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2|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早发白帝城》看今人对唐诗的认知与缺憾。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主题
24

487

帖子

3

精华

1384

积分

联都进士

联都2007年度殿试探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5073
经验
13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7 1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早发白帝城》看今人对唐诗的认知与缺憾。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文并不想解析李白的这首诗,仅从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看今人对唐诗中物象的解读。我们先来看吴小如教授的一篇文章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


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主题
24

487

帖子

3

精华

1384

积分

联都进士

联都2007年度殿试探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5073
经验
13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2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0:47 | 只看该作者
   吴绘声绘色的解读,似乎让我们对李白当日的乘舟而下的场景历历在目。吴的解读,于字面上看,并无错误,甚至融入了文人的情怀。

但我只能遗憾地说,但因其并不知唐诗章法,且忽视了唐诗最大的一个特点“体物”。故只于字面解释的畅快淋漓。其所解读的“猿声”只是三峡两岸的猿啼,“轻舟”只是顺激流而下的小船,“万重山”也只是诗人眼中所见两岸层叠的山峦。这就是所谓“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读诗之法。

我很认知明代布衣诗人谢榛说法:“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

李白乘舟顺三峡而下,有猿声、轻舟、万重山的确不错。但其诗必是“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诗人眼中所见,耳中所听,并非仅“猿声、轻舟、万重山”,何以不写奔泻的江水、漂浮的白云、苍劲的树木、婉转的鸟鸣……。其原因是所用有所托也!“猿声、轻舟、万重山”内在的含义,正是诗人心中要借用的。

这就涉及到唐诗中不同的物象,有不同的隐喻、指代。我们今天往往会忽视这些,而在唐代诗人们心中却有着明确的共识。

我们先看李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业界一般认同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吟诗《早发白帝城》,一作《下江陵》,一作《白帝下江陵》。

闻赦而返的李白感慨万千。念自己秉心君子,满腹经纶、怀璧其罪、劫后余生。故依物托志。但仅从“猿声、轻舟、万重山”这些字面带来的画面感,无非是渲染了李白急迫归程的心情。而对李白的内心世界并不能给予解读出来。

发配给予李白的是重创,乃至其人生观出现拐点。李白是要通过“猿声、轻舟、万重山”的事义表达自己的内心孤独与痛苦,而这些字句的字面是不能充分体现这些的。

诗中的“猿声”是借助自然之物托付自己的悲鸣。“猿”与“君子”的关系源于晋葛洪《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贾岛在论物象之寓意时曰“猿吟,比君子失志也。”这就是“猿声”“猿啼”“猿吟”在唐诗中的内涵。李白此篇“触物而成。”用“猿声”准确地扣合他的内心。天子大赦,是要感恩戴德的。然而此番浩劫带来的悲楚说与谁听?“两岸猿声啼不住”是君子失志、劫后余生的代言。诗中的“猿声”物我合一。

“舟”的事义来自《周易》“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盖取诸涣。”《诗》曰“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因此,唐诗中以舟楫、桥梁比“以济不通”,贾岛在论物象之寓意时曰:又比携进之人,亦皇道通达也。在唐代诗人们心里,“舟”不仅是水上的运载工具,其内在的义为“以济不通”。

李白被贬夜郎,劫后余生,内心恐慌而苦楚。此刻乘轻舟,盼以“智者动”达“以济不通”。“轻舟”是李白在人生崎岖的苦途中一种渡厄的渴望。若不论事义,“轻舟”的字面是不能透露这些的。

“山”的事义源于《论语雍也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为什么“山”与“仁者”关联呢?《尚书大传》曰:孔子曰:"夫山者嵬嵬然,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四方皆无与私焉。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乐于山也。"同样的说法还有《韩诗外传》:“夫山,万人之所瞻仰。材用生焉,宝藏植焉,飞禽萃焉,走兽伏焉。育群物而不倦,有似夫仁人志士,是仁者所以乐山也。”

此时的李白不得君王赏识,难以治国平天下,唯有修身齐家而已。过“万重山”乃成仁之途。故“轻舟已过万重山”是诗人的超脱。托于青山,是劫难后一种新的取舍,是对成仁一种新的追求。诗中的“万重山”物我合一。此时李白厚重的心情岂是重山之字面能描述的?

