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9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争鸣] 试验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642 小时
主题
901

6330

帖子

4

精华

6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副站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3754
经验
942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25 2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试验
气静年年寿,心平处处和。
--解维汉老师惠赠。
在线时间
7 小时
主题
0

10

帖子

0

精华

354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84136
经验
51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
2
发表于 2021-3-25 08:17 | 只看该作者
中华千古第一联
我们之所以敢于理直气壮地断言:中华联圣桂冠非乔应甲莫属,正是由于只有乔应甲才能够拿出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流传千年万代无人匹敌的“中华千古第一联”!谓予不信?让历史来裁判!
在乔应甲的对联专著《半九亭集》第六卷《杂咏下》有这样一副对联:
大德不官,莫谓雕虫矜著作;
匹夫有志,长留正气壮河山。
不独有偶,在《半九亭集》第一卷:“书斋”中,尚有字句稍有变化的一联,可见乔应甲对此联的重视与执着:
大德不官,漫道雕虫矜述作;
丈夫有志,长留正气壮山河。
 
明天启6年(1626),乔应甲被皇帝任命为南京都察院掌院事右都御史——朝廷二品大员、最高监察大臣。他看到此时明王室皇帝昏庸,宦官弄权,朋党为祸,国难民忧,实在无力回天。为了保持自己的高尚德操,两次上表朝廷,以年老多病不堪重任为由,毅然辞去高官厚禄以新衔致仕回家。在无官一身轻的隐逸之乐中,精心整理起自己一生呕心沥血的对联作品,成就了一部足以改写中国楹联史的恢弘巨著——《半九亭集》。乔应甲坚定认为,对联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雕虫小技”,“不入文集”的“小玩意儿”,而应该是值得夸耀的真正的文学著作。写联人应该胸怀壮志,把自己的浩然正气长留人世,永载史册,让天地生辉,为山河壮色!正是在这种热血沸腾的真情实感中,乔应甲写出了这副立意高远、气势磅礴、慷慨激昂、豪迈雄奇的对联。真乃惊天地而泣鬼神!同时,也用此联为他的对联专著《半九亭集》做出了恰如其分的高度概括。
          这里有关云长封金挂印、驰马离曹的赤胆忠心;这里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耿介铁骨;这里有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博大胸怀;这里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腔正气。这里更有向视对联为雕虫小技世俗观念的挑战挞伐,更有以对联为文学著作的自豪夸耀,更有以对联为山河壮色的铮铮誓言!
    这是向对联“雕虫论”宣战的惊天动地的进军战鼓!这是让对联进入文学艺术殿堂的振聋发聩的钟声!这是对联应该为山河壮色的理直气壮的呼吁!这是足以让楹联人打破自卑感引以为自豪的浩然正气!
    自古迄今,有谁能这样高官不做,厚禄不享,却要操弄起世俗以为是雕虫小技的对联?
    自古迄今,有谁能这样大胆公开地向雕虫论宣战,把对联视为文学著作而大加赞扬肯定?
    自古迄今,有谁能这样胸怀浩然正气,以对联替民呼号、为国分忧,让山河为之壮色、天地为之增辉?
    自古迄今,有谁能这样大长楹联人志气,大灭雕虫论威风,让楹联人由衷感到欢欣鼓舞、豪情满怀、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地从事楹联创作?
我们在这里再次庄严宣告:只有乔应甲的这副对联才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千古第一联”!
欢迎批评指正!
运城市楹联学会
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乔阁老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诗词楹联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 小时
主题
0

10

帖子

0

精华

354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84136
经验
51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
3
发表于 2021-3-25 08:22 | 只看该作者
中华千古傲视群雄的第一部对联专著

     我们之所以敢于理直气壮地断言:中华联圣桂冠非乔应甲莫属,正是由于只有乔应甲才能够拿出傲视群雄足可以改写中华楹联史的中华千古第一部对联专著!谓予不信?让历史来裁判!
乔应甲的《半九亭集》成书于明天启6年(1626),即乔应甲逝世前一年。
《半九亭集》为八卷,共标出74篇目。645页,1290面。按版面字数约为40余万字。除七八两卷以律诗为主,间有部分联语外,前六卷全部由对联(联语)组成。共收录对联(联语)4032副。另有双联六言诗155首,含对联300副。总计对联(联语)4332副。
全书收录诗603首,其中包括七律248首、五律136首、七绝40首、五绝5首、五古3首、七古2首、五言赋1首、五言六韵1首、五言14韵2首、七言赋1首、四言诗9首、双联六言诗155首。
对联专著《半九亭集》为八卷,共标出74篇目:第一卷:(除“续善利图说”外)心学、论学、论文、理气、醒世 、征粮、写怀、适意、官箴、时事、谨 言、读律、辽事、稽 古、叹世、鬼神、书斋、 弥盗、春联、寺观、羽衲、道释;第二卷:关 帝 庙、孔庙、明伦堂、偶感、君鉴、兵略、书犊、信实、持守、凝定、谭交、处事、处世、风鉴;第三卷:看史(上);第四卷:看史(下)、园林、洗耳园、隐趣;第五卷:杂 咏(上)、览报、垂训;第六卷:杂咏下、勤政、祷雨、念亲、家联、格言、坟墓、洗耳园对;第七、八卷:律诗等。
在2008年《乔应甲楹联艺术全国论坛》上,孟繁锦会长最后宣读“乔应甲楹联艺术全国论坛”的纪要称:中国楹联学会二十余位专家云集一堂,大家“普遍认为,乔应甲《半九亭集》的发现是研究明代文学尤其是楹联文学的一件大事,《半九亭集》是以楹联为主集多种传统文体形式于一编的文学巨著。作者运用极其丰富的文学修饰手法,直面人生,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抒发性灵,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乔应甲《半九亭集》所蕴含的楹联艺术,不仅为中国楹联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而翔实的史料,而且对于研究、提高楹联创作艺术技巧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乔应甲不愧是明末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中华楹联艺术巨匠。”
陈树德教授在《伟哉,乔阁老!》一文中指出:乔阁老的《半九亭集》至少有三个第一:个人对联专著第一;个人对联数量第一;个人对联应用第一!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古代个人对联专著,大概乔阁老的《半九亭集》算是第一部,可称得上前无古人。陈树德教授指出:清代钟云舫的《振振堂》集,集个人对联作品1850副;还有最近郭殿崇先生发现的《祁汉云联语》,虽然只有对联300副,但作为个人对联专集,也算弥补了清末到民国初期对联专集的缺失。《半九亭集》的意义最大,因为它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应用最广,且身份最高,一个二品大员,其影响力当然比一般作者更大。尊称阁老为“联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我们欢呼,中国终于发现了一个联坛泰斗!

据龚联寿教授研究表明,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宋元明以来,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联家,发掘整理出来的联书却很少。只有明代李开先(1502——1568)著有《中麓山人拙对》二卷、《中麓续对》两书行世,三卷共录联一千八百七十一副;徐渭(1521—1593),一卷,九十七副;担当(1593——1673)门人弟子集《罔措斋对联》录四百零二副。宋元明时期,就楹联作品看,卷帙最多,作品数最多者,当属明代的乔应甲。《半九亭集》八大卷,包括楹联四千三百余副。清代处在楹联发展的鼎盛期,作者众多,创作量大,典型者如已收入余德泉先生主编的《清十大名家对联集》的李渔、梁章钜、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寿蓉(篁仙)、王闿运、吴獬、赵藩、范当世以及未能入集、联语数量可观的俞樾、钟祖棻、杨浚、吴熙、何又雄,从卷帙及作品数量上看,都无法与乔应甲比肩而立。可以这样说,在楹联方面,乔应甲是一座前无古人,后傲来者的高峰。乔应甲《半九亭集》表明,楹联在明代中后期,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它将改写中国的楹联史,还将向无视楹联存在的中国文学史叫板,提出挑战。只不过这一切,均缘于山西临猗《半九亭集》的发现与披露,我们时至二十一世纪初叶才接触到,才认识到。有不少感慨,谨缀数言,以表达一位后学对于楹联大家的衷心景仰:
四千首俪辞,雅句深言,允哉联圣。
数十年游宦,奇行高义,宜若人师。
(龚联寿:《乔应甲半九亭集的文献价值》)
杨振生先生:我为我们河东大地曾孕育过这样一位廉吏、诤臣、联圣而骄傲,而自豪!对于这位古人,我表示深深的敬意!
佳对三千副,本不图,儒也,师也,圣也;
珠玑半九亭,君可见,早乎,胜乎,多乎?
余德全教授指出:有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对联专著。在明代对联尚未全面发掘的情况下,暂时可以这么说。不管是否中国第一部对联专著,能达到四千副的数量,不仅前无古人,也是其时和后代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半九亭集》楹联是乔应甲的一大贡献。其以大量的对联反映了明代这一历史阶段对联和联律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不可多得的。
蒋有泉先生在《联坛泰斗乔应甲》发言中指出:生活于我国明朝末期的乔应甲,是一位值得敬仰的大政治家、当之无愧的大文学家、名副其实的联坛泰斗。《半九亭集》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时政到民生,从个人感悟到警语格言,从古迹探胜到田园讴歌,乔应甲都留下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关注和研讨的作品。乔应甲的楹联,融史才、诗情、议论于一炉,以联论史,在联、史互论中达到通解。乔应甲以文养志,以文述怀,始终笔耕不辍,成就了洋洋数百万言的等身宏著。其横溢的才华,当时无几人可匹,堪称一代文豪、斯文榜样。尤其是他的《半九亭集》,更充分地彰显了他在诗联方面的造诣、学养和文采,从而确立了一代联宗的地位。初读乔应甲《半九亭集》中的对联,我不禁心动眼亮,既为其数量之多而惊叹,更为其质量之高而倾倒。通过乔应甲的对联,我们可以认为,最迟在明朝,对联已成为中国文坛上一个完全独立的文学样式。而在明朝当时,它还应该是主流文学之一。要不然,象乔应甲这样一位庙堂重臣、文坛巨擘,不可能专著《半九亭集》,写出四千余副高质量的对联来。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育新专程到乔应甲故里山西临猗张嵩村考察,给乔应甲的《半九亭集》以极高评价,认为是“改写了中国楹联史,改写了中国文学史”(5)。
综观乔应甲对联专著《半九亭集》的历史意义,大致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一、“三个第一”,称雄古今
乔应甲的《半九亭集》,以联写史、以联论政、以联说理、以联警世、以联叙事、以联明志、以联写景、以联抒情,创作对联四千余副。正如陈树德教授所概括的“至少有‘三个第一’:个人对联专著第一,个人对联数量第一,个人对联应用第一。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古代个人对联专著,大概乔阁老的《半九亭集》算是第一部,可称得上‘前无古人’”。从数量上看,洋洋四千副之巨,历史上无人堪比。从应用上看,《半九亭集》涉及内容之多,范围之广,仅篇目就有七八十个,自古迄今,也无人可与争雄。
二、登台主唱,改写历史
楹联一直被视为“附庸的附庸”(梁启超语),《郭沫若少年诗稿》集录的几十副精彩对联,不得不屈居“附录”地位。而乔应甲的《半九亭集》却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桎梏,把楹联放在律诗的前边,而且占主宰的篇幅,律诗反倒成了楹联的“附庸”——只能屈居于最后两卷,还不是全部。楹联终于登上了文学艺术的大舞台,而且以主唱居首!可以说,乔应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对联作为文学艺术进行全方位创作的人,他第一次把对联文学艺术创作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极致。乔应甲的对联专著,改写了楹联史,改写了中国文学史!
欢迎批评指正!
运城市楹联学会
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乔阁老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诗词楹联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 小时
主题
0

10

帖子

0

精华

354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84136
经验
51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
4
发表于 2021-3-25 08:24 | 只看该作者
   中华联圣论坛之三

