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76|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羊总论孙逐明老先生的《对联形式总论》〔上〕〔对偶法则部分〕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7 2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羊总论孙逐明老先生的《对联形式总论》〔上〕〔对偶法则部分〕
  湖南益阳 孙则鸣
  对联是汉民族特有的,以汉字为载体,以音形义对称美为显著特征,以对偶修辞为主要形式特征的民俗性很强的文体。它历史悠久,运用广泛,至今深受民众的喜爱。  
  只是对联的形式理论还不够成熟,影响了对联创作的健康发展。分歧最大的主要是对偶法度和平仄法度。对偶法度则存在现代语法分析法与古代对类法之争,平仄法度则体现在如何看待“合律”和“马蹄韵”。本文将对此发表一己之见,不一定成熟,仅就教于大方之家。
  对称美是对联的显著特征。然而并非对称越严格就越美。我们应当明白任何体系的对称美必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称性自发破缺”〔美国 阿·热〕。简单地说,就是任何严密对称的体系里必定不可避免地出现个别对称元素的丧失。这是是一个适用于物理学、生物 、社会学与系统论等所有学科的基本原理。此论牵涉面太深,可参阅美国赫尔曼·外尔的《对称》〔注1〕和美国阿·热的《可怕的对称》〔注2〕二书。
  二是“艺术和科学都是对称与不对称的巧妙组合”,这是诺贝尔奖金得主物理学家1995年李政道博士在题为《对称与不对称》〔注3〕的演讲里提出来的。对称中的不对称,就是上面提的对称破缺。
  以服饰美为例:中山装是根据严格对称的理念设计的,却依然在纽扣处出现了破缺。西装设计则充分体现了“对称与破缺巧妙的结合”的理念:不对称的小口袋的点缀,导致了西装比中山装更美。又如服饰诸多对称元素中,单手佩戴的玉镯和戒指,鬓角偏插的绒花,都是对称与破缺巧妙结合的范例。巧妙的对称破缺就是美学中的“残缺美”;维纳斯的断臂就是巧妙对称破缺的极致。若无这些巧妙的“残缺”点缀,对称将变得僵硬死板;“对称与破缺的巧妙组合”才是对称美的真谛。
  这两个特点普遍存在于对联“音形义”的对称美之中,可以说是研究对联形式的纲领。下面分头论述。

三羊总论:
【对联是汉民族特有的,以汉字为载体,以音形义对称美为显著特征,……】的说法,不知如何使人体会到音形义的【对称】,又不知如何使人体会到音形义的【对称美】。

  一、汉字“字形”的对称美  
  汉字“字形”的对称,可以造成视觉的对称美,是对联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联必须采用“方块字”才有可能形成视觉对称美,若换用拼音文字,此美就不复存在了。
  如果希望字形完全对称,必须是同字自对才有可能。而“方块对称”内部的“笔划组合”的不对称就是“对称破缺”。显而易见,这种对称破缺不但不会破坏整体对称美,反而增添了摇曳多姿的美态。

三羊总论:
对仗,是异字相对,而不是同字相对。例如,牛与马,可以对仗。牛与牛、马与马,不能对仗。所以,对仗不存在“字形”的相同(或所谓的对称)。【形音义】的对仗,字【音】,可以相同也可相异;字【义】,可以相同也可相异。唯独字【形】只可相异不可相同。

  二、汉字“字义”的对称
  对偶的主要目的,就是形成字义的对称美。
  对偶不属于语法范畴,而是一种修辞格。语法管语言通不通,修辞管语言好不好。任何修辞格的运用,句子通顺是前提,当然要遵守语法规则。但修辞格本身的规则是为了把语言写得更好,与语法规则没有必然联系,可以借用,也可以无关。如象征、回文等修辞格就与语法毫不相干。
  对偶修辞格的法度,现代人主要依赖语法分析,古代对类法就与语法毫不相干。二者不存在对错,只存在高下之分。
  据本人研究,古法优而今法劣,简直有天壤之别。试比较之。在比对之前,先简略介绍一下古法。
  〔一〕古代字类的区分
  古代字类的分类纯粹只看字义,根本不考虑语法功能。“字”是指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汉字,以及字组〔古人称之为“字截”〕。

三羊总论:
今人有【词组】的叫法,又有【主谓词组】或【动宾词组】的叫法。古人没有【字组】或【字截】的叫法,更没有【主谓字组】和【主谓字截】的叫法。道理在于古人没有语法术语,或者说只有只有语法感念而没有语法理念。再或者说只有语法理念而没有语法理论。没有语法理论,也就没有语法术语了!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20:22 | 只看该作者
  1、先看大类虚实死活的分类
  《缥缃对类-习对发蒙格式》一文里有虚实死活的分类标准,原文如下:“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字之无形体者谓‘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死,谓其自然而然者,如‘高、下、洪、纤’之类是也。活,谓其使然而然者,如‘飞、潜、变、化’之类是也。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半虚半实者亦然。”前人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根据上述定义,比对《缥缃对类》实例可知:
  实字是“有形体可见”的表人和事物名称的字〔可简称:名物字〕,以及看不到形体的抽象名物字,如“力、雄、文、武、光、雷”等等。所有非名物字全都是虚字;其中“上、下、中、内、外、里”等表方位的虚字是半虚字。虚字又下分活字和死字;活字是“动态非名物字”,死字是“静态非名物字”。如图所示:
    ↗实字            〔名物字〕
  字  
    ↘  ↗活字〔动态字〕
     虚字            〔非名物字〕
       ↘死字〔静态字〕
  按:作为宽对法则而言,半实和全实是无条件可对的;半虚字属于死字,半虚死字和全虚死字也是无条件可对的。考察宽对法则时,半实和半虚是可以忽略不计。至于虚实死活的互变,另有捷径,无须考察半虚〔详见后文,虚实死活的互变〕。故本文不再讨论半实和半虚。

