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反常态艺术"表现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571 小时
主题
389

4937

帖子

9

精华

6万

积分

管理员

副站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8974
经验
14235 点
威望
10 点
在线时间
55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0 1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反常态艺术"表现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
                                                                        ——对联友的两个出句心得

                                                                                      文\高原汉子

      一、问题的提出
      前几天,在
河东论坛,看到联友【看你这坛场】的两个出句,很有意思。这两个出句是:
      
1、打翻五味瓶,不闻声响==
       2、无云恰有流星雨==

       一看到这两个出句,我的兴趣就来了,试着对句,但是总也对不出比较满意的,不得不放弃。昨天再次想对句,依然没有合适的对句出现,为此我不得不思考对不出来的原因了,想来想去,发现对不出比较满意的对句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读透出句,不是没有读懂意思,而是没有读懂出句的表现手法,所以,我开始思考【看你这坛场】在出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首先,我想到了汉语修辞手法之一——逆转。逆转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添字、减字、改字、断句等方式,使原意向其反面转化。比如,当年祝枝山和唐伯虎曾经将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名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分别改为这样两副联:

      到此已穷千里目;
      何必更上一层楼!——祝枝山

      到此已穷千里目;
      谁知才上一层楼!——唐伯虎

      两位名噪一时的才子,改王之涣的诗句成对联用的就是“逆转”手法。

      再比如王羲之某年过春节,面对应接不暇的“盗取”他门前的春者,不得已书写了一副春联,才摆脱“窘况”,这副联是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到了子夜,王羲之在这副联的上下联后面各加了三字,变成以下这副联: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王羲之的这副七字联的诞生,也是在那副四字联的基础上运用“逆转”手法而形成的。
      但是,【看你这坛场】的两个出句,并没有“通过添字、减字、改字、断句等方式,使原意向其反面转化。”因此,我否认了他用的是逆转手法。继续思考,突然“反常态手法”几个字出现在我的脑海,于是,我在百度中输入这五个字,眼前一亮:“反常态艺术”早就有人说过了。我搜到一篇《反常态艺术的评价标准》,该文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在美学上,可以将艺术分为正常态艺术和反常态艺术。”快速阅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人类反映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的艺术,完全可以通过“反常态手法”给人以美的、轻松的享受,因此,我觉得【看你这坛场】的两个出句,运用的就是反常态艺术手法,类似于我们常见的“漫画”。我是这样给这两个出句下的定义:反常态艺术在对联中的运用,就是客观描述一种与事物发展正常结果相反的现象。也就是说,按照常态,前半部分语言描述的现象,应该出现“彼”结果,但是,后半部分语言描述的却是“此”结果,而这种结果恰恰符合现实。比如出句一:打翻五味瓶,不闻声响。他的前分句,说的是打翻一个瓶子,按照常态,应该听到声响,但是,他的第二分句,恰恰一反常态——听不到声响,两个分句形成的意思,又符合现实情况。再比如出句二:无云恰有流星雨。按照自然界的常态,没有云彩是不会有雨的,但是,出句说的恰是“虽然没有云彩,但是恰恰看到了流星雨”,这种情况,也符合现实情况。

      二、规律的发现
      想到这里,我继续思考:这种对联究竟有什么特点呢?我对照两个出句,发现了他们的共同点——句子中都有一个比喻词,出句一的比喻词是“五味瓶”,出句二的比喻词是“流星雨”,于是,我试着用比喻词去对两个出句,两个对句马上行成了:
      
出句1:打翻五味瓶,不闻声响;【看你这坛场】
      对句1:截断三只手,未喊肉疼。【高原汉子】
*

      出句2:无云恰有流星雨【看你这坛场】
      对句2:没病常求顺气丸【高原汉子】

      对句一中的比喻词“三只手”应对比喻词“五味瓶”,对句二中的比喻词“顺气丸”应对比喻词“流星雨”,愚以为,我的对句尽管不是经典,但是很有趣味,也符合现实生活。
      因此,我总结出“反常态艺术”在对联中的运用的特点就是运用比喻词。到此,我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古人的对联,有没有这种例子呢?结果没有让我失望,我找到了例子,且看这样一个民间故事,明代李东阳是神童,善于对对子,这事传到皇帝那里,皇帝就宣他进京,出了这样一个出句:螃蟹浑身甲胄,李东阳马上对了一个句子“凤凰遍体文章”,从而形成这样一副对联
      
螃蟹浑身甲胄;
      凤凰遍体文章。

      我们分析这副联,不难发现,如果按照常态理解,螃蟹是不会带上甲胄,凤凰是不会写下文章的,但是因为具体到这副联中,“甲胄”与“文章”是比喻词,全联运用了“反常态艺术”手法,所以形成了意趣。
      再比如明代祝枝山有一副咏物联
      
池中荷叶鱼儿伞;
      梁上蛛丝燕子帘。

      按照常态,鱼儿是不会有伞的,燕子也是不会有帘的,但是,这副联中的“伞”是荷叶的形象化比喻词,“帘”是蛛丝的形象化比喻词,作者同样依靠比喻词,运用“反常态艺术”手法,使得这副联生动形象,饶有风趣。
      三、有益的启示
    《反常态艺术的评价标准》一文中说:正常态艺术是严肃艺术,反常态艺术是轻松艺术,放松功能是反常态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原因。我百度“反常态对联”这几个字,没有发现对这种特殊对联进行研究的文章,由此我想到:对联既然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艺术,许多对联就因为生动、有趣而备受人们喜欢,它是我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寻找轻松的有效载体,同时,反常态艺术既然在一些出句、对句中偶有出现,也有十分鲜见的成联作品已经运用了“反常态艺术手法”,并体现了十分明显的特点,我们何不对这种别具一格的对联予以关注,进一步总结其规律,有意识地在出句、对句和成联创作中主动运用这种手法,从而拓展对联文化的内涵,强化对联这种文体的轻松功能呢?
      但愿“反常态艺术手法”的对联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研究!


青眼难逢逢白眼;
红颜未得得苍颜。
——自嘲
在线时间
2982 小时
主题
13

606

帖子

1

精华

2万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26692
经验
540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9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2-22
2
发表于 2015-4-20 20:08 | 只看该作者
反其道而行之。逆向思维常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二哥总结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922 小时
主题
51

5562

帖子

13

精华

7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24791
经验
1465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9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30
3
发表于 2015-4-20 20:16 | 只看该作者
太强大了,学习!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曾国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64 小时
主题
1203

1万

帖子

12

精华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7244
经验
1695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11
4
发表于 2015-4-20 20:1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汉子好文章!
将丽藻铺陈,一快雄毫,满页英馨堪透纸;
更韶华把握,常明典训,凝心慧业总扬眉.(魏启鹏赠)
广西岑溪市归义中学 陈英训  QQ 122582051
http://blog.sina.com.cn/cenxichenyingxu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5
发表于 2015-4-20 22:02 | 只看该作者
出句1:打翻五味瓶,不闻声响;【看你这坛场】
对句1:截断三只手,未喊肉疼。【高原汉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 小时
主题
0

5

帖子

0

精华

618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66545
经验
120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4-9
6
发表于 2015-4-23 21: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章法了然,无所不能。赞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5 14:25 , Processed in 0.11151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