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挽联的七个角度之一-------挽曾国藩联品读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3 2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挽联的七个角度
-------挽曾国藩联品读

天津大学   刘锋
名人去世,往往挽联如雪;识与不识,各奋才智,亦往往夸大其辞,作不切实的评价,尽多谀墓之作。因此写好挽联也不甚容易。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20日)曾国藩在南京两江总督任上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谥“文正” ,极一时之哀荣。以曾国藩禄位之高、勋业之隆、兼且门生故吏满天下,消息传出,可谓:挽联飞来作纸钱,约略收到上千副。曾国藩(1811-1872)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中国晚清政治家,军事家,〝中兴名臣〞之一,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不仅如此,他还是清朝著名的理学家,主张经世致用。当然他也是古文大家。
曾国藩的挽联不好写,是说不容易写好,因为这个人经历太复杂,见仁见智、各有角度不同。即使写好了,让大家公认也很难。然而作者大都学问淹博,因此其中佳联甚多。若细加品读,则于楹联创作是很有教益的。
第一个角度   一从午夜传衣后
-------李鸿章挽联品读
师事三十年,火尽薪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挽联所贵者是切人切己,不作泛泛之语,不能公式化、概念化。一副挽联写好后不能用在谁头上都行,挽谁都是这几句,谁写都是这几句。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当时任直隶总督。如何借一副挽联确切表达悼念老师的悲哀,而且全面表扬老师的功绩,同时又不失身份,当然还要达到借死人宣传自己,这就很不容易。
上联是门生的口气以衣钵传人自居李鸿章(1823-1901),号少荃,安徽合肥人中国军事、外交家,洋务运动的领袖。道光二十五年(1845)受业曾国藩下,迄今28师事三十年〞不是空泛之语。火尽薪传,不矜不夸,而承上启下之意不言自明曾国藩特别在意培养〝接班人〞问题,常讲:做大事第一是要找替手。李鸿章就是曾着意栽培的接班人。李鸿章后来也同曾国藩一样拜相封侯,无愧掌门弟子,所谓筑室忝为门生长〞。筑室是指筑室讲学,出自《梁书· 何胤传》胤虽贵显,常怀止足。建武初,已筑室郊外,号曰小山,恒与学徒游处其内
下联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为曾国藩作一个评价。镇压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当然是〝威震九万里〞,这是实事虚写。〝内安外攘〞一句,其外攘有名无实;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委屈求和,终开恶例。曾自己也〝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终于一病不起。〝内安外攘〞由安内攘外而来,源出汉代医家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另据明·林聪《议赐也先敕书称号疏》:“其为安内攘外虑也,至矣”。然而,自李鸿章一联,内安外攘遂成国策,为后世统治者所推崇。〝旷世难逢天下才〞一句,是为国家惋惜,是挽联的口气,也符合作者的身份地位。上联写自己,用敛而不卑;下联写曾,用扬而非捧;语言上极见功力。从艺术上看,一敛一扬,全联境界大开。
然而全联声律不称之处屡出,略而举之:上联的事和下联的震均为仄声;威震九万里出现四连仄;筑室和旷世不仅声律不称,且词类不同。至于用门生对天下,也不工整。尽管如此,此联流传至广,《正说清朝三百年》李鸿章列传引用之,高阳先生著名历史小说《玉座珠帘》也引用之。由此观之,声律与内容相比,声律次之;当声律与内容相矛盾时,宁弃声律,不弃内容。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23:3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个角度   骂我焉知非赏鉴

------左宗棠挽联品读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堂(1812-1885) ,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他的主要功绩不是和曾、胡(林翼)、李(鸿章)一样镇压太平天国,而是坚决抗击俄、英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阿古柏分裂集团,收复新疆。因开疆拓土之功,左宗棠被誉为清朝第一大将。但左本人是以〝今亮(当今的诸葛亮)〞自居的。平心而论,这也不算狂言,左在闽浙总督任中创办福州船政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造船厂;在陕甘总督任中创办兰州机器制造局。

