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386|回复: 3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语楼(粗言俗语,高士慎入)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23 1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1-5-17 11:28 编辑

               
                                              前言


   我看上这个地方了,不管谁高兴不高兴,在不违反管理原则的情况下,我先霸占这一小块地方,以便我想说了就说,不管贴的是我说的,你说的,还是他说的,不管是以前说的,还是现在新说的,也不管是与对联有关的还是与对联无关的,只要我想贴了,就贴在这里,一切麻烦和后果,由我本人承担,与网站无关,有麻烦直接和我联系。
   我确实又粗又俗,如果雅人高士们觉得不舒服,大可不必进来,题头已做了说明,我只贴给愿意进来且没有奴性有脑子会思考的人看。我不会经常贴的,最近有了一点目标,要努力读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活到老,还真的是需要学到老。即使是专业知识一个人穷一生的精力也是不可能学得完的,所以,我也许不会太多照顾到这里。
  
如果有人愿意就联理相互探讨交流,我也许比谁都不缺真诚,对于对联,我的道行确是很浅很浅,并非假惺惺地谦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也有我特有的长处和比较客观的观点。

   当然,作为论坛,谁都可以发帖,包括你对此贴的反对或者锤击。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2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19:2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先转一贴,也许大家在恶人谷看到过,我最近在国粹网看别人介绍,进去溜达了一圈,看见了,因为其对仗的基本观点,与我的一样,所以我要转帖:

联律独立,自成一家;宽严有别,因联而异;分级对待,科学分析
——我的对联格律观
作者:贺义荣 资料来源:恶人谷珠楼 点击数:410 更新时间:2009-3-19
    摘要: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属格律文学。但它的格律法则究竟怎样确立,具体运用中怎样灵活掌握,却一直是楹联理论界争议很大的问题。对此认为,联律独立,自成一家;宽严有别,因联而异;分级对待,科学分析。

  最近,在新版的《中国楹联》杂志2005年第1期及《中国楹联报》总第622期上看到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关于征集2005全国楹联理论研讨会论文的启事,笔者深有感触。笔者涉足楹联教学与楹联理论的时间尚不算很长,但已深深感到在这一园地里缺乏一个比较统一的对联格律体系,或按人们现在比较喜欢的说法“游戏规则”,因此,在理论研究中,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怎么也谈不拢,甚至出现一些违背语法基本常识的所谓“对联法则”;在对联的评论鉴赏中,又缺乏一个同一起点、能够公平对话的平台。以上现状必然造成以各自不同而又自以为是的标准去规范、挑剔甚至苛求他人的作品。于是,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许多联家,为对联这一中华瑰宝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失位”、在文学园地中的“失踪”、在现代教育中的“失职”而大声疾呼,要求从“失宝”,再回到“识宝”“拾宝”;而另一方面,当中小学教材中恢复了对联的踪迹,在全国普通高考及省市或大学提前单独招生的考试中,语文试卷中出现了对联试题,在各类宣传教育活动中,适时出现许多富有特色的时政联、嵌名联,这本是可喜可贺之事,但很快就会有“联家”出来挑剔,指责“病对焉能入教材”“病联怎能入考卷”“嵌名联不要单纯嵌名”……科学的批评、正确的指瑕,固然无可厚非,但有些批评却纯属一己之见的挑剔与苛求,并不利于楹联事业的发展。

  笔者把自己对对联理论学习研究的有限体会进行总结,将自己对联格律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概括,并具体陈述如下,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联律独立,自成一家

  笔者在对联的学习研究中,对对联产生了一个基本定位:中华国粹,民族瑰宝;素质基础,学力尺度;多种文缘,独特文体;悠久体裁,崭新学科。其中第三条,强调的是对联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亲和力,许多对联可以以诗特别是格律诗、赋、词、曲、散文等体裁样式表现,但从本质上来说,又与以上诸种文体绝不类同。格律诗对每行字数有严格要求,或五言,或七言;对句数有严格规定,或八句(律诗)或四句〔绝句);在平仄上,语义节奏统一为“2-1-2”或“2-2-1”(五言)、"2-2-3(1-2,或2-1)”(七言),平仄要求可以概括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词的字数比较自由,故有“长短句”之别称;句数也可多可少,有短调、长调,单阕、上下阕之分,但有不同词牌的严格限制。对于每一词牌名来说,其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又是严格规定的,不能“越雷池半步”。故作词又称为“依声填词”。而对联在这一方面却最为自由活泼,别具一格,有鲜明的独特性。它字数不限,从二言至七言,乃至上下联总字数达到百字、千字,现在更有万字、数万字之超长对联。它每边的句数也无统一的规范要求,少为三五句,多则八九乃至十数百句。随之而来,对平仄要求,也难有诸如诗律、词谱的统一或者牌式的要求。

  比如,格律诗中对平仄要求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笔者认为对于对联就并不适用。在这一问题上,笔者对所谓有“语义节奏”与“语音节奏”之说表示质疑。

  汉字是“形、音、义”相统一的独特文字。同样,以之为基础组合而成的词、词组(短语)、句子等也应该是形音义相统一的。“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不可能有意义与语音相背离的所谓“语义节奏”与“语音节奏”。我们仅举与七言律诗最为接近的七言联为例。有学者将之称为“律句联”,认为格律诗中对平仄要求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对七言联同样适用。如前所说,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之所以可以概括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语义表达均规范为“2-2-3(1-2或2-1)”式,几无例外。如脍炙人口的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语义节奏在前、语音节奏“亦步亦趋”“不谋而合”。然而,在七言联中,虽然不乏与七言律诗语义节奏相同而语音节奏自然巧合之例,但也有不少更能体现对联自由特点的七言联。其语义节奏和与之相适应的语音节奏则完全不能用律句平仄来套用。笔者仅以大家熟悉、也很有生命力的格言联为例如:

  语义节奏为1-2-2-2式:

    观天地生物气概  充海阔天空之量  阐旧邦以辅新命
  谈古今经世文章  养先忧后乐之心  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有兰)

  语义节奏为1-2-1-3式: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孙中山)

  语义节奏为1-3-3式:

    业成于思毁于堕
  学精于勤荒于嬉

  语义节奏为1-4-2式: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语义节奏为2-2-1-1-1式:

    愧对三餐茶酒饭
  难酬四海士农商

  语义节奏为2-1-2-2式:

    此地有茂林修竹  励学须识得头脑
  其人读马列雄文  修身要立定脚跟

  语义节奏为3-2-2式:

    只要我大公无私  大丈夫自然直爽  忍一言风平浪静  能耐苦方为志士
  哪怕人说短论长  真豪杰断不粗疏  退几步海阔天空  肯吃亏不是痴人

  语义节奏为3-1-3式:

    虚心竹有低头叶  思其艰以图其易  昌黎文必自己出
  傲骨梅无仰面花  言有物而行有恒  君实事可对人言 (刘冰如)

  语义节奏为4-1-2式:

    得好友来如时月
  有奇书读胜看花 (王文治)

  对以上所举联例,其语音节奏与语义节奏自然融为一体同步而进。如硬用所谓七言律句的语音节奏对以上任一对联去套读,则必然蹩口拗牙,且音难达义。

  貌同形似的七言联尚有如此之多的语义(包括语音)节奏的表现形态,其它更为自由的联式就更无须证明了。因此笔者认为,联律应该是独立的,别具一格的。不能用诗律、词牌、曲谱等模式来套对联。笔者赞同许多同仁所归纳总结的对联六大基本要求,笔者认为此即对联的基本格律。而且,可借鉴新闻六要素:何人、何地、何时、何事、何因、何果,在英语中这六个词:”who,where,when,what,why,how”均含有字母“w”,从而把新闻六要素形象地概括为“六个w”的做法,对联基本格律也可根据含有六个“相”字,其汉语拼音声母均为“x”,从而概括为“六个x”。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类、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

  这一联律的概括表述,也许显得有些过于空泛过于原则化。其实,这也正与对联丰富多彩的体式风格相吻合。因为对联规范本身就应该宽严有别,因联而异。这一点正是笔者将要谈到的。

    二、宽严有别,因联而异

  笔者很赞同一些联家对楹联表现形态的多样性、丰富性的生动概括:它既是雅文学,又是俗文学;既是殿堂文学,又是街巷文学;既是文人文学,又是民间文学;既是书面文学,又是口头文学;既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又与诗、词、曲、赋及书法、篆刻、园林艺术形式所交融。

  对于这样一种体式丰富多彩、包容性很强的文学形式,非要用单一的模式去规范,用僵化的标准去苛求,笔者认为反而是不现实,也不科学的。其实,一些权威工具书中对于“对联”词条的定义就已经包含了一定的弹性、一定的伸缩度。如《现代汉语词典》对对联的定义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句。”《辞海》的定义则是:“即楹联。”再查“楹联”条:“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子上的联语。”而专业的《中国对联大辞典》的定义是:“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指以对偶句为基本特征的有独立意义的文学形式,由上联和下联组成。”“对联还有许多其他名称,如对子、对句、对语、楹联、楹句、楹语、联句、联语、连语、联对……”

