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8|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年新增佛联选发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3 1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4年新增佛联选发

2014年新增佛联220余副。因此,本人原创佛教对联集《触闻集》已经超过3000副,预计第九稿也即定稿《触闻集——佛联三千》将在今年适时完成整理编辑,历时19年之久的《触闻集》佛联创作将暂告一段落。现将2014年佛联新增部分选发初步整理好的170余副如下,敬请各位联友批评指正!


方外之人,当游心法界
世间诸事,莫乱我本怀
注1:游心法界:使心游法界,观见万差之诸法也。晋华严经三曰:“游心法界如虚空,是人乃知佛境界。”
注2:本怀:心中根本之思念也。又作素志、素怀。如佛菩萨久远以来,所抱持之救度众生出离苦海之根本心念。或念佛行者之期待往生。

净土庄严,诸上善人同聚会
大行圆满,彼慈悲愿摄群萌(敬题诸佛悲愿及诸佛净土)
注1:《佛说阿弥陀经》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注2:佛以慈心摄取众生。胜鬘经曰:“愿佛常摄受。”唐华严经二十八曰:“普能摄受一切众生。”

于我尚且无,更何来我所  
得其未曾有,而安住其心
注1:《南传法句经》愚品云:“此我子我财,愚人常为忧。我且无有我,何有子与财?”又,《法句譬喻经》亦云:“有子有财,愚惟汲汲。我且非我,何忧子财?”
注2:我所:我所有之略,自身为我,自身外之万物谓为我所有。

常行六度无诸相
应念四无度众生
注1:六度,即六波罗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注2:四无:金刚经谓,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执象而求,是行邪道
毁形入道,志在无求
注1:弘一临终前书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又,《金刚经》有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注2:《别译杂阿含经》云:“毁形入法,应当修忍,赞叹于忍。若能修忍,及赞叹者,是出家法。”

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幻身则非有,假名则非空
注1:《古尊宿语录》卷1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注2:太虚《佛学的现实论》云:“离四大五蕴觅人身则非有,假四大五蕴名人身则非空。”

俗缘事理,只顺不违,无忧无虑实难得
世态人情,说长道短,有怨有恩是正常

修其净业得真觉
舍此秽身离俗尘
注1:净业:又作清净业。清净之善业也。又往生西方净土之业因也,即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据观无量寿经载,此三福为众生往生之正因,亦为菩萨之净佛国土之无漏修因,故称净业。
注2:《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云:“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法门当以直心入
佛果皆由净业成
注:古德云:“直心入道。” 又,古德云:“净业成佛。”

尊佛残缘犹有报
愚冥宿业岂无偿
注:《佛说兴起行经》中多处载,佛因前世之造恶宿缘,今世成佛,亦须因此残余因缘而受苦恶之报。经云:“由是残缘,今虽得作佛,故有骨节烦疼病生。”等等。

实相中,世间万有乃如来化现
究竟处,一切众生皆游戏神通

切愿持名,众生由此出离诸趣
至诚问佛,菩萨云何降伏其心
注1:《净土或问》云:“但持阿弥陀佛四字名号,由此得离娑婆,得生极乐,得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已也。”
注2:《金刚经》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如来因此得成正觉
菩萨云何降伏其心
注1:《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注2:《金刚经》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于福德不贪,即是得成于忍
其菩提若有,云何降伏其心
注1:得成于忍:得以成就无生法忍。《金刚经》云:“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又,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第三十四卷云:“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佛说不受福德,即是得成于忍。”
注2: 《金刚经》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触遇佛光,自然念佛
持于魔戒,难免入魔
注1:《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云:“遇佛光者,自然念佛。”
注2:魔戒:比丘为求名闻利养而持戒,为魔戒。《摩诃止观》卷第八云:“持于魔戒,邀利养故。”

人有贪求,魔得便也
心如正直,鬼亦钦之
注:《楞严经》多处说:若有贪求,则魔得其便。又,古德云:“德重鬼神钦。”

不识世人真面目
只缘自己眼麻迷
注:麻迷:禅林用语。麻,即无感觉之意;迷为眯,即砂等异物进入眼中,以致无法见物。禅林中,常以“麻迷”一词形容模糊看不清楚之状态;或贬指无眼目之人。

见地不纯,当有行有止
功夫未熟,则时怠时勤
注:《宝镜三昧讲记》有云:“禅修途中,功行尚未纯熟,见地尚不透彻,难免时冷时热,时勤时怠,更有佛魔横路,万难拣择。”

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登菩提路,入般若门(集句)
注:《八大人觉经》有云:“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又,北京广济寺有联云:“登菩提路,入般若门”。

魂魄随因缘,入无明流,变根持种谓恒转
色身由业受,于轮回海,迁化异生叹苦空
注1:《佛说八师经》云:“身烂还为土,魂魄随因缘。”
注2:无明流:无明能令众生漂流于生死,故名为流。
注3:变根持种:变根,即变现根身,持种,即摄持种子,指阿赖耶识摄持万法种子。《八识规矩颂》云:“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翁。”《成唯识论》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注4:业受:受为寿。依先业所感之寿命也。
注5: 迁化:迁者迁移,化者化灭,通谓人之死。
注6:异生:凡夫之异名,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之果报,又凡夫种种变异而生邪见造恶,故曰异生。《大日经疏》卷一云:“凡夫者,正译应云异生,谓由无明故。随业受报,不得自在。堕于种种趣中,色心像类,各各差别,故曰异生也。

薪尽火移,器破雀飞,车坏御弃
躯消业在,身死神徙,形灭魂存
注:《佛说八师经》云:“身烂还为土,魂魄随因缘。” 《法句譬喻经》云:“自作受苦乐,身死神不丧。”《法句经》云:“身死神徙,如御弃车,肉消骨散,身何可怙!”《法句经》云:“神以形为庐,形坏神不亡。精神居形躯,犹雀藏器中。器破雀飞去,身坏神逝生。”

念头死处法身活
心水静时妄想无
注1 :“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注2:心水:心之影现或动摇万象。又有染净,譬于水,谓之心水。

于情于理于心,遇不平事,但平心境
为学为人为事,起疑问心,多问事由

善作苦行,亦能息苦至究竟
戒行心作,则可净心还本源
注1:《华严经净行品》云:“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于苦行,至究竟处。”
注2:心作:心之作业。即三业中之意业也。
注3:《因果经》云:“即于尼连禅河侧,静坐思惟,观众生根。宜应六年苦行而以度之。思惟之已,便修苦行。于是诸天奉献麻米,太子为求正真道故,净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

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即长梦悠悠,漂流无尽
无常行苦,乐去坏苦,境逼迫苦,唯有息心,则苦途漫漫,解脱不虚
注1:《大智度论卷三十三释初品中见一切佛世界义》云:“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
注2:三苦:依苦之性质,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行苦,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

闻经无受持,似盲者打灯笼、宝山无信手
于法不修习,如聋人奏音乐、漂水不沾唇
注1:《法句经》卷上之《多闻品》云:“若多少有闻,自大以憍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注2:《大智度论》卷1云:“信为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
注3: 《华严经•菩萨问明品》云:“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
注4:《华严经•菩萨问明品》云:“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念佛须常念死
修行即是修心
注:《印光大师法语:念死与念佛》有云:“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南怀瑾亦有云:“念佛先应该念死。”“能够念死才能念佛。”

念佛须常念死,死心,念佛自然恳切
修行即是修心,心死,修行便得专精

一合相中,了无实相
三生缘里,亦是妄缘
注:一合相:指由众缘和合而成之一件事物。世界为微尘之集合者,故称世界为一合相。以佛教之观点言之,世间之一切法,皆为一合相。《金刚经》云:“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华严经大疏演义钞》云:“一合相者,众缘和合故。揽众微以成于色,合五阴等,以成于人,名一合相。”

言行有假相虚欺,看透人心凭直觉
善恶在动机诚笃,谙通世事要深思

学佛须离相,真佛在凡间,三人行有我师,莫使面前错过
出家但息心,俗家成过去,不了道于今世,徒留身后笑谈
注1:息心:梵语“沙门”的意译。谓勤修善法,息灭恶行。
注2:古德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世不了道,批毛戴角还。”

六道众生,都念阿弥陀佛
千经万论,终须净土指归
注:印光法师云:“试观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祗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

以无所得,得无所得
入毕竟空,空毕竟空
注:《大般若经》云:“若无所得,即是得,即是现观,即是菩提。”“无所得,即是得,以是得,无所得。”

熄灭贪嗔痴,即为解脱
如无戒定慧,难免轮回

国土众生,皆如来显现
无情草木,亦法界轮回

罪福之群萌,悉是化身,恩怨与酬偿,全由业报,若沉沦苦趣,若超升善处,岂非法界迁流,若觉悟进修时,解脱轮回终得度
有情与器界,亦皆同体,漫长之演变,犹处幽冥,其蒙昧无知,其蠢动含灵,亦如阴阳隔绝,其因缘成熟者,历经生灭总相逢

