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良明《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中关于蒙学的章节——刘太品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6 2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良明《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中关于蒙学的章节——刘太品
蒙学语法训练及语法训练教材《对类》的出现
    中国古代基础教育没有专门性的语法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基础教育没有语法训练。这就是旧时代蒙馆里进行的属对(又名对课)教学。
    一、属对教学的内容及其历史
    关于属对(对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中作过具体介绍:
    对课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约由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不但名词对名词,静词要对静词,动词要对动词,而且每一种词里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例如先生出一“山”字是名词,就要用“海”字或“水”字来对他;因为都是地理的名词。又如出“桃红”二字就要用“柳绿”或“薇紫”等词来对他;第一字都用植物的名词,第二字都用颜色的静词,别的可以类推。这一种功课,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
    张志公指出:“属对练习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学生可以纯熟地掌握了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习作。”这是因为属对的目的与结果是产生对偶句,严正的对偶句上下两联除了声律要求之外,在语法上横向(古人竖写)语词必须是同一聚合关系(同一词类),竖向语词必须是同一组合关系。以杜甫《绝句》一著名属对为例: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偏正        偏正              偏正
            偏正                述宾
                     主    谓
    数    量    形    名    动    形    名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偏正        偏正              偏正
            偏正                述宾
                     主    谓
    古人没有明确的词的语法类别概念及相应的名称,也没有明确的句法结构成分概念及相应的名称,但他们认识到属对的构成横向必须是同一词类,竖向须句法相同。因此,属对的操作实际上就是语词的类聚划分、组合关系分析的认识与实践。用现在语法学术语来说,就是从组合中定聚合,从聚合中定类别;从聚合中定组合,从组合中定关系。
    古代蒙馆里的属对教学有相当长的历史,从苏洵(苏老泉)《送石晶言使北引》记载看,北宋时代这种教学方法即开始。他说: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元代专门指导学童读书方法和程序的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卷一)说:
    小学不得令日日作诗作对,虚费日力。今世俗之教,十五岁前不能读记“九经”正文,皆是此弊。但令习字演文之日,将已说《小学》书作口义,以学演文。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结一章之义。相接续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更令记《对类》单字,使知虚实、死活字;更记类首“天、长、永、日”字。但临放学时面属一对便行,使略知对偶、轻重、虚实足矣。
    这里说明元代已有《对类》教材(其类首按“天、长、永、日”即阴、阳、上、去四声代表字排列);又说明属对练习是使学童掌握虚实、死活字,以配合“习字演文”即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
    明代属对教学更有进一步发展,出现的《对类》教材流传至今(详下)。直到清末,蒙馆里仍沿用这种教学内容与方式。这除了前面引的蔡元培所说外,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有记载: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从以上可信资料看,从北宋到清末,长达千年时间里,蒙馆里一直有属对教学,一直用这种方法对学童进行语法训练。
    二、属对教材《对类》的出现
    前面元人程端礼已提到《对类》,可见当时已有此书出现。不过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完整本子是明代吴勉学《对类考注》(署嘉靖壬寅菊月重梓)和屠隆订正,缥缃对类大全》(署古吴陈长卿梓,未署时间)。两书同中有异,据此两书可看出属对教学的具体内容。两书开头有一相同的“习对发蒙格式”:
    凡入小学教之识字,便教读得分明。每字各有四声,……第一声是平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皆是仄(声)。以故平上去入别之,平字用仄字对,仄字用平字对。平仄不失,又以虚实、死活字教之。盖字之有形体者为实,字之无形体者为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死谓其自然而然者,如“高、下、洪、纤”之类是也;活谓其使然而然者,如“飞、潜、变、化”之类是也。虚字对虚,实字对实;半虚、半实者亦然。最是死字不得对以活字,活字不得对以死字。此而不审,则文理谬矣。……若夫以实字作虚字使,以死字作活字用,是作家有此活法,初学未易语此。
    这是说明字(词)的分类标准与划分的类别,分实字(有形体者)、虚字(无形体者)、半虚字、半实字;实字皆为死字,虚字分死(自然而然者)、活(使然而然者)。实字作虚字使,死字作活字用,是作家用的“活法”(即所谓“活用”)。
    两书皆有“习对歌”,讲属对规则,大致按义类分,共计28条。如“格式对”“虚字对”“助辞对”全录外,其他“对”示例):
    1、格式对
    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对实,死活兼重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实对实,虚对虚,轻重莫偏枯。留心勤事业,满腹富诗书。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2、五音对
    官商角徵羽,牙齿舌喉唇。难呼语气皆为浊,易纽言辞尽浊清。
    3、天文对
    天对地,地对天,天地对山川。清风对皓月,暮雨对朝烟。
    5、地理对
    泉对石、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圃,涧壑对峰峦。
    23、虚字对
    长对短,盛对衰,大小对高低。古今对终始,否泰对安危。数盘棋罢收成败,一幅画藏息是非。
    26、将乍对
    堪对可,乍对将,欲绽对初芳。偏宜对雅称,所愧对何妨。
    27、助辞对
    然对则,乃对於,往矣对归欤。懋哉对章若,乐只对加于。暴君似此之类也,廉吏如此而已乎。
    28、勤学对
    歌对读,偶对联,勤学对迁延。成名应有日,得志可朝天。
    两书正文都按义类分“门”,列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等属对例,也都是以“一、天文门,二、地理门”始,以“一九、通用门,二0、巧对门”终。不同的是吴勉学《对类考注》有数以千计的标明“实”“虚”“死”“活”和“平”“仄”及其组合的实例。如:
                   高  远  【虚字·死】
    平    高、崇、洪、深、明、长、奇、丰
    仄    远、大、厚、好、细、小、浅、妙
                   来  去  【虚字·活】
    平    来、行、收、飘、流、飞、开、升
    仄    去、动、撼、出、入、洗、坠、逐
                   初  乍  【虚字·死】
    平    初、方、才、将、曾、频、还、都
    仄    乍、渐、既、已、又、再、甚、未
                   宜  称  【虚字·死】
    平    宜、当、应、须、虽、因、由、安、宁、何、恶、胡、乌、奚、那
    仄    称、可、肯、敢、足、不、勿、莫、匪、矧、岂、苟、况、弗、盍
                   乎  也  【虚·死】
    平    乎【疑辞】、夫【发语辞】、诸【语辞】、於【于也】、于【於也】、哉【言之间也】、之【语助】、而【语助辞】、兮【语所稽】、焉【语助辞】、邪【语未定之辞】、居【语助】、猗【叹美辞】、嘻【叹辞】
    仄    也【辞之终也】、者【别事辞】、耳【语已辞】、已【语终之辞】、彼【对此之称】、乃【辞之缓也】、则【语助】、若【发语辞】、但【语辞】、盖【发语辞】、抑【发语辞】、或【不定之辞】、倘【或然之辞】、亦【承上之辞】、只【语辞】
                         以上见“通用门”(卷十九)
