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大家 把中学 学的古文的原文 发这里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77 小时
主题
11

156

帖子

0

精华

3257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35662
经验
6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8-22
41
发表于 2013-2-17 15:00 | 只看该作者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长勺之战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1]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人所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一一不能明察,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查看齐军的车轮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敌方的士气竭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国是大国, 难以估计他的情况,(我)怕在那里有埋伏,(却)发现他们的车轮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伐:讨伐 ,攻打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4)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5)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6)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7)间(jiàn):参与。
(8)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9)乃:于是,就。
(10)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
(11)衣食所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12)专:独享,个人专有。安,安稳,安定,这里是安养的意思。
(13)徧:通“遍”,遍及,普遍,普及。
(14)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5)孚(fú):信用,诚实。意思是对神说话。
(16)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7)狱:诉讼案件。
(18)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省曲阜市东。
(19)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0)驰:驱车(追赶)。
(21)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22)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23)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24)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5)靡(mǐ):倒下.
(26)弗:不。
(27)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8)加:超过。这里有虚夸、以少报多的意思。
(29)察:明察,弄清楚。
(30)情:诚心,实情。这里指对各种诉讼案件处理得合情合理。
(31)忠之属也:(这是)尽心为民一类的事。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32)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可:可以;以:凭借。
(33) 败绩:大败。
(3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1],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35)遂:就,于是。
(36)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37)夫(fú)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1]
(38)再:第二次
(39) 测:推测,估计
(40)伏:埋伏
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这件事也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26 小时
主题
29

600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36777
经验
26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2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19
42
发表于 2013-2-17 15:18 | 只看该作者
唐雎不辱使命全文及译文(战国策)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真是太好了,虽然这样,但是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这块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于是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大于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有百万人尸体倒下,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何至于这样!我明白了:韩国、魏国会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注释
  1.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后人加上。《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 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2.[秦王]即秦始皇帝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3.[使]派遣
  4.[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现在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 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5.[易]交换。
  6.[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7.[加惠]给予恩惠。
  8.[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9.[弗]不。
  10.[秦灭韩亡魏]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230),灭魏国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 
  1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错意,置意。错,通 “措”,安放,安置。
  12.[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
  13.[逆]违背。
  14.[非若是也]不是这样的。非,不是。是,代词,指秦王说的情况。
  15.[直]只,仅仅。
  16.[谓]对
  17.[怫(fú)然]盛怒的样子。
  18.[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
  19.[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20.[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抢,撞。徒:光着。跣(xiǎn):赤足。
  21.[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22.[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23.[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想杀王僚自立,就使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借献鱼为名,刺杀了王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都是自然现象,本文把这些现象同人事联系起来,是古代迷信的说法。
  24.[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国。韩国的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就请聂政去把韩傀刺杀了。
  25.[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死王僚以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去把他杀了。仓,通“苍”,灰白色。
  26.[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27.[与臣而将(jiāng)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28.[若]如果。
  29.[必]将要。
  30.[怒]发怒,动词。
  31.[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32.[是]这样,代词
  33.[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
  34.[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谢,道歉。
  35.[谕]明白,懂得。
  36.[说]通‘悦’,高兴、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26 小时
主题
29

600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36777
经验
26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2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19
43
发表于 2013-2-17 15:19 | 只看该作者
晏子使楚
原文: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国。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倒装句)?”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王曰‘ 何坐(倒装句)?’曰:‘ 坐盗 。’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倒装句)?”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 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 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 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26 小时
主题
29

600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36777
经验
26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2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19
44
发表于 2013-2-17 15:20 | 只看该作者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 矣。”

【注释】

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 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 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 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 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 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5)委:弃。(6)域民:限制人民。域, 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 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 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 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 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 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 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 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读解】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三 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但 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 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 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各国人士 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 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 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 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 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 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1 小时
主题
1

