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高原汉子

[原创] 高原汉子2018年《笔趣集》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571 小时
主题
389

4937

帖子

9

精华

6万

积分

管理员

副站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8974
经验
14235 点
威望
10 点
在线时间
55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2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联友同题练笔(38副)
题棹
遂愿何妨来搅水;
渡人独善去移舟。
题八哥
不解人心,未能意会社交术;
仅凭鸟语,恁要情钟翻译官。
题纤绳
勒进纤夫肩,亦浅亦深,无意留痕成老茧;
拉长船客路,且弯且直,有时打结累生涯。
题蝙蝠
笑府有传奇,非兽非禽,文人戏说骑墙派;
超声来定位,送祥送福,本草闲谈伏翼功。
说明:
1、明代冯梦龙《笑府·蝙蝠骑墙》,以寓言的形式讽刺蝙蝠非兽非禽,是典型的骑墙派
2、在民间,蝙蝠一直是吉祥物,送福寿,《唐本草》谈蝙蝠“伏翼,以其昼伏有翼尔。”
题梧桐树
散叶立庭前,允宜栖凤栖凰,荫以人家逢吉运。
寄情鸣史上,乐得斫琴斫瑟,谐于古韵发清音。
为刘禹锡陋室题门联
素心散淡宜馨德;
儒客往来不锁门。
题董仲舒
辅汉鉴秦,尊孔氏先师,形成策略;
修身济世,教儒家后裔,识得纲常。
三伏天有感
睁眼起床,接受烤烧,怯水淌于四体;
熄灯入梦,谋求解放,被单踹到一边。
注释:临县方言,因恐惧流出来的汗水,叫“怯水”
为铁路通车典礼主会场题联
苍茫厚土咏乡愁,恰德政开山、初心开路;
古老临州铺铁轨,任乌金走俏、木枣走红。
  
代王廷武感言
道路迢邀不阻人,因生命有缘,感情无病;
言辞哽咽仍传意,任光阴渐老,风雨兼程。
联“想”现实——空巢盼子归
村头手搭凉棚,已两眼迷茫,只求车到迎游子;
炕上心慌寂月,是三更孤独,不觉泪流浸枕巾。
题文抄公
甘做笔之奴,素擅抄文,惟好拿来,抛开人品去行事;
未修儒者德,既图得利,岂容舍去,扯下脸皮来换钱。
题手机奴
你玩我也玩,手握机缘,何惧无聊,未嫌入列低头族;
形倦神同倦,情关微信,已经有瘾,不异怡心失足群。

遂愿之心,常来搅水;
渡人者愿,总去移舟。
题桃符
兄弟守门,带来吉兆;
国家承德,走向春天。

题珊瑚
水族有虫,竟然如树;
生涯无憾,卓尔入朝。

题惊堂木
拍案堂中,官威突显;
传声史上,余响犹存。


室内启蒙,文心不老;
腹中生韵,身价陡增。


无此朋俦,难为纸墨;
有其体用,好做文章。


刺史陶情,池中可洗;
秀才中举,砚里曾磨。


知笔迹长,允宜尚雅;
比人情厚,难得崇文。

题汤谷
神话传来,祭坛筑起;
太阳升起,中国醒来。
 
题箕山
颍水成溪,原无去意;
古贤洗耳,自有来头。

题典当业
随意经营,物皆有主;
来人进出,兜已无钱。

题挑夫行业
扁担两头,身家关系;
人生百味,苦涩交融。

题鸿门
满座举樽,难分醒醉;
二人舞剑,顿起风云。

题代办行业
非好为人,是求为己;
不嫌劳力,难免劳心。

题灞桥
急急离人,恰如水去;
依依别意,唯有柳知。

题保姆行业
自古有之,谁怜女妾?
于今事者,德近母仪。

题愚溪
流水染丝,由来长活;
文人作序,戏曰不聪。

题假肢行业
纵是成肢,何曾长肉?
虽然做假,也可当真。

题辋川
秀出蓝田,山居宜隐;
邀来诗佛,画境得闲。

题印刷行业
横竖相宜,寻源老毕
图文并茂,予世新书。

题山西大土地
既入佛门,何嫌庙小;
偶逢天子,亦谢恩隆。

题快递行业
不畏路遥,行于天下;
惟求腿快,递到手中。

题孔子小天下处
石忆当年,效先师瞰;
碑凌绝顶,代亚圣言。

题网店行业
网上经商,也需注册;
卡中得利,不必数钱。

读《师说》片段有感:
既欲从师,莫分少长;
倘能解惑,已近圣贤。四、哀挽联
青眼难逢逢白眼;
红颜未得得苍颜。
——自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571 小时
主题
389

4937

帖子

9

精华

6万

积分

管理员

副站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8974
经验
14235 点
威望
10 点
在线时间
55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2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哀挽联(15副)
挽霍金
求物理天文之科学,残体立身,明目望星辰,以人类思维看黑洞;
留来时去日之谜团,预言警世,精魂归宇宙,教地球生命叹黄昏。

挽李敖
为立言去发言,话中见骨头,生涯素擅写和骂;
以玩世来醒世,台北彰文气,轶事遐传名与声。

挽洛夫
享高寿结诗缘,曾读闲书,边界望乡朝大陆;
去远方寻葬地,已成漂木,魔歌作伴渡灵河。
注释:《读闲书》、《边界望乡》、《漂木》、《魔歌》、《灵河》是洛夫作品名, “我去远方,为自己找寻葬地”是其诗作《石室之死亡》中的诗句。

悼联友梁璞兄新逝老母
八荒正跨春,渺渺重霄,云牧风中皈佛鹤;
九日初开祭,哀哀四子,心怜野外抱娘蒿。

对老同学之父挽其姐
 一母赐身,不堪春到难留姐;
 双眸垂泪,遥望鹤来尽带愁。

挽老同学白三俊
望乡台谁也得登,你要启程,何须过早;
哭丧棒子非欲拄,他来送母,未免太悲。

挽闻喜县联友党晓明尊翁
生而与党同龄,因党性铭心,乃教党氏垂荣,军功自有勋章鉴;
故则于家无愧,在家山起冢,是以家风泽后,祭礼宜将絮酒陈。

我党兄期贺百龄寿,只缺两年,公何遽去?
老椿树待开一抹花,将逢四月,叶不复生!


挽老同学王改顺(四副) 1、灵堂挽联
致哀无奈中年去;
开祭有关大梦空。

2、大门挽联
望眼依然留背影;
揪心遽尔结眉峰。

3、巷口挽联
纸幡挽幛思旧事;
左邻右舍打哀声。

4、院中横幅挽联
一去不归来,留空床静院闲衣,悄声想你!
千呼无应答,教老母孤妻幼子,有事找谁?
痛挽先妣
灵堂
守德言行曾立范;
从今子女已无娘。

大门
门外已将幡挂出;
院中不见母归来。

院内横幅
忆慈颜昼夜锥心,屡次嚎啕,肌肤不耐秋风冷;
怜老父孤单度日,一人醒睡,守望难堪窑洞空。
青眼难逢逢白眼;
红颜未得得苍颜。
——自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571 小时
主题
389

4937

帖子

9

精华

6万

积分

管理员

副站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8974
经验
14235 点
威望
10 点
在线时间
55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2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百联承韵老临州

张兴贵

                      前言
早在新石器时代,临县这块土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代步入繁荣时期。数千年来,临县的土地与人民,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为了这些文化得以传承,今以对联的形式加以简约概括,共有百副对联,一联一景。这些联分为八类,即,一、乡镇篇(23副);二、古八景篇(8副);三、非物质文化篇(5副);四、自然景观篇(17副);五、人文景观篇(23副);六、宗教景观篇(9副);七、红色景观篇(9副);八、历史名人篇(6副)。每副对联均为七言联,前附160字左右的简介,题咏的百个“文化点”均在《临县志》、《临县文化志》中有详实记载,涉及到的有关数字与年代均有据可查。联曰:
    且徘徊古貌临州,景观潮涌两河,眼前迭现;
    聊借取儒家字库,文句韵承一脉,笔底争流。

一、乡镇篇(23副)
1、白文镇
    简介:白文,古称“白燕”,据传古代该地有一种羽毛雪白的燕子,故名。元至元十年(1273),因镇内建有白云寺,改名白云。又因为云与“文”在当地为谐音,遂逐步演化为白文。
    白文历史悠久,在临县具有重要地位,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昭文帝刘曜(?—329年)曾在该镇郝峪塔古城梁建都,与后赵明帝石勒(274—333年)隔湫水河对峙。在石勒攻打曜寨时,刘曜被斩首,其妹皇姑奋力追杀,于今曜头村夺回刘曜之首级,这也是曜头村名的来历。皇姑病故葬于该镇宋家圪台村,这就是皇姑墓,至今犹存。北周(557—581年)时期,临县改名乌突郡,故治就在该镇故县村, 唐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临县更名临泉县,古治也在故县村。
    白文镇是临县母亲河湫水河(发源于兴县白龙山湫水寺)入境之处,旅游资源丰富,北靠黑茶山、西倚大度山、境内有阳坡水库、太平水库、曹家岭水库。联曰:
    古意苍茫留史迹;
    人文炳蔚曜湫川。

    2、城庄镇
    简介:前赵时期,皇姑(刘曜之妹)在曜头古城梁(今白文镇宋家疙坮村)作战得胜后,就将该庄封与姓陈的将军,故名陈庄。近代,该村陈姓迁散,书写上便演绎为城庄。该镇处于本县古老的小马坊龙山文化遗址范围,东面有连枝山,其中的柏榆庙山,海拔1924米,是全县最高点。西接紫金山,山势横亘、曲折绵延,形如指掌、古树苍郁、浓荫蔽日,闻名晋西。其中的紫金瑞云为临县古八景之首,明代诸葛升有诗赞曰: 借得关门气,翔云万岫春, 氤氲乱鸟足,叆叇起龙鳞;树湿钟声润,花明草色新,丰隆应可驭,一片渡天潾。联曰:
   王朝更替瑞云起;
   龙脉绵延灵气生。

    3、临泉镇
    简介:临泉,是今临县县治,也是临县的一张古文化名片,唐武德三年(620)临县范围由太和县改名为临泉县,延续640多年,直到元至元三年(1266)升为临州,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临县”之名再未改变。为让后人心中能留住“临泉”文化的历史,2011年撤并乡镇时,县委、县政府特把撤并后的城关镇更名为“临泉镇”。临泉镇古迹众多,著名的有文庙、东林寺等,临县古八景中的普化神钟、东林春色、凤岭朝阳、甘泉漱玉均在这里。城西的凤凰山是道教名山,建有临县烈士陵园联曰:
    城老宜将风月得;
    山高但任凤凰飞。

    4、木瓜萍乡
    简介:地处临县榆林沟内,东与方山县接壤,境内为森林边沿地带,森林覆盖率达30%,峰峦重叠,乔灌相间,政府所在地因盛产木瓜而得名。榆林沟流经20多个村庄,全乡三分之二的村子在这条沟内,这里是全县的工业重点,庞庞塔煤矿远近闻名。
    联曰:
    木茂于林瓜自好;
    水清在德韵天成。

    5、安业乡
    简介:乡政府所在地在临县南五公里处的安业村,相传在元朝末年,陕西遭灾后有秦氏祖先逃荒来此落户,意欲安居乐业,遂名安业。境内湫河东岸的东榆村东岳山顶的文塔,是临县古代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塔高43米,内有文塔铭,为乾隆二年进士、清代北方五省著名才子赵中原(1702—1750年,寺家塔村人)所撰,其中的“文笔参天、池为湫水”雄健有力,境内青塘村为驰名的历史文化名村,苇叶海眼,令人神往。联曰:
   清嘉岳色涵文气;
   古朴民风勉世人。

    6、玉坪乡
    简介: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县城17公里处,原名湾里村,是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武状元张从龙故里。清同治元年(1862年),陕甘农民揭竿起义,佳县、吴堡告急,临县正当其冲。慈禧太后命兵部速赴临县“御聘”已经从台州副将告老还乡的张从龙,出山镇守碛口。时任知县霍成霖引以为荣,遂将“湾里”改为“御聘”。光绪末年,知县侯绍宣提出将“御聘”改为“玉聘”。新中国成立后,进行重新区划时,又改为“玉坪”。境内东部著名的汉高山,因汉高祖刘邦挥剑斩蛇而得名,海拔近两千米,三峰遥相呼应,别有景致。联曰:
    名山事业归高祖;
    古邑功勋属状元。

    7、大禹乡
    简介:乡政府所在地歧道村在城南14公里处,相传,夏朝时“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吕氏春秋》语)”。大禹受命治水,始于冀州(今太原),到过临县,后人将其路宿的村庄起名为“大禹村”,疏通的河流叫“大禹沟” ,并在大禹村修建了一座“大禹庙”。民国六年(1917)《临县志》载:“禹王庙:县治东南三十里大禹村有庙祀禹王,不知建自何代。土人相传禹凿龙门经此,故祀焉。”2011年撤乡并镇时,原后大禹乡与歧道乡合并,取名大禹乡,其意不言自喻。境内府底村的善庆寺,创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古称善训府。至今保存完好,香火鼎盛。联曰:
    帝德绵长清似水;
    禅音隐约淡如风。

     8、三交镇
    简介:三交镇位于县城南25公里处,为临县第二大镇。因史得名已有近1500年的时间,据《山西历史地名录》载:“三交,在临县南、北周时为窟胡、定胡、乌突三县交界之处,故名。”  北魏孝文帝巡查路过镇南之山,见有异气,遂凿断来脉,建庙压之,此即南山寺。据镇内文献记载:清乾隆年间已有商铺字号一百余家,嘉庆时发展到近两百家,道光时有两百多家。古代临县文风凋敝,三交镇独领风骚, 明清两朝该镇出文举人五名,武举人一名,贡生四五十名,生员近二百名。1948年,中央后委机关驻扎在该镇双塔村,贺龙、叶剑英在这里居住一年多时间,毛泽东路居过这里。联曰:
    文竞风流商竞义;
    山思淡泊塔思人。