  综合以上各种定义,共同强调了对联的这样三个基本特点:形式的对偶性、体式的独立性、样式的实用性和广泛性。因此,笔者认为,凡是符合对联这一基本要求的,均可进入对联的艺术之门,而不必自设高槛,自闭门户,划地为牢,作茧自缚,将许多明明符合这一“底线”要求的对偶句、联语拒之于门外。如已有不少人专门著文举出许多实例,为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或连平连仄的所谓不合规范的对联“正名”“争席”,要“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样的联例不胜枚举,就不再赘引。至于许多常常被特定部门或单位所运用的对偶句,如学校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部队的“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商业部门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体委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运输、建筑单位的“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等,明明是书写在门柱或大门两侧门壁上的对偶句,很有力度很有影响力,但就有人撰文,认为它们是标语口号,或有违格律之处,将它们拒之于对联之外。笔者认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因此,对联既然有着以“楹联”为代表的雅称和以“对子”为代表的俗名、也就应该有着宽严不同的列作和评价标准。

  如创作“楹联”本义的对联,“书写、镌刻在楹柱上的对联”,也即取其有着长久的、永恒的意义,如自然风景联、名胜古迹联、庙宇殿堂联、哲理格言联、带有“盖棺论定”性质的伟人英杰联等,常要求刻在木竹上、山石上、碑铭上,扬之四方,传之百年,就力求字斟句酌,严谨整饬,刻工完美。

  如创作带有应时应景、服务于一时性质的对联,为了不以词害意,以至于在对仗、平仄上有所不适,也无伤大雅。如荣获1989年度新疆兵团报纸类好新闻一等奖的两篇作品,均以联语为标题。第一篇:“十五团,固本聚财生产步步高;十四团,舍本逐末亏损年年增”。第二篇:“阴错阳差,一双女婴调换门庭;云开雾散,两对父母迎回亲女”。有人按联律苛求:平起平收或平起仄收了,不规则异位重字了,等等,就实无必要。数年前,笔者所在大学一学生艺术社团,要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为特困学生进行募捐的摇滚音乐会。演出之前,请校内罗辑教授为舞台两侧树起的气柱撰写一副对联。罗教授为他们即景应时而作的联语是:“摇出屡屡深情;滚动颗颗爱心!”该联把“摇滚音乐会”的“摇滚”两字巧妙地嵌入联首,内容也十分切题,颇有情趣。他也明知联脚为平起平收,但一时考虑,没有更好的词语替换来表达这一主题,也就“将错就错”。而该联对音乐会产生了很好的气氛烘托作用。

  至于创作带有口头应对、戏谑类的对联,“逢场作戏”、游戏而已,对于对仗和平仄方面的要求就可更为放宽一些。不久前笔者就在某报刊上看到有人著文,对鲁迅先生童年时对私塾先生出句“独角兽”即席所对的“比目鱼”,及郭沫若先生幼时对先生出句“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即席所答的“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又进行对仗、平仄等方面的挑剔,以回视惊听,这也实无必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3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19:29 | 只看该作者
续上
三、分级对待,科学分析
  这里的分级,是指汉语的五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词组)、句子、句群。这里主要是指前三种最基本的语法单位,它们是说话著文、构成“语言大厦”的基本“建筑材料”。对联最大的特点是对仗。但对对仗的分析应该有所区别,分级对待,有一个不同的“下限”。因为不同的对联,其语言的具体构成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如对于字词联,就要求逐字相对,对于合成词甚至要求到语素及其合成方式的相同;对于短语(词组)联来说,则要求短语中各词的词性及构成方式相对,无须苛求到语素;对于句子联来说,则要求分析到句子成分的构成相同,无须苛求到逐字逐词。
  举例来说,如果单独比较,短语“千夫指”与“孺子牛”显然不能够成对:前者为主谓结构,后者为偏正结构中的定中结构。而且“千”为数词,“孺”为名词;“指”为动词,“牛”为名词。但置于特定的联语环境,即在鲁迅先生的这一名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可能没有谁指责它对得不工。因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千夫指”与“孺子牛”分别成为状谓宾结构的名词性宾语。对此联进行结构分析,分解到句子成分这一级也就行了,无须对“千夫指”与“孺子牛”再行分割。
  再如泰山极顶一副名联:“一日无心出,群峰不敢高”,就有人撰文分析认为,“无心”为动宾结构,“不敢”为状中结构,“心”为名词,“敢”为动词,均失对,因此该联为病联。确实,抽取“无心”与“不敢”,它们难以成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无心”作动词“出”的状语,“不敢”作形容词“高”的状语,上下联均为主状谓结构。作句子级别的分析,上下联完全相对。
以上情况本属语法理论中的最基本的科学知识,然而在对联界,不分级对待,不讲科学,喜欢作层层“解剖”、一切到底的“抄刀手”,尚不在少数。
  如《对联》杂志2003年第8期上有一篇文章《病对焉能入教材》,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9年义务教育6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11册基础训练7第四题中所例举的6副春联,该文就判定其中3副为“竟然不符合对联格律”的“病联”。
  这3副对联是:
    雨露无私润万物;
  春光有情暖九州。
    肯流汗水浇来田野千年绿;
  能下苦功绘就宏图四季春。
    稻花钢花科技花,万花竟艳;
  农业牧业工商业,百业兴隆。
  该文对这3副对联平仄方面的批评先不赘述。在对仗方面的指责是:第一联“雨露”与“春光”,前为并列式,后为偏正式,结构不相应。第二联“汗”与“苦”,前为名词,后为形容词,词性不相当;“田野”与“宏图”,前为联合结构,后为偏正结构,结构不相应。第三联“竞艳”与“兴隆”,前为动宾结构,后为并列结构,结构不相应。读者不难看出,以上分析确为分级不当而致的无端苛求。对第一联来说,“雨露无私”与“春光有情”,同样为主谓宾结构的短语,又分别做了上下联主谓宾句子的主语。对短语这一“建筑构件”中的主语“雨露”“春光”再无继续分解的必要。同理,对第二联来说,“肯流汗水”与“能下苦功”均为动宾结构的短语,在该联中做了连动句中的一个谓语,没有必要再对短语这一“构件”中的“汗水”“苦功”再行分解。况且,它们均为结构紧密的合成词。“田野千年绿”与“宏图四季春”,均为主谓结构的短语,分别做了中补结构的动词“浇来”“绘就“的宾语。对仗已很工整,无须再苛求。同样,对于第三联来说,“竞艳”“兴隆”作为两个合成词,均为动词,分别作了上下联中的谓语,对已作谓语的合成词也无再继续分解之必要。
  又如《对联文化》总第5期上有一篇文章《嵌字联必须格外慎重》,作为一篇与他人商榷的文章,避实就虚、刀走边锋的批评方式暂不分析,文中对几副嵌名联所作的苛求,就是无限切分的典型。如它对嵌名联:“陈词慷慨舌如剑;毅力坚贞志似钢”(嵌陈毅)分析说:“‘陈词’为动宾式,‘毅力’为偏正式,怎能对?”对嵌名联:“谭笑风生惊敌胆;政声雪洁悦民心”(嵌谭政)分析说:“‘谭(谈)笑’是并列式,‘政声’是偏正式,怎能对?”其实,这两联四句前半部分均为主谓结构的短语充任了整个句子的主语,从二级语言单位的语法结构来说,是完全对应的,没有必要再对成分内部的构成再作分解。
  其实,根据需要区别对待,分级划分,这也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任何事物也并非分解得越细越好。如稍有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从理论上讲,物质是可以一直分割下去的。但要保持它基本的化学属性,就只能分解到分子一级。分子的定义就是:“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本物质一切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见《现代汉语词典》)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但分解到氢与氧,则成为两种具有完全不同化学属性的物质。语法分析中也有类似情况。如“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所谓最小,就是不能够再分割。分解到语素,它的基本意义就有可能发生消失、改变、转移等多种情况。笔者在一些有关对联自对理论的文章甚至教材中,就多次看到对“乾坤”“宇宙”“空阔”“英雄”“是非”“肝胆”“手足”等合成词进行分解,认为是句中“单字自对”(见余德泉著(对联通》)。这些都是十分不妥的。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早在20多年前,就在他的文学创作谈中多次阐明一个观点。他说:“文学规律,不论是多么科学、精辟、美好的规律,也无法排除例外。而且例外相当多。文学规律与科学规律不同,就是因为文学既有规律,也有例外。我们不能用规律去否认或贬损例外;我们也不能因有例外便无视或贬损规律。”“在文学上,有些人尽管说得振振有词,引经据典,讲了许多例子,最后人家就是能找出例外。人家就是不按你那一套去写,但人家写得也很不错。”(参见《王蒙谈创作》)笔者认为,王蒙先生的这段话,对于楹联艺术也同样很有借鉴意义。有格律,但又不要把格律定得太死,变成“脚镣”。“戴着脚镣跳舞”,虽然曾是对格律文学创作的形象比喻,但是真戴上了脚镣,这舞是难以跳好,难以跳出许多花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4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1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0-2-23 19:41 编辑

