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御赐金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6年联都殿试第三题,御赐金牙打分帖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1:43 | 只看该作者

19号卷:

三,评论(40分):

  题目:我对规范联律的一点看法

  一、推荐联简析   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联: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朱熹,我国古代儒家宗师级人物,理学之集大成者,其一生以弘扬儒学为任,漳州芝

山书院即由其创办。此联上比明志,下比写景。“逃墨归儒”之“墨”,非独指墨家,而

是化用孟子“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之成句,指代儒家以外的一切学说与思想。

开元、天宝指书院附近的开元寺和天宝山。作者认为:自儒学产生至今,社会思想意识已

归于儒家一统,就连有“天下经幢第一”之称的开元寺也只能居于书院之下,文字间透出

一股自信和豪气。   此联意境开阔,气势宏大,借景明志,昭示了作者弘扬儒学的人生追求和坚定信念;

“跨开元之顶上”一句,彰显文人霸气,颇合其儒学宗师的身份。

  何淡如珠江即景联: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此联的最大特色是构思奇特、比喻巧妙而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一幅一塔独立、百舸争

流、江水澄静、长天空明的美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比的“倒写天上文章”,于精

巧中见豪迈,亦是书生意气。

  李渔的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此联的写作手法别具一格,仿佛一篇精美的小散文。作者娓娓道来,夹叙夹议,入情

入理,议中见景。在短短的篇幅中,作者把重点放在议论和说理上,将地点、人情、个人

见解以及建亭的原因交待得具体明白;景物描写虽只有寥寥十字,却十分鲜明生动,引人

入胜,读后亦欲前往一游。不知作者是否就是那位戏剧大师李渔,如是,此种写法也就不

足为奇了。(这句是多余的)   以上三联,朱联大气、何联精巧、李联从容。春兰秋菊,皆为佳作。

  二、推荐联联律分析   此三联虽是公认的佳作,但若拿来参加今天的征联活动或比赛,我敢断言,它们连初

选关都过不了。为什么?因为按我们今天通行的规则,它们在联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问

题:   1.平仄失对。   朱联上下比的前三字“五百年”和“十二峰”,音律都是“仄仄平”,明显失对。任

何一个评委,只凭这几个字就可以将其淘汰。何联后一分句中的“横织”和“倒写”,第

二字因都是仄音而失对。李联上下比第二分句句脚的“止”“暇”同仄,不仅失对,且造

成同声落脚。   2.平仄失替。   何联下比后一分句“倒写天上文章”,第二字和第四字都是仄音,因“写”字出律而

平仄失替。李联中的“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阴”“中”同平,“接”“暇”皆

仄,失替。   3.三平尾和三仄尾。   何联第一分句,上比“船如梭”三仄尾,下比“塔似笔”三平尾。李联下比第二分句

的“应接不暇”四连仄;第四分句的后三字也都是平声,尽管上下比同位重“之”字,可

作为特例,但严格的联律家怕也不会轻易放过。   4.句脚不合马蹄韵。   李联共四个分句,按马蹄韵的规则,上比句脚安排应该是“仄平平仄”,而李联实际

为“仄仄平仄”。(不过,那时候可能还没有马蹄韵的提法)

  三、我对联律现状的看法   古人并无联律之说,对联创作大体以诗律为依据,但并不十分严格,这也是上述三联

虽然我们看来问题多多,却仍然作为佳作流传下来的原因。加之以前文化不普及,严格意

义上的对联创作只是少数文人的个人行为和爱好,而他们之间的交流也限于条件不够广泛

,使得联律未成独立系统的状况一直延续下来。   互联网为对联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从本世纪初起,网络对联迅速兴起,对联爱好

者队伍不断壮大,也促进了联律的普及和规范;特别是各项征联和比赛活动,更发挥了很

强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从网络对联的现状看,有一个倾向值得注意,就是联律有越来越严的趋势。现

在通行的联律,不仅基本保留了诗律的要求,而且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规则。如写诗可以有

“拗”句,而作联却基本上不允许(如二十擂);过去只忌“孤平”和“三平尾”,现在

连“孤仄”和“三仄尾”也成了禁忌;“马蹄韵”说尽管比对联的出现晚了几百年,现在

也成了对联创作的硬杠杠。看看这次二十擂的初选结果,有多少作品因不合马蹄韵而被淘

汰,就知道它的杀伤力有多么大。   过于严格的联律,引导人们过多地关注形式,而忽视内涵;它无形中抬高了对联的门

槛,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它把本来生动活泼的东西变得生硬呆板。这些都不利于对联的普

及和发展。拿格律诗来说,在它刚出现的时候,因其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1:44 | 只看该作者

20号卷

浅谈马蹄韵

目前,对于对联格律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以马蹄韵、诗韵+马蹄韵、对联六相和

意节论为代表,本人在对联创作过程中始终遵循马蹄韵,下面就结合推荐联赏析,浅谈一

下对马蹄韵的认识。

一、马蹄韵的基本原理

马蹄韵,即平平仄仄两两交替,犹如马蹄的节奏,但要遵循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规则:

(一)句中平仄规则。 以上联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及以上句子平仄视节奏而定。

(二)句脚平仄规则。 以上联、正格(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例: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此类推,下联句脚平仄与上联相反。(上面写的都是些什么?可不要把基础教材也搬来

了。)

二、推荐联赏析(一)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仄仄平仄通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上联点题:概括了墨家衰落、儒家兴起的渊源,点明了书院的位置、内容和意义。 下联写景:从侧面衬托了芝山及书院的挺拔、高远和博大气势。

但从平水韵标注来看律有瑕疵:上联“归、开、之”,下联“二、天、以”几处律失替。

2。何淡如:珠江即景联: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平仄平平平?通仄平通仄仄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 何淡如先生为谐趣联大师,本幅作品即可见一斑,比喻形象、诙谐有趣,上联的“梭”字

和下联的“笔、写”字律失替。

3。李渔: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通仄,平平平仄仄平,仄通平平平仄仄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平平仄通,仄平通仄通仄,仄仄仄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平

李渔为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这是他题绍兴越王亭的一幅联,作者采取白描手法,寓情

于景之中。全联采用4、4句式,从句中平仄来讲:下联中的“阴、暇”失替且三平尾。从

句脚平仄来讲,未遵循“仄平平仄”(正格)和“平平仄仄”(变格)。

三、个人自撰联

以人为本,崇尚科学,保持稳定格局,一心一意谋发展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依法治国,弘扬民主,构建和谐社会,八耻八荣讲道德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句中和句脚全部遵循马蹄韵

四、马蹄韵的应用 一是马蹄韵在网络楹联中仍将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在各网络对联论坛中,大家普遍遵循

和认可的就是马蹄韵,一方面是马蹄韵在设计上有着自身的科学性,能够更好地体现声律

在对联中的美感,另一方面也比较易于掌握和普及。

二是马蹄韵在现实楹联活动中的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本人所地区为例,我也看过一

些征联活动的作品,相当的业余作者并不熟悉马蹄韵,要推广和普及还需要各地区楹联组

织作大量工作。

五、建议 (一)高级班:侧重于在创作对联时,如何根据主题构思内容和设计句式,以求达到最佳

之效果。 (二)联都:目前联都已发展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专业性对联论坛,今后应进一步树立“

