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陆姓宗祠通用对联(鸣谢陆君云先生)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31 1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人 于 2011-1-31 14:12 编辑

一、姓氏源流
    陆(Lù)姓源出有四:
    1、据《广韵》所载,相传颛顼曾孙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被封在陆乡一带(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称陆终。其后代子孙以陆为姓者,为山东陆氏的起源。
    2、出自妫姓,以封邑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孙子名通,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省平原县陆乡),即陆终的故地,其子孙以封邑为氏,史称陆氏正宗,也为山东陆氏的起源,是为山东陆姓。
    3、出自陆浑国,以国名为氏。据《陈留风俗传》、《风俗通义》等资料所载,春秋时有一国名为陆浑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公元前525年为晋国所灭,亡国之后的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氏,后代以陆为姓,是为河南陆姓。
    4、出自他族改姓或其他小数民族有陆姓: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鲜卑步陆孤氏为陆姓,与“穆、奚、于、贺、刘、娄、尉”并称北人八族。是为河南陆姓。
    ② 相传成吉思汗之孙阿里不哥,排行第六,为避灾祸隐姓埋名,以排行为姓,故姓陆。
    ③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著侗族,云南省土著彝族,台湾省土著、京、土家、满、蒙族等小数民族均有陆姓。
    得姓始祖:陆通。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其出生地为姚墟而得姚姓,又因其曾居于妫河边,所以后代又有妫姓。周朝初年,舜的后裔妫满建立了陈国(都今河南省淮阳),其十代孙陈完,后因避难逃到了齐国,因功被封于田地,遂以封地“田”为姓,更名田完。战国时,田完的裔孙田和代齐,自立为君,田和曾孙齐宣王有一子名通,字季达,受封于平原县陆乡,其后代以其封邑为氏,称为陆姓,并尊陆通为其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
    陆姓最早发源地为山东,早期陆姓亦是以山东为中心向四周传播。南北朝时鲜卑族步陆孤氏改为陆姓,遂以河南洛阳为郡望,成为陆姓发展史上又一大繁衍主流。陆姓很早便迁居于南方。据载,西汉时,陆通后裔陆烈任吴县(今属江苏省)令,迁豫章(今江西省南昌)都尉。其子孙留居吴县,发展成为当地强宗大族,治为吴郡,并尊陆烈为开基始祖。后来,吴郡陆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颖川支、荆州支、丹徒支、乐安支、鱼圻支、太尉支等,遍布河南、湖南、江苏、山东等省份,其中颖川支后发展为当地望族,并尊陆闳(陆烈第十二世孙,东汉初年任颖川太守)为开基始祖。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陆姓有鲜卑步陆孤氏加入,南方孙吴政权有大都督陆逊一族,南北方各地的陆姓阵容都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此期荣载史册的陆姓名人盛出空前。据载,陆逊之子陆抗为孙吴镇军大将军,陆逊之孙陆机、陆云皆西晋著名文学家,江南陆姓此时之昌盛显赫可见一斑。盛唐时期,陆姓势力呈巩固加强发展之态。据福建《云霄县志》所载,有陆姓将佐随从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落籍于此。宋元至明清时期,陆姓已广布神州,进而延伸至台湾、新加坡等地。另外其分布格局历经数千年辗转迁徙,无数次避祸南移,已变为典型南方姓氏。今日陆姓分布以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等省为主,上述几个地的陆姓人口约占全国陆姓的百分之六十五。陆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一。
三、历史名人
    陆  贾:西汉著名政治家、辞赋家,他自从汉高祖定天下以后,常作为说客出使诸侯。力主提倡儒学,“行仁义,法先胜”,并辅以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作为地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对汉初政治曾起过较大影响。
    陆  突:洛阳(今属河南)人,北魏时官至厉威将军、关内侯。其子陆俟随帝征战,屡建奇功。陆突有子十二人,曾孙数十人,均仕当朝显官,是为官宦显赫之家。
    陆  凯:字智君,代(今河北省蔚县东)人。北魏孝文帝时在世,以忠厚见称曾被任命为正平太守,在郡七年。
    陆  逊:三国吴国名将,善谋略,出谋击败关羽,后水攻大败刘备,因战功显赫而官至丞相。
    陆  抗: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陆逊之子。曾任建武校尉、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英武之风为时人所赞赏。
    陆  机:西晋著名文学家,陆逊之孙,官至河北大都督,后被司马颖所杀,著有《陆士衡集》。
    陆  云:西晋著名文学家,陆逊之孙,官至清河内史,与陆机并称“二陆”,著有《陆士龙集》。
    陆  绩: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三国时期天文学家,官至郁林太守。
    陆  贽:字敬舆(753-805),嘉兴(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大历五年(770年)进士,中博学鸿词科 。授郑县尉。罢归。复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立,召为翰林学士 。建中四年(783年),朱泚长安兵变,随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省乾县) 。贞元八年(792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十一年,为裴延龄所构陷,贬忠州别驾。在郡十年,闭门避谤,考校药方,撰《集验方》50卷。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征还,但已去世。谥号宣,世称陆宣公。陆贽文集,明清以来刻本很多,今传《翰苑集》24卷,另有诗文别集15卷,已佚。《全唐诗》存其诗3首。
    陆  羽:复州竟陵人,唐代著名的茶道专家,为人诙谐风趣,闭门著述,不愿为官,一度靠做零工维持生计,与女词人李季兰友谊颇深。一生的嗜好是喝茶,是当时品茶的最高权威。人称“茶神”。
    陆  游:字务观(1125-1210),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南宋时著名的诗人。曾在朝廷任官,在政治上坚决抗金,主张充实军备。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变。一生中创作了很多诗歌,现存的有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生活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求和,风格浑雄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均为传世名作。
    陆  广:元代著名画家,吴人。
    陆  治:吴县(今属江苏省)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花鸟、山水,所绘山水焦墨皴擦、风骨峻削。
    陆探微:吴(今江苏省苏州)人,南朝宋时著名画家,精于肖像画,所绘人物“骨秀神清,严正生动”,与顾恺之并称“顾陆”,又因笔势连绵不断,有“一笔画”之称。
    陆修静:吴兴东迁(今浙江省吴兴东)人,南朝宋时著名道士,著有《三洞经书目录》及斋戒仪范等。陆法言:临漳(今属河北省)人,隋代音韵学家,著有《切韵》。
    陆柬之:吴县人,唐代书法家,有《临兰亭诗帖》传世。
    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唐代末叶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与皮日休并称“皮陆”。陆龟蒙举进士不第,一度曾做过湖州、苏州刺史的幕僚,以后就在吴淤江畔的甫里(今吴县角直)隐居,一边赋诗论撰,一边从事农业。《新庸书·隐逸列传》记他:“有田数百亩,屋三十橱,田苦下,雨潦则与江通,故常苦饥,身备插袜刺无休时。”经常同农民一起耕种。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具有这种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陆龟蒙所著的诗文很多,有《甫里先生集》、《笼绎丛书》等待文集。他的诗以咏景物为多,大部分是反映他水乡隐居生活的,而愤慨世事,忧念民生的作品较少。他的散文,如《野庙碑》、《登高文》、《田舍赋》、《后虱赋》等却十分深刻而犀利,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的腐朽,作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他对农具也很有研究,所著的《宋朝经》就是详细地介绍了犁、耙、铲、碌德等工具的发明经过、制作、使用方法等经验。
    陆德明:苏州吴(今江苏省吴县)人,唐代经学家、训诂学家,撰有《经典释文》等。
    陆九龄:字子寿(1132-1180),南宋江西省金溪人,人称复斋先生。陆家共兄弟六人,其中陆九韶(梭山)、陆九渊(象山)及复斋俱有名于世。其时秦桧当政,科举场中不讲程氏之学,复斋於旧书堆中得程氏遗书,独委心焉。陆氏兄弟间常相讨论,和而不同。有暇便率子弟练习骑射,复斋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在家又讲习家礼,使友弟之风。被於乡社,而闻於天下。 后京师太学,太学中知名之士,都争相和复斋结交。于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中进士,任兴国军教授。当地滨於大江,民寒啬,罕志於学,但复斋并不以闲职自逸,每次讲学都正衣冠,严规矩,如临大众。后以继母丧去职,居丧期满后调任全州教授,而其时他已患病,未上任便去世了。