    9、林家坪镇
    简介:地处湫水河下游,距离县城40公里,东连离石、柳林,南接碛口旅游开发区,生产红枣,煤炭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兴隆,红色景点众多。1947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在该镇南圪垛村村驻扎,贺龙、习仲勋、林伯渠等领导人曾在此居住过,现在旧址与旧居依旧保存完整。 位于该镇林家坪村湫河东岸的西北军工烈士塔上有毛主席亲笔书写的“为人民而死,虽死尤荣”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联曰:
    红色基因关国运
    乌金能量益民生

    10、碛口镇
    简介:碛口镇位于临县最南端,因处于黄河与湫水河交汇口的大同碛(黄河第二碛)而得名。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 历史的辉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碛口主要景点有“古镇风韵”、“水旱码头”、“卧虎龙庙”、“黄河漂流”、“二碛冲浪”、“麒麟沙滩”、“黄河土林”、“红枣园林”、和以“西湾民居”、“李家山民居”、“黄河水蚀浮雕”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黄土高原建筑特色的晋商“老宅院”。1948年3月,毛泽东东渡黄河,于该镇高家塔村登岸,当晚路居与寨子山。目前,碛口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联曰:
    凭河乃使名商慕;
    得景而教古韵生。

    11、招贤镇
    简介:招贤镇临县西南46公里处,镇政府驻双坪上村,“招贤”并不是一个具体村名,而是全镇的统称,域内蕴藏有丰富的煤、铁、铝、瓷等地下资源,是临县开发最早的工业基地,因隋唐时期张榜招天下贤能到此开发而得名。层峦叠嶂、岩石裸露、土层瘠薄、村庄集中、矿藏丰富是这里的特色,尤其是招贤瓷器,驰名秦晋两省。清代时,该镇某村来了一位外地人居住,其子偷吃了村民杨守成家的桃子,恐惧中迁往他处,杨守成知道后,携妻带子上门将其请回来,并将桃树砍掉,因此该村更名为留邻庄,被传为嘉话。联曰:
    瓷都不拒贤才至;
    村叟能将远客留。

    12、车赶乡
    简介:地处临县与方山县交界处,相传刘渊起兵占据左国城(今方山县南村)时,这里所处的沟内长满高大笔直的松树,刘渊命令士兵伐木大造战车,这里被称为“车杆沟”,后来演变为“车赶沟”,民国《临县志》记载的也是“车赶沟”,近年来逐渐去掉“沟”字,定名为“车赶”。联曰:
    民朴善书风物志;
    松高曾遂帝王心。

    13、湍水头镇
    简介:位于临县东南33公里处,湍水头村位于地势狭窄的的深沟陡坡上,每逢暴雨,上游黄家沟及两侧支沟的山洪在此汇集成一股湍急的洪流,汹涌澎湃,直泻而下,故名。境内石灰岩储量很大、地下煤层丰富,是临县的东大门,壕子墕山被认为是进出临县的门户。联曰:
    山成地利水成势;
    石裕家园煤裕民。

    14、清凉寺乡
    简介:地处县城北20公里处,古时村中有清凉寺,村以寺名,北依紫金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可谓军事战略要地。相传,东晋时羯人石勒曾据此山为垒。山顶部有座古庙,俗称大王庙,也叫石勒祠,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建。该庙建有升水殿,左右壁间有风、雨二穴,风穴封闭人不敢开,雨穴遇旱有水滴。据多次勘测,发现地下储有丰富的钾、磷矿。钾矿储量探明部分已达10亿吨。联曰:
    近山自是清凉境;
    有寺咸存淡泊心。

    15、雷家碛乡
    简介:发源于紫金山南麓的曲峪河流经这里,构成浅水中砂石堆积的一个“碛”,因是雷姓人家聚居地,故名。北依著名的佛教圣地大度山。 这里因东南的紫金山,西南的天子城(佛楼寺古址)、正东的玉家山,东北的天台山,西北教朋崖山四山环绕,号称“小五台山”,这里奇景独特,神秘诱人,清澈的饮马池、古怪的栓马桩、神奇的“马王庙”、险要的古神路、以及 石棋盘、石狮、石虎、百鱼、石龟、形态各异。大渡山大善寺始建于汉代,是一座享有盛名唯一的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古寺院。联曰:
    大善铭心成大度;
    农耕足食惠农家。

16、兔坂镇
    简介:坐落在杏林庄沟与柴家岔沟交汇处,村东有一山峁,因形似兔子,称之“兔峁”。相传,宋朝初年居民聚落于兔峁,又因为这里是一块斜坡,此即“坂”字本意,故立村取名“兔儿坂”。之后,为使用方便,将“兔儿坂”缩改为“兔坂”。境内庞村古代建有观音寺,为临县古十三官寺之一,史上特产以优质毛驴著称,盛产红枣,地下煤层气储量丰富,商业繁荣,是临县西部千年古镇。联曰:
    官寺古时传佛法;
    大山深处出商家。

    17、八堡乡
    简介:黄河在该镇窊石泉进入临县境内,素有“临县西藏”之称,民国24年(1935年),阎锡山派晋军七十一师杨耀武部的三个团,在本县黄河沿岸修筑碉堡群,这里是第八堡,故名“第八堡村”,后来逐渐去掉“第”字,成为“八堡”。境内有宿皇寺,因康熙皇帝曾经路居这里而建,是临县红枣主产区之一,炖羊肉远近驰名。联曰:
    堡前虎踞峥嵘石;
    河上龙吟浩荡风。

    18、克虎镇
    简介:临县西大门,紧靠黄河,《永乐大典》记载:“克虎寨,在临县西一百一十八里,边临黄河、形势陡峭,西至佳县仅2里,西可通往神木县,直抵沙漠,正系冲要之地,今设巡检把守。”清代前期更名为克虎寨,后逐步简称为克虎。山巅古寨,仅有遗址,绵延五、六里地,境内有一莲花池,形状如瓮,满而不溢,竭而不涸,中有坚物、非木非石,可摇而不可拔。临县红枣主产区之一。联曰:
    胡族兵强其地克;
    汉家国泰此时承。

    19、曲峪镇
    简介:位于城西71公里的黄河岸边, 民国六年(1917年)县志载:“曲峪东距县治一百二十里,黄河经其下。山势盘曲,故名。黄河流经这里,在石岩上留下形态各异的水蚀浮雕,是沧桑厚重的天然画廊,景内正觉寺是西周穆王时代(前1009——前954)印度大德檀那在临县小甲头创建了佛教寺院,名曰“正觉寺”。附近的十二株古柏排成一溜,至今郁郁葱葱,是谓“十二连城”,该镇白道峪村的九十九孔半窑洞,是临县西部建筑奇迹。联曰:
    风来古寺知正觉;
    水蚀浮雕忆宏开。

    20、丛罗峪镇
    简介:位于县西59公里处的黄河边上的一个峪口,因为得水滋润,枣树丛生,罗列四处而得名,临县红枣主产区之一,境内真武山草遍布而得名,罗,散布、罗列的意思。境内真武山海拨约800米,山势挺拔,错落有致。上面建有古寺庙和真武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如今仍是楼阁亭台应有尽有,每年三月实三真武诞辰和九月九日真武成道之日,山上香客摩肩接踵,川流不息。联曰:
    峪风劲健道风素;
    河韵绵长枣韵新。

    21、石白头乡
    简介:位于城西30公里处,境内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土地瘠薄,从而构成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奇观,因略成白色石头格外引人注目而得名,用“头”取名,含有处所、方位的意思,是临县村名的构成方式之一,比如:小甲头、石盘头、桥头、堰头等。该乡曹峪坪的民居别具特色,为临县西部建筑杰构,福龙山的寸福寺为临县十三官寺之一。联曰:
    山中石硬天行健;
    村里风清民尚贤。
22、安家庄乡
    简介:位于城西25公里处,小川河贯穿其中,为纯农业乡镇,临县红枣主产区之一,主要农作物有谷子、高粱、玉米、土豆、马铃薯、蓖麻等,境内的孝长村的纯孝寺为临县十三官寺之一,至今依然可见遗址。联曰:
    闻得佛音官寺古;
    说来民意孝心纯。

    23、刘家会镇
    简介:位于城西50公里处,为临县小川流域商业重镇,古称“沙陀国”,唐僖宗年间,群雄四起,西突厥别部的沙陀族酋长之孙李克用乘势挥师南下,一路杀来,到刘家会后开始筑寨安营,招兵扩军,整蓄待发。境内广严寺建于唐代,佛座后有焰光,屹立如碑碣状,前年不竭。境内白家坂有晋王李克用兵寨遗址和晋王庙,一步堰、石豁子、纱帽翅等地名和村名象形而名,别有情趣。联曰:
    古国流风商贾得;
小川重地稻粱香。

二、古八景篇(8副)
1、紫金瑞云
    简介:紫金山位于临县北22公里,主峰海拔1757米。山势陡峭,林涛起伏,云舒霞起,禽飞兽走。现有森林面积二万亩,探明钾矿储量10亿吨。旧县志中说,山上有二个小洞,一曰风洞,一曰雨洞。风洞一般不开,雨洞深约二尺,人们祈雨之后,把手伸进雨洞里,如果摸见有湿感,不久就会下雨。十六国时期后周建立者(史称赵明帝)石勒(274—333年)曾据此山为垒。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初建石勒祠,俗称大王庙。联曰:
    洞见将来风雨事;
    禅修不扰帝王祠。

    2、黄河古渡
    简介:古渡位于临县城南50公里处。因黄河的第二大碛大同碛,正好处于黄河与湫水河的交汇之口,故名碛口,并因此形成了遐迩闻名的黄河渡口。这里依靠独特的地理条件,成为明清之际沟通整个北方水陆两运、文化交流的枢纽,赢得闻名遐迩的晋商发源地之一的美誉。在驼铃与船棹声中,古渡碛口成为九曲黄河第一镇,无数的游人到此看河听涛、乘船逐浪。流传于此的碛口号子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联曰:
    渡口移来商贾棹;
    潮头激起虎龙声。

    3、 慈云镜碑
    简介: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后庄村,汉时建,金大定三年敕赐“慈云禅院”,内有镜碑两通。慈云寺僧石珏纪行碑记曰:“大元创天下,以河东未归,天兵南下,临县与大河为近,渡先得临县,为大定总管府,以便节镇。”明万历年间知县诸葛升有诗曰:“何年一片石,秋汉起云晴,山山临池媚,人来向月明;银河连影合,玉女爱妆成,欲傍温公去,安台似有情。”联曰:
    镜下云游禅隐迹;
    碑中法显佛行慈。

    4、 普化神钟
    简介:在城内贤良坊关帝庙东,金皇统二年(1142)建。民国六年《临县志》载:“宣统三年(1911),僧登辰劵巨款,兴大功, 丹楹刻桷,今则顿复故观矣。”该寺建筑规模宏大,寺内有一古钟,重数千斤,声闻百里。诸葛升诗云:数声残角后,清梦隔尘器。因此,普化神钟被列为临州古八景之一,可谓名不虚传。联曰:
    一杵忽传无俗念;
    两间顿醒有余声。

    5、东林晚照
    简介:东林寺建于明成化12年(1426),为明代13官寺之一,位于临泉镇东峪沟村半山腰。寺院依山临水,景色秀丽,佛像与菩萨均为檀木制成,工艺极佳。东林寺有两个特色:其一是许多寺院的佛像是金身,而这里的佛像是素面银身的白色玉雕;其二是这里的佛像背面不放置三大菩萨,这样使像位后移,给像前留下了宽阔的地面。每到日暮,夕阳独照此山,乃成一景。联曰:
    莫说山中将日暮;
    应知寺内已禅深。

    6、 凤岭朝阳
    简介:临县城西凤凰山(有名长寿山、真武山),海拔1123米,为道教文化传承之地,遥对湫水河,为县城最先沐浴朝阳之所,故而得名。明诸葛升有诗云:峻岭来赢女,吹箫欲其飞,芙蓉开曙景,松桧领朝晖;苔益千张羽,云增五色衣,德辉堪下览,疑向舜庭归。如今,这里是市民们朝夕游览与健身的山顶公园,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联曰:
    山姿最适初阳染;
    树影频邀火鸟来。

    7、 湫川烟雨
    简介:湫水河为黄河之流,在《水经注》中,因“水出陵川北溪,南经其(临县)川,西转入河(黄河)”而名陵水。唐代设临泉县后,曾名临泉水,元代蒙古人入境,称其为吃那河,明清以后,因其发源于兴县白龙山湫水寺而名湫水河,相延至今。 河全长122公里,白文镇阳坡村入境,流经临县90多公里,留下一幅烟雨蒙蒙的旖旎风情画,在碛口镇注入黄河,故有百里湫川或湫川烟雨之称。联曰:
    烟来古邑川流韵;
    风起微波水弄姿。

    8、 甘泉漱玉
    简介:城东2公里处甘泉沟内,有前、后甘泉村,村内有泉水数处,皆从石岩涌出,清澈晶莹,四季一色,冬亦不冰、旱亦不竭,甘甜酥润。泉水涌出后,荡涤青石,发出清脆悦耳之声,汇而成河,绵延数里融于湫水,故名甘泉漱玉。有诗云:千金杯一插,吸饮似夷齐,喷玉纷流乱,鸣珂听壑低;莎青云沥沥,草碧雨萋萋,我欲乘骢去,踏花香作泥。联曰:
    出于石内涌成势;
    流在河中融入酥。

三、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篇(5副)
1、临县伞头秧歌
    简介: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 是原始宗教仪式在民间的遗存,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流行在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上, 因以临县最盛,故称“临县伞头秧歌”。俗称有“闹会子”“闹红火”“闹秧歌”等,春节期间盛行。伞头秧歌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两个方面,扭表现为“过街”、“掏场子“和“小会子”三个方面;唱分为自唱与对唱,特点是就地取材、触景生情,出口成歌、方言四句押韵。联曰:
    脉因社火扭春舞;
    歌以方言唱韵文。

    2、临县道情戏
    简介:临县道情戏属于俗曲道情,起源为金元时期,清末民初发展到巅峰,为道情系统中的北路系统。该剧种地方色彩浓郁,红、黑、生、旦、丑行当齐全,以“二小”或“三小”为主构成角色体制, 语言通俗,接近日常生活用语。其唱词和说白均由民间艺人自创而成,口语化极浓。同时衬字虚腔利用得当,避免了衬字虚腔淹没唱词的缺陷,唱来明快热烈,巧夺天工,传统唱腔为曲牌体,分为平调和小调两大类。联曰:
    陈情小调谐平调;
    入戏今人演古人。