关于大观楼对联的对仗分析:
俗人来将就捧下场。具体欣赏,用不着我瞎扯,网络搜索多的是,也肯定比我胡整好得多。
我就分析对仗吧。字太长,就分析最宽的,具体细部懒得啰嗦。最宽的对仗了也就不存在失对了。以前在某论坛有人得意地抬出此联,我都懒得理他,因为他对语法知识几乎就是不知道,懒得浪费我的表情。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联按一般流行的对对仗的看法,有些地方是无法对仗的,那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不过按语法宽对是对仗的,别说古人不懂语法,古人没有书面的语法概念,并不代表古人没有语法观念,古人往往通过对仗来训练语感和对句子语法结构的认识与感悟,这点在刘太品先生转的帖子里有,不是我捏造的。下面只分析有争议的,明显对仗的不啰嗦了。
  “茫茫空阔无边”为我所“喜”,“滚滚英雄谁在?”为我所“叹”,喜、叹皆为感官动词,后面通通作宾语,此处为动宾对动宾。
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看、想皆为感官动词,后面自对部分没那么宝典神奇,通通作宾语,在无法完全对仗的情况下,进行自对处理,使得语法宽对看起来更加工整。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上下两个完整的单句,主谓结构相对仗。后分句为谓语部分整体对仗但是具体细部不能完全对仗,
梳裹就风鬟雾鬓卷不及暮雨朝云。前面是带了补语修饰体的动词结构,后面是宾语部分,整体就相当于是一个动宾结构。其实很多所谓“不对仗”的“领字”都是带了修饰体(一般为状语或者补语以及语助词等)的动词,并非是什么好牛叉的皇帝老儿。要说什么统领全文的话,主语可能更牛B,更是统领全文,你胡整试试?有个别领字根本就是一些语感不那么好的人鬼混的,毫不对仗,只是节奏一致而已,有些介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其实也是一种混淆错误。
点缀些翠羽丹霞都付与苍烟落照,和上面一样,大动宾结构相对。这里些字既有数量词的意义,也有对前面动词补充说明的意义,同时也有 一种语助词的效果。读的时候前面三个字是一个音节,也可以就看着是一个动词结构。再比如,休管他(它),也是什么“领字”,其实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他(它),作复指又有一定的语助词作用虚化很严重去掉也对句子的意义毫不影响的时候,就可把它划归前面当做是一个动词结构。去掉之后意义不明或者意义有所改变的时候,这个“领”字就最好领不得的。
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同上,大动宾结构相对。
  其实很多所谓“不对仗”的,很多都是语法结构对仗,古人对粗略主体的语法结构,很多文字能力强的人,是很清楚的,谓语是对主语的陈述或者是主语的动作。宾语是动作的受体。古人没有现代详细和系统的语法知识,但是基本粗略的,他们能领悟到,也比较明白,这点在最反对语法的刘太品先生的贴子里都有的,不是我胡说的。
  所以领字什么的,并非是那么神鬼莫测地神奇,也不是可以生搬硬套的,一般都是带了修饰体的动词,整体就可以当做是一个动词,后面的宾语部分,不管有多长,只要节奏一致,都可以看着是对仗,与其它简单的对仗相比,只是对仗的工整程度不一而已。很多所谓的上下不对仗的“自对”,也是一种语法结构宽对,是为了使细部不能完全对仗的语法宽对看起来更工整而采取的一种措施与手段。是一种从属性对仗,不能代替上下相对,有个别自对个人认为纯属以讹传讹东施效颦的结果,别忘记了,对联是挂在大门两边的,是为了使两边看起来对称协调,对联的要素,上下对仗是一条,这是最基本的一条,是不能随意可以说什么变通了事的,要变通,也只能在这个先决条件下变通,只要在满足这个条件下,随你怎么搞,乱搞的话,体系就要崩溃了,不说别的,那自对理论:只要当句对仗了,就满足了对仗的要求。稍微推理一下,就纯属放屁。上面四个字对仗,下面八个字对仗,完全符合这一句,行 吗?你可别又要跑回去要管上下要求字数一致了。上下字数一致就是上下对仗的基本要求之一,这么搞与“只要当句对仗了,就满足了对仗的要求” 又相左了。不要一会儿说可以不管,一会儿又说要管了,这是不符合逻辑的。退一步说,2、2、2的自对能对3、3的自对吗?字数也相等。有些人还很喜欢那些贼眉鼠眼的“自对”,譬如只要都是主谓或者动宾,字数不相等他们都得意洋洋地说是“自对”,还以为自己有多高明,对仗的基本要求就是对称,字数不等都还得意地标榜自对,那些样的脑壳能信吗?节奏不相等的也能自对。要是再把这样的对仗方法掺和进去,甚至也应用在上下对仗里面,结果会如何呢?所以这些样的理论,是不科学 也是不符合逻辑根本经不起任何推敲的拍脑袋理论。一些人不是经常动不动就拿律诗说事吗,律诗里有这些鬼东西吗?一个都没有!有些人宽敞大道不走,偏就喜欢猎奇,喜欢那些贼眉鼠眼的邪门歪道,并常常以之为得意,动不动就写稀奇古怪的“自对”“领字”,乐此不疲,一句话,愚昧!
关于语法对仗,很多人想不通,我把在国粹发言粘帖过来:
“一些人对句子成份对仗就是死活想不通,这点你们不必再质疑了,那是因为你们的语法知识不过关或者说语感能力还不行。。。桌子两边摆两朵差不多的花,你肯定认为很工整。摆两盆差不多的花,你看起来也肯定工整,如果你像一条虫一样趴在每个叶子和每个枝桠上去看,就会叫嚷,不工呀,不对仗呀!在机关大门两边种两大坛大小和种类一样的花,看起来也很工整,你要是把脑袋趴在花丛里去看,就会发现乱七八糟,两边几乎没有一个相同的,更会瞎叫唤。可是,你就不会站远一点,站高一点呀,一眼望去,两边的花坛多工整。对仗也一个样,句子结构相同的部分,你当做是一个整体呀!你捆绑打包就当做是某一个词 呀!字、词、句子成份,就相当于花朵、花盆、花坛呀。当然,我知道还会有很多满腹诗书才高八斗之雅人高士还会振振有词,但是,这样的人我懒得。。。你自个八斗去”。
   我不能保证我说的都是对的,但是,我说的也肯定是有道理的,从自对,领字,交股对,意对,借对等等充满噱头的这对那对,绝大部分都能用语法知识解释得通,是上下都对仗的,这难道仅仅只是巧合吗?如果你懂一定的统计知识,能正确运用的话,就会毫无疑问,即使有个别不对仗的,那都是个别人整歪的结果。遗传学中的孟德尔豌豆试验,其遗传结果符合统计规律,但不是绝对精准,你不能以个别数量与理论值的差异就否定遗传规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5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19:45 | 只看该作者
转中华网论坛鹰王88的贴:

冰雪严寒腊梅开,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河豚欲上李花来。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时时赋予诗歌事,

代代炎黄圣胄才!



  以此开篇就是个玩笑,昨天看了一个巨帖,诋毁“中华文明的三大谎言”,洋洋八千余字,翻遍了世界上各大古文明的丑事,用以证明实非儒家一家之丑,而是世界同丑,文明更是有罪,只不过是给野蛮人做的晚餐准备而已!



  

  本人不喜欢长文,也没有大过年的找烦的兴趣,但是被点了名总不能不回一句:请这位先生先搞清楚一点,什么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等同于儒家思想不?反对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即等同于反对中华文明,先生偷梁换柱的功夫也太浅显了吧!儒家不过是王道三派“道儒墨”中的一个而已,更不用说还有兵,法,纵,杂,名等大家各显神通,各有所用了。至于问到中华文明为何没有消失?那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那就是中华文明基本就是道的文明,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文明,这个文明体架下可以容纳一切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此乃天之道!中华文明又是经过血的洗礼的文明,是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锻造出来的思想,最终秦用法家一统天下,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帝国,统一了文字,才是我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并领先世界2000年的根本!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而此时儒家在哪里?四处奔波,惶惶如丧家之犬是谁的名言?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另一圣,武圣关羽,文圣是孔丘。这两圣何其相象?一个惶惶如丧家之犬,一个兵败断头,但是却是先后加封,孔宋至圣。关明登帝,所为者何?盖统治者的需要也。而今天已经没有了帝王,还死报着儒家大腿的,是为了什么呢?一是愚蠢,二是白读了书!

副题:

    自先秦百家争鸣以后,中华文明到了一个相对的高点,他使我们领先了世界两千年,然自汉武独尊以来,中华文明便止步不前,何也?

正是因为儒家思想本身的弱点,在这套思想下,不是搞百花齐放,而是搞禁锢,这或许也不是他的本意,但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清流意识却导致了这一点,脱离了实际生活的经验也导致了空谈的盛行。以致于整天想着的就是当官啊役人啊,何曾想过如何促进社会发展?而科学技术却不被重视,沦为下九流的术,这也是近代落后的根本因素。看看整个历史,有几个工匠入选?黄道婆是谁?宋应星是谁?连名医华佗也只能列入术,惶论其他?




