜长谈,成了忘年之交。</P>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24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00>梁启超巧对张之洞</FONT></P><P>
    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年),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有一年,梁启超到广州投刺,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1)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锐意改良,想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希望。张之洞见投刺,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不高兴,于是出联斥难。联文是: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这上联狂傲无礼,且拒人千里之外。梁启超气度不凡,坦然对了下联,请来人回送给张之洞。联文是: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一次,梁启超到江夏(2)拜访他。张之洞又出联求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中,长江排首位,又总括春夏秋冬四季,而夏是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

    才思敏捷的梁启超,略加思索,巧妙地答出下联: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道:“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梁启超所对的下联非比寻常。他以自己的身份“儒人”拆开,本古代儒、佛、道三教中,以为儒首,在天、地、人三才中,则以人才居末位。梁启超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巧对“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其含意深远,既挫了对方的傲气,又不失宾主之礼,难怪张才洞为之叹服不已。
    注:(1)张之洞(一八三七--一九0九)清末大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同治进士。是后起的洋务首领。
        (2)江夏即今湖北武昌。

<BR line-break"><BR line-break"></P>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主题
77

2025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6009
经验
711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4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23:2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00>宋庆龄联考孙中山</FONT></P><P>
    一九二八年四月,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婚后半年的一天傍晚,他俩到公园散步,谈论着讨伐袁世凯的事情(当时袁世凯复辟称帝)。宋庆龄兴致勃勃地说:“逸仙,我想起了一个讨袁对子的上联,你来续个下联好吗?”中山先生微微一笑说:“庆龄,你居然仿效苏小妹,三难新郎来了。好,请读出你的上联来。”
    宋庆龄吟了上联:
      或入园中逐出老袁还我国;
    中山先生轻轻念着上联,深感妻子才思敏捷,出此佳联。他想:联中句子一语双关,园出“袁”,入或则为“国”字,而“或”的解释是:有人也。显然,庆龄对我“逐袁”是抱有殷切期望的,我岂能辜负她的一片苦心,因此,下联既要对得工整,更把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孙先生沉思片刻,下联便对了出来: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瞻前途。
下联妙语连珠,“道”字无首,添“余”即为“途”字,对仗工整,意思亦紧紧呼应上联。宋庆龄连声称好。
    同年六月六日,妄图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声讨中,忧愤交加,终于一命呜呼了。
<BR line-break"><BR line-break"></P>
亦瘸亦老宜学道,知乐知足自胜仙。——自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5 06:56 , Processed in 0.1214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