   中华千古第一部忧国悯民的对联正气歌

我们之所以敢于理直气壮地断言:中华联圣桂冠非乔应甲莫属,正是由于只有乔应甲才能够拿出中华千古第一部忧国悯民的对联正气歌!谓予不信?让历史来裁判!
一部用对联抒发的正气歌
大德不官,莫谓雕虫矜著作;
匹夫有志,长留正气壮河山。
这是明末廉吏名臣乔应甲在朝廷昏庸、政治腐败、党争激烈、阉宦为祸的天启六年间,南京都察院掌院事右都御史二品大官不做,呕心沥血致力于对联专著《半九亭集》创作时抒发的豪言壮语,这也正是对《半九亭集》对联的高度概括。乔应甲用《半九亭集》的对联终于把自己的浩然正气长留人世,永载史册,让天地生辉,为山河壮色!   乔应甲从来不把对联作为雕虫小技无病呻吟或当作文字游戏,而是把她作为明志抒怀悯时醒世的严肃文学进行创作。《半九亭集》4000余副对联中,“醒世”、“写怀”、“官箴”“时事”“君鉴”“看史”“览报”“勤政”、“格言”等方面的对联占绝大多数,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深邃的思想境界与博大的志士情怀。正如李嵩在序言中所赞叹的:
信手拈来,言言挟经世之术,任天而动,在在写会心之机。试一披卷,而名言确议凿凿不磨,法语危辞节节可按。其中流之柱石耶?其洗天之风雨耶?其皆醉皆浊之独清独醒耶?都不可知,而公之衷则可窥矣!忧世迫不禁其悲歌感慨,虑世深不禁其讪笑讥刺。深绎之而穷玄其奥矣,浅挹之而启聩唤聋矣。不必根道理而道理呈,不必著文章而文章灿。
笔者从第一次接触至今十多年来,不知读过多少遍,而每一次都使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高山仰止,感佩不已。今试举例从以下几方面与同仁们共赏。
一、忧国忧民
国家之经制,千疮百孔费实难支;
百姓之困穷,十室九空情更可悯。
这是明末国家穷困不堪、民不聊生的真实写照,也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情怀。面对不堪赋税重负而沿门乞讨的难民,他想起了舜帝的《南风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感叹:
解愠阜财,当日赓歌在耳;
民穷赋重,望门持钵难言。
当看到满清在辽东大肆进兵而大明军队却饷缺兵骄,朝廷中朋党相争、奸贼当道迫害忠良时,他更肝肠寸断涕泪交加:
念边廷,饷缺兵骄,蹈海鲁连肠欲断;
嗟言路,党奸害正,忧天杞国涕何从。
在“征粮”一节中,作者更以满腔愤慨一连三十多个“号呼号呼”,表达了不堪重负的人民疾痛惨怛的悲愤之情,读之谁不热泪盈眶!忧国忧民、以民为本的基本思想贯穿着《半九亭集》的始终。
二、勤政爱民
早在他金榜题名考中进士走马上任襄阳府推官时,年轻的乔应甲就发出了愿为朝廷竭忠尽智,为人民勤恳造福的誓言:
紫绶方新,愿竭忠勤输耿耿;
苍生可念,好持矜恕福元元。
他的做官原则是“平易近民”“慈祥爱物”:
欲行平易近民之政;
当有慈祥爱物之心。
他不仅恭行他的“三实”原则——存实心、说实话、办实事,而且以真精神、真力量为民众求得实功:
事可做,须从真精神做出,方为实事;
功求成,须自真力量做去,方见实功。
尽管他“为百姓施恩,不在要名结好;为一身植节,何须标异见奇。”然而他的“实政真心”却确实得到湖广人民的爱戴,为他歌功诵德并建立了“去思碑”:
实政真心,翔鸾集凤超群望;
瞻恩奉德,邑诵途歌赞世才。
三、清正廉明
居家有二言:唯恕则平怨,唯俭则足用;
居官有二语: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
居家:立身贵诚,处乡贵静,与人贵信,凡事贵简;
为官: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
莅政以法律为师,既以治人又可律己;
做官以清静为本,既以省事又可省刑。
这正是乔应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
他在襄阳任推官七年,详察暗访,洞察奸邪,平反沉冤,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燃犀不详,宁愿死者求生路;
覆盆宜照,莫把平民送鬼乡。
襄阳七年,他以考评优等敕召京城,却因不愿请客送礼而搁置三年侯旨,但他仍一如继往,并以唐代名吏段秀实为榜样四不设席:谄人之席,饵人之席,嘲人之席,扰人之席。
段秀实非公会不举乐饮酒;
乔应甲居京师不设席赴筵。
四、反贪反腐
承家自是丈夫事;
开国羞为聚敛臣。
乔应甲一生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他巡按淮阳时,发现大贪官李三才恶迹昭著,就揭露其“五奸十贪”,大书于承尘木板上传示各衙门,并多次上疏弹劾,直到参倒,由此也为得罪东林党惹下了祸根。但他仍一如继往地坚持认为:
今天下到处民穷盗起,一个贪风逼之;
今缙绅谁使盗息民安,一个世情格之。
并一叹三嗟地把明朝的衰亡,归结为贪官污吏与朋党之争:
嗟嗟,一贪成风,明明的宋末元末世界;
嗟嗟,众言混乱,确确是元祐三党光景。
他不仅苦口婆心地劝告为官者不要收礼徇情,而且义正辞严地警告那些贪官污吏贪婪的后果:
莫道送来收礼易;
要知收去从情难。
切记:占官物,霸官地,今日亦觉畅快;
要知:人非旧,局更新,他年难免追查。
卖官鬻爵坏封疆,恃今日推升自己;
注籍杜门挨岁月,任他年唾骂由人。
骗得钱,无灾无难拿将去;
惹出祸,做神做鬼还要来。
五、刺宦讽阉
乔应甲向来对宦官弄权乱朝坏政残害百姓非常反感,甚至把这些害祸比做凶残的豺狼。当他听到家乡人民遭受旱灾威胁又看到朝廷派宦官去解州卖余盐的消息时,义愤填膺地写了一首七律:
传闻旱魃苦郇阳,忽报貂珰下解梁。
市肆早闻惊榷税,鹾池还见走豺狼。
群奸到处张威焰,百姓无人不悚惶。
回首乡关空洒泪,此情何日达君王。
当地看到武昌兵备佥事冯应京弹劾宦官陈奉开矿虐民十大罪状时,又痛快淋漓地斥骂道:
海内貂珰雪焰张,横行无忌最荆襄。
穷檐有髓愁填壑,帝胄无钱苦断肠。
何物豺狼能作崇,忍教山谷遍遭殃。
旧游回首堪垂泪,谁遣哭书达帝乡。
当他看到阉宦魏忠贤弄权朝政时,已窥到明朝灭亡的预兆,借史讽今写下一联:
东都唯阉官为祸;
西汉以外戚遭殃。
在魏忠贤嚣张弄权不少受东林党排挤的官员附炎趋势时,他却早已看到冰山必垮的结局,朝廷升他任南京都察院掌院,他都百般谢绝。
财尽民穷,好将国事当家事;
信心任运,莫把冰山当泰山。
六、壮志难酬
乔应甲满腔的报国福民之心,却一再受到排挤迫害,壮志难酬,满腔义愤,他真想像屈原一样怀沙汩罗,像战国时鲁仲连一样蹈身东海:
屈左徒赴汩罗,悲风浩瀚;
鲁仲连蹈东海,肆志徜徉。
即使残遭迫害,他仍然要像屈原那样以词骚悯时,像贾谊那样以文章鸣世,九死而不悔。
屈平以词骚闵时,虽沉溺其身不钳其口;
贾谊以文章鸣世,虽灌绛横诋不违其心。
在避祸家居的十多年间,他时时关注着边疆战事,关注着报效朝廷,关后着正直的官员遭贬:
壮志可酬,但愿边疆新事少;
君恩难报,谁知庙廊旧人疏。
七、正气凛然
面对贪横无比朋党盘根错节的李三才,乔应甲大胆地揭露坚持不断弹劾,靠的就是一股浩然正气:
干天下大事在心,最忌鼠头蛇尾;
除天下大奸要胆,那管虎须龙鳞。
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只是识量大;
言人所不敢言,发人所不敢发,只是见理真。
在激烈的阁部倾轧朋党你死我活斗争中,乔应甲始终坚持:
清静心守定,更有何人能扰我;
义利路明白,更有何物能动人。
阿谀进阶,莫若实心建树;
空言逃祸,何如高枕衡门。
脚跟由我为男子;
口吻傍人非丈夫。
严霜不改篱边菊;
傲雪常青山下松。
终年奔走,只知进步为高;
竭力经营,宁解回头是岸。
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
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
惺者,醒也。常惺,即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念常惺,就是有一个观念时常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那么,这个一念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乔应甲另一副对联得到解答:“天地生才,非为锥刀末利;朝廷设职,岂图富贵本身!”那就是说,天地生下自己的满腹才华,并不是为自己取得一点点利益;朝廷设置官吏也不是为了富贵官吏本身。而是什么呢?就是为国为民!正是他心灵深处永远牢记着这一点,所以他才能够出污泥而不染两袖清风,所以才能够在朝廷昏庸朋党倾轧的神弓鬼矢地网天罗中挣脱出来,退隐田园。
八、达观处世
纵观乔应甲的对联,忧国忧民、以民为本的基本思想,勤政爱民、清正廉明、反贪反腐、刺宦讽阉的浩然正气贯穿着《半九亭集》的始终。当乔应甲满腔的报国福民之心,在激烈的阁部倾轧朋党你死我活斗争中,一再受到排挤迫害时,他所表达的只有壮志难酬、满腔义愤、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达观处世。
胸次拓开,百年尘世同朝露;
脚跟站定,万事浮云过大虚。
居野,世事要堪得破;
为官,浮名要看得轻。
堪破世事,功名路上三杯酒;
广开胸次,生死路上一局棋。
面对皇帝昏庸、朝廷腐败、宦官擅权、朋党为祸,自己几经宦途沉浮,惨遭迫害的现状,乔应甲却能拓开胸怀,坦然面对,站定脚跟,视百年万事若朝露浮云一般,视功名、生死如杯酒棋局一样。这是何等的豪放气势!这是何等的淡定心态!这是何等的坦荡胸怀!
冉冉光阴,独坐园亭惊节序;
滔滔世界,谁将砥柱障狂澜。
在惨遭迫害隐居田园壮志难酬的日子里,乔应甲看到国难民忧的景象,发出了“谁将砥柱障狂澜”的震天撼地的呼喊,这又是何等的胸襟气魄!
量包沧海为涵养;
力负丘山见大方。
乔应甲的胸襟可以“量包沧海”,乔应甲的气势可以“力负丘山”,这又是何等的豪放情调!
闲翻迁史咏杜诗,芸窗内收古今绝艺;
坐对峨嵋环涑水,斗室中绘宇宙奇观。
乔应甲终于用他的古今绝艺如椽大笔,绘出了宇宙奇观——改写了中国楹联史,改写了中国文学史,把自己推上了楹联艺术巨匠、联坛泰斗的历史高度。
九、格言警世
在半九亭集中,乔应甲通过自身体会,为自己,也为后人总结了许多警世格言,永远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德胜千祥非妄语;
仁除百祸要留心。
破除魔障心常静;
断却尘俗境自闲。
处已让一分是福;
待人退一步为高。
莫把初心改;
当思末路难。
常存事后悔悟心;
可破临时痴迷路。
宁交君子培善根;
勿交小人增恶趣。
有容德乃大;
无欲心常闲。
乔应甲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总结了人生的两大贤良品德:一是有容,二是无欲,把千丝万缕的人生纠葛凝聚在这短短的十个字上,真是振聋发聩。
不见苦为乐;
哪知淡是甘。
乔应甲用自己亲身体验,概括出人生哲理:只有见苦不苦以苦为乐,才能把淡泊看作甘甜。这种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千辛万苦的人,才能体味感受出来。
十、醒世遣怀
乔应甲从来不把对联作为雕虫小技,无病呻吟,而是作为遣怀医俗、醒世惊心的武器,作为“宇宙奇观”来绘描:
读书医俗俗难医,莫若得人醒世;
作对遣怀怀可遣,也须奇句惊心。
闲翻迁史咏杜诗,芸窗内收古今绝艺;
坐对峨嵋环涑水,斗室中绘宇宙奇观。
严霜不改篱边菊;
傲雪常青山下松。
材高劲节节常在;
义取不凋凋亦坚。
这两副对联正是用遇严霜而不改、顶风雪而长青的篱边菊与山下松比喻自己的坚强不屈的高风亮节。用松、竹的坚韧劲节比喻自己的高尚的品德与顽强的斗争精神。这正是乔应甲人品的真实写照。
纵观乔应甲的对联,忧国忧民、以民为本的基本思想,勤政爱民、清正廉明、反贪反腐、刺宦讽阉的浩然正气贯穿着《半九亭集》的始终。当乔应甲满腔的报国福民之心,在激烈的阁部倾轧朋党你死我活斗争中,一再受到排挤迫害时,他所表达的只有壮志难酬、满腔义愤、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达观处世。
乔应甲终于用他的如椽大笔,绘出了宇宙奇观——改写了中国楹联史,改写了中国文学史,把自己推上了楹联艺术巨匠、联坛泰斗、中华联圣的历史高度。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对联专著最早,对联数量数多,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对联艺术性非常高超,最重要的也正是他的对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半九亭集》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充满浩然正气的警世恒言、醒世恒言!一部忧国悯民警世醒时的正气歌!
《半九亭集》所反映的民本思想
下面,笔者侧重分析一下《半九亭集》中所反映的民本思想。
 