中华文明的复兴不能靠儒家思想,而是要靠毛泽东思想,他本身就是中华文明的集成!而且是在血和火中重生的,他所处的环境是两千年来中华民族最严重的最恶劣的一次!他才是中华民族的圣人。

毛泽东主席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6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19:49 | 只看该作者
转中华网论坛:★驾飞龙兮远征的贴:

郑重声明,本人所转此贴,并不一定完全赞同作者之观点,但是,有些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去作客观地深思的:
           关于李鸿章:
一、 访美归来的浩叹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在清末政坛上,湘、淮军出身的政客们都是出名地不服输,都有一股“屡败屡战”的劲头,这是在和“太平天国”死缠烂打中练就的。曾国藩反复讲,再困难的时候也要“挺”住。李鸿章在1896年重温了这说法,称之为老师的“挺经”。当年,湘军已经几次濒临绝境,被打到水里,又爬上了岸,最后还反败为胜。所以甲午战败,《马关条约》把中国赔得精光,李鸿章还是没有灰心。李鸿章已经没有内力可恃,全靠他的外交手段了。英、美、法、德、俄诸列强中,合纵连横,他最想依靠的是美国。1896年是中美关系的重要年份,这一年,由于李鸿章的访美,美国举国谈论中国。李鸿章在历次清朝访美官员中级别最高,《纽约时报》连篇累牍报道中国事务,改变一贯奉行的“孤立主义”外交,重视中国,积极介入中国事务。以前,美国人认为美洲已经够大了,不必去管外国的事。至于更加遥远的中国,只有在喝早茶时,才会想那是一个种茶叶的国度。李鸿章的访问,掀起舆论。19世纪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要归功于李鸿章的成功访美。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甲午战争”后,用中美关系牵制中日、中英、中俄等关系,是一项比较可行的方案。美国的对华政策,对中国最为有利。当时的日本、俄国、德国、法国,甚至英国,都或明或暗地提出了分割中国领土的要求,只有美国强烈反对领土占领。李鸿章访美后,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酝酿成熟。1899年9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正式向德、俄、日、英、意、法等国,发出了“门户开放”照会,要求各国“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为世界各国捍卫与整个中华帝国平等公正地通商的原则而寻求一种解决方法”。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乘坐的“圣路易号”邮轮抵达纽约港,港中百多艘船舰汽笛长鸣。上岸后,大街上人流如堵,《纽约时报》说,有50万纽约客在第五大道和中央公园等处,夹道欢迎和观看李鸿章乘坐的四轮马车。李鸿章是出名的“要面子”人物,在纽约的高楼大厦和鲜花人群中穿行,内心的得意或许暂时盖过了去年的沮丧。


    中美关系是李鸿章的一张大牌,拿到手后,自然得意。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到他对1896年美国之行的美好记忆。晚年李鸿章经常炫耀他的那根手杖。写《庚子西狩丛谈》的吴永,是曾国藩的孙女婿,1896年在贤良寺伺候李鸿章左右。他看到从美国回来的李鸿章,在家中“常自持一手杖,顷刻不释,或饮食作字,则置之座侧,爱护如至宝”。这根拐杖很名贵,上面有一颗“大愈拇指”的巨钻,周围镶有一连串的小钻石,“晶光璀璨,闪闪耀人目。通体装饰,皆极美丽精致……值十数万金”。手杖是美国前总统格兰特退休的时候,国会为表彰在“南北战争”中的功绩,赠送给他的纪念礼物。1879年5月23日,总统环球旅行,在天津会晤李鸿章,李鸿章很不礼貌地拿来反复把玩,无意归还。当时格兰特表示说:国会礼物,不便随意赠人。然而,当1896年8月31日,李鸿章在纽约拜谒格兰特陵墓的时候,总统遗孀朱丽叶却将此手杖作为国礼,赠送给了他。此后,李鸿章逢人便说:还是美国人够朋友。


    “自由贸易”还没有成为清末人的共识。即使甲午惨败,北京的保守势力还在抵制国际社会,还是以为可以拒敌以千里之外。李鸿章的外交努力,又一次成为他的罪名。回北京后受到各种攻击。时隔两月余,1896年11月19日,《纽约时报》发布了一条消息:李鸿章可能会辞职!报道说:“自从清国北洋大臣李鸿章出洋访问回国后,一直受到清廷冷遇,而他自己也已对此深表厌恶。因此,他已经打定主意,决定向皇帝陛下请辞,退休去过安静的生活。”


    李鸿章被打入冷宫,感觉到了“冷遇”。10月20日回到北京,不知什么原因,李鸿章出城到圆明园废墟“禁苑”转了一圈。24日,马上有人揭发,以“李鸿章擅入圆明园游览”的罪名,交礼部评议。30日,交上来的动议是革去职位,西太后手下留情,“旨改为罚俸一年,不准抵销”。这样不客气地对待刚刚周游各国,搞定外交乱局的“洋务”功臣,目的是要杀他在洋人面前的威风,同时也平息北京对他的“卖国”指责。

在官场油滑了一辈子的李鸿章,赋闲在北京贤良寺住所,门庭冷落,不胜寂寞。眼见“中兴”大业无可挽回,他这才叹出了心头抑郁了三十多年的长气,愤懑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 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曾经发动自己的幕僚们造势吹捧,树立里程碑,说自己的“洋务新政”是清朝的“同光中兴”。三十年间,从国外进口了洋枪洋炮;搞起了军械工厂、织布局、广方言馆、同文馆;新设总理衙门,练出了北洋、南洋水师,像是建立了一套新式事业。结果甲午海战,一日而败,“中兴之师”被证明是一只“纸老虎”,李鸿章再也不能粉饰下去,只能承认自己是个“裱糊匠”,大清朝不过是“东贴西补”的“一间破屋”。本来想启动最新的外交成果,请美国调停、贷款、兴业,再次“振兴中华”的方案,又不能实现。都说是湘、淮军人“屡败屡战”,最能打烂仗,李鸿章碰到最后的钉子,彻底灰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7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19:50 | 只看该作者
续上

二、 贤良寺里的反省

李鸿章并不是一个诚实的人,但他在垂暮之年的一声浩叹,是真实的。李鸿章也不是一个有学问,会思考的人,但赋闲在北京贤良寺,他却思考了“同光中兴”的失败原因。几十年里,他打仗、办外交,没有时间思考。难得的空闲,跌宕的经历,加上他依然灵便的头脑,他的回忆与思考本来应该对正确认识中国之命运大有禆益,非常可惜的是,他还是那副“思拙于行”的秉性,卷入太深,反而不能洞穿他的时代。他还是把积怨都发泄在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党”头上,个人恩怨把他的思考框住了。

政治斗争总是包含很多个人恩怨。甲午年,李主和,翁主战,翁李矛盾不可开交。据说,战前李鸿章和小村寿太郎谈判,谈妥用一百万两银子作赔款了结 “东事”(中日朝鲜争端)。因为翁同龢的“帝党”“主战”而放弃,结果导致战后赔款二万万两。“主和”的李鸿章感叹地说:“小钱不花,要花大钱,我亦无法。”“和”、“战”两派的个人恩怨确实存在,历史研究不能忽视个人恩怨。我们不把它们作为审视历史时的终结,但却是要承认它们是事件的开端。

《纽约时报》说李鸿章要“请辞”的报道,有一点不确实。赋闲在贤良寺,李鸿章绝不辞去总理衙门的职务,他要与老对手翁同龢耗下去。一天,袁世凯登门为翁同龢说项,请李鸿章辞职,李鸿章大骂说:“你告诉他,叫他休想…… 我一息尚存,决不无故告退。决不奏请开缺。”李与翁的矛盾,往复几十年,积怨极深。被困在家中的李鸿章,把“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党”的“言官”、“词臣”们。他对伺候在身边的人说:“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故前明之亡,即亡于言官。”李鸿章的意思是说,翰林院这些动口不动手的“言官”们只会唱高调,不切实际。

翁同龢与李鸿章有几十年的个人恩怨。有一本坐观老人的《清代野记》,记录“翁李之隙”,说苏州人和李鸿章特别地合不来,说者自有掌故。那是1863年,淮军攻克苏州,在拆毁李秀成忠王府一座歌颂太平天国的牌坊时,发现有翁同龢、潘祖荫、彭蕴章等人的题名。李鸿章命令追查这几位苏州京官的通匪案。尽管事后知道这是苏州乡绅冒名,但他已经和这几位有权势的苏州京官结下怨恨。翁李矛盾,起源于此。

这一层恩恩怨怨中,翁同龢等人看不惯李鸿章的因素居多。虽然跋扈,但很实际的李鸿章倒是不计较与苏州人交朋友。他交上的一位在野的苏州朋友,对他的事业起过关键作用,甚至超过他的老师曾国藩对他的影响。这个苏州人就是当时躲避太平天国战乱到上海,帮着李鸿章和租界洋人接上关系的冯桂芬。在1860年代的上海,冯桂芬是唯一有“进士”和“翰林”头衔的人,是地位最高的士大夫。李鸿章领淮军到上海后,和冯桂芬“共事最久,知之最深”。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里的名言,说中国正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正是冯桂芬《校邠庐抗议》的观点。李鸿章的种种“洋务”,也都是他的主张。1874年冯桂芬死后,李鸿章曾上疏,要求在苏州建立专祠纪念。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虽是进士出身,可是驾驭三军,杀人无数,官做得再大,难掩有一股“痞子气”。翁同龢是常熟人,属苏州,状元出身,一门显赫,温文尔雅,深文周纳中藏着玄机。这两种人常常搞不到一起,翁常熟不喜欢李合肥,个人秉性不同很重要。李鸿章如何的“痞”,可以举一个例子。那年,给同治皇帝办丧事,满人中堂灵桂的舆夫把轿子停在大堂。李鸿章的舆夫不服,说:“此我们中堂停舆处,尔何人敢停?”对方说:“我家亦中堂,且满中堂位在尔中堂上。”这边又说:“非我中堂,尔中堂尚有今日耶?”言下指大清朝全靠了李鸿章的维持,否则满洲人早就完了。下人们很快把争端提升到“满汉相争”的高度。仆人动粗,李鸿章也不文雅,双方要打将起来的时候,李鸿章的发话很是“痞子腔”:“让让他,让让他,不要惹动癫狗乱咬人,不是玩的。”“癫狗” 是谁?满洲大人们嘛!他怎么敢?



