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桑树(七)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425 小时
主题
23

853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平民

Rank: 4Rank: 4

UID
3416
经验
231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2-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6 1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桑树(七)
我爱、我痛、我的家园,桑树。



  森林是人类最初的家园。人类从森林走出来之后,很多树木就留在森林里了,能够长久进入人类生活视野,并成为人类物质、精神生活一部分的树木并不多。桑,就是其中的一种。  
桑树进入人类的生活领域之后,并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意象。桑在远古时代先民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先民的物质生产、精神信仰、爱情婚姻以及生殖繁衍纠结在一起,创造出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

  在305篇的《诗经》之中,桑树意象的出现多达22篇。我们从《豳风·七月》这首诗中了解到周朝丝绸的生产过程:先整枝、然后采桑、采蘩、备苇,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才是织帛、染丝,最后成衣。从《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之中使我们了解到:周朝的广大北方地区,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的生丝和丝织品已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与贸易。

  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开始,以桑树为地名的地方多就次出现,这意谓着自觉种植桑树的时代已经开始,居家的地方逐渐固定下来。桑林,遂成为家园代称。孟子在向最高统治者讲述他的治国之道时,并不是什么故作高深的长篇大论。只是简单地说: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农耕社会 “吃”与“穿”,完全可以通过栽桑养蚕来实现。吃穿衣问题解决了,社会就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君就没有不能称王的。

  翻开《诗经》,在《诗·小雅·小弁》写道:

  惟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不属于毛,不离于里。

  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现代有人这样描述自己的故园:那里葬着我的亲人,那里有我小时候栽下的树。从上面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这样认为:桑树为父母亲手所栽,所以应该像敬奉祖先一样对待它。在这里,桑树业已成为家园的最重要的符号。父母长辈之地,正是故乡的渊源。张衡在《南都赋》写道: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生焉。

  在文化学的领域内,桑林化的家园与异化、堕落的尘世相对抗,象征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与对红尘俗世的解脱。由丛林时代的野蛮,进入农耕时代的文明之后,人们对森林血缘一般的感情,在桑林与桑园之中再次得到寄托与延续。桑林,成为人类永恒家园的象征。  

桑中:爱情的乐土



  从《诗经·大雅》“妇无公事,休其蚕织。”之中,可以看到当时妇女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就是采桑养蚕。我们可以想象美丽的女子在春天青翠桑林出没的情景。花多必然引蝶,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所以,让我们再动用一下想象:

  繁茂的桑叶遮挡着外面人的视线,松软的土地散发原始的野味,柔软鲜嫩的枝条不计成本地挥撒着春天的气息……桑林,这实在是一个男女谈恋爱、做爱情的绝佳场所。

  在许多的《诗经》的篇章之中,桑林不仅寄寓着家园与故土,同时也是自由的爱情乐园。桑林祭祀习俗由来已久,古老的祭祀活动与原始节气庆典,时常伴随着俗世生活的男欢女爱。从在桑林中祈雨开始,广大红男绿女就借祭祀的日子相互结识相互吸引,桑林,渐渐演变成中国最古老的爱情包厢。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经·府风·桑中》

  你看:那个叫孟姜的美女在桑林中等我很久了,我的心跳得非常狂野。那个漂亮异常的美女,此时已到我们前次约会桑林。阳光透过桑叶的隙撒落她洁白如玉的脸上,朦胧的树影中,她的嘴唇性感无比,想着这些我就热血沸腾。她还邀我到上宫去游玩,直到日暮时分,才依依不舍地把我送到淇河的岸边……

  这首历代被卫道士与经学家指责为“亡国之音”诗中,在3000年前,竟然明目张胆地书写男女之间狂热幽会。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彼美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珠异乎公行。

  ——《诗经·魏风·汾沮洳》


足见那个时候的桑园,桑叶只是它盛产的主要产品,副产品还有很多让人心跳加速的故事。当我在还会对美女们产生非分之想年龄重读《诗经》,那些桑树最能打动我的,不仅是悠远宁静故园与家乡之情,还有那片绿荫深处让我心猿意马,几乎想跃跃欲试的风流韵事。