    陆九渊:抚州金溪(今属江西省)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其学说被王守仁继承,成为“陆王学派”。
    陆秀夫:南宋末抗元大臣。字君实(1236-1279)。宋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宋理宗宝亲庆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李庭芝镇扬州,邀陆秀夫为幕僚,升任主管机宜文字。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又辟任他做参议官。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省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年)初,赵昰死,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负帝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陆树声:“朝廷行相平泉矣”这是明朝一代名相张居正对尚书 陆树声的赞叹。用现在的话说是“朝廷有德行的宰相要数陆平泉了”。 陆树声,字与吉,别号平泉,朱家角人,最初冒姓林,居林家角(今沈巷林家村),家世业农,“从小种田,暇时苦读”,嘉靖二十年(1541年)会试第一,得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隶翰林院)任编修,后又起用为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国子监主管)。 陆树声管理严格,亲拟学规条教十二章,训励诸生,为朝廷所看重,提升他为吏部右侍郎。树声淡薄名利,以有病推辞。穆宗即位后,再次相召,仍不就任。神宗嗣位后,拜 陆树声为礼部尚书,初时 陆树声亦屡辞朝命,后张居正当国,亲自登门相请才赴任。陆树声狷介耿直,在位时尽心尽职,一年,兵部为按抚边境少数民族,无理要求增加财政支出,已拟照准,树声上疏劝止。力陈当今四方灾情严重,提出“循旧章、省奏牍、慎赏责、防壅蔽(防止奸人的蒙蔽)、纳谠言(采纳正直的忠告)、崇俭德、揽魁柄(大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别忠邪(分清忠臣和奸贼)”二十四字的方策,得到皇帝的嘉许和采纳,但也因而得罪了中官(太监)冯保,屡次宣树声。树声至会极门接旨,当匆匆赶去时,却都是些寻常小事,故意戏弄树声。树声知其用意,上疏请求退休,宁愿辞官,也不愿与弄权的中官结党。辞朝时,树声还奏陈时政十事,其中有“用内侍以给扫除,而防落之渐不可防;优外戚以示眷异,而非分无厌之求不可不节”(重用太监要当心大权旁落,优待外戚要注意节制他们贪得无厌的要求),语多切中时弊。陆树声返回朱家角后,闭门谢客,安度晚年,九十七岁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平泉题跋》、《耄余杂识》、《长水日记》、《陆文定书》等。子,彦章,万历十七年进士,端介有父风,官至南京刑部侍郎。
    陆陇其:平湖人,清代著名学者,与陆世仪并称“二陆”,学宗程朱,反对王守仁的“致良说”,以“居敬穷理”为主。
    陆心源:浙江吴兴人,清代藏书家,他收藏了两百本宋朝的珍善本书,因藏书扬名于天下。著有《潜园总集》。
    陆润庠:字凤石(1841-1915),江苏省元和(今苏州)人。同治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书学欧,虞。其撰制的《七言联》华美妍丽,工稳舒缓,属文人雅作。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吴  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江苏省苏州)。此支陆氏为陆通的直系后裔,其开山始祖为西汉时的陆烈。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北)。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县)。此支陆氏为吴郡陆氏的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颍川太守陆闳。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西晋移至野王。
    2、堂号
    忠烈堂: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于福州。元兵杀来的时候,陆秀夫从容拔剑将妻子、儿子驱逐下海而死,然后自己也投河自尽。
    黜霸堂:汉朝时,陆贾随刘邦灭秦建汉。他的口才相当好,两次出使南越。有《新语》送给高祖,要义是崇王黜霸。
    翰英堂:目前上海陆姓的一支,起源待考。
    此外,陆氏又以:“河南堂”、“平原堂”、“河内堂”、“吴郡堂”、“怀忠堂”、“三德堂”、“源本堂”、“绳武堂”、“咸秩堂”、“天随堂”等为其堂号。
============================================================
【陆姓宗祠通用对联】
〖陆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河南;
源自陆乡。
——佚名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陆姓的房望族和得姓源流。(见题头《一、姓氏源流·1-3》顶)
剑南万卷;
云间二龙。
——佚名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最杰出的诗人陆游,有《剑南诗稿》,存诗近万首。万卷,言其著作和藏书颇丰。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省绍光)人。官至宝章阁待制。下联典指西晋文学家陆机及其弟陆云。陆机,字士衡,吴县华亭人,曾官平原内史。其《文赋》为古代重要文学论文。陆云,字士龙,曾官清河内史,以文才与史陆机齐名,时称“二陆“亦称”“二龙”。
剑南万卷;
洛下双龙。
——佚名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诗人陆游,少年时深受家庭中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绍兴年间应礼部试,被秦桧所废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年间投身军旅,后官至宝章阁待制。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一直受到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谕。一生创作诗词九千多首(现存),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下联典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两兄弟,吴县华亭人,太康末年同到洛阳,文才倾动一时,被称为“二陆”、“双龙”。陆机,字士衡,曾官平原内史;成都王司马颖讨伐长沙王司马乂时,任他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兵败后因谗言被杀。诗作重藻绘排偶,也善作骈文,有重要文学论文《文赋》。陆云,字士龙,曾任清河内史等,后与兄同时被司马颖所杀。诗作重修饰,著有《陆士龙集》。
河北三虎;
洛下双龙。
——佚名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陆晔、陆机、陆景文章盖世,人称“三虎”。下联典指西晋文学家陆机与陆云兄弟俱有才名,二人遇害,时人有“穴碎双龙”之语。
唐推内相;
清著循声。
——佚名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大历年间进士,德宗时官翰林学士,参与机谋,建中年间德至奉天避乱,许多诏书都由他起草。贞元年间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勇于指陈弊政,主张废除两税以外的一切苛敛,又建议改进边防事务,后被裴延龄所谗而罢相。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著有《翰苑集》。下联典指清代学者陆陇其,字稼书,平湖人。康熙年间进士,历任知县和行取御史。与学者陆世仪并称“二陆”,著作有《困勉录》、《三鱼堂文集》等。
烟波一叟;
桑苧半旗。
——佚名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末文学家陆龟蒙,字鲁望,吴郡姑苏(今苏州)人。曾任苏、湖二郡从事,后退隐松江甫里,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与皮日休齐名,人称“皮陆”朝中曾以高名义征召,他不去。诗以写景咏物为多,有《耒耜经》等。下联典指唐代茶道专家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复州竟陵(今湖北省于门)人。自称桑苎翁,性格诙谐,闭门著书,不愿做官。以嗜茶著名,并对茶道很有研究,著有《茶经》三篇。他是当时品茶的最高权威,被奉为“茶神”。
鹅湖学派;
莲社高风。
——佚名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学者、教育家陆九龄、陆九渊兄弟,抚州金溪人,与兄陆九韶并称“三陆之学”。陆九龄,字子寿,学者称复斋先生,乾道年间进士,曾任兴国军教授,通晓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著作有《复斋文集》。陆九渊,字子静,曾在象山结茅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乾道年间进士,曾任靖安、崇安二县主簿、国子正,官至奉义知荆门军。知朱熹长期辩论,著作被编为《象山先生全集》。兄弟二人曾在鹅湖讲学,被称为“鹅湖学派”。下联典指南朝宋道士陆修静,字元德,吴兴人,早年弃家修道,他固辞而离开,居庐山,与诗人陶渊明、僧人慧远等人在东林寺结白莲社。宋明帝时奉召到建康,在崇虚馆收集道经,加以整理,奠定了《道藏》初步基础,并促使南方各派汇归一派,世称“南天师道”。所撰《三洞经书目录》,是最早的一部道藏书目。
奇童知孝;
才女工诗。
——佚名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吴陆绩,六岁时作客,在九江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他怀里揣了三个,临走施礼时掉在地上。袁术问他,他说:“带回家给母亲吃。”传为孝亲佳话。下联典指清陆观莲,其母孕时见观音授其莲花,故生下她后取名“观莲”。长而工诗,与丈夫殳丹生一起归隐,著有《蒋湖寓园草》。