34

帖子

0

精华

886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42630
经验
17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9
45
发表于 2013-2-17 22:24 | 只看该作者
《放鹤亭记·苏轼》

答:《放鹤亭记、苏轼》
原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洪水漫到云龙山人张君家大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像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
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像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以作为惩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自在像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可以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国家的如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以此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以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主题
412

969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2572
经验
47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5-10
46
发表于 2013-2-18 1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招剑封喉 于 2013-2-18 12:42 编辑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恙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起,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如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 “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翻译】: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陈涉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说:“如果有一天富贵了,不要彼此忘记。”同伴们笑着回答说:“你做雇工为人家耕地,哪里谈得上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调贫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按次序编入戍边的队伍里面,担任了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斩首。陈胜、吴广于是一起商量说:“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全国百姓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儿子,不应当立为皇帝,应当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多数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做楚国的将领的时候,多次立有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果真把我们的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陈胜所说的正确。于是二人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情都能成功,将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这件事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首先威服众人罢了。”于是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道:“陈胜王”,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戍卒买到那条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中派遣吴广到戍卒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去,在晚上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像狐狸一样叫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戍卒们夜里都惊慌恐惧。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互相示意的看着陈胜。
  吴广向来爱护士卒,士兵们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力的人。押送戍卒的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惹军官恼怒,让军官责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军官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军官又拔出宝剑来威吓,吴广跳起来,夺过宝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众戍卒说:“你们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朝廷规定的期限,误期就会杀头。就算朝廷不杀我们,但是戍边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六七个死去。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都说:“听从您的命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心愿。军队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他们筑起高台,在台上结盟宣誓,用尉的头祭告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吸收民众参军后接着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去夺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了。在行军时又沿途吸收群众参加起义军,等到到达陈县,起义军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的谯门中同起义军作战。守丞战败,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议事。三老、豪杰都说:“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秦王,进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就立为王,宣称要重建楚国。在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主题
412

969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2572
经验
47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5-10
47
发表于 2013-2-18 11: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招剑封喉 于 2013-2-18 17:01 编辑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读音co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译
1.扁鹊(biǎn 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属于早期秦人一支。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   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关于扁鹊: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guó 国)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蔡桓(huán)公:实指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44岁),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齐国都城是临淄,田氏代齐之后也不曾迁都,何来“齐国都上蔡”一说,难道此上蔡非彼上蔡?)。韩非(约前280-公元前233),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   2.立:站立.   3.有间(jià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好(hào)——喜欢。   (另解:好(hào)喜好,习惯,医生的习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读法:医之好 治不病 以为功 医:医生,之:的,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8.居十日——待了十天 。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xuán)走——转身就走。 还(xuán)——通“旋”,回转。走——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现语文教科书读(yùn)】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古代针灸用的用砭的石针   14.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属,管,掌握。   16.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   18.索——寻找。   19.遂(suì)——于是、就。   20.及——达到。   21.是以——以是,因此。   22.应——答应,理睬。   23.恐——恐怕,担心。   24.将——要。   25.功——本领。   26.肌肤——肌肉和皮肤。   27.使——特意   28.居——过了。   小结:   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信、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译文:
一天,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好一会儿说道:“您有病在皮下,要是不治,恐怕会加重。”桓公回答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后,桓公说:“医生总是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这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肤,要是不治,就会更加厉害了。”桓公听后不理睬他。扁鹊退出,桓公又是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进入肠胃,要是不治,就更加严重了。”桓公仍不理睬他。扁鹊退出,桓公又是极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公转身就跑。桓公很奇怪,故此特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皮下,用药热敷治疗就可以医治好的;病在肌肤之间,用针刺就可以医治好的;病在肠胃中,用清火汤剂就可以医治好的;要是病在骨髓,那就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的了,我就没有办法治疗了。现在桓公的病已发展到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公感到浑身疼痛,便派人去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主题
412

