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75|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古代之骈文 学对偶之精要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8 2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古代之骈文,学对偶之精要。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2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1:58 | 只看该作者
骈文


  中国古代魏晋以后產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駢儷文。南北朝是駢体文的全盛时期。駢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駢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駢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南北朝駢文中也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鲍照的《芜城赋》,通过对比广陵昔盛今衰的兴亡变化,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豪华奢侈,抒发了华屋丘山、人生无常的感慨;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辛辣地嘲讽了身在江湖、心在魏闕的假隐士;庾信的《哀江南赋》描写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这些都不失為优秀的駢文。唐以后,駢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駢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駢文為四六文。直至清末,駢文仍在流行。


  駢文知识

  駢文曾经流行於中国文坛一千八百年,有过辉煌的业绩,也遭到眾多的责难,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然而五四以后似乎消声匿跡了。很少有人写作和研究,一般文学史避而不谈,即使提到亦多諡為“形式主义”、“唯美文学”,几乎毫无价值,人们渐渐把它淡忘了。但近一二十年来,駢文逐渐又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
  虽然比不上古代散文和辞赋研究之盛,总算在学术论坛上佔有一席之地了。正因為长期不受重视,研究者对駢文的认识自然难於一致,某些概念理解和使用不同,有些新的观点尚待深入。為此,笔者不揣冒昧,拟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学界对駢文的关注。


  一、駢文的名称

  究竟什麼叫駢文?张仁青《中国駢文发展史》罗列出二十五种,莫道才《駢文通论》归纳為十三项。我以為,其中使用比较普遍而且比较恰当的是駢体文和四六文。駢文是駢体文或駢儷文的简称,四六文可简化為“四六”。

  有不少人把“丽辞”、“丽语”、“偶语”、“俳语”当作駢文的代词。準确地讲,它们是指对仗、对偶,属於句式和修辞方法,并非专指駢文。有人认為,《文心雕龙·丽辞》篇是讨论駢文的。其实该篇主要从修辞角度立论,所举对偶句例,有诗,有赋,有文,并不属於文体论。有人称駢文為“美文”、“贵族文学”、“庙堂文学”,那是对其性质的评估,而非科学的定义。

  駢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於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有的古人称之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駢体文存在。

  如果下定义,可否说,駢文是以对偶句為主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一种美文。这句话包括三点:
         一、以对偶句為主,这是駢文本质所在,舍此不成其為駢文;
       二、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
       三、讲究辞藻华丽的美学效果。


  从文体角度考察,駢文、散文都是就其语言方式的大致概括,古人并没有当作具体的文章类别来使用,它们的名称出现都比较晚。“散文”一词最早使用於南宋,与之相对的是“四六文”〔2〕。
  “駢文”一词使用於清代,与之相对的是“散文”或“散体”。以“四六”作為駢文专集之名始于唐末李商隐的《樊南四六》,继后,北宋欧阳修、夏竦等人亦将其所作駢文列為专集以四六名之。南宋始有专论駢文的著作如王銍《四六话》、谢伋《四六谈麈》、
  杨囦道《云庄四六餘话》,与诗话词话同列。然而,四六文并不完全等於駢文。六朝前期,駢文多用四言单句对。梁陈以后,多用四六言隔句对。唐代駢文以四六為正宗,宋駢爱用三句以上长联,清人也有学魏晋之四言駢体者。所以,后来的“四六文”实际上是駢文的概称。


  明代以前,有駢文别集而无总集。明代出现不少四六选本〔3〕,多為公私应酬文字。以王志坚《四六法海》较有学术价值,该书起魏晋止南宋,名取四六法式汇编之意,但并不限於四六对偶之文。清代駢文总集有:李兆洛《駢体文钞》(起李斯止隋陈,编者主駢散合一,故所选并不都是駢体)、许梿《六朝文絜》(专收南北朝短篇駢文)、王先谦《駢文类纂》(起屈原止清末,歷代皆选,是目前收文最系统的选本)。此外有:陈均《唐駢体文钞》、彭元瑞《宋四六选》、曾燠《国朝駢体正宗》、张鸣軻《国朝駢体正宗续编》等等。清代仍有人以“四六”命名駢文专著,如陈维崧《四六金针》、孙梅《四六丛话》、李渔《四六初徵》、陈云程《四六清丽集》等。五四以后,学界通称駢文。

  有人认為,駢文最早的名称是连珠。连珠是一种微型文体,始于汉,盛于魏晋,绵延于唐宋明清,有其独立的发展歷史。它对駢文形成有所啟发,但并不等於駢文,也不是駢文的源头。西晋傅玄《连珠叙》说:“所谓连珠者,兴于汉章帝之世。……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贤者彻悟,合於古诗劝兴之义。欲使歷歷如贯珠,易睹而可悦,故谓之连珠也。”连珠与駢文相似之处在於对仗和用典。不同之处是,连珠尚不成其為文章,每首仅几句话,表述一个简单的命题,只能算文章片断。是当时文人為模拟奏章而作的练习,故每首皆以“臣闻”开头。常常许多首连在一起,但意义互不连贯。若比之现代文体,颇接近散文诗。至於真正代表駢文初始的文章,如蔡邕《郭有道碑》,仲长统《乐志论》,与连珠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

  二、駢文的界定
  清代駢文号称中兴。駢文家為了与古文家争地盘,极力主张駢文自古有之,一些駢文选本把入选范围搞得很宽,以壮大駢文声势。有的现代学者承袭清人,竟主张,“凡不涉(唐宋)八家藩篱者,皆不得不归之駢文之列。……古文既不足以概散文,则駢文当包括汉魏赋家,以迄于宋四六,乃至近代似駢非駢之应用文字,亦皆在其中。”〔4〕这种说法,从文体学看并不科学,必须加以厘清。

  (一)駢文和散文
  如前所述,以对偶句(駢句)為主的文章叫做駢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作為句式来讲,駢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駢句,駢文中可以有少量散句。散文駢文之分不在駢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说駢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駢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為句子不等於文章。

  某些清代学者(如阮元)从《尚书》《周易》《诗经》等先秦古籍中搜集一些对偶句子,就认為那即是駢文了。他们是混淆了文体与句式这两个不同的范畴。现当代研究者有时也没有区别清楚。于景祥《唐宋駢文史》把相当一批以散句為主的文章,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范仲俺《岳阳楼记》、《严先生祠堂记》,李纲《议国是》,岳飞《五岳祠盟记》,皆当成駢文。这些作品,不但当代选家视為散文代表作,清代各种駢文选本亦未见收录。于先生也许是看中里面有少量对偶句子。倘若有对偶即為駢文,恐怕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章皆可算作駢文了。

  应该指出,駢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於对偶句的多少,还在於文章风格的追求。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儷体如工画楼臺。”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於驰骋,与散文殊科。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於板滞,与四六分疆。”(《駢文通义》)臺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駢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这些见解相当精闢。张氏又说:散文得之於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駢文得之於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散文家认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駢文家之见解则以文章本身之美即為文章之价值,故其态度是淡泊的,超然的,盖以文章為抒写性灵之工具也。”〔5〕如此概括恐未必尽然。駢文中并不乏阳刚柔之美如骆宾王《讨武氏檄》,散文中也有擅阴柔之美如晚明小品。駢文亦可经世致用如陆贄,散文亦宜抒写性灵如公安竟陵派。究竟如何从美学上探究駢文与散文的不同,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课题。

  (二)駢文与辞赋
  研究者大致有三种意见:一、駢文包括辞赋,二、不包括,三、包括駢赋而不包括其他赋体文学。
  我认為,辞赋与駢文是并存的两种文体,各自有其独具的特色和產生、发展、变化的歷史。在古代文体分类中,赋从来自成一家。在当代赋学研究著作中,辞赋并不隶属於駢文,駢文亦不被视為赋体。二者有交叉关係,那就是六朝駢赋。至於汉晋大赋和抒情小赋,唐之律赋,宋之文赋,都不宜算作駢文。

  駢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修辞看,駢文以对仗為主,辞赋以铺陈為主;
       从句法看,駢文以对偶句為主,辞赋以排比句為主;
       从音律看,駢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
       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駢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誌;
       从功用看,辞赋用於描写与抒情,駢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駢偶,而不能叫排比。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辞赋以排比為主,也不乏对偶句;駢文以对偶句為主,也可用排比句。

  姜书阁《駢文史论》认為“汉赋尚未成為駢体,只是駢之初始而已。”这是对的。但又主张律赋应归駢文,似欠斟酌。于景祥《唐宋駢文史》把散体赋(即文赋)的代表作《秋声赋》、《赤壁赋》等当作駢文,未免过宽。不但当代各家駢文选本没有先例,古代駢文选本亦罕见。

  駢文和赋的界限,古代駢文家在写作中是意识到了的。如陆机《豪士赋》、庾信《哀江南赋》,前有序,為駢文,序之后才是赋的本体。只要读过这类文章,就不难发现其间的区别。序不押韵而赋押韵,序句参差而赋句整齐。如果说序是駢文,赋也是駢文,无视二者的界限,无论解释古代作品或是面对今天的读者恐怕都讲不清楚。

  清代及臺湾有些駢文选本往往兼收駢赋,那属於“从宽处理”。如同清代古文选本以散文為主也往往收少量駢文及散体赋一样。这表明古今选家文体概念有时可以适当放宽而不拘泥,并不能证明駢文、散文和赋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古人若主张“从严处理”,駢文亦可不收赋,如王志坚《四六法海》、李兆洛《駢体文钞》、陈均《唐駢体文钞》等是。

      (三)骈文和八股文

  有些研究者认为,八股文隶属于骈文,或称之为骈文的余绪,这是不确切的。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专用文体,又叫时文、时艺、制艺、经义。它起源于宋代,题目出自《四书》、《五经》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内容以阐释儒家经典为宗旨,性质属于议论文,但不得发表与正统注解不同的个人意见,不能抒情叙事。其文体属于散文,句子长短不齐,不用四六,不讲藻饰,不用典故,不许巧设比喻,不许引用战国以后史实。因为是“代圣贤立言”,故尽量模拟先秦人说话口气。这样的文章,往往空洞无物,枯燥无味,矫揉造作,与极力追求辞章之美的骈文旨趣大相迳庭。

  人们之所以把八股文与骈文相联系,主要因为它也讲究排比。八股文的文章结构要求有八个部分,即破题、承题、起讲、前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其中前中后束四股每股由两段(又称两扇或两股)互相对偶的文字组成,合起来八小股组成四大股,于是俗称八股文或八比文。比者,排比也。这两扇对偶文字,既不是四四对句,也不是四六对句,往往比宋四六中常见的三四句长对还要长,一般有五六句至十来句之多。即使偶尔用两三句短对,也不是四六对,而是散句对,虚词连词都要求相对。两扇之间虽然也讲究气势韵味,却不要求平仄和押韵。至于破题、承题、起讲、大结,则纯用散句,勿需对仗排比。从文章学来看,八股文最重视的是章法,结构程式化,而不重视句法。它不是以句与句相对偶为特色,而是以段与段相对称为基本规范。