  2、字类小类的分类
  字类小类是根据字义中的“类义关系”分类的,它同样与语法功能毫不相干。 
  所谓“类义”是一群字词共有的相类似的“上位义”,这一群字词可以根据上位义而归为一类。如“父、母、兄、弟、叔、伯”的上位义〔即类义〕是“亲属”,可以归纳为“亲属类”;“红、蓝、黄、白、黑”的上位义是“颜色”,可以归纳为“颜色类”。请参看电大教材《现代汉语讲义》对“类义的解释〔注3〕。有的语法教材则称“类义”为“对义”〔注4 〕,显然“对义”就有意义对称的含义。显而易见,古代字类小类的名称,大都是这些字类的上位“类义”。

  现代语义学的归类对象是语法学的语法功能单位“词”,故称之为“类义词”或“对义词”,古代类书的归纳对象是纯粹表义的“字”,故称之为“类义字”或“对义字”。此外,现代语义学与现代语法学是配套的,所以“类义词”的词性一般都相同;而古代“字类”与语法功能毫不相干,所以“类义字”不一定词性相同。这是类义字与类义词根本区别。
  显而易见,虚实死活同样是根据类义关系分的类,只是它们的上位义更抽象宽泛而已。
  综合运用虚实死活宽对法则以及小类工对法则,就可以轻松分析对联的工宽情况,或写作出合格的对联来。例如:
  有客临舟怀帝子;
  何人下榻学陈公。〔滕王阁 刘宗辉 〕
  ↓↓↓↓↓↓↓
  死人活器活人-
  字物字物字名-
  宽工宽工宽工工
  按:“有”是静态的死字,故可以“何”相对;“帝子”对“陈公”是人名对人名的工对,内部还有更工的成分:“子”对“公”是尊称对尊称的工对。余可类推。
  盛唐诗酒无双士,
  清莲文菀第一家。
  ↓↓↓↓↓↓↓
  死实文实死数实
  字字学字字目字
  宽宽工宽宽工宽
  按:“无”是静态的死字,“第”也是静态死字,故可对。有的语法书认为“第”是名词,有的语法学认为是助词,这种辨析在字类里完全是多余的。
  最后谈一谈死对死法则的补充。
  “死对死”的外涵极宽,仅仅在字义“不表人和事物”且为“静态”这两点上有类义关系,其对称美程度是相当低的,若果不加限制滥用“死对死”,容易出现对称美相当薄弱的作品,例如这样的联句:
  且听你我和他
  齐念之夫者也
  ↓↓↓↓↓↓
  死活死死死死
  “你我和他”与“之夫者也”都是死字,应当“合格”,但其对称美实在低得可怜。由于古人总是力求工宽相结合,这种对称美不强的字眼往往只出现在一两个字上〔可参见附录一〕,自然避免了对称美太弱的作品了。
  为了加强死对死的对称美程度,我们可以改造对应死字的词类的定义,新创字类工对小类作为补充,如:性状门、程度范围门、度量门、指代门、关联门、语助门、方位门,等等。它们同样只看字义,不考察语法功能;不是对偶的必要条件,只用于工对,与宽对无关。

三羊总论:
对仗工具书中的【对类】或【门类】,是【事物】的类聚,不是【词义】的类聚。所以,既不是【实字、活字、死字】的下位类义,也不是【名词、动词、形词】的下位类义。例如,王力《汉语诗律学》中的【人事门】列举的(功名恩怨愁闲才情歌舞妆吟笑谈宴游羞妒言论志道思感荣宠爱憎语辞力势醉梦气怀意事心性灵德品行)44个字,他们就是【人事】的类聚,而不是【或名词、或动词、或形词】的类聚。同理,【连绵门】、【叠字门】、【通用门】、【巧对门】等,是如此这样。【双声门】、【叠韵门】、【玻璃门】(假设需要分门别类的话),依旧如同这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3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20:23 | 只看该作者
  〔二〕虚实死活的互变
  虚实死活可以互变。常轨字类是很容易辨识的。因字义的变化而产生互变,识别稍微难一点。可以有两种方法辨识:
  第一、仍然不考虑语法,只观察变化后的字义与定义对照,也应当容易辨识。例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根据诗意,“晓镜”并非“早晨的镜子”,而是“早晨照镜”,“镜”是实字变“活字”。
  又如:“绣缎报之青玉案;明珠系在红罗襦。”“绣”本为“活字”,在此句里并非直接描写“刺绣”动作,而是说明“缎”的性质,活变死了,故可与死字“明”相对。余可类推。