             天  日  【虚字】
    平    天、风、星、烟、云、雷、霜
    仄    日、月、雨、雪、电、雾、兔
             声  色  【半实】
    平    声、光、威、华、文、情、姿
    仄    色、气、影、意、韵、理、信
             窗风  槛雨  【并实】
    平平   寒风、楼风、檐风、楼云、亭烟
    仄平   寺方、瓦霜、屋霜、巷风、舍烟
    仄仄   槛雨、院雨、巷雪、牖丹、榭月
    平仄   窗雨、阶雨、庭月、庭日、檐露
            并开  洗出  【并虚·活】
    平平  吹开、凝成、飞来、吹来、吃飞
    仄平  扫开、摆开、选来、送来、积成
    仄仄  洗出、映出、湿透、隔开、送上
    平仄  吹倒、吹坏、推出、吹透、扶起
            轻清  皎洁  【并虚·死】
    平平  轻清、高明、光明、轻盈、清高
    仄平  肃清、穆清、晦冥、渺冥、郁葱
    仄仄  皎洁、磊落、错落、广大、暗淡
    平仄  和畅、空阔、嘹亮、晴朗、明媚
           清光  淡影  【上虚·死】【下半实】
    平平  清光、斜光、明辉、余威、严威
    仄平  薄阴、淡光、细声、细音、素辉
    仄仄  淡影、瑞色、正色、雅韵、盛魂
    平仄  斜影、余影、清籁、幽韵、余韵
           生寒  布暖  【上虚·活】【下半虚·死】
    平平  生寒、生暄、添寒、添凉、消炎
    仄平  厉寒、送凉、夺炎、变阴、载阳
    仄仄  布暖、送暖、解冻、却暑、饯腊
    平仄  驱暑、消暑、开冻、生暖、回暖
           东升  北指  【上虚·死】【下虚·活】
    平平  东升、东生、西沉、西倾、南来
    仄平  上升、北倾、左旋、右旋、上腾
    仄仄  北指、北拱、下降、右转、左转
    平仄  西坠、西没、东指、南指、南至
           三光  五色  【上虚·死】【下半虚·死】
    平平  三光、孤轮、三才、三仪、双清
    仄平  一方、一轮、一声、十分、九层
    仄仄  五色、半点、数点、万叠、几缕
    平仄  千丈、千颗、千缕、千片、三合
           谁能  我信  【并虚·死】
    平平  谁能、谁堪、谁应、吾能、吾当
    仄平  我能、我宜、汝宜、尔能、孰当
    仄仄  我信、我可、孰信、孰可、孰欲
    平仄  谁信、谁肯、吾欲、吾与、吾可
                          以上见“通用门”(卷十九)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1:22 | 只看该作者
根据其“习对发蒙格式”界说、“习对歌”以及所列字之实、虚、半实、半虚和死、活例,跟我们现在的词类划分相较,大致可以对照如下:
    实字·死(名词):天、风、兔、窗、巷
    半实字·死(抽象名词):威、情、文、意、理
    虚字·活(动词):来、吹、飞、洗、开
    虚字·死(形容词):高、大、细、厚、妙
    虚字·死(数词):一、三、九、千、万
    虚字·死(人词):我、汝、谁、何、奚
    虚字·死(助动词):宜、可、须、敢、肯
    虚字·死(副词):才、将、曾、既、弗
    虚字·死(介词):於、于、因、由
    虚字·死·助辞:乎、也、哉、兮、邪
    半虚字·死(方位词):东、西、左、右、上
    半虚字·死(单位词):丈、颗、层、叠、缕
    半虚字·死(气候词):暖、寒、凉、冻、炎
    这可以说是吴勉学《对类考注》中字(词)类划分的情况。其界限固然不是一清二楚,但是按其实、虚、半实、半虚和死、活标准,字(词)的类别大致划分出来。编者是按平平、仄平、仄仄、平仄这样编排,通过数以千计的标明实、虚、半实、半虚和死、活的不同字序的组合实例,训练学童掌握和辨别字的平、仄声律以及字(词)的实与虚、死与活的类别能力。
    前面说,属对的操作实际上就是语词的类聚划分、组合关系分析的认识与实践,现在以屠龙《缥缃对类大全》中的实例来具体说明。本书“天文”“地理”“花木”“人事”各“门”都是按字数分类列对;最少的是一字对,最多的是二十字对。一字对如“天、日”“来、往”“深、浅”“千、万”,此表现出一对是一个类聚(同一词类)。二字对以上则不仅表现语词的聚合关系,而且表现语词的组合关系。且看本书的二字对例:
       a.天高    b.高山    c.为霜    d.吹开
         ┆┆   ┆┆      ┆┆      ┆┆
          →        →        →       →
         ┆┆   ┆┆      ┆┆      ┆┆
         日远      远水      作雪      洗出
       e.初升    f.千山    g.乾坤    h.油然
         ┆┆   ┆┆      ┆┆      ┆┆
          →        →        →       →
         ┆┆   ┆┆      ┆┆      ┆┆
         乍起      万水      日月      沛若
    以上每对,……表示聚合相同,→表示组合相同。如a“天、日”同是名词,b“高、远”同是形容词,c“为、作”d“吹、洗”同是动词,e“初、乍”同是副词,f“千、万”同是数词,h“然、若”同为词缀;a“天高、日远”同是主谓关系,b“高山、远水”同是定中关系,c“为霜、作雪”同是述宾关系,d“吹开、洗出”同是述补关系,e“初升、乍起”同是状述关系,g“乾坤、日月”同是并列关系。
    三字对可表现多重组合关系,而且字数越多的对,表现的组合关系越复杂。摘选于下:
    三字对例:
    a.一江风    b.会风云    c.水连天    d.鸡犬村
      千里月      依日月      山吐月      牛羊径
    四字对例:
    a.烈风迅雷    b.云淡风清    c.天日清明
      层水积雪      天长地久      风月光霄
    五字对例:
    a.山深烟不断    b.击石乃有水    c.夜月家家共
      溪浅水长流      淘沙始见金      春风处处同
    六字对例:
    a.日月明四时行    b.岂无用其心哉
      风雨调百姓足      何莫由斯道也
    十八字对例:
      月明星稀鹊南飞无枝可依方信投林之不易
      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应知下钓之实难
    从以上几类例证可看出,属对确实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是“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通过属对练习,学生可以认识、分析词的类聚并掌握汉语的各种(或者说全部)句法结构。这样,属对这种方法也就可以看作分析汉语语词类聚与组合关系的一种方法。
    三、属对的来源及其发展
    属对就是要造对偶句,即连缀上下两句成对仗形式。汉语音节整齐且有声调变化,自古诗文中就有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如《易经·文言》中的“水流湿,火就燥”、《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经过汉赋、齐梁骈文到唐代近体诗,对偶的发展到了至美至善之顶峰。故古代诗文论也多有关于属对的论述。最早的专论是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丽辞》,说“夫心生文辞,远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提出“言对”“事对”“反对”“正对”四种。南宋曾慥《类说》(卷五十一)载唐代上官仪“六对”“八对”说。其“六对”是:“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春树、秋池’是也。”〔日〕僧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有《论对》《二十九种对》《论对属》三文,则是对“对属”(即“属对”)最全面、最完整的论述。
    明人属对说显然是唐人“对属”理论的继承。吴勉学、屠龙讲属对格式有“详属对格”,内容相同,列十种“对”,如:“一曰正名对,又曰的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二曰因类对,‘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是也;……九曰联绵对,‘前河河若带,初月月如眉’;十曰隔句对,‘思忆复思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叹,朝朝君未归’是也。”这些从名称到例句都是唐人“对属”诗论的继承。明人的发展是:《对类》读者不是诗人、学者,而是蒙馆里的学童;讲属对,平仄练习跟语法练习(实字、虚字、助辞)结合;目的不单纯是为了作诗,如元人程端礼所说是为了“习字演文”和蔡元培所说“是作文的开始”,也即是学童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是语法知识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
    因此,明清时代的属对教学,既是前人属对研究成果的继承,也是前人语法学研究成果的吸收。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ヒ彩| 六合投ヒ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ヒ乐ヒ城:顶级信用ヒ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1-11-11 19:52 编辑