实事求是地讲,明乔应甲《半九亭集》中的对联,应当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完完全全的对联,不论从词语对偶的词性相同、结构相似、节奏一致方面分析,还是从声调和谐的平仄交替、平仄相对、上仄下平方面衡量,都是无可挑剔的;第二种是基本上合律,但为了意思上的准确表达,牺牲部分联律,即瑕不掩瑜的对联;第三种是欲吐胸中块垒而完全不受联律束缚的,只能算字句对等的联语。
  以上说明,只是为了本文例句不致引起不必要的联律争论。打个比方来说,正如用精致标准的酒瓶装酒,还是用稍有瑕庇的酒瓶装酒,甚或用粗瓷、歪葫芦装酒,我们现在着重讨论的是装着什么样的酒!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为邦本,本伤则枝悴;
  财者民心,心伤则本伤。
鲁之衰也,洙泗之间多断断(交争也);
  周之兴也,闾阎之民尽熙熙。
  这正是乔应甲《半九亭集》中所明确表达的民本思想,而这种民本思想贯穿着《半九亭集》的始终,也代表着乔应甲最基本的人生观、道德观。
悯饥怜苦  赈灾济民
苦,苦,穷民顿足拳胸发上指;
  行,行,衙役稷蜂社鼠口难言。
在作者眼中,一方面看到的是穷苦人民“顿足拳胸”怒发冲冠叫苦连天,一方面又看到“稷蜂社鼠”的衙役到处横行感到有口难言,对明末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表达了爱憎分明的感情。
  解温阜财,当日赓歌在耳;
  民穷赋重,望门持钵难言。
  面对不堪赋税重负而沿门乞讨的难民,他想起了舜帝的《南风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感叹:用“解愠阜财”与“民穷赋重”、“庚歌在耳”与“望门持钵”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他洞察社会忧国恤民的赤诚肝胆。
 早在他金榜题名考中进士走马上任襄阳府推官时,年轻的乔应甲就发出了愿为朝廷竭忠尽智,为人民勤恳造福的誓言:
紫绶方新,愿竭忠勤输耿耿;
苍生可念,好持矜恕福元元。
他在襄阳任推官七年,详察暗访,洞察奸邪,平反沉冤,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燃犀不详,宁愿死者求生路;
覆盆宜照,莫把平民送鬼乡。
  国家之经制,千疮百孔费实难支;
  百姓之困穷,十室九空情更可悯。
  这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放亿万之羽毛,不若消兵以全赤子;
  饭无数之缁褐,不若散廪以活饥民。
可惜无从考察,但可以推想,这副联肯定是有所指的。统治者为了表现自己的珍爱生命,往往会让人抓了许多鸟儿然后去放生,为了表达对一些官吏的奖赏,往往会摆出满桌美味佳肴;却不顾惜把人民群众推入战争的火坑,不开仓赈济饥寒交迫的灾民。作者“全赤子”“活饥民”之呼声令人振聋发聩。乔应甲一生坚持“三实为守”:存实心,讲实话,做实事。他不仅悯饥怜苦,呼唤“散廪以活饥民”,而且自己带头身体力行,在平定州慷慨捐资,救活幼子一千四百多人,有碑文可证。
当他看到兵戎遍地民不聊生的景象时,满怀悲愤的心情写道:
万队千群,时时征调兵戈满;
民穷财尽,处处转输岁月长。
辽左吞声,不辨爷娘妻子;
胡尘塞路,尽是盾剑刀枪。
实心任事  为民造福
我们说乔应甲是清官、好官,就是因为他懂得做官为民的道理,他始终把爱民、为民装在心中,且看他的联语:
  欲行平易近民之政;
  当有慈祥爱物之心。
  紫绶方新,愿竭忠勤输耿耿;
  苍生可念,好持矜恕福元元。
为百姓施恩,不在要名结好;
  为一身植节,何须标异见奇。
朝廷设官原以为民,为民二字作何如体贴;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父母二字当何如相称。
他更把兴利除弊造福民众作为自己做官的准则。
  除弊悦民心,上可博欢须酌议;
  兴利造民福,下将兴怨莫仓皇。
除弊解民倒悬,在酌旧规宜培土;
  兴利费民物力,要看时势合人情。
  事可做须从真精神做出,方为实事;
  功求成须自真力量做去,方见实功。
  他的《三实奏章》、《便民实政》等作品集都反映了兴利除弊为民造福的真实政绩。
官差扰民  号呼惨怛
乔应甲一贯坚持“官以清静省事为最;民以宁一不扰为福。”他对民生疾苦深有体会:“小民瘠于扰费;富家苦于山豪。”他对官差扰民更是鞭辟入理:
  乡下差繁,衙门骗钱有路;
  堂前事简,小民受福无涯。
正差下马先需酒;
  挂搭骑驴也要钱。
  特别是他在“征粮”一节中,更用一连串的号呼,表达了对官差扰民的鞭挞与痛斥。
堂上若非贤父母;仓中那得免号呼。
  号呼号呼旧役换;父母父母新差来。
  号呼号呼食且尽;父母父母费何堪。
  号呼号呼声惨怛;父母父母心慈悲。
  号呼号呼罄骨髓;父母父母票朦胧。
  号呼号呼查赤历;父母父母谁欠粮。
  号呼号呼他有势;父母父母岂无人。
  号呼号呼绕一死;父母父母说了罢。
  号呼号呼少敲朴;父母父母历糊涂。
  号呼号呼花历弊;父母父母谁敢言。
  号呼号呼难释放;父母父母仍还仓。
  号呼号呼查旧历;父母父母改千端。
  但教仓里减号呼;还是民间好父母。
这里,我们似乎已很难分清,究竟是一个体恤穷苦劳动人民的官吏在疾呼呐喊,还是千千万万不堪重负的穷苦大众在哭天抢地!一个封建官吏能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如此直接了当地为之号呼,数千年历史上能有多少?这里,没有虚情假意,没有扭伲造作,完全是一种真情实感的吐露喷涌。读到这里,我们谁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屈原之疾痛惨怛,贾谊之痛哭流涕,杜甫之悲歌慷慨,陆游之铁马金戈。
腐政招乱  官逼民反
《明史·列传·流贼》开宗明义如此论述:“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史册所载,未有若斯之酷者也。”这显然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反动立场上对农民起义领袖的诬蔑。而在这点上,乔应甲虽为封建官吏,但因出身耕读之家,十多年又家居避祸,更多接近劳苦大众,深知民生疾苦,更多地保留了朴素的民本思想。他能认识到人民的起义造反,完全是腐朽黑暗的统治招致逼迫出来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且看他的联语:
  小民穷困则易怨,边庭骚动则易扰,以扰乘怨未有不乱;
  国家用兵则多调,岁谷不登则多荒,以荒抽调未有不叛。
  今天下到处民穷盗起,一个贪风逼之;
  今缙绅谁使盗息民安,一个世情格之。
上天和则致祥;
  小民怨则招异。
  《半九亭集》中尚有两首七律诗,更痛心彻骨地把矛头直指飞扬跋扈的阉宦之祸。
  传言家乡苦旱,又接报见中使去解州卖余盐赋此:
  传闻旱魃苦郇阳,忽报貂珰下解梁。
  市肆已闻惊榷税,鹾池还见走豺狼。
  群奸到处张威焰,百姓无人不悚惶。
  回首乡关空洒泪,此情何日达君王。
  中使指太监使臣。貂珰,借太监戴的饰着黄金珰的貂皮帽子,代指太监。这里明明白白把阉宦之流斥为豺狼,当作祸国殃民的“群奸张威焰”,实在骂得痛快淋漓。
  还有一首“感时”诗:
  滔滔世变若江河,触目风波感慨多。
  东海天兵方卸甲,西方小丑复挥戈。
  频年旱魃为妖崇,大地貂珰类鬼魔。
  可惜苍生谁向问,权将杯酒壮颜酡。
面对兵灾、旱灾及阉宦鬼魔之灾,面对饱受各种灾害折磨呼天无语喊地不灵的苍生,无限同情的作者也只能“将杯酒壮颜酡”。他知道自己无法挽回这种局面,但他却实实在在已看到腐败黑暗的大明江山本动根摇,必将走向灭亡了!
  嗟嗟,一贪成风,明明的宋末元末世界;
  嗟嗟,众言混乱,确确是元祐三党光景。
  上天示戒于数年之前,其应捷如影响;
  下民遭殃于数年之后,其害近在咽喉。
  乔应甲逝世后18年,明朝终于在内忧外患、农民起义中灭亡了,这正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为邦本”、“本伤则枝悴”的历史鉴证!
专家学者对《半九亭集》的肯定
蒋有泉:他的对联,立意高远通达、光明正大。所以他所撰的对联,绝大多数合时、合国、合民之用。他的时政联、评史联、人生联、山河联,无不褒扬忠义仁爱真善美,贬抑贪奸卑鄙假恶丑。若以他对联的主题而论,乔应甲应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人民联家。
龚连寿:《半九亭集》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时政到民生,从个人感悟到警语格言,从古迹探胜到田园讴歌,乔应甲都留下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关注和研讨的作品。乔应甲的楹联,融史才、诗情、议论于一炉,以联论史,在联、史互论中达到通解。认真研究他的楹联作品,认真了解他在楹联中对历史及当朝人物、事件的评议,直接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就能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能对他本人作出更为客观的评判。
马长泰:乔应甲的楹联文学创作,并非书斋中的文人作品,而是以政治为舞台,以楹联为武器,所以,很少有缠缠绵绵、儿女情长之作,多是投枪匕首,这也正是文学的政治属性。
湖北联家曹克定论文《读乔阁老“偶感”联》:见到《半九亭集》使我震惊!乔应甲以联写史,以联论政、以联叙事、以联说理、以联警世、以联明志、以联言情,如此全面的借对联表现出来,就已经在文坛上把对联艺术推上了很高的地位。乔应甲对中华楹联的贡献就是第一个把对联摆在了文学的正位,是为数不多的用对联的形式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
王庆新:读了乔应甲《半九亭集》中的联语及其哲言,体会到与众不同的感受,那就是他直面社会人生,一腔正气,刚正不阿,敢于倾吐谠言曲衷,这在对联的内涵理义上体现出鲜明的典型性,为对联的正面表义、直抒胸襟显示出一家特色。 
以忠贞不渝的赤诚肝胆,倾吐为官履任、忧国恤民的心声!
以一腔浩然正气剌贪剌虐,表现出一介清官铮臣的廉明和顶天立地的铁血贞骨!。
以江山社稷为立政之本,直宣颓政时弊,表现出无私无畏的忠烈情怀!
叶子彤:他的对联,立意高远通达、光明正大。所以他所撰的对联,绝大多数合时、合国、合民之用。他的时政联、评史联、人生联、山河联,无不褒扬忠义仁爱真善美,贬抑贪奸卑鄙假恶丑。若以他对联的主题而论,乔应甲应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人民联家。
联品从人品,一副对联的立意是作者思想境界、人格素养的反映。乔应甲爱国亲民,刚正耿直,品德高尚,情趣超逸,且怀有莫大的抱负,所以他的对联,上符自然大道,下合万众之心,遂成为传世佳作,为人所传诵 。
在《半九亭集》对联中,乔应甲对“世态万象”之剖析,对“腐败时政政”之抨击,对“磊落胸怀”之坦露,对“做人处世”之警示,“敏锐的洞察,深沉的思考”“笔笔见人品,处处见襟怀”。他虽然是一个封建官吏,但因出身耕读之家,十多年又家居避祸,深知民生疾苦,所以能在大量的对联中反映出“悯饥怜苦赈灾济民”“实心任事为民造福”“官差扰民号呼惨怛”“腐政招乱官逼民反”朴素的“民为邦本”思想观。
所以,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告:乔应甲的对联专著《半九亭集》正是名垂千古的忧国悯民对联正气歌!
欢迎批评指正!
运城市楹联学会
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乔阁老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诗词楹联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 小时
主题
0

10

帖子

0

精华

354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84136
经验
51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
5
发表于 2021-3-25 08:25 | 只看该作者
中华联圣论坛之四