于戏笑中,亦不生邪见
若妄语者,即退失菩提(敬题十善业道)
注1:十善业道:佛教对世间善行的总称。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注2:《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受方便学处品》云:“菩萨尽形寿。持不妄语戒。设为活命因缘。不应妄语。即为欺诳诸佛菩提。秘密主。是名菩萨住于最上大乘。若妄语者。越失佛菩提法。……邪见最为极大过失。能断菩萨一切善根。是为一切诸不善法之母。是故秘密主。下至戏笑。亦当不起邪见因缘。”
注3:佛教有偈云“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修行宛似琴弦,松松紧紧要合适
功课犹如旅路,走走停停也正常

不休息,常精进,常勤求,非为形式
中道观,无住心,无生忍,亦是头陀

称赞如来,广修供养
普皆回向,恒顺众生(敬题普贤十大愿王)
注:此为集句联。《普贤行愿品》云:“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敬礼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广修供养,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称赞如来,常随佛学,请转法轮(敬题普贤十大愿王)

怕落空时已堕于有
想成佛者早入了魔
注:虚云《参禅方法》云:“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

不识本心徒学法
欲求圣道必修禅
注1:五祖弘忍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注2:圭峰宗密云:“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

一切皆从极乐出
十方俱往净邦生(敬题西方极乐世界)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9云:“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又,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

少汤难以消冰地
弱羽只能飞树枝
注:《大智度论》云:“如以少汤,投冰地上,虽消少处,反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小利益,反更堕落,以是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也。”又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未证无生法忍者,要须常不离佛也。”
注2:弱羽:谓羽毛未丰。指飞行力弱的小鸟。王僧孺 《栖云寺云法师碑》云:“庭栖弱羽,簷挂轻萝。”

少汤难以消冰地
恶海如何驶漏舟
注:《净土或问》云:“如以未完不固之舟,济多人于恶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

中土难生为有佛
西方易往而无人
注1:中土:古代一般指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佛教中一般是指佛法兴盛的地方。佛经中有“人身难得、中土难生、佛法难闻”等之说。
注2:易往:谓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容易。即乘阿弥陀佛之本愿力,则容易往生极乐世界。此系对上生兜率之难生而言,故称此往生西方为易生。无量寿经中有“易往而无人”之语,系言往生虽易,而得修往生之因,或具足三心、真实信心而能契入之人则寥若晨星,故谓无人。

所有众生三世心,流转似河,细微似沙,而了无可得
十方菩萨普门法,渊深如海,安忍如地,实难以测量
注1:三世心:指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心,刹那生灭于过去、现在、未来之任何一世,皆不可得,称为三世心不可得。《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注2:普门:佛菩萨神通之力开通无量之门,示现种种之身,圆通一切众生,亦名普门,如观音之普门示现,大日之普门三昧是也。普门之说,为天台、华严及密教等宗所用。

妄心似瀑流,似河沙,处处时时,遇境攀缘无自性
世法如光影,如云海,形形色色,变迁幻化即摩耶
注1:瀑流:又作暴流。即烦恼之异名。谓三界烦恼能使善品流失,犹如洪水之令家屋树木流失。盖瀑流,有漂激、腾注、坠溺之义,以诸烦恼亦能漂激、腾注、坠溺有情,令其于三界六道生死流转不已,故以暴流喻之。
注2:河沙:恒河沙之略。天竺恒河之沙,譬数之多也。又,云海,亦譬物之多也。
注3:江味农《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云:“盖说河,所以喻心念之流动;说沙,所以喻心念之繁密,说沙为河,喻心念从微而著,说河之沙,喻心念由总而别,由河沙而说到世界国土众生,喻众生心念既流转不停如河,复胶固不化如土,既细琐无比如沙,复驰骛无极如世界,有任运而起者如河沙等,有施设而成者如国土等,有源流、有本末、有通如世界,有别如国,有别中之别如众生,所以言:若干种心也。”
注4:世法:世谛之法,世间之法,因缘生之法,可毁之法。《华严经》卷二云:“佛观世法如光影。”
注5:摩耶:意思是幻相,幻有,幻化。印度教认为,世界是“梵”通过其幻力创造出来的,因而是不真实的,只是一种幻象。

转烦恼作菩提,转生死作涅槃,转忧苦作安乐
以疾病为良药,以逆缘为助道,以患难为逍遥
注:此为集句联。《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六云:“非握至真之符,又何能转烦恼作菩提,转生死作涅槃。”《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云:“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星云《佛光菜根谭》云:“以疾病为良药,自救救他;以疾病为针砭,利己利人。”《宝王三昧论》云:“是故圣人设化,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逍遥,以遮障为解脱,以群魔为法侣,以留难为成就,以敝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布德为弃屣,以疎利为富贵,以屈抑为行门。” 《密勒日巴尊者传》云:“你们如果不能以逆缘为助道,则不能算是真正的学人。”

转烦恼成菩提,转忧苦作安乐
于迷人示道路,于暗夜为光明
注1:《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云:“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
注2:《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被人轻贱,消前生业
能自修行,是后世亲
注1:《金刚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2:《别译杂阿含经》卷8云:“能修功德者,是名后世亲。”《杂阿含经》卷36云:“自所修功德,后世善知识。”

凡事占便宜,实非君子
吃亏不计较,乃是上人
注:丁福保编《少年进德录》云:“凡事肯吃亏,便是好人;凡事占便宜,便是恶人。”冈波巴《宝鬘集》云:“占便宜的事让给别人,吃亏的事自己承当,乃上人之象征。” 弘一《做人十大要诀》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每事好占便宜的便是。”

即世间而出离,乃真佛法
与生活相融合,是实修行
注:莲花生《空行教授》云:“若不能将法与生活融合,各座修法即变成脚绊。”又,《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华严经》十地品云:“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 《华严经》十忍品云:“心不离世间,亦不住世间,非于世间外,修行一切智。”

栖心佛法
立足人生

唯此妄心能障道
以其真道在修心
注:《紫柏尊者全集》云:“饮食男女,声色货利,非能障道也,障道者唯此妄心也。”

一切众生,皆当归死也
世间群类,孰非寿佛哉
注1:《正法念处经》卷第62:“一切众生皆当归死。天人地狱饿鬼境界,无处不死。”
注2:《紫柏老人集》卷十五云:“如众生能善用其心,孰非无量寿觉,娑婆孰非莲花净土。”

恩爱情仇,会当灭尽
荣枯苦乐,皆悉归空
注1:《佛说大爱道般涅盘经》云:“一切恩爱皆当别离消散。各自异处各自异行。所生所至所想。各自有行。各自有因缘。会当灭尽,会当别离。”
注2:《修行本起经》云:“吾睹众行。一切无常。皆化非真。荣少苦多。身非己有。世间虚无。难得久居。物生有死。事成有败。安则有危。得则有亡。万物纷扰。皆当归空。”
又,《大宝积经》卷13云:“一切诸法皆悉归空。”

有漏难明经妙旨
无缘不睹佛慈光
注1:有漏:漏,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
注2:《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云:“无缘不睹佛慈光, 犹如盲者无所见。”

见佛必然生信解
闻名决定得菩提
注1:《华严经》卷4云:“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入于深信海。”
注2:《华严经》卷23云:“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

若遵循佛法修行,堪称佛子
能呵责吾人过患,即是吾师
注:阿底峡云:“第一善知识,能呵责过患者是。如誉我,非上师也。此为要门口诀。”

根尘俱泯
物我同观
注:此为集句联。《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三云:“外既无所触之尘,内亦无能触之身,能触所触,根尘俱泯。”《印光大师文钞》云:“心量广大,无所不容,物我同观,不见彼此。”

要在真修得实益
莫将佛法送人情
注1:印光法师云:“佛法要妙,唯在乎诚。汝能始终守之以诚,则更无可言矣。谈玄说妙,弄口头,求神通,宜置之东洋大海外,方可亲得实益耳。”
注2:古德云:“宁可生身堕地狱,不将佛法送人情!”或云:“宁教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做人情!”

