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41|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殿试评卷专贴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主题
118

3777

帖子

9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顾问

一介樵夫

Rank: 9

UID
17224
经验
7735 点
威望
99 点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8 2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号评委

殿试一号卷(总分:60)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北以南名,看功过几人,万里烟云回甲午;
洋为中用,抚古今一瞬,百年血泪励炎黄。
自注:鹤顶格嵌入北洋,北洋水师的高层包括李鸿章在内几乎都是南方人,故曰北以南名。

评分:12分,起句费解,各分句间呈断片状。

2、 题三星堆遗址

传说岂无稽,古国古城寻古史;
文明堪有继,新星新月耀新天。

评分:11分,立意显浅薄,用语显老套。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津生口舌淮南橘;
气壮山河塞北人。
评分:10分,作者未能理解题意。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对联创作思路简述》

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津生口舌淮南橘;
气壮山河塞北人。
看到这个题目后,我觉得有点像诗钟。扣题,但又不能犯题字。
句子早就读过,意思很明白。为了方便创作,我先联想了不少环境影响人的名句:
故近朱者赤,近墨得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傅玄《太子少傅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
另外,我还想到了自己生于北方,定居江南,经常被人家劝酒,并且声称北方人酒量都很好的。虽然这种刻板印象不尽科学,但也情有可原,因为各个地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地人的性格特点。
接下来,要确定布局了。
看题目的要求,最好是从积极一面来写,适合用正对。
为了更好的表达效果,最终选择了比兴的手法,先言物,再谈人,也算是流水对吧。
上比写橘生淮南,其甘甜美味如斯,令口舌生津。下比写塞北风情,造就一方气度恢宏人士。全联紧扣主题,对仗也较工整,且口舌和山河句中自对。
当然,这副作品肯定是不完美的,存在缺点和不足,希望能得到前辈高人的指点,以期更上一层楼。
评:13分:作者能理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本意,惜未循此思路往下走。。。


三、 论文(20分):
以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对联自对之我见》

摘要:
自对手法是对联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但对于它的有关问题大家争议颇多。本文主要谈一下对联自对手法的由来和利弊,仅供参考。

一、自对的发展史
自对是对联的一种变格,也叫当句、边对,是对联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于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虽是言诗,对联亦同。
自对并非哪个联家的理论创造,而是诗词还有更早的辞赋骈文的已有手法,只不过它刚好也适用于楹联而已。
例如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上下句的前一个分句就属自对。
近体诗里的自对尤以律诗居多,这是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给自对提供了天然的表演舞台。
如律诗大家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归纳为同字自对。而王维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则是紧密自对。
词曲中自对的例子也有很多,不再赘述。
自对由辞赋入诗,再由诗至词曲,最后渗入对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自对的手法自身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
二、自对在楹联中的作用
自对在古今楹联创作中应用广泛,益处多多。
它为对联提供了一条宽工转化之路,在有自对的部分,不仅允许词性相异,结构不同,甚至重字都可以不避,这就为上下联的对仗提供了极大的灵活变通的余地。
如岳王庙联:
天下太平,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特别是自对在中长联中的应用能够产生类似辞赋铺排的效果,大大强化了对联的整齐美、层次美和对称美。这在孙冉翁题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中可以深切的体会到。
三、把握好自对手法使用的度
自对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过犹不及,如果用得过多过滥,它也会影响对联作品的等级和境界。而经常使用自对,弃上下联互对于不顾,也是自身基本功欠缺的表现。联都网的著名联家月鸣泉管理员就在一个帖子里意味深长的说:“不可否认自身语言词汇的贫乏,也是造成自对泛滥的重要原因”。
总之,我们要注意有限制的使用自对,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上,再辅以一定的艺术手法,力求达到自然娴熟、不着痕迹的较高境界。
评:14分:例证较多,“我见”偏少,未见文采。


殿试二号卷(总分:72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斩长鲸之势而来,击涛横舸舰,拥四千战士风威,曾许亚洲名第一。
恃铁血之潮以赴,揭力挽狂澜,集甲午群雄浩气,永随黄海激鸿声。
评:15分,起句先声在夺人,有气势;二三分句稍有断痕;个别对仗稍宽;

2、 题三星堆遗址;

数十里古城秘宝呈来,看玉石青铜,海贝象牙,慢翻开蜀国辉煌历史;
五千年华夏文明追溯,证江承宗脉,名修其实,续写就九州灿烂篇章。
注:江指长江。长江同黄河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评:14分,上比流畅自然,下比力有不逮,结句近合。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良禽择木,孟母择邻,原来明智识时境;
与君子交,与善人处,自古亲贤养骏才。
评:14分,解题准确,上下比两自对较好,惜两结均老干。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 题北洋水师”的创作思路
创作一个联,拿着题目,首先审题,明确题目,百度相关资料,从中了解北洋水军形成的历史背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最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的结局。另惊喜地发现百度里有一副当年壮观的海军图,加上记忆中的一副中国军舰与日本的船舰相撞击的壮烈画面,由这两副画面展开想像的翅膀。
审题之后就得立意,想过许多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产生出不同的立意。最后我选择了对北洋水师的赞美和最后全军覆没作对比,来表达对昏庸无能的清政府的痛恨(其中并未提及清政府)和吊古励今的感怀。
有了立意,然后是选材,材料必须和立意相关,紧扣主题。
最后就是表现手法,材料如散乱的珠子,试想过用自对或对比,反问的手法,但修改的结果却任何手法都未能用上。我想不用任何手法也是成联表现手法的一种吧。
写完之后,反复阅读,发现气脉不畅处,再进行修改。另外,也想过出新,但水平有限,还是没能翻出新来,最后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评:16分,思路不错,行文清晰。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本文因为字数限制,所举例子多来自《清联三百副》,以便于读者查找。)
关于对联的自对,已经很多人发表过自己的认识或见解。在这里我也谈谈自己对自对的一点浅见。
自对是成联的常用方法,就是上下联内相同的位置上,上下联句中各自形成对仗,即使自对部份在上下联中对仗欠工或不工,也算是工对了。
自对在诗词歌赋或对联中的运用相当广泛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们写联的时候,在对仗处要想工对却又难以达到神形统一,若能运用自对,可使对联的对仗得以放宽,变得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创作手法更加丰富,不必囿于联句的对仗,从而使对联的意境表达更加完美。
在长联中,因为上下联的字数较多,要上联下联工对相对短联更加不易,如果是单比几十甚至上百字以及更长的对联,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能还得对照着在上下联的位置来寻找它的对仗部份,如果没有运用自对,就算写得十分工整,读到最后也许就如读散文一般了,而少了对联所独有的对称美。长联中如果巧妙运用自对,可使读者耳目一新,如闻乐章,妙趣无穷。
自对不仅仅在长联中运用,短联中使用自对的也相当多。自对可按自对部份所在的位置分为句中自对(即当对句)和句间自对(即邻句对),也不乏两种方式混用的。自对还有着别的分类方式,这里就不一一细分了。
我们试着把构成自对的单元称为元素,那么自对中的元系可以是字,词、词组、短语或句子等。
1、字是构成自对的最小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13《憩云楼》,再如一个最短的运用自对的联《清联三百副》之224《风洞联》 ,这里可以看出自对和对联的长短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长联短联都可以灵活运用。
2、以词为元素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183《沧浪亭》
3、以短语或词组为自对的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96《五咏堂联》,这个例里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是:含领字的对联,领字不计平仄,也不计在自对元素内。
4、以句子或词组为自对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206《江心寺楼》
5、多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250《榕阴山馆》,此联中有当对自对也有邻句自对。此例句句都含有自对元素。可见自对运用的灵活与巧妙。
当然自对的组合方式还有许多,这里就不再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在网络中查找。
自对的元素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两个元素自对,也可以是三个元素甚至更多。前面所举例中,自对元素均为两个。下面再列举三个及以上的对联,以方便认识。
1、三个元素并列,以字为元素。如李啸村赠郑板桥之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2、三个元素并列,以词为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53《自挽联》鲍桂星
3、多个元素并列,如《清联三百副》之107《碧山书屋》,自对的元素为九个。这里特别提醒下,最后一个元素,比前面的元素多了一个字,即不等量自对。
不等量自对,就是对仗元素的字数不相等的自对。工对的对联中要求上下联对仗的元素的字数必须相等,但在自对中,对仗的要求就放得比较宽了。如《清联三百副》之145《自题联》 。第一、二元素为两个字,第三元素为三字,多出一字来。(目前还没有找到多出两个字以上的例子)
还有一种特殊的自对,即扇面对。前人解释为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把它运用到对联中,便可以视为自对的一种,个人认为可以理解为两个词组或句子作为一个元素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274《题襟馆》。
重字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199《赠园丁》 ,这里整联中复辞手法,每个字都重复使用,且上下互对也十分工整。不得不让人叹服复辞与自对并存的巧妙所在。
另外隔字对,也是比较特殊的自对之一。即自对元素间有字相隔,如《清联三百副》之99《自题联》,自对元素中间隔了两个字。
自对在对仗上是放得比较宽,就是对联禁忌之不规重字,也可以大胆破格而为之。如《清联三百副》之238《文游台》。
从上面的各种例句中,可以看出自对的元素主要是以并列结构存在的,自对元素的位置可以互换,当然也可以其它非并列结构存在,比如主语和宾语,但相对比较少。
自对是对联中非常实用的技巧之一,但我们不能说作联就必须自对,还须要根据立意和表达的需要来灵活运用。千万别走进逢联必自对的误区,切忌随意滥用。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并灵活运用自对,来满足我们欣赏学习和创作对联的需要,提升我们的创作水平。
评:13分,作者对自对有自己的见解,但不能接受这样的引用方式。



殿试三号卷(总分:70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政府无能,总督无方,终致使苍天无眼;
士兵有血,统军有种,尚挣回民族有魂。
评:12分,立意行文均浅白,重字未见其巧;

2、 题三星堆遗址:
    玉石点津,青铜铸树,骤令东风沸西蜀;
星辰拱月、泉坎饮狮,始知地下有天堂。
评:13分,上下联未有拓开。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孟母三迁,遂令子舆成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范公一语,直教晦叔作魁儒。
评:15分,解题到位,引典恰当;

【注释】
(1)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梁武帝时吕僧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广泛受到人们称颂。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到甫袁州后,特地把吕僧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
一天,吕僧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要一千一百万,怎么会这么贵?”
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僧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跟着笑了起来。
(2)孟母三迁:略。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
(4)范公一语:欧阳修在颍州当郡守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年轻的通判叫吕公著(字晦叔,与欧阳修为讲学之友)。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颍州,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熏陶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最终成为庆历以后的魁儒。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创作思路:
    一副对联的创作,应从方式合理、取象稳切、对仗协调、格律权衡和主题深化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1、以哲理性的句意成联,多数人可能会选择反对法,以从正反两方面,更深刻地挖掘和揭示主题。但在这个主题中,反对法可取的象相对缺少代表性,也有偏离主题之虞,所以个人最终选择了正对法,从而也决定了行联的方向。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表达的是顺境与成才的关系,因此取象范围比较固定,“孟母三迁”与“欧吕讲学”是比较著名的案例。下联之所以不选欧公而选范公入联,是因为范公与上联的孟母同为事件的外因。在取象上,不仅要注意反映主题,而且要注意人物和事件的对应性。
    3、前二分句的自对将在第三题中说到,比较满意的是“亚圣/魁儒”这个对仗的亮点。
    4、前二分句的自对格律,是一个复辞格,分别为“中仄中仄/中仄中平”和“中平中仄/中仄中仄”。因为这个格律与目前流行的律不太相同,所以构思时曾一度犹豫过,但最终因为对主题有益而留下了。
5、前二分句为铺垫,后二分句是升华。如果没有铺垫,则后二分句就会显得苍白;如果没有升华,则前二分句只是空洞的说教;铺垫与升华的结合,使得成联情理交融,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布局上来说,从前后分句的承接上着笔,是创作思路的重点;而上下联的关联,则是表现主题的关键。
评分:15分,要点明了,思路清晰,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从对句方式来说,对仗分为正对、反对、串对、借对和自对五种。自对是横向相对,与前四种纵向相对截然不同,因此在联界目前还存在着争议。
    我们知道,对联的表达方式经常用到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寓情、咏物言志、融情于事、融情于理等方式。这些表达方式中,通常会使用上联言实、下联言虚的路子,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到自对方式。例如:
题黄艺博微博事件:
    以非常手段、搏非常关注,谁鉴其心?一介平民,为儿不惜千夫指;
    由稽滑新闻、看稽滑风情,何堪此世!无聊博客,因利频磨两面刀。
    而在成语、谚语、俗语入联的情况下,自对的使用更是不可避免。例如:
题“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孟母三迁,遂令子舆成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范公一语,直教晦叔作魁儒。
    这些说明自对存在的必要性。
    自对有着非常强大的灵活性,少则二字自对,多则长篇自对。例如:
题邯郸黄粱梦吕仙祠卢生殿: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这里的“功名/少长”为自对,分别只有二字。
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略)
    这副名联,分句自对占据全篇近三分之二。
    自对的格式非常丰富,如字自对、词自对、句自对,单独自对、多重自对,带领字的自对等等。而最有代表性的,则是“虾须对”,亦即前二个分句自对,后一个分句用其他对句方式;或者相反,前一个分句用其他对句方式,后二个分句自对。例如:
题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
    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
    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坐画图间。
题浙江贡院: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当然,作为极端的例子,有些对联有通篇自对的情形,还是值得商榷的。例如:
挽袁世凯联:
    总统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
    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
作为对句方式的一种特例,自对具有必要性、灵活性、丰富性,它不仅能让对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且用它灵活多变的风格,让虚实相结合,让情景相融会,让情理相通融,让物理相贯通,使对联的创作更加得心应手,使对联表达的内容更有观赏性、实用性、教育性和启发性。
评分:15分,有“我”见,但举例“提点”自对的点时有时无,不连贯。


殿试4号卷(总分60)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忆昔扶今,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强兵富国,仍需要坐而论道起而行
评:12分,切题太泛,且历史性沉重题材,不宜用口语货俚俗语。

2、 题三星堆遗址;
纵目神州,气吞牛斗,壮美恢宏,睥睨青铜时代
骋怀宇宙,感应天人,幽微玄秘,化生上古文明
评:12分,切题游离,且上比太近;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辨异缘于水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行还在个人(今音)
评:11分,从两结看,解题或有误。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题北洋水师联谈创作思路
忆昔扶今,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强兵富国,仍需要坐而论道起而行
1、了解命题背景,选择要表现的主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为挪用海军军费、军纪松弛官兵懈怠腐化、未制定战略及战术失当等。但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国民性。我们的民族不是单一民族,对外族的同化能力强,但凝聚力差,非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很难协力同心。我想从这里寻找突破口。
2、抓住特点进行构思,下功夫修改。开始我是想到“一盘散沙,难支朽木”,喻一支毫无战斗力的军队难以支撑腐朽的清王朝,后对了“百川赴海,谁铸金瓯”等等,一直对不出满意的下联。后仍回到国民性上面,想到国人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这就有了上句。然后又联想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光说不练耍嘴皮的多,实干的少,因此有了“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后又想到当今之国力,关联到当年的“富国强兵”,经过修改敷衍而成全联。
评:13分,创作思路及手法有待提升。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对联自对之我见
对联是以对仗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形式。而对仗从根本上说就只有互对和自对。互对就是上联、下联同位字词相互对仗;自对就是上联、下联内自为对仗,也叫当句对,边对、自行作对、各自为对。正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所说:“先在出句里用并行语作成颇工的对偶,然后在对句里也用并行语作成颇工的对偶。这样,既自对又互对,虽宽而亦工。”
一、自对的分类
陆伟廉先生认为:“据自对句之修辞学形式,可分为排偶自对、对偶自对、排比自对;据自对句相数之多少,可分为单相自对、多相自对;据出句、对句之奇偶,可分为单句自对、双句之对。”(《对联》1986年2期)另有将自对分为同句自对(句中自对、词语自对)和邻句自对(句间自对、句子自对)的;有分为等字数自对、不等字数自对的;有分为上下联互对的自对和上下联不互对的自对等等。
个人倾向于简单的以字数多少分类的方法:即一字自对、两字自对、多字自对。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
多言即少味,无欲斯有为。
四诗风雅颂,三星日月光。
二、自对的特例
字数不等的自对,即不等量自对,是自对的特例。此种自对中,自对的字数不同。王力《汉语诗律学》中也有论及, “如系五言,往往是上两字与下三字相对,如系七言,往往是上四字与下三字相对,这样,虽然在字数上不等,在意义上是颇工整的对仗”。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
三、自对的重字
上下联互对,一般忌同字相对。但自对则无此避忌。自对的重字又分为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规则重字即上、下联出现重字的位置相同。如: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湖北汉阳伯牙琴台联)
不规则重字上下联出现重字的位置不同。如: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沉。(左宗棠挽林则徐联)
四、自对的作用
综合多种说法:
1、自对是强化对仗美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长联,长度越长,在阅读欣赏时越难感受到上下联对仗的美感。
2、自对在上下联间对仗不工或不对仗的情况下,可起到补救作用。
3、丰富了对联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使对联活泼变化,多姿多彩。
五、关于隔句对的讨论
隔句对又叫扇对。这是从律诗中借用来的。曾伯藩《对联作法》认为是“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局与第四句对。”如:
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可兴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
李文郑《对联基础知识》认为“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是隔句对,我认为是不妥的。首先隔句对是自对,即是说是在上联或下联之内的对仗。如把有两个分句上下联的互对都算作隔句对,无疑过分扩大了隔句对的范围。其次,隔句对的1、2、3、4分句字数也应该相等才能符合“扇对”的本意。
评:12分,见引用文字,未见自己的思想。

五号卷(总分63)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悲尤过!斡旋自辱,嗟铁甲吁谟未就全军覆,瀚海惊心,时时风力似兵力;
壮不足!伏匿难全,耻弱国构衅必亏残壁倾,英魂赍志,夜夜潮声如炮声。
评:12分;见气势未气脉;

2、 题三星堆遗址;
三星伴月,承载中华发轫,惊通天神树、霸世青铜,欲诉千年深邃史;
四海寻川,探究巴蜀先哲,悟纵目蚕王、肇基金杖,辟开首代盛明国。
评:13分,未拓开,结句费解。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鸥水相依,蓬赖麻直,沐仁浴义熏陶品性;
芝兰作伴,日濡月染,怀质抱真成就贤良。
评:12分,上下比意近。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题北洋水师》创作思路: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谓悲壮。然我觉得可悲甚过,壮却不足!造成如此可悲下场的原因多种,是国人必须反省引以为戒的。当年大清帝国相当于用白银铸就的铁甲舰队,虽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然虚有其表,如纸老虎。一味弃战保船,不求战机,结果“英豪未显身先死”,跟创建者李鸿章只重斡旋自保一样自取其辱。  当年海上霸主地位的北洋舰队远大宏伟的谋划尚未成就便覆灭,枉有涂饰却无重绩!究其原因:用人不当、指挥失误、内外腐败、海路脱节、一味伏匿,贻误战机……在封建土壤上想构建一只纪律严明、协调一致、作风优良、团结互保的舰队是很难的。想必瀚海亦惊心,时刻记得当时的惨烈,总把风力当成兵力吧;北洋水师虽有将士英勇战死牺牲,但大部分将士只求自保,只有一次黄海海战敢于直面敌人,然后勇气顿失,消极伏匿,应引以为耻。多个将领选择自杀,只悲不壮。大清帝国的软弱无能让人感到耻辱,每有构衅必吃亏,割地赔银,江山残壁,当年战死海底的将士们会英灵不散遗恨不已,犹怀抱着志愿,将夜夜的潮声当成炮声,想雪此恨。首开观点,中间夹叙夹议,尾回归文学表现手法。
评:12分,思路仅局限在解题上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 自对之我见》
       自对是对联创作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多分句长联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技法。对联的特色是对仗美,对仗亦是对联格律的最基本要求,反映着对联的本质特征。而自对,便是强化和灵活变通对仗美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自对技法,能灵活降低上下联对仗局限,便于分类表述,使表意更清晰完整、笔法表达灵活、结构不呆板、句式富于变化、增强气势、语言更富可诵性等效果。自对实质起到了变通和补救的作用,让对联创作具有了灵活性,因而更富有了生命力。
       所谓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存在对仗关系。掌握了自对,就掌握了对仗的灵活性,起到了变通和补救的作用。例如:
       石上清泉,松间明月;
       山光鸟性,潭影人心。
       这首对联全联当句对,上下联虽然不相对,但当句对极工,读来不影响对联的对仗美感。上下联两分句并列铺陈,上联完整勾勒出一幅画面,有了时间和空间;下联化用古诗,含义隽永。此联仍然视为工对。
       掌握了自对,尤其是多分句自对所形成的排比句式,其对仗特点一目了然,增强了气势,语言更具有可诵性。例如孙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世,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云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祗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幅著名的长联突出地运用了分句自对,从“东、西、北、南”和“汉、唐、宋、元”能一目了然其对称式排比自对手法,读来条理清晰一脉而下,彰显气势朗朗上口。长联倘无自对,首读时难有对仗美感,只有再读时,把上下联逐句对照,方见端倪。所以长联自对最为普遍。
       掌握了自对,便于分类表述,使表意更清晰完整,和谐统一。这一点从上面的长联亦能看出,上联自对状景,下联集中写史,脉络清晰,便于解悟。再看例联:
       绝妙朋游,有明月一杯,好山四座;
       是何意态,看大江东去,秋色西来。
       这是成多禄先生题吉林北山玉皇阁联,运用了当句对:即“明月一杯”对“好山四座”,“大江东去”对“秋色西来”。上联状景描实,一幅画面完整地呈现出来;下联写意借虚,咏怀于无形。这两组词语并列在一块,即承接得好,表意完整,又呈现出一种气脉,相辅相成地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语义连属不呈断裂,读来顺畅并直接呈现出对仗之美。
       掌握了自对,使句式富于变化,结构不呆板,让表达更灵活。例: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上下联“横郭、绕水”与“芙蓉、杨柳”结构虽不相称,但自对工整,读来感觉错落有致,灵动相谐,并不觉得有憾。可见自对是对仗的灵活变通,避免了呆板的上下对仗局限。
       总之,我认为掌握自对技巧是拓宽了对联创作的道路,赋予了对联的灵动和生机。对于撰联者来说创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不会受呆板对仗之局限而害意。把不是同一范畴的字词按自对变通补救,让表意如行云流水一贯而下,会使内容和气势更具有合理性。所以,自对是对联创作的重要手法,对于创作者大有裨益。
评分:14分,有自己的想法

六号卷(总分73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思甲午风云,艨艟烟灭,将士血流,壮志难酬空叹恨;
看中华疆域,东海舰驰,雄鹰翅展,英灵当慰自欢歌。
评分:15分,开阖有度,不错,但结句用词可再酌;

2、 题三星堆遗址;
上下五千年历史,铜像蚕丛,鱼凫王杖,溯民族源起;
纵横十几里方圆,三星伴月,一水绕垣,又杨柳初萌。
蚕丛:蜀王,有纵目,推测三星堆最大的青铜像是根据他的原型造的。
鱼凫:古蜀国的第二代王。据推测三星堆的那柄王杖是他的。
三星伴月:由于三星堆古域内三个起伏相连的三个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
评分:15分,切题,见文思。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蓬在麻间直,橘移淮北衰,未许忘择邻孟母;
塾中自近儒,山里堪闻道,从来传墨子悲丝。
用典:
橘移淮北衰:南桔北枳
孟母择邻:孟母三迁。
墨子悲丝:见于《墨子·所染》,墨子见到洁白的丝被染成各种颜色,引发了他关于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
评分:13分,上比用典贴切,下比相形之下见弱;结句对仗比较少见;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题北洋水师;
思甲午风云,艨艟烟灭,将士血流,壮志难酬空叹恨;
看中华疆域,东海舰驰,雄鹰翅展,英灵当慰自欢歌。
北洋水师是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后来由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致使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未能进行。导致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甲午风云》就是描写这一战争的一部影片,观看时的激情和最后的无奈、愤恨至今记忆犹新。上联就是截取甲午海战中的一个片段写出来的,在日舰围攻下,北洋水师的巡洋舰最终沉没,官兵壮烈牺牲。那时,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中国人建设强大海军的壮志难酬。
北洋水师这一番号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北洋水师誓死保卫中国海防和人与战舰共存亡的精神永存,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经过一代代中国人的奋斗,现在的海军已经能够担负起保卫祖国海防的重任。
下联宕开,写现在的海防,现在中国不仅有驱逐舰等,已经拥有航空母舰,从海面,从空中形成立体的防护。
下联的最后一个分句呼应了上联,北洋水师官兵的英灵如若知道现在中国已经拥有强大的海军,在九泉之下也当欣慰得欢歌了吧。
评分:15分,思路清晰;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属于对仗的一种,对于对联的写作和欣赏,尤其是长联,帮助很大,是一种很好的对联技巧。
在欣赏联的过程中,对于自对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采用自对的手法,可以使句子显得灵动而富感染力。
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可以使对联的句式多样化,笔法灵活,从而达到表意清晰、结构不呆板、语言可诵性强等目的。
如:
何处觅桃源,皆言瑶岛初妍,枝横山里,香飘天外;
云中藏酒肆,每教游人大醉,花下吟诗,舟上飞歌。[江苏张修顺]
这副联描写的是一个风景区,联的最后两个分句采取了自对的形式。“枝横山里”与“香飘天外”、“花下吟诗”与“舟上飞歌”自对比较工,但上下联之间,就词性和语法结构的对仗而言,基本不相对。
这样的处理使整幅联尽显灵动,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写联时,为景色所陶醉的激情飞扬的心态。
再如: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王十朋题江心屿江心寺联)
这幅联是第1、2分句采取了自对的形式,从而把“江心寺”的风景写活了,增强了对联的感染力。
(二)自对可以丰富对联创作的方法和手段。
联中自对部分可长可短,位置可前可后,既可以是比邻相对,又可以是非比邻相对,因而能起到比较灵活的变通作用。引入对自的同时,也可以同时引入排比、铺陈等修辞手法。能极大地丰富对联创作的方法和手段。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需要,选择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从而更好的表达主题。
如: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鄂比赠曹雪芹联)
其中,“远富近贫”“疏亲慢友”之间,不仅各自在单句中存在对仗,而且上下联之间对仗也很工整。这种“兼用相对式自对”,使对联整体上对仗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称美。
这样的处理使得整幅对联显得较为稳重。
再如:
四面荷花 三面柳;
一城山色 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荷花”“柳”都是植物,“山色”“湖”属于地理小类,在这种自对中,自对词语的数量不同。属于“不等量自对”。
如此更好的表达了大明湖秀丽的自然景观,观此联,仿佛人已置身其中。
(三)自对的灵活运用,能增加对联的不对称属性。
明人胡应麟指出“对不属则枯,太属则板弱。二联之中,必使极精切而极浑成,极工密而极古雅,极庄严而极流动,乃为上则。”
今人孙逐明先生在《从修辞角度探讨对偶形式法度》一文中也指出“对称与不对称的巧妙组合才是对称美的真谛”提出“不是越工越美,工宽有机结合最美。追求工细容易遏止勃勃生机。”
自对则能将对联的“不对称”属性放大。从而使对联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产生出一种和谐的美。
如: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永顺县雅丽书院门联)
于进步中求退步想;
在忙时节作闲时游。(田东谿联)
总之,自对是对联写作过程中的一种手法,掌握这种手法能够化解长联写作过程中对仗要求难度,并且可以丰富表达主题的方法。
评:15分,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引用恰当

七号卷(总分68)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黄海翻涛,君不见虎贲炮舰,雄冠亚欧,岂止威名传后世;
残阳喷血,最难忘甲午风云,纵留耻辱,未输铁骨给长城。
评:13分,混杂,表意不甚清楚。

2、 题三星堆遗址:(今音)

断壁残垣惊世界,大梦五千年,听凭沧海化田,直将兴废埋成古;
现身说法证文明,长江一万里,竟与黄河同样,横淌乳汁也是娘。
评:12分,切题太泛,结句近水。

3、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君不见左邻拔地,右舍钻天,进退之间,立身难免和其正;
无怪乎孟母迁居,管宁割席,是非之际,有志岂能随遇安?
评:14分,行文流畅,切题目,但整联见飘不见稳;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选取命题3:以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君不见左邻拔地,右舍钻天,进退之间,立身难免和其正;
无怪乎孟母迁居,管宁割席,是非之际,有志岂能随遇安?

审题后,思路脉络概如下:
1.【立意取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乃“和其正”,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故而联作必须阐明一个道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不可忽视,不可老气横秋地“随遇而安”。进而联想到孟母三迁、管宁割席的典故。至此确定“立身、和其正、随遇安”的【关键词语】。2.在几番尝试【切入章法】后,确定通联以①顺叙②白描笔法起句,近距离正面切入“蓬生麻中”画面,以 “和其正”承接,然后下联转用以上典故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反诘论点结句。如此,则上比切图切题,下比出图而不离题。上下比采用单边自对;双边亦各走起承转合路线,均利用分起式起句:在一二分句起句的基础上,三分句承转延续,四分句合结。3.【炼字润色】斟酌领字,以通联脉;推敲动词,精准表达。
评:16分,创作思路清晰可见,其法可学可鉴。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就是对联单边自行对仗。在长联中广泛应用,是一种很好的对联技巧。其实质是对基本格律的补充和变通。
以下就自对的几种形式作以概括。
一 句中自对:一句之内前后词语自行对仗。
1 单字词自对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天”和“地”是名词,“有”和“无”是动词,句内工对,上下联宽对。
2 双字词自对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佑民。
  “黄蕉”“丹荔”自对,“福我”“佑民”自对。其结构不相应,上下自然不对仗。但因自对的词语词类相同、结构相应,故工整。
3 多字词自对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诗”“书”“画”三字自对,“归”“去”“来”自对。
4 不等字自对
     风正民心顺,人和国事安。
“风正”对“民心顺”;“人和”对“国事安”。前后字数为二和三。字数不等,但结构相应。下联亦然。
5 隔词自对
      是一原非一,无为便有为。
“是一”“非一”自对;“无为”、“有为”自对。中隔一字。
可见句中自对形式灵活多样。
二 句间自对:多见于长联,单边内分句间成对仗。上下联间的对仗在词性和句法结构上较灵活,可相对,亦可不相对;自对分句有些有重字,重字大多规则,也有些不规则。此外,句间自对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自对分句可以两句、三句甚至排比,
苦命不觉苦,负手而吟,一笛风、一袭月、一壶酒;
俗人未免俗,余程依旧,养份癖、养盆花、养个家。
     此属规则重字,三四五分句自对,上下不相对。
2 自对分句字数可等可不等。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
规则重字,三个分句构成自对,但第三个分句字数和前两个不一样,上下不相对。
3 隔句自对
小忍构奇思,三落三升,大略定航向;
     平心描特色,一开一革,妙笔谱华章。
一、三分句隔句自对;上下联相对。
4 一联之中亦可多次分句自对
李白呼酒,杜甫思屋,块垒于今消不得,许我狂、许我狷!
坡老悲欢,范公忧乐,书生自古多无状,谁在后、谁在先?
一二分句自对,四五分句自对;上下均不相对。
   总之,句间自对须工仗,上下可灵活;王力先生在《汉浯诗律学》中说过;“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 我认同这一观点。
关于重字,应尽量做到句内规则,且上下在同一位置。自对句子间平仄尽量相对,有重字的自对平仄可放宽——不以辞害意。
自对笔法灵活,可以把不同词性、不同结构的词语组合在一副对联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可使整联或起伏有致、或大气磅礴、或余韵不绝。。。其表现力不言而喻。
评:13分,引用解释说明过多,“我见”似无。

八号卷(总分:78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一艘钜舰,为中兴而进,问谁人怯懦求全,俾驱倭靖难心,只换来掩入波涛,沉于屈辱;
漫海血腥,流青史未干,教我辈安危惕厉,对觊土窥疆者,直须放千钧霹雳,万丈雷霆。
评:15分,借古言今,不错,

2、 题三星堆遗址;
十数里尘封渐启,却犹蒙神秘面纱,问西蜀之间,谁布下三星迷局?
几千年足迹深沉,若相论文明海拔,则中原以外,又挺来一座奇峰。
评:16分,层层推进,结句有味。
3、 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兹事譬如橘枳,虽是同源,却淮南淮北一分,相似其形,相殊其味;
初心易入赤朱,既行斯世,须知恶知良而择,与贤人近,与善人居。
评:16分,上比引淮南橘典切入环境对人事的影响,下比生发,不错。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三星堆遗址联创作思路
看到题目,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三星堆的神秘和高度文明,有人说过,第一印象往往是最触动人心最引发共鸣的东西,因此我确定了以这两方面作为创作主线。
接下来是精拣资料,找到有助于表达主线的元素,并将其有机的组合成联。首先我了解到了三星堆的规模、地理及其主要出土文物青铜面具,并由面具想到了面纱这个关键词,同时也了解到遗址发掘时间短,文明独特,尚有诸多不解之谜,如文明的发源,文明为何突然消失等,就好像蒙上了一层层面纱,扑朔迷离,正等待世人慢慢揭开,因此有了一个围绕着迷而展开的上联。因早早确定了主线,故下联和上联的创作其实是同步的。虽然代表三星堆的元素很多,但我只择取了其代表了长江文明的源头,与中原黄河流域的文明遥相呼应这一点。它就像在地下深埋了几千年的一座高山,与中原的文明之峰相峙而立。据此,最终完成了整联的创作。整联创作速度比较快,可以说率先确定立意和主线,并据此精拣资料元素对于成联的创作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
评:16分,思路清晰。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手法,由来已久,其在诗词曲赋中也有大量运用,是格律文学中被运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仅就对联中的自对概念及基本要素进行浅探。
  一、自对概念定义
关于自对,联界看法大体相同,却缺乏一个公认的准确定义。《联律通则》也只简单称之为当句对。笔者认为这种称法并不严谨,因对联单比可含多个分句,某些超长联单比已如一篇完整的文章,称为“当句对”会让人误以为自对只存在于单个分句中。因此,笔者对自对进行如下定义:所谓自对,是指对联单比内某处或者多处自行对仗,而另一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的对仗方法。
另外,自对中的相关术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统一和定义,以下使用到的一些术语,请详笔者附录论文《楹联自对浅探》。
二、自对的基本要素
在众多关于对联自对的学术文章中,均未提及自对的基本要素,因此,笔者试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并参考《联律通则》对联基本要素,提出自对的基本要素,分“自对相基本要素”及“自对单元基本要素”两部分进行阐述。
(一)自对相基本要素:
1、相数相等。存在自对的联中,上下比各自包含的自对相总数相等。如例1:
[,此地有[
[,是日也[
此联上下比自对相数均为二,两者相数相等。
2、相位对应。相位即自对相位于联中的位置。上比为自对相的位置,其下比也必须是自对相,两两对应。如例1。
3、相性相同。存在自对的对联中,同位相相性相同。同位相即上下比对应位置的两个自对相。如例1,上比[游目|骋怀]与下比[仰观|俯察]即为同位相,两者均为邻位自对。
4、字句对等。同位相间字句数必须相等,如例1。
5、平仄相对。同位相尾字平仄必须相对。如例1,“怀(平)”对“察(仄)”,“岭(仄)”对“清(平)”。
(二)自对单元基本要素:
1、字句对等。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字句数相等。如例1,首分句,上比一单元“游目”与下比一单元“仰观”均为两字,余者同理。
2、词性对品。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如例1首分句,上比自对单元为“游目”和“骋怀”,游、骋均为动词,目、怀均为名词;下比自对单元为“仰观”和“俯察”, 仰、俯均为动词,观、察也均为动词。同时,上下比同位置的自对单元,词性可以不对品,如“目”对“观”,一个为名词,一个为动词。
3、结构对应。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相互对应,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等。如例1首分句,“游目” 和“骋怀”均为动宾结构,下比“仰观”和“俯察”均为偏正结构。同时,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允许其结构不对应,如例1“游目”为动宾结构,下比对应位置的 “仰观”则为偏正结构。
4、节律对拍。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其语句节奏应保持一致。如例2:
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
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
本联单比自对相内,自对单元均为二二节奏,节奏一致。
5、平仄对立。指同位相中,上下比对应的自对单元处,其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应该相反。如本文例3:
(甘霖成|瑞雪)—>节奏点:霖(平)|雪(仄)
(百岭见|千娇)—>节奏点:岭(仄)|娇(平)
6、其他,单比内自对单元的节奏点平仄交替问题及形对意联的问题,均纳入全联考虑,不单独作为考量自对单元的基本要素。
三、尾声
限于篇幅,本文只能重点阐述笔者对自对基本要素的一些思考,对于自对理论体系来说,只是冰山一角,谨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促进广大楹联爱好者对自对理论进行更加深入而完整的探索和研究。
评:15分,作者有见地,惜“我见”述之尚少。

附录:笔者论文《楹联自对浅探》
楹联自对浅探
对联是一种以对称美为根本的格律文学,除了一般的对仗方法外,还有一些对基本对仗进行丰富、补充及变通的特殊创作手法:如自对、借对、意对、蹉对等。本文仅就自对这一创作手法谈谈笔者的一些浅见。
自对的手法,由来已久,其在“诗、词、曲、赋”等格律文学中也均有大量运用,可以说是格律文学中被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创作手法,但限于篇幅,本文只对自对在对联创作中的一些运用要点进行论述,余者不再赘述。
    一、自对概念及相关定义
关于自对的概念,广大联友基本都有个大体相同的看法,但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定义。对联格律的权威规范《联律通则》里,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而只是简单的称之为当句对。笔者认为这种称法并不严谨。因为一副联由两个单比组成(没有将之称为一句联的说法),而每一比中又可包含多个分句,有些超长联单是一比就好似一篇完整的文章,所以,称之为“当句对”会让人误以为自对只存在于单个分句当中。因此,笔者试着对自对进行如下定义:所谓自对,是指对联单比内某处或者多处自行对仗,而另一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的对仗方法。
另外,关于自对的研究,虽然已有不少论文专著,但对于自对中的各种术语均缺乏统一或没有定义。为了更好的阐述笔者的观点,笔者在此尝试着对这些术语进行统一和定义。
(一)将对联中各组无法与同比其他组自对再次形成对仗的自对,定义为一个“独立自对相”,简称“自对相”或“相”。由此看出,同比内的自对相之间是不能再形成自行对仗的,但上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之间可以形成对仗,也就是俗称的上下互对。如:
例1、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为了更加直观,本文中联内自对部分均用文字加粗表示,从例1的分析可以看出,下比包含两个独立自对相,分别是(仰观俯察)与(天朗气清),两者之间无法再次形成对仗。虽然上比(游目骋怀)和(崇山峻岭)之间可以视为宽对,但只要上下比的其中一比两组或者多组自对无法再次形成对仗的,其另一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组亦相应的视为两个独立自对相或者多个独立自对相。
(二)自对相中各自成对的部分定义为“同级自对单元”,简称“自对单元”或“单元”,位于首位的称为第一自对单元,简称一单元,位于次位的称为第二自对单元,简称二单元,依次类推。自对单元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自对单元不能单一存在,也就是说,一个自对相里必须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对单元才能成为自对相,从而形成自对。
如例1,第一自对相即“(游目|骋怀)”中包含两个同级自对单元,分别是第一自对单元“游目”和第二自对单元“骋怀”,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组成一个自对相。两个单元间用“|”分隔,其余自对相同理,不再赘述。
(三)单比只包含一个独立自对相的,定义为“单相自对”;单比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独立自对相的,定义为“多相自对”,按照自对出现的顺序,上比第一组自对称之为“上比第一自对相”(简称“上比第一相”),第二组自对称为“上比第二相”(简称“上比第二相”),依次类推,下比如是,称为“下比第一相”、“下比第二相”等等。
如例1,单比包含两个自对相,就属于多相自对,也可称为双相自对或两相自对。
(四)一个独立自对相内部不再包含自对相的,定义为“单级自对相” ,简称“单级相”,反之,一个独立自对相内又包含自对相的,定义为“多级自对相”,简称“多级相”,为了方便区分,多级相内被包含的自对相不再称为独立自对相,而称为“单元自对相”,简称“单元相”。位于多级自对相最外一层的单元自对相,定义为“一级单元相”,简称“一级相”;如果其内一层还是单元自对相的,定义为“次级单元相”,简称“次级相”,依次类推,位于最内一层的自对相,定义为“内相”,内相中不再存在被包含的自对相,也就是说内相必须是单级自对相。在计算整联独立自对相的数量时,一个多级自对相中不管存在几级单元自对相,此多级自对相都只能算做一个独立自对相。
为了更好的解析以上定义,笔者将例1中的联与苏州拙政园联合并为一联来进行分析示意,忽略其间联意无法承接的部分,只从形式上解析以上各个定义:
例2、苏州拙政园联: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
例3、合并苏州拙政园联与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此地有[崇山|峻岭];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是日也[天朗|气清]。
首先,此例联上下比各包含三个独立自对相,分别用符号“[]”表示,其中,一二分句为一个多级自对相,第二第三个自对相均为单级自对相,故此例属于多相自对,共有三个独立自对相,也可称为三相自对。再来看看一二分句组成的这个多级自对相,其中一级单元相为(脂粉简编)和(冠缨图史),两个单元相形成自对,用符号“()”表示;其中次级单元相分为<脂粉>和<简编>,<冠缨>和<图史>,单元相两两形成自对,用符号“<>”表示,由于本级单元相已经不再包含自对相,而只包含自对单元“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故这个多级自对相的次级单元相即为此多级自对相的内相,并由此可见,自对单元的最小单位可以小到一个字。另外,从此例亦可看出,单元相既具有自对相的特点同时也具备自对单元的特点。
(五)自对的创作手法,在对联创作中,尤其是长联、超长联的创作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同时,自对与通常的上下联互对,又可以并行不悖,而且往往同时存在的。如例2,单比既有自对,上下比之间也可以形成两两互对。这种自对互对兼用式的自对,从全联的整体对仗效果看,使对联整体上对仗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联的对称之美。可以说,因为有了自对,不但丰富了对联的对称之美,同时也拓展了对联的创作手法。下面再举一个上下联不形成互对的范例,如本文例1的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上比第一自对相“游目骋怀”与下比第一自对相“仰观俯察”并不对仗, 上比第二自对相“崇山峻岭”与下比第二自对相“天朗气清”亦不对仗,但上比第一自对相 “游目”与“骋怀”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第二自对相中,“崇山”与 “峻岭”两个单元形成自对。下比对应上比,第一自对相中,“仰观”与 “俯察”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第二自对相中,“天朗”与“气清”两个单元形成自对。这样,上下比对应位置分别通过自对单元的对仗形成自对相,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二、自对及自对相相性的分类
对于自对,网络上存在着多种分类方法,有按自对在联中所处的位置分的,有按字数分的,有按自对次数分的,有按自对格局分的,等等,林林总总。笔者认为这些分法过于庞杂繁复,因此对自对的分类进行了相应的简化,将自对的种类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相自对,一类是多相自对。这两个定义在前文已有详细定义及示例,在此不再赘述。
相性即自对相的性质,根据自对单元在相中的位置,笔者将自对相的分类又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邻位自对相,一类是隔位自对相,一类是复合位自对相。
(一)邻位自对相,简称邻位相。自对单元两两相邻,中间无其他字词句相分隔的自对相,称之为邻位自对相。如:
例4、李啸村赠郑板桥联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本联单比只有一个自对相,因此属于单相自对;上比自对相(诗|书|画)由 “诗” “书” “画”三个单字自对单元两两相邻自对而成,中间无其他字词句分隔;下比自对相(归|去|来)由 “归” “去” “来”三个单字自对单元两两相邻自对而成。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字。
例5、肖大志撰佛教联
(心真|法假)
(识有|境无)
本联整比单相自对,自对单元“心真”与“法假”、“识有”与“境无”,相邻形成自对。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词。
例6、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联:
(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
(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坐画图间
本联亦是单相自对,上下比首分句与次分句各为一个自对单元,相邻形成自对。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句。
综合以上三个范例可以看出,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还可以是句。
(二)隔位自对相,简称隔位相,自对单元之间被其他字词句相分隔开来的自对相,称之为隔位自对相。例如:
例7、佚名联
甘霖成瑞雪;—>自对相为:(甘霖|瑞雪)
百岭见千娇。—>自对相为:(百岭|千娇)
上比自对单元 “甘霖”与“瑞雪”间隔“成”字而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百岭”与“千娇”间隔“见”字而形成自对。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语法结构为字。
例8、乾隆年间嘲讽联
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自对相为:(活佛|死鬼)
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自对相为:(东来|西归)
上比自对单元“活佛”与“死鬼”间隔“竟成”一词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东来”与“西归”间隔“不见”一词形成自对。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语法结构为词。
例9、顾文彬题苏州环秀山庄
幽栖此日重建,看峭壁垂云,闲扶短策,明波洗月,净濯兰缨,水边楼观先登,更将秋共远;—>自对相为:(峭壁垂云|明波洗月)及(闲扶短策|净濯兰缨)
俯仰十年前事,乍扫苔寻径,伛偻穿岩,拔叶通池,虚空倒影,眼底烟霞无数,都是昔曾游。—>自对相为:(扫苔寻径|拔叶通池)及(伛偻穿岩|虚空倒影)
本联单比分别包括两个自对相,因此属于多相自对。上比,自对单元“峭壁垂云”与“明波洗月”相隔分句“闲扶短策”形成自对,自对单元“闲扶短策” 与“净濯兰缨”又相隔分句“明波洗月”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扫苔寻径”与“拨叶通池”相隔分句“伛偻穿岩”形成自对, 自对单元“伛偻穿岩” 与“虚空倒影”又相隔分句“拨叶通池”形成自对。本联上下比共同构成两组隔句自对,自对单元两两像个,并交织穿插在一起的情况也被称为“扇面对”,是自对的发展和延伸,充分展现了自对灵活性的一面,手法高明,怡然可赏。
综合以上三个范例可以看出,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其语法单位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还可以是句。
(三)复合位自对相,简称复合位相,一个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既有邻位自对又有隔位自对的,称之为复合位自对相。例如:
例10、黄遵宪人境庐联: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自对相为:(三分水|四分竹|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自对相为:(五步楼|十步阁|百步长江)
本联中,上比一单元与二单元相邻,二单元又与三单元间隔“添”字,三个单元构成一个自对相;下比对应的,一单元与二单元相邻,二单元又与三单元间隔“望”字,三个单元也构成一个自对相,其中一二单元为等量自对,一二单元与三单元间为不等量自对,这两个概念将在下文提及。
(四)两种较为特殊的自对形式
1、不等量自对,从前文例子可见,大部分的自对相都是由字数相等的两个或多个自对单元两两对仗组成,这种自对称为“等量自对”。然而在对联的创作中,自对相中还存在着两个或多个自对单元字数不相等的情况,这种自对即称为“不等量自对”。例如:
例11、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四面荷花”与“三面柳”形成四字对三字的不等量自对,其中,单元节“四面”与“三面”还是等量对仗,单元节“荷花”与“柳”均为名词词性,两者形成二字对一字的不等量对仗。由此可见,不等量自对中的自对单元节字数可以不等,但其词性品类必须相同。下比同理,自对单元“一城山色”与“半城湖”对应的形成四字对三字的不等量自对。同时,此联上下互对也很工稳,是自对和互对同时存在的又一经典范例。
例12、慈利县吴恭亨自题居处联
(二分/诗景|八分/画)
(楼外/江声|天外/峰)
此联也是四字单元对三字单元的不等量自对,“二分诗景”对“八分画”,“楼外江声”对“天外峰”。上下比间,“二分”对“楼外”,“八分”对“天外”并未形成上下互对,是一种单比独立自对的不等量自对的范例。
例13、黄遵宪题人境庐联: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自对单元“三分水”与“四分竹”是等量邻位自对,它们与自对单元“七分明月”又组成了不等量的隔位自对,其中,单元节“水”、“竹”、“明月”字数不等,但均为名词词性。下比同理,“五步楼”与“十步阁”是等量邻位自对,它们与“百步长江”又组成了不等量的隔位自对。
对偶本来讲究句长相等,但从以上范例可见,这种长度不对等的自对同样存在着对称之美,并且别具一格,在一板一眼的字数对等的对偶中拓展了创作的手法,为传统对偶增加了灵动的趣味。同时,通过以上范例,还可以看出,不等量自对既可以以临位自对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隔位自对的方式出现。
2、排比自对,指在上下联中,单比至少有三句两两相临的自对单元连续铺排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对相的对联创作手法。排比自对如同文章中的排比句,具有排比修辞手法的特点。这种排比自对如同潮涌,后浪推进前浪,给人一种绵延连续的特殊美感,是强化语句气势的一种创作手法。如:
例14、佚名格言联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向高处立,|在平处坐,|从宽处行)。
此联上下比三个分句为两两相邻的自对单元,各自连续等量自对,单比形成一个排比自对相。
例15、成惕轩寿张怀九联
(匡世/以才,|树人/以学,|华国/以文章),岳岳不群,斯为楚宝;
(怡情/有菊,|益寿/有芝,|承欢/有兰桂),绵绵多祜,永纪王春。
此联上下比前二个分句等量自对,同时又与三分句形成不等量自对,共同组成一个排比自对相。由此可见,排比自对中既可以只存在着等量自对,也可以同时存在不等量自对。同时,排比自对的自对单元间必须连续的并列成排,所以,排比自对均属于笔者所定义的邻位自对。
三、自对的基本要素
笔者发现,在众多的关于自对的学术文章中,均未提及对联自对的基本要素,因此,笔者试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并参考现行《联律通则》对联基本要素,提出笔者认为的自对的基本要素,并分为“自对相基本要素”及“自对单元基本要素”两大部分进行阐述,如:
(一)自对相基本要素:
1、相数相等。存在自对的对联中,上下比各自包含的独立自对相总数必须相等。如本文例3: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此地有[崇山|峻岭];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是日也[天朗|气清]。
前文已述,本例为一个多级自对相和两个单级自对相组成,上比自对相数为三,下比自对相也为三,上下比相数相等。
2、相性相同。存在自对的对联中,上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相性必须相同。如上一范例,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均为邻位自对相。
3、相位对应。相位即自对相位于联中的位置,上比为自对相的位置,其下比也必须是自对相,两两对应。如上一范例。
4、字句对等。同位相间字句数必须相等。同位相即上下比对应位置的两个自对相,如上一范例,上比[游目|骋怀]与下比[仰观|俯察]即为同位相,两者字句数相等。上比首分句和次分句由两个四字分句作为自对单元形成自对,下比首分句及次分句亦然,两者字句相等。
5、平仄相对。同位相尾字平仄必须相对。如上一范例中,“史(仄)”对“名(平)”,“怀(平)”对“察(仄)”,“岭(仄)”对“清(平)”。
(二)自对单元基本要素:
1、字句对等。同位相中的对应位置处,其上比自对单元与下比自对单元的字句数必须相等。仍如上一范例,上比第一组自对相中,第一自对单元“脂粉简编”与下比对应位置的第一自对单元“糠秕礼义”均为四字一句,字句相等。其余部分同理。
2、词性对品。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词性品类详《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如本文例1: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以上下比第一自对相说明,上比自对单元为“游目”和“骋怀”,游、骋均为动词,两者相对,目、怀均为名词,两者相对;下比自对单元为“仰观”和“俯察”, 仰、俯均为动词,两者相对,观、察也均为动词,两者相对。同时可以看出,上下比相同位置的自对单元,其词性可以不对品,如“目”对“观”,一个为名词,一个为动词。
3、结构对应。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相互对应,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上一范例,上比第一自对相中,“游目”和“骋怀”均为动宾结构,下比“仰观”和“俯察”均为偏正结构。同时,因为单比已形成自对,故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允许其结构不对应,如上一范例中,“游目”为动宾结构,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仰观”则为偏正结构,两者结构不对应。
4、节律对拍。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其语句节奏应保持一致。节律的概念及分类详《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如:
例16:邹伏享题滕王阁联
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
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
本例中,上下比自对相内,自对单元均为二二节奏,节奏一致。
5、平仄对立。指同位相中,上下比对应的自对单元处,其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应该相反。如本文例7、例8:
例7、佚名联
甘霖成瑞雪;—>自对相为:(甘霖|瑞雪)节奏点:霖(平)|雪(仄)
百岭见千娇。—>自对相为:(百岭|千娇)节奏点:岭(仄)|娇(平)
例8、乾隆年间嘲讽联
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自对相为:(活佛|死鬼) 节奏点:佛(仄)|鬼(仄)
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自对相为:(东来|西归) 节奏点:来(平)|归(平)
6、其他,单比内自对单元的节奏点平仄交替问题及形对意联的问题,均纳入全联考虑,不单独作为考量自对单元的基本要素。
四、自对中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的探讨
关于这一问题,特别是不规则重字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故本文将此问题单独提出来,阐述笔者观点。
1、自对中的规则重字,如本文例11: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上比重字“面”,下比重字“城”,属于对联格律中的规则重字,在这一方面,学术界的观点是相同的,即对联允许规则重字,无须讨论。另外,从此例可以看出,自对相内的自对单元之间,处于同一位置的字词可以相同,这一点也是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的。
2、自对中的不规则重字,如:
例17、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表面上看,上比两个“死”字对应下比同一位置的两个“归”字,属于规则重字,没有问题。特别的是,上比有两个“为”字,但下比对应位置的字却不相同,分别是一个“南”,一个“北”,还没完,如果从下比的角度来看,下比首分句有两个“南”字,但上比对应位置的却是一个“为”一个“忠”,下比二分句有两个“北”字,而上比对应位置的确是一个“为”一个“孝”字,很显然,按照联律通则的观点,这样的对仗似乎犯了不规则重字的禁忌,然而,如果通过自对理论来看,上比一个自对相(为臣死忠,|为子死孝),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有两个“为”两个“死”相对,通过上一条自对中的规则重字规则,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允许字词相同,故可以形成自对,再看下比自对相(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两个“南”对两个“北”,另“归”字对“归”字,也符合自对中的规则重字规则。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不规则重字其实质是一种运用了自对手法的规则重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规则重字,对于集句联或部分集句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运用价值,从对联创作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很有益处的。下面再举一个此类的名联作为欣赏:
例18:陈宝裕题黄鹤楼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五、自对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一)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突破和变通
第一,自对突破了传统互对只有纵向(即竖向)对仗的单一形式,利用同比间自对单元形成自对,从而形成横向对仗,开辟了对联纵横均可对仗的新局面。如例1。
第二,自对突破了原本某些对仗元素因其词性相异、结构不同、字数等不同而不能形成对仗的限制,利用自对对其变通,从而形成对仗。如例1及不等量自对范例。
第三,利用自对单元之间有规则的重字,有条件的突破了传统互对对联中的不规则重字禁忌,从而引发了对对联不规则重字的重新思考、讨论,把对联不规则重字概念的进一步严谨化、科学化推上学术日程。如例17、例18。
(二)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丰富和优化
第一,通过横向对仗、多级自对的深度方向对仗及扇面对的交错对仗等方式,丰富了传统对联只有竖向对仗的单一的对仗模式,极大的拓展了对联的对仗空间,使原本只有竖向对仗的线性空间得以发展到横向、深度方向均可对仗的立体对仗空间。
第二,自对可以与传统互对共同存在,这种自对互对兼用的创作手法,不但加强了对联的对仗效果,也进一步优化了对联的整齐美、层次美、对称美,起到了为传统互对锦上添花的作用。如例2。
(三) 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创新和发展
虽然自对和互对之间存在着对仗方向不同的本质区别,但究其根源,自对并未脱离构成对仗的根本方法,是在互对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灵活的对仗方式,也是对联对仗中的高级形式之一。可以说,由于自对的出现,极大的推进了对联对仗从单一的互对模式向多元化模式发展的步伐,有效的提升了对联创作的自由度,在联律的大规则中寻找到了一种更加纵横挥洒的创作手法。因此,笔者相信,自对的明天将是更加美好而广阔的。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自对概念及相关定义、自对及自对相相性的分类、自对的基本要素、自对中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的探讨、自对的作用及发展前景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对于自对理论的一些粗浅认识和思考,内容看似比较充实,但对于整个自对理论来说,也只是冰山一角,对于自对的起源、演变以及在诗词曲赋中的应用特征等问题均未能涉及,稍有遗憾。但笔者还是希望能通过此文抛砖引玉,以此促进楹联理论界对自对理论进行更加深入和完整的研究及探索。最后,限于笔者水平,文中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九号卷(总分:72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徒怀强国心,痛庙堂已腐,九万里河山瓜剖,水师打造空余梦
谁作前车鉴?将甲午永铭,百二年时局重看,民族复兴欣在望
注:瓜剖出自“瓜剖豆分”,即瓜分。
评:15分,立意不错,切题紧,有寄有寓,两起两结均好。

