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3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楹联基础知识问答50题【峨山县楹联学会:冯治平】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7 1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楹联基础知识问答50
峨山县楹联学会冯治平
1、《联律通则》是什么时候颁布的?有何意义?
答:《联律通则》由中国楹联学会于2008年10月1日颁布施行。它是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形式方面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2、《联律通则》包含那些主要内容?
答:《联律通则》包含四章、十四条内容。其中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至第六条。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至第十条。第三章《词性对的从宽范围》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四章《其它》第十三条、第十四条。
3、第一副楹联是谁撰的?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答:第一副楹联是五代蜀国孟昶(chang)撰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对联萌芽于先秦两汉,成长于六朝,成型于唐代。桃符是对联的最初的外在形式。
4、为什么楹联又叫对联或对子?
答:房屋厅堂前面的柱子,称为楹柱,挂在或贴在楹柱上的对联称为楹联。“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
5、对联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是一组字数相等,平仄对称,上下联相互作用,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对偶句。
6、“六条基本规则”中的第一条:“字句对等”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比如《笃慕梦园·花鼓峨山》全国征联获奖作品,一等奖第一名罗中寿的长联(以下简称“罗中寿联”):
绿江调水彩,染秀岭青杉,皴竹海碧涛,老龙洞古,大西山美,云雾绕茶庄,天子抱温泉,画里春风追远梦;
金嗓放民歌,颂先人笃慕,唱彝家乡俗,花鼓舞狂,火把节欢,嶍峨添魅力,联文飞妙韵,滇中胜此境耀明珠。
此联,上联有8分句,39字,下联同样是8分句,39字,并且每个分句对应的语句的字数也相等。这就是上下联字句对等的含义。
7、“词性对品”的含义是什么?举例。
答: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即上下联对应的词或词组,词性要相同而成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或者是按传统的对仗种类,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半虚半实,对半虚半实。照旧以罗中寿联为例。上联第一分句:绿江调水彩,“绿江”是名词,“调”是动词,“水彩”是名词。下联第一分句:金嗓放民歌。“金嗓”是名词,“放”是动词,“民歌”是名词。它们的词性相同就对上了。再看最后一个分句:“画里”、“滇中”同是偏正词组,“春风”“胜境”也同是偏正词组,“耀”和“追”同是动词,“远”和“明”同是形容词,“梦”和“珠”同是名词,它们都对上了。其它分句的词和词组性质都是同类的,都对上了。
8、“结构对应”的含义又是什么?举例。
答:结构对应,要求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照旧以罗中寿联为例。上联的第一句“绿江调水彩”是主谓宾结构,第二句“染秀岭青杉”是谓宾结构,第三句“皴竹海碧涛”是谓宾结构,第四句“老龙洞古”是主语定语结构。第五句“云雾绕茶庄”是主谓宾结构。第六句“天子抱温泉”是主谓宾结构。第七句“画里春风追远梦”是状语,主、谓、宾结构。下联的八个分句,句式结构与上联完全相同。这就是“结构对应”。
9、什么叫“节律对拍”?
答:节律又称节奏,音步,即有规律的重复,二字为节,可以称“声律节奏。不以二字为节,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称为“语意节奏”。
  举例春联:
  和气满门生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若按语音节奏(二字为节)分,上联节奏点在“气”“门”“百”三字,“福”字单独为节。为二二二一节奏,下联同样是二二二一节奏,也可以叫四三节奏。若按语意来划分,则为二二一二节奏。上联“生”字,下联“值”字单独为一个节奏点。
    再举春联为例:
迎百福国逢大治;纳千祥民乐小乐。应该以语意定节奏点。上下联都是三五七字为节奏点,可称为三四节奏,细分为一二二二节奏。
10、什么叫平仄对立?
答:这一基本规则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一句之内的若干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而上下联对应的节奏点上要平仄相反。二是多句联的各分句之句脚(各分句的尾字)要平仄交替。如果句脚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即所谓的“马蹄格”,是一种较好的格式,但它不是唯一的格式。例如,朱氏规则也是主要的格式之一,其特征是上联各句之句脚,除尾句收于仄声外,其余的都是平声。坚持“每句句脚之平仄形成音部替换”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共识的。三是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
   举例,照旧以罗中寿联为例。它句内节奏点上字的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位置上字的平仄相反。它上联分句的句脚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符合马蹄格。上下联尾字为上仄下平。
11、“形对意联”的含义是什么?举例。
答:形对意联,是指上下联之间形式上相对仗,意义上相关联。这种对举包括对应字词的类别一致及平仄对应。其次在语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
举例,照旧用罗中寿联。我们把它上下联节奏点上字的平仄都标出来,可以看出句内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平仄相反(相对)相应位置上字、词的属性相同,节奏相同。上联写峨山风物,下联写峨山民俗,同为歌颂峨山这一主题服务。这就是“形对意联”。
12、什么叫传统对格?
答:《联律通则》中所列举的传统属对格式,主要是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偕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传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相对于基本规则而言,传统对格则是属于更为高级、繁杂的范畴。在懂得了基本规则之后,又懂得了传统对格,楹联创作,赏析就可以进入妙境。
13、什么叫叠语对?举例。
答:“叠语”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句际间(包括单句联、上下联,以及多句联分句之间)重复使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应用较多的是在句内自对中,含重字自对的情况均为叠语对。使用叠语修辞法,把重要的词语及所表达的事物观念一再反复出现,可以取得表达和呼应的效果,更有一唱三叹的效果,富有联语的节奏美。
举例:大美新平全国征联胡扬飞获优秀奖联:《神灵月亮》:
    暗香浮动,神灵谷里神灵现;
花气袭来,月亮湖中月亮圆。
14、什么叫“嵌字对”?
答:嵌字就是将人名、地名、干支、事物等,分别嵌在上下联的某个位置,进而构成一个新词,使之产生新的语义或兴趣。嵌字格式繁多,主要有鹤顶格(分别嵌在上下联的第一个字),燕颔格(分别嵌在上下联的第二个字),鸢肩格(分别嵌在上下联的第三个字)等等。举例拙作2011年5月1日玉溪市老年大学一楼展厅观看江川周保明先生的个人书法展,即兴撰联赠送周先生:
    江流洁净清廉水;
    川唱和谐发展歌。
15、什么是“衔字”?
   答:“衔字”,是指联语中一个字衔接一个相同字,以增强语意的节奏感或及兴趣。衔字修辞法是把两个分句紧密地缩合成一句,诵读时要在两个字之间稍作停顿,不能把两个字当做叠音词连读,这是衔字对与同字叠用的连珠对不同之处,即同字叠用所构成的叠音词中间不可以有停顿,如“喜茫茫空阔无边”。举例:叶征题浙江杭州四照阁联: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映,因人传地地传人。
    16、何为“借音对”?