莫把袈裟换俗誉
不拿佛法做人情

富贵之人,每多嗔恚
贫穷诸辈,难免贪悭
注1:印光大师云:“富贵之人,每多嗔恚。”
注2:铃木正三《反故集》云:“贫穷者悭贪中来。”又,《 四十二章经》云:“贫穷布施难。”盖贫穷与悭贪有时互为因果也。

转烦恼,转性情,转现行,是修行有得
增慈悲,增定力,增智慧,即努力不虚
注:现行:现行法之略,从阿赖耶识种子显现行动之一切法也。阿赖耶识有生一切之法之功能,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色心之法谓之现行,复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

阿弥陀佛大慈悲,誓愿精修,终成净土功无量
势至观音同接引,悲心普济,回入娑婆度有情(敬题西方三圣)
注1:《往生论注》云:“彰彼净土功德无量,非唯十七种也。”
注2:《慈云忏主净土文》云:“愿我临终无障碍,弥陀圣众远相迎,迅离五浊生净土,回入娑婆度有情。”

六道轮回,亿劫无明颠倒梦
千年黑暗,一灯燃起瞬间除

恒沙众,大千尘,五浊世间,菩萨看穿幻象誓先入
眼前华,四时木,六龙乱舞,如来彻悟真筌起大悲
注1:《楞严经》有偈云:“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注2:《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注3:真筌:又作真诠。诠,显明之意。显明真理之文句称为真诠。

菩萨仰如来,希更审除微细惑
凡情耽我爱,甚难生起大悲心
注1:《楞严经》有偈云:“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注2:我爱:于己妄执之我,深为爱著也。《唯识论》卷四云:“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
注3: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之苦者也。

六龙乱舞,四时荣衰,无非幻化
五浊世间,大千尘刹,尽是苦空
注:《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五浊增加,罪福无常,世间不过六龙乱舞
四时兴化,荣枯如梦,佛道亦如满目狂华
注1:《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注2:狂华:空华之狂乱者。劳目之人见之。《楞严经》卷二云:“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睽以劳目,则于虚空别见狂华。”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一微尘,尘尘刹刹恒无尽
千处千现身,千祈千感应,千千悲愿,愿愿心心永不休
注1:《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有句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注2:《观音偈》有云:“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众生业障深,无始无明,起心动念无非罪
菩萨愿行大,不疲不倦,努力用功不是虚

一一毛端三世海,重重无尽永轮回,法界无边非法有
尘尘刹土众生心,念念不停恒起灭,真如不动即真空
注1:《普贤行愿品》云:“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注2:法界无边:众生色心之诸法,即是法界,此法界广大无边际,谓之法界无边。周遍此法界之智,谓之法界无边智。又,无边法界,即法界广大无边际之意。又无边法界乃妙有之世界、无尽缘起之世界。
注3:法有:固执法为实有之小乘观点。小乘一切有部主张,众生之肉体乃五蕴假合而成,是为“我空”。然对于其他存在之一切法,认为并非空无,而实有其独立之本质及实体,故说“法有”。大乘佛教则主张我法二空。
注4:尘尘刹土:如尘数之无数国土也。又微尘之中有国土,华严经说之。一一微尘之中皆有国土,亦称为尘尘刹土,或称为尘尘刹刹。尘中毛端皆有刹有佛,说法利生。
注5:《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注6:真空:真如之理体远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杜绝“有、空”之相对,故称真空。

尘尘刹刹众生心,念念不停恒起灭
一一毛端三世海,重重无尽永轮回

法界无边,于极微尘,现三世庄严刹
如来护众,发甚深愿,度万般烦恼人
注1:法界无边:众生色心之诸法,即是法界,此法界广大无边际,谓之法界无边。周遍此法界之智,谓之法界无边智。又,无边法界,即法界广大无边际之意。又无边法界乃妙有之世界、无尽缘起之世界。
注2:《普贤行愿品》云:“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涅槃安隐,由勤息来
注1:《八大人觉经》云:“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注2:勤息:梵语沙门之译名。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之义。

观察无常,渐离生死
深知过患,相劝行持
注1:《八大人觉经》云:“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注2:《沩山警策》云:“深知过患,方乃相劝行持,愿百劫千生,处处同为法侣。”

如钻干木时,干木相磨,有烟火起,火起复烧干木
其真实观者,实观若正,则智慧生,慧生还灭实观
注:《大宝积经》卷112云:“譬如两木相磨,便有火生,还烧是木。如是迦叶,真实观故,生圣智慧。圣智生已,还烧实观。……实智慧生,无智便灭。智与无智二相俱空,无作无取。” 《大宝积经》卷88亦云:“譬如钻二木,风吹生彼火,火生刹那间,而复烧二木。正观亦如是,能生于慧根,生彼一刹那,还复烧正观。”又,佛经多处有云“二木相钻而能出火”,然佛经亦多处云“如钻湿木火不可得。”如:《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五云:“如钻湿木,火不可得;心亦如是,虽复钻求,贪不可得。”

当畏不畏,非羞反羞,乃愚痴邪见
知真为真,可近则近,是智慧正观
注1:《修行道地经》云:“云何察知愚痴之相。……当畏不畏,不当畏者然反畏之。当忧反喜,当喜反忧。”
注2:《法句经》卷上云:“知真为真,见伪知伪,是为正计,必得真利。”《法句经》卷下云:“可羞不羞,非羞反羞,生为邪见,死堕地狱。可畏不畏,非畏反畏,信向邪见,死堕地狱。可避不避,可就不就,玩习邪见,死堕地狱。可近则近,可远则远,恒守正见,死堕善道。”

如执假名非佛意
若离实相是魔心
注1:《大宝积经》卷52云:“如来依世俗谛为众生说。若有众生,于此言教起于执著,如是等类不应依趣。”
注2:假名:诸法无名,一切之名,虚假不实,不契实体,是即假名。又,诸法为因缘和合而成,无真实之体,故指诸法为假名。《大乘起信论》云:“一切言说,假名无实。”《大乘义章》卷一云:“诸法假名而有,故曰假名。”
注3:智顗《法华玄义》卷8云:“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

一切诸行,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世间万法,缘生则起,缘尽则亡
注:《大宝积经》卷58云:“一切诸行,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若无来去,则无生灭。”

因缘虽有偶然,罪福实非运气
业报并非必定,修行即有转机
注:《大般涅槃经》卷31云:“若言诸业定得报者,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槃。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属。……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

因缘果报非真谛
善恶轮回皆幻沤
注1:《摩诃般若经》卷27云:“世谛故分别说有果报,非第一义,第一义不可说因缘果报。”第一义,即究竟之真理。第一义谛,即真谛、圣谛、胜义谛。
注2:《仁王般若经》云:“三世善恶,一切幻化。”

口出恶言恒自害
心存善念久而彰
注1:《大宝积经》卷第三十二云:“口出恶言,恒自伤害,如持利斧,自伐其身。”
注2:《法句经》卷上云:“信善作福,积行不厌,信知阴德,久而必彰。”

屡出恶言终害己
常存阴德可延年
注:《寿世保元》云:“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

逢苦不忧,临危无惧
知非便舍,见善则迁
注:此为集句联。其中“临危无惧”是成语。其他三句皆出自佛教经籍。

宝贵人身莫放逸,为非作歹者,其来世受殃,丝毫不爽
青春岁月要勤修,志满气高时,若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注:《大般涅槃经后分》卷1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今世业缘,后报偿还,丝毫不爽
一时罪恶,终身污点,后悔莫追
注:《大般涅槃经后分》卷1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又,《大智度论》卷38云:“身情意造业,亦不至后世,而从是因缘更生后世果报。”

一时罪过,终身污点,后悔莫追,叹愚夫为恶以为易
今世业缘,后报偿还,丝毫无爽,故菩萨畏因不畏难
注1:《大般涅槃经后分》卷1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又,《大智度论》卷38云:“身情意造业,亦不至后世,而从是因缘更生后世果报。”
注2:《法句经》卷上云:“恶行危身,愚以为易;善最安身,愚以为难。”又古德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虽万法皆空、幻色不常,曾无一法,从今世至于后世,然业果递偿,始终未断
悟三生是梦、妄心非我,而有众生,由此身轮转彼身,其因缘相续,报应岂虚
注:《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云:“曾无有法,能从此世转至后世,然有死生业果可得。”又,《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云:“无有法从今世至后世,但以业果因缘妄想所生。”

憎生死,皆爱染,即真生死
由因缘,起业行,是亲因缘
注1:《圆觉经》云:“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注2:亲因缘:即四缘中第一之“因缘”,为能生起有为诸法之直接、亲密之原因。于唯识宗称为亲因缘,意谓能亲生自果,辨生自体之因缘种子性。

所谓涅槃,亦即世间,即生死海
随其灭处,是名实相,名毕竟空
注1:佛教常有云“涅槃即世间,世间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等。
注2:《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云:“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空。”

怨亲皆是幻
声色不相关
注1:怨亲:怨者害我者也,亲者爱我者也。《大集经》卷二十六云:“于怨亲中平等无二。”
注2:《憨山老人梦游集》云:“声色不相关,此境谁会得?”

