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驳北山钓者 《两套格律体系》(一,二,三)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53

186

帖子

1

精华

982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1852
经验
98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9-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7 1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驳北山钓者 《两套格律体系》

北山钓者先生发表了 《两套格律体系》(2012-2-26)一文,对其主要观点不敢苟同,现就其开宗明义第一段质疑(红字)如下。
http://zhfys.net/forum.php?mod=v ... 0893&extra=page%3D1  
"王力近体格律与唐朝近体诗律是两套体系,来源不同,解释也有异,前者显得刻板僵化,后者显得灵活。"
----这个结论是完全错误的。诗词格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只能有一种。有几种相关著作绝非表示其“规律”也有几种。王力诗词格律理论是现代对近体诗格律的理论总结,而《文镜秘府论》只是当时关于唐诗的文献和有关资料的记录而已。二者性质完全不同。王力《汉语诗律学》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文镜秘府论》只能算文献资料,根本不能视为“显得灵活”的诗词格律论文。比如《文镜秘府论》最重要的关于“八病”“二十八种病”和“二十九种对”,就有很多重复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内容,还有大量关于修辞的内容,与诗词格律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这就说明这只是一些资料的收集。究其原因,在于作者空海和尚不是一位专业诗人,他充其量只能算一位访问学者,而且是以佛学为主、以文为辅的-----和日本其他遣唐使一样。而且他只在唐朝呆了短短的不到三年,三年时间,语言尚未过关,怎能深入接触自己原来陌生的没接触过的学问?所以他只能摘记一些资料,带回日本研究而已。我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文镜秘府论”的意思,只是说明,与“汉语诗律学”比,二者是性质不同的著作而已。“文镜秘府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记录了不少仅在当时能见到后来遗失了的文献资料。但无论从内容的全面性和研究的条理性,广度和深度,都无法和王力的“汉语诗律学”相比。
  “在揭示这个格律真相之前,我先讲个关于红楼梦的故事。据说红楼梦脂本发现之前,读者一则以为程甲本是红楼梦原著,直到上世纪发现了甲戍本,再经胡适之先生大力介绍,人们才知道红楼梦原著本来面目与程甲本是大相径庭的。
  同样,在《金瓶梅词话》发现之前,人们以为经删改过的《金瓶梅》就是原著,直到《金瓶梅词话》重新面世后,逊色不少的《金瓶梅》就被弃之墙角。
  事物的规律总是那么相似,在近体诗诗律中,也存在这种现象,王力近体格律相当于改篡过的程甲本、金瓶梅,而《文镜秘府论》里反映的唐诗诗律,则是原汁原味的脂本、金瓶梅词话。”
------将客观存在的规律比喻为死的“版本”,是不恰当的。就如牛顿总结的万有引力定律与伽利略天文观察记录能类比吗?伽利略的记录最多算文献,牛顿总结的才是既准确又全面的理论成果。
  “先来谈谈王力近体格律,有人错误的以为王力平平仄仄的平仄格式是从唐朝流传下来的,其实是他们没有去故纸堆里钩沉平仄谱的历史。我经过近十年研究,找出当前16种平仄格式产生的历史源流。其实源头就在清朝初期,是清初王士祯破天荒地出了一本《律诗定体》,里面叙述了近体平仄的规则,赵执信《声调谱》也有研究,以后经董文焕《声调四谱》发扬光大,为集大成之著。后来现代王力先生参考清朝的平仄研究,出了《汉语诗律学》一书,普及本就是《诗词格律》,这是这套近体平仄规则的源流路线,其特征是以唐近体诗为依据,进行归纳总结而来,难免以偏概全。”
--------我以为大家无人误会平仄谱是唐代流传下来的。再说从何时流传下来的、是谁研究总结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符合不符合唐近体诗的实际-----这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用归纳法总结规律的关键当然首先在于样本的选择是否有足够的代表性,这里提出是否“以偏概全”的疑问也是允许的,但这种质疑必须要有根据,而不能因此而将归纳法这种科学方法一概否定。

      尤为重要的是你“两套格律体系”的说法容易对后学者造成误导而引起思想混乱,似乎要大家再学习一种新的格律“文镜秘府论”。实际“文镜秘府论”很多说法是不准确的,比如回忌声病的许多条目是含糊其辞的,甚至连提出的沈约本人写诗都没有完全遵守这些忌讳。有的条目至今连准确的意思都难以弄懂,怎么指导大家写诗呢?经对比可见,王力著作仍然是迄今为止总结的最全面的诗词格律著作,王力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学术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53

