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45|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预4班刮向海角的风练习本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10 2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20:53 | 只看该作者
预4班第一讲《对联六要素》
来源:悱忱老师初17班第二讲
题外话:本讲义以初级十四班讲义为主,再从大蒙校长的讲义、我心飞扬校长的讲义补充而成。在此,非常感谢大蒙、我心飞扬俩校长及十四班相关老师。
第一讲: 对联的基本规则
对联格律基本六要素为: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
一、 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即上下联字数相等,不管单句联还是多句联,上、下联所对应的分句之间字数分别相等。上下之间字数不等同,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对联范畴。
      也有字数不相等的特例,但这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联。如之前所谓的绝情对: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该联是袁世凯死后,湖南王壬秋写的挽联。作者特意把“千古”与“万岁”看作对仗,借用对联形式,表达“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的弦外之音。
二、 内容相关
      大家从对联六要素的归纳上已经可以看出,所谓对联,既要“(相)对”又要“(关)联”。“相对”是指声律、词性、结构和节奏上对应对仗,属于对联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关联”则属于对联的内在灵魂。
      内容相关,是指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语气相关、相扣、相联、相呼应,上下联之间有着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是一个相对广泛而又难以把握的的话题。作为初学者,首先要知道两个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第一是隔,第二是合掌。
      1、关于“隔”
      对联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人同时说的两句话,只是经过了对联特定的工艺要求加工而已。正常人说话,首先要具有语言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比如以下两句话:
      中午吃什么
      明天要考试
      这两句话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以,没有毛病起码也是喝多了的人才会同时说的话,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话看作是一副对联,抛开对联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论,从关联方面来看,那第二句话就是“隔”,因为它们之间缺乏了所必要的内在逻辑联系。
      
      再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 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照应、贯通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内在逻辑联系(无情对除外) ,象这种只对不联,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句,只能算是对偶句,要看成对联的话,那就是意“隔”。
      
        扫地僧老师说过:“纵是对句,也要把出句当成是‘我’写的!”也就是说,对句要以出句者的角度立场去完成未说完的话。而一个人说话,是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气的,这就要求语言风格及语气上的融合统一,比如出句风格上俏皮可人,对句古板平稳,便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就造成了风格语气上的“隔”。
      关于“隔”的问题还有景、情绪、时间等等方面,道理上都是一样,在此不作一一列举。任何思维的空间跨度,都需要一个内在的逻辑当作“轴”去贯穿联系,使上下联之间转承无断缝,形成协调统一,圆融而相得益彰,始终象是一个正常人同时说的两句话。
      2、关于“合掌”
      先看下面这两句话:
      今天是周末
      昨日为周六 (不考虑其他因素)
      这两句话是很有数学逻辑的,肯定是不隔了,但是说来说去就是那么一个意思,作为平时说话,人家会说你罗嗦,在对联里,就是“合掌”。
合掌是指同义相对,也可称雷同。对联有惜字如金之说,其语言表述的空间十分有限,讲究用最简短精练的语言来涵载最大的信息量,合掌这样明显的意思重复,是对联之大忌。
      再看下面这组对句:
      一抖诗囊成半阙[明月如斯]
      浅掏笔管又三车
      明月如斯老师有评如是:看似比较成功的流水对,然掏笔管,跟抖诗囊合掌,因为都是比喻搜刮心中的积累,喻体不同,本体毫无二致。 这就是属于比较隐蔽的合掌了。
      前面我们只是浅谈一下关于“隔”和“合掌”两个关联上的问题,给我们划出了两条平行线,在“合掌”与“隔”两个极端的禁忌区间,虽然是一种拘束,但是在这个区间内,我们的思维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同学们可参阅我心飞扬校长的《也谈对联内容关联和“隔”与“不隔”》,详见: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花落方参生死理  [佳人挽袖]
      云浮常悟盛衰机  [空空道人]
     其中“花”和“云”“理”和“机” 都是名词,“落”和“浮”,“参”和“悟”都是动词,“方”和“常”都是副词,“生死”和“盛衰”都是形容词。
    关于词的分类,现代汉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六类;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六类。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注意:对联中有一种对仗形式是自对,即上下联两两各自为对,此类对联形式可以允许上下相同位置词性不同。如: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
上联中的“登临”为动词,下联中的“日夜”是名词,本不相对,但上联当句中“登”对“临”,下联当句中“日”对“夜”,属自对。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饣彩| 六合投饣注| 网络赚钱去SO娱饣乐饣城:顶级信用饣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20:57 | 只看该作者
四、结构相称: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的句式一致,词组的结构一致。即主语对主语,宾语对宾语...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有: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独立结构、动补结构、连动结构、方位结构;

现代汉语中句子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成分组成。

关于句子成分的划分,貌似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没有相关的知识点。老夫记得当年读中学时,语文老师介绍过一首顺口溜,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六者关系难分辨,心中有数析正误。

      请注意,结构相称首先要求上下联之间的句型大结构相称 。
      如:
      柳岸      莺      啼      翠
      状        主      谓      宾
      桃花      雨      润      红
      主语      状      谓      补

      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在小结构上,“柳岸”和“桃花”同为偏正结构,“莺”和“雨”同为名词,“啼翠”和“润红”同为补充式结构(或动宾结构,视翠、红词性而定),属对工整无误,但是你会越品越别扭,那就是因为句型大结构上的不对称。所以,一切都是在大结构对称的基础上,才有必要再去谈小结构上的对称。

再如:
      出句:水 聚 千峰 影 [苏三]
                 主 谓 定语 宾
      对句:风扶 万柳 腰 [红袖流云]
                 主谓 定语 宾

      该联上下比均为主谓宾结构。其中,名词“水”“风”为主语,动词“聚”“扶”为谓语,同为偏正结构的“千峰”“万柳”是定语,名词“影”“腰”为宾语。由此可见,这是一组句式结构和词组结构均工整对称的对联。

五、节奏相应
      节奏相应与整句句式大结构及对联格律具有紧密的关系。在联律中,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同步。如:
      风和--日丽
      人杰--地灵
      这副对联是二二节奏。

      说--真心话
      作--老实人
      此联是一三节奏。

      寒风--直彻梦;
      往事--甚缠人。

      题重阳菊(废园)
      千丝--冷韵--因风--谱
      一院--霜心--借酒--题

      常缘木--而求--至乐  (叶公好龙)
      独刻舟--以志--初心  (叶公好龙)

      节奏一般分语音节奏和语意节奏。语音节奏又叫声律节奏,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来实现的,其显著特点是按照诗中用字顺序,以两个字为一节奏,每一节奏第二字为节奏点(即音步)。如:

      临水/看云/起,
      钩帘/待月/来。

      语意节奏又称意节,是依词语结构划分,即根据语意所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方式。语意节奏无固定字数。如:

      公生明/偏生暗,
      智乐水/仁乐山。

      对一般初学者来说,建议先从语音节奏来入手,这样有助于做好平仄相谐。

六、平仄相谐
     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

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如按语音节奏而言,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此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律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关键节奏点平仄如不相反,就是失对。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如果上下联中内部不做平仄的交替,而连续用平声或仄声,就是“失替”(又称串调)。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

我们来看下面这副联:
立品定要如华玉

仄仄仄仄平平仄

读书何止到青云

平平平仄仄平平

上联中“品”和“要”皆为仄声,这是“失替”;

上下联中,“要”和“止”皆为仄声,“华”和“青”皆为平声,这叫“失对”。
      平仄相谐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

    这里我们重点来学习马蹄韵的相关规则。

    早在南北朝时期确立了四声系统,四声的运用,使词句富于变化,听起来有一种起伏跌宕的韵味。但古韵的四声和今天汉语拼音中的四声是有所不同的。

    古四声分分别是:平、上、去、入,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而上、、去、入三声则为仄声。但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四声中,阴平为第一声,阳平为第二声,上声为第三声,去声为第四声,少了古音中的“入声”。

    入声字在两次汉语音调变迁改革中,被划入到现在普通话的各个声调中。划归到三声及四声中的,因古今都属于仄声,不需要特殊注意。给我们造成最大困扰的往往是哪些被划入到普通话中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中的字,即我们常说的今平古仄的入声字。但这百余字中,我们常用到的也不过几十字,且有专门的入声字例表和检索工具可供我们查询,所以,在勤于练习写作对联过程中是会逐渐记住这些常用字的。

    联界对使用古韵和今韵无统一标准,哪套标准皆可,但在一副对联中不可古今韵混用。联都习惯 ,凡以今音入联者要加以标注,不标注者概以古音论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20:59 | 只看该作者
一、词 类
名称
定 义
语法特点
类  别
举  例

(一)
名词


(附)
方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①前面可以加数量词(一副对联)
②前面不能加不、很之类的副词(不楹联、很对联)。
③后面不能加时态助词“了”(楹联了)
①具体名词
人、牛、山、水、对联
②抽象名词
友谊、立场、观点、思想
 名词中表示方向位置的词
 常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后面

东、西、南、北、前、后、中间、下边

(二)
代词
 具有替代或指示作用的词
①能够替代或指示各类实词。
②一般不带修饰成分
①人称代词
我、你、他、我们、你们
②指示代词
这、那、这里、那边
③疑问代词
谁、什么、哪、多少

(三)
动词




(附一)
能愿动词
(助动词)
(附二)
趋向动词
 表示行为动作或发展变化的词
①前面可以加副词(刚走、很想)。
②后面一般能加“着”“了”“过”之类时态助词,表示动作的持续、完成或过去(看着、看了、看过)。
③多数能重迭(想想、看看、讨论讨论)
①不及物动词(自动词)
醒、病、游行、觉悟
②及物动词(他动词)
看、写、打、调查、讨论、认为
 表示可能、必要或愿望等意思的词。
①不能重迭。
②后面不能加“着”“了”“过”表示时态。
③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
①表示可能的
能、能够、可以
②表示必要的
该、当、应当
③表示愿意的
敢、肯、愿意
表示动作的趋向的词。
①不能重迭。
②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后。

来、去、上、下、进、出、进来、出去、上来、下去

(四)
形容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
①前面可以加副词(很好、不坏)。
②后面能加“着”“了”“过”这类时态助词,表示持续、完成或过去(红着、红了、红过)。
③一部分能重迭(大大、慢慢、清清楚楚)
①性质形容词
好、坏、大、小、方、高、美丽、英明、宽广
②状态形容词
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

(五)
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
 常和量词结合,数词量词结合起来称为数量词。
①基 数
一、二、百、千、万、亿
②序 数
第一、第二、第三
③分 数
十分之一、百分之二十
④倍 数
一倍、十倍、百倍
⑤概 数
几(个)、十来(个)、一百上下

(六)
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①常和数词或指示代词“这”、“那”结合。
②单音节量词能重迭,重迭之后含有“每”的意思(个个、条条是每个、每条的意思)
①名量词(物量词)
一个(人)、一把(鐮刀)、一屋子(人)、这匹(马)、那头(猪)
②动量词
去一次、说一遍、看一眼