左宗棠和曾国藩是朋友,左又作过曾的部下;但是曾左不和,而且政见不同,朝野皆知。以至市井流传一副对联,是一副嵌名联。上联写曾攻击左:〝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大相左〞;下联指左攻击曾:〝藩臣多误国,问伊经济有何曾〞;大约是好事者为之。

然而曾国藩对左宗棠有恩:左用兵陕、甘,曾国藩派老湘军刘松山、刘锦棠叔侄率部襄助,终成底定新疆之功。当时左宗棠在奏折中极为称赞曾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现在曾国藩死了,左宗棠就需对两者的关系作个了断,作个总结。当然也可以敷衍,那就不是君子所为了。

上联用〝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足见倾服之意。元辅即宰相,清朝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此处是指曾国藩。左一向自命不凡,当然也有这个资格。中兴功臣,曾左彭胡,别人排座次容易,让左心服口服则难。因此左宗棠挽联一至,合家奔走相告,云云。

然而下联颇难措词,若压不住上联,则这副挽联分明就是一份检讨,既不合

左的性格,也不合左的身份。因此要在下联中解释过去不和。〝同心若金〞用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典故(源出《周易·系辞上》);〝攻错若石〞是指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的意思(源出《诗经·小雅》“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即:虽然互相批评,然而相争为国。这就是〝相期无负平生〞,因为各行其志,相互碰撞自然免不了。语言很委婉,既占住了身份,又说清了原由,无非君子之争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源于奏折,也是确论,兼且己喧传人口;则不能更易,因此对仗很难。这副对联采用〝自对〞这个形式来解决上、下联不能〝互对〞的问题。上下两联各自为对:〝知人之明〞对〝谋国之忠〞;〝同心若金〞对〝攻错若石〞。因此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当一副对联在内容和对仗出现矛盾时,怎么办?办法是,一方面对仗服从内容;另一方面又尽量在对仗方式上进行拓展,于是出现了自对。借对、侧对、交股对等对仗技术也是因此出现的。

当然,这副对联也有局部声律不称的问题。借用成语,声律可以不管;然而一定要补救,即收句一定要符合声律规定。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3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23:37 | 只看该作者
第三个角度  多情只有春庭月

------俞樾挽联品读

是名宰相,是真将军,当代郭汾阳,到此顿惊梁木坏

为天下悲,为后学惜,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



曾国藩曾经说过〝李少荃(鸿章)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其中对俞樾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6年),俞樾中第十九名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等。他是晚清著名的国学大师,一生治学孜孜不倦,著有500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集》。值得一提的是,俞樾曾修改石玉昆的《三侠五义》为《七侠五义》,使这部小说得以广泛流传。

上联用〝名宰相〞、〝真将军〞、〝当代郭汾阳〞来称颂曾国藩,是很准确的。郭汾阳是指郭子仪。郭子仪(697—781),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曾平定安、史之乱,以功封汾阳王,任中书令。用郭子仪作衬托,前人诗中屡用。明代李梦阳《秋望》诗:“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清代赵翼《壬申元日》诗:“笑引古人相比较,居然已胜郭汾阳。”

此联用典之切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事功相类,郭子仪平安史之乱,曾国藩平太平天国。第二层是官职相称,郭在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是〝真将军〞;以后任中书令,是〝名宰相〞。曾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时任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是〝真将军〞;以后任武英殿大学士,是〝名宰相〞;因为汉人不能封王的缘故,被封为一等毅勇侯,称得上〝当代郭汾阳〞。第三层是结果相若,都能善终,这是最深层次的:郭子仪是历史上难得的〝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名将,这是因为郭子仪处处谨慎小心的缘故。曾国藩是理学大家,追求〝慎独〞,讲究持盈保泰;因此,及其去世,清政府辍朝三日,并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到此顿惊梁木坏〞一句自是挽联风格,为国家失去栋梁而悲。