合肥李的“痞子腔”,是他自己透露的。就在1896年的贤良寺里,吴永记录了他经常和客人讲的一段旧话,几乎承认他的外交手段,就是和外国人胡搅蛮缠,用他的话,就是打“痞子腔”。当年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斩了20个闹事民众,抵偿了20个被杀的外国领事、传教士和商人的性命,派了当事人崇厚到法国道歉。朝廷内外一片非议,大骂“卖国”,北洋鼎沸,连湖广会馆里他的题匾也被砸了。清廷不得已调他下南洋。由李鸿章北上,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掌管外交。交接之日,师徒俩的对话非常精彩,可以抄录来作为李鸿章平生个性和外交思想的印证:曾国藩:“少荃,你现在到了此地,是外交第一冲要的关键。我今国势削弱,外人方协以谋我。小有错误,即贻害大局。你与洋人交涉,有何主意呢?”

李鸿章:“门生只是为此,特来求教。”

曾国藩:“你既来此,当然必有主意,且先说与我听。”

李鸿章:“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痞子腔’盖皖中土语,即油腔滑调之意)。”

曾国藩以五指捋须,良久不语,徐徐开口说:“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如何打法,你试打与我听听?”

李鸿章急忙改口:“门生信口胡说,错了,还求老师指教。”

曾国藩捋须不已,久久才说:“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亦同此人情。圣人言‘忠信可行于蛮貃’,这断不会有错的。我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于吃亏。无论如何,我的信用身份,总是站得住的。脚踏实地,蹉跌亦不至过远,想来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

李鸿章口口声声地表示:“我是要传他(曾国藩)衣钵的。”表示他不会像左宗棠那样叛出师门,另立山头。其实,李鸿章和曾国藩完全是两种德性,两副脾气。比如说,对于像“汉奸”、“卖国贼”这样的骂名,曾国藩本着一个“诚” 字,诚惶诚恐,很难承受。“天津教案”后,曾国藩被人痛骂,“外惭清议,内疚神明”,郁郁寡欢了一年多,死了。相反,李鸿章顶了三十多年的“卖国贼”骂名,仍然我行我素,没心没肺地活着。曾国藩曾经说他的用人之道,说用人要防“二气”,一种是湖南人的“土气”,另一种江浙人的“官气”。李鸿章这个人,既不是“土气”,也不是“官气”,他这个合肥人是“痞子气”。

历史表现为个人恩怨,但又不能归结为个人恩怨。李鸿章的敷衍粉饰,就在于他每每把“同光中兴”的失败,都归结为朝廷中央的政敌们滥施恩怨。他们把湘、淮军督抚们在各地举行的“洋务运动”的艰难曲折,都归结为朝内保守势力的阻挠,这是曾、李一派人物的惯常说法,是他们集团内部的共识。曾国藩曾有一通《复李中堂》,其中说:“自宋以来,君子好痛诋和局,而轻言战争,至今清议未改此态。有识者虽知战不可恃,然不敢一意主和。”书中提到的“君子”,就是指在朝中都察院“清议”的御使大夫们,“主战”派的首领就是翁同龢。他们总是催促说,“练兵”几十年的湘淮新军应该上阵“试枪”了。湘淮军将领们则保守实力,不愿开战。对于这一点,李鸿章说得很清楚,中央这样做,是针对李鸿章尾大不掉的权力。为了约束湘淮军的军权,中央时时掣肘。李鸿章在《与郭嵩焘书》,暗叹苦襟地说:“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但以内轻外重为患,欲收将帅疆吏之权。”

曾国藩、李鸿章都简单地认为“言官”们只读书,不做事,不懂“洋务”,专门与他作对,使他们的“同光中兴”毁于一旦。把“洋务运动”的失败,归结为“保守派”的顽固,这样的说法,为很多人接受,其实似是而非。最不能解释的就是翁同龢、张之洞、张謇等人的洋务主张和实践一点都不逊色。“洋务派” 的首领们虽然求“变”,但都没有很好地想过,中国的制度出了大问题。

1864年,李鸿章给总理衙门的信中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领了淮军以后,他换成了一副兵坯头脑,眼睛里除了枪炮,就是弹药。三十年过后,到了1896年,他基本上还是这种想法。中国的前途,是否有一条从制度上根本改革的道路,他们湘淮军集团和宫廷内部各个集团的矛盾症结在哪里,他没有仔细考虑过,也不作此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8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19:51 | 只看该作者
续上
一年多前在日本马关春帆楼谈判《马关条约》,甫坐定叙旧寒暄的时候,日本的“改革之父”,李鸿章的老对手伊藤博文宰相以战胜者的姿态,得意洋洋地谈到日中两国的政治体制在 “明治维新”和 “同光新政”以后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伊藤假意奉承说:“日本之民不及华民易治,且有议院居间,办事甚为棘手。”言下之意是说李鸿章,你们专制政体,权力很大,谈判可以说了算。不像自己在日本,民主政体,有议会里的议员们牵制着,回旋余地不大。李鸿章可能知道这是伊藤博文在利用日本议院民主政治和他讨价还价,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但是,他不明白伊藤博文还是在炫耀他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成就,有了中国没有的 “三权分立”民主政体。李鸿章落入圈套,本能地说:“贵国之议院与中国之都察院等耳。”李鸿章在伊藤面前又一次暴露他和都察院的“御史”和“言官”们的纠纷,也暴露了他对现代政治的无知。他还是把“清流党”否定他的和议计划,搁置他的洋务预算,都看作个人恩怨,并不认为清朝的体制出了大问题。不料伊藤接下去就嘲笑中国政治的落后,指出清朝这次战败,正是在于“同光新政”缺乏日本那样力度的政治体制改革。他说:“十年前曾劝(中国)撤去都察院,而(李)中堂答以都察院之制起自汉时,由来已久,未易裁去。”伊藤博文洋洋自得于“脱亚入欧”的政治体制改革,李鸿章则还是怀抱着湘淮军体系崩溃后的个人沮丧,两副神情,完全是在两个不同层面上显扬。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以上谈话内容,被上海报人蔡尔康辑录成《中东战纪本末》,即刻发表在基督教广学会出版的《万国公报》上。其中透露了很多李鸿章甘处下风的失态话语,诸如说到中国的“新政”施行不当,不如日本,李鸿章竟然会觍着脸说:“中国请尔(指伊藤博文)为首相何如?”伊藤博文也居然会大言不惭地说:“当奏皇上,甚愿前往。”中国人可以请英国人训练海军,可以聘美国人顾问外交。但是,请日本人来做首相,这种玩笑怎么也都开不起。李鸿章的“痞子腔”打到这份上,实在出格,自然引起中国读者极大的羞辱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9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19:52 | 只看该作者
续上

三、 名相功业的挫折

世界近代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18世纪是“皇帝的时代”,世界历史由几个专制君主统治着。在法国是“太阳王”路易十四;在俄国是“改革家”彼得大帝;在普鲁士是“开明专制”的腓特烈大帝;在中国就是完成了“满汉一体”的康熙皇帝。然而到了19世纪,历史一下子转变成了“宰相的时代”,宰相们大有作为。在法国是“第一执政”拿破仑(后来称了皇帝);在奥地利是“神圣同盟盟主”梅特涅亲王;在德国是“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日本是主政“脱亚入欧”的伊藤博文;在中国,勉强能够被列入名相之列的就是“中堂”李鸿章。

历史上还有一种现象,一个时期的政治家往往集中出在一个地方的人群中。由于淮军在清末政局中的崛起,许多安徽籍将领,凭“子弟兵”的关系,从李鸿章处领到了各省督抚和知州、府、县的位置。清末政坛上,出自湘军的“湖南帮”和出自淮军的“安徽帮”,与传统靠科举正途,苦读、考试和磨勘慢慢爬上来的 “江浙帮”形成文武对应,朝野呼应的局面。湘淮系里也有不少江浙籍的大幕僚,如丹徒马建忠、无锡薛福成等;翁同龢为首的“江浙帮”也包括有其他省份的士人,如南皮张之洞、丰润张佩伦等。同光时期官员的湘、皖、江、浙、直隶等地籍的分别是明显的,但也并不是绝对的。只是形成一定程度的地籍观念后,当事人也是更乐于从“地望”的角度看问题。
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由于伊藤博文在日本政坛的崛起,他在关西的家乡,山口县长门地方(靠近当时中日谈判地点马关镇附近)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也都占据了日本政坛要津。1895年4月10日,马关镇春帆楼上,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举行第四次谈判,闲谈中李鸿章又莫名其妙地自摆了一个下风,奉承伊藤,有如下一段话:

李鸿章:“长门乃人物荟萃之地。”

伊藤博文:“不比贵国湖南、安徽两省所出人物。”

李鸿章:“湖南如贵国萨斯马,最尚武功;长门犹安徽,然不能比,所逊多矣。”

伊藤博文:“此次败在中国,非安徽也。”

这又是一段匪夷所思的对话。伊藤博文奉承中国的“湖南帮”、“安徽帮”,李鸿章又说人才所出,安徽不如长门。最后还是伊藤博文安慰李鸿章,甲午战争日本胜出,但是“安徽帮”不需要为全中国的失败担罪名,淮军将领们是在代表中国作战。中日两国宰相,固然是拿着各自的“地望”来开玩笑,轻松谈判气氛。但是,地方的帮派势力确实是中日两国政治格局中的真实存在,湘系、淮系,主持着晚清中国的军事和政治,这是很明显的事。

这番谈话表面轻松,拉扯各自的“家乡话”。但是这番说话,实在是切中中国政治要害。中央政权的地方化分割,是清朝政治的一个新问题。“湖南帮”、 “安徽帮”在“太平天国”以后的猛然崛起,导致了清朝政治的极大变数。像很多没落的王朝一样,清朝走过了“康乾盛世”之后,统治基础日渐薄弱。用200 万满人,加上蒙、汉八旗的少数人口,统治着一个庞大帝国,无论如何是不够的,必须往下层社会寻找新的支持集团。湘、淮军集团,是清朝不能不用,却又不得不防的大势力。

清朝入关时,“八旗”兵、“绿营”军横扫中原,马踏江南。占领中国后,他们是军政合一的统治阶层。“八旗子弟”在清中叶开始腐朽,被太平军一冲而垮。这时候,曾国藩、李鸿章领湖南、安徽地方民兵性质的“团练”,揭竿而起,死缠烂打,最终力挽狂澜,攻占“天京”,成为能够救清朝于不亡的主力军。战后,湘、淮军没有解散,全编制地转为清朝的正规军,分派到各省担任防务。在随后的“洋务运动”中,湘淮军用洋枪、洋炮、洋舰、洋操武装起来,直到甲午年间被打败。此后,又收拾败军,编练成伍,号称“新军”。1864年到1911年,清朝剿灭了太平天国后,就是靠着湘淮军,赖以维持了最后的不算短的四十几年。

从“无湘(淮)不成军”的现实看,剿灭“太平天国”以后,清王朝的依靠力量已经从满人八旗贵族阶层,全面转移到汉人地方士绅群体。大量汉族官员充作封疆大吏,更有像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功臣”进入中央决策层。军事上更是不得已地将防务大权向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湘、淮军拱手相让。西太后和光绪皇帝,“孤儿寡母”,几乎全是靠宫内外的一大群汉族官员士绅维持。问政于汉人,这固然是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基础,但也是清朝满族人最放心不下的一个心病。乾隆以后已经渐渐消弭的满汉矛盾,在光绪年间又以非常微妙的方式潜滋暗长起来。满朝文武,除了大群的江南读书人之外,又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湖南、安徽将军。北方的满族将军们,对南方的“洋务”一窍不通,颟顸懵懂。有些守在东三省看管清朝龙兴之地的满洲将军,居然不知道南方在同治年曾经被汉人颠覆,这些人怎能依靠。现在,最高阶层的满族统治者需要担心,汉族大员们会不会有朝一日合起劲来推翻满清,建立自己的王朝。这一点并非多虑。如果湖南人的“湘军”,加上安徽人的“淮军”,已经占据了江南各项税赋,再联络朝内外的官员,齐心协力,并且敢于放胆一搏的话,清朝就完了。

改朝换代,汉族人当皇帝,这个话题,湘、淮军大营里也不是没有议论过。《清代野史》记载“彭玉麟有革命思想”。当时曾国藩手下悍将,衡阳彭玉麟攻克安徽,大江南北都在湘军麾下。他列队江边,迎接曾大帅沿江东下。船未靠岸,就差仆人递上一封无头无尾的密信,内只十二字:“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据说当时曾国藩说的是:“不成话,不成话,雪琴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把信撕碎了,团起来,吞咽了下肚。湖南人劝曾国藩当皇帝,不止一人。湖南文人王闿运撰写《湘军志》,得罪湘军,当初他和湘军统领曾国藩谊兼师友。一日在大营中,两人隔案对谈,王闿运曾劝曾国藩自己当皇帝。据传曾国藩当时顾左右而言他,而帐中人事后在曾国藩积尘的案桌上,发现用手指写满了“妄”字。曾国藩大约真的是不敢称帝,但他的手下和身边,有这种声音,终究传到了北京。1864年以后的西太后,确实有理由害怕在那群粗朴冲动的湖南人中,或者另一群因为军功而虚骄起来的安徽人中,新出一个洪秀全。

曾国藩从湘军中分兵,在上海建立淮军,树立安徽人李鸿章的威信,就有减轻西太后对他猜忌的意思。后来翁同龢的“清流党”支持左宗棠的“塞防”,对抗李鸿章的“海防”,也有分化湘淮军的意思。清朝的湘、淮军将领“拥兵自重”的局势,连外国人也看得清楚。在上海,“洋枪队”的将领,美国人华尔 (Frederick Ward),也曾在军帐中劝过李鸿章。劝说清朝已经无可救药,他自告奋勇去外国招兵买马,联络各国的外交支持,扩充“洋枪队”,请李鸿章当皇帝。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戈登曰:中国今日如此情形,终不可以立于往后之世界。除非君自取之,握全权以大加整顿耳。君如有意,仆当执鞭效犬马之劳。鸿章瞿然改容,舌矫而不能言。”戈登劝李鸿章当华盛顿,自己想当那个参加美国独立战争的法国人拉法耶特。但是,李鸿章也是用他的“痞子腔”,打哈哈地拒绝了。确实,1864年前后,清朝岌岌可危,充满了“改朝换代”可能性,要是曾、左、李联手抗旨的话,他们是可以取清朝而代之的。

曾、左、李忠心拥戴清朝,对此,西太后虽然常常感激涕零,但内心却不得不防他们。提防之策就是起用满人,进入要津。西太后任用自己的亲信恭亲王奕訢主持总理衙门就是第一策。“鬼子六”奕訢受到满贵们的妒忌,但满人中如此公之能够任事的却绝无仅有。无奈,西太后就只能在汉人之中玩平衡。利用翁同龢等“言官”、“词臣”,组成的“清流党”,不断地参奏、弹劾地方大员,在中央牵制湘、淮军封疆大吏的行动。分化曾、左、李,利用“海防”、“塞防”之争,拉拢湘、淮军旧将,效忠于西太后个人。种种伎俩,无所不用其极,这就是曾国藩、李鸿章在“洋务”活动中束手束脚,不能放手大干的主要原因。

“翁李之隙”开始表现为“清流党”和“洋务派”的矛盾,几十年里,为了各种大小事务,两派常常是对着干。在甲午战争的时候,翁同龢和光绪皇帝组成“帝党”,主战。李鸿章和西太后主和,人称“后党”。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使得任何变革现实的措施,都遇到很大的麻烦。高喊“同光中兴”、“振兴中华”的口号时,他们都没有分歧,可是对于具体的项目、账目、人事和外事,争得不可开交。内廷说是,外朝说非;外朝说是,内廷说非,完全是历朝历代的“党争”形势。以至李鸿章在《与友人书》:“清议之祸,与明季同出一辙,果孰为之耶?”情况确实和明朝万历、天启、崇祯年的“党争”非常相似。李鸿章的“名相功业”不如伊藤博文,中国的变法、维新,始终不顺,原因就在于清朝不正常的政治格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19:53 | 只看该作者
续上

四、 评价李鸿章

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被剿灭,到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清朝有30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个王朝看上去还能维持,局部地区和某些方面还有些新气象,史称“同光中兴”。他在同光之际日益尖锐起来的满汉矛盾中,一直维护着清朝。1896年,“中兴”大业已经湮灭,息影家中的李鸿章还想帮着满清接续香火,却忽然被抛出政治权力的中心,权势全无。“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梁启超语)从一个人能够看到一个民族的四十年,这样的人物,后人们无论如何也是应该重视,不能忘记的。遗憾的是,对于李鸿章至今并没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关系到李鸿章的地方很多。历史学家有评判特权,而学者们本能地喜欢用评价的态度做学术研究。更通常的是,学者往往会把自己的研究对象不分主客地与自己的好恶混在一起,把当时人们的纠纷和后来人们的意识形态纠缠在一起,结果越研究越糊涂。“汉奸”、“卖国贼”是当时“清流党”和“帝党”的谤议。后世学者又用民族主义理论,编织了一顶“反动派”的帽子;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家”的桂冠又渐渐地戴回李鸿章的头上。其实,政治人物的评价是不能脱离政治环境的,政治人物的个人品行,个人恩怨,只要无关大局,是相对次要的。比如我们可以津津乐道地说:“曾国藩是伪君子,李鸿章是真小人。”但这种品评对我们理解晚清历史,并无太大的帮助。要探究清朝历史误入歧途的根源,还是要回到那个环境中。