969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2572
经验
47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5-10
48
发表于 2013-2-18 11: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招剑封喉 于 2013-2-18 12:42 编辑

论语六则  按原文、注解、译文的顺序排列如下: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别人的意思
  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本句的意思有两种说法:
  1.温习旧的知识,再学习新的知识
  2.温习旧的知识,并且在旧知识中找到新的所得
  我们更偏向于第二种,但中学教材中或不作注释以防争议,或解释成第一种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并且在旧知识中找到新的所得,就可以当老师了。”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有两种说法:
  1.惘然无所得
  2.被欺骗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二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现在的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殆”有三种说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二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是以”就是“因此”,“凭借这个”的意思,意译为所以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借什么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明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比他地位低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被称为‘文’。”
  (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识”念做zhi4,记住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读音仍有残留,如博闻强识,标识中的“识”都念zhi4,不念shi2
  “厌”不是讨厌的意思,同“餍”,本义吃饱,引申出满足的意思
  “何有”是上古汉语的固定用法,是“何有其难”的意思,就教材解释成哪里有,说这是孔子的谦辞,其实是孔子的自负之语
  “何有于我哉?”是倒装句,可以理解成“于我有何哉?”
  孔子说:“默默的记住,不满足于已经学会的知识,教导别人不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三”是虚数,表示很多,不一定就是三个
  “其不善而改之”的前面承前省一个“择”字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改掉。”
  文章中的“而”字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下列“而”字的意思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意思为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意思为但,却
  (3)敏而好学(表并列)意思为而且
  (4)温故而知新(表顺接)意思为然后;并且
  (5)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意思为但,却
  (6)择其善者而从之(表承接)意思为然后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主题
412

969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2572
经验
47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5-10
49
发表于 2013-2-18 1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招剑封喉 于 2013-2-18 12:42 编辑

《卖 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却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近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
  然后笔锋一转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去对付呢!“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对他来说毫无价值的报酬,能够捱过那严寒的冬天吗?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主题
412

969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2572
经验
47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5-10
50
发表于 2013-2-18 1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招剑封喉 于 2013-2-18 12:41 编辑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後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役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来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dàn)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特长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喂马者用鞭子抽打马,不按照正确的驱使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注释
  
一、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祗: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隶人:低贱的人。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把,用。称,称为。千里:千里马。
  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i二声):吃一顿。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7、食(s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竹制的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道: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食材。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之:代千里马。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拿着马鞭。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其实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用鞭子打马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凑足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七、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鞭策,驱使。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八、特殊句式

  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九、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主题
412

969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2572
经验
47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5-10
51
发表于 2013-2-18 11:53 | 只看该作者
《说虎》刘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译文

    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它的力气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牙,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牙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用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而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样。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被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主题
412

969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2572
经验
47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5-10
52
发表于 2013-2-18 12: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招剑封喉 于 2013-2-18 12:41 编辑

《为学》 本文选自《白鹤堂文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 白鹤堂集 》,《历代文选 清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qì)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无以异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屛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yù)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 “吾一瓶一钵(bō)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图片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学了它,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不学它,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钝,赶不上别人;我能力愚笨,赶不上别人。每天不停的学习,长久而不放松,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愚钝和愚笨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资质敏锐,超过别人;摒弃而不利用,这就和愚钝、愚笨没有不同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这样昏庸,那么聪明机敏的用处,又怎么是永远不变的!
四川的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有。穷和尚
  