(七)
副词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
 一般只能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前作状语。一般不能和名短语合。
①表示程度的
很、太、最、十分、非常
②表示范围的
都、全、只、统统、仅仅
③表示时间的
正、刚、又、曾经、终于
④表示否定的
不、未、没有(看见)
⑤表示语气的
偏偏、也许、简直、难道

(八)
介词
 起转介作用的词,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边,合起来组成介词结构,以表示处所、时间、状态、方式、原因、目的、比较对象等。
①介词后边不能加时态助词“着”“了”“过”。
②不能重迭。
③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作谓语,必须放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边组成介词结构。
④介词结构也不能单说,不能单独作谓语,它在句中主要是作状语,有少数也能作补语或定语。
①表示对象、关系的
把、被、对、对于、关于、连、周
②表示处所、方向的
在、向、从、往、朝
③表示时间的
从、自从、当
④表示状态方式的
用、以、按照
⑤表示原因的
由于、因、因为
⑥表示目的的
为、为了、为着
⑦表示比较的
比、跟、同
⑧表示排除的
除了

(九)
连词
 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词。
 只能起连接作用,不能起修饰和补充作用。
①表示联合关系的
和、跟、与、同、及、而、或、或者
②表示偏正关系的
如果、只要、因为、虽然、即使、不但

(十)
助词
 附着在词、短语、句子后,起辅助作用的词。
①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
②每个词的个性很强。
①结构助词
的、地、得
②时态助词
着、了、过
③语气助词
吗、呢、吧

(十一)
叹词
 表示感慨、应答的词。
 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通常不同其他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发生特定的关系,也不充当一般的句子成分,它能独立成句。
①表示喜悦的
哈哈
②表示悲痛的
唉、哎哟
③表示愤怒的
哼、呸
④表示惊讶的
唉呀、咦
⑤表示呼唤的

⑥表示答应的
嗯、唉
(十二)
拟声词
摹拟事物声音的词。
①经常充任修饰语。
②能单说。

 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水声
嘟嘟!摩托车开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21:00 | 只看该作者
二、短 语
名称
定    义
举     例
并列
短语
 由两个以上的词并列组成的短语。有的用连词“和”、“或”、“并且”等连接,有的不用。
个人和集体 赞成或反对 讨论并且通过了 多快好省 伟大、光荣、正确的
偏 正

短语
 由中心词(正)和对中心词起修饰作用的词(偏)两部分组成的短语。“偏”在前,“正”在后,两者之间有的用助词“的”、“地”连接,有的不用。
精妙的对联 好孩子 不断地提高 认真学习
述宾
短语
 由动词(述)和被动词支配的词(宾)两部分组成的短语。“述”在前,“宾”在后。又称动宾短语。
看书 洗衣服 联系实际 建设中国
述补
短语
 由动词或形容词(述)和对动词或形容词补充说明的词(补)两部分组成的短语。“述”在前,“补”在后,两者之间有的用助词“得”连接,有的不用。
写得简明扼要 好得很 看完 看不完 交代清楚
主 谓
短语
 由被陈述的词(主)和陈述的词(谓)两部分组成的短语。“主”在前,“谓”在后。
(他写)的对联 (意义深远)的大会 (我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介宾
短语
由介词和宾语组成的短语。“介”在前,“宾”在后。
他(在教室里)看书我(从去年)就开始练习书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21:27 | 只看该作者
三、句子成分
成分
名称
定    义
经常用的
词或短语
举    例
(一)




 谓语陈述的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什么”。
名 词
社会主义好
代 词
他天天锻炼身体
短语
群众的智慧无穷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学习语法很有必要
想明白是说话前必须注意的事情
干部深入基层很有必要
(二)




 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做什么”、“怎么样”或者“是什么”。
动 词
他走了
敌人全被消灭了
形容词
身体健康叶子红了
短语
他又说又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三)




 动词后边的连带成分,表示动作的对象、结果等,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
名 词
我写字,你读书
代 词
大家喜欢他
短语
我们要学习对联格律和有关知识我看见他来了
(四)




 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作补充说明的成分,指出行为动作的情况、结果、可能性,动作延续的时间或者性状的程序
动 词
你继续说下去
形容词
这本书写得好
数量词
文章看了几遍了
代 词
你学得怎么样了
介词结构
鲁迅生于1881年
短语
他做的又快又好小李说得大家都笑了
(五)




 修饰、限制名词、代词的一种成分。
形容词
红花 红的花
数量词
三个人 两本书
名词、代词
祖国的儿女 他的书
短语
又高又大的建筑
你来的时候
(六)




 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的一种成分。
副 词
刚来 很好
形容词
快走 慢慢地说
代 词
多么高 这么说
介词结构
从北京来 为人民服务
短语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很高兴地说
(七)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者短语指同一样事物并作同一个句子成分的一种成份。
称代式复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词或者短语放在句首,句中和它相应的是一个代词,称代句首的词或者短语,并作句子的同一成分。
中国***——这是多么伟大的名字啊
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这才是我们应有的风格
重迭式复指:两个词或者短语紧紧相连,从不同的角度表示同一事物,并作句子的同一成分。
她的女儿郑萍,是个优秀的小学教师
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一个美丽、清洁的城市
(八)




 不作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也不同它们发生结构关系的一种成分,位置较灵活,往往能够自由移动。
呼语:词、短语
同志们,加油干哪!
应答语:词
好,编写方案就这么定了
感叹语:叹词
啊,祖国——母亲
插说:词、短语
那满山的枫树,你看,叶子全红了
昨天的书展,少说也有几万人参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21:28 | 只看该作者
四、单 句
名称
定    义
举    例




主谓句
 具备主语和谓语的句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要练好基本功。
这本书很好。
省略句
 依赖一定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省略了一个或几个成分的句子(省略了的部分,如果需要,可以确定地补出来。
船在哪儿?~在镇西北角。
谁去?我~。
你买了几本书?~五本~。
无主句
 只有谓语部分,没有主语部分的句子(主语部分并非省略不说,而是说不去或者不需要说出,一般不能补出来)。
下雪了。
禁止吸烟。
散会了。
独语句
 在一定条件下,由一个词或一个偏正短语形成的句子。
火!
多聪明的孩子!
清晨。铁路附近的一所小学。




陈述句
叙述一件事情,或作出一个判断,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改革开入二十年来,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今天是国庆节。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疑问句
提出疑问的句子,句末用问号。
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难道不是最可受的人吗?
祈使句
表示禁止、命令、请求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句号,语气强烈时,也可用感叹号。
你要注意身体。你要勤奋刻苦。出发!禁止吸烟。不准讲话!
感叹句
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
多么平静的原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22:15 | 只看该作者
五、复 句
名称
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
举    例




 各分句平等地排列在一起,分别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
也 又 既……又
一方面……一方面
不是……而是等。
内容多的数万字,少的只有几百字。
我们写对联不是装文雅,而是学知识
对后进学生,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帮助。




 各分句间按时间顺序说出连续发生的动作或事件。
又 便 于是等。
穿过一个干涸的砂石河,又爬上一面土坡,就看见了那个村子。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几件事情,表示要在这几件事情中选择一件。
或者……或者 是……还是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宁可
……也(决)不 与其
……不如等。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有做丝?
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有进一层的意思。
不但(不仅、不光)……而且(还、并),或只在后一分句用“而且”、“并且”、“更”等,有时还用“不但”……“反而”表示。含有反诘语气的递进关系,还常用“尚且……何况”来表示。
我们不但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还要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这本书我看过,而且看了不止一遍。
你们连新战士的枪法尚且那么准,何况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呢?




 在语义上,后一分句同前一分句相反或相对。
虽 虽然(尽管)……但是(可是、却),或只在后一分句用“但”、“然而”、“只是”、“不过”、“却”等。
文章虽短,内容却很丰富。
这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前一分句提出假设,后一分句推论结果。
如果(假如、要是)……那么(就) 即使(即便、纵然、就算、就是、哪怕)……也等。
如果不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我们就要犯机会主义的错误。
纵有千难万险,也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前一分句提出条件,后一分句推论结果。
只要……就 只有……才 除非……才 无论(不管、不论、任凭)……也(都、还)等。
只有先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依靠群众。




 前一分句提出原因,后一分句说明结果。
因为……所以 由于
……因此 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就(可见)等。
由于革命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不可战胜的。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




 一个分句叙述事实或措施,另一分句说明目的。
为了 为……起见 以 以便 用以 以免 免得等。
为了写好对联,必须认真学好对联格律。
我们要踏踏实实地把有关知识学好,以便有一个好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22: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刮向海角的风 于 2013-10-20 12:13 编辑

出句008:徒叹穷秋惊岁月【圣雪】
对句008;空留壮志正乾坤【刮向海角的风】


出句010:秋雨敲窗夜梦寒[瘦风]

对句010;锦书累案孤身寂【刮向海角的风】


一组群内临屏:

莫负山村清静处,何必论诗耶?联耶?且以文章斟浊酒;[刮向海角的风]  
正当秋雨细微时,无须分得者!失者!不为名利动烦心。[刮向海角的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3 小时
主题
1

146

帖子

0

精华

3931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45582
经验
935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8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5-24
10
发表于 2013-10-23 17: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好认真的同学,坚持下来相信你会有丰厚的收获!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8:15 | 只看该作者
墨笔玲珑 发表于 2013-10-23 17:30
好认真的同学,坚持下来相信你会有丰厚的收获!学习了!

谢谢墨笔玲珑,欢迎你常来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22:31 | 只看该作者
刮向海角的风 发表于 2013-10-23 18:15
谢谢墨笔玲珑,欢迎你常来指点!