一定要评价,还是梁启超的评价比较中肯。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去世。12月26日,梁启超草就了一部《李鸿章传》,他说李鸿章是:“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日责人昧于大局,而己于大局先自不明;日责人畛域难化,故习难除,而己之畛域故习,以视彼等。犹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也。……吾故曰:李之受病,在不学无术。故曰: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李鸿章既以“洋务”与西太后、光绪皇帝、翁同龢师傅,以及众多分分合合的“言官”、“词臣”们周旋,同时他自己也是被满清王朝玩弄于股掌之上。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同光之际的问题,不是李鸿章才干不堪大任,也不是李鸿章私心有所贪得。而是同治以后纷乱的政治格局不同于对岸上下一心,“尊王攘夷”的日本。在表面各种舆论集团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满汉矛盾,西太后对“曾湘李淮”的拉拢和猜疑,注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只能以艰难地进一步,轻易地退两步的节拍前前后后。

1896年底,李鸿章要退出政坛的消息,在国际社会不胫而走,最失望的莫过于美国人。刚刚3个月前,李鸿章作为美国历史上接待的最高规格的中国贵宾,受到了极其隆重的接待。他们称之为“李中堂”,连带的头衔还有“清国总理”、“外务大臣”、“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为人臣子,李鸿章已经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美国人想当然地把这样的权势者当作中国的脊梁,美国的朋友,今后谈判的对手,指望他能够成为美中关系的推动者。不惜赞美之词的美国人,还在《纽约时报》上给了李鸿章好几顶封号:“军事家”、“政治家”、“金融家”和“外交家”。这样的评价,其实是掺了水分的评价。这不是单给政治家个人的,而是给清朝加油,给中国打气。

李鸿章死在1901年,死在“义和团”之后北京的愁云惨雾中。拖着79岁的老病之躯,四方奔走,八方哀求。9月7日签订了《辛丑条约》;17日把八国联军送出城;10月6日把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迎回宫;11月17日,他就撒手人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枭雄——李鸿章在北京死了。李鸿章的身子死在辛丑年,他的事业却早在甲午年就死了。1895年,李鸿章的“中兴梦”、“强国魂”,就已经在“黄海之战”中灰飞烟灭了。余下的几年,洋务干将一个个凋零,朝政一点点起色都没有。

辛丑时,李鸿章出山谈判,和老“清流”张之洞共担危局。他已经没有力气和他的老政敌争论了,遇到分歧,他只息事宁人地说:“香涛(张之洞)作官数十年,犹是书生之见耳。”张之洞还是不依不饶,反唇相讥地说:“少荃(李鸿章)议和二三次,遂以前辈自居乎?”这两句对话,随口说来,反成绝对,是非常工整的“对子”,清末社会传为佳话。今天看来,时至1896年,清朝“自强”无门,跌入深渊;无奈而战,战而不胜,最后只能“议和”,这场四十年的大结局,全社会要负责任。把全部责任都推由李鸿章来承担,骂他是“汉奸”、“卖国贼”、“投降派”,别人都没有份,卸掉了自己的责任,这种评价,确实是太过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19: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1-1-16 23:01 编辑

关于李鸿章的失败,有人反对强调其它原因,有如此说法:
      有曾国藩,就必然会有胜利的左宗棠;有李鸿章,就必然会有战败的丁汝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20: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0-2-23 20:05 编辑

毛泽东书法手迹欣赏:
  对于有些只能看见半边的图片,点右键另存为你自己的电脑,打开就可以看得见了。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06/44/91/8_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20: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3-3-24 09:05 编辑

转联都贴:
  李老师是我尊敬的老师,我借李老师的佳帖,也补充说明我的认识,我知道这里很多人都不是一般地讨厌我,我不在乎,我只想做我做的,我想做的时候,都做了,可以鄙视,可以蔑视,不过如果有人看了觉得有用,那我也表示高兴。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天地)外 (有无)中 本身就是两个偏正方位名词,在诗句中作前面主语的谓语,既词性相同,又结构相对。天地,名词用作形容词,相当于“天地的”有无,动名词用作形容词,相当于“有和无的”。  
  青蛾\皓齿在楼船
  横笛\短箫悲远天
  这个上下四个都是偏正名词。上下对仗得好好的。
  
  自去\自来堂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四个都是副动,上下对仗。  别以为自只有代词词性
  鸟去\鸟来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声中
  上下四个都是名动,上下对仗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自对部分全是简单的名词(包括偏正名词)
  
  李商隐《当句有对》
  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
  三星自转三山外,紫府程遥碧落宽。
  这个该对仗的上下句的自对都是简单的偏正名词
    
  二、自对的类型:
  从字数看,可以分以下类型:
  1、独字对: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出句“天对地”,对句“有对无”就属于这种类型。
  已分析
  2、双音节词对:
  力扶汉鼎,道阐麟经,秉忠义伐魏拒吴,统南北东西,四海咸钦帝君仙佛;
  气凛乾坤,心同日月,显威灵伏魔荡寇,合古今中外,万民共仰文武圣神。
   出句“汉鼎对麟经”就是这种类型。双音节词可以是偏正、联合、连绵、主谓、动补、动宾等各种方式。
  汉鼎、麟经 偏正名词,乾坤、日月并列名词,都是四个主谓宾短句中的宾语,上下四个都是名词,无论词性和结构都相同,对仗成立。
  3、多音节词对: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高于孔子;
  须后生,眉先生,后生长过先生。
  四个三个字的名词。
   出句“眼珠子对鼻孔子”,属于这种类型。美利坚对德意志,珠穆朗玛峰对印度尼西亚等等皆可。
    “天对地”,“有对无”两个词直接相对,中间没有其他字词。
  2、间隔对: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
  四个形容词同时活用为名词,结构也一样,极其工整,上下对仗成立。
  
  
    尔等论命莫论文,碰!
  咱们凭签不凭卷,摇!
  上下四个动宾短语,上下对仗成立。 
   “论命”对“论文”,中间隔了个“莫”字;“凭签”对“评卷”,中间隔了个“不”字。
  间隔自对,中间可以隔字、隔词,也可以隔句。如“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
  滔滔”等。
  余莽莽 、失滔滔 动宾短语。莽莽 、滔滔活用为名词作宾语。表示什么样的样子或者景象。
  从自对字、词、句数量看:
  1、可以是一对一:
  佳日值春\秋 ,对水郭\烟村 ,回望平铺图画好;
  群贤聚觞\咏 ,喜河声\山色 ,一齐飞送酒樽来。
  上下皆为名词,对仗成立
  曹操云:毋人负我,宁我负人,唯公善体斯意;
  桓温谓:不可留芳,亦当遗臭,后世自有定评。
  自对部分都是谁说话的内容,都是宾语,宾语整体就是名词属性,打包捆绑就是一个整体名词,上下对仗成立
  出句“毋人负我对宁我负人”,对句“不可留芳对亦当遗臭”,一句对一句。
  2、也不局限于一对一: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为战;
  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共拿。
  八个名词
  出句“琴、瑟、琵、琶”四个字自对,对句“魑、魅、魍、魉”四个字自对。(注意:琵琶是连绵词,不能拆开,但这里不是看成一个词,而是看成单独的两个字)从字形和字义来看,这里是四个独字并列自对。
  圆木头,锯方板,做高凳,坐矮人,爬上跳下;
  黄泥巴,打黑灶,烧白炭,升红火,炒干煮稀。
  六个动宾,且六个宾语都是偏正名词。
  
  补充,自对,借对、交股对。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
  
  怎么去,怎么来。去、来的前面的叠词都是状语,副词属性。上下对仗。
  
  三圣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后面自对部分都是上下句子的谓语,诗书画,整体式谓语,相当于“是诗书画”,单个字看就是是书、是诗、是画。名词活用为动词,上下对仗。
  借对:
  不生不灭,不减不增,碌碌人间如梦幻
  无始无明,无常无尽,茫茫宇宙太空虚
  碌碌人间 偏正名词。茫茫宇宙 偏正名词,前面叠词皆为形容词属性,有没借都照对不误。
  地有七星邻北斗,
  人如二客伴东坡。(清百文敏、吴山尊对句于肇庆七星岩。)
  “东坡”为苏轼之号,是专用名词,现借“东”为方位名词,而与“北”成工对。
  邻北斗 邻 相当于以么么为邻 动词 伴东坡 动宾,后面都是宾语名词。借没借上下对仗都成立。
  
  意对: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前面意对部分,是整个句子的状语,表示通过什么什么样的方式,去干什么事情,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干什么事)就是句子的状语。整体状语相对,上下结构相对。整体可以打包看着是副词属性。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瘸)儒
  什么样的客。什么样的儒,上下两个大偏正词组。什么词组可没规定要限制多少字,放开眼光,不要多了几个字就不认得了。
  
  交股对;
  春残叶密花枝少
  睡起茶多酒盏疏(《冷斋夜话》载王安石之诗句)
  
  其中的“密”对“疏”、“少”对“多”,即为蹉对。
  四个形容词,上下对仗成立
  尚思立足慢言道
  急欲藏身莫住山
  
  其中的“尚”对“莫”、“慢”对“急”,亦为蹉对。
  四个副词,上下对仗成立。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
  上下主谓定宾。括号里都是定语,结构对仗得很工整,交没交股上下对仗都成立
  
