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大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2005年度殿试 第三题联评汇总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4155 小时
主题
241

3790

帖子

7

精华

5万

积分

联都元老

副站长

Rank: 10Rank: 10

UID
19
经验
758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15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1
发表于 2006-2-10 16:54 | 只看该作者

十一号卷

小池波皱风三面; 乱石崖围月一弯。 ——题江西石钟山且闲亭 评: 上联微风拂水,轻波碎浪 清凉之意迎面扑来 ,风三面是此联的精彩新奇之处 联作者在这里留了一个伏笔 : 怎么会只有三面来风?答案在下联 原来小池形似弯月,周围乱石堆崖 则凹处自然背风 同样,月一弯也是此联的精彩之处 此月既以实指 也可状物,读到此处,不由的为联作者的匠心独具而莞儿一笑 顾名思意,且闲亭, 既是游客到此可以暂且闲坐一下 闲雅一番的意思 , 那么有什么值得闲坐的呢?联作者抓住这一点,表面上只是写景状物,和且闲亭毫无关系,但实际上却刻意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为亭名作了个很好的注解。构思精巧是此联一大的特点。 枫叶荻花秋瑟瑟; 闲云潭影日悠悠。 ——题江西石钟山江天一览亭 评: 上联枫叶荻花,一在山, 一在水, 都是要成片才能成为风景的植物。 联作者通过对特定意象的描写,再加上秋天特有的物候特征,寥寥数字就展现了一幅视野开阔的山水图。下联 闲云潭影 一在天 一在地 如果说上联采用的是远近平视的角度 那么下联采用的就是上下高低的视角 再次拓展画面 从而使得景象更加开阔壮观。 此联的创作手法和题且闲亭联同出一辙 都是采用对景物的描写来注解亭名,暗用“会当绝岭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用来题江天一览亭是再好不过了, 取象精确是此联的一大特点。 到处便为家,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 他年谁是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 ——题吴城全楚会馆 评: 上联通过对“到处便为家”的凄凉 异乡望月的苦思 极力渲染了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孤独 无奈 读之百感交集 催人泪下。尾句巧化“举杯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意而不着痕迹。下联话锋一转 以豪迈的语气 道出了游子意气风发的情怀 特别是起句,颇有点指点江山的味道。一扫上联的颓丧之气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 。尾句同样化用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意 此联在创作上采用了反对的手法 反映出全楚会馆的同乡虽身处异地 但不忘故乡 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兼以楚尾吴头点出会馆的地理位置;衡峰鄂渚点出“全楚”馆名的来由 可谓面面俱到而衔接自然 。巧用地理特性,化用诗意是此联的两大特点。