中华千古对联情

我们之所以敢于理直气壮地断言:中华联圣桂冠非乔应甲莫属,正是由于迄今为止只有乔应甲才是最早把对联称之为对联的第一人!谓予不信?让历史来裁判!
“对联”一词源于何时何人?
从网上看到陈树德教授一篇文章《“对联”说》,文中提到:
“2008年10月,笔者在运城参加乔应甲楹联学术研讨会期间,也曾发现,明代的对联大师乔阁老,在八卷本的《半九亭集》中集录的对联多达四五千副,但他在撰写对联时,只说‘对’,不说‘对联’。针对这个问题,我曾请教刘太品先生,太品先生说,在明代,应该还没有‘对联’这个术语。”“‘对句’是汉字对偶修辞的产物,是中国对联文体之源;‘对联’是独立的文学作品,它已经从诗词骈赋中脱化出来。”“‘对联’一词,《辞源》不列,许多早期的词典也不列。《辞源》收录的词条截止于1840年,说明至少在1840年之前,还没有‘对联’。”
那么,“对联”一词究竟源于何时何人呢?听说清代李渔有《笠
翁对联》,立刻查阅《李渔全集.楹联卷》,可看到的几乎全是“联”字,难见“对”字,更找不到“对联”二字。只能在“李渔简介”中看到日本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中,看到有“笠翁对联”一书,想必是后人辑录冠名,未必是李渔本人实用。李渔是1611——1680间人士。再往前查到担当(1593——1673),有门人弟子辑刊的《罔措斋对联》一书,书中有担当的题词,这应当是实实在在的“对联”了。从腾越李根源记的序中,可知成书于共和壬子冬十月。这就是说,最迟在公元1672年已开始用“对联”二字冠书名。再往前追,有李开先(1502-1568)的《中麓山人拙对》、《中麓山人续对》,遍查二十多篇序文与后序,可见“对”72、“联”10、“对句”9、“对语”4、“作对×联”9、“春对×联”4、另有“春贴”3、“春对”1、“春联”1,却找不到一例“对联”。说明在李开先时代,即公元1568年以前,尚无“对联”一词用法。
其实,“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随手翻阅中华楹联巨匠乔应甲的对联专著《半九亭集》,除了“想对一联”、“吟对几联”、“句联”、“春联”等提法外,在第一卷第三页“心学”中,就明明白白提到:
“余仿赵清献焚香告天之意,每白日看书得料,夜间想为对联,次早书于格,三阅月矣。”
  言之凿凿,语之确确,说明,至少在《半九亭集》成书的明天启六年,即公元1626年之前,乔应甲就已在使用“对联”这一词语了!
笔者孤陋寡闻,手头资料又有限,只能说,在没有其他充分证据之前,似应认定中华楹联巨匠乔应甲正是最早使用“对联”一词的先行者、创造者!在明代末期就已经有了“对联”这一术语了!
诚如陈教授所言:“‘对联’是独立的文学作品,它已经从诗词骈赋中脱化出来。” 这就再一次证实了笔者在《楹联创作中的艺术思维—赏读明代乔应甲〈半九亭集〉》一文中的断言:“乔阁老第一个把对联作为文学艺术进行全方位创作,第一次把对联文学艺术创作推向前无古人后傲来者的高峰。”对于中国楹联发展史来说,“对联”一词的起源,实实在在应该重重地记上一笔。 
“对联一词源于何时何人”又现新书证
近读乔应甲《诚信录》一书,偶然间发现乔应甲比《半九亭集》更早使用“对联”的地方。开篇“乌兔记”写道:“予行取为壬寅等岁时,慈乌集吾乡者不啻蔽地遮天。然犹自吾家屋树以渐他,及而南社、西社,不一二见。予记取书院,朔望进盐院公祖衙门作揖,见对联云:柏干森森,雅称柏台气象;乌飞肃肃,应知乌府风棱。此吉兆也。如此者数年。”
“行取”,是明代制度,按照规定年限,州县官经地方高级官员保举,可以调京,通过考选后补授科道或部属官职,称为行取,实际是外官内擢。这段话是说,乔应甲在明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后,任湖北襄阳府推官,并两度以推官代掌襄阳、陨阳府印,又两次“考满”评优。按照明王朝的规定,官员的用废升降分为考满与考察,相辅而并行。考满,论一身所历之俸,其目有三:曰称职、平常、不称职,分为上中下三等。考察,通天下内外官计之,其目有八:曰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考满之法,三年一次,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考。乔应甲在襄阳推官任中,秉公执法,明察冤案,并两次代理知府缺,除弊兴利,实政便民,深得民心,朝野尽知。万历二十二年(1594)考满为上等,二十六年(1598)再度考满为上等,并特别加”治行优等“评语。万历二十七年(1599)正月初五,乔应甲接到吏部邸报,以治行优等征召入京升迁。但由于乔应甲不请客送礼又得罪了朝中权贵,在京候旨三年。直到万历三十年(1602),即壬寅年,才蒙皇帝恩赐,擢升四川道监察御史。候旨三年才得到任用,想一想是何等心情。难怪会把“慈乌集吾乡者不啻蔽地遮天。然犹自吾家屋树以渐他”与对联中“乌飞肃肃,应知乌府风棱”联想在一起,认为“此吉兆也”!
《诚信录》是乔应甲在埋葬母亲“涕泣之余,拭泪而援笔”写成的纪实文。时在“万历四十年(1612)孟冬二十五日”。
这一书证至少可以说明:
1、乔应甲在《半九亭集》中使用“对联”一词,绝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习惯成自然。也不是一种孤证,借用一句法律用语,正是形成了互为支撑的证据链。
2、乔应甲“见对联云”是发生在万历三十年,即1602年,比起万历三十四至三十五年间沈德符撰《野获编》应当提前了四五年。也许有人会说,时间应当按《诚信录》成书的万历四十年,即1612年计算。如果按书中所叙之事,那么,沈德符撰《野获编》:“张江陵盛时,有送对联谄者”,就已经可以把“对联”一词提前到明朝中期;《西湖二集》“洪武爷抚定了婺州,于城楼上立大旗二面,亲书对联道”,则更可以把“对联”一词提前到明初时期。甚而至于,假如有人写一篇文章提到“舜帝坐盐池对南山抚五弦琴高唱一副对联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民之财兮”,那么,岂不是可以把“对联”一词提前到三皇五帝时期了么?非也!这是两码事。一般来说,后人记述前人之事往往可以用后人自己的语言,而本人叙述前几年自己曾经历的事则应当是当时的情形。乔应甲在万历四十年记述十年前所见到的“对联”应当就是当时的“对联”!
3、其实,在这里争前论后似乎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应当说,这三个例证合起来足以说明,至少在明代后期,“对联”一词已有比较普遍的应用。而反过来说,这三个例证也只能证明“对联”一词出现在明代后期,而无法证明在明代中期或早期就已开始应用。如果想证明有更早的“对联”出现,尚需要有令人信服的书证!甚至包括沈德符的《野获编》,除了康熙版本外,最好能拿出明万历的真实版本!
笔者诚挚地盼望有更多更早的“对联”应用的书证!
三书三证,“对联”名至实归
笔者在《乔应甲三书三证对联情》一文中又提到:近读乔应甲的《再起奏章》,当读到“奸臣肆毒疏”一文时,又欣喜地发现乔应甲写道:附先年巡盐淮扬盟心对联:今日开除存旧管,左右难欺;他年见在验新收,神天为证。
乔应甲的《再起奏章》写于明天启五年(1625),时“奉圣旨乔应甲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虽一再以“久病庸臣”为由推辞,仍得到“奉圣旨:乔应甲清操劲节,中外素知。纪纲重地,特兹简任,着速前来供职。该部知道。”的吏部奉诏檄文。在带病赴京途中,乔应甲连上十三奏章,历数朝中党派之争。“奸臣肆毒疏”即其中之一。
乔文中“附先年巡盐淮扬盟心对联”指的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钦命乔应甲巡按淮扬为巡盐使,由于弹劾李三才贪奸,得罪权臣沈一贯而遭受排挤,去官时所表达的耿耿衷心。也应该早于万历三十四至三十五年间沈德符的《野获编》与崇祯时期周楫的《西湖二集》!
据网上资料显示:1642年(崇祯十五年)沈德符逝世,享年六十五岁。在他生前《万历野获编》未能刊行。
按照“上善若水”先生2009年在网上发表的《沈德符与<万历野获编>》中的考证也证明:“《野获编》在明崇祯前并没有刊刻流传于世”。
说明沈德符的《野获编》中的“对联”问世,也就决不会早于乔应甲的三书三证。
《西湖二集》是明代一部短篇平话小说集,刊行年代大概是在明末崇帧年间。著者署名周清原。既然是崇祯年间,那就更不用说了!
此对联不可与彼对联同日而语
湖北黄梅一中李学文先生在《“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一文中提到:清代何文焕辑的《历代诗话》下卷《韵语阳秋》卷一中发现了“对联”一词,而且四次出现,眼前一亮,心中一喜,惊叹一声,“对联”一词早在南宋就出现了。
《韵语阳秋》葛立方著。葛立方,字常之,南宋丹阳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等。隆兴二年(1164)卒。徐林《韵语阳秋序》云:“隆兴元年(1163),常之由天官侍郎罢七年矣,于是《韵语阳秋》之书成,贻书谓余叙之。”依据“由天官罢七年”推断,《韵语阳秋》的写作时间在1155年后,用七年时间于1163年编竣。《韵语阳秋》卷一184页写道:
梅圣俞五字律诗,于对联中十字作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晓鼓,惊鹭起寒汀。”……
首用“对联”一词。又488页载:
杜荀鹤、郑谷诗,皆一句内好用二字相叠,然荀鹤多用于前后散句,而郑谷用于中间对联。荀鹤诗云:“文星渐见射台星”,“非谒朱门谒孔门”,“常仰门风维国风”,“忽地晴天作雨天”,“犹把中才谒上才”。皆用于散联。郑谷“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身为醉客思吟客,官自中丞拜右丞”,“初尘芸阁辞禅阁,却访支郎是老郎”,“谁知野性非天性,不扣权门扣道门”。皆用于对联也。
这段叙述两次提到“对联”一词。又489页载;
律诗中间对联,两句意甚远,而中实潜贯者,最为高作。如介甫诗云:“家世到今宜有后,士才如此岂无时。”
笔者在《乔应甲三书三证“对联”情——兼谈《韵语阳秋》不宜为“对联”源头》一文中指出:
笔者以为,《韵语阳秋》不宜作为“对联”的源头,李先生的立论似有商榷之处:
其一,此“对联”非彼“对联”也!诚如李先生所言:“《韵语阳秋》卷一,四现‘对联’术语”,“是指五、七言律诗中的偶句而言”,“在当时,可能(笔者按:不是可能,而是确确实实)只是指律诗中间两联。”“‘对联'一词成为古今联语的专用名词,也许在明代。”李先生说的很对,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所谓的“对联”,正是特指律诗中的“对仗的联”,一般来说,指的正是五、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绝不是独立成体“两行文学的对联”。这两个概念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其二,不可为“对联源于律诗论”留下把柄!多年来,统治楹联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论调,就是楹联来源于律诗。只是近年来,在不少有识之士的倡导下,楹联界大多数人才逐步认识到楹联是多源的混血儿,绝不单单是律诗的后裔。而且无数事实证明,对联也许与律诗同时产生,或者还更早于律诗。如果把葛立方的“对联”——律诗中对仗的联,当成我们所谓的两行文学对联一词的源头,岂不正好给“对联源于律诗论”者一个顺水推舟的理由么?你们看,对联的名称就来自律诗呀!
其三,不可为“对联律诗附庸论”留下口实!多年来,楹联不入文学史,只能作为律诗的附庸。这个历史的冤案刚刚被楹联家自我平反,也许还没有来得及让诗学界等广大文学艺术界特别是文学史专家学者所公认。我们自己却又偏偏作出一个沾沾自喜自认祖宗的蠢事,这不给“对联律诗附庸论”留下了口实:你们看,对联本来就是附庸于律诗中间的对仗的联呀!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韵语阳秋》的“对联”——律诗中对仗的联,无论如何,不宜作为两行文学独立为体的“对联”的源头!从《韵语阳秋》一文中“对联”与“散联”、“散句”对称,不是很见端倪么!
                                                                                                                                                                                                        而乔应甲《半九亭集》、《诚信录》、《再起奏章》三本书三次提到的“对联”,才是千真万确的“对联”一词!才是“对联”一词的名至实归。这真正表达了中华联圣乔应甲“莫谓雕虫矜著作;长留正气壮河山”的对联情结。诚望广大联友能以实实在在的书证找到更早更多的“对联”出处!
 欢迎批评指正!
运城市楹联学会
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乔阁老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诗词楹联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 小时
主题
0

10

帖子

0

精华

354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84136
经验
51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
6
发表于 2021-3-25 08:27 | 只看该作者
中华联圣论坛之五

中华长联艺术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我们之所以敢于理直气壮地断言:中华联圣桂冠非乔应甲莫属,正是由于只有乔应甲才真正树起了中华长联艺术走向成熟的里程碑!谓予不信?让历史来裁判!
长联马蹄格滥觞肇迹
乔应甲有一副非常精练概括的九分句78字长联:
清晨端坐坐无营,取架上左传文、马迁史、相如赋、南华经、少陵诗、右军帖、屈子离骚,开卷广胸中识见;
亭午高眠眠且觉,想世间沧海日、赤城霞、巫峡云、洞庭月、峨嵋雪、广陵涛、庐山瀑布,何地非物外逍遥。
上联囊括了中华数千年文学史的精华,下联包举了神州九万里壮丽景观,真可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含宏万汇,气吞云梦”,读之,我们不能不惊叹于作者深宏博大的学识与精练准确驾驭语言文字的文学艺术才华。
当然,毋庸讳言,与这副长联类似的长联尚有一场笔墨官司。最明显的是清代邓石如(1739或1743—1805)的书法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庄。
有人说这副联出自《小窗幽记》,一名《醉古堂剑扫》,是明人陈继儒(1558-1639)所撰,也有人认为是明代陆绍珩所著(约1624年前后在世),更有人认为是更早一些年代的明李东阳(1447—1516)所撰。但却似乎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典籍书证。
《小窗幽记》也好,《醉古堂剑扫》也罢,都拿不出明代的版本,不足为据。(详见拙作《<半九亭集>清言小品论可以休矣》)
这里的关键是李东阳却始终查不到一丝一毫的书证!遍查网上信息,均显示:该联出自李东阳的《题书斋联》来源于梁羽生《名联谈趣》589条,文字大同小异。梁羽生(1924年-2009年),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曾经应香港《大公报》之邀,撰写《联趣》专栏,在该报副刊《大公园》连载,从1983年3月15日到1986年7月31日介绍对联2200副左右,后来结集为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于1999年再版时加了8页《再版后记》,对书中26条做了订正。本书以小说笔法写成,引人入胜,以前一联的作者或者对联提到的人引出下一联,环环相扣,不呆板。看来,该联出自李东阳,梁羽生先生的功劳盖莫大焉!然而,梁羽生先生早已作古,无法了解到有何依据,我们也只能作为一桩公案存疑。盼望博闻强识的专家学者能帮助大家解疑释惑。据网上资料:李东阳(1447-1516),明代诗人,书法家。字宾之,号西涯。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等。有关对联传说颇多,但多不可靠。
明人沈德符《野获编》载嘉靖年间宫廷文人袁炜(字文荣)所撰的一副六十六字皇家斋醮长联:
洛水元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另外还有景常春撰文引《徐渭集》载,徐渭一生撰联一百一十八副,其中四十字以上的对联达十二副,最长的一副题绍兴开元寺大殿联竟达一百四十字,其联云:
坛为祝厘之重,暂集衣冠剑佩,尽宜斋沐焚修。况前临芹沼,后倚花封,并称高山仰止。念锡檀家搬柴运米,触目皆证果圆机,切莫向糟丘畔时酣花鸟醍醐,看天堂立登,笑地狱枉设;
寺当辐辏之廛,则凡湿化胎卵,未免屠沽驵会。若故杀养生,因贪恣狡,便坠涅海无边。今禅林辈暮鼓晨钟,何下非醒人木铎,但能于枕头上常见衅牛觳觫,许今朝入市,与昨日不同。
以上两联不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平仄对仗句脚安排上看,都难以令人恭维。
比徐、袁稍晚一点的乔应甲(1559—1627)所写的这副78字长联,相对来说不论句中声律,还是句脚声律都成熟得无可挑剔。
所以,尽管我们说乔阁老的长联不一定是历史上最早的长联,但完全可以说,却实实在在是历史上最早成熟的长联!是最早形成马蹄格平仄格式的长联!所以应当说正是长联马蹄格的滥觞肇迹。乔应甲为长联艺术走向成熟树起了一通标志性的里程碑!
且看专家学者评论:
龚联寿:此联还有明李东阳所撰一说,见梁羽生《名联谈趣》[16],但没有举出书证。不过,此联系明人所撰,已不成问题。只要弄清版本,详加比勘,参以李东阳的全部著作,这一问题的解决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余德泉:乔应甲这副9句对联之句脚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已经符合马蹄韵之段合式,为马蹄韵段合式比较早期的例子。是否开马蹄韵段合式之先河,还须考证,但在明代出现这样标准的例子,也很难得了。孙髯翁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也是用的马蹄韵段合式。是否也受过《半九亭集》这副对联的影响,不能确定,只能说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告:乔应甲的78字长联,是长联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欢迎批评指正!
运城市楹联学会
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乔阁老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诗词楹联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 小时
主题
0

10

帖子

0

精华

354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84136
经验
51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
7
发表于 2021-3-25 08:28 | 只看该作者
中华联圣论坛之六

中华千古对联文学艺术乔应甲独领风骚

我们之所以敢于理直气壮地断言:中华联圣桂冠非乔应甲莫属,正是由于只有乔应甲才把对联文学艺术创作推上了前无古人后傲来者的高峰!谓予不信?让历史来裁判!

乔应甲把对联文学艺术创作推上了前无古人后傲来者的高峰
   一、 句型多样,独创声律
笔者在赏读乔应甲《半九亭集》中的对联时,深为其中铿锵和谐的声律所惊叹。可见,早在明代,我们的先贤就为楹联创造了如此精密严谨的声律系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他的对联中,不仅保留了自盛唐以来人们喜闻乐见的五、七言律诗平仄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等,而且根据语言表达需要,冲破律句桎梏,自创一套声律系统。从五言到十五言,丰富多变而又严谨和谐的声律使人在赏读《半九亭集》对联时,如同在欣赏一场悦耳动听的变奏交响乐。特别是在他创造的句脚平仄中,我们既可看到清人总结的“朱氏格”,又可看到今学者总结的“龙凤格”,“马蹄格”等。从单句联到九分句联,创造出一整套和谐有致的声律系统,堪为联界声律大师。(详见拙作《明代对联专著<半九亭集>对联声律例探》)
二、自对空灵,炉火纯青
汉语言大师王力先生在《汉语音韵学》中指出:“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需自对,上下联不必求工。”“甚至上联和下联之间几乎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工对,全联也可以认为工对了。”乔应甲的《半九亭集》对联中,这种自对的情况竟然占很大的比例,且很有特色。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种千姿百态的自对形式,使他的对联更加丰富多彩,魅力无穷。据笔者初步探讨,《半九亭集》中的自对形式就有“单字对”“词自对”“词组自对”“复字自对”“多组自对”“句自对”“多句自对”“列锦自对”“排比自对”“隔字自对”“衬字(加字减字)自对”等多种形式。这种千姿百态的自对为对仗格式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表达体范,为对仗内容开辟了广阔无垠的应用领域,为对仗语言拓展了灵动自由的思维空间,为对仗艺术增添了魅力无穷的靓丽风采。由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乔应甲不愧为对联作为独立文学体裁的先驱者、开拓者、倡导者,不愧为冲破五七言格律体桎梏使对联走向散文自由化的恭行者、实践者、创造者!正如叶子彤先生所指出的:以自对而纵横捭阖,这一艺术技巧的特点在于不同词性、不同门类、乃至不同结构之间的自对,可以构成对仗。这就为楹联创作的立意、遣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详见拙作《千姿百态自对竞风流》、《自对是一种多姿多态的对仗艺术》)
三、吐珠纳王,独领风骚
孔子云:“情欲信,辞欲巧”。《左传》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修辞艺术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乔应甲《半九亭集》中的对联,不仅意境高远对仗工整,而且吐珠纳玉卷风舒云,运用了各种优美的修辞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据笔者初步探讨,《半九亭集》中的修辞手法就有“比喻、比拟、对比、借代、设问、反问、摹状、移觉、夸张、排比、列锦、起兴、顶真、叠字、析字、反复、重字、反语、呼告、集引、象征、衬托、双声、叠韵、倒装、格言、用典、自对、错综对、因果、转折、选择、递进”等三十三种之多。(11)正如陈树德教授感慨之言:“只觉满纸珠讥,满篇锦锈,满天星斗,满眼韶华,满腔热血,满袖春风……”(详见拙作《明乔应甲《半九亭集》修辞艺术例探》