三羊总论:
吴勉学的《对类考注》“通用门”(卷十九):“寒风”的标注是【活·活】,“生寒”的标注是【活·死】。相同的字符,与不相同的字符结合,就有不同的标注,你能说成是【仍然不考虑语法】吗?针对众多的两字组合格式,依照语法观念来看,有“主谓关系”、有“并列关系”、又有“动宾关系”、还有“偏正关系”,古人没有语法理论,并不等于没有语法观念!
镜,【名、动】或【实、活】两义。无须用【实字】变【活字】的弯道。
绣,【动、形】或【活、死】两义。无须用【活字】变【死字】的弯道。

  第二、我们可以借鉴最粗疏的语法结构常识辨识虚实死活的互变:
  1、实字和活字一旦充当修饰语〔修饰语包括“定语、状语、补语”;定语与状都是死字,故用不着精细区分〕,就变成死字了。上例里“绣缎”里的“绣”字就是这样。又如: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天地”本为实字,这里作“外”的修饰语,变成了死字,故可与死字“有无”相对;请注意,“有无”是静态虚字,是死字而不是活字。
  2、虚字一旦充当主语或宾语,就变成实字了。例如:
劲草励冰霜
登临馀感慨〔环翠楼 冯玉祥〕
按:“感慨”本为活字,此处作“馀”的宾语,变实字,故可与实字“冰霜”相对。
  3、实字和死字一旦充当常轨谓语〔按:非常轨的主谓谓语和名词性谓语不在此例〕,就变成活字了。
艳福晚年多,人成佳偶;
春光先日到,天结良缘。
  按:“多”是死字充当谓语,变活字,故可对活字“到”。
  又按:语法分析法对古典字类对称法的借鉴作用仅在此处,其它方面就有百害而无一利了。

三羊总论:
王力理论“凡作某语的,就是某词性”,【凡作某语的】包含着或涉及到“词、词组”。你的【2】和【3】是效颦王力,你的【1】篡改王力。另外,【“天地”本为实字】或【“感慨”本为活字】的说法,根本没有古人的依据!【动词+动词】,并非必定【动词】。例如:教+学,是【名词】。【名词+名词】的词组,并非必定【名词】。例如:马+虎,是【形词】;牺+牲,即是【名词】又是【动词】。【**一旦充当**,就变成**了】的说法,即是以偏盖面,又是逻辑错误。因为,实字作主语,你不能解读为【实字一旦充当主语,就变成实字了】;同理,活字谓语,你也不能解读为【活字一旦充当谓语,就变成活字了】。【词类】,是词汇术语;【词性】,是语法术语。【词类】界说的,是词典里的【词】。【词性】界说的,是句子里充当语法成分的【词】和【词组】,以及【语素】和【句子】。王力【名词性】所指的,不是词典里的某【词类】,而是句子里充当主(宾)语的【词】和【词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词……”等词类;【词组】包括:“主谓、动宾、偏正、并列”等词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4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20:24 | 只看该作者
  〔三〕虚实死活的超越  
  任何理论都是有漏的。许多古今优秀的偶句里,个别字眼超越了虚实死活,却仍然保持了鲜活的对称美。主要有两种情况:
  1、符合传统对仗辞格的偶句。如:借对,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联绵字,叠字,趣联巧对〔回文对、嵌名对、无情对……〕。它们可能局部甚至全部超越虚实死活法度。
  2、有明显的相同上位义项者可对,可不考虑虚实死活。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里,“无”和“不”都是死字,故可对;“边”为实字,“尽”为虚活字,本不可对,但“边”有“边际尽头”之意,“尽”也有“尽头”之意,故可对。《声律启蒙》的范例“山不断,水无涯”也有类似情况。
  又如“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不”和“无”是死对死,这里的“墨”是“用墨画画”的意思,是活字,“弦”是实字,似乎是失对,但对称美往往建立在“直觉联想”之上,粗粗一看,“墨”和“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文房四宝,故为工对。当然,解释为“借对”也不算错,所谓借对也不过是“直觉联想”的一种说辞而已。
  字类的本质特征是“类义关系”,而“有明显相似的相同义项”的字就是类义字,这才是对偶最基本的大法。

三羊总论:
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为何【边、尽】不都是【动词】。
在【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中,为何【墨、弦】不都是【名词】。
另外,【“墨”和“弦”】是文房四宝,大概笔误,少说为佳!

  〔五〕对称与对称破缺的巧妙结合
  前面提到,意义相距太远的死对死的对称美很淡薄,在工宽相结合的作品里,已经可以视为“对称与不对称的巧妙结合”的一种特例了。
  古代优秀偶句作品里,经常见到大部分字词属对工稳,而极个别字完全失对的作品,最典型的例子是李商隐《无题诗》里的名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实〕,心有灵犀一点通〔活〕”类似的作品相当多,得到诗人的青睐,如阮元的名联“下笔千言〔实〕,出门一笑〔活〕”,“黄鹤一去〔活〕不复返,白云千载〔实〕空悠悠。”〔崔颢《黄鹤楼》〕,“为我一挥〔活〕手,如听万壑〔实〕松。”〔李白《听蜀僧浚弹琴》〕“浮云一别〔活〕后,流水十年〔实〕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寒枝一綻〔活〕已春色,輕萼數點〔实〕亦幽香”〔張居正《詠江濱梅得陽字》〕,“一身〔实〕去國六千里,萬死〔活〕投荒十二年”〔柳子厚《別舎弟宗一》〕……
  它们好比是美神的残臂,不但不会损害对称美,反而呈现出巧妙的“残缺美”。它们就是“对称与不对称的巧妙组合”的典型范例。
  《缥缃对类》也有这样的范例:
  天风塔六面七层〔死〕供养十方三宝,
  地理图万邦一统〔活〕包含四海九州。
  蝉以翼鸣不啻若自其口出〔活〕,
  龙从角听无乃不足于耳欤〔死〕。
  类似的失对例子在《缥缃对类》里还有很多〔请参见附件二〕,它们是作为范例出现的,可见古人并不以之为病,反而是一种“残缺美”的范例。

