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12|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联学堂预科三班第一讲作业评审帖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4 0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逝者如斯 于 2013-6-25 09:37 编辑

成绩单

学号
网名
分数
3101
冰暖茶/咖啡
88
3102
飘红
93
3103
夏抹茶
82
3104
收藏者
84
3105
墨少
84
3106
墨笔玲珑
90
3114
一只大猫_
77
3118
溪边浣纱
87
3119
南海一帆
84
3120
一大桶四氢呋喃
94
3123
文心致远
55
3124
萤莹星
92
3126
一点凝胭
71
3201
君子藏器
71
3205
无心散人
88
3207
海娜
91
3209
我期待的未来
84
3214
不待清风明月来
90
3216
瑞雪簪梅
86
3217
张洪欣
79
3221
灵之雁
85
3222
刘焕东
91
3223
雨晨儿
81
3225
牧荑
90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4 15:37 编辑

学号
3119
网名
南海一帆
总分
84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别人先出的半联,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8
2.联律: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凑、用韵、平仄、对仗等。8
3.节奏: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凑与语义节凑。8
4.领字:词曲对联中,在前面有统领作用的字,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8
5.对课: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24 
对联的起源,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目前楹联界大多数人认可的,五代时蜀主孟昶的一副桃符题词被认为是最早的一副对联,其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3
    对联的成熟年代在隋唐。由永明体发展而来的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已经是完全成熟的对联了,并对后世对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如李白题写的湖南岳阳楼联,杜甫题写的诸葛亮故居联等。6
    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3
    而在元代,由于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3
    对联在明清两代达到最高峰。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如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杰作传世。3
    民国时期,则出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之作,如刘师亮、冯玉祥、孙中山、柳亚子、郁达夫、郭沫若等都有佳作传世。3
    新中国成立后,对联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3
评语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20 
   对联是一种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文体形式,并且有“对子”或“巧对”这种尚构不成文体的文字形态,而在这一核心内容之外,是一种应用面极广的民间风俗习惯,以至于从宏观上说,它已构成了一种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简言之:狭义的对联是一种文体形式,广义的对联是一类文化现象。
    对联分上下两部分,上联又叫上比、对公,下联有叫下比、对母。上联一般以仄声收尾,张贴于面对的右侧,下联一般应以平声收尾,张贴于面对的左侧。对联讲究对仗与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
    对联的分类。清代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将楹联分为十大类: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这种分法侧重于内容和用途,也是当时对联创作实际的反映。近代吴恭亨的《楹联话》则分为五类:道署,庆贺,哀挽,谐谑,杂缀。而在1995年公布的《中国对联集成》编纂方案中,要求把所收对联资料分成以下14个类:山水类、园林类、古建类、宗教类、居室类、行业类、题赠类、喜庆类、哀挽类、巧妙类、文艺类、集名类、故事类、杂题类。
评语
复制得太多了。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4 16:01 编辑

学号
3104
网名
收藏者
总分
 84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36
1,出句:别人先出的半联。8
2,联律: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7
3,节奏:语言,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7
4,领字:词曲和对联中,在字前有统领作用的字。6
5,对课: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由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8
评语
表意不全哦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27 
先秦时期的桃符后演变成春联。与同步发展的文体合二而一形成对联形式。周秦时民间门前挂桃符驱鬼除邪。3对联形成受上古书籍中对偶句影响,对偶句式,句法先秦之前就已形成。3对句艺术应用于创造,始于西汉。3南朝 作诗以工稳为胜。齐梁要求严格对仗和声律。五代时除夕题联已成习俗。对联成熟年代在隋唐。3唐代律诗将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择句欣赏评品”成风。宋代门上贴对联成普遍风俗。3元代对联冷落,流传甚少。3对联真正达到鼎盛是明清两代。3朱元璋弘扬发展了楹联事业,贡献卓著。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善。乾隆帝喜欢题诗撰联。清代三百年显楹联高手无数,记述抒情议论入联,1612字长联乃古今之最。晚清时,对联创新,白话文,新体诗.长联平仄要求不严,长联.对联在楹联史上具有重要地位。3民国时,国难宁,民难生,忧国忧民佳作多现。3新中国八十年代,传统文化复兴,全国楹联学会及爱好者云起,成全新时代,3对联这可古老常青树必枝繁叶茂,越来越好。
评语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21 
   我是肥乡一名民间文学爱好者,平时擅长写民间故事。对联知识生疏。自进入本学堂,认真阅读讲义,对对联知识方有初步认识。了解对联简史是先秦的桃符演变成春联,并与同步发展的文体合二而一形成对联。对联是“对”和'联‘的合称。后经多个朝代逐步完善,明清两代对联达到鼎盛时期。朱元璋.乾隆皆是对联的爱好者推动者。新中国后的八十年代,传统文化复兴,对联又走向了新时代。初学者必须了解对联概念,对联是一种与古典诗词一脉相乘的文体形式,也是最核心的内涵。又是一种民间应用极广的民俗习惯。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从狭义上讲,对联是一种文体形式,广义的对联是一种文化现象。了解对联术语是进入对联大门的金鈅匙。知道每个术语是什么意思。方能去写对联。掌握对联的分类又是学习对联的必修课。不同的内容.用途.场合对联的写作就要分类。对于初学者来说,全面了解对联多方面的知识尤为重要。循序渐进,慢慢消化,争取学出好成绩,不负老师们的期望。
评语
比较真实。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4 16:06 编辑