  明清时科举考试是知识分子主要进身之阶。入门的童生试,只考八股文和试帖诗,以致许多人不得不花很大精力去学八股。八股会了,再练古文,因为乡试会试除八股外还用散文写表判策论,殿试更不用八股。骈文通常被认为与考试关系不大,虽然有时也流行于官场和社交应酬,如书启、庆贺、祭吊之类。这种文章,当官的并不自己动手,而由师爷(幕僚)代笔。所以,凡科举出身的官僚,没有人不会八股,却有人不会骈文。故尔清人孙梅《四六丛话》“凡例”说:“至明代,经义兴而声偶不讲。”“声偶”即指骈文。今人认为八股与骈文有渊源关系,乃是轻信阮元重骈轻散以八股为“文之正统”之故。


  1、骈文既反映了中华民族讲究均衡对称的传统美学心理,也体现了同中求异的创新追求。

      均衡对称的传统模式,最早可以上溯到八卦。八卦所代表的事物都是对称的。天地、水火、山泽、风雷,以及扩而大之的阴阳、上下、君臣、男女、夫妇……由之而滋生出无数系列的成双作对的概念,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习惯心理。不但上升到政治哲学领域,也不及于日常生活各个角落,处处事事时时都有表现。例如门前放石狮必须成对,门上贴神像左右各一,案头置烛台必用双数……。有的外国人不理解,每每发问:为什么中国人送礼往往是两件同样的东西?这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

  均衡对称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基本原则。从半坡村陶器上的花纹图案,殷周青铜器上的雕刻,到汉墓出土的画像砖石,无不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官衙、寺观、民居,无不崇尚均衡对称之美。骈文正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文学之花。


  2、骈文重视用典,反映了作为古代士大夫的作者和读者,都具有追求古雅,崇尚历史知识的共同文化心态。

      用典来源于举例引证,后来发展为带有比拟隐喻性质,以达到含蓄、委婉、典雅的修辞目的。早期用典以历史故事即事典为主,宋以后用经典成句即语典渐多。从明用到暗用,从正用到反用,从借用到化用,脱胎换骨,点石成金……,总之是挖空心思从古代书籍中寻找适当的语言资料来表达自己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思想。用典是否妥贴、精巧、繁富,乃是古人衡量骈文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显示作家知识学问的主要手段。南北朝时,贵族文人之间流行用典比赛,多者有奖。如王铚与何宪,陆澄与王俭,沈约与刘显之间都有过此类赛事。梁武帝因为比不过刘峻而醋意大发不再引见他,因为比不过沈约而恼羞成怒竟要杀沈。典故的妙用,的确可以在极精炼的语词中,隐括一系列的人物故事,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避免平板的叙述,使作品具有象征性、趣味性,从而唤起读者连翩的浮想与无穷的回味。让有限的文学符号包容更多的信息,使读者的阅读过程也就参与再创作。这样的作品就能发挥出最大的艺术感应。


  3、骈文讲究句调音节之美,充分发挥了汉字汉语的文化特质,具有与古代诗歌不同的韵味追求。

      汉字是单音节字,一字一音,有声调变化,有双声、叠韵、重言等音韵上的特点,容易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感。汉字是方块字,不仅字音字义可以整齐对称,而且字形排列也是整齐对称的,给人以视觉美、建筑美。汉语不像其他语言文字那样因为格位、时间、数目、人称、性别等范畴的不同而有语尾变化,汉语主要以逻辑次序表示格位及词品,并用副词、连词、语气词、助词表示时间、动态及感情色彩,这样就容易组成工整相对的骈偶,呈现出精致简洁的风格。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3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2:02 | 只看该作者
01唐·李世民《笔法论》

02唐 ·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

03唐 ·李世民《帝范后序》

04唐 ·李世民《帝范序》

05唐·李世民《晋祠铭序》

06唐 ·李世民《述圣赋序》

07唐·李治《隆国寺碑铭》

08唐·李治《摄山栖霞寺明徵君碑铭》

09唐·李治《述圣记》

10唐·李治《孝敬皇帝叡德纪洊铭》

11唐·李治《玉华宫山铭》

12唐·魏征《唐故邢國公李密墓誌銘》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4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2:10 | 只看该作者
01唐·李世民《笔法论》

初书之时,收视反听,

绝虑怡神,心正气和,
则契於元妙。
心神不正,字则欹斜,
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如鲁庙之器也。
又云:
为点必收,贵紧而重;
为画必勒,贵涩而迟;
为擎必掠,贵险而劲;
为竖必怒,贵战而雄;
为戈必润,贵迟凝而右顾;
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
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5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2:15 | 只看该作者
02唐 ·李世民《大唐三藏圣教序》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徵,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宏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於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元,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隐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广被,拯含类於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於焉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元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真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元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於先圣,受真教於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於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於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於西极,注法雨於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乾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昇,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汙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徵,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
宏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於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元,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
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隐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於是微言广被,拯含类於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於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於焉纷糺。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元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真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元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於先圣,受真教於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於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於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於西极,注法雨於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乾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昇,
昇坠之端,惟人所托。
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汙其叶。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
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
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罗初来评:
19个发语词,24个隔句。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6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2:17 | 只看该作者
03唐 ·李世民《帝范后序》

 此十二条者,帝王之纲,安危兴废,咸在兹焉。古人有云:“非知之难,惟行之不易。”行之可勉,惟终实难。是以暴乱之君,非独明於恶路,圣哲之主,非独见於善途,良由大道远而难遵邪径近而易践。小人俯从其易,不得力行基难,故祸败及之;君子劳处其难,不肯安居其易,故福庆流之。故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欲悔非於既往,惟慎祸於将来,当择哲主为师,毋以吾前为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祗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

  吾在位已来,所缺多矣。奇丽服玩,锦绣珠玉,不绝於前,此非防欲也;雕楹刻桷,高台深池,每兴其役,此非俭志也;犬马鹰鹘,无远不致,此非节心也;数有行幸,以亟劳人,此非屈己也。斯数者吾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取法焉。但我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亏。然犹之尽美之踪,於焉多愧,尽善之道,顾此怀惭,况女无纤毫之功,直缘机而履庆。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此十二条者,帝王之纲,安危兴废,咸在兹焉。
古人有云:“非知之难,惟行之不易。”行之可勉,惟终实难。
是以暴乱之君,非独明於恶路;圣哲之主,非独见於善途。
良由大道远而难遵,邪径近而易践。
小人俯从其易,不得力行难,故祸败及之;君子劳处其难,不肯安居其易,故福庆流之。
故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欲悔非於既往,惟慎祸於将来,
当择哲主为师,毋以吾前为鉴。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祗为其下,
自非上德,不可效焉。

  

吾在位已来,所缺多矣。
奇丽服玩,锦绣珠玉,不绝於前,此非防欲也;雕楹刻桷,高台深池,每兴其役,此非俭志也。
犬马鹰鹘,无远不致,此非节心也;数有行幸,以亟劳人,此非屈己也。
斯数者吾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取法焉。
但我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亏。
然犹之尽美之踪,於焉多愧,尽善之道,顾此怀惭,
况女无纤毫之功,直缘机而履庆。
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
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
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罗初来评:
4个发语词,5个隔句,两个三分句长隔,一个四分句长隔。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7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2:18 | 只看该作者
04唐 ·李世民《帝范序》

 朕闻大德曰生,大宝曰位,辨其上下,树之君臣。所以抚育黎元,钧陶庶类,自非克明克哲,允武允文,皇天眷命,历数在躬,安可以滥握灵图,叨临神器。是以翠妫荐唐尧之德,元圭锡夏禹之功。丹字呈祥,周开七百之祚;素灵表瑞,汉启重世之基。由此观之,帝王之业,非可以力争者矣。

  昔隋季板荡,海内分崩,先皇以神武之姿,当经纶之会,斩灵蛇而定王业,启金镜而握天枢。然犹五岳含氛,三光戢耀,豺狼尚梗,风尘未宁。朕以弱冠之年,怀慷慨之志,思靖大难,以济苍生。躬擐甲胄,亲当矢石,夕对鱼鳞之阵,朝临鹤翼之围,敌无大而不摧,兵何坚而不碎。翦长鲸而清四海,扫欃枪而廓八纮,承庆天潢,登晖璇极。袭重光之永业,继宝箓之隆基,战战兢兢,若临深而驭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

  汝以幼年,偏锺慈爱,义方多阙,庭训有乖。擢自维城之居,属以少海之任,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朕每思此为忧,未尝不废寝忘食。自轩昊以降,迄至周隋,以经天纬地之君,纂业承基之主,兴亡治乱,其道焕然。所以披镜前踪,博采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诫云尔。



朕闻大德曰生,大宝曰位,辨其上下,树之君臣。
所以抚育黎元,钧陶庶类,
自非克明克哲,允武允文,
皇天眷命,历数在躬,安可以滥握灵图,叨临神器。
是以翠妫荐唐尧之德,元圭锡夏禹之功。
丹字呈祥,周开七百之祚;素灵表瑞,汉启重世之基。
由此观之,帝王之业,非可以力争者矣。

  

隋季板荡,海内分崩,
先皇以神武之姿,当经纶之会,
斩灵蛇而定王业,启金镜而握天枢。
然犹五岳含氛,三光戢耀,
豺狼尚梗,风尘未宁。
以弱冠之年,怀慷慨之志,
思靖大难,以济苍生。
躬擐甲胄,亲当矢石,
夕对鱼鳞之阵,朝临鹤翼之围,
敌无大而不摧,兵何坚而不碎。
翦长鲸而清四海,扫欃枪而廓八纮,
承庆天潢,登晖璇极。
袭重光之永业,继宝箓之隆基,
战战兢兢,若临深而驭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

  

汝以幼年,偏锺慈爱,
义方多阙,庭训有乖。
擢自维城之居,属以少海之任,
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
朕每思此为忧,未尝不废寝忘食。
轩昊以降,迄至周隋,
经天纬地之君,纂业承基之主,
兴亡治乱,其道焕然。
所以披镜前踪,博采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诫云尔。


罗初来评:
两个隔句比较好。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8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2:19 | 只看该作者
05唐·李世民《晋祠铭序》

