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一班一讲教材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094 小时
主题
250

2947

帖子

0

精华

2万

积分

联都元老

二零零八年殿试状元 初级学堂校长 ...

Rank: 10Rank: 10

UID
16058
经验
275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0 1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蒹葭苍苍 于 2009-8-11 08:29 编辑

九班第一讲 对联初步

本讲重点介绍对联最基本的知识,旨在让初学者对联律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第一节: 对联六要素
    对联格律基本六要素为: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一、 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即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所对应的分句之间字数分别相等。如之前所谓的绝情对: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上下之间字数不等同,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对联范畴。

    二、 内容相关
    大家从对联六要素的归纳上已经可以看出,从狭义上理解对联,就是相对关联,相对指声律、词性、结构和节奏上对应对仗,属于对联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关联则属于对联的内在灵魂。 内容相关,是一个相对广泛而又难以把握的的话题。做为初学者,首先要知道两个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第一是隔,第二是合掌。
        1、关于
    对联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话,只是经过了对联特定的工艺要求加工而已。作为一个正常人说的话,首先是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比如以下两句话:
中午吃什么
明天要考试
    这两句话给我们明显的感觉就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以,没有毛病起码也是喝多了的人才会同时说的话,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话看作是一副对联,抛开对联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论,从关联方面来看,那第二句话就是,因为它们之间缺乏了所必要的内在逻辑联系。 再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 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内在逻辑联系,象这种只对不联,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句,只能算是对偶句,要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 (无情对除外)
    扫地僧老师说过:纵是对句,也要把出句当成是写的!对句还是要以出句者的角度立场去完成未说完的话。而一个人说话,是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气的,这就要求语言风格及语气上的融合统一,比如出句风格上俏皮可人,对句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就造成了风格语气上的 关于的问题还有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道理上都是一样,在此不作一一列举。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象是一个正常人同时说的两句话。
        2、关于合掌
    刚才我们说过,对联可以简单得看作是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话,前后不搭就是“隔”,那看看下面这两句话:
   今天是周末
   昨日为周六 (不考虑其他因素)
        这两句话是很有数学逻辑的,肯定是不隔了,但是说来说去就是那么个意思,作为平时说话,人家只会说你罗嗦,在对联里,就是“合掌”。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载体,其语言表述的空间十分有限,有惜字如金之说,讲究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来涵载最大的信息量,这种明显的意思重复,是对联之大忌。
        这是比较明显的合掌了,还有些合掌是比较隐蔽性的,比如下面这组对句:
  一抖诗囊成半阙[明月如斯]
  浅掏笔管又三车
       明月如斯老师有评如是:看似比较成功的流水对,然掏笔管,跟抖诗囊合掌,因为都是比喻搜刮心中的积累,喻体不同,本体毫无二致。
        这就是属于比较隐蔽的合掌了。
        前面我们只是浅谈一下关于“隔”和“合掌”两个关联上的问题,给我们划出了两条平行线,在“合掌”与“隔”两个极端的禁忌区间,虽然是一种拘束,但是在这个区间内,我们的思维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对于“隔”与“合掌”更深入细致的论述和讨论,请参考以下专题帖:
http://www.china-liandu.com/viewthread.php?tid=117415&highlight=%D2%B2%CC%B8%B6%D4%C1%AA%C4%DA%C8%DD%B9%D8%C1%AA%BA%CD%A1%B0%B8%F4%A1%B1%D3%EB%A1%B0%B2%BB%B8%F4%A1%B1飞扬校长:也谈对联内容关联和“隔”与“不隔”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花落方参生死理  [佳人挽袖]
    云浮常悟盛衰机  [空空道人]
        
其中“花”和“云”“理”和“机” 都是名词,“落”和“浮”,“参”和“悟”都是动词,“方”和“常”都是副词,“生死”和“盛衰”都是形容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


   
对句:酿得月光浮酒盏 [空空道人
]
   
出句:掬来春色入诗囊 [青山
]
      
其中“酿得”和“掬来”都是动词组,“浮”和“入”都是动词,“月光”和“春色”,“酒盏”和“诗囊”都是名词。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四、结构相称: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的句式一致,词组的结构一致。即主语对主语,宾语对宾语...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1
、结构相称首先要求上下联之间的句型大结构相称 比如:

柳岸                  

                    


桃花                  

主语                  

    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在小结构上,“柳岸”和“桃花”同为偏正结构,“莺”和“雨”同为名词,“啼翠”和“润红”同为补充式结构(或动宾结构,视翠、红词性而定),属对工整无误,但是你会越品越别扭,那就是因为句型大结构上的不对称。所以,一切都是在大结构对称的基础上,才有必要再去谈小结构上的对称。比如:
出句:
千峰 [苏三
]
           
定语

对句: 万柳 [红袖流云]
           
定语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其中,名词“水”“风”为主语,动词“聚”“扶”为谓语,同为偏正结构的“千峰”“万柳”是定语,名词“影”“腰”为宾语。由此可见,这是一组句式结构和词组结构均工整对称的对联。
        2、掌握词的结构。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A、单纯词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单纯词可以是一个单音节语素,也可以是一个多音节语素(包括双音节语素)。按音节的多少,单纯词可以分为单音节单纯词和多音节单纯词。
    (1)单音节单纯词单音节单纯词是由一个单音节语素构成的词。例如:家、走、清、五、的。
    (2)多音节单纯词多音节单纯词是由一个多音节语素构成的词,也就是多音节连缀成义不能拆开的词。多音节单纯词有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和音译词。
    (一)、联绵词
    联绵词是由两个不同音节连缀成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根据音节之间的结构关系,联绵词可分为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1)双声联绵词: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例如:琉璃、崎岖、尴尬、璀璨 
    (2)叠韵联绵词:两个音节的韵母或韵腹和韵尾相同。例如:烂漫、傀儡、辗转、腼腆
    (3)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两个音节的声母韵母都不相同。例如:铿锵、蛤蚧、玳瑁 
    (二)、叠音词: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连缀成一个语素构成的词。例如:谆谆、潺潺、翩翩 
    (三)象声词:象声词是摹拟声音的词。例如:扑通、哎呀呀、哗啦啦、叽叽喳喳、劈里啪啦
        B、合成词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和语义关系组合而成的词。
    合成词中有的语素有实在意义,能体现词义的主要意思,这种语素叫词根,如“管理”中的“管”和“理”。有的语素意义不那么实在,只能附在词根上,表示某种附加意义,这种语素叫词缀(也称“语缀”),如“老鹰”的“老”,“乱子”的“子”。
    合成词可以分为复合式合成词和附加式合成词两大类。
    (一)复合式合成词
    由两个或几个词根组合而成的词叫复合式合成词,也叫复合词。按照结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复合词分为以下几类:
        1.联合式(又称并列式)
    语素之间的关系不分主次,平等地联合在一起。例如:
贸易 语言 首尾 异同   笔墨 犬马    书本 互相 动静     
        2
.偏正式

   语素之间的关系是修饰和被修饰、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前一个语素是修饰性或限制性的,是“偏”的部分;后一个语素是被修饰或被限制的,是“正”的部分。例如:
汽车 象牙  皮包 金黄  冰凉  青山 梅花
         3.补充式
    语素之间有补充说明的关系。前一个语素是被补充或被说明的,后一个语素是补充说明前一个语素的。例如:
损伤  申明  提高    压倒  加紧  减弱  推迟  说服  推翻 车辆  花束   船只  马匹
        4.动宾式
    语素之间有支配或关涉关系。前一个语素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后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对象。例如:
理事 司机 点睛 打杂 围腰 管家  破产 动员 失策  出版 开幕
        5.主谓式
语素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前一个语素是被陈述的对象,后一个语素起陈述的作用。例如:

地震 霜降 日蚀 自修 杜撰 风流 心虚 年轻 嘴硬 胆大 心细

        6
.重叠式

    由两个相同语素重叠而成。这是一类结构方式比较特殊的复合词。例如:

爸爸 姐姐 叔叔 娃娃  星星 刚刚 稍稍

跌跌撞撞 婆婆妈妈 花花绿绿  密密麻麻

    (二)附加式合成词
    以实语素为词根加上词缀构成的词叫附加式合成词,也称派生词。加在词根前面的叫前缀,加在词根后面的叫后缀。附加式合成词可以分为前加式和后加式两类。例如:

老乡、阿姨、第三、小姐、可观、骗子、盖儿、想头。

    (四)音译词:音译词是按外族词的发音用同音近音汉字转写的词。例如:休克、蒙太奇、厄尔尼诺

    对联中上下联相对的词组结构要求对应一致。比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上联中的“宝剑”与下联中的“梅花”都是偏正结构的词;“磨砺”和“苦寒”都是联合结构的词。

        3
.掌握词组(短语)的结构。

        
词组(短语)是指由两个以上的词语组合而成的语法单位。要区分词组的类型要注意掌握三点:1、词性;2、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3、词的位置

        1
、主谓词组:名(代)+动(形)

    两者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简言之,谓语能回答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如:

大家帮助 (名+动)     心情激动 花美丽 (名+形)       他是教师 (名+动词词组)

        2
、动宾词组:动+名(代)

    两者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简言之,宾语能回答动词“谁”或“什么”的问题。如:

打击他 (动+代)         发现问题(动+名)

        3
、并列词组:由两个以上相同词性的实词并列构成,可以用连词也可以不用。如:

美丽(和)大方 形+形              工人(和)农民 名+名

发现(和)培养 动+动              她和他 代+代

        4
、偏正词组 :(1)定语+名 2状语+动中心词在后边,去掉前边的修饰词,词的基本含义不变。两词中间可用“的”“地”表示偏正关系。名词前用“的”;动词前用“地”。如:

铁的纪律       美妙的时光        崇高(的)理想             高兴地叫

        5
、补充词组 :动+补充成分补充成分说明完善中心词,回答中心词“怎么样”,结构上常以“得”为标志。如:好得很 交代清楚 说得轻巧 乐得跳
   
    五、节奏相应

    节奏相应与整句句式大结构及对联格律具有紧密的关系。在联律中,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同步。如:
风和--日丽

人杰--地灵
这副对联是二二节奏。
--真心话
--老实人
此联是一三节奏。
不眠夜  (慕容泊尔)
寒风--直彻梦;

往事--甚缠人
题重阳菊 (废园)
千丝--冷韵--因风--
一院--霜心--借酒--
常缘木--而求--至乐  (叶公好龙)
独刻舟--以志--初心  (叶公好龙)

    节奏一般分语音节奏和语意节奏。语音节奏又叫声律节奏,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来实现的,其显著特点是按照诗中用字顺序,以两个字为一节奏,每一节奏第二字为节奏点(即音步)。如:
临水/看云/起,
钩帘/待月/来。
语意节奏又称意节,是依词语结构划分,即根据语意所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方式。语意节奏无固定字数。如:
公生明/偏生暗,
智乐水/仁乐山。

    对一般初学者来说,建议先从语意节奏来入手,这样有助于做好平仄相谐。

    六、平仄相谐:
    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
    1、 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在实际创作中,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律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以及句脚的平仄相对应,或意节点上的平仄相对应。
    2、 所谓平仄交替,指对联的节奏点交替使用平仄,且上下联节奏点平仄应相反。如单联中,节奏点平仄没有交替使用,称之为失替;如上下联节奏点上的字平仄不相对,称之为失对。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
    平仄相谐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
    除了上面以音步为标准的平仄相谐原则外,还有一种是“意节说”。意节,指词语的意义单位。对联不是用于吟唱的,而是供阅览和诵读的,因而不宜套用诗词中的节奏而应强调意节!由于汉语中的字(大多数)、词、词组都有独立的意义,而有些三个字或更多字的专用词组往往又不能再作划分(如呼和浩特),因而意节的划分就相当灵活。如:
密雨   寒云  手段
光风   霁月 襟怀

   如上面所列举句式,为了在诵读时停顿合理、表意清晰,我们完全可以按意节说法把“雨、云、段”作为音律的节点,这样读起来更具铿锵美感。在对联中,我们可以这样规定:一般情况以二或三个字为一意节;单字词在句首或句末时作独立意节,但在句中则不作独立意节而归并入相邻的意节;固定词组允许四字或四字以上作为意节单位。
    3、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律诗中的要求。对联起源于律诗,所以在五、七言联中,这一要求同样适用。并由此推出五七言句的两种正格:

    正格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
    按照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此格可演变为“仄平平仄仄平仄”,也视为合律。