品牌”意识,打造“精品论坛”。

文章没有能分析推荐联出律的成因,简单地掌握马蹄韵的原则,但不能看出已经掌握马蹄

韵的核心精髓,而且只将现代人总结的马蹄韵生硬地套用在古人的联句上面,很是有失公

允。 评分:22分。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1:46 | 只看该作者

21号卷

三.评论

1.朱熹的芝山书院联首先有着非凡的气势,配合作者的背景,用逃墨归儒的典故表达了作

者的尊崇儒学的思想。上、下联中五百年、十二峰等用词均有宏大气魄。而下联里的送青

排闼则表达作者的建书院后的喜悦心情,随着入眼青山飞来,经笔墨涌出。整联思维延宕

,用词表达手法娴熟、老到,用典似信手拈来,不愧为大儒。开元本应该是指开元寺,但

是作者巧借对句中的天宝,用两个年号的双关意思化解些许儒、佛之争。

虽然本联对仗非常工整,但是还是小有缺憾,有一个出律处,十二峰作为一个节奏点是不

合律的。

2.何淡如联总的来看应该对仗上是极其工整的,但是不够精致,联语比较直白,所选择物

象在比喻上、景致的描写方面也无特别之处,语意也无新颖特别的地方。唯横织、倒写尚

有些可供初学者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倒写天上文章写得有气势。

本联有一特别可夸奖的地方是珠海==羊城,有“猪对羊”机巧在里面,细细想起来还是挺

有意思的,可见作者的心思还是很巧妙的。

3.李渔是联界大家,开创对联理论的研究。本联先从地理位置写起,在若耶溪上,游人如

梭、往来不止,接着在上联的结句中指出为什么来此游览,是为了“漂流”。漂流本是快

乐的事,但是作者却用了静静地听水这样的表达说法,极大地提升了漂流的境界,想想在

漂流时、人罕处卧舟听波,也是心灵放松的时刻。

下联由水上登陆,点题建越王亭的原委,还是游人很多,与上联是意思形成一个统一。从

意境和修辞上分析,下联的最后一个分句是最精彩的。虽然在岸上,流水却带着清秀的群

山自眼前流过,想象奇特,这样的表达手法,是后辈难以逾越的高峰。

同样,本联也有微瑕,上、下联各重复了一个“不”字,与后分句中的“之”不同,这两

个“不”分别都有具体意思的,另外泛者==苦于也不工整。

4.自撰联“草深柳浅丝丝绿;杏淡桃浓串串红。”本联写于去年五一期间,东北地区柳树

刚发芽,粉红的杏花和深红的桃红已经开了,草却绿了近一个月了。

(我)最初接触对联,并不知道联律,除了知道上下联字数相等外,其他一概不知。后来

在联友们的帮助下,在联都学堂里“偷学”,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才初登对联的殿堂。

当然在学联中也一直可以看到联友对联律的争论,对马蹄韵有不同的看法,对此(我)认

为马蹄韵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毕竟这是容易掌握的,也是一定的规范。

对普及国学知识还是非常有作用的。

(我)认为,初学者还是应该严守联律的,因为我们现在毕竟已经失去了学习“对联的语

言环境”,严格的训练是我们掌握对联这一古老语言艺术的必经之路。当然在此同时,多

学习对联大家的作品,是我们开拓思维、提高水平的催化剂。

学习对联有必要分析句子的结构,(我)发现许多对句不工整是因为没有分析好出句的结

构,这方面是个薄弱环节。另外对整联中心思想的把握不准也是个突出问题,学联者在进

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就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了。

这位作者与上一卷相比,在分析例句时多着些笔墨,但也可以看出,对格律的认识还不是很在行,希望以后多加努力。 评分:28分。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08:04 | 只看该作者

22号卷

推荐联:

1.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评联: 此联为朱熹题漳州芝山开元寺山顶书舍联,开元寺,在今福建泉州西南。始建于唐代,至南宋朱熹已五百余年。故云“五百年逃墨归儒”。从墨家脱离出来,归附到儒家中去。如此说与朱熹本人的地位有关,他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是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中国后期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漳州素有“南方佛国”之称,唐代以来佛事渐盛。朱熹知漳后,很希望能以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思想。他看中了芝山的幽雅环境,想将开元寺另改用途,变成试院,但他的想法遭到了佛教信徒的抵制,只好在开元寺后另行择址建书院,书院建成后,朱熹写了这副对联表达他的心愿。对联的意思是说:原先佛家寺院所在地,现在也开设了用以弘扬儒家为主的书院,儒家思想也在芝山占有一席之地了。而且书院“跨开元之顶上”,站得高看得远,甚至可以看见书院对面的青峰峻拔高耸。有趣的是,从此,佛、儒两派从此在芝山上长期并存。 (这段怎么看着眼熟?都是从网上直接抄录下来的吧?)

天宝,天然的宝物,亦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其实这里并非指前面两者,而是指天宝山,芝山位于漳州城西,是天宝山的余脉,是以下联足以写景见长。

上联首分句则喻意深刻,全联读来,有栩栩如生之感,恍若眼前能见书舍边之众峰危立,有如飞来一样,上联下分句“跨开元之顶上”表明作者一代宗师的霸气,想让儒家思想取代佛教的心志,又如写景,气势磅礴,令人叹服。

2。何淡如:珠江即景联: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评联: 查出处,有文云是何淡如与一要好的学友同游珠江,学友见江上船来舟往,十分壮观,便即景为题,出此上联。全联设喻自然,不露痕迹。上联以“锦绣”指江中波纹。何淡如对以“羊城”句,妙在“羊城”对“珠江”,的是借对中的借音法。将“珠”字借音“猪”,与“羊”相对,从而显得妙趣横生。

“倒写天上文章”极有气势,天下文章,何其壮哉!本以为倚天之笔很难有相当气势的下句承接,谁想到作者来了个“倒写天下文章”,使“羊城塔似笔”的比喻更加形象,以天作幕,来赋华章,是何等的气势夺人!如此一来,再读其上联,则显得有些底气不足,虽灵巧有余,用喻自然,但比之下联逊色许多。查了许多地方,都没能找到何当时所游的地点到底是珠海还是广州,亦或两者皆不是,也有可能,羊城指广州由来已久,所以只能作罢,也算是一憾。 (前面有所论述,不重复)

3。李渔: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评联: 整联读来有如文章一样,思路清晰,把游人的兴起、建亭的原因、景色的秀美壮观,逐一交代的清清楚楚,如果说朱熹之联有一代宗师之霸气,李渔此联则闲适怡人,就象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样,作者寄情山水之间,让人读之难免会想亲临其境,体验一番。 若耶溪,今名平水江,是绍兴境内一条著名的溪流。溪畔青山叠翠,溪内流泉澄碧,两岸风光如画。也是历代文人墨客留连忘返之地,他们也留有许多诗歌,如今芬芳仍在。所以游人乘舟而来,溪上来去不止,却不如来到越王亭上坐一坐,听万壑争流、看千峰竞秀。

越王亭——相传为防卫强吴起见,越大夫范蠡在绍兴府山之巅,建有飞翼楼,又称越王亭、望海亭,在历代中屡毁屡建,现存的也是1998年重建。李渔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所以此联应是在清康熙十四年重建越王亭时所题,当年的防卫功能早已远去,留下的只是建亭者与游人同样的寄情山水美好情怀,能读出一份善良与平和。苦于山道中游人太多,所以建亭以供歇息,大家不妨在累时坐于亭中,欣赏一下周围的景色吧!

浅谈联律 从以下五点来论述一下个人学联于联律的体会,或许有误,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1.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① 主要失误:依古韵,上下联起句三字平仄相同,就算用最宽松的方法,以意节(即读音断句的停顿处)来论,此也应为联家大忌,因一句上、下联再长到了“五百年”与“十二峰”读过之后,总要一顿,此处平仄应为相反,平仄相同,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② 声律的变通,变韵脚:上、下联第六字“归”“排”,同样没有依诗律之“二四六分明”,但若依意节论(读句时的停顿处)此处韵在“儒”及“闼”字上,则是可行的。所以个人认为,长联不必太过拘泥于诗律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可以自行变通,以读音断句处来论平仄,读起来会更加上口,是以“跨开元”与“自天宝”之中“开”与“天”也可以不论须做出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08:22 | 只看该作者

23号卷

推荐联: 1.朱熹:漳州开元寺书舍联: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归来。

整体气势磅礴。前分句里,上比‘逃墨归儒’指:从墨家脱离出来,归附到儒家中,下比中‘送青排闼’是化王安石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而来。后分句由为大气,乘接气势十足,赞赏之意近于颠峰。

这个句中前分句“五百年”与“十二峰”为出律之句,但不毁意,读来依旧朗朗上口,大气之至,后分句里“跨”与“自”做为领字,虽不合格律而来,却充分的表达了全联的豪迈意境。如果把“五百年”与“十二峰”按律而改为“五百世”或“十二岭”完全失去豪迈的气势,可见要保持全联的美感不应刻意的追求联律而毁意境的表达。(这个论调,恐怕只对于朱夫子而言,若是他人,未必赞誉,望不要是袁本初见识)

2。何淡如:珠江即景联: 珠海船如梳,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上联前分句为拗句,下联采用联内自救,很成功的救拗!‘横织’和‘倒写’为领字,运用拟人手法,巧妙的描绘出一片怡然景色,在写景中自然的透出对广州人文的赞美,巧妙之极。(怎么个拗救法?)