附录:孙逐明的评论《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
http://www.yinglian.org/bbs/showtopic-70282.aspx

蒙学语法训练及语法训练教材《对类》的出现
    中国古代基础教育没有专门性的语法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基础教育没有语法训练。这就是旧时代蒙馆里进行的属对(又名对课)教学。

===========================================================
孙逐明评:语法有二义,一是语言自身内在的固有的语言组织规律,不妨称之为“内秉语法”,二是语法学家们对于前者的粗疏的模拟,即“语法学”。在清朝马建忠之前,我国根本不存“语法学”,古人又何来“语法学”教育之有?
“对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虚对虚实对实等天文对地理之类法则的教学,它们属于修辞学的教学,与语法是两回事的。 对课时,古代的老师当然也会教“内秉语法”的:学生的对句不通了,老师就会指点学生把句子写通——这种“语法教学”都只是经验性的潜移默化式的教学,谈不上“理论”。
==========================================================
    一、属对教学的内容及其历史
    关于属对(对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中作过具体介绍:
    对课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约由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不但名词对名词,静词要对静词,动词要对动词,而且每一种词里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例如先生出一“山”字是名词,就要用“海”字或“水”字来对他;因为都是地理的名词。又如出“桃红”二字就要用“柳绿”或“薇紫”等词来对他;第一字都用植物的名词,第二字都用颜色的静词,别的可以类推。这一种功课,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

================================================
逐明按:“对课”的教学与现代的造句是两码事。现代的造句教学,只是提出抽象的要求然学生造句,所造的句子只要符合抽象的要求,其具体样式是可以千变万化的。对课却不然,它是先给出上联作样板,仿造样板依样画葫芦地照出下联。显而易见,现代的造句练习与对课练习也是两码事。   
    当然,在属对教学中,如何把句子写通,老师也会潜移默化地教的,但是它们与“虚对虚实对实天文对地理”之类的法则是无关的。
===================================================

