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29|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能用古声韵 正确完整地 读出古诗词来??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085 小时
主题
181

1302

帖子

1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0247
经验
295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8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7 1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从《切韵》到《唐韵到》《广韵》《平水韵》《佩文诗韵》其实音韵一直在变,声韵随时代而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古人尚知变化,今人还死守一千多年前的古韵,实在是一件天大的笑话。如果还用来阻碍新声韵的发展就是开历史的倒车了。
二、没有谁能用古代的声音把古韵字句读出来,就算你读出来了,谁知你读对了?古韵书那么多,以谁为准?其它韵书古人也准用,为什么现在反而只准用平水韵?多种韵都用岂不更乱套!
三、用古音与现代人交流是比较困难的,何况大多老百姓连现代语文都学得不深。
我是希望和现在的大多数人交流的,还希望对联文化能在大众中推广普及,所以觉得还是用今音好。
有文章说,很多律诗都有违律的情况。我没有一首诗一首诗地辨别,但我见过不少律诗是有违格律的。对此,我很困惑。
有了好句子,偏不合律,于是网开一面,说可以拗救;再无法救了,又网开二面,仍然承认它是律诗,虽然它有违律的地方。
如崔浩《黄鹤楼》有重字和违律,却说是古今七律第一;毛泽东《长征》有重字和违律,仍是七律经典名作。
哪又怎样才算律诗呢?不违律才算?显然不对。违律一处可以算律诗?那违律两处呢?三处呢?
按格律作诗才是律诗,但为什么违律了还说它是律诗呢?直接说不是律诗就行了呗,偏又使出“拗救”等手段,写词竟然还有“叶韵”,就是为了押韵临时改变某个字的韵,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所以强调严守格律是很荒谬的,也不符合古人制律的本意。
格律只是一个标杆,让人向此努力,就是在意思最佳的前提下尽量向格律靠拢,做到音韵更美,让诗词更完善,但不是非守不可的,一首诗中少部分违律大部分守律仍然算是律诗。
说直白一点,格律就是用来给人突破的。象崔浩那样,你突破了,格律框不住你了,你就是诗王了。
虽然学得糊涂,但我的观点还是明白的:
1、有了好诗句,能合律就写成律诗,不合律就写成一般古体诗,别生拉活扯硬要拿金箍往头上套,弄成内伤不划算。李白不是也用当时的自由诗打出一片辽阔的天地了么?
(有人说李白是尊重格律,其实根本原因是格律让他放不开手脚,无法发挥。)
2、有当评委的手下留情,词句大好就放他一马,古人也是允许违律的呢。
又学到些新东西 :
独酌老师说:“这个问题有许多人提出过(指古人律诗出律)。但是须问一句,你是按什么格律界定古人违反格律的
比如: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李白非常著名的‘送友人’。有人说‘横’与‘城’都是下平八庚,串韵啦!
是不是串韵,不是以平水韵来衡量,更不是以佩文诗韵来衡量,这些都是后代人编辑的。而唐人遵从的是唐韵。唐韵分206韵部和196韵部的
。”
原来唐人并不是按平水韵作诗的,是按他们当时的唐韵。
原来作诗是按“当时”的韵。
可笑有人还以“继承”唐诗为由硬要大家死守平水韵!!!
宋人作词用韵更宽泛,后来总结为“词林正韵”,也可以说宋人是遵“词林正韵”的了,总体上用韵是越来越宽松的,是适应当时音韵的。但有人还要强人遵“平水韵”作词,是更不如古人了。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夜深狂写孙髯句  才浅偏吟李杜诗
在线时间
1094 小时
主题
233

1359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30427
经验
167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1-12
2
发表于 2010-11-20 07:39 | 只看该作者
浅见
1。现在诗词创作水平较高者,依然大多数是用平水韵,他们的佳作未必不如古贤之作,包括唐诗宋词。
2。用韵宽松化,势在必然,但应循序渐进,在有则可循时改之,不宜操之过急。
3。目前,平水韵与新韵可双轨并行。
4。功力弱者,应多花点功夫学习用平水韵创作。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デ彩| 六合投デ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デ乐デ城:顶级信用デ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85 小时
主题
181