发菩提心,趣菩提果
入烦恼海,度烦恼人

轮回解脱无他物
生死菩提唯六根
注:《楞严经》卷五云:“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知苦不生,是名苦智
逆缘而上,此亦缘修
注1:《摩诃般若经》卷第六云:“知苦不生,是名苦智。”
注2:缘修:是地前菩萨缘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迷途浪子,无始无明,恶觉恶缘,恶灵附体可怜悯
浊世罪根,害人害己,苦因苦果,苦报加身难脱逃
注1:无始无明:谓无始以来即恒常存在之无明。为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
注2:恶觉:恶之思想。
注3:恶缘:诱我为恶事之外界事物。
注4:恶灵:指邪恶之幽灵。即心怀怨恨,于世间作祟之幽灵。又作死灵、怨灵。心怀怨恨之灵,其显现之形相多恐怖,扰乱人心,甚或致人于死地。若藉神佛之威力,则可驱散恶灵,故加持祈祷、出家修行、咏诵经文等风气于焉盛行。此一思想源于魏晋时期。

今已知非,饰非则恶
孰能无过,改过为贤
注:圆悟克勤云:“人之行事多有过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唯智者能改过迁善,而愚者多蔽过饰非。迁善则其德日新,是称君子,饰过则其恶弥着,斯谓小人。”

君子志高,小人气大
薄夫识浅,智者心平
注1:雪堂禅师云:“气胜志则为小人,志胜气则为端人正士,气与志齐,为得道贤圣。”又,古德云:“君子量大,小人气大,恶人胆大,善人福大。”

智者宽容,与人方便
鄙夫刻薄,处事刁蛮

谦恭之士,克己利他,宽厚仁和诚有智
宵小之徒,为人处事,刁蛮刻薄实无良

莫于君子求其过
当视有缘皆我师

当于诸欲观其过
常视众生皆我师
注1:《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一云:“观欲如是,多诸过恶。”
注2:《大智度论》卷14云:“菩萨若见众生来为恼乱,当自念言,是为我之亲厚,亦是我师,益加亲爱,敬心待之。何以故?彼若不加众恼恼我,则我不成忍辱。”

于无知者莫交往
见有德人应赞扬
注:《华严经》卷58云:“见有德人,应赞不赞,见他赞叹,不生欢喜,是慢业。”

悲心念彼同于子
慈眼视之皆是亲
注1:《大般涅槃经长寿品》云:“毁谤正法及一阐提,或有杀生,乃至邪见及故犯禁,我于是等悉生悲心,同于子想,如罗睺罗。”
注2:《华严经十回向品》云:“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

佛说听其舍细微小戒
魔常使彼徒无益苦行
注1:《长阿含经》卷2载,释尊在入灭前交待:“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
注2:释尊堂弟提婆达多在戒律上提出五项更严格细致的苦行,“尽形寿乞食,尽形寿著粪扫衣,尽形寿露坐,尽形寿不食酥盐,尽形寿不食鱼及肉”等,后世称为天授五法,或调达五事。因其不利弘法,不为释尊所采纳。提婆达多则以此五法在僧团内表决,有五百初学比丘跟随他另立僧团,导致早期佛教出现一次分裂。佛教有云:“无益苦行当远离。”

念佛是教行秘要
观心为修证枢机
注1:《印光大师文钞》之《念佛随笔》云:“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吾人有志趣入,且请志诚恳切,专持阿弥陀佛圣号。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现生即可顿出五浊,高登九品,以至证无生忍,成菩提道。此语虽极平常,实为诸佛秘要。”
注2:湛然《十不二门》云:“观心乃是教行枢机。”

智者不饰非,小人常蔽过
凡愚求自利,菩萨思济群
注1:圆悟克勤云:“唯智者能改过迁善,而愚者多蔽过饰非。迁善则其德日新,是称君子,饰过则其恶弥着,斯谓小人。”
注2:《入菩萨行论》云:“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

营利积财,五家所共
修心行善,四福自增
注1:五家所共:谓世间财物为王、贼、火、水、恶子等五家所共有,以其不能独用,故无须强求。《大智度论》卷十一云:“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法句譬喻经》卷第三云:“财宝车马,五家之分。”
注2:《法句譬喻经》卷第二云:“若能改心,礼敬贤者,威仪礼节,供奉长老。弃恶信善,修己崇仁。四福日增,世世无患。何等为四。一者颜色端正。二者气力丰强。三者安隐无病。四者益寿终不枉横。行之不懈亦可得道。于是世尊即说偈言……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 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

忿怒不见法
多闻能除忧
注:此为集句联,全仄全平格。分别集自《法句经》忿怒品和多闻品。《法句经》卷下云:“忿怒不见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随身。”又,《法句经》卷上云:“多闻能除忧,能以定为欢。”

父母妻儿,因缘会聚,仅寄住须臾,终将离散浑如梦
忧悲苦恼,恩怨无常,若执迷长久,实在愚痴徒自劳
注:《法句譬喻经》卷第三云:“佛告梵志:汝实愚痴。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子,因缘会居,譬如寄客,起则离散。愚迷缚着,计为己有,忧悲苦恼,不识根本,沉溺生死,未央休息。唯有慧者,不贪恩爱,觉苦舍习,勤修经戒,灭除识想,生死得尽。”又云:“寄住须臾,名之为子。”

事功不必成,盛名不必居,澹然一任飘忽,非吾所志
恩爱拾其善,怨敌拾其恶,毕竟两皆洒落,于我何干
注1:孙中山演说《共和与自由之真谛》中有云“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又,《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云:“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一般作“盛名之下,难以久居。”
注2:《五十奥义书》云:“于是善行恶行,彼两皆洒落。其亲爱之所知者,乃拾得其善行,其非亲爱之所知者,乃取得其恶行。”

当知头发白时,乃天使已然召唤
可叹无常至矣,于宗亲皆要别离
注:《法句譬喻经》卷第三云:“王即敕梳头人:若见头发白,便当启我。至久数万岁,梳头人启言:白发已生。敕令拔之,举着案上。王见白发,涕泣命曰:第一使者忽然复至,今头已白,宜当出家,行作沙门,求自然道。擎发掌中,自说偈言:今我上体首,白生为被盗。已有天使召,时正宜出家。”又云:“万物春荣秋冬衰落,宗亲欢娱皆当别离。”

当知头发白时,乃天使已然召唤
莫要无常至矣,于法门未所闻修

仁人不念恶人恶
智者常悲愚者愚
注:《法句譬喻经》卷第二云:“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恶。”

滞寂沉空,离菩提之道
嗟生怨死,非造物之情
注1:圆瑛:《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云:“沉空滞寂,故迷佛果,菩提之道,灰身泯智,是以亡失大乘知见。”
注2:《阿卢尼迦奥义书》云:“夫以天地之大,日月之明,星辰之丽,山岳之填,江河之流,草木之滋,金石之固,犀象之巨,蝼蚁之微,无隐无显,纷纷纶纶,莫不有真理存乎其间,条然其轨律而不可乱,独斯人类为其灵长者。乃当痛苦不止,悲哀不息,嗟生怨死,日夜求其出脱而后已,此岂造物之情耶?”

普度众生之本怀,唯净土法门也
圆成觉道由慈力,此如来誓愿哉
注:《往生论注》之印光大师序云:“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一代时教,浩若渊海。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

彼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庄严功德已成就
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回向,回向有情皆出离(敬题三种庄严和三种回向)
注1:三种庄严:《往生论》说极乐三种之庄严。如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是也。
注2:三种回向:一菩提回向,回己之功德而趣求菩提也。二众生回向,愿回己之功德而施于一切众生也。三实际回向,以己之功德趣求无为之涅槃也。《大乘义章》卷九云:“回向不同,一门说三:一菩提回向,二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
注3:《往生论注》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施教化
以本愿力回向门故,随缘利益得菩提(敬题回向门)
注1:《往生论注》云:“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注2:回向: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回向门:为五念门之一。将自己之功德善根,回向于一切众生,以拔除众生之苦恼,并愿与众生同生安乐净土者,称为回向门。《往生论注》卷下,将此修行门分为往相、还相二种,即:以己之功德回施一切众生,并愿与众生同生净土者,称为往相回向;于往生净土后,得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观)之方便力成就,而又回入娑婆世间,以教化众生共向佛道者,称为还相回向。

依法修行,应无松无紧
与人交往,当不怨不亲
注:《三十忠告论》云:“此处为自欲得殊胜位,虽求净行博学及贤善,是从高顶堕于低处因,行无松紧即是吾忠告。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处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

因果不虚,轮回皆苦
众生无我,万法归空
注:此为集句联。皆佛教常用句。

镜中色即魔,迷其魔镜镜中色
心里空为佛,悟此佛心心里空
注:庞蕴有诗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心中明月即为佛
镜里色身实乃魔
注:寒山有诗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

达此心空而了了
知其色寂则如如

一切如来,由心成就
十方净土,随意往生
注:《心地观经》云:“十方净土,随意往生。”

缘尘归灭色非我
世法无常佛亦空
注1:缘尘:缘色声等之六尘也。《圆觉经》云:“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注2:《优婆塞戒经》云:“色非我也。所以者何?无常无作,不自在故。”《五蕴皆空经》云:“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

缘尘归灭色非我
诸法皆空佛亦无
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云:“无佛,亦无佛道。”