三羊总论:
在【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翼、通】为何不是同为【动词】。
在【下笔千言,……,出门一笑,……】中,【言、笑】为何不是同为【动词】。
在【寒枝一綻已春色,輕萼數點亦幽香】中,【綻、點】为何不是同为【动词】。
“黄鹤一去〔活〕不复返,白云千载〔实〕空悠悠”和“为我一挥〔活〕手,如听万壑〔实〕松”,本身不对仗,为何当作对仗句来论证?其道理何在?
【天风塔六面七层〔死〕供养十方三宝,地理图万邦一统〔活〕包含四海九州】中的:【……层〔死〕,……统〔活〕】,其道理大致与【……读书(动词)声;……天下(名词)事】。【蝉以翼鸣不啻若自其口出〔活〕,龙从角听无乃不足于耳欤〔死〕】,可能有误!误在重【不】!

  〔六〕古法与今法优劣的比较
  今法只能形成宽对,与形成工对的字类小类无可比性;只能与古法中形成宽对的“虚实死活”相比较。
  今法较之古法有明显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五方面:
  第一、“词性一致”法必不可少的“语法单元的级别”的危害性。
  今法要满足“词性一致”,必须严格区分“语素、词和词组”,这三级语法单元是不能相对的。而古代对类法里,只要字数相同,字义相类,管它什么语法级别,通通是可对的。
  谁对谁错呢?只能让事实说话:
  以“四壁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为例,在语法学里“九江”是合成词,“九”和“江”是语素,“万壑”是词组,“万”和“壑”是词,二者是不能相对的。在字类对称法里,“九”对“万”是数目字相对,“江”对“壑”是地理门互对。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如:“白花山”〔地名,合成词〕对“黄叶地”〔词组〕,“风景”〔合成词〕对“云山”〔词组〕,“红杏”〔词组〕对“白果”〔合成词〕,“南园”〔地名,合成词〕对“东壁”〔词组〕,“柳叶”〔词组〕对“梅花”〔合成词〕,“碧鸡”〔词组〕对“白鹤”〔合成词〕……
  语法分析法的这一弊病,除了制造麻烦和紊乱、妨碍写作之外,还把大量合格的偶句排斥在外,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羊总论:
谁的规定“语素、词和词组”,这三级语法单元是不能相对的?!【语素、词、词组】进入句子后,都有【词性】!【词性】,是“词的语法性质”的简称。语法性质,也即语法功能的统称。“语法性质指的什么?跟语法功能是不是一个意思?”,“语法性质的说法比较好懂,不过含义不太明确。精确的说法是语法功能或分布”(见朱德熙《语法答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20:2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宽对法则的多寡
  古代宽对只要满足字类大类相同〔即“实对实、活对活、死对死”〕,再无任何其它要求。  
  现代宽对必须满足两个大条件:一是词性一致,含名对名、动对动、形队形、数对数、量对量、代对代、副对副、介对介、连对连、助对助、叹对叹,以及王力先生几乎不作解释的“词性不一致”的特例“介对动”、“连对介”之类;二是“语法结构一致”。
  换言之,语法分析法如此复杂繁琐困难的一大堆法则,对类法只要“实对实、活对活、死对死”就轻轻松松搞定。孰优孰劣还要说吗?

三羊总论:
【古代宽对只要满足字类大类相同,即“实对实、活对活、死对死”,再无任何其它要求】。如此说法,与事实不符。先不说形容词【高大】,不能与介词【因为、除非】对仗!即便是【同实、同死、同活】,也难说一定可对。例如:
【活·活】==动+动:“弹唱,歌舞”与“超出,放开”,等等等等。
【活·实】==动+名:“凿井,耕田”与“行云,流水”,等等等等。
【实·实】==名+名:“云霞,山川”与“山雨,烟雨”,等等等等。