答:“借音”是指借用某个字的音与本来不能相对的字成对。举例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上联“沧”字与颜色词“苍”同音,偕以与下联“蓝”子相对。
17、何为“借义对”?
答:“借义对”,即句中词语的词性和含义本非对仗或对仗非工,但借助该词语的其它词性和含义,使之成对或对仗更工。例如鲁迅《赠画师》的首联:风生白下千林暗;露塞苍天百卉殚。“白下”乃南京之别称,“白下”喻南京国民党当局,并借用“白”为颜色词而与下联的“苍”相对;以及借用“下”与“地”同义与下联的“天”相对。颜色对颜色,地理对天文,工稳至极,令人叹服不已。
18、何为“谐音对”?
答:“谐音”是利用语言文字同音或近音的关系,使一个字、词构成表里两层意思,使之涉及到两件事或多件事,或两种内容,多种内容。可以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明时陈洽儿时与父亲同行,见两舟一快一慢驶于江中,父出句,子对句: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上联以“橹速”偕音喻指东吴都督鲁肃,以“帆快”喻指西汉大将樊哙;下联以“笛清”偕音喻指北宋大将狄青,以“箫和”偕音喻指西汉相国萧何,借以评论历史人物。
19、何为“联绵对”?
答:“联绵”是指两字相续,或以其形,或以其事,或以其声“相缀成义而不能分割”。分为“双声联绵”(即两字声母相同,如”“鸳鸯”“玲珑”),“叠韵联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烂漫”、“飘渺”),也有非双声叠韵(如“葡萄”、“玻璃”),有的还同属一个偏旁,如“逍遥”、“磅礴”。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与联绵词相对,其词性 相同尤佳,但也允许词性不同。举例:峨山征联,获三等奖联:
看玲珑玉树,为系裙裾,云山犹可夸神秀;
有馥郁天香,常清肺腑,仙客自能得寿康。
上联联绵词“玲珑”同声母,“裙裾”同韵母,与下联联绵词“馥郁”、“肺腑”同韵母同声母相对。
再举例:刘邻初题苏州云山阁联:
宛转通幽处;玲珑得况观。
上联的“宛转”属动词,下联的“玲珑”属形容词,可视其成对。
20、何为“互成对”?
答:同类单字连用,然后上下联对应相对,称为互成对。如“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中,上联“日月”对下联“山河”,均为同类单字连用,这种格式即为互成对,而不能理解为“日”与“月”,“山”和“河”的自对。举例:峨山首届楹联知识培训班会场联(拙作):
    上下齐心,创建楹联文化县;
    干群努力,绘成笃幕梦园图。
上联“上下”与下联“干群”并非自对,而是同类单字连用,构成互成对。
21、何为“交股对”?举例。
答:“交股”是指上下联中的两对词语在不同的语法位置上交错互对。刻意避开整齐、均衡、雷同的词语形式,使上下联词语别异,形式参差,错落有致,产生活泼多变的优美辞面。
举例:《文化易门》全国征联,峨山入选一联:
月下推窗花影动;
墨池风过暗香来。
“推窗”、“风过”为交股对。
再举一例:王安石《晚春》诗之首联:
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下联第四字“多”与上联第七字“少”以及下联第七字“疏”与上联第四字“密”交错相对。
22、何为“转品对”?举例。
答:“转品”即转类。是指凭借上下联语的条件,字词由一种词性转变为另一种词性而用之。其意义也随之变化。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即为转品修辞成功的范例。“绿”原本是形容颜色,其词性为形容词,诗句中转变为动词使用。举例:康有为挽刘光弟联:
死得其所,光弟真光弟也;
生沦死域,有为安有为哉。
上联第一个“光弟”指刘光弟,第二个光弟指光耀门第。下联第一个“有为”指康有为自己,第二个“有为”指有所作为。词性的悄然转变,令联语别开生面,给人以回环跌宕之感。成功的楹联高手,都是善用“转品”的高手。
23、何为“当句对”?举例。
答:“当句对”是指上下联各自的联文,一些字词或句子与另一些字词或句子各自成对。当句修辞法一般可以分成三种:一是联中自对式,即在多分句联中,两个分句以上自对;二是句中自对式,即在一个分句中,两个词语以上自对;三是词中自对式,即在一个词语中,两个字以上自对。从全联整体对仗工宽的角度来看,当句修辞法一般也可以分成三种,一是兼用相对式,即当句自对,上下联也相对;二是宽松相对式,即当句自对,但上下联之间在词性结构等对仗要素上基本不相对。三是不相对式。
举例一:袁金铠题辽阳魁星阁联:
时势慨风云,问意态如何,俯槛眼开,应想象一塔凌云,千山拔地;
奎星换北斗,赖文章不朽,登楼心赏,莫忘怀瑶峰墨宝,衍水诗篇。
上联之“一塔凌云”与“千山拔地”成对;下联之“瑶峰墨宝”与“衍水诗篇”成对。但上联为主谓宾结构;而下联为偏正结构,完全不相对。所以,这是宽松相对式的联中自对。
举例二:张登渺题运城市联:
后土补天,西侯燃火,尧舜禹千年盛赞,自古文明根祖地;
南风策马,武圣扬鞭,农工商一路先行,当今华夏代言人。
此联之起句两个分句,既为当句自对,上下联之间也相对,属于兼用相对式的联中自对。
举例三:王澄川题岳武穆联: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夫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从表面上看,上联一、二分句与下联一、二分句不能成对,词性、节律不工,还犯了不规则重字之忌。但若以自对视之,它却又非常工整,是一种当句自对修辞手法的规则重字。是一种特殊破格律的联中自对。
24、何为“鼎足对”?举例。
答:“鼎足”是指三个句子排比对举。或以三个词组属句缀偶,排比自对。
举例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每句都是三种景物,词性和句式结构相同,语义平行并排而叙,对仗工整,形成鼎足之势。
举例二:以三个词组排比自对的形式出现。傅山联: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叶书声。
25、何为“流水对”?举例:
答:指上下联在语义上有先有后,不能随意颠倒,似水顺流而下。
举例一,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条件关系,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得更远。
举例二,毛泽东《和郭沫若同志》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是因果关系,上下联也不能颠倒过来。
25、什么是楹联创作的“三种境界”?
答:初学,遵照基本规则,避忌,创作出的对联,称为“平常境界”。继后学习了“传统对格”,“从宽范围”创作出的对联可以达到“妙境”。在经过长期实践,能够“从法而入”遵守基本规则,“从法而出”超越基本规则方可达到“化境”,即“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
26、怎样认定“字”的平仄?
答:①使用新韵(普通话发音)。学会汉语拼音或查字典,声调为“阴平”、“阳平”的是“平”声字;声调为“上声”、“去声”的是“仄”声字。
②使用旧韵。查韵书,《诗韵新编》、《平水韵》,根据需要查相对应的韵书。分为“平、上、去、入”,“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③在一首作品中“新”“旧”韵不得混淆使用。
27、什么是“领字”?举例。
答:一般情况下,“领子”处于句首位置,起引领下句(一句或数句)的作用,起串合,联结各句的作用。常见的有“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也有更多字领。“领字”常由动词、副词、连词充当,可以不计平仄(不受平仄限制)。举例:《峨山征联》三等奖,刘松山撰:
火把映辉天下,融和谐曲调,曼妙舞姿,花鼓千秋情韵美;
明珠镶嵌滇中,萃秀丽山川,繁华风物,彝乡百里画图新。
上联“融”为一字领,领“和谐曲调,曼妙舞姿”两个分句;下联“萃”字也是一字领,领“秀丽山川,繁华风物”两个分句。这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①“萃”字,原为形容词,转品为动词使用。②上联中的“和谐曲调”与“曼妙舞姿”为句内自对;下联的“秀丽山川”与“繁华风物”也是句内自对。句内先自对,又上下联相对。
28、什么叫“衬字”?举例。
答:“衬字”无实际意义,在对联中偶有应用,不计平仄。与其对应的字,可用衬字,有可不用。如明魏忠贤生祠联:
至圣至贤,中乾坤而立极;允文允武,并日月以常新。
联语中“允”字是衬字,不需要解释其义,只用来补足二字以成音步。
29、何为“介词”?
答:介词是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关系的词,如“在”“和”“跟”“从”“除了”“为了”“关于”等等。介词在句子中不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边一般有名词、代词作它的宾语,介词依附在实词或短语的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因介词本身无实际意义,可以放宽词性、平仄要求。如秦大士题杭州岳王墓联: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从”系介词,与下联“到”(动词)相对,从宽。
30、何为“连词”?
