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是谁在扯淡?再评学堂窝人/李光前的《关于马蹄韵之我见》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主题
53

411

帖子

0

精华

7224

积分

联都铜牌会员

Rank: 4Rank: 4

UID
40001
经验
104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28 1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是谁在扯淡?评学堂窝人/李光前的《关于马蹄韵之我见》
该文章目的不是探索联律理论,而是攻击谩骂联律研究,否定马蹄韵。请看:
  1、“ 不少联友或对历史的无知,或因为自己是楹联爱好者甚至名家,有意突出对联的地位,因而提出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有着自身的声律规则,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没有历史的传承。”
这是攻击谁?先是无的放矢的攻
击,后又自我否定。自相矛盾。前面的攻击语言意欲何为?
攻击目标无疑就是针对中楹学会的联律通则。因为叶子彤说:“《联律通则》解读  引言部分 引言主要是对楹联的定义、属性、特征进行了概述,明确了楹联的独立文体地位。”
  
   2、“对联作者没有也无必要在声律上做任何创造。五言、七言,是从律诗颔联、颈联的格律模式中直接搬来的,。。。 南北朝时期沈约等音韵学家发现了汉语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为了便于操作,简化为平仄两调用于律诗,首先解决了句内平仄两两交替的问题,对联作者直接应用音韵学家这一研究成果,还用得着创造?有人说马蹄韵适用于单句,不是扯谈吗?
-----“简化为平仄两调用于律诗”是沈约吗?明明是到唐朝才解决的事胡安到南朝去了!
叶子彤:“引言中所提及的“将千馀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从对偶修辞而言,是指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以来1,500馀年间的诗文对偶理论;从声律规则而言,是指南朝沈约之后1,500馀年来关于中国古典诗文声律理论,特别是明代李开先之后450馀年来关于楹联平仄要求的论述。”
3、“音韵学家创造律诗时,根本不知道将来会出现对联这种文体,研究创立格律诗时,对联学家尚未出世”
------李光前在是个出了名的骂将。创立格律诗是一千多年前的初唐,那时候你乃至你爷爷出世了吗?谈谁谁“未出世”,除了发泄怨气,有什么意义?
4、李光前此文中心思想就是说对联来自于格律诗和赋,一切问题皆已解决,无须后来人研究-----实际是否定联律通则的制定。这是他多年前就已有的思想。他和金筑子攻击中国楹联学会是“不联不会”“制定联律没有必要”,现在李光前继续这种宣传。比如他在本文中说:
“联律单句句内平仄两两交替沈约他们已经定型,即使后来出现的马蹄韵有与之相同之处,也只是偶合。”
沈约当时是发明的永明体,请问李光前:永明体何时定型了“单句句内平仄两两交替”?
“还有更多骈体赋,这类句子很多,不仅句内,句间尾字平仄交替也解决得很完善。”
5、攻击意节论:“有人说对联中有按意义定节奏的现象,因而提出意节论同样无须对联作者去探索创造。”
     6、自相矛盾的论述。前面李光前喋喋不休地说对联的各种声律问题已经解决,无须现在的对联学家进行任何研究,现在却说:“对联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句脚平仄一片混乱无规律可寻的长联”
------是无规则可寻吗?若真无规则可寻,对联学家研究研究有何妨?这怎么是“扯淡”?
“没有规律可循的自然不会受欢迎,因此句脚平仄混乱的最先被对联高手们所淘汰。”
-----请问淘汰过哪副长联?
“有规律可寻的朱氏规则、李氏规则又为何不能一统天下被广泛接受呢?因为它们都有着明显的声律缺陷。”-
----你不是说声律问题已经解决了吗?怎么又有缺陷了?

