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7|回复: 1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楹联创作中一种观点和做法的争鸣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77 小时
主题
3

13

帖子

0

精华

124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72848
经验
274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5-12-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3 15:28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楹联创作中一种观点和做法的争鸣
                                  闲翁
       在楹联界有的专家在著作中明确强调,对联创作应以所谓的“原声原韵”(即古汉语的“平上去入”)为基础,而不是以所谓的“新声新韵” (即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为基础。以所谓的“新声新韵”创作诗词乃至对联,与其说是一种理论,毋宁说是一种吸引青少年学习诗词、对联的宣传策略,或者说它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而已。因为以北曲的声韵系统、现代汉语的声韵系统来写作传统诗词、对联,迄今还从未成功过,历史只会再次证明此路不通。这样的奇谈怪论竟然现在仍有市场,近期有的单位在举办全国性楹联征集中赫然规定“谨依旧声律,谢绝新声”,对此。笔者大有疑问和不同看法,冒昧提出,求教于方家。
       楹联自古以来就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喜爱和推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的民族性、群众性、实用性及鉴赏性,几乎是其它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它既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雅俗共赏,久盛不衰。楹联这种文体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确实值得人们研究和深思。
       谁都清楚,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会有自己时代的特征和要求。楹联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的民族性、群众性和实用性。楹联这种文体自诞生之时就一直经历着继承和发展,普及和提高的过程。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用现代汉语来相互交流的。那么当我们创作楹联以及其它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自然要使用现代汉语。然而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有很大变化和不同,由于汉字读音随时代而变化的缘故,宋代以后形成的“平水韵”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之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全部取消了平水韵中的入声分类,而将其分别派入了其它三声之中。对此,当代的楹联怎么创作就与古代的标准有了不同。《联律通则》明确规定“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实行“双轨制”,即划分平仄既可以遵循古代“平水韵”,以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也可以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正规读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但是,在同一副对联中两者不可以混用。《联律通则》之所以做这样的规范,既不是随心所欲,更不是毫无依据。无疑,这是普及与传承、提高的需要,也是制定《联律通则》所坚持的“时代性”原则。这样的规定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推广普通话的基本国策,也是继承、发展、普及楹联创作的保证。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人,有的单位还是墨守古代的所谓“原声原韵”的标准不放呢?使用那样单一的标准适合我们现代的需要吗,利于楹联的普及吗?推广普通话是宪法规定的基本国策,坚持和提倡古代的楹联标准显然是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这还需要深说什么吗?当代楹联的创作实践已经证明,必将继续证明,应用现代汉语完全可以创作出水平不逊于古代楹联大家的佳作,楹联的创作是会沿着现代汉语的发展而发展的。说什么用“现代汉语的声韵系统来写作传统诗词、对联,迄今还从未成功过,历史只会再次证明此路不通”这样的断言是罔顾事实的武断,片面,轻率之语。征集全国性的当代楹联原创,应该推行“双轨制”,而不应该规定“谨依旧声律,谢绝新声”,从适应时代,普及推广的角度,笔者倒是认为应该着力提倡新声的楹联创作,尤其在中小学学生中进行楹联教育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有的单位征联的要点就明确“用古声须在每联后加括号注明,否则按今声对待,提倡用今声”,是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力举。值得推广。
       总而言之,简而言之,当代的楹联创作必须坚持“双轨制”,鼓励新声,这才是楹联创作的大方向,任何与此相背离的观点和做法都是违反推广普通话这一基本国策的,是很不利于当代文学,尤其是格律文学创作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18 13:42 , Processed in 0.06721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