3。李渔: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第一分句做领字开篇,直点所言之处,第三,第四分句中分别运用双领字起句,循序渐进,妙不可言,第二分句中‘泛者’对‘苦于’有失,很好的一副流水对,句句深入,连接紧密,引人入胜,文笔老到,读来如临其境,胜过世外桃源。尤其欣赏第四分句,于静中写出磅礴气势,实为经典。 (推崇备致)

浅谈对联中的领字律: 对联中的格律问题一直以来说法众多,可谓百家争鸣,目前都是遵守马蹄韵的格式,七言句一三五不论,还有救拗之类的,这些文章铺天盖地,网上搜索多的是了,再来阐述实为多余之举。而“领字”作为对联中的一部分词句,向来探讨颇少,但是,既然作为对联中的一部分字词,自然有其格律要求,既然有了格律的要求就限制了一些字的使用环境,因此也阻碍了创作时的意境陈述,这也就产生了因律害意的问题,就容易把一些很好的联句被迫降了一分成色。我一直主张以意为重,不可因律毁意,但是这个范围是度的,不等于说整篇犯律。领字及其律在联中说法不一,而且所给对联多有领字,所以下面且就领字及其律表达一下自己对联律的看法。

(一) 什么是领字

“领字”一般是由一字或多字组成,可存在于一副联中的几个分句里任何部位(上下联位置相对),能够起到承启,着重,点睛或者指意作用的语言成分我们称之为“领字”。 (这个定义概括性和精准度比较差)

“领字”为一个字的叫一字领,为两个字的叫二字领,为三个字的叫三字领,多个字组成的为多领字,“多领字”在对联非常少见,一般以引用典故的形式出现。(麻烦举个引用典故作领字的例子,切不可信口开河)

(二)领字的作用及其在联中的格律 领字在联句中本身就是起到引入主题,承接上下,或者引领全文引入中心的作用,因此领字与对联整体是密切相关的,所以领字作为对联的一部分也有其格律。那么领字的格律应该怎样定呢?

领字的格律个人认为应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领字与所在的联句合在一起整体论平仄(也就是不把领字单独拿出来看平仄),即遵循马蹄韵的规则,一般为一领字到三领字之内的,但并不排除“多领字”也有合乎马蹄韵的,只是不做刻意的要求。

珠海船如梳,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此联中上联“横织”与下联“倒写” 为领字,作者这里就是把领字作为整体论平仄而写,但下联律有失。(这是谓语当领字了)

第二种是领字单独论平仄(也就是把领字单独拿出来单独看平仄),常见为一领字或以上的。就是把整个领字作为一个字来看, “多领字”的取其尾字看格律,上平下仄或者相反。 如例句: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归来。

这个句中后分句里“跨”与“自”为领字,两领字单独论,后面‘开元之顶上’与‘天宝以归来’按马蹄韵定格律。

还有一种是领字的混合用法,即一联中前后不同位置重复运用领字。

如例句: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其中“若耶溪上”与“山阴道中”作为开篇领字引导全联,为多领字,其格律应遵循第二种要求,即把整个领字作为一个字或者此来看,取其尾字看格律,上平下仄。而后分句中“静听”与“坐看”仍为领字,单就词语上下对比的话,律为仄平对平仄,也工,但是作为整体承接后部分来讲,要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08:41 | 只看该作者

24号卷

推荐联: 1.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评:(一)意境方面:此联大气豪放,给人以博大胸怀之感,看者颇有感慨,联者颇多意愿。作为名联,此联上联概括了儒家与诸家相争的历史,并标明了书院所处的位置,以及书院讲授的内容及其意义。究其历史原因,乃朱熹很希望能以儒家思想儒家一统天下,故“逃墨归儒”,而且书院在开元寺后,可以站的高,看的远,,“跨开元之顶上”,寓含书院育人比朝佛进香意义更大。下联写景,十二座山峰层峦叠翠,站在书院可以看到这里“送青排闼”,而且从天宝山依次向书院“飞”来。从侧面烘托了书院所在芝山的峻拔高耸,以及书院面对青峰的博大气势。上下联相互映照对比,作者正是用此联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二)声律方面: 该联为七六句式。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严格来说,对仗有失工稳,比如:五百年――十二峰;归――排,顶上――飞来,为了不以律害意,亦可通融。但从整体联意和意节来看,然词性相当、结构基本相称,尤其节奏高昂,气势磅礴,抑扬顿挫间豪气顿生,足以让人不由得深思其意。 (三)表达方面:此联手法多样,表达形象生动。其一、句内“逃墨归儒”对“送青排闼”,“开元”对“天宝”,上下联内已形成自对,令人称妙。其二、此联用典自然,纵横古今之间是谓大气。孟子曾言:“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尽心下》),后人以“逃墨归儒”表示儒家一统天下的思想。王安石《书湖阳先生壁》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后被多人引借,千古传诵。此联“送青排闼”,即用王安石诗意。其三、用夸张手法,起到增加气势与力量的作用,令人眼前一明。“跨”将书院的气势排列开来,而且用“顶上”二字来加强书院“一览众山小”的开阔地理位置,用“飞”使书院的峻峭了然在心。其四、所用数字非常好。借“500年”的时间来相对“十二峰”虚实结合,起到特殊效果。 此联如此多种手法,刻划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发扬儒家思想。 2。何淡如:珠江即景联: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评:此联绝好。 (一) 意境方面:此联已被历代文人所称道,自有其出新绝妙之处:立意奇巧,状物生动。本人虽未到过珠江,但是通过描述自可想象出珠海白云晴空,丽日当头,波光粼粼,船只来往繁忙,倒映在江面上,一派旖旎,一派繁华的景象。下联同样以地名对应,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塔比喻为笔,继而写出了日月篇章,而尤其生动的是用自然之笔倒写,不由的使人惊叹作者的神奇想象,细究每个字并无出奇之处,但是通过联者的思维组合到一起却令人感到特别出彩,化平实为神奇,融简洁为回味,不难看出何先生来源于生活却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提炼,承接起来就自然顺利,趣乐盈怀,赏心悦目,情文俱佳。 (二) 声律方面: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上下联分别按五六句言组句,在词性、结构方面对仗工稳。在音步位上平仄亦合律。上下联押韵,平仄虚实,节奏相应,故声律工稳。(押韵在哪里?工稳在哪里?) (三) 表达方面:此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应用了比喻手法,联中将船喻梭,塔喻笔,想象神奇;其次,联语活泼,有声有色,生动形象。船喻梭织锦、塔喻笔写文,生活趣味甚浓。其三,联语颇有诗词韵味,情文俱佳;其四,用词凝练,下笔有神,如横织和倒写就是神来之笔。此联极有文学价值,也是经典之作,所以流传至今仍脍炙人口。 3。李渔: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评: (一) 意境方面:读完此联,不由陷入沉思,大凡亭阁楼台联,多是评人论史,陡生沧桑之感。上联中“若耶溪”在绍兴南,溪旁有浣纱石,相传为西施浣纱处。自然会联想到古时西施和范蠡泛舟于此,也会想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今荡舟的游人虽然骆绎不绝,昔日泛舟之人已成了前尘往事,过往云烟,故地重游,感慨万千,静心倾听深壑的响涧,那回声,可悟出世事为之无穷的玄机?春秋争霸中历史风云的变幻?留下余味绵长。下联“山阴道”位于绍兴西南郊一带,以风景优美著称。王羲之“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言下无虚。袁宏道“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亦非夸张。贺知章、陆游都爱此“湖山奇丽”而终老此乡。《世说新语?言语》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因此在如此美景中建越王亭,坐看秀丽峰峦,岂不更是心旷神怡,心胸大开?侧耳听大自然万籁的声音,充分体会这人与自然和谐的韵律,不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读完此联,不由想起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着同样的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09:00 | 只看该作者

25号卷

三,评论(小论文,题目自拟,40分)

品联话联律 ----谈联律的严守与宽遵

联律自古至今都是对联研究和探讨的中心话题,联律发展演变到今天,以马蹄韵为基本韵律的观点已逐步达成共识,然而,对于联律是严守还是宽遵,还一直是联界争论的焦点.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做到能够正确的判断一幅对联联律的宽与严.下面就是自己对几幅例联侧重于联律方面的评述,现呈出请各位师友指正! (规范的开篇) 第一联: 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联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这是一幅景物联.上联概括历史,标明书院所处位置,以及书院讲授的内容及其意义。下联则描写了书院周围的壮观景色. 此联的平仄节奏如下: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仄;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仄仄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全联句脚平仄为:平仄,仄平.合韵. 再看句间平仄,基本合律.有两处需要特别指出,一是前分句,按节奏可划分为三四节奏,第三字节奏点:年\峰,平对平,按联律要求,峰字属出律范围,然而可以看出,句中十二峰是特指,造成粘律是为求工切所致,且峰字不易替换,因此,个人以为此处应遵循意为先的原则,予以忽略.另一处就是后分句的领字:跨\自,仄对仄,"自"应平而仄,细究也是不合律的,然而同前者一样,"自"字也是不易替换,属于不得已为之,因此也不宜苛求.整体看来,此联的平仄韵律还是比较严谨和谐的.