    3、临县三弦书
    简介:临县三弦书是一种山西省的传统说唱艺术,于清代咸丰年间由柳林传入临县,由当地艺人吸收了一些民间小调,经过长期的说唱实践,创造了平调、四平调、上川调。临县三弦书的唱腔属于板腔结构。使用三弦、竹板、醒木、小铜镲、竹筷五项乐器自弹自唱。乡下人称呼为“说书”,多由盲人表演。演唱时,艺人怀抱大三弦,左腿绑楷子响板,内容多为历史长篇故事,和一些新编奇闻。联曰:
    艺人漫说书中事;
    听众须知弦外音。

    4、临县大唢呐
    简介:临县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境内黄土覆地,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黄土沟壑区。属于山西省传统民俗音乐的临县大唢呐,才天地之气,得文化之魂,兼有粗犷、豪放、音色激亢的格调与清秀、明快、委婉细腻情怀。演奏时排街则威武雄壮,坐场则幽雅宛转,哀则凄切缠绵,喜则喧闹红火。在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中荣获非专业组演奏奖,声震九州。联曰:
    手指头中情激越;
    腮帮子上曲悠扬。

    5、碛口号子
    简介:碛口号子又称艄公号子,来源于黄河划筏行船劳作,属民歌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吸收当地民歌、民谣、民间音律,形成一种独特的黄河流域传统民间音乐,是扳船的艄公们为了协调动作,统一节奏,由简单吆喝逐步演变为有领、有和的行船号令。大体可分为起船号子、顺流号子、跌碛号子、抽船号子、拉纤号子、背船号子、蹬杆号子等。体现为连续的“嗨──哟!嗨──哟!” 声。联曰:
    一声吼出沧桑调;
    九曲拉长吆喝腔。

四、临县自然景观篇(17副)
1、二碛
    简介:碛为水中沙石堆积而成。临县碛口古镇的大同碛险如天设,是万里黄河的第二大碛,故而被当地人称为二碛。它同红龙城、军渡暗水浪、川口高石岩、黑脖子崖,并称黄河五险滩。二碛的成因是因为碛口位于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湫水河携带来的大量泥沙石块,挤占黄河水道,使黄河河床在这里由400米猛缩为80米,形成一段长500米,落差10米的暗礁,故有“黄河行船,谈碛色变”之说。联曰:
    浪头或有艄公影;
    碛上时闻号子声。

    2、水蚀浮雕
    简介:在临县碛口——曲峪镇的黄河两岸,有连绵不绝的悬崖、巨石,在亿万斯年的风蚀、水浸与光照的作用下,形成了诸多似动物、如飞禽、像雕刻、若书法的许多自然画图,堪称神工鬼斧,天生地造。加之数不清的石沟、石龛、石窟、石柱点缀其间,形成独特的画廊,颇具神奇色彩与大家风范, 据专家们考证,黄河水蚀浮雕地质遗迹形成于三叠纪,游人乘船靠岸,可以近距离观赏。联曰:
    画境沿河生古意;
    母亲信笔衍初文。

    3、黄土柱林
    简介:世界罕见的高原土柱林位于碛口古镇北5 公里处的冯家会村。土柱高的有10 余米,低的仅 2 米 多,但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顶部都戴有一个石板帽,宛如农家少女,亭亭玉立,她们的“帽子”重量从几十斤到近千斤不等,形态无一相同。地质专家研究得出,土柱林的形成是大约十万年前地震中震垮的山上石头停积在山坡上,在雨水流水侵蚀下由于巨石保护作用残留的土柱。联曰:
    有女临风夸石帽;
    来人问路访山家。

    4、麒麟滩
    简介:位于碛口古镇文化名村李家山村黄河岸,因麒麟送子而得名,依黄河呈一宽阔的弧形状,分为“二碛盖”和“金沙滩”,盖上有庞然的“乾隆石”和“罗锅石”,“乾隆石”旁曾有一颗树干九尺的高大水桐树,可惜在大炼钢铁时被砍伐;滩中有数不清的黄河七彩石,形态各异、天然去雕饰。因河水冲击,随时变换位置的漠漠细沙,松软纯净,是水浴以后沙浴的天然场所。联曰:
    石上闲谈朝野事;
    滩头远眺往来船。

    5、十二连城
    简介:“十二连城” 是屹立在临县正觉寺东黄土高原的一道干土梁上的十二棵硕大无比的古柏树。古柏最高的达20米,最低的也有10余米,粗壮挺拔,多数两三人都抱不住,冠幅巨大,最大的树荫达七八十平方米。古柏一字排开,状如长城,故名。古柏植于唐代,历经1300多年的历史而不老。 成为晋西乃至整个黄土高原干土梁上的奇特景观和亮丽风景,见证大千世界的沧桑与不朽。 联曰:
    十二弟兄闻梵籁;
    三千世界饮唐风。

    6、克虎镇莲花池
    简介:位于克虎镇东南9公里处,为一天然石池,深三尺,宽尺许,呈瓮状,底部有清泉涌出,满而不溢,汲而不涸,雨丰雨歉保持常态,天冷天热总是恒温;池生莲花一株,扎根泉眼、非木非石,可摇动却不可拔,泉波荡漾,其态摇曳生姿,娇柔若村姑。人来驻足,嗅得一缕淡淡的清香,分不清是水之味,还是莲之韵。故而随身居山野,名声却古今相传,自成一景。联曰:
    泉流浅浅水之韵;
    风弄田田莲者姿。

    7、青塘海眼
    简介:县城南10公里处湫水河西岸有一历史文化名村曰青塘,因村内有一被誉为海眼的池塘而享誉。该池塘水量丰沛,久流不衰,致使全村绿树成荫,苇叶青翠,酷似旖旎江南风情,当地有一民谚概括的非常形象:湫水流、海眼流,流到农家地里头,禾苗旱不愁;地头挖、院里挖,深挖两米见水花,灌田能泡茶。村中古民居三街一巷,呈“王”字形,彰显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文气盎然。联曰:
    清波脉动滋民俗;
    翠苇丛生漾古风。

    8、大度山
    简介:大渡山位于县城北30公里处,海拔1882米,因有东南的紫金山、西南的天子城(佛楼寺古址)、正东的玉家山、东北的天台山,四面环绕,故有“小五台山”之称, 山上鸽子寺、石棋盘、石狮、石虎、百鱼、石龟、朱沙洞、万佛洞、龟蛇斗智等景点遍布各处,清澈的饮马池、古怪的栓马桩、神奇的“马王庙”、险要的古神路令人遐思,始建于汉代的大善寺融儒释道三教为一体,古意森森。联曰:
    梵音骤起寺尤静;
    棋子频敲山更空。

    9、连枝山
    简介:位于临县东北部,北南分别与两界山与架尔梁山相连,山连山、岭套岭,绵延10余公里,素有“大小连枝山”之称,其山脊为临县县域东极点,主峰柏榆庙山,因山顶就有古庙得名,海拔1924米,为临县县域最高点,林地面积达15余万亩,野生动物聚集,乔木、灌木、油松苍翠欲滴,绿水潺潺,颇有诗情画意,山脚有曹家岭水库,游鱼往来出没,乃天然的休闲避暑胜境。联曰:
    山高必有拔尖势;
    树老犹生连叶枝。


    10、汉高山简介:
    简介:汉高山,原名满堂山,位于临县东部与方山边界处, 海拔近两千米,三峰相连,是其形势,方圆几十里,是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半山腰里长着一棵千年苏子树, 树高入云。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从离石,经大武到临县三交,闻知附近有座山易守难攻,便诏令上山,突然见山洞中出来一条大蟒口称万岁,向刘邦讨封,刘邦大吃一惊,挥剑一砍,大蟒省首分离,留下一句话:平地(帝)见。从此,当地老百姓就将满堂山更名为汉高山,后来,汉平帝时,王莽篡权夺位,自立新朝。如今,汉高山的“拴马柱”、“饮马池”与“巨蟒洞”依稀可见。联曰:
    山中胜景原非假;
    史上奇闻未必真。

    11、凤凰山简介
    简介:位于县城西,又名真武山,自古就是道家修炼圣地,近年来开发为市民休闲场所,山巅的玄天阁横空而起。 山腰建有临县烈士陵园,园内碹砖窑3孔,陈列烈士纪念碑14通,记载着1937以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501名烈士的名字。园内还有一烈士塔,上有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手书“死难烈士万岁”6个大字。联曰:
    问道还需观太极;
    听涛恰好向湫河。

12、响水圪垛
    简介:位于碛口对面李家山村山巅北口的一个“圪垛”。是一目观三景的绝佳地方,一是可以俯瞰碛口街“L”型全貌;二是可遥望二碛的惊涛骇浪;三是饱览麒麟滩的自然风光。最令人奇特的是,站在此处,二碛的涛声滚滚传来,前行几步,声息已无,再行几步走出“圪垛”,则又是涛声依旧。许多专家来此考证,始终解不开其中之谜,北魏孝文帝曾登临这里,俯瞰黄河。联曰:
    且行且止随人意;
    时有时无是浪声。

13、开阳大红枣
    简介: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最适宜红枣生长区域,是中国红枣起源的中心地带,冯家会、索达干等村发现的枣树化石,证明枣树在临县存在至少有一亿年的悠久历史。史料记载,西周初年临县人就开始人工栽植枣树,汉代大面积发展,目前临县有红枣林82万亩,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临县红枣的传统品种以木枣最为有名,其中曲峪镇的“开阳大红枣”尤其著名,乾隆年间就成为贡品。联曰:
    但逢叶发纷披绿;
    每到秋来便走红。

    14、克虎古枣树群
    简介:位于克虎镇崔家垛村黄河岸边,其中的枣树王据当地村民代代口传,在南朝时期就有了,至今已是1400多岁的树龄了。该树周长2米、直径0.9米、高9米,树梢为小碗口粗细的独枝,果实是木枣,而距地面一米多处,有一细枝,果实却是酸枣,堪为嫁接技术的活化石。在这株枣树的四周,则是树龄几百年不等的三十四株老枣树,虽然垂垂老矣,依旧年年开枝散叶,生花挂果,令古老树群,王风不减。联曰:
    木枣绵延根祖脉;
    群员感戴树王恩。

    15、冯家会枣树化石
    简介:2007年春,碛口镇冯家会村村民冯六六在“土柱林”沟打石头时发现一颗枣树化石,高1.8米、直径1.2米、周长2.8米,重约两千公斤,树纹清晰。2009年,该村再次发现枣树化石,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两块枣树化石,已有一亿年的历史,是研究临县枣树生长史的自然原始资料。另外,1995年索达干村修建公路时,也曾发现一颗高2.8米的枣树化石,可惜保存不善,下落不明了。联曰:
    枣使年轮存入史;
    石将档案送归人。

    16、“母子”牙枣树
    简介:牙枣,是枣的品种之一,为雄性枣系,颗粒较木枣小,果味香甜可口,在临县为数不多。罕见的“母子”牙枣树,存活于林家坪镇南圪垛村古老的兴安寺上面。“母树”至少在宋代已经居住在这里,树干周长2.1米,直径0.86米,树高9.7米,树冠面积40平米,枝叶茂盛,年年挂果。在该树五六米处,有一株四百年以上的“子树”,横枝挺叶,与其母亲不离不弃,守望着古老的家园。联曰:
    容颜未减安熙态;
    母子难移古老情。

    17、贺家墕古酸枣树
    简介:灌木酸枣为乔木枣树的原生种,酸枣很难长成高大的树,偶尔有之,则为古老。在八堡乡贺家墕村,现存一颗千年酸枣树。树干周长2.1米,直径0.8米,高6.5米,树冠面积40多平米,春来发花,秋到挂果,一串串的玛瑙,因绿之韵得红之韵,是研究枣乡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活文物。被当地人奉为神树,加以顶礼膜拜。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日报》曾对此进行了专版报道。联曰:
    自成特色心无恙;
    天赐高龄貌有神。

五、人文景观篇(23副)
1、县城文庙:
    简介:临县古文化名片,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原址在城东郭,明永乐16年迁至城东南,嘉靖三十五年迁于贤良坊内现址,崇祯六年因战乱而毁。清顺治三年,知县谢道在原址重修。文庙是明清两代临县崇尚儒学、推崇礼仪的活动中心,主要建筑有牌坊、山门、照壁、奎星楼、泮池、戟门、大成殿、尊经阁、明伦堂等。1905年,废除科举,文庙成为临县现代学校摇篮,直到如今依旧书声琅琅。联曰:
    师从教也循循矣;
    子曰文哉郁郁乎!