菩萨但慈悲,超脱尘缘恩怨
众生皆父母,不应瞋打报仇
注:《佛说梵网经》中,四十八轻戒之第二十一为瞋打报仇戒。经云:“佛言:佛子,不得以瞋报瞋,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杀生报生,不顺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萨,无慈心报仇,乃至六亲中,故作报者,犯轻垢罪。”

与一切众生同苦乐
向十方诸佛学修行(敬题诸菩萨)

犯七逆人,不得现身受戒
归三宝者,岂能为利作师
注1:《梵网经菩萨戒本》四十八轻戒之第四十戒是“拣择受戒戒”。经云:“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汝现身不作七逆罪不?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逆,即现身不得戒,余一切人尽得受戒。”
注2:为利作师戒:《梵网经菩萨戒本》四十八轻戒之第四十一戒是“为利作师戒”。戒为利养名闻,贪求多数之弟子者。又称“为利诈师戒”、“无德作师戒”、“恶求弟子戒”等。

如来寿命无齐限
功德光明难度量(敬题三世诸佛)
注1:《金光明经》卷1云:“佛寿如是,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说二缘,不害物命,施食无量,是故大士,寿不可计,无量无边,亦无齐限。”又云:“善男子。汝今不应思量如来寿命短促。何以故。善男子。我等不见诸天世人魔众梵众沙门婆罗门人及非人有能思算如来寿量知其齐限。”
注2:《金光明经》卷2云:“如大海水,其量难知,大地微尘,不可称计,诸须弥山,难可度量,虚空边际,亦不可得,诸佛亦尔,功德无量。”
  
金身智慧力无畏
正法光明福甚深
注1:《金光明经玄义》卷上云:“此金光明甚深无量。……金譬法身。光譬般若。明譬解脱。……故华严云。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一身即是同金。智慧即是同光。力无畏即是同明。”
注2:《金光明经》反复宣说:听受此经,以正法治世,能得无量福聚。

其罪苦众生,已历劫沉沦,虽乖张固执,颠倒愚痴,菩萨大悲从未弃
于纷纭世事,亦随缘教化,纵公府侯门,淫窟酒肆,如来普度不曾离

菩萨用心难测量,含垢忍污,修行胜法成真证
如来发愿不思议,和光混俗,游戏世间常再来
注1:《盂兰盆经疏》卷上云:“菩萨用心,不务专己。”
注2:真证:真实之证悟。

入网鱼,驱屠牛,人命几何?精勤正道莫虚度
经尘劫,历刹海,佛心广大!游戏世间常再来

万事皆能修佛
诸缘总在用心

世间人,做世间事,即世间而出世间,于国于家于社会,莫逃避担当、产生法见,觉悟时,应知万事可修佛
尘外客,有尘外缘,是尘外亦非尘外,或禅或诵或经行,乃守持本份、传续道流,究竟处,不废诸缘皆在心
注1:法见:执著一法而是一非他,名曰法见。
注2:经行: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为一种调剂身心之安静散步。

凡夫学佛,多流于形式,独自即关门打坐看经,结伴便进山拜庙烧香,对至真玄旨,时节因缘,出世本怀,则无知无识,个中难免偏离,闭目塞听亡正念
我辈在家,莫逃避担当,说理抄数句格言感悟,论事赶几次斋堂法会,若教化启蒙,民间疾苦,潮流巨变,皆不问不闻,其实但求自了,执名着相亦痴心
注1:至真:如来离一切之虚伪,故曰至真。
注2:玄旨:指玄妙幽微之旨趣,亦即宗旨之根本义。
注3:出世本怀:释迦如来出兴于娑婆世界之本意也。圣道门诸家以法华之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为出世之本怀。

舍弃家乡无我执
远离渴望即禅修
注1:《空行法教》云:“除非你舍弃家乡……否则你会被五毒的监牢所困住,而落入下三道。”
注2:《空行法教》云:“当你没有远离渴望时,修禅定是多余的。”

远离亲友无牵挂
舍弃家乡断企求
注:《空行法教》中有关教言很多:“若你不出离家乡,是不可能打败傲慢之魔的。 若你不舍弃家业,是不可能找到时间修持佛法的。若你不能舍弃所拥有之物,是不可能斩断世俗的牵挂的。 若你不能和亲戚保持距离,是不能截断贪和瞋的波流的。……若你不能和亲戚保持距离,是不能截断贪和瞋的波流的。 ……放弃亲朋好友、爱人和所属之物。若你能马上这么做,会意义非凡。……若你想远离贪执,必须舍弃家园。”

万象皆修道助缘,当远离看破
本尊乃自心化现,莫执着入迷
注:《空行法教》云:“当瑜伽士了知万象为助缘且远离执着和攀附时,即不会误入歧途。”又云:“本尊是自心的化现,它并不存在于外境。”

独居静僻,安住本然,则能成就
舍弃牵缠,抛开执着,即是修行
注:《空行法教》云:“不要企求同伴,应安处僻处。……同伴、亲戚和侍从都是轮回的根源及贪嗔之因,所以将之舍弃。”又云:“一切言尽于安住在本然境中、自由自在、毫无造作。……不要停留在平常人所处之地,僻居独修。……舍弃此生任何你最执着的事物与任何牵绊最强之人,就是修行。如此一来,纵使你仍是凡夫之躯,你的心就已等同于诸佛。”

眼前看破
当下修持
注:《空行法教》云:“若你不能当下就修持佛法,就不能保证下辈子会到哪儿去。若你希望未来再做某些事,而不是在目前当你有机会时就把握的话,很难说将来会怎样。”

欲得十方诸佛在前立
常当一念信心如法行(敬题般舟三昧)
注1:般舟三昧:又作常行三昧、般舟定、诸佛现前三昧、佛立三昧。在一特定期间(七日至九十日)内,修行三昧,得见诸佛。
注2:《般舟三昧经》云:“有三昧,名十方诸佛悉在前立。”“菩萨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则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发许。……立一念,信是法,随所闻,念其方。宜一念,断诸想,立定信,勿狐疑……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现在诸佛悉在前立。”

红尘里,菩萨化身,而凡夫不识,有缘迎面,几句笑谈,亦是眼前错过
寺庙中,道人隐迹,于佛法密修,历事炼心,多番磨砺,都由世上了知

执象而求,眼前哪有活菩萨
无踪可觅,世上难逢真道人

集甚深密意
证殊胜幻身(敬题密集金刚)
注1:藏传佛教五大金刚本尊(胜乐金刚、欢喜金刚、时轮金刚、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之一。“密集”之含义,是指“解释身、语、意三密,三世诸佛令聚为集。”(《集密后续》。)密集金刚被看成是三世诸佛身之总集代表和体现。
注2:密意:于佛意有所隐藏不为显了真实之说者也。又佛意深密,非因人之所测知,故云密意。
注3:密集五次第,以其中关于幻身的立论最难了悟。按照无上密理论,此生征得密集五次第中的幻身,则可保证即身成佛。

有智有悲常救世
似嗔似喜总随缘(敬题欢喜金刚)
注:欢喜金刚:又称喜金刚、吉祥喜金刚、大悲空智金刚,藏传佛教五大金刚本尊之一。 “喜”字的涵义为证得无我、利益有情的大悲,“金刚”则象征般若空性的智慧。所以“喜金刚”象征慈悲与智慧合一的圆满境界。

知晓去来今,包含内外密,无始无终,物我一如,三时迷界顿超越
修行身语意,转化贪嗔痴,不增不减,乐空双运,诸佛妙心难测量(敬题时轮金刚)
注:时轮密法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在过去、现在、将来“三时”的“迷界”之中,所以用时轮表示有情众生在“三时”的无明之苦。而时轮金刚则与一切时间同在,知晓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时轮包含外时轮、内时轮、密时轮(又称别时轮)三种,分别是指:天文学、星象学、宇宙学、天体运行的规律等;人体的本质、构造、功能、经络气脉的运行等;密宗的实际修法、生命实相等。时轮密法的主要修习经典是《时轮经》。时轮乘也是印度佛教密乘的最后阶段。

摧伏贪嗔,平息兵灾劫难
观修空乐,圆成智慧慈悲(敬题时轮金刚密法)
注:时轮金刚密法认为,修时轮可获得平息兵灾及一切劫难。时轮金刚密法强调空乐不二、空乐双运。时轮金刚与一切佛母拥抱,表示智悲双运。时轮金刚双手交握金刚杵和金刚铃,也表示智慧和慈悲结合。

额珠隐没时,众生闇钝
心月圆明处,觉者贯通
注1:额珠:各人固有之佛性,譬之额上之金刚珠。《涅槃经》卷7云:“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间有金刚珠。与余力土较力相扑。而彼力士,以头抵触其额上,珠寻没肤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而为贪淫嗔恚愚痴之所蔽覆故,堕地狱畜生饿鬼。”
注2:《大日经》卷7云:“心月圆明处,声鬘与相应。”

但坚持吾愿
不增减其心
注:《大日经》云:“不应以滋味故增减其心。”