    正格二: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可演变为“平仄仄平平仄仄”,视为合律。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此格,“五”就一定要论,否则就是三仄尾了(相应对句就会三平尾)。

       对于非律诗音步的五、七言联,则完全不受此要求限制。
    律诗中,对音步的要求非常严格,五言诗,必须是“2312或者21皆可)”音步,七言诗,必须是“223”音步。而对联自然不必遵守这样的音步安排。如:
莫辜负/一江/春水   
且追寻/十里/桃源

    对于这样的“322”句式,只需在音步的落脚点上,即“357”位置上讲究平仄相对和交替。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
举目苍苍, 蒹葭丛里分舟影
转身寂寂, 杨柳楼头问燕踪 —罗衣赠
九遐府:http://www.china-liandu.com/forumdisplay.php?fid=288
在线时间
668 小时
主题
117

2466

帖子

0

精华

1395

积分

联都贡士

联都贡士+学堂初级班

Rank: 6Rank: 6

UID
19404
经验
139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20
2
发表于 2009-8-10 12:41 | 只看该作者
先睹为快
笔墨寄华年,歌管不闻,已许南风催夜雨
蓬瀛归旧隐,尘沙无定,莫容心海落遗珠 ----北纬42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68 小时
主题
117

2466

帖子

0

精华

1395

积分

联都贡士

联都贡士+学堂初级班

Rank: 6Rank: 6

UID
19404
经验
139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6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20
3
发表于 2009-8-10 12:4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苍校,怎么在初级班一闪就没见啦,苍?
笔墨寄华年,歌管不闻,已许南风催夜雨
蓬瀛归旧隐,尘沙无定,莫容心海落遗珠 ----北纬42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894 小时
主题
504

7196

帖子

7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22432
经验
-3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8-6
4
发表于 2009-8-10 13:35 | 只看该作者
苍苍老师行动雷厉风行,教纲这么快就备好了。内容挺详细的。老师辛苦了。送你一把檀香扇。(*^__^*)...嘻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蒹葭苍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8 小时
主题
1

34

帖子

0

精华

93

积分

联都举人

Rank: 4Rank: 4

UID
21709
经验
9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10
5
发表于 2009-8-10 20:34 | 只看该作者
苍苍老师辛苦了: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 小时
主题
0

26

帖子

0

精华

43

积分

联都会员

Rank: 1

UID
22436
经验
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8-6
6
发表于 2009-8-10 23:54 | 只看该作者
苍苍老师:handshake辛苦啦!我找了一夜才找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94 小时
主题
250

2947

帖子

0

精华

2万

积分

联都元老

二零零八年殿试状元 初级学堂校长 ...

Rank: 10Rank: 10

UID
16058
经验
275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7
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08: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蒹葭苍苍 于 2009-8-11 08:15 编辑

第二节:浅说平仄

    初入对联门庭,首先得明白平仄是什么。至南北朝时汉语确立了四声系统。“四声”概念是当时的沈约、周颙提出来的。自古以来,诗词、骈文,直至对联,若使文字读起来能够抑扬顿挫,凭的就是平仄运用得当,以使得词句听起来有一种起伏跌宕的韵味。如果使平仄在句中有谐的交错,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和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谓平仄,是声律音韵方面的术语。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现代汉语中,声调也有四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当前联手(无论网络及现实生活中的)普遍使用两套标准,即古音(平水韵)及新音(普通话),联界要求无论使用哪套标准皆可,但在一副对联中不可混用。两套标准各有自己的不便利之处,所以联手可根据各自的习惯,酌情使用,以不混淆古今音为原则。按不成文规矩,凡以新音入联者得标注,不标注者一概以古音论。
    联律来源于诗律,但二者绝不等同。对联可以从诗律中探寻与借鉴,但绝对不可套用。平仄与对仗在对联中的地位虽说有不同,但作为一个初学者来说,首先掌握好平仄,是很必要的,不可借口平仄在对联中的地位略次于对仗①,而放松对平仄的学习和把握。