答: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常用连词:“和”“跟”“与”“同”“况且”“乃至”等;承接连词“则”“乃”“就”“而”“如”“于是”等;转折连词“却”“但是”“然而”“而”“只是”“不过”等;因果连词“原来”“因为”“由于”“以至”等;选择连词“或”“非……即”“不是……就是”等;假设连词“若”“如果”“假如”“要是”等;让步连词“虽然”“尽管”“纵然”“即使”等。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在联语中只有语法上的功能,没有任何修饰作用,故词性、平仄可以放宽。
举例一:
芝径绕而曲,文林秀以直。
联中“而”“以”均为连词而成对。
举例二:
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
上联“未”“先”为副词,下联“纵”为连词,“也”为副词,配合用之而成对。
31、何为“助词”?举例。
答:“助词”是指附着在词、短语、句子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虚词。助词有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等;时态助词如“了”“着”“过”等;语气助词,如“吗”“呢”“吧”“啊”等。除在尾句这样的关键位置外,联语中的助词词性与平仄要求允许从宽,以保内容为要义。
举例一:湖南衡山南天门酒楼联:
来吧,来吧,都道是此间乐;
轻点,轻点,莫惊了天上人。
上联“来”动词,“吧”与气助词;下联“轻”形容词,“点”动态助词,互为相对。
举例二:日本长崎杨妃庙联:
是耶非耶?不见玉颜空死处;
念慈化慈,忽闻海上有仙山。
上联中助词“耶”与下联名词“慈”相对,可以从宽。
举例三:
春风绿啦,紫燕唤君来苑;
枫叶红了,阳光伴我回家。
“啦”系语气助词,“了”系时态助词,虽然平仄不谐,但从宽不论。
32、何为“叹词”?
答:叹词,是指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一类词,常用的有“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呦”“咳”“哦”“嗯”等等。叹词具有独立性,它不跟其它词组合,也不充当句子成分,能独立成句。一般不计平仄相对之要求。
举例:杭州岳飞庙前有人模拟秦桧夫妇互相埋怨的语气撰一联:
咳:仆本无心,有贤妻何苦至此;
啐:妾虽长舌,非老贼不到如今。
联语第一字为“叹词”,可以不论平仄。
33、何为“拟声词”?
答:拟声词是指模拟自然界声音的一类词汇,如:“乒乓”“扑哧”“扑通”“咔擦”“滴答”“丁冬”“叮当”等。平仄要求可以从宽。
举例一:周长胜赞周岁联:
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叮叮咚咚”为拟声词,均为平声,可以从宽。
举例二:酒楼对饮,见灯笼四面有“酒”字。
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
三更鼓,两面锣,汤汤汤汤。
联语以“汤”对“酒”,颇为得体,且“汤”系拟锣之声,尤为巧妙。
34、何为“数量词”?
答:“数量词”是数词和量词连用时的合称。数词,指表示数量或顺序的词;量词,指表示人或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习惯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允许不拘平仄,只计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就行。
举例:薛时雨题江苏南京清凉寺联:
四百八十寺,过眼成虚,幸岚影江光,犹有天然好图画;
三万六千场,回头是梦,问善男信女,可知此地最清凉。
“四百八十寺”与“三万六千场”,数量词相对,其平仄从宽。
35、以上八题为一个系列,共同点是: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可视之为嵌入联句中的与节奏声律无关因素,不与前后相连的词语一起记节奏。
36、避忌之一,什么叫合掌?
答:合掌是指上下联对仗中意义相似或相同的现象。合掌的联句,字多义寡,上下联对应位置中语意重复,既非相互对立,又非互为补充,造成了词语的浪费。如:“千忧集日夜,万感迎朝昏”,“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之类的联句,几乎都用同义词,近义词相对犯合掌。一副楹联是不是“合掌”,主要看上下联意思是不是重复、雷同,而不能只看一词一语是不是同义或近义。
37、何为避忌之二:不规则重字?
答:“不规则重字”是指一副对联中出现两个或多个相同的不规则字。在联文中运用重字修辞技巧时,必须做到上下联中与重字相对应的必须是另外一个重字,即规则重字。规则重字不仅确保了上下联之间的对称性,而且增加联语的难度和趣味性。
举例:“峨山征联”优秀奖,郭志刚联:
中国梦成真,真如秀出,出神入化;
大山情溢美,美不胜收,收誉流芳。