第二幅是清末怪才何淡如的一幅题景联----珠江即景联: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此联立意奇巧,状物生动,把珠江,羊城的景象描写的活泼自然,妙趣横生.读之趣乐盈怀,赏心悦目.

该联的平仄节奏如下: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平仄\平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仄平平.

此联句脚平仄为:平仄,仄平.合律. 再看句中平仄.上下联第一分句的前二字和第二分句的后四字,平仄皆合律.再看第一分句的后三字:船如梭\塔似笔,三平对三仄.三仄尾,特别是三平尾是联律中之大忌,想身为怪才的何淡如不会愚钝至此,如此设置必有其道理.那么我们就试着来分析一下,从风格来讲,此联属于典型的工对,句中对仗及其严谨且又不失自然.其中,船如梭,塔似笔运用了比喻手法,是联中精彩之笔,与后分句的"横织","倒写"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使联意平添了许多意趣,因此,这三平三仄不管是作者的刻意设置,还是无奈之举,在此都不能视为犯忌,只能当作特例看待.再看后分句的第二字,织\写,仄对仄,"写"字应平而仄,出律."写"字若改做"书"字则合律,而如此明显的错误,却又不改正,是作者考虑到"写"字更具生动,还是作者的用语偏爱......,就不得而知了.但总的来说,暇不掩疵,不管从手法还是从内容来讲,此联均称得上是上品之作. (关于写字为什么不用书字,前面有述,但既然那么多联友都有这个问题,在这里不得不重复一下:横对倒,倒字不易改,而且是联眼之一;倒书,律是合了,但何是以广府话作联的,倒书和赌输同音,不得不避)

第三联: 李渔----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一幅风景联.此联描写了若耶溪和山阴道两处景点的优美景色以及游人如织,妙景纷呈的繁华景象.

此联的平仄节奏为: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平平仄仄;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仄平平平.

此联句脚平仄为: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上联第二分句句脚应平而仄,出律.是为瑕疵. 再看句中平仄,也有几处值得商榷.其一,第一分句的前三字:若耶溪\山阴道,其平仄应为仄仄平\平平仄,其中"耶"字应仄而平了,但在此三言句中,按节奏划分可知,节奏点是溪,道二字,律的重点在此,因此前二字的平仄可从宽处理.其二,第二分句后四字,上联的"去来不止"句脚应平而仄,出律,应改之.下联的"应接不暇"四连仄,亦不合律,但"应接不暇"是固定成语,不可替换,虽有小疵,想来也是作者不得已而为之.其三,第四分句下联中的"之"字应仄而平,造成三平尾,虽然也是因虚字相对,不得已为之,但也不能不说是一小憾. 综观此联,联律确有不近人意之处,有的可忽略从宽,而有的则值得商榷.然而,抛开联律来看,此联对仗工整,言辞流畅,意境不俗,仍不失为一幅优秀的风景联.

再如我自己的一幅拙作: 巴山蜀水,育文之泰斗,傲骨曾经雾雨电 金笔玉书,树人之楷模,冰心谱就家春秋 这是为纪念巴金先生而作的一幅挽联.其中第三分句最后三字是三仄对三平.众所周知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09:40 | 只看该作者

26号卷(第一部分)

三,评论(小论文,题目自拟,40分):

内容要求:结合评以下推荐联(20分),并举你自创联1例,阐述你对联律的看法和体会,希望有你独到的见解(20分)。(同时希望在此对高级班教学和联都发展提出你的建议).总字数不少于800字。

主题:【赏析】:

1.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逃墨归儒」语出孟子尽心章句下「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墨家自战国兴盛以迄汉武独尊儒术而渐式微,约有四五百年。「开元」即泉州开元寺,位在鲤城区西街。朱熹在漳州芝山建书院,下看开元寺,故说「跨开元之顶上」。上联不仅点来儒家正统和书院大概的地理位置,更在后句隐藏深意,要知儒家思想虽扶正,民间佛教信仰的力量也在日益加深影响,此联即暗点书院育人要比烧香拜佛更有意义,士大夫既归儒,当以儒为思想导师。

「送青排闼」语出王安石「书湖并先生壁」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闼,门也。「天宝」指福建龙溪县西的天宝山。立足书院,远眺天宝山,十二座山峰似要飞来,眼中所见的不仅仅是连绵的青翠好像要送上门来,更有拥抱滚滚苍山的壮观气势入怀。下联明的是从侧面烘托了芝山的耸拔和书院的「高」,暗的是怀抱理想,希望博容天下英才而教之。

「开元」和「天宝」又为唐玄宗年号,更是巧对。

上下前句用典对典,后句皆有隐寓,明指暗陈把一代儒宗的胸怀寄托在这书院对联中。实乃书院对联中之上品。

2。何淡如:珠江即景联: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珠海市位于珠江口西侧,东南面临南海,是重要的通商口岸。上联侧写珠江船只往来络绎的景象,借比喻技巧,把船喻梭,横织波中锦绣,很生动活泼也很形象地烘托出珠海在当时的繁荣。(这里也不扣你的分,前面的卷中有论述,不再重复)

羊城即广州,更是清末一级通商埠,此下联不再重覆写其对外贸易更繁华的一面,而是把塔喻笔,倒写来天上文章,真乃神来之笔,想像奇特,气势非凡。不仅仅是通商的广州,更是人文的广州!

珠海和羊城都是专有名词,本就可以宽对,此联运用借对技巧,「珠」借音「猪」对「羊」更成工对。

上下通过比喻技巧,适度的夸张手法,把地方商业繁荣和人文风气很精彩的结合成联,笔力流畅不凡是为传世好联。

3。李渔: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若耶溪上,泛舟来来往往,好不热络。话锋一转!联作者不禁要问,走马观花,到底收获多少?与其为游而游,何如静坐当下,用心倾听周遭天籁。比兴手法告喻世人,红尘滚滚来,我心应持平,不要红尘花开看花眼,当收心以静观世,自得其中妙趣。 山阴道是地名,素以风景优美著称,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辉映,使人应接不暇,故而建此亭,坐收竞秀之千峰。为何不继续行去?风光到此尽了吗?非也!与其为看美景而奔波苦,竞相追逐美景而不是心赏美景,何如珍惜眼前所看到的。若能心领神会,涤胸荡俗,眼前足矣!

上下旨趣相同,借联喻世,风光再好,美景再长,碌碌以求终无获;若得一静心处,意念协调,自有所得!天人合一深趣若得。

全联气咏相谐,一脉相承,读来顿感舒畅,眼前虽无美景若有美景,千峰竞秀,万壑争流如来笔下!

主题:【联律我见】

(一)、在未深入探讨联律得失之前,先就以上三联联律部份做一分述:

前言:马蹄韵是现代人提出的理论,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理论去看古人对联是否合今人理論。以下三联创作时的背景,应该只有诗律(音节处平仄交替上下相反不单调)词谱(长短句型)或是后来的元曲(当中领字多见于元曲)可以参考,不合精神者那是古人的变通或取舍。诗律只有五七言,其它不等字数的联该如何安排,古无专论,惟作者灵活变通而已。

1.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对联鼎盛在清,宋朱熹时代还在萌发阶段,把词的长短句型应用在对联里,渐有长联的形成,使对联更多变灵活。

本联不同于律诗五七言式,多有当代词的应用。在联律部份仍应用诗律音节处平仄交替,上下联音节处平仄相对。整联看来有现在「意节说」的型式。

五百年间发生何事?逃墨归儒矣!「五百年」无形中有了「领字」的意义(下联同),领字平仄可从宽。按音节,墨(仄),儒(平),像诗律一样交替,青(平)闼(仄)恰相反相对。后句音节处,元(平)对宝(仄),之(平)对以(仄),上(仄)对来(平),皆合律。跨、自,有领字的作用,可从宽。

在分句句脚上,儒(平)上(仄),闼(仄)来(平),读来交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21 | 只看该作者

27号卷

平平仄仄话联律

关于联律,不管是现实还是网络,一直争论颇多,迄今为止也无定论,吾辈后学,本不敢在此妄发厥论(用词不当,厥论出自皇帝内经·素问),但因应试所需,不免也得胡诌几句,还请方家教正:)))