  夫兴邦建国,资懿亲以作辅;分珪锡社,实茂德之攸居。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是知功侔分陕,奕叶之庆弥彰;道洽留棠,传芳之迹斯在。惟神诞灵周室,降德酆都,疏派天潢,分枝璇极,经仁纬义,履顺居贞。揭日月以为躬,丽高明之质,括沧溟而为量,体宏润之资。德乃民宗,望惟国范。故能协隆鼎祚,赞七百之宏基;光启维城,开一匡之霸业。既而今古革运,陵壑潜迁,虽地尽三分,而馀风未泯;世移千祀,而遗烈犹存。

  元化旷而无名,神理幽而靡究。故歆祠利祷,若存若亡,济世匡民,如显如晦。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於桂筵,流星起於珠树。若夫崇山亘峙,巨镇参墟,襟带边方,标临朔土。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石镜流辉,孤岩宵朗,松萝曳影。重谷昼昏。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元霜绛雪,皎冬夏之光。其施惠也,同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故以众美攸归,明祗是宅,岂如罗浮之岛,拔岭南迁;舞阳之山,移基北转。夫以挺秀之质,而无居常之资,故知灵岳标奇,托神威而为固。加以飞泉涌砌,激石分湍,萦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任方圆以成像,体圣贤之屈伸。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阴涧怀冰,春留冬镜;阳岩引溜,冬结春苔,非疏勒之可方,岂瀑布之能拟。至如浊泾清渭,岁岁同流;碧海黄河,时时一变。夫括地之纪,横天之源,不能择其常,莫能殊其操。信乃兹泉表异,带仙宇而为珍,仰神居之肃清,想徽音其如在。是以朱轮华毂,接轸於坛衢;玉帛丰粢,连箱於庙阙。氤氲灵气,仰之而弥高;昭晰神光,望之而愈肃。潜通元化,不爽於锱铢;感应明徵,有逾於影响。惟贤是辅,非黍稷之为馨;惟德是依,岂筐篚之为惠。

  昔有隋昏季,纲纪崩沦,四海腾波,三光戢耀。先皇袭千龄之徽号,膺八百之先期,用竭诚心,以祈嘉福。爰初鞠旅,发迹神祠,举风电以长驱,笼天地而遐掩。一戎大定,六合为家。虽膺箓受图,彰於天命;而克昌宏业,实赖神功,故知茫茫万顷,必俟云雨之泽;巍巍五岳,必延尘壤之资。虽是九穗登年,由乎播种;千寻耸日,本藉崇基。然则不雨不云,则有炎枯之害;非尘非壤,则有倾覆之忧。虽立本於自然,亦成功而假助。岂大宝之独运,不资灵福者乎!故无言不雠,庑德不报。所以巡往迹,赛洪恩,临汾水而濯心,仰灵坛而肃志。若夫照车十二,连城三五,币帛云委,珍羞山集,此乃庸鄙之享,恐非明神所歆。正当竭丽水之金,勒芳猷於不朽;尽荆山之玉,镌美德於无穷。召彼雨师,宏兹惠泽;命斯风伯,扬此清尘。使地祗仰德於金门,山灵受化於元阙。括九仙而警卫,拥百神以前驱。俾洪威振於六幽,令誉光於千载。岂若高唐之庙,空号朝云;陈仓之祠,虚传夜影。式刊芳烈,乃作铭云:

  赫赫宗周,明明哲辅,诞灵降德,承文继武。启庆留名,翦桐颁土,逸翮孤映,清飚自举。藩屏维宁,邦家攸序,传晖竹帛,降灵汾晋。惟德是辅惟贤是顺,不罚而威,不言而信。元化潜流,洪恩遐振,沈沈清庙,肃肃灵坛。松低羽盖,云挂仙冠,雾筵宵碧,霞障晨丹。户花冬桂,庭芳夏兰,代移神久,地古林残。泉涌湍萦,泻砌分庭,非挠可浊,非澄自清。地斜文直,涧曲流平,翻霞散锦,倒日澄明。冰开一镜,风激千声,既瞻清洁,载想忠贞。濯兹尘秽,莹此心灵。猗欤胜地,伟哉灵异。日月有穷,英声不匮。天地可极,神威靡坠。万代千龄,芳猷永嗣。



兴邦建国,资懿亲以作辅;分珪锡社,实茂德之攸居。
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
是知功侔分陕,奕叶之庆弥彰;道洽留棠,传芳之迹斯在。
惟神诞灵周室,降德酆都,疏派天潢,分枝璇极,经仁纬义,履顺居贞。
揭日月以为躬,丽高明之质括沧溟而为量,体宏润之资。
德乃民宗,望惟国范。
故能协隆鼎祚,赞七百之宏基;光启维城,开一匡之霸业。
既而今古革运,陵壑潜迁,
地尽三分,而馀风未泯;世移千祀,而遗烈犹存。

  

元化旷而无名,神理幽而靡究。
歆祠利祷,若存若亡,济世匡民,如显如晦。
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
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
落月低於桂筵,流星起於珠树。
若夫崇山亘峙,巨镇参墟,襟带边方,标临朔土。
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
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
石镜流辉,孤岩宵朗松萝曳影重谷昼昏。
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元霜绛雪,皎冬夏之光。
其施惠也,同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
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
故以众美攸归,明祗是宅,
岂如罗浮之岛,拔岭南迁;舞阳之山,移基北转。
夫以挺秀之质,而无居常之资,
故知灵岳标奇,托神威而为固。
加以飞泉涌砌,激石分湍,
萦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任方圆以成像,体圣贤之屈伸。
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
阴涧怀冰,春留冬镜;阳岩引溜,冬结春苔,
非疏勒之可方,岂瀑布之能拟。
至如浊泾清渭,岁岁同流;碧海黄河,时时一变。
括地之纪,横天之源,
不能择其常,莫能殊其操。
信乃兹泉表异,带仙宇而为珍,仰神居之肃清,想徽音其如在。
是以朱轮华毂,接轸於坛衢;玉帛丰粢,连箱於庙阙。
氤氲灵气,仰之而弥高;昭晰神光,望之而愈肃。
潜通元化,不爽於锱铢;感应明徵,有逾於影响。
惟贤是辅,非黍稷之为馨;惟德是依,岂筐篚之为惠。


  

昔有隋昏季,纲纪崩沦,
四海腾波,三光戢耀。
先皇袭千龄之徽号,膺八百之先期,
用竭诚心,以祈嘉福。
爰初鞠旅,发迹神祠,
举风电以长驱,笼天地而遐掩。
一戎大定,六合为家。
虽膺箓受图,彰於天命;而克昌宏业,实赖神功,
故知茫茫万顷,必俟云雨之泽;巍巍五岳,必延尘壤之资。
虽是九穗登年,由乎播种;千寻耸日,本藉崇基。
然则不雨不云,则有炎枯之害;非尘非壤,则有倾覆之忧。
虽立本於自然,亦成功而假助。
岂大宝之独运,不资灵福者乎!
无言不雠,庑德不报。
所以巡往迹,赛洪恩,
临汾水而濯心,仰灵坛而肃志。
若夫照车十二,连城三五,
币帛云委,珍羞山集,
此乃庸鄙之享,恐非明神所歆。
正当竭丽水之金,勒芳猷於不朽;尽荆山之玉,镌美德於无穷。
召彼雨师,宏兹惠泽;命斯风伯,扬此清尘。
使地祗仰德於金门,山灵受化於元阙。
括九仙而警卫,拥百神以前驱。
洪威振於六幽,令誉光於千载。
岂若高唐之庙,空号朝云;陈仓之祠,虚传夜影。
式刊芳烈,乃作铭云:

 

赫赫宗周,明明哲辅,
诞灵降德,承文继武。
启庆留名,翦桐颁土,
逸翮孤映,清飚自举。
藩屏维宁,邦家攸序,
传晖竹帛,降灵汾晋。
惟德是辅惟贤是顺,
不罚而威,不言而信。
元化潜流,洪恩遐振,
沈沈清庙,肃肃灵坛。
松低羽盖,云挂仙冠,
雾筵宵碧,霞障晨丹。
户花冬桂,庭芳夏兰,
代移神久,地古林残。
泉涌湍萦,泻砌分庭,
非挠可浊,非澄自清。
地斜文直,涧曲流平,
翻霞散锦,倒日澄明。
冰开一镜,风激千声,
既瞻清洁,载想忠贞。
濯兹尘秽,莹此心灵。
猗欤胜地,伟哉灵异。
日月有穷,英声不匮。
天地可极,神威靡坠。
万代千龄,芳猷永嗣。





      
古: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辅【上声七麌】
      
古:仄平通仄 平平仄仄  ◆武【上声七麌】
      
古:仄通通平 仄平平仄  ◆土【上声七麌】
      
古:仄仄平仄 平?仄仄  ◆举【上声六语】
      
古:平通通通 平平平仄  ◆序【上声六语】

      
古:通平仄仄 通平平仄  ◆晋【去声十二震】
      
古: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  ◆顺【去声十二震】
      
古:通仄平平 通平平仄  ◆信【去声十二震】
      
古:平仄通平 平平平通  ◆振【去声十二震】

      
古:通通平仄 仄仄平平  ◆坛【上平十四寒】
      
古:平平仄仄 平仄平通  ◆冠【上平十四寒】
      
古:仄平平仄 平通平平  ◆丹【上平十四寒】
      
古:仄平平仄 通平仄平  ◆兰【上平十四寒】
      
古: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残【上平十四寒】

      
古:平仄平平 仄仄通通  ◆庭【下平九青】
      
古:平通仄仄 平平仄平  ◆清【下平八庚】
      
古: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下平八庚】
      
古: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明【下平八庚】
      
古: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  ◆声【下平八庚】
      
古: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贞【下平八庚】
      
古:仄平平仄 通仄平平  ◆灵【下平九青】

      
古:平仄通仄 仄平平仄  ◆异【去声四寘】
      
古:仄仄仄平 平平通仄  ◆匮【去声四寘】
      
古: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  ◆坠【去声四寘】
      
古: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嗣【去声四寘】

罗初来慧眼识珠:
  其施惠也,同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
  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
此排偶摘自唐·李世民《晋祠铭序》,第一分句对偶,领字后面二三分句自对,是一个精典的排偶句,值得重点学习。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9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2:20 | 只看该作者
06唐 ·李世民《述圣赋序》

  朕以二九之年,属天下丧乱,毒流区夏,祸遍郊畿,群雄则蜂骇云兴,猛将则风驱雾合。年二十有四,慷慨京邑,电发中原;震荡三川,扫清八荒。及至壮年,获临宝位,然乃远夷委贽,万国归心。致使朝有进善之臣,野无行歌之士。节义盈於私室,狱讼息於公门。一尉候於东西,混车书於南北,由是偃组练而敷礼乐,放牛马而逸黎元。方欲纪石封山,握河沈璧,功既成矣,世既贞矣,信可以优游暇豫,作乐崇德者欤!故因兹馀隙,乃修苑囿。其胜地则有积翠凝碧,其川阜则有濯龙平乐。若乃南面双阙,北对芒山,引洛浦之通波,连郏鄏之余址。丛薄本丽,加之以芳节;池沼素美,莹之以初阳。舞蝶游丝,带清飚而散影;分花交柳,映碧浪而成文。巨树千寻,结轻烟而耸翠;危峰万仞,照落景而开红。云气萦岩,似游仙於巫峡;霓光染溜,类濯锦於成都。戏羽闲关,互飞沈於蒙密;游鳞瀺灂,乍出没於芰荷。翔泳之美尽斯,仁智之乐备矣。可以遁形匿迹,可以养志恬神,独往襄城之中,斯可观也,邈然姑射之上,何以加兹?余每览巢、许之俦,松、乔之匹,未尝不慨然慕之,思可脱屣长辞,拂衣高谢。欻复以时运见羁,因留连於大任,徒有轻举之志,而不达者,其天意也,岂人事乎?