2、 题三星堆遗址;
此一方遗址横空,洗尽铅华,任求源溯本
数千载文明无极,留于巴蜀,便继往开来
评:14分,切题之作。/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未有圣贤心,亦择芳邻,虽方寸长知曲直
何妨青白眼,但行我道,不迂回忽忘形骸
评:13分,上比切稳,下比或见生发不当,扣题游离。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未有圣贤心,亦择芳邻,虽方寸长知曲直
何妨青白眼,但行我道,不迂回忽忘形骸
解析:写联创作不单单是写事物本身,更多地要从事物得到反思、感悟,才能写出具有感染力的对联。“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指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恶劣的环境不是更能磨炼人的心志吗?虽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但人们除了要懂得选择环境,更需要懂得迎难而上,故而联以营造一颗坚韧的心为目的。上联从环境切入,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普通人不能像圣贤一般清楚定位自己,于是懂得选择环境很重要,在一个有利于自身的环境下熏陶、成长,处事也能变得有分寸、有品格。下联则从本心切入,环境有好有坏,当人的处境不好时,不能因为恶劣的环境而妥协,而放弃原则,不能一味迂回迎合,敢于挑战才是真的勇气,坚持自我才能得到自己的道。从上联到下联之间的转变,是从随遇而安的铺垫到顽强不屈的升华。
评:14分,能理解作者写联思路。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即句中对、当句对,顾名思义,这种对仗方式有别于传统对仗,自对的产生究竟对对联有什么影响?
       首先,自对的出现为对仗拓展了空间,给对仗以新方向,例如: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一联中,上联以一到十的数字组成句子,高度概括出诸葛亮一生事迹。那么作为对句,如果还要从数字着手,无疑是很费力的,几乎无解,于是从另一方向思考,以自对入手取“五方位与五行”结合组成句子,既稳切又工整,毫无违和感。
       其次,自对处于中长联中能改变句读节奏,使对联不再死板,增加了美感。例如: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暝烟两岸,斜日半山,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上联中“暝烟两岸”与“斜日半山”自对,“横枕”与“登峰”自对。下联中“花露侵诗”与“槐熏入扇自对,“凉生”与“蝉翅”自对。这样,对联不再是死板的上下联词性相对了,大大地增加了美感与可读性。
       下面再看看另外两种特殊形式的自对。
       第一,不规则重字的自对,例如:
       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若以正常联论之,犯了不规则重字的大忌,但以自对论之则合律。如果皆似此联做法,则自对可以无穷放大,泛滥之极,或者说只要排比句入联都可以当作自对,更甚者有失律的,届时也联将不联了。此种自对,毕竟有违对仗美感,出自名家手或多有附和,普通联家应当慎之。
       第二:自对中扣自对,可谓是环连套,例如:
       朱熹题松溪县学明经堂楹联
       才兼大武,又重名臣,耻与汉贼同天,戮力远开新帝业
       威震华夷,气吞吴魏,能使奸雄破胆,忠魂常绕旧神京
       其前两分句属自对,其中“华夷”、“吴魏”又各自成自对,自对手法不可谓不复杂,细究之下,“华、夷、吴、魏”尚属同类字词,组成“华夷、吴魏”也可自对,但若词性稍有差池,简单自对尚可,置于自对中自对就难免不伦不类了,故而初学者也不可轻易试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第一,自对的出现对楹联的影响是正面的,同时自对是楹联中重要的技巧; 第二,自对具有高度的严性,不严谨则不成自对。经过泛滥地使用,自对越来越变得不那么严谨,这是一种负面信号。所以使用自对绝不可随意而为,使用时要记信两点:其一是非必要切莫滥用,其二是用之则须精美。
评:16分,条理清楚,引用恰当充分,“我见”不错。

十号卷(总分:67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亦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失战策,轻水军,然敌长我消,已于斯难作斩妖剑;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评:13分,文字虽多,但上下比近,未能拓开,见拖沓

2、 题三星堆遗址;
文明自古开,看野草荒台,气横星斗;
秘密凭谁问,何神灵先祖,目透乾坤。
评:13分,切题宽泛。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境使物殊,九州若此;
人因学异,万古亦然。
评:12分,解题或有不当。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题北洋水师”的思路浅析
一 写北洋水师,也得先定一个主题。写他们的雄风?还是写他们的忠烈?都感觉不切。。。定什么主题呢?
我再次从网上搜集资料,网上又说的很杂很乱,总觉得对北洋水师的认识不够全面,后来在电视上听张绍忠讲北洋水师,才有了更多了解。觉得主题应定为“教训”。
二 主题定下来后,就是选材。虽定位为“教训”,还不能少了对那些忠臣勇士的颂扬,用颂忠勇之士更能反衬全军覆没的教训。在“教训”中夹“颂扬”,对于我来说,还真不那么容易。网上有的人把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说得叫国人看了就脸红,什么“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各船管带平时把经费用在个人前途的“经营”和享乐,无暇对船只进行保养和维修。打仗用的舰船不但不保养备战,反而为了个人私利挪作他用。军队参与走私,舰船常年不作训练,这已不是海军的个别现象”等等,有的人则把责任完全归于朝廷。我觉得清廷挪减军费于前,以致北洋水师失去原来亚洲第一的雄风,而渐渐成为战斗力较弱的一支水师。便有了上联:
初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挪军费,建名园,然敌长我消,于斯难作斩妖剑;
因内廷分争,绝救援,断粮弹于后,以致造成最后的全军覆没,在这样的战争中,我们不能忘了那些抛客梦,志边防的忠肝义胆之士,于是有了下联: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虽粉身碎骨,至死尚开殉国花。

三 修改思路:经过思考,感觉上联的“挪军费,建名园”既不全面又不确切,后改为“失战策,轻水军”认为要好一些;下联的“虽粉身碎骨,至死尚开殉国花。总觉得有些人的“天朝”观念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于是改为: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最后定稿为:
亦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失战策,轻水军,然敌长我消,已于斯难作斩妖剑;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评:15分,写出了创作思路。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对于自对,本人并未深究,无非查阅借鉴,浅谈如下:
    所谓自对,是指上联内某处自行对仗,与此同时,下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这种对仗方法,叫做对联的自对。凡工整的自对,上下联间对应处可以不需对仗;或虽对仗,可以不用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自对可以分为当句自对和邻句自对
(1)对联的当句自对。   
对联的当句自对,是指上下联分别在某一句之内完成的自对。
其工稳的标准,主要表现在每联的两边必须各自组成对应的联合结构,而作为这个结构的素材,具有联合关系的两个字,或两个词,或两个词组,则允许有词性、结构的差异。例如:
    ①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明世宗《送毛伯温》(两个字:上联,麒、麟,单独不成词;下联,蝼、蚁,单独可成词。字词之别)
    ②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唐】杜甫《登岳阳楼》(两个词:上联,亲、朋,名词;下联,老、病,形容词。词性不同)
    ③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唐】白居易《李白墓》(两个词组:上联,荒垅、穷泉,偏正结构;下联,惊天、动地,动宾结构。结构不同)
(2)对联的邻句自对:  
    对联的邻句自对,是指上下联分别在相邻的某两句之间完成自对。
例如: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 暝烟两岸,斜日半山 ,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 花露侵诗,槐熏入扇 ,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上联“暝烟两岸,斜日半山”与下联“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并不对仗,但上联“暝烟两岸”与“斜日半山”自对,下联“花露侵诗”与“槐熏入扇”自对,而且都是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并且被视为工对了。这种自对是在相邻两句之间(上下联分别在第二、三句)完成的,所以称之为邻句自对。
在当句自对和邻句自对中还有同字和不同字的对仗  
上下联间的对仗,切忌同字相对。但自对则不须避忌同字对仗,这是因为自对只分别在上联和下联中进行。一般来说如果上联出现同字自对,则下联亦应在对应处以同字自对。
如: 山西省朔县崇福寺观音殿联: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   
上联两个“救”字是动词,下联两个“大”字是形容词,所以上下联间是不对仗的,作者以同句自对来补救,即上联“救苦”与“救难”自对,下联“大慈”与“大悲”自对,而且这种自对亦算工对,可见句中自对是不忌同字对仗的。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看起来还有破律之嫌,但实质上是对格律的一种变通,因此,也是允许的。
    如: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夫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表面上看,上联“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下联却对之以“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似乎犯了对联格律中不规则重字之大忌,不过,以自对视之,它却又非常工整,所以,其实质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规则重字,是一种运用了自对手法的规则重字。
这些自对都突破了单纯上下联对仗的不少局限,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多方便。

评分:14分,缺少我见。





君子坦荡荡说见利忘义就不见义忘利,敢重色轻友就不重友轻色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主题
118

3777

帖子

9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顾问

一介樵夫

Rank: 9

UID
17224
经验
7735 点
威望
99 点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2
2
 楼主| 发表于 2014-8-8 22:16 | 只看该作者
预留
君子坦荡荡说见利忘义就不见义忘利,敢重色轻友就不重友轻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主题
118

3777

帖子

9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顾问

一介樵夫

Rank: 9

UID
17224
经验
7735 点
威望
99 点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2
3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20:38 | 只看该作者
二号评委

殿试一号卷(总分:62)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北以南名,看功过几人,万里烟云回甲午;
洋为中用,抚古今一瞬,百年血泪励炎黄。
自注:鹤顶格嵌入北洋,北洋水师的高层包括李鸿章在内几乎都是南方人,故曰北以南名。
评分:12分,起句无论作者如何解释,最终有晦涩之嫌,前面连贯性也较差。

2、 题三星堆遗址
传说岂无稽,古国古城寻古史;
文明堪有继,新星新月耀新天。
评分:11分,平淡无奇,叠词亦不见佳。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津生口舌淮南橘;
气壮山河塞北人。
评分:11分,不明觉不厉。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对联创作思路简述》
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津生口舌淮南橘;
气壮山河塞北人。
看到这个题目后,我觉得有点像诗钟。扣题,但又不能犯题字。
句子早就读过,意思很明白。为了方便创作,我先联想了不少环境影响人的名句:
故近朱者赤,近墨得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傅玄《太子少傅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
另外,我还想到了自己生于北方,定居江南,经常被人家劝酒,并且声称北方人酒量都很好的。虽然这种刻板印象不尽科学,但也情有可原,因为各个地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地人的性格特点。
接下来,要确定布局了。
看题目的要求,最好是从积极一面来写,适合用正对。
为了更好的表达效果,最终选择了比兴的手法,先言物,再谈人,也算是流水对吧。
上比写橘生淮南,其甘甜美味如斯,令口舌生津。下比写塞北风情,造就一方气度恢宏人士。全联紧扣主题,对仗也较工整,且口舌和山河句中自对。
当然,这副作品肯定是不完美的,存在缺点和不足,希望能得到前辈高人的指点,以期更上一层楼。
评:14分:联虽不佳,但作者写出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三、 论文(20分):
以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对联自对之我见》
摘要:
自对手法是对联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但对于它的有关问题大家争议颇多。本文主要谈一下对联自对手法的由来和利弊,仅供参考。
一、自对的发展史
自对是对联的一种变格,也叫当句、边对,是对联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于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虽是言诗,对联亦同。
自对并非哪个联家的理论创造,而是诗词还有更早的辞赋骈文的已有手法,只不过它刚好也适用于楹联而已。
例如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上下句的前一个分句就属自对。
近体诗里的自对尤以律诗居多,这是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给自对提供了天然的表演舞台。
如律诗大家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归纳为同字自对。而王维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则是紧密自对。
词曲中自对的例子也有很多,不再赘述。
自对由辞赋入诗,再由诗至词曲,最后渗入对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自对的手法自身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
二、自对在楹联中的作用
自对在古今楹联创作中应用广泛,益处多多。
它为对联提供了一条宽工转化之路,在有自对的部分,不仅允许词性相异,结构不同,甚至重字都可以不避,这就为上下联的对仗提供了极大的灵活变通的余地。
如岳王庙联:
天下太平,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特别是自对在中长联中的应用能够产生类似辞赋铺排的效果,大大强化了对联的整齐美、层次美和对称美。这在孙冉翁题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中可以深切的体会到。
三、把握好自对手法使用的度
自对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过犹不及,如果用得过多过滥,它也会影响对联作品的等级和境界。而经常使用自对,弃上下联互对于不顾,也是自身基本功欠缺的表现。联都网的著名联家月鸣泉管理员就在一个帖子里意味深长的说:“不可否认自身语言词汇的贫乏,也是造成自对泛滥的重要原因”。
总之,我们要注意有限制的使用自对,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上,再辅以一定的艺术手法,力求达到自然娴熟、不着痕迹的较高境界。
评:14分:例证较为准确,能自圆其说,但缺乏自己独特的见解。


殿试二号卷(总分:71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斩长鲸之势而来,击涛横舸舰,拥四千战士风威,曾许亚洲名第一。
恃铁血之潮以赴,揭力挽狂澜,集甲午群雄浩气,永随黄海激鸿声。
评:14分,气势足,境嫌窄,对仗宽;

2、 题三星堆遗址;
数十里古城秘宝呈来,看玉石青铜,海贝象牙,慢翻开蜀国辉煌历史;
五千年华夏文明追溯,证江承宗脉,名修其实,续写就九州灿烂篇章。
注:江指长江。长江同黄河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评:13分,用语熟滑了,两结与下联起句意重复,未见出彩处。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良禽择木,孟母择邻,原来明智识时境;
与君子交,与善人处,自古亲贤养骏才。
评:15分,与题切合,较好。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 题北洋水师”的创作思路
创作一个联,拿着题目,首先审题,明确题目,百度相关资料,从中了解北洋水军形成的历史背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最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的结局。另惊喜地发现百度里有一副当年壮观的海军图,加上记忆中的一副中国军舰与日本的船舰相撞击的壮烈画面,由这两副画面展开想像的翅膀。
审题之后就得立意,想过许多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产生出不同的立意。最后我选择了对北洋水师的赞美和最后全军覆没作对比,来表达对昏庸无能的清政府的痛恨(其中并未提及清政府)和吊古励今的感怀。
有了立意,然后是选材,材料必须和立意相关,紧扣主题。
最后就是表现手法,材料如散乱的珠子,试想过用自对或对比,反问的手法,但修改的结果却任何手法都未能用上。我想不用任何手法也是成联表现手法的一种吧。
写完之后,反复阅读,发现气脉不畅处,再进行修改。另外,也想过出新,但水平有限,还是没能翻出新来,最后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评:15分,思路清晰,不错。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本文因为字数限制,所举例子多来自《清联三百副》,以便于读者查找。)
关于对联的自对,已经很多人发表过自己的认识或见解。在这里我也谈谈自己对自对的一点浅见。
自对是成联的常用方法,就是上下联内相同的位置上,上下联句中各自形成对仗,即使自对部份在上下联中对仗欠工或不工,也算是工对了。
自对在诗词歌赋或对联中的运用相当广泛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们写联的时候,在对仗处要想工对却又难以达到神形统一,若能运用自对,可使对联的对仗得以放宽,变得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创作手法更加丰富,不必囿于联句的对仗,从而使对联的意境表达更加完美。
在长联中,因为上下联的字数较多,要上联下联工对相对短联更加不易,如果是单比几十甚至上百字以及更长的对联,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能还得对照着在上下联的位置来寻找它的对仗部份,如果没有运用自对,就算写得十分工整,读到最后也许就如读散文一般了,而少了对联所独有的对称美。长联中如果巧妙运用自对,可使读者耳目一新,如闻乐章,妙趣无穷。
自对不仅仅在长联中运用,短联中使用自对的也相当多。自对可按自对部份所在的位置分为句中自对(即当对句)和句间自对(即邻句对),也不乏两种方式混用的。自对还有着别的分类方式,这里就不一一细分了。
我们试着把构成自对的单元称为元素,那么自对中的元系可以是字,词、词组、短语或句子等。
1、字是构成自对的最小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13《憩云楼》,再如一个最短的运用自对的联《清联三百副》之224《风洞联》 ,这里可以看出自对和对联的长短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长联短联都可以灵活运用。
2、以词为元素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183《沧浪亭》
3、以短语或词组为自对的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96《五咏堂联》,这个例里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是:含领字的对联,领字不计平仄,也不计在自对元素内。
4、以句子或词组为自对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206《江心寺楼》
5、多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250《榕阴山馆》,此联中有当对自对也有邻句自对。此例句句都含有自对元素。可见自对运用的灵活与巧妙。
当然自对的组合方式还有许多,这里就不再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在网络中查找。
自对的元素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两个元素自对,也可以是三个元素甚至更多。前面所举例中,自对元素均为两个。下面再列举三个及以上的对联,以方便认识。
1、三个元素并列,以字为元素。如李啸村赠郑板桥之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2、三个元素并列,以词为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53《自挽联》鲍桂星
3、多个元素并列,如《清联三百副》之107《碧山书屋》,自对的元素为九个。这里特别提醒下,最后一个元素,比前面的元素多了一个字,即不等量自对。
不等量自对,就是对仗元素的字数不相等的自对。工对的对联中要求上下联对仗的元素的字数必须相等,但在自对中,对仗的要求就放得比较宽了。如《清联三百副》之145《自题联》 。第一、二元素为两个字,第三元素为三字,多出一字来。(目前还没有找到多出两个字以上的例子)
还有一种特殊的自对,即扇面对。前人解释为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把它运用到对联中,便可以视为自对的一种,个人认为可以理解为两个词组或句子作为一个元素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274《题襟馆》。
重字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199《赠园丁》 ,这里整联中复辞手法,每个字都重复使用,且上下互对也十分工整。不得不让人叹服复辞与自对并存的巧妙所在。
另外隔字对,也是比较特殊的自对之一。即自对元素间有字相隔,如《清联三百副》之99《自题联》,自对元素中间隔了两个字。
自对在对仗上是放得比较宽,就是对联禁忌之不规重字,也可以大胆破格而为之。如《清联三百副》之238《文游台》。
从上面的各种例句中,可以看出自对的元素主要是以并列结构存在的,自对元素的位置可以互换,当然也可以其它非并列结构存在,比如主语和宾语,但相对比较少。
自对是对联中非常实用的技巧之一,但我们不能说作联就必须自对,还须要根据立意和表达的需要来灵活运用。千万别走进逢联必自对的误区,切忌随意滥用。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并灵活运用自对,来满足我们欣赏学习和创作对联的需要,提升我们的创作水平。
评:14分,有理亦有据,但作者自己的见解少。

殿试三号卷(总分:73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政府无能,总督无方,终致使苍天无眼;
士兵有血,统军有种,尚挣回民族有魂。
评:11分,浅白无味;

2、 题三星堆遗址:
玉石点津,青铜铸树,骤令东风沸西蜀;
星辰拱月、泉坎饮狮,始知地下有天堂。
评:14分,流于表象,境未拓开,只末尾的自对见巧。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孟母三迁,遂令子舆成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范公一语,直教晦叔作魁儒。
评:16分,重字运用较巧,亦能通畅,惜结句太单一了;

【注释】
(1)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梁武帝时吕僧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广泛受到人们称颂。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到甫袁州后,特地把吕僧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
一天,吕僧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要一千一百万,怎么会这么贵?”
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僧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跟着笑了起来。
(2)孟母三迁:略。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
(4)范公一语:欧阳修在颍州当郡守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年轻的通判叫吕公著(字晦叔,与欧阳修为讲学之友)。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颍州,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熏陶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最终成为庆历以后的魁儒。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创作思路:
    一副对联的创作,应从方式合理、取象稳切、对仗协调、格律权衡和主题深化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1、以哲理性的句意成联,多数人可能会选择反对法,以从正反两方面,更深刻地挖掘和揭示主题。但在这个主题中,反对法可取的象相对缺少代表性,也有偏离主题之虞,所以个人最终选择了正对法,从而也决定了行联的方向。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表达的是顺境与成才的关系,因此取象范围比较固定,“孟母三迁”与“欧吕讲学”是比较著名的案例。下联之所以不选欧公而选范公入联,是因为范公与上联的孟母同为事件的外因。在取象上,不仅要注意反映主题,而且要注意人物和事件的对应性。
    3、前二分句的自对将在第三题中说到,比较满意的是“亚圣/魁儒”这个对仗的亮点。
    4、前二分句的自对格律,是一个复辞格,分别为“中仄中仄/中仄中平”和“中平中仄/中仄中仄”。因为这个格律与目前流行的律不太相同,所以构思时曾一度犹豫过,但最终因为对主题有益而留下了。
5、前二分句为铺垫,后二分句是升华。如果没有铺垫,则后二分句就会显得苍白;如果没有升华,则前二分句只是空洞的说教;铺垫与升华的结合,使得成联情理交融,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布局上来说,从前后分句的承接上着笔,是创作思路的重点;而上下联的关联,则是表现主题的关键。
评分:16分,思路明晰,顺畅。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从对句方式来说,对仗分为正对、反对、串对、借对和自对五种。自对是横向相对,与前四种纵向相对截然不同,因此在联界目前还存在着争议。
    我们知道,对联的表达方式经常用到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寓情、咏物言志、融情于事、融情于理等方式。这些表达方式中,通常会使用上联言实、下联言虚的路子,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到自对方式。例如:
题黄艺博微博事件:
    以非常手段、搏非常关注,谁鉴其心?一介平民,为儿不惜千夫指;
    由稽滑新闻、看稽滑风情,何堪此世!无聊博客,因利频磨两面刀。
    而在成语、谚语、俗语入联的情况下,自对的使用更是不可避免。例如:
题“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孟母三迁,遂令子舆成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范公一语,直教晦叔作魁儒。
    这些说明自对存在的必要性。
    自对有着非常强大的灵活性,少则二字自对,多则长篇自对。例如:
题邯郸黄粱梦吕仙祠卢生殿: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这里的“功名/少长”为自对,分别只有二字。
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略)
    这副名联,分句自对占据全篇近三分之二。
    自对的格式非常丰富,如字自对、词自对、句自对,单独自对、多重自对,带领字的自对等等。而最有代表性的,则是“虾须对”,亦即前二个分句自对,后一个分句用其他对句方式;或者相反,前一个分句用其他对句方式,后二个分句自对。例如:
题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
    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
    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坐画图间。
题浙江贡院: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当然,作为极端的例子,有些对联有通篇自对的情形,还是值得商榷的。例如:
挽袁世凯联:
    总统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
    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
作为对句方式的一种特例,自对具有必要性、灵活性、丰富性,它不仅能让对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且用它灵活多变的风格,让虚实相结合,让情景相融会,让情理相通融,让物理相贯通,使对联的创作更加得心应手,使对联表达的内容更有观赏性、实用性、教育性和启发性。
评分:16分,观点独特,举例亦新颖。

殿试4号卷(总分62)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忆昔扶今,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强兵富国,仍需要坐而论道起而行
评:12分,嫌泛。失了厚重,咏史之忌。

2、 题三星堆遗址;
纵目神州,气吞牛斗,壮美恢宏,睥睨青铜时代
骋怀宇宙,感应天人,幽微玄秘,化生上古文明
评:12分,三个四字句的处理不好,气脉不畅,竟境亦未能深入;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辨异缘于水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行还在个人(今音)
评:12分,与题或有背离,只见重字功夫。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题北洋水师联谈创作思路
忆昔扶今,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强兵富国,仍需要坐而论道起而行
1、了解命题背景,选择要表现的主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为挪用海军军费、军纪松弛官兵懈怠腐化、未制定战略及战术失当等。但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国民性。我们的民族不是单一民族,对外族的同化能力强,但凝聚力差,非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很难协力同心。我想从这里寻找突破口。
2、抓住特点进行构思,下功夫修改。开始我是想到“一盘散沙,难支朽木”,喻一支毫无战斗力的军队难以支撑腐朽的清王朝,后对了“百川赴海,谁铸金瓯”等等,一直对不出满意的下联。后仍回到国民性上面,想到国人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这就有了上句。然后又联想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光说不练耍嘴皮的多,实干的少,因此有了“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后又想到当今之国力,关联到当年的“富国强兵”,经过修改敷衍而成全联。
评:13分,文字平平。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对联自对之我见
对联是以对仗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形式。而对仗从根本上说就只有互对和自对。互对就是上联、下联同位字词相互对仗;自对就是上联、下联内自为对仗,也叫当句对,边对、自行作对、各自为对。正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所说:“先在出句里用并行语作成颇工的对偶,然后在对句里也用并行语作成颇工的对偶。这样,既自对又互对,虽宽而亦工。”
一、自对的分类
陆伟廉先生认为:“据自对句之修辞学形式,可分为排偶自对、对偶自对、排比自对;据自对句相数之多少,可分为单相自对、多相自对;据出句、对句之奇偶,可分为单句自对、双句之对。”(《对联》1986年2期)另有将自对分为同句自对(句中自对、词语自对)和邻句自对(句间自对、句子自对)的;有分为等字数自对、不等字数自对的;有分为上下联互对的自对和上下联不互对的自对等等。
个人倾向于简单的以字数多少分类的方法:即一字自对、两字自对、多字自对。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
多言即少味,无欲斯有为。
四诗风雅颂,三星日月光。
二、自对的特例
字数不等的自对,即不等量自对,是自对的特例。此种自对中,自对的字数不同。王力《汉语诗律学》中也有论及, “如系五言,往往是上两字与下三字相对,如系七言,往往是上四字与下三字相对,这样,虽然在字数上不等,在意义上是颇工整的对仗”。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
三、自对的重字
上下联互对,一般忌同字相对。但自对则无此避忌。自对的重字又分为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规则重字即上、下联出现重字的位置相同。如: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湖北汉阳伯牙琴台联)
不规则重字上下联出现重字的位置不同。如: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沉。(左宗棠挽林则徐联)
四、自对的作用
综合多种说法:
1、自对是强化对仗美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长联,长度越长,在阅读欣赏时越难感受到上下联对仗的美感。
2、自对在上下联间对仗不工或不对仗的情况下,可起到补救作用。
3、丰富了对联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使对联活泼变化,多姿多彩。
五、关于隔句对的讨论
隔句对又叫扇对。这是从律诗中借用来的。曾伯藩《对联作法》认为是“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局与第四句对。”如:
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可兴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
李文郑《对联基础知识》认为“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是隔句对,我认为是不妥的。首先隔句对是自对,即是说是在上联或下联之内的对仗。如把有两个分句上下联的互对都算作隔句对,无疑过分扩大了隔句对的范围。其次,隔句对的1、2、3、4分句字数也应该相等才能符合“扇对”的本意。
评:13分,未见自家机杼。

五号卷(总分68)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悲尤过!斡旋自辱,嗟铁甲吁谟未就全军覆,瀚海惊心,时时风力似兵力;
壮不足!伏匿难全,耻弱国构衅必亏残壁倾,英魂赍志,夜夜潮声如炮声。
评:15分;有气势,中间长句似太用力,个别用字可斟酌;

2、 题三星堆遗址;
三星伴月,承载中华发轫,惊通天神树、霸世青铜,欲诉千年深邃史;
四海寻川,探究巴蜀先哲,悟纵目蚕王、肇基金杖,辟开首代盛明国。
评:13分,句脚安排未见精心,下联结句亦费解。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鸥水相依,蓬赖麻直,沐仁浴义熏陶品性;
芝兰作伴,日濡月染,怀质抱真成就贤良。
评:12分,不喜此类八字结,意亦未能振起。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题北洋水师》创作思路: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谓悲壮。然我觉得可悲甚过,壮却不足!造成如此可悲下场的原因多种,是国人必须反省引以为戒的。当年大清帝国相当于用白银铸就的铁甲舰队,虽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然虚有其表,如纸老虎。一味弃战保船,不求战机,结果“英豪未显身先死”,跟创建者李鸿章只重斡旋自保一样自取其辱。  当年海上霸主地位的北洋舰队远大宏伟的谋划尚未成就便覆灭,枉有涂饰却无重绩!究其原因:用人不当、指挥失误、内外腐败、海路脱节、一味伏匿,贻误战机……在封建土壤上想构建一只纪律严明、协调一致、作风优良、团结互保的舰队是很难的。想必瀚海亦惊心,时刻记得当时的惨烈,总把风力当成兵力吧;北洋水师虽有将士英勇战死牺牲,但大部分将士只求自保,只有一次黄海海战敢于直面敌人,然后勇气顿失,消极伏匿,应引以为耻。多个将领选择自杀,只悲不壮。大清帝国的软弱无能让人感到耻辱,每有构衅必吃亏,割地赔银,江山残壁,当年战死海底的将士们会英灵不散遗恨不已,犹怀抱着志愿,将夜夜的潮声当成炮声,想雪此恨。首开观点,中间夹叙夹议,尾回归文学表现手法。
评:13分,未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思路。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 自对之我见》
       自对是对联创作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多分句长联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技法。对联的特色是对仗美,对仗亦是对联格律的最基本要求,反映着对联的本质特征。而自对,便是强化和灵活变通对仗美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自对技法,能灵活降低上下联对仗局限,便于分类表述,使表意更清晰完整、笔法表达灵活、结构不呆板、句式富于变化、增强气势、语言更富可诵性等效果。自对实质起到了变通和补救的作用,让对联创作具有了灵活性,因而更富有了生命力。
       所谓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存在对仗关系。掌握了自对,就掌握了对仗的灵活性,起到了变通和补救的作用。例如:
       石上清泉,松间明月;
       山光鸟性,潭影人心。
       这首对联全联当句对,上下联虽然不相对,但当句对极工,读来不影响对联的对仗美感。上下联两分句并列铺陈,上联完整勾勒出一幅画面,有了时间和空间;下联化用古诗,含义隽永。此联仍然视为工对。
       掌握了自对,尤其是多分句自对所形成的排比句式,其对仗特点一目了然,增强了气势,语言更具有可诵性。例如孙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世,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云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祗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幅著名的长联突出地运用了分句自对,从“东、西、北、南”和“汉、唐、宋、元”能一目了然其对称式排比自对手法,读来条理清晰一脉而下,彰显气势朗朗上口。长联倘无自对,首读时难有对仗美感,只有再读时,把上下联逐句对照,方见端倪。所以长联自对最为普遍。
       掌握了自对,便于分类表述,使表意更清晰完整,和谐统一。这一点从上面的长联亦能看出,上联自对状景,下联集中写史,脉络清晰,便于解悟。再看例联:
       绝妙朋游,有明月一杯,好山四座;
       是何意态,看大江东去,秋色西来。
       这是成多禄先生题吉林北山玉皇阁联,运用了当句对:即“明月一杯”对“好山四座”,“大江东去”对“秋色西来”。上联状景描实,一幅画面完整地呈现出来;下联写意借虚,咏怀于无形。这两组词语并列在一块,即承接得好,表意完整,又呈现出一种气脉,相辅相成地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语义连属不呈断裂,读来顺畅并直接呈现出对仗之美。
       掌握了自对,使句式富于变化,结构不呆板,让表达更灵活。例: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上下联“横郭、绕水”与“芙蓉、杨柳”结构虽不相称,但自对工整,读来感觉错落有致,灵动相谐,并不觉得有憾。可见自对是对仗的灵活变通,避免了呆板的上下对仗局限。
       总之,我认为掌握自对技巧是拓宽了对联创作的道路,赋予了对联的灵动和生机。对于撰联者来说创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不会受呆板对仗之局限而害意。把不是同一范畴的字词按自对变通补救,让表意如行云流水一贯而下,会使内容和气势更具有合理性。所以,自对是对联创作的重要手法,对于创作者大有裨益。
评分:15分,例句较好,重点在自对的运用上,实用性强。

六号卷(总分76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思甲午风云,艨艟烟灭,将士血流,壮志难酬空叹恨;
看中华疆域,东海舰驰,雄鹰翅展,英灵当慰自欢歌。
评分:14分,层次分明,意到了,字尚需炼;

2、 题三星堆遗址;
上下五千年历史,铜像蚕丛,鱼凫王杖,溯民族源起;
纵横十几里方圆,三星伴月,一水绕垣,又杨柳初萌。
蚕丛:蜀王,有纵目,推测三星堆最大的青铜像是根据他的原型造的。
鱼凫:古蜀国的第二代王。据推测三星堆的那柄王杖是他的。
三星伴月:由于三星堆古域内三个起伏相连的三个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
评分:16分,喜下联,写景妙,意在言外,句脚安排不喜。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蓬在麻间直,橘移淮北衰,未许忘择邻孟母;
塾中自近儒,山里堪闻道,从来传墨子悲丝。
用典:
橘移淮北衰:南桔北枳
孟母择邻:孟母三迁。
墨子悲丝:见于《墨子·所染》,墨子见到洁白的丝被染成各种颜色,引发了他关于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
评分:15分,结句是传说中的交股对么?两个五言与结句中间再加一句过渡更好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题北洋水师;
思甲午风云,艨艟烟灭,将士血流,壮志难酬空叹恨;
看中华疆域,东海舰驰,雄鹰翅展,英灵当慰自欢歌。
北洋水师是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后来由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致使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未能进行。导致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甲午风云》就是描写这一战争的一部影片,观看时的激情和最后的无奈、愤恨至今记忆犹新。上联就是截取甲午海战中的一个片段写出来的,在日舰围攻下,北洋水师的巡洋舰最终沉没,官兵壮烈牺牲。那时,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中国人建设强大海军的壮志难酬。
北洋水师这一番号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北洋水师誓死保卫中国海防和人与战舰共存亡的精神永存,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经过一代代中国人的奋斗,现在的海军已经能够担负起保卫祖国海防的重任。
下联宕开,写现在的海防,现在中国不仅有驱逐舰等,已经拥有航空母舰,从海面,从空中形成立体的防护。
下联的最后一个分句呼应了上联,北洋水师官兵的英灵如若知道现在中国已经拥有强大的海军,在九泉之下也当欣慰得欢歌了吧。
评分:15分,很清晰的脉络,层次井然;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属于对仗的一种,对于对联的写作和欣赏,尤其是长联,帮助很大,是一种很好的对联技巧。
在欣赏联的过程中,对于自对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采用自对的手法,可以使句子显得灵动而富感染力。
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可以使对联的句式多样化,笔法灵活,从而达到表意清晰、结构不呆板、语言可诵性强等目的。
如:
何处觅桃源,皆言瑶岛初妍,枝横山里,香飘天外;
云中藏酒肆,每教游人大醉,花下吟诗,舟上飞歌。[江苏张修顺]
这副联描写的是一个风景区,联的最后两个分句采取了自对的形式。“枝横山里”与“香飘天外”、“花下吟诗”与“舟上飞歌”自对比较工,但上下联之间,就词性和语法结构的对仗而言,基本不相对。
这样的处理使整幅联尽显灵动,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写联时,为景色所陶醉的激情飞扬的心态。
再如: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王十朋题江心屿江心寺联)
这幅联是第1、2分句采取了自对的形式,从而把“江心寺”的风景写活了,增强了对联的感染力。
(二)自对可以丰富对联创作的方法和手段。
联中自对部分可长可短,位置可前可后,既可以是比邻相对,又可以是非比邻相对,因而能起到比较灵活的变通作用。引入对自的同时,也可以同时引入排比、铺陈等修辞手法。能极大地丰富对联创作的方法和手段。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需要,选择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从而更好的表达主题。
如: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鄂比赠曹雪芹联)
其中,“远富近贫”“疏亲慢友”之间,不仅各自在单句中存在对仗,而且上下联之间对仗也很工整。这种“兼用相对式自对”,使对联整体上对仗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称美。
这样的处理使得整幅对联显得较为稳重。
再如:
四面荷花 三面柳;
一城山色 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荷花”“柳”都是植物,“山色”“湖”属于地理小类,在这种自对中,自对词语的数量不同。属于“不等量自对”。
如此更好的表达了大明湖秀丽的自然景观,观此联,仿佛人已置身其中。
(三)自对的灵活运用,能增加对联的不对称属性。
明人胡应麟指出“对不属则枯,太属则板弱。二联之中,必使极精切而极浑成,极工密而极古雅,极庄严而极流动,乃为上则。”
今人孙逐明先生在《从修辞角度探讨对偶形式法度》一文中也指出“对称与不对称的巧妙组合才是对称美的真谛”提出“不是越工越美,工宽有机结合最美。追求工细容易遏止勃勃生机。”
自对则能将对联的“不对称”属性放大。从而使对联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产生出一种和谐的美。
如: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永顺县雅丽书院门联)
于进步中求退步想;
在忙时节作闲时游。(田东谿联)
总之,自对是对联写作过程中的一种手法,掌握这种手法能够化解长联写作过程中对仗要求难度,并且可以丰富表达主题的方法。
评:16分,有自己的想法,不错,例子亦新颖。

七号卷(总分71)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黄海翻涛,君不见虎贲炮舰,雄冠亚欧,岂止威名传后世;
残阳喷血,最难忘甲午风云,纵留耻辱,未输铁骨给长城。
评:12分,语意混杂了,是褒是贬?

2、 题三星堆遗址:(今音)
断壁残垣惊世界,大梦五千年,听凭沧海化田,直将兴废埋成古;
现身说法证文明,长江一万里,竟与黄河同样,横淌乳汁也是娘。
评:13分,上联不错,下联切题不紧,且用字过于浅白了。

3、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君不见左邻拔地,右舍钻天,进退之间,立身难免和其正;
无怪乎孟母迁居,管宁割席,是非之际,有志岂能随遇安?
评:15分,见作者思想。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选取命题3:以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君不见左邻拔地,右舍钻天,进退之间,立身难免和其正;
无怪乎孟母迁居,管宁割席,是非之际,有志岂能随遇安?

审题后,思路脉络概如下:
1.【立意取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乃“和其正”,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故而联作必须阐明一个道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不可忽视,不可老气横秋地“随遇而安”。进而联想到孟母三迁、管宁割席的典故。至此确定“立身、和其正、随遇安”的【关键词语】。2.在几番尝试【切入章法】后,确定通联以①顺叙②白描笔法起句,近距离正面切入“蓬生麻中”画面,以 “和其正”承接,然后下联转用以上典故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反诘论点结句。如此,则上比切图切题,下比出图而不离题。上下比采用单边自对;双边亦各走起承转合路线,均利用分起式起句:在一二分句起句的基础上,三分句承转延续,四分句合结。3.【炼字润色】斟酌领字,以通联脉;推敲动词,精准表达。
评:17分,创作思路井然可鉴。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就是对联单边自行对仗。在长联中广泛应用,是一种很好的对联技巧。其实质是对基本格律的补充和变通。
以下就自对的几种形式作以概括。
一 句中自对:一句之内前后词语自行对仗。
1 单字词自对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天”和“地”是名词,“有”和“无”是动词,句内工对,上下联宽对。
2 双字词自对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佑民。
  “黄蕉”“丹荔”自对,“福我”“佑民”自对。其结构不相应,上下自然不对仗。但因自对的词语词类相同、结构相应,故工整。
3 多字词自对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诗”“书”“画”三字自对,“归”“去”“来”自对。
4 不等字自对
     风正民心顺,人和国事安。
“风正”对“民心顺”;“人和”对“国事安”。前后字数为二和三。字数不等,但结构相应。下联亦然。
5 隔词自对
      是一原非一,无为便有为。
“是一”“非一”自对;“无为”、“有为”自对。中隔一字。
可见句中自对形式灵活多样。
二 句间自对:多见于长联,单边内分句间成对仗。上下联间的对仗在词性和句法结构上较灵活,可相对,亦可不相对;自对分句有些有重字,重字大多规则,也有些不规则。此外,句间自对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自对分句可以两句、三句甚至排比,
苦命不觉苦,负手而吟,一笛风、一袭月、一壶酒;
俗人未免俗,余程依旧,养份癖、养盆花、养个家。
     此属规则重字,三四五分句自对,上下不相对。
2 自对分句字数可等可不等。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
规则重字,三个分句构成自对,但第三个分句字数和前两个不一样,上下不相对。
3 隔句自对
小忍构奇思,三落三升,大略定航向;
     平心描特色,一开一革,妙笔谱华章。
一、三分句隔句自对;上下联相对。
4 一联之中亦可多次分句自对
李白呼酒,杜甫思屋,块垒于今消不得,许我狂、许我狷!
坡老悲欢,范公忧乐,书生自古多无状,谁在后、谁在先?
一二分句自对,四五分句自对;上下均不相对。
   总之,句间自对须工仗,上下可灵活;王力先生在《汉浯诗律学》中说过;“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 我认同这一观点。
关于重字,应尽量做到句内规则,且上下在同一位置。自对句子间平仄尽量相对,有重字的自对平仄可放宽——不以辞害意。
自对笔法灵活,可以把不同词性、不同结构的词语组合在一副对联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可使整联或起伏有致、或大气磅礴、或余韵不绝。。。其表现力不言而喻。
评:14分,还是缺少自家面目。

八号卷(总分:81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一艘钜舰,为中兴而进,问谁人怯懦求全,俾驱倭靖难心,只换来掩入波涛,沉于屈辱;
漫海血腥,流青史未干,教我辈安危惕厉,对觊土窥疆者,直须放千钧霹雳,万丈雷霆。
评:17分,脉张井然,贵能不急不缓,结句犹能振起,好!

2、 题三星堆遗址;
十数里尘封渐启,却犹蒙神秘面纱,问西蜀之间,谁布下三星迷局?
几千年足迹深沉,若相论文明海拔,则中原以外,又挺来一座奇峰。
评:16分,文字精确,气脉顺畅,两结有味。
3、 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兹事譬如橘枳,虽是同源,却淮南淮北一分,相似其形,相殊其味;
初心易入赤朱,既行斯世,须知恶知良而择,与贤人近,与善人居。
评:17分,上比用典,下比荡开,尤见功力。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三星堆遗址联创作思路
看到题目,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三星堆的神秘和高度文明,有人说过,第一印象往往是最触动人心最引发共鸣的东西,因此我确定了以这两方面作为创作主线。
接下来是精拣资料,找到有助于表达主线的元素,并将其有机的组合成联。首先我了解到了三星堆的规模、地理及其主要出土文物青铜面具,并由面具想到了面纱这个关键词,同时也了解到遗址发掘时间短,文明独特,尚有诸多不解之谜,如文明的发源,文明为何突然消失等,就好像蒙上了一层层面纱,扑朔迷离,正等待世人慢慢揭开,因此有了一个围绕着迷而展开的上联。因早早确定了主线,故下联和上联的创作其实是同步的。虽然代表三星堆的元素很多,但我只择取了其代表了长江文明的源头,与中原黄河流域的文明遥相呼应这一点。它就像在地下深埋了几千年的一座高山,与中原的文明之峰相峙而立。据此,最终完成了整联的创作。整联创作速度比较快,可以说率先确定立意和主线,并据此精拣资料元素对于成联的创作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
评:16分,思路井然。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手法,由来已久,其在诗词曲赋中也有大量运用,是格律文学中被运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仅就对联中的自对概念及基本要素进行浅探。
  一、自对概念定义
关于自对,联界看法大体相同,却缺乏一个公认的准确定义。《联律通则》也只简单称之为当句对。笔者认为这种称法并不严谨,因对联单比可含多个分句,某些超长联单比已如一篇完整的文章,称为“当句对”会让人误以为自对只存在于单个分句中。因此,笔者对自对进行如下定义:所谓自对,是指对联单比内某处或者多处自行对仗,而另一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的对仗方法。
另外,自对中的相关术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统一和定义,以下使用到的一些术语,请详笔者附录论文《楹联自对浅探》。
二、自对的基本要素
在众多关于对联自对的学术文章中,均未提及自对的基本要素,因此,笔者试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并参考《联律通则》对联基本要素,提出自对的基本要素,分“自对相基本要素”及“自对单元基本要素”两部分进行阐述。
(一)自对相基本要素:
1、相数相等。存在自对的联中,上下比各自包含的自对相总数相等。如例1:
[,此地有[
[,是日也[
此联上下比自对相数均为二,两者相数相等。
2、相位对应。相位即自对相位于联中的位置。上比为自对相的位置,其下比也必须是自对相,两两对应。如例1。
3、相性相同。存在自对的对联中,同位相相性相同。同位相即上下比对应位置的两个自对相。如例1,上比[游目|骋怀]与下比[仰观|俯察]即为同位相,两者均为邻位自对。
4、字句对等。同位相间字句数必须相等,如例1。
5、平仄相对。同位相尾字平仄必须相对。如例1,“怀(平)”对“察(仄)”,“岭(仄)”对“清(平)”。
(二)自对单元基本要素:
1、字句对等。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字句数相等。如例1,首分句,上比一单元“游目”与下比一单元“仰观”均为两字,余者同理。
2、词性对品。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如例1首分句,上比自对单元为“游目”和“骋怀”,游、骋均为动词,目、怀均为名词;下比自对单元为“仰观”和“俯察”, 仰、俯均为动词,观、察也均为动词。同时,上下比同位置的自对单元,词性可以不对品,如“目”对“观”,一个为名词,一个为动词。
3、结构对应。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相互对应,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等。如例1首分句,“游目” 和“骋怀”均为动宾结构,下比“仰观”和“俯察”均为偏正结构。同时,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允许其结构不对应,如例1“游目”为动宾结构,下比对应位置的 “仰观”则为偏正结构。
4、节律对拍。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其语句节奏应保持一致。如例2:
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
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
本联单比自对相内,自对单元均为二二节奏,节奏一致。
5、平仄对立。指同位相中,上下比对应的自对单元处,其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应该相反。如本文例3:
(甘霖成|瑞雪)—>节奏点:霖(平)|雪(仄)
(百岭见|千娇)—>节奏点:岭(仄)|娇(平)
6、其他,单比内自对单元的节奏点平仄交替问题及形对意联的问题,均纳入全联考虑,不单独作为考量自对单元的基本要素。
三、尾声
限于篇幅,本文只能重点阐述笔者对自对基本要素的一些思考,对于自对理论体系来说,只是冰山一角,谨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促进广大楹联爱好者对自对理论进行更加深入而完整的探索和研究。
评:15分,作者心怀锦绣,可能限于篇幅,太象提纲了。