下联表达自己对曾国藩广的知遇之情,其中比较费解的是“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原来这里用了很多事、典。宋公序即宋庠。宋庠(996-1066),湖北安陆人,天圣二年与弟宋祁同举进士,曾官枢密使,封莒国公(改封郯国公)。宋庠在学术上有《国语》校正本,并用雕板印刷传世,称为公序本系统。“落花诗”也有典故。据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载:“安州太守夏文庄厚待宋庠、宋祁昆仲。某日席间作落花诗,宋庠得句‘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楼危到地香’,宋祁云‘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文庄论曰:‘咏落花而不言落,大宋须状元及第,又风骨秀重,异日作宰相,小宋不能及兄,也当登科’”。竟如其言。”

然而与俞樾何关?与曾国藩何关?这里还有故事。据俞樾《春在堂随笔》云:“道光30年,余中进士,保和殿复试获在第一,人皆疑焉:后得知其由湘乡相公(曾国藩)。湘乡得余卷,极赏其文,言于杜文正(杜受田,谥文正),必欲置第一。群众聚观,皆曰:文则佳矣,然仓卒中安能办此?殆录旧文耳;湘乡曰:不然,其诗亦相称,岂诗亦旧诗乎?议遂定,由是得入翰林。追念微名所自,每饭不敢忘也。时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余首句云:‘花落春仍在’。湘乡深赏之,曰:此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然余竟沦弃终身……”云云。

以诗论之:咏落花而不言落,格调自高,不落俗套。“已落犹成半面妆” 其倔强之意同于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俞樾诗写落花而破伤春格局,其中“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句,读之仿佛李商隐〝夕阳无限好〞,而无萧瑟之气,且雍容过之。无怪为曾国藩所激赏,拔为首卷。

此处〝伤心〞作何解?一是伤宋祁,名为伤宋公序实为伤宋祁,〝(宋祁)与其兄庠同举进士,奏名第一,章献(太后)以为弟不可先兄,乃擢庠第一,而以祁为第十。……以文章擅名一时,终不至大用,众颇惜之。〞二也是自伤,以〝保和殿复试获第一〞仅得中19名进士,同于宋祁;一生不得大用,同于宋祁;自有无穷感触。三是伤曾国藩,自曾一死,〝从今谁颂落花诗〞,是念念不忘曾国藩知遇之恩,又回到挽联主题。此联的特色是用典,而且典中嵌典,又如此精确,如此贴切,是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4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23:37 | 只看该作者
清代楹联鉴赏

挽联的七个角度

-------挽曾国藩联品读

天津大学   刘锋

第四个角度  五百年来谁著史

------王闿运挽联品读

     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异代不同功,勘定仅传方面略;

经学在纪河间、阮仪征之上,致身何太早,龙蛇遗憾礼堂书。



王闿运(1833--1916) 湖南湘潭人,先投肃顺、后入曾幕,好兵自奇,治《帝王学》。高阳先生称其:〝一代文豪,但不甘于身后入《儒林传》或《文苑传》,他的为人,权奇自喜,知兵自负,以为可以助人成王成霸。〞据传,在太平天国灭亡后即劝曾自立,被曾斥为狂妄。曾国藩很会识人、用人,幕下人才济济;独对王闿运落落寡合。因此别人挽曾国藩,无不称颂备至,只有他深表遗憾。全联用了很多典,然而也和其他人大异其趣,典中别有深意,非仔细品味不可。

上联写曾国藩的相业,以霍光、张居正二名相作比。霍光,字子孟,山西临汾市人,是历史上的著名宰相。汉武帝死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是西汉重要的政治家。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又称张江陵,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整饬边镇防务,浚治黄淮,都卓有成效,是历史上最优秀的宰相。