186

帖子

1

精华

982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1852
经验
98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9-22
2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16:22 | 只看该作者
再驳《两套格律体系》

北山钓者在《两套格律体系 》一文中说“王力近体格律与唐朝近体诗律是两套体系”。是这样吗?“文镜秘府论”是诗律或诗词格律吗?即根据其能写出合格的律诗吗?
是否“两套格律体系”关键看规则是否完备,即能否指导后来人解释大多数近体诗出现的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并能写出类似的作品。
首先需要找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作品。比如为历代文人最为推崇的律诗大家、诗圣杜甫,应无争议。若有人嫌时代早,也可以找晚唐的李商隐,或宋代的苏轼、陆游,也可以元明清随便哪一位诗人。
想知道所有这些诗人是怎么样写“近体诗”的?他们按什么“规则”写的?这恐怕是所有学诗者的共同愿望。请问从《文镜秘府论》中能得到明确的答案吗?回答是:不能!而从王渔洋、赵执信、董文涣、王力,却可以得到简单而明晰的答案,这就是“近百年来”为什么所有写诗人喜欢王渔洋王力等、而冷落《文镜秘府论》的原因!
为什么说《文镜秘府论》不是“一套格律系统”,理由如下:
1, 是不完全的、支离破粹的文献摘抄,类似读书笔记。因为作者本身不是诗人,只是一位爱好文学的佛教访问学者,而且时间很短(不到三年),所以根本谈不上研究。
2,  即使所本的当时诗人的几部关于诗的著作,本身也不是完整的诗词格律著作,所以即使完整抄录某一本,或作者水平很高能摘其精要,也达不到准确传达诗律的程度。
3,  《文镜秘府论》的目的是什么?是记录唐人写诗的“秘笈”即诀窍,现在看来就是“如何写得更好”的修辞方法,这些修辞方法中包括了声律的内容。所以他重点在于讲“病犯”而不是讲规则。
我们来看看《文镜秘府论》反映出来的规则吧!

1,    ○调四声谱:诸家调四声谱,具例如左:平上去入配四方。
或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二十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检。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包)。【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                             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  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2, 元【元兢】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双换头:即交替第一第二字)
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第三字不能同上、去、入声,同平可)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53

186

帖子

1

精华

982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1852
经验
98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9-22
3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16:26 | 只看该作者
○诗章中用声法式(句式)
  凡上一字为一句,下二字为一句,或上二字为一句,下一字为一句。(三言。)上二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五言。)上四字为一句,下二字为一句。(六言。)上四字为一句,下三字为一句。(七言。)
  三言一平声:惊七曜  诏八神  转金盖
  二平声:排阊阖  度天津  纷上驮
  四言一平声:宝运惟显  世康礼博  有穆晬仪  槐棘恺悌
  二平声:凝金晓陆  紫玉山抽  丹羽林发  顾惟轻薄
  三平声:高迈尧风  仁风遐阐  皮卿未群
  五言:

一平声:九州不足步  目击道存者
  二平声:玄经满狭室  绿水涌春波  雨数斜塍断  蒙县阙庄子
          永惭问津所  咏歌殊未已  百行咸所该
  三平声:披书对明烛  兰生半上阶  无论更漏缓  天命多羸仄
          终缺九丹成  水潢众浍来  洊雷扬远声
  四平声:儒道推桓荣  非关心尚贤,。。。

4,  西卷,○论病

○文二十八种病
  一曰平头,(或一六之犯名水浑病,二七之犯名火灭病。)二曰上尾,(或名土崩病。)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大韵,(或名触绝病。)六曰小韵,(或名伤音病。)七曰傍纽,(亦名大纽,或名爽绝病。)八曰正纽,(亦名小纽,或名爽切病。)九曰水浑,(或本九曰木枯。)十曰火灭,(或十曰金缺。)十一曰阙偶,十二曰繁说,(或名疣赘,崔名相类。)十三曰龃龉,(或名不调。)十四曰丛聚,(或名丛木。)十五曰忌讳,十六曰形迹,(崔同。)十七曰傍突,十八曰翻语,(崔同)。十九曰长撷腰,(或名束。)二十曰长解镫,(或名散)。二十一曰支离,二十二曰相滥,(崔同。)二十三曰落节,二十四曰杂乱,二十五曰文赘,(或名涉俗。)二十六曰相反,二十七曰相重,二十八曰骈拇。

