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09|回复: 5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珠集——古典诗词赏读交流帖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79 小时
主题
2

55

帖子

0

精华

1860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70218
经验
42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8-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23 1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眉心微动 于 2015-9-24 10:04 编辑

学堂开展古诗词赏读活动,
眉心将老师和同学们独特的见解搬至此地,也督促自己坚持阅读,
希望能慢慢积累,如一颗颗晶莹的水珠,汇聚到大海里。
更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指点交流与添加。



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律    仄仄仄平通  平平仄仄平
      仄通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通仄  平平仄仄平
      仄平通通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下平八庚    行、声、明、生、兵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眉心微动:此诗看完,便有深深的叹息,感叹诗人所处的时代:战乱未休,兄弟流连失所,自顾死生。每每月圆,便会分外想起家乡和亲人。
诗人好像是平实地铺写了所见所实,而他剪取的画面却令我们难忘:路上无人、雁声凄凉、月圆情无寄、露水沁寒,现实时局战乱,兄弟分散。如此便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空间。
如果说老杜的这首怀人是实写,东坡的月夜是另一番景象。也是那么个中秋夜,东坡他老人家想弟弟了,也来了首千古一绝的怀弟词,呵。


长风破浪:
本诗仅有两句“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照应题目,其余为铺陈与联想。我们平常写诗的时候,就是思路展不开,抓不住要素。











在线时间
8085 小时
主题
376

7455

帖子

111

精华

1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诗词学堂初级班副校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52953
经验
30200 点
威望
2 点
在线时间
808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5-27
2
发表于 2015-9-23 10:49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china-liandu.com/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34 小时
主题
24

277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6064
经验
271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9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7-10
3
发表于 2015-9-23 1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四季春风 于 2015-9-23 11:47 编辑

眉心辛苦了请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718 小时
主题
115

2441

帖子

7

精华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诗词初级学校校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0327
经验
1083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7-27
4
发表于 2015-9-24 08:26 | 只看该作者
曾经有人问我,学习诗词有什么捷径?
我说,没有捷径,只有路径。
而赏读正是走上诗词之路的起点。惟有持续不断、长期、大量赏读古今优秀的作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眉心做得很好,希望每一位师友都参与进来,相互砥砺,共同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718 小时
主题
115

2441

帖子

7

精华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诗词初级学校校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0327
经验
1083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7-27
5
发表于 2015-9-24 08:51 | 只看该作者
赏读也是需要掌握顺序和方法的。
如果是初学者,想学习写诗的话,就不仅仅是分析一下这首诗写得好在哪里,动人之处在哪里。
而是要分析其诗句的平仄与用韵,这正是我们初级班前两讲的内容。
就以此诗为例,每一句的平仄要能标出来,用得是什么韵要知道,这是基础,千万不要怕麻烦。
学习写诗,就要大量分析前人的作品,不能仅仅去学习诗词的理论。
因为,理论是别人从前人的诗词中总结出来的,是不是那么回事,至少要找几篇自己验证一下。如果可能的话,多多益善。
我在学诗的时候,就用这种方法,把一本《唐诗三百首》逐一分析了数遍,研究其平仄与用韵。我的方法很笨,却让我对诗词的理论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不强求大家也如此,仅供借鉴吧。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34 小时
主题
24

277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6064
经验
271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9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7-10
6
发表于 2015-9-24 10:14 | 只看该作者
洹南书生 发表于 2015-9-24 08:26
曾经有人问我,学习诗词有什么捷径?
我说,没有捷径,只有路径。
而赏读正是走上诗词之路的起点。惟有持 ...

谢谢洹校!以后请多来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12 小时
主题
9

260

帖子

2

精华

8442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69475
经验
203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5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7-27
7
发表于 2015-9-24 15:39 | 只看该作者
向校长敬礼!请校长在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们谈谈诗词创作的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9 小时
主题
2

55

帖子

0

精华

1860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70218
经验
42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8-21
8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0: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眉心微动 于 2015-9-25 10:15 编辑

《春夜喜雨》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律:仄仄平平仄  通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通平仄仄  平通仄平平

韵:下平八庚    生、 声、 明 、城

赏析: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春天的雨,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这是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这联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显然这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

第三联。跟平时晴朗的夜间相比,原来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里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诗人自己惊喜的感情。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 - 听雨- - 看雨- - 想雨。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
这首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梁简文帝诗:“渍花枝觉重。”“言经雨红湿,花枝若重也。王嗣奭说:"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