1302

帖子

1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0247
经验
295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8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24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18: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风 于 2010-11-30 14:38 编辑

2# 川流不息

浅见不浅
谢谢赐教
夜深狂写孙髯句  才浅偏吟李杜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94 小时
主题
233

1359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30427
经验
167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1-12
4
发表于 2010-12-10 14: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让我们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85 小时
主题
181

1302

帖子

1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0247
经验
295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8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24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10:55 | 只看该作者
浅见
4。功力弱者,应多花点功夫学习用平水韵创作。川流不息 发表于 2010-11-20 07:39


对此我不太赞同。
应该是学用现在活生生的今韵为好,怎么还抱残守缺地用僵化死硬的平水韵呢?
夜深狂写孙髯句  才浅偏吟李杜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94 小时
主题
233

1359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30427
经验
167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1-12
6
发表于 2010-12-29 19:18 | 只看该作者
1.用平水韵,有一个习惯问题。六十岁以上的写诗词,多半用平水韵,一时半刻很难改。比如我,63岁了,用惯了平水韵,叫我改新韵,的确很难。年轻人应加体谅。
2.但时代在前进,改用新韵势在必然,这也是事实。年长者不宜反对。
3.学平水韵,更有利于理解前人旧作。年轻人学习用平水韵,绝对有好处。
故,目前应提倡双规并行。
众生何处不相逢?若谷虚怀最值宗。
谈吐沁心如此者,试询谁可与争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7
发表于 2011-1-2 08:12 | 只看该作者
楼上川流不息先生意见很中肯, 同意。现在不独年龄大者用平水韵,凡诗词爱好者在入门后,都会学习平水韵。因为你只有了解了平水韵,才能更好地阅读和学习古诗,体会它们的音韵美。否则按今音读唐诗,你会怀疑很多地方似乎“出律”了。宋词亦然,特别是对不少押入声韵的词,你会无法理解其韵。
不能说依平水韵写诗是“抱残守缺”,因平水韵只是对唐诗用韵的归类和总结。从唐以后虽然社会上的语音有了巨大变化,但其后历朝历代写格律诗词者依然用平水韵至今,包括世界各地(港台,朝韩,日本)。这就是历史的传承。
目前大陆为了适应推广普通话的需要,中华诗词学会提倡“双轨制”,允许按普通话音韵写格律诗。但因为其韵书“十四韵”尚有问题,并没有被广大诗作者普遍接受。但我们仍然执行双轨制。
对联目前也是遵守双轨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82 小时
主题
145

1307

帖子

7

精华

2915

积分

联都元老

论坛游民

Rank: 10Rank: 10

UID
199
经验
29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23
8
发表于 2011-1-12 20:05 | 只看该作者
对此我不太赞同。
应该是学用现在活生生的今韵为好,怎么还抱残守缺地用僵化死硬的平水韵呢?
陈风 发表于 2010-12-29 10:55
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刚才写了很多不知何故电脑故障。总之入声有自己的特点,入派三声是个历史错误,古代北方人也能用入声韵,李杜、二安诗词内并不少见。
现在南方一些地方方言仍保留了入声。
用今音读岳飞的满江红、柳永的雨霖铃、老毛的忆秦娥都不押韵了,更不能体会入声之美。
南金东箭一精英 山峙渊渟表率明
主敬存诚严己本 人中骐骥必遥行 ——潇湘游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中有真意 何处是他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82 小时
主题
145

1307

帖子

7

精华

2915

积分

联都元老

论坛游民

Rank: 10Rank: 10

UID
199
经验
29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23
9
发表于 2011-1-12 20:09 | 只看该作者
转一篇网上的文章大家参考,就因为这篇文章的网页让老夫两次死机。

论李白和杜甫诗歌中入声韵的运用
(2009-12-15 21:24:24)
转载
标签:
II.        文化
III.        知识/探索
IV.        学术
分类: 文艺笔记