学号
3105
网名
墨少
总分
84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
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8
2.联律:
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陈方镛《楹联新话》:“古传诗律,未闻有所谓联律者。”联律只是从近几十年来的习惯提法。8
3.节奏:
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前者是两个字为一节奏,后者按实际词语的节奏,因汉语两音节词语占多数,故二者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8
4.领字:
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 8
5.对课: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由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24 
对联起源总说不一,大致如下
一、一说出自先秦时期的桃符,3也有人认为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3而后从桃符演变成春联,并与同步发展的文体合二而一,形成了最初的对联形式。据《宋代楹联辑要》所载,孟昶花园中有百花谭,兵部尚书王瑶题句曰:“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园林对联了。又云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识》有这段记载,说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这比孟昶的那副对联要早四五百年。3
二、自觉运用对句艺术应用于创作中,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文体,很讲究文采和韵律,最大特点是讲究骈偶对仗。3
三、、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如:“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3
四、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3而到了元代较之前有些冷落,3对联真正达到鼎盛则在明清两代。3期间,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列入科举考试中。因此高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由此可见对联之鼎盛。
现在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人们惯于在百忙之中用这种简洁的文体形式来咏物,言情等,对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联这一古老的长青树,必将展示诱人的姿容,迎来繁茂的明天!3   另:字数超出,扣3分
评语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20 
一、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春节时贴的叫春联。
二、对联长短没要求,但必须上下联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三、对联对联,既要对,也就是要和出句的字数对,平仄对,意思对,包括正对,反对,无情对,流水对等;更要联,要和出句意思相连贯,意境相连句子才能构成统一整体,才是灵魂所在。只对不联或者只联不对都不称之为对联,二者是缺一不可。
四、对联用字要精练,要注重联眼和领字的巧妙、凝练的运用。
五、不要太直白,要学会借物咏志,借景抒情方能令人回味无穷。
六、句子表达可以用夸张等手法但要合情合理,令人产生共鸣。
评语
有些表述不太准,后面好像超纲了。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5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4 16:09 编辑

学号
3106
网名
墨笔玲珑
总分
90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8
2.联律:对联的格律。主要包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8
3.节奏: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8
4.领字: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8
5.对课: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30 
对联的起源,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演变成春联,随后形成了最初的对联形式。3楹联界对此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3近期有人认为,我国最早有载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3而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3由永明体发展而来的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已经是完全成熟的对联了,并对后世对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到了元代,较之前显得冷落。3对联真正达到鼎盛则在明清两代,3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杰作传世,晚清时期,对联写作手法有了很大创新,出现了长联,而长联的平仄要求也没那么严格。3到了民国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之作,其中尤以四川刘师亮为驰名。3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爱好者越来越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3
评语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20 
要求:可以结合讲义和辅助阅读的内容来谈,提出核心内容即可,400字以内,不得原篇复制,字数超过酌情扣分。
借讲义的定义:对联是一种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文体形式,这是“对联”一词最为核心的内涵,在它之下,有“对子”或“巧对”这种尚构不成文体的文字形态,而在这一核心内容之外,是一种应用面极广的民间风俗习惯,以至于从宏观上说,它已构成了一种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最初接触的对联,是从新年时家里贴的春联开始,通过了解学习,才知道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也了解到它的六大要素:上下联字句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和内容相关。它以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概括力强为特色,应用广泛。从讲义中,还了解到很多相关的名词术语,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根据不同形式对对联的分类也做了了解。虽然是浅浅的接触,但是相信随着今后的学习,书本上概念化的东西会发酵成琼酿,让人流连忘返。对联,短小精悍的话语中却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既是交流的平台,也是展示语言魅力的舞台。期待大家的精彩!
评语
不够深入。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6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4 16:11 编辑