相互学习,共同进步!: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22:39 | 只看该作者
一时凑成,自己也发现不足之处,只当练笔。还望与梦想同飞常来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9:28 | 只看该作者
复制一些出句,增加练习,在此向出句作者表示感谢!:handshake

出句1:耐得清寒留瘦骨【浅浅】

对句1;频将笔墨壮恒心【刮向海角的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16: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刮向海角的风 于 2013-10-28 22:21 编辑

青梅可是当年味【心蓝】
白发已非昨日人【刮向海角的风】(今)
白发正寻心里根【刮向海角的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8 08:47 | 只看该作者
对联的炼字
邹宗德
一、什么是炼字?  
什么是“炼字”?《汉语大词典》解释曰:“写作时推敲用字,以求工稳。”炼,是锤炼的意思,用火烧制或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字,就是字词。炼字,又称“炼词”,即锤炼字词。这是一种比喻说法,指诗人联家在用字遣词时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经过反复琢磨,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从词汇宝库中精心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练、最形象生动、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用字遣词时,态度是精细严谨;手段是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咬文嚼字、潜心涵泳、细心品味;目的是创造性地搭配,炼出用语行文的精妙,使字的声、形,最大限度地适合意境;表达效果是使所用的字词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以实现语言的准确美、和谐美、情味美、韵味美和独特的语境美,使之语意两工,精花四射。
二、为什么要炼字?
联语用最凝练的语言诠释着最深刻的内涵,用最单纯的色彩演绎着最绚丽的画卷。楹联的语言不仅要求精练,而且还要求形象生动、讲究韵味,因为楹联是一种韵律文学。古人吟诗作对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联家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炼字是提高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创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活动,它来源于生活,只有对人和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见微知著,才能发现其中最具特征的东西,才能筛选出最妥帖的词语,给以集中突出的表现。炼字者需要有对语言的高度敏感,炼字时多几种预设,多加以淘炼,就像淘金者一样,仔细地在沙子和金子之间加以辨析挑拣。首先是要对这些字各自所代表的意义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再通过举例,放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验证,最后选择令人惊喜、令人如获至宝的字词安顿下来。文字给思想留下了纵横驰骋的广袤领域,每一个词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一个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和充盈生命的呼吸(林茶居语)。著名学者肖川说过:“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炼字”与其说是一种语言技能的训练,还不如说是一种思维品质的训练——在思度揣摩中训练思维的深刻度,在雕琢斧凿中训练思维的精致度,在直觉释放中训练思维的创造度。
三、古人关于炼字的妙论
“炼字”、“炼句”是诗联创作的历史长河中逐步被人们认识的。诗联者,本为最精炼之文学体裁,故下字之稳当与否,至关作品好坏、水平高低,甚至可窥一字而见全篇也。刘勰《文心雕龙•练字篇》云:“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宋代苏东坡尝云:“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明代皇甫汸亦云:“语欲妥贴,故字必推敲。盖一字之瑕,足以为玷;片语之累,并弃其余。此刘勰所谓‘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也”。历代文学家和文论家无不阐言炼字之重要。一气呵成的佳作是有的,但大多诗文常常是不断修饰润色,反覆求工,方臻佳构的。清袁子才之《遣兴诗》云:“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犹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此诗把炼字过程以形象语言表达了出来。于此可证明纵是文坛老手,亦无写作的捷径可走,不能废弃锤炼之程序。务待精心改定,方肯公开发表。就象我们许多影视明星一样,不化妆是不出镜的。元刘秉忠作《读遗山诗》云:“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待雪销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即是描述元遗山吟诗炼字之情景,道出其锲而不舍之炼字精神,及觅得满意的字词后的愉悦之态。其中甘苦煎熬,乃一切创作者必经之历程。吟诗作文,于此一关,殊无终南捷径可寻,务必勤加修习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圣杜甫著名的两句诗,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代嬗,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诗人炼字的铮铮誓言,只是到了唐代才引起了诗人们空前的重视罢了。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联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欧阳修)等等,则是诗人们自道创作辛苦之叹。古人这些关于炼字的佳句生动展示了诗联语言中一字生辉的妙处。 诗人联家们之所以愿意为之辛苦,是因为诗人所求之字,是十分美好的东西,字中似有黄金屋,字中似有颜如玉。吟诵之余,诗人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感与辛苦相比,是值得的。辛苦的只是几天、几个月或者几年,但这种美是可以传之久远甚至流芳千古的。
四、炼字的广义与狭义之分
笔者认为,炼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炼字就是炼“诗眼”、“联眼”,即妙字,重点是炼动词。葛立方《韵语阳秋》云:“诗要练字,字者,眼也。”广义的炼字就是包含“诗眼”、“联眼”在内的一切炼字行为,即选择恰当的字,合适的字,使之语句通顺,合乎语法、逻辑、修辞等,求取字与词、词与句、句与联之间的协和。谐则脉理贯联,文从字顺;乖则隔碍支离,生硬晦涩。生硬晦涩乃是诗文之病,汉王充《论衡》书解篇云:“文贵乎顺合众心,不违人意,使百人读之莫谴,千人闻之莫怪”。其义就是主张自然流畅。
推敲字词运用得巧妙是对联炼字的重点。许多联中常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妙字,往往使全联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联眼。所谓“联眼”,是指联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体现全联主旨的精彩联句。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谓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做的理论概括,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炼字,往往会成为诗眼、联眼。联眼能给全联画龙点睛,使之出彩。首先,它能突出联语的主旨,奠定全联基调。如纪昀贺阿桂寿联“丹心直向军前死;白发新从战后生。”(此联有不同版本)一个“新”字,抒发战后余生之慨,又切祝寿之意。上联一个“死”字,说阿桂出生入死,下联一个“新”字,含义丰富,既说他获得新生,又说他白发新生,紧扣祝寿的主题。其次,能强化联语的形象性。如吴德襄题湖南邵阳市双清公园亭外亭联:“云带钟声穿树出,月移塔影过江来”,一个“移”字,把月光将河对岸北塔的塔影慢慢移过江来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精练传神地显示出了月下亭外亭的空灵之景。这种炼字,属于艺术创造型的炼字。
纯语言学方面的炼字则有所不同,其境界要低一个层次,有的甚至只要求合乎情理、合乎基本的语言学规律或联律即可。关于炼字艺术最为后人传颂的是唐代贾岛的“推敲”故事。推敲,指反复琢磨研究,也是炼字的诀窍所在。炼字之意即由该故事得来。“推敲”虽然与语境有关,但我认为为了合乎情理的成份要多一些。又如高适《宿巾子山禅寺》:“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这是高适路经杭州清风岭时题于禅寺的一首诗。写完后他就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已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诗中的“一江”显然不切实际,便在归途中,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一江”早被人改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僧人告诉他,一位路过的官员,在这里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改成了“半”。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的大才子骆宾王。
这一类炼字我觉得还属于非“联眼”类炼字,离语言学的范畴要近些。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种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炼字才是“诗眼”、“联眼”类炼字。当然,它的前提是要作品出彩。炼字才能“炼”出精致、“炼”出深刻、“炼”出独到的思维。“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是炼字的最高境界,清人贺贻在《诗筏》中谈到:“炼字炼句,诗家小乘,然出于名手,皆臻化境,盖名手炼句炼字如执杖化龙,蜿蜒腾跃,一句之灵,能使全篇皆活,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 元朝时期,萨天锡送濬天渊入朝,有“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之句,很多人都夸好,只有山东一个老叟认为应将“闻”改为“看”,萨天锡问为什么要这样改,老叟说:“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句,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来一用。”萨都剌试着把“闻”改为“看”,仔细玩味,觉得果然更好。“看”字隐“眼”意,下半联的“听”字隐“耳”意,不仅更符合诗的“工对”,而且愈发显得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萨天锡俯首拜他为“一字师”。
后代评论者极为推崇宋祁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卓绝千古。”因为这个“闹”字生动贴切地表现了蜜蜂翅膀振动发出来的声音,新鲜活泼的描绘了争奇斗艳的花下蜜蜂儿竞相采蜜的情景,杏花与蜜蜂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突出了一片喧嚣沸腾的境界。而这只是花间的景象,只是春天的一角,它以小见大地展示了整个生机盎然的春天。由此可见,锤炼过的词语,其动人处不仅在于它的生动贴切、新鲜活泼的表现了人和事,还在于它能够带给人巨大的想象的空间,使人展开联想的翅膀,唤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思。从而突出了整首词的境界。
五、炼字的原则
1、务必准确、妥帖。
  准确、妥帖是用词的第一要求,它要求用词不能含糊,必须符合题旨意境的需要。用词准确、妥帖,就会产生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感和笔触的力量。下面谈谈我的一次改联经历:
1999年,湖南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副主任杨波先生为城南公路牌楼拟题了这样一副对联:“君自南来,两手东西心向北;雁于北往,双翼西东尾朝南。”联语上、下边均嵌“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除上联“心向北”含有心朝北斗,心向北京之意外,其他词语只是对方位的表述,缺乏更深的内涵,且“两手东西”与“双翼西东”平仄失对,语意有些合掌。当时,恰好我陪同湖南省楹联家协会的正副主席余德泉、易哲之先生考察城步古隐字联,嘱我们给他修改修改。
  我认为,联语的上联可保留“东西南北”,但下联不宜重复嵌字,并且其中有三个平声字,平仄难以协调,立意也不佳,所以拟换之为“前后左右”四字。在此基础上,我初步提出了“我于后上,双腿左右志朝前”的创意思路。然后再逐词推敲、修改。
  “后上”有意沿用“后来居上”之意,可觉简化得比较别扭,便又改成“我自后边赶”,上联相应处改为“君从南域来”。另外,“腿”是仄声字,恰好在第二字的位置上,只能改为平声字,然“脚”、“足”之类的同义词皆为仄声字。于是转换思路,将“双腿”改为“群山”,“山”为平声字,“群”可与数词相对,平仄协调,且“群山”又点明了此处地形,给旅行者以进入风景区的愉快之感。
