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高山耕棘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仗”考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81
发表于 2011-12-23 18:16 | 只看该作者
对仗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当然词性不同的对仗也是有的,处在主、宾位置的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可对,用作定语的,除“之”隔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可对。用作状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可与副词相对。如果后面不带宾语,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的形容词)可对。高山耕棘石 发表于 2011-12-22 17:56


“当然词性不同的对仗也是有的”,这是词类不同的对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8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8:53 | 只看该作者
对仗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当然词性不同的对仗也是有的,处在主、宾位置的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可对,用作定语的,除“之”隔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可对。用作状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可与副词相对。如果后面不带宾语,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的形容词)可对。高山耕棘石 发表于 2011-12-22 17:56

“当然词性不同的对仗也是有的”,这是词类不同的对仗!
-----------------

处在------。用作------。如果不带宾语------。

这已是入句考虑问题了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8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9: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山耕棘石 于 2011-12-23 19:38 编辑

   谢谢大家的讨论,原文二稿,敬请批评指导:
                                                
                                                     “对仗”考
                                                  桂林  胡自立
什么叫对仗?两马并驾叫做骈,两人在一起叫做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仪仗)叫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骈偶,对仗都是比喻的说法。
“仪仗”两两相对,所以两两相对的语句叫做“对仗”。
下面谈两个问题,一谈各种文体应用对仗的规则,二谈对仗是修辞的一种辞格。
(一)各种文体应用对仗的规则。
一、诗与散文的对仗
诗与散文应用对仗,可以同字,也可以不计平仄。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可以同字,不计平仄”是一种规则,现代人写诗和文章,也常用这种规则的对仗。
二、骈体文的对仗
骈体文的对仗规则是逐步进行的,有一个由粗到精的过程。
骈偶(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1)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沈约《谢灵运传论》)
(2)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披绣闼,俯雕甍。(王勃《滕王阁序》)
(3)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沈约《谢灵运传论》)   
(4)复句对复句
   水性虚而沦漪结,木质实而花萼振。(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进一步分析,骈偶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如: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吴均《与顾章书》)
“森壁”对“孤峰”是主语对主语,“争霞”对“限日”是谓语对谓语;在主语中“森”对“孤”是定语对定语。在谓语中“霞”对“日”是宾语对宾语。
骈偶注意句子结构的对称,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就是注意词语的互相配对。
原则上总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连词介词也与连词介词相对。
当然词性不同的对仗也是有的,处在主、宾位置的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可对,用作定语的,除“之”隔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可对。用作状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可与副词相对。如果后面不带宾语,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的形容词)可对。
骈偶在达到上面所说的基本要求以后,进一步要求对仗工整。作者不以句法结构和词性相对为满足,还要求分别“事类”。 这就是说,要求把相近的概念作为对仗。例如《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潘岳”对“陆机”,是人名对人名;“始述”对“先陈”,是一字扣一字。“家风”对“世德”,“文采”对“辞赋”,也是同类概念相对
骈体文在要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时,有一种很粗的对仗,就是不要求谓语内部结构整齐。如:
山谷所资,於斯已辨: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王勃《滕王阁序》)
以上例句,上下联在句法结构方面都有些差异,似乎是半对半不对,但总的看来,仍然是对称的。比如例一“於斯已辨”和“岂徒语哉”,内部结构虽然不同,但都是充当谓语,上下联仍是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后一例“而不见”和“以何年”的语法构差别较大,但上下联都是省去了主语,整个来说,还是谓语对谓语。个人认为,从词语配对的角度看,这也是一种词性不同的对仗。