学号
3102
网名
飘红
总分
93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8
2.联律: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8
3.节奏: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8
4.领字: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8
5.对课: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30 
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从桃符演变成春联,形成了最初的对联形式。3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到了宋代,人们已用红纸代替桃木板,把祈求吉祥或驱鬼避邪的联句写在纸上,贴在门上,这便门贴。自觉运用对句艺术应用于创作中,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3到了南朝,诗人以作诗工稳为胜。齐、梁时期,著名诗人沈约创造了“永明体”。 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3但近年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3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3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3朱元璋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3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晚清时期,随着语言变化和白话文、新体诗出现,长联的平仄要求不像过去那么严格了。3到了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忧国忧民之作。3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3
评语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23 
对联,文明中国的独特文化。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指以对偶句为基本特征的有独立意义的文学形式,由上联和下联组成。它是在骈文和律诗基础上形成的,历史悠久。对联还有许多其他名称,如对子、对句、对语、楹联、楹句、楹语、联句、联语、连语、联对……
贴对联是我国传统民俗。对联在形式上表现为上下联字句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和内容相关。这种既“对”又“联”的对称关系正是对联独特的形式特征。“联”,这才是一个完美的整体。联,就是上下两句必须是有关联的,它一般通过因果、衬托、呼应、排比、反证等写作手法,使这两个句子共同表达出一个意思、意境,这就是对联的本质。对联寥寥数字,即可表达出一种观点、看法、意愿、意境和景象,主题鲜明。
评语
比较准确。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7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4 16:20 编辑

学号
3123
网名
文心致远
总分
55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2. 联律: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3. 节奏: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前者是两个字为一节奏,后者按实际词语的节奏,因汉语两音节词语占多数,故二者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    4. 领字: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    5. 对课: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由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15 
    1. 起源期:对联起源,楹联界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3    2. 成熟期:不少学者认为隋唐应为对联的成熟年代。3虽然永明体的产生,为对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铺垫作用,3但直到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后,才逐步形成“摘句欣赏评品”风气,对联艺术此时才得到进一步传播、发扬、提升。    3. 鼎盛期:明清时代对联真正达到鼎盛,3期间,统治阶级还将对联列入科举考试,至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    近代,尤其是80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对联这一古老的文学长青树,正展示诱人姿容,迈向一个崭新时代!3
评语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0 
入门容易,学精则艰;成于善思,贵在坚持。
评语
这是学习的态度,不是对对联的认识。没体现对联的任何东西。学习什么都该如此。既然谈到了学习的态度,自己为什么不能好好端正一下呢。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8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4 16:21 编辑

学号
3126
网名
一点凝胭
总分
   71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8
2.联律: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8
3.节奏: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8
4.领字: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8
5.对课: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由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9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3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3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3
评语
题目是对联的发展史,而回答内容大部分是在说对联的特征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22 
对联,又称联句、对句,文明中国的独特文化。它言简意赅,雅俗共赏,广为人爱。因对联字数不多,有一定的规则和要求,但又要表现作者的意境,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文人骚客,更爱伺弄,同时它与古诗又有密切的联系。当今太平盛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高涨,相信对联这种文化娱乐形式,会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
    对联的基本规则和要求——
    对联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连在一起对仗工整的两句话。其基本要求有四:
    第一,字数对等。若不等,那就是普通的句子。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这两句话中每个字的词义必须对仗,一般的要求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量词对量词,其它的诸如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也都必须对仗。如,天对地(名词对名词),移对动(动词对动词),高对低(形容词对形容词),一对十(量词对量词)。凡如天对移(名词对动词)、高对一(形容词对量词),就不符合要求了。说到对联中的对仗,可参考《声律启蒙》。
评语
认识尚可。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9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4 16:23 编辑