赠梅世泽;
怀橘家声。
——佚名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陆凯曾自江南寄梅至长安与范晔。下联典指三国吴·陆绩事典。
诗书开越;
忠孝传家。
——佚名撰广东省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陆氏宗祠“广裕祠”联
    上联典指西汉·陆贾说南越王赵佗归汉,下联典指南宋·陆秀夫精忠报国之事。钱岗村位于从化市与广州市白云区交界处,四周是深绿色的荔枝林,果熟时节,树上“飞焰欲横天”。据《陆氏族谱》记载,钱岗村为南宋宰相陆秀夫后裔所建,村内陆姓村民不仅供奉陆秀夫,还认为他是陆贾的传人。陆氏广裕祠堂建筑共三进,总面宽13.80米,总进深44.20米,建筑面积共816平方米,占地面积约992平方米。它坐北向南,主座三进厅堂的中间均为木构架,两旁为山墙承重,屋面素瓦,但屋顶为悬山顶,有北方建筑遗风,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祠堂中具有明显北方风格的一个实例。在2003年报月,祠堂获得了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在村民的保护下,它完好地保留了7个朝代的历史遗迹。
-----------------------------------------------------------------
〖陆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云间二龙跃;
剑南万卷诗。
——佚名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陆氏宗祠堂联。上联典指西晋文学家陆机及其弟陆云事典。下联典指联典指南宋最杰出的诗人陆游事典。
书目藏三洞;
文苑号二陆。
——佚名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道士陆静修,字元德,吴兴人。曾在庐山修道,有《三洞经书目录》,为最古的道藏书目。下联典指指西晋文学家陆机及其弟陆云。陆机,字士衡,吴县华亭人,曾官平原内史。其《文赋》为古代重要文学论文。陆云,字士龙,曾官清河内史,以文才与史陆机齐名,时称“二陆“亦称”二龙。
新语称善论;
伯言拜将军。
——佚名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初大臣陆贾,有《新语》十二篇,高祖称“善”。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青年军事家陆逊,字伯言。于陆口大败关羽,破刘备连营,拜辅国将军。
赠梅明友爱;
怀橘表孝心。
——佚名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朝时陆机与范晔友善,陆给范有《赠梅》诗一首。下联典指三国时陆绩年六岁,在做客中怀橘遗母,袁术奇之。
苏州天随巷;
耕读绿柳庄。
——佚名撰安徽省天长市陆氏宗祠“天随堂”联
天随家声远;
苏州世泽长。
——佚名撰安徽省天长市陆氏宗祠“天随堂”联
-----------------------------------------------------------------
〖陆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渴不饮盗泉水;
热不息恶木阴。
——晋·陆机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西晋文学家陆机《猛虎行》诗句联。
-----------------------------------------------------------------
〖陆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官无长物唯求石;
家有遗书何用金。
——佚名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吴·陆绩事典。下联典指南宋·陆游事典。
朝来色艳芦江橘;
春到香分陇阪梅。
——佚名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吴·陆绩事典。下联典指晋·陆凯曾自江南寄梅至长安与范晔事典。
养心虽若冰将释;
忧国犹虞火未然。
——宋·陆游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南宋最杰出的诗人陆游诗句联。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南宋最杰出的诗人陆游诗句联。
身为野老已无责;
路有流民终动心。
——宋·陆游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南宋最杰出的诗人陆游诗句联。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宋·陆游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南宋最杰出的诗人陆游诗句联。
顾渚一瓯春有味;
东风百里雪初晴。
——清·陆润庠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同治状元陆润庠自题联。陆润庠,字凤石,江苏省元和人。傅仪的师傅。
玉管漫吹秋月白;
红牙曾对绮筵新。
——明·陆圻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诗人陆圻《与歌者陈郎》诗句联。
同居十世儒门第;
六相三贤理学家。
匾额:宋陆儒门
——佚名撰江西省金溪县延福乡青田里陆氏宗祠联
    象山所在的陆氏家族曾因十世同堂不分灶而名动大江南北。《西江陆氏家乘》卷七“恩典”记载:“皇帝制曰:江西金溪青田陆氏,代有名儒,载诸典籍。聚食逾千指,合灶二百年。一门翕然,十世仁让。惟尔睦族之道,副朕理国之怀。宣特褒异,敕旌尔门,光于闾里,以励风化。钦哉。”中国自古就有“以孝治国”之说,而宋代尤甚。陆氏家族能二百年不分家,十世而同堂,此为以孝治家的典型,故而受到国家的重视,得到皇帝的下诏旌表,荣耀故里和神州。但今日我们遍访青田村,陆氏大家族所生所息的痕迹几乎丝毫不存,我不禁有些惆怅。观现今的陆氏宗族牌楼,青砖砌就,上复青瓦,显见得是近百年的建筑。当年,陆氏大家族就是聚在祠堂内就餐的,先击鼓三通,象山先生六兄弟和众子弟在其父陆贺率领下拜祖先,然后则同唱由九韶先生撰写的三段《家训歌》,唱完后,众人才能开始就餐。这是一篇真正民间的家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敬畏天命、勤俭持家、收敛心性的精神。在这样的精神熏陶下,陆氏六兄弟皆贤,其中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以学识之博而声名远扬,号称“金溪三陆”。
-----------------------------------------------------------------
〖陆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怀橘归遗,奇童知孝;
梦莲应兆,才女工诗。
——佚名撰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人陆绩,字公纪,官至郁林太守。能天文、历算,作《浑天图》,注《易》,撰《太玄经注》。他六岁时,曾在九江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他怀里揣了三个,临走施礼时掉在地上。袁术问他,他说:“带回家给母亲吃。”下联典指清代女陆观莲,据说她母亲梦中见观音送给莲花,故生下她后取名“观莲”。与丈夫殳丹生一起归隐,著有《蒋湖寓园草》。
母子乔迁,六百余年同歌乐土;
兄弟联争,寻常科第克继书香。
——佚名撰广东省鹤山市雅瑶镇隔朗村陆氏宗祠联
    根据隔朗村《陆氏族谱》记载,隔朗陆姓的始祖为陆顺宗。陆顺宗的祖先大约在北宋年间从浙江省平湖县迁至南雄珠玑村居住。是个书香之家。陆顺宗别号和斋,于南宋初建炎年间自珠玑村南迁(稍先于罗贵等领导的那次大迁徙几的)。在古冈州社仓地(今新会城)落脚。在当地置有田产,生活颇称饶足。顺宗翁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生子名龟龄,龟龄字天锡,号灵庵,活到81岁。龟龄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生子名士龙。士龙字跃衢。只活到三十七岁。士龙生有三子:长子德显,次子德明,三子德信。陆顺宗翁传到了这第四代,已是颇为显赫了。这古冈州社仓地陆姓成了官宦书香之家。三个儿子或做小官,或考取了功名。长子德显字能昭,号扬庭,官任冈州仓(粮仓)大使,娶郭知县之女为妻。次子德明字能朗,号亮轩,远赴广西习读,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在广西考中了解元。三子德信字能忠,号诚生,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也考中了解元。故有“兄弟双解”之称。联语表述的便是陆氏在这里的开村史。由于这村场选得好,风水俱佳,人丁兴旺,耕地充足,历经几代,子孙繁衍。德显翁的子孙在原开村处聚居,建立了北社。德明翁的孙子沿着山坡向南发展,建立南社。亦有部分子孙迁居别处地方,另开新村。这些氏族派系,后人编有《隔朗陆氏族谱》都有详细记载。此支开村始祖陆德明翁看中了隔朗田庄这个地方,回去和母亲、兄弟商量。母亲和大哥德显都同意从窑头新村迁往隔朗田庄。三弟德信因妻子郭氏是天河堡人,夫妻经过商量,决定迁到天河堡平冈村居住。这平冈村边有一个小湖,人称小湖平冈,以区别于其他多处的平冈村。德信翁生二女,无子。后由德明三子机孙过继为子,在小湖平冈开族。他们在窑头新村置有田产,历代由当地人佃耕,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陆氏各地子孙,都必云集窑头新村,聚餐祭祖。由佃户们负责开大锅饭,唯一的菜肴是当地人特制的“禾草焗鱼”。这个活动延续数百年,至1950年方止。德显、德明于元朝元贞年间奉母乔迁在卧牛山的牛尾部位建屋开村,成为隔朗村的开村祖先。
============================================================
附录一:【陆九韶·陆氏家训歌】
听听听听听听听——
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惰懒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
听听听听听听听——
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定定定定定定定。
听听听听听听听——
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定定定定定定定,
早猛省!