    张志公指出:“属对练习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学生可以纯熟地掌握了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习作。”这是因为属对的目的与结果是产生对偶句,严正的对偶句上下两联除了声律要求之外,在语法上横向(古人竖写)语词必须是同一聚合关系(同一词类),竖向语词必须是同一组合关系。以杜甫《绝句》一著名属对为例: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偏正        偏正              偏正
            偏正                述宾
                     主    谓
    数    量    形    名    动    形    名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偏正        偏正              偏正
            偏正                述宾
                     主    谓
    古人没有明确的词的语法类别概念及相应的名称,也没有明确的句法结构成分概念及相应的名称,但他们认识到属对的构成横向必须是同一词类,竖向须句法相同。因此,属对的操作实际上就是语词的类聚划分、组合关系分析的认识与实践。用现在语法学术语来说,就是从组合中定聚合,从聚合中定类别;从聚合中定组合,从组合中定关系。

==========================================   
    逐明按:   
    第一、属对的构成,横向的确必须是同一“字类”〔决不是现代语法学里的“词类”!!!〕,而竖向须“句法相同”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合格的对联的句法结构有三种情况:1、句型全部相同,2、句型大同小异,3、句型小同大异。只要逐字对类对稳了就是合格的对联,上述三种情况都是允许的。
    第二,从“创作法度”来说,古人的“对类”只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字词“字类”相同;而对于句型是没有任何要求的。写成之后大家所看到的上下联的句型关系,全都是逐字对类的“连带效应”。换言之,上下联的句型是否相同,在作者的主观意愿里是可以理会,也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的。
    第三、古代的字类与语法学里的词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体系,字类是语义学的类义系统,纯然是概念意义的逻辑分类;而“名动形数量代”之类的词类,则是语法学系统,它们主要是语法功能的分类。〔以前有过论述,但言犹未尽,拟另文专论。〕
==================================================

    古代蒙馆里的属对教学有相当长的历史,从苏洵(苏老泉)《送石晶言使北引》记载看,北宋时代这种教学方法即开始。他说: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元代专门指导学童读书方法和程序的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卷一)说:
    小学不得令日日作诗作对,虚费日力。今世俗之教,十五岁前不能读记“九经”正文,皆是此弊。但令习字演文之日,将已说《小学》书作口义,以学演文。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结一章之义。相接续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更令记《对类》单字,使知虚实、死活字;更记类首“天、长、永、日”字。但临放学时面属一对便行,使略知对偶、轻重、虚实足矣。
    这里说明元代已有《对类》教材(其类首按“天、长、永、日”即阴、阳、上、去四声代表字排列);又说明属对练习是使学童掌握虚实、死活字,以配合“习字演文”即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
    明代属对教学更有进一步发展,出现的《对类》教材流传至今(详下)。直到清末,蒙馆里仍沿用这种教学内容与方式。这除了前面引的蔡元培所说外,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有记载: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从以上可信资料看,从北宋到清末,长达千年时间里,蒙馆里一直有属对教学,一直用这种方法对学童进行语法训练。
    二、属对教材《对类》的出现
    前面元人程端礼已提到《对类》,可见当时已有此书出现。不过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完整本子是明代吴勉学《对类考注》(署嘉靖壬寅菊月重梓)和屠隆订正,缥缃对类大全》(署古吴陈长卿梓,未署时间)。两书同中有异,据此两书可看出属对教学的具体内容。两书开头有一相同的“习对发蒙格式”:
    凡入小学教之识字,便教读得分明。每字各有四声,……第一声是平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皆是仄(声)。以故平上去入别之,平字用仄字对,仄字用平字对。平仄不失,又以虚实、死活字教之。盖字之有形体者为实,字之无形体者为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死谓其自然而然者,如“高、下、洪、纤”之类是也;活谓其使然而然者,如“飞、潜、变、化”之类是也。虚字对虚,实字对实;半虚、半实者亦然。最是死字不得对以活字,活字不得对以死字。此而不审,则文理谬矣。……若夫以实字作虚字使,以死字作活字用,是作家有此活法,初学未易语此。

=========================================
    逐明按:上面虚实死活的定义充分证明了字类系统纯然是概念意义的逻辑分类〔有形无形、自然使然,全都是概念意义〕。它们是语义学的分类。
    现代语法学里的名动形数量代等现代词类,则是语法功能的分类《网上现代汉语教材》:“词类〔按,指名动形数量代副介〕是词在语法结构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类别”。它们是语法学的分类。
    字类和词类有一定联系和不同程度的对应关系,但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体系,决不可混为一谈。
==========================================  

    这是说明字(词)的分类标准与划分的类别,分实字(有形体者)、虚字(无形体者)、半虚字、半实字;实字皆为死字,虚字分死(自然而然者)、活(使然而然者)。实字作虚字使,死字作活字用,是作家用的“活法”(即所谓“活用”)。