事功完全不同,怎么比?联中用〝自期〞和二字,一笔带过。当然曾国藩决不会以此〝自期〞,仔细品味,倒象是作者的期待。妙在作者虽用自期也并非不合逻辑,于是引导读者向下看,很是高明。然而,这一切又是为贬曾国藩而铺排。用〝异代不同功〞,还是可以比,荡开一步,此处可看出作者技巧,;〝勘定仅传方面略〞,不过是底定东南半壁,并没有燮理阴阳、笼罩全局的相业。一个〝仅传〞近乎讥嘲。你可以认为持论过苛,但也的确是事实。然而这是刀笔,而不是史笔了。

下联写曾国藩的学术成就,以纪昀(晓岚)和阮元作比。阮元(1764~1849)号芸台,扬州仪征人,25岁中进士,入翰林院。阮元博学淹通,在经学、金石学诸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尤以音韵训诂之学为长,著书180余种。主要编著有《皇清经解》等。曾刊刻《诂经精舍文集》十四卷,又刊《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校勘记》等。因此海内尊之为学界泰斗。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号春帆,河间(今河北献县)人,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官至协办大学士,谥文达。纪昀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是编纂《四库全书》,篇帙浩繁,凡3461种,79309卷,分经、史、子、集四部。纪昀还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二百卷,是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此书对《四库全书》所收每一部书的源流、得失、价值等都作了介绍,因此嘉惠后学多多。纪昀另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很好的文言小说,和聊斋志异并称双璧。

说曾国藩〝经学在纪河间、阮仪征之上〞,表面看评价是很高的;但曾国藩并无经学著作。细细品之,其实是说曾的经学成就应该在纪、阮之上,但是可惜了。阮、纪二人都活了80多岁,曾国藩只活了62岁,按挽联正写,应惋惜曾国藩去世太早。却反过来说〝致身何太早〞,是出仕太早,忙于做官,所以没有时间做学问。这样写当然是不尊重死者。从写作手法上看,〝致身何太早〞是下一转语,于是有结论:〝龙蛇遗憾礼堂书〞,整理经学也来不及了。礼堂指习礼堂,这里又用经学大宗师郑康成作比。郑玄(127——200)字康成,高密人,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先后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 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作注,凡百余万言。流传至今的有《周礼注》、《礼记注》、《仪礼注》等;集文字、训诂、校勘、考据于一身,贯穿群经,自成家法,后世称为〝郑学〞。一时从师问学者盈万,尊崇为泰山北斗。因此在经学上,曾既比不上纪、阮;当然更比不上郑玄。

不是歌颂,也不能作持平之论,而是求全责备,又出之以冷嘲热讽,这样写挽联应该说是挽联的另类吧。据传,这副挽联还有余波,高伯雨在《中兴名臣曾胡左李》中说,“相传光绪年间,有人向清廷建议,应准曾国藩从祀文庙。清廷下礼部议奏,部议国藩无著述,于经学亦无发明,且举王湘绮的挽词证之,事遂终止。”

这副挽联始终不能让我释疑的是:王闿运为什么用霍光、张居正作比?曾国藩与霍光、张居正究竟有多少可比性?细读历史,如果说有可比性,那就是遭逢幼主。当霍光辅政时,“汉昭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当张居正辅政时,明神宗(万历皇帝) 也才10岁。曾国藩也遭逢幼主,同治帝登基是8岁。然而,霍光有废立之事,张居正有摄政之实,这些恰恰会引起西太后、恭亲王之嫉。〝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如果西太后、恭亲王真相信曾国藩有此〝自期〞,曾国藩岂不是也会和霍光和张居正一样,死后落入抄家的命运。

尽管这副对联艺术水平很高,前人称之为〝雄迈深挚,实为杰作〞。但是这副对联一直没有被悬挂,以后,与其他上千副对联一起焚化了。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5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23:38 | 只看该作者
清代楹联鉴赏