第三题笔墨铺张,一、二较严谨。得分:32分

十二号卷

小池波皱风三面; 乱石崖围月一弯。 ——题江西石钟山且闲亭 [鉴赏] 这是一幅风景名胜联。短短的十四个字,把且闲亭依山傍水、独揽风月的绮丽景色描写的淋漓尽致。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此联采用了互相衬托,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上联写动,“波皱”照应了后面的“三面来风”,把小池之水在风中漾起阵阵涟漪的景象,描写的惟妙惟肖,使人如身临其境,似乎也被那凉爽的清风所包围,不禁心旷神怡。下联写静,乱石高耸林立,环绕亭周,抬头仰望,不想一轮皎月正耀当头,正是“众石捧月”,刚柔相映成趣,妙不可言。另有小池的精巧雅致与乱石的苍劲突兀,风的清爽宜人与月的静谧典雅,其间相互衬托而又巧妙结合。更兼联中“皱”“围”二字使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增添了景物的生动鲜活。这些艺术手法的使用,使对联产生出较高的艺术效果,倍增诗情画意。 此联是一副正对联,它不仅文辞优美,意境高远,而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炼字精道,堪称一幅优秀的风景名胜联。 枫叶荻花秋瑟瑟; 闲云潭影日悠悠。 ——题江西石钟山江天一览亭 [鉴赏]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下两联分别来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全联描写了江天一览亭秋季时枫舞荻飞、云闲潭静的美丽景致,表达了作者对山河景致的赞美和恬淡自得的心境。 上联选用了秋天的典型代表事物枫叶、荻花,点明了景物、时节,又用瑟瑟一词来渲染出淡淡的忧伤情绪,整体的构图意象风格萧然而不颓废。下联则选择了“闲云”“潭影”和“日”来应对,而悠悠一词的使用,更加突出了画面的悠然恬静。上下句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了一副优美完整的秋日丽图。 整幅联通过对“叶”、“花”、“云”、“影”的描写,和瑟瑟、悠悠的叠字运用,烘托出此间秋日色彩的斑斓景致,生动地描述了江天一览亭的美丽景色,并表达了作者恬淡悠然的心境。 此联把不同风格的两个诗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意境,浑然天成,不失为一幅上乘之作! 到处便为家,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 他年谁是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 ——题吴城全楚会馆 [鉴赏] 本联名为题景联,实乃是借景抒怀之作。 上联的“到处便为家”、“异地”道出作者身处异乡为异客,使人顿生沧桑之感。“楚尾吴头”说明了吴城全楚会馆的地理位置(吴城,春秋战国时属楚地,与吴相连,故有“楚尾吴头”之称),也间接的指出了吴城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后一分句“异地同临明月色”则与“到处便为家”相呼应,写出了游子胸怀,作者离乡背井,四海为家,却能随遇而安,发出“同临明月”的感慨,显示出作者广阔豁达的胸襟。下联的首分句“他年谁是主”以问句的形式出现,体现出作者对时局的迷茫和担忧。而这“衡峰鄂渚”日后不知将由谁主沉浮。“天涯都作比邻看”化用了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昭示了人间岁月沧桑,天地日月浮沉,令人感慨万千! 此联中“他年谁是主”运用提问的手法,“楚尾吴头”“衡峰鄂渚”引经据典,“天涯都作比邻看”化用古诗,多种艺术手法合理的运用,巧妙的结合,赋予联语丰富的感情,把作者超脱的胸怀和对清王朝风雨飘摇的局势的喟叹,表达的极致充分和恰倒好处。不愧是楹联中之上品。

得分:30分

十三号卷

枫叶荻花秋瑟瑟; 闲云潭影日悠悠。 ——题江西石钟山江天一览亭 妄评:彭雪琴身为湘军一将领,一生戎马生涯,然又一生拓联无数,而佳联更教人叹为观止。此集句联无论从意境、对仗及背景均属上上乘之作。上联集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下联集王勃《滕王阁序》中“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句。上下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无意间浑似天成,尤联尾叠字,不仅将景色尽收笔下,更将作者及联者心怀暗含,咏来寓意无穷。更为巧合的是上下联作者同为唐代著名诗人并同为山西籍诗人,更同咏江西风物,为此联又添一分韵色。江西石钟山江天一览亭小子无缘一睹壮景,从联中所诉,但想当时景物恐被此联已尽收,联者心意也表露无遗。和景、境、意于一体,恐用“绝妙”两字尚未能及其意! 到处便为家,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 他年谁是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 ——题吴城全楚会馆 首先,此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上联由会馆意起,转地域之特点,以明月共照述情,下联由再会馆意起,合两地风物,用天涯比邻之心怀收联。全联即表会馆之用处、两地之风情,又寄来会馆人之思乡及和气生财之意! 小池波皱风三面; 乱石崖围月一弯。 ——题江西石钟山且闲亭 全联平仄和律,对仗工整。小池、波、乱石、崖、风、月组成了一副动感美景。此联巧妙写景,轻勾淡描,却静中有动。好联、妙联。