附录:笔者论文《楹联自对浅探》
楹联自对浅探
对联是一种以对称美为根本的格律文学,除了一般的对仗方法外,还有一些对基本对仗进行丰富、补充及变通的特殊创作手法:如自对、借对、意对、蹉对等。本文仅就自对这一创作手法谈谈笔者的一些浅见。
自对的手法,由来已久,其在“诗、词、曲、赋”等格律文学中也均有大量运用,可以说是格律文学中被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创作手法,但限于篇幅,本文只对自对在对联创作中的一些运用要点进行论述,余者不再赘述。
    一、自对概念及相关定义
关于自对的概念,广大联友基本都有个大体相同的看法,但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定义。对联格律的权威规范《联律通则》里,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而只是简单的称之为当句对。笔者认为这种称法并不严谨。因为一副联由两个单比组成(没有将之称为一句联的说法),而每一比中又可包含多个分句,有些超长联单是一比就好似一篇完整的文章,所以,称之为“当句对”会让人误以为自对只存在于单个分句当中。因此,笔者试着对自对进行如下定义:所谓自对,是指对联单比内某处或者多处自行对仗,而另一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的对仗方法。
另外,关于自对的研究,虽然已有不少论文专著,但对于自对中的各种术语均缺乏统一或没有定义。为了更好的阐述笔者的观点,笔者在此尝试着对这些术语进行统一和定义。
(一)将对联中各组无法与同比其他组自对再次形成对仗的自对,定义为一个“独立自对相”,简称“自对相”或“相”。由此看出,同比内的自对相之间是不能再形成自行对仗的,但上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之间可以形成对仗,也就是俗称的上下互对。如:
例1、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为了更加直观,本文中联内自对部分均用文字加粗表示,从例1的分析可以看出,下比包含两个独立自对相,分别是(仰观俯察)与(天朗气清),两者之间无法再次形成对仗。虽然上比(游目骋怀)和(崇山峻岭)之间可以视为宽对,但只要上下比的其中一比两组或者多组自对无法再次形成对仗的,其另一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组亦相应的视为两个独立自对相或者多个独立自对相。
(二)自对相中各自成对的部分定义为“同级自对单元”,简称“自对单元”或“单元”,位于首位的称为第一自对单元,简称一单元,位于次位的称为第二自对单元,简称二单元,依次类推。自对单元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自对单元不能单一存在,也就是说,一个自对相里必须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对单元才能成为自对相,从而形成自对。
如例1,第一自对相即“(游目|骋怀)”中包含两个同级自对单元,分别是第一自对单元“游目”和第二自对单元“骋怀”,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组成一个自对相。两个单元间用“|”分隔,其余自对相同理,不再赘述。
(三)单比只包含一个独立自对相的,定义为“单相自对”;单比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独立自对相的,定义为“多相自对”,按照自对出现的顺序,上比第一组自对称之为“上比第一自对相”(简称“上比第一相”),第二组自对称为“上比第二相”(简称“上比第二相”),依次类推,下比如是,称为“下比第一相”、“下比第二相”等等。
如例1,单比包含两个自对相,就属于多相自对,也可称为双相自对或两相自对。
(四)一个独立自对相内部不再包含自对相的,定义为“单级自对相” ,简称“单级相”,反之,一个独立自对相内又包含自对相的,定义为“多级自对相”,简称“多级相”,为了方便区分,多级相内被包含的自对相不再称为独立自对相,而称为“单元自对相”,简称“单元相”。位于多级自对相最外一层的单元自对相,定义为“一级单元相”,简称“一级相”;如果其内一层还是单元自对相的,定义为“次级单元相”,简称“次级相”,依次类推,位于最内一层的自对相,定义为“内相”,内相中不再存在被包含的自对相,也就是说内相必须是单级自对相。在计算整联独立自对相的数量时,一个多级自对相中不管存在几级单元自对相,此多级自对相都只能算做一个独立自对相。
为了更好的解析以上定义,笔者将例1中的联与苏州拙政园联合并为一联来进行分析示意,忽略其间联意无法承接的部分,只从形式上解析以上各个定义:
例2、苏州拙政园联: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
例3、合并苏州拙政园联与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此地有[崇山|峻岭];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是日也[天朗|气清]。
首先,此例联上下比各包含三个独立自对相,分别用符号“[]”表示,其中,一二分句为一个多级自对相,第二第三个自对相均为单级自对相,故此例属于多相自对,共有三个独立自对相,也可称为三相自对。再来看看一二分句组成的这个多级自对相,其中一级单元相为(脂粉简编)和(冠缨图史),两个单元相形成自对,用符号“()”表示;其中次级单元相分为<脂粉>和<简编>,<冠缨>和<图史>,单元相两两形成自对,用符号“<>”表示,由于本级单元相已经不再包含自对相,而只包含自对单元“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故这个多级自对相的次级单元相即为此多级自对相的内相,并由此可见,自对单元的最小单位可以小到一个字。另外,从此例亦可看出,单元相既具有自对相的特点同时也具备自对单元的特点。
(五)自对的创作手法,在对联创作中,尤其是长联、超长联的创作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同时,自对与通常的上下联互对,又可以并行不悖,而且往往同时存在的。如例2,单比既有自对,上下比之间也可以形成两两互对。这种自对互对兼用式的自对,从全联的整体对仗效果看,使对联整体上对仗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联的对称之美。可以说,因为有了自对,不但丰富了对联的对称之美,同时也拓展了对联的创作手法。下面再举一个上下联不形成互对的范例,如本文例1的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上比第一自对相“游目骋怀”与下比第一自对相“仰观俯察”并不对仗, 上比第二自对相“崇山峻岭”与下比第二自对相“天朗气清”亦不对仗,但上比第一自对相 “游目”与“骋怀”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第二自对相中,“崇山”与 “峻岭”两个单元形成自对。下比对应上比,第一自对相中,“仰观”与 “俯察”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第二自对相中,“天朗”与“气清”两个单元形成自对。这样,上下比对应位置分别通过自对单元的对仗形成自对相,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二、自对及自对相相性的分类
对于自对,网络上存在着多种分类方法,有按自对在联中所处的位置分的,有按字数分的,有按自对次数分的,有按自对格局分的,等等,林林总总。笔者认为这些分法过于庞杂繁复,因此对自对的分类进行了相应的简化,将自对的种类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相自对,一类是多相自对。这两个定义在前文已有详细定义及示例,在此不再赘述。
相性即自对相的性质,根据自对单元在相中的位置,笔者将自对相的分类又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邻位自对相,一类是隔位自对相,一类是复合位自对相。
(一)邻位自对相,简称邻位相。自对单元两两相邻,中间无其他字词句相分隔的自对相,称之为邻位自对相。如:
例4、李啸村赠郑板桥联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本联单比只有一个自对相,因此属于单相自对;上比自对相(诗|书|画)由 “诗” “书” “画”三个单字自对单元两两相邻自对而成,中间无其他字词句分隔;下比自对相(归|去|来)由 “归” “去” “来”三个单字自对单元两两相邻自对而成。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字。
例5、肖大志撰佛教联
(心真|法假)
(识有|境无)
本联整比单相自对,自对单元“心真”与“法假”、“识有”与“境无”,相邻形成自对。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词。
例6、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联:
(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
(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坐画图间
本联亦是单相自对,上下比首分句与次分句各为一个自对单元,相邻形成自对。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句。
综合以上三个范例可以看出,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还可以是句。
(二)隔位自对相,简称隔位相,自对单元之间被其他字词句相分隔开来的自对相,称之为隔位自对相。例如:
例7、佚名联
甘霖成瑞雪;—>自对相为:(甘霖|瑞雪)
百岭见千娇。—>自对相为:(百岭|千娇)
上比自对单元 “甘霖”与“瑞雪”间隔“成”字而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百岭”与“千娇”间隔“见”字而形成自对。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语法结构为字。
例8、乾隆年间嘲讽联
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自对相为:(活佛|死鬼)
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自对相为:(东来|西归)
上比自对单元“活佛”与“死鬼”间隔“竟成”一词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东来”与“西归”间隔“不见”一词形成自对。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语法结构为词。
例9、顾文彬题苏州环秀山庄
幽栖此日重建,看峭壁垂云,闲扶短策,明波洗月,净濯兰缨,水边楼观先登,更将秋共远;—>自对相为:(峭壁垂云|明波洗月)及(闲扶短策|净濯兰缨)
俯仰十年前事,乍扫苔寻径,伛偻穿岩,拔叶通池,虚空倒影,眼底烟霞无数,都是昔曾游。—>自对相为:(扫苔寻径|拔叶通池)及(伛偻穿岩|虚空倒影)
本联单比分别包括两个自对相,因此属于多相自对。上比,自对单元“峭壁垂云”与“明波洗月”相隔分句“闲扶短策”形成自对,自对单元“闲扶短策” 与“净濯兰缨”又相隔分句“明波洗月”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扫苔寻径”与“拨叶通池”相隔分句“伛偻穿岩”形成自对, 自对单元“伛偻穿岩” 与“虚空倒影”又相隔分句“拨叶通池”形成自对。本联上下比共同构成两组隔句自对,自对单元两两像个,并交织穿插在一起的情况也被称为“扇面对”,是自对的发展和延伸,充分展现了自对灵活性的一面,手法高明,怡然可赏。
综合以上三个范例可以看出,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其语法单位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还可以是句。
(三)复合位自对相,简称复合位相,一个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既有邻位自对又有隔位自对的,称之为复合位自对相。例如:
例10、黄遵宪人境庐联: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自对相为:(三分水|四分竹|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自对相为:(五步楼|十步阁|百步长江)
本联中,上比一单元与二单元相邻,二单元又与三单元间隔“添”字,三个单元构成一个自对相;下比对应的,一单元与二单元相邻,二单元又与三单元间隔“望”字,三个单元也构成一个自对相,其中一二单元为等量自对,一二单元与三单元间为不等量自对,这两个概念将在下文提及。
(四)两种较为特殊的自对形式
1、不等量自对,从前文例子可见,大部分的自对相都是由字数相等的两个或多个自对单元两两对仗组成,这种自对称为“等量自对”。然而在对联的创作中,自对相中还存在着两个或多个自对单元字数不相等的情况,这种自对即称为“不等量自对”。例如:
例11、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四面荷花”与“三面柳”形成四字对三字的不等量自对,其中,单元节“四面”与“三面”还是等量对仗,单元节“荷花”与“柳”均为名词词性,两者形成二字对一字的不等量对仗。由此可见,不等量自对中的自对单元节字数可以不等,但其词性品类必须相同。下比同理,自对单元“一城山色”与“半城湖”对应的形成四字对三字的不等量自对。同时,此联上下互对也很工稳,是自对和互对同时存在的又一经典范例。
例12、慈利县吴恭亨自题居处联
(二分/诗景|八分/画)
(楼外/江声|天外/峰)
此联也是四字单元对三字单元的不等量自对,“二分诗景”对“八分画”,“楼外江声”对“天外峰”。上下比间,“二分”对“楼外”,“八分”对“天外”并未形成上下互对,是一种单比独立自对的不等量自对的范例。
例13、黄遵宪题人境庐联: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自对单元“三分水”与“四分竹”是等量邻位自对,它们与自对单元“七分明月”又组成了不等量的隔位自对,其中,单元节“水”、“竹”、“明月”字数不等,但均为名词词性。下比同理,“五步楼”与“十步阁”是等量邻位自对,它们与“百步长江”又组成了不等量的隔位自对。
对偶本来讲究句长相等,但从以上范例可见,这种长度不对等的自对同样存在着对称之美,并且别具一格,在一板一眼的字数对等的对偶中拓展了创作的手法,为传统对偶增加了灵动的趣味。同时,通过以上范例,还可以看出,不等量自对既可以以临位自对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隔位自对的方式出现。
2、排比自对,指在上下联中,单比至少有三句两两相临的自对单元连续铺排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对相的对联创作手法。排比自对如同文章中的排比句,具有排比修辞手法的特点。这种排比自对如同潮涌,后浪推进前浪,给人一种绵延连续的特殊美感,是强化语句气势的一种创作手法。如:
例14、佚名格言联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向高处立,|在平处坐,|从宽处行)。
此联上下比三个分句为两两相邻的自对单元,各自连续等量自对,单比形成一个排比自对相。
例15、成惕轩寿张怀九联
(匡世/以才,|树人/以学,|华国/以文章),岳岳不群,斯为楚宝;
(怡情/有菊,|益寿/有芝,|承欢/有兰桂),绵绵多祜,永纪王春。
此联上下比前二个分句等量自对,同时又与三分句形成不等量自对,共同组成一个排比自对相。由此可见,排比自对中既可以只存在着等量自对,也可以同时存在不等量自对。同时,排比自对的自对单元间必须连续的并列成排,所以,排比自对均属于笔者所定义的邻位自对。
三、自对的基本要素
笔者发现,在众多的关于自对的学术文章中,均未提及对联自对的基本要素,因此,笔者试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并参考现行《联律通则》对联基本要素,提出笔者认为的自对的基本要素,并分为“自对相基本要素”及“自对单元基本要素”两大部分进行阐述,如:
(一)自对相基本要素:
1、相数相等。存在自对的对联中,上下比各自包含的独立自对相总数必须相等。如本文例3: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此地有[崇山|峻岭];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是日也[天朗|气清]。
前文已述,本例为一个多级自对相和两个单级自对相组成,上比自对相数为三,下比自对相也为三,上下比相数相等。
2、相性相同。存在自对的对联中,上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相性必须相同。如上一范例,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均为邻位自对相。
3、相位对应。相位即自对相位于联中的位置,上比为自对相的位置,其下比也必须是自对相,两两对应。如上一范例。
4、字句对等。同位相间字句数必须相等。同位相即上下比对应位置的两个自对相,如上一范例,上比[游目|骋怀]与下比[仰观|俯察]即为同位相,两者字句数相等。上比首分句和次分句由两个四字分句作为自对单元形成自对,下比首分句及次分句亦然,两者字句相等。
5、平仄相对。同位相尾字平仄必须相对。如上一范例中,“史(仄)”对“名(平)”,“怀(平)”对“察(仄)”,“岭(仄)”对“清(平)”。
(二)自对单元基本要素:
1、字句对等。同位相中的对应位置处,其上比自对单元与下比自对单元的字句数必须相等。仍如上一范例,上比第一组自对相中,第一自对单元“脂粉简编”与下比对应位置的第一自对单元“糠秕礼义”均为四字一句,字句相等。其余部分同理。
2、词性对品。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词性品类详《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如本文例1: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以上下比第一自对相说明,上比自对单元为“游目”和“骋怀”,游、骋均为动词,两者相对,目、怀均为名词,两者相对;下比自对单元为“仰观”和“俯察”, 仰、俯均为动词,两者相对,观、察也均为动词,两者相对。同时可以看出,上下比相同位置的自对单元,其词性可以不对品,如“目”对“观”,一个为名词,一个为动词。
3、结构对应。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相互对应,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上一范例,上比第一自对相中,“游目”和“骋怀”均为动宾结构,下比“仰观”和“俯察”均为偏正结构。同时,因为单比已形成自对,故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允许其结构不对应,如上一范例中,“游目”为动宾结构,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仰观”则为偏正结构,两者结构不对应。
4、节律对拍。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其语句节奏应保持一致。节律的概念及分类详《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如:
例16:邹伏享题滕王阁联
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
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
本例中,上下比自对相内,自对单元均为二二节奏,节奏一致。
5、平仄对立。指同位相中,上下比对应的自对单元处,其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应该相反。如本文例7、例8:
例7、佚名联
甘霖成瑞雪;—>自对相为:(甘霖|瑞雪)节奏点:霖(平)|雪(仄)
百岭见千娇。—>自对相为:(百岭|千娇)节奏点:岭(仄)|娇(平)
例8、乾隆年间嘲讽联
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自对相为:(活佛|死鬼) 节奏点:佛(仄)|鬼(仄)
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自对相为:(东来|西归) 节奏点:来(平)|归(平)
6、其他,单比内自对单元的节奏点平仄交替问题及形对意联的问题,均纳入全联考虑,不单独作为考量自对单元的基本要素。
四、自对中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的探讨
关于这一问题,特别是不规则重字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故本文将此问题单独提出来,阐述笔者观点。
1、自对中的规则重字,如本文例11: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上比重字“面”,下比重字“城”,属于对联格律中的规则重字,在这一方面,学术界的观点是相同的,即对联允许规则重字,无须讨论。另外,从此例可以看出,自对相内的自对单元之间,处于同一位置的字词可以相同,这一点也是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的。
2、自对中的不规则重字,如:
例17、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表面上看,上比两个“死”字对应下比同一位置的两个“归”字,属于规则重字,没有问题。特别的是,上比有两个“为”字,但下比对应位置的字却不相同,分别是一个“南”,一个“北”,还没完,如果从下比的角度来看,下比首分句有两个“南”字,但上比对应位置的却是一个“为”一个“忠”,下比二分句有两个“北”字,而上比对应位置的确是一个“为”一个“孝”字,很显然,按照联律通则的观点,这样的对仗似乎犯了不规则重字的禁忌,然而,如果通过自对理论来看,上比一个自对相(为臣死忠,|为子死孝),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有两个“为”两个“死”相对,通过上一条自对中的规则重字规则,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允许字词相同,故可以形成自对,再看下比自对相(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两个“南”对两个“北”,另“归”字对“归”字,也符合自对中的规则重字规则。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不规则重字其实质是一种运用了自对手法的规则重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规则重字,对于集句联或部分集句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运用价值,从对联创作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很有益处的。下面再举一个此类的名联作为欣赏:
例18:陈宝裕题黄鹤楼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五、自对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一)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突破和变通
第一,自对突破了传统互对只有纵向(即竖向)对仗的单一形式,利用同比间自对单元形成自对,从而形成横向对仗,开辟了对联纵横均可对仗的新局面。如例1。
第二,自对突破了原本某些对仗元素因其词性相异、结构不同、字数等不同而不能形成对仗的限制,利用自对对其变通,从而形成对仗。如例1及不等量自对范例。
第三,利用自对单元之间有规则的重字,有条件的突破了传统互对对联中的不规则重字禁忌,从而引发了对对联不规则重字的重新思考、讨论,把对联不规则重字概念的进一步严谨化、科学化推上学术日程。如例17、例18。
(二)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丰富和优化
第一,通过横向对仗、多级自对的深度方向对仗及扇面对的交错对仗等方式,丰富了传统对联只有竖向对仗的单一的对仗模式,极大的拓展了对联的对仗空间,使原本只有竖向对仗的线性空间得以发展到横向、深度方向均可对仗的立体对仗空间。
第二,自对可以与传统互对共同存在,这种自对互对兼用的创作手法,不但加强了对联的对仗效果,也进一步优化了对联的整齐美、层次美、对称美,起到了为传统互对锦上添花的作用。如例2。
(三) 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创新和发展
虽然自对和互对之间存在着对仗方向不同的本质区别,但究其根源,自对并未脱离构成对仗的根本方法,是在互对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灵活的对仗方式,也是对联对仗中的高级形式之一。可以说,由于自对的出现,极大的推进了对联对仗从单一的互对模式向多元化模式发展的步伐,有效的提升了对联创作的自由度,在联律的大规则中寻找到了一种更加纵横挥洒的创作手法。因此,笔者相信,自对的明天将是更加美好而广阔的。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自对概念及相关定义、自对及自对相相性的分类、自对的基本要素、自对中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的探讨、自对的作用及发展前景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对于自对理论的一些粗浅认识和思考,内容看似比较充实,但对于整个自对理论来说,也只是冰山一角,对于自对的起源、演变以及在诗词曲赋中的应用特征等问题均未能涉及,稍有遗憾。但笔者还是希望能通过此文抛砖引玉,以此促进楹联理论界对自对理论进行更加深入和完整的研究及探索。最后,限于笔者水平,文中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九号卷(总分:76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徒怀强国心,痛庙堂已腐,九万里河山瓜剖,水师打造空余梦
谁作前车鉴?将甲午永铭,百二年时局重看,民族复兴欣在望
注:瓜剖出自“瓜剖豆分”,即瓜分。
评:16分,以古鉴今,层次分明,气脉顺畅。

2、 题三星堆遗址;
此一方遗址横空,洗尽铅华,任求源溯本
数千载文明无极,留于巴蜀,便继往开来
评:14分,切题不紧,结句五字亦嫌促。/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未有圣贤心,亦择芳邻,虽方寸长知曲直
何妨青白眼,但行我道,不迂回忽忘形骸
评:14分,用语老到,尤见功力,惜下联与主题偏离。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未有圣贤心,亦择芳邻,虽方寸长知曲直
何妨青白眼,但行我道,不迂回忽忘形骸
解析:写联创作不单单是写事物本身,更多地要从事物得到反思、感悟,才能写出具有感染力的对联。“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指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恶劣的环境不是更能磨炼人的心志吗?虽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但人们除了要懂得选择环境,更需要懂得迎难而上,故而联以营造一颗坚韧的心为目的。上联从环境切入,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普通人不能像圣贤一般清楚定位自己,于是懂得选择环境很重要,在一个有利于自身的环境下熏陶、成长,处事也能变得有分寸、有品格。下联则从本心切入,环境有好有坏,当人的处境不好时,不能因为恶劣的环境而妥协,而放弃原则,不能一味迂回迎合,敢于挑战才是真的勇气,坚持自我才能得到自己的道。从上联到下联之间的转变,是从随遇而安的铺垫到顽强不屈的升华。
评:15分,理解作者的用心,或许联语未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吧。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即句中对、当句对,顾名思义,这种对仗方式有别于传统对仗,自对的产生究竟对对联有什么影响?
       首先,自对的出现为对仗拓展了空间,给对仗以新方向,例如: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一联中,上联以一到十的数字组成句子,高度概括出诸葛亮一生事迹。那么作为对句,如果还要从数字着手,无疑是很费力的,几乎无解,于是从另一方向思考,以自对入手取“五方位与五行”结合组成句子,既稳切又工整,毫无违和感。
       其次,自对处于中长联中能改变句读节奏,使对联不再死板,增加了美感。例如: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暝烟两岸,斜日半山,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上联中“暝烟两岸”与“斜日半山”自对,“横枕”与“登峰”自对。下联中“花露侵诗”与“槐熏入扇自对,“凉生”与“蝉翅”自对。这样,对联不再是死板的上下联词性相对了,大大地增加了美感与可读性。
       下面再看看另外两种特殊形式的自对。
       第一,不规则重字的自对,例如:
       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若以正常联论之,犯了不规则重字的大忌,但以自对论之则合律。如果皆似此联做法,则自对可以无穷放大,泛滥之极,或者说只要排比句入联都可以当作自对,更甚者有失律的,届时也联将不联了。此种自对,毕竟有违对仗美感,出自名家手或多有附和,普通联家应当慎之。
       第二:自对中扣自对,可谓是环连套,例如:
       朱熹题松溪县学明经堂楹联
       才兼大武,又重名臣,耻与汉贼同天,戮力远开新帝业
       威震华夷,气吞吴魏,能使奸雄破胆,忠魂常绕旧神京
       其前两分句属自对,其中“华夷”、“吴魏”又各自成自对,自对手法不可谓不复杂,细究之下,“华、夷、吴、魏”尚属同类字词,组成“华夷、吴魏”也可自对,但若词性稍有差池,简单自对尚可,置于自对中自对就难免不伦不类了,故而初学者也不可轻易试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第一,自对的出现对楹联的影响是正面的,同时自对是楹联中重要的技巧; 第二,自对具有高度的严性,不严谨则不成自对。经过泛滥地使用,自对越来越变得不那么严谨,这是一种负面信号。所以使用自对绝不可随意而为,使用时要记信两点:其一是非必要切莫滥用,其二是用之则须精美。
评:17分,见作者见地,取例亦新。

十号卷(总分:64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亦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失战策,轻水军,然敌长我消,已于斯难作斩妖剑;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评:12分,行文拖沓,语意混杂,切不可为长而长。

2、 题三星堆遗址;
文明自古开,看野草荒台,气横星斗;
秘密凭谁问,何神灵先祖,目透乾坤。
评:13分,干净利索,切题泛了。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境使物殊,九州若此;
人因学异,万古亦然。
评:11分,与主题游离。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题北洋水师”的思路浅析
一 写北洋水师,也得先定一个主题。写他们的雄风?还是写他们的忠烈?都感觉不切。。。定什么主题呢?
我再次从网上搜集资料,网上又说的很杂很乱,总觉得对北洋水师的认识不够全面,后来在电视上听张绍忠讲北洋水师,才有了更多了解。觉得主题应定为“教训”。
二 主题定下来后,就是选材。虽定位为“教训”,还不能少了对那些忠臣勇士的颂扬,用颂忠勇之士更能反衬全军覆没的教训。在“教训”中夹“颂扬”,对于我来说,还真不那么容易。网上有的人把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说得叫国人看了就脸红,什么“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各船管带平时把经费用在个人前途的“经营”和享乐,无暇对船只进行保养和维修。打仗用的舰船不但不保养备战,反而为了个人私利挪作他用。军队参与走私,舰船常年不作训练,这已不是海军的个别现象”等等,有的人则把责任完全归于朝廷。我觉得清廷挪减军费于前,以致北洋水师失去原来亚洲第一的雄风,而渐渐成为战斗力较弱的一支水师。便有了上联:
初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挪军费,建名园,然敌长我消,于斯难作斩妖剑;
因内廷分争,绝救援,断粮弹于后,以致造成最后的全军覆没,在这样的战争中,我们不能忘了那些抛客梦,志边防的忠肝义胆之士,于是有了下联: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虽粉身碎骨,至死尚开殉国花。

三 修改思路:经过思考,感觉上联的“挪军费,建名园”既不全面又不确切,后改为“失战策,轻水军”认为要好一些;下联的“虽粉身碎骨,至死尚开殉国花。总觉得有些人的“天朝”观念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于是改为: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最后定稿为:
亦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失战策,轻水军,然敌长我消,已于斯难作斩妖剑;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评:15分,写出了自己的创作思路,未能很好地表达主题,或是功力问题。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对于自对,本人并未深究,无非查阅借鉴,浅谈如下:
    所谓自对,是指上联内某处自行对仗,与此同时,下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这种对仗方法,叫做对联的自对。凡工整的自对,上下联间对应处可以不需对仗;或虽对仗,可以不用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自对可以分为当句自对和邻句自对
(1)对联的当句自对。   
对联的当句自对,是指上下联分别在某一句之内完成的自对。
其工稳的标准,主要表现在每联的两边必须各自组成对应的联合结构,而作为这个结构的素材,具有联合关系的两个字,或两个词,或两个词组,则允许有词性、结构的差异。例如:
    ①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明世宗《送毛伯温》(两个字:上联,麒、麟,单独不成词;下联,蝼、蚁,单独可成词。字词之别)
    ②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唐】杜甫《登岳阳楼》(两个词:上联,亲、朋,名词;下联,老、病,形容词。词性不同)
    ③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唐】白居易《李白墓》(两个词组:上联,荒垅、穷泉,偏正结构;下联,惊天、动地,动宾结构。结构不同)
(2)对联的邻句自对:  
    对联的邻句自对,是指上下联分别在相邻的某两句之间完成自对。
例如: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 暝烟两岸,斜日半山 ,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 花露侵诗,槐熏入扇 ,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上联“暝烟两岸,斜日半山”与下联“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并不对仗,但上联“暝烟两岸”与“斜日半山”自对,下联“花露侵诗”与“槐熏入扇”自对,而且都是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并且被视为工对了。这种自对是在相邻两句之间(上下联分别在第二、三句)完成的,所以称之为邻句自对。
在当句自对和邻句自对中还有同字和不同字的对仗  
上下联间的对仗,切忌同字相对。但自对则不须避忌同字对仗,这是因为自对只分别在上联和下联中进行。一般来说如果上联出现同字自对,则下联亦应在对应处以同字自对。
如: 山西省朔县崇福寺观音殿联: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   
上联两个“救”字是动词,下联两个“大”字是形容词,所以上下联间是不对仗的,作者以同句自对来补救,即上联“救苦”与“救难”自对,下联“大慈”与“大悲”自对,而且这种自对亦算工对,可见句中自对是不忌同字对仗的。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看起来还有破律之嫌,但实质上是对格律的一种变通,因此,也是允许的。
    如: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夫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表面上看,上联“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下联却对之以“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似乎犯了对联格律中不规则重字之大忌,不过,以自对视之,它却又非常工整,所以,其实质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规则重字,是一种运用了自对手法的规则重字。
这些自对都突破了单纯上下联对仗的不少局限,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多方便。
评:13分。缺少自家机杼。
君子坦荡荡说见利忘义就不见义忘利,敢重色轻友就不重友轻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主题
118

3777

帖子

9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顾问

一介樵夫

Rank: 9

UID
17224
经验
7735 点
威望
99 点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2
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21:23 | 只看该作者
三号评委
殿试一号卷(总分75)
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北以南名,看功过几人,万里烟云回甲午;
洋为中用,抚古今一瞬,百年血泪励炎黄。
自注:鹤顶格嵌入北洋,北洋水师的高层包括李鸿章在内几乎都是南方人,故曰北以南名。
16分;角度新、嵌名巧,回字可酌。

2、 题三星堆遗址
传说岂无稽,古国古城寻古史;
文明堪有继,新星新月耀新天。
15分;略显空泛。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津生口舌淮南橘;
气壮山河塞北人。
12分;下比牵强。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对联创作思路简述》

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津生口舌淮南橘;
气壮山河塞北人。
看到这个题目后,我觉得有点像诗钟。扣题,但又不能犯题字。
句子早就读过,意思很明白。为了方便创作,我先联想了不少环境影响人的名句:
故近朱者赤,近墨得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傅玄《太子少傅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
另外,我还想到了自己生于北方,定居江南,经常被人家劝酒,并且声称北方人酒量都很好的。虽然这种刻板印象不尽科学,但也情有可原,因为各个地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地人的性格特点。
接下来,要确定布局了。
看题目的要求,最好是从积极一面来写,适合用正对。
为了更好的表达效果,最终选择了比兴的手法,先言物,再谈人,也算是流水对吧。
上比写橘生淮南,其甘甜美味如斯,令口舌生津。下比写塞北风情,造就一方气度恢宏人士。全联紧扣主题,对仗也较工整,且口舌和山河句中自对。
当然,这副作品肯定是不完美的,存在缺点和不足,希望能得到前辈高人的指点,以期更上一层楼。
14分;诗钟之认识有误,下比关联很是牵强。

三、 论文(20分):
以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对联自对之我见》
摘要:
自对手法是对联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但对于它的有关问题大家争议颇多。本文主要谈一下对联自对手法的由来和利弊,仅供参考。
一、自对的发展史
自对是对联的一种变格,也叫当句、边对,是对联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于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虽是言诗,对联亦同。
自对并非哪个联家的理论创造,而是诗词还有更早的辞赋骈文的已有手法,只不过它刚好也适用于楹联而已。
例如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上下句的前一个分句就属自对。
近体诗里的自对尤以律诗居多,这是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给自对提供了天然的表演舞台。
如律诗大家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归纳为同字自对。而王维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则是紧密自对。
词曲中自对的例子也有很多,不再赘述。
自对由辞赋入诗,再由诗至词曲,最后渗入对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自对的手法自身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
二、自对在楹联中的作用
自对在古今楹联创作中应用广泛,益处多多。
它为对联提供了一条宽工转化之路,在有自对的部分,不仅允许词性相异,结构不同,甚至重字都可以不避,这就为上下联的对仗提供了极大的灵活变通的余地。
如岳王庙联:
天下太平,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特别是自对在中长联中的应用能够产生类似辞赋铺排的效果,大大强化了对联的整齐美、层次美和对称美。这在孙冉翁题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中可以深切的体会到。
三、把握好自对手法使用的度
自对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过犹不及,如果用得过多过滥,它也会影响对联作品的等级和境界。而经常使用自对,弃上下联互对于不顾,也是自身基本功欠缺的表现。联都网的著名联家月鸣泉管理员就在一个帖子里意味深长的说:“不可否认自身语言词汇的贫乏,也是造成自对泛滥的重要原因”。
总之,我们要注意有限制的使用自对,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上,再辅以一定的艺术手法,力求达到自然娴熟、不着痕迹的较高境界。
18分;言简意赅,见解颇深,拍之无痕。

殿试二号卷(总分77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斩长鲸之势而来,击涛横舸舰,拥四千战士风威,曾许亚洲名第一。
恃铁血之潮以赴,揭力挽狂澜,集甲午群雄浩气,永随黄海激鸿声。
16分;韵脚、对仗具有小疵。

2、 题三星堆遗址;
数十里古城秘宝呈来,看玉石青铜,海贝象牙,慢翻开蜀国辉煌历史;
五千年华夏文明追溯,证江承宗脉,名修其实,续写就九州灿烂篇章。
注:江指长江。长江同黄河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16分;两结老套。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良禽择木,孟母择邻,原来明智识时境;
与君子交,与善人处,自古亲贤养骏才。
15分;与字之重当力避。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 题北洋水师”的创作思路
创作一个联,拿着题目,首先审题,明确题目,百度相关资料,从中了解北洋水军形成的历史背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最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的结局。另惊喜地发现百度里有一副当年壮观的海军图,加上记忆中的一副中国军舰与日本的船舰相撞击的壮烈画面,由这两副画面展开想像的翅膀。
审题之后就得立意,想过许多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产生出不同的立意。最后我选择了对北洋水师的赞美和最后全军覆没作对比,来表达对昏庸无能的清政府的痛恨(其中并未提及清政府)和吊古励今的感怀。
有了立意,然后是选材,材料必须和立意相关,紧扣主题。
最后就是表现手法,材料如散乱的珠子,试想过用自对或对比,反问的手法,但修改的结果却任何手法都未能用上。我想不用任何手法也是成联表现手法的一种吧。
写完之后,反复阅读,发现气脉不畅处,再进行修改。另外,也想过出新,但水平有限,还是没能翻出新来,最后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16分;思路较清晰,惜未能拓开。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本文因为字数限制,所举例子多来自《清联三百副》,以便于读者查找。)
关于对联的自对,已经很多人发表过自己的认识或见解。在这里我也谈谈自己对自对的一点浅见。
自对是成联的常用方法,就是上下联内相同的位置上,上下联句中各自形成对仗,即使自对部份在上下联中对仗欠工或不工,也算是工对了。
自对在诗词歌赋或对联中的运用相当广泛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们写联的时候,在对仗处要想工对却又难以达到神形统一,若能运用自对,可使对联的对仗得以放宽,变得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创作手法更加丰富,不必囿于联句的对仗,从而使对联的意境表达更加完美。
在长联中,因为上下联的字数较多,要上联下联工对相对短联更加不易,如果是单比几十甚至上百字以及更长的对联,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能还得对照着在上下联的位置来寻找它的对仗部份,如果没有运用自对,就算写得十分工整,读到最后也许就如读散文一般了,而少了对联所独有的对称美。长联中如果巧妙运用自对,可使读者耳目一新,如闻乐章,妙趣无穷。
自对不仅仅在长联中运用,短联中使用自对的也相当多。自对可按自对部份所在的位置分为句中自对(即当对句)和句间自对(即邻句对),也不乏两种方式混用的。自对还有着别的分类方式,这里就不一一细分了。
我们试着把构成自对的单元称为元素,那么自对中的元系可以是字,词、词组、短语或句子等。
1、字是构成自对的最小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13《憩云楼》,再如一个最短的运用自对的联《清联三百副》之224《风洞联》 ,这里可以看出自对和对联的长短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长联短联都可以灵活运用。
2、以词为元素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183《沧浪亭》
3、以短语或词组为自对的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96《五咏堂联》,这个例里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是:含领字的对联,领字不计平仄,也不计在自对元素内。
4、以句子或词组为自对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206《江心寺楼》
5、多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250《榕阴山馆》,此联中有当对自对也有邻句自对。此例句句都含有自对元素。可见自对运用的灵活与巧妙。
当然自对的组合方式还有许多,这里就不再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在网络中查找。
自对的元素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两个元素自对,也可以是三个元素甚至更多。前面所举例中,自对元素均为两个。下面再列举三个及以上的对联,以方便认识。
1、三个元素并列,以字为元素。如李啸村赠郑板桥之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2、三个元素并列,以词为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53《自挽联》鲍桂星
3、多个元素并列,如《清联三百副》之107《碧山书屋》,自对的元素为九个。这里特别提醒下,最后一个元素,比前面的元素多了一个字,即不等量自对。
不等量自对,就是对仗元素的字数不相等的自对。工对的对联中要求上下联对仗的元素的字数必须相等,但在自对中,对仗的要求就放得比较宽了。如《清联三百副》之145《自题联》 。第一、二元素为两个字,第三元素为三字,多出一字来。(目前还没有找到多出两个字以上的例子)
还有一种特殊的自对,即扇面对。前人解释为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把它运用到对联中,便可以视为自对的一种,个人认为可以理解为两个词组或句子作为一个元素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274《题襟馆》。
重字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199《赠园丁》 ,这里整联中复辞手法,每个字都重复使用,且上下互对也十分工整。不得不让人叹服复辞与自对并存的巧妙所在。
另外隔字对,也是比较特殊的自对之一。即自对元素间有字相隔,如《清联三百副》之99《自题联》,自对元素中间隔了两个字。
自对在对仗上是放得比较宽,就是对联禁忌之不规重字,也可以大胆破格而为之。如《清联三百副》之238《文游台》。
从上面的各种例句中,可以看出自对的元素主要是以并列结构存在的,自对元素的位置可以互换,当然也可以其它非并列结构存在,比如主语和宾语,但相对比较少。
自对是对联中非常实用的技巧之一,但我们不能说作联就必须自对,还须要根据立意和表达的需要来灵活运用。千万别走进逢联必自对的误区,切忌随意滥用。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并灵活运用自对,来满足我们欣赏学习和创作对联的需要,提升我们的创作水平。
14分;列举过于冗杂欠明晰,自己的观点阐述太少。

殿试三号卷(总分 77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政府无能,总督无方,终致使苍天无眼;
士兵有血,统军有种,尚挣回民族有魂。
14分;略输文采,结句用字无力,未能雄起。

2、 题三星堆遗址:
    玉石点津,青铜铸树,骤令东风沸西蜀;
    星辰拱月、泉坎饮狮,始知地下有天堂。
16分;一二分句宜调换,两结佳。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孟母三迁,遂令子舆成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范公一语,直教晦叔作魁儒。
(1)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梁武帝时吕僧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广泛受到人们称颂。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到甫袁州后,特地把吕僧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
一天,吕僧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要一千一百万,怎么会这么贵?”
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僧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跟着笑了起来。
(2)孟母三迁:略。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
(4)范公一语:欧阳修在颍州当郡守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年轻的通判叫吕公著(字晦叔,与欧阳修为讲学之友)。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颍州,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熏陶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最终成为庆历以后的魁儒。
16分;运典娴熟,尾句意近。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创作思路:
    一副对联的创作,应从方式合理、取象稳切、对仗协调、格律权衡和主题深化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1、以哲理性的句意成联,多数人可能会选择反对法,以从正反两方面,更深刻地挖掘和揭示主题。但在这个主题中,反对法可取的象相对缺少代表性,也有偏离主题之虞,所以个人最终选择了正对法,从而也决定了行联的方向。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表达的是顺境与成才的关系,因此取象范围比较固定,“孟母三迁”与“欧吕讲学”是比较著名的案例。下联之所以不选欧公而选范公入联,是因为范公与上联的孟母同为事件的外因。在取象上,不仅要注意反映主题,而且要注意人物和事件的对应性。
    3、前二分句的自对将在第三题中说到,比较满意的是“亚圣/魁儒”这个对仗的亮点。
    4、前二分句的自对格律,是一个复辞格,分别为“中仄中仄/中仄中平”和“中平中仄/中仄中仄”。因为这个格律与目前流行的律不太相同,所以构思时曾一度犹豫过,但最终因为对主题有益而留下了。
    5、前二分句为铺垫,后二分句是升华。如果没有铺垫,则后二分句就会显得苍白;如果没有升华,则前二分句只是空洞的说教;铺垫与升华的结合,使得成联情理交融,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布局上来说,从前后分句的承接上着笔,是创作思路的重点;而上下联的关联,则是表现主题的关键。
16分;知取舍,思路明。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从对句方式来说,对仗分为正对、反对、串对、借对和自对五种。自对是横向相对,与前四种纵向相对截然不同,因此在联界目前还存在着争议。
    我们知道,对联的表达方式经常用到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寓情、咏物言志、融情于事、融情于理等方式。这些表达方式中,通常会使用上联言实、下联言虚的路子,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到自对方式。例如:
题黄艺博微博事件:
    以非常手段、搏非常关注,谁鉴其心?一介平民,为儿不惜千夫指;
    由稽滑新闻、看稽滑风情,何堪此世!无聊博客,因利频磨两面刀。
    而在成语、谚语、俗语入联的情况下,自对的使用更是不可避免。例如:
题“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孟母三迁,遂令子舆成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范公一语,直教晦叔作魁儒。
    这些说明自对存在的必要性。
    自对有着非常强大的灵活性,少则二字自对,多则长篇自对。例如:
题邯郸黄粱梦吕仙祠卢生殿: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这里的“功名/少长”为自对,分别只有二字。
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略)
    这副名联,分句自对占据全篇近三分之二。
    自对的格式非常丰富,如字自对、词自对、句自对,单独自对、多重自对,带领字的自对等等。而最有代表性的,则是“虾须对”,亦即前二个分句自对,后一个分句用其他对句方式;或者相反,前一个分句用其他对句方式,后二个分句自对。例如:
题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
    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
    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坐画图间。
题浙江贡院: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当然,作为极端的例子,有些对联有通篇自对的情形,还是值得商榷的。例如:
挽袁世凯联:
    总统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
    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
作为对句方式的一种特例,自对具有必要性、灵活性、丰富性,它不仅能让对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且用它灵活多变的风格,让虚实相结合,让情景相融会,让情理相通融,让物理相贯通,使对联的创作更加得心应手,使对联表达的内容更有观赏性、实用性、教育性和启发性。
15分;有一定见解,结合例句的表达上不够透彻。

殿试4号卷(总分64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忆昔扶今,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强兵富国,仍需要坐而论道起而行
13分;有议无叙,难切题。

2、 题三星堆遗址;
纵目神州,气吞牛斗,壮美恢宏,睥睨青铜时代
骋怀宇宙,感应天人,幽微玄秘,化生上古文明
10分;罗列不当,亦无美感。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辨异缘于水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行还在个人(今音)
14分;结句反客为主,取义偏题。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题北洋水师联谈创作思路
忆昔扶今,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强兵富国,仍需要坐而论道起而行
1、了解命题背景,选择要表现的主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为挪用海军军费、军纪松弛官兵懈怠腐化、未制定战略及战术失当等。但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国民性。我们的民族不是单一民族,对外族的同化能力强,但凝聚力差,非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很难协力同心。我想从这里寻找突破口。
2、抓住特点进行构思,下功夫修改。开始我是想到“一盘散沙,难支朽木”,喻一支毫无战斗力的军队难以支撑腐朽的清王朝,后对了“百川赴海,谁铸金瓯”等等,一直对不出满意的下联。后仍回到国民性上面,想到国人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这就有了上句。然后又联想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光说不练耍嘴皮的多,实干的少,因此有了“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后又想到当今之国力,关联到当年的“富国强兵”,经过修改敷衍而成全联。
14分;着眼点很好,但对题目交代不明。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对联自对之我见
对联是以对仗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形式。而对仗从根本上说就只有互对和自对。互对就是上联、下联同位字词相互对仗;自对就是上联、下联内自为对仗,也叫当句对,边对、自行作对、各自为对。正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所说:“先在出句里用并行语作成颇工的对偶,然后在对句里也用并行语作成颇工的对偶。这样,既自对又互对,虽宽而亦工。”
一、自对的分类
陆伟廉先生认为:“据自对句之修辞学形式,可分为排偶自对、对偶自对、排比自对;据自对句相数之多少,可分为单相自对、多相自对;据出句、对句之奇偶,可分为单句自对、双句之对。”(《对联》1986年2期)另有将自对分为同句自对(句中自对、词语自对)和邻句自对(句间自对、句子自对)的;有分为等字数自对、不等字数自对的;有分为上下联互对的自对和上下联不互对的自对等等。
个人倾向于简单的以字数多少分类的方法:即一字自对、两字自对、多字自对。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
多言即少味,无欲斯有为。
四诗风雅颂,三星日月光。
二、自对的特例
字数不等的自对,即不等量自对,是自对的特例。此种自对中,自对的字数不同。王力《汉语诗律学》中也有论及, “如系五言,往往是上两字与下三字相对,如系七言,往往是上四字与下三字相对,这样,虽然在字数上不等,在意义上是颇工整的对仗”。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
三、自对的重字
上下联互对,一般忌同字相对。但自对则无此避忌。自对的重字又分为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规则重字即上、下联出现重字的位置相同。如: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湖北汉阳伯牙琴台联)
不规则重字上下联出现重字的位置不同。如: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沉。(左宗棠挽林则徐联)
四、自对的作用
综合多种说法:
1、自对是强化对仗美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长联,长度越长,在阅读欣赏时越难感受到上下联对仗的美感。
2、自对在上下联间对仗不工或不对仗的情况下,可起到补救作用。
3、丰富了对联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使对联活泼变化,多姿多彩。
五、关于隔句对的讨论
隔句对又叫扇对。这是从律诗中借用来的。曾伯藩《对联作法》认为是“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局与第四句对。”如:
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可兴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
李文郑《对联基础知识》认为“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是隔句对,我认为是不妥的。首先隔句对是自对,即是说是在上联或下联之内的对仗。如把有两个分句上下联的互对都算作隔句对,无疑过分扩大了隔句对的范围。其次,隔句对的1、2、3、4分句字数也应该相等才能符合“扇对”的本意。
13分;总结的有些拼凑之感,条理不清。

五号卷(总分71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悲尤过!斡旋自辱,嗟铁甲吁谟未就全军覆,瀚海惊心,时时风力似兵力;
壮不足!伏匿难全,耻弱国构衅必亏残壁倾,英魂赍志,夜夜潮声如炮声。
15分;三分句弄巧成拙,如与四分句自对,或更能出彩。

2、 题三星堆遗址;
三星伴月,承载中华发轫,惊通天神树、霸世青铜,欲诉千年深邃史;
四海寻川,探究巴蜀先哲,悟纵目蚕王、肇基金杖,辟开首代盛明国。
15分;结句败笔。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鸥水相依,蓬赖麻直,沐仁浴义熏陶品性;
芝兰作伴,日濡月染,怀质抱真成就贤良。
14分;上比前后欠关联。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题北洋水师》创作思路: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谓悲壮。然我觉得可悲甚过,壮却不足!造成如此可悲下场的原因多种,是国人必须反省引以为戒的。当年大清帝国相当于用白银铸就的铁甲舰队,虽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然虚有其表,如纸老虎。一味弃战保船,不求战机,结果“英豪未显身先死”,跟创建者李鸿章只重斡旋自保一样自取其辱。  当年海上霸主地位的北洋舰队远大宏伟的谋划尚未成就便覆灭,枉有涂饰却无重绩!究其原因:用人不当、指挥失误、内外腐败、海路脱节、一味伏匿,贻误战机……在封建土壤上想构建一只纪律严明、协调一致、作风优良、团结互保的舰队是很难的。想必瀚海亦惊心,时刻记得当时的惨烈,总把风力当成兵力吧;北洋水师虽有将士英勇战死牺牲,但大部分将士只求自保,只有一次黄海海战敢于直面敌人,然后勇气顿失,消极伏匿,应引以为耻。多个将领选择自杀,只悲不壮。大清帝国的软弱无能让人感到耻辱,每有构衅必吃亏,割地赔银,江山残壁,当年战死海底的将士们会英灵不散遗恨不已,犹怀抱着志愿,将夜夜的潮声当成炮声,想雪此恨。首开观点,中间夹叙夹议,尾回归文学表现手法。
13分;思路叙述不清,表达远不及联本身。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 自对之我见》
       自对是对联创作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多分句长联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技法。对联的特色是对仗美,对仗亦是对联格律的最基本要求,反映着对联的本质特征。而自对,便是强化和灵活变通对仗美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自对技法,能灵活降低上下联对仗局限,便于分类表述,使表意更清晰完整、笔法表达灵活、结构不呆板、句式富于变化、增强气势、语言更富可诵性等效果。自对实质起到了变通和补救的作用,让对联创作具有了灵活性,因而更富有了生命力。
       所谓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存在对仗关系。掌握了自对,就掌握了对仗的灵活性,起到了变通和补救的作用。例如:
       石上清泉,松间明月;
       山光鸟性,潭影人心。
       这首对联全联当句对,上下联虽然不相对,但当句对极工,读来不影响对联的对仗美感。上下联两分句并列铺陈,上联完整勾勒出一幅画面,有了时间和空间;下联化用古诗,含义隽永。此联仍然视为工对。
       掌握了自对,尤其是多分句自对所形成的排比句式,其对仗特点一目了然,增强了气势,语言更具有可诵性。例如孙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世,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云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祗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幅著名的长联突出地运用了分句自对,从“东、西、北、南”和“汉、唐、宋、元”能一目了然其对称式排比自对手法,读来条理清晰一脉而下,彰显气势朗朗上口。长联倘无自对,首读时难有对仗美感,只有再读时,把上下联逐句对照,方见端倪。所以长联自对最为普遍。
       掌握了自对,便于分类表述,使表意更清晰完整,和谐统一。这一点从上面的长联亦能看出,上联自对状景,下联集中写史,脉络清晰,便于解悟。再看例联:
       绝妙朋游,有明月一杯,好山四座;
       是何意态,看大江东去,秋色西来。
       这是成多禄先生题吉林北山玉皇阁联,运用了当句对:即“明月一杯”对“好山四座”,“大江东去”对“秋色西来”。上联状景描实,一幅画面完整地呈现出来;下联写意借虚,咏怀于无形。这两组词语并列在一块,即承接得好,表意完整,又呈现出一种气脉,相辅相成地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语义连属不呈断裂,读来顺畅并直接呈现出对仗之美。
       掌握了自对,使句式富于变化,结构不呆板,让表达更灵活。例: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上下联“横郭、绕水”与“芙蓉、杨柳”结构虽不相称,但自对工整,读来感觉错落有致,灵动相谐,并不觉得有憾。可见自对是对仗的灵活变通,避免了呆板的上下对仗局限。
       总之,我认为掌握自对技巧是拓宽了对联创作的道路,赋予了对联的灵动和生机。对于撰联者来说创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不会受呆板对仗之局限而害意。把不是同一范畴的字词按自对变通补救,让表意如行云流水一贯而下,会使内容和气势更具有合理性。所以,自对是对联创作的重要手法,对于创作者大有裨益。
14分;多是列罗,少了自己的认识。

六号卷(总分76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思甲午风云,艨艟烟灭,将士血流,壮志难酬空叹恨;
看中华疆域,东海舰驰,雄鹰翅展,英灵当慰自欢歌。
15分;抚今追昔,中正无奇。

2、 题三星堆遗址;
上下五千年历史,铜像蚕丛,鱼凫王杖,溯民族源起;
纵横十几里方圆,三星伴月,一水绕垣,又杨柳初萌。
蚕丛:蜀王,有纵目,推测三星堆最大的青铜像是根据他的原型造的。
鱼凫:古蜀国的第二代王。据推测三星堆的那柄王杖是他的。
三星伴月:由于三星堆古域内三个起伏相连的三个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
15分;此句式表达有头重脚轻之感。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蓬在麻间直,橘移淮北衰,未许忘择邻孟母;
塾中自近儒,山里堪闻道,从来传墨子悲丝。
用典:
橘移淮北衰:南桔北枳
孟母择邻:孟母三迁。
墨子悲丝:见于《墨子·所染》,墨子见到洁白的丝被染成各种颜色,引发了他关于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
17分;典译恰,手法熟,技巧运用自如。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题北洋水师;
思甲午风云,艨艟烟灭,将士血流,壮志难酬空叹恨;
看中华疆域,东海舰驰,雄鹰翅展,英灵当慰自欢歌。
北洋水师是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后来由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致使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未能进行。导致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甲午风云》就是描写这一战争的一部影片,观看时的激情和最后的无奈、愤恨至今记忆犹新。上联就是截取甲午海战中的一个片段写出来的,在日舰围攻下,北洋水师的巡洋舰最终沉没,官兵壮烈牺牲。那时,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中国人建设强大海军的壮志难酬。
北洋水师这一番号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北洋水师誓死保卫中国海防和人与战舰共存亡的精神永存,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经过一代代中国人的奋斗,现在的海军已经能够担负起保卫祖国海防的重任。
下联宕开,写现在的海防,现在中国不仅有驱逐舰等,已经拥有航空母舰,从海面,从空中形成立体的防护。
下联的最后一个分句呼应了上联,北洋水师官兵的英灵如若知道现在中国已经拥有强大的海军,在九泉之下也当欣慰得欢歌了吧。
15分;按既定思路完成。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属于对仗的一种,对于对联的写作和欣赏,尤其是长联,帮助很大,是一种很好的对联技巧。
在欣赏联的过程中,对于自对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采用自对的手法,可以使句子显得灵动而富感染力。
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可以使对联的句式多样化,笔法灵活,从而达到表意清晰、结构不呆板、语言可诵性强等目的。
如:
何处觅桃源,皆言瑶岛初妍,枝横山里,香飘天外;
云中藏酒肆,每教游人大醉,花下吟诗,舟上飞歌。[江苏张修顺]
这副联描写的是一个风景区,联的最后两个分句采取了自对的形式。“枝横山里”与“香飘天外”、“花下吟诗”与“舟上飞歌”自对比较工,但上下联之间,就词性和语法结构的对仗而言,基本不相对。
这样的处理使整幅联尽显灵动,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写联时,为景色所陶醉的激情飞扬的心态。
再如: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王十朋题江心屿江心寺联)
这幅联是第1、2分句采取了自对的形式,从而把“江心寺”的风景写活了,增强了对联的感染力。
(二)自对可以丰富对联创作的方法和手段。
联中自对部分可长可短,位置可前可后,既可以是比邻相对,又可以是非比邻相对,因而能起到比较灵活的变通作用。引入对自的同时,也可以同时引入排比、铺陈等修辞手法。能极大地丰富对联创作的方法和手段。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需要,选择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从而更好的表达主题。
如: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鄂比赠曹雪芹联)
其中,“远富近贫”“疏亲慢友”之间,不仅各自在单句中存在对仗,而且上下联之间对仗也很工整。这种“兼用相对式自对”,使对联整体上对仗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称美。
这样的处理使得整幅对联显得较为稳重。
再如:
四面荷花 三面柳;
一城山色 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荷花”“柳”都是植物,“山色”“湖”属于地理小类,在这种自对中,自对词语的数量不同。属于“不等量自对”。
如此更好的表达了大明湖秀丽的自然景观,观此联,仿佛人已置身其中。
(三)自对的灵活运用,能增加对联的不对称属性。
明人胡应麟指出“对不属则枯,太属则板弱。二联之中,必使极精切而极浑成,极工密而极古雅,极庄严而极流动,乃为上则。”
今人孙逐明先生在《从修辞角度探讨对偶形式法度》一文中也指出“对称与不对称的巧妙组合才是对称美的真谛”提出“不是越工越美,工宽有机结合最美。追求工细容易遏止勃勃生机。”
自对则能将对联的“不对称”属性放大。从而使对联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产生出一种和谐的美。
如: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永顺县雅丽书院门联)
于进步中求退步想;
在忙时节作闲时游。(田东谿联)
总之,自对是对联写作过程中的一种手法,掌握这种手法能够化解长联写作过程中对仗要求难度,并且可以丰富表达主题的方法。
14分;认识欠深,表述尚可,未能指出不足。

七号卷(总分75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黄海翻涛,君不见虎贲炮舰,雄冠亚欧,岂止威名传后世;
残阳喷血,最难忘甲午风云,纵留耻辱,未输铁骨给长城。
16分;给字直白,与可也。

2、 题三星堆遗址:(今音)

断壁残垣惊世界,大梦五千年,听凭沧海化田,直将兴废埋成古;
现身说法证文明,长江一万里,竟与黄河同样,横淌乳汁也是娘。
12分;下比大失水准,尤其结句,分明有奶便是娘的节奏。

3、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君不见左邻拔地,右舍钻天,进退之间,立身难免和其正;
无怪乎孟母迁居,管宁割席,是非之际,有志岂能随遇安?
16分;拔地钻天之喻稍过,其他皆好。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选取命题3:以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君不见左邻拔地,右舍钻天,进退之间,立身难免和其正;
无怪乎孟母迁居,管宁割席,是非之际,有志岂能随遇安?

