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语不惊人死不休——炼字与炼意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9-16 0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不惊人死不休——炼字与炼意 李元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圣杜甫著名的两句诗,一千 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代嬗,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体”,却是不同时代 的诗人都望凤来仪的一面艺术旗帜。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 我国的六典诗歌,在汉魏以前讲究完整的全篇,虽然也有佳句可摘,有如陶渊 明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但“炼字”、“炼句”毕竟是诗歌创作到了 高度繁荣的唐代的自觉的产物。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 “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而“吟安一个字, 燃断数茎须”(卢延让)、“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苏东坡)等等,则是诗人 们自道创作辛苦之辞,而熟悉“推敲”这一炼字的经典式佳话的读者,也不妨 去读读元代刘秉忠《藏春集》中的《读遗山诗四首》,其中之一写道:“青云 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作者以 形象的诗句描绘诗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诗人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 心情。吟诵之余,我们固然可以对炼字之妙得到感性的认识,不也可以分享到 诗人的艺术的喜悦吗?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尝一脔 而知全鼎,下面,我们有所侧重地引例作一些说明。   炼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 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澡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 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 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庚信《小园赋》 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李 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尽管元遗 山慨叹“独恨无人作郑笺”于前,王渔洋表示“一篇锦瑟解人难”于后,“五 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垦词,在高明的诗人的笔 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却是不争的事实。“前村深雪里,昨 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 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 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 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 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 身井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 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 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 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 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 句末的运用。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 鸥”,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 格整暇,悉在四字中”。怎样描绘雪景?《诗经》中的“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大约是最早的答卷了,而黄山谷《咏雪》的“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 斜”,可以说是后来居上。“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 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睛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 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 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 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至于形容词的单用,如 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与“宽”形容 与对照俱妙;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 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 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炼形容词铸于句首或句末,这种诗例也不为少 见,如杜甫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青青竹笋迎 船出,白白江鱼人馔来”,是形容词炼于句首,有如现代的印象派绘画,首先 捕捉的是色采鲜明的印象。 王维的“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李清照的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都是形容问炼于句末的范例,而元稹的“寥落 古行官,宫花寂寞红”,李商隐的“曾是寂寥全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也 是炼形容词于句末, 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又形容之以表冷清的 “寂 寞”,炼字而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合情深婉。李商隐的“暗”与“红”的色 调对比,也许是从前人那里得到过启发吧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18 04:41 , Processed in 0.07556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