============================================================
附录二:【陆姓典故、趣事】
〖一枝春〗
    “一枝春”出自于《荆州记》。
    南朝刘宋时,有两位著名的文士,一个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另一个是诗人陆凯,他们两人情趣相投,常在一起撰文赋诗,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陆凯到江南任职时,范晔正居住在长安,他们二人远隔千里,很长时间没有见面,彼此都想念着对方。于是陆岂从江南把一枝梅花寄到长安范晔那里,赠咏梅诗一首,表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中写道:“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即,我折取一枝梅花,让驿使捎到北方,交给你这住在长安的老友;江南本无什么可寄,姑且送给你这枝梅花作为纪念吧!
    后来,人们有它表示咏梅或别后相思。宋代黄庭坚《刘邦直送早梅水仙花》里就有了这个典故:“欲问江南近消息,喜君贻我一枝春。”
〖取陆为名〗
    陆游归居山阴后,他尽力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陆游发挥自己懂医的特长,晚年在农村时,经常以方药来为远近村邻看病。他带着药囊,骑着驴子给农邻送药。
    老百姓感谢陆游,争着以酒饭款待他,有的还把他看作救命恩人,为了表达他们的敬意,甚至特地把孩子取名为陆。
    陆游作《山村经行因施药》: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行,共说向来曾话我,生儿多以陆为名。
-----------------------------------------------------------------
〖庸人自扰〗
    唐代陆象先,曾在益州任都督府长史兼剑南道按察史,后又任蒲州刺史。他处理政事提倡仁恕,反对严刑峻法。
    有一次,有个小官吏犯了罪,陆象先只是责备了他几句就算了。小官吏的上司说:“像这样的罪犯应该判杖刑。”陆象先说:“人情是相差不多的,我的话难道他不了解吗?如果要用杖刑,应该从你开始。”
    陆象先经常对人说:“天下本来没有那么多的事,只是庸人自找烦恼,把事情越弄越复杂。处理问题只要能弄清是非,正本清源,事情自然就简单了。”
-----------------------------------------------------------------
〖陆宗舆被开除陆姓乡籍〗
    1919年6月中旬,浙江海宁县邑庙前,北门外海塘镇、海塔下等三处相继树立起三块五尺余长的石碑,上书“卖国贼陆宗舆”六个大字。
    陆宗舆,字闰生,1876年出生于浙江海宁,青年时期赴日本留学,归国后为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所器重,后任为中华汇业银行总理。这家银行名义上是经营中日两国间的汇兑事业,实际上是日本借款给北洋军阀政府的收支机关,陆宗舆事实上成为日本的公开代理人。1918年他与曹汝霖等人签订了“有线电报借款”和“吉黑两省金矿及森林借款”合同,将中国有线电报财产、收益和吉黑两省的森林金矿资源抵押给日本,这种卖国勾当,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群起而讨之,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
    “五·四”运动后,陆宗舆家乡的民众在海宁县硖石镇召开大会,公决开除卖国贼陆宗舆的乡籍,不承认他是当地陆姓族内之人,并发表公电。北京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于6月10日下令将陆宗舆等人免职。海宁县人民闻讯后,即再次召开公民大会,决定建立卖国贼陆宗舆碑,当时“观者人山人海,途为之塞”。陆宗舆闻知后,急忙重贿海宁县知事为其毁碑,北京政府内务部也令浙江督军干预此事。当地民众更为激怒,奋起护碑。最后徐世昌总统恼羞成怒,亲自下令拆碑,但陆宗舆在乡亲面前丢尽脸面。
-----------------------------------------------------------------
〖陆通歌凤〗
    陆通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隐士,爱好修身养性,种田为生,楚昭王时,陆通见楚国政事动乱无常,佯装发狂而不做官。当时人称他为楚狂。
    孔子来到楚国,陆通经过他的门前歌唱道:“凤啊凤啊!德行为何如此之衰?来世不可期待。往世无法追回。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好保全自己。当今之世,能免除刑害就不错,福比羽毛还要轻,却不知道取得;祸比土地还要重,却不知道回避。算了吧,对人炫耀自己的德行。危险啊,留下自己的形迹。荆棘啊,不要挡住我的路!绕个弯走,不会刺伤我的足!”孔子停住,想与他谈话,陆通却匆匆走开,孔子没法与他交谈。
-----------------------------------------------------------------
〖陆陇其孝母,忤逆儿悔过〗
    陆陇其做灵寿县令的时候,颇有政声。他处理事情总是不动声色,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天,有个老太太控告她的儿子忤逆。陆立即将他儿子叫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一个还没有成年的男孩,陆对老太太说:“我官署里正缺少小僮,你儿子暂时可以在这里服役,等到有人代替,我再教育他。”于是命那少年在他左右,寸步不离。陆陇其每天早晨起床后,毕恭毕敬站在太夫人房外,太夫人一起床立即进上洗漱用具,然后再进上茗饵。吃中饭时,他侍候在饭桌边,给母亲献上好吃的食物,而且笑容可掬,等到母亲吃饱,自己才去吃她剩下的饭菜。陆陇其一有功夫,就坐在母亲身边,给她讲一些故事或民间传说,使她愉快。太夫人稍有不舒服,陆陇其就为她扶腋搔痒,取药倒水,几夜不睡,毫无倦意。
    这样过了几月,那少年突然跪在陆陇其面前,请求回家。陆陇其故意说:“你们母子不和,为什么要回去呢?”那少年哭着回答:“小人一向不懂礼,得罪母亲,看到您的一切所作所为后悔不已。”陆陇其唤来他的母亲,母子相见,抱头痛哭。后来,那少年成了远近闻名的孝子。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31 13: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好人 于 2011-1-31 14:12 编辑

陆姓起源
陆姓起源有四种:
    1、黄帝之后,陆终族裔
    传说帝颛项的孙子吴回在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叫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子孙有的以陆为姓,称陆氏。
    远古时,少典娶有蟜氏部落之女,生黄帝和炎帝,“黄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炎帝为姜姓,号烈山氏,一作神农氏,以后炎帝姜姓部落与黄帝姬姓部落联合,并尊黄帝为“大帝”(领袖),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
    黄帝共传25子,分别由四母(此处“母”应包括几个姓族部落)所生。据载,这四个妻子都很贤慧,正妃为西陵氏女,名叫嫘祖。次妃方雷氏的女节、彤鱼之女,最后娶嫫母,嫫母虽在四人中长相殿后,但丑归丑,很善良而有才能。黄帝与四妃生有25个儿子,分衍出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姑、嬛、依等12个姓,自此,随着人口增多,支系派衍。
    “黄帝以姬水成”,说明黄帝的氏族长期居住在姬水流域,氏族即以“姬”为姓,这是“姬”姓的起源。黄帝所传的25子,他们散居各地,成为新的氏族首领,后又发展到101个属地(方国、侯国)并派生出510个氏。黄帝与正妃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 (即少吴)和昌意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其后姬姓分衍出198个氏,陆氏便是由姬姓中衍生出来的,其祖先可追溯至中华民族的共祖黄帝。
    关于黄帝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的派生递传也有许多种说法。据《世本·帝系篇》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昌意娶于浊山氏之子,谓之昌仆,产颛顼。颛顼娶于滕坟氏,谓之女禄,产老童,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生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所以有的陆氏族谱以黄帝为第一世祖,昌意为第二世祖。有的族谱则以陆终为第一世祖。
    《史记·楚世家》也载:“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曰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祝融为火正之官,使说他昭天地之光明,用火教人熟食,有大功于人类,被人们尊为赤帝,《世本》、《左传》、《山海经》等古籍也都载称祝融是颛顼的后代,虽然它们从颛顼到祝融的代数的记述有所不同,祝融的后裔颇为昌盛,其分布和活动的范围就要大多了。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祝融开始活动于河南新郑一带,后裔后来逐步向南方发展,移向江淮流域,从地理分布情况而言,他与颛顼一样,主要活动在河南、山东的西半部,山西南部和苏皖北部一带。
    陆终,《姓氏寻源》六:“吴回生陆终,其支庶为陆终氏”,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35引:《元和姓纂》曰:“祝融(吴回)子陆终之后有陆终氏”,有的学者认为以后陆终氏简化为陆氏,当为以后陆姓的始祖。
    有关陆终的考证和记载也很引人注目。据《邾公钻钟》铭文云:“陆蟺之孙邾公(钅力)作厥和钟”,因陆终第五子安,生邾。王国维《邾公钟跋》云:“(颤-页+虫+虫)字从虫虫,章声……以声类求之,当是螽,陆螽即陆终也”,李学勤先生也同意此说。《庄子》:“马蹄翘足而陆。”司马注:“跳也”。陆即是跳之意,终即螽斯,螽斯善跳,陆终即是善跳的螽斯。《尔雅》有草螽,蜇螽、皇螽、钧螽、土螽之分,螽斯繁殖很强,《诗经》里有《斯螽篇》,以喻子孙众多,螽斯在远古成为人类捕食的虫类,直到现在,我国北方有些地方还有吃蝼蛄、蝗虫和螽斯著称的习俗,并认为是美味而有营养价值的食物,所以,可认为陆终就是以捕食善跳的螽斯的部落,并以它为图腾之名,同时也作为首领之号。陆终的始居地,在其父吴回始居地的陕西陇县吴山,这在《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和《太平寰宇记》中均有所载。吴回的族裔以后一支留居吴山;另一支族裔,于唐虞之前,随着夏族的东迁,沿渭水北岸,渡过黄河,迁到今山西平陆县之吴山,就是古代很有名的地方,汉时有平陆侯,封地就在这里,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称唐天宝初年,因开凿运河,“得古刀,篆文曰平陆,遂改今名”为平陆县。陆终后裔东迁至于此。