    2、临县文塔
    简介: 临县文塔,修建于清乾隆二年,位于临县城南三点五公里安业乡东榆村北湫水河畔东岳山顶,塔高四十三米,文塔座北向南,为楼阁式塔,攒尖顶,塔基用细凿石块砌成,塔身为砖结构,塔八角九级,每级四个窗口,十字对开,可谓八面来风。登塔远眺,县城风光一览无余,湫川风景尽收眼底。 塔内有北方五省才子、赐同进士赵中元撰写的“文塔铭”碑一通,文采飞扬,备受推崇。联曰:
    文心尚雅儒风古;
    塔势趋高笔意新。

    3、冯家会奎星塔
    简介:冯家会魁星塔,位于临县碛口镇冯家会村东山巅。该村代代重儒学,屡出贤才,同治三年(1864),冯建勋获岁贡。光绪十一年(1885),冯汝骅中举。光绪二十九年(7903),冯汝骧中举,后考入北京大学。于是,被誉为“两举人一秀才”的三兄弟就修建了这座塔。登此塔,远眺百里湫川,河水回环,石桥飞架,村后面层峦起伏,玉气飞扬,全村面貌,尽收眼底,别有境界。联曰:

    古来芒角兆文运;
    天定湫河做砚台。

    4、九十九孔半窑
    简介:位于曲峪镇南五公里黄河岸边的白道峪村,由该村望族贺氏先祖兴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为临县西部民居建筑之首,大院坐北朝南,二进院布局,设计奇特,大院包含十多处小院,皆有考究的院门。院内题写有恩荣、三锡鸿恩、辟雍养翮、名登天禄、南极星辉等字的匾额均出自名家笔下。最为关键的是,当初建筑者拟建百孔窑洞,但其中一孔屡建屡挫,只能成半孔,引人遐思不已。联曰:
    未成百孔已呈景;
    因建半窑更见奇。

    5、黄河古商道
    简介:位于碛口镇张家山村西南黄河岸边,始建于清代,南北走向,石砌路面,遇沟搭桥、无路凿壁,依山就势蜿蜒于悬崖峭壁间,是碛口兴盛时期,商客、驼队往来于晋南、挺进中原的主要通道,现存商道长三千多米,宽一点五米,现存桥梁两座,桥旁分别有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2)镌刻的“长兴桥碑文”和咸丰元年(1851)镌刻的“永兴桥碑记”,记载着当年修筑情况与捐款人名录,联曰:
    循迹可知商有道;
    读碑当鉴德无声。

    6、皇姑墓
    简介:民国六年《临县志》载:皇姑墓在县治北四十里送家圪台村,相传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昭文帝刘曜之妹;或云北魏大将军尔朱兆之妻,年久证,未知孰是。至今墓旁采樵者不敢犯。该墓现存坟头一座,底径四点四米、残高二点五米,占地一百二十平方米。年年岁岁,坟头芳草萋萋,山风缕缕。1962年曾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古迹,后调为县级文物古迹。联曰:
    虽是无名留史上;
    也需有草在坟头。

    7、堡子峪摩崖窟刻
    简介:位于丛罗峪镇黄河岸边堡子峪村西南约一千米的庙梁上,凿于元至正五年(1228年),石刻分布于砂石崖壁形似“窟”状的凹陷处,立体呈方形,高六点五米、宽六米,总面积三十九平方米。共两龛,左侧为一佛二弟子三尊像,右侧为供养人一尊像,石刻线条分明、面部表情逼真,至今保存完好,堪为摩崖石刻中的小家碧玉,题迹现存“白庙石刻一行五人”字样。联曰:
    投缘即有窟中佛;
    得道宜修心上禅。

    8、碛口黑龙庙
    简介:黑龙庙位于临县南端湫水河入口处的碛口镇卧虎山。庙分上下,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增修钟鼓楼碑记载:下庙创建于明代,主尊黑龙,河伯、风伯供奉左右;上庙建于清代咸丰年间,主尊关帝,抗战时被毁,近年依旧貌恢复。庙宇规模壮阔,下庙的乐楼的音响效果更为奇特,不用扩音设备,万人看戏,声音清脆,乃至响彻数里,故有“黄涛共鸣,湫水助唱”之说。联曰:
    山呈虎势春秋踞;
    水发龙声气象腾。

    9、西山公园
    位于城西龟山(又名长寿山),占地一千四百八十亩,由大小不一的五个平台组成,从下到上分别为:一、玄天广场,有真武道观;二、县域地理图,有二十四孝墙;三、休闲生态区,有名花翠树;四、阴阳太极图,有矮化的梅花桩;五、玄天阁,有呈“7”字的七个仿古凉亭,寓意北斗七星。来到公园,湫川烟雨尽收眼底,奎星楼、文塔遥相呼应,是古临州展示新姿的标志性建筑。联曰:
    上得山来宜问道;
    飞开目去尽开颜。

    10、临县钱钱饭
    简介:就是将黄豆(临县人称为黑豆)浸湿后捣扁成榆钱钱状,有淡淡豆香,与小米一起熬成的稀饭。是临县传统的家常饭,故有“早晨钱钱饭,中午饭钱钱,晚上黑豆捣成扁片片”之说。临县人吃钱钱饭,起源于五代十六国时期,当时后赵明帝石勒,驻扎于紫金山一代,恰遇饥荒年,他就让士兵采摘榆钱钱吃,并赈济村民,后来,当地人将黄豆捣成榆钱钱样子做饭吃,以示纪念他,竟成美食。联曰:
    片片滋香滋日月;
    家家做饭做文章。

    11、临水古城遗址
    简介:汉武帝元朔4年(前125年),置临水县,县治在今白文镇郝峪塔村东北500米的湫水河东岸台地上。故城墙依山就势,沿崖壁自沟底向山顶夯筑,垂直高度二十到六十米,底宽二十到三十米,顶宽四点四到四点九米,高低相差悬殊,势当南北交通要道,实乃兵家必争之地,古城由内城、外城、和城外防御体系三部分组成,北齐时修筑的长城于此通过,遗址至今真切可见。 联曰:
    城老久闻湫水韵;
    月明还恋汉家山。

    12、临泉古城遗址
    简介:唐武德三年(620年),置临泉县,县治在今城北25公里处的白文镇故县村西北的寨墕顶上,俗称古城梁。东临湫水,背靠深山,据高临下,易守难攻。遗址呈不规则圆形,垂直高度四十多米,南面正中留一个三十多米的豁口,此即城门。现存完好的北墙,长五十二米,宽约四米,高二到五米。据考古家从遗址内采集的白灰面、陶片、砖瓦、瓷器碎片考证,古城从战国年间就开始兴建。联曰:
    仍有深山留古貌;
    欲知旧事问残墙。

    13、第八堡遗址
    简介:位于县城西北六十九公里处的黄河东岸,与陕西佳县的大会坪渡一河之隔。北宋时期,陕北沿河的吴堡、佳县、府谷等地由西夏国占据,为防不测,元符年间,从克虎寨到今八堡,沿河修筑了堡垒八个,屯兵于此,严阵以待,该堡排列第八,故名,后代替地名,此即如今的八堡乡。该堡据山临河,是黄河进入临县后迎来的第一个屯兵堡寨,其遗址至今尚存。联曰:
    临河在意兵曾累;
    忆古于心堡已闲。

    14、沙陀国古兵寨
    简介:位于临县小川中心地带的刘家会镇。唐僖宗年间,群雄四起,西突厥部的沙陀族酋长之孙李克用乘势挥师南下,到刘家会后安营扎寨,扩军蓄势,故名沙陀国。唐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接受唐王朝招安,西去长安镇压黄巢起义,得胜后被封为“晋王”、“河东节度使”,从此当地人对李克用备受敬仰,并在附近的白家坂村修建晋王庙,以示纪念,晋王兵寨至今留有遗迹。联曰:
    何以小川称小国?
    是因强将统强兵。


    15、寨子山古村
    简介:位于碛口镇东一公里湫河东岸,古为“平周”,西晋末年,胡人在此创建大同镇,成为南临重镇。北宋时,山上筑寨屯兵,与西夏直面雄峙,把守湫河南大门,故更名为寨子山。金元以来,碛口水运渐兴,这里贸易繁荣。明万历年间,碛口一代大兴水利工程,湫河改道远离寨子山,致使这里开始冷落。1948年春,毛泽东东渡黄河,于该村夜宿,至今住所完好,为厚重的古村添加了一笔重彩。
    重镇曾教村史厚;
    伟人又使夜灯明。

    16、瓷器老村小塔子
    简介:位于招贤镇南一公里处的丘陵塔地上,北魏时期就开始烧制瓷器,隋朝有了明确记载,计有缸、瓮、盆、坛、罐、碗等多种产品。宋时,烧制的黑釉瓷远近驰名,借助碛口的水运,大量外销,历元明清而不衰。到民国时期,发展到十二座瓷厂,达到全盛时期,引领着全县的工业。至今,该村的院墙、院塄依然全部是瓷翁垒筑,层层叠叠,是一道独特、难得风景线。联曰:

    代绳祖业都成器;
    景布山村全是瓷。


    17、西湾村民居:
    简介:距离碛口镇一公里左右,临湫水河而建,2003年底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评选为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成为山西唯一获此殊荣的村子,是明清之际北方民居的杰出代表。 西湾民居民居整体设计奇特,整个村落由五条南北走向的竖巷分隔开来。这五条竖巷寓意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各个支系的人分别依这五条巷子聚居,既便于管理,又易于日后村落向左右扩展。每条竖巷里的宅院都可以互相贯通。
    联曰:
    一村兴废晋商史;
    百代继承陈氏家。

    18、李家山民居:
    简介:位于山西省临县碛口古镇南五华里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形似凤凰。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曾因牛生麒麟而闻名遐迩, 李家山上,依山岭地形,有东、西“莲花台”,“牛咀岭”、“老虎头”、“蝎子疙瘩”。在“老虎头”北面有“堡子城”,旧址尚有土墙存在。 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
    联曰:
   凤出深山村貌肖;
   人居旧院祖根延。

19、孙家沟民居:
    简介:位于三交镇东南五公里处的山坳内,整个村庄犹如一朵莲花落座盆底,五片莲花瓣就是不同方向的民居。村东有一小瀑布,将村落分割为阳坡与背坡。全村的民居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匾额多,诸如严中蹈和、修竹吾庐、慈惠流光、天清地宁、勤能补拙等,皆有深厚底蕴;二是神龛多,或在正窑窑腿、或在厢房墙体、或在大门内侧,名曰:天地会、土地会、爷爷会、马王爷会,不一而足。联曰:
    一村瀑响依稀韵;
    五瓣莲开简约花。

20、城庄镇东柏村德教碑
    简介:位于城庄镇东柏村北,立于清代光绪15年(1889年)乙丑科进士,被授奉政大夫的陕西凤翔府麟游县知县的刘汝䜣古宅旁。由清光绪28年(1902)壬寅科举人,刘汝䜣学生,安业乡张家塔村赵暐于刘汝䜣去世三周年的1914年所立。该碑系砂石质地,长方形圆首,高一点九三米,宽零点八二米,厚零点一八米,碑文为楷书,四边雕刻有石榴、喜鹊登梅、八仙过海等图案。联曰:
    德满麟游因奉政;
    碑镌凤藻为思贤。

    21、崔家坪村神道碑
    简介:为临县三交镇崔家坪村崔氏两兄弟而立,立于乾隆3年(1738年)。崔鹤龄于1708年中举,1712年中进士,候补内阁中书,改授湖广兴宁县知县;其弟崔南龄于1714年中举。该碑为青石质地,长方形圆首,高一点八米,宽零点六四米,厚零点一六米,阴刻楷书三行,每行15字。碑头刻有“兄弟联芳”四字。崔鹤龄为官清廉,卒于任上,棺不能回,治下民众,捐款以助,方得归根。联曰:
    乃因昆仲文承德;
    而有梓桑石著名。

22、麒麟桥
    简介:位于碛口街湫河汇入黄河处,因通向麒麟滩而得名。桥为石拱结构,一百三十二个栏杆柱上,各有一只造型各异的石雕小麒麟各有两尊大型麒麟石雕像;桥栏用一百二十四块青石板填心,每一块上都有古镇记事浮雕,内容分为历史篇、商贸篇、文化篇。这些浮雕,一幅一图画,一图一典故,构思奇巧,栩栩如生,可观可读可思,是图画版的“碛口志”,使得古镇具有了祥瑞的气息与文化氛围。联曰:
    比肩瑞兽思前事;
    对面长河起大潮。

    23、湫河公园
    简介:北起临泉镇前麻峪村大桥,于湫河两岸,向南一直延伸,纵贯县城中心。河两岸石砌汉白玉栏杆,水中有大型音乐喷泉,沿途相间有仿古路灯。公园内有花草垂柳松柏;毽球场、羽毛球场随处安排、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碎石小道、石盘、木椅各有地点。是古老的临县城,依托湫河而建筑的一个县域文化的标志性景致。朝朝暮暮,男女老少络绎不绝,移步其中、陶然忘返,不亦乐乎!联曰:
    两面流来山素色;
    一河泛起水微波。

六、宗教景点篇(9副)
1、义居寺
    简介:位于城南30公里处湫水河西岸的枣疙瘩村北,原名佛堂寺,南北朝时期,一代高僧刘萨诃(法名慧达,360—436年,今离石人),从天竺取经归国(早唐僧230年),在此弘法,并开凿万佛洞,从此晨钟暮鼓不绝,为临县十三官寺之一。明代洪武年间,临县实行都里制,佛堂寺属于义居都,因此更名义居寺,此后几经重修。上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义居寺成了学校,近年来,学校停办,义居寺得到大面积恢复与重建,成为临县新的旅游景点。
    联曰:
    湫水长流参妙法;
    柏山不老度高僧。

    2、宿皇寺
    简介:位于八堡乡麻峪沟南,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年(1283年),明清两代,屡有修缮。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布局,中轴线建有戏台、前殿、正殿、是临县历史上比较影响大,且为彻底消失的一座寺院,现有部分建筑与四通古碑。是为北魏大丞相高欢曾在公元533年挂帅征讨尔朱兆曾在此驻扎而建,因高欢为北齐的实际缔造者,死后于天统元年被谥为神武皇帝,庙号高祖。寺名意为皇帝曾在此住宿。联曰:
    月遣闲心寻帝迹;
    云追旧事读碑文。

    3、正觉寺:
    简介:位于县城西45公里曲峪镇的“柏圪垯”,临县古十三官寺中最大的寺院,占地15785平方米,始建于东汉,兴盛于唐代。 与别的佛寺最大的区别是,寺院内的柏树大都以人物命名,如: “哼哈二将”、“八大金刚”、“四大天王”、“站殿将军”;寺院外的柏树以星宿命名, 如:“北斗星”、“北斗七星”、“南斗六星”、而寺外满山遍野的柏树则被称为唐王点兵,今存十六株古柏,主体建筑仍见规模。联曰:
    既成古树皆成佛;
    非是名人便是星。

    4、善庆寺:
    简介:位于县城南约15公里的大禹乡府底村,这里在北周时期,曾为县治。 据碑文载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系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修建。历代香火鼎盛,佛事不断。 善庆寺原来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佛事活动,西院为僧人生活区,殿宇前后层叠,错落有致,结构严谨。其中的木雕、砖雕,技艺精湛,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价值,为临县现存为数较少的历史文化遗产。联曰:
    看开俗事知空也;
    结得禅缘说善哉。

    5、南山寺
简介:位于城南22公里处的三交镇南山,别称南海院。北魏孝文帝曾登此山,观其山势,有异气,遂凿断来脉,建庙压之,此即南山寺之始也。又传孝文帝登临当日,有酸枣枝挂其锦袍,帝怒而折之,故此地棘针独无钩云。寺中原有椁树一株,为唐时所植。清道光间,临县知县赵辉璧有《孝文山》诗一首,诗云:“行殿依稀入翠微,孝文曾此驻骖騑,一从望气开山后,草木犹知拓跋威。” 联曰:
    寺以禅深曾有椁;
    棘因帝怒已无钩。