  接下来,将思路转到对上联后一个分句的推敲上。“两手东西”欠雅,仅说明了一个方位。我以为不如改成“爽气东西”,以说明此地爽气宜人,环境幽雅。易哲知先生提出“群山”之“群”应换一个字,以增加文采或内涵。因为“群山”仅说明很多山,意犹未尽。杨波先生立即提出用“青山”。
  下联“我于后上”一句似乎还不妥。坐在车上望去,蜿蜒曲折的公路在青山间盘旋,真正让人感受到了“青山左右”、“爽气东西”的佳境。我无意中向后边一看,脑海里跃出了“不要后顾”的意境,马上有了“君休后顾”一语。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应畏首畏尾,瞻前顾后,而应一往直前,立意更深了一层。为了避免重字,把上联的“君”字改成“客”字,对进入城步县者以客称之,令旅行者倍感温馨,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易先生说不如改成“朋”字,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意,我拍手称妙。
  最后,我们请余德泉教授对尚有异议的“志”字和“步”字予以定夺。余教授说:“步”字形象、委婉一些,还是用“步”字为妥。于是,这副对联最终修改为:“朋自南来,爽气东西心向北;君休后顾,青山左右步朝前。”
作联讲究“切”,炼字同样要“切”,切时、切地、切情、切景、切题、切意方为炼字之佳者也。一副挽联表达的是哀恸之情,如果你用一个俏皮字,则有损哀伤之情境,犹如一片哭声之中夹杂了爽朗的笑声,这笑声是不和谐的,不正常的,会令人怪异,不舒服,难以接受。如果要用与情境基调不一致的字,这字也应该是起反衬的作用,或以动衬静,化静为动,或化虚为实,以乐衬哀,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是。
在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下,有亭翼然,依涧而立,是为冷泉亭。明代董其昌曾为冷泉亭撰书一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全以疑问句组成,别有意趣。清同治年间,俞樾偕夫人往游灵隐,看到了这副名联。俞夫人认为问语甚俊,请俞樾作答语。俞答曰:“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俞夫人评点说:“不如竟道‘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隔日,俞樾次女绣孙回娘家探望父母,俞樾即以此事相告,并命其也作一答联。绣孙笑道:“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这“禹时”很好理解,是说大禹治水,但“峰从项处飞来”,俞樾却不知作何解释。面对俞樾的疑惑,绣孙不慌不忙地说:“如果不是项羽将山拔起,又哪会飞来这里呢?”原来她暗用了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典故。这一回答令俞樾忍俊不禁:“余大笑,方啜茗,不禁襟袖之淋漓也。”另据俞樾记载,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时,也曾就董其昌的楹联撰一答联:“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俞樾称他“为山灵作答语亦妙”。尽管这些作答的联语也可以作为冷泉亭的楹联,而且是佳构,但它给人们的想象空间就缩小了很多,意趣也大为逊色。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太实了就勾不起读者的好奇心。由此可见董其昌之联比这些答联要更妥帖、更雅切,更蕴藉。这些答联也可以说是对董联准确、贴切的一种检验。
2、力求生动传神。
生动传神是炼字的第二种境界。如果说“准确、妥帖”有相当成分还属于语法的范畴的话,那么“生动传神”那就属于修辞的范畴了。例如大观楼长联中的“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一个“奔”字就十分生动传神,它把人们面对浩淼的滇池的感觉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形象突出,动感十足。又如“尽朱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一个“卷”字,把暮雨朝云在朱帘卷起时逐步呈现在眼帘的情态和美感表现了出来;一个“枕”字又把一觉醒来之后满地清霜的景象展露无遗,言简而意丰。一个字承担了整整一段话的任务,实际上也推出了一个清冷的画面,给人以沧桑之感。
3、以炼意为前提。
沈德潜《说诗晬话》云:“古人不废炼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近人挟以斗胜者,唯难字而已。”这是对炼字的精辟论述。炼字的目的是炼意,不管何种方式的炼字,它总是围绕炼意进行的。正如渔网的纲与目的关系,纲举目张,协调一致,才能使艺术之网张得圆满,张得好看,才能更好地捕鱼。因此,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有意义,才具有美的价值。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才有意义。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融为一体。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如朱彝尊题山晓园联:“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不设樊篱”,是为了使风月不受拘束。实际上,即便有藩篱,清风明月也是拘束不住的。这种近乎荒诞的措辞,它是有深意的。意在影射清统治者,不要对大汉民族予以拘束,因为你是拘束不了的,正如这风月一般。所以,“拘束”一词就是此联的联眼。
4、自然无迹,避免凿痕。
诗联作品有一种意境叫空灵。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古人常用“羚羊挂角”来形容诗的意境超脱,无迹可寻的空灵之境。这是说意境的塑造,其实炼字也一样。不着形迹也是炼字的一种境界。宋•姜夔在《白石诗说》中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别人容易说出来的,我就少说;别人难以说出来的,我就用易于理解的语言去说明,这才不流于俗套。这种易于理解的语言实际上就是自然的语言,没有雕饰的痕迹,符合常人的理解阅读习惯,但它同时又是出新的,不落俗的。好像让读者闻到一股清新的花香,舒服爽心。总之,就是用最浅显的文字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感情。李笠翁《窥词管见》云:“文字莫不贵新,不新可以不作”。将习常之陈言,剽窃仿真,久之令人生厌。必须自出机杼,涉笔成趣,方饶情味。然创新往往易流于险怪,故又云:“琢句炼字,虽贵新奇,然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要不越一理字”。如民国时湖南隆回人魏定南先生挽萧一峰甥太夫人联:“以弱女侍进羹汤,旷职越十年,也知地下欢迎,仍为孝妇谙姑性;是总理建筹典礼,奉安当四月,忽听天边讣报,应随举国动哀思。”挽者和被挽者的关系看似很复杂,其实很简单。死者是萧一峰的母亲,萧一峰是魏定南的外甥,其实死者就是魏定南的妹妹。这是典型的近亲婚姻。“弱女”就是指作者魏定南的女儿、萧一峰的妻子、死者的媳妇。弱女已经死了十年了,在为婆婆奉侍羹汤的岗位上已经旷职十年了。她也应该知道在地下欢迎你这个作姑姑的呢,她仍然可以在你身边做你的孝媳,因为她深谙你这个姑姑的习性呀,一定会好好侍奉你的。读到这里,我不仅仅为死者感到哀伤,更为作者的凄苦感到一阵阵心酸。十年前是女儿去世,现在妹妹又走了,多么不幸的事啊!其中“旷职”一词,最是让人难受,简直悲凉得令人窒息。作者把自己心底中滴血的伤口重新撕开,以平静的心态展现出来,最是扣人心扉。作者“平静”的表层下覆盖着激荡疯狂的刺痛。它把挽联的以情感人演绎到了极致。上联无一个“哀”字,却仿佛哀鸿遍野。特别是“旷职”一词,用得十分奇特,真“人所难言”也,而魏先生“易言之”。词语虽然用得颇为奇特却十分自然,而且越琢磨越觉得它天然无痕,毫无炼字之感。可它却能引起心灵的震撼,甚至刺激人心。
六、炼字的方法
炼字有法乎?无也;炼字无法乎?亦有也。下面谈谈几种常见的炼字方法。
1、炼数量词。数量词常常被视为自然科学的专利,用于社会科学,似乎是枯燥乏味的。但是,用于诗联中的数量词其实不然。那经过诗联家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调配之下却可以产生悠长隽永的韵味。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韵平添。据《唐诗纪事》载:齐己《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郑谷云:“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拜服。人以郑为一字师。盖一字之用,而早梅之境界全出矣。
又如民国时湖南邵东人谢惠山题湖南洪江宝庆会馆联:“问客何来,六岭梅花开几点?劝君小叙,一轮明月话双清。”上联是写迎接客人的时候:请问从邵阳来的客人,你看到六岭的梅花已经开了几点了啊?这一句问得很痴,本来你问一句“六岭的梅花开了没有”就可以了,可作者偏要问开了几点了,绽出了几个苞蕾了?问得十分的仔细。正是这一痴问,体现了游子们对家乡体贴入微式的关心,反映了这里的邵阳老乡对家乡的思念之切、之深、之重。全联有四个数量词,味道就在数量词上,尤其“几点”一词,应为联眼。
刘凤诰题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仅仅用了四面荷花、三面杨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光几个最具特色的镜头,就极生动逼真地描绘了在小沧浪亭所见到的秀丽景色。正如《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言“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者也。
2、炼形容词。形容词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判断形容词的适度修饰,好似打磨钻石,需要透过放大镜,从精确程度、审美趣味、情感色彩上细致琢磨,进行比较。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花幽防引蝶,云懒怯随风。”这副对联中的两个动词“防”、“怯”和两个形容词“幽”、“懒”都用得很好,特别是“懒”字可谓神来之笔,把云儿人格化了,云儿悠闲之态跃然纸上,更重要的是突出了主题。疏懒的云儿当然是害怕随风而飘的。风儿起,云儿散,能不怯乎?懒云是一种修炼的境界,佛门中有个用语叫“止观”。“止”是息灭妄念,专心于一个境界上,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入定”了。入定是入于禅定之意,即摄驰散之心,入安定不动之精神状态。风者,搅动心境之因素也。平静的心灵最怕的就是妄性波动。故曰“云懒怯随风”也。
黎晓垣题湖南隆回膝头岭联也是炼形容词的典范:“客从何来?者番劳碌征尘,极岭峻山崇,世路几经奇险处;我行且止,对此放空眼界,看云奔雾逐,众峰都在急忙中。”有人评价说,这副对联的联眼在“众峰都在急忙中”七个字。笔者有相同之感。应该说,云雾随风飘荡是动的,众峰巍然耸立是静的。但是,根据物理学中物体相对运动的原理,把追逐不定的云雾作为参照物,群山对于云雾来说则又是动的。文学和科学本不可同日而语,可是作者却运用科学原理,故意化静为动,且兼用了拟人的手法,巧妙地把匆匆过客、营营众生为名为利而上下奔逐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实在是难能之笔,耐人寻味。
3、炼动词。一副联,是由有关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塑造美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联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是的,欣赏古典诗词中那些精妙的动词.我们只要翻开古典诗词集,就有如仰望夏夜晴空,星光灿烂,目不暇给。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又作了一番思索后,得意地说:“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些,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把玩后,不禁拍手称妙。那“扶”和“失”究竟妙在何处呢?“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轻轻拂动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朦胧的月色轻笼着恬静的梅花,梅花明丽色彩自然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更准确地勾画出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创造了一种和谐朦胧的美妙意境。由此可见,动词是根据诗的最美情境千锤百炼出来的。当然,这种美不是单纯的美好的感觉,它是一种艺术的美感。如毕沅题陕西兴平杨贵妃墓联“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杨李事;暮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暮粉,古墓表面出现的一种白霜样物质,这里代指杨墓。秋色,本来就令人有萧杀落寞之感,而一个“补”字,更增添了这种感觉。进而深化了联语“伤心”的主题。
当代有一位诗人叫刘庆霖,它的诗十分擅于炼动词,颇值得我们作联时学习。如“山光打进毛衣里,暮色缠回彩线中”(《冬日游西双版纳》之三),“薄云似被遮深谷,小路如绳捆大山”(《杂感》之二),“一方花色头巾里,三五牦牛啃夕阳”(《西藏杂感》之一),“早起匆匆揉睡眼,推窗抓把鸟鸣声”(《松花江畔行》之四),“荻花一样浣纱女,捶打斜阳在水湄。”(《农家杂咏》之四)等等,一读他的诗就觉得十分鲜活,特别是动词用得很别致,把一些异常的词语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产生了妙趣横生的效果。黑格尔说:“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组合在一起。”刘庆霖说,黑格尔为我们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有其微妙的内在联系;二是这种“不伦不类”的组合,是“避免平凡”、脱俗出新的有效方法。当然,“仙道”与“魔道”只有一步之遥。过分地追求句子新奇,也易流于荒诞,这是要注意避免的。