    约在商灭夏之际,陆终族裔迁到今山东的汶上县北,《史记·齐世家》载:“康公十五年,鲁败齐师于平陆。”汉因在此地置东平陆县,与山西的西平陆相对,可见此地名系山西的平陆随着陆终后裔的移迁而来。刘宋时,去东字叫平陆县。
    后来,东平陆又有一支陆终族裔北迁到陆乡,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以后许多方志及家谱亦均沿袭此说。般县,今山东平原境内,说明陆终之裔又再迁于此,故名陆乡。战国时,齐宣王封少子通于此,故后裔改姓为陆。
    2、出自妫姓
    战国时,宣王有个儿子名叫通,字季达,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县陆乡),是陆终的故地,所以以陆为姓,称陆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郑樵《通志·氏族略》内也称:“陆氏,妫为,田敬仲之后也,十一世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之故地,因此为氏。”
    在陆终时代之后,我国进人世袭王权时期,开始尧舜禹统治期,因古史记载舜居妫油,其后因此称妫氏。妫油指妫水隈曲之处,传说舜居于此,尧将两个女儿嫁给他。妫水在山西省永济县南,源出历山,注入黄河。《书·尧典》曰:“嫠降二女于妫油,嫔于虞”,陆德明释文“油,音如锐反,水之内也”。杜预注《左传》云:“水之隈曲曰油”,郦道元《水经注》载:“历山,妫油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油水,实则二水同归异源。”
    田完是舜的后裔虞阙父之子妫满的后代。公元前672年,陈国内乱,陈厉公子陈完奔齐,被齐桓公任为工政。陈完改姓为田,其后代逐渐强大,传至田和,于公元前387年终于夺取齐国政权。再传至十一世齐宣王 (公元前320—301年),少子通,受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因此为姓,其后子孙繁衍。称之为“田齐之陆”。
    妫姓齐国陆姓为陆氏的起源,战国时期齐国陆通为始祖,他因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因以为氏,所以这是“以乡为氏”。史书与谱载常称“田齐之陆”或“平原之陆”。春秋时期还有个名陆通的,也是位名人。《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避)之,不得与之言。”《庄子·人间世》也有楚狂士接舆游其门之载,皇甫谧《高士传》称楚隐士狂舆姓陆名通。林宝《元和姓纂》载:“接舆氏,楚狂接舆,隐者也,其后为氏。”
    3、为出自陆浑国以国为氏
    春秋时期的陆浑国,是由一支名为陆浑之戎居于伊川(今属河南境)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最早活动于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迁到陕西秦岭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东迁之机,东迁到今陕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带。公元前638年,被秦晋两国强行迁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亡国后的陆浑之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姓,称陆氏。
    春秋时有陆浑国(戎族,在今河南嵩县东北),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是北国古代少数民族史上重要时期。在华夏族诸侯国四方,分别居住着被称为夷、蛮、戎、狄诸民族。由于各族的不断繁衍和分合聚散,出现了许多不同名称的民族共同体。
    当时对西方民族一般都称为戎。西方戎族在春秋时支系很多,名号纷繁。《春秋大事年表·四裔表》说西戎:“随地立号,随时易号”,以至关于戎族各支各号的载述多有混淆不清,莫衷一是。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春秋时期戎族支系有陆浑之戎、伊洛之戎、骊戎、冀戎等,他们都是以地名之。其中陆浑之戎,原属于秦西陆浑之地,因遭受到逐渐强大的秦国的进攻,归附于晋国。晋惠公十三年(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迁于伊洛地区,仍用原居地陆浑之名而称陆浑之戎,因此有陆浑县,它位于今河南伊川、嵩县二县之间。其他如阴戎属陆浑之戎,居晋国阴地。九州之戎也属陆浑之戎,居晋国九州之地。从地域分布上看,实际已深入诸晋的腹地了。
    深入诸夏腹部的诸戎不断地与诸夏交往,到了春秋晚期,便逐步与诸夏融合在一起。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晋灭陆浑之戎,属于陆浑之戎的阴戎和九州之戎也就成为晋国的一部分了。目前有关陆浑的历史资料较少。基本线索是在春秋时有属于戎族的陆浑国,居住地人氏以陆为姓。
    此外,有这样的观点:即认为是于西周之末,有一支戎人东迁进入终山骆谷,故称陆浑之戎。这终山指终南山,它东至蓝田,南至郡县,绵亘八百余里。因在周之南,故名南山,也叫终山,即陆终居地而得名。其名甚古,《禹贡》有“终南悖物”句,《汉书·地理志》载:“扶风武功县有太一山,故以为终南。”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说:“终南,南山之总名;太一,一山之别号。”顾颉刚所著《雍录》内亦认为陆浑地在渭水之南,终南山一带。唐于周至县东25里置终南县。在周至县西南之处有骆谷。骆与陆音相通,很可能骆谷因陆终曾居于此而得名,故山叫终山,谷叫骆谷。而且浑与昆同音,陆浑即陆昆,昆也为昆虫之类。而陆终的长子昆吾,是陆昆即陆终昆吾之简称,后来变成陆浑地名了。在终南山之北,那儿气候较为干燥,历来盛产螽斯,至今这一带的人还喜食油炸螽斯,甚至有生食者,说是能滋补身体。前文已述,陆终就是以捕食善跳的螽斯的部落,并以它为图腾之名,同时作为首领之号,加之陆终的子孙繁衍也确似螽斯那样的众多,所以是以物名族,以族名地。
    4、由他族改姓
    古代陆姓起源,除了主要以陆通为始祖的“平原之陆”外,还有因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改革,由鲜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称“河南之陆”。
    鲜卑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约在西汉初,鲜卑走出高山深谷,开始南徙,至东汉,与汉族有了更多的交往。人晋,鲜卑各族继续内迁,其中一些原来游牧部落逐渐转为定居农业生活并开始封建化,与此同时与魏晋通好。西晋末,北部中国出现混乱局面,鲜卑各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先后建国。在公元 386年,拓跋硅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建国之初,它的文化比较低,发展较落后,为了入主中原,他们很快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至拓跋宏(孝文帝)治政时,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公元490年,北魏孝文帝在他执政的时候,采取有关改制的许多积极措施,其中改姓氏也是重要的举措之。
    孝文帝在公元494年宣布定都洛阳,接着在迁都的第三年,他就下令改姓氏。当时鲜卑人多为二三字的复姓,因为这些姓氏与汉人姓氏不同,显示出民族的差异,影响“胡”汉二民族的融洽与合作。
    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此北魏皇室改姓元氏,太祖以来的八大著姓,全部改为汉姓: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楼氏改为楼氏,勿忸氏改为于氏,纥奚氏改为嵇氏,尉迟氏改为尉氏。此外,北魏初期所统的118氏,原为复姓,也全部改为单姓。改姓后,鲜卑名字以汉名为准。
    同时,孝文帝还亲自拟定条制,规定鲜卑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士人同汉人头等士族崔、卢、郑、李四大姓门第相当,社会地位相同。八姓以外的鲜卑贵族也规定了流品,这样鲜卑贵族与汉族名门糅合起来,确立了“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门阀制度,这是因为中原两晋王朝推行门阀制度,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握有政治、军事、经济大权的士族世代相袭。为了维护垄断地位,士族上层采取各种措施,主要从婚宦两方面严格限制,防止寒人地主挤人世族队伍,掌握政权,这样,就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这种门阀政治也深刻影响了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起自北方,鲜卑人口又不多,为了中原地区统治的长治久安,必须获得中原士族的广泛支持,势必顺应久已存在的门阀统治形式,与汉族士族联合,使贵族门阀化,所以他们推行了定姓族措施,从而在观念形态上使鲜卑贵族等同于汉族士家。太和十九年下令“定四海士族”。《魏书·宦氏志》载诏令“代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故宫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鉴于此,孝文帝定姓族:“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八姓成为鲜卑中的第一等贵族,陆姓位列其中。
    孝文帝的以上规定利于陆姓地位的抬高。凭借了政治力量,使包括陆姓在内的鲜卑贵族和汉人政治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也是陆氏由此显赫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北魏鲜卑原先活动范围在代北,大致在今山西一带,旧都在乎城,后迁都洛阳,所以许多族谱或家谱都称该陆氏为“代北之陆”或“河南之陆”。关于鲜卑步八孤改为陆姓,在《魏书》和《北史》均有记载,《元和姓纂》也有基本相同的载述。主要叙述以陆俟、陆真为始的陆姓后裔族事。
