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1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征联] 【18.09.30截止】“范家沟十景”征集诗联歌赋启事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65535 小时
主题
407

3405

帖子

4

精华

1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4847
经验
21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5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8-14 1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zhylw.net/BBS/ShowPost.asp?ThreadID=131495
“范家沟十景”征集诗联歌赋启事


    为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建设美丽乡村、文明乡村,丰富乡土文化内涵,传承中华国粹,倡扬志愿服务精神,中国楹联图书馆(中国志愿者图书馆)

举办“范家沟十景”征集诗联歌赋活动。 

    一、活动主题

    围绕“范家沟十景”和范家沟风土人情,创作楹联、诗词、歌词、曲赋等文学艺术作品,字数不限。围绕主题创作,思想健康,积极向上,作品切合题旨,富有新颖创意。可参考启事后面附件,了解相关情况。

    二、主办单位

    中国楹联图书馆(中国志愿者图书馆)

    三、协办媒体

    《中国楹联家》杂志
    中华楹联网站
    云蒙山楹联论坛微信公众平台:ymsyllt。
   
    四、时间安排

  即日启动,2018年930日截稿。

    五、投稿要求
    作者地域身份年龄不限。楹联、诗词要符合格律,用典、集句须注明出处。参赛作品应为原创,每人投稿体裁、数量不限。主办方拥有使用权和最终解释权,作者拥有署名权。来稿文责自负,杜绝抄袭和剽窃他人作品。优秀作品在网上公示,接受公众举报监督。来件一律采用电子稿,须写明作者真实姓名、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

    投稿方式二者选一:一是通过电子邮箱寄稿:zhgylj@sina.cn;二是可通过微信投稿,联系人微信号:tianxingjianljj。




    六、奖励办法
    本次征集作品系一次社会公益和志愿活动,只为楹联家、诗人、作家和志愿者提供创作素材和展示、服务社会的平台。将评出优秀作品和作者20 名,向作者赠送中国楹联图书馆(中国志愿者图书馆)馆长书法一幅;优秀作品在《中国楹联家》杂志、中华楹联网站、云蒙山楹联论坛微信公众平台发表,并赠送作者杂志。符合条件的作者优先列入中国楹联图书馆研究馆员或荣誉研究馆员候选人员名单。
    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附件1:“范家沟十景”简介;
  附件2:《范家沟小记》;
  附件3:《嗨,你觉得这地方怎样——说说家乡山嘴子》。
  附件4:《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人》。

                        2018年78日




附件1:




范家沟十景”简介

范家沟,位于“中国楹联文化名城”辽宁省朝阳市所辖的“中国楹联第一乡”喀左县山嘴子镇鲤莲杖子村。范家沟距离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曹操东征乌桓白狼山(现名大阳山)西仅10 华里。范家沟西南5华里,是解放前喀左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马家沟所在地。这里是中国著名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部落和中国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南山如扇西山松,仙洞巨岩雪千峰。沟北梨花春种时,樵歌东谷晚霞红。枣荫夜话牛郎事,屋顶流金粮豆丰。最是一年新岁好,成群晚辈拜尊翁。”此诗包含“范家沟十景”:南山扇面、西岭双松、巨岩仙洞、北沟梨花、千峰雪霁、梯田春种、东谷樵歌、枣荫夜话、屋顶流金、团拜迎春。
    古来风光名胜之地,必有“**八景”、“**十景”之谓。金代北京有"燕京八景",明代有"燕京十景"。清乾隆十六年御定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燕京八景出现,对于后来风景建设产生诸多有益影响。辽宁西部丛山之中有范家沟,乃一世外桃源。有十景简介如下。
  1.南山扇面。范家沟南山横亘,阴面山脊坡陡而光滑,草木茂盛。两侧起脊,自下而上,成扇形放射状。远看山形如扇,非常壮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西岭双松。西山半腰,有两棵古松,一大一小,相距十余米,不知其龄。大者如伞,小者如盖,均合抱粗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巨岩仙洞。范家沟南山北坡,中部靠近山脚,有一巨石,曰“仙家洞”。四面松林密布,荆棘丛生,下面有洞可避风雨。传说仙家修炼之所,神秘莫测,引人无限遐思。

    4.北沟梨花。村北石门沟沟口西坡曰鞑子坟儿。有近百亩梨树林,花开香雪海,花香四溢,蜂逐蝶飞。春色盎然,诗人当诗兴大发也。范家沟树木繁多,成阴成林,早晚时分,炊烟、云雾袅袅,鸟鸣喳喳,宛若仙境一般。

    5.千峰雪霁。黑沟、南沟、西山、石门沟皆松杨柳榆槐荆棘密布,万壑松风,雪后阳光映照,尤其美丽壮观。沟底有清泉几眼,长年流水成河,冬天成冰。红男绿女、大人小孩儿在悬崖下河冰上打冰尜儿、溜冰车儿、看热闹,不谛山村冰上运动会,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梯田春种。春耕时节,杏花正开。范家沟山坡地上农夫鞭赶黄牛犁地,妇女播种,小孩在后面拉簸箕、石磙,黑狗在周围摇尾助阵。好一幅山村春耕农家乐图画。

    7.东谷樵歌。旧时人多少煤,范家沟村民炊事多用柴草。总有樵夫山中打柴。或独自,或成帮。打柴先在山上晾晒,干燥后再运回家。打柴时,时闻歌声、呐喊声,山鸣谷应。下山时结队而行,或肩担,或推车,浩浩荡荡。夕阳下山,牧童晚归。成群牛羊从村中穿过,牧童口含牧笛,手中一束山花,或肩担柴草,怡然自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枣荫夜话。范家沟盛产大枣,枣林随处可见。夏天夜晚,人们围坐在村中大枣树下消暑,听鸣蝉、吃大枣、摘果蔬、做女红,饮水吸烟,仰望星空,谈天说地,话家长里短,夜深乃散。