审题后,思路脉络概如下:
1.【立意取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乃“和其正”,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故而联作必须阐明一个道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不可忽视,不可老气横秋地“随遇而安”。进而联想到孟母三迁、管宁割席的典故。至此确定“立身、和其正、随遇安”的【关键词语】。2.在几番尝试【切入章法】后,确定通联以①顺叙②白描笔法起句,近距离正面切入“蓬生麻中”画面,以 “和其正”承接,然后下联转用以上典故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反诘论点结句。如此,则上比切图切题,下比出图而不离题。上下比采用单边自对;双边亦各走起承转合路线,均利用分起式起句:在一二分句起句的基础上,三分句承转延续,四分句合结。3.【炼字润色】斟酌领字,以通联脉;推敲动词,精准表达。
16分;认识较深,故能顺着思路表达准确。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就是对联单边自行对仗。在长联中广泛应用,是一种很好的对联技巧。其实质是对基本格律的补充和变通。
以下就自对的几种形式作以概括。
一 句中自对:一句之内前后词语自行对仗。
1 单字词自对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天”和“地”是名词,“有”和“无”是动词,句内工对,上下联宽对。
2 双字词自对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佑民。
  “黄蕉”“丹荔”自对,“福我”“佑民”自对。其结构不相应,上下自然不对仗。但因自对的词语词类相同、结构相应,故工整。
3 多字词自对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诗”“书”“画”三字自对,“归”“去”“来”自对。
4 不等字自对
     风正民心顺,人和国事安。
“风正”对“民心顺”;“人和”对“国事安”。前后字数为二和三。字数不等,但结构相应。下联亦然。
5 隔词自对
      是一原非一,无为便有为。
“是一”“非一”自对;“无为”、“有为”自对。中隔一字。
可见句中自对形式灵活多样。
二 句间自对:多见于长联,单边内分句间成对仗。上下联间的对仗在词性和句法结构上较灵活,可相对,亦可不相对;自对分句有些有重字,重字大多规则,也有些不规则。此外,句间自对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自对分句可以两句、三句甚至排比,
苦命不觉苦,负手而吟,一笛风、一袭月、一壶酒;
俗人未免俗,余程依旧,养份癖、养盆花、养个家。
     此属规则重字,三四五分句自对,上下不相对。
2 自对分句字数可等可不等。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
规则重字,三个分句构成自对,但第三个分句字数和前两个不一样,上下不相对。
3 隔句自对
小忍构奇思,三落三升,大略定航向;
     平心描特色,一开一革,妙笔谱华章。
一、三分句隔句自对;上下联相对。
4 一联之中亦可多次分句自对
李白呼酒,杜甫思屋,块垒于今消不得,许我狂、许我狷!
坡老悲欢,范公忧乐,书生自古多无状,谁在后、谁在先?
一二分句自对,四五分句自对;上下均不相对。
   总之,句间自对须工仗,上下可灵活;王力先生在《汉浯诗律学》中说过;“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 我认同这一观点。
关于重字,应尽量做到句内规则,且上下在同一位置。自对句子间平仄尽量相对,有重字的自对平仄可放宽——不以辞害意。
自对笔法灵活,可以把不同词性、不同结构的词语组合在一副对联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可使整联或起伏有致、或大气磅礴、或余韵不绝。。。其表现力不言而喻。
15分;引述略多,己见欠深。

八号卷(总分82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一艘钜舰,为中兴而进,问谁人怯懦求全,俾驱倭靖难心,只换来掩入波涛,沉于屈辱;
漫海血腥,流青史未干,教我辈安危惕厉,对觊土窥疆者,直须放千钧霹雳,万丈雷霆。
16分;中间句领字过多,令四分句气脉有滞。

2、 题三星堆遗址;
十数里尘封渐启,却犹蒙神秘面纱,问西蜀之间,谁布下三星迷局?
几千年足迹深沉,若相论文明海拔,则中原以外,又挺来一座奇峰。
15分;领字过多,致整联难以一气呵成。

3、 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兹事譬如橘枳,虽是同源,却淮南淮北一分,相似其形,相殊其味;
初心易入赤朱,既行斯世,须知恶知良而择,与贤人近,与善人居。
16分;三分句显冗沓,应可凝练,如“却南北而分,应亲疏以择”。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三星堆遗址联创作思路
看到题目,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三星堆的神秘和高度文明,有人说过,第一印象往往是最触动人心最引发共鸣的东西,因此我确定了以这两方面作为创作主线。
接下来是精拣资料,找到有助于表达主线的元素,并将其有机的组合成联。首先我了解到了三星堆的规模、地理及其主要出土文物青铜面具,并由面具想到了面纱这个关键词,同时也了解到遗址发掘时间短,文明独特,尚有诸多不解之谜,如文明的发源,文明为何突然消失等,就好像蒙上了一层层面纱,扑朔迷离,正等待世人慢慢揭开,因此有了一个围绕着迷而展开的上联。因早早确定了主线,故下联和上联的创作其实是同步的。虽然代表三星堆的元素很多,但我只择取了其代表了长江文明的源头,与中原黄河流域的文明遥相呼应这一点。它就像在地下深埋了几千年的一座高山,与中原的文明之峰相峙而立。据此,最终完成了整联的创作。整联创作速度比较快,可以说率先确定立意和主线,并据此精拣资料元素对于成联的创作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
18分;抓住主干,突出亮点。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手法,由来已久,其在诗词曲赋中也有大量运用,是格律文学中被运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仅就对联中的自对概念及基本要素进行浅探。
  一、自对概念定义
关于自对,联界看法大体相同,却缺乏一个公认的准确定义。《联律通则》也只简单称之为当句对。笔者认为这种称法并不严谨,因对联单比可含多个分句,某些超长联单比已如一篇完整的文章,称为“当句对”会让人误以为自对只存在于单个分句中。因此,笔者对自对进行如下定义:所谓自对,是指对联单比内某处或者多处自行对仗,而另一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的对仗方法。
另外,自对中的相关术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统一和定义,以下使用到的一些术语,请详笔者附录论文《楹联自对浅探》。
二、自对的基本要素
在众多关于对联自对的学术文章中,均未提及自对的基本要素,因此,笔者试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并参考《联律通则》对联基本要素,提出自对的基本要素,分“自对相基本要素”及“自对单元基本要素”两部分进行阐述。
(一)自对相基本要素:
1、相数相等。存在自对的联中,上下比各自包含的自对相总数相等。如例1:
[,此地有[
[,是日也[
此联上下比自对相数均为二,两者相数相等。
2、相位对应。相位即自对相位于联中的位置。上比为自对相的位置,其下比也必须是自对相,两两对应。如例1。
3、相性相同。存在自对的对联中,同位相相性相同。同位相即上下比对应位置的两个自对相。如例1,上比[游目|骋怀]与下比[仰观|俯察]即为同位相,两者均为邻位自对。
4、字句对等。同位相间字句数必须相等,如例1。
5、平仄相对。同位相尾字平仄必须相对。如例1,“怀(平)”对“察(仄)”,“岭(仄)”对“清(平)”。
(二)自对单元基本要素:
1、字句对等。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字句数相等。如例1,首分句,上比一单元“游目”与下比一单元“仰观”均为两字,余者同理。
2、词性对品。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如例1首分句,上比自对单元为“游目”和“骋怀”,游、骋均为动词,目、怀均为名词;下比自对单元为“仰观”和“俯察”, 仰、俯均为动词,观、察也均为动词。同时,上下比同位置的自对单元,词性可以不对品,如“目”对“观”,一个为名词,一个为动词。
3、结构对应。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相互对应,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等。如例1首分句,“游目” 和“骋怀”均为动宾结构,下比“仰观”和“俯察”均为偏正结构。同时,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允许其结构不对应,如例1“游目”为动宾结构,下比对应位置的 “仰观”则为偏正结构。
4、节律对拍。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其语句节奏应保持一致。如例2:
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
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
本联单比自对相内,自对单元均为二二节奏,节奏一致。
5、平仄对立。指同位相中,上下比对应的自对单元处,其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应该相反。如本文例3:
(甘霖成|瑞雪)—>节奏点:霖(平)|雪(仄)
(百岭见|千娇)—>节奏点:岭(仄)|娇(平)
6、其他,单比内自对单元的节奏点平仄交替问题及形对意联的问题,均纳入全联考虑,不单独作为考量自对单元的基本要素。
三、尾声
限于篇幅,本文只能重点阐述笔者对自对基本要素的一些思考,对于自对理论体系来说,只是冰山一角,谨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促进广大楹联爱好者对自对理论进行更加深入而完整的探索和研究。
17分;附录当不计入正文字数,真乃“我见”,上升到理论体系了。

附录:笔者论文《楹联自对浅探》
楹联自对浅探
对联是一种以对称美为根本的格律文学,除了一般的对仗方法外,还有一些对基本对仗进行丰富、补充及变通的特殊创作手法:如自对、借对、意对、蹉对等。本文仅就自对这一创作手法谈谈笔者的一些浅见。
自对的手法,由来已久,其在“诗、词、曲、赋”等格律文学中也均有大量运用,可以说是格律文学中被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创作手法,但限于篇幅,本文只对自对在对联创作中的一些运用要点进行论述,余者不再赘述。
    一、自对概念及相关定义
关于自对的概念,广大联友基本都有个大体相同的看法,但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定义。对联格律的权威规范《联律通则》里,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而只是简单的称之为当句对。笔者认为这种称法并不严谨。因为一副联由两个单比组成(没有将之称为一句联的说法),而每一比中又可包含多个分句,有些超长联单是一比就好似一篇完整的文章,所以,称之为“当句对”会让人误以为自对只存在于单个分句当中。因此,笔者试着对自对进行如下定义:所谓自对,是指对联单比内某处或者多处自行对仗,而另一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的对仗方法。
另外,关于自对的研究,虽然已有不少论文专著,但对于自对中的各种术语均缺乏统一或没有定义。为了更好的阐述笔者的观点,笔者在此尝试着对这些术语进行统一和定义。
(一)将对联中各组无法与同比其他组自对再次形成对仗的自对,定义为一个“独立自对相”,简称“自对相”或“相”。由此看出,同比内的自对相之间是不能再形成自行对仗的,但上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之间可以形成对仗,也就是俗称的上下互对。如:
例1、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为了更加直观,本文中联内自对部分均用文字加粗表示,从例1的分析可以看出,下比包含两个独立自对相,分别是(仰观俯察)与(天朗气清),两者之间无法再次形成对仗。虽然上比(游目骋怀)和(崇山峻岭)之间可以视为宽对,但只要上下比的其中一比两组或者多组自对无法再次形成对仗的,其另一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组亦相应的视为两个独立自对相或者多个独立自对相。
(二)自对相中各自成对的部分定义为“同级自对单元”,简称“自对单元”或“单元”,位于首位的称为第一自对单元,简称一单元,位于次位的称为第二自对单元,简称二单元,依次类推。自对单元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自对单元不能单一存在,也就是说,一个自对相里必须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对单元才能成为自对相,从而形成自对。
如例1,第一自对相即“(游目|骋怀)”中包含两个同级自对单元,分别是第一自对单元“游目”和第二自对单元“骋怀”,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组成一个自对相。两个单元间用“|”分隔,其余自对相同理,不再赘述。
(三)单比只包含一个独立自对相的,定义为“单相自对”;单比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独立自对相的,定义为“多相自对”,按照自对出现的顺序,上比第一组自对称之为“上比第一自对相”(简称“上比第一相”),第二组自对称为“上比第二相”(简称“上比第二相”),依次类推,下比如是,称为“下比第一相”、“下比第二相”等等。
如例1,单比包含两个自对相,就属于多相自对,也可称为双相自对或两相自对。
(四)一个独立自对相内部不再包含自对相的,定义为“单级自对相” ,简称“单级相”,反之,一个独立自对相内又包含自对相的,定义为“多级自对相”,简称“多级相”,为了方便区分,多级相内被包含的自对相不再称为独立自对相,而称为“单元自对相”,简称“单元相”。位于多级自对相最外一层的单元自对相,定义为“一级单元相”,简称“一级相”;如果其内一层还是单元自对相的,定义为“次级单元相”,简称“次级相”,依次类推,位于最内一层的自对相,定义为“内相”,内相中不再存在被包含的自对相,也就是说内相必须是单级自对相。在计算整联独立自对相的数量时,一个多级自对相中不管存在几级单元自对相,此多级自对相都只能算做一个独立自对相。
为了更好的解析以上定义,笔者将例1中的联与苏州拙政园联合并为一联来进行分析示意,忽略其间联意无法承接的部分,只从形式上解析以上各个定义:
例2、苏州拙政园联: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
例3、合并苏州拙政园联与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此地有[崇山|峻岭];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是日也[天朗|气清]。
首先,此例联上下比各包含三个独立自对相,分别用符号“[]”表示,其中,一二分句为一个多级自对相,第二第三个自对相均为单级自对相,故此例属于多相自对,共有三个独立自对相,也可称为三相自对。再来看看一二分句组成的这个多级自对相,其中一级单元相为(脂粉简编)和(冠缨图史),两个单元相形成自对,用符号“()”表示;其中次级单元相分为<脂粉>和<简编>,<冠缨>和<图史>,单元相两两形成自对,用符号“<>”表示,由于本级单元相已经不再包含自对相,而只包含自对单元“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故这个多级自对相的次级单元相即为此多级自对相的内相,并由此可见,自对单元的最小单位可以小到一个字。另外,从此例亦可看出,单元相既具有自对相的特点同时也具备自对单元的特点。
(五)自对的创作手法,在对联创作中,尤其是长联、超长联的创作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同时,自对与通常的上下联互对,又可以并行不悖,而且往往同时存在的。如例2,单比既有自对,上下比之间也可以形成两两互对。这种自对互对兼用式的自对,从全联的整体对仗效果看,使对联整体上对仗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联的对称之美。可以说,因为有了自对,不但丰富了对联的对称之美,同时也拓展了对联的创作手法。下面再举一个上下联不形成互对的范例,如本文例1的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上比第一自对相“游目骋怀”与下比第一自对相“仰观俯察”并不对仗, 上比第二自对相“崇山峻岭”与下比第二自对相“天朗气清”亦不对仗,但上比第一自对相 “游目”与“骋怀”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第二自对相中,“崇山”与 “峻岭”两个单元形成自对。下比对应上比,第一自对相中,“仰观”与 “俯察”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第二自对相中,“天朗”与“气清”两个单元形成自对。这样,上下比对应位置分别通过自对单元的对仗形成自对相,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二、自对及自对相相性的分类
对于自对,网络上存在着多种分类方法,有按自对在联中所处的位置分的,有按字数分的,有按自对次数分的,有按自对格局分的,等等,林林总总。笔者认为这些分法过于庞杂繁复,因此对自对的分类进行了相应的简化,将自对的种类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相自对,一类是多相自对。这两个定义在前文已有详细定义及示例,在此不再赘述。
相性即自对相的性质,根据自对单元在相中的位置,笔者将自对相的分类又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邻位自对相,一类是隔位自对相,一类是复合位自对相。
(一)邻位自对相,简称邻位相。自对单元两两相邻,中间无其他字词句相分隔的自对相,称之为邻位自对相。如:
例4、李啸村赠郑板桥联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本联单比只有一个自对相,因此属于单相自对;上比自对相(诗|书|画)由 “诗” “书” “画”三个单字自对单元两两相邻自对而成,中间无其他字词句分隔;下比自对相(归|去|来)由 “归” “去” “来”三个单字自对单元两两相邻自对而成。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字。
例5、肖大志撰佛教联
(心真|法假)
(识有|境无)
本联整比单相自对,自对单元“心真”与“法假”、“识有”与“境无”,相邻形成自对。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词。
例6、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联:
(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
(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坐画图间
本联亦是单相自对,上下比首分句与次分句各为一个自对单元,相邻形成自对。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句。
综合以上三个范例可以看出,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还可以是句。
(二)隔位自对相,简称隔位相,自对单元之间被其他字词句相分隔开来的自对相,称之为隔位自对相。例如:
例7、佚名联
甘霖成瑞雪;—>自对相为:(甘霖|瑞雪)
百岭见千娇。—>自对相为:(百岭|千娇)
上比自对单元 “甘霖”与“瑞雪”间隔“成”字而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百岭”与“千娇”间隔“见”字而形成自对。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语法结构为字。
例8、乾隆年间嘲讽联
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自对相为:(活佛|死鬼)
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自对相为:(东来|西归)
上比自对单元“活佛”与“死鬼”间隔“竟成”一词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东来”与“西归”间隔“不见”一词形成自对。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语法结构为词。
例9、顾文彬题苏州环秀山庄
幽栖此日重建,看峭壁垂云,闲扶短策,明波洗月,净濯兰缨,水边楼观先登,更将秋共远;—>自对相为:(峭壁垂云|明波洗月)及(闲扶短策|净濯兰缨)
俯仰十年前事,乍扫苔寻径,伛偻穿岩,拔叶通池,虚空倒影,眼底烟霞无数,都是昔曾游。—>自对相为:(扫苔寻径|拔叶通池)及(伛偻穿岩|虚空倒影)
本联单比分别包括两个自对相,因此属于多相自对。上比,自对单元“峭壁垂云”与“明波洗月”相隔分句“闲扶短策”形成自对,自对单元“闲扶短策” 与“净濯兰缨”又相隔分句“明波洗月”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扫苔寻径”与“拨叶通池”相隔分句“伛偻穿岩”形成自对, 自对单元“伛偻穿岩” 与“虚空倒影”又相隔分句“拨叶通池”形成自对。本联上下比共同构成两组隔句自对,自对单元两两像个,并交织穿插在一起的情况也被称为“扇面对”,是自对的发展和延伸,充分展现了自对灵活性的一面,手法高明,怡然可赏。
综合以上三个范例可以看出,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其语法单位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还可以是句。
(三)复合位自对相,简称复合位相,一个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既有邻位自对又有隔位自对的,称之为复合位自对相。例如:
例10、黄遵宪人境庐联: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自对相为:(三分水|四分竹|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自对相为:(五步楼|十步阁|百步长江)
本联中,上比一单元与二单元相邻,二单元又与三单元间隔“添”字,三个单元构成一个自对相;下比对应的,一单元与二单元相邻,二单元又与三单元间隔“望”字,三个单元也构成一个自对相,其中一二单元为等量自对,一二单元与三单元间为不等量自对,这两个概念将在下文提及。
(四)两种较为特殊的自对形式
1、不等量自对,从前文例子可见,大部分的自对相都是由字数相等的两个或多个自对单元两两对仗组成,这种自对称为“等量自对”。然而在对联的创作中,自对相中还存在着两个或多个自对单元字数不相等的情况,这种自对即称为“不等量自对”。例如:
例11、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四面荷花”与“三面柳”形成四字对三字的不等量自对,其中,单元节“四面”与“三面”还是等量对仗,单元节“荷花”与“柳”均为名词词性,两者形成二字对一字的不等量对仗。由此可见,不等量自对中的自对单元节字数可以不等,但其词性品类必须相同。下比同理,自对单元“一城山色”与“半城湖”对应的形成四字对三字的不等量自对。同时,此联上下互对也很工稳,是自对和互对同时存在的又一经典范例。
例12、慈利县吴恭亨自题居处联
(二分/诗景|八分/画)
(楼外/江声|天外/峰)
此联也是四字单元对三字单元的不等量自对,“二分诗景”对“八分画”,“楼外江声”对“天外峰”。上下比间,“二分”对“楼外”,“八分”对“天外”并未形成上下互对,是一种单比独立自对的不等量自对的范例。
例13、黄遵宪题人境庐联: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自对单元“三分水”与“四分竹”是等量邻位自对,它们与自对单元“七分明月”又组成了不等量的隔位自对,其中,单元节“水”、“竹”、“明月”字数不等,但均为名词词性。下比同理,“五步楼”与“十步阁”是等量邻位自对,它们与“百步长江”又组成了不等量的隔位自对。
对偶本来讲究句长相等,但从以上范例可见,这种长度不对等的自对同样存在着对称之美,并且别具一格,在一板一眼的字数对等的对偶中拓展了创作的手法,为传统对偶增加了灵动的趣味。同时,通过以上范例,还可以看出,不等量自对既可以以临位自对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隔位自对的方式出现。
2、排比自对,指在上下联中,单比至少有三句两两相临的自对单元连续铺排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对相的对联创作手法。排比自对如同文章中的排比句,具有排比修辞手法的特点。这种排比自对如同潮涌,后浪推进前浪,给人一种绵延连续的特殊美感,是强化语句气势的一种创作手法。如:
例14、佚名格言联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向高处立,|在平处坐,|从宽处行)。
此联上下比三个分句为两两相邻的自对单元,各自连续等量自对,单比形成一个排比自对相。
例15、成惕轩寿张怀九联
(匡世/以才,|树人/以学,|华国/以文章),岳岳不群,斯为楚宝;
(怡情/有菊,|益寿/有芝,|承欢/有兰桂),绵绵多祜,永纪王春。
此联上下比前二个分句等量自对,同时又与三分句形成不等量自对,共同组成一个排比自对相。由此可见,排比自对中既可以只存在着等量自对,也可以同时存在不等量自对。同时,排比自对的自对单元间必须连续的并列成排,所以,排比自对均属于笔者所定义的邻位自对。
三、自对的基本要素
笔者发现,在众多的关于自对的学术文章中,均未提及对联自对的基本要素,因此,笔者试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并参考现行《联律通则》对联基本要素,提出笔者认为的自对的基本要素,并分为“自对相基本要素”及“自对单元基本要素”两大部分进行阐述,如:
(一)自对相基本要素:
1、相数相等。存在自对的对联中,上下比各自包含的独立自对相总数必须相等。如本文例3: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此地有[崇山|峻岭];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是日也[天朗|气清]。
前文已述,本例为一个多级自对相和两个单级自对相组成,上比自对相数为三,下比自对相也为三,上下比相数相等。
2、相性相同。存在自对的对联中,上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相性必须相同。如上一范例,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均为邻位自对相。
3、相位对应。相位即自对相位于联中的位置,上比为自对相的位置,其下比也必须是自对相,两两对应。如上一范例。
4、字句对等。同位相间字句数必须相等。同位相即上下比对应位置的两个自对相,如上一范例,上比[游目|骋怀]与下比[仰观|俯察]即为同位相,两者字句数相等。上比首分句和次分句由两个四字分句作为自对单元形成自对,下比首分句及次分句亦然,两者字句相等。
5、平仄相对。同位相尾字平仄必须相对。如上一范例中,“史(仄)”对“名(平)”,“怀(平)”对“察(仄)”,“岭(仄)”对“清(平)”。
(二)自对单元基本要素:
1、字句对等。同位相中的对应位置处,其上比自对单元与下比自对单元的字句数必须相等。仍如上一范例,上比第一组自对相中,第一自对单元“脂粉简编”与下比对应位置的第一自对单元“糠秕礼义”均为四字一句,字句相等。其余部分同理。
2、词性对品。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词性品类详《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如本文例1: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以上下比第一自对相说明,上比自对单元为“游目”和“骋怀”,游、骋均为动词,两者相对,目、怀均为名词,两者相对;下比自对单元为“仰观”和“俯察”, 仰、俯均为动词,两者相对,观、察也均为动词,两者相对。同时可以看出,上下比相同位置的自对单元,其词性可以不对品,如“目”对“观”,一个为名词,一个为动词。
3、结构对应。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相互对应,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上一范例,上比第一自对相中,“游目”和“骋怀”均为动宾结构,下比“仰观”和“俯察”均为偏正结构。同时,因为单比已形成自对,故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允许其结构不对应,如上一范例中,“游目”为动宾结构,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仰观”则为偏正结构,两者结构不对应。
4、节律对拍。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其语句节奏应保持一致。节律的概念及分类详《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如:
例16:邹伏享题滕王阁联
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
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
本例中,上下比自对相内,自对单元均为二二节奏,节奏一致。
5、平仄对立。指同位相中,上下比对应的自对单元处,其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应该相反。如本文例7、例8:
例7、佚名联
甘霖成瑞雪;—>自对相为:(甘霖|瑞雪)节奏点:霖(平)|雪(仄)
百岭见千娇。—>自对相为:(百岭|千娇)节奏点:岭(仄)|娇(平)
例8、乾隆年间嘲讽联
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自对相为:(活佛|死鬼) 节奏点:佛(仄)|鬼(仄)
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自对相为:(东来|西归) 节奏点:来(平)|归(平)
6、其他,单比内自对单元的节奏点平仄交替问题及形对意联的问题,均纳入全联考虑,不单独作为考量自对单元的基本要素。
四、自对中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的探讨
关于这一问题,特别是不规则重字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故本文将此问题单独提出来,阐述笔者观点。
1、自对中的规则重字,如本文例11: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上比重字“面”,下比重字“城”,属于对联格律中的规则重字,在这一方面,学术界的观点是相同的,即对联允许规则重字,无须讨论。另外,从此例可以看出,自对相内的自对单元之间,处于同一位置的字词可以相同,这一点也是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的。
2、自对中的不规则重字,如:
例17、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表面上看,上比两个“死”字对应下比同一位置的两个“归”字,属于规则重字,没有问题。特别的是,上比有两个“为”字,但下比对应位置的字却不相同,分别是一个“南”,一个“北”,还没完,如果从下比的角度来看,下比首分句有两个“南”字,但上比对应位置的却是一个“为”一个“忠”,下比二分句有两个“北”字,而上比对应位置的确是一个“为”一个“孝”字,很显然,按照联律通则的观点,这样的对仗似乎犯了不规则重字的禁忌,然而,如果通过自对理论来看,上比一个自对相(为臣死忠,|为子死孝),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有两个“为”两个“死”相对,通过上一条自对中的规则重字规则,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允许字词相同,故可以形成自对,再看下比自对相(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两个“南”对两个“北”,另“归”字对“归”字,也符合自对中的规则重字规则。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不规则重字其实质是一种运用了自对手法的规则重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规则重字,对于集句联或部分集句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运用价值,从对联创作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很有益处的。下面再举一个此类的名联作为欣赏:
例18:陈宝裕题黄鹤楼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五、自对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一)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突破和变通
第一,自对突破了传统互对只有纵向(即竖向)对仗的单一形式,利用同比间自对单元形成自对,从而形成横向对仗,开辟了对联纵横均可对仗的新局面。如例1。
第二,自对突破了原本某些对仗元素因其词性相异、结构不同、字数等不同而不能形成对仗的限制,利用自对对其变通,从而形成对仗。如例1及不等量自对范例。
第三,利用自对单元之间有规则的重字,有条件的突破了传统互对对联中的不规则重字禁忌,从而引发了对对联不规则重字的重新思考、讨论,把对联不规则重字概念的进一步严谨化、科学化推上学术日程。如例17、例18。
(二)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丰富和优化
第一,通过横向对仗、多级自对的深度方向对仗及扇面对的交错对仗等方式,丰富了传统对联只有竖向对仗的单一的对仗模式,极大的拓展了对联的对仗空间,使原本只有竖向对仗的线性空间得以发展到横向、深度方向均可对仗的立体对仗空间。
第二,自对可以与传统互对共同存在,这种自对互对兼用的创作手法,不但加强了对联的对仗效果,也进一步优化了对联的整齐美、层次美、对称美,起到了为传统互对锦上添花的作用。如例2。
(三) 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创新和发展
虽然自对和互对之间存在着对仗方向不同的本质区别,但究其根源,自对并未脱离构成对仗的根本方法,是在互对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灵活的对仗方式,也是对联对仗中的高级形式之一。可以说,由于自对的出现,极大的推进了对联对仗从单一的互对模式向多元化模式发展的步伐,有效的提升了对联创作的自由度,在联律的大规则中寻找到了一种更加纵横挥洒的创作手法。因此,笔者相信,自对的明天将是更加美好而广阔的。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自对概念及相关定义、自对及自对相相性的分类、自对的基本要素、自对中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的探讨、自对的作用及发展前景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对于自对理论的一些粗浅认识和思考,内容看似比较充实,但对于整个自对理论来说,也只是冰山一角,对于自对的起源、演变以及在诗词曲赋中的应用特征等问题均未能涉及,稍有遗憾。但笔者还是希望能通过此文抛砖引玉,以此促进楹联理论界对自对理论进行更加深入和完整的研究及探索。最后,限于笔者水平,文中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九号卷(总分75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徒怀强国心,痛庙堂已腐,九万里河山瓜剖,水师打造空余梦
谁作前车鉴?将甲午永铭,百二年时局重看,民族复兴欣在望
注:瓜剖出自“瓜剖豆分”,即瓜分。
15分;句脚不宜。

2、 题三星堆遗址;
此一方遗址横空,洗尽铅华,任求源溯本
数千载文明无极,留于巴蜀,便继往开来
13分;无亮点,便字太随便。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未有圣贤心,亦择芳邻,虽方寸长知曲直
何妨青白眼,但行我道,不迂回忽忘形骸
16分;下比有新意,忽字突兀,或忘可否。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未有圣贤心,亦择芳邻,虽方寸长知曲直
何妨青白眼,但行我道,不迂回忽忘形骸
解析:写联创作不单单是写事物本身,更多地要从事物得到反思、感悟,才能写出具有感染力的对联。“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指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恶劣的环境不是更能磨炼人的心志吗?虽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但人们除了要懂得选择环境,更需要懂得迎难而上,故而联以营造一颗坚韧的心为目的。上联从环境切入,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普通人不能像圣贤一般清楚定位自己,于是懂得选择环境很重要,在一个有利于自身的环境下熏陶、成长,处事也能变得有分寸、有品格。下联则从本心切入,环境有好有坏,当人的处境不好时,不能因为恶劣的环境而妥协,而放弃原则,不能一味迂回迎合,敢于挑战才是真的勇气,坚持自我才能得到自己的道。从上联到下联之间的转变,是从随遇而安的铺垫到顽强不屈的升华。
16分;由物及己,有理有据。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即句中对、当句对,顾名思义,这种对仗方式有别于传统对仗,自对的产生究竟对对联有什么影响?
       首先,自对的出现为对仗拓展了空间,给对仗以新方向,例如: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一联中,上联以一到十的数字组成句子,高度概括出诸葛亮一生事迹。那么作为对句,如果还要从数字着手,无疑是很费力的,几乎无解,于是从另一方向思考,以自对入手取“五方位与五行”结合组成句子,既稳切又工整,毫无违和感。
       其次,自对处于中长联中能改变句读节奏,使对联不再死板,增加了美感。例如: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暝烟两岸,斜日半山,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上联中“暝烟两岸”与“斜日半山”自对,“横枕”与“登峰”自对。下联中“花露侵诗”与“槐熏入扇自对,“凉生”与“蝉翅”自对。这样,对联不再是死板的上下联词性相对了,大大地增加了美感与可读性。
       下面再看看另外两种特殊形式的自对。
       第一,不规则重字的自对,例如:
       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若以正常联论之,犯了不规则重字的大忌,但以自对论之则合律。如果皆似此联做法,则自对可以无穷放大,泛滥之极,或者说只要排比句入联都可以当作自对,更甚者有失律的,届时也联将不联了。此种自对,毕竟有违对仗美感,出自名家手或多有附和,普通联家应当慎之。
       第二:自对中扣自对,可谓是环连套,例如:
       朱熹题松溪县学明经堂楹联
       才兼大武,又重名臣,耻与汉贼同天,戮力远开新帝业
       威震华夷,气吞吴魏,能使奸雄破胆,忠魂常绕旧神京
       其前两分句属自对,其中“华夷”、“吴魏”又各自成自对,自对手法不可谓不复杂,细究之下,“华、夷、吴、魏”尚属同类字词,组成“华夷、吴魏”也可自对,但若词性稍有差池,简单自对尚可,置于自对中自对就难免不伦不类了,故而初学者也不可轻易试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第一,自对的出现对楹联的影响是正面的,同时自对是楹联中重要的技巧; 第二,自对具有高度的严性,不严谨则不成自对。经过泛滥地使用,自对越来越变得不那么严谨,这是一种负面信号。所以使用自对绝不可随意而为,使用时要记信两点:其一是非必要切莫滥用,其二是用之则须精美。
15分;面虽窄,却有独到见解,。

十号卷(总分65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亦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失战策,轻水军,然敌长我消,已于斯难作斩妖剑;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14分;过多点射,难以浑然。结句齐开警世花虽新却不当。

2、 题三星堆遗址;
文明自古开,看野草荒台,气横星斗;
秘密凭谁问,何神灵先祖,目透乾坤。
10分;放诸皆准,不知所题。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境使物殊,九州若此;
人因学异,万古亦然。
12分;遣词不太准,诠释不够深,。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题北洋水师”的思路浅析
一 写北洋水师,也得先定一个主题。写他们的雄风?还是写他们的忠烈?都感觉不切。。。定什么主题呢?
我再次从网上搜集资料,网上又说的很杂很乱,总觉得对北洋水师的认识不够全面,后来在电视上听张绍忠讲北洋水师,才有了更多了解。觉得主题应定为“教训”。
二 主题定下来后,就是选材。虽定位为“教训”,还不能少了对那些忠臣勇士的颂扬,用颂忠勇之士更能反衬全军覆没的教训。在“教训”中夹“颂扬”,对于我来说,还真不那么容易。网上有的人把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说得叫国人看了就脸红,什么“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各船管带平时把经费用在个人前途的“经营”和享乐,无暇对船只进行保养和维修。打仗用的舰船不但不保养备战,反而为了个人私利挪作他用。军队参与走私,舰船常年不作训练,这已不是海军的个别现象”等等,有的人则把责任完全归于朝廷。我觉得清廷挪减军费于前,以致北洋水师失去原来亚洲第一的雄风,而渐渐成为战斗力较弱的一支水师。便有了上联:
初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挪军费,建名园,然敌长我消,于斯难作斩妖剑;
因内廷分争,绝救援,断粮弹于后,以致造成最后的全军覆没,在这样的战争中,我们不能忘了那些抛客梦,志边防的忠肝义胆之士,于是有了下联: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虽粉身碎骨,至死尚开殉国花。
三 修改思路:经过思考,感觉上联的“挪军费,建名园”既不全面又不确切,后改为“失战策,轻水军”认为要好一些;下联的“虽粉身碎骨,至死尚开殉国花。总觉得有些人的“天朝”观念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于是改为: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最后定稿为:
亦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失战策,轻水军,然敌长我消,已于斯难作斩妖剑;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15分;一而再,再而三,符合程序。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对于自对,本人并未深究,无非查阅借鉴,浅谈如下:
    所谓自对,是指上联内某处自行对仗,与此同时,下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这种对仗方法,叫做对联的自对。凡工整的自对,上下联间对应处可以不需对仗;或虽对仗,可以不用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自对可以分为当句自对和邻句自对
(1)对联的当句自对。   
对联的当句自对,是指上下联分别在某一句之内完成的自对。
其工稳的标准,主要表现在每联的两边必须各自组成对应的联合结构,而作为这个结构的素材,具有联合关系的两个字,或两个词,或两个词组,则允许有词性、结构的差异。例如:
    ①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明世宗《送毛伯温》(两个字:上联,麒、麟,单独不成词;下联,蝼、蚁,单独可成词。字词之别)
    ②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唐】杜甫《登岳阳楼》(两个词:上联,亲、朋,名词;下联,老、病,形容词。词性不同)
    ③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唐】白居易《李白墓》(两个词组:上联,荒垅、穷泉,偏正结构;下联,惊天、动地,动宾结构。结构不同)
(2)对联的邻句自对:  
    对联的邻句自对,是指上下联分别在相邻的某两句之间完成自对。
例如: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 暝烟两岸,斜日半山 ,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 花露侵诗,槐熏入扇 ,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上联“暝烟两岸,斜日半山”与下联“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并不对仗,但上联“暝烟两岸”与“斜日半山”自对,下联“花露侵诗”与“槐熏入扇”自对,而且都是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并且被视为工对了。这种自对是在相邻两句之间(上下联分别在第二、三句)完成的,所以称之为邻句自对。
在当句自对和邻句自对中还有同字和不同字的对仗  
上下联间的对仗,切忌同字相对。但自对则不须避忌同字对仗,这是因为自对只分别在上联和下联中进行。一般来说如果上联出现同字自对,则下联亦应在对应处以同字自对。
如: 山西省朔县崇福寺观音殿联: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   
上联两个“救”字是动词,下联两个“大”字是形容词,所以上下联间是不对仗的,作者以同句自对来补救,即上联“救苦”与“救难”自对,下联“大慈”与“大悲”自对,而且这种自对亦算工对,可见句中自对是不忌同字对仗的。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看起来还有破律之嫌,但实质上是对格律的一种变通,因此,也是允许的。
    如: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夫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表面上看,上联“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下联却对之以“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似乎犯了对联格律中不规则重字之大忌,不过,以自对视之,它却又非常工整,所以,其实质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规则重字,是一种运用了自对手法的规则重字。
这些自对都突破了单纯上下联对仗的不少局限,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多方便。
14分;查阅太少,借鉴过多。
君子坦荡荡说见利忘义就不见义忘利,敢重色轻友就不重友轻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主题
118

3777

帖子

9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顾问

一介樵夫

Rank: 9

UID
17224
经验
7735 点
威望
99 点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2
5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21:44 | 只看该作者
四号评委

殿试一号卷(总分59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北以南名,看功过几人,万里烟云回甲午;
洋为中用,抚古今一瞬,百年血泪励炎黄。
自注:鹤顶格嵌入北洋,北洋水师的高层包括李鸿章在内几乎都是南方人,故曰北以南名。
各分句穿不起,各说各话。13分
2、 题三星堆遗址
传说岂无稽,古国古城寻古史;
文明堪有继,新星新月耀新天。
不知所指,不知所言。11分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津生口舌淮南橘;
气壮山河塞北人。
离题之作。10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对联创作思路简述》

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津生口舌淮南橘;
气壮山河塞北人。
看到这个题目后,我觉得有点像诗钟。扣题,但又不能犯题字。
句子早就读过,意思很明白。为了方便创作,我先联想了不少环境影响人的名句:
故近朱者赤,近墨得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傅玄《太子少傅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
另外,我还想到了自己生于北方,定居江南,经常被人家劝酒,并且声称北方人酒量都很好的。虽然这种刻板印象不尽科学,但也情有可原,因为各个地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地人的性格特点。
接下来,要确定布局了。
看题目的要求,最好是从积极一面来写,适合用正对。
为了更好的表达效果,最终选择了比兴的手法,先言物,再谈人,也算是流水对吧。
上比写橘生淮南,其甘甜美味如斯,令口舌生津。下比写塞北风情,造就一方气度恢宏人士。全联紧扣主题,对仗也较工整,且口舌和山河句中自对。
当然,这副作品肯定是不完美的,存在缺点和不足,希望能得到前辈高人的指点,以期更上一层楼。
有点思路,但是越说越远,本句不见了。13分
三、 论文(20分):
以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对联自对之我见》

摘要:
自对手法是对联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但对于它的有关问题大家争议颇多。本文主要谈一下对联自对手法的由来和利弊,仅供参考。

一、自对的发展史
自对是对联的一种变格,也叫当句、边对,是对联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于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虽是言诗,对联亦同。
自对并非哪个联家的理论创造,而是诗词还有更早的辞赋骈文的已有手法,只不过它刚好也适用于楹联而已。
例如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上下句的前一个分句就属自对。
近体诗里的自对尤以律诗居多,这是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给自对提供了天然的表演舞台。
如律诗大家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归纳为同字自对。而王维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则是紧密自对。
词曲中自对的例子也有很多,不再赘述。
自对由辞赋入诗,再由诗至词曲,最后渗入对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自对的手法自身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
二、自对在楹联中的作用
自对在古今楹联创作中应用广泛,益处多多。
它为对联提供了一条宽工转化之路,在有自对的部分,不仅允许词性相异,结构不同,甚至重字都可以不避,这就为上下联的对仗提供了极大的灵活变通的余地。
如岳王庙联:
天下太平,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特别是自对在中长联中的应用能够产生类似辞赋铺排的效果,大大强化了对联的整齐美、层次美和对称美。这在孙冉翁题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中可以深切的体会到。
三、把握好自对手法使用的度
自对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过犹不及,如果用得过多过滥,它也会影响对联作品的等级和境界。而经常使用自对,弃上下联互对于不顾,也是自身基本功欠缺的表现。联都网的著名联家月鸣泉管理员就在一个帖子里意味深长的说:“不可否认自身语言词汇的贫乏,也是造成自对泛滥的重要原因”。
总之,我们要注意有限制的使用自对,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上,再辅以一定的艺术手法,力求达到自然娴熟、不着痕迹的较高境界。
题目《对联自对之我见》,“我见”何在?12分

殿试二号卷(总分64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斩长鲸之势而来,击涛横舸舰,拥四千战士风威,曾许亚洲名第一。
恃铁血之潮以赴,揭力挽狂澜,集甲午群雄浩气,永随黄海激鸿声。
能切,起句气势亦好,承、结略欠,对仗须加强。14分
2、 题三星堆遗址;
数十里古城秘宝呈来,看玉石青铜,海贝象牙,慢翻开蜀国辉煌历史;
五千年华夏文明追溯,证江承宗脉,名修其实,续写就九州灿烂篇章。
注:江指长江。长江同黄河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能切,上比有据,下比以何物“证”,且前“华夏”后“九州”,所谓罗唣重复。12分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良禽择木,孟母择邻,原来明智识时境;
与君子交,与善人处,自古亲贤养骏才。
虽所言皆可从题目得出,但以名句为“题”,却不见“题”。13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 题北洋水师”的创作思路
创作一个联,拿着题目,首先审题,明确题目,百度相关资料,从中了解北洋水军形成的历史背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最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的结局。另惊喜地发现百度里有一副当年壮观的海军图,加上记忆中的一副中国军舰与日本的船舰相撞击的壮烈画面,由这两副画面展开想像的翅膀。
审题之后就得立意,想过许多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产生出不同的立意。最后我选择了对北洋水师的赞美和最后全军覆没作对比,来表达对昏庸无能的清政府的痛恨(其中并未提及清政府)和吊古励今的感怀。
有了立意,然后是选材,材料必须和立意相关,紧扣主题。
最后就是表现手法,材料如散乱的珠子,试想过用自对或对比,反问的手法,但修改的结果却任何手法都未能用上。我想不用任何手法也是成联表现手法的一种吧。
写完之后,反复阅读,发现气脉不畅处,再进行修改。另外,也想过出新,但水平有限,还是没能翻出新来,最后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所言思路较清晰,但对原联的剖析少。13分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本文因为字数限制,所举例子多来自《清联三百副》,以便于读者查找。)
关于对联的自对,已经很多人发表过自己的认识或见解。在这里我也谈谈自己对自对的一点浅见。
自对是成联的常用方法,就是上下联内相同的位置上,上下联句中各自形成对仗,即使自对部份在上下联中对仗欠工或不工,也算是工对了。
自对在诗词歌赋或对联中的运用相当广泛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们写联的时候,在对仗处要想工对却又难以达到神形统一,若能运用自对,可使对联的对仗得以放宽,变得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创作手法更加丰富,不必囿于联句的对仗,从而使对联的意境表达更加完美。
在长联中,因为上下联的字数较多,要上联下联工对相对短联更加不易,如果是单比几十甚至上百字以及更长的对联,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能还得对照着在上下联的位置来寻找它的对仗部份,如果没有运用自对,就算写得十分工整,读到最后也许就如读散文一般了,而少了对联所独有的对称美。长联中如果巧妙运用自对,可使读者耳目一新,如闻乐章,妙趣无穷。
自对不仅仅在长联中运用,短联中使用自对的也相当多。自对可按自对部份所在的位置分为句中自对(即当对句)和句间自对(即邻句对),也不乏两种方式混用的。自对还有着别的分类方式,这里就不一一细分了。
我们试着把构成自对的单元称为元素,那么自对中的元系可以是字,词、词组、短语或句子等。
1、字是构成自对的最小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13《憩云楼》,再如一个最短的运用自对的联《清联三百副》之224《风洞联》 ,这里可以看出自对和对联的长短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长联短联都可以灵活运用。
2、以词为元素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183《沧浪亭》
3、以短语或词组为自对的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96《五咏堂联》,这个例里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是:含领字的对联,领字不计平仄,也不计在自对元素内。
4、以句子或词组为自对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206《江心寺楼》
5、多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250《榕阴山馆》,此联中有当对自对也有邻句自对。此例句句都含有自对元素。可见自对运用的灵活与巧妙。
当然自对的组合方式还有许多,这里就不再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在网络中查找。
自对的元素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两个元素自对,也可以是三个元素甚至更多。前面所举例中,自对元素均为两个。下面再列举三个及以上的对联,以方便认识。
1、三个元素并列,以字为元素。如李啸村赠郑板桥之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2、三个元素并列,以词为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53《自挽联》鲍桂星
3、多个元素并列,如《清联三百副》之107《碧山书屋》,自对的元素为九个。这里特别提醒下,最后一个元素,比前面的元素多了一个字,即不等量自对。
不等量自对,就是对仗元素的字数不相等的自对。工对的对联中要求上下联对仗的元素的字数必须相等,但在自对中,对仗的要求就放得比较宽了。如《清联三百副》之145《自题联》 。第一、二元素为两个字,第三元素为三字,多出一字来。(目前还没有找到多出两个字以上的例子)
还有一种特殊的自对,即扇面对。前人解释为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把它运用到对联中,便可以视为自对的一种,个人认为可以理解为两个词组或句子作为一个元素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274《题襟馆》。
重字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199《赠园丁》 ,这里整联中复辞手法,每个字都重复使用,且上下互对也十分工整。不得不让人叹服复辞与自对并存的巧妙所在。
另外隔字对,也是比较特殊的自对之一。即自对元素间有字相隔,如《清联三百副》之99《自题联》,自对元素中间隔了两个字。
自对在对仗上是放得比较宽,就是对联禁忌之不规重字,也可以大胆破格而为之。如《清联三百副》之238《文游台》。
从上面的各种例句中,可以看出自对的元素主要是以并列结构存在的,自对元素的位置可以互换,当然也可以其它非并列结构存在,比如主语和宾语,但相对比较少。
自对是对联中非常实用的技巧之一,但我们不能说作联就必须自对,还须要根据立意和表达的需要来灵活运用。千万别走进逢联必自对的误区,切忌随意滥用。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并灵活运用自对,来满足我们欣赏学习和创作对联的需要,提升我们的创作水平。
略有见地,但是你引用的论据等于无,你不一定要每个举例,但凡举例了,你就必须将例子列出来。12分

殿试三号卷(总62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政府无能,总督无方,终致使苍天无眼;
士兵有血,统军有种,尚挣回民族有魂。
不能完全切及题目,而刻意的重复不好。12分
2、 题三星堆遗址:
    玉石点津,青铜铸树,骤令东风沸西蜀;
星辰拱月、泉坎饮狮,始知地下有天堂。
“东风”毫无来由,泉坎有“狮”么?“星辰拱月”与“天堂”有联系,“泉坎饮狮”和结句啥联系呢?11分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孟母三迁,遂令子舆成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范公一语,直教晦叔作魁儒。
【注释】
(1)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梁武帝时吕僧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广泛受到人们称颂。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到甫袁州后,特地把吕僧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
一天,吕僧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要一千一百万,怎么会这么贵?”
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僧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跟着笑了起来。
(2)孟母三迁:略。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
(4)范公一语:欧阳修在颍州当郡守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年轻的通判叫吕公著(字晦叔,与欧阳修为讲学之友)。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颍州,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熏陶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最终成为庆历以后的魁儒。
虽演绎的是那么个意思,但有脱开题目的嫌疑。14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创作思路:
    一副对联的创作,应从方式合理、取象稳切、对仗协调、格律权衡和主题深化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1、以哲理性的句意成联,多数人可能会选择反对法,以从正反两方面,更深刻地挖掘和揭示主题。但在这个主题中,反对法可取的象相对缺少代表性,也有偏离主题之虞,所以个人最终选择了正对法,从而也决定了行联的方向。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表达的是顺境与成才的关系,因此取象范围比较固定,“孟母三迁”与“欧吕讲学”是比较著名的案例。下联之所以不选欧公而选范公入联,是因为范公与上联的孟母同为事件的外因。在取象上,不仅要注意反映主题,而且要注意人物和事件的对应性。
    3、前二分句的自对将在第三题中说到,比较满意的是“亚圣/魁儒”这个对仗的亮点。
    4、前二分句的自对格律,是一个复辞格,分别为“中仄中仄/中仄中平”和“中平中仄/中仄中仄”。因为这个格律与目前流行的律不太相同,所以构思时曾一度犹豫过,但最终因为对主题有益而留下了。
    5、前二分句为铺垫,后二分句是升华。如果没有铺垫,则后二分句就会显得苍白;如果没有升华,则前二分句只是空洞的说教;铺垫与升华的结合,使得成联情理交融,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布局上来说,从前后分句的承接上着笔,是创作思路的重点;而上下联的关联,则是表现主题的关键。
思路相对清晰。“前二分句的自对格律,是一个复辞格”,不能既定义自对,又说复辞,作为复辞,鄙人认为格律是木问题的。13分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从对句方式来说,对仗分为正对、反对、串对、借对和自对五种。自对是横向相对,与前四种纵向相对截然不同,因此在联界目前还存在着争议。
    我们知道,对联的表达方式经常用到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寓情、咏物言志、融情于事、融情于理等方式。这些表达方式中,通常会使用上联言实、下联言虚的路子,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到自对方式。例如:
题黄艺博微博事件:
    以非常手段、搏非常关注,谁鉴其心?一介平民,为儿不惜千夫指;
    由稽滑新闻、看稽滑风情,何堪此世!无聊博客,因利频磨两面刀。
    而在成语、谚语、俗语入联的情况下,自对的使用更是不可避免。例如:
题“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孟母三迁,遂令子舆成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范公一语,直教晦叔作魁儒。
    这些说明自对存在的必要性。
    自对有着非常强大的灵活性,少则二字自对,多则长篇自对。例如:
题邯郸黄粱梦吕仙祠卢生殿: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这里的“功名/少长”为自对,分别只有二字。
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略)
    这副名联,分句自对占据全篇近三分之二。
    自对的格式非常丰富,如字自对、词自对、句自对,单独自对、多重自对,带领字的自对等等。而最有代表性的,则是“虾须对”,亦即前二个分句自对,后一个分句用其他对句方式;或者相反,前一个分句用其他对句方式,后二个分句自对。例如:
题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
    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
    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坐画图间。
题浙江贡院: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当然,作为极端的例子,有些对联有通篇自对的情形,还是值得商榷的。例如:
挽袁世凯联:
    总统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
    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
作为对句方式的一种特例,自对具有必要性、灵活性、丰富性,它不仅能让对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且用它灵活多变的风格,让虚实相结合,让情景相融会,让情理相通融,让物理相贯通,使对联的创作更加得心应手,使对联表达的内容更有观赏性、实用性、教育性和启发性。
自我见解欠,基本只是对自对的解析。12分

殿试4号卷(总分56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忆昔扶今,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强兵富国,仍需要坐而论道起而行
不知所云,有“北洋水师”的痕迹么?9分
2、 题三星堆遗址;
纵目神州,气吞牛斗,壮美恢宏,睥睨青铜时代
骋怀宇宙,感应天人,幽微玄秘,化生上古文明
是写三星堆遗址?9分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辨异缘于水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行还在个人(今音)
虽是这么个意思,离题嫌远,“修行还在个人”反古句意了。“辨异”?12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题北洋水师联谈创作思路
忆昔扶今,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强兵富国,仍需要坐而论道起而行
1、了解命题背景,选择要表现的主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为挪用海军军费、军纪松弛官兵懈怠腐化、未制定战略及战术失当等。但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国民性。我们的民族不是单一民族,对外族的同化能力强,但凝聚力差,非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很难协力同心。我想从这里寻找突破口。
2、抓住特点进行构思,下功夫修改。开始我是想到“一盘散沙,难支朽木”,喻一支毫无战斗力的军队难以支撑腐朽的清王朝,后对了“百川赴海,谁铸金瓯”等等,一直对不出满意的下联。后仍回到国民性上面,想到国人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这就有了上句。然后又联想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光说不练耍嘴皮的多,实干的少,因此有了“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后又想到当今之国力,关联到当年的“富国强兵”,经过修改敷衍而成全联。
说的是“北洋水师”事,写的却离题发挥了,创作思路表达的也相对模糊。12分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对联自对之我见
对联是以对仗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形式。而对仗从根本上说就只有互对和自对。互对就是上联、下联同位字词相互对仗;自对就是上联、下联内自为对仗,也叫当句对,边对、自行作对、各自为对。正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所说:“先在出句里用并行语作成颇工的对偶,然后在对句里也用并行语作成颇工的对偶。这样,既自对又互对,虽宽而亦工。”
一、自对的分类
陆伟廉先生认为:“据自对句之修辞学形式,可分为排偶自对、对偶自对、排比自对;据自对句相数之多少,可分为单相自对、多相自对;据出句、对句之奇偶,可分为单句自对、双句之对。”(《对联》1986年2期)另有将自对分为同句自对(句中自对、词语自对)和邻句自对(句间自对、句子自对)的;有分为等字数自对、不等字数自对的;有分为上下联互对的自对和上下联不互对的自对等等。
个人倾向于简单的以字数多少分类的方法:即一字自对、两字自对、多字自对。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
多言即少味,无欲斯有为。
四诗风雅颂,三星日月光。
二、自对的特例
字数不等的自对,即不等量自对,是自对的特例。此种自对中,自对的字数不同。王力《汉语诗律学》中也有论及, “如系五言,往往是上两字与下三字相对,如系七言,往往是上四字与下三字相对,这样,虽然在字数上不等,在意义上是颇工整的对仗”。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
三、自对的重字
上下联互对,一般忌同字相对。但自对则无此避忌。自对的重字又分为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规则重字即上、下联出现重字的位置相同。如: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湖北汉阳伯牙琴台联)
不规则重字上下联出现重字的位置不同。如: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沉。(左宗棠挽林则徐联)
四、自对的作用
综合多种说法:
1、自对是强化对仗美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长联,长度越长,在阅读欣赏时越难感受到上下联对仗的美感。
2、自对在上下联间对仗不工或不对仗的情况下,可起到补救作用。
3、丰富了对联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使对联活泼变化,多姿多彩。
五、关于隔句对的讨论
隔句对又叫扇对。这是从律诗中借用来的。曾伯藩《对联作法》认为是“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局与第四句对。”如:
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可兴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
李文郑《对联基础知识》认为“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是隔句对,我认为是不妥的。首先隔句对是自对,即是说是在上联或下联之内的对仗。如把有两个分句上下联的互对都算作隔句对,无疑过分扩大了隔句对的范围。其次,隔句对的1、2、3、4分句字数也应该相等才能符合“扇对”的本意。
略有见地,但对古人的自对结论也多有盲从。14分

五号卷(总分60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悲尤过!斡旋自辱,嗟铁甲吁谟未就全军覆,瀚海惊心,时时风力似兵力;
壮不足!伏匿难全,耻弱国构衅必亏残壁倾,英魂赍志,夜夜潮声如炮声。
联语罗唣,不忍卒读。联意亦太近,不能拓开。11分
2、 题三星堆遗址;
三星伴月,承载中华发轫,惊通天神树、霸世青铜,欲诉千年深邃史;
四海寻川,探究巴蜀先哲,悟纵目蚕王、肇基金杖,辟开首代盛明国。
基本能切入题目,但起两句即是无帮助的堆砌,而“三星伴月”即能“承载中华发轫”这种结论是不能由着自己信口说的。用词亦须多炼。13分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鸥水相依,蓬赖麻直,沐仁浴义熏陶品性;
芝兰作伴,日濡月染,怀质抱真成就贤良。
略能切,但强凑的成分多,对仗有失。12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题北洋水师》创作思路: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谓悲壮。然我觉得可悲甚过,壮却不足!造成如此可悲下场的原因多种,是国人必须反省引以为戒的。当年大清帝国相当于用白银铸就的铁甲舰队,虽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然虚有其表,如纸老虎。一味弃战保船,不求战机,结果“英豪未显身先死”,跟创建者李鸿章只重斡旋自保一样自取其辱。  当年海上霸主地位的北洋舰队远大宏伟的谋划尚未成就便覆灭,枉有涂饰却无重绩!究其原因:用人不当、指挥失误、内外腐败、海路脱节、一味伏匿,贻误战机……在封建土壤上想构建一只纪律严明、协调一致、作风优良、团结互保的舰队是很难的。想必瀚海亦惊心,时刻记得当时的惨烈,总把风力当成兵力吧;北洋水师虽有将士英勇战死牺牲,但大部分将士只求自保,只有一次黄海海战敢于直面敌人,然后勇气顿失,消极伏匿,应引以为耻。多个将领选择自杀,只悲不壮。大清帝国的软弱无能让人感到耻辱,每有构衅必吃亏,割地赔银,江山残壁,当年战死海底的将士们会英灵不散遗恨不已,犹怀抱着志愿,将夜夜的潮声当成炮声,想雪此恨。首开观点,中间夹叙夹议,尾回归文学表现手法。
所言“思路”太少,所叙太笼统。12分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 自对之我见》
       自对是对联创作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多分句长联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技法。对联的特色是对仗美,对仗亦是对联格律的最基本要求,反映着对联的本质特征。而自对,便是强化和灵活变通对仗美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自对技法,能灵活降低上下联对仗局限,便于分类表述,使表意更清晰完整、笔法表达灵活、结构不呆板、句式富于变化、增强气势、语言更富可诵性等效果。自对实质起到了变通和补救的作用,让对联创作具有了灵活性,因而更富有了生命力。
       所谓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存在对仗关系。掌握了自对,就掌握了对仗的灵活性,起到了变通和补救的作用。例如:
       石上清泉,松间明月;
       山光鸟性,潭影人心。
       这首对联全联当句对,上下联虽然不相对,但当句对极工,读来不影响对联的对仗美感。上下联两分句并列铺陈,上联完整勾勒出一幅画面,有了时间和空间;下联化用古诗,含义隽永。此联仍然视为工对。
       掌握了自对,尤其是多分句自对所形成的排比句式,其对仗特点一目了然,增强了气势,语言更具有可诵性。例如孙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世,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云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祗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幅著名的长联突出地运用了分句自对,从“东、西、北、南”和“汉、唐、宋、元”能一目了然其对称式排比自对手法,读来条理清晰一脉而下,彰显气势朗朗上口。长联倘无自对,首读时难有对仗美感,只有再读时,把上下联逐句对照,方见端倪。所以长联自对最为普遍。
       掌握了自对,便于分类表述,使表意更清晰完整,和谐统一。这一点从上面的长联亦能看出,上联自对状景,下联集中写史,脉络清晰,便于解悟。再看例联:
       绝妙朋游,有明月一杯,好山四座;
       是何意态,看大江东去,秋色西来。
       这是成多禄先生题吉林北山玉皇阁联,运用了当句对:即“明月一杯”对“好山四座”,“大江东去”对“秋色西来”。上联状景描实,一幅画面完整地呈现出来;下联写意借虚,咏怀于无形。这两组词语并列在一块,即承接得好,表意完整,又呈现出一种气脉,相辅相成地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语义连属不呈断裂,读来顺畅并直接呈现出对仗之美。
       掌握了自对,使句式富于变化,结构不呆板,让表达更灵活。例: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上下联“横郭、绕水”与“芙蓉、杨柳”结构虽不相称,但自对工整,读来感觉错落有致,灵动相谐,并不觉得有憾。可见自对是对仗的灵活变通,避免了呆板的上下对仗局限。
       总之,我认为掌握自对技巧是拓宽了对联创作的道路,赋予了对联的灵动和生机。对于撰联者来说创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不会受呆板对仗之局限而害意。把不是同一范畴的字词按自对变通补救,让表意如行云流水一贯而下,会使内容和气势更具有合理性。所以,自对是对联创作的重要手法,对于创作者大有裨益。
表述多而“我见”少。12分

六号卷(总分66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思甲午风云,艨艟烟灭,将士血流,壮志难酬空叹恨;
看中华疆域,东海舰驰,雄鹰翅展,英灵当慰自欢歌。
架构略可,联脉较顺畅,略嫌浅白无味。15分
2、 题三星堆遗址;
上下五千年历史,铜像蚕丛,鱼凫王杖,溯民族源起;
纵横十几里方圆,三星伴月,一水绕垣,又杨柳初萌。
蚕丛:蜀王,有纵目,推测三星堆最大的青铜像是根据他的原型造的。
鱼凫:古蜀国的第二代王。据推测三星堆的那柄王杖是他的。
三星伴月:由于三星堆古域内三个起伏相连的三个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
能切,架构差可,上起句和中间分句脱节,上结偏颇,下结疲软无力。13分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蓬在麻间直,橘移淮北衰,未许忘择邻孟母;
塾中自近儒,山里堪闻道,从来传墨子悲丝。
用典:
橘移淮北衰:南桔北枳
孟母择邻:孟母三迁。
墨子悲丝:见于《墨子·所染》,墨子见到洁白的丝被染成各种颜色,引发了他关于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
基本切,但自对拗口,领字、架构不美,后结对仗大失。11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题北洋水师;
思甲午风云,艨艟烟灭,将士血流,壮志难酬空叹恨;
看中华疆域,东海舰驰,雄鹰翅展,英灵当慰自欢歌。
北洋水师是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后来由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致使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未能进行。导致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甲午风云》就是描写这一战争的一部影片,观看时的激情和最后的无奈、愤恨至今记忆犹新。上联就是截取甲午海战中的一个片段写出来的,在日舰围攻下,北洋水师的巡洋舰最终沉没,官兵壮烈牺牲。那时,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中国人建设强大海军的壮志难酬。
北洋水师这一番号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北洋水师誓死保卫中国海防和人与战舰共存亡的精神永存,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经过一代代中国人的奋斗,现在的海军已经能够担负起保卫祖国海防的重任。
下联宕开,写现在的海防,现在中国不仅有驱逐舰等,已经拥有航空母舰,从海面,从空中形成立体的防护。
下联的最后一个分句呼应了上联,北洋水师官兵的英灵如若知道现在中国已经拥有强大的海军,在九泉之下也当欣慰得欢歌了吧。
解释偏多,思路嫌少。14分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属于对仗的一种,对于对联的写作和欣赏,尤其是长联,帮助很大,是一种很好的对联技巧。
在欣赏联的过程中,对于自对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采用自对的手法,可以使句子显得灵动而富感染力。
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可以使对联的句式多样化,笔法灵活,从而达到表意清晰、结构不呆板、语言可诵性强等目的。
如:
何处觅桃源,皆言瑶岛初妍,枝横山里,香飘天外;
云中藏酒肆,每教游人大醉,花下吟诗,舟上飞歌。[江苏张修顺]
这副联描写的是一个风景区,联的最后两个分句采取了自对的形式。“枝横山里”与“香飘天外”、“花下吟诗”与“舟上飞歌”自对比较工,但上下联之间,就词性和语法结构的对仗而言,基本不相对。
这样的处理使整幅联尽显灵动,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写联时,为景色所陶醉的激情飞扬的心态。
再如: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王十朋题江心屿江心寺联)
这幅联是第1、2分句采取了自对的形式,从而把“江心寺”的风景写活了,增强了对联的感染力。
(二)自对可以丰富对联创作的方法和手段。
联中自对部分可长可短,位置可前可后,既可以是比邻相对,又可以是非比邻相对,因而能起到比较灵活的变通作用。引入对自的同时,也可以同时引入排比、铺陈等修辞手法。能极大地丰富对联创作的方法和手段。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需要,选择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从而更好的表达主题。
如: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鄂比赠曹雪芹联)
其中,“远富近贫”“疏亲慢友”之间,不仅各自在单句中存在对仗,而且上下联之间对仗也很工整。这种“兼用相对式自对”,使对联整体上对仗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称美。
这样的处理使得整幅对联显得较为稳重。
再如:
四面荷花 三面柳;
一城山色 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荷花”“柳”都是植物,“山色”“湖”属于地理小类,在这种自对中,自对词语的数量不同。属于“不等量自对”。
如此更好的表达了大明湖秀丽的自然景观,观此联,仿佛人已置身其中。
(三)自对的灵活运用,能增加对联的不对称属性。
明人胡应麟指出“对不属则枯,太属则板弱。二联之中,必使极精切而极浑成,极工密而极古雅,极庄严而极流动,乃为上则。”
今人孙逐明先生在《从修辞角度探讨对偶形式法度》一文中也指出“对称与不对称的巧妙组合才是对称美的真谛”提出“不是越工越美,工宽有机结合最美。追求工细容易遏止勃勃生机。”
自对则能将对联的“不对称”属性放大。从而使对联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产生出一种和谐的美。
如: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永顺县雅丽书院门联)
于进步中求退步想;
在忙时节作闲时游。(田东谿联)
总之,自对是对联写作过程中的一种手法,掌握这种手法能够化解长联写作过程中对仗要求难度,并且可以丰富表达主题的方法。
叙述多而“我见”少。13分

七号卷(总分75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黄海翻涛,君不见虎贲炮舰,雄冠亚欧,岂止威名传后世;
残阳喷血,最难忘甲午风云,纵留耻辱,未输铁骨给长城。
能切,起句和后面有断痕,上结与前有断痕,下结雄奇有力,甚得吾心。14分
2、 题三星堆遗址:(今音)

断壁残垣惊世界,大梦五千年,听凭沧海化田,直将兴废埋成古;
现身说法证文明,长江一万里,竟与黄河同样,横淌乳汁也是娘。
架构可,与题若即若离,稍嫌远,文脉较通畅。上结有力,下结“横淌”不好,但句意有味。16分
3、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君不见左邻拔地,右舍钻天,进退之间,立身难免和其正;
无怪乎孟母迁居,管宁割席,是非之际,有志岂能随遇安?
释题较得当,架构上因下据,脉络清晰,下结反击亦略见力度。17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选取命题3:以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君不见左邻拔地,右舍钻天,进退之间,立身难免和其正;
无怪乎孟母迁居,管宁割席,是非之际,有志岂能随遇安?

