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雨轩读词之四】——问何时重见羽扇纶巾?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20 1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雨轩读词之四】——问何时重见羽扇纶巾?

-------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新解
               刘锋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南宋和金在长江进行了一场大决战。这是一场决定南宋生死存亡的战争。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
当时的金国,兵精粮足,气势正盛。金主完颜亮在稳定了后方以后,集重兵17万人大举南下,企图一举吞并南宋。他有一首诗,豪迈激越,表明了他不可一世的气势。诗云:
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杭州(西湖)是南宋政权所在。
当金兵进抵淮河北岸时,南宋大将,正担任淮西防务的建康都统制王权弃城而逃,部队随之败退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奉命,此时王权余部仅仅1.8万人。另一大将,时任江、淮、浙西制置使的名将刘锜则奉命退守长江,致使金军顺利渡过淮河。
由于宋军不战自溃,王权被宋朝廷罢职,而接替王权负责江防的诸军统制李显忠尚未到任,江防部队无人指挥,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南宋政权危在旦夕。宋高宗见大势不妙,想逃往海上,但遭到宰相竭力反对。不得已,于是宋高宗命中书舍人虞允文(公元1110~1174)到采石犒师。时虞允文51岁。
虞允文是我最崇敬的三个读书人之一,另外两个是明代的王守仁和清代的左宗棠。什么是读书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或者说:退则不失为真儒,进则可以为王佐。
中书舍人是文官,掌起草诏令、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等等事务。虞允文的使命相当于慰问团团长,当然也负有督战的责任。
虞允文一到采石,发现军心涣散,官兵思逃,情势危急,便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他做了三件事:稳定军心,整军备战,制定战略战术并进行周密部署。
十一月初六,虞允文到达采石;十一月初八,宋、金两军大战;十一月十二日,完颜亮在采石渡江失败后,兵退扬州。十一月十六日虞允文率军1.6万人率先抵达京口(今江苏镇江),陆续结集兵力达20万人。十一月二十七日,金兵内乱,完颜亮为部属杀死。以后金派人到临安与南宋讲和,最后金兵全军北撤。形势转危为安。一个偏安的新时代开始了。《宋史·高宗本纪》记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诸军以舟师拒金主(完颜)亮于东采石,战胜却之。”
采石矶大战胜利另外有两个副产品:一个是辛弃疾归宋。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归顺南宋,时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奉耿京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并由南宋朝廷处死。
另一个是张孝祥作《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词。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知州,捷报传来,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这首《水调歌头》。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状元,有《于湖词》等传世。其词豪放疏快,风格与苏轼相近。张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雪洗虏尘静”,是说胡尘一洗而空,从正面歌颂虞允文的不世勋业。从艺术上讲,开头即用壮词快语,颇能提振全篇。大战用“雪洗”,不用“血洗”,用词雅洁,而且有一洗前耻的意思。“雪”也照应冬天,陆游有“楼船夜雪瓜洲渡”句,可参照。
“风约楚云留”,这一句明是写景,其实另有象征意义。当官的职责阻留了我(张孝祥)到前线参加战斗的愿望。“约”有“约束”之意义。此两句词作者写得大气磅礴。
