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官御史对联】正气清风拂面来——内乡县衙楹联鉴赏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16 2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官御史对联
正气清风拂面来
---------内乡县衙楹联鉴赏
                            刘锋 养心堂主
从秦代实行郡县制以来,县作为一个中央管理的基本政权单位,历经二千多年的兴衰更迭,一直维持到现在。县政府所在地称为县衙,一直延续至清。
内乡县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据《内乡县志》记载,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作为古典建筑,内乡县衙是我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县衙。
县、州(府)、省和中央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四级政权机构。值得庆幸的是这四级政权机构都有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存在。内乡县衙和山西霍州署、保定直隶总督署、北京故宫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官衙。
然而内乡县衙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县衙内各个堂院的楹联和匾,计有35副。其中以大堂、二堂、三堂的楹联最为有名。大堂楹联是: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此联指明了当官者对人民应有的态度:不欺不负。不欺是说不(欺)骗、不(欺)凌、不(欺)压、不(欺)诈;这是因为上天难欺,同样下民也难欺,所以“毋自欺也”。不负是指不负义、不负承诺、不辜负信任;人民如此善良,因此“何忍负之”。
在封建社会,皇帝称为“天子”,官吏是在皇帝的意志下统治人民的。以人民为天,以人民为国,这是儒家孟子一派的思想。 在《孟子·尽心下》有一段话,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段话确立了人民、国家、皇帝三者之间的关系。此联是孟子思想的婉转表达。
二堂楹联是:
法行无亲,令行无故;
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此联推重法治,上联讲以法治国、以法治县,下联讲在法治中要施行仁政。
上联是说:在法和亲故有矛盾时,规定要执法无亲。甚至要大义灭亲。
此联的精华在下联,在于对“疑似”的处理。“赏疑唯重”是说:奖赏该重还是轻?如果有疑义,则重赏;“罚疑唯轻”是说:处罚该重还是轻?如果有疑义,则轻罚。这个思想来源于中国儒家类著作《说苑》。
《说苑·杂事》中说:“梁(即魏国。魏国首都是大梁,故史书中也多称魏为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于是梁王请教富可敌国的“陶之朱公” (范蠡),朱公用了一个比方,梁王听了曰:“善!”  以后“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狱疑则从去”即“疑罪从无”; “赏疑则从与”即“疑赏从(给)与”。这就是儒家一贯主张的“施仁政”。 这也是“厚德载物”。做每一件事物都可以让人感到德政(仁政),这样的仁者是无敌的。
“疑罪从无”原则又称“有利被告原则”,是现代刑事司法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首先提出的是中国儒家。
三堂楹联是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上联前两句是说当官要有正确的得失观,正确的荣辱观。不要争官,不要买官,不要跑官,不要当贪官,当官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要“得一官不荣”。当官就要有责任,要做事,敢负责,不要保官,不怕罢官;即“失一官不辱”。
上联后两句是说:县官虽然是微末小官,所谓七品芝麻官,但是也能做大事,“勿说一官无用”。“无用”是指微不足道,亦或指无用武之地。其实,古时一县辖地约百里,兼且刑事民事都要管,知县集行政、司法大权于一身,堪比一方诸侯。因此县令也被戏称为“百里侯”。如果能将一个县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也称得上是大有作为。这就是“地方全靠一官”。
下联其实是用孟昶《颁令箴》的故事而加以变化。五代十国时期,孟知祥建立后蜀,然而官贪吏虐。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颁令箴》24句: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宋灭蜀后,鉴于前代亡国的历史教训,将《颁令箴》缩写为4句16字:并铭刻于石: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就是《戒石铭》,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颁示天下。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又把诗人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以后,明清两代一例施行。
下联前两句联意可以理解为百姓是官员的“衣食父母”,不说官员是百姓的“父母官”,这是全联最为闪光的地方。
此联称官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西方称之为“花纳税人的钱”,东西方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当代有一首歌,歌名是《衣食父母》,石顺义作词,王锡仁作曲:彭丽媛演唱。这一首歌将“衣食父母”诠释得情深义厚。歌词大意是:
    “我也有慈父,我也有慈母,可我还要喊你一声,我的衣食父母。春夏秋冬穿的都是你做的衣,一日三餐吃的都是你种的谷。···啊!雏鸟尚知反哺,啊 羊羔还懂跪乳,老百姓养育的儿郎哟,到什么时候也别忘了,咱的衣食父母,···”
下联后两句主要是告诫官员不要欺负百姓,当官不是终身制,也不是世袭。你也会成为百姓,“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这是换位思考。
此联作者是时任内乡知县的高以永。高以永,浙江嘉兴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调任内乡知县,任职九年,清廉而有德政。此联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
高以永的清廉是值得人们怀念的:任州县官达十一年,从未携家人至任所,也就是当官不用亲朋好友,这是其一;离任时,他随身携带的只有几件衣服和几本书,不是什么“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其二。他死于任上,身无余财,连灵柩也是靠亲戚朋友资助才得以归葬。这是其三。
三堂楹联之所以喧腾众口还因为多位国家领导人钟爱此对联。1995年6月8日,朱镕基副总理参观内乡县衙,他对这副楹联凝视许久,说:“这是古今难得的好对联,不仅说明了得与失的关系,而且再清楚不过地讲明了官与民的关系。”1999年5月25日,江泽民主席在视察河南南阳时也对这副对联很感兴趣,并指示中央办公厅的同志负责查考此联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荷泽召开座谈会,同荷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在座谈会上念了这一副对联,并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6 16:44 , Processed in 0.0720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