挽联的七个角度

-------挽曾国藩联品读

天津大学   刘锋

第五个角度  夫子高山安可仰

-----孙衣言挽曾国藩联品读



人间论勋业,但谓如周召虎、唐郭子仪,岂在志在禹皋,别有独居深念事   

天下大文章,殆不愧韩退之,欧阳永叔,却恨老来湜轼,更无便坐雅谈时



这一个版本出自薛福成《庸盦笔记》卷三《轶闻·曾文正公挽联》联前有注,〝孙琴西(孙衣言)太仆,文正(曾国藩,谥文正)门下士也,时为江宁盐巡道〞。另一个版本是通行版本,其字句和用典略有不同。 人间论勋业,但谓如周召虎、唐郭子仪,岂知志在皋夔,别有独居深念事; 天下诵文章,殆不愧韩退之、欧阳永叔,却恨老来湜籍,更无便坐雅谈时。

孙衣言(1814-1894)字劭闻,号琴西,浙江瑞安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官至太仆寺卿。孙衣言端雅好学,工古文,喜谈经济,著有《逊学斋文钞》传世。 上联写曾国藩功勋事业以周代的召虎和唐代郭子仪相比。召虎事迹见《诗经·大雅》,其中《江汉》篇写道:〝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内容大旨是叙述召虎奉周宣王的命令率兵平定淮夷,开辟疆土。此诗立意另成境界,它的宗旨并不是歌颂武功,而是宣扬文德。 以勋业来类比曾国藩,当然不能写出曾的抱负、志向。于是有〝岂知志在皋夔〞,亦作“皐夔” ,是皋陶 和 夔 的并称,约公元前21世纪时人。传说皋陶 是 虞舜 时刑官, 夔 是 虞舜 时乐官。后常借指贤臣。元·耶律楚材 《用曹桢韵》诗:“收拾琴书我归去,朝庭人物有 皋夔 。” 若依据薛版〝岂在志在禹皋〞,则句有重字,当为笔误。禹是大禹,皋指皋陶。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据《唐书.玄宗本纪》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载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因此〝志在禹皋〞不当用于曾国藩。志在皋夔而又未能作皋夔,其志未伸,此之为〝别有独居深念事〞。

下联写曾国藩学术文章。似乎薛版之〝大〞不如通用版之〝诵〞。殆的释词很多,此处作副词,有大慨、几乎的意思。文章可与韩愈、欧阳修比肩,这个评价不低。 最难解的是〝却恨老来湜轼〞。湜或许是指皇甫湜(约777~约830)唐代散文家,是韩愈的学生。轼当是指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但湜轼并用,此为仅见。通用版作〝却恨老来湜籍〞。湜籍并用,早已有之。唐代文学家皇甫湜与诗人张籍并称湜籍,清代赵翼《浙二子歌赠张仲雅程春庐两孝廉》诗中说:他年应并(苏东)坡(黄山)谷传,此日敢将(皇甫)湜(张)籍比。然而〝却恨老来湜籍〞是什么意思?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提示,文中有诗曰:〝汗流籍、湜走且僵〞。大意是指張籍、皇甫湜追隨奔跑得汗流脚僵,也不能仰望到韩愈的耀眼光芒,比较符合孙衣言的身份。〝老来〞如何切,要知道孙衣言虽是曾的门下士,但年令相差仅有三岁。因此最遗憾的是宦迹匆匆,老来太忙,不能〝便坐雅谈〞,使我们失去了聆听教诲的机会。

这副对联长达56字,应属长联。长联能表达的内容较多,因而更需注重联文的结构。此联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注重起、承、转、合。全联是四句联:首句是起;二句是承,而且还用了并列,承接有力;三句是转,更进一步,深化主题;未句是合,也是结。当然此联艺术风格上也很有特点,起承转三步的着眼点在重、拙、大,而合这一步却收于雅淡,值得我们仔细学习。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6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23:38 | 只看该作者
清代楹联鉴赏

挽联的七个角度

-------挽曾国藩联品读

天津大学   刘锋

第六个角度  以联证史谁能够?