    6、丛罗峪真武山道观
    简介:丛罗峪真武山道观距“世界历史文化名镇”——碛口25公里,海拨约800米,山势挺拔,错落有致。上面建有古寺庙和真武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登山护栏有由一百九十四块石板镶嵌,各有动物、植物、人物、景物等石雕图案,栏杆柱顶有火炬、莲花、狮头、华表登等雕塑,顶石阶一共有九十九个台阶,寓意九九归一。道观内古建筑依旧成规模,山下是古老的黄河,气象不凡。联曰:
    名山得道白云访;
    古柏朝河清籁流。

    7、克虎镇宝珠山道观
    简介:位于山西省临县克虎镇东南5公里的宝珠山巅,建于明嘉靖年间,气势雄伟,群峦簇拥,相传山巅珍藏明珠三颗,“大如碗、放光山巅”,故名。观内现有真武大殿、五龙宫等。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殿内四壁和扇面墙上壁画满布,内容为小秦王行拳图,姿态生动,神情备至,栩栩如生。该山保存有明万历皇帝御制的佛道经典数箱,对研究我国佛、道文化和宗教流派,有重要历史意义。联曰:
脱俗何需分佛道;
    藏经毕竟有缘由。

    8、前青塘天主堂
    简介:位于安业乡前青塘村,清同治九年(1870年)天主教传入临县后,1912年神父陈国砥在该村购置大户庄院,历经五年建成,占地面积五百零五平米,建筑特色具有哥特式风格,礼拜堂平面为凸字形,三层建筑,正面题有“圣心堂三字”,堂内宽敞宏大。联曰:
    许以虔心期救世;
留将圣迹为传经。
9、大禹乡安多尼堂
    简介:位于大禹乡姚家山村庙圪嘴,创建于民国年间。祭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一百三十七平米,整体建筑为哥特式风格,其平面呈凸字形,正面为三层建筑,高低错落,楼柱为砖砌,门窗为拱劵式,顶部设置刹楼,正中部题有“安多尼堂”。联曰:
    信存入教升天意;
    来是登堂拜礼人。

七、红色景点篇(9副)
1、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
    简介:位于碛口镇高家塔。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机关,由陕西吴堡县川口村乘船东渡黄河,在这里登岸,从此离开了陕北。该纪念碑,碑名为赵朴初所题,碑高27米,意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1948年东渡黄河,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27年。联曰:
    情若河长腾浩气;
    骨如石硬耸英姿。

    2、寨子山毛泽东路居处
    简介: 位于临县碛口镇湫水河东寨子山村的半山腰,为一四合院,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东渡黄河,当晚在该院的窑洞内住宿,于第二天沿湫水河北上,窑洞至今保存完好。联曰:
    河山起伏风云动;
    记忆依稀领袖来。

3、南圪垛西北局旧址
    简介:南圪垛村,位于临县林家坪镇湫水河东,1947年8月至10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驻扎于此。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与他的战友们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统筹陕甘宁、晋绥两区后方工作,支持西北战场的神圣使命。联曰:
    顿开新局向西北;
    长泽老区匡国家。

    4、西北军工烈士塔
    简介:西北军工烈士塔位于林家坪镇林家坪村湫河东岸,塔身为大块青石砌成,呈八角形,分三层,塔顶竖有铁铸红五星, 塔体中层正面为毛主席亲笔书写的“为人民而死,虽死尤荣”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下面是西北军工烈士塔铭记。侧面为贺龙、李井泉、甘泗淇、续范亭的题词。联曰:
    战士为人民而去;
    题词因气节以垂。

    5、双塔村中央后卫旧址
    简介:双塔村,位于三交镇南湫河西,1947年3月,国民党对陕北发动重点进攻,贺龙、叶剑英等率中央后委机关,进驻双塔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为夺取全国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1948年3月24日至26日,毛泽东居住在双塔村。联曰:

    后委挥师凭剑指;
    东风举翼任龙飞。

    6、三交烈士塔
简介:三交烈士塔
    血著光辉史,勇击倭奴,碧落常留司号手;
    塔存社稷碑,长眠烈士,清波不蚀颂功铭。
    简介:三交烈士塔,位于临县三交镇湫河西四渠沟南口,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196位烈士而建, 塔顶雕塑着一位庄严肃穆的八路军战士,手执军号,作司号状,为釉瓷塑像,碑铭为时任临南县长的王敖撰写。联曰:
    碧落常留司号手;
    清波不蚀颂功辞。


    7、临县烈士陵园
    简介:临县烈士陵园位于临县县城西凤凰山腰。园内碹砖窑3孔,陈列烈士纪念碑14通,记载着1937以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501名烈士的名字。园内还有一烈士塔,上有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手书“死难烈士万岁”6个大字。
    日曜青霄思国士;
    山留翠柏鉴军魂。


    8、李鼎铭旧居
    简介:位于曲峪镇前曲峪村,1946年秋,因提出“精兵简政”而名声大振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携幼子及其警卫,从延安古渡过黄河,迁居到此,翌年三月离开,其使用过的物品依在,县为红色教育基地。联曰:
    曲峪遥观新浪起;
    旧居不见故人回。

    9、庙墕村烈士纪念碑
    简介:位于林家坪镇庙墕村槐树墕,1950年由该村群众为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的村民张建业(1902—1942年)、张汝霖(1916—1943年)兴建,楷书的纪念烈士碑记,记述了两位农民烈士的生平与英勇事迹,昭示后人。联曰:
    梓乡勒石铭双士;
    槐树生枝荫一村。

八、历史名人篇(6副)
    1、刘明德
    简介:刘明德,字节望,唐开国名臣刘文静五世孙,贞元年间官封校尉守左武卫,其子刘超逸、字超凡。诰封上柱国镇军大将军。告老还乡永吉村时,皇上赐予古铜月镜,上书“明镜高悬、正大光明”八个字,村民为纪念这件事,遂将村名改为月镜村。光绪二十六年(1896年),山西巡抚胡聘之纂辑《山右金石丛编》,指令临县将刘明德之墓志石拓印呈核。其墓志铭犹存。联曰:
为政明如悬月镜;
    返乡隐似荐云心。

    2、赵中元
     简介:赵中元(1702——1750),字正公,号酉古,誉为北方五省才子。山西临县寺家塔村人。祖籍是车赶乡赵家塔村,安业都甲人。自幼敏而好学,过目成诵,10岁尽读乡里藏书,20岁赴京求学,“日游书肆,悉心翻阅,归则择要抄录。”雍正十年(1732)中顺天乡试举人。乾隆二年(1737)中进士,御批“即用浙江知县”,辞而不受。 后返乡,乾隆十五年(1750)去世,临县文塔铭文出自其笔下。联曰:
    憾在帝都辞帝命;
    成于文塔宕文风。

    3、 李锡嘏
    简介:李锡嘏(1708——1765),字如九,号祉堂,临县城内人。清乾隆丙辰年中举人,乙丑年中进士,受聘于汾阳罗城镇就馆教学,不久又受聘于交城卦山书院任主讲。先后任委任河南省阳武县与杞县知县。他为官公正廉明,离开阳武县时,百姓攀辕卧辙挽留,到杞县后,抗水灾、立书院、正文风,并亲自到书院执教,政绩卓越被升为卫辉府知府,杞县人焚香顶烛而送,乾隆十三年病逝,终年57岁。联曰:
    史传卧辙攀辕事;
    民忆焚香顶烛时。

    4、 张从龙
    简介:张从龙(1797—1870字子云,临县玉坪村人,晚晴民族英雄。 道光二年 (1822)中武举,道光三年会试,名列榜首。继经殿试,擢一甲第一,钦占状元及第。 道光十七年 (1837)被提为参将。道光二十年 作《闽海战略图》,送给闽督邓延桢,邓大悦。在定海战役中,杀英军50多名。道光二十二年,奉命护理处州总兵,三十年坚守海防,后致仕返乡。同治九年 (1870)病逝,终年74 岁。联曰:
    尚武攸关清国运;
    抗英未负状元名。


    5、吴命新
    简介:吴命新(1856—1928),字敬夫,临县上西坡村人。1895年中进士,为临县最后一名进士。 参加了“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时,与康有为参见光绪,专折奏事。先后任陕西定边县知县、岐山县知县,辛亥革命后离职返乡,岐山人赠“万民伞”三把, 命新以书法负有盛名,墨迹存世的有篆书《石鼓文》、《千字文》等; 1904年创办第一所公立学校。1917年,出任《临县志》的总纂。 联曰:
    岐山举起万民伞;
    凤藻飞来千字文。

    6、白文先
    简介:安业乡白家庄村人,字含章,号自镜。以第一名入庠后,胸怀大志,于康熙后期西出战乱频繁的陕甘,考察民情,一路将所见所闻、一草一木进行了详细记录,归而编著《游西记》,是了解清初西部地区风俗民情、地理人物的一本难得资料。乾隆二年(1737)主持修建城南东岳山文塔,其功甚伟,其事甚奇,《文塔铭》中有确凿记载。联曰:
    秀才独有游西记;
    文塔同怀向上心。



  

青眼难逢逢白眼;
红颜未得得苍颜。
——自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571 小时
主题
389

4937

帖子

9

精华

6万

积分

管理员

副站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8974
经验
14235 点
威望
10 点
在线时间
55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2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2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联说中国历史

张兴贵

小序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之一,这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延续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界历史奇迹。五千年中国文明史大约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约公元前3000年之前:原始社会,无文字记录,仅存创世传说;2、约公元前3000-前2100年:原始社会时期。三皇五帝活跃时期; 3、约公元前2100-前221年:封建社会时代。家天下制度确立,王位世袭,夏商周朝代更替;4、公元前221-1911年:帝国时代。秦王扫平六国,一统天下,首创皇帝制度,中国进入绵延2000年的帝国时代,直到满清覆灭,彻底结束了皇权制度。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史增添了浓墨重彩。
中国对联是世界唯一的文学体裁,是当之无愧的国粹之一。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历史的简要概况,笔者计划用对联叙说中国五千年历史,但愿这种形式能得到读者的喜欢。

一、三皇篇
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史记·秦始皇本纪》指的是天皇地皇人皇,《尚书大传》中指的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帝王世纪》指的是伏羲、神农、黄帝 。
本文所指三皇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一、燧人氏
燧人氏者,应该不是一人,而是一个古老氏族或一个漫长时代之称呼,或者指的是那个时代的那个部落首领(也非一人)的代称,因为上古没有流传下来的文献记载,是后人称谓他们的一个代号。其理由是,后人综合散见于历代古籍如《尸子》、《拾遗记》、《古史考》、《三坟》等认为,燧人氏有数大发明,比如:在距今约5万年时发明了钻木取火;在距今约三万年时燧人氏以右枢天乙(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在距今约二万六千年时,燧人氏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在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燧人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在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氏发明《河图》、《洛书》 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在距今约一万一千年时,燧人氏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联曰:
漫漫生涯,屡有发明,其事已逾万载;
芸芸族裔,长传称号,此名非属一人。
在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时候,依然是茹毛饮血,与其他动物没有明显的区别,在逐步的进化过程中,人类逐渐发现自然之火能取暖、被火烧过的肉等食物更加好吃,于是就慢慢从畏惧火逐渐开始靠近火、利用火。然后又在自然现象的启示下,逐渐学会了砖木和击石取火,使自己向文明时代,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从而拉开了与其他动物的距离。
学会取火、用火,人类的身体与智能飞速发展,到了后来,人类又慢慢学会了结绳记事,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记事法幼稚得很,但在刚从蛮荒时代走出的人类来说,已经具有深远的意义了。联曰:
火里食生香,与禽兽拉开差距;
绳中人记事,教子孙识得祖心。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尸子》云:“燧人上观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为火也。” 《左传·昭公十七年》说:“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墟也;陈,太皞之墟也;郑,祝融之墟也。皆火房也。”意思很明白,大辰即大火,宋国国都商丘是大辰星的分野,可见燧人氏观辰星的位置理应在宋国商丘(今商丘睢阳)境内。有专家考证,燧人氏活动的区域很大,从西北到中原广大地区,都有燧人氏的足迹。 联曰:
史上留名,未负初心来衍脉;
河南立足,敢凭慧眼去观星。

二、伏羲氏
伏羲氏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太古正神,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  帝王世纪》载:伏羲孕十二年而生,故伏羲降生地名成纪(今甘肃秦安),定都陈地(今河南睢阳)。相传伏羲生日为农历3月18日,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联曰:
太古启人文,刊史册辞章以内;
正神为鼻祖,在睢阳记忆之中。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为以后《周易》之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联曰:
大道惟新,卦象成兮知变化;
先皇尚德,民心智也识天人。
二、教人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联曰:
既奠国基,乃知民瘼;
得于野味,宜以家常。
三、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联曰:
配婚姻以正纲常,咸承国祚;
问子女而知父母,各有家门。
四、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联曰:
昔之故事在绳中,时移费解;
今者文心留字里,目睹无疑。
五、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联曰:
随意随心,予我陶埙情乐矣;
向山向水,弹其琴瑟曲谐兮。
六、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联曰:
统则亲民,国运丕承丕显 ;
分而理政,皇恩不倚不偏。

三、神农氏
即是新石器时代的姜姓部落首领尊称,因秉火德为王,故名炎帝,号神农氏。炎帝时代距今6000——5500年,共历九代,传位530年。
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  。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联曰:
九代主煌煌厚德,缔造江山,古国洪恩曾远泽;
六千年漫漫浮尘,藏封记忆,囊时故地已难寻。
神农氏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耕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联曰:
五谷种时,耒耜深谙禾有德;
三餐饱后,人民悦说食为天。
二、尝百草,开中药治病之先河。清代吴乘权依据历代典籍记录在《纲鉴易知录》中说:“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神农氏)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族,而医道自此始矣。”联曰:
尝草原因民患疾,既有仁心,何嫌中毒?
兴医只待药回春,若无孤诣,难以开先。
三、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联曰:
日中为市,于此溯源,物有盈余无积贮;
天下经商,以其利国,财无匮乏有融通。
四、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从此结束了兽皮遮身的历史,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联曰:
因布布仁心,自此人知麻有德;
以衣衣我体,于今更觉意无形。
五、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联曰:
弓拈手上,因掌握无偏,开时兽散。
箭发弦端,赖飞行得力,射处敌亡。
六、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人们不仅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曰:
名器已成,民心得以陶然乐;
古风无竭,国酒因而遽尔香。
七、确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执意观天,教日月星辰,兼收眼底;
知时得法,论阴晴冷暖,尽在胸中。