学号
3118
网名
溪边浣纱
总分
87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8
    2.联律: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陈方镛《楹联新话》:“古传诗律,未闻有所谓联律者。”联律只是从近几十年来的习惯提法。8
    3.节奏: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前者是两个字为一节奏,后者按实际词语的节奏,因汉语两音节词语占多数,故二者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8
    4.领字: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8
    5.对课: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由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24 
   对联是我国传统中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始于五代,成熟于隋唐,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9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3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相传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出自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3在唐代律诗创作中,诗人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3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3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3
评语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23 
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所独有的一种文艺形式,以其音韵协调、形式工整、短小精悍、意蕴丰富等特点吸引着广大楹联爱好者;对联内容或写景抒情,或咏物言志,往往虚实相生,富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充分凝聚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
  对联只有上联和下联,句式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每联的字数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从内容看,上下联内容有一定的逻辑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内涵。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深深体会到,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评语
尚可。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4 16:26 编辑

学号
3114
网名
一只大猫_
总分
77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8
2.联律: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陈方镛《楹联新话》:“古传诗律,未闻有所谓联律者。”联律只是从近几十年来的习惯提法。8
3.节奏: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前者是两个字为一节奏,后者按实际词语的节奏,因汉语两音节词语占多数,故二者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8
4.领字: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8
5.对课: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由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15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9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3它鼎盛于明清时代,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3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评语
题目是对联的发展史 答题内容大多是在说什么是对联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22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评语
 所叙太杂,缺少条理。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4 19:17 编辑

学号
3101
网名
冰暖茶/咖啡
总分
88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
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8
2.联律
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陈方镛《楹联新话》:“古传诗律,未闻有所谓联律者。”联律只是从近几十年来的习惯提法。8
3.节奏
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前者是两个字为一节奏,后者按实际词语的节奏,因汉语两音节词语占多数,故二者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8
4.领字
领字: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8
5.对课
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由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27
对联之起源较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从桃符演变成春联,形成了最初的对联形式。自觉运用对句艺术应用于创作中,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6
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3
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3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3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则在明清两代。期间,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列入科举考试中。3
晚清时期,对联写作手法有了很大创新,不过随着语言变化和白话文、新体诗出现,长联的平仄要求不像过去那么严格了。由于长联的出现,使得清代对联在我国楹联史上具有重要地位。3
到了民国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之作,其中尤以四川刘师亮为驰名。3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我们欣慰地看到,对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联这一古老的长青树,必将展示诱人的姿容,迎来繁茂的明天!3
评语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21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对联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动词是对联的联眼,也就是对联的心脏和灵魂,关乎到对联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要求字数、词性、平仄都相对。 对联的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反,意境相谐,上句仄收,下句平收,避免重字(特殊情况和虚词除外——如“之乎哉也”等);句中避免孤平、孤仄和三平三仄尾。
然而,从古至今,大多数联人都把立意——也就是意境作为联的灵魂,格律是为立意服务的;也就是说,立意为本,格律为末。当然,立意和格律双佳是最好的选择。注意了以上三个“相对”,只是能做到对句可以对仗工整了。但要做到上下联“绝配”,还须注意意境的融合。上下联所言之物,要能联系在同一场景、空间、时间内。若上下联所言之物毫无关联,则为“隔景”,难成佳对。
综上所述,做好前三个“相对”,再注意一下意境的融合,多加练习,渐渐地便可遣词随意、用字准确,对出好句! 
评语
认识尚可,不过离第一讲的内容有点远。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逝者如斯 于 2013-6-25 09:31 编辑