    一、如何分辨平仄
    1.新音(现代汉语)
    汉语拼音中的四声,按声调表排序:阴平为第一声,阳平为第二声,上声为第三声,去声为第四声。我们把一声、二声归为平,三、四声归于仄。例如:“妈、麻”是一声和二声,同属平;“马、骂”是三声和四声,同属仄。新音好记,容易分辨平仄,但往往想引用古诗句、词组时,平仄会与今音有矛盾。在古音中,“菊、竹”可对“松”,今音就不可以了。
    2.古音(平水韵)
    古人至南北朝时将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怎样分辩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归纳为: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与新音相比较,古音中多了一个“入声”,而入声字如今分别归属于普通话的四声中。分入三声及四声中的,我们可以不去理会,而往往困扰大家的是分入普通话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中的字。不过也有专门入声字例表可供我们查询,而在这百余字中,我们常用到的也不过几十字,在勤于练习写作对联过程中是会逐渐记住这些个常用字的。使用古音,可以方便引用古诗句、词相对仗,不方便处就是得注意入声字。

    二、关于马蹄韵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马蹄韵以“两两交替”原则,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句脚规则,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是句中规则,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句中、句脚平仄有正格与变格之分。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变格没有正格铿锵。
    1.      句脚一般规则:

    首先举例说明什么是句脚:长联有两个以上的分句,每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句脚。例如: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上联的“忧、面”,下联的“老、头”分别是上、下联的句脚。

    关于句脚平仄安排,陆伟廉先生在《对联经》中提出:“长联各短句落脚之声调应该富于变化,而又不违两边平仄相反之原则”,并认为“长联句脚安排不能谈模式(四、五句之内可谈),而只能讲规律之原则。此原则有三:“即①摒除单调。②疏散同声。③平衡平仄。

    公式列举如下(正格):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与之相反即可。)
  
  一句:●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2. 句中一般规则:

    简易平仄杆:

第一种:平平仄仄
第二种:平平仄

    以马蹄韵“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原则,任意在此平仄杆前加平仄,成为你所需要的字数的联句。例如:

第一种:

五字:仄平平仄仄
六字:仄仄平平仄仄
七字:平仄仄平平仄仄
………………………….
第二种:

四字:仄平平仄
五字:仄仄平平仄
六字:平仄仄平平仄
……………………….

以此类推……(此处可比照传统平仄杆学习)
    三:关于平仄交替与平仄相对
    1.  所谓平仄交替,就是在一联中有规律的交错使用。除了某些艺术技巧联之外③,概莫能外。如下联:○(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  ◎●◎○○●●
“比”与“云”,“影”与“光”与“证”必须平仄交替,否则就是所谓的“失替”。
2.所谓平仄相对,就是在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该是相反的。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  ◎●◎○○●●
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④
◎○●●  ◎○◎●●○○
    此上、下联的关键字④处平仄必须相对,“比”与“同”、“云”与“水”、“影”与“声”、“光”与“色”、“证、忘”平仄是对立的。对联中有可平可仄处,所以就会出现两联同一位置上,两个字成为同声(同平仄),如“身”和“心”。两联同一位置上的字,平仄若无相对,就是所谓的“失对”。
    以上所讲,均为平仄一般规律,联律也有其灵活之处。比如首字的可平可仄,七言中的“仄仄平平平仄仄”虽与马蹄韵一般规则不尽相同,但也属于正格,特拗句,领字的不计平仄,联中的变格,等等,同学们可在实际练习的过程逐步掌握。但在考试和参赛时,还是尽量使用正格。所以关于联律的灵活性,不做过多的讲解。

注释:
①中楹会的《联律通则》中取消“孤平”一说,足以说明对联中的平仄更放宽了。
②所谓“某些艺术技巧联”,是指有些联有意只用一个音,如:“近代近士尽是近视”。
③所谓关键字,是指一联中处于“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或者是意节点“点”上的字。
④“忘”字多音,此处为平。
举目苍苍, 蒹葭丛里分舟影
转身寂寂, 杨柳楼头问燕踪 —罗衣赠
九遐府:http://www.china-liandu.com/forumdisplay.php?fid=2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 小时
主题
1

93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举人

Rank: 4Rank: 4

UID
18431
经验
5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0
8
发表于 2009-8-11 09:10 | 只看该作者
先睹为快,谢谢校长,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 小时
主题
0

5

帖子

0

精华

0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22229
经验
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7-21
9
发表于 2009-8-16 17:52 | 只看该作者
:(我找了三天才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2 19:33 , Processed in 0.12188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