二、五帝篇
五帝指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大皞(hào)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皞(昊)、颛顼、高辛(帝喾)、尧、舜。
本文写的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一、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其生日为农历三月三),享寿118岁。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市境内),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史记去五帝本纪》曰“(黄帝)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联曰:
得土而兴,有熊氏行踪不定;
登山以治,太史公本纪曾书。
1、统一华夏
神农氏后期,势力衰微, 黄帝便乘时而起,打败不同的部族,迅速形成了炎帝、黄帝、蚩尤(史称中华三祖)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黄帝居中原,炎帝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居东方。 在阪泉之野(有四种说法: (1)在山西省阳曲县东北,相传旧名汉山 、(2)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3)在今山西省运城县南、(4)在今河南省扶沟县)黄帝击败炎帝,在涿鹿之野,黄帝击败蚩尤,从而统一了华夏,“炎黄”一词从此形成。统一华夏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联曰:
与二祖三分割地,野战称雄,立德吾邦称共主;
入九黎一统归心,天酬即位,因兹道历有元年。
2、划野分疆
统一华夏后,黄帝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共设置120个官位管理国家。
地无分远近,公也私兮,咸归管辖;
官有赖绳规,朝兮夕也,每念劳谦。
3、治五气。黄帝确立了五行之气的理论基础,形成后来的道学思想源头,所以人们称道家学术为“黄老学术”。联曰:
哲学发先声,始论相生相克;
生民寻大道,已知可养可修。
4、度四方。黄帝时期,开始以步丈量四方土地,开始实行“田亩制”,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联曰:
纵是土无垠,以步量来田有亩;
但求农不匮,因时种出谷亲民。
5、与岐伯论病理,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形成了《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雏形,因此被被称为医之始祖。联曰:
德化在医民,把握灵枢,穷究病因求善诊;
心期于论理,依凭素问,幸逢岐伯做深交。
6、铸鼎于荆山。《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获宝鼎”;《史记·封禅书》云“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自此,国家的尊严有了象征,从文化的层面来说,这件事意义非凡。
帝德本无形,封禅集权,朝阳起处山长泰;
荆山原有幸,铸浇为鼎,重器成时国至尊。
7、《史记·封禅书》云;“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黄帝统一各部落后,将原来的“熊”图腾,更换为龙图腾,龙文化从此衍生发展,“龙的传人”成了华夏民族的永恒名片。联曰:
存敬畏之心,治国惟求天兆吉;
听传承者语,由心乐说我为龙。
8、开辟园圃,重视果木栽培,娶妻嫘祖,种桑养蚕,揭开了中华文明史的新的一页。联曰:
帝心崇素德,一园桑,皆会意;
嫘祖养春蚕,百行事,独钟丝。

二、颛顼
颛顼(公元前2591年-公元前2493年)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颛顼生子穷蝉是虞舜的天祖。后来的夏、楚都是他的子孙。
颛顼生于若水之野(蜀地) ,实处空桑。 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高阳镇) 。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 ,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 ,号“高阳氏”。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 ,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  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 ,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联曰:
善绳祖武示来许;
屡徙都城承帝灵。
1、 一统江山,创制九州
黄帝时代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和蚩尤部族长期形成对立局面。直至颛顼,才形成各民族真正统一。《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据《乾隆御批纲鉴》记载,中国九州的建置区划,创制于颛顼,是他确定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联曰:
百族咸瞻首,中国荣昌,承运允宜今日鼎;
九州各有名,后人治理,固疆需念古时心。
2、效音八风,作曲《承云》
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令鱓先为乐倡。鱓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联曰:
雅意寄中天,而邀款款者云,钟于乐起;
虔心祈上帝,乃使英英之曲,得以风行。
3、崇尚祭天,禁绝巫教
黄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百姓家家都有人当巫史搞占卜,人们不再诚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
颛顼为解决这问题,决定改革宗教,亲自净心诚敬地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出榜样。又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劝导百姓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禁绝民间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动,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 联曰:
重人道乃循天道,诚敬祖宗,传其帝祚;
禁神言而绝鬼言,首尊农事,食我生民。
4、玉龙文化,开启先河
《大戴礼记》载:“颛顼乘龙而至四海”,众多古籍记载,颛顼佩戴玉玛瑙头饰,而阜新市查海遗址发现的长达19.7米的石堆龙,被考证为属于颛顼古族文化遗存,因此,颛顼被称为是玉龙文化的开创者。联曰:
玉成明器,教清辉润泽山河,流光以焕;
天赐神龙,任古族扶摇羽翼,逐梦而飞。

三、帝喾
帝喾(生卒年不详),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于高辛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 黄帝的曾孙,尧的父亲。姬俊的祖父玄嚣(少昊)是黄帝元妃嫘祖的长子,父亲名叫蟜极。姬俊5岁时受封为辛侯,15岁辅佐叔父颛顼,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姬俊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以亳为都城, 以木德为帝,号高辛氏,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辛,建有帝喾陵。联曰:
惟崇木德思民命;
素秉仁心固国基,
1、订立节气
帝喾以前,人们虽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一个科学的时辰顺序,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帝喾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联曰:
作息有时辰,天象可循,民颂九州匡国主;
种收依节序,民田不竭,天生一片悯农心。
2、知人善任
帝喾以仁爱治国,羿的射箭技术天下无双,帝喾选拔他担任射官,赐给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负帝喾深望,当白难反叛时,他一举将其平定。咸黑、柞卜长于音乐和制作乐器,帝喾命他们为乐官,终于创作出《九招》之乐和鼙鼓、笭、管、埙、帘等新乐器。联曰:
治国于仁,以无上之恩,深孚众望;
任人在善,教有才之士,未作独行。
3、缔造盛世
《史记·五帝本纪》载: 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时代可谓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联曰:
聪而知远,明以察微。光曜媲天升日月;
仁以树威,惠而取信,德馨如雨润江山。
4、凤凰来朝
帝喾非常喜爱音乐,他叫乐师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磐等乐器,让64名舞女,穿着五彩衣裳,随歌跳舞。在音乐起鸣之后,凤凰、大翟等名贵仙鸟也都云集殿堂,翩跹起舞。联曰:
与民同乐矣,有磬有钟,亦歌亦舞;
兆吉不央兮,在朝在野,来凤来凰。

四、唐尧
尧(约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号放勋,出生于保定顺平县,古唐国人(今河北保定唐县) 。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山西襄汾县陶寺乡),辅佐挚。十五岁,改封于唐地(今山西临汾),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鄄城县) 。尧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联曰:
修身首重贤明德;
退位先开禅让风。
1、 始建国家政治制度
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联曰:
垂泽国家图,吏贵在勤,民羞于懒;
奠基奴隶制,权因而立,政得以兴。
2、首开治理水患之举
尧的时代,“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尧对此非常关切,征询四岳(四方诸侯之长)的意见, 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虽说鲧治水九年,毫无功绩。但,毕竟尧已将治理水患当做国家要事了。联曰:
心思国事大如天,欲祐于民,需防于患;
水涌狂澜凶似虎,危伤及命,责比及山。
3、制定历法,测定“二分、二至”
《尚书·尧典》上说,尧命令羲氏、和氏等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颁授农耕时令, 促使古代农耕文化进入 飞跃进步的时代。联曰:
凝眸日月星辰,论九地九天,历法流传宜立德;
在意春秋冬夏,定二分二至,农夫稼穑好因时。
4、 访纳贤能
史载尧之功臣九人,或说十一人,可谓人才济济。但他唯恐埋没人才,野有遗贤。所以他还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其中尤以访问隐士许由被人称颂。联曰:
因己贤而举贤才,既已慕之,何畏穷乡僻壤;
知云隐以求隐士,未能得者,也钦挚宜诚心。
5、 勤俭听谏,设立谏鼓、谤木
尧当政后生活非常俭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用葛藤织就的粗布衣。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 尧听到鼓声, 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为方便民众找到朝廷,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 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来人愿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联曰:
待开言路无闲杵,从谏如流,木中止谤;
思省己行有定规,立身尚俭,天下居安。
6、 发明酿酒
尧会精选出最好的粮食,并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杂质,淬取出精华合酿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纯净、清香幽长,以敬上苍,并分发于百姓,共庆安康。从而发明了酒,百姓为感恩于尧,将祈福之水(酒)取名曰“华尧”。联曰:
卓尔酿兮,不亦乐乎,社稷于今流玉液;
已然醉矣,允宜斟也,乾坤至此逸清香。
7、发明围棋
尧的儿子丹朱贪玩,尧就让他玩一种黑白子游戏,开发期智能,战国《世本·作篇》:“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宋代罗泌在《路史·后记》则进一步发挥说:“帝尧陶唐氏,初娶富宜氏,曰女皇,生朱骜很媢克。兄弟为逆嚣讼,嫚游而朋淫。帝悲之,为制弈棋,以闲其情。”联曰:
听历史天空,依稀觅得棋盘响;
循初民足迹,恬淡看来局面新。
8、禅位于舜
尧深知自己的儿子丹朱难以治理国家,就向四岳推荐接位人选,四岳推荐了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说话办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在太庙举行禅位典礼,传位于舜,打破了帝位世袭的传统。联曰:
终以仁心察出贤,英明上德存,生民有幸;
未将帝位传于子,禅让遗风远,国祚无疆。

五、虞舜
舜(shùn,约公元前2277- 约公元前2178),妫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出生于诸冯 (今山东诸城)  ,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市) ,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
虞舜的王位是唐尧禅让的,人们世代尊称尧和舜为上古先王,尧禅让王位给虞舜传了四个字,即允执厥中;舜禅让王位给大禹传了十六字心传,即中华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华心法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论。联曰:
于国于家,素善躬行贤德、躬行孝德;
惟精惟一,皆因洞悉人心、洞悉道心。
1、孝感天地
《二十四孝》载: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联曰:
原因仁在心头,未嗔父母未嗔弟;
最是孝行天下,可做君王可做儒。
2、劳谦济世
古籍载: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联曰:
达己在心谦,以耕、以渔、以陶,得食得闲得器;
待人崇礼让,因济、因抚、因教,垂恩垂业垂名。
3、仁慈治国
舜的治国方略推崇“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联曰:
警戒待重新,务在惩前毖后;
仁慈催猛醒,成于护法亲民。
4、让位丹朱
尧帝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联曰:
民意难违,竭虑远谋朝内事;
己心不倦,无私长泽世间人。
5、 因材任职
舜帝治国,善于因材任职,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 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 联曰:
才有专长未必皆能,任其一日为官,只争朝夕;
事求熟悉尤须素好,嗟尔双肩履责,不敢轻闲。
6、命禹治水
尧用鲧治水无功,舜接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终于取得成功,联曰:
帝发爱怜心,欲教父业子从,水急水深民有虑;
禹行疏导法,难得前车后鉴,功高功远国无忧。
7、禅位大禹
舜深知自己的儿子商均不成材,因此就在年老以后,效仿尧帝,在接位39年后,将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 据《古文尚书~大禹谟》记载,是有虞氏(舜)传位给大禹时,告诫大禹的话,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大意是“人心”常处于险地,“道心”又精微难见,只有去除杂念,坚持不懈,才能真正达到中道。宋代大儒朱熹特别推崇这十六个字,称之为尧舜之道代代相传的“圣人心法”,联曰:
关情在远,未负三九年,自成心法;
让国于贤,仅凭十六字,无愧圣人。
8、魂归零陵
舜传位于禹后,到南方巡视,在南方苍梧的郊野逝世。葬埋在长江南岸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联曰:
苍梧原郁郁,三楚江中,至今流入帝妃泪;
碧草总依依,九嶷山上,从古寄来湘竹情。

    三、夏朝篇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 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 ,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联曰:
启世袭先河,疆称禹甸;
昌农耕古国,民服君权。
一、启“恭行天”
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成了君主,改变了尧舜以来的“禅让制”,开启了“世袭制”,从而使得私有制代替了原始社会,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当时,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 启能歌善舞,常常举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钧台,此即钧台之享,还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到启在舞蹈时“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启统治期间,其子武观时常作乱。《韩非子·说疑》说他“害国伤民败法”,最终被诛杀 。除了夏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部落联盟的权威,亦常常与东夷作战。联曰:
存仗义之心,且罚且征,恭而不怠行天道;
为陶情者事,亦歌亦舞,乐以无央悦国民。
二、太康失国
夏启去世,儿子太康继位,太康不善治国,政权被善射的东夷族后羿夺取,虽然后羿没有称王,而是立太康之弟中康为王,但实际权力在后羿手里,中康死,其子相继位,后羿代行王权,重用寒浞,寒浞之子浇杀了相,夏后氏政权名存实亡。
父业子难承,虚位丧权,辱国有违先祖德;
君恩臣不感,屠刀弑命,逆天无视旧邦规。
三、少康中兴
浇杀相时,相之妻缗从墙洞逃出,保住了腹中孩子——少康。少康长大,投奔有虞氏,并得到赐地与护兵,少康以此为根据地,召集夏族余部与遗臣,无薪尝胆,辛苦经营,终于击败寒浞,恢复夏后,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此即“少康中兴”。联曰:
复国瘦容颜,天保遗臣,旧日山河重拜主;
上朝思体恤,力行德政,新都瓜瓞尽承恩。
四、杼光禹业
少康之子杼(也作“予”)承后位。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献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说法。他派人讨伐东部地区的东夷。夏朝的版图在杼的统治下扩张到了东海(黄海)之滨。杼在位期间是夏朝最昌盛的时期。  《国语·鲁语》说道“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认为杼全面地继承了禹的事业。杼在位期间,获得吉祥物九尾狐。联曰:
尚武在躬行,作甲作矛,国运开祥来瑞兽;
光宗因善治,封侯封土,民心纳福颂明君。
五、夏桀亡国
夏朝最后一任君主是桀,他勇猛无比,肆意征伐,同时他还荒淫无度,致使群怨沸腾,终于被崛起的商汤击败,夏朝经过13世、17王,历时472年,于公元前1600年灭亡。联曰:
讨伐为逞强,虐政伤民,贤才恰适开新局;
荒淫因好色,美人入抱,荡语犹如唱挽歌。
六、频繁迁都
夏朝延续472年,前后共有17个都城,除大禹曾于山西平安建都以外,其余都城均在今河南。联曰:
都城废又新,遗址犹存,大河起伏留余韵;
后位长兼短,王威不再,前事依稀饮古风。
七、制定历法
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已知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中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联曰:
翘首久观天,斗柄指时,四序循环原有道;
建寅初纪岁,农耕得福,九州稼穑已无违。
八、《禹刑》问世
夏王朝稳定之后,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的。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制定了《禹刑》,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规法典。夏朝已经有了监狱。联曰:
法典立规章,量以五刑,前贤自有严明律;
监牢谋统治,慑于百姓,后嗣焉无恐惧容?
九、井田立制
依据《左传》、《汉书·刑法志》等古文献资料记载,夏朝已经有了公社所有制,并且认定,后世的井田制,始行于大禹时代。联曰:
固土恤民心,晴雨绸缪,公社耕田咸有井;
满仓延国祚,稻粱成熟,农家纳税各依规。
十、工业发轫
随着夏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部门的分工,烧制陶器,琢磨石器,制作骨器、蚌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农耕国度,工业已经出现。联曰:
九鼎铸威严,独显精工,国力允宜雕大器;
百行呈活跃,互传绝技,民生已是寄闲情。
十一、文字出现
《淮南子·氾论训》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可知:夏朝有史官,夏朝有书籍,夏朝有文字,这是不容置疑的。 另外 夏禹书、禹王碑则是夏朝的传世文字,是夏篆。联曰:
步仓颉后尘,记史成书,予我中华飞凤藻;
开篆文先例,镌碑有字,任其大德起龙图。