  第三、分类方法的难易
  是不是现代词类分类方法比古代虚实死活分类更容易呢?恰恰相反。
  现代词类的分类标准,以语法功能为主,兼顾意义〔即“类义〕,二者矛盾时,舍弃意义。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标志,兼类现象严重,加上双重标准相互矛盾,分析语法功能时还要分析语法结构,词类类别又多达十一类,加上很多词的词性,众多的语法家们意见并不统一,所以正确地区分词性是相当困难的。从现状来看,一般作者中,受过系统古汉语语法教育的人少之又少,想要正确辨析数目庞大的古汉语字词的词性,说它难于上青天,一点也不夸张〔本人一不小心就弄错〕。近几年来,各大对联论坛,为某一字一词的词性而辩论的帖子满天飞,吵得一塌糊涂,甚至闹到唇枪舌剑、面红耳赤、侮辱谩骂的地步,就是明证。
  字类的分类根本不看语法功能,纯粹只看意义。字类的区分是十分简单的。
  特别是虚实死活三大类别“名物字”“动态非名物字”和“静态非名物字”的区分,连小学生都能轻而易举地胜任。唯有虚实死活的互变稍微难一点,也绝不会比语法学词类的活用更困难。
  至于字类小类的区分,这是今法古法都要面对的相同任务。今法不但没有任何优势,而且根据古代纯意义分类的方法来识别小类,远比用语法分析法来识别小类,容易得多,说有天壤之别也一点也不过为。
  从分类的标准来看,古法简单至极,今法难于上青天。孰优孰劣不是明摆的吗?上述差异,还不是语法分析法最大的危害性。

三羊总论:古人【虚实死活的互变】,难道不是语法的【词类活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20:25 | 只看该作者
第四、上述差异,还不是语法分析法最大的危害性,还有更大的危害性存在。 
  古代虚实死活和现代十一类词类都是判别宽对的,二者应当有大致的对应关系,它们是:
  实字大致对应名词〔以及相对应的语素和词组,下同〕;
  活字大致对应动态动词;
  死字大致对应静态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方位名词十二类。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在工宽相结合的前提下,古法的所有死字都是无条件可对的。这就意味着上述十二类词类完全可以无条件互对,当然不排除自对。
  如果这一点可以得到证明的话,这十二类词性辨析岂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纯粹多余吗?坚持词性一致,岂不是把很多本来允许互对的合格对联排斥在外了吗?岂不是犯了更严重的“以偏概全”的毛病吗?
  这一点是可以得到雄辩的证明的。
  《缥缃对类》一书,归纳字类时,每一个字的实、活、死都作了标注的。这十二类词对应的汉字通通标注为死字。根本无须举例,这是简单的逻辑就可以证明的:
  所有汉字无非是实字、活字和死字三大类,名物字是实字,动态动词是活字,实字和活字之外的汉字,不是死字又是什么?
  更有力的证明是,《缥缃对类》的书末有少部分成联,这十二类死字互对的范例并不少见,我择要整理了一部分,请参看“附件一”。
  由此可以证明:把语法分析法的“词性一致”引入对偶法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羊总论:
《缥缃对类》一书,没有【实、活、死】的标注。作标注是《对类考注》。《对类考注》里并没有【静态动词】的分类或说法!【虚字·死】包括(今人词类的说法):形容词、数词、代词、助动词、副词、介词、助辞;【半虚字·死】包括:方位词、量词、气候词。【牧马人】与【读天书】,今人解释:【牧马|人】,是定中关系;【读|天书】,是主谓关系。同时还可进一步分析:【牧马】,是主谓关系;【天书】,是定中关系。古人字类的标注都是【活·实·实】,但是不能解读三字组合的内部关系。

  第五、语法分析法中的“结构一致”,根本不是对偶修辞的必要条件。
  纵观古代的对偶专著以及所有诗话,从来没有谁讨论过对偶句的语法结构;古人对对子,从来都只考虑“字类”相同,从来不考虑什么语法结构一致。
  从大量古代名联的语法结构分析来看,语法结构完全相同的对联比例很小,本人对唐诗三百首261联对偶句的结构异同进行了分析,语法结构完全相同者仅占四分之一,结构不同者占四分之三,它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结构差异〔注5〕。
  甚至还有语法结构迥异的工对存在。例如:
  山〔主〕不〔状〕断〔谓〕,
  水〔主〕无〔谓〕涯〔宾〕。
  这副对联结构根本不同,却是工对:“山、水”是地理对,“不、无”都表“否定”,但角度不同,也很工;“断”和“涯”都有“边界尽头”之义,故为工对〔可参阅“虚实死活的超越”〕。
  尘埃一别杨朱路,
  风月三年宋玉墙。〔彦谦《离鸾》〕
  这是两个有缺省的句子,根本谈不上“结构一致”。
  出句语法关系还可大致分析:“余与卿”〔主语〕尘埃〔名词状语〕一〔副词状语〕别〔动词谓语〕杨朱路〔补语〕〔按:主语缺省。“别”是不及物动词,“杨朱路”是处所补语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我和你象尘埃一样分别于歧路上。对句缺省跳脱过多,加上用典,语法结构无法分析,大意是:三年来我经历了许多类似于宋玉被登墙的美女窥视一样的风月韵事。
  它们的结构差异如此之大,可工对比例相当大:“尘埃、风月”同义连用字相对,“一、三”是数目字对,“杨朱、宋玉”是人名对,“路、墙”是宫室类。唯有活字“别”与实字“年”失对,这是对称与对称破缺巧妙结合的典型。
  类似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
  由此可见,无论是工对还是宽对,结构一致都不是必要条件。
  有人也许会纳闷,既然词性和语法结构分析完全多余,为什么古代偶句里“词性一致”和“结构一致”的吻合率却相当高呢?
  道理很简单,古代字类与现代词类具有程度较大的“交集”。字类根据“类义关系”分类,词类分类虽然以语法功能为主,同时也兼顾了类义关系,实际状况中兼顾的比率相当大,加之字类小类与词类的交集更大一些。这样一来,只要相对应的汉字字类一致了,词性一致的几率必定比较大;字类相对了,语法结构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几率自然也比较大,例如“上死下实”的字组多半是定中关系,“上活下实”大都是动宾关系,“上实下活”大都是主谓关系,余可类推。此外,字音的对称中的节奏对称法则,对于结构的相同或相似也有辅助作用,见后文。换言之,词性和结构相同比率大,不过是字类对称法的的连带效用而已。