----梅启照挽曾国藩联品读

武乡可拟汾阳,可拟姚江,亦可拟潇湘衡岳,间气独钟,四十年中外倾心,如此完人空想象;

相业无双将略,无双经术,又无双蒋阜秦淮,大星忽陨,廿六载门墙回首,代陈遗疏剧悲哀。

这一副挽联的特点就在于句读。什么是〝武乡可拟汾阳〞?什么是〝相业无双将略〞?完全不通,然而通行版本都是如此。原来问题出在断句。重新断句,略加标点,于是有:

武乡可拟,汾阳可拟,姚江亦可拟;潇湘衡岳,间气独钟;四十年中外倾心;如此完人空想象;

相业无双,将略无双,经术又无双;蒋阜秦淮,大星忽陨;廿六载门墙回首;代陈遗疏剧悲哀。

梅启照(1849~1918),字小岩,江西南昌青云谱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曾官至巡抚、总督。梅启照知军事,精算术、通洋务,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18人同列清同光间名臣录。梅启照现在很有名,不是因为他的挽联写得好,不是因为他的字写得好,也不是因为他是中兴名臣,而是因为一部电影《投名状》。《投名状》是据张汶详刺马的故事改编,梅启照时任江宁藩司,是主审官之一。

上联以诸葛亮(武乡侯) 、郭子仪(汾阳王) 、王守仁(姚江人)相比,很切实。在经术上用王守仁相比,比用纪昀、阮元相比要更准确得多。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发扬南宋陆九渊的理学,创立心学,因他出生在余姚姚江之滨,从学者亦多邑中之士,被称为“姚江学派” 。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尊为阳明先生。王阳明不仅在中国,而且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潇湘衡岳是是指潇水、湘水、南岳衡山,泛指湖南。这一句是承,从前一句的人物到本句的山川,指出人杰地灵;同时又切曾国藩的出生地。

〝间气独钟〞一句,间气是指什么?间气是运气术语,间隔于司天和在泉左右的气。六气分治,在上者为司天,在下者为在泉,其余四气分司司天和在泉左右,称为间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也还是很费解。据留葆祺先生著文解释:旧时称杰出人物为〝间气〞,这是缘于《春秋:纬演孔图》说:〝正气为君,间气为臣〞。〝间气〞一词屡有用者,在刘基故里《诚意伯庙》庙柱有刘耀东先生的一副楹联:〝五百年间气,三不朽伟人。〞可资例证。〝四十年中外倾心〞,下一转语,从比拟转到目前。〝如此完人空想象〞是说:曾国藩是想象中也不可能有的完人,赞美之词己臻极顶,但语言出新,不落前人窠穴;从艺术上看,一波三折,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

下联的特点在点在〝联〞,句句落实、呼应上联。相业无双呼应诸葛亮,将略无双呼应郭子仪,经术又无双是呼应王阳明;〝蒋阜秦淮〞泛指南京,切曾国藩的死所,呼应潇湘衡岳;一死一生,可见笔力。蒋阜是指蒋山,即钟山,又名紫金山,位于南京市区东郊。秦淮是指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10公里,本名淮水,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始皇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 六朝金粉,十里秦淮,是南京名胜。秦淮河上名桥多多,其中有文正桥,在桃叶古渡旁,是否和曾文正公有关己无从考证了。对联当然讲究对仗,用〝大星忽陨〞对〝间气独钟〞可谓浑成;而〝大星忽陨〞又隐用诸葛亮典故,技巧如此,想不佩服都不行。

写挽联总要切自己,写出生者和死者的关系,〝廿六载门墙回首〞是弟子身份。当然还要表示出哀悼之意,于是有〝代陈遗疏剧悲哀〞。此处〝代陈〞和上联〝如此〞对仗不工,是白璧微暇。需要说明,遗疏不同遗书。〝疏〞即奏疏,是一种文体,是中国封建社会臣下上奏帝王文书的总称,属于上行公文。奏疏又可分为:章、表、疏、奏、封事等几种,其具体程序、运行方式、功能也不大一样,但到后来又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封建时代,大臣去世时总要上遗疏,或荐贤自代,或议论国是,或有所请求。