    陆氏与其他姓氏的合姓
    合姓在我国姓氏发展史上是一种特殊的现象,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陆氏与其他姓氏的合姓有陆费、陆叶和陆范。
    1、陆费:陆费复姓者主要分布在浙江和江苏,浙江以嘉兴为主。近人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对其起源和世系作了考证。潘引张澍《姓氏寻源》说:“本姓陆,鬻于外家费氏,亦承费姓,遂成陆费氏。世居桐乡。”桐乡原属汉由拳县地,三国吴以后为嘉兴县地。五代晋以后为崇德县地。明析置桐乡县,属浙江嘉兴府,清因之。所以陆费氏主要分布在浙江嘉兴,其中也出了陆费墀、陆费琼和陆费逵几位名人达士。
    江苏陆费氏主要分布在江苏吴县西山,《包山后埠陆费支谱》(陆文灏等修)介绍了该派陆费支的来源。包山即今江苏吴县西山,这在明代《苏州府志》、《吴县志》内有确切的记载。该谱由清名家王鸣盛撰《包山陆氏祠堂记》,记内称包山陆费氏系侍郎史陆傲之后(见第二章已述),历31传至陆元阳、陆元珏兄弟俩。陆元阳居包山之涵村,陆元珏居包山后埠,自是两支并盛。陆元珏以后八传至明代陆谦,陆谦和陈氏婚配生有第三子,名景荣。其时包山费浩无子,于是将景荣嗣费浩为子,考虑到“谓陆为费后,未协宗法,且惧后人知费而不知陆”,所以合称为陆费氏,该谱以陆费景荣为世祖,记述其后谱系,延及光绪年间。其中陆费德清曾任嘉庆年间奉政大夫,保定府通判,陆费德孚任承德郎、六品顶戴,浙江郡知县等地方官。
    2、陆叶:陆叶氏主要分布在安徽。
    据《安徽(潜山)陆叶氏宗谱》载:“陆叶氏者,祖籍隶江西鄱水,宦游寄皖北潜山,元末自潜迁桐。”“明初以陆赘叶”,按此谱所述,陆氏自元代正一公始,叶自明代文宗公始,至明代陆叶始为合姓。元代陆氏始祖正一公,名陆正一,生三子:陆朝一、陆朝二、陆朝三。陆朝一生三子:陆荣一、陆荣二、陆荣三。陆荣一又生四子:陆恩一、陆恩二、陆恩三、陆恩四。明代叶氏始祖文宗公名叶文宗,女一招赘陆恩三,遂以恩三为嗣。其后历代传衍。对于合姓缘由,这在卷首的谱序内有明确的记述。因“以陆为受姓之始,其倦而不忍忘者,仁也;叶为受恩之始,亦恋恋而不肯忘者,义也,合仁与义以成族”。
    陆叶氏的后代中似乎没有什么显宦达士,较陆费合姓者少。
    3、陆范:陆范为复姓中新出,其来源于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和他亲生儿子悲欢离合的故事。
-------------------------------------------------

陆姓迁徙史
    发源于今山东境内的陆氏和由鲜卑复姓步陆孤氏改姓的陆氏,发展成为陆姓的两支主流。两支陆姓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这些地方的陆姓族人大多为陆通的后代。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陆通之子陆发,仕齐为大夫,谥号恭侯。陆发生有两子:陆万、陆臬。陆万生陆烈,字伯元,西汉时为县令、豫章都尉,深得吴人爱戴,死后葬于胥屏亭,他的子孙成为吴郡吴县人。
    以后子孙不断繁衍,到东汉时的陆闳为颖川太守、尚书令,生有三子:陆印、陆温、陆桓,号颍川支。陆桓,字叔文,生子陆续,陆续生有三子:陆稠、陆逢、陆褒。
    陆稠任荆州(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荆州支。
    陆逢为汉尚书仆射,乐安侯,生有五子:陆涉、陆表、陆琼、陆吴、陆招。后发展为陆氏乐安(相当于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地)支。陆表生子陆穰,陆穰生子陆恢。
    陆恢为两晋之谏议大夫,又分出陆姓谏议分支。
    到南北朝时,南北两地的陆氏人口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元以后,陆姓遍布全国各地。
-------------------------------------------------
陆姓当今分布
    陆姓分布极为广泛,是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1%,在一百个大姓中排第七十位。主要分布在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等地,这五个省、市、区的陆姓人口占全国汉族陆姓人口的65%。
    台湾地区
    陆姓在台湾地区诸姓中,排列较后,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盛清沂纂修,由文献委员会1973年出版,众文图书印行)内排列序为第108位,户数为439。 据《台湾区百大姓源流简介》(林添福、何金赐、何钦藤、林金山撰辑,台湾省名姓渊源研究学会编印,1990年5月出版)书中排列,陆姓在台湾诸姓中占第94位。据此,陆姓较1973年有明显增多。该书内还有二则载述:一则称陆氏族人播迁闽、粤及渡海来台之资料,未详;一则载陆姓在台湾县市和乡镇地区情况,其中在台湾分布较多之县市依次为:台北市、高雄县、台北县、高雄市、宜兰县。分布较多之乡镇地区依次为:高雄桥头、台北市松山区、台北市大安区、永和市、台北市古亭区。
    香港
    陆姓在香港各支派及分布情况,目前没有详细的资料。从在香港的陆姓人士来看,不外乎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由内地迁居;一是由本埠长大。由内地迁居香港的陆姓著名人士主要活跃在经济界,其中著名的有陆擎天、陆达兼、陆达权、陆孝佩、陆恭蕙等人。
    澳门
    陆姓在澳门出名的有书法篆刻家陆海。
    少数民族中的陆姓
    陆姓在少数民族中分布主要在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壮族、瑶族、布衣族、哈尼族中。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朝鲜族人的姓与名的排列形式和汉族一样,姓在前,名在后。以单姓居多。我国境内朝鲜人姓氏与汉族相近,1999年调查,中国朝鲜族人的姓约100多个,其中有陆姓。
    赫哲族:现今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的赫哲族人大都取有汉姓,一个汉姓往往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赫哲姓,这些汉姓,一般都是单字姓,而且数量不多。目前,在松花江、乌苏里江沿岸居住的赫哲人中,仅有包括陆姓在内的14个姓。这些单字姓是赫哲族与汉族人民在经济、文化和长期友好相处的过程中,受汉族的影响,由赫哲姓演变而来。
    蒙古族:蒙古人的姓氏较复杂,在姓名中原来多音节,受汉族的影响,逐步演变为单音节,且不少以汉谐音为姓。在蒙古族几十个单姓中,有的是由蒙古人的姓或部名、人名演变的,也有的采用汉姓,陆姓也在其中。
    壮族: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居地以广西和云南为主,其余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等地。历史上,有一部分汉人居住于汉族地区,与壮人同化,姓氏仍用汉姓。从表面上看,壮族有些姓与汉姓相同,但在读音与词义上却有差异。如“陆”,在汉语中是数词,也可以指为大陆或陆地,但在壮语里却是绿颜色或飞鸟的意思。在壮族中陆姓来源有二说。一说是各部落首领在江岩地方集会赐姓,会打鸟的部落从此以壮语(鸟)为姓。另一说是除了从外地迁入带来的姓以外,主要还有从原始信仰图腾而发展为姓的,陆姓很可能因古代崇拜鸟之故。
    瑶族: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云贵和湖南等地山区,以前长期过着游耕的生活。由于不断的流动迁居,所以他们特别注重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姓氏的延续。瑶族的姓氏有缘自本身民族起源传说,也有从四面八方陆续迁入瑶族而出现汉姓的,如广西南丹县大瑶寨族中10多个汉族姓中就有陆姓。
    京族:原称越族,是我国南方惟一主要从事海洋捕捞的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广西南部的山心、巫头、谭吉诸岛上。据对京族老人的调查和当地文物的考订,可知京族的祖先是从越南的涂山、春花、宜地、瑞溪等地陆续迁来占其中陆姓迁来较晚,主要迁入瑶山心岛居住区。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及贵阳市郊。这是一个农业民族,喜择低地近水处聚居。布依族在姓氏及文化上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汉姓初在唐朝,然后大多在明朝时期进入布依族地区。现在布依族的姓与汉族已相同,陆姓也是其中常见的姓。
    哈尼族:哈尼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南部红河和澜沧江流域,也有部分分布在缅甸、老挝等地。哈尼族的姓使用较晚,范围也很小。哈尼族最早的姓是在明初云南临安知府赐给滇南土官的汉姓,随着土司开始使用汉姓的传播,其辖属下的百姓也逐渐采用汉姓。
-------------------------------------------------
陆姓家谱文献目录
    1、江苏地区
    江阴《陆氏世谱》,卷数不详,现存17册,陆炜纂修,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世德堂木活字本。(上图)
    无锡《陆氏世谱》,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秀野堂木活字本,此外有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783年)本,8卷,首1卷,陆熊祥纂修;民国11年(公元1922年)仰贤堂铅印本,正编90卷首 l卷,后编5卷,陆绍云等修;民国37年(公元1948年)仰贤堂铅印本,126卷,首1卷,陆瑞星等修。(上图)
    无锡《陆氏宗谱》,卷数不详,l册,陆耀明纂修,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崇本堂木活字本。(上图)
    无锡《陆氏世谱》,90卷,首1卷,92册,陆大镌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本。(河北大学)
    无锡《陆氏世谱摘录》不分卷,5册,陆熊祥录,民国20年(公元1931年)抄本。(历史所)
    太仓《平原宗谱》,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刻本。(上图)
    吴江《汾湖陆氏族谱》,不分卷,2册,编修者不详,近代传抄本。(上图)
    吴江《汾湖陆氏世系》不分卷,l册,陆焯辑,清咸丰间抄写本。(上图)
    吴江《陆氏先德录》l卷,陆乃普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羲经堂刻本。(亡图)