7、否定余德泉对马蹄韵的研究。“于是有人探索研究,出现了另一种规则,那就是马蹄韵。马蹄韵这一概念清末已经有人提出,能提出概念,说明这种创作实践已经有了引人瞩目的创作实践,这种创作实践由不自觉到自觉肯定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了,从对联史上留下的大量作品完全可证明。它的探索过程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其规则与律诗相对相粘完全一致,其借鉴于律诗规则是可以肯定的。马蹄韵继承了律诗相对相粘规则,这一看法并非始于本人,早已有人论述过。有人说是本人“……将它神秘化,自以为发现了新大陆……”只能是指责者少见多怪罢了。
--------说马蹄韵来源于律诗粘对原则,长篇大论马蹄如何迈步才是扯淡!“余德泉教授把平,平,仄;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纳入马蹄韵,称之为马蹄韵的变格,不影响创作实践,从实用性来看,是可以的,但从理论上来看,则不符合马蹄韵的客观规律。”

8、李光前对余德泉明褒暗贬,反映了他这个人的人品:“余德泉教授系统总结前人的创作实践,把马蹄韵上升为理论引起人们的注意、重视,自觉运用于创作实践,功不可没,尽管理论推导中有些作法(如运用统计学数据支撑论点、把句内平仄交替纳入马蹄韵等)本人不赞同,更有不少人批判指责,但是对马蹄韵的阐述没有原则上的错误,值得充分肯定。”
----------你长篇论述马蹄的运动规律,不就是说于德泉的阐述错误吗?这里又说“对马蹄韵的阐述没有原则上的错误”不是自打嘴巴吗?其虚伪人格可见一斑!
“尽管理论推导中有些作法(如运用统计学数据支撑论点、把句内平仄交替纳入马蹄韵等)本人不赞同”
------事实是无论是诗词格律还是联律,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因为前人留下的是浩如烟海的作品,但理论论文却少的可怜。就拿唐诗来说,现在仅能从日本遣唐使遍照金刚和尚一篇拉拉杂杂的文镜秘府论中见到唐人理论的片言只语就是证明。王力的诗词格律也是和这种研究方法分不开的。你在这里否定数理统计研究方法,难道都要像你一样仅凭主观臆测和不讲理的谩骂吗?

余德泉教授说:
对联句脚和句中的平仄运用规则——马蹄韵
马蹄韵的平仄,句脚和句中的安排是不一样的。
马蹄韵虽是律诗和骈赋等多种文学形式的规则有选择地综合运用的结果,但是它的规则却自成系统,与律诗和骈赋等几种文学形式的规则,都有所不同,是独立于这些规则之外的又一种规则。这种规则用于对联之中,便奠定了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具有其他文学形式不可取代的地位。

马蹄韵虽是律诗和骈赋等多种文学形式的规则有选择地综合运用的结果,但是它的规则却自成系统,与律诗和骈赋等几种文学形式的规则,都有所不同,是独立于这些规则之外的又一种规则。这种规则用于对联之中,便奠定了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具有其他文学形式不可取代的地位。有鉴于此,我们就必须从全新的角度和高度去认识对联本身,否则我们的创作就会受到影响。
  而今有些人,只谙于诗律,一味地用律诗的规则来套对联。结果,在对联的理论上总是陷入困境,创作上也难免出格。其原因就是眼光局促,墨守成规。他们没有看到对联规则早已冲出了律诗对仗句的框架,仍然习惯于自己熟悉的东西,并企图以其局部去代替整体。这种人要真正做好对联,特别是较长的对联,看来也还有一个重新学习对联规则即马蹄韵的任务。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主题
15

1481

帖子

1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23757
经验
339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4
2
发表于 2015-9-28 22: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丑时 于 2015-9-28 22:38 编辑

  可以叫李光前先生阅读一下我的《破解“马蹄韵悬案”》

  认识真相,是要下功夫的。
  长联句脚如果真是一片混乱,无规律可寻,那么统计各个位置安排平或仄的次数,应该是接近五五开的。这和抛硬币正反面出现次数差不多的道理是一样的。
  而事实是,我统计了《质疑“马蹄韵”》一文的作者时习之老师提供的五句联、六句联、七句联样本(注:全是民国及民国以前的,作者大多为名家),且把没有顿挫的、明显是整整齐齐的全仄全平、朱氏规则(不是说无规律可寻吗?)排除在外,得出的统计结果是:

上联各分句句脚平仄出现次数统计

样 本(副)
1分句
2分句
3分句
4分句
5分句
6分句
7分句
五句联
218
60
178
38
22
218




158
40
180
196
0




六句联
118
32
77
56
15
7
118


86
41
62
103
111
0


七句联
77
29
28
55
44
17
6
77
48
49
22
33
60
71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19 15:51 , Processed in 0.09113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