学号
3201
网名
君子藏器
总分
71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
出句: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8
2.联律
联律: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陈方镛《楹联新话》:“古传诗律,未闻有所谓联律者。”联律只是从近几十年来的习惯提法。8
3.节奏
节奏: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前者是两个字为一节奏,后者按实际词语的节奏,因汉语两音节词语占多数,故二者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8
4.领字
领字: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8
5.对课
对课: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由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21
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3 但近年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比孟昶的那副对联要早四五百年。3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3由永明体发展而来的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已经是完全成熟的对联了,并对后世对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对联真正达到鼎盛则在明清两代。3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晚清时期,对联写作手法有了很大创新,不过随着语言变化和白话文、新体诗出现,长联的平仄要求不像过去那么严格了3。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这一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各地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纷纷举办。3
评语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10 
我主要结合对联的特点来浅析对对联的认识,对联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不同于其他文体。
2、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
3、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对联涉及面很广,其实用性不言而喻。其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其语言的艺术性,还体现在其与书法的结合与统一,对联意境与书法风格的一致。
4、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对联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至若逢年过节,家家写之,户户贴之,实为文学中之最通俗者。但是,对联俗而能雅,其对道、联艺博大精深。
5、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对联是一种文体,具有严肃性。楹联历来被很多人视为笔墨游戏,虽为偏见,但也说明了楹联具有游戏性的特点。
评语
 这是预科一班和预科二班的讲义,离题太远。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4 20:22 编辑

学号
3223
网名
雨晨儿
总分
81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8
2.联律: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陈方镛《楹联新话》:“古传诗律,未闻有所谓联律者。”联律只是从近几十年来的习惯提法。8
3.节奏: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前者是两个字为一节奏,后者按实际词语的节奏,因汉语两音节词语占多数,故二者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8
4.领字: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8
5.对课: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由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
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18 
对联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从桃符演变成春联,并与同步发展的文体合二而一,形成了最初的对联形式。对联与其他文体相比,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对偶句形式。
   远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以用于驱鬼除邪。后来,人们将这一习俗继承下来。到了宋代,人们已用红纸代替桃木板,把祈求吉祥或驱鬼避邪的联句写在纸上,贴在门上,这便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门贴。对联的成熟于隋唐。在唐代律诗创作中,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对联真正达到鼎盛则在明清两代。期间,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列入科举考试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这一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
评语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23
对联”也叫“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叫“春联”。对联是中国所独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凝聚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形象体现。对联缘于汉语的对偶修辞,这是由方块汉字所具有的形、音、义相统一的特点决定的。对联包括对和联,联就是意思相联,如果不相联就不是对联,上下两股要服务于一个主题。对是指上下两个句子的字数一样,平仄相反,词性对品,词组的结构要对应,对联文学中,对偶为对联的基本特征。从严密程度上可分为严对与宽对。
评语
尚可。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4 22:49 编辑

学号
3225
网名
牧荑
总分
90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8
2.联律: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8
3.节奏: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前者是两个字为一节奏,后者按实际词语的节奏,因汉语两音节词语占多数,故二者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8
4.领字: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8
5.对课: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由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27 
对联的起源据说是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从桃符演变成春联。对联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对偶句形式。对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上古书籍中的对偶句影响。对偶句式、句法,早在先秦之前就已形成。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已经是完全成熟的对联了,这对后世对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对联真正达到鼎盛则在明清两代。期间,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列入科举考试中。到了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清代300年间,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晚清时期,对联写作手法有了很大创新。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对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联这一古老的长青树,必将展示诱人的姿容,迎来繁茂的明天!
评语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23 
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指以对偶句为基本特征的有独立意义的文学形式,由上联和下联组成。贴对联是我国传统民俗。对联一词始出现于明代。
对联作为一种载体,把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以精炼、优美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使得对联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对联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直到今日,对联的写作手法还在不断地创新。
    对联的故事也听了一些看了一些,常常为主人公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才思而叹服。在没进入联都之前对对联的理解就是根据上联内容,对出下联内容即可,至于对出的联的质量高低那就得看个人的文化修养了。不知道对联还有许多的讲究,不光是联格的多样化,分类的多样化,更有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等严格的要求。就是因为对联的难,也让我产生对对联由敬、怕到喜欢、想学。我希望通过联都学堂,把我带进对联这个美妙的世界,酣畅淋漓地享受对联带给我的愉悦。
评语
比较真实,但赘语略多。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4 22:42 编辑