摘  要:李白与杜甫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诗歌中对入声韵韵脚的运用都加强了感情的抒发,但二者又有区别,李白的入声韵多表达伤感或豪放洒脱之情,而杜甫的入声韵则表达压抑、悲愤之情。
关键词:李白 杜甫 押韵 入声韵韵脚 感情表达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 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 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其诗风沉郁顿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韩愈在《调张籍》中称赞二人时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是盛唐时期两位非常著名的诗人,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段传奇。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他的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 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 宏伟抱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在表达某种感情时经常使用入声韵韵脚。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成三类:1、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称为阴声 韵;2、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以[-n]、[-n]、[-m]收尾;3、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阴声和阳声又叫舒 声,入声又叫促声,阴声韵和阳声韵的特点是发音可以延长,在延长过程中还能有高低起伏的变化,给人以柔美绵长、豪迈高亢之感,而入声韵的特点是气流突然被 截断,形成一种紧张急促的感觉,正所谓“入声短促急抽藏”。从诗歌的抒情和吟咏角度而言,李白的入声韵多表达伤感或豪放洒脱之情,而杜甫的入声韵则表达压 抑、悲愤之情,下面分别用李杜诗句中的具体例子加以证明。

    李白诗句中的入声韵脚:
    1、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节选)
    前两句诗写景,稍带有悲凉的色彩,后两句诗虽不是入声韵脚,但其中对玉兔、嫦娥深怀同情,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他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将进酒》(节选)
    前两句诗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所以人生当及时行乐以免遗憾,后两句用陈王曹植的典故抒发自己有志难展、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诗情至此已狂放至极,充满了乐观豁达的态度。
    3、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节选)
    前两句从夜寂、独上、望吴越等词语中后两句写出了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隐隐地透露出诗人登楼时伤感、抑郁的心情。
    4、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梁园吟》(节选)
    此时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抒发作者离开长安后抑郁悲苦的情怀,意味着其政治理想的挫折,不能不使他感到伤感和迷茫。
    5、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塞上曲》(节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黎民百姓遭遇匈奴入侵的同情和愤慨。
    6、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节选)
    前两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后两句说诗人们怀有豪 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放之语和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7、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写的是一位长安女子。诗人借箫声、弯月、柳色、乐游原、汉家陵阙等悲凉的景色,写出了秦娥的离别之苦。上阕写春愁,箫声凄咽,望月怀远,折柳忆 别,以苍凉的景色渲染了秦娥的离愁别恨;下阕写秋思,由登乐游原到音信断绝,词人触景伤怀,把个人的愁思与故国兴衰、历史变迁融为一体;全诗伤今怀古,意 境高远。
    8、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本诗写一位贵妇寂寞和惆怅的心情,久盼所爱不至,直至夜深还有所期待,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诗句中的入声韵脚:
    1、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救不得。……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节选)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诗人由眼前的悲凉想到以前最高统治者的淫逸,正是他们荒淫无度,不理朝政,不仅使他们自己承受生离死别的痛苦,更导致今日山河破碎,百姓遭殃,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压抑无奈感情。
    2、将老忧贫窭,筋力岂能及。征途乃侵星,得使诸病入。
       鄙人寡道气,在困无独立。俶装逐徒旅,达曙凌险涩。——《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节选)
    本诗描写战乱时道途中的种种困苦。杜甫在不仅哭征途的困苦,更重要的是他想到人生道路的艰难坎坷,却不知何处是归宿。
    3、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出,雨脚如麻未断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此时杜甫已老弱多病,生活境遇十分艰苦,南村顽童当着他的面抱走他用来遮风蔽雨的茅草,家境贫困,屋破雨漏,彻夜难眠,非常凄苦悲惨。
    4、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
       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节选)
    杜甫在长安没有他施展抱负的机会和条件,而且处处受到奸臣的排挤,他看到的是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社会潜伏着深刻的危机,这使他痛心疾首。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悲愤、痛苦、绝望的心情。
    5、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北征》(节选)
    前两句写诗人沿途穿过田野,翻越山冈,夜经战场,看见战争创伤和苦难现实,忧虑将帅失策和人民遭难。后两句遥想桃源中人避乱世外,深叹自己身世遭遇艰难。
    6、梦李白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本诗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弥漫着悲怆的气氛。
    7、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沈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随后不久安禄山即举兵造反,当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然而诗人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是贯串全篇的主线,依然表现了杜甫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担忧。