得分:28分

十四号卷

小池波皱风三面; 乱石崖围月一弯。 ——题江西石钟山且闲亭 此为风景名胜联。三面来风,小池波起,乱石耸立,晓月高悬,好一幅忙里偷闲图,言简意明,与“且闲亭”题意紧扣,声律合对仗工稳,佳! 枫叶荻花秋瑟瑟; 闲云潭影日悠悠。 ——题江西石钟山江天一览亭 此为集句联,上联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下联出自王勃的《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愁。”两句都写秋景,放在一起声律合对仗工稳,犹如天成。遥想作者在一览江天、观望枫叶荻花闲云潭影时,一定也想到了白居易、王勃两位诗人的命运,虽满怀抱负却难以实现,遭遇心情皆与己同。借写景感怀身世,时间跨越几百年,思想在这里得到统一。妙! 到处便为家,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 他年谁是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 ——题吴城全楚会馆 此联为五、五、七言句,句脚规则为平平仄/仄仄平,声律合对仗工稳,遣词考究,引用典故。楚尾吴头——吴城,今属江西省永修县,春秋战国时属楚地,与吴相连,故有“楚尾吴头”之称;鄂渚——即鄂州,《楚辞·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相传在今湖北省武汉黄鹄山上游三百步长江中,隋改郢州(今武昌)为鄂州,即因渚而名。上联写游子胸怀,背井离乡,四海为家,却感到“异地同临明月色”,下联写时世光景,吴城连接衡峰、鄂渚,虽说“天涯都作比邻看”,可毕竟岁月无情,他年又将谁主沉浮呢?联语大气超脱胸怀广阔,同时又流露出对时局的担忧。上联“异地同临明月色”有苏东坡《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意,下联“天涯都作比邻看”又化自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句。整联富于感情,由近及远、推己及国,寥寥数字却流露出忧国忧民的胸怀博大,堪称大手笔。

得分:26分

十五号卷

“典型”与“非典型”——彭玉麟联例漫谈 在没看到彭玉麟生平之前,惯性思维中彭公应是一介书生,考史演论、著书立说,如此如此。一看生平,舌头伸出老长,原来让彭公真正青史留名的却是其非同寻常的戎马生涯。这位被张之洞视为国之砥柱,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的风流人物,眉目凌厉、性格刚直,治军有方、颇多战功,曾六次坚辞朝廷高官任命,而中法战争爆发,却以残病之躯亲赴前线,为国效命,真个是高格傲骨,顶天立地!一个有血有肉的奇男子形象在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人如其联,联如其人”,回过头来看三副联,再参考查到的资料,就有点意思了。 第一副虽是风景联,但寄意隐约,波澜内隐,似可见彭公内心里的情感动静、思绪起伏,犹以“风三面”、“乱”字处可见玄机。彭公所处时代,清廷腐败,民生多艰,内忧外患,战乱丛生,彭公作为朝廷要臣,深知责任之大、肩担之重,自不敢退避懈怠,报国救民之志始终充溢于胸:“小池”屡起波澜,是因为多面来风,“乱石崖围”中,自有“月一弯”照亮苍穹……国有彭公,幸甚! 第三副堪为千古名联,古今评论颇多。彭公之胸怀性情眼界,此联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作为清廷长江水师的最高统领,彭公四海为家,常年奔波前线、冲杀疆场,却作达观语,而时局的动荡更加重了彭公本就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吟哦处似可见彭公立于风雨潮头,神情凝重,伟岸的身影成为那个危难时代的一面不倒旗帜!作为文人出身的武官,彭公明史经世,更有高远之思:所到即为家,这国土虽辽远,但山河一脉,同样都有明月照临呵!他日谁来主持大地沉浮,把这江山一统,合为一家,共享升平呢?历史、当下、未来,国家、百姓、个人……这种家国一体、人联归一的境界怎能不散发出深沉浑厚的艺术美感呢?! 对比以上彭公的“典型”联例,第二副就有点“非典型”的感觉了。该联题址和作者本就有争议,一说是阮元题于南昌百花洲,一说就是彭公题于九江湖口石钟山江天一览亭(网上竟还有记录说题于杭州西湖迎翠轩,估计是录入出错了;还有说作者是曹秀先的,不认识!)。有意思的是,此集句联描写的景物所在地恰恰上句在九江,下句在南昌,你说晕不晕? 鉴于第二副联诸多“非典型”特征,我感觉作者应是阮元才对(据说阮元还是彭公老师,彭公干脆大方点,把知识产权让给老师得了!)。“百花洲”,多美的名字!想想联句描写的景致,多象啊!“江天一览亭”,完全应该是奇伟开阔之境嘛,咋能“闲云潭影日悠悠”呢?不是彭公所作,倒不是说彭公才力不济,以彭公刚烈之性、落拓之格,他愿意集句吗?!以彭公大开大阖之恣肆情怀,集句足以酣畅淋漓抒发思想与抱负吗?!九江是彭公曾率军鏖战过的血腥战场,眼中之景能与古人通一吗?!乱世栋梁,国事艰危之际能有风雅集句、闲赋悠适之暇之致吗?!即使有,恐怕也多雄奇超拔、清朗劲健之语,境界、格调定会有所不同。 以上即对彭公之 “典型”与“非典型” 联例的胡言乱语,正误与否倒不在意,关键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屡有收获,为联为人都有了些许新得,这倒是意外之喜