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普陀山,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普陀山)?”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许多年来想要雇条船南下到普陀山去,还不能(到达普陀山)。你凭借什么前往(普陀山)?”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普陀山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有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普陀山,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普陀山,而穷和尚到了。人们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和机敏,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自身的聪敏却不学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钝和愚笨,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自己限于自身的昏庸却不知倦的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字词解释
文章选自著名的《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为学:为,做,做学问
乎:吗?〈语气词〉
人之为学,之:结构助词,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
之:代词,代事
亦:也。
则:那么
者:……的东西
资:天资,天分
逮:及,赶得上
屏:通“摒”
卒:终于
鲁:反应迟钝,不聪明
常:常规,永远不变的
蜀:四川
其:其中
之:助词,的
鄙:边远的地方
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于:对,对于
欲:想要,要
之:到…去,往,到
何如:怎么样
子:你
何:怎么样(商量语气)
何:什么
恃:凭借,倚仗
往:去
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足:足够
数年:几年
买舟:雇船
下:顺流而下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自:从
还:返回,回来
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惭色:惭愧的神色
色:神色,神情。惭:羞惭
去:距离
南海:此指普陀山(佛教圣地,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至:到达
焉:兼词,有之(代词,带南海)和矣(语气词,了)两种意思。
立志:树立志向。
顾:还,反而
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语气词〉
犹:还
矣:语气词。
主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有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关于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成功到行动,坚持到立志  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奋发学习。
也就是说做学问贵在立志,更要有实际行动。
作者简介
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
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他与弟彭肇诛、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为师友”,同窗苦读六年。他后来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他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说四川有一穷一富两个和尚,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问:“你凭什么前去?”穷和尚回答说:“我带一瓶一钵就够了。”富和尚说:“几年来我想雇船去,还未能实现呢,你凭什么去得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去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这个故事,生动扼要地论述了做任何事情其难与易、主观与客观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特别强调它们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条件就是人们主观上刻苦努力、顽强奋斗的精神。彭端淑正是从立志苦行的僧人那里,敏悟到具有普遍性的道理。从而工苦力学。他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淑诗文注》
彭端淑一生著作较多,可惜不少已经散佚。他与其弟彭肇殊、彭遵泅曾共性于京师,俱以文知名于当时,一时有“丹棱三彭”之称。当然,在“三彭”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 也最大。有《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
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至今尚有坟台遗址。
出自本文的成语
出自本文的成语:蜀鄙之僧
释义:蜀:四川;鄙:边境;僧:和尚。比喻穷与富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条件。
段落大意
第一段:阐发了无论做事还是求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说明了成功与天资并无多大关系。也证明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立志,终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突出“立志而为”的重要。
第四段:总结全文,做学问,首先要树立志向,然则要勇于挑战,勇于实践,最后,学会变得简单
编辑本段
沈艳松词作

原文
(壬辰冬日于江苏黄河学院)
观世态浮华,文综难觅,近日偶得王炯先生诗一首,为之一振,《水调歌头》一阕赠之,兼寄诸同仁,以倡尚文之风。
光阴荏苒间
又近至日时
岁月更迭匆促
人生几春秋
纷繁弥望欲眼,清明何处呈现,退隐更罕有
人云亦云众,追波逐流后
昔贤士,多贫微,永不朽
道之所悟,心无旁骛固坚守
凡夫锱铢必较,君子襟怀若谷,天会应所求
读书百年事,须臾未可休[1]​
赏析
词作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的忧虑,呼唤心无旁骛固坚守的治学态度,痛斥人云亦云众,追波逐流后的媚俗,倡导读书百年事,须臾未可休。
编辑本段
作家,诗人,文艺鉴赏家

沈艳松,当代诗人、作家、文艺鉴赏家。江苏威特朗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法国威特朗干红品牌中国区总掌门人;加州教育机构董事长、CEO;江苏黄河学院党组书记、董事长、院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主题
412

969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2572
经验
47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5-10
53
发表于 2013-2-18 12: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招剑封喉 于 2013-2-18 12:45 编辑