上联两个“真”字,两个“出”字;下联两个“美”字,两个“收”字,它们出现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叫“规则重字”。如果不出现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就叫“不规则重字”,就犯忌。
38、何为避忌之三——“三平尾”?
答:《联律通则》第十条“避忌问题”中讲到“仄收句应尽量避免三仄尾;平收句忌三平尾”很明确,仄收句的“三仄尾”是尽量避免,留有余地。平收句忌“三平尾”,不留余地。“三平尾”是律诗的大忌,五、七言律联基本上沿用诗律,故也以“三平尾”为大忌。
39、为什么形容词和动词可以放宽成对?
答:先弄清形容词与动词的词性。形容词,是指主要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和状态的词语。如:“大”“高”“美丽”“精明”“可爱”“冰凉”等。动词,是指表示动作中状态的词。动词在句子中一般作为谓语,可以与宾语构成动宾词组。据此,动词也可分为两类,一是带宾语的,称及物动词,它所表示的动作常常涉及动作以外的事物,如“吃”“穿”“读”“写”等。二是不能直接带宾语的称为不及物动词。如“来”“下落”“上升”“生长”“停留”“等待”等。古人属对依循的原则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形容词和动词在古人字类划分中同属虚字,故经常用于相对。但也不是所有形容词和所有动词之间都可以相对,一般情况下,不及物动词常常用来与形容词相对,而一些特定的形容词(如颜色字)一般不予动词相对。
举例一,东方育所撰《声律启蒙》中联句:
几夜霜飞,已有苍鸿辞北塞;
数朝雾暗,岂无玄豹隐南山。
上联“霜飞”之“飞”系动词,下联“雾暗”之“暗”系形容词。
举例二,金武祥题扬州平山堂联:
胜迹溯欧阳,当年风景何如?试问桥头明月;
高吟怀水部,此去云山更远,重探岭上梅花。
联语中的“明月”“梅花”均为偏正结构成对。“明”与“梅”分别为形容词和名词修饰“月”与“花”对仗工整,“明月”“梅花”可视为成对。
举例三,董文立题兰亭茶叙联:
同哦曲水千秋月,共叙兰亭一盏茶。
“曲水”与“兰亭”均为名词为中心的偏正结构,“水”与“亭”对偶工整,而“曲”系形容词,“兰”系名词,当可从宽视之,而不失佳作。
40、什么是状语?
答:状语是以谓语为中心词的修饰成分,在动词对偶工整的前提下,可以不必拘泥于对状语进行词性的分析。这是基于能作状语的词,横跨几个词类,其中副词是主要的,动词、形容词、数词、拟声词、介宾词组等,乃至名词亦直接可以作状语。
举例一,马中锡《中山狼传》中有“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之句,“人立”,即“像人一样站立”,显然名词“人”用作状语。“虎踞龙盘”也是典型的名词作状语,就是像“虎”一样“踞”,像“龙”一样“盘”。
举例二,杜甫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此联谓语之修饰部分“萧萧”“滚滚”即状语,“萧萧”拟声词,“滚滚”形容词。
41、为什么同义、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连绵字互对等常见的对仗形式,其词性相对可以从宽?
答:因为连词已经相当于工整的自对,所以他们之间的相对不必再拘泥于词性相同。
举例一,北宋魏野赞寇准入相三十年不建私第:
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
“鼎鼐”,大鼎为鼐,属同意连用;“楼台”,属类义连用。
举例二,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之联句:
……喜茫茫空阔无边,……
……叹滚滚英雄谁在,……
“空阔”形容词同义连用;“英雄”、名词同义连用,一“虚”一“实”,也视之为成对。
举例三,杨慎昆明西山华亭寺联: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有无”对“浓淡”,“有无”系动词反义连用,“浓淡”系形容词反义连用。
举例四,杜甫诗中联: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朔”即北方,系方位字;“黄”系颜色字,二者可以相对。
42、为什么两类成序列或序列的词之间可以成对?
答:因为序列或序列内部已经相当于工整的自对,所以他们之间相对时,可以不考虑他们之间的词性、平仄。
举例一,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上联取义为“忘八”(偕音“王八”),下联取义为“无耻”。上下联所用序列之词性不同,前者为数词,后者为名词或形容词。
举例二,峨山天泉公墓联:
       甲乙丙丁先生……
       子丑寅卯女士……