5,○文笔十病得失
  平头:第一句上字、第二句上字,第一句第二字、第二句第二字,不得同声。
  诗得者:“澄晖侵夜月,覆瓦乱朝霜。”失者:“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笔得者:“开金绳之宝历,钩玉镜之珍符。”失者:“嵩岩与华房迭游,灵浆与醇醪俱别。”
  然五言颇为不便,文笔未足为尤。但是疥癣微疾,非是巨害。
  上尾:第一句末字,第二句末字,不得同声。
  诗得者:“萦鬟聊向牖,拂镜且调妆。”失者:“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笔得者:“玄英戒律,繁阴结序。地卷朔风,风飞陇雪。”失者:“同源派流,人易世疏。越在异域,情爱分隔。”
  笔复有隔句上尾,第二句末字,第四句末字,不得同声。得者:“设醴未同,兴言为叹。深加相保,行李迟书。”失者:“同乘共载,北游后园。舆轮徐动,宾从无声。”
  又有踏发声,第四句末字,第八句末字,不得同声。得者:“梦中占梦,生死大空。得无所得,菩提纯净。教其本有,无比涅。示以无为,性空般若。”失者:“聚敛积宝,非惠公所务;记恶遗善,非文了所谈。阴虬阳马,非原室所构;土山渐台,非颜家所营。”
  又诸手笔,第二句末与第三句末同声,虽是常式,然止可同声,不应同韵。
  蜂腰:第一句中第二字、第五字不得同声。
  诗得者:“惆怅崔亭伯”;失者:“闻君爱我甘”。
  笔得者:“刺是佳人”;(四言。)失者:“杨雄《甘泉》。(四言。)得者:“云汉自可登临”,(六言。)“摩赤霄而理翰”;(六言。)失者:“美化行乎江、汉”,(六言。)“袭元、凯之轨高”。(六言。)得者:“高仞排虚空”,(七言。)“盛轨与三代俱芳”,(七言。)“犹聚鹄之有神”;(七言。)失者:“三仁殊途而同归”,(七言。)“偃息乎珠玉之室”。(七言。)得者:“雷击电鞭者之谓天”;(八言。)失者:“润草沾兰者之谓雨”。(八言。)
  或云:平声赊缓,有用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太半。
  鹤膝:第一句末字,第三句末字,不得同声。
  诗得者:“朝关苦辛地,雪落远漫漫,含冰陷马足,杂雨练旗竿。”失者:“沙幕飞恒续,天山积转寒。无同乱郢曲,逐扇掩齐纨。”“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笔得者:“定洲,跨蹑夷阻,领袖蕃维。跱神岳以镇地,疏名川以连海。”“‘原隰龙鳞’,班颂何其陋;‘桑麻条畅’,潘赋不足言。”失者:“璇玉致美,不为池隍之用;桂椒信好,又非园林之饰。”“西郊不雨,弥回天眷;东作未理,即动皇情。”
  如是皆次第避之,不得以四句为断。若手笔得故犯,但四声中安乎声者,益辞体有力。如云:“能短能长,既成章于云表;明吉明凶,亦引气于莲上。”
  大韵:一韵以上,不得同于韵字。如以“新”字为韵,勿复用“邻”、“亲”等字。
  诗得者:“运阻衡言革,时泰玉阶平。”失者:“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笔得者:“播尽善之英声,起则天之雄响。百代钦其美德,万纪怀其至仁。”失者:“倾家败德,莫不由于侨奢;兴宗荣族,必也藉于高名。”
  凡手笔之式,不须同韵。或有时同韵者,皆是笔之逸气。如云:“握河沉壁,封山纪石。迈三五而不追,践八九之遥迹。”
  小韵:二句内除本韵,若已有“梅”字,不得复用“开”、“来”字。
  诗得者:“功高乘履石,德厚赠昭华。”失者:“昊天降丰泽,百卉挺葳蕤。”
  若故叠韵,两字一处,于理得通。故谢朓诗云:“怅望南浦时,徙倚北梁步。”以笔准诗亦如此。
  笔得者:“西辞酆邑,南据江都。”失者:“西辞酆邑,东居洛都。”
  若故叠韵,理通亦尔。故徐陵《殊物诏》云:“五云叆叇,鳞宗所以效灵;六气氛氲,柔和所以高气。”
  正纽:凡四声为一纽,如“壬”、“荏”、“衽”、“入”,诗二句内,已有“壬”字,则不得复有“荏”、“衽”、“入”等字。
  诗得者:“《离骚》咏宿莽。”失者:“旷野莽茫茫。”
  凡诸手笔,亦须避之。若犯此声,则龃龉不可读。如云,得者:“藉甚岐嶷,播扬英誉。”失者:“永嘉播越,世道波澜。”
  傍纽:双声是也。如诗二句内有“风”一字,则不得复有此等字。”