4、炼词类活用。对联中词类活用也较常见,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动词作名词,名词、动词活用为量词等等,情况不一。词类恰当的活用不仅增加了对联的用词范围,还有着巧着一字意境全出的功效。当然活用不是乱用。如康熙帝题苏州行宫联:“松声竹韵清琴榻;云气岚光润笔床。”四围传来松声竹韵,使人感到琴榻分外清凉、清雅;云气岚光萦绕在周围,令人感到笔床也是湿润的。“清”和“润”都是意动用法。其实,“清”的不仅仅是琴榻,更是琴声;“润”的也不仅仅是笔床,更是笔和笔下写出来的文字。又如上海豫园卷雨楼联:“邻碧上层楼,疏帘卷雨,曲槛临风,乐与良朋数晨夕;送青仰灵岫,幽涧闻莺,闲亭放鹤,莫教佳日负春秋。”“邻碧”,是邻近的碧水。“送青”,是送来青翠的山色。“碧”、“青”都是形容词作名词用。名词活用作动词也是累见不鲜的,如“杨花莫雪行人路;杜宇休冰愁客心。”联语的意思是说,杨花不要像雪一样覆盖住行人的道路,杜鹃鸟不要叫得那么凄惨,休要冰冷了愁客的心。“雪”和“冰”本来是名词,这里作使动用法,成了联眼。                     
   王安石《泊船瓜州》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一“绿”字而境界全出,它把春到江南的生气勃勃的景象非常巧妙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曾经用过许多字,最初是“到”,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一共改了十几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从而使全句生动、活泼、新鲜,使感情融化于其中,使景物拟人化,从而创造出意境浑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绿”之所以比“到”“过”“入”“满”好,就在于它将“绿”活用为使动用法,生动形象的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春风拂煦,由南向北逐步推进,所到之处,一片新绿。从而把无形的春风有形化,凸现了清丽流美的意境,情态的变化中体现诗歌的婉转美。可见诗人在艺术手法上,善于翻新出奇,富有独创性,足见诗人炼字工夫之深。达到了“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炼字最高境界。
    5、虚词的运用。一句诗中之字,有实有虚,实字多则语句凝炼,笔力遒健,然其病在于板滞沈闷,易使人费解;虚字多则气脉流畅,风神飘逸,让人一目了然,而其病则易流于轻浮与浅薄。如何在实字中加入虚字,以为斡旋之枢纽,即是炼字之要务。详加体会,自能得心应手。
谢榛《四溟诗话》引李西涯语曰:“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盛唐人善用虚字,开合呼应,悠扬委曲,皆尽于此。用之不善,则柔弱缓散,不可复振。夏正夫谓涯翁善用虚字,若‘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是也”。以上可见虚字之重要,故历代诗词名家,均于动词与状词等虚字上用功夫,如果虚字运用得妙,足使全篇生色。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罗大经《鹤林玉露》指出“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就是从这个角度看到炼虚字的作用。                         前呼后应,仰承俯注,妙在虚字旋转其间,使气势顿宕,情韵欲流。如果说,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文章寄递出去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赵藩题武侯祠联曰:“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其中的虚词“则”和“即”也是不可小瞧的。它不仅使句子节奏的韵律更加和谐,第一个分句变成了8个字,比第二个分句多了一个字,使全联有了跌宕起伏感。更重要的是加重了对论点的强调,使人毋庸分辨。有时,一个虚词就完全改变了联语的意思,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本为明朝大臣,后叛明降清。洪为明朝大臣时,深受崇祯皇帝宠幸,他自己也得意洋洋,曾在厅堂挂出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洪变节后,有人将他这副对联各加一字,成了“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这两个虚词犹如两把匕首,使联意立即掉转头来,对洪承畴反戈一击,境界陡然升高。
有些虚字还可以同位重字。如“之”、“者”等。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其中的“之”字就是虚词同位重字,读来无不谐之感,另有一番味道。像这种虚词同位重字的例子很多,北京潭柘寺弥勒菩萨联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也是同位重一“之”字。实词同位重字的情况也有,如用明•魏允贞诗制作的岳阳楼公园门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两个“天下”为实词同位重字。对此,联界争论不休。我是持赞同态度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特殊性,对联也不例外,大家约定即可俗成;重字有重字的优势和作用,后面我将论述重出的道理;它的平仄也是有据可依的,属于粘对之例。此不多言。不过,实词同位重字毕竟是特例,一般的联人特别是初学者绝不可仿之。
6、炼联眼。古人于炼字之法另有点眼一说,盖取画龙点睛之意,谓用之得当可使全句生色。“诗眼”原为江西派诗人之共同主张,主张句中必得有眼。其中一派主张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而另一派主张不限一字,也不限于第几字,更不限虚实。如长春中国公园凌风亭古联曰:“半池水荇能藏月;满地榆钱为买春。”第六字“藏”和“买”应为联眼。中国公园是长春最早的公园,园中多古榆,水荇半遮池塘。故联语中说月亮最爱“藏”在水荇中“休息”,怕被人偷去;长春的春天很短,人们希望留住春天,只好希望满地的榆钱能买通春天留下来。好有情调的一副联语啊!简直妙不可言。“买春”还有一种歧义,有意无意,是为幽默诙谐之语。当然,第三字、第五字为联眼的情况要多一些,如清末文人萧少白题湖南新邵顺水桥联:“英雄下马拜秋色;古木归鸦乱夕阳。”此联意境幽深,文彩熠熠,字字珠玑。每易一字,都会损其意境,暗其文彩,可称得上联圃中的珍品。由于地处偏僻,故鲜为人知。萧少白的对联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他一生都不得志,在辛亥革命后,他还对清政府念念不忘,此联可能体现了作者那种郁闷烦乱的遗老心态。当然,也可能是在为异乡游子、告老英雄、失意情人写意,究竟作何理解,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总之,全联以景托情,情寓于景,情景妙合无痕,文字凝炼,清新俊逸,自然浑成。“秋色”、“古木”、“归鸦”、“夕阳”都援引自马致远散曲名篇《天净沙•秋思》,似无新意,然一“拜”一“乱”,文势陡升,如千年古树顿时绽出鲜嫩的新芽,一字用活,全联生辉。“拜”和“乱”分别为上下边的句眼,而“乱”字又为全联的联眼。可见,炼得极好的字,在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不仅在于它的生动贴切和新鲜活泼,更深层次上说还在于它给人带来的巨大的想象的空间,让人展翅联想。鉴赏时须根据联意仔细琢磨体会,体会联家的苦心和灵慧。
    7、炼叠字。叠字又称重言,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付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诗中叠字大都以状词居多,有状形者、有状声者。当单字不足以尽其态,则重言以发之,盖写物抒情,两字相叠,能使兴会与神情一起涌现。
赵克宜云:“诗中运用叠字,使其余五字精神毕现,最佳”。叠字如运用得当,足使全篇生色。然叠字之运用贵在新颖、变化。如说杨柳必以“依依”形容,说雨雪必以“霏霏”描绘,即落前人坑堑而殊少神味。要能创新出奇,方为杰构。如西湖天下景亭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皆为叠字组成,其中既有名词叠用,又有形容词叠用。有的叠字竟然好几个相连,如山海关孟姜女庙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其实中间有些不是叠字,它是利用了“朝”和“长”两个字的双音和通假字的特点,巧妙地连续叠字,因而不同的读法就产生了不同的意义和意境,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妙趣横生,回味无穷。因这联与其所处的自然景观极为融洽,即景生情,可联想为孟姜女站在望夫石上,面向大海,翘首张望,日夜思念丈夫范喜良,朝朝暮暮,岁岁年年,海潮涨了又落,浮云长了又消,孟姜女对丈夫的思念绵绵不绝。有人把它归类于文字游戏,但如果你细心品读,就会发现它富涵人生哲理,天地万物生生息息、无穷无尽的普遍规律蕴涵其中。也从中可见叠字的魅力所在。
8、炼异位重出。重出者,谓一句或一首诗中,一字或数字再现之谓。刘勰于《文心雕龙》炼字篇云:“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诗骚适会,而近世忌同,若两者俱要,则宁在相犯。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行文遣词,诗文家皆避重出,然有时却以重出为能。如苏頲《奉和春日幸望春宫》诗起句云:“东望望春春可怜”。金圣叹评云:“七字中凡下二‘望’字,二‘春’字,想来唐人每欲以此为能也。”
重出与叠字不同,盖叠字大都为状词。或状其形、或状其声、或状其动作等。而重出则不限于此,如前句之“望春”为宫名,非有“望望”与“春春”之意。其法有于一句中,或一联中各句,皆重出一字者。如彭元瑞题蒋士铨书房联,历来为人称道,联云:“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此联读来,在“月”和“更”字的重出上饶有韵味。如果我们改一下,消除重字试试:“何物动人,二月杏花秋季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卯时鸡。”韵味大失了。再看解缙的一副谐音双关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上边重出“叶”、“本”,下边重出“花”、“香”,加上谐音的四个字,读起来也似重出。所以联语读来趣味盎然,平仄的排列与通常的非重出句还有所不同,但读来错落有致,铿锵入耳。
9、炼工巧。对联是倾向于工对的,联家千方百计谋求对仗精工。如联语对仗,不仅要求名词对名词,而且要求名词小类相对。所以我们在炼字时就要尽量选取恰当的名词小类来相对,使之更加工整。如南宋沈义甫与先生对句:“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对“青”是颜色类,“山”对“水”是地理类,“风”对“雪”为天文类,“面”对“头”为人体类。其余各字也对得十分工整。名词小类的工整程度足见联家之匠心。又如我1995年的一副获奖联:“紫气西来,看十亿神州,同歌马列;黄河东去,历千年苦难,喜到蓬瀛。”为什么要选用“黄河”而不用“长江”,其中也有求工的因素,因为“黄”和“紫”是颜色类相对。有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小类名词,联家也还有许多求工的办法。传统诗词格律中的借对法,即可把不能相对的词语变成能相对者,甚至变成极工的对仗,从而使对仗获得更多的自由,提供了一条宽工转化之途径。借对法又分为借意对、借音对和借调对三种,此不赘述。
避免犯本也是一种求工的办法。袁枚《随园诗话》有一段这样的记载:“于耐圃相公,构蔬香阁,种菜数畦,题一联云:‘今日正宜知此味;当年曾自咬其根。’鄂西林相公,亦有菜圃对联云:‘此味易知,但须绿野秋来种;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两人都用真西山语;而胸襟气象,却迥不侔。” 鄂西林相公即鄂尔泰。鄂尔泰的这副联有两个版本,另一个版本易“面色”为“菜色”。殊不知,题菜园的对联中出现“菜色”就是犯了本。显然“菜色”版本是错误的。“面色”即暗喻了苍生的面色就象这菜圃的颜色一样,这就是“菜色”的意思。但它比菜色委婉含蓄一些,韵味就要足一些。
炼字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有些细微之处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所云“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其微矣乎!其意思是说:至于一些想不到的细微意旨,文思外的曲折情趣,难以言喻,只好搁笔不谈了,要达到精微的境界才能够阐发它的妙处,懂得他最微妙的变化才能理解它的技巧……真是太微妙了。炼字也一样。他的目的是为了炼意,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情达意,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即使可以言传的方法,在具体运用当中还是有许多微妙的东西要靠自己去领会的。这种领悟力包含着一种艺术的天份。天份不足,单靠勤奋也是难以达到一种空灵的境界的。炼字与炼钢还是有区别的,炼钢只要反复炼就行,但炼字是要耍巧的,要敢于张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散思维,才能找到那美丽的词语。最近,我有一位朋友黄乐荣先生写了一副题广州的对联:“城居珠水端,吐纳万般气象;花绽白云顶,飘扬百越芬芳。”嘱咐我给他修改。我觉得对联的前一个分句“城居珠水端”和“花绽白云顶”太实,且用词也不十分准确,于是给它改为“城拥珠水入怀”和“花绽白云出岫”。我就是运用发散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的,尽量使句子灵动鲜活一些。当然,这种灵动是无迹可寻的,只有靠我们平素多积累、多思考、多联想,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自己闪光的那一滴水。