众生难出三时迷界
诸佛已超七趣苦轮
注1:时轮金刚密法认为,宇宙是三时迷界,众生都处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迷界中。
注2:七趣: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楞严经》卷九云:“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身寄微尘世界
志求大事因缘
注:《大日经》卷7云:“我为一切众生,志求大事因缘故,应当爱护是身。”

恩怨有缘终有了
身心无我亦无常

放下虽知无我相
当前尤度有缘人

历缘锻炼
对境修行
注:集句联。皆为佛教常用语。

二百五十戒行,一心具足
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
注1:二百五十戒:又称具足戒。即佛制比丘所必须遵守之戒律,共有二百五十条。《三坛大戒的意义》有云:“若依达摩一心戒文,入菩萨行,于一心念中具足八万四千戒,即得毕竟解脱,圆证无上佛果。”
注2:省庵《示禅者念佛偈》云:“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

来世无穷多积福
人生苦短勿营私
注:《空行法教》载莲花生大士教言:“牢记你不久必将死去,人生苦短,所以毋须苦苦追求此生之事。牢记来生无限,要努力为了来生谋福。”

不论亲疏但论缘,无缘难度
非关恩怨只关愿,有愿即通

先净其心,则其土净
愿生恶世,救恶众生
注1:《净土全书》云:“盖闻愿生净土者,必先净其心,其心净则其土净也。”
注2:《净土十疑论》:“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又,《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七云:“遍生五趣,救恶众生,是大神通,是菩萨行。”

当净自心,方可出三界
若无忍力,焉能救众生

已得深心,愿往多方弘佛法
自无忍力,难于恶世救群生
注1:《妙法莲华经》卷十三云:“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惟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弥陀本愿义疏》云:“他方净土之菩萨者,为助如来之行化,来蒙授记;他方化佛秽土之菩萨者,诣净土而同已得深心之菩萨,蒙授记。”
注2:《净土十疑论》:“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又,《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七云:“遍生五趣,救恶众生,是大神通,是菩萨行。”

凡夫皆自爱
菩萨悟他缘
注1:自爱:爱自身,是凡夫之欲情也,故自此生种种之苦。
注2:他缘:所起之法为自。能起之诸缘为他。一切之事物,一无自性,悉为他缘也。《释门归敬仪》卷上云:“我身属于他缘,冥冥不知来处。”

恶人须吃尽苦头,头出头没,轮回锻炼去渣滓
世事当看穿魔境,幻有幻无,洗脱尘劳现本来

身在尘劳,志于超脱,亦行者修空舍我
心存憎爱,意不均平,是凡夫着相执情
注1:《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三云:“复有四法,菩萨成就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修空舍我,二者无相离相,三者无愿除愿,四者舍诸所有。”
注2:《金刚心总持论》之《金刚果论》云:“心存憎爱,意不均平,名有人相。”
注3:执情:执著之妄情也。

自心修善,己身得安乐
离相行慈,福德难思量
注1:《金刚心总持论》之《金刚果论》云:“自心修善令身安乐,自心造恶令身受苦。”
注2:《金刚经》云:“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昭明文选》卷五九云:“故大士之慈,离于众相。离相行慈,名为无缘;无缘生慈,是为真实。”

寻章摘句非真学,须身体力行,乃为精进
光影门头皆妄尘,若心空意净,即是圆通
注1:《庞氏家训》云:“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干利禄哉?”
注2:《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三云:“始知从前,皆堕光影门头,非真知见力。”《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十六云:“不从境缘上打炼者,亦只是光影门头事。”又,《楞严经》有偈云:“净极光通达。”

游戏人生,变化无常离执着
洞明空性,随缘方便总慈悲

观此人心而说法
知其根性则当机
注1:《维摩诘所说经》云:“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
注2:根器:人之性譬诸木而曰根,根能堪物曰器。《大日经疏》卷九云:“略说法有四种,谓三乘及秘密乘,虽不应吝惜,然应观众生,量其根器,而后与之。”又,济佛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解释》之序文云:“佛以无上妙智慧,观一切众生,知其根器大小不同,故以方便智说方便法,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可知如来说法,是应机而说,对症投药,并无一定言说也。”
注3:当机:佛之说法,契当众生之根机而使之得益也。

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当从因缘诸法,起大乘行
注:《维摩诘所说经》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不离因缘法则,发大乘心

诸法皆空聚
众生取妄缘
注1:空聚:无人之聚落。《维摩经弟子品》云:“以空聚想入于聚落。”又,人身之六根,假和合而无实主,譬之无人之聚落。《维摩经方便品》云:“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
注2:妄缘:缘者,关于吾身之内外事物也,此缘体虚妄不实,故曰妄缘。又此事物为我起妄情之缘由,故曰妄缘。

果从因来,贤愚各异
命由己立,祸福自招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topic.914907.html首发于凯迪社区達之的博客
在线时间
1267 小时
主题
1228

2万

帖子

102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欲把泰山研化墨

Rank: 10Rank: 10

UID
293
经验
2660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2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10
2
发表于 2015-1-3 11:01 | 只看该作者
沙发,新年快乐。
若是天涯你不来,我与月光皆不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3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1: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联都网的各位站长、管理员、版主和联友长期的关心、支持、鼓励和帮助!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4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1:44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214 小时
主题
9

841

帖子

2

精华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8175
经验
4654 点
威望
5 点
在线时间
121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30
5
发表于 2015-1-3 18:5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诗中尤见高情,待传来太白金樽,相邀月下;
塞外原非故里,莫倚取左公玉柳,误作江南。
                     ——————忘忧妹雅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2 小时
主题
3

23

帖子

0

精华

662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49132
经验
12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3
6
发表于 2015-1-4 15:4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对佛经涉及很多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20:4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

两联各修改一处:
转烦恼,转性情,转现行,是修行有得
增慈悲,增智慧,增定力,即努力不虚

观此人心而说法
知其根器则当机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123 小时
主题
221

7984

帖子

8

精华

9万

积分

联都顾问

副站长

Rank: 9

UID
4407
经验
18647 点
威望
2222 点
在线时间
41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4-6
8
发表于 2015-1-5 09:17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为有劳神之命,长怀斩鬼之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7:46 | 只看该作者
长联易重字,再改一个字:

凡夫学佛,多流于形式,独自即关门打坐看经,结伴便进山拜庙烧香,对至真玄旨,时节因缘,出世本怀,则无知无识,个中难免偏离,闭目塞听亡正念
我辈在家,莫逃避担当,说理抄数句格言感悟,论事赶几次斋堂法会,若教化启蒙,民间疾苦,思潮巨变,皆不问不闻,其实但求自了,执名着相亦痴心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717 小时
主题
82

3105

帖子

7

精华

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15419
经验
876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3-27
10
发表于 2015-1-10 09:46 | 只看该作者
达之老师的佛联,不为征,不为求,更不为炫,读了让人永远有收获~
茅盖三间厦,牛耕数亩田,枕上,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抄几首清新杜甫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7:0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释远兄鼓励!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267 小时
主题
1228

2万

帖子

102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欲把泰山研化墨

Rank: 10Rank: 10

UID
293
经验
2660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26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10
12
发表于 2015-1-13 09:46 | 只看该作者
期待达之兄集的出版。
若是天涯你不来,我与月光皆不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08 小时
主题
32

1665

帖子

14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贡士

Rank: 6Rank: 6

UID
47002
经验
753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200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0-17
13
发表于 2015-1-13 09:5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0:47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zhgc.com/pz/pz.asp诗词对联平仄、重字、尾字韵目查询程序 V4.1

长联易重字。利用上面这个工具查找了一下长联的重字,又找出几个重字。工具很好用,深表感谢!


阿弥陀佛大慈悲,誓愿精修,终成净土功无量
势至观音同接引,深心普济,回入娑婆度有情(敬题西方三圣)
注1:《往生论注》云:“彰彼净土功德无量,非唯十七种也。”
注2:《慈云忏主净土文》云:“愿我临终无障碍,弥陀圣众远相迎,迅离五浊生净土,回入娑婆度有情。”


今世业缘,后报偿还,丝毫不爽
一时罪恶,终身污点,懊悔莫追
注:《大般涅槃经后分》卷1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又,《大智度论》卷38云:“身情意造业,亦不至后世,而从是因缘更生后世果报。”

一时罪过,终身污点,懊悔莫追,叹愚夫为恶以为易
今世业缘,后报偿还,丝毫无爽,故菩萨畏因不畏难
注1:《大般涅槃经后分》卷1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又,《大智度论》卷38云:“身情意造业,亦不至后世,而从是因缘更生后世果报。”
注2:《法句经》卷上云:“恶行危身,愚以为易;善最安身,愚以为难。”又古德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众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庄严功德已成就
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回向,回向有情皆出离(敬题三种庄严和三种回向)
注1:三种庄严:《往生论》说极乐三种之庄严。如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是也。
注2:三种回向:一菩提回向,回己之功德而趣求菩提也。二众生回向,愿回己之功德而施于一切众生也。三实际回向,以己之功德趣求无为之涅槃也。《大乘义章》卷九云:“回向不同,一门说三:一菩提回向,二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
注3:《往生论注》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0:49 | 只看该作者
三少爷的微笑 发表于 2015-1-13 09:46
期待达之兄集的出版。

不急,网上发表多年,有缘就看看。以后出版与否,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呵呵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0:49 | 只看该作者

:handshake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0:50 | 只看该作者

:handshake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主题
126

1289

帖子

15

精华

2176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对联学堂教授(高级班)

Rank: 10Rank: 10

UID
146
经验
21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6-16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1:05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新增佛联整理后再补


中年暂得健康,莫存常见
老死终究苦恼,勿忘出离
注:陈健民《曲肱斋全集》有云:“人到四五十岁,偶得健饭,便觉长生,暗存常见,迟不出离,殊可哀也!”