审题后,思路脉络概如下:
1.【立意取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乃“和其正”,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故而联作必须阐明一个道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不可忽视,不可老气横秋地“随遇而安”。进而联想到孟母三迁、管宁割席的典故。至此确定“立身、和其正、随遇安”的【关键词语】。2.在几番尝试【切入章法】后,确定通联以①顺叙②白描笔法起句,近距离正面切入“蓬生麻中”画面,以 “和其正”承接,然后下联转用以上典故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反诘论点结句。如此,则上比切图切题,下比出图而不离题。上下比采用单边自对;双边亦各走起承转合路线,均利用分起式起句:在一二分句起句的基础上,三分句承转延续,四分句合结。3.【炼字润色】斟酌领字,以通联脉;推敲动词,精准表达。
叙述清楚,思路明了,略嫌释联少。15分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就是对联单边自行对仗。在长联中广泛应用,是一种很好的对联技巧。其实质是对基本格律的补充和变通。
以下就自对的几种形式作以概括。
一 句中自对:一句之内前后词语自行对仗。
1 单字词自对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天”和“地”是名词,“有”和“无”是动词,句内工对,上下联宽对。
2 双字词自对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佑民。
  “黄蕉”“丹荔”自对,“福我”“佑民”自对。其结构不相应,上下自然不对仗。但因自对的词语词类相同、结构相应,故工整。
3 多字词自对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诗”“书”“画”三字自对,“归”“去”“来”自对。
4 不等字自对
     风正民心顺,人和国事安。
“风正”对“民心顺”;“人和”对“国事安”。前后字数为二和三。字数不等,但结构相应。下联亦然。
5 隔词自对
      是一原非一,无为便有为。
“是一”“非一”自对;“无为”、“有为”自对。中隔一字。
可见句中自对形式灵活多样。
二 句间自对:多见于长联,单边内分句间成对仗。上下联间的对仗在词性和句法结构上较灵活,可相对,亦可不相对;自对分句有些有重字,重字大多规则,也有些不规则。此外,句间自对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自对分句可以两句、三句甚至排比,
苦命不觉苦,负手而吟,一笛风、一袭月、一壶酒;
俗人未免俗,余程依旧,养份癖、养盆花、养个家。
     此属规则重字,三四五分句自对,上下不相对。
2 自对分句字数可等可不等。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
规则重字,三个分句构成自对,但第三个分句字数和前两个不一样,上下不相对。
3 隔句自对
小忍构奇思,三落三升,大略定航向;
     平心描特色,一开一革,妙笔谱华章。
一、三分句隔句自对;上下联相对。
4 一联之中亦可多次分句自对
李白呼酒,杜甫思屋,块垒于今消不得,许我狂、许我狷!
坡老悲欢,范公忧乐,书生自古多无状,谁在后、谁在先?
一二分句自对,四五分句自对;上下均不相对。
   总之,句间自对须工仗,上下可灵活;王力先生在《汉浯诗律学》中说过;“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 我认同这一观点。
关于重字,应尽量做到句内规则,且上下在同一位置。自对句子间平仄尽量相对,有重字的自对平仄可放宽——不以辞害意。
自对笔法灵活,可以把不同词性、不同结构的词语组合在一副对联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可使整联或起伏有致、或大气磅礴、或余韵不绝。。。其表现力不言而喻。
叙述清楚,略有观点,但对一些古人观点少有自身见解。13分

八号卷(总分80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一艘钜舰,为中兴而进,问谁人怯懦求全,俾驱倭靖难心,只换来掩入波涛,沉于屈辱;
漫海血腥,流青史未干,教我辈安危惕厉,对觊土窥疆者,直须放千钧霹雳,万丈雷霆。
能以力切入题目,上联入而下联出,架构得当,句中领字亦能较好起到作用,使得联句能成一整体,上结甚好,惜下结的自对句意太近,未做到收放自如,个别字词应再炼。16分

2、 题三星堆遗址;
十数里尘封渐启,却犹蒙神秘面纱,问西蜀之间,谁布下三星迷局?
几千年足迹深沉,若相论文明海拔,则中原以外,又挺来一座奇峰。
上设问并切入题目而下作答再以升华,架构俨然,联脉一路相承通畅无碍,起有势而结不泄,颇好的联意,惜乎个别对仗有失。17分
3、 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兹事譬如橘枳,虽是同源,却淮南淮北一分,相似其形,相殊其味;
初心易入赤朱,既行斯世,须知恶知良而择,与贤人近,与善人居。
句意联脉不错,但虽知是古句的解释,但未能很好切入古句,脱其题目鄙人认为题“择邻”亦未尝不可。而且上下联表达的联意嫌近。15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三星堆遗址联创作思路
看到题目,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三星堆的神秘和高度文明,有人说过,第一印象往往是最触动人心最引发共鸣的东西,因此我确定了以这两方面作为创作主线。
接下来是精拣资料,找到有助于表达主线的元素,并将其有机的组合成联。首先我了解到了三星堆的规模、地理及其主要出土文物青铜面具,并由面具想到了面纱这个关键词,同时也了解到遗址发掘时间短,文明独特,尚有诸多不解之谜,如文明的发源,文明为何突然消失等,就好像蒙上了一层层面纱,扑朔迷离,正等待世人慢慢揭开,因此有了一个围绕着迷而展开的上联。因早早确定了主线,故下联和上联的创作其实是同步的。虽然代表三星堆的元素很多,但我只择取了其代表了长江文明的源头,与中原黄河流域的文明遥相呼应这一点。它就像在地下深埋了几千年的一座高山,与中原的文明之峰相峙而立。据此,最终完成了整联的创作。整联创作速度比较快,可以说率先确定立意和主线,并据此精拣资料元素对于成联的创作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
  思路解释清晰,但对联句未做较好说明。14分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手法,由来已久,其在诗词曲赋中也有大量运用,是格律文学中被运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仅就对联中的自对概念及基本要素进行浅探。
  一、自对概念定义
关于自对,联界看法大体相同,却缺乏一个公认的准确定义。《联律通则》也只简单称之为当句对。笔者认为这种称法并不严谨,因对联单比可含多个分句,某些超长联单比已如一篇完整的文章,称为“当句对”会让人误以为自对只存在于单个分句中。因此,笔者对自对进行如下定义:所谓自对,是指对联单比内某处或者多处自行对仗,而另一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的对仗方法。
另外,自对中的相关术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统一和定义,以下使用到的一些术语,请详笔者附录论文《楹联自对浅探》。
二、自对的基本要素
在众多关于对联自对的学术文章中,均未提及自对的基本要素,因此,笔者试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并参考《联律通则》对联基本要素,提出自对的基本要素,分“自对相基本要素”及“自对单元基本要素”两部分进行阐述。
(一)自对相基本要素:
1、相数相等。存在自对的联中,上下比各自包含的自对相总数相等。如例1:
[,此地有[
[,是日也[
此联上下比自对相数均为二,两者相数相等。
2、相位对应。相位即自对相位于联中的位置。上比为自对相的位置,其下比也必须是自对相,两两对应。如例1。
3、相性相同。存在自对的对联中,同位相相性相同。同位相即上下比对应位置的两个自对相。如例1,上比[游目|骋怀]与下比[仰观|俯察]即为同位相,两者均为邻位自对。
4、字句对等。同位相间字句数必须相等,如例1。
5、平仄相对。同位相尾字平仄必须相对。如例1,“怀(平)”对“察(仄)”,“岭(仄)”对“清(平)”。
(二)自对单元基本要素:
1、字句对等。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字句数相等。如例1,首分句,上比一单元“游目”与下比一单元“仰观”均为两字,余者同理。
2、词性对品。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如例1首分句,上比自对单元为“游目”和“骋怀”,游、骋均为动词,目、怀均为名词;下比自对单元为“仰观”和“俯察”, 仰、俯均为动词,观、察也均为动词。同时,上下比同位置的自对单元,词性可以不对品,如“目”对“观”,一个为名词,一个为动词。
3、结构对应。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相互对应,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等。如例1首分句,“游目” 和“骋怀”均为动宾结构,下比“仰观”和“俯察”均为偏正结构。同时,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允许其结构不对应,如例1“游目”为动宾结构,下比对应位置的 “仰观”则为偏正结构。
4、节律对拍。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其语句节奏应保持一致。如例2:
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
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
本联单比自对相内,自对单元均为二二节奏,节奏一致。
5、平仄对立。指同位相中,上下比对应的自对单元处,其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应该相反。如本文例3:
(甘霖成|瑞雪)—>节奏点:霖(平)|雪(仄)
(百岭见|千娇)—>节奏点:岭(仄)|娇(平)
6、其他,单比内自对单元的节奏点平仄交替问题及形对意联的问题,均纳入全联考虑,不单独作为考量自对单元的基本要素。
三、尾声
限于篇幅,本文只能重点阐述笔者对自对基本要素的一些思考,对于自对理论体系来说,只是冰山一角,谨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促进广大楹联爱好者对自对理论进行更加深入而完整的探索和研究。
叙述明了,亦有自身观点,“自对相”的提出是一种创新,一篇好文。18分

附录:笔者论文《楹联自对浅探》
楹联自对浅探
对联是一种以对称美为根本的格律文学,除了一般的对仗方法外,还有一些对基本对仗进行丰富、补充及变通的特殊创作手法:如自对、借对、意对、蹉对等。本文仅就自对这一创作手法谈谈笔者的一些浅见。
自对的手法,由来已久,其在“诗、词、曲、赋”等格律文学中也均有大量运用,可以说是格律文学中被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创作手法,但限于篇幅,本文只对自对在对联创作中的一些运用要点进行论述,余者不再赘述。
    一、自对概念及相关定义
关于自对的概念,广大联友基本都有个大体相同的看法,但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定义。对联格律的权威规范《联律通则》里,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而只是简单的称之为当句对。笔者认为这种称法并不严谨。因为一副联由两个单比组成(没有将之称为一句联的说法),而每一比中又可包含多个分句,有些超长联单是一比就好似一篇完整的文章,所以,称之为“当句对”会让人误以为自对只存在于单个分句当中。因此,笔者试着对自对进行如下定义:所谓自对,是指对联单比内某处或者多处自行对仗,而另一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的对仗方法。
另外,关于自对的研究,虽然已有不少论文专著,但对于自对中的各种术语均缺乏统一或没有定义。为了更好的阐述笔者的观点,笔者在此尝试着对这些术语进行统一和定义。
(一)将对联中各组无法与同比其他组自对再次形成对仗的自对,定义为一个“独立自对相”,简称“自对相”或“相”。由此看出,同比内的自对相之间是不能再形成自行对仗的,但上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之间可以形成对仗,也就是俗称的上下互对。如:
例1、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为了更加直观,本文中联内自对部分均用文字加粗表示,从例1的分析可以看出,下比包含两个独立自对相,分别是(仰观俯察)与(天朗气清),两者之间无法再次形成对仗。虽然上比(游目骋怀)和(崇山峻岭)之间可以视为宽对,但只要上下比的其中一比两组或者多组自对无法再次形成对仗的,其另一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组亦相应的视为两个独立自对相或者多个独立自对相。
(二)自对相中各自成对的部分定义为“同级自对单元”,简称“自对单元”或“单元”,位于首位的称为第一自对单元,简称一单元,位于次位的称为第二自对单元,简称二单元,依次类推。自对单元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自对单元不能单一存在,也就是说,一个自对相里必须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对单元才能成为自对相,从而形成自对。
如例1,第一自对相即“(游目|骋怀)”中包含两个同级自对单元,分别是第一自对单元“游目”和第二自对单元“骋怀”,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组成一个自对相。两个单元间用“|”分隔,其余自对相同理,不再赘述。
(三)单比只包含一个独立自对相的,定义为“单相自对”;单比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独立自对相的,定义为“多相自对”,按照自对出现的顺序,上比第一组自对称之为“上比第一自对相”(简称“上比第一相”),第二组自对称为“上比第二相”(简称“上比第二相”),依次类推,下比如是,称为“下比第一相”、“下比第二相”等等。
如例1,单比包含两个自对相,就属于多相自对,也可称为双相自对或两相自对。
(四)一个独立自对相内部不再包含自对相的,定义为“单级自对相” ,简称“单级相”,反之,一个独立自对相内又包含自对相的,定义为“多级自对相”,简称“多级相”,为了方便区分,多级相内被包含的自对相不再称为独立自对相,而称为“单元自对相”,简称“单元相”。位于多级自对相最外一层的单元自对相,定义为“一级单元相”,简称“一级相”;如果其内一层还是单元自对相的,定义为“次级单元相”,简称“次级相”,依次类推,位于最内一层的自对相,定义为“内相”,内相中不再存在被包含的自对相,也就是说内相必须是单级自对相。在计算整联独立自对相的数量时,一个多级自对相中不管存在几级单元自对相,此多级自对相都只能算做一个独立自对相。
为了更好的解析以上定义,笔者将例1中的联与苏州拙政园联合并为一联来进行分析示意,忽略其间联意无法承接的部分,只从形式上解析以上各个定义:
例2、苏州拙政园联: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
例3、合并苏州拙政园联与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此地有[崇山|峻岭];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是日也[天朗|气清]。
首先,此例联上下比各包含三个独立自对相,分别用符号“[]”表示,其中,一二分句为一个多级自对相,第二第三个自对相均为单级自对相,故此例属于多相自对,共有三个独立自对相,也可称为三相自对。再来看看一二分句组成的这个多级自对相,其中一级单元相为(脂粉简编)和(冠缨图史),两个单元相形成自对,用符号“()”表示;其中次级单元相分为<脂粉>和<简编>,<冠缨>和<图史>,单元相两两形成自对,用符号“<>”表示,由于本级单元相已经不再包含自对相,而只包含自对单元“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故这个多级自对相的次级单元相即为此多级自对相的内相,并由此可见,自对单元的最小单位可以小到一个字。另外,从此例亦可看出,单元相既具有自对相的特点同时也具备自对单元的特点。
(五)自对的创作手法,在对联创作中,尤其是长联、超长联的创作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同时,自对与通常的上下联互对,又可以并行不悖,而且往往同时存在的。如例2,单比既有自对,上下比之间也可以形成两两互对。这种自对互对兼用式的自对,从全联的整体对仗效果看,使对联整体上对仗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联的对称之美。可以说,因为有了自对,不但丰富了对联的对称之美,同时也拓展了对联的创作手法。下面再举一个上下联不形成互对的范例,如本文例1的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上比第一自对相“游目骋怀”与下比第一自对相“仰观俯察”并不对仗, 上比第二自对相“崇山峻岭”与下比第二自对相“天朗气清”亦不对仗,但上比第一自对相 “游目”与“骋怀”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第二自对相中,“崇山”与 “峻岭”两个单元形成自对。下比对应上比,第一自对相中,“仰观”与 “俯察”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第二自对相中,“天朗”与“气清”两个单元形成自对。这样,上下比对应位置分别通过自对单元的对仗形成自对相,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二、自对及自对相相性的分类
对于自对,网络上存在着多种分类方法,有按自对在联中所处的位置分的,有按字数分的,有按自对次数分的,有按自对格局分的,等等,林林总总。笔者认为这些分法过于庞杂繁复,因此对自对的分类进行了相应的简化,将自对的种类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相自对,一类是多相自对。这两个定义在前文已有详细定义及示例,在此不再赘述。
相性即自对相的性质,根据自对单元在相中的位置,笔者将自对相的分类又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邻位自对相,一类是隔位自对相,一类是复合位自对相。
(一)邻位自对相,简称邻位相。自对单元两两相邻,中间无其他字词句相分隔的自对相,称之为邻位自对相。如:
例4、李啸村赠郑板桥联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本联单比只有一个自对相,因此属于单相自对;上比自对相(诗|书|画)由 “诗” “书” “画”三个单字自对单元两两相邻自对而成,中间无其他字词句分隔;下比自对相(归|去|来)由 “归” “去” “来”三个单字自对单元两两相邻自对而成。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字。
例5、肖大志撰佛教联
(心真|法假)
(识有|境无)
本联整比单相自对,自对单元“心真”与“法假”、“识有”与“境无”,相邻形成自对。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词。
例6、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联:
(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
(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坐画图间
本联亦是单相自对,上下比首分句与次分句各为一个自对单元,相邻形成自对。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句。
综合以上三个范例可以看出,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还可以是句。
(二)隔位自对相,简称隔位相,自对单元之间被其他字词句相分隔开来的自对相,称之为隔位自对相。例如:
例7、佚名联
甘霖成瑞雪;—>自对相为:(甘霖|瑞雪)
百岭见千娇。—>自对相为:(百岭|千娇)
上比自对单元 “甘霖”与“瑞雪”间隔“成”字而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百岭”与“千娇”间隔“见”字而形成自对。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语法结构为字。
例8、乾隆年间嘲讽联
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自对相为:(活佛|死鬼)
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自对相为:(东来|西归)
上比自对单元“活佛”与“死鬼”间隔“竟成”一词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东来”与“西归”间隔“不见”一词形成自对。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语法结构为词。
例9、顾文彬题苏州环秀山庄
幽栖此日重建,看峭壁垂云,闲扶短策,明波洗月,净濯兰缨,水边楼观先登,更将秋共远;—>自对相为:(峭壁垂云|明波洗月)及(闲扶短策|净濯兰缨)
俯仰十年前事,乍扫苔寻径,伛偻穿岩,拔叶通池,虚空倒影,眼底烟霞无数,都是昔曾游。—>自对相为:(扫苔寻径|拔叶通池)及(伛偻穿岩|虚空倒影)
本联单比分别包括两个自对相,因此属于多相自对。上比,自对单元“峭壁垂云”与“明波洗月”相隔分句“闲扶短策”形成自对,自对单元“闲扶短策” 与“净濯兰缨”又相隔分句“明波洗月”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扫苔寻径”与“拨叶通池”相隔分句“伛偻穿岩”形成自对, 自对单元“伛偻穿岩” 与“虚空倒影”又相隔分句“拨叶通池”形成自对。本联上下比共同构成两组隔句自对,自对单元两两像个,并交织穿插在一起的情况也被称为“扇面对”,是自对的发展和延伸,充分展现了自对灵活性的一面,手法高明,怡然可赏。
综合以上三个范例可以看出,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其语法单位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还可以是句。
(三)复合位自对相,简称复合位相,一个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既有邻位自对又有隔位自对的,称之为复合位自对相。例如:
例10、黄遵宪人境庐联: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自对相为:(三分水|四分竹|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自对相为:(五步楼|十步阁|百步长江)
本联中,上比一单元与二单元相邻,二单元又与三单元间隔“添”字,三个单元构成一个自对相;下比对应的,一单元与二单元相邻,二单元又与三单元间隔“望”字,三个单元也构成一个自对相,其中一二单元为等量自对,一二单元与三单元间为不等量自对,这两个概念将在下文提及。
(四)两种较为特殊的自对形式
1、不等量自对,从前文例子可见,大部分的自对相都是由字数相等的两个或多个自对单元两两对仗组成,这种自对称为“等量自对”。然而在对联的创作中,自对相中还存在着两个或多个自对单元字数不相等的情况,这种自对即称为“不等量自对”。例如:
例11、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四面荷花”与“三面柳”形成四字对三字的不等量自对,其中,单元节“四面”与“三面”还是等量对仗,单元节“荷花”与“柳”均为名词词性,两者形成二字对一字的不等量对仗。由此可见,不等量自对中的自对单元节字数可以不等,但其词性品类必须相同。下比同理,自对单元“一城山色”与“半城湖”对应的形成四字对三字的不等量自对。同时,此联上下互对也很工稳,是自对和互对同时存在的又一经典范例。
例12、慈利县吴恭亨自题居处联
(二分/诗景|八分/画)
(楼外/江声|天外/峰)
此联也是四字单元对三字单元的不等量自对,“二分诗景”对“八分画”,“楼外江声”对“天外峰”。上下比间,“二分”对“楼外”,“八分”对“天外”并未形成上下互对,是一种单比独立自对的不等量自对的范例。
例13、黄遵宪题人境庐联: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自对单元“三分水”与“四分竹”是等量邻位自对,它们与自对单元“七分明月”又组成了不等量的隔位自对,其中,单元节“水”、“竹”、“明月”字数不等,但均为名词词性。下比同理,“五步楼”与“十步阁”是等量邻位自对,它们与“百步长江”又组成了不等量的隔位自对。
对偶本来讲究句长相等,但从以上范例可见,这种长度不对等的自对同样存在着对称之美,并且别具一格,在一板一眼的字数对等的对偶中拓展了创作的手法,为传统对偶增加了灵动的趣味。同时,通过以上范例,还可以看出,不等量自对既可以以临位自对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隔位自对的方式出现。
2、排比自对,指在上下联中,单比至少有三句两两相临的自对单元连续铺排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对相的对联创作手法。排比自对如同文章中的排比句,具有排比修辞手法的特点。这种排比自对如同潮涌,后浪推进前浪,给人一种绵延连续的特殊美感,是强化语句气势的一种创作手法。如:
例14、佚名格言联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向高处立,|在平处坐,|从宽处行)。
此联上下比三个分句为两两相邻的自对单元,各自连续等量自对,单比形成一个排比自对相。
例15、成惕轩寿张怀九联
(匡世/以才,|树人/以学,|华国/以文章),岳岳不群,斯为楚宝;
(怡情/有菊,|益寿/有芝,|承欢/有兰桂),绵绵多祜,永纪王春。
此联上下比前二个分句等量自对,同时又与三分句形成不等量自对,共同组成一个排比自对相。由此可见,排比自对中既可以只存在着等量自对,也可以同时存在不等量自对。同时,排比自对的自对单元间必须连续的并列成排,所以,排比自对均属于笔者所定义的邻位自对。
三、自对的基本要素
笔者发现,在众多的关于自对的学术文章中,均未提及对联自对的基本要素,因此,笔者试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并参考现行《联律通则》对联基本要素,提出笔者认为的自对的基本要素,并分为“自对相基本要素”及“自对单元基本要素”两大部分进行阐述,如:
(一)自对相基本要素:
1、相数相等。存在自对的对联中,上下比各自包含的独立自对相总数必须相等。如本文例3: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此地有[崇山|峻岭];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是日也[天朗|气清]。
前文已述,本例为一个多级自对相和两个单级自对相组成,上比自对相数为三,下比自对相也为三,上下比相数相等。
2、相性相同。存在自对的对联中,上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相性必须相同。如上一范例,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均为邻位自对相。
3、相位对应。相位即自对相位于联中的位置,上比为自对相的位置,其下比也必须是自对相,两两对应。如上一范例。
4、字句对等。同位相间字句数必须相等。同位相即上下比对应位置的两个自对相,如上一范例,上比[游目|骋怀]与下比[仰观|俯察]即为同位相,两者字句数相等。上比首分句和次分句由两个四字分句作为自对单元形成自对,下比首分句及次分句亦然,两者字句相等。
5、平仄相对。同位相尾字平仄必须相对。如上一范例中,“史(仄)”对“名(平)”,“怀(平)”对“察(仄)”,“岭(仄)”对“清(平)”。
(二)自对单元基本要素:
1、字句对等。同位相中的对应位置处,其上比自对单元与下比自对单元的字句数必须相等。仍如上一范例,上比第一组自对相中,第一自对单元“脂粉简编”与下比对应位置的第一自对单元“糠秕礼义”均为四字一句,字句相等。其余部分同理。
2、词性对品。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词性品类详《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如本文例1: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以上下比第一自对相说明,上比自对单元为“游目”和“骋怀”,游、骋均为动词,两者相对,目、怀均为名词,两者相对;下比自对单元为“仰观”和“俯察”, 仰、俯均为动词,两者相对,观、察也均为动词,两者相对。同时可以看出,上下比相同位置的自对单元,其词性可以不对品,如“目”对“观”,一个为名词,一个为动词。
3、结构对应。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相互对应,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上一范例,上比第一自对相中,“游目”和“骋怀”均为动宾结构,下比“仰观”和“俯察”均为偏正结构。同时,因为单比已形成自对,故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允许其结构不对应,如上一范例中,“游目”为动宾结构,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仰观”则为偏正结构,两者结构不对应。
4、节律对拍。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其语句节奏应保持一致。节律的概念及分类详《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如:
例16:邹伏享题滕王阁联
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
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
本例中,上下比自对相内,自对单元均为二二节奏,节奏一致。
5、平仄对立。指同位相中,上下比对应的自对单元处,其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应该相反。如本文例7、例8:
例7、佚名联
甘霖成瑞雪;—>自对相为:(甘霖|瑞雪)节奏点:霖(平)|雪(仄)
百岭见千娇。—>自对相为:(百岭|千娇)节奏点:岭(仄)|娇(平)
例8、乾隆年间嘲讽联
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自对相为:(活佛|死鬼) 节奏点:佛(仄)|鬼(仄)
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自对相为:(东来|西归) 节奏点:来(平)|归(平)
6、其他,单比内自对单元的节奏点平仄交替问题及形对意联的问题,均纳入全联考虑,不单独作为考量自对单元的基本要素。
四、自对中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的探讨
关于这一问题,特别是不规则重字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故本文将此问题单独提出来,阐述笔者观点。
1、自对中的规则重字,如本文例11: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上比重字“面”,下比重字“城”,属于对联格律中的规则重字,在这一方面,学术界的观点是相同的,即对联允许规则重字,无须讨论。另外,从此例可以看出,自对相内的自对单元之间,处于同一位置的字词可以相同,这一点也是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的。
2、自对中的不规则重字,如:
例17、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表面上看,上比两个“死”字对应下比同一位置的两个“归”字,属于规则重字,没有问题。特别的是,上比有两个“为”字,但下比对应位置的字却不相同,分别是一个“南”,一个“北”,还没完,如果从下比的角度来看,下比首分句有两个“南”字,但上比对应位置的却是一个“为”一个“忠”,下比二分句有两个“北”字,而上比对应位置的确是一个“为”一个“孝”字,很显然,按照联律通则的观点,这样的对仗似乎犯了不规则重字的禁忌,然而,如果通过自对理论来看,上比一个自对相(为臣死忠,|为子死孝),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有两个“为”两个“死”相对,通过上一条自对中的规则重字规则,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允许字词相同,故可以形成自对,再看下比自对相(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两个“南”对两个“北”,另“归”字对“归”字,也符合自对中的规则重字规则。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不规则重字其实质是一种运用了自对手法的规则重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规则重字,对于集句联或部分集句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运用价值,从对联创作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很有益处的。下面再举一个此类的名联作为欣赏:
例18:陈宝裕题黄鹤楼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五、自对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一)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突破和变通
第一,自对突破了传统互对只有纵向(即竖向)对仗的单一形式,利用同比间自对单元形成自对,从而形成横向对仗,开辟了对联纵横均可对仗的新局面。如例1。
第二,自对突破了原本某些对仗元素因其词性相异、结构不同、字数等不同而不能形成对仗的限制,利用自对对其变通,从而形成对仗。如例1及不等量自对范例。
第三,利用自对单元之间有规则的重字,有条件的突破了传统互对对联中的不规则重字禁忌,从而引发了对对联不规则重字的重新思考、讨论,把对联不规则重字概念的进一步严谨化、科学化推上学术日程。如例17、例18。
(二)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丰富和优化
第一,通过横向对仗、多级自对的深度方向对仗及扇面对的交错对仗等方式,丰富了传统对联只有竖向对仗的单一的对仗模式,极大的拓展了对联的对仗空间,使原本只有竖向对仗的线性空间得以发展到横向、深度方向均可对仗的立体对仗空间。
第二,自对可以与传统互对共同存在,这种自对互对兼用的创作手法,不但加强了对联的对仗效果,也进一步优化了对联的整齐美、层次美、对称美,起到了为传统互对锦上添花的作用。如例2。
(三) 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创新和发展
虽然自对和互对之间存在着对仗方向不同的本质区别,但究其根源,自对并未脱离构成对仗的根本方法,是在互对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灵活的对仗方式,也是对联对仗中的高级形式之一。可以说,由于自对的出现,极大的推进了对联对仗从单一的互对模式向多元化模式发展的步伐,有效的提升了对联创作的自由度,在联律的大规则中寻找到了一种更加纵横挥洒的创作手法。因此,笔者相信,自对的明天将是更加美好而广阔的。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自对概念及相关定义、自对及自对相相性的分类、自对的基本要素、自对中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的探讨、自对的作用及发展前景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对于自对理论的一些粗浅认识和思考,内容看似比较充实,但对于整个自对理论来说,也只是冰山一角,对于自对的起源、演变以及在诗词曲赋中的应用特征等问题均未能涉及,稍有遗憾。但笔者还是希望能通过此文抛砖引玉,以此促进楹联理论界对自对理论进行更加深入和完整的研究及探索。最后,限于笔者水平,文中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九号卷(总分68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徒怀强国心,痛庙堂已腐,九万里河山瓜剖,水师打造空余梦
谁作前车鉴?将甲午永铭,百二年时局重看,民族复兴欣在望
注:瓜剖出自“瓜剖豆分”,即瓜分。
能较好切入题目,领字须历练,否则与联意的承接易有断痕,对仗亦有失处。14分
2、 题三星堆遗址;
此一方遗址横空,洗尽铅华,任求源溯本
数千载文明无极,留于巴蜀,便继往开来
能切入题目,起句亦略有势,然结句草草,了无兴味。13分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未有圣贤心,亦择芳邻,虽方寸长知曲直
何妨青白眼,但行我道,不迂回忽忘形骸
上切入题目,下作生发,然下起之“青白眼”,下结之“不迂回”与“忘形骸”均未及要旨。13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未有圣贤心,亦择芳邻,虽方寸长知曲直
何妨青白眼,但行我道,不迂回忽忘形骸
解析:写联创作不单单是写事物本身,更多地要从事物得到反思、感悟,才能写出具有感染力的对联。“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指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恶劣的环境不是更能磨炼人的心志吗?虽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但人们除了要懂得选择环境,更需要懂得迎难而上,故而联以营造一颗坚韧的心为目的。上联从环境切入,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普通人不能像圣贤一般清楚定位自己,于是懂得选择环境很重要,在一个有利于自身的环境下熏陶、成长,处事也能变得有分寸、有品格。下联则从本心切入,环境有好有坏,当人的处境不好时,不能因为恶劣的环境而妥协,而放弃原则,不能一味迂回迎合,敢于挑战才是真的勇气,坚持自我才能得到自己的道。从上联到下联之间的转变,是从随遇而安的铺垫到顽强不屈的升华。
能叙述清楚,亦可见“思路”,但对用词用句少涉及。14分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即句中对、当句对,顾名思义,这种对仗方式有别于传统对仗,自对的产生究竟对对联有什么影响?
       首先,自对的出现为对仗拓展了空间,给对仗以新方向,例如: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一联中,上联以一到十的数字组成句子,高度概括出诸葛亮一生事迹。那么作为对句,如果还要从数字着手,无疑是很费力的,几乎无解,于是从另一方向思考,以自对入手取“五方位与五行”结合组成句子,既稳切又工整,毫无违和感。
       其次,自对处于中长联中能改变句读节奏,使对联不再死板,增加了美感。例如: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暝烟两岸,斜日半山,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上联中“暝烟两岸”与“斜日半山”自对,“横枕”与“登峰”自对。下联中“花露侵诗”与“槐熏入扇自对,“凉生”与“蝉翅”自对。这样,对联不再是死板的上下联词性相对了,大大地增加了美感与可读性。
       下面再看看另外两种特殊形式的自对。
       第一,不规则重字的自对,例如:
       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若以正常联论之,犯了不规则重字的大忌,但以自对论之则合律。如果皆似此联做法,则自对可以无穷放大,泛滥之极,或者说只要排比句入联都可以当作自对,更甚者有失律的,届时也联将不联了。此种自对,毕竟有违对仗美感,出自名家手或多有附和,普通联家应当慎之。
       第二:自对中扣自对,可谓是环连套,例如:
       朱熹题松溪县学明经堂楹联
       才兼大武,又重名臣,耻与汉贼同天,戮力远开新帝业
       威震华夷,气吞吴魏,能使奸雄破胆,忠魂常绕旧神京
       其前两分句属自对,其中“华夷”、“吴魏”又各自成自对,自对手法不可谓不复杂,细究之下,“华、夷、吴、魏”尚属同类字词,组成“华夷、吴魏”也可自对,但若词性稍有差池,简单自对尚可,置于自对中自对就难免不伦不类了,故而初学者也不可轻易试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第一,自对的出现对楹联的影响是正面的,同时自对是楹联中重要的技巧; 第二,自对具有高度的严性,不严谨则不成自对。经过泛滥地使用,自对越来越变得不那么严谨,这是一种负面信号。所以使用自对绝不可随意而为,使用时要记信两点:其一是非必要切莫滥用,其二是用之则须精美。
叙述多我见嫌少,略见观点。14分

十号卷(总分59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亦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失战策,轻水军,然敌长我消,已于斯难作斩妖剑;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能切及题目。然气脉散乱,架构太近,用词罗唣欠力道,对仗多有失。12分

2、 题三星堆遗址;
文明自古开,看野草荒台,气横星斗;
秘密凭谁问,何神灵先祖,目透乾坤。
不能切题,句意之间各自为政,词不达意。11分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境使物殊,九州若此;
人因学异,万古亦然。
起句略能切及。短联殊须笔力,否则不知所云矣。10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题北洋水师”的思路浅析
一 写北洋水师,也得先定一个主题。写他们的雄风?还是写他们的忠烈?都感觉不切。。。定什么主题呢?
我再次从网上搜集资料,网上又说的很杂很乱,总觉得对北洋水师的认识不够全面,后来在电视上听张绍忠讲北洋水师,才有了更多了解。觉得主题应定为“教训”。
二 主题定下来后,就是选材。虽定位为“教训”,还不能少了对那些忠臣勇士的颂扬,用颂忠勇之士更能反衬全军覆没的教训。在“教训”中夹“颂扬”,对于我来说,还真不那么容易。网上有的人把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说得叫国人看了就脸红,什么“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各船管带平时把经费用在个人前途的“经营”和享乐,无暇对船只进行保养和维修。打仗用的舰船不但不保养备战,反而为了个人私利挪作他用。军队参与走私,舰船常年不作训练,这已不是海军的个别现象”等等,有的人则把责任完全归于朝廷。我觉得清廷挪减军费于前,以致北洋水师失去原来亚洲第一的雄风,而渐渐成为战斗力较弱的一支水师。便有了上联:
初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挪军费,建名园,然敌长我消,于斯难作斩妖剑;
因内廷分争,绝救援,断粮弹于后,以致造成最后的全军覆没,在这样的战争中,我们不能忘了那些抛客梦,志边防的忠肝义胆之士,于是有了下联: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虽粉身碎骨,至死尚开殉国花。
三 修改思路:经过思考,感觉上联的“挪军费,建名园”既不全面又不确切,后改为“失战策,轻水军”认为要好一些;下联的“虽粉身碎骨,至死尚开殉国花。总觉得有些人的“天朝”观念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于是改为: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最后定稿为:
亦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失战策,轻水军,然敌长我消,已于斯难作斩妖剑;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所述思路略可,但内容嫌反复。14分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对于自对,本人并未深究,无非查阅借鉴,浅谈如下:
    所谓自对,是指上联内某处自行对仗,与此同时,下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这种对仗方法,叫做对联的自对。凡工整的自对,上下联间对应处可以不需对仗;或虽对仗,可以不用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自对可以分为当句自对和邻句自对
(1)对联的当句自对。   
对联的当句自对,是指上下联分别在某一句之内完成的自对。
其工稳的标准,主要表现在每联的两边必须各自组成对应的联合结构,而作为这个结构的素材,具有联合关系的两个字,或两个词,或两个词组,则允许有词性、结构的差异。例如:
    ①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明世宗《送毛伯温》(两个字:上联,麒、麟,单独不成词;下联,蝼、蚁,单独可成词。字词之别)
    ②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唐】杜甫《登岳阳楼》(两个词:上联,亲、朋,名词;下联,老、病,形容词。词性不同)
    ③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唐】白居易《李白墓》(两个词组:上联,荒垅、穷泉,偏正结构;下联,惊天、动地,动宾结构。结构不同)
(2)对联的邻句自对:  
    对联的邻句自对,是指上下联分别在相邻的某两句之间完成自对。
例如: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 暝烟两岸,斜日半山 ,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 花露侵诗,槐熏入扇 ,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上联“暝烟两岸,斜日半山”与下联“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并不对仗,但上联“暝烟两岸”与“斜日半山”自对,下联“花露侵诗”与“槐熏入扇”自对,而且都是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并且被视为工对了。这种自对是在相邻两句之间(上下联分别在第二、三句)完成的,所以称之为邻句自对。
在当句自对和邻句自对中还有同字和不同字的对仗  
上下联间的对仗,切忌同字相对。但自对则不须避忌同字对仗,这是因为自对只分别在上联和下联中进行。一般来说如果上联出现同字自对,则下联亦应在对应处以同字自对。
如: 山西省朔县崇福寺观音殿联: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   
上联两个“救”字是动词,下联两个“大”字是形容词,所以上下联间是不对仗的,作者以同句自对来补救,即上联“救苦”与“救难”自对,下联“大慈”与“大悲”自对,而且这种自对亦算工对,可见句中自对是不忌同字对仗的。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看起来还有破律之嫌,但实质上是对格律的一种变通,因此,也是允许的。
    如: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夫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表面上看,上联“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下联却对之以“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似乎犯了对联格律中不规则重字之大忌,不过,以自对视之,它却又非常工整,所以,其实质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规则重字,是一种运用了自对手法的规则重字。
这些自对都突破了单纯上下联对仗的不少局限,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多方便。
只是对自对作解释而难见“我见”。12分
君子坦荡荡说见利忘义就不见义忘利,敢重色轻友就不重友轻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主题
118

3777

帖子

9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顾问

一介樵夫

Rank: 9

UID
17224
经验
7735 点
威望
99 点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2
6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22:33 | 只看该作者
五号评委

殿试一号卷(总分58分)
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北以南名,看功过几人,万里烟云回甲午;
洋为中用,抚古今一瞬,百年血泪励炎黄。
12分,表达不清晰
2、 题三星堆遗址
传说岂无稽,古国古城寻古史;
文明堪有继,新星新月耀新天。
11分,太浅显了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津生口舌淮南橘;
气壮山河塞北人。
10分,有些游离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对联创作思路简述》
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津生口舌淮南橘;
气壮山河塞北人。
看到这个题目后,我觉得有点像诗钟。扣题,但又不能犯题字。
句子早就读过,意思很明白。为了方便创作,我先联想了不少环境影响人的名句:
故近朱者赤,近墨得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傅玄《太子少傅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
另外,我还想到了自己生于北方,定居江南,经常被人家劝酒,并且声称北方人酒量都很好的。虽然这种刻板印象不尽科学,但也情有可原,因为各个地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地人的性格特点。
接下来,要确定布局了。
看题目的要求,最好是从积极一面来写,适合用正对。
为了更好的表达效果,最终选择了比兴的手法,先言物,再谈人,也算是流水对吧。
上比写橘生淮南,其甘甜美味如斯,令口舌生津。下比写塞北风情,造就一方气度恢宏人士。全联紧扣主题,对仗也较工整,且口舌和山河句中自对。
当然,这副作品肯定是不完美的,存在缺点和不足,希望能得到前辈高人的指点,以期更上一层楼。
12分、材料组织的不够充分

三、 论文(20分):
以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对联自对之我见》
摘要:
自对手法是对联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但对于它的有关问题大家争议颇多。本文主要谈一下对联自对手法的由来和利弊,仅供参考。
一、自对的发展史
自对是对联的一种变格,也叫当句、边对,是对联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于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虽是言诗,对联亦同。
自对并非哪个联家的理论创造,而是诗词还有更早的辞赋骈文的已有手法,只不过它刚好也适用于楹联而已。
例如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上下句的前一个分句就属自对。
近体诗里的自对尤以律诗居多,这是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给自对提供了天然的表演舞台。
如律诗大家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归纳为同字自对。而王维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则是紧密自对。
词曲中自对的例子也有很多,不再赘述。
自对由辞赋入诗,再由诗至词曲,最后渗入对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自对的手法自身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
二、自对在楹联中的作用
自对在古今楹联创作中应用广泛,益处多多。
它为对联提供了一条宽工转化之路,在有自对的部分,不仅允许词性相异,结构不同,甚至重字都可以不避,这就为上下联的对仗提供了极大的灵活变通的余地。
如岳王庙联:
天下太平,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特别是自对在中长联中的应用能够产生类似辞赋铺排的效果,大大强化了对联的整齐美、层次美和对称美。这在孙冉翁题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中可以深切的体会到。
三、把握好自对手法使用的度
自对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过犹不及,如果用得过多过滥,它也会影响对联作品的等级和境界。而经常使用自对,弃上下联互对于不顾,也是自身基本功欠缺的表现。联都网的著名联家月鸣泉管理员就在一个帖子里意味深长的说:“不可否认自身语言词汇的贫乏,也是造成自对泛滥的重要原因”。
总之,我们要注意有限制的使用自对,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上,再辅以一定的艺术手法,力求达到自然娴熟、不着痕迹的较高境界。
13分,认识没有体现出特色

殿试二号卷(总分69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斩长鲸之势而来,击涛横舸舰,拥四千战士风威,曾许亚洲名第一。
恃铁血之潮以赴,揭力挽狂澜,集甲午群雄浩气,永随黄海激鸿声。
14分总体还不错,对仗、承接上弱一些
2、 题三星堆遗址;

数十里古城秘宝呈来,看玉石青铜,海贝象牙,慢翻开蜀国辉煌历史;
五千年华夏文明追溯,证江承宗脉,名修其实,续写就九州灿烂篇章。
注:江指长江。长江同黄河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13分,不够简洁有力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良禽择木,孟母择邻,原来明智识时境;
与君子交,与善人处,自古亲贤养骏才。
15分,表达比较清楚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 题北洋水师”的创作思路
创作一个联,拿着题目,首先审题,明确题目,百度相关资料,从中了解北洋水军形成的历史背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最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的结局。另惊喜地发现百度里有一副当年壮观的海军图,加上记忆中的一副中国军舰与日本的船舰相撞击的壮烈画面,由这两副画面展开想像的翅膀。
审题之后就得立意,想过许多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产生出不同的立意。最后我选择了对北洋水师的赞美和最后全军覆没作对比,来表达对昏庸无能的清政府的痛恨(其中并未提及清政府)和吊古励今的感怀。
有了立意,然后是选材,材料必须和立意相关,紧扣主题。
最后就是表现手法,材料如散乱的珠子,试想过用自对或对比,反问的手法,但修改的结果却任何手法都未能用上。我想不用任何手法也是成联表现手法的一种吧。
写完之后,反复阅读,发现气脉不畅处,再进行修改。另外,也想过出新,但水平有限,还是没能翻出新来,最后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15分,思路清晰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本文因为字数限制,所举例子多来自《清联三百副》,以便于读者查找。)
关于对联的自对,已经很多人发表过自己的认识或见解。在这里我也谈谈自己对自对的一点浅见。
自对是成联的常用方法,就是上下联内相同的位置上,上下联句中各自形成对仗,即使自对部份在上下联中对仗欠工或不工,也算是工对了。
自对在诗词歌赋或对联中的运用相当广泛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们写联的时候,在对仗处要想工对却又难以达到神形统一,若能运用自对,可使对联的对仗得以放宽,变得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创作手法更加丰富,不必囿于联句的对仗,从而使对联的意境表达更加完美。
在长联中,因为上下联的字数较多,要上联下联工对相对短联更加不易,如果是单比几十甚至上百字以及更长的对联,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能还得对照着在上下联的位置来寻找它的对仗部份,如果没有运用自对,就算写得十分工整,读到最后也许就如读散文一般了,而少了对联所独有的对称美。长联中如果巧妙运用自对,可使读者耳目一新,如闻乐章,妙趣无穷。
自对不仅仅在长联中运用,短联中使用自对的也相当多。自对可按自对部份所在的位置分为句中自对(即当对句)和句间自对(即邻句对),也不乏两种方式混用的。自对还有着别的分类方式,这里就不一一细分了。
我们试着把构成自对的单元称为元素,那么自对中的元系可以是字,词、词组、短语或句子等。
1、字是构成自对的最小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13《憩云楼》,再如一个最短的运用自对的联《清联三百副》之224《风洞联》 ,这里可以看出自对和对联的长短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长联短联都可以灵活运用。
2、以词为元素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183《沧浪亭》
3、以短语或词组为自对的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96《五咏堂联》,这个例里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是:含领字的对联,领字不计平仄,也不计在自对元素内。
4、以句子或词组为自对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206《江心寺楼》
5、多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250《榕阴山馆》,此联中有当对自对也有邻句自对。此例句句都含有自对元素。可见自对运用的灵活与巧妙。
当然自对的组合方式还有许多,这里就不再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在网络中查找。
自对的元素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两个元素自对,也可以是三个元素甚至更多。前面所举例中,自对元素均为两个。下面再列举三个及以上的对联,以方便认识。
1、三个元素并列,以字为元素。如李啸村赠郑板桥之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2、三个元素并列,以词为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53《自挽联》鲍桂星
3、多个元素并列,如《清联三百副》之107《碧山书屋》,自对的元素为九个。这里特别提醒下,最后一个元素,比前面的元素多了一个字,即不等量自对。
不等量自对,就是对仗元素的字数不相等的自对。工对的对联中要求上下联对仗的元素的字数必须相等,但在自对中,对仗的要求就放得比较宽了。如《清联三百副》之145《自题联》 。第一、二元素为两个字,第三元素为三字,多出一字来。(目前还没有找到多出两个字以上的例子)
还有一种特殊的自对,即扇面对。前人解释为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把它运用到对联中,便可以视为自对的一种,个人认为可以理解为两个词组或句子作为一个元素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274《题襟馆》。
重字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199《赠园丁》 ,这里整联中复辞手法,每个字都重复使用,且上下互对也十分工整。不得不让人叹服复辞与自对并存的巧妙所在。
另外隔字对,也是比较特殊的自对之一。即自对元素间有字相隔,如《清联三百副》之99《自题联》,自对元素中间隔了两个字。
自对在对仗上是放得比较宽,就是对联禁忌之不规重字,也可以大胆破格而为之。如《清联三百副》之238《文游台》。
从上面的各种例句中,可以看出自对的元素主要是以并列结构存在的,自对元素的位置可以互换,当然也可以其它非并列结构存在,比如主语和宾语,但相对比较少。
自对是对联中非常实用的技巧之一,但我们不能说作联就必须自对,还须要根据立意和表达的需要来灵活运用。千万别走进逢联必自对的误区,切忌随意滥用。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并灵活运用自对,来满足我们欣赏学习和创作对联的需要,提升我们的创作水平。
12分,总体表达还不错,有自己的见地,是不是字数太多了
殿试三号卷(总分68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政府无能,总督无方,终致使苍天无眼;
    士兵有血,统军有种,尚挣回民族有魂。
12分,缺乏深度
2、 题三星堆遗址:
    玉石点津,青铜铸树,骤令东风沸西蜀;
    星辰拱月、泉坎饮狮,始知地下有天堂。
13分,有的词无来历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孟母三迁,遂令子舆成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范公一语,直教晦叔作魁儒。
15分,能清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创作思路:
    一副对联的创作,应从方式合理、取象稳切、对仗协调、格律权衡和主题深化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1、以哲理性的句意成联,多数人可能会选择反对法,以从正反两方面,更深刻地挖掘和揭示主题。但在这个主题中,反对法可取的象相对缺少代表性,也有偏离主题之虞,所以个人最终选择了正对法,从而也决定了行联的方向。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表达的是顺境与成才的关系,因此取象范围比较固定,“孟母三迁”与“欧吕讲学”是比较著名的案例。下联之所以不选欧公而选范公入联,是因为范公与上联的孟母同为事件的外因。在取象上,不仅要注意反映主题,而且要注意人物和事件的对应性。
    3、前二分句的自对将在第三题中说到,比较满意的是“亚圣/魁儒”这个对仗的亮点。
    4、前二分句的自对格律,是一个复辞格,分别为“中仄中仄/中仄中平”和“中平中仄/中仄中仄”。因为这个格律与目前流行的律不太相同,所以构思时曾一度犹豫过,但最终因为对主题有益而留下了。
    5、前二分句为铺垫,后二分句是升华。如果没有铺垫,则后二分句就会显得苍白;如果没有升华,则前二分句只是空洞的说教;铺垫与升华的结合,使得成联情理交融,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布局上来说,从前后分句的承接上着笔,是创作思路的重点;而上下联的关联,则是表现主题的关键。
12分思路还比较清晰,超字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从对句方式来说,对仗分为正对、反对、串对、借对和自对五种。自对是横向相对,与前四种纵向相对截然不同,因此在联界目前还存在着争议。
    我们知道,对联的表达方式经常用到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寓情、咏物言志、融情于事、融情于理等方式。这些表达方式中,通常会使用上联言实、下联言虚的路子,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到自对方式。例如:
题黄艺博微博事件:
    以非常手段、搏非常关注,谁鉴其心?一介平民,为儿不惜千夫指;
    由稽滑新闻、看稽滑风情,何堪此世!无聊博客,因利频磨两面刀。
    而在成语、谚语、俗语入联的情况下,自对的使用更是不可避免。例如:
题“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孟母三迁,遂令子舆成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范公一语,直教晦叔作魁儒。
    这些说明自对存在的必要性。
    自对有着非常强大的灵活性,少则二字自对,多则长篇自对。例如:
题邯郸黄粱梦吕仙祠卢生殿: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这里的“功名/少长”为自对,分别只有二字。
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略)
    这副名联,分句自对占据全篇近三分之二。
    自对的格式非常丰富,如字自对、词自对、句自对,单独自对、多重自对,带领字的自对等等。而最有代表性的,则是“虾须对”,亦即前二个分句自对,后一个分句用其他对句方式;或者相反,前一个分句用其他对句方式,后二个分句自对。例如:
题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
    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
    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坐画图间。
题浙江贡院: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当然,作为极端的例子,有些对联有通篇自对的情形,还是值得商榷的。例如:
挽袁世凯联:
    总统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
    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
作为对句方式的一种特例,自对具有必要性、灵活性、丰富性,它不仅能让对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且用它灵活多变的风格,让虚实相结合,让情景相融会,让情理相通融,让物理相贯通,使对联的创作更加得心应手,使对联表达的内容更有观赏性、实用性、教育性和启发性。
16分