学号
3205
网名
无心散人
总分
88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37 
1.出句:指某人先出待对的上联或下联。8
2.联律:即对联的格律。是指做联时所应遵循的“字句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和谐、内容相关”等规则7
3.节奏:指联句中的语气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声律节奏是指按马蹄韵统一划分的两字一节的语气停顿规律;语气节奏是指由词语实际意义自然形成的语气停顿规律。因词语中以两音节词,为多数,故二者大部分能重合。7
4.领字:指为了使语句更加舒畅生动和更富有魅力,而加于词曲或对联某句前起统领作用的字。领字数多为一至三个。它们可不受平仄限制。带分句的较长一点的联常用领字。 7
5.对课:指在旧时的私塾中,老师出句学生对句后再讲评的课堂教学形式。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27 
据说,远在周秦的时候,人们在桃木板上画上神像,以祛鬼瘴。即所谓桃符。后来,人们用红纸代替了桃木板,并写上祈求吉祥或驱鬼避邪的语句,贴于门上。这就形成了门贴。到了魏晋,人们又用古籍中的对偶句去写门贴,这就形成了的对联。虽还很不工整,但已初具对联之雏形。等到了五代,除夕题对联已成习俗,对联的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尽管尚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且又题于门上,已算是较正式的对联了。后来对联又受律诗中颔联和颈联的影响,便产生了一定的格律,对联就越加工整了。到了隋唐,对联已趋成熟。因受统治阶级重视与否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后来各朝代对联的发展情况不一,宋朝时有一定发展,元朝时没什么发展而明清两代却是对联发展的鼎盛时期。内忧外患的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忧国忧民之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各地的楹联组织及活动如雨后春笋,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楹联这一华夏文苑中的奇葩,必将会更加绚丽多彩!
评语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24 
对联,这种由古代桃符、门贴,结合对偶句和诗词发展起来的,由上联和下联有机组合成的独立的文体形式,凝聚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她是汉语言文化所独具的文化艺术形式。她之所以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因为她符合中华民族“对称、和谐、言简意赅、深刻、稳重”等主流审美观。其具体表现在“字句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和谐、内容相关”上。这是对联的基本特征。前五者是对联的外在形式,简称为对;后者指上下联之间的意义相关联,简称为联。可见,对联是对和联的合称。所以 ,只有同时具备了对与联,才能算是一副完整的对联。即要求既对又联,不可重此轻彼。以上六条,正是已被公认的对联的格律。它是每一位对联撰写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
评语
比较认真。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4 22:57 编辑

学号
3216
网名
瑞雪簪梅
总分
86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
答:出句: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8
2.联律
答: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陈方镛《楹联新话》:“古传诗律,未闻有所谓联律者。”联律只是从近几十年来的习惯提法。8
3、节奏
答: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前者是两个字为一节奏,后者按实际词语的节奏,因汉语两音节词语占多数,故二者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8
4、领字
答: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8
5、对课
答: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由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27 
对联的最初起源众说不一。其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是从桃符变成春联的。并与发展的文体合二为一形成了最初的对联形式。对联最明显的特点是对偶句形式。
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贴桃符的习俗,以用于驱鬼避邪。对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了古书籍中的对偶句影响并且用于创作之中,例如司马相如等赋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骈偶对仗。这为以后的对联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这也是大多数人的说法。还有一点是公认的,由永明体发展而来的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已经是完全成熟的对联了,并对后世对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则在明清两代。期间,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列入科举考试中。
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杰作传世。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文化得以复兴。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爱好者越来越多;愿对联这一古老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评语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19 
话说对联最早我眼中的就是过年时家家户户贴门联。哪时没有什么太多的印象。来到咱联都的预科班才让我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这儿,我说说个人对对联的了解。主要是对联的一些基础知识。希望能和大家互相学习、进步。
【 字数相对】
上下联的字数须一致。
【词性相对】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
【平仄相对】
字的声调,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对对子,“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偶数字一定要与出句平仄相对,奇数字除最后一个字外,其它的则要求没那么严。
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与出句平仄相对。仄起平收,辨别上下联,看的就是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仄为上,平为下。
【意境相对】
对联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两句话。
所谓对联,就是“对”与“联”,前三个要求是“对”,后一个要求是“联”,这才是一个完美的整体。联,就是上下两句必须是有关联的,它一般通过因果、衬托、呼应、排比、反证等写作手法,使这两个句子共同表达出一个意思、意境,这就是对联的本质。
注意了以上三个“相对”,只要字词连贯、表意清晰,对句就可以做到对仗工整了。
但要做到上下联“绝配”,还须注意意境的融合。
以上便是我个人对对联基础知识的认识及理解。如有遗漏、不妥之处还望老师和同学们补充指正。
评语
字数多,赘语也多,欠凝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4 23:00 编辑