============================================
    逐明按:虚实死活在具体语境里是会互变的,它们与语法学里面的词类活用有某种程度的对应,但不是一码事。   
    虚实死活的互变,是二元对立逻辑极性的互变,它们只存在四种情况:1、实变虚、2、虚变实、3、死变活、4、活变死。它们无一不是是二元对立的逻辑极性的变化。这种逻辑极性的变化,其法则简易,单凭语感是可以察知的〔以后我可以另文专论〕。   
    词类活用则是多元的词性的变化,例如,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可以活用为形容词,可以活用为量词,余可类推。词类活用的法则是相当复杂的,单凭语感是不可能全面正确掌握的。   
    由于虚实死活互变受逻辑支配,语法现象也受逻辑支配,所以虚实死活的互变与句法关系有一定对应关系,借鉴粗疏的句型知识,可以更简易地掌握虚实死活的互变的。具体说:        
    1、实变虚:实字充当非主语、非宾语时,变成虚字。   
    2、虚变实:虚字一旦充当主语或宾语时,变成实字。   
    3、虚死字充当谓语或带有宾语时〔究竟是动宾结构还是介宾结构是不予细究的〕,变成虚活字。   
    4、虚活字充当修饰语时〔究竟是定语还是状语或是补语,是不予细究的〕,变成虚死字。   
    显而易见,上述虚实死活的互变规律远比词类活用更容易把握。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9:49 | 只看该作者
两书正文都按义类分“门”,列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等属对例,也都是以“一、天文门,二、地理门”始,以“一九、通用门,二〇、巧对门”终。不同的是吴勉学《对类考注》有数以千计的标明“实”“虚”“死”“活”和“平”“仄”及其组合的实例。如:
                   高  远  【虚字·死】
    平    高、崇、洪、深、明、长、奇、丰
    仄    远、大、厚、好、细、小、浅、妙
                   来  去  【虚字·活】
    平    来、行、收、飘、流、飞、开、升
    仄    去、动、撼、出、入、洗、坠、逐
                   初  乍  【虚字·死】
    平    初、方、才、将、曾、频、还、都
    仄    乍、渐、既、已、又、再、甚、未
                   宜  称  【虚字·死】
    平    宜、当、应、须、虽、因、由、安、宁、何、恶、胡、乌、奚、那
    仄    称、可、肯、敢、足、不、勿、莫、匪、矧、岂、苟、况、弗、盍
                   乎  也  【虚·死】
    平    乎【疑辞】、夫【发语辞】、诸【语辞】、於【于也】、于【於也】、哉【言之间也】、之【语助】、而【语助辞】、兮【语所稽】、焉【语助辞】、邪【语未定之辞】、居【语助】、猗【叹美辞】、嘻【叹辞】
    仄    也【辞之终也】、者【别事辞】、耳【语已辞】、已【语终之辞】、彼【对此之称】、乃【辞之缓也】、则【语助】、若【发语辞】、但【语辞】、盖【发语辞】、抑【发语辞】、或【不定之辞】、倘【或然之辞】、亦【承上之辞】、只【语辞】
                         以上见“通用门”(卷十九)
             天  日  【虚字】
    平    天、风、星、烟、云、雷、霜
    仄    日、月、雨、雪、电、雾、兔
             声  色  【半实】
    平    声、光、威、华、文、情、姿
    仄    色、气、影、意、韵、理、信
             窗风  槛雨  【并实】
    平平   寒风、楼风、檐风、楼云、亭烟
    仄平   寺方、瓦霜、屋霜、巷风、舍烟
    仄仄   槛雨、院雨、巷雪、牖丹、榭月
    平仄   窗雨、阶雨、庭月、庭日、檐露
            并开  洗出  【并虚·活】
    平平  吹开、凝成、飞来、吹来、吃飞
    仄平  扫开、摆开、选来、送来、积成
    仄仄  洗出、映出、湿透、隔开、送上
    平仄  吹倒、吹坏、推出、吹透、扶起
            轻清  皎洁  【并虚·死】
    平平  轻清、高明、光明、轻盈、清高
    仄平  肃清、穆清、晦冥、渺冥、郁葱
    仄仄  皎洁、磊落、错落、广大、暗淡
    平仄  和畅、空阔、嘹亮、晴朗、明媚
           清光  淡影  【上虚·死】【下半实】
    平平  清光、斜光、明辉、余威、严威
    仄平  薄阴、淡光、细声、细音、素辉
    仄仄  淡影、瑞色、正色、雅韵、盛魂
    平仄  斜影、余影、清籁、幽韵、余韵
           生寒  布暖  【上虚·活】【下半虚·死】
    平平  生寒、生暄、添寒、添凉、消炎
    仄平  厉寒、送凉、夺炎、变阴、载阳
    仄仄  布暖、送暖、解冻、却暑、饯腊
    平仄  驱暑、消暑、开冻、生暖、回暖
           东升  北指  【上虚·死】【下虚·活】
    平平  东升、东生、西沉、西倾、南来
    仄平  上升、北倾、左旋、右旋、上腾
    仄仄  北指、北拱、下降、右转、左转
    平仄  西坠、西没、东指、南指、南至
           三光  五色  【上虚·死】【下半虚·死】
    平平  三光、孤轮、三才、三仪、双清
    仄平  一方、一轮、一声、十分、九层
    仄仄  五色、半点、数点、万叠、几缕
    平仄  千丈、千颗、千缕、千片、三合
           谁能  我信  【并虚·死】
    平平  谁能、谁堪、谁应、吾能、吾当
    仄平  我能、我宜、汝宜、尔能、孰当
    仄仄  我信、我可、孰信、孰可、孰欲
    平仄  谁信、谁肯、吾欲、吾与、吾可
                          以上见“通用门”(卷十九)
    根据其“习对发蒙格式”界说、“习对歌”以及所列字之实、虚、半实、半虚和死、活例,跟我们现在的词类划分相较,大致可以对照如下:
    实字·死(名词):天、风、兔、窗、巷
      半实字·死(抽象名词):威、情、文、意、理
    虚字·活(动词):来、吹、飞、洗、开
    虚字·死(形容词):高、大、细、厚、妙
    虚字·死(数词):一、三、九、千、万
    虚字·死(人词):我、汝、谁、何、奚
    虚字·死(助动词):宜、可、须、敢、肯
    虚字·死(副词):才、将、曾、既、弗
    虚字·死(介词):於、于、因、由
    虚字·死·助辞:乎、也、哉、兮、邪
      半虚字·死(方位词):东、西、左、右、上
      半虚字·死(单位词):丈、颗、层、叠、缕
      半虚字·死(气候词):暖、寒、凉、冻、炎
    这可以说是吴勉学《对类考注》中字(词)类划分的情况。其界限固然不是一清二楚,但是按其实、虚、半实、半虚和死、活标准,字(词)的类别大致划分出来。编者是按平平、仄平、仄仄、平仄这样编排,通过数以千计的标明实、虚、半实、半虚和死、活的不同字序的组合实例,训练学童掌握和辨别字的平、仄声律以及字(词)的实与虚、死与活的类别能力。
============================================
逐明按:字类的虚实与语法学的虚实风马牛不相干。
对类系统也远比王力语法学的“词性一致”粗疏简易。
字类的实字,大致对应不考虑语法功能的名词和名词性词素。
字类的虚活字,大致对应不考虑语法功能的动词和动词性词素。
除开上面两种字类,全都属于虚死字〔含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助字是虚死字里的小类,语助字自成一类,不再细分的。
所以,古人法度中合律的对仗的法则是相当宽松的,具体说,它只要求:实字对实字,虚活字对虚活字,虚死字对虚死字,语助字对语助字。
===================================================