    由此可见,入声韵发音时,这些辅音韵尾只作发音的口腔姿势而不完整地将音发出来,造成短暂的停顿,使音节听起来有一种急促闭塞的顿挫感,这种独特的发音特 点比较适合抒发感情。李白的入声韵多表达伤感或豪放洒脱之情,而杜甫的入声韵则表达压抑、悲愤之情,两位著名诗人对入声韵的运用使得其诗歌中感情的抒发更 为强烈和感人。

                                            参考文献:
    [1](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中华书局.2003.
    [2]傅德岷.卢晋.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3]全唐诗[DB/OL].
南金东箭一精英 山峙渊渟表率明
主敬存诚严己本 人中骐骥必遥行 ——潇湘游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中有真意 何处是他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主题
24

487

帖子

3

精华

1384

积分

联都进士

联都2007年度殿试探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5073
经验
13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10
发表于 2011-1-21 14:34 | 只看该作者
入声字的特征大家都知道,并且从一些入声字的组合来看,其表达比较有:急疾感、逼迫感、抑压感、郁结感、错愕感、顿挫感等。入声字的发音特征大多是:短、顿、促。

但是在下有一点一直弄不清的,就是:与入声字最接近的是平声字,而不是上声或去声。而依我们现在的普通话读音,似乎去声更接近于入声。

众所周知,宋词是非常讲究声情的,但...

宋词中有一些现象说明:平、入是可以通融。这个仔细分析后就会有这个结论

宋词在用韵上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满江红应该押入声韵,但姜白石却有押平韵的满江红。虽是创新,但绝不是胡来。

不知谁能解答在下的疑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61 小时
主题
29

712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贵宾

联都2008年二甲进士

Rank: 4Rank: 4

UID
13659
经验
87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2-1
11
发表于 2011-1-21 21:37 | 只看该作者
独酌老师的疑问,潇雪曾经思考并查找过一些资料,但是尚未完全弄清楚,这里提供一点材料和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万树说过:“名词转折跌宕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从元曲押韵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来,上声和平声的关系比去声和平声关系更为密切。当然,元朝的上声和宋朝的上声可能已经不是同一个东西了,不过至少我们可以认为,去声的特殊性是比较大的。
平韵词改作入声韵词,因为姜夔这个例子比较著名所以似乎显得很突出。不过仔细想来,其实兼有平韵和仄韵两体的词牌并不在少数。但是单独要求押入声韵的,倒是不多。入声韵不和上去声通用,表明入声相较于上去声有它独特之处。这种特殊性和去声的特殊性并不是一回事,因此我们说,仄声里面还要细分。而由此可见,上去声在某些地方比较接近,而平上入声在另一些地方比较接近。
另外,宋词中平仄通叶的词牌,大多数不用入声韵和平声韵通叶,而是用上去声。似乎可以作为一个佐证,令我们认为从音感上说,上去声和平声还是更加接近的。
入声本身无所谓调形,因为它音长太短,还没来得及体现出一个音高的走势就结束了。因为发音短促,所以使得我们听起来觉得很像一个降调。其实,从发音的角度上来讲,发成一个短促的平调或者升调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不大自然罢了。而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一旦入声字失去韵尾,很有可能的发音倾向是平声。因为入声的特征是短促,失去韵尾不短促的话,其反面就是平衍,最利于平衍的声调,无疑是平声了。这只是潇雪个人揣测,没有多少证据。是不是能够看做是入声和平声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的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主题
24

487

帖子

3

精华

1384

积分

联都进士

联都2007年度殿试探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5073
经验
13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12
发表于 2011-1-23 15:51 | 只看该作者
自中原音韵后,入声字有派入其它三声的现象,可见入声字的读音、意义,已有所变化。