“甲乙丙丁”属天干,“子丑寅卯”属地支,不拘平仄,可成对。
43、什么叫“巧对”?
答:巧对是根据汉字字形、字音、字义等特点,单纯突出文字技巧的对偶性词汇、短语或句子。巧对往往都局限于文字游戏的层面,并不表现一定的主题,是对联的一种初级形式。
举例: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44、什么叫“趣对”?
答:趣对是指根据汉字、词汇意义上的特点,以突出内容的趣味性为主的对偶句。上下联能表达思想情趣,是比巧对稍高一层次的对联文体的初级形式。
举例,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字翰林书。
45、什么叫“借对”?
答:“借对”,是对仗中的特殊类型,即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在联语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因受技巧限制,词性要求可以从宽。
举例,题项王庙联:
八千子弟随流水,
百二山河委大风。
46、什么叫“摘句对”?
答:摘句,是指直接摘取他人诗联文中原本已经对仗的句子用于特定场合。因为摘句并没有经过创作的过程,所以很难称得上是属于真正文体意义上的对联。显然,一旦摘句联从非格律诗中摘出时,自然不会完全符合对偶与声调的严格要求,故允许从宽。
举例一,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举例二,陆  游: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7、什么叫“集句对”?
答:“集句”是指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等作品中分别选取两个句法特点一致的句子,按照对联的形式要求组成联句。由于集句联之联句,源于互不相干的句子,却要共同为崭新的主题服务。可见与摘句完全不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非有一定文学底蕴不能驾驭。因为集句联要求集原句而不得有任何改动,故很容易造成局部对偶的不工以及声调上的不相协调,只能不得已而从宽。
举例一,杭州西湖楼外楼酒家联:
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上联集自南宋姜白石的《翠楼吟》,下联集自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上下联当句相对,其中,“曲”,指弯曲的地方;“牙”,指形像齿的东西,显得颇为工稳。
举例二,集诗句联:
不到长城非好汉,难酬蹈海亦英雄。
上联集自毛泽东《毛泽东•六盘山》词;下联集自周恩来《书赠饯
行同窗好友》诗。联语不论从音律上,还是从对仗上,都对得十分贴切、自然,且感性贯通,浑成一体。“难”“长”“对”“蹈”略显不工,然不失为奇绝之作。
48、楹联与诗词有哪些地方相同地方?
答:相同的地方有两点:1、楹联和诗词都讲究句子中“字”的平仄,都有规律可循,该用仄声字的地方必须用仄声字,该用平声字的地方必须用平声字。2、上联尾字收于仄声,下句尾字收于平声。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3、是避忌相同。五言、七言律诗的中间两联(对仗联)和词的需要对仗的句子,都与楹联一样有三条避忌。
49、诗词与楹联有哪些不同地方?
答:诗词讲究押韵;楹联因只有上联和下联,不必押韵。
50、楹联在文化工作中有什么作用、地位?
答: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同志于2014年5月7日指示:要把楹联写在党旗上,诗词飞扬党旗飘。要使楹联队伍从后台走上前台,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走上全国宣传工作和文学创作的主战场。
注:本文参考摘抄叶梓彤先生的《联律通则释义》,《笃慕梦园·花鼓峨山全国征联定评》及本会会员作品。
编后语;在峨山县创建楹联文化县的热潮中,在我会诗词小组近年的理论学习,创作实践中,早想编写一点通俗的楹联知识读物,因找不到恰当形式,一直拖着。直到在小街文化站办培训班时,试用了几个问答题,发觉效果不错。借春节期间,挤出时间,编写了《楹联基础知识问答五十题》。动手以后,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命题,自己无能力驾驭,想放弃又舍不得。心想和我一样低水平的朋友不在少数,有許对他们会有些启发。再者,有許会得到好心的大师指点。于是我就生下了这个孩子。
2015年2月6日
         中联会员,73老叟冯治平。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在线时间
548 小时
主题
1