    前面说,属对的操作实际上就是语词的类聚划分、组合关系分析的认识与实践,现在以屠龙《缥缃对类大全》中的实例来具体说明。本书“天文”“地理”“花木”“人事”各“门”都是按字数分类列对;最少的是一字对,最多的是二十字对。一字对如“天、日”“来、往”“深、浅”“千、万”,此表现出一对是一个类聚(同一词类)。二字对以上则不仅表现语词的聚合关系,而且表现语词的组合关系。且看本书的二字对例:
       a.天高    b.高山    c.为霜    d.吹开
         ┆┆   ┆┆      ┆┆      ┆┆
          →        →        →       →
         ┆┆   ┆┆      ┆┆      ┆┆
         日远      远水      作雪      洗出
       e.初升    f.千山    g.乾坤    h.油然
         ┆┆   ┆┆      ┆┆      ┆┆
          →        →        →       →
         ┆┆   ┆┆      ┆┆      ┆┆
         乍起      万水      日月      沛若
    以上每对,……表示聚合相同,→表示组合相同。如a“天、日”同是名词,b“高、远”同是形容词,c“为、作”d“吹、洗”同是动词,e“初、乍”同是副词,f“千、万”同是数词,h“然、若”同为词缀;a“天高、日远”同是主谓关系,b“高山、远水”同是定中关系,c“为霜、作雪”同是述宾关系,d“吹开、洗出”同是述补关系,e“初升、乍起”同是状述关系,g“乾坤、日月”同是并列关系。
    三字对可表现多重组合关系,而且字数越多的对,表现的组合关系越复杂。摘选于下:
    三字对例:
    a.一江风    b.会风云    c.水连天    d.鸡犬村
      千里月      依日月      山吐月      牛羊径
    四字对例:
    a.烈风迅雷    b.云淡风清    c.天日清明
      层水积雪      天长地久      风月光霄
    五字对例:
    a.山深烟不断    b.击石乃有水    c.夜月家家共
      溪浅水长流      淘沙始见金      春风处处同
    六字对例:
    a.日月明四时行    b.岂无用其心哉
      风雨调百姓足      何莫由斯道也
    十八字对例:
      月明星稀鹊南飞无枝可依方信投林之不易
      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应知下钓之实难
    从以上几类例证可看出,属对确实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是“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通过属对练习,学生可以认识、分析词的类聚并掌握汉语的各种(或者说全部)句法结构。这样,属对这种方法也就可以看作分析汉语语词类聚与组合关系的一种方法。

======================================   
   逐明按:“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一语是要打上大引号的,不再赘论。
======================================

    三、属对的来源及其发展
    属对就是要造对偶句,即连缀上下两句成对仗形式。汉语音节整齐且有声调变化,自古诗文中就有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如《易经·文言》中的“水流湿,火就燥”、《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经过汉赋、齐梁骈文到唐代近体诗,对偶的发展到了至美至善之顶峰。故古代诗文论也多有关于属对的论述。最早的专论是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丽辞》,说“夫心生文辞,远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提出“言对”“事对”“反对”“正对”四种。南宋曾慥《类说》(卷五十一)载唐代上官仪“六对”“八对”说。其“六对”是:“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春树、秋池’是也。”〔日〕僧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有《论对》《二十九种对》《论对属》三文,则是对“对属”(即“属对”)最全面、最完整的论述。
    明人属对说显然是唐人“对属”理论的继承。吴勉学、屠龙讲属对格式有“详属对格”,内容相同,列十种“对”,如:“一曰正名对,又曰的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二曰因类对,‘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是也;……九曰联绵对,‘前河河若带,初月月如眉’;十曰隔句对,‘思忆复思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叹,朝朝君未归’是也。”这些从名称到例句都是唐人“对属”诗论的继承。明人的发展是:《对类》读者不是诗人、学者,而是蒙馆里的学童;讲属对,平仄练习跟语法练习(实字、虚字、助辞)结合;目的不单纯是为了作诗,如元人程端礼所说是为了“习字演文”和蔡元培所说“是作文的开始”,也即是学童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是语法知识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
    因此,明清时代的属对教学,既是前人属对研究成果的继承,也是前人语法学研究成果的吸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0:03 | 只看该作者
转孙逐明老先生帖子:

虚实死活属于语法范畴还是修辞范畴?
——答黄袍马甲、黑风海盗、城谿先生
古代的虚实死活理论,是语法范畴还是修辞范畴?
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语法和修辞的本质特征。
语法学研究的是组词成句的规律和法则。
语法学区分词类的目的,就是把组词造句功能相同的词汇归为一类,以便于组字成句。
比如,名词的主要功能充当主语和宾语,动词主要充当谓语,形容词主要充当定语,副词主要充当状语,等等。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一般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而除了心理动词之外,其它动词不能受“很”修饰,等等。
如果不按照此规律造句,就不通。
修辞学是研究如何运用语言提高表达效果的方法和规律,从语言的表达效果着眼,看说(写得)得好不好,怎样说才好。
修辞学法则的要旨是同义选择。
就句法而言,修辞是从同义手段选择的角度研究句子的表达效果的;句子有各种类型,选用什么句式得根据表达的需要和修辞效果来决定。就词法而言,修辞是从词语的同义手段选用的角度出发去研究词汇的,其中包括同义词的选用,词的多义关联及词语的活用等。
请问,哪一本古籍,研究讨论过实字、虚字、死字、活字和其它天文地理之类的小类相互的组合规律以及它们的造句功能?哪一篇古文讨论过实字和活字应当根据什么原则组合?那一段文章研究过哪些字类不能相互搭配?有哪一句话牵涉到句子通不通的问题?
据我所知,没有,一句都没有。如果有,请引用原文指出来。
我看到的只是哪些字类可以相对,哪些字类不可以相对的研究,即虚对虚、实对实、死对死、活对活是也。按照此规律,就对称,修辞效果好;不按此规律,就不对称,修辞效果不好。
换一个角度看,语法学研究的是同一个句子、句组、句群里词类的组合规律。
对仗修辞研究的是上下联不同的句子、句组、句群里字类的对称规律;对仗的自对虽然也讨论同一句子里的对称规律,那只是一种特例,是前者的变形。
由此可知,虚实死活和字类根本不属于语法学范畴,而是典型的修辞学理论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2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1-11-11 20:33 编辑

【1】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中作过具体介绍:
    对课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约由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不但名词对名词,静词要对静词,动词要对动词,而且每一种词里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例如先生出一“山”字是名词,就要用“海”字或“水”字来对他;因为都是地理的名词。又如出“桃红”二字就要用“柳绿”或“薇紫”等词来对他;第一字都用植物的名词,第二字都用颜色的静词,别的可以类推。这一种功课,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
【2】张志公指出:
    “属对练习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学生可以纯熟地掌握了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习作。”
【3】苏洵(苏老泉)《送石晶言使北引》记载看,北宋时代这种教学方法即开始。他说: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4】元代专门指导学童读书方法和程序的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卷一)说:
    小学不得令日日作诗作对,虚费日力。今世俗之教,十五岁前不能读记“九经”正文,皆是此弊。但令习字演文之日,将已说《小学》书作口义,以学演文。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结一章之义。相接续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更令记《对类》单字,使知虚实、死活字;更记类首“天、长、永、日”字。但临放学时面属一对便行,使略知对偶、轻重、虚实足矣。
【5】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有记载: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6】吴勉学、屠龙讲属对格式有“详属对格”,内容相同,列十种“对”,如:“一曰正名对,又曰的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二曰因类对,‘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是也;……九曰联绵对,‘前河河若带,初月月如眉’;十曰隔句对,‘思忆复思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叹,朝朝君未归’是也。”
=================
古今这么多上过对课的学者大家,不如你孙逐明老先生在瞎猜臆断啊?
蔡元培的“作文的开始”与“作诗的基础”,该不能光用“虚实死活”的字类去修辞吧?那么,请问:古人遣词造句使用什么字类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21:45 | 只看该作者
三羊七评“孙逐明的评论《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

【1】孙逐明评:
语法有二义,一是语言自身内在的固有的语言组织规律,不妨称之为“内秉语法”,二是语法学家们对于前者的粗疏的模拟,即“语法学”。在清朝马建忠之前,我国根本不存“语法学”,古人又何来“语法学”教育之有?
“对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虚对虚实对实等天文对地理之类法则的教学,它们属于修辞学的教学,与语法是两回事的。 对课时,古代的老师当然也会教“内秉语法”的:学生的对句不通了,老师就会指点学生把句子写通——这种“语法教学”都只是经验性的潜移默化式的教学,谈不上“理论”。
三羊评论:
古人不叫“语法”,可能叫“文法”或“句法”。说法不同,道理一样。
老师如何“指点”?“指点”是要有“术语”的,没有“理论”何来“术语”呢?有术语的教学,如何叫“潜移默化式”的教学!


【2】逐明按:
“对课”的教学与现代的造句是两码事。现代的造句教学,只是提出抽象的要求然学生造句,所造的句子只要符合抽象的要求,其具体样式是可以千变万化的。对课却不然,它是先给出上联作样板,仿造样板依样画葫芦地照出下联。显而易见,现代的造句练习与对课练习也是两码事。   
    当然,在属对教学中,如何把句子写通,老师也会潜移默化地教的,但是它们与“虚对虚实对实天文对地理”之类的法则是无关的。
三羊评论:
对课,可以“两人对”,即:老师(或某个学生)出句学生对。也可以“一人作”,即,自作成联。“一人作”又可以分为:“他命题”与“自命题”。这个大致如同现代网络论坛的“对句版”与“成联版”。在成联版,你孙逐明老先生,“依样画葫芦”是否存在抄袭之嫌?
前面说个的:别再“潜移默化地教”啦。


【3】逐明按:   
    第一、属对的构成,横向的确必须是同一“字类”〔决不是现代语法学里的“词类”!!!〕,而竖向须“句法相同”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合格的对联的句法结构有三种情况:1、句型全部相同,2、句型大同小异,3、句型小同大异。只要逐字对类对稳了就是合格的对联,上述三种情况都是允许的。
    第二,从“创作法度”来说,古人的“对类”只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字词“字类”相同;而对于句型是没有任何要求的。写成之后大家所看到的上下联的句型关系,全都是逐字对类的“连带效应”。换言之,上下联的句型是否相同,在作者的主观意愿里是可以理会,也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的。
    第三、古代的字类与语法学里的词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体系,字类是语义学的类义系统,纯然是概念意义的逻辑分类;而“名动形数量代”之类的词类,则是语法学系统,它们主要是语法功能的分类。〔以前有过论述,但言犹未尽,拟另文专论。〕
三羊评论:
第一,你“只要逐字对类对稳了”,相对论说,“结构不同”就不存在了。
第二,逐字对类的“连带效应”是句型相同,想叫“句型不同”是很难很难!
第三,古代的字类与语法学里的词类,实质大同小异,粗细划分不同而已。