《陋室铭》,唐代诗人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今语对译山不在于高低,只要有了神仙,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浅,只要有了蛟龙,就会神奇。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屋子,(不过,)只要我的品德高尚(也能使它名声远扬)。苔藓爬上了台阶,使得台阶也显露出绿意草色映入了门帘,室内也染成了青色。(在这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一个是没有学问的人。(平时)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既)没有(嘈杂的)管弦乐声扰乱耳朵,(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1]
注释题目:选自《全唐文》卷608。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陋室铭 唐 刘禹锡 山不在(1)高,有仙则(2)。水不在深,有则灵(3)。斯是室(4),惟吾德(5)。痕上(6)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7),往来无白丁(8)。  可以调素琴(9),阅金经(10)。无丝竹(11)之(12)乱耳(13),无案牍(14)之劳形(15)。  南阳(16)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7)。孔子云:“何陋之有(18)?” 
⑴ 在(zài):在于,动词。
⑵ 名(míng):出名,著名,因--而著名,名词作动词。
⑶ 灵(líng):灵验,神奇。
⑷ 斯是陋室(lòu shì ):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此,这。是:表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
⑸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⑺ 鸿儒(hóng rú):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博学的人。
⑻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⑼调素琴(tiáo):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⑽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⑾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⑿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⒀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⒁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⒂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⒃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19)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 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一词多义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⒈名:名词作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
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作品评价这篇铭文融诗文之长,简短而又精粹,情丰而又理胜。写的是“陋室”,赞美的是“德馨”。因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生光,无陋可言,读起来气象雄浑,朗朗上口,沁人心脾。

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编辑本段句子释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居住就神奇了。
在,在于。名,动词,出名。灵:灵异,有灵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因为我(居室主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惟,只有。吾,我。德,思想情操。馨,芳香,这里用来赞美居室的雅洁美好。德馨,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上,蔓到。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和我)谈笑的人都是博学的人,(和我)交往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鸿儒,大学问家,博学的人,旧指读书人。鸿,大。白丁,本指科举时代没有功名的人,这里与鸿儒对举,泛指不学无术的平庸小人。
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朴素)的古琴,阅览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调,调弄,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泛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声音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公文使人身体劳累。
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见《论语·子罕》篇)
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孔子:古代著名文学家,儒家经典的创始人。
古今异义
⒈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⒉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
⒊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⒋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主题
412

969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2572
经验
47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5-10
54
发表于 2013-2-18 12:31 | 只看该作者
伤仲永(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课下注释:
1.隶:属于;2.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3.未尝:不曾;4.求:要求5.异:感到奇怪;6.借旁近:向邻居借;7.与:给;8.书:写;9.为:题写;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11.观:看;12.自是:从此;13.是:这、此;14.就:完成;15.者:......的地方;16.稍稍:渐渐;17.或:有人;18.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19.邑人:同县的人;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22.扳:通“攀”,牵,引;23.环谒:到处拜访;24.使:让;25.从:跟从;26.称:相当;27.泯然:消失。28.不至:没有达到(要求)。29.王子:王安石的自称。30.夫:发议论。31.固:本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主题
412

969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2572
经验
47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5-10
55
发表于 2013-2-18 12:38 | 只看该作者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
原文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译文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值得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文体主旨
  《读〈孟尝君传〉》为中国最早的一篇驳论文(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主旨在于“(翻案)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

结构分析
一)自“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至“以脱于虎豹之秦”——  [4] 记叙世人皆称孟尝君能得士。(起)   
(二)自“嗟乎!”至“岂足以言得士”——   说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承)   (三)自“不然”至“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说明孟尝君如能得士,便不需鸡鸣狗盗之力。(转)   (
四)自“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至“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的理由(在鸡鸣狗盗出其门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主题
412

969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2572
经验
47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5-10
56
发表于 2013-2-18 12:49 | 只看该作者
《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
[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 注释]
  (1)宣王——齐国国君
  (2)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3)必——一定,必须
  (4)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请——请求。
  (5)说——同“悦”。
  (6)廪食(lǐnsh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等,相同。
  (7)立——继承了王位
  (8)以----- 用,拿。
  (9)好一一听之------ 喜欢听一个一个的独奏。
  [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演奏,宣王很喜欢他,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他喜欢一个一个地听独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主题
6