潜入、细润,正状好雨发生。云黑、火明,雨中夜景。红湿、花重,雨后晓景。应时而雨,如知时节者。雨骤风狂,亦足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三四属闻,五六属见。



白鹭:这首诗里几个字需要注意,今音与古音不同: 俱、独、 看、 湿、 黑 、 节 、发
          盼雨- - 听雨- - 看雨- - 想雨,我们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仿写。

长风破浪:写诗也应如写字一样,先临帖,再出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718 小时
主题
115

2441

帖子

7

精华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诗词初级学校校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0327
经验
1083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7-27
9
发表于 2015-9-26 08:43 | 只看该作者
贵在坚持。
坚持不懈,必有所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26 小时
主题
2

101

帖子

0

精华

686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0303
经验
68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2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8-23
10
发表于 2015-9-26 20:1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春夜喜雨》,跟着老杜的思路:盼雨- - 听雨- - 看雨- - 想雨,仿写

一冬无落雪,时雨润禾田。
淅淅笛成曲,沙沙指弄弦。
斜飞织帘幕,密洒湿林阡。
待到秋收日,金黄定满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085 小时
主题
376

7455

帖子

111

精华

1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诗词学堂初级班副校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52953
经验
30200 点
威望
2 点
在线时间
808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5-27
11
发表于 2015-9-28 05: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弹琴 于 2015-9-28 06:14 编辑

山居秋暝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王维一首平起不入韵的五律。平起不入韵的意思,就是第一句不押韵,平起仄收。它的韵律规则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古人写诗,平仄是采取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灵活变通。这种规定的基本精神是对平仄声字的运用可以有灵活处置的地方,使作诗时不致为平仄律束缚得太死,不因词而害意。在五律的诗里,就是一三不论了。
因为是一三五不论,五律的平起不入韵格式又可以是: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仄平(韵)。

⊙,是可平可仄。

《山居秋暝》的韵字是秋、流、舟、留。韵部是下平十一尤。


在这首诗里,王维很到位地描写了秋雨过后的山谷空旷清新,视野开阔;深秋的傍晚,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竹林中少女喧笑着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地摇荡。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在这首诗里,王维写了两副非常工整对仗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是一首很漂亮的山水名诗,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字字、句句都在描写秋天的恰意,人情的恬和。


在此,谨邀请同学们一起赏读,一起讨论。谢谢大家!

http://www.china-liandu.com/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34 小时
主题
24

277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6064
经验
271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9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7-10
12
发表于 2015-9-28 11:30 | 只看该作者
洹南书生 发表于 2015-9-26 08:43
贵在坚持。
坚持不懈,必有所成!

谢洹校!学员们结合赏读写的代表性习作发到这里,我们已在群內讨论过,还请您抽空予以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12 小时
主题
9

260

帖子

2

精华

8442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69475
经验
203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5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7-27
13
发表于 2015-9-28 15:5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春夜喜雨》,跟着老杜的思路:盼雨- - 听雨- - 看雨- - 想雨,仿写


夏    雨

旱裂禾田久,乌云蔽日天。
狂风摇野树,骤雨落枯渊。
酣饮耕牛乐,甘滋稻叶鲜。
秋来歌大有,农者尽开颜。

请老师和同学们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8085 小时
主题
376

7455

帖子

111

精华

1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诗词学堂初级班副校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52953
经验
30200 点
威望
2 点
在线时间
808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5-27
14
发表于 2015-9-28 20:23 | 只看该作者
弹琴 发表于 2015-9-28 05:39
山居秋暝

朝代:唐代

嗯,好的,谢谢洹校长!
http://www.china-liandu.com/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12 小时
主题
9

260

帖子

2

精华

8442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69475
经验
203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5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7-27
15
发表于 2015-9-29 08:24 | 只看该作者
长风破浪 发表于 2015-9-28 15:59
学习《春夜喜雨》,跟着老杜的思路:盼雨- - 听雨- - 看雨- - 想雨,仿写

谢谢洹校长鼓励!我会加倍努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9 小时
主题
2

55

帖子

0

精华

1860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70218
经验
42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8-21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9-30 12: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眉心微动 于 2015-9-30 12:20 编辑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律: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上平十灰    哀、回、来、台、杯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眉心微动:此首被古人评为七律之最,自然是极好的,不必赘述。