殿试4号卷(总分65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忆昔扶今,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强兵富国,仍需要坐而论道起而行
10分
2、 题三星堆遗址;
纵目神州,气吞牛斗,壮美恢宏,睥睨青铜时代
骋怀宇宙,感应天人,幽微玄秘,化生上古文明
13分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辨异缘于水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行还在个人(今音)
14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题北洋水师联谈创作思路
忆昔扶今,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强兵富国,仍需要坐而论道起而行
1、了解命题背景,选择要表现的主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为挪用海军军费、军纪松弛官兵懈怠腐化、未制定战略及战术失当等。但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国民性。我们的民族不是单一民族,对外族的同化能力强,但凝聚力差,非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很难协力同心。我想从这里寻找突破口。
2、抓住特点进行构思,下功夫修改。开始我是想到“一盘散沙,难支朽木”,喻一支毫无战斗力的军队难以支撑腐朽的清王朝,后对了“百川赴海,谁铸金瓯”等等,一直对不出满意的下联。后仍回到国民性上面,想到国人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这就有了上句。然后又联想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光说不练耍嘴皮的多,实干的少,因此有了“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后又想到当今之国力,关联到当年的“富国强兵”,经过修改敷衍而成全联。
14分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对联自对之我见
对联是以对仗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形式。而对仗从根本上说就只有互对和自对。互对就是上联、下联同位字词相互对仗;自对就是上联、下联内自为对仗,也叫当句对,边对、自行作对、各自为对。正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所说:“先在出句里用并行语作成颇工的对偶,然后在对句里也用并行语作成颇工的对偶。这样,既自对又互对,虽宽而亦工。”
一、自对的分类
陆伟廉先生认为:“据自对句之修辞学形式,可分为排偶自对、对偶自对、排比自对;据自对句相数之多少,可分为单相自对、多相自对;据出句、对句之奇偶,可分为单句自对、双句之对。”(《对联》1986年2期)另有将自对分为同句自对(句中自对、词语自对)和邻句自对(句间自对、句子自对)的;有分为等字数自对、不等字数自对的;有分为上下联互对的自对和上下联不互对的自对等等。
个人倾向于简单的以字数多少分类的方法:即一字自对、两字自对、多字自对。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
多言即少味,无欲斯有为。
四诗风雅颂,三星日月光。
二、自对的特例
字数不等的自对,即不等量自对,是自对的特例。此种自对中,自对的字数不同。王力《汉语诗律学》中也有论及, “如系五言,往往是上两字与下三字相对,如系七言,往往是上四字与下三字相对,这样,虽然在字数上不等,在意义上是颇工整的对仗”。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
三、自对的重字
上下联互对,一般忌同字相对。但自对则无此避忌。自对的重字又分为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规则重字即上、下联出现重字的位置相同。如: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湖北汉阳伯牙琴台联)
不规则重字上下联出现重字的位置不同。如: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沉。(左宗棠挽林则徐联)
四、自对的作用
综合多种说法:
1、自对是强化对仗美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长联,长度越长,在阅读欣赏时越难感受到上下联对仗的美感。
2、自对在上下联间对仗不工或不对仗的情况下,可起到补救作用。
3、丰富了对联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使对联活泼变化,多姿多彩。
五、关于隔句对的讨论
隔句对又叫扇对。这是从律诗中借用来的。曾伯藩《对联作法》认为是“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局与第四句对。”如:
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可兴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
李文郑《对联基础知识》认为“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是隔句对,我认为是不妥的。首先隔句对是自对,即是说是在上联或下联之内的对仗。如把有两个分句上下联的互对都算作隔句对,无疑过分扩大了隔句对的范围。其次,隔句对的1、2、3、4分句字数也应该相等才能符合“扇对”的本意。
14分
五号卷(总分69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悲尤过!斡旋自辱,嗟铁甲吁谟未就全军覆,瀚海惊心,时时风力似兵力;
壮不足!伏匿难全,耻弱国构衅必亏残壁倾,英魂赍志,夜夜潮声如炮声。
14分
2、 题三星堆遗址;
三星伴月,承载中华发轫,惊通天神树、霸世青铜,欲诉千年深邃史;
四海寻川,探究巴蜀先哲,悟纵目蚕王、肇基金杖,辟开首代盛明国。
15分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鸥水相依,蓬赖麻直,沐仁浴义熏陶品性;
芝兰作伴,日濡月染,怀质抱真成就贤良。
14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题北洋水师》创作思路: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谓悲壮。然我觉得可悲甚过,壮却不足!造成如此可悲下场的原因多种,是国人必须反省引以为戒的。当年大清帝国相当于用白银铸就的铁甲舰队,虽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然虚有其表,如纸老虎。一味弃战保船,不求战机,结果“英豪未显身先死”,跟创建者李鸿章只重斡旋自保一样自取其辱。  当年海上霸主地位的北洋舰队远大宏伟的谋划尚未成就便覆灭,枉有涂饰却无重绩!究其原因:用人不当、指挥失误、内外腐败、海路脱节、一味伏匿,贻误战机……在封建土壤上想构建一只纪律严明、协调一致、作风优良、团结互保的舰队是很难的。想必瀚海亦惊心,时刻记得当时的惨烈,总把风力当成兵力吧;北洋水师虽有将士英勇战死牺牲,但大部分将士只求自保,只有一次黄海海战敢于直面敌人,然后勇气顿失,消极伏匿,应引以为耻。多个将领选择自杀,只悲不壮。大清帝国的软弱无能让人感到耻辱,每有构衅必吃亏,割地赔银,江山残壁,当年战死海底的将士们会英灵不散遗恨不已,犹怀抱着志愿,将夜夜的潮声当成炮声,想雪此恨。首开观点,中间夹叙夹议,尾回归文学表现手法。
13分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 自对之我见》
       自对是对联创作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多分句长联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技法。对联的特色是对仗美,对仗亦是对联格律的最基本要求,反映着对联的本质特征。而自对,便是强化和灵活变通对仗美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自对技法,能灵活降低上下联对仗局限,便于分类表述,使表意更清晰完整、笔法表达灵活、结构不呆板、句式富于变化、增强气势、语言更富可诵性等效果。自对实质起到了变通和补救的作用,让对联创作具有了灵活性,因而更富有了生命力。
       所谓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存在对仗关系。掌握了自对,就掌握了对仗的灵活性,起到了变通和补救的作用。例如:
       石上清泉,松间明月;
       山光鸟性,潭影人心。
       这首对联全联当句对,上下联虽然不相对,但当句对极工,读来不影响对联的对仗美感。上下联两分句并列铺陈,上联完整勾勒出一幅画面,有了时间和空间;下联化用古诗,含义隽永。此联仍然视为工对。
       掌握了自对,尤其是多分句自对所形成的排比句式,其对仗特点一目了然,增强了气势,语言更具有可诵性。例如孙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世,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云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祗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幅著名的长联突出地运用了分句自对,从“东、西、北、南”和“汉、唐、宋、元”能一目了然其对称式排比自对手法,读来条理清晰一脉而下,彰显气势朗朗上口。长联倘无自对,首读时难有对仗美感,只有再读时,把上下联逐句对照,方见端倪。所以长联自对最为普遍。
       掌握了自对,便于分类表述,使表意更清晰完整,和谐统一。这一点从上面的长联亦能看出,上联自对状景,下联集中写史,脉络清晰,便于解悟。再看例联:
       绝妙朋游,有明月一杯,好山四座;
       是何意态,看大江东去,秋色西来。
       这是成多禄先生题吉林北山玉皇阁联,运用了当句对:即“明月一杯”对“好山四座”,“大江东去”对“秋色西来”。上联状景描实,一幅画面完整地呈现出来;下联写意借虚,咏怀于无形。这两组词语并列在一块,即承接得好,表意完整,又呈现出一种气脉,相辅相成地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语义连属不呈断裂,读来顺畅并直接呈现出对仗之美。
       掌握了自对,使句式富于变化,结构不呆板,让表达更灵活。例: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上下联“横郭、绕水”与“芙蓉、杨柳”结构虽不相称,但自对工整,读来感觉错落有致,灵动相谐,并不觉得有憾。可见自对是对仗的灵活变通,避免了呆板的上下对仗局限。
       总之,我认为掌握自对技巧是拓宽了对联创作的道路,赋予了对联的灵动和生机。对于撰联者来说创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不会受呆板对仗之局限而害意。把不是同一范畴的字词按自对变通补救,让表意如行云流水一贯而下,会使内容和气势更具有合理性。所以,自对是对联创作的重要手法,对于创作者大有裨益。
13分
六号卷(总分69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思甲午风云,艨艟烟灭,将士血流,壮志难酬空叹恨;
看中华疆域,东海舰驰,雄鹰翅展,英灵当慰自欢歌。
13分

2、 题三星堆遗址;
上下五千年历史,铜像蚕丛,鱼凫王杖,溯民族源起;
纵横十几里方圆,三星伴月,一水绕垣,又杨柳初萌。
14分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蓬在麻间直,橘移淮北衰,未许忘择邻孟母;
塾中自近儒,山里堪闻道,从来传墨子悲丝。
14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题北洋水师;
思甲午风云,艨艟烟灭,将士血流,壮志难酬空叹恨;
看中华疆域,东海舰驰,雄鹰翅展,英灵当慰自欢歌。
北洋水师是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后来由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致使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未能进行。导致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甲午风云》就是描写这一战争的一部影片,观看时的激情和最后的无奈、愤恨至今记忆犹新。上联就是截取甲午海战中的一个片段写出来的,在日舰围攻下,北洋水师的巡洋舰最终沉没,官兵壮烈牺牲。那时,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中国人建设强大海军的壮志难酬。
北洋水师这一番号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北洋水师誓死保卫中国海防和人与战舰共存亡的精神永存,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经过一代代中国人的奋斗,现在的海军已经能够担负起保卫祖国海防的重任。
下联宕开,写现在的海防,现在中国不仅有驱逐舰等,已经拥有航空母舰,从海面,从空中形成立体的防护。
下联的最后一个分句呼应了上联,北洋水师官兵的英灵如若知道现在中国已经拥有强大的海军,在九泉之下也当欣慰得欢歌了吧。
14分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属于对仗的一种,对于对联的写作和欣赏,尤其是长联,帮助很大,是一种很好的对联技巧。
在欣赏联的过程中,对于自对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采用自对的手法,可以使句子显得灵动而富感染力。
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可以使对联的句式多样化,笔法灵活,从而达到表意清晰、结构不呆板、语言可诵性强等目的。
如:
何处觅桃源,皆言瑶岛初妍,枝横山里,香飘天外;
云中藏酒肆,每教游人大醉,花下吟诗,舟上飞歌。[江苏张修顺]
这副联描写的是一个风景区,联的最后两个分句采取了自对的形式。“枝横山里”与“香飘天外”、“花下吟诗”与“舟上飞歌”自对比较工,但上下联之间,就词性和语法结构的对仗而言,基本不相对。
这样的处理使整幅联尽显灵动,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写联时,为景色所陶醉的激情飞扬的心态。
再如: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王十朋题江心屿江心寺联)
这幅联是第1、2分句采取了自对的形式,从而把“江心寺”的风景写活了,增强了对联的感染力。
(二)自对可以丰富对联创作的方法和手段。
联中自对部分可长可短,位置可前可后,既可以是比邻相对,又可以是非比邻相对,因而能起到比较灵活的变通作用。引入对自的同时,也可以同时引入排比、铺陈等修辞手法。能极大地丰富对联创作的方法和手段。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需要,选择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从而更好的表达主题。
如: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鄂比赠曹雪芹联)
其中,“远富近贫”“疏亲慢友”之间,不仅各自在单句中存在对仗,而且上下联之间对仗也很工整。这种“兼用相对式自对”,使对联整体上对仗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称美。
这样的处理使得整幅对联显得较为稳重。
再如:
四面荷花 三面柳;
一城山色 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荷花”“柳”都是植物,“山色”“湖”属于地理小类,在这种自对中,自对词语的数量不同。属于“不等量自对”。
如此更好的表达了大明湖秀丽的自然景观,观此联,仿佛人已置身其中。
(三)自对的灵活运用,能增加对联的不对称属性。
明人胡应麟指出“对不属则枯,太属则板弱。二联之中,必使极精切而极浑成,极工密而极古雅,极庄严而极流动,乃为上则。”
今人孙逐明先生在《从修辞角度探讨对偶形式法度》一文中也指出“对称与不对称的巧妙组合才是对称美的真谛”提出“不是越工越美,工宽有机结合最美。追求工细容易遏止勃勃生机。”
自对则能将对联的“不对称”属性放大。从而使对联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产生出一种和谐的美。
如: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永顺县雅丽书院门联)
于进步中求退步想;
在忙时节作闲时游。(田东谿联)
总之,自对是对联写作过程中的一种手法,掌握这种手法能够化解长联写作过程中对仗要求难度,并且可以丰富表达主题的方法。
14分
七号卷(总分79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黄海翻涛,君不见虎贲炮舰,雄冠亚欧,岂止威名传后世;
残阳喷血,最难忘甲午风云,纵留耻辱,未输铁骨给长城。
16分
2、 题三星堆遗址:(今音)
断壁残垣惊世界,大梦五千年,听凭沧海化田,直将兴废埋成古;
现身说法证文明,长江一万里,竟与黄河同样,横淌乳汁也是娘。
16分
3、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君不见左邻拔地,右舍钻天,进退之间,立身难免和其正;
无怪乎孟母迁居,管宁割席,是非之际,有志岂能随遇安?
17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选取命题3:以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君不见左邻拔地,右舍钻天,进退之间,立身难免和其正;
无怪乎孟母迁居,管宁割席,是非之际,有志岂能随遇安?

审题后,思路脉络概如下:
1.【立意取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乃“和其正”,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故而联作必须阐明一个道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不可忽视,不可老气横秋地“随遇而安”。进而联想到孟母三迁、管宁割席的典故。至此确定“立身、和其正、随遇安”的【关键词语】。2.在几番尝试【切入章法】后,确定通联以①顺叙②白描笔法起句,近距离正面切入“蓬生麻中”画面,以 “和其正”承接,然后下联转用以上典故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反诘论点结句。如此,则上比切图切题,下比出图而不离题。上下比采用单边自对;双边亦各走起承转合路线,均利用分起式起句:在一二分句起句的基础上,三分句承转延续,四分句合结。3.【炼字润色】斟酌领字,以通联脉;推敲动词,精准表达。
15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就是对联单边自行对仗。在长联中广泛应用,是一种很好的对联技巧。其实质是对基本格律的补充和变通。
以下就自对的几种形式作以概括。
一 句中自对:一句之内前后词语自行对仗。
1 单字词自对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天”和“地”是名词,“有”和“无”是动词,句内工对,上下联宽对。
2 双字词自对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佑民。
  “黄蕉”“丹荔”自对,“福我”“佑民”自对。其结构不相应,上下自然不对仗。但因自对的词语词类相同、结构相应,故工整。
3 多字词自对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诗”“书”“画”三字自对,“归”“去”“来”自对。
4 不等字自对
     风正民心顺,人和国事安。
“风正”对“民心顺”;“人和”对“国事安”。前后字数为二和三。字数不等,但结构相应。下联亦然。
5 隔词自对
      是一原非一,无为便有为。
“是一”“非一”自对;“无为”、“有为”自对。中隔一字。
可见句中自对形式灵活多样。
二 句间自对:多见于长联,单边内分句间成对仗。上下联间的对仗在词性和句法结构上较灵活,可相对,亦可不相对;自对分句有些有重字,重字大多规则,也有些不规则。此外,句间自对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自对分句可以两句、三句甚至排比,
苦命不觉苦,负手而吟,一笛风、一袭月、一壶酒;
俗人未免俗,余程依旧,养份癖、养盆花、养个家。
     此属规则重字,三四五分句自对,上下不相对。
2 自对分句字数可等可不等。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
规则重字,三个分句构成自对,但第三个分句字数和前两个不一样,上下不相对。
3 隔句自对
小忍构奇思,三落三升,大略定航向;
     平心描特色,一开一革,妙笔谱华章。
一、三分句隔句自对;上下联相对。
4 一联之中亦可多次分句自对
李白呼酒,杜甫思屋,块垒于今消不得,许我狂、许我狷!
坡老悲欢,范公忧乐,书生自古多无状,谁在后、谁在先?
一二分句自对,四五分句自对;上下均不相对。
   总之,句间自对须工仗,上下可灵活;王力先生在《汉浯诗律学》中说过;“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 我认同这一观点。
关于重字,应尽量做到句内规则,且上下在同一位置。自对句子间平仄尽量相对,有重字的自对平仄可放宽——不以辞害意。
自对笔法灵活,可以把不同词性、不同结构的词语组合在一副对联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可使整联或起伏有致、或大气磅礴、或余韵不绝。。。其表现力不言而喻。
15分
八号卷(总分82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一艘钜舰,为中兴而进,问谁人怯懦求全,俾驱倭靖难心,只换来掩入波涛,沉于屈辱;
漫海血腥,流青史未干,教我辈安危惕厉,对觊土窥疆者,直须放千钧霹雳,万丈雷霆。
17分
2、 题三星堆遗址;
十数里尘封渐启,却犹蒙神秘面纱,问西蜀之间,谁布下三星迷局?
几千年足迹深沉,若相论文明海拔,则中原以外,又挺来一座奇峰。
17分
3、 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兹事譬如橘枳,虽是同源,却淮南淮北一分,相似其形,相殊其味;
初心易入赤朱,既行斯世,须知恶知良而择,与贤人近,与善人居。
18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三星堆遗址联创作思路
看到题目,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三星堆的神秘和高度文明,有人说过,第一印象往往是最触动人心最引发共鸣的东西,因此我确定了以这两方面作为创作主线。
接下来是精拣资料,找到有助于表达主线的元素,并将其有机的组合成联。首先我了解到了三星堆的规模、地理及其主要出土文物青铜面具,并由面具想到了面纱这个关键词,同时也了解到遗址发掘时间短,文明独特,尚有诸多不解之谜,如文明的发源,文明为何突然消失等,就好像蒙上了一层层面纱,扑朔迷离,正等待世人慢慢揭开,因此有了一个围绕着迷而展开的上联。因早早确定了主线,故下联和上联的创作其实是同步的。虽然代表三星堆的元素很多,但我只择取了其代表了长江文明的源头,与中原黄河流域的文明遥相呼应这一点。它就像在地下深埋了几千年的一座高山,与中原的文明之峰相峙而立。据此,最终完成了整联的创作。整联创作速度比较快,可以说率先确定立意和主线,并据此精拣资料元素对于成联的创作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
15分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手法,由来已久,其在诗词曲赋中也有大量运用,是格律文学中被运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仅就对联中的自对概念及基本要素进行浅探。
  一、自对概念定义
关于自对,联界看法大体相同,却缺乏一个公认的准确定义。《联律通则》也只简单称之为当句对。笔者认为这种称法并不严谨,因对联单比可含多个分句,某些超长联单比已如一篇完整的文章,称为“当句对”会让人误以为自对只存在于单个分句中。因此,笔者对自对进行如下定义:所谓自对,是指对联单比内某处或者多处自行对仗,而另一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的对仗方法。
另外,自对中的相关术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统一和定义,以下使用到的一些术语,请详笔者附录论文《楹联自对浅探》。
二、自对的基本要素
在众多关于对联自对的学术文章中,均未提及自对的基本要素,因此,笔者试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并参考《联律通则》对联基本要素,提出自对的基本要素,分“自对相基本要素”及“自对单元基本要素”两部分进行阐述。
(一)自对相基本要素:
1、相数相等。存在自对的联中,上下比各自包含的自对相总数相等。如例1:
[,此地有[
[,是日也[
此联上下比自对相数均为二,两者相数相等。
2、相位对应。相位即自对相位于联中的位置。上比为自对相的位置,其下比也必须是自对相,两两对应。如例1。
3、相性相同。存在自对的对联中,同位相相性相同。同位相即上下比对应位置的两个自对相。如例1,上比[游目|骋怀]与下比[仰观|俯察]即为同位相,两者均为邻位自对。
4、字句对等。同位相间字句数必须相等,如例1。
5、平仄相对。同位相尾字平仄必须相对。如例1,“怀(平)”对“察(仄)”,“岭(仄)”对“清(平)”。
(二)自对单元基本要素:
1、字句对等。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字句数相等。如例1,首分句,上比一单元“游目”与下比一单元“仰观”均为两字,余者同理。
2、词性对品。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如例1首分句,上比自对单元为“游目”和“骋怀”,游、骋均为动词,目、怀均为名词;下比自对单元为“仰观”和“俯察”, 仰、俯均为动词,观、察也均为动词。同时,上下比同位置的自对单元,词性可以不对品,如“目”对“观”,一个为名词,一个为动词。
3、结构对应。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相互对应,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等。如例1首分句,“游目” 和“骋怀”均为动宾结构,下比“仰观”和“俯察”均为偏正结构。同时,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允许其结构不对应,如例1“游目”为动宾结构,下比对应位置的 “仰观”则为偏正结构。
4、节律对拍。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其语句节奏应保持一致。如例2:
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
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
本联单比自对相内,自对单元均为二二节奏,节奏一致。
5、平仄对立。指同位相中,上下比对应的自对单元处,其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应该相反。如本文例3:
(甘霖成|瑞雪)—>节奏点:霖(平)|雪(仄)
(百岭见|千娇)—>节奏点:岭(仄)|娇(平)
6、其他,单比内自对单元的节奏点平仄交替问题及形对意联的问题,均纳入全联考虑,不单独作为考量自对单元的基本要素。
三、尾声
限于篇幅,本文只能重点阐述笔者对自对基本要素的一些思考,对于自对理论体系来说,只是冰山一角,谨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促进广大楹联爱好者对自对理论进行更加深入而完整的探索和研究。
15分

附录:笔者论文《楹联自对浅探》
楹联自对浅探
对联是一种以对称美为根本的格律文学,除了一般的对仗方法外,还有一些对基本对仗进行丰富、补充及变通的特殊创作手法:如自对、借对、意对、蹉对等。本文仅就自对这一创作手法谈谈笔者的一些浅见。
自对的手法,由来已久,其在“诗、词、曲、赋”等格律文学中也均有大量运用,可以说是格律文学中被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创作手法,但限于篇幅,本文只对自对在对联创作中的一些运用要点进行论述,余者不再赘述。
    一、自对概念及相关定义
关于自对的概念,广大联友基本都有个大体相同的看法,但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定义。对联格律的权威规范《联律通则》里,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而只是简单的称之为当句对。笔者认为这种称法并不严谨。因为一副联由两个单比组成(没有将之称为一句联的说法),而每一比中又可包含多个分句,有些超长联单是一比就好似一篇完整的文章,所以,称之为“当句对”会让人误以为自对只存在于单个分句当中。因此,笔者试着对自对进行如下定义:所谓自对,是指对联单比内某处或者多处自行对仗,而另一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的对仗方法。
另外,关于自对的研究,虽然已有不少论文专著,但对于自对中的各种术语均缺乏统一或没有定义。为了更好的阐述笔者的观点,笔者在此尝试着对这些术语进行统一和定义。
(一)将对联中各组无法与同比其他组自对再次形成对仗的自对,定义为一个“独立自对相”,简称“自对相”或“相”。由此看出,同比内的自对相之间是不能再形成自行对仗的,但上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之间可以形成对仗,也就是俗称的上下互对。如:
例1、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为了更加直观,本文中联内自对部分均用文字加粗表示,从例1的分析可以看出,下比包含两个独立自对相,分别是(仰观俯察)与(天朗气清),两者之间无法再次形成对仗。虽然上比(游目骋怀)和(崇山峻岭)之间可以视为宽对,但只要上下比的其中一比两组或者多组自对无法再次形成对仗的,其另一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组亦相应的视为两个独立自对相或者多个独立自对相。
(二)自对相中各自成对的部分定义为“同级自对单元”,简称“自对单元”或“单元”,位于首位的称为第一自对单元,简称一单元,位于次位的称为第二自对单元,简称二单元,依次类推。自对单元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自对单元不能单一存在,也就是说,一个自对相里必须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对单元才能成为自对相,从而形成自对。
如例1,第一自对相即“(游目|骋怀)”中包含两个同级自对单元,分别是第一自对单元“游目”和第二自对单元“骋怀”,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组成一个自对相。两个单元间用“|”分隔,其余自对相同理,不再赘述。
(三)单比只包含一个独立自对相的,定义为“单相自对”;单比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独立自对相的,定义为“多相自对”,按照自对出现的顺序,上比第一组自对称之为“上比第一自对相”(简称“上比第一相”),第二组自对称为“上比第二相”(简称“上比第二相”),依次类推,下比如是,称为“下比第一相”、“下比第二相”等等。
如例1,单比包含两个自对相,就属于多相自对,也可称为双相自对或两相自对。
(四)一个独立自对相内部不再包含自对相的,定义为“单级自对相” ,简称“单级相”,反之,一个独立自对相内又包含自对相的,定义为“多级自对相”,简称“多级相”,为了方便区分,多级相内被包含的自对相不再称为独立自对相,而称为“单元自对相”,简称“单元相”。位于多级自对相最外一层的单元自对相,定义为“一级单元相”,简称“一级相”;如果其内一层还是单元自对相的,定义为“次级单元相”,简称“次级相”,依次类推,位于最内一层的自对相,定义为“内相”,内相中不再存在被包含的自对相,也就是说内相必须是单级自对相。在计算整联独立自对相的数量时,一个多级自对相中不管存在几级单元自对相,此多级自对相都只能算做一个独立自对相。
为了更好的解析以上定义,笔者将例1中的联与苏州拙政园联合并为一联来进行分析示意,忽略其间联意无法承接的部分,只从形式上解析以上各个定义:
例2、苏州拙政园联: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
例3、合并苏州拙政园联与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此地有[崇山|峻岭];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是日也[天朗|气清]。
首先,此例联上下比各包含三个独立自对相,分别用符号“[]”表示,其中,一二分句为一个多级自对相,第二第三个自对相均为单级自对相,故此例属于多相自对,共有三个独立自对相,也可称为三相自对。再来看看一二分句组成的这个多级自对相,其中一级单元相为(脂粉简编)和(冠缨图史),两个单元相形成自对,用符号“()”表示;其中次级单元相分为<脂粉>和<简编>,<冠缨>和<图史>,单元相两两形成自对,用符号“<>”表示,由于本级单元相已经不再包含自对相,而只包含自对单元“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故这个多级自对相的次级单元相即为此多级自对相的内相,并由此可见,自对单元的最小单位可以小到一个字。另外,从此例亦可看出,单元相既具有自对相的特点同时也具备自对单元的特点。
(五)自对的创作手法,在对联创作中,尤其是长联、超长联的创作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同时,自对与通常的上下联互对,又可以并行不悖,而且往往同时存在的。如例2,单比既有自对,上下比之间也可以形成两两互对。这种自对互对兼用式的自对,从全联的整体对仗效果看,使对联整体上对仗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联的对称之美。可以说,因为有了自对,不但丰富了对联的对称之美,同时也拓展了对联的创作手法。下面再举一个上下联不形成互对的范例,如本文例1的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上比第一自对相“游目骋怀”与下比第一自对相“仰观俯察”并不对仗, 上比第二自对相“崇山峻岭”与下比第二自对相“天朗气清”亦不对仗,但上比第一自对相 “游目”与“骋怀”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第二自对相中,“崇山”与 “峻岭”两个单元形成自对。下比对应上比,第一自对相中,“仰观”与 “俯察”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第二自对相中,“天朗”与“气清”两个单元形成自对。这样,上下比对应位置分别通过自对单元的对仗形成自对相,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二、自对及自对相相性的分类
对于自对,网络上存在着多种分类方法,有按自对在联中所处的位置分的,有按字数分的,有按自对次数分的,有按自对格局分的,等等,林林总总。笔者认为这些分法过于庞杂繁复,因此对自对的分类进行了相应的简化,将自对的种类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相自对,一类是多相自对。这两个定义在前文已有详细定义及示例,在此不再赘述。
相性即自对相的性质,根据自对单元在相中的位置,笔者将自对相的分类又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邻位自对相,一类是隔位自对相,一类是复合位自对相。
(一)邻位自对相,简称邻位相。自对单元两两相邻,中间无其他字词句相分隔的自对相,称之为邻位自对相。如:
例4、李啸村赠郑板桥联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本联单比只有一个自对相,因此属于单相自对;上比自对相(诗|书|画)由 “诗” “书” “画”三个单字自对单元两两相邻自对而成,中间无其他字词句分隔;下比自对相(归|去|来)由 “归” “去” “来”三个单字自对单元两两相邻自对而成。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字。
例5、肖大志撰佛教联
(心真|法假)
(识有|境无)
本联整比单相自对,自对单元“心真”与“法假”、“识有”与“境无”,相邻形成自对。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词。
例6、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联:
(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
(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坐画图间
本联亦是单相自对,上下比首分句与次分句各为一个自对单元,相邻形成自对。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句。
综合以上三个范例可以看出,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还可以是句。
(二)隔位自对相,简称隔位相,自对单元之间被其他字词句相分隔开来的自对相,称之为隔位自对相。例如:
例7、佚名联
甘霖成瑞雪;—>自对相为:(甘霖|瑞雪)
百岭见千娇。—>自对相为:(百岭|千娇)
上比自对单元 “甘霖”与“瑞雪”间隔“成”字而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百岭”与“千娇”间隔“见”字而形成自对。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语法结构为字。
例8、乾隆年间嘲讽联
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自对相为:(活佛|死鬼)
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自对相为:(东来|西归)
上比自对单元“活佛”与“死鬼”间隔“竟成”一词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东来”与“西归”间隔“不见”一词形成自对。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语法结构为词。
例9、顾文彬题苏州环秀山庄
幽栖此日重建,看峭壁垂云,闲扶短策,明波洗月,净濯兰缨,水边楼观先登,更将秋共远;—>自对相为:(峭壁垂云|明波洗月)及(闲扶短策|净濯兰缨)
俯仰十年前事,乍扫苔寻径,伛偻穿岩,拔叶通池,虚空倒影,眼底烟霞无数,都是昔曾游。—>自对相为:(扫苔寻径|拔叶通池)及(伛偻穿岩|虚空倒影)
本联单比分别包括两个自对相,因此属于多相自对。上比,自对单元“峭壁垂云”与“明波洗月”相隔分句“闲扶短策”形成自对,自对单元“闲扶短策” 与“净濯兰缨”又相隔分句“明波洗月”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扫苔寻径”与“拨叶通池”相隔分句“伛偻穿岩”形成自对, 自对单元“伛偻穿岩” 与“虚空倒影”又相隔分句“拨叶通池”形成自对。本联上下比共同构成两组隔句自对,自对单元两两像个,并交织穿插在一起的情况也被称为“扇面对”,是自对的发展和延伸,充分展现了自对灵活性的一面,手法高明,怡然可赏。
综合以上三个范例可以看出,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其语法单位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还可以是句。
(三)复合位自对相,简称复合位相,一个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既有邻位自对又有隔位自对的,称之为复合位自对相。例如:
例10、黄遵宪人境庐联: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自对相为:(三分水|四分竹|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自对相为:(五步楼|十步阁|百步长江)
本联中,上比一单元与二单元相邻,二单元又与三单元间隔“添”字,三个单元构成一个自对相;下比对应的,一单元与二单元相邻,二单元又与三单元间隔“望”字,三个单元也构成一个自对相,其中一二单元为等量自对,一二单元与三单元间为不等量自对,这两个概念将在下文提及。
(四)两种较为特殊的自对形式
1、不等量自对,从前文例子可见,大部分的自对相都是由字数相等的两个或多个自对单元两两对仗组成,这种自对称为“等量自对”。然而在对联的创作中,自对相中还存在着两个或多个自对单元字数不相等的情况,这种自对即称为“不等量自对”。例如:
例11、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四面荷花”与“三面柳”形成四字对三字的不等量自对,其中,单元节“四面”与“三面”还是等量对仗,单元节“荷花”与“柳”均为名词词性,两者形成二字对一字的不等量对仗。由此可见,不等量自对中的自对单元节字数可以不等,但其词性品类必须相同。下比同理,自对单元“一城山色”与“半城湖”对应的形成四字对三字的不等量自对。同时,此联上下互对也很工稳,是自对和互对同时存在的又一经典范例。
例12、慈利县吴恭亨自题居处联
(二分/诗景|八分/画)
(楼外/江声|天外/峰)
此联也是四字单元对三字单元的不等量自对,“二分诗景”对“八分画”,“楼外江声”对“天外峰”。上下比间,“二分”对“楼外”,“八分”对“天外”并未形成上下互对,是一种单比独立自对的不等量自对的范例。
例13、黄遵宪题人境庐联: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自对单元“三分水”与“四分竹”是等量邻位自对,它们与自对单元“七分明月”又组成了不等量的隔位自对,其中,单元节“水”、“竹”、“明月”字数不等,但均为名词词性。下比同理,“五步楼”与“十步阁”是等量邻位自对,它们与“百步长江”又组成了不等量的隔位自对。
对偶本来讲究句长相等,但从以上范例可见,这种长度不对等的自对同样存在着对称之美,并且别具一格,在一板一眼的字数对等的对偶中拓展了创作的手法,为传统对偶增加了灵动的趣味。同时,通过以上范例,还可以看出,不等量自对既可以以临位自对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隔位自对的方式出现。
2、排比自对,指在上下联中,单比至少有三句两两相临的自对单元连续铺排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对相的对联创作手法。排比自对如同文章中的排比句,具有排比修辞手法的特点。这种排比自对如同潮涌,后浪推进前浪,给人一种绵延连续的特殊美感,是强化语句气势的一种创作手法。如:
例14、佚名格言联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向高处立,|在平处坐,|从宽处行)。
此联上下比三个分句为两两相邻的自对单元,各自连续等量自对,单比形成一个排比自对相。
例15、成惕轩寿张怀九联
(匡世/以才,|树人/以学,|华国/以文章),岳岳不群,斯为楚宝;
(怡情/有菊,|益寿/有芝,|承欢/有兰桂),绵绵多祜,永纪王春。
此联上下比前二个分句等量自对,同时又与三分句形成不等量自对,共同组成一个排比自对相。由此可见,排比自对中既可以只存在着等量自对,也可以同时存在不等量自对。同时,排比自对的自对单元间必须连续的并列成排,所以,排比自对均属于笔者所定义的邻位自对。
三、自对的基本要素
笔者发现,在众多的关于自对的学术文章中,均未提及对联自对的基本要素,因此,笔者试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并参考现行《联律通则》对联基本要素,提出笔者认为的自对的基本要素,并分为“自对相基本要素”及“自对单元基本要素”两大部分进行阐述,如:
(一)自对相基本要素:
1、相数相等。存在自对的对联中,上下比各自包含的独立自对相总数必须相等。如本文例3: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此地有[崇山|峻岭];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是日也[天朗|气清]。
前文已述,本例为一个多级自对相和两个单级自对相组成,上比自对相数为三,下比自对相也为三,上下比相数相等。
2、相性相同。存在自对的对联中,上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相性必须相同。如上一范例,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均为邻位自对相。
3、相位对应。相位即自对相位于联中的位置,上比为自对相的位置,其下比也必须是自对相,两两对应。如上一范例。
4、字句对等。同位相间字句数必须相等。同位相即上下比对应位置的两个自对相,如上一范例,上比[游目|骋怀]与下比[仰观|俯察]即为同位相,两者字句数相等。上比首分句和次分句由两个四字分句作为自对单元形成自对,下比首分句及次分句亦然,两者字句相等。
5、平仄相对。同位相尾字平仄必须相对。如上一范例中,“史(仄)”对“名(平)”,“怀(平)”对“察(仄)”,“岭(仄)”对“清(平)”。
(二)自对单元基本要素:
1、字句对等。同位相中的对应位置处,其上比自对单元与下比自对单元的字句数必须相等。仍如上一范例,上比第一组自对相中,第一自对单元“脂粉简编”与下比对应位置的第一自对单元“糠秕礼义”均为四字一句,字句相等。其余部分同理。
2、词性对品。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词性品类详《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如本文例1: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以上下比第一自对相说明,上比自对单元为“游目”和“骋怀”,游、骋均为动词,两者相对,目、怀均为名词,两者相对;下比自对单元为“仰观”和“俯察”, 仰、俯均为动词,两者相对,观、察也均为动词,两者相对。同时可以看出,上下比相同位置的自对单元,其词性可以不对品,如“目”对“观”,一个为名词,一个为动词。
3、结构对应。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相互对应,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上一范例,上比第一自对相中,“游目”和“骋怀”均为动宾结构,下比“仰观”和“俯察”均为偏正结构。同时,因为单比已形成自对,故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允许其结构不对应,如上一范例中,“游目”为动宾结构,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仰观”则为偏正结构,两者结构不对应。
4、节律对拍。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其语句节奏应保持一致。节律的概念及分类详《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如:
例16:邹伏享题滕王阁联
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
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
本例中,上下比自对相内,自对单元均为二二节奏,节奏一致。
5、平仄对立。指同位相中,上下比对应的自对单元处,其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应该相反。如本文例7、例8:
例7、佚名联
甘霖成瑞雪;—>自对相为:(甘霖|瑞雪)节奏点:霖(平)|雪(仄)
百岭见千娇。—>自对相为:(百岭|千娇)节奏点:岭(仄)|娇(平)
例8、乾隆年间嘲讽联
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自对相为:(活佛|死鬼) 节奏点:佛(仄)|鬼(仄)
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自对相为:(东来|西归) 节奏点:来(平)|归(平)
6、其他,单比内自对单元的节奏点平仄交替问题及形对意联的问题,均纳入全联考虑,不单独作为考量自对单元的基本要素。
四、自对中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的探讨
关于这一问题,特别是不规则重字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故本文将此问题单独提出来,阐述笔者观点。
1、自对中的规则重字,如本文例11: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上比重字“面”,下比重字“城”,属于对联格律中的规则重字,在这一方面,学术界的观点是相同的,即对联允许规则重字,无须讨论。另外,从此例可以看出,自对相内的自对单元之间,处于同一位置的字词可以相同,这一点也是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的。
2、自对中的不规则重字,如:
例17、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表面上看,上比两个“死”字对应下比同一位置的两个“归”字,属于规则重字,没有问题。特别的是,上比有两个“为”字,但下比对应位置的字却不相同,分别是一个“南”,一个“北”,还没完,如果从下比的角度来看,下比首分句有两个“南”字,但上比对应位置的却是一个“为”一个“忠”,下比二分句有两个“北”字,而上比对应位置的确是一个“为”一个“孝”字,很显然,按照联律通则的观点,这样的对仗似乎犯了不规则重字的禁忌,然而,如果通过自对理论来看,上比一个自对相(为臣死忠,|为子死孝),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有两个“为”两个“死”相对,通过上一条自对中的规则重字规则,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允许字词相同,故可以形成自对,再看下比自对相(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两个“南”对两个“北”,另“归”字对“归”字,也符合自对中的规则重字规则。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不规则重字其实质是一种运用了自对手法的规则重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规则重字,对于集句联或部分集句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运用价值,从对联创作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很有益处的。下面再举一个此类的名联作为欣赏:
例18:陈宝裕题黄鹤楼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五、自对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一)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突破和变通
第一,自对突破了传统互对只有纵向(即竖向)对仗的单一形式,利用同比间自对单元形成自对,从而形成横向对仗,开辟了对联纵横均可对仗的新局面。如例1。
第二,自对突破了原本某些对仗元素因其词性相异、结构不同、字数等不同而不能形成对仗的限制,利用自对对其变通,从而形成对仗。如例1及不等量自对范例。
第三,利用自对单元之间有规则的重字,有条件的突破了传统互对对联中的不规则重字禁忌,从而引发了对对联不规则重字的重新思考、讨论,把对联不规则重字概念的进一步严谨化、科学化推上学术日程。如例17、例18。
(二)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丰富和优化
第一,通过横向对仗、多级自对的深度方向对仗及扇面对的交错对仗等方式,丰富了传统对联只有竖向对仗的单一的对仗模式,极大的拓展了对联的对仗空间,使原本只有竖向对仗的线性空间得以发展到横向、深度方向均可对仗的立体对仗空间。
第二,自对可以与传统互对共同存在,这种自对互对兼用的创作手法,不但加强了对联的对仗效果,也进一步优化了对联的整齐美、层次美、对称美,起到了为传统互对锦上添花的作用。如例2。
(三) 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创新和发展
虽然自对和互对之间存在着对仗方向不同的本质区别,但究其根源,自对并未脱离构成对仗的根本方法,是在互对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灵活的对仗方式,也是对联对仗中的高级形式之一。可以说,由于自对的出现,极大的推进了对联对仗从单一的互对模式向多元化模式发展的步伐,有效的提升了对联创作的自由度,在联律的大规则中寻找到了一种更加纵横挥洒的创作手法。因此,笔者相信,自对的明天将是更加美好而广阔的。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自对概念及相关定义、自对及自对相相性的分类、自对的基本要素、自对中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的探讨、自对的作用及发展前景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对于自对理论的一些粗浅认识和思考,内容看似比较充实,但对于整个自对理论来说,也只是冰山一角,对于自对的起源、演变以及在诗词曲赋中的应用特征等问题均未能涉及,稍有遗憾。但笔者还是希望能通过此文抛砖引玉,以此促进楹联理论界对自对理论进行更加深入和完整的研究及探索。最后,限于笔者水平,文中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九号卷(总分75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徒怀强国心,痛庙堂已腐,九万里河山瓜剖,水师打造空余梦
谁作前车鉴?将甲午永铭,百二年时局重看,民族复兴欣在望
注:瓜剖出自“瓜剖豆分”,即瓜分。
15分
2、 题三星堆遗址;
此一方遗址横空,洗尽铅华,任求源溯本
数千载文明无极,留于巴蜀,便继往开来
15分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未有圣贤心,亦择芳邻,虽方寸长知曲直
何妨青白眼,但行我道,不迂回忽忘形骸
15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未有圣贤心,亦择芳邻,虽方寸长知曲直
何妨青白眼,但行我道,不迂回忽忘形骸
解析:写联创作不单单是写事物本身,更多地要从事物得到反思、感悟,才能写出具有感染力的对联。“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指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恶劣的环境不是更能磨炼人的心志吗?虽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但人们除了要懂得选择环境,更需要懂得迎难而上,故而联以营造一颗坚韧的心为目的。上联从环境切入,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普通人不能像圣贤一般清楚定位自己,于是懂得选择环境很重要,在一个有利于自身的环境下熏陶、成长,处事也能变得有分寸、有品格。下联则从本心切入,环境有好有坏,当人的处境不好时,不能因为恶劣的环境而妥协,而放弃原则,不能一味迂回迎合,敢于挑战才是真的勇气,坚持自我才能得到自己的道。从上联到下联之间的转变,是从随遇而安的铺垫到顽强不屈的升华。
15分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即句中对、当句对,顾名思义,这种对仗方式有别于传统对仗,自对的产生究竟对对联有什么影响?
       首先,自对的出现为对仗拓展了空间,给对仗以新方向,例如: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一联中,上联以一到十的数字组成句子,高度概括出诸葛亮一生事迹。那么作为对句,如果还要从数字着手,无疑是很费力的,几乎无解,于是从另一方向思考,以自对入手取“五方位与五行”结合组成句子,既稳切又工整,毫无违和感。
       其次,自对处于中长联中能改变句读节奏,使对联不再死板,增加了美感。例如: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暝烟两岸,斜日半山,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上联中“暝烟两岸”与“斜日半山”自对,“横枕”与“登峰”自对。下联中“花露侵诗”与“槐熏入扇自对,“凉生”与“蝉翅”自对。这样,对联不再是死板的上下联词性相对了,大大地增加了美感与可读性。
       下面再看看另外两种特殊形式的自对。
       第一,不规则重字的自对,例如:
       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若以正常联论之,犯了不规则重字的大忌,但以自对论之则合律。如果皆似此联做法,则自对可以无穷放大,泛滥之极,或者说只要排比句入联都可以当作自对,更甚者有失律的,届时也联将不联了。此种自对,毕竟有违对仗美感,出自名家手或多有附和,普通联家应当慎之。
       第二:自对中扣自对,可谓是环连套,例如:
       朱熹题松溪县学明经堂楹联
       才兼大武,又重名臣,耻与汉贼同天,戮力远开新帝业
       威震华夷,气吞吴魏,能使奸雄破胆,忠魂常绕旧神京
       其前两分句属自对,其中“华夷”、“吴魏”又各自成自对,自对手法不可谓不复杂,细究之下,“华、夷、吴、魏”尚属同类字词,组成“华夷、吴魏”也可自对,但若词性稍有差池,简单自对尚可,置于自对中自对就难免不伦不类了,故而初学者也不可轻易试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第一,自对的出现对楹联的影响是正面的,同时自对是楹联中重要的技巧; 第二,自对具有高度的严性,不严谨则不成自对。经过泛滥地使用,自对越来越变得不那么严谨,这是一种负面信号。所以使用自对绝不可随意而为,使用时要记信两点:其一是非必要切莫滥用,其二是用之则须精美。
15分
十号卷(总分74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亦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失战策,轻水军,然敌长我消,已于斯难作斩妖剑;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16
2、 题三星堆遗址;
文明自古开,看野草荒台,气横星斗;
秘密凭谁问,何神灵先祖,目透乾坤。
17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境使物殊,九州若此;
人因学异,万古亦然。
14分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题北洋水师”的思路浅析
一 写北洋水师,也得先定一个主题。写他们的雄风?还是写他们的忠烈?都感觉不切。。。定什么主题呢?
我再次从网上搜集资料,网上又说的很杂很乱,总觉得对北洋水师的认识不够全面,后来在电视上听张绍忠讲北洋水师,才有了更多了解。觉得主题应定为“教训”。
二 主题定下来后,就是选材。虽定位为“教训”,还不能少了对那些忠臣勇士的颂扬,用颂忠勇之士更能反衬全军覆没的教训。在“教训”中夹“颂扬”,对于我来说,还真不那么容易。网上有的人把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说得叫国人看了就脸红,什么“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各船管带平时把经费用在个人前途的“经营”和享乐,无暇对船只进行保养和维修。打仗用的舰船不但不保养备战,反而为了个人私利挪作他用。军队参与走私,舰船常年不作训练,这已不是海军的个别现象”等等,有的人则把责任完全归于朝廷。我觉得清廷挪减军费于前,以致北洋水师失去原来亚洲第一的雄风,而渐渐成为战斗力较弱的一支水师。便有了上联:
初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挪军费,建名园,然敌长我消,于斯难作斩妖剑;
因内廷分争,绝救援,断粮弹于后,以致造成最后的全军覆没,在这样的战争中,我们不能忘了那些抛客梦,志边防的忠肝义胆之士,于是有了下联: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虽粉身碎骨,至死尚开殉国花。
三 修改思路:经过思考,感觉上联的“挪军费,建名园”既不全面又不确切,后改为“失战策,轻水军”认为要好一些;下联的“虽粉身碎骨,至死尚开殉国花。总觉得有些人的“天朝”观念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于是改为: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最后定稿为:
亦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失战策,轻水军,然敌长我消,已于斯难作斩妖剑;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13分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对于自对,本人并未深究,无非查阅借鉴,浅谈如下:
    所谓自对,是指上联内某处自行对仗,与此同时,下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这种对仗方法,叫做对联的自对。凡工整的自对,上下联间对应处可以不需对仗;或虽对仗,可以不用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自对可以分为当句自对和邻句自对
(1)对联的当句自对。   
对联的当句自对,是指上下联分别在某一句之内完成的自对。
其工稳的标准,主要表现在每联的两边必须各自组成对应的联合结构,而作为这个结构的素材,具有联合关系的两个字,或两个词,或两个词组,则允许有词性、结构的差异。例如:
    ①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明世宗《送毛伯温》(两个字:上联,麒、麟,单独不成词;下联,蝼、蚁,单独可成词。字词之别)
    ②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唐】杜甫《登岳阳楼》(两个词:上联,亲、朋,名词;下联,老、病,形容词。词性不同)
    ③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唐】白居易《李白墓》(两个词组:上联,荒垅、穷泉,偏正结构;下联,惊天、动地,动宾结构。结构不同)
(2)对联的邻句自对:  
    对联的邻句自对,是指上下联分别在相邻的某两句之间完成自对。
例如: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 暝烟两岸,斜日半山 ,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 花露侵诗,槐熏入扇 ,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上联“暝烟两岸,斜日半山”与下联“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并不对仗,但上联“暝烟两岸”与“斜日半山”自对,下联“花露侵诗”与“槐熏入扇”自对,而且都是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并且被视为工对了。这种自对是在相邻两句之间(上下联分别在第二、三句)完成的,所以称之为邻句自对。
在当句自对和邻句自对中还有同字和不同字的对仗  
上下联间的对仗,切忌同字相对。但自对则不须避忌同字对仗,这是因为自对只分别在上联和下联中进行。一般来说如果上联出现同字自对,则下联亦应在对应处以同字自对。
如: 山西省朔县崇福寺观音殿联: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   
上联两个“救”字是动词,下联两个“大”字是形容词,所以上下联间是不对仗的,作者以同句自对来补救,即上联“救苦”与“救难”自对,下联“大慈”与“大悲”自对,而且这种自对亦算工对,可见句中自对是不忌同字对仗的。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看起来还有破律之嫌,但实质上是对格律的一种变通,因此,也是允许的。
    如: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夫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表面上看,上联“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下联却对之以“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似乎犯了对联格律中不规则重字之大忌,不过,以自对视之,它却又非常工整,所以,其实质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规则重字,是一种运用了自对手法的规则重字。
这些自对都突破了单纯上下联对仗的不少局限,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多方便。
14分
君子坦荡荡说见利忘义就不见义忘利,敢重色轻友就不重友轻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主题
118

3777

帖子

9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顾问

一介樵夫

Rank: 9

UID
17224
经验
7735 点
威望
99 点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2
7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22:06 | 只看该作者
六号评委

殿试一号卷(总分66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北以南名,看功过几人,万里烟云回甲午;
洋为中用,抚古今一瞬,百年血泪励炎黄。
自注:鹤顶格嵌入北洋,北洋水师的高层包括李鸿章在内几乎都是南方人,故曰北以南名。
13
2、 题三星堆遗址
传说岂无稽,古国古城寻古史;
文明堪有继,新星新月耀新天。  12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津生口舌淮南橘;
气壮山河塞北人。12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对联创作思路简述》

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津生口舌淮南橘;
气壮山河塞北人。
看到这个题目后,我觉得有点像诗钟。扣题,但又不能犯题字。
句子早就读过,意思很明白。为了方便创作,我先联想了不少环境影响人的名句:
故近朱者赤,近墨得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傅玄《太子少傅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
另外,我还想到了自己生于北方,定居江南,经常被人家劝酒,并且声称北方人酒量都很好的。虽然这种刻板印象不尽科学,但也情有可原,因为各个地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地人的性格特点。
接下来,要确定布局了。
看题目的要求,最好是从积极一面来写,适合用正对。
为了更好的表达效果,最终选择了比兴的手法,先言物,再谈人,也算是流水对吧。
上比写橘生淮南,其甘甜美味如斯,令口舌生津。下比写塞北风情,造就一方气度恢宏人士。全联紧扣主题,对仗也较工整,且口舌和山河句中自对。
当然,这副作品肯定是不完美的,存在缺点和不足,希望能得到前辈高人的指点,以期更上一层楼。
14
三、 论文(20分):
以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对联自对之我见》

摘要:
自对手法是对联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但对于它的有关问题大家争议颇多。本文主要谈一下对联自对手法的由来和利弊,仅供参考。
一、自对的发展史
自对是对联的一种变格,也叫当句、边对,是对联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于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虽是言诗,对联亦同。
自对并非哪个联家的理论创造,而是诗词还有更早的辞赋骈文的已有手法,只不过它刚好也适用于楹联而已。
例如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上下句的前一个分句就属自对。
近体诗里的自对尤以律诗居多,这是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给自对提供了天然的表演舞台。
如律诗大家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归纳为同字自对。而王维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则是紧密自对。
词曲中自对的例子也有很多,不再赘述。
自对由辞赋入诗,再由诗至词曲,最后渗入对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自对的手法自身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
二、自对在楹联中的作用
自对在古今楹联创作中应用广泛,益处多多。
它为对联提供了一条宽工转化之路,在有自对的部分,不仅允许词性相异,结构不同,甚至重字都可以不避,这就为上下联的对仗提供了极大的灵活变通的余地。
如岳王庙联:
天下太平,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特别是自对在中长联中的应用能够产生类似辞赋铺排的效果,大大强化了对联的整齐美、层次美和对称美。这在孙冉翁题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中可以深切的体会到。
三、把握好自对手法使用的度
自对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过犹不及,如果用得过多过滥,它也会影响对联作品的等级和境界。而经常使用自对,弃上下联互对于不顾,也是自身基本功欠缺的表现。联都网的著名联家月鸣泉管理员就在一个帖子里意味深长的说:“不可否认自身语言词汇的贫乏,也是造成自对泛滥的重要原因”。
总之,我们要注意有限制的使用自对,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上,再辅以一定的艺术手法,力求达到自然娴熟、不着痕迹的较高境界。
15

殿试二号卷(总分76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斩长鲸之势而来,击涛横舸舰,拥四千战士风威,曾许亚洲名第一。
恃铁血之潮以赴,揭力挽狂澜,集甲午群雄浩气,永随黄海激鸿声。
14
2、 题三星堆遗址;