最喜此文,蹊径独辟,笔墨审慎,珠玑连篇,入骨传神。得分:36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155 小时
主题
241

3790

帖子

7

精华

5万

积分

联都元老

副站长

Rank: 10Rank: 10

UID
19
经验
758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15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2
发表于 2006-2-10 16:56 | 只看该作者

十六号卷 小池波皱风三面; 乱石崖围月一弯。 --题江西石钟山且闲亭 准确的说,这是江西石钟山且闲亭观鱼池的一个对联,上联形象的介绍了这个观 鱼池的位置---靠山,下联写了鱼池的水---清澈,而乱石崖围,则充分而形 象的描写了鱼池的古朴和毫无雕饰的自然之美。从布局来看,上联写动,下联写 静,写动的时候,抓住了风吹--波动这么一个特征,宁静而秀美,这个动,是 淡淡的,有着细腻而轻柔的特点,下联写静,用了明月映水这么一个画面,同样, 是宁静而秀美的,整个句子有种水墨淡彩的意境,是彭氏对联中比较少见的风格, 因此,在第一次读到他的时候,深深的为这个贵为水军提督的前清将领的山水情 怀所感动,在彭氏的心中,亲近山水,与自然为伴,可能是他最终的追求,在他 的仕途生涯中,屡次辞职,又屡次为家国的安危出任,带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 惯有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然后,归隐林泉,乐居山水。 枫叶荻花秋瑟瑟; 闲云潭影日悠悠。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下联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这个 集句联在江西的南昌的百花洲也有见,百花洲在江西南昌东胡中,浔阳江,是长 江流经九江的一段,荻花,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花。而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 边,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滕王)所建,以其封号为名。该阁兴毁二十余 次,彭玉麟以后来者的眼光审视这一千古名楼,上联借了《琵琶记》里面营造的 萧瑟的语境氛围,不但对亭子周围的自然环境有所刻画,而且,把历史的兴衰感 叹,借这么一句悲秋的名句表现出来,下句,对上句表现的沧海桑田的感叹有所 延伸,闲云、潭影、一切是那么不动声色,然而,却毋庸置疑的变幻,湖山无恙, 而世事沧桑,我们可以从这具有包涵能力的句子中看到彭氏对历史变迁、家国盛 衰的感叹,两句诗文都是集自咏江西的唐诗,还有一说,此联为清.曹秀先所集。 --题江西石钟山江天一览亭 到处便为家,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 他年谁是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 --题吴城全楚会馆 这是一个题会馆的对联,起首"到处便为家"一语道出游子辛酸,我查了一下 吴城:今江西省永修县,春秋战国时属楚地,与吴相连,故有"楚尾吴头"之 称。有一个传说,东吴周瑜曾在此练兵,在元代和清代时期,都被一些将领据 为要塞,重兵扼守。联语用"楚尾吴头"这么一个典故,可以看得出作者对时 局的忧患,而"异地同临明月色",化用白居易"千里共婵娟"的诗句,颇有 千里一轮月的感叹,借家乡和他乡都能共赏这一轮明月,把无所不在的思乡的 感情托付月色,在沧桑中,带有一些诗情画意,颇切会馆这么一个特殊建筑的 身份。下联感叹时世光景。吴城连接衡山、鄂州,他年,谁主这大地的沉浮? 对清王朝风雨飘摇的局势,发出深沉的喟叹。"鄂渚",即鄂州。相传在今湖 北省武汉黄鹄山上游三百步长江中。隋改郢州[今武昌]为鄂州,即因渚而名。 "天涯都作比邻看"又化用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句,意在只有 知己在,几时远在天涯,又何妨当作是"比邻",这一句是对上联中思乡感情 的补充,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家天下观念的体现,联语富于感情,语 调舒婉,,富于历史沧桑之感。)