三、近体诗的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对仗。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近体诗的对仗,和骈体文的对仗一样,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近体诗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例如: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出句的“细”是修饰语后置,“山石细”的意思是“细山石”;对句“海波平”是主谓结构,“海波”是主语,这个主谓结构用作动词“望”的宾语。
四、词、曲的对仗
虽然,诗词中的对偶,叫对仗。但规则上还是有区别。
词的对仗则不限于平仄相对,有时可以仄对仄、平对平。例如:
心在天山,身山沧洲。(陆游《诉衷情》)
华镫纵博,雕鞍驰射。(陆游《鹊桥仙》)
词的对仗则也允许同字相对。例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曲的对仗与词的对仗规则基本相同。词、曲的对仗在形式出现了“鼎足对”。例如:
胡未灭,鬓已秋,泪空流。(陆游《诉衷情》)
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马志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骈体文虽然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现对,但是也有三句平列的。如:
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所以说“鼎足对”非词、曲仅有。
五、对联的对仗
对联其实就是来自近体诗的对仗,不过对联更趋向于工对。再者,对联的节奏也有更多的变化,字数也可任意延长,也可偶然不避同字。
对联(喜联、挽联、楹联、春联等)在原则上须用工对(包括借对和“诗”、“酒”一类的对立语),不大可以用邻对,更不能用宽对。但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
不过,今人已经放弃了王力这一看法,宽对用于对联比比该是。
对联的创作实践,有的以“诗律”为准,这是主流,毕竟当“青出于蓝胜于蓝”。但也有按骈体文规矩写的。这里又分两种。一种,骈体文“在要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时,有一种很粗的对仗,就是不要求谓语内部结构整齐。”同一结构下,内部结构可以不同。另一种,骈、散兼行。初期的骈体文,不仅不十分讲究,而且有骈散兼行的作法。就是《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也主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所以《文心雕龙》一书中也有一些散句。
  骈散兼行联举一例如下:
  胜迹溯欧阳,当年风景何如?试问桥头明月;
  高吟怀水部,此去云山更远,重探岭上梅花。  (平山堂联 金武祥)
       当年风景/如何?(主谓结构)(“当年风景”是名词性偏正词组做主语。“如何”是疑问代词做谓语。)
       此/去云山更远,(主谓结构)(“此”代词做主语,“去云山更远”是谓语。进一步分析下去,“去”动词做述语,“云山更远”是主谓结构做宾语。再分下去,“云山”主语,“远”是形容词做谓语,“更”是副词做状语。)
       按以上分析:“当年风景何如?”与“此去云山更远”顶多只能说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如果要承认能对,它就是相对词的词性不同的对仗。
      总的印象我认为是骈体文中的一种写法:骈、散并用。也就是说:“当年风景何如?”与“此去云山更远”是散文写法。一前一后两分句是骈偶(对仗)。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8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9:34 | 只看该作者
对联创作,各类人士文体风格不同,不可能完全以“词”论对仗,(这时以“字”论对仗更不行,因为词已包含了单音节词),有时必需以“文体”论对仗,只有这样,很多纠葛才能迎刃而解。以文体论对仗不但解决了纠葛,更有现实意义,更适合在快节奏生活下的现代人。词曲规则入联有拒绝的理由吗?如果说“牺牲了对仗的句子”可以入联,半对半不对的句子可以入联,有重字毛病的句子可以入联,那么又有什么理由拒绝按词曲规则创作的对偶句入联。贾平凹在《浮躁》一书中写的对联:“亲恩末报,一声号泣一声悲;于职有亏,百岁悲沧百岁忧。”有批评的必要吗?批评他不懂对联,为何又聘请为评联顾问?当然这是一段灌水的话。对联的对仗规则到底是什么?联律不是那个人制定的,联律是人们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約定俗成,逐漸形成的。切异“依人而异、依赛而变”。
无论以何种文体的对仗规则写对联,写出的如果是有语法错误的病句。一定不能入联。
六、对仗的练习
对仗的练习是为规范写作的一种训练,这种训练包含对事类的认织、对韵部的认识、也包含对词的认识。例如: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云与雨、雪与风、晚照与晴空都属天文门。风、与空同属东韵。晚照与晴空是双音词的相对。
对仗的练习还包括对句型认识的训练。例如: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单句对仗)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复句对仗)
(二)现在谈第二个问题。对仗是修辞的一种辞格。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修辞不是语言的要素,它是从表达方法、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它的作用是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合乎语法是讲究修辞的先决条件。因为一句话首先要求通顺,要求合乎语言习惯,即合乎语法,才能进一步谈得上讲究表达效果好,才能达到修辞“美”,所以讲究修辞是以合乎语法为基础。
修辞注重词语的选择,但是词语的选择要受到语境的制约。
修辞不是语言的第四要素,也不可成为第四要素。
对仗修辞这种辞格应用于各种文体中,不但要遵守各种文体关于“对仗”的规定,更重要还要遵守语法,符合组词造句规则。不存在应用对仗修辞格的时候,基本不关心句子内部“组词成句”的语法关系。这是一种绝对错误的说法。
随意从《清三百联》《民国三百联》录联备考: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纔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滕王阁      刘坤一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何如?(题理发店  石达开)

