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子联评之八】简语突显枣之韵——品读何沁学稷山板枣联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4-29 1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子联评之八
    简语突显枣之韵
    ——品读何沁学稷山板枣联

    文\张兴贵

    何沁学,山西闻喜人,好文学,擅撰并书,现为中国辞赋家学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运城市楹联学会副会长、闻喜县诗联学会执行会长,河东“联坛十杰”之一、“河东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何沁学的联,我读过许多,他的联时代气息浓郁,多有慷概激昂之笔调,所以令我喜欢。在他的众多对联中,我特别喜欢他在2013年稷山板枣全国征联中的一等奖作品:
    一颗映红中国梦;
    千畴堆富稷王山。
    这副联令我一读而难忘,几年来,有意无意间我总要想起他的这副联,慢慢咀嚼,越咀嚼越有韵味:
    韵味之一:未言枣字却枣韵横生,此乃切物也。切人、切事、切景、切物,是诗联人的常用语,意即契合所要题写的主题,达到神似之目的。这副联尽管没有提及“枣”字,但一读就知道题写的是“稷山板枣”。因为联语中体现了枣元素:“红”与“稷王山”,稷山盛产板枣,板枣成熟是红色的,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人的思维指向了“稷山板枣”这一具体事物,这就是神似、这就是契合,这就是司空图所言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笔法。
    韵味之二:未言情却情意遐传,此乃写意也。在中国画中,有两个相对的概念,写意与工笔。工笔,注重形体的描摹,写意突出内在的精神和无痕的情趣。写意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得以体现,以达到传情之目的。 鲁迅先生曾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沁学的这副联,仅仅十四个字,可谓寥寥数笔,他没有给稷山板枣画须眉(未进行形体描写),但是其神韵却跃然而出,从而艺术地传达了情感。
    韵味之三:未刻意却意境顿现,此乃修辞也。修辞者,修饰词语之意也,也即用别具一格的语言,达到表达效果的称意。体现为炼字与修辞格的运用两种方式。沁学的这副联,其一是炼字独见功夫,比如“映”与“堆”字的运用,就非常的贴切与传神,很难找到可以代替的其他字;其二是运用了多种修辞格,第一是通感,比如,“梦”原本是无形的,它没有具体的形态和颜色,但联语却说映红了中国梦,这就是通感修辞的典型用法,一个“红”字,沟通了人的感觉;第二是借代,表现为用一颗(板枣)代替了这个品种的整体,依然是一个“红”字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的关联性;第三是夸张,成熟后的稷山板枣是红色的,红色有映照功能,这是无疑的,但说一颗枣的红色,能将中国人的梦境染红,就是极尽夸张之能事了;第四是对比,这表现在“一颗”的极其少与“千畴”的极其多互相对照,构成一种无形的趣味。
    当然,联语简短,高度概括,让人过目难忘也是这副联受人喜欢的原因之一,我就不多唠叨了。

关注“高原国学、对联、诗词微信群”,加微信号15135466727,即可进入。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19 22:23 , Processed in 0.06114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