好东东,俺也收藏了!:victor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2:00 | 只看该作者
千江月色一杯酒【月下*风铃儿】
满寺钟声几笔诗【刮向海角的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2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刮向海角的风 于 2013-11-3 20:59 编辑

本帖原为初十八班第二讲讲义,凝集众多前辈心血,希望各位学员认真研读。
我们知道,学习对联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能独立创作出合格的成联作品。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要达到创作出一副合格的成联作品,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根据前人的经验,一般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出对句的练习,打下牢固的应对基础,然后才能过渡到独立学习和创作成联的阶段,所以出句和应对是我们学习对联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一节  出句


作为楹联爱好者,在这之前学员们大多都练习过意境联的应对(我的建议,也希望初学习的同学从意境联开始),一般的对联教材,也往往从应对练习开始。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初学者在面对一些出句时,往往绞尽脑汁都对不出一个比较满意的句子来,这当然有应对者本身的文学修养和对联基本功的问题,但我们也发现,对不出好句往往也跟出句有很大的关系。许多貌似工整雅致的出句却往往存在许多语法、逻辑、声韵、结构、修辞、内涵等等问题,这跟目前联界重视对句而忽略出句的风气有关。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出句是“只管生不管养”,出句太随意,随便化句古诗词或是随意凑几个词组就生个出句来,也不管语法逻辑,更遑论立意和境界。更有甚者,故意出些所谓的机巧句为难应对者。其实,上面曾说到,对联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联,而一个不会出句只会应对的联手,无论他的对句如何优秀,也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思路后面亦步亦趋,是不会写出有自己的思想、立意和风格的成联作品的。所以,我们这一讲试图先从出句开始学习,纠正以前重应对、轻出句的现象,为大家进入成联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出句的形式
      出句按上下联,可分为上联出句与下联出句,以联脚的平仄为据。但最好是以出上联为主,为下联的应对留足发挥和出新的空间。
      出句按句型(音节节奏),可分为律句与非律句。律句就是之指符合格律诗平仄交替原则的五言和七言句。非律句一般是指四言句,六言句;一四节奏的五言句;一六、三四节奏的七言句以及七言以上的长句等。一言、二言、三言句也属非律句,但要慎用。
      出句按句数,可分为单句出句和多分句出句。两个分句及以上,就是多分句。

       二、初学出句的基本要求
      (一)、语法通顺。出句说白了,就是造句,起码你的句子是合乎基本语法,能让人读懂。同时也要避免过于直白的口语入联。
      (二)、符合逻辑。这里的逻辑是指出句所说的话,应该符合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不要闹出“广州雪花大如席”的笑话。
      (三)、平仄安排符合联律,多分句尽量依马蹄韵安排句脚平仄。
      (四)、立意明白无误,境界要高雅。特别要慎用可能造成歧义的字词。
      (五)、尽量少用典故、专名、重字、析字、双关、联谜等机巧手法,除非你已经是个成熟的联手。
      (六)、出句要留有余地,为应对者留足空间。一个出句如果能获得更多的不同对法的应对句,就是一个成功的出句。

下面是我心飞扬 老前辈的经验之谈:
如果说对句是在出句有所提示的前提下前进行的一种应对式的创作,那么出句就是一种没有直接提示的创作。出句有些象小学生的造句,他要求根据你所看的或者所到的东西,加上自己的体味与感受,按对联格律的要求把这个句句子表达出来。
    一、出句是怎样炼成的
    “出句是怎样炼成的”呢?我认为“来源”最重要。出句的“来源”又有哪些呢?结合自己的出句,我粗浅地谈以下三个方面:
    (一)景物
    我们常说,文学来自于生活。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给我们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取之不竭的“原材料”。对这些“原材料”,因加工的方式不同,会产生小说、散文、诗词对联等不同的作品。但相对于其他文学作品而言,则要求诗词对联的“加工”要更精细、更深刻,因为,它需要做到用尽可能少的字词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
    面对千姿百态、形形色色的景物,我们应如何去“加工”呢。
    1、无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为了配合这个材料,我们不妨把“境界”改为“写景”,先来谈谈写景的“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按王国维的解释是:“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说白了,就是写景时不要让景物带着人的情感。
    但写景也分两种,套着王国维话说,就是:“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所谓“写境”,就是把真实客观的东西写出来。比如我们去游玩,看了江河湖海,看了花草树木,看了山石楼台,我们把它原本的描述出来,这就是“写境”。“写境”一定要注意你观察事物的几个“点”,然后进行发挥。
   先举个 “写景”的例子:有一次我出外游览,看到一栋高楼立于山上,白云在楼边环绕。这时在我心中就有了这么两个点:“高楼”、“白云”。但怎么把这两个点写到一起去呢,我就开始思索。首先,我马上想到的是李白《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句子,接着,又想起《明觉禅师语录》中“云挂角后如何”的句子,两个句子经我一拼接后,便有了“白云挂角危楼立”的句子。
    所谓“造境”,就是在真实景物我基础上,进行想象的发挥,造出一个本不存在但又让人感到相对真实的景象来。
    再举个“造境”的例子:一日饭后散步,见楼前花坛中红色的美人蕉盛开,一只蝴蝶落在一朵花上。于是“美人蕉”“蝴蝶”两点进入心中。但如果只简单地写蝴蝶落在花上,似乎过于平淡了。想着这两个东西,我继续散步,这时突然看见另外一栋楼上有一家把窗户装修的十分像古代的“画屏”,我灵感突至,我能不能把美人蕉挪进“画屏”中去呢?于是,一番“乾坤挪移”后,便有了“屏上红蕉栖小蝶”的句子,意为画屏上的美人蕉十分逼真,把蝴蝶也骗了,从而停在了画屏上。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写境”还是“造境”,不能简单的描述,一定也要“用心”去写,不能写得毫无生气。取的物象之间要有合理性。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浩然)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其实我们细看他这两句,几乎没有什么修饰,无非是写微云淡淡的飘浮在银河边,稀疏的几滴雨掉在梧桐叶子上。但他的这两句诗之所以能够技压群豪,就是因为他以“写境”之笔,雅致地表现出了他自己人生境界,正合了王国维所说“然二者(“写境”、“造境”)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2、有我之境
    什么是“有我之境”,王国维也给了解释:“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说白了,就是让所写的景象有了人的情感。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的确如此,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均是此类句。在我的出句中,这样的句子也很多。
    记得有一次去张家界游览,在金鞭溪边,听到溪水潺潺,景色十分雅静,我于是想到“溪声”和“幽静”两个词。因是循着金鞭溪走,于是我便赋予溪水于生命,把它当做“导游”,让它带我游览,于是就有了“溪声引我寻幽境”的句子。
    再有一次北京香山看红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我也不由的有了创作的念头。心里琢磨着“秋天”、“红叶”这两个词,想到了女孩因羞而脸红,于是拼出了这么一句“秋波一转羞红叶”,这样一来,秋天、红叶是不是也可爱起来了呢?
    (二)诗词
    在应对版做版主时,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出三至五个句子。刚开始时就是问景物要句子。可是,写着写着问题来了:一是我不可能天天在外浏览,处处找到灵感;二是在我日常生活的几点几线上,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那几个景物写的多了,自然就“难产”了。怎么办?
    没关系,“联瘦诗书补”嘛,向诗书要句子呀!
    有的联友可能会说,写句子应该真情实景呀,没亲眼见的,不能乱写。这句话原则上我是同意的,我们写东西应尽可能从真实中来。但说实话,我们每个人的的活动范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地方、什么东西我们都能亲自看到。我们虽然不能亲见,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类媒体间接去“见”呀!也就是说,没见过大海、沙漠,但只要我们电视上、电影上看到,心里有所感触,并不妨碍我们写大海和沙漠的句子。同理,诗词看多了,把诗词中写的景象,合理转化成自己的“所看”的,写出来,并不算剽窃。
    随便举个例子。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我们都很熟悉: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我们不妨就借“江清月近人”这一句,结合诗的意思,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既然离月亮近,就造一个:满面风尘明月中。
    适当演绎一下,还可变成:
    心如止水且随月
    且纵诗心随月远
    乡愁驾月逐波去
    明月逐人云让路
    一诗留月数千载
    感觉不够吗,那么结合原有江、月、人等这些东西,我们不防添加些舟呀、酒呀、曲呀什么的,于是还能造出一大堆的句子:
    一曲乡愁明月里
    醉漾轻舟邀月饮
    醉卧小舟明月里
    新月娟娟霜入酒
    且掬江风清泪眼
    小舟映月清如洗
    轻舟伴月听流水……
    怎么样,是不是很多?这就叫:人有多大胆,“句”有大产!只要结合诗意,别跑了题,想象合理,那句子你想怎么编你就怎么编!
    (三)思想
    人是有思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生活的磨练,我们对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都会有感悟。那么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写一些性情联。
    比如,我时常与朋友品茶聊天,围绕这个,我写了不少句子:
    风云几句茶香里
    一壶尽煮浮名去
    晓烹夜雨尝秋意
    挑灯对友多清话
    烦愁一煮茶香起
    浅壶煮雨斟冬夏
    清香妙语如茶沏
    一杯绿水清心府……
    聊得高兴,往往常有感受,于是把感受再化成句子。
    先写几个世理的:
    糊涂一悟聪明始
    成俭败奢千古事
    云成万象终虚化
    身有高低心自稳
    世人多被浮名累……
    再写几个修身的:
    万般轻看心方远
    漫卷烟云长放眼
    心田且守种蔬稻
    我与春风拼散淡
    且典浮名沽浊酒……
    当然,出句的来源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总结。
    二、写出句的几点体会
    1、没事多读诗词,努力培养“文气”。
    2、要敢写常练。
    3、善于发挥想象。
    4、善于总结。
    三、学写出句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1、自然合理。出句的取象或着抒情一定要注意是指符合常规情理、容易引起人们共鸣的现象或事物。联句要自然,句意要完整。
    2、言之有物。不能空洞,用华丽的词语堆藻,出句要使对句者能够理解句意。
    3、联句流畅。用词不能太生涩,更不要自造词,要学会反复练字词。很多同学喜欢出分句,那么在多分句中,分句间要一定要存在逻辑性,前分句为后分句的铺垫。
    4、贵在出新。能言自己心声,切合自身实际,那么都能有打动人的东西,能翻出新意。因为我们每个人经历与眼光都是独有的。
    5、富有余味。即所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钱钟书先生说的一段话“画之写景物,不尚工细,诗之道情事,不贵详尽,皆须留有余地,耐人玩味。俾由其所写之景物而冥观未写之景物,据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识未道之情事”,意在笔墨之外。
    6、杜绝抄袭。前人已经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对联作品,所以要出新句比较难的。学员们千万不要把前人的句改几个字就发出来,这可是联品与人品的问题了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2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应对

下面是我心飞扬 老前辈的经验之谈:
初学者在对联创作上往往都是从“ 对句”开始的。学习如何对句之前,先学一下对句的概念。
    所谓对句,即与出句相反,是应对别人所出的半联。对句的原始概念应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对句的一般概念是指按对联格律根据他人的出句而对的另外一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对句的原始概念,在这里我们不讲。我们学习对句的一般概念。
    注意,对句的一般概念重要的词语是“按对联格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联格律的“六要素”,它们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是对句一般概念必需遵守的东西。
    一、对句步骤
    按照对句的一般概念,我们来尝试总结对句的步骤(七班时,铁判官老师曾经写了一个讲义《临屏快速出句及应对的技巧》,总结的非常好,我们先把它借鉴过来)。
    对句要因对而对。这是每一个初学者必经之路。建议每一个初学的朋友,一个句子在手里,首先学会断句(断句可以参考余德泉 老师的马蹄韵,和王力的意节说),而后再进行对词,接着再去校正平仄,炼字,最后在锤炼意境。下面我们就一个出句,系统的学习一下:
    出句:夜雨随春到
    第一,断句(“节奏相应”要素,即判断出句的节奏点):夜雨\随春\到。
    
