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三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对偶”来解释界定“对仗”,是辩证法与逻辑学的错误!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20:15 | 只看该作者
对仗,大致说起来,就是语言的排偶,或骈俪。仗字的意义是从仪仗来的,仪仗两两相对,所以两两相对的语句叫做对仗。对仗既是排偶的一种,让我们先叫排偶。自从有了语言,也就有了排偶,因为人事和物情有许多是天然相配的。

但是,汉语的排偶却有一种特性:因为汉语是单音语,所以排比起来可以弄得非常整齐,一音对一音,不多不少。有了这重特性,汉语的骈语就非常发达。无论韵文或散文,都有无数的例子。

不避同字的骈语,古书中不胜枚举。其后渐渐倾向于避同字,尤其是近体诗的对仗必须避免同字。不过,避同字的骈语在上古也不乏其例。

到了六朝,骈俪的风气更盛。赋和骈体文,是避同字的骈语和不避同字的骈语同时并用的。但当其不避同字的时候,只能限于“之、而、以、于”一类的虚字了。

汉魏六朝的古诗,也像赋和骈体文一样,有时避同字,有时不避同字。

唐以后的古体诗,自然都依照这个规矩。但是,近体诗里的对仗,却和古体诗里的骈语颇有不同。

近体诗的对仗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骈语,因为它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一定要避同字,不能再像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第二,它一定要讲究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对仗有宽对和工对的分别:宽对只要以名词对名字,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就成。工对必须把事物分为若干种类,只用同类的词相对。

讲到今体诗的对仗,我们应该顺带谈一谈对联(普通所谓对子)。对联其实就是来自近体诗的对仗,不过,对联更趋向于工对。再者,对联的节奏也有更多的变化,字数也可任意延长,也可偶然不避同字。

————————王力摘录《汉语诗律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8 小时
主题
102

627

帖子

0

精华

8854

积分

联都贡士

坝上牧者

Rank: 6Rank: 6

UID
10639
经验
119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2-1
162
发表于 2012-4-26 07:2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三羊急眼了,大部分帖子都不说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24 小时
主题
63

217

帖子

3

精华

346

积分

联都会员

UID
10679
经验
34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2-7
163
发表于 2012-4-26 09: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2-4-26 09:30 编辑

对仗,大致说起来,就是语言的排偶,或骈俪。仗字的意义是从仪仗来的,仪仗两两相对,所以两两相对的语句叫做对仗。对仗既是排偶的一种,让我们先叫排偶。自从有了语言,也就有了排偶,因为人事和物情有许多是天然相配的。

但是,汉语的排偶却有一种特性:因为汉语是单音语,所以排比起来可以弄得非常整齐,一音对一音,不多不少。有了这重特性,汉语的骈语就非常发达。无论韵文或散文,都有无数的例子。

不避同字的骈语,古书中不胜枚举。其后渐渐倾向于避同字,尤其是近体诗的对仗必须避免同字。不过,避同字的骈语在上古也不乏其例。

到了六朝,骈俪的风气更盛。赋和骈体文,是避同字的骈语和不避同字的骈语同时并用的。但当其不避同字的时候,只能限于“之、而、以、于”一类的虚字了。

汉魏六朝的古诗,也像赋和骈体文一样,有时避同字,有时不避同字。

唐以后的古体诗,自然都依照这个规矩。但是,近体诗里的对仗,却和古体诗里的骈语颇有不同。

近体诗的对仗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骈语,因为它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一定要避同字,不能再像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第二,它一定要讲究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对仗有宽对和工对的分别:宽对只要以名词对名字,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就成。工对必须把事物分为若干种类,只用同类的词相对。

讲到今体诗的对仗,我们应该顺带谈一谈对联(普通所谓对子)。对联其实就是来自近体诗的对仗,不过,对联更趋向于工对。再者,对联的节奏也有更多的变化,字数也可任意延长,也可偶然不避同字。

————————王力摘录《汉语诗律学》

三羊先生自己摘录的这一段话,不知自己看懂了没有?骈文的对仗是不讲平仄、不避重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64
 楼主| 发表于 2012-4-26 09: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4-27 07:44 编辑
三羊先生自己摘录的这一段话,不知自己看懂了没有?骈文的对仗是不讲平仄、不避重字的。金筑子 发表于 2012-4-26 09:29


我说是讲究,你说不讲究。
你是正规的说法,你视而不见。《文镜秘府论》读懂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07:46 | 只看该作者
三羊先生自己摘录的这一段话,不知自己看懂了没有?骈文的对仗是不讲平仄、不避重字的。金筑子 发表于 2012-4-26 09:29


金筑子,你看不懂,再给你转一个:

声律--周振甫
声律
    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汉字单音节的特点,三国时李登作《声类》,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也提出了字音的调配问题。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中有“性别宫商,识清浊”的话,说明已经注意调配,能够识别五声。南齐周□作《四声切韵》,已开始分别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到梁代沈约进一步用五声来调配诗的音节,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指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即要把宫声和羽声的字、浮声和切响的字互相调配。他又提出“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前四病为浮声切响(即后来的平仄)的调配不当;后四病指双声迭韵的调配不当。后来更进一步用五声来配四声,但对五声与平、上、去、入关系的解释,却存在分歧。沈约所说的低昂或浮切,以及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所说的“声有飞沉”,都是两分法。四声怎样分为两种,在六朝时没有完全解决。“八病”说过于繁琐,沈约自己也不能遵守。到了唐朝,以上去入为仄,平仄相配,符合于低昂、浮切、飞沉的两分法,便逐渐形成了平仄协调的格律。
    这种格律运用到五言诗七言诗,就成为律诗;运用到四六文,就成为格律文。它的特点是把句子分为音步,有双音步和单音步,如五言律诗的仄仄平平仄,就是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平仄互相交错;七言律诗即在五言律诗上加一个平仄相错的音步。一联中的两句平仄相错,联和联之间的平仄相承。再加上双句用韵,首句可用可不用,中间两联对偶,这就构成律诗的格律。四六文是以两个双音步平仄交错为四字句,三个双音步平仄相承又互相交错为六字句,构成上联,再与同样字句的下联平仄交错相对,构成格律文。声律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熟练地掌握声律,有助于创作出音调和谐、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的作品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166
发表于 2012-4-27 07:54 | 只看该作者
金筑子,你看不懂,再给你转一个:

声律--周振甫
声律
    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汉字单音节的特点,三国时李登作《声类》,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 ...
三羊 发表于 2012-4-27 07:46

赋,即使是俳赋,律赋,其中的对偶句也是只讲押韵,不用讲对仗的。当然可以用对仗句,但不是规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167
发表于 2012-4-27 10:41 | 只看该作者
不是你的规则而已吧!
三羊 发表于 2012-4-27 08:00

当然。你若不服,举一篇赋的例子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168
发表于 2012-4-27 19:22 | 只看该作者
贴篇律赋让三羊看看吧!
《洞庭春色赋》 宋•苏轼
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
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
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
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艰,
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
袅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
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
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
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
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
忽云蒸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
翠勺银罂,紫络青伦,随属车之鸱夷,款木门之铜镮。
分帝觞之馀沥,幸公子之破悭。
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鼓包山之桂揖,扣林屋之琼关。
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
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69
 楼主| 发表于 2012-4-27 2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4-27 21:36 编辑
贴篇律赋让三羊看看吧!
《洞庭春色赋》 宋•苏轼
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
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
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
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艰,
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 ...
L翠拨青松 发表于 2012-4-27 19:22


你叫三羊看啥?!你的不懂得骈文!如同不懂唐诗,有古风、有律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70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4:57 | 只看该作者
你看看王勃的名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171
发表于 2012-4-28 16:09 | 只看该作者
若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人会坚持错误观点的原因,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问题,属于逻辑方面的错误,他们对一个假设往往不能界定它们使用的条件,无限扩展其适用范围。
比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在很有限的条件下(写诗入门阶段的口诀)适用的,他们却绝对化为声律的全部,并以此判定出律与否。再比如“律句”只指近体诗句,他却扩大到词曲联赋甚至平常说的话,所以会得出可笑的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22:12 | 只看该作者
若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人会坚持错误观点的原因,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问题,属于逻辑方面的错误,他们对一个假设往往不能界定它们使用的条件,无限扩展其适用范围。
比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在很有限的条件下(写诗入门阶段的口诀)适用的,他们却绝对化为声律的全部,并以此判定出律与否。再比如“律句”只指近体诗句,他却扩大到词曲联赋甚至平常说的话,所以会得出可笑的结论。L翠拨青松 发表于 2012-4-28 16:09

