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人名字的学问【作者:张兴贵】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12 1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人名字的学问

   《 颜氏家训》:“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
    在古代,名是用来表示身体的名称,字是用来表示德行。人死名终则避讳说名,字则可留与子孙使用。
    起名是为了分彼此,取字是为了正尊卑,名有尊卑的含义,长者对少者,尊者对卑者称名,个人自谦也称名,平辈和尊者称字,以示亲近或尊敬。
    古代人在祭祀祖先时,不敢直接称呼其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古代,人在幼年时称呼名,男子20岁时有了字,女子15岁(许嫁)时有了字,因此,女子15岁之前叫“待字”。
    现代的人介绍自己,通常是会讲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古代,“名”、“字”可是有很明显的分际。  古代卫生条件不好,因此,古人出生三个月以后,确定这个小孩能活下来,才由父亲正式取“名”。“名”是幼时在家供长辈称呼用的,“乳名”是由“名”简省而来,通常是为了称呼方便或表示亲昵。成年之后入社会,就得另起一个名,这个“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字”,供平辈和晚辈称呼。一般说来,尊称、敬称以及卑幼者对尊长者,要称“字”;自称、谦称和尊长者对卑幼者,要称“名”;平辈之间,除了相熟的朋友可以不拘礼法称名之外,一般要称字,否则即是不礼貌的行为。民国以后,由于“名”、“字”分别代表一个人生长不同时期的称呼,因此,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对于“名字”没有太明显的区别,便将“名字”连称。
    所谓“字”者,本意是“孳也”,生出下一代的意思。即这个“名”,是从前个“名”生出来的另一个“名”,故谓之“字”。如再有其它名称,则为“号”了。所以“字”与“名”往往相关。这个相关,有相似相训者,有相反相成者。相似者如:   孔丘,字仲尼。丘者山也,尼者,鲁之尼山也;仲者,排行第二也。  颜回,字子渊;回者,水之旋也,渊者,水之深也。 卜商,字子夏。言夏商两代(加上周,为三代)相承也。  仲由,字子路。由者来也,路者,所以来也。   其它如欧阳修,字永叔。修者长也,永亦长也。苏轼,字子瞻。轼者。在车前所以供人凭之,而可前瞻之木也。 相反者如:   端木赐,字子贡。赐者,上赐下也,贡者,下献上也。   又如韩愈,字退之。愈者,超前;退者,向后;这是取用孔子“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之意也。   至于号,亦可当“字”用。最有名的是,苏轼自号为“东坡”,“苏东坡”名气之大,大过“轼”这个“名”与“子瞻”这个“字”了。
    自从有了“字”以后,一个人就从孩童的家庭的、幼稚的生活型态,转为成人的、社会的、要负责任的生活型态。所以古人行“冠礼”,是人生成长过程中,非常合情合理且非常重要的设计。行了冠礼,就有了“字”,自己会常警惕自己:已经长大了,要成为社会人了!大家也都要把他当大人看了,所以在社会中行走,人都称其“字”,而不称“名”。连旧日的朋友都要改口了,除了自己还自称已名以对人外,唯有父母师长等可以直呼其名。一般人只有在看不起人,要教训人时,才不屑的或气呼呼的称人之名。因此,“名”又叫做“讳”|、“名讳”。“讳”者,不可说出口也。但一个人去世以后,其墓碑则须再用其“名”,以表示回归祖先的意思。  
   《论语》中,孔子的弟子互相称呼,都用“字”,而孔子称呼弟子,则直呼其“名”。比如,《论语·八脩》有这样一段: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我们知道,《论语》是后人对孔子与其弟子们的语言记录,这句话前面的“子夏问曰”四字,是记录时加上的,所以用了卜商这个人的字“子夏”,而后面的对话,是孔子对卜商说的,所以用了“商”这个“名”。 而诸弟子说到孔子时,大部份都称“夫子”,如“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亦有时可称“仲尼”,如子贡有时说:“夫子之墙数仞”,有时说“仲尼不可毁也”。可见弟子可称其师之“字”,唯亦不可当面呼之耳。 因此,弟子规才交待:“对尊长,勿呼名。”  
    现代人,没有冠礼了,也没有字号了。故皆称名到底,也不为怪了。有时直呼其名,反倒有亲切之感呢。
    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其一:取字最常见的方法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尔雅·释地》中解释“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杜甫,字子美,“甫”的解解释则是“古代美男子的称呼”;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巩和固意义相同。再如毛泽东,字润之,“泽”与“润”含义也相近。
    其二: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比如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就是意义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明亮之意,而“晦”则是昏暗的意思。黄损,字益之,徐退,字进之, “损”与“益”,“退”与“进”,都正好可组成反义词,这类虽然不多,但细细品味也别有一番意思。
    其三: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连想到天空的浮云。贾岛,字浪仙,由岛想到浪花的洁白自由。陆龙,字在田,钱谦,字受益,高明,字则诚,李宗仁,字德邻,这一种又是根据某一成语而来:此类成语分别是:“见龙在田”,“谦受益”,“明则诚”,“德不孤,必有邻”。
    还有一部分由于词义的变迁,现在已经很难看出他们的名和字之间的联系了,但如果我们深入的去了解,还是可以找到其中的奥秘。例如:孟子,名轲,字子舆《说文·车部》中解释:轲“接轴车”,舆“古代马车车厢”,由此可见孟子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一中情况。再如:苏轼,名轼。字子瞻。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君冯(凭)轼而观之”的句子,而“瞻”就有“向前看”的意思。从这里来看苏轼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第三中情况。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雅趣其多,因而取字的方法也十分有趣而多样,不是简单的概括所能完成的。但如果我们了解了古人名和字的关系,也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北宋词人“秦观”中“观”的读音是读guān,还是guàn时,我们不妨通过他的字去推断。秦观,字少游,从他的字我们可以断定是读guān。
    一般来说,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据《论语》记载,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一般地说,自称名的场合,常是下级面对上级,臣子面对君王,晚辈面对长辈。同样地,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字而为礼貌。尤其是下级谈及上级、臣子谈及君王、晚辈谈及长辈,绝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称字。至于平辈之间,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也以称字的多。如西汉李陵《答苏武书》:“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子卿自是苏武的字。我们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可见当时称谓要求之严格!

    除此以外,古人的尊称与谦称也很有意思。尊称,是对别人表示尊敬时的一种称呼,比如:令尊、令严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堂、令慈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尊翁是对他人父亲的尊称、尊堂是对他人母亲的尊称。需要说明的是,令堂、令郎这些词语,是“我”对“你”的亲属的称呼,他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的亲属的一种称呼;尊翁、尊堂等词语,是一个人对任何他人亲属的称呼。换句话说,张三和李四直接对话,可以说李四之父为令尊,如果张三是和王五、赵六等人说李四的父亲,就要说李四尊翁了,而不能说李四令尊。
    谦称是自己对别人表示谦虚的一种称谓,比如称自己妻子为拙荆、称自己为愚、鄙人、称自己的儿子为小犬、犬子。谦称只能自己说,别人说了就是大不尊敬了,比如,拙荆,自己说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张三说李四的妻子是拙荆,估计李四就会火冒三丈。再比如,张三自己说自己的作品可以说拙作,如果张三说李四的作品是拙作,估计李四马上也要反唇相讥了。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0 01:05 , Processed in 0.07362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