联有律,但无常律,这是我一贯的想法。对联源于对偶辞格,是对偶辞格发展的极致,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了诗词曲赋的写作手法,古人作联,并无联律一说,但诗词曲赋在声律上倒或严或宽都有一些要求,于是今人便以诗词曲赋对声律方面的要求为基础,并汇总分析了古人的联语,总结出了诸如“二、四、六分明”、“马蹄韵”、“意节说”等等一些规律。其实按照“形式服务于内容”来说,联律应该算是形式了,对联毕竟是用来读的,即便不是开口吟咏,但至少也得在脑中默读,所以还是要适当讲究联律,主要是为了体现楹联平仄和谐、抑扬顿挫、节奏鲜明的音乐美感,诚如《文心雕龙》所言:“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沈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如果一点都不讲究联律,胡乱拼凑,就难免让人喉舌不畅、气积于胸而成“文家之吃”矣。但是如果要用今人所总结的某一种规律去硬套的话,却又往往会发现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很多读起来并不拗口的好联却都出律了。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我认为并不是这些规律总结错了,而主要是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某一特定联的内容、结构、写法加以区别对待,下面我就学联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联律在不同句式中的应用: (这段起得不错)

其一,律诗句式(包括单句联和多分句联中的单句,下同)。这种句式脱胎于律诗中的对仗联,都为五、七言句,读法的节奏点为二/三和二/二/三(当然最后这个“三”也包含“二/一”或“一/二”的读法),读起来的声调比较悠扬。这类句式在对联中所占份量最大,由于其写法与律诗基本相同,所以一般都适用律诗的格律,据我的经验,应该有90%以上的此类句子都符合律诗声律的要求(具体的规律可参照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在此不再赘述)。并且,一般正变格也都适用,同时还包括了律诗中如“平平仄平仄”和“仄平平仄平”等常用的句中自救格式,如:“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就属于此例。但需要用下联来拗 △△▲△▲ △▲▲△△ 救的格式,在对联中好像就不大好适用了。

其二,骈文句式。这种句式一般为四、六言句,每两字为一节奏点,读起来节奏分明、铿锵顿挫。这类句式在对联中应用也很多,一般按照“二、四、六分明”的规律平仄交替就行了。

其三,领字(或领词)句式。这种句式在词曲和一些骈体文中被大量应用,在对联中也沿袭了这种写法,同时还包括“一字豆”的用法和句中连接虚词的处理。在赏析这类联句时,就不好按字数用上面两种句式去套了,一般的做法是先去掉这些领字(词)、一字豆、和连接虚词后,再按上面所列的规律去分析其声律。比如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联: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 △ △ ▲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 ▲ ▲ △

此联就是典型的领字句式,按照其句子的结构和节奏点,其中“五百年、十二峰”和“跨、自”就是属于领字,而“之、以”作为句中的连接虚词也应一并不予考虑,只要把它当作两个四言句来分析其平仄关系就行了。

其四,散文句式。这种句式在对联中用得相对较少,写法与诗词或骈文的写法有些不同,句子节奏变化较多也比较随意,句中可较多地应用虚词,是一种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的对联写法。在对这类联语进行声律赏析时,我认为较适用“意节论”的规律,应根据句子的意思确定其节奏点,然后再分析其平仄调协关系。如李渔题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 ▲ △ ▲ △ ▲ △ △ △ ▲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 △ ▲ △ ▲ △ ▲ ▲ ▲ △ (平仄有标注错的地方)

从以上所标的节奏点来看,此联的平仄声调还是相当和谐的,不过要注意的是,从诵读的节奏来看,第三分句的“游、建”和第四分句的“静听、坐看”应分别作为“一字豆”和领字来处理较为妥当些。

以上是本人针对不同的句式应用不同声调规律的一些浅陋的认识,下面再谈谈句脚的平仄安排问题。对于句脚的安排,本人以为用“马蹄韵”来分析还是比较好用的,关于马蹄韵可以参阅余德泉教授的《对联格律》,在此不再赘述,在这里主要想谈谈在应用马蹄韵时如何分段分析的问题,本人认为,在对一些多分句联,特别是一些长联应用马蹄韵进行句脚声律分析时,应该根据其整个联句的意思和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在其诵读时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23 | 只看该作者

28号卷

推荐联:

1.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简评:芝山书院在福建漳州天宝镇山开元寺后,开元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天宝:均唐玄宗李隆基年号。至南宋朱熹已五百余年,所以说“五百年逃墨归儒” 漳州有“南方佛国”之称,唐代以来佛事渐盛。朱熹知漳后,很希望能以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思想。他看中了芝山的幽雅环境,朱熹觉得,不如将开元寺另改用途,变成试院,让僧人们自谋出路,将传播佛教的寺院变成为国家培养忠义孝友之士的场所。

但他的想法遭到了佛教信徒的抵制,只好在开元寺后另行择址建书院,书院建成后,朱熹写了这副对联表达他的心愿:“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逃墨归儒:从墨家脱离出来,归附到儒家中。 孟子曾言:“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尽心下》),后人以“逃墨归儒”表示儒家一统天下的思想。对联的意思是,原先的佛家寺院所在地,现在也开设了用以弘扬儒家为主的书院,儒家思想也在芝山占有一席之地了。而且书院“跨开元之顶上”,站得高看得远,甚至可以看见书院对面的青峰峻拔高耸,有如“飞来峰”。此联不仅宣扬了朱熹的崇儒思想,而且气势不凡,且切时切景切地,巧妙地嵌入年号和地名,可谓是不可多得之佳制。(看来确实是网上抄录来的资料了)

2。何淡如:珠江即景联: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简评:此联运用比喻手法,上联喻“船如梭”,于波上织锦绣。下联喻“塔为笔”,写天上文章。上比“横”下比“倒”,两字更是形象贴切,无以取代。且嵌入地名“珠海”“羊城”,想象新奇,用语活泼,比喻生动,对仗工整。

3。李渔: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简评:联中的“若耶溪”在绍兴南,溪旁有浣纱石,相传为西施浣纱处。“山阴道”位于绍兴西南郊一带,以风景优美著称。王羲之“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世说新语·言语》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上下联皆先以别处景入手,短短“来去不止”“应接不暇”即道明两处之风景不殊,游人如织,后笔锋一转,“何如游此地”“是以建斯亭”,大有劝告欣慰之意,何苦与人争彼风景,此地则独领风骚,有“争流之万壑”“竞秀之千峰”。用反衬法,写出“越王亭”之清幽,俊秀。

下面单独来看此三联的联律部分。

对联所以要讲究联律,是因为汉字中分为平仄两调,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对联是一种文字艺术,除了具备意境美外,同样还需要具备音韵美。是以有了对联的联律。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所以对联提倡的马蹄韵,意节说,诗律等等都是为了文字和语感的节奏韵律之美。

朱熹之: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五百年”“十二峰”皆可看作领字,领字部分联律从宽。后“逃墨归儒”“送青排闼”皆为句内自对,同时上下对仗工整,平仄和谐。“墨”的借对和“青”犹为巧妙。“跨”“自”同样可以看作领字。惟“顶上”“飞来”对仗稍欠。分句句脚,平仄===仄平,同样符合马蹄韵。此联就联律部分,应该说完全符合对联之马蹄韵。

何淡如之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上下比前分句: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后分句: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

何淡如此联,写景手法独特,用词准确到位。前分句不符合马蹄韵,但可以按意节说,即:珠海/船如梭,羊城/笔似塔,,后三字作为一整体,如此同样具有韵律感,是以对联中两两为节点的马蹄韵和根据意思和断句习惯来断句的意节说,同样被接受。分句句脚平仄==仄平 同样平仄交替。 只是后分句的“倒写”与“天上”,此处明显失替,是为遗憾。我以为在不改变联意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其他的类似的字以取代。例如此联“倒写”的“写”以为可以用“书”代替,既不改变联意,又符合联律,使之更具有音律感,何乐而不为? (又一个以书代写的,请看前面各卷的点评)

李渔之: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同样“若耶溪”和“山阴道”为地名,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若耶溪/上”“山阴道/中”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24 | 只看该作者