朕以二九之年,属天下丧乱,
毒流区夏,祸遍郊畿,
群雄则蜂骇云兴,猛将则风驱雾合。
年二十有四,
慷慨京邑,电发中原;
震荡三川,扫清八荒。
及至壮年,获临宝位,
然乃远夷委贽,万国归心。
致使朝有进善之臣,野无行歌之士。
节义盈於私室,狱讼息於公门。
一尉候於东西,混车书於南北,
由是偃组练而敷礼乐,放牛马而逸黎元。
方欲纪石封山,握河沈璧,
功既成矣,世既贞矣,
信可以优游暇豫,作乐崇德者欤!
因兹馀隙,乃修苑囿。
其胜地则有积翠凝碧,其川阜则有濯龙平乐。
若乃南面双阙,北对芒山,
引洛浦之通波,连郏鄏之余址。
丛薄本丽,加之以芳节;池沼素美,莹之以初阳。
舞蝶游丝,带清飚而散影;分花交柳,映碧浪而成文。
巨树千寻,结轻烟而耸翠;危峰万仞,照落景而开红。
云气萦岩,似游仙於巫峡;霓光染溜,类濯锦於成都。
戏羽闲关,互飞沈於蒙密;游鳞瀺灂,乍出没於芰荷。
翔泳之美尽斯,仁智之乐备矣。
可以遁形匿迹,可以养志恬神,
独往襄城之中,斯可观也,邈然姑射之上,何以加兹?
余每览巢、许之俦,松、乔之匹,未尝不慨然慕之,
思可脱屣长辞,拂衣高谢。
欻复以时运见羁,因留连於大任,
徒有轻举之志,而不达者,
其天意也,岂人事乎?



罗初来慧眼识珠:
  舞蝶游丝,带清飚而散影;分花交柳,映碧浪而成文。
  巨树千寻,结轻烟而耸翠;危峰万仞,照落景而开红。
  云气萦岩,似游仙於巫峡;霓光染溜,类濯锦於成都。
  戏羽闲关,互飞沈於蒙密;游鳞瀺灂,乍出没於芰荷。
此连续轻隔摘自唐 ·李世民《述圣赋序》,前分句并列和偏正变化有序,后分句两“而”两“於”井井有条。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2:22 | 只看该作者
07唐·李治《隆国寺碑铭》

三光照象,万品流形。人途超急,时代虚盈。淳风久谢,浇俗潜生。爱波滔识,业雾昏情。
猗欤调御,迦维腾迹。妙道乘幽,元源控寂。鹫峰遐峙,龙宫广辟。慧日舒光,慈云吐液。
眷言圣教,载想德音。义徽往劫,道冠来今。腾神九域,晦迹双林。汉梦如在,周星遽沈。
悲缠奁镜,哀深栋宇。濯龙潜润,椒风韬绪。露叶朝侵,风枝夕举。云车一驾,悠哉万古。
乃兴轮奂,实构雕华。紫栋留月,红梁藻霞。云窗散叶,风沼翻花。盖低凤偃,桥侧虹斜。
爰有慧命,英气虚冲。孤标千载,独步三空。给园味道,雪岭餐风。智灯再朗,真筌重宗。
四运周流,六龙驰骛。巨夜销气,函关启曙。茂德徽范,微尘表誉。勒美彼文,遐年永著。


三光照象,万品流形。
人途超急,时代虚盈。
淳风久谢,浇俗潜生。
爱波滔识,业雾昏情。
猗欤调御,迦维腾迹。

妙道乘幽,元源控寂。
鹫峰遐峙,龙宫广辟。
慧日舒光,慈云吐液。

眷言圣教,载想德音。

义徽往劫,道冠来今。
腾神九域,晦迹双林。
汉梦如在,周星遽沈。

悲缠奁镜,哀深栋宇。

濯龙潜润,椒风韬绪。
露叶朝侵,风枝夕举。
云车一驾,悠哉万古。

乃兴轮奂,实构雕华。

紫栋留月,红梁藻霞。
云窗散叶,风沼翻花。
盖低凤偃,桥侧虹斜。

爰有慧命,英气虚冲。

孤标千载,独步三空。
给园味道,雪岭餐风。
智灯再朗,真筌重宗。

四运周流,六龙驰骛。

巨夜销气,函关启曙。
茂德徽范,微尘表誉。
勒美彼文,遐年永著。




      
古:通平仄仄 仄仄平平  ◆形【下平九青】
      
古:平平平仄 平仄平平  ◆盈【下平八庚】
      
古:平平仄仄 平仄通平  ◆生【下平八庚】
      
古: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情【下平八庚】

      
古:平仄通仄 平通平仄  ◆迹【入声十一陌】
      
古:仄仄通平 平平仄仄  ◆寂【入声十二锡】
    广  
古:仄平平仄 通平仄仄  ◆辟【入声十一陌】
      
古: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液【入声十一陌】

      
古:仄平仄通 仄仄仄平  ◆音【下平十二侵】
      
古:仄平仄仄 仄通平平  ◆今【下平十二侵】
      
古: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林【下平十二侵】
      
古:仄通通仄 平平仄通  ◆沈【下平十二侵】

      
古:平通平仄 平通仄仄  ◆宇【上声七麌】
      
古:仄通通仄 平平平仄  ◆绪【上声六语】
      
古: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举【上声六语】
      
古: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古【上声七麌】

      
古:仄通平仄 仄仄平通  ◆华【下平六麻】
      
古:仄仄通仄 平平仄平  ◆霞【下平六麻】
      
古: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  ◆花【下平六麻】
      
古:仄平仄仄 平仄通平  ◆斜【下平六麻】

      
古:平仄仄仄 平仄平平  ◆冲【上平一东】
      
古:平通平仄 仄仄通通  ◆空【上平一东】
      
古: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  ◆风【上平一东】
      
古:仄平仄仄 平平通平  ◆宗【上平二冬】

      
古:仄仄平平 仄通平仄  ◆骛【去声七遇】
      
古: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  ◆曙【去声六御】
      
古:仄仄平仄 平平仄通  ◆誉【去声六御】
      
古: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  ◆著【去声六御】



罗初来评:
此铭七韵平仄平仄平平仄,现假设和《七发》中的七有联系。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2:22 | 只看该作者
08唐·李治《摄山栖霞寺明徵君碑铭》

  悠悠法界,总总含生。轮回欲海,起灭身城。俱安大夜,共习无明。爱尘岳聚,毒树云平。
  邈矣遍知,超然独悟。遽乘五演,高被六度。大空善说,中天巧谕。引彼迷途,归之觉路。
  猗欤净行,育彩昆田。家承珪组,代著忠贤。戒支宿习,种智斯圆。栋梁三宝,薰修四禅。
  爰始筮宾,薜萝攸整。蹈海沈迹,栖岩灭影。天地构屯,干戈互警。北林罔庇,南辕载骋,
  翻飞泽国,历考山图。言瞻碧磴,自韫元珠。凭峰架室,枕壑通衢。鳣庭广跨,马帐宏敷。
  同气相求,善邻遥讬。道符久敬,心均常乐。对辟金园,并疏银阁。谷停帝马,峦归梵鹤。
  空分瑞塔,地积香台。珂月霄暎,珠云旦来。千光雾起,七净霞闻。谷边飞锡,涧下乘杯。
  桂巘参差,松亭隐霭。石坛照锦,瑶泉泻籁。岫接香炉,峰承宝盖。翔凫演法,毒龙销害。
  梵宫既启,福海长深。噬虺忘穴,飞鸮革音。群生普戴,奕祀同钦。不有高节,宁符宿心。
  御扆多闲,闻风逖想。茂轨遐劭,清晖遽往。伫契业於圆明,冀崇缘於方广。镂飞篆於曾岳,齐胜基於穹壤。


悠悠法界,总总含生。
轮回欲海,起灭身城。
俱安大夜,共习无明。
爱尘岳聚,毒树云平。
  
邈矣遍知,超然独悟。
遽乘五演,高被六度。
大空善说,中天巧谕。
引彼迷途,归之觉路。
  
猗欤净行,育彩昆田。
家承珪组,代著忠贤。
戒支宿习,种智斯圆。
栋梁三宝,薰修四禅。
  
爰始筮宾,薜萝攸整。
蹈海沈迹,栖岩灭影。
天地构屯,干戈互警。
北林罔庇,南辕载骋,

翻飞泽国,历考山图。
言瞻碧磴,自韫元珠。
凭峰架室,枕壑通衢。
鳣庭广跨,马帐宏敷。
  
同气相求,善邻遥讬。
道符久敬,心均常乐。
对辟金园,并疏银阁。
谷停帝马,峦归梵鹤。
  
空分瑞塔,地积香台。
珂月霄暎,珠云旦来。
千光雾起,七净霞闻。
谷边飞锡,涧下乘杯。
  
桂巘参差,松亭隐霭。
石坛照锦,瑶泉泻籁。
岫接香炉,峰承宝盖。
翔凫演法,毒龙销害。
  
梵宫既启,福海长深。
噬虺忘穴,飞鸮革音。
群生普戴,奕祀同钦。
不有高节,宁符宿心。
  
御扆多闲,闻风逖想。
茂轨遐劭,清晖遽往。
伫契业於圆明,冀崇缘於方广。
镂飞篆於曾岳,齐胜基於穹壤。


      
古:平平仄仄 通通平平  ◆生【下平八庚】
      
古:平通仄仄 仄仄平平  ◆城【下平八庚】
      
古:平平仄仄 通仄平平  ◆明【下平八庚】
      
古: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  ◆平【下平八庚】

      
古: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  ◆悟【去声七遇】
      
古:仄通仄仄 平仄仄仄  ◆度【去声七遇】
      
古:仄通仄仄 通平仄仄  ◆谕【去声七遇】
      
古: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路【去声七遇】

      
古:平仄仄通 仄仄平平  ◆田【下平一先】
      
古:平平?仄 仄仄平平  ◆贤【下平一先】
    宿  
古:仄平仄仄 通仄平平  ◆圆【下平一先】
      
古:仄平通仄 平平仄通  ◆禅【下平一先】

      
古: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  ◆整【上声二十三梗】
      
古:仄仄通仄 平平仄仄  ◆影【上声二十三梗】
      
古:平仄仄平 通平仄仄  ◆警【上声二十三梗】
      
古:仄平仄仄 平平仄仄  ◆骋【上声二十三梗】

      
古: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图【上平七虞】
      
古:平平仄仄 仄?平平  ◆珠【上平七虞】
      
古: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衢【上平七虞】
    广  
古:平通仄仄 仄仄平平  ◆敷【上平七虞】