(二)词的平仄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最明显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词,一读就知道这是从七绝或七律脱胎出来的。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个律句组成的,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这词的后阕开头用对仗,就像律诗颈联用对仗一样。《菩萨蛮》前后阕末句本来用拗句(仄平平仄平),但是后代词人许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万树《词律》不能不在第三字注云“可仄”。如果前后阕末句都用了律句,那么,整首《菩萨蛮》都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组 成的了。不过要注意一点:词句常常是不粘不对的。像《菩萨蛮》开头两句虽然都是律句,但它们的平仄不是对立的。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数是律句。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三字句。——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须晴日”,平仄仄如“俱往矣”,仄平平如“照无 眠”。两个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笠,绿蓑衣”。
四字句。——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如“天高云淡”,仄仄平平如“怒发冲冠”。两个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逊 风骚”。如果先平脚,后仄脚,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六字句。——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我们把平起变为仄起,仄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为六字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风归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红旗漫卷西风”。两个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往往用平声;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声的如“引无 数英雄竞折腰”。第三字用平声的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九字句。——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十一字句[30]。——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又如“不知天上宫 阙、今夕是何年。”
词中还有二字句、一字句、一字豆[31]。现在再分别加以叙述。
二字句。——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声,第二字仄声),而且往往是叠句。如“山下,山下”。又如王建《调笑令》,“团扇,团扇。……弦管,弦管”。个别词牌也用平仄,如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见。只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一字豆。——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懂得一字豆,纔不至于误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例如“望长城内外”,望字是一字豆,“长 城内外”是四字律句。这样,“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成为整齐的对仗。
特种律。——特种律句主要指的是比较特别的仄脚四字句和六字句。仄脚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脚 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忆秦娥》前后阕末句,依《词律》就该是特种律句。其实,前后阕倒数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种 律句。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梦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种律句。如“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直指武夷山下”,“风 展红旗如画”。又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拗句。——大多数的词牌都是没有拗句的。但是,也有少数词牌用一些拗句。例如《念奴娇》前后阕末句(如“一时多少豪杰”,“一樽还酹江月”),《水调歌头》前阕第三句上六字(如“不知天上宫阙”),后阕第四句上六字(如“一桥飞架南北”),都是“平平平仄平仄”,就都是拗句。
总之,从律句去了解词的平仄,十分之九的问题都解决了[32]。


刻下的是青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173
发表于 2012-4-28 23:11 | 只看该作者
(二)词的平仄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最明显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词,一读就知道这是从七绝或七律脱胎出来的。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个律句组成的,很像一首不粘的七 ...
三羊 发表于 2012-4-28 22:12

你学到了什么?“前不见古人”是五字律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74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07:07 | 只看该作者
你学到了什么?“前不见古人”是五字律句?
L翠拨青松 发表于 2012-4-28 23:11


对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09 小时
主题
1

55

帖子

0

精华

1496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28918
经验
29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0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15
175
发表于 2012-4-30 11:11 | 只看该作者
古时,有个和尚,修行很高,言谈举止十分奇异。一次,他到长江、淮河一带云游。有人问他:“你姓何?”他回答说:“我姓何。”这人又问:“何国人?”他又回答:“何国人。”和尚死后,有人为他作碑文,因不懂他所说的话的意思,只好根据他当年的回答写道:“大师姓何,何国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7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2:17 | 只看该作者

不管观点对不对
只论王力说没说
————文艺批评界的通病与悲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177
发表于 2012-5-3 00:07 | 只看该作者

不管观点对不对
只论王力说没说
————文艺批评界的通病与悲哀!
三羊 发表于 2012-5-2 22:17

还有说“前不见古人”是五字律句的理论家,才真正是诗联理论界的悲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257 小时
主题
51

957

帖子

15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38740
经验
368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2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2-29
178
发表于 2012-5-4 21:09 | 只看该作者
水畔肥羊进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07:22 | 只看该作者
春联:
爆竹一声,梅花万点;
人间改岁,天下迎春。
==============
这一个是对仗句,而不能叫做对偶句。因为上联与下联的句法结构不同!
“讲平仄,忌重字”的对偶句,可以是对仗句。但是,对仗句就不一定是对偶句。如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0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2-9-24 07:46 编辑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2-4-10 22:22
不知道碧桃老师说的是正话还是反话。
不过我也可以回复一下:
   其实每本书都有其优点和不足的地方,那几本很牛皮的对联典籍有些人也指出来其很多方面也是有缺陷的,人家指出来的也很有道理。多读书知识越多,但书不能全信,要批判地选择性接受。
浪兄说的很在理!
王力先生在《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里说:“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王力的这种说法,要正确理解。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词语的对仗,分为【直接对仗】和【间接对仗】。直接对仗,就是对仗的词语不担当句子成分时的对仗。直接对仗,并非单纯就是名词对名词,名词还要分具体名词对具体名词,抽象名词对抽象名词。名词的结构还要主谓对主谓、偏正对偏正等。还要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间接对仗,就是词语进入句子,对仗的词语担当句子成分时的对仗。例如,名词在句子中担当主语或定语时,宽对是不讲究是否具体名词、是否抽象名词、是否结构相同、是否动植物的。不但名词可以对名词,而且名词可以对动词、形容词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19 17:18 , Processed in 0.09564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