目前对入声字读音特征的描述也多来自元以后。因此,我以为这已不能真实反映唐宋时入声字的读音了。或许正因为如此,产生了我们对唐宋时期入声字的不解。

以现在所言的入声字来看,一个入声字的音长也就是平声字音长的一半,在非常讲究音乐性的词牌来说,平韵若改为入声韵,就会造成节拍不合。该是平音字的时候,换成入声字,也很难拖腔。

所以,我以为对唐宋入声字的用法就不能局限在从读音上分析,恐怕还有其它不可知的内容有待挖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94 小时
主题
233

1359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30427
经验
167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1-12
13
发表于 2011-2-6 13:08 | 只看该作者
刚才写了很多不知何故电脑故障。总之入声有自己的特点,入派三声是个历史错误,古代北方人也能用入声韵,李杜、二安诗词内并不少见。
现在南方一些地方方言仍保留了入声。
用今音读岳飞的满江红、柳永的雨霖铃 ...
南山主人 发表于 2011-1-12 20:05


我赞成南山君的观点。我们江西丰城就几乎保留了所有入声。
众生何处不相逢?若谷虚怀最值宗。
谈吐沁心如此者,试询谁可与争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85 小时
主题
181

1302

帖子

1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0247
经验
295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8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24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22:42 | 只看该作者
更多的人是不知平水韵为何物的

它离大众生活现实太远

文学要为大众服务

就必须用新声韵
夜深狂写孙髯句  才浅偏吟李杜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主题
24

487

帖子

3

精华

1384

积分

联都进士

联都2007年度殿试探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5073
经验
13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15
发表于 2011-4-2 15:18 | 只看该作者
回14楼

我无意,也无力反对这种说法。其原因在于陈风君所言的“诗”已非我们所讨论的唐诗或古诗之“诗”了。陈风君此处所说的诗,可能属于一类符合起承转合的,字数有规定的韵文学而已。

究其所在,可以说很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唐诗的乐感,也忽略了宫商角徵羽与“六部”的对应,更忽略了其所呼应的文礼、社会因素。不用翻很多书,你随便就可以找到“宫商角徵羽”依次对应“君臣民事物”,也对应“土金木火水”。

这不是玄学,也不是漫谈。而是体现在诗词的创作中。我也是初步涉足此部分内容,所以不能说明的很详细。但可以肯定地说,诗词的发音、用字,用词,押韵,一定是与这些息息相关。

以此来看,新韵是不能反映出这些关系和声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主题
24

487

帖子

3

精华

1384

积分

联都进士

联都2007年度殿试探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5073
经验
13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16
发表于 2011-4-2 16: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独酌 于 2011-4-2 18:00 编辑

《南齐书·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追溯历史,应该是南朝的永明体开始了近体诗,周颙、沈约、谢朓辨四声严格诗律。到唐初,格律的发展臻于完善。



可以推测,唐时,音乐是文人自小的必修课。因此音乐熏陶的结果蔓延在他们的骨子里。在诗词的创作中本能地体现出来。



彼时的音乐是修养,是文化和思想的体现,是文人世子的基本功。而今天,世界变的太丰富,相对而言,音乐对人产生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大多人对音乐的感悟沉浸在娱乐之中。



唐时,自小的文化修养,使很多东西被固化,比如国与家,君与臣,父与子,事与物,等关系。要说这些都只体现在文字的字义之中必定是片面的,这些会本能地融进乐音之中。



再者,中国的象形文字不同西方,属于“有情文字”,其字音、其字义含有情怀。又,汉字是以单字为义。因此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体现了内容和情感,也体现了音韵美感。



可以说很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唐诗的乐感,也忽略了宫商角徵羽与“六部”的对应,更忽略了其所呼应的礼制、社会因素。不用翻很多书,你随便就可以找到“宫商角徵羽”依次对应“君臣民事物”,也对应“土金木火水”。这不是玄学,也不是漫谈。而是体现在诗词的创作中。可以肯定地说,诗词的发音、用字,用词,押韵,一定是与这些息息相关。