四、佳联创作靠的是艺术思维

数年来,笔者一直沉浸在赏读明·乔应甲《半九亭集》对联的亢奋之中。正如陈树德教授感慨之言:“只觉满纸珠玑,满篇锦绣,满天星斗,满眼韶华,满腔热血,满袖春风……”一个问题久久在脑际萦绕:为什么乔阁老对联能写得那么多,那么美,那么夺人心魄魅力无穷?“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忽然灵感顿悟:原来,乔阁老的佳联创作,靠的不是我们的普通思维,而是一种古今文学艺术家共有的创造美的艺术思维!
文学大师高尔基曾说过:“想象在本质上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是‘艺术的’思维。”这就告诉我们,所谓艺术思维,就是一种想象思维,一种形象思维,一种创造美的思维。一切文学艺术的创造,都离不开这种艺术思维。对联既然是一种文学艺术,是一种“诗中之诗”,佳联的创作,当然也绝对离不开这种艺术思维。
陈树德教授中肯地指出:纵观阁老的《半九亭集》,至少有“三个第一”:个人对联专著第一,个人对联数量第一,个人对联应用第一。我想还应补充一条:乔阁老是第一个把对联作为文学艺术进行全方位创作的人,他第一次把对联文学艺术创作推向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他的《半九亭集》对联创作,正是艺术思维的集中体现。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美是艺术的本质。”美学大师朱光潜也说:“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限于篇幅,我们只能从满纸珠玑、琳琅满目的《半九亭集》中信手拈来一些对联,揭示一下佳联创作中这种艺术思维美的风采,美的韵味,美的真谛,美的魅力!
艺术思维的形象美——通过形象的刻画,绘景生情,描神摹态,勾勒出鲜明活泼的生活画面,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领略魅力无穷的艺术美感。
山静莺啼树;
风清柳拂檐。
寥寥十个字,勾勒出一副鲜活的景象:黄莺在树上婉转鸣啼,更显出山间的幽静;柳条时不时擦拂着屋檐,更显出风清气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多么美的景色啊,多么和谐恬雅的一副风景图啊!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艺术思维的凝炼美——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最丰富最深刻的情意旨趣。言简而意陔,言近而旨远,给读者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清晨端坐坐无营,取架上左传文、马迁史、相如赋、南华经、少陵诗、右军帖、屈子离骚,开卷广胸中识见;
亭午高眠眠且觉,想世间沧海日、赤城霞、巫峡云、洞庭月、峨嵋雪、广陵涛、庐山瀑布,何地非物外逍遥。
上联纵览了数千年中华民族优秀卓绝的文学艺术,下联横观了中华广袤大地上的壮丽山河,同时又展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高深的学识与随缘放旷的心境。内容包括是那么广泛,而文字应用又是那么洗炼简洁。我们不能不惊叹于阁老那高屋建筑的概括力与凝炼准确的文字表达力。
艺术思维的雄奇美——立意高远,气势磅礴,胸如大海,纳宇宙于方寸之内;气贯长虹,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闲翻迁史咏杜诗,芸窗内,收古今绝艺;
坐对峨嵋环涑水,斗室中,绘宇宙奇观。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高远的志向与广阔的胸怀,透射着作者豪迈的气慨与恢宏的理想,给人以感奋与鼓舞。
艺术思维的激情美——一种强烈的外界感受刺激,激荡着作者的心情,使作者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慷慨激昂,激情洋溢,情真意切,一吐为快。
念边庭,饷缺兵骄,蹈海鲁连肠欲断;
嗟言路,党奸害正,忧天杞国涕何从。
看到外族侵边,饷缺兵骄,奸党乱政,朝廷腐败,国力衰微,民不聊生的景况,作者忧天杞国、悲愤交加,肝肠寸断,痛不欲生,真是字字血,声声泪,读来谁不为之感慨,谁不为之动容!
艺术思维的意境美——或借景生情,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物见情,作者的主观意念和客观物境达到和谐的交织,完美的统一,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进入超越故我的最高艺术境界。
何处敲砧,惊破五更残梦;
谁家吹笛,平添万里乡心。
读着这样的优美文字,我们立即会沉浸在一种联想想象之中,五更时分,一阵锤砧敲击之声,把离乡背景的游子从残梦中惊醒,听着悠扬而沉郁的笛声,自然勾起深深的思乡念亲之情,我们整个心灵都会被融化,被陶醉。
艺术思维的淡雅美——诗仙李白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说明真正上乘的文学艺术品,并不在语言的工巧,辞藻的华丽,而是自然朴素,轻描淡写,不加修饰,浑然天成。
带月肩犁,南村北村雨足;
催人布谷,十亩五亩秧齐。
完全是乡村农忙时节的自然叙述,不雕琢,不夸饰,却描绘出一幅农家乐图景,一位体恤民情、为民办实事的好官吏勤政爱民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艺术思维的情趣美——把本来庄重严肃的内容,用诙谐风趣的笔调表述出来,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庄与谐完美统一,显得情趣盎然,意味隽永。
花间走马柳边船,傍观胜似个中趣;
月下敲棋竹里弈,对着不如局外真。
作者在朝廷昏庸、阁部相争、朋党倾轧,几遭诬陷的情况下,借丁忧之名,过着隐居式的生活,把一腔忧国忧民之苦闷心情压抑在游玩下棋之中。看似无忧无虑,嘻笑自若,却掩不住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正表达出一种似醉非醉排遣悲与恨的豁达气度。
艺术思维的哲理美——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论理,而是在喻中见理,趣中透理,使人在赏读品味之中得到理的启迪,受到理的震撼。这种理,往往隐藏在生动活泼的形象中,构成一种幽默风趣的智慧理趣。
水惟平则远到;
车偏重则难行。
这本来是一个人人都懂的自然常理,却道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无论当官还是平民,都会从中得到启迪,特别是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法制的今天,更有其现实意义。
艺术思维的含蓄美——言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言浅而意深。意隐而辞显,情隐而景显,理隐而事显。含而不露,引而不发,耐人寻味。把深厚的思想感情蕴含在生动的形象与意境之中,象外有景,弦外有音,话中有话。给读者留出思索和想象的余地。正如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所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红烛烧残,念念灰冷;
黄梁梦破,事事浮云。
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清正廉明、勤政爱民的乔阁老一而再再而三遭到诬陷,受到排挤,满腔报国之情壮志难酬,这是悲愤的怒吼,这是血泪的控诉,却只用“红烛烧残”“黄梁梦破”作比寄托。表面上“念念灰冷”“事事浮云”,实际上悲愤难抑。
艺术思维的对仗美——通体对仗是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词语对偶声调和谐正是对仗的基本要求,也正是对联艺术美的真谛所在。
胸次拓开,百年尘世同朝露;
脚跟站定,万事浮云过大虚。
无论从词性相同,还是从结构一致,无论从平仄交替与相对,还是从句脚平仄的安排,都无可挑剔,都给人“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的旋律美感。
乔阁老一部《半九亭集》,洋洋数十万言,五、六千副对联,以联写史、以联论政、以联叙事、以联说理、以联警世、以联明志、以联绘景、以联言情,把对联文学艺术创作推向了高峰极致,充分体现了艺术思维美的特质。正如大诗人歌德所赞颂的“艺术的内涵,是多么的美啊!美是艺术的最高原理,同时也是最高的目的。”
黑格尔《美学》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乔阁老的佳联创作,正是这种思维艺术美的集中体现。
乔阁老佳联创作的艺术思维,怎一个美字了得!

当乔应甲在《半九亭集》中言之凿凿语之确确:“每白日看书得料,夜间想为对联,次早书于格,三阅月矣!”的时候,“对联”便第一次名正言顺地作为独立的文学艺术登上了文学艺术的神圣殿堂!
当乔应甲在《半九亭集》中以宏篇巨制厚厚六大卷、七十余篇目、四千余对联(联语)以联写史,以联论政,以联叙事,以联说理,以联警世,以联明志,以联绘景,以联抒情的时候,就成就了他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对联作为文学艺术进行全方位创作的地位!
当乔应甲吸取各种各样文学艺术精华进行对联艺术创作时,就已证明他不愧为对联作为律诗附庸走向独立文学体裁的先躯者,开拓者,倡导者!不愧为冲破五七言格律体桎梏走向散文化自由化的恭行者,实践者,创造者!
当乔应甲在对联中大量运用自对这种对仗手法时,这种千姿百态的自对就为对仗格式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表达体范,为对仗内容开辟了广阔无垠的应用领域,为对仗语言拓展了灵动自由的思唯空间,为对仗艺术增添了魅力无穷的靓丽风采!
当乔应甲广泛吸取中华民族各种文学艺术的精华,运用娴熟的对偶形式、吐珠纳玉的修辞手段、超凡脱俗的艺术思维创作出博大精深的对联专著《半九亭集》的时候,就已经把对联文学艺术推上了前无古人后傲来者的高峰!
五、专家学者对《半九亭集》对联文学艺术的高度评价
 蒋有泉先生《联坛泰斗乔应甲》:生活于我国明朝末期的乔应甲,是一位值得敬仰的大政治家、当之无愧的大文学家、名副其实的联坛泰斗。乔应甲的《半九亭集》不仅以数量最多傲立于世,而且艺术水平卓然超群。乔应甲的对联,立意高远,谋篇得法,布局合理,賦、比、兴等多种修辞方法并用,语言优美活泼自然,所以,他的对联能打动人心,能发挥社会教化作用,能流传于世。乔应甲以文养志,以文述怀,始终笔耕不辍,成就了洋洋数百万言的等身宏著。其横溢的才华,当时无几人可匹,堪称一代文豪、斯文榜样。尤其是他的《半九亭集》,更充分地彰显了他在诗联方面的造诣、学养和文采,从而确立了一代联宗的地位。
叶子彤先生在《乔应甲对联作品之艺术技巧》一文中指出:综观《半九亭集》,令人感佩不已的,最是乔应甲在骈偶修饰艺术上的造诣,毋庸置疑,其整饬之偶对,声韵之协调,辞藻之雅丽,乃至气势之畅达,本色之平实,堪称我国文学对偶艺术大师。乔应甲之对联作品,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无一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深邃的思想性和炽烈的感染力。它为深入研究对联文化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提供了充实的范例。乔应甲善于运用比喻法、比拟法、自对法、顶真法、夸张法、设问法、叠字法、对比法等多种艺术技巧,使其楹联作品呈现出独创性、鲜明性、深刻性、真实性,以及文学性的特点。乔应甲充分运用高超、娴熟的多元化对偶艺术技巧,使其作品不仅构思、意境独具匠心,词语对仗、声律协调,而且产生艺术思维造化的效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曹克定先生在《读乔阁老“偶感”联》一文中指出:乔应甲以联写史,以联论政,以联叙事,以联说理,以联警世,以联明志,以联绘景,以联抒情,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历史、为人、处事等包罗万象的七十多个篇目,几乎囊括了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乔应甲对联坛的贡献,就是第一个把对联摆在了文学的正位,是为数不多的用对联形式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如此全面内容借重对联表现出来,就已经在文坛上把对联艺术推上了很高的地位。(《对联》2008.8)。
马长泰:乔应甲的联作不仅数量首屈一指,而且许多联作的艺术水准同样达到了一个超乎寻常的高度,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联学造诣。在其联作中,比喻、借代、设问、顶真、用典、自对等等几乎调动了楹联文学创作所有的艺术手段,令人叹为观止!欢迎批评指正!                运城市楹联学会
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乔阁老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诗词楹联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 小时
主题
0

10

帖子

0

精华

354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84136
经验
51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
8
发表于 2021-3-25 08:29 | 只看该作者
中华联圣论坛之七