数十里古城秘宝呈来,看玉石青铜,海贝象牙,慢翻开蜀国辉煌历史;
五千年华夏文明追溯,证江承宗脉,名修其实,续写就九州灿烂篇章。
注:江指长江。长江同黄河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14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良禽择木,孟母择邻,原来明智识时境;
与君子交,与善人处,自古亲贤养骏才。
16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15
谈“ 题北洋水师”的创作思路
创作一个联,拿着题目,首先审题,明确题目,百度相关资料,从中了解北洋水军形成的历史背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最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的结局。另惊喜地发现百度里有一副当年壮观的海军图,加上记忆中的一副中国军舰与日本的船舰相撞击的壮烈画面,由这两副画面展开想像的翅膀。
审题之后就得立意,想过许多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产生出不同的立意。最后我选择了对北洋水师的赞美和最后全军覆没作对比,来表达对昏庸无能的清政府的痛恨(其中并未提及清政府)和吊古励今的感怀。
有了立意,然后是选材,材料必须和立意相关,紧扣主题。
最后就是表现手法,材料如散乱的珠子,试想过用自对或对比,反问的手法,但修改的结果却任何手法都未能用上。我想不用任何手法也是成联表现手法的一种吧。
写完之后,反复阅读,发现气脉不畅处,再进行修改。另外,也想过出新,但水平有限,还是没能翻出新来,最后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 论文(20分):17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本文因为字数限制,所举例子多来自《清联三百副》,以便于读者查找。)
关于对联的自对,已经很多人发表过自己的认识或见解。在这里我也谈谈自己对自对的一点浅见。
自对是成联的常用方法,就是上下联内相同的位置上,上下联句中各自形成对仗,即使自对部份在上下联中对仗欠工或不工,也算是工对了。
自对在诗词歌赋或对联中的运用相当广泛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们写联的时候,在对仗处要想工对却又难以达到神形统一,若能运用自对,可使对联的对仗得以放宽,变得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创作手法更加丰富,不必囿于联句的对仗,从而使对联的意境表达更加完美。
在长联中,因为上下联的字数较多,要上联下联工对相对短联更加不易,如果是单比几十甚至上百字以及更长的对联,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能还得对照着在上下联的位置来寻找它的对仗部份,如果没有运用自对,就算写得十分工整,读到最后也许就如读散文一般了,而少了对联所独有的对称美。长联中如果巧妙运用自对,可使读者耳目一新,如闻乐章,妙趣无穷。
自对不仅仅在长联中运用,短联中使用自对的也相当多。自对可按自对部份所在的位置分为句中自对(即当对句)和句间自对(即邻句对),也不乏两种方式混用的。自对还有着别的分类方式,这里就不一一细分了。
我们试着把构成自对的单元称为元素,那么自对中的元系可以是字,词、词组、短语或句子等。
1、字是构成自对的最小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13《憩云楼》,再如一个最短的运用自对的联《清联三百副》之224《风洞联》 ,这里可以看出自对和对联的长短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长联短联都可以灵活运用。
2、以词为元素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183《沧浪亭》
3、以短语或词组为自对的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96《五咏堂联》,这个例里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是:含领字的对联,领字不计平仄,也不计在自对元素内。
4、以句子或词组为自对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206《江心寺楼》
5、多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250《榕阴山馆》,此联中有当对自对也有邻句自对。此例句句都含有自对元素。可见自对运用的灵活与巧妙。
当然自对的组合方式还有许多,这里就不再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在网络中查找。
自对的元素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两个元素自对,也可以是三个元素甚至更多。前面所举例中,自对元素均为两个。下面再列举三个及以上的对联,以方便认识。
1、三个元素并列,以字为元素。如李啸村赠郑板桥之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2、三个元素并列,以词为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53《自挽联》鲍桂星
3、多个元素并列,如《清联三百副》之107《碧山书屋》,自对的元素为九个。这里特别提醒下,最后一个元素,比前面的元素多了一个字,即不等量自对。
不等量自对,就是对仗元素的字数不相等的自对。工对的对联中要求上下联对仗的元素的字数必须相等,但在自对中,对仗的要求就放得比较宽了。如《清联三百副》之145《自题联》 。第一、二元素为两个字,第三元素为三字,多出一字来。(目前还没有找到多出两个字以上的例子)
还有一种特殊的自对,即扇面对。前人解释为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把它运用到对联中,便可以视为自对的一种,个人认为可以理解为两个词组或句子作为一个元素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274《题襟馆》。
重字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199《赠园丁》 ,这里整联中复辞手法,每个字都重复使用,且上下互对也十分工整。不得不让人叹服复辞与自对并存的巧妙所在。
另外隔字对,也是比较特殊的自对之一。即自对元素间有字相隔,如《清联三百副》之99《自题联》,自对元素中间隔了两个字。
自对在对仗上是放得比较宽,就是对联禁忌之不规重字,也可以大胆破格而为之。如《清联三百副》之238《文游台》。
从上面的各种例句中,可以看出自对的元素主要是以并列结构存在的,自对元素的位置可以互换,当然也可以其它非并列结构存在,比如主语和宾语,但相对比较少。
自对是对联中非常实用的技巧之一,但我们不能说作联就必须自对,还须要根据立意和表达的需要来灵活运用。千万别走进逢联必自对的误区,切忌随意滥用。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并灵活运用自对,来满足我们欣赏学习和创作对联的需要,提升我们的创作水平。

殿试三号卷(总分70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15
    政府无能,总督无方,终致使苍天无眼;
    士兵有血,统军有种,尚挣回民族有魂。
2、 题三星堆遗址:15
    玉石点津,青铜铸树,骤令东风沸西蜀;
    星辰拱月、泉坎饮狮,始知地下有天堂。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14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孟母三迁,遂令子舆成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范公一语,直教晦叔作魁儒。
【注释】
(1)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梁武帝时吕僧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广泛受到人们称颂。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到甫袁州后,特地把吕僧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
一天,吕僧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要一千一百万,怎么会这么贵?”
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僧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跟着笑了起来。
(2)孟母三迁:略。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
(4)范公一语:欧阳修在颍州当郡守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年轻的通判叫吕公著(字晦叔,与欧阳修为讲学之友)。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颍州,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熏陶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最终成为庆历以后的魁儒。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14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创作思路:
    一副对联的创作,应从方式合理、取象稳切、对仗协调、格律权衡和主题深化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1、以哲理性的句意成联,多数人可能会选择反对法,以从正反两方面,更深刻地挖掘和揭示主题。但在这个主题中,反对法可取的象相对缺少代表性,也有偏离主题之虞,所以个人最终选择了正对法,从而也决定了行联的方向。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表达的是顺境与成才的关系,因此取象范围比较固定,“孟母三迁”与“欧吕讲学”是比较著名的案例。下联之所以不选欧公而选范公入联,是因为范公与上联的孟母同为事件的外因。在取象上,不仅要注意反映主题,而且要注意人物和事件的对应性。
    3、前二分句的自对将在第三题中说到,比较满意的是“亚圣/魁儒”这个对仗的亮点。
    4、前二分句的自对格律,是一个复辞格,分别为“中仄中仄/中仄中平”和“中平中仄/中仄中仄”。因为这个格律与目前流行的律不太相同,所以构思时曾一度犹豫过,但最终因为对主题有益而留下了。
    5、前二分句为铺垫,后二分句是升华。如果没有铺垫,则后二分句就会显得苍白;如果没有升华,则前二分句只是空洞的说教;铺垫与升华的结合,使得成联情理交融,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布局上来说,从前后分句的承接上着笔,是创作思路的重点;而上下联的关联,则是表现主题的关键。

三、 论文(20分):12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从对句方式来说,对仗分为正对、反对、串对、借对和自对五种。自对是横向相对,与前四种纵向相对截然不同,因此在联界目前还存在着争议。
    我们知道,对联的表达方式经常用到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寓情、咏物言志、融情于事、融情于理等方式。这些表达方式中,通常会使用上联言实、下联言虚的路子,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到自对方式。例如:
题黄艺博微博事件:
    以非常手段、搏非常关注,谁鉴其心?一介平民,为儿不惜千夫指;
    由稽滑新闻、看稽滑风情,何堪此世!无聊博客,因利频磨两面刀。
    而在成语、谚语、俗语入联的情况下,自对的使用更是不可避免。例如:
题“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孟母三迁,遂令子舆成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范公一语,直教晦叔作魁儒。
    这些说明自对存在的必要性。
    自对有着非常强大的灵活性,少则二字自对,多则长篇自对。例如:
题邯郸黄粱梦吕仙祠卢生殿: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这里的“功名/少长”为自对,分别只有二字。
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略)
    这副名联,分句自对占据全篇近三分之二。
    自对的格式非常丰富,如字自对、词自对、句自对,单独自对、多重自对,带领字的自对等等。而最有代表性的,则是“虾须对”,亦即前二个分句自对,后一个分句用其他对句方式;或者相反,前一个分句用其他对句方式,后二个分句自对。例如:
题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
    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
    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坐画图间。
题浙江贡院: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当然,作为极端的例子,有些对联有通篇自对的情形,还是值得商榷的。例如:
挽袁世凯联:
    总统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
    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
作为对句方式的一种特例,自对具有必要性、灵活性、丰富性,它不仅能让对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且用它灵活多变的风格,让虚实相结合,让情景相融会,让情理相通融,让物理相贯通,使对联的创作更加得心应手,使对联表达的内容更有观赏性、实用性、教育性和启发性。

殿试4号卷(总分74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15
忆昔扶今,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强兵富国,仍需要坐而论道起而行

2、 题三星堆遗址;13
纵目神州,气吞牛斗,壮美恢宏,睥睨青铜时代
骋怀宇宙,感应天人,幽微玄秘,化生上古文明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15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辨异缘于水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行还在个人(今音)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16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题北洋水师联谈创作思路
忆昔扶今,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强兵富国,仍需要坐而论道起而行
1、了解命题背景,选择要表现的主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为挪用海军军费、军纪松弛官兵懈怠腐化、未制定战略及战术失当等。但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国民性。我们的民族不是单一民族,对外族的同化能力强,但凝聚力差,非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很难协力同心。我想从这里寻找突破口。
2、抓住特点进行构思,下功夫修改。开始我是想到“一盘散沙,难支朽木”,喻一支毫无战斗力的军队难以支撑腐朽的清王朝,后对了“百川赴海,谁铸金瓯”等等,一直对不出满意的下联。后仍回到国民性上面,想到国人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这就有了上句。然后又联想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光说不练耍嘴皮的多,实干的少,因此有了“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后又想到当今之国力,关联到当年的“富国强兵”,经过修改敷衍而成全联。
三、 论文(20分):15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对联自对之我见
对联是以对仗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形式。而对仗从根本上说就只有互对和自对。互对就是上联、下联同位字词相互对仗;自对就是上联、下联内自为对仗,也叫当句对,边对、自行作对、各自为对。正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所说:“先在出句里用并行语作成颇工的对偶,然后在对句里也用并行语作成颇工的对偶。这样,既自对又互对,虽宽而亦工。”
一、自对的分类
陆伟廉先生认为:“据自对句之修辞学形式,可分为排偶自对、对偶自对、排比自对;据自对句相数之多少,可分为单相自对、多相自对;据出句、对句之奇偶,可分为单句自对、双句之对。”(《对联》1986年2期)另有将自对分为同句自对(句中自对、词语自对)和邻句自对(句间自对、句子自对)的;有分为等字数自对、不等字数自对的;有分为上下联互对的自对和上下联不互对的自对等等。
个人倾向于简单的以字数多少分类的方法:即一字自对、两字自对、多字自对。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
多言即少味,无欲斯有为。
四诗风雅颂,三星日月光。
二、自对的特例
字数不等的自对,即不等量自对,是自对的特例。此种自对中,自对的字数不同。王力《汉语诗律学》中也有论及, “如系五言,往往是上两字与下三字相对,如系七言,往往是上四字与下三字相对,这样,虽然在字数上不等,在意义上是颇工整的对仗”。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
三、自对的重字
上下联互对,一般忌同字相对。但自对则无此避忌。自对的重字又分为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规则重字即上、下联出现重字的位置相同。如: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湖北汉阳伯牙琴台联)
不规则重字上下联出现重字的位置不同。如: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沉。(左宗棠挽林则徐联)
四、自对的作用
综合多种说法:
1、自对是强化对仗美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长联,长度越长,在阅读欣赏时越难感受到上下联对仗的美感。
2、自对在上下联间对仗不工或不对仗的情况下,可起到补救作用。
3、丰富了对联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使对联活泼变化,多姿多彩。
五、关于隔句对的讨论
隔句对又叫扇对。这是从律诗中借用来的。曾伯藩《对联作法》认为是“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局与第四句对。”如:
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可兴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
李文郑《对联基础知识》认为“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是隔句对,我认为是不妥的。首先隔句对是自对,即是说是在上联或下联之内的对仗。如把有两个分句上下联的互对都算作隔句对,无疑过分扩大了隔句对的范围。其次,隔句对的1、2、3、4分句字数也应该相等才能符合“扇对”的本意。

五号卷(总分71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12
悲尤过!斡旋自辱,嗟铁甲吁谟未就全军覆,瀚海惊心,时时风力似兵力;
壮不足!伏匿难全,耻弱国构衅必亏残壁倾,英魂赍志,夜夜潮声如炮声。
2、 题三星堆遗址;15
三星伴月,承载中华发轫,惊通天神树、霸世青铜,欲诉千年深邃史;
四海寻川,探究巴蜀先哲,悟纵目蚕王、肇基金杖,辟开首代盛明国。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14
鸥水相依,蓬赖麻直,沐仁浴义熏陶品性;
芝兰作伴,日濡月染,怀质抱真成就贤良。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14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题北洋水师》创作思路: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谓悲壮。然我觉得可悲甚过,壮却不足!造成如此可悲下场的原因多种,是国人必须反省引以为戒的。当年大清帝国相当于用白银铸就的铁甲舰队,虽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然虚有其表,如纸老虎。一味弃战保船,不求战机,结果“英豪未显身先死”,跟创建者李鸿章只重斡旋自保一样自取其辱。  当年海上霸主地位的北洋舰队远大宏伟的谋划尚未成就便覆灭,枉有涂饰却无重绩!究其原因:用人不当、指挥失误、内外腐败、海路脱节、一味伏匿,贻误战机……在封建土壤上想构建一只纪律严明、协调一致、作风优良、团结互保的舰队是很难的。想必瀚海亦惊心,时刻记得当时的惨烈,总把风力当成兵力吧;北洋水师虽有将士英勇战死牺牲,但大部分将士只求自保,只有一次黄海海战敢于直面敌人,然后勇气顿失,消极伏匿,应引以为耻。多个将领选择自杀,只悲不壮。大清帝国的软弱无能让人感到耻辱,每有构衅必吃亏,割地赔银,江山残壁,当年战死海底的将士们会英灵不散遗恨不已,犹怀抱着志愿,将夜夜的潮声当成炮声,想雪此恨。首开观点,中间夹叙夹议,尾回归文学表现手法。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 自对之我见》16
       自对是对联创作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多分句长联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技法。对联的特色是对仗美,对仗亦是对联格律的最基本要求,反映着对联的本质特征。而自对,便是强化和灵活变通对仗美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自对技法,能灵活降低上下联对仗局限,便于分类表述,使表意更清晰完整、笔法表达灵活、结构不呆板、句式富于变化、增强气势、语言更富可诵性等效果。自对实质起到了变通和补救的作用,让对联创作具有了灵活性,因而更富有了生命力。
       所谓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存在对仗关系。掌握了自对,就掌握了对仗的灵活性,起到了变通和补救的作用。例如:
       石上清泉,松间明月;
       山光鸟性,潭影人心。
       这首对联全联当句对,上下联虽然不相对,但当句对极工,读来不影响对联的对仗美感。上下联两分句并列铺陈,上联完整勾勒出一幅画面,有了时间和空间;下联化用古诗,含义隽永。此联仍然视为工对。
       掌握了自对,尤其是多分句自对所形成的排比句式,其对仗特点一目了然,增强了气势,语言更具有可诵性。例如孙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世,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云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祗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幅著名的长联突出地运用了分句自对,从“东、西、北、南”和“汉、唐、宋、元”能一目了然其对称式排比自对手法,读来条理清晰一脉而下,彰显气势朗朗上口。长联倘无自对,首读时难有对仗美感,只有再读时,把上下联逐句对照,方见端倪。所以长联自对最为普遍。
       掌握了自对,便于分类表述,使表意更清晰完整,和谐统一。这一点从上面的长联亦能看出,上联自对状景,下联集中写史,脉络清晰,便于解悟。再看例联:
       绝妙朋游,有明月一杯,好山四座;
       是何意态,看大江东去,秋色西来。
       这是成多禄先生题吉林北山玉皇阁联,运用了当句对:即“明月一杯”对“好山四座”,“大江东去”对“秋色西来”。上联状景描实,一幅画面完整地呈现出来;下联写意借虚,咏怀于无形。这两组词语并列在一块,即承接得好,表意完整,又呈现出一种气脉,相辅相成地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语义连属不呈断裂,读来顺畅并直接呈现出对仗之美。
       掌握了自对,使句式富于变化,结构不呆板,让表达更灵活。例: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上下联“横郭、绕水”与“芙蓉、杨柳”结构虽不相称,但自对工整,读来感觉错落有致,灵动相谐,并不觉得有憾。可见自对是对仗的灵活变通,避免了呆板的上下对仗局限。
       总之,我认为掌握自对技巧是拓宽了对联创作的道路,赋予了对联的灵动和生机。对于撰联者来说创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不会受呆板对仗之局限而害意。把不是同一范畴的字词按自对变通补救,让表意如行云流水一贯而下,会使内容和气势更具有合理性。所以,自对是对联创作的重要手法,对于创作者大有裨益。

六号卷(总分70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13
思甲午风云,艨艟烟灭,将士血流,壮志难酬空叹恨;
看中华疆域,东海舰驰,雄鹰翅展,英灵当慰自欢歌。

2、 题三星堆遗址;12
上下五千年历史,铜像蚕丛,鱼凫王杖,溯民族源起;
纵横十几里方圆,三星伴月,一水绕垣,又杨柳初萌。
蚕丛:蜀王,有纵目,推测三星堆最大的青铜像是根据他的原型造的。
鱼凫:古蜀国的第二代王。据推测三星堆的那柄王杖是他的。
三星伴月:由于三星堆古域内三个起伏相连的三个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13
蓬在麻间直,橘移淮北衰,未许忘择邻孟母;
塾中自近儒,山里堪闻道,从来传墨子悲丝。
用典:
橘移淮北衰:南桔北枳
孟母择邻:孟母三迁。
墨子悲丝:见于《墨子·所染》,墨子见到洁白的丝被染成各种颜色,引发了他关于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15
题北洋水师;
思甲午风云,艨艟烟灭,将士血流,壮志难酬空叹恨;
看中华疆域,东海舰驰,雄鹰翅展,英灵当慰自欢歌。
北洋水师是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后来由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致使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未能进行。导致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甲午风云》就是描写这一战争的一部影片,观看时的激情和最后的无奈、愤恨至今记忆犹新。上联就是截取甲午海战中的一个片段写出来的,在日舰围攻下,北洋水师的巡洋舰最终沉没,官兵壮烈牺牲。那时,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中国人建设强大海军的壮志难酬。
北洋水师这一番号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北洋水师誓死保卫中国海防和人与战舰共存亡的精神永存,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经过一代代中国人的奋斗,现在的海军已经能够担负起保卫祖国海防的重任。
下联宕开,写现在的海防,现在中国不仅有驱逐舰等,已经拥有航空母舰,从海面,从空中形成立体的防护。
下联的最后一个分句呼应了上联,北洋水师官兵的英灵如若知道现在中国已经拥有强大的海军,在九泉之下也当欣慰得欢歌了吧。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17
自对属于对仗的一种,对于对联的写作和欣赏,尤其是长联,帮助很大,是一种很好的对联技巧。
在欣赏联的过程中,对于自对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采用自对的手法,可以使句子显得灵动而富感染力。
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可以使对联的句式多样化,笔法灵活,从而达到表意清晰、结构不呆板、语言可诵性强等目的。
如:
何处觅桃源,皆言瑶岛初妍,枝横山里,香飘天外;
云中藏酒肆,每教游人大醉,花下吟诗,舟上飞歌。[江苏张修顺]
这副联描写的是一个风景区,联的最后两个分句采取了自对的形式。“枝横山里”与“香飘天外”、“花下吟诗”与“舟上飞歌”自对比较工,但上下联之间,就词性和语法结构的对仗而言,基本不相对。
这样的处理使整幅联尽显灵动,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写联时,为景色所陶醉的激情飞扬的心态。
再如: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王十朋题江心屿江心寺联)
这幅联是第1、2分句采取了自对的形式,从而把“江心寺”的风景写活了,增强了对联的感染力。
(二)自对可以丰富对联创作的方法和手段。
联中自对部分可长可短,位置可前可后,既可以是比邻相对,又可以是非比邻相对,因而能起到比较灵活的变通作用。引入对自的同时,也可以同时引入排比、铺陈等修辞手法。能极大地丰富对联创作的方法和手段。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需要,选择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从而更好的表达主题。
如: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鄂比赠曹雪芹联)
其中,“远富近贫”“疏亲慢友”之间,不仅各自在单句中存在对仗,而且上下联之间对仗也很工整。这种“兼用相对式自对”,使对联整体上对仗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称美。
这样的处理使得整幅对联显得较为稳重。
再如:
四面荷花 三面柳;
一城山色 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荷花”“柳”都是植物,“山色”“湖”属于地理小类,在这种自对中,自对词语的数量不同。属于“不等量自对”。
如此更好的表达了大明湖秀丽的自然景观,观此联,仿佛人已置身其中。
(三)自对的灵活运用,能增加对联的不对称属性。
明人胡应麟指出“对不属则枯,太属则板弱。二联之中,必使极精切而极浑成,极工密而极古雅,极庄严而极流动,乃为上则。”
今人孙逐明先生在《从修辞角度探讨对偶形式法度》一文中也指出“对称与不对称的巧妙组合才是对称美的真谛”提出“不是越工越美,工宽有机结合最美。追求工细容易遏止勃勃生机。”
自对则能将对联的“不对称”属性放大。从而使对联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产生出一种和谐的美。
如: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永顺县雅丽书院门联)
于进步中求退步想;
在忙时节作闲时游。(田东谿联)
总之,自对是对联写作过程中的一种手法,掌握这种手法能够化解长联写作过程中对仗要求难度,并且可以丰富表达主题的方法。

七号卷(总分74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13
黄海翻涛,君不见虎贲炮舰,雄冠亚欧,岂止威名传后世;
残阳喷血,最难忘甲午风云,纵留耻辱,未输铁骨给长城。

2、 题三星堆遗址:(今音)
13
断壁残垣惊世界,大梦五千年,听凭沧海化田,直将兴废埋成古;
现身说法证文明,长江一万里,竟与黄河同样,横淌乳汁也是娘。

3、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17
君不见左邻拔地,右舍钻天,进退之间,立身难免和其正;
无怪乎孟母迁居,管宁割席,是非之际,有志岂能随遇安?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17
选取命题3:以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君不见左邻拔地,右舍钻天,进退之间,立身难免和其正;
无怪乎孟母迁居,管宁割席,是非之际,有志岂能随遇安?

审题后,思路脉络概如下:
1.【立意取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乃“和其正”,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故而联作必须阐明一个道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不可忽视,不可老气横秋地“随遇而安”。进而联想到孟母三迁、管宁割席的典故。至此确定“立身、和其正、随遇安”的【关键词语】。2.在几番尝试【切入章法】后,确定通联以①顺叙②白描笔法起句,近距离正面切入“蓬生麻中”画面,以 “和其正”承接,然后下联转用以上典故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反诘论点结句。如此,则上比切图切题,下比出图而不离题。上下比采用单边自对;双边亦各走起承转合路线,均利用分起式起句:在一二分句起句的基础上,三分句承转延续,四分句合结。3.【炼字润色】斟酌领字,以通联脉;推敲动词,精准表达。

三、 论文(20分):14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就是对联单边自行对仗。在长联中广泛应用,是一种很好的对联技巧。其实质是对基本格律的补充和变通。
以下就自对的几种形式作以概括。
一 句中自对:一句之内前后词语自行对仗。
1 单字词自对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天”和“地”是名词,“有”和“无”是动词,句内工对,上下联宽对。
2 双字词自对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佑民。
  “黄蕉”“丹荔”自对,“福我”“佑民”自对。其结构不相应,上下自然不对仗。但因自对的词语词类相同、结构相应,故工整。
3 多字词自对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诗”“书”“画”三字自对,“归”“去”“来”自对。
4 不等字自对
     风正民心顺,人和国事安。
“风正”对“民心顺”;“人和”对“国事安”。前后字数为二和三。字数不等,但结构相应。下联亦然。
5 隔词自对
      是一原非一,无为便有为。
“是一”“非一”自对;“无为”、“有为”自对。中隔一字。
可见句中自对形式灵活多样。
二 句间自对:多见于长联,单边内分句间成对仗。上下联间的对仗在词性和句法结构上较灵活,可相对,亦可不相对;自对分句有些有重字,重字大多规则,也有些不规则。此外,句间自对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自对分句可以两句、三句甚至排比,
苦命不觉苦,负手而吟,一笛风、一袭月、一壶酒;
俗人未免俗,余程依旧,养份癖、养盆花、养个家。
     此属规则重字,三四五分句自对,上下不相对。
2 自对分句字数可等可不等。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
规则重字,三个分句构成自对,但第三个分句字数和前两个不一样,上下不相对。
3 隔句自对
小忍构奇思,三落三升,大略定航向;
     平心描特色,一开一革,妙笔谱华章。
一、三分句隔句自对;上下联相对。
4 一联之中亦可多次分句自对
李白呼酒,杜甫思屋,块垒于今消不得,许我狂、许我狷!
坡老悲欢,范公忧乐,书生自古多无状,谁在后、谁在先?
一二分句自对,四五分句自对;上下均不相对。
   总之,句间自对须工仗,上下可灵活;王力先生在《汉浯诗律学》中说过;“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 我认同这一观点。
关于重字,应尽量做到句内规则,且上下在同一位置。自对句子间平仄尽量相对,有重字的自对平仄可放宽——不以辞害意。
自对笔法灵活,可以把不同词性、不同结构的词语组合在一副对联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可使整联或起伏有致、或大气磅礴、或余韵不绝。。。其表现力不言而喻。

八号卷(总分82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16
一艘钜舰,为中兴而进,问谁人怯懦求全,俾驱倭靖难心,只换来掩入波涛,沉于屈辱;
漫海血腥,流青史未干,教我辈安危惕厉,对觊土窥疆者,直须放千钧霹雳,万丈雷霆。
2、 题三星堆遗址;16
十数里尘封渐启,却犹蒙神秘面纱,问西蜀之间,谁布下三星迷局?
几千年足迹深沉,若相论文明海拔,则中原以外,又挺来一座奇峰。
3、 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17
兹事譬如橘枳,虽是同源,却淮南淮北一分,相似其形,相殊其味;
初心易入赤朱,既行斯世,须知恶知良而择,与贤人近,与善人居。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16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谈三星堆遗址联创作思路
看到题目,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三星堆的神秘和高度文明,有人说过,第一印象往往是最触动人心最引发共鸣的东西,因此我确定了以这两方面作为创作主线。
接下来是精拣资料,找到有助于表达主线的元素,并将其有机的组合成联。首先我了解到了三星堆的规模、地理及其主要出土文物青铜面具,并由面具想到了面纱这个关键词,同时也了解到遗址发掘时间短,文明独特,尚有诸多不解之谜,如文明的发源,文明为何突然消失等,就好像蒙上了一层层面纱,扑朔迷离,正等待世人慢慢揭开,因此有了一个围绕着迷而展开的上联。因早早确定了主线,故下联和上联的创作其实是同步的。虽然代表三星堆的元素很多,但我只择取了其代表了长江文明的源头,与中原黄河流域的文明遥相呼应这一点。它就像在地下深埋了几千年的一座高山,与中原的文明之峰相峙而立。据此,最终完成了整联的创作。整联创作速度比较快,可以说率先确定立意和主线,并据此精拣资料元素对于成联的创作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
   
三、 论文(20分):17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手法,由来已久,其在诗词曲赋中也有大量运用,是格律文学中被运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仅就对联中的自对概念及基本要素进行浅探。
  一、自对概念定义
关于自对,联界看法大体相同,却缺乏一个公认的准确定义。《联律通则》也只简单称之为当句对。笔者认为这种称法并不严谨,因对联单比可含多个分句,某些超长联单比已如一篇完整的文章,称为“当句对”会让人误以为自对只存在于单个分句中。因此,笔者对自对进行如下定义:所谓自对,是指对联单比内某处或者多处自行对仗,而另一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的对仗方法。
另外,自对中的相关术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统一和定义,以下使用到的一些术语,请详笔者附录论文《楹联自对浅探》。
二、自对的基本要素
在众多关于对联自对的学术文章中,均未提及自对的基本要素,因此,笔者试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并参考《联律通则》对联基本要素,提出自对的基本要素,分“自对相基本要素”及“自对单元基本要素”两部分进行阐述。
(一)自对相基本要素:
1、相数相等。存在自对的联中,上下比各自包含的自对相总数相等。如例1:
[,此地有[
[,是日也[
此联上下比自对相数均为二,两者相数相等。
2、相位对应。相位即自对相位于联中的位置。上比为自对相的位置,其下比也必须是自对相,两两对应。如例1。
3、相性相同。存在自对的对联中,同位相相性相同。同位相即上下比对应位置的两个自对相。如例1,上比[游目|骋怀]与下比[仰观|俯察]即为同位相,两者均为邻位自对。
4、字句对等。同位相间字句数必须相等,如例1。
5、平仄相对。同位相尾字平仄必须相对。如例1,“怀(平)”对“察(仄)”,“岭(仄)”对“清(平)”。
(二)自对单元基本要素:
1、字句对等。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字句数相等。如例1,首分句,上比一单元“游目”与下比一单元“仰观”均为两字,余者同理。
2、词性对品。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如例1首分句,上比自对单元为“游目”和“骋怀”,游、骋均为动词,目、怀均为名词;下比自对单元为“仰观”和“俯察”, 仰、俯均为动词,观、察也均为动词。同时,上下比同位置的自对单元,词性可以不对品,如“目”对“观”,一个为名词,一个为动词。
3、结构对应。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相互对应,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等。如例1首分句,“游目” 和“骋怀”均为动宾结构,下比“仰观”和“俯察”均为偏正结构。同时,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允许其结构不对应,如例1“游目”为动宾结构,下比对应位置的 “仰观”则为偏正结构。
4、节律对拍。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其语句节奏应保持一致。如例2:
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
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
本联单比自对相内,自对单元均为二二节奏,节奏一致。
5、平仄对立。指同位相中,上下比对应的自对单元处,其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应该相反。如本文例3:
(甘霖成|瑞雪)—>节奏点:霖(平)|雪(仄)
(百岭见|千娇)—>节奏点:岭(仄)|娇(平)
6、其他,单比内自对单元的节奏点平仄交替问题及形对意联的问题,均纳入全联考虑,不单独作为考量自对单元的基本要素。
三、尾声
限于篇幅,本文只能重点阐述笔者对自对基本要素的一些思考,对于自对理论体系来说,只是冰山一角,谨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促进广大楹联爱好者对自对理论进行更加深入而完整的探索和研究。


附录:笔者论文《楹联自对浅探》
楹联自对浅探
对联是一种以对称美为根本的格律文学,除了一般的对仗方法外,还有一些对基本对仗进行丰富、补充及变通的特殊创作手法:如自对、借对、意对、蹉对等。本文仅就自对这一创作手法谈谈笔者的一些浅见。
自对的手法,由来已久,其在“诗、词、曲、赋”等格律文学中也均有大量运用,可以说是格律文学中被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创作手法,但限于篇幅,本文只对自对在对联创作中的一些运用要点进行论述,余者不再赘述。
    一、自对概念及相关定义
关于自对的概念,广大联友基本都有个大体相同的看法,但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定义。对联格律的权威规范《联律通则》里,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而只是简单的称之为当句对。笔者认为这种称法并不严谨。因为一副联由两个单比组成(没有将之称为一句联的说法),而每一比中又可包含多个分句,有些超长联单是一比就好似一篇完整的文章,所以,称之为“当句对”会让人误以为自对只存在于单个分句当中。因此,笔者试着对自对进行如下定义:所谓自对,是指对联单比内某处或者多处自行对仗,而另一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的对仗方法。
另外,关于自对的研究,虽然已有不少论文专著,但对于自对中的各种术语均缺乏统一或没有定义。为了更好的阐述笔者的观点,笔者在此尝试着对这些术语进行统一和定义。
(一)将对联中各组无法与同比其他组自对再次形成对仗的自对,定义为一个“独立自对相”,简称“自对相”或“相”。由此看出,同比内的自对相之间是不能再形成自行对仗的,但上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之间可以形成对仗,也就是俗称的上下互对。如:
例1、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为了更加直观,本文中联内自对部分均用文字加粗表示,从例1的分析可以看出,下比包含两个独立自对相,分别是(仰观俯察)与(天朗气清),两者之间无法再次形成对仗。虽然上比(游目骋怀)和(崇山峻岭)之间可以视为宽对,但只要上下比的其中一比两组或者多组自对无法再次形成对仗的,其另一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组亦相应的视为两个独立自对相或者多个独立自对相。
(二)自对相中各自成对的部分定义为“同级自对单元”,简称“自对单元”或“单元”,位于首位的称为第一自对单元,简称一单元,位于次位的称为第二自对单元,简称二单元,依次类推。自对单元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自对单元不能单一存在,也就是说,一个自对相里必须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对单元才能成为自对相,从而形成自对。
如例1,第一自对相即“(游目|骋怀)”中包含两个同级自对单元,分别是第一自对单元“游目”和第二自对单元“骋怀”,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组成一个自对相。两个单元间用“|”分隔,其余自对相同理,不再赘述。
(三)单比只包含一个独立自对相的,定义为“单相自对”;单比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独立自对相的,定义为“多相自对”,按照自对出现的顺序,上比第一组自对称之为“上比第一自对相”(简称“上比第一相”),第二组自对称为“上比第二相”(简称“上比第二相”),依次类推,下比如是,称为“下比第一相”、“下比第二相”等等。
如例1,单比包含两个自对相,就属于多相自对,也可称为双相自对或两相自对。
(四)一个独立自对相内部不再包含自对相的,定义为“单级自对相” ,简称“单级相”,反之,一个独立自对相内又包含自对相的,定义为“多级自对相”,简称“多级相”,为了方便区分,多级相内被包含的自对相不再称为独立自对相,而称为“单元自对相”,简称“单元相”。位于多级自对相最外一层的单元自对相,定义为“一级单元相”,简称“一级相”;如果其内一层还是单元自对相的,定义为“次级单元相”,简称“次级相”,依次类推,位于最内一层的自对相,定义为“内相”,内相中不再存在被包含的自对相,也就是说内相必须是单级自对相。在计算整联独立自对相的数量时,一个多级自对相中不管存在几级单元自对相,此多级自对相都只能算做一个独立自对相。
为了更好的解析以上定义,笔者将例1中的联与苏州拙政园联合并为一联来进行分析示意,忽略其间联意无法承接的部分,只从形式上解析以上各个定义:
例2、苏州拙政园联: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
例3、合并苏州拙政园联与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此地有[崇山|峻岭];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是日也[天朗|气清]。
首先,此例联上下比各包含三个独立自对相,分别用符号“[]”表示,其中,一二分句为一个多级自对相,第二第三个自对相均为单级自对相,故此例属于多相自对,共有三个独立自对相,也可称为三相自对。再来看看一二分句组成的这个多级自对相,其中一级单元相为(脂粉简编)和(冠缨图史),两个单元相形成自对,用符号“()”表示;其中次级单元相分为<脂粉>和<简编>,<冠缨>和<图史>,单元相两两形成自对,用符号“<>”表示,由于本级单元相已经不再包含自对相,而只包含自对单元“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故这个多级自对相的次级单元相即为此多级自对相的内相,并由此可见,自对单元的最小单位可以小到一个字。另外,从此例亦可看出,单元相既具有自对相的特点同时也具备自对单元的特点。
(五)自对的创作手法,在对联创作中,尤其是长联、超长联的创作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同时,自对与通常的上下联互对,又可以并行不悖,而且往往同时存在的。如例2,单比既有自对,上下比之间也可以形成两两互对。这种自对互对兼用式的自对,从全联的整体对仗效果看,使对联整体上对仗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联的对称之美。可以说,因为有了自对,不但丰富了对联的对称之美,同时也拓展了对联的创作手法。下面再举一个上下联不形成互对的范例,如本文例1的上海市豫园一笠亭联: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上比第一自对相“游目骋怀”与下比第一自对相“仰观俯察”并不对仗, 上比第二自对相“崇山峻岭”与下比第二自对相“天朗气清”亦不对仗,但上比第一自对相 “游目”与“骋怀”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第二自对相中,“崇山”与 “峻岭”两个单元形成自对。下比对应上比,第一自对相中,“仰观”与 “俯察”两个单元形成自对,第二自对相中,“天朗”与“气清”两个单元形成自对。这样,上下比对应位置分别通过自对单元的对仗形成自对相,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二、自对及自对相相性的分类
对于自对,网络上存在着多种分类方法,有按自对在联中所处的位置分的,有按字数分的,有按自对次数分的,有按自对格局分的,等等,林林总总。笔者认为这些分法过于庞杂繁复,因此对自对的分类进行了相应的简化,将自对的种类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相自对,一类是多相自对。这两个定义在前文已有详细定义及示例,在此不再赘述。
相性即自对相的性质,根据自对单元在相中的位置,笔者将自对相的分类又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邻位自对相,一类是隔位自对相,一类是复合位自对相。
(一)邻位自对相,简称邻位相。自对单元两两相邻,中间无其他字词句相分隔的自对相,称之为邻位自对相。如:
例4、李啸村赠郑板桥联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本联单比只有一个自对相,因此属于单相自对;上比自对相(诗|书|画)由 “诗” “书” “画”三个单字自对单元两两相邻自对而成,中间无其他字词句分隔;下比自对相(归|去|来)由 “归” “去” “来”三个单字自对单元两两相邻自对而成。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字。
例5、肖大志撰佛教联
(心真|法假)
(识有|境无)
本联整比单相自对,自对单元“心真”与“法假”、“识有”与“境无”,相邻形成自对。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词。
例6、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联:
(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
(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坐画图间
本联亦是单相自对,上下比首分句与次分句各为一个自对单元,相邻形成自对。本例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为句。
综合以上三个范例可以看出,自对单元的语法单位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还可以是句。
(二)隔位自对相,简称隔位相,自对单元之间被其他字词句相分隔开来的自对相,称之为隔位自对相。例如:
例7、佚名联
甘霖成瑞雪;—>自对相为:(甘霖|瑞雪)
百岭见千娇。—>自对相为:(百岭|千娇)
上比自对单元 “甘霖”与“瑞雪”间隔“成”字而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百岭”与“千娇”间隔“见”字而形成自对。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语法结构为字。
例8、乾隆年间嘲讽联
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自对相为:(活佛|死鬼)
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自对相为:(东来|西归)
上比自对单元“活佛”与“死鬼”间隔“竟成”一词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东来”与“西归”间隔“不见”一词形成自对。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语法结构为词。
例9、顾文彬题苏州环秀山庄
幽栖此日重建,看峭壁垂云,闲扶短策,明波洗月,净濯兰缨,水边楼观先登,更将秋共远;—>自对相为:(峭壁垂云|明波洗月)及(闲扶短策|净濯兰缨)
俯仰十年前事,乍扫苔寻径,伛偻穿岩,拔叶通池,虚空倒影,眼底烟霞无数,都是昔曾游。—>自对相为:(扫苔寻径|拔叶通池)及(伛偻穿岩|虚空倒影)
本联单比分别包括两个自对相,因此属于多相自对。上比,自对单元“峭壁垂云”与“明波洗月”相隔分句“闲扶短策”形成自对,自对单元“闲扶短策” 与“净濯兰缨”又相隔分句“明波洗月”形成自对。下比,自对单元“扫苔寻径”与“拨叶通池”相隔分句“伛偻穿岩”形成自对, 自对单元“伛偻穿岩” 与“虚空倒影”又相隔分句“拨叶通池”形成自对。本联上下比共同构成两组隔句自对,自对单元两两像个,并交织穿插在一起的情况也被称为“扇面对”,是自对的发展和延伸,充分展现了自对灵活性的一面,手法高明,怡然可赏。
综合以上三个范例可以看出,分隔自对单元的部分,其语法单位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还可以是句。
(三)复合位自对相,简称复合位相,一个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既有邻位自对又有隔位自对的,称之为复合位自对相。例如:
例10、黄遵宪人境庐联: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自对相为:(三分水|四分竹|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自对相为:(五步楼|十步阁|百步长江)
本联中,上比一单元与二单元相邻,二单元又与三单元间隔“添”字,三个单元构成一个自对相;下比对应的,一单元与二单元相邻,二单元又与三单元间隔“望”字,三个单元也构成一个自对相,其中一二单元为等量自对,一二单元与三单元间为不等量自对,这两个概念将在下文提及。
(四)两种较为特殊的自对形式
1、不等量自对,从前文例子可见,大部分的自对相都是由字数相等的两个或多个自对单元两两对仗组成,这种自对称为“等量自对”。然而在对联的创作中,自对相中还存在着两个或多个自对单元字数不相等的情况,这种自对即称为“不等量自对”。例如:
例11、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四面荷花”与“三面柳”形成四字对三字的不等量自对,其中,单元节“四面”与“三面”还是等量对仗,单元节“荷花”与“柳”均为名词词性,两者形成二字对一字的不等量对仗。由此可见,不等量自对中的自对单元节字数可以不等,但其词性品类必须相同。下比同理,自对单元“一城山色”与“半城湖”对应的形成四字对三字的不等量自对。同时,此联上下互对也很工稳,是自对和互对同时存在的又一经典范例。
例12、慈利县吴恭亨自题居处联
(二分/诗景|八分/画)
(楼外/江声|天外/峰)
此联也是四字单元对三字单元的不等量自对,“二分诗景”对“八分画”,“楼外江声”对“天外峰”。上下比间,“二分”对“楼外”,“八分”对“天外”并未形成上下互对,是一种单比独立自对的不等量自对的范例。
例13、黄遵宪题人境庐联: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自对单元“三分水”与“四分竹”是等量邻位自对,它们与自对单元“七分明月”又组成了不等量的隔位自对,其中,单元节“水”、“竹”、“明月”字数不等,但均为名词词性。下比同理,“五步楼”与“十步阁”是等量邻位自对,它们与“百步长江”又组成了不等量的隔位自对。
对偶本来讲究句长相等,但从以上范例可见,这种长度不对等的自对同样存在着对称之美,并且别具一格,在一板一眼的字数对等的对偶中拓展了创作的手法,为传统对偶增加了灵动的趣味。同时,通过以上范例,还可以看出,不等量自对既可以以临位自对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隔位自对的方式出现。
2、排比自对,指在上下联中,单比至少有三句两两相临的自对单元连续铺排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对相的对联创作手法。排比自对如同文章中的排比句,具有排比修辞手法的特点。这种排比自对如同潮涌,后浪推进前浪,给人一种绵延连续的特殊美感,是强化语句气势的一种创作手法。如:
例14、佚名格言联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向高处立,|在平处坐,|从宽处行)。
此联上下比三个分句为两两相邻的自对单元,各自连续等量自对,单比形成一个排比自对相。
例15、成惕轩寿张怀九联
(匡世/以才,|树人/以学,|华国/以文章),岳岳不群,斯为楚宝;
(怡情/有菊,|益寿/有芝,|承欢/有兰桂),绵绵多祜,永纪王春。
此联上下比前二个分句等量自对,同时又与三分句形成不等量自对,共同组成一个排比自对相。由此可见,排比自对中既可以只存在着等量自对,也可以同时存在不等量自对。同时,排比自对的自对单元间必须连续的并列成排,所以,排比自对均属于笔者所定义的邻位自对。
三、自对的基本要素
笔者发现,在众多的关于自对的学术文章中,均未提及对联自对的基本要素,因此,笔者试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并参考现行《联律通则》对联基本要素,提出笔者认为的自对的基本要素,并分为“自对相基本要素”及“自对单元基本要素”两大部分进行阐述,如:
(一)自对相基本要素:
1、相数相等。存在自对的对联中,上下比各自包含的独立自对相总数必须相等。如本文例3:
[(<脂|粉>|<简|编>),|(<冠|缨>|<图|史>)],[,此地有[崇山|峻岭];
[(<糠|秕>|<礼|义>),|(<锱|铢>|<功|名>)],[,是日也[天朗|气清]。
前文已述,本例为一个多级自对相和两个单级自对相组成,上比自对相数为三,下比自对相也为三,上下比相数相等。
2、相性相同。存在自对的对联中,上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相性必须相同。如上一范例,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相均为邻位自对相。
3、相位对应。相位即自对相位于联中的位置,上比为自对相的位置,其下比也必须是自对相,两两对应。如上一范例。
4、字句对等。同位相间字句数必须相等。同位相即上下比对应位置的两个自对相,如上一范例,上比[游目|骋怀]与下比[仰观|俯察]即为同位相,两者字句数相等。上比首分句和次分句由两个四字分句作为自对单元形成自对,下比首分句及次分句亦然,两者字句相等。
5、平仄相对。同位相尾字平仄必须相对。如上一范例中,“史(仄)”对“名(平)”,“怀(平)”对“察(仄)”,“岭(仄)”对“清(平)”。
(二)自对单元基本要素:
1、字句对等。同位相中的对应位置处,其上比自对单元与下比自对单元的字句数必须相等。仍如上一范例,上比第一组自对相中,第一自对单元“脂粉简编”与下比对应位置的第一自对单元“糠秕礼义”均为四字一句,字句相等。其余部分同理。
2、词性对品。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词性品类详《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如本文例1: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以上下比第一自对相说明,上比自对单元为“游目”和“骋怀”,游、骋均为动词,两者相对,目、怀均为名词,两者相对;下比自对单元为“仰观”和“俯察”, 仰、俯均为动词,两者相对,观、察也均为动词,两者相对。同时可以看出,上下比相同位置的自对单元,其词性可以不对品,如“目”对“观”,一个为名词,一个为动词。
3、结构对应。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相互对应,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上一范例,上比第一自对相中,“游目”和“骋怀”均为动宾结构,下比“仰观”和“俯察”均为偏正结构。同时,因为单比已形成自对,故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允许其结构不对应,如上一范例中,“游目”为动宾结构,下比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仰观”则为偏正结构,两者结构不对应。
4、节律对拍。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其语句节奏应保持一致。节律的概念及分类详《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如:
例16:邹伏享题滕王阁联
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
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
本例中,上下比自对相内,自对单元均为二二节奏,节奏一致。
5、平仄对立。指同位相中,上下比对应的自对单元处,其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应该相反。如本文例7、例8:
例7、佚名联
甘霖成瑞雪;—>自对相为:(甘霖|瑞雪)节奏点:霖(平)|雪(仄)
百岭见千娇。—>自对相为:(百岭|千娇)节奏点:岭(仄)|娇(平)
例8、乾隆年间嘲讽联
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自对相为:(活佛|死鬼) 节奏点:佛(仄)|鬼(仄)
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自对相为:(东来|西归) 节奏点:来(平)|归(平)
6、其他,单比内自对单元的节奏点平仄交替问题及形对意联的问题,均纳入全联考虑,不单独作为考量自对单元的基本要素。
四、自对中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的探讨
关于这一问题,特别是不规则重字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故本文将此问题单独提出来,阐述笔者观点。
1、自对中的规则重字,如本文例11: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上比重字“面”,下比重字“城”,属于对联格律中的规则重字,在这一方面,学术界的观点是相同的,即对联允许规则重字,无须讨论。另外,从此例可以看出,自对相内的自对单元之间,处于同一位置的字词可以相同,这一点也是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的。
2、自对中的不规则重字,如:
例17、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表面上看,上比两个“死”字对应下比同一位置的两个“归”字,属于规则重字,没有问题。特别的是,上比有两个“为”字,但下比对应位置的字却不相同,分别是一个“南”,一个“北”,还没完,如果从下比的角度来看,下比首分句有两个“南”字,但上比对应位置的却是一个“为”一个“忠”,下比二分句有两个“北”字,而上比对应位置的确是一个“为”一个“孝”字,很显然,按照联律通则的观点,这样的对仗似乎犯了不规则重字的禁忌,然而,如果通过自对理论来看,上比一个自对相(为臣死忠,|为子死孝),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有两个“为”两个“死”相对,通过上一条自对中的规则重字规则,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允许字词相同,故可以形成自对,再看下比自对相(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自对单元间同一位置处两个“南”对两个“北”,另“归”字对“归”字,也符合自对中的规则重字规则。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不规则重字其实质是一种运用了自对手法的规则重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规则重字,对于集句联或部分集句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运用价值,从对联创作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很有益处的。下面再举一个此类的名联作为欣赏:
例18:陈宝裕题黄鹤楼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五、自对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一)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突破和变通
第一,自对突破了传统互对只有纵向(即竖向)对仗的单一形式,利用同比间自对单元形成自对,从而形成横向对仗,开辟了对联纵横均可对仗的新局面。如例1。
第二,自对突破了原本某些对仗元素因其词性相异、结构不同、字数等不同而不能形成对仗的限制,利用自对对其变通,从而形成对仗。如例1及不等量自对范例。
第三,利用自对单元之间有规则的重字,有条件的突破了传统互对对联中的不规则重字禁忌,从而引发了对对联不规则重字的重新思考、讨论,把对联不规则重字概念的进一步严谨化、科学化推上学术日程。如例17、例18。
(二)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丰富和优化
第一,通过横向对仗、多级自对的深度方向对仗及扇面对的交错对仗等方式,丰富了传统对联只有竖向对仗的单一的对仗模式,极大的拓展了对联的对仗空间,使原本只有竖向对仗的线性空间得以发展到横向、深度方向均可对仗的立体对仗空间。
第二,自对可以与传统互对共同存在,这种自对互对兼用的创作手法,不但加强了对联的对仗效果,也进一步优化了对联的整齐美、层次美、对称美,起到了为传统互对锦上添花的作用。如例2。
(三) 自对是对传统互对的创新和发展
虽然自对和互对之间存在着对仗方向不同的本质区别,但究其根源,自对并未脱离构成对仗的根本方法,是在互对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灵活的对仗方式,也是对联对仗中的高级形式之一。可以说,由于自对的出现,极大的推进了对联对仗从单一的互对模式向多元化模式发展的步伐,有效的提升了对联创作的自由度,在联律的大规则中寻找到了一种更加纵横挥洒的创作手法。因此,笔者相信,自对的明天将是更加美好而广阔的。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自对概念及相关定义、自对及自对相相性的分类、自对的基本要素、自对中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的探讨、自对的作用及发展前景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对于自对理论的一些粗浅认识和思考,内容看似比较充实,但对于整个自对理论来说,也只是冰山一角,对于自对的起源、演变以及在诗词曲赋中的应用特征等问题均未能涉及,稍有遗憾。但笔者还是希望能通过此文抛砖引玉,以此促进楹联理论界对自对理论进行更加深入和完整的研究及探索。最后,限于笔者水平,文中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九号卷(总分79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17
徒怀强国心,痛庙堂已腐,九万里河山瓜剖,水师打造空余梦
谁作前车鉴?将甲午永铭,百二年时局重看,民族复兴欣在望
注:瓜剖出自“瓜剖豆分”,即瓜分。

2、 题三星堆遗址;15
此一方遗址横空,洗尽铅华,任求源溯本
数千载文明无极,留于巴蜀,便继往开来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17
未有圣贤心,亦择芳邻,虽方寸长知曲直
何妨青白眼,但行我道,不迂回忽忘形骸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15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未有圣贤心,亦择芳邻,虽方寸长知曲直
何妨青白眼,但行我道,不迂回忽忘形骸
解析:写联创作不单单是写事物本身,更多地要从事物得到反思、感悟,才能写出具有感染力的对联。“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指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恶劣的环境不是更能磨炼人的心志吗?虽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但人们除了要懂得选择环境,更需要懂得迎难而上,故而联以营造一颗坚韧的心为目的。上联从环境切入,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普通人不能像圣贤一般清楚定位自己,于是懂得选择环境很重要,在一个有利于自身的环境下熏陶、成长,处事也能变得有分寸、有品格。下联则从本心切入,环境有好有坏,当人的处境不好时,不能因为恶劣的环境而妥协,而放弃原则,不能一味迂回迎合,敢于挑战才是真的勇气,坚持自我才能得到自己的道。从上联到下联之间的转变,是从随遇而安的铺垫到顽强不屈的升华。

三、 论文(20分):15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自对之我见
       自对即句中对、当句对,顾名思义,这种对仗方式有别于传统对仗,自对的产生究竟对对联有什么影响?
       首先,自对的出现为对仗拓展了空间,给对仗以新方向,例如: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一联中,上联以一到十的数字组成句子,高度概括出诸葛亮一生事迹。那么作为对句,如果还要从数字着手,无疑是很费力的,几乎无解,于是从另一方向思考,以自对入手取“五方位与五行”结合组成句子,既稳切又工整,毫无违和感。
       其次,自对处于中长联中能改变句读节奏,使对联不再死板,增加了美感。例如: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暝烟两岸,斜日半山,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上联中“暝烟两岸”与“斜日半山”自对,“横枕”与“登峰”自对。下联中“花露侵诗”与“槐熏入扇自对,“凉生”与“蝉翅”自对。这样,对联不再是死板的上下联词性相对了,大大地增加了美感与可读性。
       下面再看看另外两种特殊形式的自对。
       第一,不规则重字的自对,例如:
       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若以正常联论之,犯了不规则重字的大忌,但以自对论之则合律。如果皆似此联做法,则自对可以无穷放大,泛滥之极,或者说只要排比句入联都可以当作自对,更甚者有失律的,届时也联将不联了。此种自对,毕竟有违对仗美感,出自名家手或多有附和,普通联家应当慎之。
       第二:自对中扣自对,可谓是环连套,例如:
       朱熹题松溪县学明经堂楹联
       才兼大武,又重名臣,耻与汉贼同天,戮力远开新帝业
       威震华夷,气吞吴魏,能使奸雄破胆,忠魂常绕旧神京
       其前两分句属自对,其中“华夷”、“吴魏”又各自成自对,自对手法不可谓不复杂,细究之下,“华、夷、吴、魏”尚属同类字词,组成“华夷、吴魏”也可自对,但若词性稍有差池,简单自对尚可,置于自对中自对就难免不伦不类了,故而初学者也不可轻易试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第一,自对的出现对楹联的影响是正面的,同时自对是楹联中重要的技巧; 第二,自对具有高度的严性,不严谨则不成自对。经过泛滥地使用,自对越来越变得不那么严谨,这是一种负面信号。所以使用自对绝不可随意而为,使用时要记信两点:其一是非必要切莫滥用,其二是用之则须精美。