         第二,对词(“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要素,即为每段的词找个相应的词来对):“夜雨”对“天风”,“随”对“伴”,“春”对“夏”,“到”对“来”。得到这么一个对句:
    天风伴夏来
    对完词后,大致看一下,“天风”好像不知所指,我们炼一下字词,将其改为“山风”试一下:“山风伴夏来”,这句比原来那句似乎好了一些。
    
         第三,查律(“平仄相谐”要素,即检查一下平仄):从平仄的角度上来看,“平平仄仄平”没有问题。
    
         第四,炼意(“内容相关”要素,即检查对句内容是否与出句联结紧密):从整联来看,一春一夏,隔了。那么我们试着将这两个景物拉近一些,将“夏”改成“晚”字,将“伴”改成“向”字,最后我们得到了一个意境统一的对句:
    夜雨随春到
    山风向晚来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基本找出的对句的基本步骤。需要声明的是,这个“步骤”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因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可能会有其它更直接、巧妙的方法或步骤,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例举了。
    
         二、如何做到内容相关
    通过上文的例子,我们发现,六要素中,“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五个要素相对容易掌握,“内容相关”这一要素是最难把握的。那么,如何做到“内容相关”呢?我认为,我们需要在以下三个环节下功夫。
    第一,关联。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句练习后,为了提高对句的质量,我们应学会养成首先找“关联点”的习惯。
    什么是对联的“关联点”?如何找对联的“关联点”呢?
    除了无情对、诗钟等特殊情况外,对联是有“关联点”的。“关联点”就是出句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关联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同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一种气质。“关联点”就如同一把折扇的扇轴,只有围绕它拨动,才能打开一个完整的扇面,否则,要么打不开这把扇子,要么打开的扇子就会破损。对句应在“关联点”下进行延展、深化、升华。
    找“关联点”的几种方法:
    一是重点字词法。即在出句中,寻找最关键的字词。先看清代车万育《声律启蒙》中一联的出句:
    两岸晓烟杨柳绿。
    仔细读读,你会发现此句中“绿”字的特殊性。此字不仅透露出最多的信息,还决定了此句的基调。换句话说,此字不仅是一种颜色的展示,更主要是向你暗示了春的环境。此时再看对句:
    一园春雨杏花红。
    下联直接用“春雨”呼应,同时用“杏花”应景(正合了“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红”字收尾。此时一幅烟雨迷蒙、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在大家面前完整展开。
    也就是说,上联的“绿”字,决定了上下联的关系,决定了整联的内容,决定了整联的意境。
    
         第二,是事物特点法。即在出句中,找到人或事物的典型特点。先看这个对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此联是充分抓住了炭了特点,也正是用炭的特点做“关联点”。上联正说炭一直黑时尚有形(骨),下面转入反面说,当它十分火红的时就变成灰烬了,通过此联,阐明了一个道理:人有顺境、逆境,当以“炭”自警。
    第三,是修辞技巧法。即以出句的主要修辞为“关联点”。见下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此联出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种拟人的手法自然成为特殊“关联点”。那么对句,自然要围绕这个“关联点”,修辞对应,风格一致,这样才能造成上下联的和谐一致,否则很可能出现头重脚轻、一张一含等不“稳”现象的出现。
    第四,是合理转假法。即利用出句进行合理延展,以延展出的事物作为“关联点”。
    看这个出句:客为坎上寓公,到此好吟千树雪。读到此句,我们可能以为“雪”是关联点,下联应该写冰天雪地的冬天景象。可它的对句却是:我是江南驿使,折来聊寄一枝春。此联“关联点”就采用了延展的方式用“梅”实现了合理转假:先从雪转到梅,再从梅转向春天,梅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尤如峰回路转,让你感到此联深远的意境。
    当然,通过学习,你会总结出更多找“关联点”的方法。那么,找“关联点”要注意哪几个问题呢:
    第一,要注意“关联点”的首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应改变刚开始对句时“断句、对词、查律、炼意”的四步骤习惯,改为“关联、断句、对词、查律、炼意”五步骤。即对句时首先考虑找“关联点”,找到“关联点”后,再“断句、对词、查律、炼意”,这样才能保证既“对”又“联”。
   第二,要注意“关联点”的稳定性。一条出句可能有多个“关联点”,但他们是有主次之分的,我们要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寻找最佳“关联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出句找到最佳对句。找到“关联点”后,要注意它的稳定,也就是在调整平仄或提炼意境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字词进行修改,但这种修改应以不影响对联的“关联点”为前提,否则,就会造成因词害义或因韵害义的现象出现。
    第三,要注意“关联点”的有效性。
          1,找到“关联点”。一定要注意上下联联意的合理,否则,即使找到“关联点”,也不能对出好作品。比如说正对,在找到“关联点”后,一定要注意这一事物的不同角度,从不同的侧面相互补充,形成整体。否则,就会犯合掌的毛病。而反对虽是一正一反,但一定要在关联点下注意要互相映衬,否则还是会出现“对”而不“联”的问题。串对则要在找到“关联点”的基础上注意顺连,使之形成因果或控制关系,否则又会出现只“对”不“串”的问题。
    2,控制。“控制”两字,实际上说明了出句与对句的基础关系,即对句是要受到出句控制的,如果不理会出句的“控制”,对句肯定要犯“隔”的毛病。
    我们借一个写景的出句,试着分析一下出句是如何“控制”对句的:
    出句:静水飞花惊月影
    第一,出句都写了哪些东西?看完例句,我们把“水、花、月影”罗列出来。
    第二,能判断出季节、时间和天气吗?出句有“水”有“花”,冬天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你最好不要在对句中出现“冰”、“雪”、“梅”等表现冬天的字词。出句有“月”,时间应是夜晚,所以你最好也应在夜晚的环境下找寻事物应对。同时还是因为有“月”,我们可判断出应是睛天,所以我们尽可能不要让“雨”、“雾”等看不见月亮的字词在对句中出现。
    第三,能分辨出出句的“色调”吗?其实,一个句子,就像一种颜色,它也是有色调的,它是“暖色调”、“冷色调”还是“中性色调”?只要我们细心,就能分辨出它的“色调”来。就这个例句而言,出句活泼灵动,我们可以把它归入“暖色调”。同理,“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清著名文学家金圣叹因哭庙案被杀,临刑前同其子女告别而作的一副联)”这个联便是“冷色调”。色调定了,那我们就要尽可能在这个色调下来应对,最好不要出现“暖调”“冷调”相互乱对的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整联在情感上和谐一致。
    从以上例句来看,“控制”一说,有些像破案推理,即通过事物的因果关系来推理未知的东西。同一个犯罪现场,有的警探看不出所以然,有的警探却能根据现场的很多细节将犯罪情景推理的八九不离十。“控制”的掌握与出句的分析,没有捷径可言,这需要大家平时一定要“细看、多想、多对”。
    3、超越。
    如果出句是上联,按上文所讲的“控制”,是不是说下联的对句就应在出句的控制下亦步亦趋呢?不是的,一个好的对句(以下均指下联),应该使努力使对句在出句“控制”的基础上实现“超越”,使对句适当重于、深化于、精彩于上句,这样,这个对句才更有质量,整联才有更好的意境。
    如这么一个出句:
    琴伴庭前月
    两个人各对了一句,分别是:
    对句一:箫吹岭上云
    对句二:衣无世外尘
    两句均符合对联格律“六要素”,但我们再细细品一下,就会发现“对句一”完全受“控制”于出句了。如:见到出句的“琴”,他就只想到在乐器的范围内挑其它乐器,见到“庭前”,就只想到找另外一个具体的景物,见到“月”就只想到在天文景物中找个其他的,结果对的句子只能说中规中矩。
    再看“对句二”,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他在用字用词上,摆脱了义类工对的束缚,在词性一致的情况下适当放宽,结果便出现了对句二这种上联写景,下联写理的对联,通过下联的写理,将“无尘”“潇散”等传统哲学意味的清逸之气贯通,使得整联有了更高的意境。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一个好的对联,就像一个美女,不仅要天生丽质,还要有学识修养,一个没有学识修养的美女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花瓶而已。所以说,容貌之美与内在之美相比,内在之美更重要,同理,辞藻之美与意境之美相比,意境之美才是我们追求的。所以,我们在对句时,一定不要随随便便对完就算了,也学学古人的“推敲”,同一个意思,尝试着多换几个字或几个词,或面对同一个事物,多换几个角度写,看能不能实现化腐朽为神奇的“超越”?
    虽是如此,“超越”也需要注意以下两个环节:
    一是“宽”而不乱。用字用词虽然可以宽,但关键的词语词性、词语结构、词语节奏要尽可能保持一致,而绝不能“超越”的没了规矩。
    二是适可为止。下联的“超越”要把握尺度,要注意“适当”重于、深化于、精彩于上句。而绝不能“飞的更高”,否则很容易造成“上轻下重”过犹不及问题的出现。(另外说明:诗钟绝对不容许“上轻下重”或“头重脚轻”,对联只要合理转承,下比稍重是可以的,如果一幅对联,出现头重脚轻,就是不怎么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主题
3

116

帖子

0

精华

1258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45861
经验
125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5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6-19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0: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刮向海角的风 于 2013-11-5 10:16 编辑

本讲讲义以扫地僧老师的《出对句杂谈》为摹本,同时整合了另外一些联坛前辈的经验文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此谨向扫地僧老师及联坛的各位前辈致以由衷的谢!~~
    首先,在学习之前,大家要清楚一点,对于对联的创作,其实是没有什么严格和固定不变的创作方式的,对联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其创作手法亦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或者面对不同的内容时,创作手法也不会一样,这一点也与古人所说的文无定法是同一个道理的。那么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是不是一点目标和突破口都没有呢?也不是,前贤们也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方法,我们这里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也来一些学习和探讨吧。
     在这里还有必要说明一下, 我们这里所讲的仅仅是针对我们初级班的一些学习要求,并不意味着以后大家所有的对联写作都按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请大家不要误会。当你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之后,你就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技巧,不必再拘泥所谓的什么“方法”。我们这里所学的只是起步阶段方法,作为引导而已,且这种方式也比较好掌握些,目的是想解决大家出句“难”的问 题,想从这里突破开始。
一、出句的方法
    学习对联,必须写到出句,这是写对联的第一步。写好了出句,可以说是完成了一副对联的一半。出句的好坏,关键到对联作品的水准高低。可见出句是何等重要。
    对联的出句有两种:一是出上联(仄声收尾),要求对下联。另一种正好相反,出下联(平声收尾),要求对出上联,这两形式,在网上都很普遍,都很流行。
关于理论方面我们不作深究,直接给大家介绍一些实用方法,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悟出更多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