三羊总论:
在【山不断,水无涯】中,【断,涯】都是动词或活字!
在【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中,【尘埃|一别】是主谓词组,作【杨朱路】的定语;【风月|三年】是主谓词组,作【宋玉墙】的定语。【三年】数量词,作【风月】的谓语,用所谓【虚实死活】的字类,是难以解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0-7 20:26 | 只看该作者
  〔六〕结论
  综上所述,古代字类对偶法则,简单易行,可以轻轻松松掌握,而且能完备地满足对偶创作的需要。烦琐复杂的现代语法分析法,除了一点点最粗疏的词组结构常识对虚实死活的互变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之外,其余语法功能的分析完全是多余,只会制造麻烦,妨碍写作,且有以偏概全的弊病。
  显而易见,只有从语法分析法里解放出来,彻底摒弃“两个一致”的对偶法则,重新研制更简洁合理的古法,偶句写作包括对联创作才可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

三羊总论:
    在“对偶不属于语法范畴,而是一种修辞格。语法管语言通不通,修辞管语言好不好。任何修辞格的运用,句子通顺是前提,当然要遵守语法规则。但修辞格本身的规则是为了把语言写得更好,与语法规则没有必然联系,可以借用,也可以无关。如象征、回文等修辞格就与语法毫不相干”这一小节里,【任何修辞格的运用,句子通顺是前提,当然要遵守语法规则】的说法,在本小节内,既与前言矛盾,又与后语矛盾。
    对偶,是修辞格;对偶,是在语法大前提之上的修辞格。脱离大前提,就是无【根】之树木,无【本】之枝节。脱离大前提,就是脱离了根本。脱离了根本,就根本不能全面解释对偶。其实,你的整篇文章,虽然极力反对语法,但是在解读是否对仗的关键问题时,根本离不开语法!因为,在解释是否对仗时,语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华山一条道!
    从【在线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类表》来看,【名动形数量代】的划分标准,并没涉及【语法功能】,依旧是用【词汇意义】来定义的。从实词与虚词的两大分类来看,也是【词汇意义】,【语法功能】也没有介入其中。副词,因为词汇意义的空灵而归人虚词,不因能够充当状语补语而归入实词。但是,虚词(副连介助叹)的划分,从定义来看,的确是语法功能的分类。从《缥缃对类》或《对类考注》分别使用“副连介助叹”的实例来看,说没有分类,是难以说的过去的。古人的【助词】,明显就是语法功能的定义,而不是词汇意义的定义。“副连介叹”,古人虽无名称,也决然不是词汇意义的分类。由此可以证明,古人的字类,与今人的词类,也是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的两个标准,决然不只词汇意义一个标准。
    【词类】的同异,与是否【工对】的有关,与是否【可对】无关;【词性】的同异,与是否【可对】的有关,与是否【工对】无关。【词性】来源于语法六大成分的四大类聚,“主宾·谓·定·状补”,分别叫做:【名词性】、【动词性】、【形词性】、【副词性】。“词性一致”与“结构一致”,实际是一个事情的两种说法。依照偏正词组来说,【词性】,可以单指“偏”或“正”;【结构】,要指“偏”和“正”。可以所谓“结构一致”,也即是语法成分的【“结”合字数】和【“构”成序数】的一致。
    语法结构,又分为大结构和小结构。上位层次的结构,是大结构;下位或再下位层次的结构是小结构。语法结构(或,词性)的一致,拘“大结”不拘“小结”。例如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书·声】和【天下·事】是大结构,大结构相同,同为【偏正】。【读书】和【天下】是“偏”部的小结构。小结构不同:前为【动宾】,后是【偏正】。同理:开封三贤寺联:
一览极苍茫,旧苑高台同万古;
两间容啸傲,青天明月此三人。
主语成分内部小结构:【一览】,是状心结构;【两间】,是定心结构。
宾语成分内部小结构:【苍茫】,是连绵结构;【啸傲】,是并列结构。

============================

王力《汉语诗律学》摘抄:
1
句子形式包孕着三字的副词性谓语形式。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
第三字插入形容性的名词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3
第四字插入副词性的补语。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
4
第一字插入形容性的动词。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主题
53

186

帖子

1

精华

982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41852
经验
98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9-22
8
发表于 2015-10-7 22:12 | 只看该作者
“对称性自发破缺”
-----不合掌即可保证上下联不是镜面影像。故这点自然存在,不用顾忌也不用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主题
15

1481

帖子

1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23757
经验
339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4
9
发表于 2015-10-9 0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丑时 于 2015-10-9 08:28 编辑
霜剑 发表于 2015-10-7 22:12
“对称性自发破缺”
-----不合掌即可保证上下联不是镜面影像。故这点自然存在,不用顾忌也不用追求。