   问狮峰底事回头,想顽石能灵,不独甘泉通法力;
   为虎阜别开生面,看远山如画,翻凭劫火洗尘嚣。(题涌翠山庄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治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郡遗黎。(成都武侯祠 冯 煦)
     (“国/乃/兴”名+副+动。“人/为/本”名+动+名,都是主谓结构。

  对此好湖山,再休提世外/沧桑,人间营逐;
      无多新结构,且领略稚川凡诀,孤屿清风。(葛荫山庄 徐致靖)
     (对/此好湖山,“此、好湖山”代+名)“对此好湖山”动宾。)
   
(无/多新结构,“多、新结构”形+名。“无多新结构”动宾。)
  揽景鉴湖同,鸥鹭尽堪寻旧侣;
  成仁泰山重,松筠犹自此清风。(鉴 亭  吴昌硕
     (“寻旧侣”动宾,“此清风”偏正。都作谓语。)
  印讵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
  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西泠印社隐闲楼 前人)
     (“曾开”是状中,“来自田间”:来,动词。“自田间”介宾。“曾开浙派”与“来自田间”都是谓语。)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题林海亭 樊增祥)
      (“小住”,与“曰归”都是主语,但“小”是,“曰”是动。)
  世界半疮痍,城郭人民环眼底;
  英雄一盼睐,山川门户在胸中。(望湖亭 刘心源)
     (“半疮痍”是数+名。“一盼睐”是副+动。都作谓语)
  地接南园,看苍翠成林,疑身到六桥三竺;
  天开东壁,聚丹黄满架,此中有百宋千元。(图书馆 前 人)
     (“疑/身到六桥三竺”:“身到六桥三竺”主谓结构作宾语。“此中/有/百宋千元”主、谓、宾。)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8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9:55 | 只看该作者

个人主张《对仗规则》如此表述: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
       对仗原则上总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连词介词也与连词介词相对。(词性相同的对仗,与句型无关)
      词性不同的对仗是有的。凡用作主语、宾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可对。用作定语的,除“之”隔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被看成一类,相互配对。用作状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可对)用作叙述句谓语中心词的,一般都看成动词可对;如果后面不带宾语,那么,动词和形容词可对。
      如果有人按骈体文规矩写对联,还有一种词性不同对仗。骈体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但是,内部结构参差不齐(词性也会不同)虽不常见,但的确存在。例如:
      山谷所资,於斯已辨:仁智所乐,并不常见。(吴均《与顾章书》)
      至于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士龙思劣,而雅好清省。(文心雕龙·镕裁)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庚信《哀江南赋序》)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王勃《滕王阁序》)
      以上例句,上下联在句法结构方面都有些差异,似乎是半对半不对,但总的看来,仍然是对称的。比如例一“於斯已辨”和“岂徒语哉”,内部结构虽然不同,但都是充当谓语,上下联仍是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最后一例“而不见”和“以何年”的语法构差别较大,但上下联都是省去了主语,整个来说,还是谓语对谓语。“霞与鹜齐飞,水共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也属这类情况。
       初期的骈体文,不仅不十分讲究,而且有骈散兼行的作法。就是《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也主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所以《文心雕龙》一书中也有一些散句。
  骈散兼行联举一例如下:
  胜迹溯欧阳,当年风景何如?试问桥头明月;
  高吟怀水部,此去云山更远,重探岭上梅花。  (平山堂联 金武祥)
       当年风景/如何?(主谓结构)(“当年风景”是名词性偏正词组做主语。“如何”是疑问代词做谓语。)
       此/去云山更远,(主谓结构)(“此”代词做主语,“去云山更远”是谓语。进一步分析下去,“去”动词做述语,“云山更远”是主谓结构做宾语。再分下去,“云山”主语,“远”是形容词做谓语,“更”是副词做状语。)
       按以上分析:“当年风景何如?”与“此去云山更远”顶多只能说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如果要承认能对,它就是相对词的词性不同的对仗。
      总的印象我认为是骈体文中的一种写法:骈、散并用。也就是说:“当年风景何如?”与“此去云山更远”是散文写法。一前一后两分句是骈偶(对仗)。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应注意数目、颜色、方位自成一类;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但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不能相对。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86
发表于 2011-12-23 20:10 | 只看该作者
对仗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当然词性不同的对仗也是有的,处在主、宾位置的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可对,用作定语的,除“之”隔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可对。用作状 ...
高山耕棘石 发表于 2011-12-23 18:53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你说“天下”与“读书”是词性相同还是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87
发表于 2011-12-23 20:31 | 只看该作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读书”与“天下”,属于“词类不同、词性相同”的对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88
发表于 2011-12-23 20:36 | 只看该作者
【1】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2】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是属于“词类相同、词性相同”的对仗;
【2】是属于“词类不同、词性相同”的对仗;
所以,但看对仗【2】不及【1】工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89
发表于 2011-12-23 20: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1-12-23 21:00 编辑