中华诗联结合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创造者

我们之所以敢于理直气壮地断言:中华联圣桂冠非乔应甲莫属,正是由于只有乔应甲才是中华千古诗联结合文学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创造者!谓予不信?让历史来裁判!
诗联结合的艺术创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从少年时代起,就特别喜爱杜甫的这首七言绝句,至今,每每吟诵起这首诗,都不由自主地击节叹赏。既为那美妙的韵律所倾倒,又为那工稳的对仗所陶醉。读着这种亦诗亦联诗联结合的文学艺术,实在是一种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
一般说来,五七言律诗,大多只有颔联与颈联对仗,所以对联亦称诗中之诗。少数首联或尾联亦对仗,只有极少数四联皆对仗,如王维的 《既蒙有罪旋复拜官》:
忽闻汉诏还冠冕,始觉殷王解网罗。
日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
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阙共鸣珂。
五律如朱熹的 《登定王台》:
寂寞番王后,光华帝子来。
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
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
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
唐贞观时诗僧寒山写的一首叠字五言诗,更很有特色: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润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绝句中最常见的是全不对仗,如同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如同截取律诗的后两联,五绝中较为多见。尾联对仗,首联不对仗,如同截取律诗的前两联。全诗两联皆为对仗的,如同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如篇首杜甫的七绝,再如贾岛的五绝 《过海联句》:
沙鸟浮还没,山云断复连。
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
恰好诗的题目就叫做 《过海联句》,说明诗人就是既在作诗,又在写联,本身展示的就是诗联结合的艺术品。
排律中一般除尾联外,一律用对仗,此属正格,也有首尾两联都不用对仗,这属变格,可也有全诗均用对仗,这属罕见,如王维的 《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
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
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
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
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
仍将九衢宴,更达四门聪。
最近两年,笔者才知道,五七言律绝外,尚有一种极为罕见的六言诗,却大多为诗联结合的双联诗。如王维的 《辋川六言》: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轻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再如黄庭坚的 《题山谷石牛洞》:
司命无心播物,祖师有记传良。
白云横而不度,高鸟倦而犹飞。
苏东坡亦有此类双联六言诗,如 《次荆公韵》:
秋早川原浄丽,雨余风月清酣。
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王安石的 《书山石辞》,中间夹上了叠词与虚词,别有一番风味:
水泠泠而东去,山靡靡以旁围。
欲寻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
令笔者惊叹不已的是在中华楹联巨匠乔应甲的 《半九亭集》 中,竟发现这种双联六言诗多达一百六十余首之多。如七卷中的 《寒食》:
岁岁逢春苦雨,家家此日禁烟。
啼鸟落花堪玩,晋云燕树可怜。
《仲春即事》:
万朵夭桃竞艳,千条弱柳垂青。
试看鸢魚活泼,顿忘身世飘零。
《羡鹤六言》:
蝇利山头宿雾,蜗名水上浮沤。
牛马为谁辛苦,海天任尔优游。
写出了作者淡泊名利,厌倦官场争名夺利,向往闲云野鹤隐居生活的豁达心情。
除少数一题一首外,作者更喜欢用一题多首双联六言诗酣畅淋漓地表达慷慨激昂的感触。如 《秋日半里庄感兴》 二十二首,就集中表达了作者在激烈的朋党之争中,避祸家居归隐田园,既有对田园生活的歌颂,又有对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感慨。如:
抱膝喜还组绶,策骞时过林皋。
有酒有花有月,可沽可折可邀。
延客秋去拂袖,登台皓月临杯。
共道有花堪赏,相将不醉无归。
堪叹故园秋老,应怜边塞势孤。
山海一关紧要,西巴三楚可虞。
天下安危未定,边庭风浪堪惊。
且玩秋来苦竹,宁知世上浮名。
更难得的是,当在家中听说“朝中一掌科疏言京中设席一事,奉圣旨欲其回话,比其回也,词严义正,足令票者塞口”作者感慨万千:“嗟嗟,应回话者宁止三件,於是答也,何有?草野之人,无所事事,聊抒一得,代为之答,以志慨云”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写了九十七首双联六言诗,无情地揭露了明末朝廷腐败、国家多难、朋党为祸、朝绅误国的黑暗现实。如:
海内南征北战,朝绅户竞门分。
总是背公死党,哪知复雨翻云。
海内妖风甚积,朝绅议论多偏。
争取印悬肘后,宁思玉毁石先。
海内人心思乱,朝绅天理灭亡。
起废半归私可,平辽几见担当。
海内征兵传箭,朝绅附势趋时。
坐观冯唐易老,却言李广数奇。  
海内羞言邪径,朝绅结交宦官。
就里不无缘故,个中另有机关。
海内诛求外解,朝绅阿附中阉。
戎马践踏塞北,舻船络绎江南。
更有趣的是,乔应甲的这种双联六言诗,不仅出现在七、八卷的律诗中,而且出现在一至六卷的对联中,可见作者心目中,既把这种形式当作诗,又把她当作对联。 如一卷中的:
涉世不妨过慎,做人不在好高。
伏枕勿忘蝶梦,得闲且玩离骚。
功名两字宦海,良心一点真金。
性命关头参透,孔颜乐处可寻。
天道乘除不爽,人情巧横百端。
莫道居乡作宦,当思闭门阖棺。
更难得的是乔应甲可以把表现同一主题的两首以上的双联六言诗放在一起,押同一韵,也就变成了真正的“对联组歌”。如:
海内南征北讨;
朝绅户竞门分。
总是背公死党;
那知复雨翻云。
海内互相征调;
朝绅迭为主宾。
横槊题诗安在;
挂冠神武何人。
海内千钱斗米;
朝绅一缺三人。
多见赐貂赐蟒;
不来称贡称臣。
海内伏波有几;
朝绅汲黯谁伦。
不睹边庭露布;
争夸袖里弹文。
世事不堪着眼;
宦情久欲抽簪。
姑且乘时赏菊;
何妨对酌停骖。
地僻有时对客;
林深镇日垂帘。
不羡诗名谢朓;
每思老大陶潜。
由此可见,文学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的形式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我们希望联家们多写些既对仗又有韵律的诗联,我们也希望诗人们也能多写些既有韵律又带对仗的联诗。让这种诗中有联联中有诗亦诗亦联诗联结合的文学艺术奇葩,在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争奇斗艳辉光耀彩!

诗联结合的对联组歌大有可为
诗和对联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诗最大的特点是讲求节奏韵律,对联最大的特点是讲求词语对偶声调和谐的对仗。
何谓对联组歌?简言之,即用表现同一主题的多副对联组成的押韵的诗歌。她应当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首先,她必须是通体对联,即符合对联词语对偶声调和谐的对仗要求;其次,对联与对联之间必须押韵,以保持诗的韵律和谐特点;第三,同一个组歌,对联数量不论多寡,对联之间也不论同韵还是换韵,在内容上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主旨,表现一个主题思想。
康熙甲辰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的车万育(1632~1705年),著有《声律启蒙》一书,是专门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如: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和小说作家李渔(1611-1680年),仿照《声律启蒙》写有旨在作诗的韵书叫《笠翁对韵》。如: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很明显,《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都不符合完全对仗的通体对联要求,都不是对联组歌。
比车万育与李渔更早的明代司守谦(生卒年不详,也许比乔应甲还要早),曾著有《训蒙骈句》一书。如:
天转北;日升东。
东风淡淡;晓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江路雪初融。
报国忠臣心秉赤;伤春美女脸消红。
孟轲成儒,早藉三迁慈母力;曾参得道,终由一贯圣人功。
初看起来,既是完全对仗的通体对联,又具有节奏分明韵律和谐的诗歌特征,应该属于对联组歌了吧?且慢,最可惜的是,纵观全诗,却缺乏一个中心主旨一个主题思想。原来,也只是训练声律韵律的启蒙读物,还不是对联组歌!
由此可见,正是华夏联圣乔阁老开创了诗联结合的对联组歌文学艺术的先河!他第一个把诗联结合发挥到针砭时弊倾吐块垒慷慨激昂运用自如的极致!
对联组歌是诗词联歌嫁接融合诞生的新颖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组歌不同于一般的诗词联,但她又具备着诗词联的基本特征。
    她是诗,因为她押韵,有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诗的韵味。
      她是词,因为她字数长短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韵律分明,有词的自由活泼的特点。
     她当然是对联,因为她本身就是由三字联、四字联、五字联、七字联组成的,符合对联词语对偶声调和谐的联律基本要求。
      她又是歌,因为她押韵顺口,有旋律,节奏鲜明,声调起伏,吟诵起来抑扬顿挫。只要作曲家谱上曲子,唱起来也就会铿锵悦耳动听,也一定会受到青少年的热烈欢迎。
      实际上,这种对联组歌,正是一种诗词联歌的结合体,是诗词联歌嫁接融合诞生的新颖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组歌是普及楹联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最好形式
由《笠翁对韵》衍生的诸多晨读对韵之类有朗朗上口易读易背的好处,但其最大的缺德在于不是通体的对联,而只是支离破碎的对字对词对语对韵!
这种对联组歌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她能将艺术形式同思想内容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在普及楹联文化的同时,对中小学生甚至学前儿童进行文学艺术素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内课外好教材。
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告诉我们:反复刺激、口诵心惟、朗读背诵、语感训练,是青少年学习的最好方法,也是终生受用无穷的最有效方法!
    千百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缺少了青少年时期朗读背诵语感训练,缺少了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的诵读教材,任何启蒙教育都不可能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实践证明,这种对联组歌完全能够成为普及楹联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好教材,能够成为校园内抵制黄色歌谣的红色歌谣,能够成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
长联最大的优点是篇幅长,容量大,内容丰富,擅于铺排,易于表达丰富多彩而广博深刻的思想内容。
    长联最大的缺点在于上下联相隔太远,除了本联内部的自对外,难于在视觉上、语感上、听觉上得到上下联词语对偶声调和谐的美感享受。
    而对联组歌却能在承载长联最大优点的同时,完全克服长联的最大缺点。她既可以潇洒自如地倾吐满腔激情,又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上下联词语对偶声调和谐的美感享受。
这种歌赋式对联组歌,擅长于围绕重大题材表现重大主题,有可能囊括联想翩翩的思绪内容,有利于酣畅淋漓地抒发满腔激情。
当然,文学艺术的作用不在于直言灌输,硬性强加,而在于沁人心脾,感人肺腑、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诗词和楹联都是讲求节奏声律的艺术,楹联更注重对仗,诗词更讲究押韵。楹联和诗词结合起来,就更节律分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就更有利于歌唱舞蹈。这样一来,就为楹联开辟了一条与歌舞戏剧甚至影视动漫相结合的更广阔的天地!
实践证明,这种对联组歌完全能够歌舞结合起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把师生从死板的课堂教学与单纯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得到德智体美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所以说,诗词联一定要和音乐歌舞结合起来才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才能起到感肺腑洗灵魂的作用,才会英雄大有用武之地!
欢迎批评指正!
运城市楹联学会
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乔阁老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诗词楹联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 小时
主题
0

10

帖子

0

精华

354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84136
经验
51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
9
发表于 2021-3-25 08:30 | 只看该作者
中华联圣论坛之八

中华千古对联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先哲圣师

我们之所以敢于理直气壮地断言:中华联圣桂冠非乔应甲莫属,正是由于只有乔应甲才称得上中华千古对联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先哲圣师!谓予不信?让历史来裁判!
明代廉吏名臣乔应甲在对联专著《半九亭集》中以联写史,以联论政,以联叙事,以联说理,以联警世,以联明志,以联绘景,以联抒情,创作了四千余副对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对联作为独立文学艺术进行全方位创作的人。他第一次把对联文学艺术创作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极致,“中华联圣”的桂冠非他莫属!
联圣乔阁老虽然没有专门的对联理论,但从他部分联语和全部对联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到他对联理论的精辟见解。
一、以对联悯时醒世抒志遣怀
乔阁老从来不把对联作为雕虫小技无病呻吟或当成文字游戏,而是把她作为明志抒怀悯时醒世的严肃文学进行创作,《半九亭集》4000余副对联中,“醒世”“写怀”“官箴”“时事”“遼事”“君鉴”“看史”“览报”“勤政”“格言”等方面的对联占绝大多数,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他的部分联语更直接道出了自己的观点:
言不关世工无益;
诗要学杜文学韩。
要像杜甫韩愈那样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
浪迹家园聊将短句酬长日;
悬心东事独对新篁念旧人。
虽然遭受诬陷排挤浪迹家园,但仍时时刻刻悬念着遼东外族的侵凌,朝廷的腐败无能,正直官吏的遭贬受难。
屈平以词骚悯时,虽沉溺其身不钳其口;
贾谊以文章鸣世,虽绛灌横诋不违其心。
张旭以能书名世;
陶潜以挽歌醒人。
他要像屈平贾谊陶渊明那样悯时鸣世醒人,虽“九死而不悔”,其刚烈之情昭然于字里行间。
读书医俗俗难医,莫若得人醒世;
作对遣怀怀可遣,也须奇句惊心。
他主张读书应当医治庸俗的风气,作对应当抒发自己的情怀,更应该得人醒世,奇句惊心,激励自己,教育别人。
《半九亭集》中的对联,所表达的忠贞刚烈悯时醒世情怀,正如当时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嵩在序言中所高度概括的:“言言挟经世之术,任天而动;在在写会心之机。试一披卷而名言确议凿凿不磨;法言危词,节节可按。其中流之柱石耶,其洗天之风雨耶,其皆醉皆浊之独清独醒耶?”“而公之衷则可窥矣。忧世迫不禁其悲歌感慨,虑世深不禁其讪笑讥刺,深绎之而穷玄其奥矣,浅挹之而启聩唤聋矣。”真是恰如其分的高度评价。
二、作对应情真意切自出心裁
乔阁老的对联都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不矫揉,不造作,不袭人口吻。
陈榻明月,坐对修篁清况远;
韩檠夜静,闲吟短句苦心真。
“苦心真”三字,把阁老创作对联的苦心孤谐真情实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大抵志隧表阡;
不在穿文凿句。
写对联关键就在于把自己的心志、情意表达得深刻透彻、脉络清楚明白,而不可把功夫下在“穿文凿句”上。
做秀才作文章最忌袭人口吻;
列言官上奏疏何须傍人脚跟。
作为都察院御史言官,乔阁老敢于直言上谏参奏贪官;而作为文人秀才写文章、作对联也从来是独出心裁,不蹈袭别人的。
三、作对须推词敲句磨韵调声。
苦心者涸思干虑;
吟诗者磨韵调声。
吟诗需磨韵调声,创作对联当然也应如此。
见识惟诗书不长;
句联非平仄不工。
更把对联的平仄声调提到同唯诗书不能长见识的高度,可见对平仄的重视程度。四百多年前的古人尚能如此,我们今天怎么能丢弃对联的平仄声律呢!
平仄随声调;
推敲任尔裁。
敲棋竹下着频换;
吟对花间字渐更。
这个“字渐更”“推敲任尔裁”,当然不仅仅指意义上词语对偶上的推敲更改,大多情况下更是为了琅琅上口而下的调平仄功夫。
文章不韵刺人口;
句法超群惬我心。
这里的文章,当然应该包括诗词与对联,这个韵作者也不会单指押韵,实际应包含平仄声调在内。下联的“句法超群”指的更包括句法修辞上的功夫。
四、作对要口诵心惟深思苦吟
乔阁老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那么好的对联,这与他从幼年时起下苦功夫打下深厚的基础大有关系,正如他在“心学”中有一段记叙:
“余幼习举业,每日将吃饭时,遍翻文中可通用佐笔端者记两句,一步一趋,口诵心惟。到家吃饭,一似饭为饭而句为菜者,久之成帙,觉有实用。此等功夫大方家不屑说,勉强者不肯说,矫激者且谓别人口中讨气而非笑之矣。吁嘻,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好甚,敏求何物。忍为此言,以误后人。”
阁老为此尚有一联:
古作时文,当窗展玩资谈柄;
奇词妙语,每饭不忘佐笔端。
把文句作为“菜”“每饭不忘”,这是何等的功夫!我们谁能下“此等功夫”?洋洋大观四百余副对联的《半九亭集》正是“每饭不忘佐笔端”的心血结晶!
手里无钱难市货;
胸中寡学未成章。
文章不博难消化;
典故唯精易倒颠。
胸中能有书万卷;
笔下自无一毫尘。
俗云手高一丈墙打八尺;
古云学乎其上仅得其中。
这里阁老特别强调了厚积薄发的道理。
浩然吟苦,落眉宁取十年两句;
裴祜思深,穿袖敢云倾刻千言。
“十年两句”表现了苦吟精神,“倾刻千言”表达了“思深”本领。
有友移樽,不是说情便讲债;
无人闭户,多吟对句又读书。
可以想见,阁老把读书与吟对看得何等重要,他在“心学”序中还有一段话:“余仿赵清献焚香告天意,每白日看书得料,夜间想为对联,次早书于格,三阅月矣。”可见,阁老的《半九亭集》正是在这种读书深思中创作出来的。《半九亭集》的对联创作,正是乔应甲夜以继日读书思考的成果!
五、作对当上呼下应即境生情
乔阁老强调:
出对要上呼下应;
肖题在即境生情。
对此他特记了一段轶事:
“张宾王同社友访吴小窗,欲信宿焉,落日,远远望江中千艘如天,帆影若流。宾王曰:樯标远汉,昔时鲁氏之戈。小窗声应曰:帆影寒沙,此夜姜家之被。一时社友鼓掌称叹。如是方为呼应,方是情境。然亦有得情不在呼应者。余蓬室多柏,一夕偶吟二句:风动竹帘,翠柏檐前摇日影。多方思之,莫知所对。越数日,闲步园林,闻黄鹂鸣,不觉欣然,凑成一联:阳回黍谷,黄鹂郊外送春声。盖即景得情,愧不呼应耳。”
阁老所谓“上呼下应”大概指的就是上下联在内容上要紧密相关,不可风马牛不相及,这与现今的《联律通则》的上下联内容相关,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所谓即境生情就是要根据环境景色的特征变化,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来。这些都是创作对联必须掌握的要领。阁老还以自己在不同情景下对出的一联,强调了“上呼下应”的重要性与难度。
邵二泉试对:月白风清,鹤唳一声山寂寂;
张罗峰应对:云行雨施,龙飞万里海茫茫。
阁老举此联恐怕也是要表达对联上呼下应即境生情的意思。
综上所述,联圣乔阁老虽然没有刻意专门写出对联理论,但他用自己的联语,分明已把自己的对联理论精辟地表达出来了。时至今日,这些理论仍然闪发着耀眼的光辉,如灯塔般照亮着楹联文学艺术的道路,鼓舞着我们奋力把楹联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乔应甲的对联专著《半九亭集》正是对联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乔应甲正是对联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先哲大师!
欢迎批评指正!
运城市楹联学会
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乔阁老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诗词楹联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 小时
主题
0