【4】逐明按:
上面虚实死活的定义充分证明了字类系统纯然是概念意义的逻辑分类〔有形无形、自然使然,全都是概念意义〕。它们是语义学的分类。
    现代语法学里的名动形数量代等现代词类,则是语法功能的分类《网上现代汉语教材》:“词类〔按,指名动形数量代副介〕是词在语法结构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类别”。它们是语法学的分类。
    字类和词类有一定联系和不同程度的对应关系,但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体系,决不可混为一谈。
三羊评论:
规范语法的说法,《暂拟》指出:“词类是词根据词汇·语法范畴的分类。具体些说,就是词类是根据词的意义和词的特点来划分的。”
《提要》指出,原订的划分词类的标准是“词汇·语法范畴”,改从更浅易,具体一些的说法,就是划分词类“主要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兼顾词汇意义”。”不管《暂拟》还是《提要》,词的分类离不开“语法·词汇”!将字类单纯当做“词汇”与将词类单纯当做“语法”,两种说法,一个错误:以偏概全!


【5】逐明按:
虚实死活在具体语境里是会互变的,它们与语法学里面的词类活用有某种程度的对应,但不是一码事。   
    虚实死活的互变,是二元对立逻辑极性的互变,它们只存在四种情况:1、实变虚、2、虚变实、3、死变活、4、活变死。它们无一不是是二元对立的逻辑极性的变化。这种逻辑极性的变化,其法则简易,单凭语感是可以察知的〔以后我可以另文专论〕。   
    词类活用则是多元的词性的变化,例如,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可以活用为形容词,可以活用为量词,余可类推。词类活用的法则是相当复杂的,单凭语感是不可能全面正确掌握的。   
    由于虚实死活互变受逻辑支配,语法现象也受逻辑支配,所以虚实死活的互变与句法关系有一定对应关系,借鉴粗疏的句型知识,可以更简易地掌握虚实死活的互变的。具体说:        
    1、实变虚:实字充当非主语、非宾语时,变成虚字。   
    2、虚变实:虚字一旦充当主语或宾语时,变成实字。   
    3、虚死字充当谓语或带有宾语时〔究竟是动宾结构还是介宾结构是不予细究的〕,变成虚活字。   
    4、虚活字充当修饰语时〔究竟是定语还是状语或是补语,是不予细究的〕,变成虚死字。   
    显而易见,上述虚实死活的互变规律远比词类活用更容易把握。
三羊评论:
虚实死活的互变,就是词类活用。所谓“互变”,变的是字的“语法性质”,变的不是字的“词汇意义”,更不是字的“字类类别”!
你孙逐明老先生,转弯抹角找上“逻辑”当跳板,还是用语法这个核武器来解决战争,结束战斗。可见用“虚实死活”来解释对仗,不是“脱裤子放臭屁——二倒二包”;就是“武大郎抗棉花——人松货软”!


【6】逐明按:
字类的虚实与语法学的虚实风马牛不相干。
对类系统也远比王力语法学的“词性一致”粗疏简易。
字类的实字,大致对应不考虑语法功能的名词和名词性词素。
字类的虚活字,大致对应不考虑语法功能的动词和动词性词素。
除开上面两种字类,全都属于虚死字〔含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助字是虚死字里的小类,语助字自成一类,不再细分的。
所以,古人法度中合律的对仗的法则是相当宽松的,具体说,它只要求:实字对实字,虚活字对虚活字,虚死字对虚死字,语助字对语助字。
三羊评论:
古人对仗理论专著明确提出:“最是死字不得对以活字,活字不得对以死字。此而不审,则文理谬矣。……若夫以实字作虚字使,以死字作活字用,是作家有此活法,初学未易语此”!古人有此“活法”,你为啥无此“活法”?


【7】逐明按:
“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一语是要打上大引号的,不再赘论。
三羊评论:
打上问号是不懂,不懂就要扣学分,打上大问号,大大的扣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8
发表于 2011-11-13 21: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山耕棘石 于 2011-11-13 22:04 编辑

以虚实死活的分类论对仗是不科字的,以什么标准分?虚、实仅大类名,以下名、动、形……副、介……。是下位分类。把老花镜当显微镜用不能改决问题。六百万像素的卡片机怎样能与二千四百万像素的全幅单反相机比!
词的分类规则是廿世纪五十年代语法界争呜之后才形成共识。
谁要研究是他的自由。只要不像孙则鸣那样欺世盗名的胡说都会受到世人尊重。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22:12 | 只看该作者
孙逐明老先生说(见本主贴5楼最后一句):
由此可知,虚实死活和字类根本不属于语法学范畴,而是典型的修辞学理论体系。

“虚实死活”和“字类”的说法,相当于“名动形”和“词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201 小时
主题
914

4615

帖子

3

精华

6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0415
经验
105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2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0
10
发表于 2011-11-27 12: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芭莎 于 2011-11-27 12:25 编辑

明代吴勉学《对类考注》(署嘉靖壬寅菊月重梓)见于何书著录?或是谁的收藏?应该注明。因为吴勉学刻书年代有纪年的开始于万历20年(公元1592年),不可能于嘉靖就开始刻书,嘉靖壬寅年(即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
近人张志公《蒙学书目稿》载“《对类考注》吴勉学 明万历二十三年自刊。”
因此刘太品引用的资料是可疑而不实的。
雅玩清谈隐含事业;闲吟漫识无赖平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01:02 | 只看该作者
10# 芭莎
在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23 00:42 , Processed in 0.09807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