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6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通感-----视觉中的声律美(驳孙逐明对平水韵的否定之词)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主题
146

779

帖子

3

精华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2351
经验
303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0 1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4-10 12:39 编辑

论通感-----视觉中的声律美(驳孙逐明对平水韵的否定之词)
声律美不美是依赖听觉来判断的-----这是一般理解。但你怎么理解“默读”现象?默读就是不出声地阅读。例如一见到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看即可知道这是一首合辙押韵平仄有序读起来抑扬顿挫很规范的律诗。这就是心领神会。无须声音,也能感知到声音。视觉听觉在这里联通了,这也是一种通感。
     通感基于长期的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比如一见到黄鹂二字,黄鹂的影像和叫声就会在大脑中出现。接着见到鸣翠柳字样,脑海中就会出现飘动的杨柳丝中鸣叫的小鸟这幅动感图画,也似乎听到了鸟的叫声。同时由于有长期阅读诗词作品的经验,你同时会感受到句子的节奏和律动。知道这诗是合律的。这就是判断这诗是否合律的方法----并不需要大声读出声来。
     可见要感知诗词的音乐美,并不一定依靠听觉,视觉也可以-----这就是默读法。所以说孙逐明的“声律理论的价值和目的是营造听觉中的音乐美,听觉中的音乐美必须依赖吟诵,而离开口语,何来吟诵之有?若不能通过口语的吟诵来营造听觉中的音乐美,声律学就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这说法并不正确。

孙逐明说:“古典声律学同样必须在现代口语中仍然基本上保存了吟诵所传达听觉音乐美的功能,才有继续存在的实用价值;若完全丧失了这种功能,那么古典声律学就只存在研究古典诗歌的的研究价值,丧失了今人写作的实用价值了。”
——这话说得很别扭。简化一下意思是:“古典声律学必须在现代口语中保存了吟诵功能,才有价值;若丧失了吟诵功能,那么古典声律学就丧失了实用价值了。”
     这句话除了啰嗦以外,主谓搭配不当。实际想表达的意思似是:“古诗若不能用现代口语吟诵,就没有价值了”!     正如孙逐明评价平水韵:“以平水韵为例,平水韵的价值和目的只有两条:1、按照平水韵写诗,其韵脚在口语中是押韵的;2、按照平水韵写诗,各个字眼的平仄归属是正确的〔即符合近体诗和词牌的声律规定〕。”
  “如果按平水韵写的诗,在现代口语里,绝大部分作品的韵脚不押韵了,其它平仄不能马虎的字眼〔句脚、二四六等等〕的平仄归属绝大部分乱套了,根本不符合符合近体诗和词牌的声律规定,也就是说咱们现代人按照平水韵写诗,根本不能营造口语吟诵中听觉的音乐美,仅仅是图一个“自己精通古律,格守了古律”虚衔,岂不是很愚蠢么?——大家不妨用自己的口语去吟诵古典诗词,真是这种局面不成?”

-------其结果是肯定的:因为“古语(平水韵)”不等于“现代口语”,所以用平水韵写诗“是很愚蠢的”----毋庸掩饰,这就是孙逐明想表达的意思!
     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平水韵代表中古汉语,现在仍然是可读的。其读音仍然可以在康熙字典中查到。多数汉字发音相同,少数字包括古入声字发音有所不同,但平仄仍然是可以区分的,尽管读音可能不够准确。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主题
146

779

帖子

3

精华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2351
经验
303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4
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12:4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主题
146

779

帖子

3

精华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2351
经验
303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4
3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17: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4-10 18:18 编辑

刚发现孙逐明最新发帖否定了对平水韵的指责:

当今很多研究声律的朋友,特别是那些反对平水韵的朋友,缺乏的不是别的,就是缺乏常识,他们从来不把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检验联系起来。
  他们反对平水韵的最大理由是:古代韵书与现代语音严重脱节。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根本不符合事实。

  我们上面提过:韵书〔包括平水韵和任何一种韵书〕的真正作用和目的只有两条:第一、归纳所有汉字的韵部:按此韵书写得格律诗,用自己的口语读起来韵脚是押韵的;第二、归纳所有汉字的平仄:按此韵书写作的格律诗里的关键性字眼〔句脚、二四六,等等〕的平仄必须符合格律体的平仄规定。

  大家如果用自己的现代方言来吟诵大量按照平水韵写作的格律诗词,无论是哪一种汉语方言,不难发现:不押韵的韵脚仅仅只是极个别字眼,绝大部分韵脚仍然是押韵的;不符合古典格律平仄的字眼同样只是极个别字眼,绝大部分字眼仍然是符合古典格律的规定的。
  以当代普通话为例,它的语音采用的是当代北京方音,而当代北京方音没有入声,它应当是与平水韵是差异最大的方音了。可大家只要用普通话来朗读唐诗三百首里的五七言律诗,一定会得出我上面的结论。〔反对者不妨通过统计来推翻我的观点〕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各种方音与隋唐的语音差异那么大,现代各种方言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也不小,可用任何一种现代方言来吟诵古典诗词,为什么押韵和平仄分野问题上,与古代平水韵的差异性竟然那么小?原因究竟出在哪里?

  提示一下,平水韵的韵部与现代方言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平水韵韵窄,现代方言韵宽。例如平水韵的一东二冬,在普通话是一个韵部,余可类推。这种差异性只是在写作时,用韵窄的平水韵写作难一点,但是不会导致用平水韵写作的古典诗词用现代方言读起来不押韵了。如果反过来。平水韵韵宽,现代方言韵窄,那么平水韵在现代的生命力就丧失了。



评:
孙逐明先生观点忽左忽右。 

         前面说:
         “如果按平水韵写的诗,在现代口语里,绝大部分作品的韵脚不押韵了,其它平仄不能马虎的字眼〔句脚、二四六等等〕的平仄归属绝大部分乱套了,根本不符合符合近体诗和词牌的声律规定,也就是说咱们现代人按照平水韵写诗,根本不能营造口语吟诵中听觉的音乐美,仅仅是图一个“自己精通古律,格守了古律”虚衔,岂不是很愚蠢么?——大家不妨用自己的口语去吟诵古典诗词,真是这种局面不成?”


         现在却说:
         大家如果用自己的现代方言来吟诵大量按照平水韵写作的格律诗词,无论是哪一种汉语方言,不难发现:不押韵的韵脚仅仅只是极个别字眼,绝大部分韵脚仍然是押韵的;不符合古典格律平仄的字眼同样只是极个别字眼,绝大部分字眼仍然是符合古典格律的规定的。

---------这是走两个极端。“现代方言”是指什么?定义含混!中国方言多种多样。有的根本无法区分四声,等于没有平仄,只能体会到意节节奏和押韵,声律则无法体现。现代只能肯定普通话有四声,可以区分平仄,但与平水韵有很大区别。所以,还是应该区分今古音,不能混为一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主题
178

1307

帖子

2

精华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74252
经验
4297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8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1-30
4
发表于 2016-4-19 19:59 | 只看该作者
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平水韵代表中古汉语,现在仍然是可读的。其读音仍然可以在康熙字典中查到。多数汉字发音相同,少数字包括古入声字发音有所不同,但平仄仍然是可以区分的,尽管读音可能不够准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0 19:40 , Processed in 0.08771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