--------以上就是“文镜秘府论”关于声律规则和声律的主要内容。与王力规则相对照,从中可以看出文镜秘府论的不完全之处:

1,  律句的概念,有;但律句中平仄交换的想法有,二二交换的规则无明确说法;

2,  句间平仄相沾的规则只明确了第二字,其余字处不明确;例如“蜂腰”“上尾”,说平声可例外,更谈不上有“拗句”的概念;而且不仅内容多重复,而且还有错误,例如“相承”中关于“三平尾”的说法;

3,  押韵只规定到仄声韵脚不同声,首句入韵和韵脚所押什么韵没有规定;

4,  对全篇句数没有任何规定。

-------可见,仅据此书,无法找到准确的写作规则。因此说《文镜秘府论》代表了与王力理论不同的格律体系的说法是错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53

186

帖子

1

精华

982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1852
经验
98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9-22
4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16:29 | 只看该作者
三驳《两套格律体系》
六吋大脚 发表于 昨天 21:49 |只看该作者
根据《文镜秘府论》: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


由此可见,主帖所列唐朝的格律,还应补充几点:
一、“换头”准则----------若每句的头两字不能做到同平或同仄。那么第二字需满足句间的“对与粘”。而第一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
也就是说对于“平起式”,第一句的首字与第二句的首,可同平不可同仄。余类推。
二、“护腰”准则-----------“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这话已说得很明白了。
顺及,王力的平仄律却并没有遵从此法则!这也就表明唐代的诗律的确与现代的诗律是不完全相同的。如:
 1、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第三字与上句同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2、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第三字与上句同仄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只要“首句入韵”,就必不能护腰了。
三、相承------------最早的唐律,不但没有三平尾之说,而且是鼓励三平尾的。即“三平向下承者”。


六吋大脚此帖中说:“王力的平仄律却并没有遵从此法则!这也就表明唐代的诗律的确与现代的诗律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话是完全不靠谱的!

什么叫“现代的诗律”“唐代的诗律”“王力的平仄律”?
它们对应的客观主体只有一个:唐代的格律诗!而判定所有这些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只有一个:历代格律诗的作品实践!无论何时出现的关于格律的“说法”,符合这些作品实践的就是正确的,违背这些作品实践的就是错误的,或是不准确的、无效的!
比如六吋大脚这里列举的“此规则”:
一,换头规则:只有“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是符合近体诗实际的。而“唯换第二字,。。。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实际上并没有被任何诗人执行(所以后来出现“一三五不论”的说法)。
二,护腰准则:“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即所谓上下句每句第三字不能同声(上去入),明显这是不必要的,在当时也是没有任何诗人遵守的。比如:
“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去声;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去声;宋之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入声;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上声;王维:《汉江临眺》
三,“相承”,“最早的唐律,不但没有三平尾之说,而且是鼓励三平尾的。即“三平向下承者”。----显然“下承”(即三平尾之说)少有继承,不需多说。
另外,关于“八病”“二十八种病”之说,除了少有几条符合格律诗实际,多数是可忌可不忌或重复的说法,谈不上“规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53

186

帖子

1

精华

982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1852
经验
98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9-22
5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16:41 | 只看该作者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3-3-24 18:52
其实民国刘坡公也有本学诗百法,比王力的要精要,但刘坡公却名不见经传,可见王力之成名由于时也。