当勤求方外高人,指点迷津臻界外
勿乐说世间诤论,徒增烦恼费时间
注1:方外:犹言世外。今谓僧道曰方外。
注2:界外:三界外之国土也。三界外有诸佛菩萨之净土,谓之界外。三界谓之界内。
注3:诤论:张我见而互诤也。《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一《入法界品》云:“法欲灭时,有千部异千种说法,近于末劫,业惑障重,诸恶比丘,多有斗诤,乐着境界,不求功德,乐说王论、贼论、女论、国论、海论,及以一切世间之论。”

堪叹转生生六道
莫甘堕落落三途
注:转生:谓死于此处,而生于彼处。又作换世、轮回转生。


莫于眼下贪恩爱
不免将来苦别离


受苦众生需解脱
常悲菩萨悟空无(敬题常悲菩萨)
注1:《僧伽吒经》云:“受苦众生令得解脱,怖畏众生令得远离。”
注2:常悲菩萨:《六度集经》载:世尊昔为菩萨,名曰常悲,见世秽浊,背正向邪,故常哀恸。……“佛告之曰:三界皆空,夫有悉无,万物若幻,一生一灭,犹若水泡。睹世皆然,尔其思之。”


世世生生,勤行六度
时时处处,妙应群机 (敬题诸佛菩萨)
注:妙应:指佛、菩萨不可思议之应现。即诸佛、菩萨因应各种机宜而化现种种身相威仪;其随缘之化现,不可思议,可于一佛土中,身不动摇而遍满十方,作种种应化,故称为妙应。

诸法缘生缘灭
此心无喜无忧
注1:缘起偈云:“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注2:《五灯会元》云:“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又,古德云:“得之不喜,失亦无忧。”



诸法皆为缘所坏
众生岂可命恒存
注:《佛说兴起行经》卷上之《佛说木枪刺脚因缘经》有云:“佛告王曰:一切诸法皆为缘对所坏。我身虽是金刚非木枪能坏,宿对所坏。”


不识世人心暗伪
只缘自己眼麻迷
注1:暗伪:昏昧诈伪。
注2:麻迷:禅林用语。麻,即无感觉之意;迷为眯,即砂等异物进入眼中,以致无法见物。禅林中,常以“麻迷”一词形容模糊看不清楚之状态;或贬指无眼目之人。


说摩诃衍经,施阿伽陀药
入萨婆若海,发烁迦罗心
注1:摩诃衍:摩诃衍那,译曰大乘。摩诃衍经,即华严法华等诸大乘法经典之通名也。
注2:阿伽陀:译曰普去,无价,无病,或作不死药。经论中常以此药之灵效比喻法之妙益。
注3:萨婆若:通常译为一切智,或一切智者。
注4:烁迦罗:为金刚、坚固、轮铁等意。《楞严经》卷三云:“烁迦罗心无动转。”其烁迦罗一词,乃精进、坚固之义。


不变真如,随缘应现,如水如波,不增不减
无常迅速,转眼归空,速生速灭,无住无依
注1:二如:真如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变异,称为不变真如。此不变之体,随缘生三界六道之相,称为随缘真如。不变真如喻水,随缘真如喻波。
注2:《六祖坛经》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著说立言,非吾所志
扬名显世,于我何干


常怀忍辱不观过
亦起勤诚深信心(敬题诸菩萨)
注:此为集句联。《大日经》卷7云:“应当恭敬决定意,亦起勤诚深信心。”“于背恩德有情类,常怀忍辱不观过。”

常当具足大悲力
亦起勤诚深信心(敬题诸菩萨)
注1:《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安住如大地,具足大悲力。”
注2:《大日经》卷7云:“应当恭敬决定意,亦起勤诚深信心。”

定能圆满大悲愿
亦起勤诚深信心(敬题诸菩萨)
注:《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则能圆满一切大愿。”《大日经》卷7云:“应当恭敬决定意,亦起勤诚深信心。”


出家但息心,俗家成既往,汝不了道于今世,徒留身后笑谈、来生苦报
学佛须离相,真佛在凡间,其三人行有我师,莫使面前错过、当下迷糊
注1:古德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世不了道,批毛戴角还。”
注2:息心:梵语“沙门”的意译。谓勤修善法,息灭恶行。


若无同体慈悲,怎称佛子
须对恶人怜悯,才是好心


佛即心兮心即佛
经无字也字无经
注:《西游记》第十四回有诗云:“佛即心兮心即佛。”又,中国素有“真经无字”、“文字非经”之说。《西游记》最后,唐僧等人从西天佛祖处取回无字之经。

佛即心兮心即佛
修无法也法无修
注:达摩《血脉论》云:“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

运水搬柴,无非妙道
锄田种地,总是禅机
注:此为摘句联。摘自虚云《参禅方法》。


少汤投向冰池,何能消冻
弱羽栖于枝杈,难以飞高


中土难生为有佛,佛难值也
西方易往而无人,人易信乎
注1:中土:古代一般指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佛教中一般是指佛法兴盛的地方。佛经中有“人身难得、中土难生、佛法难闻”等之说。《大般涅槃经义记》卷第七云:“诸佛难值如优昙华佛难值也。”
注2:易往:谓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容易。即乘阿弥陀佛之本愿力,则容易往生极乐世界。此系对上生兜率之难生而言,故称此往生西方为易生。无量寿经中有“易往而无人”之语,系言往生虽易,而得修往生之因,或具足三心、真实信心而能契入之人则寥若晨星,故谓无人。又,印光大师有云:“而了生脱死岂易信乎?”

仰诸佛皆修净业
愿众生同往莲邦
注:《角虎集》卷一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


心要普行恭敬
法为正所皈依
注1:《六祖坛经》云:“常须下心,普行恭敬。”
注2: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论》卷4云:“佛为皈依之大师,法为正所皈依,僧为皈依修行之助伴。”



行业不亡当自苦
因缘会遇必将偿
注1:行业:指身、口、意所造作之行为,也称作业。《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注2:巴利语佛典《经集》第三品有云:“任何人的行为不会消失,它会回来与主人相会,作恶的蠢人将在另一世界看到自己受苦。”


行浊言清暗中箭
面善心阴笑里刀
注:石头希迁《心药方》云:“切忌言清行浊、损人利己、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舌语、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人有三根九品
道从六度万行
注1:三根:有多种含义,在此指众生之根性有上、中、下三等,或称利根、中根、钝根,称为三根。又作三辈。
注2:九品: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



悟透众生皆化佛
看穿世法是摩耶
注1:《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四云:“一念觉心起,众生即化佛。”
注2:摩耶:意思是幻相,幻有,幻化。印度教认为,世界是“梵”通过其幻力创造出来的,因而是不真实的,只是一种幻象。


放下身心无我执
现前世界是摩耶


十方法界佛充满
一切众生身亦然
注1:《华严经》云:“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注2:《金刚三昧经》云:“一切万有,无生无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又,网文《略述念佛法门的两个根本原理》有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身如是,一切众生身亦然,一切众生心亦然。”


含垢忍污,真修佛法成真证
和光混俗,大爱众生起大行(敬题佛教诸行者)
注1:真证:真实之证悟。
注2:大行:行业广大之意,指菩萨之修行。菩萨为求佛果菩提,乃发大誓愿,历经三祇百劫,修波罗蜜等诸善万行,积大功德,故称大行。


色非我也何贪也
身岂有哉不久哉
注1:《大般涅槃经》卷十三云:“色非我也,何以故?可破、可坏、可裂、可打生增长故。”《佛说五蕴皆空经》说:“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注2:《法句经》云:“有身不久,皆当归土。形坏神去,寄住何贪。”

色非是色
空是非空
注:此为集句联。皆佛教常用语。

色非是色但名也
空岂有空之实乎
注1:名:通常指名称而言,然在佛学上之解释,则为随音声呼召物体,使人闻其名而心中浮现物体之相,能令人生起觉慧之义。以闻其名,则其物体之相必浮于心故也。又所谓假名,意指假他而得之名。亦即立于众缘和合而生之法上假施设之名词。《玄珠录》云:“色非是色,假名为色。”
注2:《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云:“色当体不可得,空岂有空之实际可得乎。”