  桑林堪称最古老的东方伊甸园。在那片绿荫深处,双方都千肯百愿地在对方的身上倾泄自己的激情。“桑中”渐渐从宗教学的意义演变成古典爱情代名词。桑林的宗教意义完全丧失了,高不可攀的灵魂主动向贪恋快乐的肉身做出屈服与让步。

  当“桑中之约”成为古代男女们疯狂派对的暗语时。桑林的在物质上、生产上、生计上意义并未削减。性爱活动是最重要的生产活动,因为它生产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人。桑林,古代男女集体狂欢的乐土,它远比我们现在乌烟瘴气的酒吧、商业陷阱丛生的顶级会所、故作优雅的咖啡馆要浪漫和诗意得多。

  桑林成为实施性爱天然大床,源于先民对天地气灵采集的臆想:野合者既可集天地之气以育后代,同时使用这种身体极度的狂欢,来完成对大地繁衍生息感应与祝福。当“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遇见漂亮的涂山美女,并与她在桑林中完成一场古代版的“红高粱”情色大戏之后,夏朝第一个伟大君主启的出生就成为必然。

   如同当今远游者与泡吧者渴望艳遇一样,在桑林成为男女欢爱嘉年华会的年代,邂逅一名采桑的美女成为很人多心目最美的想象,于是,文人们以精神手淫的方式,炮制了大量关于桑林的文字,那些浪漫绮丽、柔媚婉转的“桑中恋曲”,在一个漫长时代里,成为最为流行的主打歌。

空桑:文化的子宫



  在华夏文明五千多年漫长的延续中,蚕桑文化是一条从未断水的河流。

  以农耕文明为背景的中原文明不同于以牧场放牧为背的游牧文明。最主要的原因是以男耕女织组成的家庭成为社会最稳定细胞。“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稳固的生活、生产模式,不但是当时普通民众最向往的生活图景,同时也成为思想家们最理想的社会模式。从商代甲骨文“桑”的文字符号开始,桑树就以某种文化原型的方式存在于中国的文化史中,桑从一个简单的植物词汇渐渐转换成为一个具有无限增殖功能的词根,演绎、化育出许多关于文化学、人类学、哲学、以及生存学上的意义。

  桑树特殊的文化内涵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五千年文明史中有着大量与桑、蚕、丝相关的文字、诗歌、神话、风俗、礼仪等,并由此催生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丝绸贸易而形成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不垮的桥梁,让中国文明一度成为世界文化的核心点与中轴线。

在遥远的古代,先民的生活与“桑”结下不解之缘。古老的大地上到外是郁郁葱葱的桑林,《东山经》说:

  “主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

  桑树对于文化的孕育与生产,我们可以从这个叫“空桑”的地名看到。它在传说之中是商朝名相尹和圣人孔丘的出生之地。《吕氏春秋·古乐》之中有记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淮南子·本经训》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类似的文字在《楚辞·九歌·大司命》还有,“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

  仅仅从字面的意思看,我们完全可以把“空桑”理解为内部是空着的、巨大的桑树。因为它专门生产人(名人),是一个“造人”的地方。从这意义上看,空桑其实是女性腹腔与子宫比较隐晦的说法。他具备着旺盛的生育的功能。于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桑林是女性的象征,空桑是母腹和子宫的写照。在中国漫长而动荡不安的历史中,田园文学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位置,其最本质的原因并不是田原的风光多么美丽迷人,而是那些在宦海中沉浮不已,疲倦不堪的人们在寻找归隐的桑园,那里是他们精神上最后的自留地。

  如同桑林承载了当时人们当最纯真、最重要、最刻骨铭心的事件,在《诗经》之中,描写的植物都与当时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这些植物鉴证着人们的饥寒饱暖、恩爱情仇。因此,在古老的《诗经》之中,除《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极为个别篇章之外,《诗经》里的篇章都用来抒发感情。与那个时候同时代希腊荷马的叙事长诗相比较。后者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为主的传统,前者使中国文学指向抒情的方向。思想的精子与情感的卵子一次次在古老的桑林相遇,并且成功着床。中国文化最光辉灿烂的部分由此诞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0 00:23 , Processed in 0.0755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