 问题是:联界人士于“对称性自发破缺”太顾忌了,太想压制了,所以,不正常。
  拼命地接近对称的上限,从老祖宗传到我们,陷入了集体偏执。这也是群体在合掌边缘挣扎的原因。对称的下限是什么呢?在上限与下限之间,自然选择,以保证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为重心,才是正确的姿态。

  所以,应该这样说:相比之下,对称性是自然存在的,不用顾忌也不用过于追求。重点要追求的,是破缺。
  一个画家画一张脸,显然,他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保证对称性上。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就说明还处在艺术创作的低级阶段。
  对联艺术,就还处在这样的低级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0 08: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5-10-10 08:49 编辑

丑时 发表于 2015-10-9 08:11
 问题是:联界人士于“对称性自发破缺”太顾忌了,太想压制了,所以,不正常。
  拼命地接近对称的上限,从老祖宗传到我们,陷入了集体偏执。这也是群体在合掌边缘挣扎的原因。对称的下限是什么呢?在上限与下限之间,自然选择,以保证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为重心,才是正确的姿态。

  所以,应该这样说:相比之下,对称性是自然存在的,不用顾忌也不用过于追求。重点要追求的,是破缺。
  一个画家画一张脸,显然,他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保证对称性上。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就说明还处在艺术创作的低级阶段。
  对联艺术,就还处在这样的低级阶段。

丑时不要盛气凌人,你知道对称的【上限】和【下限】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11
发表于 2015-10-12 14: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5-10-12 14:59 编辑
第二、我们可以借鉴最粗疏的语法结构常识辨识虚实死活的互变:
  1、实字和活字一旦充当修饰语〔修饰语包括“定语、状语、补语”;定语与状都是死字,故用不着精细区分〕,就变成死字了。上例里“绣缎”里的“绣”字就是这样。又如: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天地”本为实字,这里作“外”的修饰语,变成了死字,故可与死字“有无”相对;请注意,“有无”是静态虚字,是死字而不是活字。
  2、虚字一旦充当主语或宾语,就变成实字了。例如:
劲草励冰霜
登临馀感慨〔环翠楼 冯玉祥〕
按:“感慨”本为活字,此处作“馀”的宾语,变实字,故可与实字“冰霜”相对。
  3、实字和死字一旦充当常轨谓语〔按:非常轨的主谓谓语和名词性谓语不在此例〕,就变成活字了。
艳福晚年多,人成佳偶;
春光先日到,天结良缘。
  按:“多”是死字充当谓语,变活字,故可对活字“到”。
  又按:语法分析法对古典字类对称法的借鉴作用仅在此处,其它方面就有百害而无一利了。

脸皮真厚,一边大量使用语法的东西,一边否定语法。
请问哪个大仙哪部修辞大典里有如何区分主语谓语宾语。。。的条款?哪部修辞大典里有关于词组主体和修饰体的说法?一些死要面子不要脸的人就是这么无赖无耻。那什么小类都是同一种词性里面的词,是包含在词性相同之中更对仗的一小部分而已。

你判断对仗不用语法用什么?请那些胡说八道的大仙把所有与修辞有关的大仙和典籍都搬出来,你参照的是哪一点哪一条?不要自己臆想信口开河说是什么修辞,另外,哪个大仙愿意和我斗修辞的,我也奉陪。看到底谁懂修辞。
用利牙冷血 扫光残次
循物竞天择 留下优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12
发表于 2015-10-12 15:04 | 只看该作者

    语法和修辞都是初中同步学过的东西,能唬得住谁呢?只有一帮半路子出家的所谓大师对语法修辞啥都不懂懵懵懂懂才会抱着孙某人的无赖无耻的理论当做护面子的稻草。

修辞立压根就没有告诉你如何判断主语谓语和词性的东西。静态的词的分类属于语法,动态的句子中的词性活用也属于语法,你要判断对仗不对仗,一定逃不过语法的范畴,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但你要判定对偶不对偶一定得用语法。常见的简单的语法内容,会说汉语的都知道一些,所以不那么懂语法的方家们也能写出对仗的对联,稍微复杂的不懂语法的就是胡搞胡搞,所以那些所谓的方家们时不时失对,模仿古联也时不时搞歪,甚至经常连句子都不通。
用利牙冷血 扫光残次
循物竞天择 留下优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13
发表于 2015-10-12 15: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漠野孤狼 于 2015-10-12 15:17 编辑
第一、仍然不考虑语法,只观察变化后的字义与定义对照,也应当容易辨识。例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根据诗意,“晓镜”并非“早晨的镜子”,而是“早晨照镜”,“镜”是实字变“活字”。
  又如:“绣缎报之青玉案;明珠系在红罗襦。”“绣”本为“活字”,在此句里并非直接描写“刺绣”动作,而是说明“缎”的性质,活变死了,故可与死字“明”相对。余可类推。

明明只有一个镜字,你怎么知道是早晨照镜子的?石头里蹦出来的? 你怎么就不说早是早晨照的意思?那后面镜镜子还不就是名词了?为啥镜字就是词类活用了?余下类推,明明用了语法却否定,请你把修辞大典搬出来,用相关条款对照来说事,看你找得到一条相关的条款不?语法里面词性活用信手拈来,随便找得到,看你用所谓修辞的手法如何憋得出来!如此无赖之极遮丑“理论”实在是恶心至极。也可以看出当今的所谓“文人”有多无耻了。