29号卷

推荐联: 1.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2。何淡如(约死于1914):珠江即景联:(这里标出作者卒期,不知何意?)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3。李渔: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关于联律的粗浅体会 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谈的是诗词格律,与楹联有关的主要是关于平仄、对仗和节奏三方面内容。联都学堂讲授的联律为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本文结合试题推荐联,就联律(主要是声律)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对三副推荐联的品评 1.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该联上联概括了儒家与诸家相争的历史。意思是:书院建立在开元寺后山上,从墨家学术中脱离出来,归附到儒家已有五百多年了。既标明书院所处的位置和书院讲授的内容、意义,又寓含书院育人比朝佛进香意义更大。“跨”字用得非常传神,给人以百年瞬间的感觉。下联写景:十二座山峰层峦叠翠,逶迤起伏,仿佛是从天宝山向书院飞来。从侧面烘托了书院所在的芝山峻拔高耸,表现书院面对青峰的博大气势。 “送青排闼”,用王安石诗意。全联写得气度恢宏,含蓄巧妙地表达了儒学大师的思想情怀。 2。何淡如:珠江即景联: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何淡如是清末民初时人,有幽默大师何之称。此联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构思精巧,状物生动,语言通俗。“塔似笔”与“船如梭”,“横织”与“倒写”相对,非常工整,不仅幽默风趣,也把广州昔日繁华景象描摹得非常到位,是一付雅俗共赏的妙联。 3。李渔: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此联为写亭子的楹联,既将亭子周边的美好景致写入联中,又能形成“动”和“静”的对比。如联中的“若耶溪” “山阴道”皆为越王亭的美好景色,古往今来游人如织,可以设想“游此地”时,能够到“斯亭” “静听” 万壑争流,“坐看”千峰竞秀,笑对“去来不止”的泛者、“应接不暇”游客,肯定有美好的感受,享受的是另一种景致!隐含典故较多,写得清新脱俗,非常雅致,使人产生山水清气扑面而来的感受,也是此联重要特点。 二、对楹联声律的粗浅看法: 1、格律本身存在发展完善的的过程 有一种观点说,楹联起始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普及于明代,繁荣于清代(并将复兴于当代)。资料表明,清代以前有“对句”一词,没有“对联”一词,将“对”称“联”者从梁章钜开始。而梁氏《楹联丛话》选联和评联的标准是“工切”,对声律较少提及。因此《丛话》中所选对联,常有不合当时流行之声律的(实际是律诗的平仄格式)。这说明,现在所谓六要素是后人不断总结补充而来的。 本次试题中提供了有何淡如《珠江即景》联。何约死于1914,晚于梁章钜。但何联的的平仄也并不规范,前分句上联三连平,下联三连仄,后分句第二字同仄。这样并不规范的联,却是公认的雅俗共赏、妙趣横生的佳联。 另一供评析的《题漳州芝山书院》联,作者为宋代朱熹,朱是楹联发展时期一位重要人物,楹联创作至朱熹,字数拉长了,句数增多,句法也变化自如了。但是本联的格律却并不能说非常规范,其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按马蹄韵要求,上下联前分句2、6字,后分句的2字全都出律;按节奏点来论,前分句“年”、“峰”二字同平。上下联后二字“飞来”对“顶上”,以动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相当宽了。但这并不妨碍本联受到古今联家的好评。 资料和上述的例句都说明,联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处于发展完善过程之中。因此硬要用现在相对通行的格律去套以前的楹联,或者非得以此来约束当今的楹联创作,都是不可取的。 2、联律应服从主旨,形式要与内容相辅相成 古人讲“诗言志”、“文以载道”,作为楹联,同样可以载道言志。而要较充分的发挥楹联的载道、言志作用,楹联自身必须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楹联格律作为存载楹联内容的重要形式,就应该为更好地表现内容服务,与内容相辅相成。本人认为,李渔《绍兴越王亭》联,便很好地体现了形式服务、联律服从于主旨的特点: 李渔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戏曲理论家,除了创作戏曲、小说、诗、词、散文和撰著戏曲理论之外,还创作了200余副对联,编写了《笠翁对韵》。按理说,他对楹联的格律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的。但是《绍兴越王亭联》的上下联第一分句第二字同平,第二分句句脚同仄,全联三连平收尾;“苦于”对“泛者”不工,“之”字同位重复。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当楹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2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26 | 只看该作者

30号卷

三,评论(小论文,题目自拟,40分):

1.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一,此联联律: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仄通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按现在马蹄韵,多处出律,但从当时环境而言,因无联律规定,则不讲究,主要讲究对仗!因此这一联从对仗角度而言,不论是本句自对还是上下联对仗,还是十分工正!其中有教益的莫过"逃墨"和"送青"之中,"墨"和"青"之类比,是汉语言丰富内涵的体现!而'顶上"和"飞来"之中的"上"和"来"的动词属性,在当时,是活用汉字之本意,真是妙笔!

二,此联联意: 1, 此联乃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联。芝山位于漳州城西,属十二峰中(五凤山,天宝山,望高山,起凤山,腾龙山,净安峰,隆寿山,保福山,禅月峰,万松峰,日华峰,紫芝山)天宝山之余脉。芝山有开元寺,寺后山腰有芝山书院。此书院系朱熹知漳后,希望能以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思想,将传播佛教的寺院所处地变成为国家培养忠义孝友之士的场所。但他的想法遭到了佛教信徒的抵制,只好在开元寺后另行择址建书院,书院建成后,朱熹写出此联,表示儒家一统天下的思想。 2,逃墨归儒:从墨家脱离出来,归附到儒家中。  3,开元、天宝:均唐玄宗李隆基年号,此处是山名,寺名!

三,此联风格: 此联写得风趣而挥宏,有大气象而不废中和,实是大儒之风格!联中情景描写与理趣辩析完美融合,但也反映出文雅官员之自得和衿持,虽然这种自得和衿持对朱熹而言是受之无愧的!

2。何淡如:珠江即景联: 一,此联联律: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 此联是清末民初江南才子何淡如写珠江即景联,有"三平尾"和"二四六不分明"之误,但依今音只有三平尾一处误,且在分句尾,况"船如梭"之比况至穷处,已无词可代了,因此总体联律还是可以的!

二,此联联意: 写景寄情联,上联前分句写出了珠江内之繁华之景象,下联前分句写出羊城塔之奇观!然后上下联各自后分句,写出作者的直观意象,以织锦绣和写文章两比喻,反映出才子骚客吟风弄月的雅致,以普通常见的风景写出别样情怀,大有"风物常宜放眼量"之怡兴高情!

三,此联风格: 此联风格冲淡平和,即兴而来,随口而出,用词灵动空明,语意利落清净,入得雅韵! 3。李渔: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一,此联联律: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通仄,平平平仄仄平,仄通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平通仄通仄,仄仄仄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平

依今音,除去"若耶"和"山阴"两地名,"暇"今音平,因此按"二,四,六分明规则,还是合律!

二,此联联意: 若耶溪,今平水江,乃绍兴境内一条著名的溪流,风景秀丽!山阴道在绍兴城偏门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绍兴西南通向兰亭的一条官道。此两处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之意.通过对人们之追求的寻胜意兴和闻达要求对比,突出越王亭之妙处,乃可以静听天籁,可以阅闻竞秀之千峰,表明作者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的淡泊清净和一尘不染之人生观,进而也烘托出越王亭之独特景象,真是可以修身养气之所在!

三,此联风格: 此联平白对话而意韵清奇,前三分句铺程开来,后一分句兀峰突起,画龙点睛,全联字句平实,略微亢长!

对联律的一点看法 个人认为,联的来源有三处,一是律诗,一是骈文,因讲究对仗和音韵和谐,产主炼句之联,三是后来发展的八股文,使联进化提高到新水平!因这三类文体独特规律,进而驱动发展成专门的联律。 一,有联律论:平仄竿和马蹄韵 <一>平仄竿 启功先生研制提出来剖析诗词格律的的“平仄两两交替” 的组合排布方式,具体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无限延长”。因形象双节竹竿而被学界称为“双节平仄竿”。 常江先生在此基础上又制出一种“单节平仄竿”: 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来截取对联平仄。同时引入律句中“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总结出联句的平仄规律。 <二> 马蹄韵 余德泉先生是研究了马蹄韵的,言: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是以以最后一个或两个音为基点,以双音节为音节单位,往前递加相反的音。而马蹄韵来源于六朝律赋,即对仗音节格律严格的骈文.最初是律赋对文中每句的最后一字的平仄要求。马蹄韵后来在对联中得到了继承,并成为联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马蹄韵与五七言联的联律即诗律,二者是一个相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3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23:29 | 只看该作者

31号卷

推荐联:

1.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朱熹题福建省漳州开元寺芝山书院 (2)(1在哪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都是崇儒抑墨。上联“墨”,即墨家学派,从战国至西汉,影响较大。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学派逐渐走向衰微,受到尊崇的则是儒家学派。“开元”,即开元寺。朱熹于寺后山上建书院,故称“跨开元之顶上”,寓含书院育人比朝佛进香意义更大。上联概括了儒家与诸家相争的历史,并标明了书院所处的位置,以及书院讲授的内容及其意义;下联“送青排闼”,即用王安石《书湖阳先生壁》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抬头望远处,两座青山像推开的门一样,直把深翠的山色扑面送来。“天宝”,指福建龙溪县西的天宝山。下联写景,十二座山峰层峦叠翠,逶迤起伏,从天宝山依次向书院飞来。正因为书院“跨开元之顶上”,放眼望去,便可见“十二峰青排闼”,景色壮观。这就从侧面烘托了书院所在芝山的峻拔高耸,以及书院面对青峰的博大气势。

此联技法上多用典,用领字,平仄不合马蹄韵,但在意节点上无误。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2。何淡如:珠江即景联: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这是一副写景联。此联以站在高处(不一定非高处不可的,我觉得更适合于珠江岸边)放眼珠江为写作点,以江船和塔作为联的意象,直抒己见,开门见山。与一般的景联不一样,作者通过对船只和塔的展开奇特的想象力,直开景意。上联取一动景,把往来频繁的船只比做梭,再以织锦二字形象的描绘出珠江上一片繁荣景象;下联取一静景,但在对静景塔的描述中却反衬出一种动态来,一句“倒写天上文章”为我们展示出一种以天为笺,以塔作笔,何等壮阔辉煌大气。

整副联眼界开阔,想象丰富,比喻奇特,为我们展示了广州这座南方城市在改革开放后(???这是关于此联的一大笑话了)一派勃勃生机,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在格律上,以今音入联,不符马蹄韵,可用意节点加以阐释,在每个意节点上都能平仄相对。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怎么每个点都能平仄相对呢?)

在每个意节点上,平仄对应无误,抑扬顿挫而富于变化,结构布局上前后分句之间承接紧密,前后呼应,自然顺畅,对仗工整。

3。李渔: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作者写作角度站在越王亭上放眼四顾而心生感慨, 上下联首句共同点明此亭之地理位置,然后发表议论,前后相接,点明此亭之重要性。然此联中上联的“泛者去来不止”“苦于应接不暇” 似有所喻,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之中,熙来攘往的人群总是为名利“去来不止”而红尘琐事又使人“应接不暇”疲于应付,那又何不暂且一抛俗世,忘情于山水之中?

此联前后分句衔接紧密,首尾呼应。对仗上大处无误,惟小处不工,上联中“泛者去来不止”为主谓结构,而下联中“苦于应接不暇”却为介词短语后置,结构不大相当。但若做流水对看,此处应可适当放宽。

格律上无论是句中还是句脚平仄都不大合马蹄韵,但还是可用意节说解释,如下: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在联律上,个人认为应以马蹄韵为主,尤其是七字以下短联,,毕竟对联可用于诵读,在马蹄韵安排下句子抑扬顿挫十分明显,极富于音律美,比如自己的一联:

写露珠: 几朵娇花悄带泪 一场春梦了无痕

但是对于长联来说,很多时候从宽,那么意节说就显得比较重要了,这样可使句子摆脱句式僵化的桎梏,灵活多变,这样既照顾到了音律的和谐,又照顾到了意境的安排。

可以看出来,作者没有花太多工夫去做准备(至少不及其他许多的应试者),所以才会出现何淡如联颂改革开放的趣闻。再一点是,言则马蹄,其实不谙马蹄,是本届殿试许多应试者表现出来的毛病。我在几年前大谈马蹄韵,结果是当时的联友,现在多为老鸟了,基本上都不会犯这种毛病,看来当前的基础教程可能有些偏移了,竟然使得马蹄韵成为生搬硬套的工具。前面几句,不是针对作者,而是我也发几句牢骚吧。希望在这场考试之后,我能多抽点时间关注一下网络对联的教学问题。 评分:24分。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4
 楼主| 发表于 2007-1-31 09:18 | 只看该作者

32号卷(一):

再谈对联的关联点   对联联律中,“语意相关”非常重要。因为在网上看联,常看见这么一种现象:部分联友应联,对仗工整,平仄合韵,但却“对”而不“联”,或“对”而少“联”。这说明,这些联友在对联时“语意相关”环节出现了问题。(看这一段,估计上贼船了,下面一定要从三皇五帝说到袁孙蒋毛去了)

  一、对联的关联

  对联,可以说是汉语修辞学对偶辞格发展到极端的产物。从修辞学角度看,构成对联基础的是对偶辞格。对偶辞格是汉语和汉字特有的一种辞格,它是把通常为两个(多则可为几个,如元代杂剧和散曲中常用的三或四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似的字、词、词组、句子并列,用来表现相关的意思的一种辞格。从形式上说,它的基本要求是要对称,同时还要求音节上的和谐相对。从内涵上说,对联要求上下联的意脉必须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而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当然,对联中的无情对、及诗钟分咏格等是不要求上下联有关联的,但这是对联的特例,大多作为游戏或练习存在,这里不再赘述)。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不论何种形式的对联,都要注意语意的关联。如“串对”中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正对”虽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反对”虽上下两联一正一反,但意思相互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二、对联的关联点   谈“语意相关”,在此我想试着提出“关联点”的说法。对联有关联点吗(“关联点”一词我不知是否有人这么用过,这样用是否合适,不当之处,请各位方家指正) (可以提出新论点,只要能成立和被认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什么是对联的关联点呢?

  我认为,除了无情对、诗钟等特殊情况外,对联是有关联点的。这个关联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同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一种气质。总之,这个关联点就如同一把折扇的扇轴,只有围绕它拨动,才能打开一个完整的扇面,否则,要么打不开这把扇子,要么打开的扇子就会破损。因我对关联点一说也正在摸索,不敢给关联点下定义,在此只粗浅地总结一下对联关联点的几个特性:一,它是上下联的交叉点;二,它是上下联内容联系的核心;三,它是整联意境的保证。

三、如何找对联的关联点 (是个关键,且听之) 对联既有关联点,那又如何去寻找呢?我在此冒昧地将自己总结的一些很不成熟或比较牵强的东西写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一是特定命题法。所谓特定命题法,就是根据某一事先指定的人、事、物或命题,来作联。我们先看这两幅对联。第一幅是朱熹的题漳州芝山书院: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第二幅是李渔的绍兴越望亭: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因这两幅对联均属于就景写联,故其关联点在没写联之前就已特定了。第一幅对联的关联点是芝山书院。值得注意的是朱熹的题漳州芝山书院,面上关联点是书院,实际关联点是儒家思想。对联上句从“逃墨归儒”入题,巧妙表明原先的佛家寺院所在地,现在也开设了用以弘扬儒家为主的书院。有意思的是朱熹用“跨开元之顶上”,一语双关,一写我的书院在你开元寺之上,另写儒家思想在佛教思想之上。也正是借此句,朱熹巧妙地借景舒怀(书院地势高),写儒家思想的“高、远”和不可阻挡,即便有阻碍,也可推门而过,这足见朱熹对儒家思想一统天下之信心。由此也可见朱熹作联技巧的运用和功底的深厚。李渔的绍兴越望亭联以越望亭为中心,将“若耶溪”和“山阴道”两个景点联为一体,写溪流、万壑、山道、亭榭、千峰,读后仿佛使人置身其间。而恰在此处,有亭冀然,在此静听、坐看,红尘浮躁、俗事早被滤净,心中那还容得烦恼的存在?!再就是此联前半句写“去来不止”“应接不暇”,是动,后半句却“静听”“坐看”,是静,形式一致,一方面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联在形式上的关联。

二是重点字词法。所谓重点字词法,就是找联中(主要是出句)相对重要的字词,并以此为关联,完成整幅作品。此法适用于应对联。我们看这么一幅作品: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此联是被誉为“怪联圣手”的何淡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5
 楼主| 发表于 2007-1-31 09:20 | 只看该作者

33号卷:

(一)试评推荐联:

1.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上联概括了儒家与诸家相争的历史,并标明了书院所处的位置,以及书院讲授的内容及其意义:自西汉以来,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逐渐处于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从战国至西汉一直影响较大的墨家学派则逐渐走向衰微,难怪仅次于孔孟的儒家大思想家朱熹有“五百年逃墨归儒”之说;漳州芝山书院位于开元寺后山上,故称“跨开元之顶上”,寓含书院育人比朝佛进香意义更大。 下联写景,十二座山峰层峦叠翠,逶迤起伏,从天宝山依次向书院飞来,从侧面烘托了书院所在芝山的峻拔高耸,以及书院面对青峰的博大气势:“送青排闼”,借用王安石《书湖阳先生壁》诗意:抬头望远处,两座青山像推开的门一样,直把深翠的山色扑面送来;正因为书院“跨开元之顶上”,放眼望去,便可见“十二峰青排闼”,景色十分壮观。“天宝”,指福建龙溪县西的天宝山。 再看该联的格律: 上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一是上、下联的两分句句脚,符合平仄规则;二是其它地方好象有些乱,多数不符合平仄规则。 (什么叫好象有些乱?是乱要指出来) 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该联成为好联。