      
古:平仄通平 仄平平?  ◆讬【入声十药】
      
古: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  ◆乐【入声十药】
      
古:仄仄平平 通通平仄  ◆阁【入声十药】
      
古:仄平仄仄 平平仄仄  ◆鹤【入声十药】

      
古:通通仄仄 仄仄平平  ◆台【上平十灰】
      
古:平仄平? 平平仄平  ◆来【上平十灰】
      
古:平平仄仄 仄仄平通  ◆闻【上平十二文】
      
古:仄平平仄 仄仄通平  ◆杯【上平十灰】

      
古:仄仄通平 平平仄仄  ◆霭【去声九泰】
      
古:仄平仄仄 平平仄仄  ◆籁【去声九泰】
      
古: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盖【去声九泰】
      
古:平平仄仄 仄通平仄  ◆害【去声九泰】

      
古:仄平仄仄 仄仄通通  ◆深【下平十二侵】
      
古:仄通通仄 平平仄平  ◆音【下平十二侵】
      
古: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钦【下平十二侵】
    宿  
古:通仄平仄 通平仄平  ◆心【下平十二侵】

      
古:仄仄平平 通平仄仄  ◆想【上声二十二养】
      
古:仄仄平通 平平仄仄  ◆往【上声二十二养】
    广  
古:仄仄仄平平平 仄平通平平仄  ◆广【上声二十二养】
      
古:通平仄平平仄 通通平平平仄  ◆壤【上声二十二养】





罗初来评:
此铭十韵平仄交替,结尾两个五言压轴非常有力!
非常整齐美观,没有什么发送、漫句之类影响。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2:24 | 只看该作者
09唐·李治《述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元宗,众经之轨躅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开法纲之网纪,宏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邃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於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於鹿苑。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华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元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及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积嵩华之翠岭。窃以法性凝寂,靡归心而不通;智地元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於是百川异流,同会於海;万区分蓺,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元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岩,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往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於宏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疏,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
盖真如圣教者,
诸法之元宗,众经之轨躅也。
综括宏远,奥旨遐深,
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
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
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
开法纲之网纪,宏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
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
道名流庆,历邃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
晨钟夕梵,交二音於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於鹿苑。
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华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
上元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
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及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
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积嵩华之翠岭。
窃以法性凝寂,靡归心而不通;智地元奥,感恳诚而遂显。
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
於是百川异流,同会於海;万区分蓺,总成乎实。
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元奘法师者,
夙怀聪令,立志夷简,
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岩,
栖息三禅,巡游十地。
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
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
远涉恒河,终期满字。
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往还,十有七载,
备通释典,利物为心。
以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於宏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引大海之法疏,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
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
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
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
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
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罗初来评:
多有隔句,值得把玩。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2:24 | 只看该作者
10唐·李治《孝敬皇帝叡德纪洊铭》

  震象凝位,离景腾辉。地浮重海,天开少微。惟皇取则,利建储闱。承祧是寄,主鬯攸归。
  运启昌图,祚隆先圣。丹雾流(阙)庆(阙)正。(其二)
  研几道(阙)发虑(阙)津。戈临春序,籥奏秋旻。商岩伫逸,望苑通宾。考艺方远,宣猷日新。(其三)

  礼茂承颜,(阙)融锡类。爱敬兼极,君亲一致。(阙)义重(阙)情至性(阙)。(其四)

  优游四德。绩劭抚军,誉宣监国。便坐垂范,寝门贻则。量湛用冲,化敷元默。(其五)

  虚伫丞凝,崇奉师保。望行辩牍,临涡(阙)藻让(阙)宫(阙)逾(阙)道(阙)德斯(阙)为宝。(其六)

  (阙)楹(阙)静愈,鸣葭缔游。燕厨斯启,<鱼>俎弗羞。恭行一物,澄汰九流。(其七)

  缅惟释重,载追前懿。爰念少阳,将推大位。纯孝深感,闻言哽泗。(阙)命未申(阙)。(其八)

  玉(阙)彩,珠沈夜光。未(阙)泣元圃,风悲画堂。感今兴悼,念昔增伤。(其九)

  崇谥追尊,鸿名赠册。伊洛疏兆,嵩环卜宅。隧拟桥岩,茔图毕陌,雾凝平楚,烟生竹柏。(其十)

  原隰(阙)仙殿(阙)飞。凤碑空篆,鹤驾无追。(其十一)


震象凝位,离景腾辉。
地浮重海,天开少微。
惟皇取则,利建储闱。
承祧是寄,主鬯攸归。
  
运启昌图,祚隆先圣。
丹雾流(阙)庆(阙)正。(其二)
  
研几道(阙)发虑(阙)津。
戈临春序,籥奏秋旻。
商岩伫逸,望苑通宾。
考艺方远,宣猷日新。(其三)

  
礼茂承颜,(阙)融锡类。
爱敬兼极,君亲一致。
(阙)义重(阙)情至性(阙)。(其四)

  
优游四德。
绩劭抚军,誉宣监国。
便坐垂范,寝门贻则。
量湛用冲,化敷元默。(其五)

  
虚伫丞凝,崇奉师保。
望行辩牍,临涡(阙)藻
让(阙)宫(阙)逾(阙)道(阙)
德斯(阙)为宝。(其六)

  
(阙)楹(阙)静愈,鸣葭缔游。
燕厨斯启,<鱼>俎弗羞。
恭行一物,澄汰九流。(其七)

  
缅惟释重,载追前懿。
爰念少阳,将推大位。
纯孝深感,闻言哽泗。
(阙)命未申(阙)。(其八)

  
玉(阙)彩,珠沈夜光。
未(阙)泣元圃,风悲画堂。
感今兴悼,念昔增伤。(其九)

  
崇谥追尊,鸿名赠册。
伊洛疏兆,嵩环卜宅。
隧拟桥岩,茔图毕陌,
雾凝平楚,烟生竹柏。(其十)

  
原隰(阙)仙殿(阙)飞。
凤碑空篆,鹤驾无追。(其十一)


罗初来评:
此铭残缺不全,有待考证。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2:25 | 只看该作者
11唐·李治《玉华宫山铭》

顺访峒山,镌芳金石。道光轩驾,声流姬迹。矧此崇岩,介通帝宅。峻侔铜柱,祥韬金碧。饮渭南通,鸣岐西格。炎生肇授,彤暑初融,高明叶宇,卜揆裁宫。凤标衔露,鸟跂扪空。
丹谿缭绕,旋树玲珑。迳分馀雪,岭界斜虹。流花缛景,清籁嘶风。波移控鲤,云飞御鹤。
沈沈松嶝,萋萋兰幕。雾宿重峦,寒生洞壑。峰高鸟路,月对林垂。交藤散绿,悬镜成规。
鹓归绕蕣,凤下标椅。崖依注藓,池涵卷葹。广运尧心,式昭夏谚。端灵养白,申歌秘殿。
菌阁流霜,椒台凝霰。玉荣()赏,瑶池肆宴。福寿无双,华封斯荐。



顺访峒山,镌芳金石。
道光轩驾,声流姬迹。
矧此崇岩,介通帝宅。
峻侔铜柱,祥韬金碧。
饮渭南通,鸣岐西格。
炎生肇授,彤暑初融,
高明叶宇,卜揆裁宫。
凤标衔露,鸟跂扪空。
丹谿缭绕,旋树玲珑。
迳分馀雪,岭界斜虹。
流花缛景,清籁嘶风。
波移控鲤,云飞御鹤。
沈沈松嶝,萋萋兰幕。
雾宿重峦,寒生洞壑。
峰高鸟路,月对林垂。
交藤散绿,悬镜成规。
鹓归绕蕣,凤下标椅。
崖依注藓,池涵卷葹
广运尧心,式昭夏谚。
端灵养白,申歌秘殿。
菌阁流霜,椒台凝霰。
玉荣()赏,瑶池肆宴。
福寿无双,华封斯荐。



    访  
古: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  ◆石【入声十一陌】
      
古: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  ◆迹【入声十一陌】
      
古:?仄平平 仄平仄仄  ◆宅【入声十一陌】
      
古: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  ◆碧【入声十一陌】
    西  
古: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  ◆格【入声十一陌】

      
古: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  ◆融【上平一东】
      
古:平平仄仄 仄仄通平  ◆宫【上平一东】
      
古:仄通平仄 仄仄平通  ◆空【上平一东】
    谿  
古:平平仄仄 通仄平平  ◆珑【上平一东】
      
古:?通?仄 仄仄平通  ◆虹【上平一东】
      
古: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  ◆风【上平一东】

      
古: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鹤【入声十药】
      
古:通通平仄 平平平仄  ◆幕【入声十药】
    宿  
古:仄仄通平 平平仄仄  ◆壑【入声十药】

      
古: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垂【上平四支】
    绿  
古:平平仄仄 ?仄平平  ◆规【上平四支】
      
古:平平仄仄 仄仄通平  ◆椅【上平四支】
      
古:平平仄仄 平平通平  ◆葹【上平四支】

    广  
古:仄仄平平 仄通仄仄  ◆谚【去声十七霰】
    殿  
古: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殿【去声十七霰】
      
古:仄仄平平 平平通仄  ◆霰【去声十七霰】
      
古:仄平 仄 平平仄仄  ◆宴【去声十七霰】
    寿  
古:仄仄平平 通通平仄  ◆荐【去声十七霰】



罗初来评:
第三段三句一韵,第四段四句一韵,第五段五句一韵,用韵仄平相间。
突发奇想:第一段一句一韵,第二段两句一韵,第三段三句一韵,第四段四句一韵,第五段五句一韵。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22:26 | 只看该作者
12唐·魏征《唐故邢國公李密墓誌銘》

  观乎天造草昧之初,有圣经纶之始,原鹿逐而犹走,瞻乌飞而未定,必有异人间出,命世挺生,负问鼎之雄图,鬱拔山之壮气,控御英杰,鞭挞区宇,志逸风飆,势倾海岳,或一丸请封函穀,或八千以割鸿沟,夏殷资以兴亡,楚汉由其轻重,懋功隳乎既立,奇策败於垂成,仰龙门以摧鳞,望天池而坠翼,求之前载,岂代有其人者哉?