我回复高山的帖子,如何在高山之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90
发表于 2011-12-23 21:01 | 只看该作者
“天下”是名词性偏正结构。
“读书”是动词性动宾词组(但,《现汉》五版,以双音词收入)。

“天下”是“事”的修饰语。
“读书”是“声”的修饰语。
在这副对联中“读书声”与“天下事”都是三音节名词性偏正结构。这是对仗的大前题。对仗只与相对词(或词组)的词性(这里指这两个三音节名词)有关,与其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无关。
在这两个三音节词中,“读书”与“天下”都是组成成分,不以它们的语法性质论对仗。
当然,“读书声”对“天下事”,不如“风声”对“雨声”,“家事”对“国事”来得工。
在其它句子中,“天下”和“读书”如果以词的身分出现。我们可以说“天下”是名词、“读书”动词。或者说“读书”属动词类。“天下”属名词类。如果两者处在主宾位置论对仗,可以说是名词与动词相对,这里说的名词、动词是指词性,是针对这两个词而言。对某一个词我们可以说它属于某词类或者说它的词性是某词。
《现汉》五版,标注的是词类名。


高山耕棘石 发表于 2011-12-23 23: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9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23:52 | 只看该作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你说“天下”与“读书”是词性相同还是不同?
三羊 发表于 2011-12-23 20:10

-------------------
“天下”是名词性偏正结构。
“读书”是动词性动宾词组(但,《现汉》五版,以双音词收入)。
“天下”是“事”的修饰语。
“读书”是“声”的修饰语。
在这副对联中“读书声”与“天下事”都是三音节名词性偏正结构。这是对仗的大前题。对仗只与相对词(或词组)的词性(这里指这两个三音节名词)有关,与其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无关。
在这两个三音节词中,“读书”与“天下”都是组成成分,不以它们的语法性质论对仗。
当然,“读书声”对“天下事”,不如“风声”对“雨声”,“家事”对“国事”来得工。
在其它句子中,“天下”和“读书”如果以词的身分出现。我们可以说“天下”是名词、“读书”动词。或者说“读书”属动词类。“天下”属名词类。如果两者处在主宾位置论对仗,可以说是名词与动词相对,这里说的名词、动词是指词性,是针对这两个词而言。对某一个词我们可以说它属于某词类或者说它的词性是某词。
《现汉》五版,标注的是词类名。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09: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山耕棘石 于 2012-1-4 11:18 编辑