    吴江《先德录续刻》,1卷,陆鼎奎辑,民国8年(公元1919年)刻本。(上图)
    吴江《平原松陵陆氏宗谱》12卷,首l卷,陆乃普纂修,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刻本。(上图)、(历史所)、(吉林大学)
    吴江《松陵陆氏宗谱》12卷,首1卷,末l卷,4册,陆维钰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抄本。(北图)
    吴江《陆氏世略》l卷,民国8年(公元1919年)柳弃疾钞本。(上图)
    武进《陆氏宗谱》,18卷,陆华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永言堂木活字本。(上图)
    武进《陆庄陆氏世谱》,29卷,末l卷,编修者不详,民国8年(公元1919年)怀忠堂活字本。(上图)
    武进《晋陵茅庄陆氏宗谱》8卷,8册,陆南昌纂修,清同治国十一年(公元1872年)怀忠堂活字本。(历史所)
    武进《樟村陆氏宗谱》16卷,陆德秉等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继述堂木活字本。(辽宁图);此外有民国9年(1920年)继述堂木活字本,18卷,陆兰亭等修。(江苏常州市图)
    武进《晋陵陆氏宗谱》12卷,12册,陆世法等修,民国9年(公元1920年)本刻本。(河北大学)
    常州《白云湾支陆氏汇修宗谱》1卷,陆尔隽纂辑,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怀忠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市图)
    常州《下浦陆氏本支浦》16卷,首l卷,陆鼎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善庆堂木活字本;此外有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善庆堂木活字本,17卷,首1卷,陆钟英等修。(上图)
    宜兴《陆氏世谱》,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仁本堂木活字本。(上图)
    宜兴《陆氏宗谱》,2l卷,首l卷,总编3卷,24册,陆慰望等编,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敦本堂木活字本。(南京图)
    昆山《水东陆氏谱系》,7卷,首l卷,16册,陆宏钟等修,传抄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7年)修本。(上图)、(吉林大学)
    昆山《槎溪陆氏族谱》,不分卷,2册,陆娣纂修,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嘉荫堂刻本。(上图)
    溧阳《阳羡溪西陆氏宗谱》21卷,首l卷,陆景宣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仁本堂木活字本。(上图)
    苏州《陆氏葑门支谱》,17卷,首l卷,陆锦娘等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丰裕义庄刻本。(上图)、(历史所)、(南开大学)、(吉林大学)
    苏州《陆氏六支家谱》l卷,陆启呆纂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抄本。(上图)
    苏州《平原陆氏支谱》,不分卷,陆庄浩等修,民国2年(公元1913年)石印本。(上图)
    苏州《陆氏世谱》,不分卷,l册,申时行等修,明抄本。(江苏苏州市吴中区图)
    苏州《陆氏宗谱》,4卷,4册,杨壬林钞本,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本。(哈尔滨师大)
    苏州《吴郡陆氏族谱》16卷,首1卷,存卷1、3—7,陆嵩纂修,清咸丰间抄本(江苏苏州市图)
    苏州《平原陆氏宗谱》20卷,首1卷,6册,陆增炜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刻本。(北图)、(南开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常州市图)
    苏州《平原陆氏续修谱略》,不分卷,陆街重录,清末摘抄本。(吉林大学)
    苏州《包山后埠支陆费氏支谱》,不分卷,l册,陆费荣等编,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刻本。(南京大学)
    江苏《陆氏世谱》,卷数不详,存卷9'—11,44上,46;47; 62;67,编修者不详,清同治间仰贤堂活字本;此外有民国仰贤堂铅印本,卷数不详,存卷9、38、51、58、73、74;陆凤韶等编(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陆氏世谱》126卷,首1卷,存卷首,卷1—6,57,陆佐运等修,民国37年(公元1948年)仰贤堂铅印本。(华中师大)
    盐城《陆氏宗谱》7卷,陆心斋等修,清光绪十年(公元 1884年)景忠堂木活字本。(上图)
    淮安《山阳陆氏族谱》,8卷,陆求可等修,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陆氏思过堂刻本。(北图)
    泰县《海陵陆氏族谱》,14卷,首1卷,陆恩荣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德堂活字本。(历史所)
    2、浙江地区
    平湖《陆氏家史》,5卷,陆鸣銮纂修,清抄本。(上图)
    上虞《上虞雁埠陆氏宗谱》,6卷,陆荣泰纂修,民国15年 (1926年)兄弟印刷所铅印本。(上图)
    吴兴《陆氏支谱》,6卷,陆积昌纂修,清宣统二年(1910年)木活字本。(上图)
    吴兴《陆氏支谱》,不分卷,2册,陆维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刻本。(历史所)
    吴兴《月河陆氏支谱》,不分卷,陆树堂等修,民国25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上图)、(人民大学)、(辽宁图)、(南京图)
    金华《东阳陆氏宗谱》,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明木活字本;此外有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木活字本,18卷,首1卷,陆应记等纂修;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兆台等修;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文焕等修;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中华等修: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庆培纂修。(上图)
    金华《东阳陆氏宗谱续编》,卷数不详,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二年(公元1898—1906年)木活字本。(上图)
    金华《东阳陆氏宗谱前编》,卷数不详,民国王8年(公元 1929年)木活字本。(上图)
    海宁《海昌鹏坡陆氏宗谱》30卷,首2卷,20册,陆振之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刻本。(上图)
    海宁《海昌鹏坡陆氏宗谱》30卷,24册,陆鹤翔等修,民国 3年(公元1914年)希贤祠刻本。(北图)、(浙江嘉兴市图)
    绍兴《陆氏族谱》,不分卷,陆曾纂修,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世德堂刻本。(上图)
    绍兴《两溪陆氏家乘》,4卷,4册,陆岳阳纂修,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刻本。(人民大学)
    绍兴《山阴梅湖陆氏宗谱》,6卷,陆遵修纂修,民国6年(公元1917年)中正堂活字本。(北图)、(吉林大学)
    嘉兴《吴郡陆氏窦巷支世系图表》,不分卷,陆祖谷纂修,民国22年(公元1933年)石印本(北图)、(江苏苏州市图)、(浙江嘉兴市图)
    宁波《四明月湖陆氏宗谱》12卷,首2卷,末2卷,陆本豫等修,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绳武堂木活字本。(历史所)、(天一阁)
    余姚《剡湖陆氏世谱》,12卷,首1卷,末1卷,8册,陆富祥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本。(河北大学)
    余姚《孝义陆氏宗谱》7卷,首3卷,10册,陆今修纂修,民国28年(公元1939年)咸秩堂木刻本。(河北大学)
    鄞县《四明月湖陆氏重修宗谱》12卷,首4卷,末l卷,陆本豫纂修,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绳武堂木活字本。(上图)
    鄞县《韩岭陆氏宗谱》,2卷,2册,陆洪才等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永福堂木活字本,此外有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永福堂木活字本,2卷,2册,陆益广等修;民国20年(公元1931年)永福堂木活字本,2卷,2册,陆衍聚等修。(天一阁)
    鄞县《清源陆氏宗谱》5卷,首1卷,1册,陆根土等修,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敦本堂木活字本。(天一阁)
    鄞县《万龄陆氏宗谱》10卷,首1卷,存卷首,卷1—4,陈运鹏纂修,民国23年(公元1934年)继志堂木活字本。(天一阁)
    鄞县《虹麓陆氏宗谱》8卷,张虬公重修,民国27年(公元 1938年)木刻本。(浙江鄞县文管)
    长兴《陆氏家乘》,卷数不详,1册,陆连勋等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本。(河北大学)
    兰溪《陆氏宗谱》,卷数不详,编修者不详,木刻本。(浙江兰溪县登胜乡文化站)
    当湖《陆氏羲门家谱》,不分卷,1册,陆祖光修,陆元勋续修,清同治间抄本。(浙江图)
    3、上海地区
    上海《陆氏宗谱》,不分卷,陆位纂修,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写本。(上图)
    上海《云间陆氏家乘》4卷,首1卷,陆昌耀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刊本。(松江抄家物资办公室)