唐诗与其它时代的诗不同的特征之一,是唐诗富含兴象。因此,解读唐诗中的物象要“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水是水,看水不是水。”体物而后动,以物我合一的角度去解读,唯此方可贴近唐诗的意境。在我的另一篇文章里提到:在唐朝诗人们的心理,自己就是诗中的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唐诗中的“体物”并非是“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体物的原则是以唐代诗人们的共识为前提,而并非是今人的随心所欲。哪能是今天吴教授一种解读,明天李教授一种解读呢?唯心的解读有千种,唯物的解读要准确体物才能得到。

从这个角度讲,唐诗不是唯心,而是唯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1 小时
主题
4

103

帖子

0

精华

3002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46423
经验
711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8-16
3
发表于 2015-7-7 10:57 | 只看该作者
说的透彻!!完全赞同。



就事就字而谈,是现在很多鉴赏人共同的特色,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有几人能够静下心来深入研究?
志在长天,何止为山九仞;
笔如利剑,试看入木三分。   -----断剑悲歌老师题赠

22班 学号A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18 小时
主题
271

7809

帖子

82

精华

6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27123
经验
1167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7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3-21
4
发表于 2015-7-7 19: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34 小时
主题
197

4194

帖子

64

精华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6408
经验
1596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9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8-15
5
发表于 2015-7-8 12:1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64 小时
主题
1203

1万

帖子

12

精华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7244
经验
1695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7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11
6
发表于 2015-7-9 09:07 | 只看该作者
唯心的解读有千种,唯物的解读要准确体物才能得到。

欣赏!
将丽藻铺陈,一快雄毫,满页英馨堪透纸;
更韶华把握,常明典训,凝心慧业总扬眉.(魏启鹏赠)
广西岑溪市归义中学 陈英训  QQ 122582051
http://blog.sina.com.cn/cenxichenyingxu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主题
24

487

帖子

3

精华

1384

积分

联都进士

联都2007年度殿试探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5073
经验
13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7
 楼主| 发表于 2015-7-9 12:10 | 只看该作者
当然,在唐诗中也需区分用事与比兴的区别。这一点钟嵘有论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324 小时
主题
1104

1万

帖子

97

精华

19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20547
经验
4234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732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3-6
8
发表于 2015-7-9 14:17 | 只看该作者
赏学。:handshake

笑口常开润靥容
风姿一展舞苍穹
雪山梅岭随之动
莲绽朝晖相映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9
发表于 2015-7-9 16:49 | 只看该作者
用唯物主义解读唐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主题
24

487

帖子

3

精华

1384

积分

联都进士

联都2007年度殿试探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5073
经验
13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2:41 | 只看该作者
先秦文字的载体是竹简,所以很少有长篇大论。其字句精炼,故而字义就丰富。

唐诗对历史文化的继承远远胜于今人,在我们现在看来单纯的字意,实际上富有先贤文化的沉淀,也就是有义。若不体物释义,就只能读个表面,厚重感缺失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主题
24

487

帖子

3

精华

1384

积分

联都进士

联都2007年度殿试探花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5073
经验
13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7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1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2:59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消磨,文化的断层,使得人们对唐诗的认知很多是似是而非。唐诗48000余首,而清人只取300编入《唐诗三百首》。唐诗的赏析多在此300首内,其余则很少读到赏析文章。

《唐诗300首》是在清人的世界观可以解读的前提下筛选而出的。而有太多的唐诗,清人,乃至今人已经很难解读透彻了。

我们试想,唐代,诗是科考内容之一。殿试时,天子要命题作诗。如果举子们没有“兴象”的共识,让天子费猜,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而这些所谓“兴象”,而今多用唯心方法,就会解读的千姿百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878 小时
主题
720

7582

帖子

32

精华

1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北岩老道

Rank: 6Rank: 6

UID
42690
经验
2736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87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3
12
发表于 2015-8-1 21:29 | 只看该作者
赏读朋友佳作、祝你开心!晚上好!
—由語素構成,凝煉精致,協律合樂。有抑揚頓挫的音樂美,錯綜變化的韻律,長短參差的句法,濃烈深摯的感情。(北岩老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8 01:15 , Processed in 0.1116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