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体诗之后,为什么凡句中使用平仄律的文体必《切韵》声调?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424 小时
主题
63

217

帖子

3

精华

346

积分

联都会员

UID
10679
经验
34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4 1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体诗之后,为什么凡句中使用平仄律的文体必《切韵》声调?
诗句的平仄律,产生于初唐近体诗。近体诗的平仄声调依据,是产生于隋代陆法言个人的一本韵书《切韵》。自那以后,这汉字的声调就没有变过。不是时代现实语音没有改变,而是近体诗的传承不容其平仄声调随时代现实语音而改变如果近体诗的平仄声调可随时音改变,那就会变成李商隐的平仄和李太白的不一样,杜牧的和杜甫的不一样。苏轼、陆游,和大小李杜的又不一样。近体诗一旦失去了这种平仄练条的环环相扣,是不可想像的。
产生于近体诗之后的词,押韵有所不同,即按时音押韵,而平仄声调仍依《切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中的入声字“月”、“”“”、“”、“”、“”、“”、“”等,全是《切韵》规定了的。在宋代,“合”、“别”已读平声。
产生于词后的曲,使用的是另一个语音系统,即《中原音韵》,没有入声,入已派三声,四声已成“阴阳上去”,再不是《切韵》的“平上去入”四声。但这“阴阳上去”的《中原音韵》,只能用于押韵和两个字的上下声调的搭配,而曲的句中平仄声调仍按《切韵》不变!这种混用,人们仍认为是合理的。《切韵》的平仄声调在任何时代、对任何文体,只要你使用平仄律,你就得依这牢不可破的传承关系!
元好问:[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唯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隔”在《中原音韵》已读平声,这里仍读仄声,这就是句中平仄仍用《切韵》声调而不用《中原音韵》声调。
赵孟[黄钟·人月圆]
一枝仙桂香生玉,消得唤卿卿。缓歌金缕,轻敲象板,倾国倾城。几时不见,红裙翠袖,多少闲情。想应如旧,春山澹澹,秋水盈盈。
“得”、“国”在《中原音韵》已读平声,这里仍读仄声,证明句中平仄不用《中原音韵》声调。
曲的句中平仄仍用《切韵》声调,这看似矛盾,有人机械地认为:句中声调和句末声调必须是“同一个语音系统”,以此为今天的新韵诗狡辩一个合理的根据。
下面再举例:
“暮折朝攀梦中怕”、“一曲哀弦泪双下”、“雨歇云收那情况”、“若得醋来风韵美”,其中:“折”、“曲”、“歇”、“得”在《中原音韵》都已读平声,但用于句中的音韵交点上还必须依《切韵》声调读仄声。这就是近体诗传承下来的平仄律魔力!任何人、任何时代,任何文体,只要你利用近体诗这个平仄律,你就无法改变它的传承性。今天的新韵用今音改变了这个传承关系,断裂了这千多年的传承练条,是愚不可及的!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去SO娱〈乐〈城: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2
发表于 2012-5-14 19:1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用韵问题本版已有明确规定,不再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22 16:41 , Processed in 0.08582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