梅启照是否〝代陈遗疏〞,或者曾国藩有无遗疏?这一直是个问题。原因是《曾文正公全集》等有关书刊均未见刊录,故有人认为曾氏由于在两江任所突然病逝,并无遗疏上奏。直到《历史档案》 1993年04期载《新发现的曾国藩遗折抄件》一文,真相才大白于天下。文中说:〝于我国著名钱币收藏家、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徐枫先生家藏之历史文献中,见到一件曾国藩遗折的抄件,该文件为墨笔小楷行书,正页签注有“曾中堂遗折稿,壬申二月晦日抄”字样,从文件的纸张、文笔及内容看,系曾国藩之幕僚于同治十一年二月末(1872年3月)抄存的〞。文中还说,〝为了坐实曾氏是否确有遗折,遂查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随手登记档,其中载:同治十一年二月十二日,梅启照折,总督曾国藩因病出缺。旨:另有旨。五百里,二月初五日江宁发,马递发。”另注有“曾国藩遗折”五字。一副对联另有史学价值,以联证史,此联可为案例,大约又可为史学家考证提供一条新路子。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7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23:38 | 只看该作者
清代楹联鉴赏

挽联的七个角度

-------挽曾国藩联品读

天津大学   刘锋

第七个角度  一峰高出白云端

-------谢维藩挽曾国藩联品读

吾楚多武功,新宁伟节,罗山邃学,益阳雄略,湘阴衡阳,皆卓荦勋名,相度恢然众贤汇

国朝六文正,睢州巨儒,诸城名相,大兴贤傅,歙县滨州,并承平宰辅,公时独较昔人难

挽曾国藩的对联大都用前代古人作比,似乎越古越好。此联却用同朝代人物作比,因此自能扫去陈言,别出手眼。

谢维藩是湖南岳阳人,同治元年(1862) 中进士,入翰林院。后被左宗棠延入幕中,参赞军务。或因为是谢维藩和曾国藩关系较远,所谓旁观者清,所以全联对曾国藩的评价充满赞扬却非溢美,可称史笔。



上联写武功,用〝吾楚多武功〞开头,气魄很大,给后文留了很大的拓展空间;接着用了四句来承,写了湖南的五个名人来衬托曾国藩;然而承中带转,并不大写武功。兼且写法不同,前三句用并列句。

新宁指江忠源,江忠源(1812.8.1—1854.1.15),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湘军创始人之一。此人崇儒尚义,颇有侠气。曾国藩初见之时便说他:“此君瞻视非常,他日当以勋劳节烈闻于天下”。 江忠源一介书生而颇为知兵,往往以偏师出奇制胜,后战死于庐州。清朝廷曾追赠江忠源为总督,谥忠烈。这就是所谓〝新宁伟节〞。

罗山指罗泽南,湘军领袖之一。罗泽南(1807-1856)字仲岳,号罗山,湖南湘乡人。咸丰元年(1851)由附生举孝廉方正。湘军创始人之一,书生典兵,由战功升至布政使。罗泽南是晚清理学名家,讲究经世致用,著有《西铭讲义》、《姚江学辨》。所属部弁,一半是弟子,其中李续宾、李续宜兄弟尤有名,都是湘军名将。罗尝言其兵法在《大学》“知止而后有定”一语。罗在援武汉时中礮而亡,临殁,谓胡林翼曰:“危急时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学。”谥忠节。这就是所谓〝罗山邃学〞。

益阳指胡林翼。胡林翼(1812—1861年),号润之,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领袖,湖南益阳人。1836年(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胡林翼雄材大略,做事顾全大局,推功让能尤为人所难及。曾国藩说:“林翼坚持之力,调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进德之猛。”这就是所谓〝益阳雄略〞。胡林翼对后世影响极大: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十分钦佩胡林翼,并把自己的字也改为〝润芝(润之) 〞。蒋介石也特别崇拜胡林翼的军事才能,曾把集曾国藩、胡林翼治军用兵之道精华的《曾胡兵法》,作为黄埔军校学生的必读教材。