   四、商朝篇
    五帝帝舜时期,商人的始祖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殷本记》载,契是简狄吞玄鸟蛋而生,所以,商人便以玄鸟为图腾。
  夏朝中期,契的六世孙王亥通过进行商业贸易,使商的势力逐步强盛起来。  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契的第十四代孙商汤灭夏后,返回亳都,以“商”作为国号 ,建立商朝。 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存在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商朝时期,畜牧业出现,六畜被人饲养。联曰:
  代经先早晚,笔因甲骨成文,诗云玄鸟应天命;
  畜养马牛羊,道有车痕留鉴,脉衍黄河建国都。
   一、商汤兴邦
  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桀在位时,穷兵黩武,暴虐非常,激起了国民的强烈不满情绪。原属夏之方国之一的商族首领汤有了取而代之的思想,他以德立威,推行仁政,采用伊尹的计策,国力迅速发展,终于在发布《汤誓》以后,帅兵而起,矛头直指夏桀,在鸣条山(山西夏县)将其击败,从而建立了新的王朝。联曰:
  唯因德政归心,教率土之滨,兴亡两族容颜异;
  合以誓词立国,看敷天之下,依附一朝鼎鼐同。
二、盘庚迁都
  商朝建立以后,经过十多代君主的治理,王室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到了第十代君主中丁以后,这种局面已经很难控制,于是不得不采取迁都的措施挽救危局,《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到了第二世代君主盘庚时期,王朝已经岌岌可危,于是盘庚不得不再次迁都,《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从《尚书·盘庚篇》中可以看到,盘庚声称自己“视民利用迁”,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联曰:
  都城屡次迁移,争斗总难休,唯有盘庚成永固;
  朝政群臣治理,升平终可得,岂无史册勉深思?
三、武丁中兴
  武丁是盘庚之侄,年幼时曾在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他四出征伐,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快,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甗这样的重器。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联曰:
  雄谋济世而藏,宜屡发强兵,五方咸服期长治;
  泰运承天以现,乃频雕重器,诸业勃兴得大同。
  四、纣王亡国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诸侯起来反叛。
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周王朝建立。
  空有武夫之勇,危局已燃眉,可怜助纣皆为虐;
  别无仁政之谋,前徒同倒戈,难挡兴周再改朝。
五、官制完善
  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商代实行世官制度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联曰:
  官位依规世袭,内外各司权,且以分明成恪守;
  朝堂任职躬行,晨昏同履责,未教疏忽误遵循。
六、田有公私
  商朝的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公社农民只有通过其所属的公社才能领得自己的份地,所以在这种公社中,公社农民的剩余劳动是以耕种“公田”的形式而出现的。《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惟助为有公田”、“同养公田”的“公田”,是由原始公社中的“共有地”演变而来,“同养公田”就是说公社的“公田”由公社农民来集体耕种。联曰:
  民意唯期稼穑,有地论公私,百姓相谈锄耒事;
  王朝独重储藏,养田思富足,四时合作稻粮谋。
七、渔牧业兴
  商朝,一向依靠农业兴国,所以逐步学会了驯养马牛,进而学会豢养猪养鸡犬等,六畜已经服务民生,同时也学会了淡水养鱼。
  六畜依从豢养,望处有渔家,国祚长传承福泽;
  九州砥砺操劳,忙中陶己性,民生渐得享丰盈。
八、衣裳得体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联曰:
  遍看尊卑男女,一律有衣裳,或麻或锦依身份;
  不分紧窄短长,百家知技艺,宜暖宜寒合体型。
九、音乐怡情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手工业与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联曰:
  遣闲乃去飞歌,得乐器谐音,史上无央宜入韵;
  寻趣而来起舞,留桑林寄意,民间有瞽可传薪。
十、宗教盛行
  殷商时代的万物崇拜盛行,信仰对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对象。“帝”是商人心中的最大神,地位最高、权力最大,也是社会秩序的主宰。这种“一元”(帝)“多神”(自然神祇)的信仰模式,与现实世界的“王权政治”相仿。简单来说,人世有君王统治百姓,在自然界有“帝”统治自然神祇,但“帝”的能力和权威更凌驾世间君王之上,他是一切万物的主宰。因而,商朝“好祀”、“重祀”成风。联曰:
  诸神地位至尊,隐匿在威严,无形可见亦称帝;
  百姓心扉惟敬,春秋思祭祀,有礼不违咸屈身。
十一、天文发展
  商朝对于天文天象的记载、对于干支记时法的运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366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闰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联曰:
  乐以抬头瞭望,循道久观天,日月食时寻规律;
  精于刻字流传,纪年初置闰,星辰出处识晦明。
十二、计算已知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致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联曰:
  有物深谙数量,识得偶和奇,细微事上求精准;
  无人不启心扉,算来多与少,加减法中看智愚。



五、联说晋国微历史
晋国为周代众多的诸侯国之一。存在时间为前1033年——前349年,历784年。
晋国因周成王桐叶封弟而来。首任国君为周文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姜太公姜尚之外孙唐叔虞。是时国号为唐。(唐,原为周朝一诸侯国,成王时发生内乱,被周公所灭)叔虞之子夑继位后改国号为“晋”。联曰:
虞缘桐叶续唐脉;
夑改国名称晋君。
从叔虞(前1033)受封到晋昭侯(前746—前739年在位)被杀,在294年的历史中,晋国经历了13位国君。前746年,晋文侯传位晋昭侯,昭侯将曲沃封给叔叔成师,这就是曲沃桓叔,当时,曲沃城比国都翼城还大,晋国已经分裂成翼和曲沃了。从前746年开始到前679年的67年时间里,晋侯经历了昭侯、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侯缗七个国君;曲沃伯经历了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三代。前679年曲沃武公一举打败晋侯缗,被周釐王任命为晋国国君,此即晋武公,晋国结束分裂史,这就是晋国史上有名的“曲沃代翼”事件。联曰:
封城即有驱兵意;
代翼终留旷世名。
677年,晋献公接位,晋国开始崛起。公元前669年,为防范曲沃代翼的事件再次发生,晋献公把原晋国诸公子们全部诛杀,以“绛”为都城。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五年),晋献公攻打骊戎的时候得到骊姬,对她特别宠爱。晋献公想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故意疏远三个有才能的儿子,命太子申生居住在曲沃,公子重耳居住在蒲城,公子夷吾居住在屈城。这就是历史上的“骊姬乱晋”前651年,晋献公去世前托孤荀息,奚齐继位,仅一月时间就被荀息杀死,夷吾回到晋国继位,就是晋惠公。联曰:
绛地成都公立足;
美人入抱子离家。
晋惠公在位期间,秦晋屡有摩擦,前637年惠公去世,晋怀公接位。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重耳在秦兵的护卫下,回到国都绛即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经过勤王周室、晋楚争霸、城濮之战等事件,逐渐强大,于前632年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诸侯,与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卫叔武及莒子在践土(今河南原阳)会盟。周襄王命令王子虎任命晋文公为诸侯首领,并写了《晋文侯命》,于是晋文公称霸,晋国终于成为诸侯国的霸主。联曰:
去而未使初心减;
归则常教霸业垂。
晋文公于前632年称霸诸侯之后,经过襄(公)灵(公)续霸、景(公)厉(公)图霸、到晋悼公独霸中原,再到晋平公于前546年与楚国会盟于宋,晋国的霸业延续了80多年。联曰:
势控中原成独霸;
史留大业赖群谋。
晋文公归国后,建立了三军,各设立了一将一佐,这就是三军将佐,也叫三军六卿。在历代晋公图霸的过程中,六卿的势力逐渐壮大,最终形成了中行氏、范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公元前490年(晋定公二十二年),范吉射、中行氏逃到了齐国,六卿变为四卿。公元前453年(晋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杀死了四卿中势力最大的智伯,变成三卿。联曰:
惟期势猛强军力;
未料功高震主人。
公元前433年(晋幽公元年),晋公室仅剩下绛、曲沃两邑作为奉祀的地方,晋国所有领土全部入了韩、赵、魏三家之手,晋幽公反而要去朝见韩、赵、魏三家。公元前403年(晋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赐封赵国、韩国、魏国,从名义上承认了赵、魏、韩的诸侯地位,晋国名存实亡。晋桓公二十年(369),赵成侯、韩懿侯迁晋君于屯留。晋桓公三十年(前359年),赵成侯与韩昭侯分晋,迁晋君于端氏。晋静公八年(前349年),赵国夺取晋国的端氏,又将晋君迁回屯留。不久,韩玘杀晋君,晋国最终灭亡,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就是山西被称为三晋的来历。联曰:
憾在军心成四散;
先于汉室见三分。
在晋国存在的784年的历史中,前后经历了39位国君。其中从唐叔虞到晋厉侯五代国君的在位时间无确凿记载。从第六任国君晋靖侯开始有了确凿记载,在位时间最长的是第十一任国君晋文侯,从前780年到前746年,在位35年;在位时间最短的是第二十任国君晋侯卓,时间是前650年,在位仅一个月。
晋国的统治范围变化很大,叔虞受封于唐时,其领地仅“河汾之东方百里”,晋大夫郭偃说:“今晋国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晋武公在位时晋国的疆域开始扩张,晋献公时期“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黄河中游皆为晋国所有,为文公争霸奠定了基础。从晋文公开始, 经襄、灵、成、景、厉、悼数代开拓,其版图最终形成了包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与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古一部的广大地区。这是晋国的全盛时期。
晋的国都见诸于史的先后有唐、翼、绛、新绛等名字。唐叔虞受封时的都城在唐(具体地点已难确定)。春秋史籍《左传》最早记载的晋都是翼。《西周封考国疑》认为晋国国都自唐叔虞始封到晋侯缗时一直在翼,晋献公时迁都绛。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十五年),晋景公迁都于绛山之北汾河、浍河会合处的新田,称之为新绛,这也是晋国最后的都城。
曲沃是晋国重要的城市,在晋国分裂时期是曲沃侯的都城,曲沃代晋后,武公在当地建造宗庙,做为祭祀历任国君的地方。联曰:
近八百载桐根茂密,山属晋家,水属晋家,雄风归史上,后裔还需绳祖武;
历三九君国脉绵延,胜因卿势,败因卿势,故事在朝中,前车岂不鉴今时?


   








青眼难逢逢白眼;
红颜未得得苍颜。
——自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571 小时
主题
389

4937

帖子

9

精华

6万

积分

管理员

副站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8974
经验
14235 点
威望
10 点
在线时间
55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2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联 说 周 朝
    文\张兴贵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 《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 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开始,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a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王为“天下共主”。联曰:
    约八百年传脉,西东各有都,郁郁乎文,先是分封归一统;
    并诸多族立邦,华夏同寻祖,煌煌也古,后来割据起七雄。

    一、文王奠基
    周人的先祖是帝喾,商朝时属于一个普通的部落,到了古公亶父时,周部落已颇具规模。亶父之后,其子季历继位,国力进一步强大,商朝想尽办法终于将季历诛杀,商周矛盾加剧。季历之子姬昌继位后,表面臣服于商,但依然令商朝不放心,将其囚禁于羑里,并杀姬昌之子,烹作肉汤,令其喝下。后来,周人想方设法贿赂纣王,放回了姬昌。公元前1048年姬昌称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礼贤下士,广罗人才,使得“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周朝取代商朝,已经不可阻挡。联曰:
    于商怀父子双亡之恨,明德以兴邦,礼贤下士行王道;
    拓土有风流独领之谋,帅兵而克敌,尚武崇文奠国基。

    二、文王演卦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八卦),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为《周易》后来成为中国的“大道之源”奠定了哲学基础。 联曰:
    毕力而推卦象,予世有辞,像数相偕成哲学;
    由心以启人文,示繁从简,阴阳互补释玄机。

    三、姜尚助周
    姜尚即是姜子牙(前1156——前1017年)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是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智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 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原是钓鱼翁,得遇知音,两代兴周封主帅;
    终成开国将,传承战略,百家立派奉宗师。

    四、武王伐纣
    周武王九年(前1047年,根据断代工程推断时间,下同),姬发先在毕地祭祀姬昌,然后前往东方举行阅兵,到达盟津(今河南孟津)。 周武王十一年(前1045年),帝辛杀王叔比干,囚兄长箕子,大师疵、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这时武王姬发发觉攻打商的时机即将到来,向所有的诸侯宣告说:“殷犯下大罪,不可不合力讨伐。” 因而遵循文王的遗志,率领大军渡过盟津,作《太誓》砺战, 周武王十二年(前1044年)二月甲子日的凌晨,姬发一早就赶到商别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誓师。在牧野之战中,周朝军队一举击败商纣,取而代之,天下尽归于周。联曰:
    深谙得道得天下,发太誓之文,王师讨伐全凭勇;
    独善谋兵谋战前,渡盟津之水,牧野输赢各有因。