  公讳密,字元邃,陇西成纪人。自种德降祉,宏道垂风,导碧海之长澜,竦閬峰之遥构,家传餘庆,明哲继轨,论文德则弼谐舜禹,语武功则经纶秦汉,其餘令闻令望,且公且侯,垂翠拖鸣玉者,盖亦耆旧未得尽传,良史莫能详载矣。曾祖弼,周太师上柱国卫公。祖曜,周太保魏公。父宽,隋上柱国大将军凉州总管蒲山郡公。并匡周之美,吕望愧其嘉谋;平吴之功,杜预惭其远略。公渥洼龙种,凡穴凤雏,降列象之元精,稟成形之秀气,€生五色,一日千里,起家左亲卫府东宫千牛备身,趋驰武帐,晕映廊廡,出入龙楼,光生道路。隋文帝精华已竭,义不断恩,始开陵长之源,将致覆宗之祸。公见机而作,谢病言归,优游经史,晦明藏用,风尘靡杂,宾友简通,交必一时之俊,谈必霸王之略。尚书令景武公杨素,崖岸峻峙,天资宏亮,壁立千仞,直上万寻,嗣关西之孔子,追陕东之姬旦,深谋远鉴,独步当时。公年甫弱冠,时人未许,景武一见风神,称其杰出,乃命诸子,从而友焉。并结以始终之期,申以死生之分。暨有隋二世,肆虐黔首,三象雾塞,五岳尘飞。妖灾所臻,匪唯血落星陨;怨读所动,宁止石言鬼哭?辙跡遍於天下,舶戍穷於海外。冤魂塞宇宙,白骨蔽原野。坟垄发掘,城郭邱墟,万里萧条,人烟断绝。公与楚公协契,共拯横流,未息溟海之波,几及昆冈之火。亡自道中,窜身草泽,奋臂大呼,群雄向起,豹变梁楚,凤翔巩洛,据敖庾庚而塞圜辕,登太行而临白马。九服诸侯,四方豪杰,或跨州连郡,或称帝图王,合从缔交,争亡秦族者,莫不驱兹青犊,背彼黑山,击长谷以雷奔,望高旗而电集,不期而会者以百千数。遂大开幕府,肇啟霸图,敷七德以宣威,掩八而取俊,鳞羽毕萃,草泽无遗。於是发人文以化之,播仁义以乘之,应时机以鼓之,总群策以决之。九野风驰,六合雷骇,弹压赵燕,振惊江汉。世充甚昆阳之败,煬帝同望夷之祸,化及师歼於黎阳,建德稽顙於河朔,七国之地,四為我有,五都之所,三在域中。胡骑千群,长戟百万,餘马则河洛可竭,作气则嵩华自飞,近无不怀,远无不肃,声溢寰宇,威慑华夷。属人神乏主,以天下為已任,荒裔佇来苏之望,遗黎有息肩之所。虽实下民伊赖,然非上帝所临,壮志展於人谋,雄图屈於天命,始先鸣於大树,终垂翅於群孽。乃眷西顾,举兹东夏,载驱周道,来謁承明。帝曰念功,降兹休命上柱国邢国公,拜光禄卿。公威虽未振,主自為谋。盖当世旧部先附,多出其右;故吏后来,或居其上。怀渔阳之愤愤,耻从吴耿后列;同淮阴之怏怏,羞与絳灌為伍。负其智勇,颇不自安。俄属元帅秦王,经营洛,亦亲承秘策,率卒先行。既出鸡鸣之关,方次休牛之塞,詔命施号,更尽嘉谋。公想€梦之偽游,虑青衣之诈反,心辞魏闕之下,志在江湖之上,慕范蠡之高蹈,追赤松之远游。熊耳峰危,羊肠路险,降吴不可,归蜀无路,短兵既接,修途已穷。阴陵失道,詎展拔山之力?騅马不逝,徒切虞兮之歌。临阵丧元,时年三十有七。故吏上柱国黎阳总管曹国公徐世等表请收葬。有詔许焉。

  公体质贞明,机神警悟,五行一览,半面十年,雅善书剑,尤精文史,轻一夫之勇,学万人之敌。至於三令五申之法,七纵七擒之功,出天入地之奇,拔帜拥沙之策,莫不动如神化,应变无穷。负纵横之才,遇风€之会,望紫气以驤首,凌扶摇而振翮,总不召之眾,问独夫之罪,从我如流,三分将二,遂有囊括四海之志,併吞六合之心。既而神器有归,朝宗天闕,率从义之旅,為勤王之师。更以名重自疑,功高是惧,将远游以避难,翻途穷而及祸。

  惜乎!高鸟未尽,良弓遽折;敌国犹梗,谋臣已丧。天子过细柳以兴嗟,闻鼓鼙而軫虑,雅重事人之节,方申詔葬之礼。粤以武德二年某月日,葬於黎阳山西南五里之平原,礼也。故吏徐世等,或同婴世网,共涉艰难,感意气於一言,托风€於千载。所恨併发唐代,不列元凯之功;俱為汉臣,独漏山河之誓。是以慟深欒布,悲甚向雄。虑陵穀之推移,勒斯铭於泉户。庶使神游楚国,无惭项羽之臣;魂往齐都,不愧田横之家。乃為铭曰:

  如马唐臣,犹龙周史。宏道百世,迈德千祀。带地深源,极天峻峙。玉种逾润,兰芳不已。成形腾气,成象降精。餘庆钟美,惟公挺生。少表奇智,早擅英声。符采发越,志略纵横。隋道方衰,始开陵长。睹兹兆乱,缅然长想。闭关晦跡,招弓莫往。盘桓利居,不婴世网。运居道消,时逢改卜。朱旗爰止,素灵已哭。野战群龙,驰走原鹿。竞窥周鼎,争亡秦族。时遭蠖屈,运偶凤翔。劬劳百战,经营四方。振盪六合,牢笼八荒。始闻楚霸,终基汉王。群雄并起,莫恢王度。圣人既作,皇天乃顾。爰自东夏,言遵西路。来拟竇融,宠逾英布。爵穷五等,位登九棘。帷幄参谋,高衢骋力。海运方远,图南未极。纵壑摧鳞,摩天坠翼。熊耳失路,新安殞身。长男丧楚,少女留秦。惊魂靡托,反葬何因。列树松檟,唯餘故人。


观乎天造草昧之初,有圣经纶之始,
原鹿逐而犹走,瞻乌飞而未定,
必有异人间出,命世挺生,
负问鼎之雄图,鬱拔山之壮气,
控御英杰,鞭挞区宇,
志逸风飆,势倾海岳,
或一丸请封函穀,或八千以割鸿沟,
夏殷资以兴亡,楚汉由其轻重,
懋功隳乎既立,奇策败於垂成,
仰龙门以摧鳞,望天池而坠翼,
求之前载,岂代有其人者哉?

  

公讳密,字元邃,陇西成纪人。
种德降祉,宏道垂风,
导碧海之长澜,竦閬峰之遥构,
家传餘庆,明哲继轨,
论文德则弼谐舜禹,语武功则经纶秦汉,
其餘令闻令望,且公且侯,
垂翠拖鸣玉者,
盖亦耆旧未得尽传,良史莫能详载矣。
曾祖弼,周太师上柱国卫公。
祖曜,周太保魏公。
父宽,隋上柱国大将军凉州总管蒲山郡公。
匡周之美,吕望愧其嘉谋;平吴之功,杜预惭其远略。
渥洼龙种,凡穴凤雏,
降列象之元精,稟成形之秀气,
€生五色,一日千里,
起家左亲卫府东宫千牛备身,
趋驰武帐,晕映廊廡,
出入龙楼,光生道路。
隋文帝精华已竭,义不断恩,
始开陵长之源,将致覆宗之祸。
见机而作,谢病言归,
优游经史,晦明藏用,
风尘靡杂,宾友简通,
交必一时之俊,谈必霸王之略。
尚书令景武公杨素,
崖岸峻峙,天资宏亮,
壁立千仞,直上万寻,
嗣关西之孔子,追陕东之姬旦,
深谋远鉴,独步当时。
年甫弱冠,时人未许,
景武一见风神,称其杰出,乃命诸子,从而友焉。
结以始终之期,申以死生之分。
有隋二世,肆虐黔首,
三象雾塞,五岳尘飞。
妖灾所臻,匪唯血落星陨;怨读所动,宁止石言鬼哭?
辙跡遍於天下,舶戍穷於海外。
冤魂塞宇宙,白骨蔽原野。
坟垄发掘,城郭邱墟,万里萧条,人烟断绝。
公与楚公协契,共拯横流,
未息溟海之波,几及昆冈之火。
亡自道中,窜身草泽,
奋臂大呼,群雄向起,
豹变梁楚,凤翔巩洛,
敖庾庚而塞圜辕,登太行而临白马。
九服诸侯,四方豪杰,
或跨州连郡,或称帝图王,
合从缔交,争亡秦族者,
莫不驱兹青犊,背彼黑山,
击长谷以雷奔,望高旗而电集,
不期而会者以百千数。
大开幕府,肇啟霸图,
敷七德以宣威,掩八而取俊,
鳞羽毕萃,草泽无遗。
於是发人文以化之,播仁义以乘之,应时机以鼓之,总群策以决之。
九野风驰,六合雷骇,
弹压赵燕,振惊江汉。
世充甚昆阳之败,煬帝同望夷之祸,
化及师歼於黎阳,建德稽顙於河朔,
七国之地,四為我有,五都之所,三在域中。
胡骑千群,长戟百万,
餘马则河洛可竭,作气则嵩华自飞,
近无不怀,远无不肃,
声溢寰宇,威慑华夷。
属人神乏主,以天下為已任,
荒裔佇来苏之望,遗黎有息肩之所。
虽实下民伊赖,然非上帝所临,
壮志展於人谋,雄图屈於天命,
始先鸣於大树,终垂翅於群孽。
乃眷西顾,举兹东夏,
载驱周道,来謁承明。
帝曰念功,降兹休命上柱国邢国公,拜光禄卿。
威虽未振,主自為谋。
盖当世旧部先附,多出其右;故吏后来,或居其上。
怀渔阳之愤愤,耻从吴耿后列;同淮阴之怏怏,羞与絳灌為伍。
负其智勇,颇不自安。
俄属元帅秦王,经营洛,亦亲承秘策,率卒先行。
既出鸡鸣之关,方次休牛之塞,
詔命施号,更尽嘉谋。
想€梦之偽游,虑青衣之诈反,
心辞魏闕之下,志在江湖之上,
慕范蠡之高蹈,追赤松之远游。
熊耳峰危,羊肠路险,
降吴不可,归蜀无路,
短兵既接,修途已穷。
阴陵失道,詎展拔山之力?騅马不逝,徒切虞兮之歌。
临阵丧元,时年三十有七。
故吏上柱国黎阳总管曹国公徐世等表请收葬。有詔许焉。