远愚修忍
护意近贤
注1:《法句经》:“远愚修忍意,念谛则无犯。”
注2:惟贤《法华经说什么》云:“消灭三毒,要守根护意。”


红尘里,菩萨化身,而凡夫不识,有时迎面,几句笑谈,薄缘亦是眼前错过
寺庙中,道人隐迹,于佛法勤求,历事炼心,多番磨砺,妙果都由世上修成

红尘里,菩萨化身,而凡夫不识,有时碰面,嬉笑闲谈,几句家常,无缘亦是眼前过
寺庙中,道人隐迹,于佛法密修,历事炼心,往来迎接,多番磨砺,得果都由世上成


神仙自古藏真面,纵菩萨化身,路上偶逢,于我辈跟前错过,亦无缘无份
隐者如今皆俗形,虽道人应世,坊间居住,而凡夫眼下糊涂,终不识不知


常来宝殿拜菩萨,法相庄严,凡夫仰止,如放下执心,则堂上宰官,府里仆从,亦有活菩萨
遍访名山寻道人,云烟飘渺,圣迹玄微,若张开智眼,其庙中伙计,路边香客,不无真道人
注1:执心:固执事物而不离之心也。
注2:智眼:智能见事物,故名眼,智即眼也。又智之眼也,谓非肉眼也。


人生如觉死如梦
诸佛亦无法亦空
注1:《紫柏老人集》云:“人生如觉,人死如梦,所以梦中念得佛底人,临死自然不乱也。”
注2:《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六云:“无明本无,诸佛亦无,名为觉者。”

人生如觉死如梦
因果不虚业不空


不知私欲苦,但由私欲牵,薄地凡夫皆自爱
但报众生恩,不作众生想,大心菩萨悟他缘
注1:薄地:意即卑贱下劣之位。指下贱之凡夫位。
注2:《佛说未曾有正法经》云:“见诸众生不作众生想。”

恶人须吃尽苦头,头出头没难出头,故常没众生,轮回锻炼去渣滓
世事当看穿魔境,境有境无何有境,悟极无自性,洗脱尘劳现本来
注1:常没众生:即指常沉沦于迷界,不得出离之众生。又作常没凡夫。
注2:极无自性:真如无自性,故缘起为万法;所起之万法,亦如真如之无自性,故万法相即相融。盖华严法界之理为究极而无自性之理者,故称极无自性。能了知诸法之至极无自性之心,称极无自性心。
注3:唯识宗提出“唯识无境”,认为万法唯识所现,识外无真实之境。中观派清辩论师认为于真谛中,心、境共为真空,于俗谛中则立唯境无识之义,以与唯识学派护法论师之唯识无境对立。另外,顺世外道立唯境无识之义,计地水火风之四大,极微常实。


无我即为真我,无爱即为大爱
求他亦是利他,求人亦是帮人


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命自我立,福自我求
注:此为集句联。上联乃佛教常见句,出处未考。下联可见《了凡四训》。


应护众生如爱己
不离诸佛乐修行(敬题诸菩萨)
注1:应护:诸佛菩萨等应同众生之所愿,于冥暗中守护众生。或称为冥护。《入菩萨行论》云:“应护众生如爱己。”
注2:《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九云:“欲得不离诸佛,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心不懈怠,不没不厌,悉皆乐行。……菩萨见佛得种种利益,或眼见心清净,若闻所说,心则乐法,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如是等值佛无量益利,岂不一心求欲见佛!譬如婴儿不应离母,又如行道不离粮食,如大热时不离凉风冷水,如大寒时不欲离火,如渡深水不应离船,譬如病人不离良医;菩萨不离诸佛,过于上事。”

金身晃耀,白毫宛转,绀目澄清,仰庄严佛相
众鸟和鸣,宝树婆娑,微风吹动,皆宣畅法音(敬题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注1:宋代择瑛法师《赞佛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注2:《阿弥陀经》云:“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云:“风林水鸟,常演法音。”

诸法本无法
一心不得心
注:《一行居集》卷第三云:“诸法本无法。”《大方广三戒经》云:“若不得心,是名一心。”

学法畏穷,乐积资财,懈怠身心难息苦
随缘消业,厌离我欲,清除障碍好修行
注1:《密宗法义精要》有云:“心不畏法,法不畏穷,穷不畏死,死不畏野。”《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一云:“远离贪乐畜积资财而受用故。”
注2:息苦:息生死之苦也。《佛说菩萨本行经》卷上云:“尔时世尊见诸沙门,身心懈怠不勤精进,告阿难言: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

如来遍入众生界
菩萨大开方便门
注1:众生界:“佛界”之对称。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
注2:方便门: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便利的门路。

尘世独清无所爱
革囊众秽有何贪
注1:《楚辞》有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注2:《佛说四十二章经》云:“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

心性虽空,邪时魔也,正时佛也
色身非我,迷者执之,悟者离之
注1:《傅大士心王铭》云:“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又,《六祖坛经》云:“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注2:《永平初祖学道用心集》有云:“身体发肤禀于父母,赤白二滴始终是空,所以非我。心意识智系于寿命,出入一息,毕竟如何,所以非我,彼此无可执乎。迷者执之,悟者离之。”

猖狂必有祸!恚毒在心,恶语伤人,习行难免遭嗔报
贪欲岂无殃?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痴爱经常是苦因
注1:习行:经常之行。《百喻经•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云:“世间凡夫,亦复如是。亲近邪友,习行非法,造作结业,堕三恶道。”
注2:嗔报:由多嗔所得之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有二种嗔报,即:一、常为他人求其长短,指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兴嗔恨,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二、常为众人之所恼害,指因前世嗔恼众人,令不安稳,故感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恼害。故俗语有云:“天狂有雨,人狂有祸。”
注3:痴爱:愚痴与贪爱。愚痴为父,贪爱为母,而生一切之烦恼恶业。《探玄记》卷七云:“痴爱是苦因。”又,秦观《鹊桥仙》有句云“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智者常安静
愚人总怨尤
注1:《法句经》云:“安静无怨怖,是名为智者。”
注2:《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云:“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缘所之,精神报应,根本从来,谓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无功,怨憎天地,责圣咎天,世人迷惑,不达乃尔。”《印光法师文钞》云:“切勿学愚人妄生怨尤。”古德对此论述颇多。又如,《呻吟语》云:“吾辈终日不长进处,只是个怨尤两字,全不反己。”《太上感应篇》直解专门有一节论《怨天尤人》云:“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到处有缺陷的,那得每事称心,若不思自己的德薄,一味怨尤,只是取祸。”日本福泽谕吉《劝学篇》亦专门有一篇名为《论怨尤之害》

眼中金屑亦为病
镜里空花哪有香
注:《传灯录》卷七云:“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

罪业所召,其娑婆坏,净业所召,其灵山在
悲心之火,烧秽恶缘,嗔心之火,烧功德林
注1:《法华经》卷16云:“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花果,众生所游乐。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雨曼陀罗花,散佛及大众。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憨山大师《法华经通义》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至)散佛及大众,此颂三灾坏劫而此土安隐,是法身所居寂光性土,及实报庄严土也。言佛常在灵山不灭,则此娑婆虽经三灾,坏而不坏。是知此秽土,即是实报庄严,不待三变为净土耳。以众生垢重无明所见,故秽恶充满。佛眼观之,则真空冥寂,微妙庄严。故前三变净土,特示众生佛知见耳。园林等,皆实报庄严之事,即此娑婆便是实报,岂常情所见乎?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此颂净土其实不毁,而众生见烧尽者,乃别业妄见恶业所召耳。 ” 
注2:唐慧琳法师《一切经音义》解释“除秽金刚”(或名秽迹金刚)时云:“此圣者以深净大悲,不避秽触,救护众生;以大威光,犹如猛火,烧除烦恼,妄见分别垢净生灭之心,故名除秽。又梵名摩贺摩罗,唐云大力,以大慈力犹如炽火,烧除秽恶生死业,故名大力也。”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kdnet.net/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772 小时
主题
245

1万

帖子

22

精华

14万

积分

联都顾问

一品疯子

Rank: 9

UID
21416
经验
3256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77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5-24
19
发表于 2015-1-17 16:22 | 只看该作者
博大精深。佛法无边,佛联无限。
每日一对,对联赢奖金。应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雨巷诗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7 小时
主题
1

67

帖子

1

精华

492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61175
经验
49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4
20
发表于 2015-1-24 16:34 | 只看该作者
佛理精深,学习
素衣鉴素心,情慕古贤,有缘常看悠悠水;
清砚流清韵,笔生文意,无处不飞浅浅风。(高原汉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4 18:10 , Processed in 0.1127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