引用错误,其余尚可。得分:30分

十七号卷

小池波皱风三面;乱石崖围月一弯。 ——题江西石钟山且闲亭 此联题于石钟山且闲亭,据字面当是描写山中且闲亭所在处之见的局部晚景。 上联主写水和风。“小池”尽显水潭的小巧玲珑、清秀幽雅;“皱”体现了和风煦煦及水面微澜;“风三面”道出了其(应是亭,或亭水兼容)确切的地理位置环境——即一面靠依山崖,否则就该是四面来风啦。 下联主写山和月。“乱”尽显了石崖的数量和形姿,林立且峻秀奇特;“围”则更进一步体现了石崖的多而连绵;“弯”描写了月的形态,即月是弦月而非满月,而且这弯弯的明“月”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是指深邃的碧宇中的新月,还是指幽酽微澜池潭中的月影,就由各人自领会吧,但都是美好的。 上、下联强弱相当,浑为一体,相映成趣;整联音韵协调,对仗工整;意境独到,用字精练;显示出作者精湛的文学功底和深邃的艺术造诣。 全联精致细腻,刻绘出了:清爽和煦的晚风轻拂着精巧幽酽的水面,峻峭秀丽的石崖深情地挽留住弯弯的明月,地上山、亭之景和天上之月又倒映水中。景色是这样的美丽,环境是这样的幽静,人在其中心情定当清闲自在,幽雅之极,流连忘返,与“且闲亭”之名极为相配。恐怕月亮也动之以情,不忍离去了呀! 枫叶荻花秋瑟瑟; 闲云潭影日悠悠。 ——题江西石钟山江天一览亭 此为集句联。上联集于白居易诗《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下联集于王勃诗《腾王阁》:“······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栏外长江空自流。”两集句在原诗中都为描写萧瑟落寞的氛围和情感。 作者所集两诗句题于江天一览亭实为巧妙,堪称天然一对,一改愿句消沉气氛,较好地描写了该处怡人的秋色胜景,给人以清新平和的氛围。景观描写采用句中以名词并列且自对和叠字的修辞手法由近至远、地天共融地使上下联融成一体,成为一幅较完美的江天一览的自然景色画面。 上联写中、近景。枫叶和荻花均为秋天典型植物,并在句中形成自对,燃情的火红枫叶和飞舞如梦的荻花显示了秋天另番动人的盎然活力(改变了百花凋残、万木瘦枯的景象),丰富了自然风景的鲜艳色彩和画面动感,加上重叠象声词的运用,那轻微的风吹枝叶的声音如同絮絮细语,使人如入其境。 下联写远景。放眼望去,四周景色尽入眼底,大江也已显得不那么宽阔,故以“潭”化之。举首向上,蓝天白云,阳光和煦,天高气爽,加之“日悠悠”更使人感觉到,身处视野开阔的山亭之中享受大自然惠赐的美好风光是那么的悠闲自在、心旷神怡。 上、下联承接自然、浑为天成,符合韵律,结构统一,对仗工稳。虽无华丽字词,美景却跃然眼前;仅以一对重叠词就使画面动感十足。 要说缺憾就是虽然枫叶和闲云都属偏正结构名词组,然枫为名词,闲为形容词,显稍宽。但作为集句联已是相当的不易了。 到处便为家,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 他年谁是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 ——题吴城全楚会馆 该联足见作者见物观景所生之情感、对人生和世事的由衷感叹和游子胸怀、理想及期盼,同时也展现出了作者文韬武略的风采。 上联:作者作为清朝湘军将领,长期率军镇守和作战当然是多数离家在外到处为家之人(会馆中人多当同),远望大片近地远域都同样在明媚的月光映辉之下,表现出对大好江山的赞叹和热爱。景色的美好和夜晚的宁静也当然勾起在外游离之人的思乡思亲情结,并借以将此情结寄托于明月。后分句与古诗句“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处。 下联:作者饱阅历史,历经苍桑,在前分句中显示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感叹。时局动荡,今后是谁的天下,祖国的这山那水,不论是谁当家作主都是近邻亲友和兄弟,展现出作者对河山一统、平息纷乱、安邦富民的理想和期盼,加之中分句的并列自对更深层次的进行了情感渲染。后分句同上联一样由古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化出并与上联化句相对应。 上、下联首尾相顾,读来顺口流畅;言恳字切,情意深长感人;对仗稳当,中分句均使用了句中并列自对修辞手法使感染力增强,后分句的两化句也相映成对。可见作者襟怀和文学功底。 缺憾之处:下联末字“看”韵为仄,失韵。但若以平声字“观”等则显然逊于“看”,作者显然不是不知,而是遵循意为先而忍痛舍的韵。其次,上、下联中的前分句和后分句的首个词组虽都为偏正名词,但其词前部的修饰定语部分因词性差异严格地讲显宽。 说明:卷中对句和挽联虽今、古两韵都合律,但对句取今韵、挽联取古韵则可分别使联中多一字符合标准联律谱,就以此取韵吧。