错发删去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93
 楼主| 发表于 2012-1-4 11:17 | 只看该作者
从近期的讨论可以看出,依骈体行文用于对联当引起足够重视。首先它的确存在,由于忽视了它的存在,在理论上引发争论,这种争论又引发了是以字还是以词讨论对仗为好的争论。一些依骈体行文的对仗,具有词性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又有别我们熟知的以句子成分有关的词性不同对仗的特征。一些人以为以字和字的虚实死活论对仗可以解决,其实是解决不了的,因为字即是词,又虚实死活是一很粗的分类,这种搞法更不能解决多音词的对仗问题,这种研究是方向性的错误。以孙则鸣为代表的极端者,臆想并制造出假理论,到了诋毁和诽谤王力先生的程度,狂妄到自以为是划时代者。
个人认为骈体行文用于对联必需承认,这种承认可以解决一些争端。
对联界处于一种不良心态之中,总以为先于律诗而优于律诗,这种优于又不是王力那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观点,这种心态上的毛病更反映在对语法的理解上、这里有一个过程,从乱理解到倒腾概念到制造伪理论。我想建设时期应该快步到来是大众之求。
学习语言,必需树立词的观念,这是语法界的共识,字不是汉语语言单位,以字谈语法是错误的、论对仗是不行的。更要承认,古人说的字,就是今人说的词。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94
发表于 2012-1-4 13:04 | 只看该作者
从近期的讨论可以看出,依骈体行文用于对联当引起足够重视。首先它的确存在,由于忽视了它的存在,在理论上引发争论,这种争论又引发了是以字还是以词讨论对仗为好的争论。一些依骈体行文的对仗,具有词性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又有别我们熟知的以句子成分有关的词性不同对仗的特征。一些人以为以字和字的虚实死活论对仗可以解决,其实是解决不了的,因为字即是词,又虚实死活是一很粗的分类,这种搞法更不能解决多音词的对仗问题,这种研究是方向性的错误。以孙则鸣为代表的极端者,臆想并制造出假理论,到了诋毁和诽谤王力先生的程度,狂妄到自以为是划时代者。
个人认为骈体行文用于对联必需承认,这种承认可以解决一些争端。

对联界处于一种不良心态之中,总以为先于律诗而优于律诗,这种优于又不是王力那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观点,这种心态上的毛病更反映在对语法的理解上、这里有一个过程,从乱理解到倒腾概念到制造伪理论。我想建设时期应该快步到来是大众之求。
学习语言,必需树立词的观念,这是语法界的共识,字不是汉语语言单位,以字谈语法是错误的、论对仗是不行的。更要承认,古人说的字,就是今人说的词。高山耕棘石 发表于 2012-1-4 11:17



“词性不同”是不能对仗的!
“具有词性不同的特征”这句话,准确的说法就是“具有词类不同的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95
 楼主| 发表于 2012-1-4 16:33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对仗中的词的词性,是从入句之后角度出发。这应该没有什么错。
比方说:他是忽悠大师。“大师”的词性是名词,或者说“大师”属名词类都行。但不能说“大师”的词性是名词类。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201 小时
主题
914

4615

帖子

3

精华

6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0415
经验
105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2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0
96
发表于 2012-1-4 17:31 | 只看该作者
题目应该叫“什么是对仗”更合适。
雅玩清谈隐含事业;闲吟漫识无赖平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97
发表于 2012-1-4 18:09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对仗中的词的词性,是从入句之后角度出发。这应该没有什么错。
比方说:他是忽悠大师。“大师”的词性是名词,或者说“大师”属名词类都行。但不能说“大师”的词性是名词类。
高山耕棘石 发表于 2012-1-4 16:33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在这个对联中,高山你说,“读书”与“天下”是属于词性相同的对仗呢?还是属于词性不同的对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98
发表于 2012-1-4 18:35 | 只看该作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读书”与“天下”是属于“词类不同”而“词性相同”的对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4 21:36 | 只看该作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在这个对联中,高山你说,“读书”与“天下”是属于词性相同的对仗呢?还是属于词性不同的对仗呢?-------------
回复三羊:
在这副对联中,,“读书”与“天下”不是以词的身份出现,“读书”与“天下”分别是“读书声”与“天下事”的组成成分。“读书声”与“天下事”是名词对名词。词的对仗与词的组成成分无关。
所以你提的问题不恰当。
例如:晚照对晴空。因为晚照与晴空是名词相对,并同属天文门、工对。
我们并不讨论“照”与“空”是否相对。我们主张以词论对仗,不以其组成成分论对仗。(注:组成成分可以是单字的、多字的)。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2-1-4 21:37 | 只看该作者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22 23:30 , Processed in 0.1118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