因此可以说,中华文化中的古典诗歌,既有思想性,也有音乐性。



历史的变迁,造成统治者的地域文化对华夏文字有相当的影响。韵书的编纂者也因地域不同而又有倾向。因此,读音、字义的变化是顺势而行的。这也是韵书随着人文的变化而变化的原因。(例如中原音韵后读音入派三声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字义例如:古义“妻子”就是妻与子,而现在就单指老婆,“无赖“,古义是“胡作非为”或“活泼好玩”之意,而现代则是“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



如果仔细研究历代韵书,就会发现,每次的变化并不是大刀阔斧,而是“润物细无声”。这至少说明,早期韵书中,字的分类绝不仅仅只按字音,而还有很多纽带。举个例子(我自己统计过五律),平水韵中八庚、九青、十蒸就现代读音都会被归为一个韵部。而古人写诗用八庚韵的,是数倍于其它两韵。十一真也是十二文的数倍,一东也远多于二冬。也就是说,韵部的分类带有社会、情感因素。



从陆法言的切韵(193部)到唐韵(195部),广韵(206部)、集韵(113部)、平水韵(106部)、中原音韵(曲韵19部)以及现在的佩文诗韵(106部),都是不断地继承、发展、变化而来的。其韵部分类除了作为曲韵的中原音韵外,分类方法都有延续、衔接性。这样看来,是保持同样的遗传基因,是一脉相传的东西。而中华新韵的分类却与前者大相径庭,因此这些联系就反映不出来了。



如何在古韵和今韵之间取舍、绝不是一个喜恶问题,也不是一个多数与少数的问题。或危言耸听地说,若采用现在所谓的“新韵”,所丢失的就是上千年古代文字的基因,放弃了无数美好的东西。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破解文字的遗传密码,因此,我们期待着有钟情于这些内容的学者做详细的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389 小时
主题
301

5794

帖子

9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进士

二甲进士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1363
经验
10559 点
威望
2 点
在线时间
63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2-6
17
发表于 2011-4-2 22:18 | 只看该作者
入声字的特征大家都知道,并且从一些入声字的组合来看,其表达比较有:急疾感、逼迫感、抑压感、郁结感、错愕感、顿挫感等。入声字的发音特征大多是:短、顿、促。

但是在下有一点一直弄不清的,就是:与入声字最 ...
独酌 发表于 2011-1-21 14:34


阁下的方言如果还有入声字,那么可以与谈,但如果没有,那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鸡同鸭讲,再怎么说您也不会明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389 小时
主题
301

5794

帖子

9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进士

二甲进士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1363
经验
10559 点
威望
2 点
在线时间
63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2-6
18
发表于 2011-4-2 22:21 | 只看该作者
方言中最接近平水韵的,应该只有粤方言(广府话),我相信相似度高于60%,而且包括所有入声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389 小时
主题
301

5794

帖子

9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进士

二甲进士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1363
经验
10559 点
威望
2 点
在线时间
63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2-6
19
发表于 2011-4-2 22:25 | 只看该作者
两广地区操粤方言的人,即使各地区人群的音义都有差异,但玩诗词对联的人(特别是上年纪的)几乎都选择平水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4 小时
主题
206

3560

帖子

3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036
经验
43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8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3-1
20
发表于 2011-4-8 10:07 | 只看该作者
方言中最接近平水韵的,应该只有粤方言(广府话),我相信相似度高于60%,而且包括所有入声字。
kent 发表于 2011-4-2 22:21




粤语是接近,以粤语读古诗词,更能体现抑扬顿挫的节奏,也能体现押韵的效果。

但应该不是“只有粤语”,其他方言或许更接近,只是你我不知。

不过,普通话,却是很不接近的。这些例子太多,其中尤为明显的是:入声字难以在普通话的四声中体现(往往被持普通话之专家以“特例”为借口草菅处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18 07:29 , Processed in 0.09924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