80

帖子

0

精华

4247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45517
经验
94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5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5-18
2
发表于 2015-12-7 19:59 | 只看该作者
此文非常有用。我们正好要为同志们讲解基础知识,惜有些书籍太长、太繁。而此文回答了初学者需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谢谢冯老先生,谢谢妃子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37 小时
主题
115

9996

帖子

19

精华

1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937
经验
3513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3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3-18
3
发表于 2015-12-7 20:2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冯老秉烛送教。真知灼见,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6 小时
主题
28

41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1858
经验
235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21
4
发表于 2015-12-8 08:13 | 只看该作者
老先生精神可嘉,但文中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是老先生的失误,而是与《通则》本身不完善有关。

何为“转品对”?举例。
答:“转品”即转类。是指凭借上下联语的条件,字词由一种词性转变为另一种词性而用之。其意义也随之变化。

词品是一个老得掉牙的概念,现代汉语教材早就抛弃了品的概念,直接使用词类、词性。常治国、叶子彤等先生是在20世纪撰写通则的,是给20世纪读者看的,应该与时俱进才是。

楹联与诗词有哪些地方相同地方?
答:相同的地方有两点:1、楹联和诗词都讲究句子中“字”的平仄,都有规律可循,该用仄声字的地方必须用仄声字,该用平声字的地方必须用平声字。2、上联尾字收于仄声,下句尾字收于平声。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3、是避忌相同。五言、七言律诗的中间两联(对仗联)和词的需要对仗的句子,都与楹联一样有三条避忌。

楹联与诗词相互比较的话题太大。老先生文中所谓与诗词相比较的说法太含混,应该是与近体诗或者说律诗里中间两联相比较,才比较准确。为什么?因为唐代古体诗、唐代不使用对仗的律绝以及宋词压根就没有所谓上联、下联的概念。
宋词有的的确有对仗句,但很可能是仄声结尾。至于谈到所谓避忌,那就更复杂了,有很多细节需要辨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6 小时
主题
28

41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1858
经验
235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21
5
发表于 2015-12-8 08:26 | 只看该作者
什么叫“摘句对”?
答:摘句,是指直接摘取他人诗联文中原本已经对仗的句子用于特定场合。因为摘句并没有经过创作的过程,所以很难称得上是属于真正文体意义上的对联。显然,一旦摘句联从非格律诗中摘出时,自然不会完全符合对偶与声调的严格要求,故允许从宽。

自从谷向阳《楹联学概论》等书刊提出“摘句对”之后,一直争议不断。魏允贞“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被湖南某官员挂上某名胜景点,湖南某楹联专家一直对此持批评态度,奇怪的是,却受到念念不忘对联格律的余德泉的支持。刘太品后来干脆否定了这一说法,具体原因正如这里所言:因为它“很难称得上是属于真正文体意义上的对联”。争议既如此,就该暂时放下,待时机成熟再说,我们给这些楹联新入门者谈这些东东作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16 小时
主题
28

418

帖子

0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银牌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UID
11858
经验
235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21
6
发表于 2015-12-8 08:35 | 只看该作者
东方育所撰《声律启蒙》
本文参考摘抄叶梓彤先生的《联律通则释义》

文中写错人名的地方较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7 09:00 , Processed in 0.1104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