  

体质贞明,机神警悟,
五行一览,半面十年,
雅善书剑,尤精文史,
轻一夫之勇,学万人之敌。
至於三令五申之法,七纵七擒之功,
出天入地之奇,拔帜拥沙之策,
莫不动如神化,应变无穷。
负纵横之才,遇风€之会,
望紫气以驤首,凌扶摇而振翮,
总不召之眾,问独夫之罪,
从我如流,三分将二,
遂有囊括四海之志,併吞六合之心。
既而神器有归,朝宗天闕,
率从义之旅,為勤王之师。
更以名重自疑,功高是惧,
将远游以避难,翻途穷而及祸。

  

惜乎!高鸟未尽,良弓遽折;敌国犹梗,谋臣已丧。
天子过细柳以兴嗟,闻鼓鼙而軫虑,
雅重事人之节,方申詔葬之礼。
粤以武德二年某月日,葬於黎阳山西南五里之平原,礼也。
故吏徐世等,
同婴世网,共涉艰难,
感意气於一言,托风€於千载。
所恨併发唐代,不列元凯之功;俱為汉臣,独漏山河之誓。
是以慟深欒布,悲甚向雄。
虑陵穀之推移,勒斯铭於泉户。
庶使神游楚国,无惭项羽之臣;魂往齐都,不愧田横之家。
乃為铭曰:

 

如马唐臣,犹龙周史。宏道百世,迈德千祀。带地深源,极天峻峙。玉种逾润,兰芳不已。
成形腾气,成象降精。餘庆钟美,惟公挺生。少表奇智,早擅英声。符采发越,志略纵横。
隋道方衰,始开陵长。睹兹兆乱,缅然长想。闭关晦跡,招弓莫往。盘桓利居,不婴世网。
运居道消,时逢改卜。朱旗爰止,素灵已哭。野战群龙,驰走原鹿。竞窥周鼎,争亡秦族。
时遭蠖屈,运偶凤翔。劬劳百战,经营四方。振盪六合,牢笼八荒。始闻楚霸,终基汉王。
群雄并起,莫恢王度。圣人既作,皇天乃顾。爰自东夏,言遵西路。来拟竇融,宠逾英布。
爵穷五等,位登九棘。帷幄参谋,高衢骋力。海运方远,图南未极。纵壑摧鳞,摩天坠翼。
熊耳失路,新安殞身。长男丧楚,少女留秦。惊魂靡托,反葬何因。列树松檟,唯餘故人。


      
古:通仄平平 通通平仄  ◆史【上声四纸】
      
古:平仄仄仄 仄仄平仄  ◆祀【上声四纸】
      
古:仄仄通平 仄平仄仄  ◆峙【上声四纸】
      
古:仄通平仄 平平通仄  ◆已【上声四纸】

      
古:平平平仄 平仄通平  ◆精【下平八庚】
      
古:平通平仄 平平仄平  ◆生【下平八庚】
      
古: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  ◆声【下平八庚】
      
古:平仄仄仄 仄仄通通  ◆横【下平八庚】

      
古:平仄平平 仄平平通  ◆长【上声二十二养】
      
古:?平仄仄 仄平通仄  ◆想【上声二十二养】
      
古:仄平仄仄 平平仄仄  ◆往【上声二十二养】
      
古:平平仄平 通平仄仄  ◆网【上声二十二养】

      
古:仄平仄平 平平仄仄  ◆卜【入声一屋】
      
古: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  ◆哭【入声一屋】
    鹿  
古:仄仄平通 平仄平仄  ◆鹿【入声一屋】
      
古: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  ◆族【入声一屋】

      
古: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  ◆翔【下平七阳】
      
古:平通仄仄 通平仄平  ◆方【下平七阳】
      
古:通仄仄仄 平通仄平  ◆荒【下平七阳】
      
古:仄通仄仄 平平仄通  ◆王【下平七阳】

      
古:平平通仄 仄平通仄  ◆度【去声七遇】
      
古:仄平仄仄 平平仄仄  ◆顾【去声七遇】
    西  
古:平仄平仄 平平平仄  ◆路【去声七遇】
      
古: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  ◆布【去声七遇】

      
古:仄平仄仄 仄平仄仄  ◆棘【入声十三职】
      
古:平仄通平 平平仄仄  ◆力【入声十三职】
      
古: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  ◆极【入声十三职】
      
古:通仄平平 ?平仄仄  ◆翼【入声十三职】

      
古:平仄仄仄 平平仄平  ◆身【上平十一真】
      
古:通平通仄 仄仄通平  ◆秦【上平十一真】
      
古:平平仄仄 通仄平平  ◆因【上平十一真】
      
古:仄仄平仄 仄平仄平  ◆人【上平十一真】





  ◎关於魏征: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為諫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於直諫,史以“諍臣”称之。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諡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駢儷一类作品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諫议政论文,颇传名篇。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思俭”,太宗置於案头,奉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文章,虽用偶句,但词旨剴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駢入散的倾向。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贄和宋欧阳修、苏軾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诗多颂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為格调较高的作品。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徵集》二十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三卷,三十多篇。《全唐诗》存其诗一卷,三十多首。事蹟见新、旧《唐书》本传。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09:53 | 只看该作者
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文体形式
是古代用于称功德或申鉴戒的文体。文辞简练、有韵,内容多简短,构思精巧,内容朴素而义理深邃,与格言颇为相似,形式活泼且易诵易记。

古代解释
【戌集上】【金字部】 铭; 康熙笔画:14; 页码:页1305第07字
【唐韵】莫经切【集韵】【韵会】忙经切,&#131108;音冥。【说文】记诵也。【集韵】志也。【释名】铭,名也,记名其功也。【又】述其功美,使可称名也。【礼·祭统】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注】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礼·大学】汤之盤铭曰。【注】铭,铭其器以自警之词也。 又【礼·檀弓】铭,明旌也。【周礼·春官·小祝】设熬置铭。【注】铭,今书或作名。郑云:铭,书死者名于旌。

作品赏析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10:00 | 只看该作者
铭箴
作者:刘勰
  昔帝轩刻舆几以弼违,大禹勒笋虡而招谏。成汤盘盂,著日新之规;武王户席,题必诫之训。周公慎言于金人,仲尼革容于欹器,则先圣鉴戒,其来久矣。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慎德。盖臧武仲之论铭也,曰∶“天子令德,诸侯计功,大夫称伐。”夏铸九牧之金鼎,周勒肃慎之楛矢,令德之事也;吕望铭功于昆吾,仲山镂绩于庸器,计功之义也;魏颗纪勋于景钟,孔悝表勤于卫鼎,称伐之类也。若乃飞廉有石棺之锡,灵公有夺里之谥,铭发幽石,吁可怪矣!赵灵勒迹于番吾,秦昭刻博于华山,夸诞示后,吁可笑也!详观众例,铭义见矣。

  至于始皇勒岳,政暴而文泽,亦有疏通之美焉。若班固《燕然》之勒,张昶《华阴》之碣,序亦盛矣。蔡邕铭思,独冠古今。桥公之钺,吐纳典谟;朱穆之鼎,全成碑文,溺所长也。至如敬通杂器,准矱武铭,而事非其物,繁略违中。崔骃品物,赞多戒少,李尤积篇,义俭辞碎。蓍龟神物,而居博奕之中;衡斛嘉量,而在臼杵之末。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闲哉!魏文九宝,器利辞钝。唯张载《剑阁》,其才清采。迅足骎骎,后发前至,勒铭岷汉,得其宜矣。

  箴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斯文之兴,盛于三代。夏商二箴,馀句颇存。周之辛甲,百官箴阙,唯《虞箴》一篇,体义备焉。迄至春秋,微而未绝。故魏绛讽君于后羿,楚子训民于在勤。战代以来,弃德务功,铭辞代兴,箴文委绝。至扬雄稽古,始范《虞箴》,作《卿尹》、《州牧》二十五篇。及崔胡补缀,总称《百官》。指事配位,鞶鉴有征,信所谓追清风于前古,攀辛甲于后代者也。至于潘勖《符节》,要而失浅;温峤《侍臣》,博而患繁;王济《国子》,文多而事寡;潘尼《乘舆》,义正而体芜:凡斯继作,鲜有克衷。至于王朗《杂箴》,乃置巾履,得其戒慎,而失其所施;观其约文举要,宪章武铭,而水火井灶,繁辞不已,志有偏也。

  夫箴诵于官,铭题于器,名目虽异,而警戒实同。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攡文也必简而深,此其大要也。然矢言之道盖阙,庸器之制久沦,所以箴铭寡用,罕施后代,惟秉文君子,宜酌其远大焉。