修辞的东西,就这些人来说,是肯定远远比不上我的。
用利牙冷血 扫光残次
循物竞天择 留下优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主题
68

3226

帖子

1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贵宾

砖头批发商

Rank: 4Rank: 4

UID
15993
经验
59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0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12
14
发表于 2015-10-12 15:23 | 只看该作者
就挑了顺便拉下来随便看到的两小部分批判下,垃圾文章懒得看完。

孙不是完全不懂,从以前他在关键地方躲闪遮掩的表现看得出来,他是能懂一些的,现在是死要面子,用了语法又极力模糊语法粉饰他的垃圾理论,只是,那混淆得了吗?其他人倒是真的狗屁不通。
用利牙冷血 扫光残次
循物竞天择 留下优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15: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5-10-12 15:51 编辑

1、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线新华字典》的解释:边, biān【动】。

2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不墨】的用法,如同【不才】。
青山无墨千秋画;绿水不弦万古琴。将【不、无】换位,诗意不变。
3、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线新华字典》的解释:翼 yì 【动】。

4、
【下笔千言,……,出门一笑,……】
《在线新华字典》的解释:言 yán 【动】。

5、
【寒枝一綻已春色,輕萼數點亦幽香】
《在线新华字典》的解释:点 diǎn 【动】。

6、
【山不断,水无涯】
《在线新华字典》的解释:涯 yá 【动】
限制,约束。
约少不自涯,早爱虫鸟,逐食推迁,未谐夙愿。——沈约《答沈麟士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15:59 | 只看该作者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5-10-12 14:57
脸皮真厚,一边大量使用语法的东西,一边否定语法。
请问哪个大仙哪部修辞大典里有如何区分主语谓语宾语 ...

习对发蒙格式
凡入小学,教之识字,便教读得分明。每字各有四声,惟有潇□文豪尤□□七韵,切之至第三声止,无第四声,余皆有之。第一声是平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皆是仄,故以平上去入别之。平字用仄字对,仄字用平字对,平仄不失。又以虚实死活字教之。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字之无形体者谓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死,谓其自然而然者,如高下洪纤之类是也。活,谓其使然而然者,如飞潜变化之类是也。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半虚半实者亦然。最是死字不可对以活字,活字不可对以死字。此而不审,则文理谬矣。又有借用同音字,谓如澄清之清与青字近音,洪大之洪与红字近音,采色门借清洪字对黑白等字;又如增益之益与一字同音,参请之参与三字同音,复载之载与再字同音,数目门借益参载字对十百千万等字;又如爵禄之爵与雀字同音,公侯之侯与猴字同音,禽兽门借雀猴字对鸟兽虫鱼;谓之借对。例又有引用周易卦名,毛诗篇名,虽不苦拘虚实,然不若亲切者为好。若夫以实字作虚字使,以死字作活字用,是作家有此活法。初学者未易语此。今以虚实死活字分门析类,辑为对属,以便初学简阅云。
==============
脸皮真厚,厚颜无耻!
孙逐明没有读懂古人的对仗理论名著《习对发蒙格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1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5-10-12 16:07 编辑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5-10-12 15:14
明明只有一个镜字,你怎么知道是早晨照镜子的?石头里蹦出来的? 你怎么就不说早是早晨照的意思?那后面 ...

〔二〕虚实死活的互变
  虚实死活可以互变。常轨字类是很容易辨识的。因字义的变化而产生互变,识别稍微难一点。可以有两种方法辨识:
  第一、仍然不考虑语法,只观察变化后的字义与定义对照,也应当容易辨识。例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根据诗意,“晓镜”并非“早晨的镜子”,而是“早晨照镜”,“”是实字变“活字”。
  又如:“绣缎报之青玉案;明珠系在红罗襦。”“”本为“活字”,在此句里并非直接描写“刺绣”动作,而是说明“缎”的性质,活变死了,故可与死字“明”相对。余可类推。
===============================

三羊总论: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在线新华字典》的解释,镜 jìng 【动】:
照〖mirror〗
镜于水,见面之容。——《墨子》

【绣缎报之青玉案;明珠系在红罗襦】
《在线新华字典》的解释,绣 xiù 【形】
绘饰华美的〖richandbrightcolor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16: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5-10-12 16:12 编辑
漠野孤狼 发表于 2015-10-12 15:23
就挑了顺便拉下来随便看到的两小部分批判下,垃圾文章懒得看完。

孙不是完全不懂,从以前他在关键地方躲闪遮掩的表现看得出来,他是能懂一些的,现在是死要面子,用了语法又极力模糊语法粉饰他的垃圾理论,只是,那混淆得了吗?其他人倒是真的狗屁不通。
他可是20多年的语法老师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主题
15

1481

帖子

1

精华

2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23757
经验
339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19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4
19
发表于 2015-10-13 12: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钢棒和三羊两个活宝:)大家都已经知道你们是对联理论界的“奇葩”了;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主题
157

2387

帖子

2

精华

3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503
经验
470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7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8-19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08:27 | 只看该作者
丑时 发表于 2015-10-13 12:00
呵呵,钢棒和三羊两个活宝:)大家都已经知道你们是对联理论界的“奇葩”了

丑时的厉害!厉害的要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6 21:25 , Processed in 0.1235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