143

帖子

0

精华

2694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34877
经验
61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7-5
57
发表于 2013-2-18 12:5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卖炭翁
一个卖炭老汉,整年在终南山砍柴烧炭。(南山:终南山)
成年累月的劳动,使他满面尘灰,烟熏火烤得他的脸焦黄,两鬓发色灰白,十个指却像黑一般的黑。卖炭得到钱用谋求什么呢?只求穿上一件棉衣,吃上一顿饱饭。何所营:营所何,谋求什么。营:保求数。可怜老汉的衣服非常单薄,但是担心炭感卖不上的价钱,宁愿忍受加倍的严寒。夜间一场大雪,积雪一尺多厚,他一早就套上牛车辗着冰冻的道路到长安去,晓:天亮。路上非常难走,太阳升得很高了,牛困人饥才到市场南门的外边,他不顾道路的泥泞,把车停下来,喘口气歇一歇。市南门外:唐代人长安城内有东、两两市,各有东、南、西、北门。
这时来了两个骑马匹的人,神气十足,轻快自得,是谁来干什么?原来是皇宫派出的采办,穿着黄色的衣服是官宦。空白衣服的是随从。翩翩:轻快的样子,他们手里拿着公文,咀里喊道是奉皇帝派遣,他们看中了这一车炭,不由分说,掉转头吆喝着牛就往北边皇宫去。把:拿着。口称敕:咀里连连讲这是皇帝的命令。一车炭,一千多斤,这是老汉一冬的生活费用,现在被宫廷采办的官宦强迫拉了去,老汉心里再痛惜又有什么办法呢!官宦撕下两三丈破旧的丝绸给老汉,老汉哪肯接受!他们就往牛头上一系,说这就是给的炭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主题
412

969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2572
经验
47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5-10
58
发表于 2013-2-18 13:01 | 只看该作者
齐人攫金
选自《列子·说符》
编辑本段
原文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金者之所,因攫(jué)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注释】1.清旦:清早 2.适:往,去,到 3.鬻:卖
编辑本段
译文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到市场去。他到出售金子的人住的地方,乘机拿了金子离开了。差役把他逮住,当官的审问他:“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还要夺取别人的金子?”齐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看见人,只看到了金子。”
编辑本段
注释

1.昔: 以前。
2.欲金者: 想要(买)金子的人。
3.有…者:有一个…的人。
4.清旦: 清早。
5.衣冠: 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穿衣戴帽。 
6.之:到,去。
7.市:集市。
8.适: 往,到。
9.所: 地方。
10.因: 于是,乘机
11.焉:语气词
12.攫(jué):抓,夺取。
13.去: 离开。
14.鬻(yù)卖。
15.徒: 只,仅仅。
16.对曰:回答道。
17.皆:都。
18.捕:抓捕。
19.吏捕得之,之:代词,代指齐人。
20.子:你,指代小偷。
21.焉:作兼词,此处指这里。
22.何:为什么。
23.对:回答。 
24.取:拿
25.徒:只,仅仅。
26.鬻(yù)金者:卖金子的人
编辑本段
句子翻译

1.清旦衣冠而之市 :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集市上去。
2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金子的主人都在那里呢,你为什么还要抢夺人家的金子?
官与吏:“官吏”通常指官员,但“官”与“吏”分开用时又有区别。“官”指朝廷命官,如县令、郡守、刺吏等。上文“吏捕而束缚之”中的“吏”,是管理市场的公差。《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中的“吏”,是指抓壮丁的官府差役。
寓意:追求物质财富,希望生活宽裕,是人之常情,但利欲熏心,见钱眼开,进而做出有悖人性、愚蠢野蛮的行动,就显得可笑而可恨了。所以不要因一时的鬼迷心窍而做出胆大妄为、自欺欺人的事情。
文中的“齐人”是一个只顾眼前利益,利欲熏心,做事胆大妄为的人。
用成语来讽刺利令智昏,自欺欺人或利欲熏心的人。
启示:不要因一时的鬼迷心窍而做出胆大妄为,自欺欺人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主题
412