(一)初阶:临摩(限制较大,引导较多)
1、自对出句法
  收集古联或者一些经典好联,建立一个自己的对联库,然后按上下联把他们分开,上联一拨,下联一拨。要出上联的时候,在下联库里找出一比,自行对出上联,对出的上联就是你的出句。反之,要出下联的时候,则到上联库里找一比对之,对出的下联就是出句。
  举例:比如古联下比是「偶贪杯酒得狂名」,先用对字对词的方法随意对上一句,如:「不爱盘棋丢妄语」,效果不是很好,那么我们再来修改通顺一点:「爱下象棋无妄语」,语句通顺了些,但有些大白话了,再修改一下:「松下奕棋无俗语」,这就有点意思了,还可以天马行空的拓展一下,如:「松下奕棋风得子(势)」(棋有“得子、得势”术语。“得子”就是多吃了对方一颗重要棋子,像是车、马、炮;“得势”就是情势明显较好。风放倒的是棋子还是松子?也许两者都可以想像得趣。),这就开始丢开原来的下比了,如果感觉还不理想,还可以顺着你对出来的这个句子继续拓展下去,只要注意本身句子的内容就好,与下联的关联或结构不是重点。

2、仿造出句法。
  承接上一法,在出好句子后,回头看看原来的上比,刚我们举的例子:「偶贪杯酒得狂名」他的上比是:「爱拄杖藜增老态」,先对比下我们刚才的出句,从中体会异同,感受下古人的创作。然后我们就可以拿这个上比开始我们的仿造之旅,想增减哪里就修哪里,偷天换日得到「爱看古书增老态」,好像也不赖~“古”“老”联系更直观,还可以继续如:「常醉古书增老态」,只要注意本身句子的内容和句内关联就好,一直造到你满意的程度。

三、寻章摘句法。
读一首诗词或者古联或者古文,撷取某一些字句出句。所谓功夫在联外,开卷总有益。我们可以随意的抽出一首诗词,先进行阅读,阅读时应连同鉴赏一起阅读,不但可以让你更深入的了解诗词,也可以提高以后自己对联的点评鉴赏。如: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鉴赏: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以下省略)

下面就可以使出我们的乾坤大挪移,扛上俺们的大剪刀,剪裁拼凑一下,例如我们可以这么出句:蝉响疏桐,不藉秋风声自远;感觉是不是很容易呢?就这么实用。
再来一个: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鉴赏: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词…(以下省略)
扫地僧老师说,读这首词的时候,他刚看过一幅古联「去岁花开今岁果,今年树发去年枝。」,特别对“琼苞”“去年枝”印象较深,于是他的灵感就产生了连系,组成了下面出句。
出句:琼苞新放去年枝,可是东风怀旧?
  当然,这种读诗词出句各自因缘,或许你有所感悟的不一定是句中的这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化用,同时和前两法一样的,还可以继续对自己化出的句子进行拓展,即使面目全非亦无所谓,只要注意其中的关联和句子的内容及句子的通顺就好。
其实不光是古诗词对联,对于古文,乃至现代诗歌、散文、歌词等等,我们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抠出出句,希望大家能由此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进阶:半成联(限制较小,引导较少)

1、嵌字出句法
初学者常常觉得出句难,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方向,想要出句的时候因为没有任何提示或指引,常常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写什么,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尘封记忆校长曾经教过缅甸一个练习出句和成联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嵌字,嵌名,嵌字嵌名或许大家会觉得是不是很难?不应该是我们初学者就能掌握的,其实不然。当你脑子里空空如也,没有思路的时候,有了这个需要嵌的字作为支撑点,实际上也就有了一个方向。与初阶的寻章摘句其实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这时摘的更少,只是一个字或词了,难度加大了,但也是进阶的必由之路。缅甸在礼部迎宾版的小摊就是因此而搭设的,可以说这个小摊就是缅甸得以练习闪转腾挪的地方,如果说我取得了一些进步,那这个小摊绝对功不可没。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这一方法:
  搜索一下诗词名句(顺道可以连这首诗一起学了,事半功倍),随便拿一句来练,比如「古道西风瘦马」,一个字练一句,先嵌在第一字看看,想不来就再试嵌第二字,再想不来就嵌第三字,以此类推。久了也可以玩点花样,依序嵌字,或者自我设限字数。遇到不太常见或者感觉棘手的字的时候,我们可以动用诗词库这个超级老师,搜搜看,看古人怎么用的这个字,然后我们又可以在古人的帮助下,山寨出属于我们的句子了。
举例:
  出句:古卷翻寻前世友(不要臉,古卷名家是我前世好友,哈!意境联绝大多数都是这麽滴虚伪。。。)
  出句:问道青山云带路、取道书山攻绝顶、取道书山开智慧、取道书山游古迹…
  出句:翦烛西窗听夜雨
  出句:时有清风争入户
  出句:经风奇石瘦
  出句:一旅风尘牵马过
  从这开始,我们基本都得靠自行思考了,但我们还是可以同时运用初阶的那几种方法来降低难度,写得好不好无所谓,只要坚持下去,日子久了,总有自己比较满意的句子,同时也可以慢慢脱离临摹的阶段。

2、中心词扩出法: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在某个时间阶段内,因为阅读,一定有一些字或词是你特别喜欢的,也是特别能触动心弦的,那就紧紧抓住不放,以它作为中心字词,由此展开造句,看看能为这个词(组)写出多少个句子。比如我这段时间特别喜欢「诗中酒」这个词组,那么我们就可以围绕「诗中酒」来几个出句,如下:
  变句:心花兑入诗中酒
  变句:种花为酿诗中酒
  变句:肠枯可饮诗中酒 
  变句:忘情莫饮诗中酒
  当这些方法比较熟练了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进阶,下一步,我们可以在阅读一首诗词以后,撷取其中某一意境出句,或者给自己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出句。
3、运用修辞法。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修辞可以飞扬语言表述的文采,对联的修辞方法种类繁多,一下简单介绍常见的几种。在出句中合理的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将能使我们的句子更加富有韵味,多加训练也能帮助我们从“能出句”进阶到“能出好句”。
1)比喻法,以此喻彼,生动形象。
出句:竹阴活似板桥画
2)比拟法,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出句:万里悲秋风哽咽、花间香句鱼来索、谷庭麻雀争门派(这种大家用得最多)
3)夸张法,把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极力渲染。  出句:一竿钓尽千江月
4)双关法,利用汉字的同音异义特点,似说甲,实指乙,一语双关,含而不露。   出句:情路不容人借过、一竿抛甩悲风暗雨
5)设问法,上联(或下联)提出问题,下联(或上联)作答。   出句:今夜谁人歌古调?
6)句中自对法,单句中某些词组或短句直接对仗。
出句:篱外徘徊,不忍听一管苍凉,满庭落寞;(其中“一管苍凉=满庭落寞”就属于句中自对,亦称当句对)
7)顶真法 后面词语的首字承接前边词语的尾字。如:
一丝风,风吹绉满江春水;
8)用典法 借用典故,针对现实,引发联想,寓难尽之意于言外。如:
立品早防冯妇虎;
9)复词复字法 重复是表达一忌,但有时有意使用反复手法,却常使意境出新。如借助谐音,利用汉语一词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出奇制胜。如:
长长长长长长长;

  延伸类型1:日后尝试写成联的时候,可以参考清联三百副中的句型(比如人家怎麽用领字啊,句中自对啊,排比啊)自我训练。有助于提升语感和调理长联的气脉。
  延伸类型2:可按各种风格来尝试出句,雄浑、刚健、婉约、淡雅…等等。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了,但只要坚持,必有收获。
可以说,在初级班的学习,仅仅是一个开始,在这么短的学习时间内,很难做到以上方法全部能够熟练运用,但只要坚持学习,当你能熟练的掌握以上这些方法后,从那时开始,你将可以完全抛开前面的那些方法的束缚,从你的灵感出发,踏上构建自己风格的道路了~~

二、例说出句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初学阶段,我们出句的时候往往考虑不够周全,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就通过例说的方式来谈一谈,希望大家在出句的时候能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1出句:月入闲窗乡梦远
   --「闲」窗跟乡梦的情结不合拍,或者「月挂空窗乡梦远」参考。

 出句:风梳小径花魂瘦
  --风「梳」小径,该是轻柔的,像人梳头,用这个字与「花魂瘦」的意象冲突。或者「风袭小径花魂瘦」参考。又或者你挺喜欢「梳」这个字,那就改改后面,「风梳小径花心喜」之类。 

 出句:云烟淡淡锁深谷
  --云烟「淡淡」的怕是「锁」不住。

 出句:娇花隔岸吟风骨
  --「娇」花要联系「风骨」,有通感上的困难。

 ▲以上“明显”的前后关系矛盾应该注意。(也许是前后用词的情绪格调不同)



2出句:酒满风邀月
  --「风」跟「酒、月」的关系不清。或者「酒满诗邀月」参考。

 出句:浊酒半杯轻燕影
  --「酒」跟「燕影」的关系不明朗。因为关系不明,所以联意就跟着不清。

 ▲以上前后关系不紧或失联,各自表述,造成意散。


3出句:花红柳绿春天醉
  --花红柳绿就知道是春天了,后面的「春天」位置有些浪费,可换别词。比如说「花红柳绿诗心醉」。

 出句:踏雪寻梅韵
  --「踏雪寻梅」意已足,梅之可寻以韵限之,是自限!

 出句:残阳日暮披肩照
  --看到「斜阳」已知「日暮」,取象重覆。

   出句:月映池荷池映月
   --回文重技巧外,意境也要兼顾。「月映池荷」景致已出,多言「池映月」没能为整句再添令人心动的元素。

 ▲以上说的是赘笔,有的是浪费位置,有的是画蛇添足。都不能为出句的意境加分。


4出句:日月诗怀存玉案
  --「日月诗怀」是什麽样的情怀?费解。具体或可想像的依据没有着落。

 ▲以上表意不清。另外说明有种联用冷僻字或用冷僻典故,这种不算病句,联意可解,只有宜不宜,好不好的问题。


5出句:夜晚瞧天吟朗月
  --「瞧天」意思懂了,可别扭,也多余。

 出句:月洗竹林一圃清
  --竹林用「圃」没听过。或者「月洗竹林三径白」参考。

 ▲以上意思能看明白,但觉别扭或用字不准。

凡此种种,希望大家知道,出句就和说话一样,需要通顺,需要符合逻辑,所用的字词都应该能合乎你说话时的情绪和主题,这也就是我在点评时经常讲的句内关联。对联,对及对仗,只是对联的外来表现,而联,就是关联、意境,是对联的内在精髓,不光上下联需要关联,当句亦需要关联起来,营造出一个统一的意境,所以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练习中,抓好这个“联”字,先“联”而后“对”,切勿舍本逐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5 19:15 , Processed in 0.11986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