  赞曰∶

  铭实器表,箴惟德轨。有佩于言,无鉴于水。

  秉兹贞厉,警乎立履。义典则弘,文约为美。


译文
作者:佚名
  《铭箴》是《文心雕龙》的第十一篇。铭、箴是我国古代两种较早的韵文。本篇讲到的一些具体作品,如黄帝、夏禹、成汤等人的铭,夏、商两代的箴,虽为后人伪托,但从大量史料和文物来看,刘勰“盛于三代”之说,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至少在商、周两代,这方面的作品是大量产生了。汉魏以后,除碑文渐盛而“以石代金”外,这两种文体都如刘勰所说“罕施后代”了。所以,本篇正反映了铭、箴二体在我国古代从产生、盛行到渐衰这一过程的基本面貌。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铭”的意义和发展情况,第二部分讲“箴”的意义和发展情况,第三部分讲铭、箴二体的同异及其基本写作特点。古代这方面优秀的作品是不多的,本篇对有关作家作品的评论,也是批评多而肯定少。但无论批评或肯定,都有一些很不恰当。如对张载的《剑阁铭》,崔骃、胡广的《百官箴》,都评价太高;对李尤、王朗作品的批判,却是从狭隘的封建观念出发,批的并不正确。但刘勰对铭、箴二体总的要求,是内容要有警戒过失的实际作用,文辞必须简明确切;而对那种荒诞不实的神怪之说,则发出了“可怪”、“可笑”的尖锐批判。在南朝形式主义文风盛行之下,这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
  相传从前轩辕黄帝在车厢、案桌等物上雕刻铭文,用以帮助自己警惕过错;夏禹曾在乐器架上雕刻铭文,表示希望听取他人的意见;商汤王的《盘铭》,提出“一天要比一天新”的规劝;周武王的《户铭》、《席四端铭》等,写了必须警戒的教训;周公在《金人铭》中,强调“语言要谨慎”;孔子在鲁桓公庙中,见到欹器而激动得变了脸色。可见先代圣贤,长期以来就注重鉴戒了。铭,就是名称,观察器物必须了解它的名称。正定名称而明确其作用,是为了重视言行谨慎这种美德。鲁国的臧武仲论铭曾说:“写铭文,对天子应以颂扬其美德为主,对诸侯应以肯定其功绩为主,对大夫则只能称赞其征伐的劳苦。”如夏代帝王有德,九州的首领便送上金属,铸成金鼎;周代帝王为了传示其美德于后代,便在肃慎国送来的箭上雕刻铭文。这就是关于颂扬美德的例子。吕望辅助周武王的功绩,曾用金属铸成铭文;仲山甫辅佐周宣王的功绩,也曾刻在周代的记功器上。这就是关于肯定功绩的例子。晋国魏颗的战功,曾刻在晋国的景公钟上;卫国孔悝祖先勤于国事的功劳,曾记在孔悝的《鼎铭》中。这就是只称征伐之劳的例子。至如说飞廉得到天赐的石椁,卫灵公得到黄泉之下的谥号;铭文竟出现在地下的石椁上,这就太奇怪了!又说赵武灵王曾派人在番吾山上刻他的大脚印,秦昭王叫人在华山上刻了个大棋局:都是用虚夸不实的铭刻来显示后人,这就很可笑了!仔细看看以上正反两面的例子,铭文的意义就很清楚了。到秦始皇时,有《泰山》、《琅玡台》等山岳的刻石,虽然秦代政治残暴,这些刻石的文辞却较为润泽,也还有其畅达之美。到了汉代,如班固的《封燕然山铭》,张昶的《西岳华山堂阙碑铭》,其序文也写得很长了。蔡邕的铭文,更是独冠古今。如歌颂桥玄的《黄钺铭》,模仿《尚书》;歌颂朱穆的《鼎铭》,就完全写成碑文了;这是蔡邕惯于写碑文的原因。至于冯衍所写刀、杖、车等杂器的铭文,虽取法周武王,却写得事不称物,详略不当。此外,崔骃品量器物的铭文,赞颂多而警戒少;李尤写的大量铭文,内容单薄,文辞琐碎。他把蓍龟之类神物的铭文,和戏玩的《围棋铭》搀杂在一起;把写衡量器的《权衡铭》,放在关于杵臼的铭文之后。李尤在品量器物名称上,还没有来得及做好,怎能熟知事物的道理呢!曹丕写了九种宝物的《剑铭》,所讲的刀剑是锐利的,文辞却很平钝。只有张载的《剑阁铭》,写得清明而有辞采。他的铭文有如快马疾驰,后来居上;晋武帝下令把《剑阁铭》刻在氓山、汉水之间,那是得到适当的处置了。

  (二)
  箴,就是针刺,用以批评过错,防止祸患,好比治病的石针。这种文体兴起后,盛行于夏、商、周三代。《夏箴》和《商箴》,还留下几个残余句子。周代的辛甲,要求各种官吏都写箴辞,用以针刺天子的过失。其中只有《虞人之箴》一篇,箴体的格式和内容都比较完备。到春秋时期,这种文体逐渐少起来,但还未衰绝。所以晋国魏绛曾用《虞人之箴》中讲的后羿,来讽谏晋君;楚庄王曾用“民生在勤”等话来箴戒国人。战国以后,抛弃道德,专求有功;因此,铭辞代之而兴,箴文就基本上绝迹了。到了汉代,扬雄考古,才模仿《虞人之箴》,写了卿尹、州牧等各种官吏的箴文共二十五篇。后来崔骃、胡广等又加以补写,总称为《百官箴》。按照不同的官位,提出应该箴戒的事项,充分发挥鉴戒的作用,这就可说是学习古人的清风,继承辛甲的做法了。汉末潘勖的《符节箴》,比较简要,却失于肤浅;东晋温峤的《侍臣箴》,内容广博,却过于繁杂;西晋王济的《国子箴》,虽然旁征博引,内容却很贫乏;潘尼的《乘舆箴》,内容正确,但又写得过于芜杂:所有这些相继出现的作品,很少写得恰到好处。至于魏国王朗的《杂箴》,把头巾、鞋子也写了进去,虽也有了戒慎的意义,但在箴中写这种东西是不恰当的。《杂箴》的文词简明扼要,是学周武王的铭写的;但它写一些水火井灶之类,就显得拉杂不已了,这是立意不正造成的。

  (三)
  箴是官吏对帝王讽诵,铭是用来品题器物,它们的名称和用途虽然不同,但引起警戒的作用是一致的。箴主要用来抵御过失,所以文词必须准确切实;铭则兼有褒扬赞美的作用,因此,其篇体以弘大润泽为贵。总的来说,铭和箴所讲的事,都必须确实而清楚明白;所用的文词,都必须简要而深远。这就是铭箴二体在写作上的基本要求。但由于说直话的风气逐渐消失,记功的制度也长期不存在,所以这两种文体都不多用,也就很少施行于后代了。今后的作者,应注意取其弘润、深远的特点。

  (四)
  总之,铭主要是彰明器物,箴主要是轨范道理。应该牢记警戒的语言,而不要徒取铭箴的形式。要用这种贞正的勉励,来警戒人的实际行为。内容合于常道就能弘大,文辞则以简要为美好。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16:40 | 只看该作者
汉(蜀)诸葛亮駢文集

01《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於美趣,何患於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窜伏不庸,不免於下流。

  『译文』:

  志向应该高尚、远大,要追慕古代圣贤,断绝贪欲,丢弃杂念,使志向接近古代贤人。能屈能伸,不拘於琐碎之事。广泛求师问学,力避怨天尤人。这样,即使不被社会重用,也于美德无损,也不怕命运不济。如果志气不刚强,意趣不高昂,只是為一些世俗琐事奔走忙碌,為一些贪欲俗念所拘束,那麼,你将永远只能混杂在凡夫俗子之间,不可能有出息,不可能有教养。


 02《隆中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眾,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叁世,国险而民附,贤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文』:

  诸葛亮囬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佔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佔据江东,已经歷了三代,地势险要,民眾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佔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產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著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佔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於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佔据了荆州、益州,凭藉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著饭食,用壶装著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麼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復兴了。”


 03《前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諫之路也。宫中府中,俱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闕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眾议举宠為督:愚以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諮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託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駑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於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諮諏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詔。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译文』:

  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捨身作战,这都是因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諫劝告的道路。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麼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侍中郭攸之、费禕、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徵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讚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禕,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麼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麼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徵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於是答应先帝愿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託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託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瀘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準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剷除奸邪兇恶的曹魏,復兴汉室,囬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於陛下的职责的本分。至於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禕、董允等人的责任。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復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禕、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徵询治理国国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麼。


 04《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為非计。今贼适疲於西,又务於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眾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於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偽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餘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餘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於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竟渡过瀘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著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目前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

  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歷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陛下及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刘繇、王朗,各自佔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輒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著惧难;今年不出战,明年不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於併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曹操的智慧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好象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讚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自从臣下进驻汉中,已一周年了,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餘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麼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现在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最难於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復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於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05《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寧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能。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行,一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寧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於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為。等到悲凉地守著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麼来的及呢?


  ◎诸葛亮生平及简介:

  诸葛亮,公元一八一年至公元二三四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於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一八一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十九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公元二零七年),诸葛亮二十七岁时,刘备“三顾茅庐”於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闢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於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於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於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公元二二三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禪继位,诸葛亮被封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係,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二二七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禪,率军出驻汉中,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於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嫺熟韜略,多谋善断,长於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十箭;作“木牛”、“流马”,便於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跡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於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禪追諡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称其祠庙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餘间殿宇,既是凭弔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餘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跡和揽胜之地。

  诸葛亮年谱
  年号公元年龄生平及事蹟
  光和四年一八一年一岁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六年一八九年九岁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叁年一九二年十二岁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一九四年十四岁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二年一九五年十五岁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章)。
  建安二年一九七年十七岁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四年一九九年十九岁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十二年二零七年二十七岁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建安十三年二零八年二十八岁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十四年二零九年二十九岁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六年二一一年三十一岁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十九年二一四年三十四岁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二十年二一五年三十五岁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二十三年二一八年三十八岁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二二一年四十一岁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二二三年四十三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禪封诸葛亮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二年二二四年四十四岁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三年二二五年四十五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四年二二六年四十六岁诸葛亮準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五年二二七年四十七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禪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六年二二八年四十八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謖,
  自贬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七年二二九年四十九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復丞相职位。
  蜀建兴八年二三零年五十岁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九年二三一年五十一岁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蜀建兴十一年二三三年五十三岁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十二年二三四年五十四岁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诸葛氏族谱
  远祖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
  诸葛丰
  (汉
  司隶
  校尉)诸葛圭诸葛瑾
  (圭长子)诸葛恪
  (瑾长子)诸葛绰(恪长子)
  诸葛竦(恪中子)
  诸葛建(恪少子)
  诸葛融
  (恪弟)
  诸葛亮
  (圭次子)诸葛乔诸葛攀诸葛显
  诸葛瞻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均
  (圭三子)
  诸葛玄
  (圭弟)
  诸葛诞
  (亮族弟)诸葛靚
  (诞小子)诸葛恢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16:42 | 只看该作者
01《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於美趣,何患於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窜伏不庸,不免於下流。

  『译文』:

  志向应该高尚、远大,要追慕古代圣贤,断绝贪欲,丢弃杂念,使志向接近古代贤人。能屈能伸,不拘於琐碎之事。广泛求师问学,力避怨天尤人。这样,即使不被社会重用,也于美德无损,也不怕命运不济。如果志气不刚强,意趣不高昂,只是為一些世俗琐事奔走忙碌,為一些贪欲俗念所拘束,那麼,你将永远只能混杂在凡夫俗子之间,不可能有出息,不可能有教养。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
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细碎,
广咨问,除嫌吝,
虽有淹留,
何损於美趣,何患於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
碌碌滞於俗,默默束於情,
永窜伏不庸,不免於下流。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主题
614

1万

帖子

28

精华

16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39340
经验
36224 点
威望
8 点
在线时间
52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22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16:42 | 只看该作者
02《隆中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眾,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叁世,国险而民附,贤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文』:

  诸葛亮囬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佔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佔据江东,已经歷了三代,地势险要,民眾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佔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產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著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佔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於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佔据了荆州、益州,凭藉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著饭食,用壶装著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麼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復兴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眾,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叁世,国险而民附,贤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初日临书屋,
来年誉艺坛。——大蒙校长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22 04:21 , Processed in 0.1409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