2。何淡如:珠江即景联: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何淡如,清末名闻天下的怪联大师,一生有许多趣联。以此联来看,立意奇巧,状物生动。将船喻梭“横织锦绣”,将塔喻笔“倒写文章”,想象奇特,用语活泼,有声有色,生动形象。上联以"锦绣"指江中波纹;下联"羊城"句,妙在"羊城"对"珠江",用的是借对中的借音法,将"珠"字借音"猪",与"羊"相对,极其风趣幽默;从整联来看,上联显得气势不足, 下联完全压住上联,"倒写天上文章"极有气势。 再看联律: 上联: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 我觉得问题有二:一是出现了三平尾和三仄尾;二是“织”与“写”都是仄声字。

3、李渔: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上联:应用对比的手法,告诉人们何必“去来不止”,其实“风景这边独好”,不如就在越王亭里听万壑争流;下联写出了越王亭的建造目的,此处千峰竞秀,路上游人更不必东奔西走,到其他地方去游山玩水,毕竟“江山如此多娇”啊。全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而且发人深思,给我们以启发,人生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再看联律: 上联: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如此“杂而乱”的平仄,看来“问题”不小啊。

(二)谈谈对联律的看法和体会: 在入联都之前,我对对联的格律是“七窍通了六窍——还有一窍不通”,所以那时候基本是胡乱写联——如果那也算是“联”的话。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的句子,摇头之余,禁不住会有些脸红的。 通过在联都初级班的学习,结合看一些关于对联格律的文章,再看上面的几副推荐联,我觉得,对联格律既要讲究,又不必太过拘泥,更不能因律害意。

首先,对联必须要有格律,可以说格律是对联的一个重要的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对联也一样,如果不遵守格律,乱写一气,那只能算是平行的两行文字而已。所以,要写对联就必须要讲究平仄安排,讲究平仄交替与对立。尤其是初学者,要从基础开始,学好平仄安排规则。 所以,我现在写联,会尽量做到符合联律要求,做到平仄排列的交替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有序的。比如,今年发表在《对联》杂志下半月的中秋联就是如此:

月到中秋,举杯天地醉 人逢盛世,润笔画图新(今音)

总体上看,这副联是符合对联格律的。

其次,在进行对联创作时,我们也不要太过于拘泥于格律的束缚和限制,更不能因律害意,而应该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上面几个推荐联为例,要是从严格的格律来看,那么,这几个联可能要“统统死了死了的”,因为它们都很不符合所谓的“律”的要求了。但我们绝对不能否认,上面的几个联,确确实实都是好联,至少我是写不出这么好的联的。

总之,对于对联格律,我觉得应该做到“严而不拘,宽而不乱”。既要做到平仄、声调相对,也不因死守平仄而伤联意。

关于对联的格律之说,目前有“正格”、“变格”、“无格”、“意节”等,这是很深奥的理论,容不得我胡言乱语地多说。

(三)对高级班教学和联都发展提出建议:

提建议?不容易啊。胡乱说几句吧: 1、高级班应该有别于初级班吧,所以高级班的讲义也应该有别于初级班的讲义。讲义不一定要多深奥,以实际、有用为好; 2、有资格参加高级班的学员,虽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6
 楼主| 发表于 2007-1-31 09:20 | 只看该作者

35号卷

推荐联:(1,2,3略) 4.自撰联:题工部画影联风栏目:

万水千山,收来笔底/皆画影, 三言两语,抒自胸中/是联风。

联律,从对联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大家普遍认为这个是中国产生的第一个对联,但是它显然是不合律的。后世的对联格律,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诗词的格律。但是,对联是比诗词更为精练的语言艺术,完全照搬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后人提出了很多理论来支持联律,比如马蹄韵、平仄杆等,近来有人又提出了意节论。根据网友kkyj先生的论点,“意节”,是指符合约定的、有一定意义的文字小节。意节是有附带约定的,是总结和创建独立的、完整的、统一的联律的基本元素。

意节的约定条件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使朗读对联时能产生明显的文字小节;二是这些文字小节读出来要停顿合理、表意清晰;三是划分的文字小节要有利于安排整句音韵的和谐。 我将上面几个对联按照自己的理解划分了意节。之所以划分意节,是因为联的一些部分按照通常的马蹄韵是不合格的;2句分局句就存在三平尾,1句前一分句也不能按照246分明的简单办法理解。只有把联句的某些部分划分成为意节,才能符合联律。事实上,我们读起来琅琅上口,也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按照意节来读了。例如第一联,第一个意节可以看作是平,与后面的意节恰好形成了平仄交替,第二个划分意节,也不会产生三平尾的误会,作者并不局限于所谓的马蹄韵,但是联却成为流传千古的好联。

第三个联,作者使用了虚词“乎”“也”,除了维持意节的完整性外,还考虑到了各分句句脚的平仄交替。如果没用这两个虚词,四个分句的句脚都是仄,读起来会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但是联意要求又没用更好的实词可以调换,所以虚词可以说是调整联句节奏必不可少的。

第四个是我写的,标准的4-7句式通常是严按照马蹄韵的。这样一来,这个句子就出律了,如果调整,只能用错综对形式,这样又不大符合版面联的要求。好在句中天然的副词成为划分意节的根据,“画影”和“联风”是为了嵌字的固定词组,固定词组是可以照意节处理的。这样,此联就还说得过去。

总之,我们谈联律,不要局限于某种理论;活,不因词害义,才是一副联应该具备的。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连意节论也无法符合若节的联,自古流传,大家并不会不承认它们的地位,相反,他们比条框里面刻出来的联更有生命力。

文章过于简单,例句没有进行分析和辨证。自撰的联句也不能具备说服力,这副联完全可以用主语置换的方式达到声律的协调,并非无可避免要选择出律的。 评分:24分。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 小时
主题
114

1083

帖子

4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元老

骨灰散尽风犹劲

Rank: 10Rank: 10

UID
20
经验
149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7
 楼主| 发表于 2007-1-31 09:48 | 只看该作者

评完35卷论文,简单说几个问题。

一是文章的题目,有不少作者连论文的题目都省略了,无题者,论点无主旨,要读者去帮作者找论点,这叫什么话?

二是文章的开篇,有不少作者拿着试题就标平仄上资料,这就好象小学生描红一般。论文必须要谋局,开明宗义,立论点方可列论据,论证过程要严谨,要敢于定义——哪怕观点有所不同,但作者必须要自己先明确。

三是反映出的情况,有不少作者,估计尚在学习格律的初级阶段,出现不少生搬硬套马蹄韵的情况,这点需要和学堂沟通,也需要和各位作者沟通一下。学习格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初学当然会有束缚,也很容易产生情绪,但格律始终只是一个形式,工多艺熟,练习多了自然就通了,通之后就无所谓束缚与突破,该怎么样可以自行掌握。

热血但教随我老;文章不肯为谁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38
发表于 2007-1-31 10:40 | 只看该作者

2006年联都殿试第三题,御赐金牙打分帖

金牙胜利完成任务!谢谢金牙老师,您辛苦了!综官全部试卷,金牙的评语非常认真仔细,点评精当,予以加精,将予以公布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主题
1983

3万

帖子

89

精华

23万

积分

联都顾问

联都试部主持

Rank: 9

UID
1624
经验
3496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7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3-3
39
发表于 2007-2-11 08:37 | 只看该作者
按照考试前的打算,试后对联律问题准备进行一些讨论。今先将金牙的评卷帖转出。金牙的点评相当认真仔细。其他老师的点评也将陆续公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65 小时
主题
302

6741

帖子

2

精华

5万

积分

联都顾问

不党不群,无门无派

Rank: 9

UID
9012
经验
664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56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8-27
40
发表于 2007-2-11 13:22 | 只看该作者
荒唐一鉴的打分帖也可以公开的,只是评后语没写完,可能要耽搁些时候才能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1 13:24:26编辑过]
网络朋友若求点评或邀请活动的,为免日后纠纷,请先签合同并办理公证,希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5 18:21 , Processed in 0.1241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