十号卷(总分67分)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14
亦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失战策,轻水军,然敌长我消,已于斯难作斩妖剑;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2、 题三星堆遗址;13
文明自古开,看野草荒台,气横星斗;
秘密凭谁问,何神灵先祖,目透乾坤。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13
境使物殊,九州若此;
人因学异,万古亦然。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14
“题北洋水师”的思路浅析
一 写北洋水师,也得先定一个主题。写他们的雄风?还是写他们的忠烈?都感觉不切。。。定什么主题呢?
我再次从网上搜集资料,网上又说的很杂很乱,总觉得对北洋水师的认识不够全面,后来在电视上听张绍忠讲北洋水师,才有了更多了解。觉得主题应定为“教训”。
二 主题定下来后,就是选材。虽定位为“教训”,还不能少了对那些忠臣勇士的颂扬,用颂忠勇之士更能反衬全军覆没的教训。在“教训”中夹“颂扬”,对于我来说,还真不那么容易。网上有的人把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说得叫国人看了就脸红,什么“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各船管带平时把经费用在个人前途的“经营”和享乐,无暇对船只进行保养和维修。打仗用的舰船不但不保养备战,反而为了个人私利挪作他用。军队参与走私,舰船常年不作训练,这已不是海军的个别现象”等等,有的人则把责任完全归于朝廷。我觉得清廷挪减军费于前,以致北洋水师失去原来亚洲第一的雄风,而渐渐成为战斗力较弱的一支水师。便有了上联:
初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挪军费,建名园,然敌长我消,于斯难作斩妖剑;
因内廷分争,绝救援,断粮弹于后,以致造成最后的全军覆没,在这样的战争中,我们不能忘了那些抛客梦,志边防的忠肝义胆之士,于是有了下联: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虽粉身碎骨,至死尚开殉国花。
三 修改思路:经过思考,感觉上联的“挪军费,建名园”既不全面又不确切,后改为“失战策,轻水军”认为要好一些;下联的“虽粉身碎骨,至死尚开殉国花。总觉得有些人的“天朝”观念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于是改为: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最后定稿为:
亦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失战策,轻水军,然敌长我消,已于斯难作斩妖剑;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三、 论文(20分):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13
自对之我见
    对于自对,本人并未深究,无非查阅借鉴,浅谈如下:
    所谓自对,是指上联内某处自行对仗,与此同时,下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这种对仗方法,叫做对联的自对。凡工整的自对,上下联间对应处可以不需对仗;或虽对仗,可以不用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自对可以分为当句自对和邻句自对
(1)对联的当句自对。   
对联的当句自对,是指上下联分别在某一句之内完成的自对。
其工稳的标准,主要表现在每联的两边必须各自组成对应的联合结构,而作为这个结构的素材,具有联合关系的两个字,或两个词,或两个词组,则允许有词性、结构的差异。例如:
    ①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明世宗《送毛伯温》(两个字:上联,麒、麟,单独不成词;下联,蝼、蚁,单独可成词。字词之别)
    ②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唐】杜甫《登岳阳楼》(两个词:上联,亲、朋,名词;下联,老、病,形容词。词性不同)
    ③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唐】白居易《李白墓》(两个词组:上联,荒垅、穷泉,偏正结构;下联,惊天、动地,动宾结构。结构不同)
(2)对联的邻句自对:  
    对联的邻句自对,是指上下联分别在相邻的某两句之间完成自对。
例如: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 暝烟两岸,斜日半山 ,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 花露侵诗,槐熏入扇 ,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上联“暝烟两岸,斜日半山”与下联“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并不对仗,但上联“暝烟两岸”与“斜日半山”自对,下联“花露侵诗”与“槐熏入扇”自对,而且都是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并且被视为工对了。这种自对是在相邻两句之间(上下联分别在第二、三句)完成的,所以称之为邻句自对。
在当句自对和邻句自对中还有同字和不同字的对仗  
上下联间的对仗,切忌同字相对。但自对则不须避忌同字对仗,这是因为自对只分别在上联和下联中进行。一般来说如果上联出现同字自对,则下联亦应在对应处以同字自对。
如: 山西省朔县崇福寺观音殿联: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   
上联两个“救”字是动词,下联两个“大”字是形容词,所以上下联间是不对仗的,作者以同句自对来补救,即上联“救苦”与“救难”自对,下联“大慈”与“大悲”自对,而且这种自对亦算工对,可见句中自对是不忌同字对仗的。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看起来还有破律之嫌,但实质上是对格律的一种变通,因此,也是允许的。
    如: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夫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表面上看,上联“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下联却对之以“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似乎犯了对联格律中不规则重字之大忌,不过,以自对视之,它却又非常工整,所以,其实质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规则重字,是一种运用了自对手法的规则重字。
这些自对都突破了单纯上下联对仗的不少局限,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多方便。
君子坦荡荡说见利忘义就不见义忘利,敢重色轻友就不重友轻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主题
118

3777

帖子

9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顾问

一介樵夫

Rank: 9

UID
17224
经验
7735 点
威望
99 点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2
8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00:41 | 只看该作者
评委七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1、 题北洋水师
北以南名,看功过几人,万里烟云回甲午;
洋为中用,抚古今一瞬,百年血泪励炎黄。
自注:鹤顶格嵌入北洋,北洋水师的高层包括李鸿章在内几乎都是南方人,故曰北以南名。
简评:“嵌字”大可不必;下联气脉不畅。13分

2-1、 题北洋水师;
斩长鲸之势而来,击涛横舸舰,拥四千战士风威,曾许亚洲名第一。
恃铁血之潮以赴,揭力挽狂澜,集甲午群雄浩气,永随黄海激鸿声。
简评:“风威”不如直接用“威风”;下联次句不通(“揭”字凑),多处对仗有失。12分

3-1、 题北洋水师:
政府无能,总督无方,终致使苍天无眼;
士兵有血,统军有种,尚挣回民族有魂。
简评:北洋水师没“总督”一职,丁汝昌是水师提督,若说他指挥无方也有点过头了。13分

4-1、 题北洋水师;
忆昔扶今,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强兵富国,仍需要坐而论道起而行
简评:口语化句,“扶”与“抚”义毕竟有差异,此处不可混用。15分

5-1、 题北洋水师;
悲尤过!斡旋自辱,嗟铁甲吁谟未就全军覆,瀚海惊心,时时风力似兵力;
壮不足!伏匿难全,耻弱国构衅必亏残壁倾,英魂赍志,夜夜潮声如炮声。
简评:上联前2分句似仅说李鸿章,若言北洋水师,则稍过了。14分

6-1、 题北洋水师;
思甲午风云,艨艟烟灭,将士血流,壮志难酬空叹恨;
看中华疆域,东海舰驰,雄鹰翅展,英灵当慰自欢歌。
简评:上下联跨度太大了。12分

7-1、 题北洋水师:
黄海翻涛,君不见虎贲炮舰,雄冠亚欧,岂止威名传后世;
残阳喷血,最难忘甲午风云,纵留耻辱,未输铁骨给长城。
简评:给北洋水师拔高了,且结句的结论稍欠妥。13分

8-1、 题北洋水师;
一艘钜舰,为中兴而进,问谁人怯懦求全,俾驱倭靖难心,只换来掩入波涛,沉于屈辱;
漫海血腥,流青史未干,教我辈安危惕厉,对觊土窥疆者,直须放千钧霹雳,万丈雷霆。
简评:罗嗦。14分

9-1、 题北洋水师;
徒怀强国心,痛庙堂已腐,九万里河山瓜剖,水师打造空余梦
谁作前车鉴?将甲午永铭,百二年时局重看,民族复兴欣在望
注:瓜剖出自“瓜剖豆分”,即瓜分。
简评:吟咏准确。18分

10-1、 题北洋水师;
亦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失战策,轻水军,然敌长我消,已于斯难作斩妖剑;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简评:分疑为纷别字。12分

【一、2】==========================
1-2、题三星堆遗址
传说岂无稽,古国古城寻古史;
文明堪有继,新星新月耀新天。
简评:内涵不足,重字没什么实际意义。12分

2-2、题三星堆遗址;
数十里古城秘宝呈来,看玉石青铜,海贝象牙,慢翻开蜀国辉煌历史;
五千年华夏文明追溯,证江承宗脉,名修其实,续写就九州灿烂篇章。
注:江指长江。长江同黄河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简评:三星堆还是个谜,至今未算“翻开”。12分

3-2、题三星堆遗址:
玉石点津,青铜铸树,骤令东风沸西蜀;
星辰拱月、泉坎饮狮,始知地下有天堂。
简评:东风与西蜀没必然联系。14分

4-2、题三星堆遗址;
纵目神州,气吞牛斗,壮美恢宏,睥睨青铜时代
骋怀宇宙,感应天人,幽微玄秘,化生上古文明
简评:联中某些提法可商榷。14分

5-2、题三星堆遗址;
三星伴月,承载中华发轫,惊通天神树、霸世青铜,欲诉千年深邃史;
四海寻川,探究巴蜀先哲,悟纵目蚕王、肇基金杖,辟开首代盛明国。
简评:这是“中华发轫”吗?结句也太夸张了。13分

6-2、题三星堆遗址;
上下五千年历史,铜像蚕丛,鱼凫王杖,溯民族源起;
纵横十几里方圆,三星伴月,一水绕垣,又杨柳初萌。
蚕丛:蜀王,有纵目,推测三星堆最大的青铜像是根据他的原型造的。
鱼凫:古蜀国的第二代王。据推测三星堆的那柄王杖是他的。
三星伴月:由于三星堆古域内三个起伏相连的三个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
简评:三星堆跟杨柳有关?13分

7-2、题三星堆遗址:(今音)
断壁残垣惊世界,大梦五千年,听凭沧海化田,直将兴废埋成古;
现身说法证文明,长江一万里,竟与黄河同样,横淌乳汁也是娘。
简评:结句不错。16分

8-2、 题三星堆遗址;
十数里尘封渐启,却犹蒙神秘面纱,问西蜀之间,谁布下三星迷局?
几千年足迹深沉,若相论文明海拔,则中原以外,又挺来一座奇峰。
简评:奇峰突起。18分

9-2、 题三星堆遗址;
此一方遗址横空,洗尽铅华,任求源溯本
数千载文明无极,留于巴蜀,便继往开来
简评:“洗尽铅华”?文明是起源于此的?12分

10-2、题三星堆遗址;
文明自古开,看野草荒台,气横星斗;
秘密凭谁问,何神灵先祖,目透乾坤。
简评:写埃及的、玛雅的、印度的、两河流域的任一个古文明也无不可。11分

【一、3】==========================
1-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津生口舌淮南橘;
气壮山河塞北人。
简评:下句是凑上去的“对句”,因此只能给上句的分。10分

2-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良禽择木,孟母择邻,原来明智识时境;
与君子交,与善人处,自古亲贤养骏才。
简评:中平。15分

3-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孟母三迁,遂令子舆成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范公一语,直教晦叔作魁儒。
【注释】
(1)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梁武帝时吕僧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广泛受到人们称颂。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到甫袁州后,特地把吕僧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
一天,吕僧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要一千一百万,怎么会这么贵?”
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僧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跟着笑了起来。
(2)孟母三迁:略。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
(4)范公一语:欧阳修在颍州当郡守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年轻的通判叫吕公著(字晦叔,与欧阳修为讲学之友)。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颍州,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熏陶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最终成为庆历以后的魁儒。
简评:自对也稍过了点,我不提倡这种句式结构不同的自对法,不过不能因为我不喜欢就扣你分的。16分

4-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辨异缘于水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行还在个人(今音)
简评:与上句相似,但结构略优。16分

5-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鸥水相依,蓬赖麻直,沐仁浴义熏陶品性;
芝兰作伴,日濡月染,怀质抱真成就贤良。
简评:前二分句的对仗有失15分。

6-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蓬在麻间直,橘移淮北衰,未许忘择邻孟母;
塾中自近儒,山里堪闻道,从来传墨子悲丝。
用典:
橘移淮北衰:南桔北枳
孟母择邻:孟母三迁。
墨子悲丝:见于《墨子·所染》,墨子见到洁白的丝被染成各种颜色,引发了他关于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
简评:上下联的2、3分句之间都失关联。12分

7-3、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君不见左邻拔地,右舍钻天,进退之间,立身难免和其正;
无怪乎孟母迁居,管宁割席,是非之际,有志岂能随遇安?
简评:上联说理稍欠。13分

8-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兹事譬如橘枳,虽是同源,却淮南淮北一分,相似其形,相殊其味;
初心易入赤朱,既行斯世,须知恶知良而择,与贤人近,与善人居。
简评:下联起句有点拗口。15分

9-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未有圣贤心,亦择芳邻,虽方寸长知曲直
何妨青白眼,但行我道,不迂回忽忘形骸
简评:好像与青白眼稍远。13分

10-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境使物殊,九州若此;
人因学异,万古亦然。
简评:规矩而不出彩。14分

【二】==========================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1-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对联创作思路简述》
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津生口舌淮南橘;
气壮山河塞北人。
看到这个题目后,我觉得有点像诗钟。扣题,但又不能犯题字。
句子早就读过,意思很明白。为了方便创作,我先联想了不少环境影响人的名句:
故近朱者赤,近墨得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傅玄《太子少傅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
另外,我还想到了自己生于北方,定居江南,经常被人家劝酒,并且声称北方人酒量都很好的。虽然这种刻板印象不尽科学,但也情有可原,因为各个地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地人的性格特点。
接下来,要确定布局了。
看题目的要求,最好是从积极一面来写,适合用正对。
为了更好的表达效果,最终选择了比兴的手法,先言物,再谈人,也算是流水对吧。
上比写橘生淮南,其甘甜美味如斯,令口舌生津。下比写塞北风情,造就一方气度恢宏人士。全联紧扣主题,对仗也较工整,且口舌和山河句中自对。
当然,这副作品肯定是不完美的,存在缺点和不足,希望能得到前辈高人的指点,以期更上一层楼。
简评:下比始终觉得牵强。13分

2- 谈“ 题北洋水师”的创作思路
创作一个联,拿着题目,首先审题,明确题目,百度相关资料,从中了解北洋水军形成的历史背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最后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的结局。另惊喜地发现百度里有一副当年壮观的海军图,加上记忆中的一副中国军舰与日本的船舰相撞击的壮烈画面,由这两副画面展开想像的翅膀。
审题之后就得立意,想过许多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产生出不同的立意。最后我选择了对北洋水师的赞美和最后全军覆没作对比,来表达对昏庸无能的清政府的痛恨(其中并未提及清政府)和吊古励今的感怀。
有了立意,然后是选材,材料必须和立意相关,紧扣主题。
最后就是表现手法,材料如散乱的珠子,试想过用自对或对比,反问的手法,但修改的结果却任何手法都未能用上。我想不用任何手法也是成联表现手法的一种吧。
写完之后,反复阅读,发现气脉不畅处,再进行修改。另外,也想过出新,但水平有限,还是没能翻出新来,最后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简评:老老实实。15分

3-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创作思路:
一副对联的创作,应从方式合理、取象稳切、对仗协调、格律权衡和主题深化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1、以哲理性的句意成联,多数人可能会选择反对法,以从正反两方面,更深刻地挖掘和揭示主题。但在这个主题中,反对法可取的象相对缺少代表性,也有偏离主题之虞,所以个人最终选择了正对法,从而也决定了行联的方向。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表达的是顺境与成才的关系,因此取象范围比较固定,“孟母三迁”与“欧吕讲学”是比较著名的案例。下联之所以不选欧公而选范公入联,是因为范公与上联的孟母同为事件的外因。在取象上,不仅要注意反映主题,而且要注意人物和事件的对应性。
3、前二分句的自对将在第三题中说到,比较满意的是“亚圣/魁儒”这个对仗的亮点。
4、前二分句的自对格律,是一个复辞格,分别为“中仄中仄/中仄中平”和“中平中仄/中仄中仄”。因为这个格律与目前流行的律不太相同,所以构思时曾一度犹豫过,但最终因为对主题有益而留下了。
5、前二分句为铺垫,后二分句是升华。如果没有铺垫,则后二分句就会显得苍白;如果没有升华,则前二分句只是空洞的说教;铺垫与升华的结合,使得成联情理交融,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布局上来说,从前后分句的承接上着笔,是创作思路的重点;而上下联的关联,则是表现主题的关键。
简评:16分

4-以题北洋水师联谈创作思路
忆昔扶今,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强兵富国,仍需要坐而论道起而行
1、了解命题背景,选择要表现的主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为挪用海军军费、军纪松弛官兵懈怠腐化、未制定战略及战术失当等。但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国民性。我们的民族不是单一民族,对外族的同化能力强,但凝聚力差,非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很难协力同心。我想从这里寻找突破口。
2、抓住特点进行构思,下功夫修改。开始我是想到“一盘散沙,难支朽木”,喻一支毫无战斗力的军队难以支撑腐朽的清王朝,后对了“百川赴海,谁铸金瓯”等等,一直对不出满意的下联。后仍回到国民性上面,想到国人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这就有了上句。然后又联想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光说不练耍嘴皮的多,实干的少,因此有了“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后又想到当今之国力,关联到当年的“富国强兵”,经过修改敷衍而成全联。
简评:后分句稍近口语,这种句子不易写得好呢。15分

5-谈《题北洋水师》创作思路: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谓悲壮。然我觉得可悲甚过,壮却不足!造成如此可悲下场的原因多种,是国人必须反省引以为戒的。当年大清帝国相当于用白银铸就的铁甲舰队,虽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然虚有其表,如纸老虎。一味弃战保船,不求战机,结果“英豪未显身先死”,跟创建者李鸿章只重斡旋自保一样自取其辱。  当年海上霸主地位的北洋舰队远大宏伟的谋划尚未成就便覆灭,枉有涂饰却无重绩!究其原因:用人不当、指挥失误、内外腐败、海路脱节、一味伏匿,贻误战机……在封建土壤上想构建一只纪律严明、协调一致、作风优良、团结互保的舰队是很难的。想必瀚海亦惊心,时刻记得当时的惨烈,总把风力当成兵力吧;北洋水师虽有将士英勇战死牺牲,但大部分将士只求自保,只有一次黄海海战敢于直面敌人,然后勇气顿失,消极伏匿,应引以为耻。多个将领选择自杀,只悲不壮。大清帝国的软弱无能让人感到耻辱,每有构衅必吃亏,割地赔银,江山残壁,当年战死海底的将士们会英灵不散遗恨不已,犹怀抱着志愿,将夜夜的潮声当成炮声,想雪此恨。首开观点,中间夹叙夹议,尾回归文学表现手法。
简评:15分

6-题北洋水师;
思甲午风云,艨艟烟灭,将士血流,壮志难酬空叹恨;
看中华疆域,东海舰驰,雄鹰翅展,英灵当慰自欢歌。
北洋水师是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后来由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致使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未能进行。导致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甲午风云》就是描写这一战争的一部影片,观看时的激情和最后的无奈、愤恨至今记忆犹新。上联就是截取甲午海战中的一个片段写出来的,在日舰围攻下,北洋水师的巡洋舰最终沉没,官兵壮烈牺牲。那时,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中国人建设强大海军的壮志难酬。
北洋水师这一番号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北洋水师誓死保卫中国海防和人与战舰共存亡的精神永存,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经过一代代中国人的奋斗,现在的海军已经能够担负起保卫祖国海防的重任。
下联宕开,写现在的海防,现在中国不仅有驱逐舰等,已经拥有航空母舰,从海面,从空中形成立体的防护。
下联的最后一个分句呼应了上联,北洋水师官兵的英灵如若知道现在中国已经拥有强大的海军,在九泉之下也当欣慰得欢歌了吧。
简评:16分

7-选取命题3:以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君不见左邻拔地,右舍钻天,进退之间,立身难免和其正;
无怪乎孟母迁居,管宁割席,是非之际,有志岂能随遇安?
审题后,思路脉络概如下:
1.【立意取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乃“和其正”,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故而联作必须阐明一个道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不可忽视,不可老气横秋地“随遇而安”。进而联想到孟母三迁、管宁割席的典故。至此确定“立身、和其正、随遇安”的【关键词语】。2.在几番尝试【切入章法】后,确定通联以①顺叙②白描笔法起句,近距离正面切入“蓬生麻中”画面,以 “和其正”承接,然后下联转用以上典故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反诘论点结句。如此,则上比切图切题,下比出图而不离题。上下比采用单边自对;双边亦各走起承转合路线,均利用分起式起句:在一二分句起句的基础上,三分句承转延续,四分句合结。3.【炼字润色】斟酌领字,以通联脉;推敲动词,精准表达。
简评:14分

8-谈三星堆遗址联创作思路
看到题目,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三星堆的神秘和高度文明,有人说过,第一印象往往是最触动人心最引发共鸣的东西,因此我确定了以这两方面作为创作主线。
接下来是精拣资料,找到有助于表达主线的元素,并将其有机的组合成联。首先我了解到了三星堆的规模、地理及其主要出土文物青铜面具,并由面具想到了面纱这个关键词,同时也了解到遗址发掘时间短,文明独特,尚有诸多不解之谜,如文明的发源,文明为何突然消失等,就好像蒙上了一层层面纱,扑朔迷离,正等待世人慢慢揭开,因此有了一个围绕着迷而展开的上联。因早早确定了主线,故下联和上联的创作其实是同步的。虽然代表三星堆的元素很多,但我只择取了其代表了长江文明的源头,与中原黄河流域的文明遥相呼应这一点。它就像在地下深埋了几千年的一座高山,与中原的文明之峰相峙而立。据此,最终完成了整联的创作。整联创作速度比较快,可以说率先确定立意和主线,并据此精拣资料元素对于成联的创作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
简评:15分

9-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未有圣贤心,亦择芳邻,虽方寸长知曲直
何妨青白眼,但行我道,不迂回忽忘形骸
解析:写联创作不单单是写事物本身,更多地要从事物得到反思、感悟,才能写出具有感染力的对联。“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指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恶劣的环境不是更能磨炼人的心志吗?虽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但人们除了要懂得选择环境,更需要懂得迎难而上,故而联以营造一颗坚韧的心为目的。上联从环境切入,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普通人不能像圣贤一般清楚定位自己,于是懂得选择环境很重要,在一个有利于自身的环境下熏陶、成长,处事也能变得有分寸、有品格。下联则从本心切入,环境有好有坏,当人的处境不好时,不能因为恶劣的环境而妥协,而放弃原则,不能一味迂回迎合,敢于挑战才是真的勇气,坚持自我才能得到自己的道。从上联到下联之间的转变,是从随遇而安的铺垫到顽强不屈的升华。
简评:16

10-“题北洋水师”的思路浅析
一 写北洋水师,也得先定一个主题。写他们的雄风?还是写他们的忠烈?都感觉不切。。。定什么主题呢?
我再次从网上搜集资料,网上又说的很杂很乱,总觉得对北洋水师的认识不够全面,后来在电视上听张绍忠讲北洋水师,才有了更多了解。觉得主题应定为“教训”。
二 主题定下来后,就是选材。虽定位为“教训”,还不能少了对那些忠臣勇士的颂扬,用颂忠勇之士更能反衬全军覆没的教训。在“教训”中夹“颂扬”,对于我来说,还真不那么容易。网上有的人把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说得叫国人看了就脸红,什么“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各船管带平时把经费用在个人前途的“经营”和享乐,无暇对船只进行保养和维修。打仗用的舰船不但不保养备战,反而为了个人私利挪作他用。军队参与走私,舰船常年不作训练,这已不是海军的个别现象”等等,有的人则把责任完全归于朝廷。我觉得清廷挪减军费于前,以致北洋水师失去原来亚洲第一的雄风,而渐渐成为战斗力较弱的一支水师。便有了上联:
初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挪军费,建名园,然敌长我消,于斯难作斩妖剑;
因内廷分争,绝救援,断粮弹于后,以致造成最后的全军覆没,在这样的战争中,我们不能忘了那些抛客梦,志边防的忠肝义胆之士,于是有了下联: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虽粉身碎骨,至死尚开殉国花。
三 修改思路:经过思考,感觉上联的“挪军费,建名园”既不全面又不确切,后改为“失战策,轻水军”认为要好一些;下联的“虽粉身碎骨,至死尚开殉国花。总觉得有些人的“天朝”观念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于是改为: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最后定稿为:
亦曾炮利船坚,惊东夷,慑西寇;怎奈清廷腐朽,失战策,轻水军,然敌长我消,已于斯难作斩妖剑;
多有良才勇士,抛客梦,志边防;却遭内室分争,绝救援,断粮弹,惜天朝虎旅,终含恨齐开警世花。
简评:16分

【三】==========================
三、 论文(20分)
以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1-《对联自对之我见》
摘要:自对手法是对联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但对于它的有关问题大家争议颇多。本文主要谈一下对联自对手法的由来和利弊,仅供参考。
一、自对的发展史
自对是对联的一种变格,也叫当句、边对,是对联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于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虽是言诗,对联亦同。
自对并非哪个联家的理论创造,而是诗词还有更早的辞赋骈文的已有手法,只不过它刚好也适用于楹联而已。
例如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上下句的前一个分句就属自对。
近体诗里的自对尤以律诗居多,这是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给自对提供了天然的表演舞台。(本段可删)
如律诗大家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归纳为同字自对。而王维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则是紧密自对。
词曲中自对的例子也有很多,不再赘述。
自对由辞赋入诗,再由诗至词曲,最后渗入对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自对的手法自身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
二、自对在楹联中的作用
自对在古今楹联创作中应用广泛,益处多多。
它为对联提供了一条宽工转化之路,在有自对的部分,不仅允许词性相异,结构不同,甚至重字都可以不避,这就为上下联的对仗提供了极大的灵活变通的余地。(这段话未为定论!)
如岳王庙联:
天下太平,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特别是自对在中长联中的应用能够产生类似辞赋铺排的效果,大大强化了对联的整齐美、层次美和对称美。这在孙冉翁题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中可以深切的体会到。
三、把握好自对手法使用的度
自对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过犹不及,如果用得过多过滥,它也会影响对联作品的等级和境界。而经常使用自对,弃上下联互对于不顾,也是自身基本功欠缺的表现。联都网的著名联家月鸣泉管理员就在一个帖子里意味深长的说:“不可否认自身语言词汇的贫乏,也是造成自对泛滥的重要原因”。
总之,我们要注意有限制的使用自对,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上,再辅以一定的艺术手法,力求达到自然娴熟、不着痕迹的较高境界。
简评:基本没有跑题,但有些提法值得商榷,整篇文章不够深度。13分

2-(本文因为字数限制,所举例子多来自《清联三百副》,以便于读者查找。)
关于对联的自对,已经很多人发表过自己的认识或见解。在这里我也谈谈自己对自对的一点浅见。
自对是成联的常用方法,就是上下联内相同的位置上,上下联句中各自形成对仗,即使自对部份在上下联中对仗欠工或不工,也算是工对了。
自对在诗词歌赋或对联中的运用相当广泛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们写联的时候,在对仗处要想工对却又难以达到神形统一,若能运用自对,可使对联的对仗得以放宽,变得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创作手法更加丰富,不必囿于联句的对仗,从而使对联的意境表达更加完美。(怎么可能说自对可以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长联中,因为上下联的字数较多,要上联下联工对相对短联更加不易,如果是单比几十甚至上百字以及更长的对联,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能还得对照着在上下联的位置来寻找它的对仗部份,如果没有运用自对,就算写得十分工整,读到最后也许就如读散文一般了,而少了对联所独有的对称美。长联中如果巧妙运用自对,可使读者耳目一新,如闻乐章,妙趣无穷。(说着说着有点顾左右而言他了)
自对不仅仅在长联中运用,短联中使用自对的也相当多。自对可按自对部份所在的位置分为句中自对(即当对句)和句间自对(即邻句对),也不乏两种方式混用的。自对还有着别的分类方式,这里就不一一细分了。
我们试着把构成自对的单元称为元素,那么自对中的元系可以是字,词、词组、短语或句子等。
1、字是构成自对的最小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13《憩云楼》,再如一个最短的运用自对的联《清联三百副》之224《风洞联》 ,这里可以看出自对和对联的长短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长联短联都可以灵活运用。
2、以词为元素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183《沧浪亭》
3、以短语或词组为自对的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96《五咏堂联》,这个例里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是:含领字的对联,领字不计平仄,也不计在自对元素内。
4、以句子或词组为自对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206《江心寺楼》
5、多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250《榕阴山馆》,此联中有当对自对也有邻句自对。此例句句都含有自对元素。可见自对运用的灵活与巧妙。
当然自对的组合方式还有许多,这里就不再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在网络中查找。
自对的元素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两个元素自对,也可以是三个元素甚至更多。前面所举例中,自对元素均为两个。下面再列举三个及以上的对联,以方便认识。
1、三个元素并列,以字为元素。如李啸村赠郑板桥之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2、三个元素并列,以词为元素。如《清联三百副》之153《自挽联》鲍桂星
3、多个元素并列,如《清联三百副》之107《碧山书屋》,自对的元素为九个。这里特别提醒下,最后一个元素,比前面的元素多了一个字,即不等量自对。
不等量自对,就是对仗元素的字数不相等的自对。工对的对联中要求上下联对仗的元素的字数必须相等,但在自对中,对仗的要求就放得比较宽了。如《清联三百副》之145《自题联》 。第一、二元素为两个字,第三元素为三字,多出一字来。(目前还没有找到多出两个字以上的例子)
还有一种特殊的自对,即扇面对。前人解释为旧体诗对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把它运用到对联中,便可以视为自对的一种,个人认为可以理解为两个词组或句子作为一个元素的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274《题襟馆》。
重字自对,如《清联三百副》之199《赠园丁》 ,这里整联中复辞手法,每个字都重复使用,且上下互对也十分工整。不得不让人叹服复辞与自对并存的巧妙所在。
另外隔字对,也是比较特殊的自对之一。即自对元素间有字相隔,如《清联三百副》之99《自题联》,自对元素中间隔了两个字。
自对在对仗上是放得比较宽,就是对联禁忌之不规重字,也可以大胆破格而为之。如《清联三百副》之238《文游台》。
从上面的各种例句中,可以看出自对的元素主要是以并列结构存在的,自对元素的位置可以互换,当然也可以其它非并列结构存在,比如主语和宾语,但相对比较少。
自对是对联中非常实用的技巧之一,但我们不能说作联就必须自对,还须要根据立意和表达的需要来灵活运用。千万别走进逢联必自对的误区,切忌随意滥用。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并灵活运用自对,来满足我们欣赏学习和创作对联的需要,提升我们的创作水平。
简评:为减少字数,使举例的联不引录,例应扣分。13分

3- “自对之我见”
    从对句方式来说,对仗分为正对、反对、串对、借对和自对五种。自对是横向相对,与前四种纵向相对截然不同,因此在联界目前还存在着争议。(前四种不一定都是纵向自对的)
    我们知道,对联的表达方式经常用到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寓情、咏物言志、融情于事、融情于理等方式。这些表达方式中,通常会使用上联言实、下联言虚的路子,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到自对方式。(不一定“就需要”,而应该是“有可能”)例如:
题黄艺博微博事件:
    以非常手段、搏非常关注,谁鉴其心?一介平民,为儿不惜千夫指;
    由稽滑新闻、看稽滑风情,何堪此世!无聊博客,因利频磨两面刀。
    而在成语、谚语、俗语入联的情况下,自对的使用更是不可避免(是“很多时候”会碰到)。例如:
题“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孟母三迁,遂令子舆成亚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范公一语,直教晦叔作魁儒。
    这些说明自对存在的必要性。
    自对有着非常强大的灵活性,少则二字自对,多则长篇自对。例如:
题邯郸黄粱梦吕仙祠卢生殿:
    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这里的“功名/少长”为自对,分别只有二字。
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略)
    这副名联,分句自对占据全篇近三分之二。
    自对的格式非常丰富,如字自对、词自对、句自对,单独自对、多重自对,带领字的自对等等。而最有代表性的,则是“虾须对”,亦即前二个分句自对,后一个分句用其他对句方式;或者相反,前一个分句用其他对句方式,后二个分句自对。例如:
题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
    玳梁燕去,玉座苔移,千古犹留凭眺处;
    天际遥青,城头浓翠,一樽来坐画图间。
题浙江贡院: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当然,作为极端的例子,有些对联有通篇自对的情形,还是值得商榷的。例如:
挽袁世凯联:
    总统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
    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
作为对句方式的一种特例,自对具有必要性、灵活性、丰富性,它不仅能让对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而且用它灵活多变的风格,让虚实相结合,让情景相融会,让情理相通融,让物理相贯通,使对联的创作更加得心应手,使对联表达的内容更有观赏性、实用性、教育性和启发性。
简评:有点以偏概全(比如自对的不足、既自对又互对等就没提到),且将自对的优点夸大了。15分

4- “自对之我见”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对联自对之我见
对联是以对仗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形式。而对仗从根本上说就只有互对和自对。互对就是上联、下联同位字词相互对仗;自对就是上联、下联内自为对仗,也叫当句对,边对、自行作对、各自为对。正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所说:“先在出句里用并行语作成颇工的对偶,然后在对句里也用并行语作成颇工的对偶。这样,既自对又互对,虽宽而亦工。” (既自对又互对不全等于我们讨论的“自对”)
一、自对的分类
陆伟廉先生认为:“据自对句之修辞学形式,可分为排偶自对、对偶自对、排比自对;据自对句相数之多少,可分为单相自对、多相自对;据出句、对句之奇偶,可分为单句自对、双句之对。”(《对联》1986年2期)另有将自对分为同句自对(句中自对、词语自对)和邻句自对(句间自对、句子自对)的;有分为等字数自对、不等字数自对的;有分为上下联互对的自对和上下联不互对的自对等等。
个人倾向于简单的以字数多少分类的方法:即一字自对、两字自对、多字自对。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
多言即少味,无欲斯有为。
四诗风雅颂,三星日月光。(是“三光日月星”)
二、自对的特例
字数不等的自对,即不等量自对,是自对的特例。此种自对中,自对的字数不同。王力《汉语诗律学》中也有论及, “如系五言,往往是上两字与下三字相对,如系七言,往往是上四字与下三字相对,这样,虽然在字数上不等,在意义上是颇工整的对仗”。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我不认为这一联是自对)
三、自对的重字
上下联互对,一般忌同字相对。但自对则无此避忌。自对的重字又分为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规则重字即上、下联出现重字的位置相同。如: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湖北汉阳伯牙琴台联)
不规则重字上下联出现重字的位置不同。如: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沉。(左宗棠挽林则徐联)
四、自对的作用
综合多种说法:
1、自对是强化对仗美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长联,长度越长,在阅读欣赏时越难感受到上下联对仗的美感。
2、自对在上下联间对仗不工或不对仗的情况下,可起到补救作用。
3、丰富了对联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使对联活泼变化,多姿多彩。
五、关于隔句对的讨论
隔句对又叫扇对。这是从律诗中借用来的。曾伯藩《对联作法》认为是“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局与第四句对。”如:
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可兴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
李文郑《对联基础知识》认为“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是隔句对,我认为是不妥的。首先隔句对是自对,即是说是在上联或下联之内的对仗。如把有两个分句上下联的互对都算作隔句对,无疑过分扩大了隔句对的范围。其次,隔句对的1、2、3、4分句字数也应该相等才能符合“扇对”的本意。
简评:分析得合情合理,但对自对的优缺点(尤其不足处)没作探讨,是为一憾。18分

5- “自对之我见”
  自对是对联创作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多分句长联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技法。对联的特色是对仗美,对仗亦是对联格律的最基本要求,反映着对联的本质特征。而自对,便是强化和灵活变通对仗美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自对技法,能灵活降低上下联对仗局限,便于分类表述,使表意更清晰完整、笔法表达灵活、结构不呆板、句式富于变化、增强气势、语言更富可诵性等效果。自对实质起到了变通和补救的作用,让对联创作具有了灵活性,因而更富有了生命力。
  所谓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存在对仗关系。掌握了自对,就掌握了对仗的灵活性,起到了变通和补救的作用。例如:
  石上清泉,松间明月;
  山光鸟性,潭影人心。
  这首对联全联当句对,上下联虽然不相对,但当句对极工,读来不影响对联的对仗美感。上下联两分句并列铺陈,上联完整勾勒出一幅画面,有了时间和空间;下联化用古诗,含义隽永。此联仍然视为工对。
  掌握了自对,尤其是多分句自对所形成的排比句式,其对仗特点一目了然,增强了气势,语言更具有可诵性。例如孙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世,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云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祗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幅著名的长联突出地运用了分句自对,从“东、西、北、南”和“汉、唐、宋、元”能一目了然其对称式排比自对手法,读来条理清晰一脉而下,彰显气势朗朗上口。长联倘无自对,首读时难有对仗美感,只有再读时,把上下联逐句对照,方见端倪。所以长联自对最为普遍。
  掌握了自对,便于分类表述,使表意更清晰完整,和谐统一。这一点从上面的长联亦能看出,上联自对状景,下联集中写史,脉络清晰,便于解悟。再看例联:
  绝妙朋游,有明月一杯,好山四座;
  是何意态,看大江东去,秋色西来。
  这是成多禄先生题吉林北山玉皇阁联,运用了当句对:即“明月一杯”对“好山四座”,“大江东去”对“秋色西来”。上联状景描实,一幅画面完整地呈现出来;下联写意借虚,咏怀于无形。这两组词语并列在一块,即承接得好,表意完整,又呈现出一种气脉,相辅相成地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语义连属不呈断裂,读来顺畅并直接呈现出对仗之美。
  掌握了自对,使句式富于变化,结构不呆板,让表达更灵活。例: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
  上下联“横郭、绕水”与“芙蓉、杨柳”结构虽不相称,但自对工整,读来感觉错落有致,灵动相谐,并不觉得有憾。可见自对是对仗的灵活变通,避免了呆板的上下对仗局限。
  总之,我认为掌握自对技巧是拓宽了对联创作的道路,赋予了对联的灵动和生机。对于撰联者来说创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不会受呆板对仗之局限而害意。把不是同一范畴的字词按自对变通补救,让表意如行云流水一贯而下,会使内容和气势更具有合理性。所以,自对是对联创作的重要手法,对于创作者大有裨益。
简评:16分

6- “自对之我见”
自对属于对仗的一种,对于对联的写作和欣赏,尤其是长联,帮助很大,是一种很好的对联技巧。
在欣赏联的过程中,对于自对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采用自对的手法,可以使句子显得灵动而富感染力。
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可以使对联的句式多样化,笔法灵活,从而达到表意清晰、结构不呆板、语言可诵性强等目的。
如:
何处觅桃源,皆言瑶岛初妍,枝横山里,香飘天外;
云中藏酒肆,每教游人大醉,花下吟诗,舟上飞歌。[江苏张修顺]
这副联描写的是一个风景区,联的最后两个分句采取了自对的形式。“枝横山里”与“香飘天外”、“花下吟诗”与“舟上飞歌”自对比较工,但上下联之间,就词性和语法结构的对仗而言,基本不相对。
这样的处理使整幅联尽显灵动,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写联时,为景色所陶醉的激情飞扬的心态。(解释有点牵强)
再如: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王十朋题江心屿江心寺联)
这幅联是第1、2分句采取了自对的形式,从而把“江心寺”的风景写活了,增强了对联的感染力。
(二)自对可以丰富对联创作的方法和手段。
联中自对部分可长可短,位置可前可后,既可以是比邻相对,又可以是非比邻相对,因而能起到比较灵活的变通作用。引入对自的同时,也可以同时引入排比、铺陈等修辞手法。能极大地丰富对联创作的方法和手段。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需要,选择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从而更好的表达主题。
如: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鄂比赠曹雪芹联)
其中,“远富近贫”“疏亲慢友”之间,不仅各自在单句中存在对仗,而且上下联之间对仗也很工整。这种“兼用相对式自对”,使对联整体上对仗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称美。
这样的处理使得整幅对联显得较为稳重。
再如:
四面荷花 三面柳;
一城山色 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铁公祠联)
“荷花”“柳”都是植物,“山色”“湖”属于地理小类,在这种自对中,自对词语的数量不同。属于“不等量自对”。
如此更好的表达了大明湖秀丽的自然景观,观此联,仿佛人已置身其中。
(三)自对的灵活运用,能增加对联的不对称属性。
明人胡应麟指出“对不属则枯,太属则板弱。二联之中,必使极精切而极浑成,极工密而极古雅,极庄严而极流动,乃为上则。”
今人孙逐明先生在《从修辞角度探讨对偶形式法度》一文中也指出“对称与不对称的巧妙组合才是对称美的真谛”提出“不是越工越美,工宽有机结合最美。追求工细容易遏止勃勃生机。” (追求工细须与才力成正比)
自对则能将对联的“不对称”属性放大。从而使对联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产生出一种和谐的美。
如: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永顺县雅丽书院门联)
于进步中求退步想;
在忙时节作闲时游。(田东谿联)
总之,自对是对联写作过程中的一种手法,掌握这种手法能够化解长联写作过程中对仗要求难度,并且可以丰富表达主题的方法。
简评:多处未能展开阐述和更深入的讨论。13分

7- “自对之我见”
自对,就是对联单边自行对仗。在长联中广泛应用,是一种很好的对联技巧。其实质是对基本格律的补充和变通。(最后一句的提法值得商榷)
以下就自对的几种形式作以概括。
一 句中自对:一句之内前后词语自行对仗。
1 单字词自对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天”和“地”是名词,“有”和“无”是动词,句内工对,上下联宽对。
2 双字词自对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佑民。
  “黄蕉”“丹荔”自对,“福我”“佑民”自对。其结构不相应,上下自然不对仗。但因自对的词语词类相同、结构相应,故工整。
3 多字词自对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诗”“书”“画”三字自对,“归”“去”“来”自对。
4 不等字自对
     风正民心顺,人和国事安。
“风正”对“民心顺”;“人和”对“国事安”。前后字数为二和三。字数不等,但结构相应。下联亦然。(这联也是互对的)
5 隔词自对
      是一原非一,无为便有为。
“是一”“非一”自对;“无为”、“有为”自对。中隔一字。
可见句中自对形式灵活多样。
二 句间自对:多见于长联,单边内分句间成对仗。上下联间的对仗在词性和句法结构上较灵活,可相对,亦可不相对;自对分句有些有重字,重字大多规则,也有些不规则。此外,句间自对主要有以下特点。
1 自对分句可以两句、三句甚至排比,
苦命不觉苦,负手而吟,一笛风、一袭月、一壶酒;
俗人未免俗,余程依旧,养份癖、养盆花、养个家。
     此属规则重字,三四五分句自对,上下不相对。
2 自对分句字数可等可不等。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
规则重字,三个分句构成自对,但第三个分句字数和前两个不一样,上下不相对。
3 隔句自对
小忍构奇思,三落三升,大略定航向;
     平心描特色,一开一革,妙笔谱华章。
一、三分句隔句自对;上下联相对。(这个例子也举得颇有特色)
4 一联之中亦可多次分句自对
李白呼酒,杜甫思屋,块垒于今消不得,许我狂、许我狷!
坡老悲欢,范公忧乐,书生自古多无状,谁在后、谁在先?
一二分句自对,四五分句自对;上下均不相对。
   总之,句间自对须工仗,上下可灵活;王力先生在《汉浯诗律学》中说过;“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和下联之间不必求工。” 我认同这一观点。
关于重字,应尽量做到句内规则,且上下在同一位置。自对句子间平仄尽量相对,有重字的自对平仄可放宽——不以辞害意。
自对笔法灵活,可以把不同词性、不同结构的词语组合在一副对联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自对,可使整联或起伏有致、或大气磅礴、或余韵不绝。。。其表现力不言而喻。
简评:16分

8- “自对之我见”
自对手法,由来已久,其在诗词曲赋中也有大量运用,是格律文学中被运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仅就对联中的自对概念及基本要素进行浅探。
  一、自对概念定义
关于自对,联界看法大体相同,却缺乏一个公认的准确定义。《联律通则》也只简单称之为当句对。笔者认为这种称法并不严谨,因对联单比可含多个分句,某些超长联单比已如一篇完整的文章,称为“当句对”会让人误以为自对只存在于单个分句中。(起得好!)因此,笔者对自对进行如下定义:所谓自对,是指对联单比内某处或者多处自行对仗,而另一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的对仗方法。
另外,自对中的相关术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统一和定义,以下使用到的一些术语,请详笔者附录论文《楹联自对浅探》。
二、自对的基本要素
在众多关于对联自对的学术文章中,均未提及自对的基本要素,因此,笔者试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并参考《联律通则》对联基本要素,提出自对的基本要素,分“自对相基本要素”及“自对单元基本要素”两部分进行阐述。
(一)自对相基本要素:
1、相数相等。存在自对的联中,上下比各自包含的自对相总数相等。如例1:
[,此地有[
[,是日也[
此联上下比自对相数均为二,两者相数相等。
2、相位对应。相位即自对相位于联中的位置。上比为自对相的位置,其下比也必须是自对相,两两对应。如例1。
3、相性相同。存在自对的对联中,同位相相性相同。同位相即上下比对应位置的两个自对相。如例1,上比[游目|骋怀]与下比[仰观|俯察]即为同位相,两者均为邻位自对。
4、字句对等。同位相间字句数必须相等,如例1。
5、平仄相对。同位相尾字平仄必须相对。如例1,“怀(平)”对“察(仄)”,“岭(仄)”对“清(平)”。(这个不一定,也见有平仄音相同的,要具体分析)
(二)自对单元基本要素:
1、字句对等。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字句数相等。如例1,首分句,上比一单元“游目”与下比一单元“仰观”均为两字,余者同理。
2、词性对品。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如例1首分句,上比自对单元为“游目”和“骋怀”,游、骋均为动词,目、怀均为名词;下比自对单元为“仰观”和“俯察”, 仰、俯均为动词,观、察也均为动词。同时,上下比同位置的自对单元,词性可以不对品,如“目”对“观”,一个为名词,一个为动词。
3、结构对应。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相互对应,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等。如例1首分句,“游目” 和“骋怀”均为动宾结构,下比“仰观”和“俯察”均为偏正结构。同时,同位相中上下对应位置的自对单元允许其结构不对应,如例1“游目”为动宾结构,下比对应位置的 “仰观”则为偏正结构。
4、节律对拍。同一自对相中的自对单元间,其语句节奏应保持一致。如例2:
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
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
本联单比自对相内,自对单元均为二二节奏,节奏一致。
5、平仄对立。指同位相中,上下比对应的自对单元处,其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应该相反。如本文例3:
(甘霖成|瑞雪)—>节奏点:霖(平)|雪(仄)
(百岭见|千娇)—>节奏点:岭(仄)|娇(平)
6、其他,单比内自对单元的节奏点平仄交替问题及形对意联的问题,均纳入全联考虑,不单独作为考量自对单元的基本要素。
三、尾声
限于篇幅,本文只能重点阐述笔者对自对基本要素的一些思考,对于自对理论体系来说,只是冰山一角,谨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促进广大楹联爱好者对自对理论进行更加深入而完整的探索和研究。
简评:17分

9- “自对之我见”
  自对即句中对、当句对,顾名思义,这种对仗方式有别于传统对仗,自对的产生究竟对对联有什么影响?
  首先,自对的出现为对仗拓展了空间,给对仗以新方向,例如: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一联中,上联以一到十的数字组成句子,高度概括出诸葛亮一生事迹。那么作为对句,如果还要从数字着手,无疑是很费力的,几乎无解,于是从另一方向思考,以自对入手取“五方位与五行”结合组成句子,既稳切又工整,毫无违和感。
  其次,自对处于中长联中能改变句读节奏,使对联不再死板,增加了美感。例如: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暝烟两岸,斜日半山,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上联中“暝烟两岸”与“斜日半山”自对,“横枕”与“登峰”自对。下联中“花露侵诗”与“槐熏入扇自对,“凉生”与“蝉翅”自对。这样,对联不再是死板的上下联词性相对了,大大地增加了美感与可读性。
  下面再看看另外两种特殊形式的自对。
  第一,不规则重字的自对,例如:
  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若以正常联论之,犯了不规则重字的大忌,但以自对论之则合律。如果皆似此联做法,则自对可以无穷放大,泛滥之极,或者说只要排比句入联都可以当作自对,更甚者有失律的,届时也联将不联了。此种自对,毕竟有违对仗美感,出自名家手或多有附和,普通联家应当慎之。
  第二:自对中扣自对,可谓是环连套,例如:
  朱熹题松溪县学明经堂楹联
  才兼大武,又重名臣,耻与汉贼同天,戮力远开新帝业
  威震华夷,气吞吴魏,能使奸雄破胆,忠魂常绕旧神京
  其前两分句属自对,其中“华夷”、“吴魏”又各自成自对,自对手法不可谓不复杂,细究之下,“华、夷、吴、魏”尚属同类字词,组成“华夷、吴魏”也可自对,但若词性稍有差池,简单自对尚可,置于自对中自对就难免不伦不类了,故而初学者也不可轻易试之。(这倒不应算作较复杂的特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第一,自对的出现对楹联的影响是正面的,同时自对是楹联中重要的技巧; 第二,自对具有高度的严性,不严谨则不成自对。经过泛滥地使用,自对越来越变得不那么严谨,这是一种负面信号。所以使用自对绝不可随意而为,使用时要记信两点:其一是非必要切莫滥用,其二是用之则须精美。(没说理,但结论是对的)
简评:15分

10- “自对之我见”
    对于自对,本人并未深究,无非查阅借鉴,浅谈如下:
    所谓自对,是指上联内某处自行对仗,与此同时,下联对应处亦自行对仗,这种对仗方法,叫做对联的自对。凡工整的自对,上下联间对应处可以不需对仗;或虽对仗,可以不用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对仗,并且是工对了。
自对可以分为当句自对和邻句自对
(1)对联的当句自对。   
对联的当句自对,是指上下联分别在某一句之内完成的自对。
其工稳的标准,主要表现在每联的两边必须各自组成对应的联合结构,而作为这个结构的素材,具有联合关系的两个字,或两个词,或两个词组,则允许有词性、结构的差异。例如:
    ①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明世宗《送毛伯温》(两个字:上联,麒、麟,单独不成词;下联,蝼、蚁,单独可成词。字词之别)
    ②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唐】杜甫《登岳阳楼》(两个词:上联,亲、朋,名词;下联,老、病,形容词。词性不同)
    ③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唐】白居易《李白墓》(两个词组:上联,荒垅、穷泉,偏正结构;下联,惊天、动地,动宾结构。结构不同)
(2)对联的邻句自对:  
    对联的邻句自对,是指上下联分别在相邻的某两句之间完成自对。
例如:
   江苏省苏州市怡园藕香榭联:  
曲槛俯清流,暝烟两岸,斜日半山,横枕登峰,水面倒悬苍石;
晴空摇翠浪,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凉生蝉翅,柳莺深锁金铺。  
上联“暝烟两岸,斜日半山”与下联“花露侵诗,槐熏入扇”并不对仗,但上联“暝烟两岸”与“斜日半山”自对,下联“花露侵诗”与“槐熏入扇”自对,而且都是工对,这样,全联便视为已经对仗,并且被视为工对了。这种自对是在相邻两句之间(上下联分别在第二、三句)完成的,所以称之为邻句自对。
在当句自对和邻句自对中还有同字和不同字的对仗  
上下联间的对仗,切忌同字相对。但自对则不须避忌同字对仗,这是因为自对只分别在上联和下联中进行。一般来说如果上联出现同字自对,则下联亦应在对应处以同字自对。
如:山西省朔县崇福寺观音殿联: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   
上联两个“救”字是动词,下联两个“大”字是形容词,所以上下联间是不对仗的,作者以同句自对来补救,即上联“救苦”与“救难”自对,下联“大慈”与“大悲”自对,而且这种自对亦算工对,可见句中自对是不忌同字对仗的。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看起来还有破律之嫌,但实质上是对格律的一种变通,因此,也是允许的。
    如: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夫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表面上看,上联“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下联却对之以“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似乎犯了对联格律中不规则重字之大忌,不过,以自对视之,它却又非常工整,所以,其实质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规则重字,是一种运用了自对手法的规则重字。
这些自对都突破了单纯上下联对仗的不少局限,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多方便。
简评:15分
君子坦荡荡说见利忘义就不见义忘利,敢重色轻友就不重友轻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主题
118

3777

帖子

9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顾问

一介樵夫

Rank: 9

UID
17224
经验
7735 点
威望
99 点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2
9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22:57 | 只看该作者
重复了
君子坦荡荡说见利忘义就不见义忘利,敢重色轻友就不重友轻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主题
118

3777

帖子

9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顾问

一介樵夫

Rank: 9

UID
17224
经验
7735 点
威望
99 点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22:57 | 只看该作者
13年联都殿试共有7位评委参与点评,在此表示鸣谢~!
殿试总分累计:
卷号      评委一     评委二    评委三    评委四    评委五    评委六   评委七    总分    名次
一号卷    60             62           75          59           58          66          61       441        9
二号卷    72             71           77          64           69          76          67       496        4
三号卷    70             73           77          62           68          70          74       494        5
四号卷    60             62           64          56           65          74          78       459        8
五号卷    63             68           71          60           69          71          73       475        6
六号卷    73             76           76          66           69          70          66       496        4
七号卷    68             71           75          75           79          74          72       514        3
八号卷    78             81           82          80           82          82          79       564        1
九号卷    72             76           75          68           75          79          74       519        2
十号卷    67             64           65          59           74          67          68       464        7

请参与殿试的考生自行核对分数,如果统计有误,请论坛短信告知。
君子坦荡荡说见利忘义就不见义忘利,敢重色轻友就不重友轻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主题
118

3777

帖子

9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顾问

一介樵夫

Rank: 9

UID
17224
经验
7735 点
威望
99 点
在线时间
24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2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23:03 | 只看该作者
明天揭晓2013年殿试成绩,2013年联都殿试三甲即将揭晓,敬请拭目以待!
君子坦荡荡说见利忘义就不见义忘利,敢重色轻友就不重友轻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2
发表于 2014-8-26 23:36 | 只看该作者
严重关注中~~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56 小时
主题
179

4856

帖子

3

精华

9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561
经验
1707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5-13
13
发表于 2014-8-27 08:18 | 只看该作者
非常严重关注中~~
字走;
号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56 小时
主题
8

648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进士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6577
经验
3693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9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9-4
14
发表于 2014-8-27 08:30 | 只看该作者
默默学习中~~
心若水,韵如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33 小时
主题
110

1472

帖子

6

精华

2万

积分

联都进士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2177
经验
5483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53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0-29
15
发表于 2014-8-27 20:5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各位主评的点评!水寒当继续努力。

蓬在麻间直,橘移淮北衰,未许忘择邻孟母;
塾中自近儒,山里堪闻道,从来传墨子悲丝。

这个联的第3分句水寒是利用了交股对的手法,可惜有的主评未能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013 小时
主题
3

403

帖子

0

精华

4214

积分

联都进士

殿试探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944
经验
56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01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3-19
16
发表于 2014-8-28 19:23 | 只看该作者
评委老师辛苦了!
桑田沧海层林幻;燕舞莺歌独客吟。——横云赠

长怜垄上桑林晚;独舞阶前竹影斜。——缅甸哥

枣树门前独舞;桑林屋后常青。——洪都老师赠

歌台舞榭谁不爱,林泽桑麻我独钟——凌云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41 小时
主题
10

302

帖子

4

精华

2837

积分

联都进士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915
经验
56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4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3-16
17
发表于 2014-8-28 23:51 | 只看该作者
评委老师辛苦了!
山水图中一碧野;姑苏城外数烟村。
                 ——缅甸哥惠赠
山野霞间飞牧笛;村姑溪畔浣春衫。
                 ——大风起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94 小时
主题
8

436

帖子

0

精华

8034

积分

超级版主

殿试状元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2159
经验
18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4-10
18
发表于 2014-8-30 08:4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评委老师好评!各位老师辛苦了!向你们致敬!
憾无长技;
勇作金戈。----某兄弟惠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6 05:15 , Processed in 0.15891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