10

帖子

0

精华

354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84136
经验
51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
10
发表于 2021-3-25 08:30 | 只看该作者
中华联圣论坛之九
联圣乔应甲首开中华楹联河东流派先河   
由岳民立、杨振生、朱天运三位先生撰写的《楹联“河东流派”的兴起与发展》一文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在全国楹联界引发了振聋发聩的反响。正如中国楹联学会孟繁锦会长所批复的:“伟大时代,催生‘河东流派’。流派群起,楹联之未来。”河东流派的勃勃兴起与欣欣向荣发展,必将推动全国联坛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必将催生下一个文学艺术高峰的早日到来!
水有源,树有根,河东楹联流派的产生,也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正如上文所强调指出的:“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基因,即河东地区是尧、舜、禹的故乡,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最早的对联雏形《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就诞生于河东。同时,河东在明代,还产生了一位‘中华楹联巨匠’乔应甲,其联作高达四千多副。列祖列宗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能不说对河东流派的产生起到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本文即着重通过对乔应甲《半九亭集》一些联作的剖析,看河东流派形成的深厚的历史渊源。
《楹联“河东流派”的兴起与发展》一文高度概括了楹联河东流派的创作风格大致共同趋向于:豪放、凝重、新奇、时尚。回顾笔者十多年来孜孜以求探讨赏读的乔应甲《半九亭集》对联,也正是突显着这些基本的特点。
一、豪放是乔应甲的博大胸怀与浩然正气使然。
大德不官,莫谓雕虫矜著作;
匹夫有志,长留正气壮河山。
这里有关云长封金挂印、驰马离曹的赤胆忠心;这里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耿介铁骨;这里有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博大胸怀;这里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腔正气。这里更有向视对联为雕虫小技世俗观念的挑战挞伐,更有以对联为文学艺术著作的自豪夸耀,更有以对联让天地生辉为山河壮色的铮铮誓言!自古迄今,有谁人能写出如此豪放的令楹联人心灵为之激荡精神为之振奋的楹联?
胸次拓开,百年尘世同朝露;
脚跟站定,万事浮云过大虚。
堪破世情,功名路上三杯酒;
广开胸次,生死人间一局棋。
面对皇帝昏庸、朝廷腐败、宦官擅权、朋党为祸,自己几经宦途沉浮,惨遭迫害的现状,乔应甲却能拓开胸怀,坦然面对,站定脚跟,视百年万事若朝露浮云一般,视功名、生死如杯酒棋局一样。这是何等的豪放气势!这是何等的淡定心态!这是何等的坦荡胸怀!
冉冉光阴,独坐园亭惊节序;
滔滔世界,谁将砥柱障狂澜。
在惨遭迫害隐居田园壮志难酬的日子里,乔应甲看到国难民忧的景象,发出了“谁将砥柱障狂澜”的震天撼地的呼喊,这又是何等的胸襟气魄!
量包沧海为涵养;
力负丘山见大方。
乔应甲的胸襟可以“量包沧海”,乔应甲的气势可以“力负丘山”,这又是何等的豪放情调!
闲翻迁史咏杜诗,芸窗内收古今绝艺;
坐对峨嵋环涑水,斗室中绘宇宙奇观。
乔应甲终于用他的古今绝艺如椽大笔,绘出了宇宙奇观——改写了中国楹联史,改写了中国文学史,把自己推上了楹联艺术巨匠、联坛泰斗的历史高度。
 
二、凝重是乔应甲经多识广参破人生的独见卓识。
有容德乃大;
无欲心常闲。
乔应甲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总结了人生的两大贤良品德:一是有容,二是无欲,把千丝万缕的人生纠葛凝聚在这短短的十个字上,真是振聋发聩。
不见苦为乐;
哪知淡是甘。
乔应甲用自己亲身体验,概括出人生哲理:只有见苦不苦以苦为乐,才能把淡泊看作甘甜。这种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千辛万苦的人,才能体味感受出来。
严霜不改篱边菊;
傲雪常青山下松。
材高劲节节常在;
义取不凋凋亦坚。
这两副对联正是用遇严霜而不改、顶风雪而长青的篱边菊与山下松比喻自己的坚强不屈的高风亮节。用松、竹的坚韧劲节比喻自己的高尚的品德与顽强的斗争精神。这正是乔应甲人品的真实写照。
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
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
惺者,醒也。常惺,即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念常惺,就是有一个观念时常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那么,这个一念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乔应甲另一副对联得到解答:“天地生才,非为锥刀末利;朝廷设职,岂图富贵本身!”那就是说,天地生下自己的满腹才华,并不是为自己取得一点点利益;朝廷设置官吏也不是为了富贵官吏本身。而是什么呢?就是为国为民!正是他心灵深处永远牢记着这一点,所以他才能够出污泥而不染两袖清风,所以才能够在朝廷昏庸朋党倾轧的神弓鬼矢地网天罗中挣脱出来,退隐田园。
 
三、新奇是乔应甲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自然流露。
戏法称能,能在无中生有;
蒙人最妙,妙在假里弄真。
表面看,是在赞扬戏法蒙人的本领,实际上是在揭露无中生有假里弄真的丑恶本质。
何处敲砧,惊破五更残梦;
谁家吹笛,平添万里乡心。
用“何处敲砧”、“谁家吹笛”与“惊破”、“平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这正是每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如身临其境般的真切感受。
胸中能有书万卷;
笔下自无一毫尘。
这副对联似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演化出来的,但毕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乔应甲的“胸中能有”则集中体现了“突破、磨破、识破”的融会贯通。即真正做到万卷书能了然于胸化为己用。而下联的“笔下自无一毫尘”则更进一步显示在他那《半九亭集》的四千余副联作中,所表现的都是清正廉明、愤世忧国、刺贪刺虐、壮志难酬、品高节坚、格言警世等为山河壮色的浩然正气;而绝无一丝一毫的尘埃俗气。
人情亲切三杯酒,何必说北走胡,南适越,请来入座;
世事分明一局棋,夸什么当头炮,巡河车,且看收场。
这里表面说的是饮酒下棋,实质上表达的是人情世故,表达的是世间万事万物,关键在看最后的收场结果。
解愠阜财,当日赓歌在耳;
民穷赋重,望门持钵难言。
面对不堪赋税重负而沿门乞讨的难民,他想起了舜帝的《南风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感叹:用“解愠阜财”与“民穷赋重”、“庚歌在耳”与“望门持钵”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他洞察社会忧国恤民的赤诚肝胆。
 
四、时尚是乔应甲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高尚情操的集中体现。
早在他金榜题名考中进士走马上任襄阳府推官时,年轻的乔应甲就发出了愿为朝廷竭忠尽智,为人民勤恳造福的誓言:
紫绶方新,愿竭忠勤输耿耿;
苍生可念,好持矜恕福元元。
他在襄阳任推官七年,详察暗访,洞察奸邪,平反沉冤,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燃犀不详,宁愿死者求生路;
覆盆宜照,莫把平民送鬼乡。
乔应甲一生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他巡按淮阳时,发现大贪官李三才恶迹昭著,就揭露其“五奸十贪”,大书于承尘木板上传示各衙门,并多次上疏弹劾,直到参倒,由此也为得罪东林党惹下了祸根。
承家自是丈夫事;
开国羞为聚敛臣。
在魏忠贤嚣张弄权不少受东林党排挤的官员附炎趋势时,他却早已看到冰山必垮的结局,朝廷升他任南京都察院掌院,他都百般谢绝。
财尽民穷,好将国事当家事;
信心任运,莫把冰山当泰山。
乔应甲把对联的触角伸向了国事、时事与历史,冲破了对联只吟身边小事的藩篱,让对联也担负了容载重大题材的任务,让对联只是雕虫小技,只是“小玩意儿”的论调相形见绌。如他看到兵戎遍地民不聊生的景象时,满怀悲愤的心情写道:
万队千群,时时征调兵戈满;
民穷财尽,处处转输岁月长。
辽左吞声,不辨爷娘妻子;
胡尘塞路,尽是盾剑刀枪。
乔应甲倾其毕生心血,以四千余副联作为河东流派的豪放、凝重、新奇、时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每个河东联人要想写出河东流派联,首先应做河东流派人。要像乔应甲那样拥有博大的胸怀与满腔的浩然正气!要像乔应甲那样见多识广具有超人的灼见真知!要像乔应甲那样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要像乔应甲那样爱国爱民培养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如此一来,河东流派必将一浪高过一浪迅猛发展壮大。笔者更期望着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楹联流派像雨后春笋般红遍华夏大地,汇成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汹涌澎湃,共同迎接下一个文学艺术高峰的早日到来!
运城市楹联学会
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乔阁老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诗词楹联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 小时
主题
0

10

帖子

0

精华

354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84136
经验
51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1-2
11
发表于 2021-3-25 08:33 | 只看该作者
中华联圣论坛之十

《半九亭集》清言小品论可以休矣


我们之所以敢于理直气壮地断言:中华联圣桂冠非乔应甲莫属,正是由于强加于乔应甲对联专著《半九亭集》的“清言小品”论调完全是一桩“莫须有”的历史冤案!应该到了彻底平反的时候了!谓予不信?让历史来裁判!                     
自2008年以来,楹联界有一种把明乔应甲的对联专著《半九亭集》打成清言小品的的论调。这实在是一桩有违事实的历史冤案!这桩冤案掣肘着乔应甲《半九亭集》楹联艺术的深入研究,影响着河东流派的发扬光大,也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楹联文化的兴盛发展。
一、从两行文学与小品文体句式看二者根本区别
对联专著《半九亭集》与清言小品的根本不同在于两行文学与小品文体句式的不同。《半九亭集》中除了标题、说明、叙述的特殊文字外,全部都是成双成对的对偶式对联或联语;而清言小品则在两行文字以外,还有大量的单行、三行等散文化句式。我们不妨从清言小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醉古堂剑扫》《菜根谭》、《格言联璧》随机选取一些例句:
1、清言小品中单行句者有之:
士大夫损德处,多由立名心太急。(《醉古堂剑扫》)
高品人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醉古堂剑扫》)
月净初心诵其经,胜似撞金钟百下。(《醉古堂剑扫》)
锄奸杜幸,要放一条去路。(《菜根谭》)
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菜根谭》)
人欲求道,须于功名上闹一闹方心死,此是真实语。(醉古堂剑扫)
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醉古堂剑扫)
非明于理而复体之以情,未有不割席者。(《格言联璧》)
2、两行文句+散句者有之: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菜根谭》)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菜根谭》)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菜根谭》)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醉古堂剑扫》)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醉古堂剑扫》)
3、散句夹杂两行者有之:
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菜根谭》)
生长富贵家中,嗜欲如猛火,权势似烈炎,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炎不至焚人,心将自烁矣。(《菜根谭》)
古来大圣大贤,寸针相对,世上闲语,一笔勾销。(《醉古堂剑扫》)
4、三行文句者有之:
商贾不可与言义,彼溺于利;农工不可与言学,彼偏于业;俗儒不可与言道,彼谬于词。《醉古堂剑扫》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醉古堂剑扫》)
花看水影,竹看月影,美人看簾影。(《醉古堂剑扫》)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菜根谭》)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菜根谭》)
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主中馈;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格言联璧》)
5、三行加散句者有之: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菜根谭》)
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菜根谭》)
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醉古堂剑扫》)
6、纯散文化句式者有之: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静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使终生难植嘉禾矣!(《菜根谭》)
荣利造化,特以戏人,一毫着意,便属桎梏。(《醉古堂剑扫》)
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小害者,惟书。(《醉古堂剑扫》)
富贵之家,常有穷亲戚来往,便是忠厚。(《醉古堂剑扫》)
名衲谈禅,必执经升座,便减三分禅理。(《醉古堂剑扫》)
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盖理义收缉故也。(《醉古堂剑扫》)
当平常之日,应小事宜以应大事之心应之。(《格言联璧》)
请问,有谁能在《半九亭集》中找出一丁点如以上清言小品特色突出的例子呢?

二、从《半九亭集》与清言小品行文排版格式看二者创作目的区别
且看对联专著《半九亭集》与清言小品《菜根谭》、《醉古堂剑扫》、《格言联璧》行文排版格式比较:

清言小品《菜根谭》版式例:


清言小品《格言联璧》版式例:

小品《醉古堂剑扫》行文版式例:


对联专著《半九亭集》行文版式例:

请问,有谁还能拿出清言小品中和《半九亭集》相同的行文排版格式呢?