在古诗词中,写登高望远的诗词有许多,杜甫自己早年也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意气风发。
而人到中年,客旅他乡,生活艰难,病魔缠身,诗人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困境,却有着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豪迈情怀,如此乐观精神,我们理当学之。
观杜甫诗作,说喜喜到疯狂,说悲悲至声绝,尽显“诗史”本色,主要是有颗童真善良、悲悯情怀与乐观向上之心。
而这样的心,正是我们写诗词的必备之心。

有请老师和同学们拍砖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26 小时
主题
2

101

帖子

0

精华

686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0303
经验
68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2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8-23
17
发表于 2015-10-2 08: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鹭 于 2015-10-2 08:23 编辑

《春望》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韵部:十二侵;韵字:深、心、金、簪。
仄起仄收,首句步入韵。

其中跟咱们今音不同的的字:国、别、白(这三个字今平古仄)、胜(今仄古平)。

    这是在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次年(至德二年)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写下此诗。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三四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此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下面的作为补充,有兴趣的可以仔细读一下:
【鹤注】此当是至德二载三月,陷贼营时所作。三月者,指季春三月。赵氏谓:禄山反于天宝十四载之十一月,至次年正月为三月。失于不考耳。顾宸云:十五年正月,明皇在长安,六月始幸蜀,安得谓之破。是时公移家在奉先,五月方入鄜州,道路未尝隔绝,安得云“家书抵万金”?当从鹤说为正。

  国破山河在①,城春草木深②。感时花溅泪③,恨别鸟惊心④。烽火连三月⑤,家书抵万金⑥。白头搔更短⑦,浑欲不胜簪⑧。

  (此忧乱伤春而作也。上四,春望之景,睹物伤怀。下四,春望之情,遭乱思家。赵汸曰:烽火句,应感时,家书句,应恨别,但下句又因上句而生。发白更短,愁乱思家所致。)
①《齐国策》:王蠋曰:“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庾信诗:“山河不复论。”②《吕氏春秋》:“春气至,则草木生。”③《楚辞》:“余感时兮凄怆。”《拾遗记》:汉献帝为李傕所败,后以泪溅帝衣。④秦嘉诗:“一别怀万恨。”闻人蒨诗:“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⑤《燕国策》:习骑射,谨烽火。《史记》: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王勃诗:“物色连三月。”⑥魏文帝书:“价越黄金。”⑦古乐府:“白头不相离。”《诗》:“搔首踟蹰。”⑧鲍照诗:“白发零落不胜簪。”司马温公曰: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近世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春望》诗“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
    仇兆鳌 《杜诗详注》
全诗词词句句都有出处。不服不行。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有兴趣的话跟着仿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26 小时
主题
2

101

帖子

0

精华

686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0303
经验
68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2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8-23
18
发表于 2015-10-7 09:40 | 只看该作者
假期最后一天 学一篇登高 收拾一下心情 准备开始明天的工作吧

《望岳》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北游齐赵时,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王嗣奭《杜臆》云:“荡胸”句,状襟怀之浩荡。“决毗”句,状眼界之空阔。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绝顶也。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荡胸由于曾云之生,上二字因下。决毗而见归鸟入处,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顺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少陵以前题咏泰山者,有谢灵运、李白之诗。谢诗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却平浅。李诗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复。此诗遁劲峭刻,可以俯视两家矣。龙门及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谐,盖古诗之对偶者。而其气骨峥嵘,体势雄浑,能直驾齐梁以上。

这是一首仄韵诗 应该算是古风了吧

所以格律不是常见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的思路: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

有时间可以仿写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26 小时
主题
2

101

帖子

0

精华

686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70303
经验
68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2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8-23
19
发表于 2015-10-7 20:27 | 只看该作者

竹亭-弹琴又到古诗赏读诗间了,今天我还是领大家一起读王维的小诗
鹿柴 朝代:唐代作者:王维
原文: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景”古时同“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4)复:又。照:照耀(着)。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718 小时
主题
115

2441

帖子

7

精华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诗词初级学校校长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0327
经验
1083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7-27
20
发表于 2015-10-8 09:06 | 只看该作者
近日抽时间学习了眉心微动、弹琴、白鹭等学友发的帖子,我也大有收获,谢谢!
希望学友们能继续按这种方法,把我们常见的一些经典诗歌进行认真分析。相信经过日积月累之后,大家的水平必有质的飞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0 13:28 , Processed in 0.11753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