得分:30分

十八号卷

小池波皱风三面;乱石崖围月一弯。 ——题江西石钟山且闲亭 评:本联尽述石钟山且闲亭前池水与乱石剔透玲珑之状,让人油然而生爱心。 上联写池水因三面来风而涟漪微起,“风三面”是因为池边怪石嶙峋,风来遇怪石则穿空而出,故无定向,所以说“风三面”,实则指四处都有来风。这里,本可以说风四面或风八面,但这样和下联的“月一弯”在数值上差距略大,故作者取“风三面”。作者这样描述,实际是为下联的“乱石崖围”作铺垫、埋伏笔。 下联承接上联。如果说上联写因风皱面的小池是近观的话,那么,下联则是远眺。但见得四周乱石崖把池水围成一弯月牙,更显池之巧小。同时,也因此而给上联的“小池”下了注脚。 就音律而言,严格说,“崖”对“波”稍欠。但联律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依此亦无大碍,毕竟瑕不掩瑜。 就整体而言,上下联浑然一体,自成一趣,实为联中珍品,让人把玩不已。 枫叶荻花秋瑟瑟;闲云潭影日悠悠。 ——题江西石钟山江天一览亭 评:本联把江西石钟山江天一览亭之秋景铺陈得酣畅淋漓,尽得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之趣。 上联由“枫叶荻花”起句,让人一入眼便觉秋色茫茫。其实,原本枫叶红乃秋象,但此处即便未言枫叶之红,然缀以“荻花”(一说是芦花,而芦花正是秋季盛开)后,枫叶自然红透,秋天到也。至此,作者仍不罢手,以“秋瑟瑟”补充说明,使人倍感深秋之寒。枫叶,或一株,或几株,应该在江天一览亭之侧,此为近写;荻花,当是长江边连绵不断直至天际的,为远描。如果说枫叶荻花是写实的话,秋瑟瑟则是写虚,是因了枫叶荻花之后的一种感觉。 下联“闲云”,乃天高云淡之状,亦秋令,大有“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之气势。“潭影日悠悠”,则言在静静的潭面,泛着懒洋洋的日影,全然失却夏日的淫威,但亦让人在秋瑟瑟的时候,有了些许温暖。一般人写秋景,多借月抒情,而此处作者则弃月用日,亦得秋趣之乐。 整联横有远近,纵有上下,给人的感觉是气势恢弘,余韵缠绵。 到处便为家,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他年谁是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 ——题吴城全楚会馆 评:本联将客居他乡、四海为家的好男儿气概,磅礴豪放地挥洒出来,让人豪情顿生,壮志当酬。 作者身在异乡,却全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那样一种婉约惆怅,上联起句“到处便为家”,直抒胸臆。“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意即远望故乡,近观吴城,虽则身在异乡,然同样可以仰望那一轮和故乡一样高挂的明月,亦因“异地同临明月色”,才让作者有了“到处便为家”之概。 下联作者笔锋一转,诘问“他年谁是主”,指自己久居异乡,反客为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 衡峰,湖南衡山;鄂渚,湖北的江滩,这里泛指故乡楚国,意即算上故乡的衡山和江滩,即便对于吴城来说远在天涯,也把她当作紧挨着的邻居看待。实际下联是把上联未尽之意作进一步的铺陈,让人更深入地理解“到处便为家”的深刻含义。 就音律而言, “看”在联中读“刊”,属平音,故音律颇工。 整联给人的感觉是豪情四射、荡气回肠,实为联中佳肴,让人回味。