前三句用三个并列,从三个角度写三个人,各有突出之处,故并不重叠。以下再这样写就显得板滞、罗嗦,而且左、彭名头太大,于是一笔带过〝湘阴衡阳〞。湘阴指左宗棠,衡阳指彭玉麟。彭玉麟(1816--1890)号雪琴,湖南衡阳人,官至兵部尚书有,谥刚直。现在彭玉麟很有名:不是因为他创建湘军水师,也不是因为他清廉刚直,屡屡辞官;而是因为他爱梅、画梅,另有一段凄怆的爱情故事。

这些人全都是中兴名将,功名赫赫,所以〝皆卓荦勋名〞,此为一结。那么曾国藩高在何处呢?〝相度恢然众贤汇〞,就是说:曾国藩不但有宰相之才、之智、之识,最重要的还是有宰相的气度和胸怀,所以能荟萃群英。在技巧上是连转带合。

下联写文治,〝国朝六文正〞是从曾国藩的谥号“文正” 入手,历数清代谥号为“文正” 的大臣,仔细进行相比。这是此联高明的地方。六文正指:到曾国藩为止,清朝有六位大臣死后谥号“文正”。 其他五人是:康熙朝的汤斌,对应睢州巨儒;乾隆朝的刘统勋,对应诸城名相;嘉庆朝的朱硅,对应大兴贤傅;道光朝的曹振镛、咸丰朝的杜受田,对应歙县滨州。前三人都是一代名相,各有特点。后二人谥文正,后世颇有微词,故一笔带过,因此和上联写法不同。

汤斌(1627~1687)字孔伯,号潜庵。河南商丘市睢县人,顺治九年(1652) 进士,官至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是清初理学名臣,为官始终躬身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一方面著书立说,推崇理学;另一方面又以主要精力治理河务和漕运,兴利除害。他为官极其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被称为清代〝清官第一〞。

刘统勋(1698-1773), 字尔钝,号延清,山东高密人。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曾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又兼上书房总师傅,充国史馆总裁以及四库全书总裁。刘统勋也是治(理黄) 河名臣,当然也是著名清官。乾隆曾流涕谓诸臣曰:〝如统勋 乃不愧真宰相。

朱硅(1731-1806),字石君,顺天大兴人。他既是清官,也是名相。曾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又兼上书房总师傅,加太子少傅、追赠太傅。嘉庆皇帝诏曰:〝珪自为师傅,凡所陈说,无非唐、虞、三代之言,稍涉时趋者不出诸口,启沃至多。〞。

曹振镛(1755—1835)字俪笙,安徽歙县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官至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军机本臣兼上书房总师傅。又以平喀什噶尔功绩,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曹振镛历事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曾三任省学政,四任省会试主考官。凡纂修《会典》、两朝《实录》、《河工方略明鉴》、《全唐文》皆为总裁官。他为官清廉,而且勤勉,〝凡所综理,事必躬亲〞。但是诟病他的人也不少,认为他一身不能正色立朝,唯唯诺诺,小心谨慎,“少说活、多磕头 ” ,造成了官场柔靡、园滑、敷衍的风气。

杜受田:(公元1787~1852年),字芝农,滨州人。杜受田在清道光三年以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入翰林院。曾官至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之所以能谥文正,是因为他在任上书房总师傅时,曾帮助四阿哥(咸丰皇帝) 击败六阿哥(恭亲王) 而取得皇位的缘故。

五人虽各有建树,但都是太平宰相。曾国藩所处的时代要艰难得多,所以有:〝公时独较昔人难〞。这样来相比才是客观的。这副联牵涉人物众多,史实纷繁,作者一一条分缕析,其剪裁水平自非常人能到;其立场的客观,见识的卓越更非常人所及。通过这副对联的品读,我们就能分清什么是史笔;至于对联所用的文字技巧,虽然很高明,倒是次要的了。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5 06:28 , Processed in 0.0789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