学号
3209
网名
我期待的未来
总分
84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
答;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8
2.联律
答;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8
3.节奏
答;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前者是两个字为一节奏,后者按实际词语的节奏,因汉语两音节词语占多数,故二者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8
4.领字
答;
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8
5.对课
答;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由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24 
对联: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从桃符演变成春联,形成了最初的对联形式。到了宋代,人们已用红纸代替桃木板,贴在门上,这便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门贴。
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园林对联了。有一点是公认的,由永明体发展而来的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已经是完全成熟的对联了,并对后世对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对联真正达到鼎盛则在明清两代,到了民国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之作,其中尤以四川刘师亮为驰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
评语
表述欠条理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20 
对联是一种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文体形式,这是“对联”一词最为核心的内涵,在它之下,有“对子”或“巧对”这种尚构不成文体的文字形态,而在这一核心内容之外,是一种应用面极广的民间风俗习惯,以至于从宏观上说,它已构成了一种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简言之:狭义的对联是一种文体形式,广义的对联是一类文化现象。
对联: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指以对偶句为基本特征的有独立意义的文学形式,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也叫上比、对公。上联一般以仄声收尾,张贴于面对的右侧。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也叫上比、对公。上联一般以仄声收尾,张贴于面对的右侧。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又叫下比,对母。下联一般应以平声收尾。张贴于面对的左侧。
对联就是上下两个分句相联的句式,词语对偶,它是上下联字数对等,词性对品,词组结构对应,句读节奏对拍。音调对立,本句相邻音节点平仄对替,上下对应因节点平仄对立的一种文学形式。
评语
复制过多。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4 23:49 编辑

学号
3217
网名
张洪欣
总分
79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8
2.联律: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8
3.节奏: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前者是两个字为一节奏,后者按实际词语的节奏,因汉语两音节词语占多数,故二者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8
4.领字::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8
5.对课: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由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24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也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五代后蜀主孟昶亲自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律诗中常出现佳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传统对联文化得以复兴。当今,各地楹联组织蓬勃发展,对联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评语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15
对联短小精悍,学习和写作对联能够从多方面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首先,学写对联可以有效培养我们的的词语运用能力。写联本身就是一个遣词造句的过程,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和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其次,写联有助于培养我们恰当运用修辞和把握句子结构的能力。对联的根本特点是对偶, 写好对联,重要环节之一是理清句子的结构,这样才能保持“句式一致”。
再次,对联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素养,促使我们阅读古诗文、逐步积累积累语言素材。因而对写作有重要帮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联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我们在写联的过程中能调动大脑积极思考,有利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敏捷度。
由此可见,学习对联,大有益处,我们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应该想方设法,学好联,写好联,努力提高创作水平。
评语
这是对联的作用,离题过远。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5 00:01 编辑