得分:28分

十九号卷 小池波皱风三面;乱石崖围月一弯。 ——题江西石钟山且闲亭 且闲亭——想来取意该是忙里偷闲之意,此联为单纯的写景联,突出池小而风声三面,水波皱起,下联由一个“乱”字可见石之形各异,不拘一格;月儿一弯孤清俊朗,更由此体现景致的清新淡雅,与别处不同。“风三面”与“月一弯”处倒装,又颇有济南大明湖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之风。 枫叶荻花秋瑟瑟;闲云潭影日悠悠。 ——题江西石钟山江天一览亭 此联为集句,上联出自白居易之《琵琶行》,下联则出自王勃之《滕王阁》。上联本也是写秋日江边景致,上下联 “枫叶荻花”与“闲云潭影”既有句中自对又上下联相对,用与石钟山之江边有山,山下环水,正好相得益彰。联中用了叠字,更具闲静无我之风格。 到处便为家,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他年谁是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 ——题吴城全楚会馆 吴城今属江西省永修县,春秋战国时属楚地,与吴相连,故有“楚尾吴头”之称。会馆是处于异地的宾客、学子、商贾聚会和聚居之场所。会馆是明清时易籍人在客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此联写出了身在异地的游子四海为家的胸怀,即便客时,一样的明月照人,天涯同望。“他年谁是主”联说明了会馆的人短暂相聚后,期望能有更好的未来,又说明了会馆人来人往的特点;更表现出了不凡的气度,纵是身在天涯,到此处一聚,都可以当作比邻来看。读来不禁让人联想起:“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及“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等等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来。

得分:28分

二十号卷

三、评论: 小池波皱风三面; 乱石崖围月一弯。 ——题江西石钟山且闲亭 评: 石钟山且闲亭雄峙于长江之滨的鄱阳湖口,三面临水,一面着陆,形如半岛,故曰亭边小池的风是从三面吹来,吹皱了池里的清水。在碧波荡漾的衬托下这里的景色显得更美。这里山虽然不高,但悬崖峻拔,突兀峥嵘,插湖锁江,气势不凡。小亭依山就势,因地制景,藏露结合,虚实相间,石环水绕,真好似一弯月芽,幽静雅致。 枫叶荻花秋瑟瑟; 闲云潭影日悠悠。 ——题江西石钟山江天一览亭 评: “江天一览亭”位于山的顶端,凭栏远眺,万里长江,一泻千里;浩瀚鄱阳湖,波涛万顷。鄱阳湖与长江交界处,清浊分明,水分两色。远眺匡庐云遮雾障,夜游双钟月涌江流。如此的形胜之地恰逢在瑟瑟秋风中,火红的枫叶和雪白的荻花交向辉映,大自然的杰作如此美妙,使人心旷神怡,感到如此亲近如此可爱。在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中,白云悠闲,潭影澄澈,大阳很从容地斜照着大地,好一幅坦然幽静的秋景图。此联律工音谐,情景交融,不愧佳作。 到处便为家,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 他年谁是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 ——题吴城全楚会馆 评:出门在外并不感到孤独陌生,处处可感受到如在家乡一样亲切,不信你看,不管是在楚国边缘,还是在吴地的入口,都能深切体会到明白清辉,真是宾至如归。 到底谁是此地的主人呢,衡峰鄂渚一眼都看穿了,即使在天涯海角犹如近邻一样,一切如在眼前,有居高临下之感。联工总巧,妙联。

得分:24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155 小时
主题
241

3790

帖子

7

精华

5万

积分

联都元老

副站长

Rank: 10Rank: 10

UID
19
经验
758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15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3
发表于 2006-2-10 16:56 | 只看该作者
[em01][em01][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5 22:54 , Processed in 0.0920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