    五、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前1043年,周武王殁,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 为了治理周朝,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这就是有名的“握发吐哺”之典故,后来曹操慨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言就源于此。在辅佐成王期间,周公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这就是后来被孔子敬仰不已的“周礼” 。成王亲政以后,封周公之子伯禽于鲁,伯禽赴鲁之前,周公写下了《诫伯禽书》,这就是中国有文字可靠的第一部《家训》。联曰:
    握发兼而吐哺,臣心尽在忠,辅弼王朝崇礼乐;
    养儿务以思贤,家诫遐传德,修齐正道著身名。

    六、成康之治
    周成王与周康王(前1044——前982年),前后延续了50多年,特别是前1042年至公元前996年的四十六年间,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开创“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为周朝打下延续八百多年的坚实基础。这就是历史上的“成康之治”
    继文武遗风,父子相承,四旬执政无刑法;
    开国家盛世,吏民同乐,九域归心颂圣恩。

    七、召公德政
    召公,又称召伯、召康公、召公奭,西周宗室 、大臣,姬姓,名奭,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召公担任太保,与周公旦等共同辅佐周成王。 并与周公旦分陕而治,陕地以西姬奭主管;陕地以东周公旦主管。 召公治政很得百姓拥护,曾在棠梨树下判断案件、处理政事,从侯伯到庶民都得安置,无人失职。《诗经·召南》作有《甘棠》一篇,称颂此事。 周成王死后,姬奭再度辅佐周康王,“成康之治”,召公功不可没。
    齐名唯有周公,分陕而居,国事劳心怀远虑;
    辅政岂无隆望,恤民以治,诗经载誉赋甘棠。

    八、国人暴动
    周王朝的统治在周穆王时期达到顶峰,自古盛极而衰,而到了周厉王时期,虐政当涂,民不得言,召穆公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旦决口就无法收拾。他主张广开言路,让上至公卿大夫,下至百工庶人的各种人士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厉王充耳不闻,一意孤行。不到三年,广大国人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公元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逃到彘(山西霍州)。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中,国人闻而围之,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代之,太子得以脱险。 周厉王逃亡在彘,史称“彘之乱”。联曰:
    前车之辙有痕,谁肯鉴乎?轮回以现周期律;
    苛政之君无忌,民难防也,奔涌而来暴动潮。

    九、周召共和
    国人暴动攻入王宫,周厉王逃跑,政权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掌,称为共和。共和元年,即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尤其是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从共和行政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从此一直到今天,千百年来不曾间断,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 联曰:
    两公议共和,计属权宜,纪年有史新规立;
    百姓期长泰,心忧国破,传代无声故事多。

    十、春秋五霸
    从周平王开始,周朝进入东周时代,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周室已成虚,空有长鞭,马跃车劳难得力;
    霸王纷拓土,孤行己意,你赢我败尽勾心。

   十一、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前475年,周朝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这七个国家,你争我夺,持续了200多年, 公元前256年,秦破洛邑,杀周赧王,东周灭亡。 联曰:
    弱肉终成强者食,群雄并起兴兵,将帅裹尸民泣血;
    秦王独掌政之权,六国相随丧土,江山失色鼎惊魂。

    十二、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这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成就了世界思想史的辉煌。
    群贤各属一家,遑论道耶、儒耶、墨耶,奇葩夺目文生韵;
    诸子同昌百代,最宜思也、学也、继也,哲理陶情史沐风。

    十三、礼乐兴废
    周代制定了完整的道德规范制度,这就是后人称颂的周代礼仪制度,可以归纳为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礼乐制度由周公首先倡导推行,到了战国后期逐渐崩溃。但周朝礼乐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特别深远。联曰:
    先贤教化立常规,礼也由心,乐也怡情,君主曾思唯尚者;
    后嗣追寻成雅事,官兮克己,民兮闻道,圣人亦说欲从之。

    十四、国野制度
    周灭商后,在大分封的过程中,对地方实行军事统治。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周王朝对不同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和剥削方法。"国野制"就是这种统治方法的体现。都城郭以内称“国中”,距城百里之内称“郊”,“郊”以外称“野”。一般说,“国”包括都城中及四郊之地,其居民称“国人”。“野”的居民称“野人”,或成“氓”、“野民”。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本是地分遐迩,属国属君,溥天沃野原无异;
    乃教人有尊卑,劳心劳力,率土生民已不同。

    十五、铁器助农
    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牛耕铁器成为田间劳作的主要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确立与井田制的瓦解,为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影响深远。联曰:
    铁器渐成农器,庇国运昌隆,朝野筹谋多善策;
    菜花相伴稻花,滋民生富庶,春秋稼穑少闲田。




青眼难逢逢白眼;
红颜未得得苍颜。
——自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571 小时
主题
389

4937

帖子

9

精华

6万

积分

管理员

副站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8974
经验
14235 点
威望
10 点
在线时间
55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2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联说齐国
文\张兴贵

    齐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公元前1000年前,姜太公帮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齐国建立,齐国位于今山东省。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称王(曾一度称东帝)。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国统一六国,齐国灭亡。齐国国都是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齐之后,仍以临淄为都城。联曰:
    寻源问太公,钓以直钩,曾慑诸侯成霸业;
    代位推田氏,临于沧海,未教一统属齐王。

    一、姜尚建国
    齐国早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当时周武王为了酬谢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分封制度,首封身为师父的功臣吕尚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国名为齐。因国君为姜姓,故又称为姜姓齐国。太公东去就国,近邻的莱子率军与太公争夺营丘。太公至营丘后,因应当地风俗,简化礼节而修政。发展工商业,利用当地鱼盐之利,人口大增,齐国在诸侯中地位崇高,周成王曾在三监之乱后,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东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由此得到征伐之权,成为大国,使齐国成为大国。联曰:
    钓叟善兵谋,征伐助周,族脉绵延传故事;
    商家强国运,鱼盐获利,民生富庶有遗踪。

    二、早期内乱
    周康王时期,周康王分以珍宝之器分给齐丁公吕伋、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及晋国第二代君主晋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齐丁公三传至哀公,因受纪侯在周夷王前进谗言被懿王烹杀。哀公死后,他的异母弟吕静被立为齐君,是为齐胡公。前866年,齐胡公为防纪国暗算,从营丘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此举令齐人震动及有怨言,齐哀公同母弟公子山与私党率营丘人杀死胡公,将胡公之子驱逐出境,又把首都从薄姑迁到临淄,是为齐献公。献公两传至其孙厉公,厉公昏愦暴虐,国民痛恨他,遂联络齐胡公之子入齐国攻杀厉公。胡公之子皆战死,齐人拥立厉公之子吕赤为国君,是为齐文公。齐文公把参与杀厉公的七十人全部处死,结束长达四十余年的宫廷内乱。联曰:
    政乱古今同,为谋权柄人头落;
    国危朝野震,不熄狼烟民意哀。

    三、僖公小霸
    文公三传至僖公。齐僖公先后与郑庄公及鲁隐公结盟,得到两国帮助,在其后十数年间齐僖公先后主持与多国会盟,平定宋、卫与郑三国之间的斗争。齐国与盟国郑、鲁以宋殇公不向周天子朝觐而讨伐宋国,以郕国不听从周天子之命令而讨伐郕国,平定许国逼使许庄公出走,立其弟许桓公为国君,平定宋国华督之乱。前706年,齐僖公又在郑国公子忽帮助下打败狄戎,但是因赠送礼物给各盟国时,鲁、郑交恶。于前702年,齐国在郑国要求下联郑伐鲁。前699年,又应宋国要求,联合宋、卫、燕三国讨伐郑国,齐国遂形成一个小霸之局面。到了僖公之子襄公在位时,国力更强。在前690年,降服纪国。前686年,齐国又与鲁国讨伐郕国,郕国降齐。联曰:
    诸国多交恶,动剑动刀,无奈王宫空臂膀;
    一人善结盟,利他利己,已教霸业现端倪。

    四、桓公称霸
    公元前685年,齐国内乱,公子小白久经周折,回国即位,这就是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79年在甄(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境内)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另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将齐国的霸业推至高峰。联曰:
    贤臣辅弼贤君,九合诸侯,军政同昌,威严不逊周天子;
    霸业腾昂霸气,一匡百族,官民俱治,韬略未输姜太公。

    五、诸子争位
    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冬十月,齐桓公饿死。五公子互相攻打,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身死不葬,虫流出户”。后来易牙、竖刁等人拥立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公子昭逃奔宋国。前642年春,宋襄公联合曹国、卫国、邾国领兵攻齐,以助公子昭归国争位。三月,迫于诸侯军队的压力,齐众大夫在国氏、高氏两家的率领下诱杀竖刁、无亏,迎立太子昭。但其余四公子的追随者兴兵攻打已入齐境的太子昭,迫使其逃回宋国。同年五月,宋襄公再度发兵,击败齐众公子于甗(今山东济南附近),太子昭遂得以入齐都临淄即位。此次动乱之后,齐国国力衰落,齐桓公霸业告终。联曰:
    公有王风,未正家风,铸成鼎鼐经晴雨;
    子承父业,难留霸业,赴予渔樵说盛衰。

    六、晏婴相齐
    齐国一向由天子二守的国氏、高氏两公族辅政,其后有鲍氏(鲍叔牙之后)、崔氏(齐丁公嫡子季子之后)、庆氏(公子无亏之子庆克之后)、晏氏(晏弱之后)、高氏(惠公子公子祁之后)、栾氏(惠公子公子坚之后)等卿大夫掌政,卿大夫势力日大,互相兼并,更开始废立齐国国君。崔杼迎立庄公光即位,杀太傅高厚,独掌朝政。后来因庄公与崔杼妻棠姜有染,崔杼大怒,联合棠无咎弑君,另立庄公弟公子杵臼为君,即齐景公。前546年,左相庆封(庆克之子)攻灭崔氏,崔杼自杀。前545年,鲍氏、高氏、栾氏攻灭庆氏,庆封逃到吴国。此后,齐国由上大夫晏婴主持国政。晏婴生活节俭,谦恭下士。对内匡辅国政,屡次劝谏景公,拔擢贤才司马穰苴、越石父等;对外出使别国,机敏善辩,不辱使命,使齐国名扬诸侯。联曰:
    名高不以身高论,矮个子来时,楚国难堪空狗洞;
    智广唯因识广成,大贤才去后,齐民犹忆挂羊头。

    七、田氏代齐
    前391年,齐康公被田和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齐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以显示别于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并其食邑,姜太公至此绝祀。联曰:
    世事终难料,臣已代君,孤城守岛姜家寂;
    国名虽未更,祀非续祖,众吏躬身田氏尊。

    八、战国称王
    太公三传至其孙威王时,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孙膑为将,齐国遂变得强大。前353年,齐国大败魏国于桂陵(今山东菏泽境内)。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前334年,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国相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前322年,田忌中了反间计攻打临淄、谋取邹忌,战败后逃亡至楚国。直至宣王即位后,才召他回国恢复旧职。联曰:
    得攻城勇将,远路而征,战士英姿雄战国;
    有进谏能臣,宽怀以纳,威王浩气驭威风。

    九、秦齐称帝
    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在孟轲劝说下,齐宣王命匡章率 “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三十天灭亡燕国,秦赵重兵攻齐,齐国被迫撤兵。前301年,齐联合韩、魏国攻楚,大败楚国。前298年-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攻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前288年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湣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苏代劝说湣王后,湣王称帝二日后而复归王号。同年十二月,吕礼自齐入秦,秦王亦去帝复称为王。前286年,湣王灭宋国,南侵楚国,西侵三晋,齐国势到达巅峰。湣王意欲吞并二周,成为天子。联曰:
    国势到巅峰,对峙强秦,终成齐国蒸蒸业;
    王权无极限,欲称大帝,已令周王岌岌危。

    十、国力渐衰
    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三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湣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军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前279年,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继位,田单使用反间计,使得乐毅被废除职务,燕惠王改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领,乐毅被迫出奔赵国。田单组织反攻,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联曰:
    劲敌破高城,勇将难防,藏身只恨大军溃;
    强弓成末势,威风不再,复国方知元气伤。

    十一、 秦灭齐国
    前265年,齐襄王死后由其子田建即位,由母亲君王后辅政。前249年,君王后逝世后,王后的族弟后胜执政。后胜为人贪婪,在秦国不断贿赂之下,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的主张,对其余五国袖手旁观,也不加强战备。终于到五国灭亡后,齐王才顿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前221年,秦王在灭亡韩、赵、魏、楚、燕之后,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齐王建令齐军主力40万慌忙集结于西部,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秦国统一天下,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邪郡。联曰:
    袖手旁观吞恶果,将死兵亡,忧心骤起;
    临危急战弃前功,土崩瓦解,废址空留。

    十二、开辟海洋丝绸之路
    齐国依据地利之便,开辟了从山东半岛沿海起航,东通朝鲜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联曰:
    传统绪春秋更替,衍脉播声,史留强国;
    织丝绸贸易往来,行船辟浪,福泽友邦。
青眼难逢逢白眼;
红颜未得得苍颜。
——自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8 小时
主题
1

22

帖子

0

精华

126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82626
经验
27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9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4
发表于 2019-1-4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53 小时
主题
624

3676

帖子

4

精华

10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82567
经验
1859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75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0-16
发表于 2019-1-11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451 小时
主题
3265

2万

帖子

126

精华

33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副站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53785
经验
8025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4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6-27
发表于 2019-1-23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子老师近年精研勤教,所题涉猎深远,笔调高雅大气,集大成于国学。观此集精彩纷呈,实乃心血之作。可亲可敬!实为后学之榜样!祝老师新年顺意,桃李芬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270 小时
主题
259

4673

帖子

13

精华

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Rank: 10Rank: 10

UID
81231
经验
16270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2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10-18
发表于 2019-2-1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耶,都集中在这里啦。。大炮眼福
红英落草非为寇;
玉手抽刀只卖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19 05:32 , Processed in 0.1116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