刘坡公学诗百法关于声律的内容只有如下“四法”,怎么能和王力著作相比?
学诗百法之五 五律平起法 五绝平起法  
    五律每首八句,首句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平起者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兹先视其法于后:
    ○○●●△,⊙●●○△。⊙●○○●,○○●●△。
    ◎○○●●,⊙●●○△。⊙●○○●,○○●●△。
    上为五律首句押韵之平起法。○者,平声之符号也,●者,仄声之符号也,◎者,应用平声而可易仄声之符号也,⊙者,应用仄声而可易平声之符号也(△者,平声之韵也)。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五绝则只有四句,依照前四句之平仄,即为五绝首韵押韵之平起法,依照后四句之平仄,即为五绝首句不押韵之平起法。学者细细揣摩,不难收举一反三之效。
    学诗百法之六 五律仄起法 五绝仄起附  
    仄起者,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亦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兹再示其法于下:
    ⊙●●○△,○○●●△。◎○○●●,⊙●●○△。
    ⊙●○○●,○○●●△。◎○○●●,⊙●●○△。
    上为五律首句押韵之仄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改为●●○○●可也。五绝首句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五绝首句不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后四句之平仄。学者能将前两首之平仄反复熟读,则作五律五绝诗,自无失调平仄之病。
    学诗百法之七 七律平起法 七绝平起法附
    七律亦每首八句,首句亦有押韵者,亦有不押韵者,以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为平起。兹将其法示下:
    ◎○⊙●●○△,⊙●○○●●△。⊙●◎○○●●,◎○⊙●●○△。
    ◎○⊙●○○●,⊙●○○●●△。⊙●◎○○●●,◎○⊙●●○△。
    上为七律首句押韵之平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七绝亦只有四句,依照前半首之平仄,即为七绝首句押韵之平起法,依照后半首之平仄,即为七绝首句不押韵之平起法。
    学诗百法之八 七律仄起法 七绝仄起法附  
    七律仄起者,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也。其法亦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兹再将八句之平仄表示于后:
    ⊙●○○●●△,◎○⊙●●○△。◎○⊙●○○●,⊙●○○●●△。
    ⊙●◎○○●●,◎○⊙●●○△。◎○⊙●○○●,⊙●○○●●△。
    上为七律首句押韵之仄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七绝首句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七绝首句不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后四句之平仄。学者欲作七律七绝诗,须将此二首平仄随口念熟,则下笔之时,自然声调稳妥,而不至有差误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59 小时
主题
559

9562

帖子

2

精华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3307
经验
3117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25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30
6
发表于 2013-3-29 16:32 | 只看该作者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3-3-24 18:52
其实民国刘坡公也有本学诗百法,比王力的要精要,但刘坡公却名不见经传,可见王力之成名由于时也。


刘坡公学诗百法关于声律的内容只有如下“四法”,怎么能和王力著作相比?
学诗百法之五 五律平起法 五绝平起法  
    五律每首八句,首句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平起者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兹先视其法于后:
    ○○●●△,⊙●●○△。⊙●○○●,○○●●△。
    ◎○○●●,⊙●●○△。⊙●○○●,○○●●△。
    上为五律首句押韵之平起法。○者,平声之符号也,●者,仄声之符号也,◎者,应用平声而可易仄声之符号也,⊙者,应用仄声而可易平声之符号也(△者,平声之韵也)。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五绝则只有四句,依照前四句之平仄,即为五绝首韵押韵之平起法,依照后四句之平仄,即为五绝首句不押韵之平起法。学者细细揣摩,不难收举一反三之效。
    学诗百法之六 五律仄起法 五绝仄起附  
    仄起者,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亦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兹再示其法于下:
    ⊙●●○△,○○●●△。◎○○●●,⊙●●○△。
    ⊙●○○●,○○●●△。◎○○●●,⊙●●○△。
    上为五律首句押韵之仄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改为●●○○●可也。五绝首句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五绝首句不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后四句之平仄。学者能将前两首之平仄反复熟读,则作五律五绝诗,自无失调平仄之病。
    学诗百法之七 七律平起法 七绝平起法附
    七律亦每首八句,首句亦有押韵者,亦有不押韵者,以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为平起。兹将其法示下:
    ◎○⊙●●○△,⊙●○○●●△。⊙●◎○○●●,◎○⊙●●○△。
    ◎○⊙●○○●,⊙●○○●●△。⊙●◎○○●●,◎○⊙●●○△。
    上为七律首句押韵之平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七绝亦只有四句,依照前半首之平仄,即为七绝首句押韵之平起法,依照后半首之平仄,即为七绝首句不押韵之平起法。
    学诗百法之八 七律仄起法 七绝仄起法附  
    七律仄起者,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也。其法亦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别。兹再将八句之平仄表示于后:
    ⊙●○○●●△,◎○⊙●●○△。◎○⊙●○○●,⊙●○○●●△。
    ⊙●◎○○●●,◎○⊙●●○△。◎○⊙●○○●,⊙●○○●●△。
    上为七律首句押韵之仄起法。若首句不押韵,则应改为●●○○○●●。七绝首句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前四句之平仄,七绝首句不押韵之仄起法,即照后四句之平仄。学者欲作七律七绝诗,须将此二首平仄随口念熟,则下笔之时,自然声调稳妥,而不至有差误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5 03:18 , Processed in 0.0900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