三、从对联专著与清言小品条文篇目中看《半九亭集》的文体归属
1、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全书卷次为:一、故事;二、应制;三、四,庙祀;五、廨宇;六、七、胜迹;八、格言;九、佳话;十、挽词;十一、集句集字;十二、杂缀谐话
《楹联续话》卷一故事、应制、庙祀,卷二廨宇、胜迹、格言;卷三佳话、挽词;卷四集句、杂缀。
2、钟云舫的《振振堂集》:名胜类、祝嘏类、喜姻类、庙宇类、颂扬类、祠堂类、吊挽类、泛酬杂缀类、药草类、地名类等十个篇章(不含续集)。
3、清末民初王闿运的《湘绮楼联语》:分为院宇、荣庆、哀挽、赠联、补遗五个篇章。
4、而清言小品《醉古堂剑扫》分“醒、情、峭、灵、素、景、韵、寄、绮、豪、法、倩”十二个篇章。
5、清言小品《格言联璧》分“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十个篇章。
6、对联专著《半九亭集》为八卷,共标出74篇目:第一卷:(除“续善利图说”外)心学、论学、论文、理气、醒世 、征粮、写怀、适意、官箴、时事、谨 言、读律、辽事、稽 古、叹世、鬼神、书斋、 弥盗、春联、寺观、羽衲、道释;第二卷:关 帝 庙、孔庙、明伦堂、偶感、君鉴、兵略、书犊、信实、持守、凝定、谭交、处事、处世、风鉴;第三卷:看史(上);第四卷:看史(下)、园林、洗耳园、隐趣;第五卷:杂 咏(上)、览报、垂训;第六卷:杂咏下、勤政、祷雨、念亲、家联、格言、坟墓、洗耳园对;第七、八卷:律诗等。
请诸君比对比对,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半九亭集》究竟更像对联专著呢,还是“可以看出它的文体特征更倾向于是清言小品”呢?
四、从乔应甲对联理论与作品实际看创作目的究竟是两行文学对联还是清言小品
乔应甲的《半九亭集》八卷中,共有对联(联语)4320副,包括双联六言诗150首300副。根据笔者用现在的《联律通则》衡量统计,完全合律的2660副,基本合律的408副,合计3068副,占71%。另外还有1252副,平心而论,可以说只是“欲吐胸中块垒而不惜牺牲对联规则的偶感联语、读史联语”,有些甚至是为了保持形式上的对称,而把双字人名组合在一个字位置上,造成一种完全违律的奇妙结果。其实,这恰恰从反面证明:乔阁老在《半九亭集》中是在苦心孤诣地创作两行文学,而不是在写清言小品。因为如果是清言小品就没有必要那么刻意对齐两行!
   大家可以遍翻所有清言小品,看看其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顺理成章得出一个结论:弹五弦之琴高唱: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创作南风歌的舜帝正是两行文学的始祖;而大力弘扬两行文学的中华联圣正是《半九亭集》的作者乔阁老应甲!乔应甲是两行文学的忠实卫道者!身体力行者!继承创新者!大刀阔斧开拓者!
当然,毋庸讳言,作品中存在29%的不合律,毕竟是难以标榜的瑕疵啊!
不过,如何看待乔应甲《半九亭集》中的不合律问题,这正是考察一个人是否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试金石!在联律问题上,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联律通则》呀!记得当年岳民立先生要笔者表明对刘可亮先生文章的看法,笔者毫不隐讳自己的观点:既不能用乔应甲《半九亭集》中的不合律对联否定《联律通则》;同时,也不能用《联律通则》否定乔应甲的《半九亭集》的历史地位!
乔应甲为什么会写出那么多不合律的联语呢?是乔阁老不懂对联规则吗?是乔阁老不会写对联吗?且看乔阁老的对联:
浪迹家园聊将短句酬长日;
悬心东事独对新篁念旧人。
虽然遭受诬陷排挤浪迹家园,但仍时时刻刻悬念着遼东外族的侵凌,朝廷的腐败无能,正直官吏的遭贬受难。
读书医俗俗难医,莫若得人醒世;
作对遣怀怀可遣,也须奇句惊心。
他主张读书应当医治庸俗的风气,作对应当抒发自己的情怀,更应该得人醒世,奇句惊心,激励自己,教育别人。
大德不官,莫谓雕虫矜著作;
匹夫有志,长留正气壮河山。
他更唱出了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楹联最强音正气歌!
见识惟诗书不长;
句联非平仄不工。
他已经把对联的平仄声调提到同唯诗书不能长见识的高度,可见对平仄的重视程度。
    舌剑唇枪,只为(去声)宋儒添卷案(借字);
    三翻五复,那为(平声)刑部删招详(借字)。
    粉面油头,有客双双嫌夜短;
    检方配药,无钱买买苦更长。(买字两解)
为了与“双双”对仗,写了同一个“买”字,却用注释区别两义。如果不是刻意撰写对联,为什么要特别提醒分辨不同声调的不同意义?请问,清言小品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平仄随声调;
推敲任尔裁。
敲棋竹下着频换;
吟对花间字渐更。
这个“吟对字渐更”“推敲任尔裁”,当然不仅仅指意义上词语对偶上的推敲更改,大多情况下更是为了琅琅上口而下的调平仄功夫。
乔阁老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那么好的对联,这与他从幼年时起下苦功夫打下深厚的基础大有关系,正如他在“心学”中有一段记叙:
“余幼习举业,每日将吃饭时,遍翻文中可通用佐笔端者记两句,一步一趋,口诵心惟。到家吃饭,一似饭为饭而句为菜者,久之成帙,觉有实用。此等功夫大方家不屑说,勉强者不肯说,矫激者且谓别人口中讨气而非笑之矣。吁嘻,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好甚,敏求何物。忍为此言,以误后人。”
阁老为此尚有一联:
古作时文,当窗展玩资谈柄;
奇词妙语,每饭不忘佐笔端。
把文句作为“菜”“每饭不忘”,这是何等的功夫!
有友移樽,不是说情便讲债;
无人闭户,多吟对句又读书。
陈榻明月,坐对修篁清况远;
韩檠夜静,闲吟短句苦心真。 
对于创作对联达到如此苦心孤诣痴迷的程度,试问谁人能够做到?
乔阁老在《半九亭集》第一卷第三页“心学”中,就明明白白提到:“余仿赵清献焚香告天之意,每白日看书得料,夜间想为对联,次早书于格,三阅月矣。”
乔应甲《诚信录》一书中开篇“乌兔记”写道:“予行取为壬寅等岁时,慈乌集吾乡者不啻蔽地遮天。然犹自吾家屋树以渐他,及而南社、西社,不一二见。予记取书院,朔望进盐院公祖衙门作揖,见对联云:柏干森森,雅称柏台气象;乌飞肃肃,应知乌府风棱。此吉兆也。如此者数年。”
乔应甲在《再起奏章》中又写道:“附先年巡盐淮扬盟心对联:今日开除存旧管,左右难欺;他年见在验新收,神天为证。”
试问,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有版本为证的历史资料,乔应甲之前又有谁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把真正的对联称之为“对联”?清言小品中又有哪一部中出现过“对联”与“春联”的称呼?
乔阁老强调:
出对要上呼下应;
肖题在即境生情。
他对对联创作的理论已经达到了艺术思维意境的高度!对此他特记了一段轶事:
“张宾王同社友访吴小窗,欲信宿焉。落日,远远望江中千艘如天,帆影若流。宾王曰:樯标远汉,昔时鲁氏之戈。小窗声应曰:帆影寒沙,此夜姜家之被。一时社友鼓掌称叹。如是方为呼应,方是情境。然亦有得情不在呼应者。余蓬室多柏,一夕偶吟二句:风动竹帘,翠柏檐前摇日影。多方思之,莫知所对。越数日,闲步园林,闻黄鹂鸣,不觉欣然,凑成一联:阳回黍谷,黄鹂郊外送春声。盖即景得情,愧不呼应耳。”
阁老所谓“上呼下应”大概指的就是上下联在内容上要紧密相关,不可风马牛不相及。所谓即境生情就是要根据环境景色的特征变化,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情来。这些都是创作对联必须掌握的要领。阁老还以自己在不同情景下对出的一联,强调了“上呼下应”的重要性与难度。
邵二泉试对:月白风清,鹤唳一声山寂寂;
  张罗峰应对:云行雨施,龙飞万里海茫茫。
阁老举此联恐怕也是要表达对联上呼下应即境生情达到出神入化艺术思维高超意境的意思。
试问,梁章钜之前,历史上还有哪位联家能提出如此全面而深刻的楹联理论?这能说明他是在汇编清言小品吗?
五、从《半九亭集》中有一些与清言小品雷同的问题如何考证谁抄谁的问题
刘先生从《半九亭集》中找出一些与清言小品《菜根谭》、《醉古堂剑扫》等雷同的例句,似乎可以证明《半九亭集》不仅属于清言小品,而且抄袭了别人的东西。然而,所拿出的证据却难以令人信服。
据网上资料显示:《菜根谭》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成书于万历年间。
《菜根谭》现存有大体两种不同版本——清刻版与明刻版,明刻版来自三峰主人于孔兼的题词,系日本内阁文库昌平坂学问所的藏本,据说当初刊载于明代高濂编辑的《雅尚斋遵生八笺》中。书分前后两集,前集225条,后集135条,共360条。清刻本为光绪丁亥年扬州藏经院木刻本为主,参以二十三年佛学书局排印本,共收词条379条。
《醉古堂剑扫》,晚明陆绍珩编著,初版于明天启四年(1624),是一部清言小品集。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清人作伪,改《醉古堂剑扫》为《小窗幽记》,作者姓名改陆绍珩为陈继儒。故今日所见诸版本《小窗幽记》即《醉古堂剑扫》。今本《醉古堂剑扫》是日本嘉永六年(1853)星文堂刻本。
《中国文化研究》2014年 第4期成敏发表的“从《醉古堂剑扫》到《小窗幽记》——版本变化及其背后的文化风尚变迁”一文称:
《醉古堂剑扫》是明代陆绍珩编选的一部清言小品集,而《小窗幽记》则是乾隆年间刊印,署名陈继儒的清言小品集,两书名字不同,刊刻年代相异,内容却基本相同。通过对这两部书的版本、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判断《小窗幽记》实为清代书商借陈继儒之名而将《醉古堂剑扫》改头换面而成。
 许贵文先生的“论《小窗四纪》与《小窗幽记》(即《醉古堂剑扫》)”一文称:
《醉古堂剑扫》是博采群书之编著,不只是《小窗清纪》之仿作。
有的学者认为“《小窗幽记》(即《醉古堂剑扫》)实际上是吴从先《小窗清纪》的仿作”。我认为此说有一定道理,但不够确切。一是因为,从文体的角度看,陆绍珩编纂《醉古堂剑扫》的时候,清言小品作为一种文体已经成熟,精于此种文体的作家辈出,名作层出不穷,他不只是模仿《小窗清纪》一种,而是博采众长。二是纵观《醉古堂剑扫》一书,是博采群书之编著,是有明一代清言小品的集大成者。《醉古堂剑扫》全书1500个条目,均采自先秦至晚明的诗、词、歌、赋、文,包括对联、俗语等,重点是采录宋、明杂文小品。笔者初步考证,采自陈继儒《安得长者言》、《岩栖幽事》、《太平清话》、《读书十六观》、《茶董小序》等计约50条,采自屠隆《娑罗馆清言》、《续娑罗馆清言》计34条,采自洪应明《菜根谭》计约120条。还有采自吕坤〈〈呻吟语〉〉,曹臣〈〈舌华录〉〉等。而以吴从先的《小窗四纪》为最。
从以上资料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菜根谭》与《醉古堂剑扫》均拿不出真实的明代版本,能看到的还只是日本的后世版本;二、《菜根谭》属收集编著,《醉古堂剑扫》是博采群书之编著;三、特别是《醉古堂剑扫》的作者,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公案!
从乔阁老“遍翻文中可通用佐笔端者记两句”、“每白日看书得料,夜间想为对联,次早书于格,三阅月矣。”可以看出,他的《半九亭集》中有不少是“看书得料”“记两句”“想为对联”的结果,撞车或借鉴,或随手拈来,都是难免的,不必大惊小怪!
能做到朝廷二品大员的乔应甲,尚且说自己是从“别人口中讨气”承认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好甚,敏求何物?” 谁敢保证自己的作品中就没有别人的一点东西?
况且中华联圣乔应甲所记的、所想的都是对联,都是联语,都是两行文学!
笔者无力也无心考证谁抄谁的问题,但笔者有必要申明一个观点,提出一个要求:学术争论靠的是真凭实据!说一千道一万,拿出证据是关键!妄猜和臆断都是白说,请拿出证据来!谁能拿出干梆硬证的明代原始版本证据来,谁才有发言权!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什么呀?调查支持自己主张观点的证据呀!我想补充一句:在事关学术争论是非对错的问题上,没有证据就没有发言权!

我们不妨听听其他专家学者如何看待乔应甲《半九亭集》中对联不合律的问题:
蒋有泉:尽管他也有一些不合当今联律标准的作品,但那毕竟是少数,而其大多数作品,即便以今天的联律通则加以衡量,也中规中矩,无可挑剔。通过他的联作,我们反过来也得以证明,中国楹联学会所颁布的《联律通则》,正是尊重历史、尊重前人、与早已实际存在着的联律相因相承的归纳性文件,是完全可行的。
马长泰:从楹联艺术、文学艺术的高度,如何评价乔应甲的楹联作品,这里应当郑重声明: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与评价。实事求是的说,以今日之成熟的联律来要求,乔联有相当的一部分楹联是“不合格”的,如有多处使用了实词的同位不规则重字等。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回到400年前的楹联发展初期去认识。当时,楹联格律还处于发展初期、约定俗成的东西还较模糊,不唯乔应甲,就是在明代现存的260多位联作者作品中,和清代已臻成熟的联家作品中,仍然有不少今天看来是不合律的。但乔应甲楹联创作量比较大,半数以上联作还是“合律”的。因此,依然无损乔应甲作为中华楹联史、文学史的大家的形像与地位。
余德泉教授:《半九亭集》中有的对联有不规则重字、上下联同位重实字、内容合掌等情形,如果排除作者偏重内容的因素,应当说与这个时期人们在对联艺术上的要求尚不如后来特别是清代那么高那么明确也有一定的关系。
这些特点在明代其他人的对联中也时或得到印证,只是对联没有《半九亭集》这么大的量,也没有《半九亭集》这么集中罢了。
综上所述,我们是否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一个结论:中华联圣乔应甲的《半九亭集》绝对不是所谓的清言小品,而应该是不折不扣货真价实的对联专著!律诗只是对联后面的附庸!
把对联专著《半九亭集》打成清言小品,实在是有违事实的历史冤案!事实胜于雄辩,应该到了为对联专著《半九亭集》彻底平反的时候了!
《半九亭集》清言小品论可以休矣!
不妥之处,诚望刘先生及诸位方家批评指正!我们拭目以待!
欢迎批评指正!
运城市楹联学会
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乔阁老文化研究会
临猗县诗词楹联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5 19:09 , Processed in 0.0896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