    上海《云间珠溪陆氏谱牒》不分卷,4册,陆修先等修,民国13年(公元1924年)石印本。(人大),此外有民国15年(公元1926年)石印本。(上图)
    上海《陆氏世系表》不分卷,陆咏荃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稿本。(嘉定县博)
    崇明《陆氏世谱》不分卷,陆坤元等修,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行素堂刻本,此外有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行素堂本,不分卷,陆坤元等修;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务本堂刻本,不分卷,陆志铨等修。(上图);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刻本,不分卷,陆菊亭纂修,40册。(上图)、(历史所)
    崇明《陆氏大宗世谱》,不分卷,陆运涛等修,清木活字本。此外有民国4年(公元1915年)务本堂刻本,卷数不详,陆志铨等修。(上图)
    崇明《陆氏世谱》,清刻本,纂修者不详,一册,残本,书名据版心题,记事至清道光间。(上图)
    4、安徽地区
    太湖《太湖陆氏宗谱》,卷数不详,陆钰山等修,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怀橘堂木活字本,此外有民国7年(公元1918年)怀橘堂木活字本,卷数不详,陆邦彦等修。(上图)
    历阳《陆氏宗谱》,2卷,2册,陆天锡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双璧堂木活字本。(上图)
    潜山《陆叶氏宗谱》,19卷,首1卷,24册,陆济川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崇本堂活字本。(人民大学)
    歙县《陆氏家谱》,卷数不详,民国26年(公元1937年)许承尧校抄本。(安徽博)
    5、南方其他地区
    湘阴《罗湘陆氏支谱》,陆传薪等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河南堂木活字本。(上图)
    广东《陆氏世德记》,陆师彦等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95年)木活字本。(上图)
    广西邕宁《陆氏族谱》,1卷,陆仰阶纂,1949年抄本。(广西档)、(广西邕宁县档)
    6、北方地区
    通城《陆氏宗谱》,6卷,首1卷,陆彝典等修,清同治四年 (公元1865年)以文堂木活字本。(上图)
    7、台湾所存家谱略述
    在我国台湾也有不少关于陆姓的家谱。由于缺少资料,惜难以作系统和完善的综述。1983年由台湾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出版《中国族谱序例选刊》(盛清沂主编),内有关于陆姓之部的十余部族谱,可资与国内其他地区族谱作对照和参考:
    《陆氏世谱》24册,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陆浩如等修。(江苏吴兴)
    《东溪陆氏支谱》4册,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陆徵君专修。(浙江杭县)
    《云阳陆氏族谱》18册,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陆恒泰修。(江苏丹阳)
    《陆氏世谱》4册,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陆行贞续修。(江苏吴县)
    《开越陆氏世德记》6卷4册,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陆师彦等辑。(广东)
    《包山后阜支陆费支谱》2册,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陆文灏等修。(江苏吴县)
    《南渡陆氏家谱墓图》2册,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陆凤翔修。(浙江杭县)
    《陆氏葑门支谱》18卷12册,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陆锦灏重修。(江苏吴县)
    《陆庄陆氏世谱》28卷28册,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毛羽丰等序。(江苏武进)
    《陆氏平原宗谱》21卷8册,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陆增炜等修。(江苏吴县)
    《无锡观前陆氏世谱》4卷4册,民国11年(公元1922年)陆凤周等修。(江苏无锡)
    《珠溪陆氏谱牒》11卷4册,民国13年(公元1924年)本。(江苏松江)
    《陆庄陆氏世谱》30卷32册,民国18年(公元1929年)陆鹤舟等重修。(江苏武进)
    《武进下浦陆氏本支谱》26卷13册,民国21年(公元1932年)陆耀科等修。(江苏武进)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主题
164

2001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7678
经验
169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8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4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31 13: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好人 于 2011-1-31 14:14 编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陆定一将军
    陆定一(1906.6.9-1996.5.9),江苏省无锡市西漳镇人。1918年至1926年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附中和交通大学读书。1925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事爱国学生运动;同年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事党、团的地方领导工作;1935年调入中国工作红军。
    大革命时期,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在上海学联工作,1926年大学毕业后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历任共青团上海法南区委书记,团中央宣传部干事、宣传部部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任少共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1930年回上海,任共青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1931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瑞金,任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调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1936年起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到晋东南,任八路军(即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教育部部长。1940年百团大战后调回延安。1942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解放日报》总编辑。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起任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58年6月任中共中央文教小组组长。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65年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部部长。“文化大革命”中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迫害,但他坚持真理,针锋相对,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铮铮铁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1979年恢复工作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6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十中全会增选),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79年9月第十一届四中全会增补)。1982年、198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还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96年5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如果此人还让你记得,那么就点一支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963 小时
主题
180

1万

帖子

6

精华

10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贡士

Rank: 6Rank: 6

UID
2454
经验
20282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296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7-28
4
发表于 2011-2-11 16:07 | 只看该作者
专门来学习~~~
但做得来皆事业;若推不去即因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19 22:16 , Processed in 0.09903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