969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2572
经验
47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5-10
59
发表于 2013-2-18 13: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招剑封喉 于 2013-2-20 11:55 编辑

《两小儿辨日》
选自《列子·汤问》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主题
412

969

帖子

4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32572
经验
47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6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5-10
60
发表于 2013-2-18 13:29 | 只看该作者
乐羊子妻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原文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出自《后汉书》)

  译文河南乐羊子的妻子,已经不知道原来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这期间,有一次邻家所养的鸡误闯入乐羊子的园中,婆婆偷偷抓来杀了做菜吃。到吃饭时,乐羊子妻却对着那盘鸡流泪,不吃饭。婆婆感到奇怪,问她原因,乐羊子妻说:“我是难过家里太穷,饭桌上吃的竟然是别人家的鸡。”婆婆听了(大感惭愧),就把鸡丢弃不食。
后来有盗贼想侵犯乐羊子妻的,就先劫持其婆姑(婆婆,丈夫母亲)。妻子听到后,拿着刀跑出来,盗贼说:“你放下刀依从我,就保全你们的性命,如果不从我,我就杀了你婆婆。”妻子仰天叹息,举起刀子就刎颈(割脖子)自杀了。盗贼也没有杀她婆婆(就逃跑了)。太守知道了这件事后,抓捕那盗贼,就赐给乐羊妻子丝绸布帛,为她举行丧礼,赐予“贞义”的称号。

  解释1“河南”,汉袭秦制,地方分郡县,郡上设部。郡,相当于地一级行政区。河南郡今河南省西北部。
2“还以与妻”当读作“还,以与妻”(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
3“嗟来之食”在《礼记·檀弓》里本作“嗟!来食(喂,来吃吧)”,是富人叫饿肚子的人来吃饭时说的,有鄙夷饿者的味道。
4“污其行”,这里是玷污自己行为的意思。
5“捐”,丢弃,舍弃。现在,此义仅保存在成语中,如“为国捐躯”。
6“跪”,古人席地而坐,跪时腰伸直,示敬之意。
7“无它”,它”本指蛇,上古时人们穴居,以蛇为患,见面则问“无它(蛇)乎”。后来转化为“没什么”的意思。
8“成于机杼”,今语要倒过来说,在织布机上织成。“机”,最早就是指织布机。杼,机上的梭子。
9“累寸不已”,(倒装句,不以累寸),不停地一寸一寸地积累。
10“若”,假若。楚地方言,今保留。
11“捐失”,即失去,这是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捐,也有“失”义。
12"稽废",稽延荒废
13“积学”,积累学识。
14“日知其所亡”,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亡:通“无”,没有。
15“何异断斯织乎”,也要倒着说,跟割断这块帛有什么不同。异:不同。
16“感其言”,(倒装句),被这番话感动。
17“复还终业”,以下尚有“遂七年不反。妻常躬勤养姑,又远馈羊子”等句,然后转叙他事。
18“遗金一饼”,一块丢失的金子
19“尝"曾经。
20”还以与妻”,以,把。

  感悟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它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羊子的妻的高洁品德和过人才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并且对不同民族,不同政见,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来说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她告诫人们:做人就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做事就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1。乐羊子妻不但不收丈夫拾来的金子,而且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说服丈夫,进一步指出因贪小利而失大节的危害,使乐羊子非常惭愧,知错就改并远寻师学。
2。乐羊子妻“引刀趋机”以自己织布必须日积月累“遂成丈匹”的切身体会,说明求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最后归结到“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妻子这一番借织布来讲道理的话,使乐羊子深受感动,最后“复还终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6 01:40 , Processed in 0.1102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