以后作者的情绪转为沉郁,“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九百年后,我亦有此一问。哪些文人学士骚人墨客都干什么去了?难道只会吟风弄月?幸亏有古城楼的吹角,还隐隐表示出当时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作者的思绪在继续发酵。我也有元龙豪气,我也要请缨报国,我也想投笔从戎,然而“小儒不得参戎事,剩赋新诗续雅歌”( 张孝祥《辛已冬闻德音》)。于是作者愤然写出“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湖海” 是指陈登(字元龙)。《三国志·陈登传》引许汜的话:“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许汜本意是批评陈登粗豪不雅。刘备批评许汜:当天下大乱,只会求田问舍,不能忧国忘家,是不配议论英雄豪气。“湖海平生豪气”借陈登来说自己。
“关塞如今风景”是当前形势,意思是“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但是自己也只能挑灯看剑,“剪烛看吴钩。”------这是一种无奈,也有一腔苦闷。吴钩是一种宝剑。杜甫诗:“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后出塞》),李贺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
此时,作者又从自己的思绪中宕开,转回到采石矶。“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燃犀处指采石矶,这是借用晋代温峤的典故。据《晋书》卷67〈温峤列传〉:朝臣议论要将温峤留在朝中辅政,温峤因先帝已托付了王导,故推辞,因而返回武昌。走到牛渚矶(采石矶),见水深不可测,都传说水下多怪物,温峤就叫人点燃犀角下水照看,“燃犀角而照之”。
作者的思绪又从历史回到采石矶大战,“骇浪与天浮”。------这一句写得惊心动魄。和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艺术技巧论,词当然要注重结句。上片用“骇浪与天浮”作结,称得上气象阔大、声势雄壮,又留有不尽之意。
慢词和小令不同,从词的结构论,慢词颇重视起承转合,此词上片也是一个典范。
上片写采石矶,下片写虞允文,其实都寓有作者的感慨和寄托。以古代人物相比,和虞允文相类似的有周瑜、谢玄。虞允文是文官,周瑜是武将,但周瑜有周郎顾曲;谢玄是武将,谢玄有谢郎佩香;风流儒雅是一致的。用周瑜、谢玄相比还有一层意思:周瑜的赤壁之战,谢玄的淝水之战,虞允文的采石之战都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典范。第三层意思是,这三次大战都同样使使国家转危为安,而且都是偏安。-------由此可知,作词时,即使用以人作衬的技巧也是既不能浪下,更不能滥下的。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用“富春秋”一句或有深意:周瑜大破曹军,年三十四岁;谢玄击败前秦,年四十一岁,当然是“富春秋”。 虞允文时年已五十二岁。皮里阳秋的意思是,虞允文这样的人物为什么不早用呢?隐隐还有希翼自己能得到朝廷重用。作者此时才三十岁,或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叹。作者是景慕岳飞的。
作者主观上是想塑造儒将风范而不是一介武夫,因此决不用剑拔弩张、锋芒毕露、雷霆霹雳之词,也不去写蒸蒸日上的事业,而只是写他们的青年时代。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们的青年时代正是裘马轻狂。于是用“小乔初嫁”写周瑜,用“香囊未解”写谢玄,。------写英雄而用婉约之词,豪气中有柔情,学习宋词当从此处着眼。
“小乔初嫁”是用苏轼的词典,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飞灰湮灭”是以后的事。 “香囊未解”源于《晋书·谢玄传》谢玄“少年时好佩罗香囊”,其实关键字是“未解”。以后,他的叔父谢安担心他长大了太过女性化,将他的香囊烧了。再以后他就不佩香囊,于是就有了名将谢玄。
有青年时代的优游,有壮年时代的勋业,其间有努力和刻苦,所以“勋业故优游”。这也是作者的追求和目标。
词人的情趣和笔调于此又一转,从人物又回到战场,当然是旧战场。旧日的战场是衰草斜阳,即:“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写的是旧日的战场,其实想说的是今日的战场,然而却是“渺渺唤人愁”。
这是一种无可言状的惆怅。然而忧国忧民使词人不能沉浸在忧伤中,要奋起,要搏击。两个青年英雄的影子先后在脑中清晰起来。一个是宗悫,少年时期即立志“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宋书·宗悫传》;另一个是祖逖,中流击楫立誓要扫清中原。于是词人慷慨高唱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而以此提振全篇。
此词突出的优点是用典。全词共用了七个典故。不仅用典丰富,而且贴切自然,更能典为我用,化典无痕,是很值得学习的。
此词是豪放词的杰出作品。它将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主题博大,气象开阔,充满了壮志豪情,是宋词名篇之一。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6 12:17 , Processed in 0.07720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