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读《论语》:说“器”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4-29 1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读《论语》:说“器”

文\张兴贵

    在解读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器”的论说前,我们先简单说说什么是“器”。
   《说文解字》解释说“器”的本意是“用具”。这是古人从功用的角度对“器”的解释。接下来我们听听古人从哲学角度对“器”的语意解释。《易·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看来,在古代哲学中,“器”与“道”是并存的两个概念。它们与“形”这个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形”呢?“形而上”与“形而下”又是什么意思呢?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意思就是:“道”与“形”是相对的概念,凡是没有具体形态的事物就是“道”,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和人的思想这些事物都没有具体的形态,这就是“道”;凡是有具体质地的就是“形”,我们所用的物具和自然界的山、草、树、石等都有一定的形态,这就是“形”。到这里我们也明白了,“形而上”者是抽象的,“比如哲学,因为哲学是研究思维、规律和意识的,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形而下”者为具体的,比如科学,因为它是研究具体事物的,诸如太阳与月亮的运动、植物的生长状况,这些东西都能看得见,摸得着。
    那么,“形”与“器”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再看《易·系辞》中的另一句话:“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意思就是天地万物在变化中,凡是我们看得见的就是现象,他们的形体就是器。同时,《易·系辞》还有一句话:“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意思就是生产出物品以供享用,设立工种使工匠制成器具,为天下人谋取利益,。换句话说,“器”是人工制造出来,以为人服务的。所以《尔雅·释器》说: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凡是器具都有一定的形体。
    中国的词语,有许多含义是从本意中引申而来的,因为“器具”对人有用,所以有用之才也被称呼为“器”了,意即一个人有才华与气度,比如大器、器量、器度等词语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字经》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看来只有经过学习且知道义的人,才可以说“成器”。
    孔子重视仁爱,主张仁义礼智信,自然重视人中之“器”了。虽然,在《论语》中,涉及到“器”的论说只有五次(分别在为政篇、八佾篇、公冶长篇、子路篇与卫灵公篇),但仔细阅读,也会发现大有深意。
    在《论语·为政》中子曰:“君子不器。”这一句话,是不是说君子不是器具呢?如果你理解成这样,那就大错特错了。
    要理解“君子不器”,需要对照阅读《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大道不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器”与“道”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是并存的两个概念,“大道不器”指的是世间大道没有具体形态,它孕育、包容、衍化世间万象。
    那么,《论语·为政》中的“君子不器”是否可以说“君子没有具体的形状呢?”显然这是不对的。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还需要对照朱子对这一句话的注释去琢磨。朱子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意思是,所有器物,都有各自的用途且不能相互变通,就像竹篮不能盛水一样。有德的人士,无不具备一定的形体,但他的作用却应该是多方面的,不能囿于一方面的学识和才艺。一句话,君子不能成为一种固定的器物。 也就说君子要博学多才。
    在历史上,管仲可谓大名鼎鼎,曾辅佐齐桓公称霸,连同诸葛亮都十分敬仰,应该说管仲可谓“大器”了。可是在《论语·八佾》中,孔子毫不客气地说:“管仲之器小哉!”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继续看《八佾》篇的记载: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这段话的大意是:有人问管仲知道俭德吗?孔子反问道:管仲在家中建有三归堂,生活奢侈;在官场里不能做到扼要统筹, 这能说其节俭吗? 又有人问,那管仲应算知礼懂礼吧?孔子说齐桓公在大门外建立屏风墙,管仲家门外也树起屏风墙;齐桓公为了接待诸侯国君在家中设有反坫之台,管仲也在家中设立反坫之台。这能叫管仲知礼懂礼吗?
    明白了这段话的意思,我们也就明白了,一个人如果仅是才干好,还不能称为大器,只有懂得节俭与遵守礼仪的有才干之人,才能说是“大器”。

    孔子对“器”的阐述,最精彩的是《公冶长》篇中与子贡的对话了。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端木赐(子贡)为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你是一个器具啊!子贡又问:我是一个什么器具呢?孔子说,你就像瑚琏一样。
    要理解孔子的意思,必须弄清瑚琏一词的含义。朱熹曾说,“器者,有用之成材。夏曰瑚,商曰琏,周曰簠簋(fǔ guǐ),皆宗庙盛黍稷之器而饰以玉,器之贵重而华美者。”
    我们知道,古人重视宗庙祭祀,凡祭祀必有祭器与祭物,黍和稷这些五谷常做为祭物,而盛放他们的祭器在夏代称为“瑚”、在商代称为“琏”,在周代称为“簠簋”。在那时候,祭祀对国家的意义非同寻常。它们大都用美玉装饰出来,并配以许多花纹,是谓国之重器。孔子在这里把子贡比喻为像瑚琏一样的重器,可谓评价不低。但是,这仅是表层意思,孔子的这句话有什么含蓄深意呢?这要说说子贡的个性。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孔门十哲之一,同时他还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善于经商,所以被誉为中国儒商第一人。不过子贡善于巧辩,这与孔子一贯强调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思想有点不协调。
    在这一段对话中,孔子似乎在暗示子贡,在平时少一点夸夸其谈。因为,瑚琏等器具,地位高、作用大,且华丽十分,但这些器具总是默默无言的。这也许就是“大德无言”的体现吧?
    子贡非平庸之辈,孔子比喻他为瑚琏以后,再什么话也没说,但是聪明的子贡也许已经听出了老师的言外之意了。

    在《论语》中,孔子对“器”的第四次论说在《子路》篇中,原话是:“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但却难以讨他欢喜: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是不会欢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总是很器重他。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但却容易讨他欢喜: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他的欢喜,他也会欢喜;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总是求全责备。”
    这段话中,孔子对“器”的论说采用的是另一种方法,他用君子与小人对待手下人的不同态度,说明,君子“器重”人的普遍规律——这就是不喜欢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迎合自己的愉悦。“器之”一词,是“器重他”的意思,“器”在这里是名词动用了,意即像看重祭器一样对待有德之人。其实,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人欲成器,必须有德。

    接下来我们看看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对“器”的第五次论说。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这段话的大意是,子贡问孔子,如何做一个仁人,孔子的前两句的意思简单,指的是一个工匠,要善于做事,必须有得心应手的器具。而后三句则比较高深了,它们从前两句生发而来,意思是在一个地方居住生活,就要辅佐有贤明之德的士大夫,与那些有仁爱之心的人士做朋友。《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解说:“工以利器为助,人以贤友为助。”意思就是,工匠以得心应手的器具为助手,就如人以贤明仁爱之德为朋友一样。一言以蔽之,贤明仁爱之心,是一个人的“利器”,它告诉我们:人要成器,必须有贤明仁爱之心,这才是“仁”的要义。
    孔子在论语中对“器”的论述,尽管只有五次,但孔子对如何才是“成器”之人的思想已经很明显了,这就是要博学、要节俭知礼节、要多做少说、要行正道、要有一颗贤明仁爱之心。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19 16:37 , Processed in 0.07264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