学号
3207
网名
海娜
总分
  91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指别人先出的半联,所出的可能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均称出句。8
2联律: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大致规范。联律只是近些年的习惯提法。8
3节奏: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为音律节奏和语义节奏。前者是两字为一节奏,后者按实际词语的节奏,因汉语两音节词语占多数,故二者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8
4领字:指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一定统领作用的字。8
5对课: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也称课对。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有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26 
关于对联的起源,个人认为最初的雏形是先秦时期的桃符,后来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春联又与当时的文体结合,形成最初的对联形式。对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古书籍中对偶句的影响。对联明显的特征就是对偶句形式。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唐代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对句和四处题联了。到了宋代,门上贴对联已是普遍风俗。相比之下,元代对联相对较少。著名诗人沈约创造了“永明体”,严格要求对仗和声律,为以后对联的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联真正达到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当时对联被列入科举考试中,因此文人墨客,王公大臣皆通联对。清代300年间,由于文体产生了变化,记叙、抒情、议论都可以入联,更涌现出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等。晚晴对联写法又有了很大创新,长联的平仄要求不想归去那么严格了。民国时期的对联多以忧国忧民制作为主。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文化得到复兴,越来越多的楹联爱好者出现,让对联这一古老的国粹得意重放异彩,发扬光大。
评语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25
我觉得所谓对联,是分开的两个词:对和联。我对“对”的理解是,成对的东西就要一样,文字上的表现就是:
1.上下字数一样。
2.上下每组相对应的停顿节拍的长短一样。
3.如果有分句,标点符号也要一样。
4.还有相对应的词,词性也得相同。
所谓“联”,应该是有关联吧。上下两句合起来表达同一片景色,同一份心情,或是同一件事情等等。
呵呵,合起来说就是一对字数一样,上下对应的有相关意思的两个小段子的组合,简称“对联”。对联的上联要以仄音结束,下联以平声收尾。
到此为止,只能理解这么多了,敬请老师观临指导!
评语
简单而全面。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主题
357

3162

帖子

11

精华

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此货很二

Rank: 6Rank: 6

UID
44796
经验
11947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254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3-25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08: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韵菀 于 2013-6-25 00:02 编辑

学号
3221
网名
灵之雁
总分
  85 
题目一  评阅:韵菀
得分
  40 
1.出句 :所谓出句,就是别人出的半联,有可能是上联,也可能是下联,统称出句。8
2.联律:也就是对联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结构,节奏,用韵,平仄,对仗等大致规范。8
3.节奏: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语音,语义的停顿规律。分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8
4.领字:领字是指词曲和对联中,在句前有统领作用的字。对联领字是词曲领字的发展,其平仄要求一般不严。可分为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8
5.对课:也称课对。是旧时私塾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汉语文字语音知识,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一般是教书先生出上句,由学生来对,由短及长,通过讲评传授给学生对对子的道理和方法。8
评语
 
题目二  评阅:清风素月
得分
26 
最初的对联,最大的特点是对偶句形式。
在周秦时代,明间以挂桃符来驱鬼除邪。到了宋代,用来辟邪祈福的桃符就成了如今的门联。在先秦时代对偶句式,句法就形成,但真正自觉运用对句艺术应用于创作中,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                 
在南朝,诗人以作诗工稳为胜。齐、梁时期,著名诗人沈约创造了严格要求对仗和声律的“永明体”,并有了“四声八病”之说,为以后的对联走向了成熟提供了良好条件。
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刘令娴兄妹所作,比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要早四五百年。对联的成熟在隋唐,期间涌现出大批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等。明,清两代因为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列入科举考试中,也就在这期间达到了最鼎盛时期。史上1612字的长联也是在清朝出现。而在元朝,对联曾遭冷落。清末至民国,中国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学者们更多的是用对联来忧国忧民,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到了八十年代,在改革大潮下,对联又展示诱人的姿容,迎来繁茂的明天。
评语
 
题目三  评阅:逝者如斯
得分
19 
对联是一种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文体形式,也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凝聚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形象体现。
对联在形式上表现为上下联字句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和内容相关的形式特征。
一般上联仄收贴于门的右侧,下联平收贴于门的左侧。中联和短联以单边数字分5言7言,而长联以字总数计算,不称言而称字。
对联的分类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探索的角度不同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
现代对联从宏观上分为“文学编”、“实用编”和“谐巧编
在“文学编“中,根据文学的普遍特性,又分成“说理类”、“写景类”和“抒情类”。
“说理类”包括:励志联、修身联、处世联、治学联、惜时联、勤政联、治家联、交友联。“写景类”包括:山水联、园林联。“抒情类”包括:自题联、赠人联、杂题联。
在“实用编”中,根据具体的实用领域,其下发成“时令类”、“行业类”、“庆吊类”、“古建类”和“宗教类”。
在“谐巧编”中,收录以谐趣和技巧为主要特征的联语,因讽刺联大多依靠文字上的技巧或戏谑的语言来达到讽刺的目的,所以也归入此编中。继分“谐趣类”、“巧妙类”、“集联类”和“诗钟类”。
评语
赘语过多。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22 01:28 , Processed in 0.11081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