  对仗的主流观点,要么上下词性相对(包括字面词性和实际词性,但不得混用),要么上下结构相对(结构相对就包含句子成份相对,句子成份就是句子的结构,一直细分下去就到了词组、词和基本的字和不可拆分的词)在这个框架内,都是对仗,超乎这个框架,就不对仗。对仗不对仗,不要到处乱挖乱刨,很简单,看是否存在语文里的对偶修辞。这都不是我的创造,只是我懂了,我会用。那些贼眉鼠眼的玩意,我也知道,只是,我批判选择性地接受,我反对,当然我也无法强迫别人,我只争取能争取过来的人,仅仅只是观点,从不拉帮结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20: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2-1-27 13:04 编辑

一般人津津乐道引以为宝的特殊类整体对仗举例分析:
交股对: 裙拖六幅湘江水,
  鬓耸巫山一段云
  
裙主语,拖谓语,六福湘江,都是修饰宾语水的定语,水,宾语

鬓主语,耸谓语,巫山一段,都是修饰宾语云的定语,云,宾语。
  六福湘江水,巫山一段云,就是两个偏正名词。

结构对仗,整整齐齐。主语,名词属性,谓语,动词属性,定语,形容词属性,状语,副词属性,补语,一般为形容词属性。
  
  

只要上下语法成分对仗,也就相当于是词性对仗,语法结构对仗的宽联,古今都是不少的。只是,简单的一两个字的句子成分,别人好理解,字一多了,不懂的人就无法凭经验理解透彻。


意对: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瘸儒


前后两句整个就是一个大偏正名词,江汉思归修饰客,乾坤一瘸修饰儒,中心词性分别是客和儒,前面四个字是定语,都是修饰成分,语法功能相当于形容词,名词对名词,整体对仗成立。偏正名词的中心词性就是名词,只不过带了修饰体,古今对联这样对仗的数不胜数,比如落叶对长江。偏正名词对偏正名词,只要中心词性是名词,不管是偏正还是非偏正,都是名词对名词,就像句子成分主语对主语一样。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搜索解释(免得有人瞎叫是我故意瞎凑):通过参访五十三位老师的方式,遍访良师求正智,通过游历一百余座城市的方式,广行悲愿践初心,其实前面的意对部分,不需要煮糨糊,整体就是一个状语。
  

其它的很多所谓的意对都是一个整体状语或者定语等等其它相同的句子成份。
 

自对:
   

入流亡所

登岸舍舟
  
这个上下词性对仗得整整齐齐。不用分析。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

上下主谓对主谓,整体对仗已经成立,剩下的可以细致分析,也可以不分析,能继续细分对仗仅仅只是表示对仗的精细程度。当然这联的定语和状语都是很简单地对得好好的,
     下笔千言 正桂子香时 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 看西湖月满 东浙潮来
言是动词,相当于说,很多人却以为是名词,其实言的基本词性就是动词,查词典就可以知道。下笔千言的言的词性,相当于挥戈百战的战,正,副词用作动词,相当于正是,桂子香时 槐花黄后是谓语动词正的宾语;西湖月满 东浙潮来是谓语动词看的宾语,上下整体结构对仗
当然,也有一些完全只管同一边而不管上下的所谓“自对”,而在清朝以前是没有那样的所谓“自对”的,其实汉语语法在清朝得以系统的研究之后,对联也因此而得到了更大的拓展,语法对仗越来越多,对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很多糟粕,很多人只看到自对的自对部分,却看不见语感极好的前人在上下整体上的对仗,所以就整出了一些完全只管上下自对的所谓“自对”,光是一整节自对倒还罢了,有人发展出通一个短语中,只要是有近意字词了,就当作是自对,而剩下的部分又上下相对或者还带有一部分不对,同一截短句,一会儿自对,一会儿上下对,只要自对了,就什么都不管了甚至留下一部分可不对,自对第一,上下结构完全不一致,毫无对仗的感觉,那样的所谓“自对”,个人认为纯属就是理解能力差的人胡整越搞越歪的结果,把自对凌驾于上下对之上,这是愚昧的,对联本来讲究的就是上下对仗,自对竟然被他们当作宝发展得自对还凌驾于上下对仗之上了,不知道脑子里怎么想的。语感极好的清人,写出了语法自对(清朝以前基本没有完全只管同边的自对,都是上下对仗的),很多语感不好的人,就仅仅只看得见自对,写出了一些只管同一边自对的“自对”。我一向的观点是,对联理论不能把所有流传下来的对联,都当作是对联而当作是一种理论的范例,古人是人不是神,同样会犯错误,何况古代的教育远远不及当今的教育,古人根本就不大可能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只有极个别语感极好的人能凭经验和语感搞得清大多数语法对仗。偶尔没弄好是正常的,我们要形成系统的语法,就不能把那些偏离对仗体系的东西,以这样的理由那样的理由硬拽进来,否则,在各种各样的错误和偏差中,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而系统的对联理论,因为,你要把古今流传下来的对联和对联理论当作是不可或缺不可更改的条例和典范,对联除了字数相等外,就是无所不对。无论是怎么修补,都无法补好漏洞而得以完善。用王力的对联理论和观点,可以解释绝大多数流传下来的对联的对仗,所谓不对仗的对联,只要语法知识学通了,远远少于一般人的想象。
  
对联的整体对仗,其实就是语法对仗,局部不但可以少部分不对,甚至可以大部分至完全不对,而整体作为相同的语法成分对仗,语法最基本的结构是主谓(宾语也可以划归谓语)其次是主谓宾,再其次是主谓宾定状补,词组,有主谓,动宾,。。。。等等,复句就拆分成句子或者短语再来分。对联,要么字面词性相对,要么对应的部位词性相对,要么语法结构相对,我的观点就是如此。
借对,借对也莫不是就是词性或者结构相对的。
  如:地有七星邻北斗,
  人如二客伴东坡。
  邻北斗,伴东坡,两个动宾词组。北斗和东坡也都是名词
  少年曾任侠;  晚节更为儒。 少年和晚节都是偏正名词。
  席上不分南北,
  眼前只见东西。
  分南北,见东西都是动宾词组,南北和东西都为名词。
  马骄珠汗落,
  胡舞白蹄轻。所谓的借音对。珠汗和白蹄都是偏正名词,借没借音都是相对的。
  寄身且喜沧州近,
  顾影无如白发何 沧州和白发也就是这么一回事,名词对名词。沧州既可以当做是一个整体名词表地名,也可以当做是偏正名词表示哪个州。
  。。。。。
  
  还有些是句子成份宽对的,不管这噱头那噱头,都没有逃离 基础知识的范畴,古人并非都是傻子,基础知识很多语感高手是完全能领会得到的。
 其它的我不用举例了,相对简单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20:24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多充满各种噱头的这对那对,都能用最简单的基础知识完美地解决,如果脑袋还不清醒的话,就实在是太迂腐了,你说对仗理论咋就突然冒出来那么多神鬼莫测的东东呢?都是一些缺少理性思维又不愿意接受基础知识的自负呆子干出来的好事。科学的体系不去接受。非要愚昧地倒退和坚持那些神鬼莫测的鬼把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可以接受任何一个才高八斗的高人的挑战,而且在挑战中,我保证不说一句粗话,也不带任何攻击之言论,就像以前我在联都争论”合掌“一样。我只做纯技术性分析,当然我也不会考虑谁谁的那点可怜的薄面,如果我输了,我立即离开,不然我会始终蹲在这里讨人嫌的。
   那些经验主义的东西,是不可能斗得过系统而科学的理论的,即使我真的很无知,但我真正理解了可以做到学一而用百千万,那些经验主义的玩意一个萝卜只有一个坑,而且还有很大的缺陷,无法灵活运用时不时要出错。那些经验主义的死板和缺陷,永远也经不起科学理论的打击,哪里有问题我清清楚楚,随便举例就要使之无法自圆其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2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0-2-23 20:38 编辑

对仗很简单,本质就是对联的上下联词性相对,对联都是挂在门厅两边的,对仗是为了使对联挂着的时候看起来两边对称,一个个蠢人把对仗搞歪了还傻乎乎地这研究那研究,弄得贼眉鼠眼还装高深唬人。只要你用那些狗屁理论一推演就会发现漏洞百出。




   一切使对联挂在门厅两边不对称的这理论那变通,都是放狗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20:25 | 只看该作者
虚实死活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早期最原始尚不成熟的词性分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40 小时
主题
25

845

帖子

2

精华

328

积分

联都举人

联都举人

Rank: 4Rank: 4

UID
25771
经验
32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30
18
发表于 2010-2-23 21:08 | 只看该作者
俺不是高士,俺是混人。
所以俺来了,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894 小时
主题
504

7196

帖子

7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22432
经验
-3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8-6
19
发表于 2010-2-24 01: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箩赋闲譐 于 2010-2-24 01:50 编辑

  Great! Thanks
I have learned a lot from here.


However, it could have been better if some of personal expression were to be left out at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s final paragraph
:lovelines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20
发表于 2010-2-24 09:02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18 07:15 , Processed in 0.11975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