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绿水青山联写意,春风化雨德怡神——浅论楹联文化在美丽乡村...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5-25 2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十八届中国(济宁梁山)楹联论坛暨美丽乡村建设研讨会优秀论文之五】

绿水青山联写意,春风化雨德怡神
                   ——浅论楹联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必要性和引领作用
江苏:闫长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楹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了汉语和汉字的对称美、音律美、修辞美和结构美,而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并且早已深入华人之心。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让楹联文化更有效地为美丽乡村注入无限活力,自觉提升乡土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自觉提升乡村追求幸福的内驱力,凝聚人心,砥砺进取,为广大乡村在共享改革成果,共圆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提供强大精神支柱,已经是大势所趋,并有着不可替代引领作用,这是楹联文化基因的传承性、普遍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性要求,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要求。下面将就这一课题作一次粗浅的论述。
一、楹联文化的衍生,是根植于人民群众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
1、楹联文化和古代朴素哲学思想一脉相承
首先,自伏羲氏的一画开天,肇启文明,到后来的太极图都反应了相反相成、对立辩证思想,楹联文化的形式对立统一美感和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中华民族一向倡导和为贵,无伦是孔子的“以和为贵,政是以和”,还是老子的“道法自然”,都体现了这一思想。楹联文化其实就是这一哲学思想的水到渠成的产物,是天地人和谐所系。楹联看则以对,实则以和。“对”是其外在艺术表现形式,而“和”则是其内在灵魂。
2、楹联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其一、楹联文化是中华耕读文明的精神支柱之一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的耕读文化,正如《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能量之源而楹联在演进中始终体现了这一精神内涵,其主流所反应的内容恰是修齐治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楹联文化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对对子为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征有密切关系者”,此言一语中的。楹联和很多艺术形式(诸如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建筑雕刻等)有着根深蒂固的紧密联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之一,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是已经融入华人血液之中的文化基因,无法割舍。
宋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贴春联在古代已经成为风俗。不仅如此,楹联文化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几乎无所不包。到明清两朝,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农工商学,以至三教九流,无不喜爱楹联,从而使楹联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正如当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一样,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必有楹联,反之亦然。楹联文化以其强大的存在感和归属感,让中华民族紧紧凝聚,这已经是中华民族的一张充满文化自信的名片,是国粹文学。
所有这些,是楹联文化能植根在民间,也是中华文明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美丽乡村的建设充分融入楹联文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是楹联的特定文化基因决定的。
二、中国楹联文化村的成功典范,起到了积极引领和示范作用。
古代很多村落在青山绿水之中,举步便见楹联,耳濡目染,钟灵毓秀,民风淳化。这种浓厚的人文氛围代代传承和丰富,造就了许多杰出人物和文化现象。试举几例: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商帮之一的“徽商”,多出身于山区,而能在朝代更替中兴盛数百年之久,这在世界史上也是奇迹。当我们步入他们的发迹之地,如西递楹联文化村,映入眼帘的一副副楹联会使我们豁然明白他们的成功秘诀,除了山清水秀的滋养,楹联文化的淳化笃行,才是他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之源,试举几例: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来。

守身如执玉;
积德胜遗金。

养成大拙方是巧;
学到如愚乃是贤。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广西灵山大芦村的古文化村落,是典型的岭南文化的代表。古宅依山傍水,古树成荫,每座古宅的大门上均挂着一副用红木板书写或雕刻的明清两代延用的古楹联,被誉为“广西楹联第一村”。现摘录几副如下:

克尽兴邦责;
忠全爱国心。

荆树有花兄弟乐;
书田无税子孙耕。

四面韶光新岁月;
一团和气大家春。

惜衣惜食,不但惜财兼惜福;
求名求利,须知求已胜求人。

这些雅俗共赏的传世楹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千百年来潜移默化,从各个方面给人以智慧启迪和精神支撑,陶冶情操,产生共鸣,从而自我鞭策、自我激励。而中国象西递和大芦村这样的成功典范还有很多,但也有一些人和地区为什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大程度上就是缺乏这种文化支撑,最终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而垮掉。这其中折射的文化现象是发人深思的,并给我们今天的美丽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启迪、引领和示范效应。
三、倡导楹联文化融入美丽乡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要求。
党的十九大把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写进党章。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必须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新农村建设中楹联文化的融入,必将为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文化激活作用,并带动其他文化的并行发展。
多年前,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城市广告多,农村标语多”,那是传统文化相对缺失的年代。近年来,一些地区涌现了创建楹联文化村的热潮,比如四川叙永县在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的过程中,制定了《关于创建叙永县楹联文化乡镇实施方案》,行之有效地做好创建各项工作,全面提升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助推了乡村经济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在鲁西南,梁山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绵延文脉,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契机,潜心将楹联文化融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楹联文化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中国楹联文化村沙沃李村,这个村同时拥有农耕博物馆,和许多旅游景点等。
黄河之滨的贾堌堆村,也积极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区和楹联文化一条街。为此,该村多次专门邀请市、县诗联学会专家举行实地采风活动,为姹紫嫣红的花海、庄严肃穆的牌坊、古雅幽深的秀才胡同、栉比鳞次的民宿院等量身定制楹联,并镌刻悬挂,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楹联文化。这一强有力的举措,同时带动了诸多文化门类,让书法走出书房,让镌刻深入人心,让建筑更加温馨,让风景更加充满内涵。
可以说,梁山楹联文化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践行了习总书记的新农村建设的科学论断,是值得称道和推广的。
四、新时代建筑设计下乡为楹联文化的融入开拓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大文学家曹雪芹曾借《红楼梦》里贾政之口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刘太品先生也曾说,“明清建筑上总少不了对联的,如果没有,那好比画龙后还没有点睛,这是不合常理的。”
画龙而不点睛,龙就好像缺少了灵魂。在恢复和完善古典遗存建筑楹联文化融入的同时,新时代建筑设计下乡也在高歌猛进。全国各地因地制宜,逐步打造出许多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涌现出许多生态公园,湿地公园等。在这些园林里,中华传统建筑的方兴未艾,又反过来为楹联文化的发展开拓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总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在美丽乡村高度精神文明建设的契机中,发挥楹联文化的引领作用,让中华文化奏响一部全面复兴的交响乐,发世界之强音,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也是一门摆在我们面前的永远的课题。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0 12:23 , Processed in 0.08114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