    9.屋顶流金。秋收时节,范家沟家家户户把收获的庄稼晾晒于平房屋顶、院落,大枣、红豆、辣椒、玉米、高粱、谷子等,金黄赤红,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10.团拜迎春。范家沟村风淳朴,村民以孝顺为荣、敬老为乐。每逢春节,大年初一清晨,鞭炮声中,晚辈少年辄成群结队,挨家串户,为长辈长者拜年,互道问候,欣赏对联年画,院落内外,一片欢乐祥和之气。太平盛世气象俨然,其乐融融也。

(文/李建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附件2:


      范家沟小记

      文/李建军

    去喀左城西八十里,白狼山麓,渗津河南,有范家沟村。老区马家沟,与之毗邻。
    村东南西三面环山,长可五里,蜿蜒如龙。有村落两座,各有三五十户人家,散居于 东坡之上。掩映林中,错落而有致,如散珠碎玉,自然成趣。沟底为南山所亘,山高而陡, 荆条丛生,尤多松。

    村之四时,美景不绝。春则梨白杏红,秋则桃枣成串。美之尤甚者,夏也。进山村,入绿界 。虽酷暑而不热,无风自爽,有水皆清。沟底泉水潺潺,常年不绝,清冽可口,虽五月而冰 犹存。游鱼蝌蚪,怡然自乐。
  村之动人者,山也,山之动人者,树也。漫山皆树,无处不树。松树成林,果树成片,杨柳青青。雉鸡野兔,中药蘑菇,漫山遍岭也。树之尤奇者,沟里西山腰二古松:一大一小,相距十米,如母子。高者如伞,矮者如盖,二人展臂,不能合抱。询其树龄,村之长者不知也
。两相偎依,虽千年而犹茂,经霜雪而愈青。盖村之风水,皆源于此,村魂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近斯山水,其仁其智岂可等闲视之欤?山青水秀,空气清新,长寿村之美名久矣。耄耋老者,何止三五?民风淳朴,耕田之暇,崇尚读书。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村民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也。沟虽静而不偏,深而不塞,距公路铁路,三五里耳。


    夜宿山村,万籁俱寂。有风声、水声、鸟声,无车音、杂音、噪音。“处处闻啼鸟”,诚斯 沟之写照也。桃源者、仙境者,盖源于此乎?沟之美景,多年如此。
    余居廿年,不识其美, 越十年返村,始知其美尤甚。熟悉之地,必无风景,距离生美,信哉!

    庚辰仲夏,自村而归,情不自禁,记之。李建军时居龙城。

    (作者简介:李建军,中国楹联图书馆和中国志愿者图书馆创建者、馆长、研究馆员,朝阳“中国楹联之市”“中国楹联文化名城”
“中国楹联名城理论”倡导者和主要创立者,1997年创建朝阳市楹联家协会并任1-3届主席,现任名誉主席,《中国楹联家》杂志社长兼总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附件3
:《嗨,你觉得这地方怎样——说说家乡山嘴子 》


(文/李建军)欲看更多图片,请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c1ac70102wlw7.htm






      嗨,你觉得这地方怎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说说家乡山嘴子

                    文/李建军

      渗津河畔是吾家,名岳白狼与月华。
    汉魏遗迹知多少,曹公故事满天涯。


    白狼首阳两名山,吾家有幸居其间。
    魏武挥鞭四海靖,伯夷事迹至今传。

    一盂世界惊,白狼有名城。
    渗津流千载,润泽万世功。


    我的几首不算高明的诗,写的是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县)山嘴子镇。
    过去总觉得家乡是辽西丘陵褶皱里的一个非常平常的农村。既没有江南水乡的灵秀,也没有引人入胜的名胜风光,更没有大都市的繁华,缺少声名显赫的历史名人。所以,逃离家乡几乎是所有青年人的自觉行动,留在家乡的人似乎都有一种莫名的自卑。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通过与外地的反复比较,特别是大量新信息的获得。我逐渐觉得家乡真的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
    山嘴子镇位于喀左县城西南部35公里处,东与平房子镇交界,南与白塔子镇相依,北与凌源市四合当镇接壤,西与凌源市天盛号镇毗邻。平原很多,山岭植被也不错。平原大量种植小麦、油菜等。上世纪70年代初,修建一条水渠从金杖子村贯穿到河南村,蜿蜒10几公里,灌溉万亩良田。
    为了权威,本文引用了一些“百度百科”的内容。百度百科的介绍如下(为了精练个别地方做了技术处理,不影响原意):
    山嘴子镇位于喀左县西南部,土地面积96平方千米。耕地2.6万亩。南与葫芦岛市毗邻,北与凌源市隔河相望。土地平坦肥沃,交通便捷,地下水源充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山嘴子镇下辖(从西向东排列)金杖子、山嘴子、道虎沟、鲤莲杖子、河南、黄家店、海岛营子、炕杖子等八个村。2011年人口20663人。
    公元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设山嘴子乡。1947年人民政府建立山嘴子第三区政府。1961年建立山嘴子人民公社,1984年5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撤级建山嘴子镇。
    “山嘴子”一名来自自然实体,因该村位于两座黑色尖山峰之间的峡谷沟口,故得名山嘴子。蒙古语称“哈日和硕”,意为黑色的山峰。
    从大的区位来说山嘴子镇位于辽西,在北京和沈阳之间中心点上,与北京、沈阳分别距离400公里左右。是凌源、建昌、喀左三县交界之地,距离这几个县城分别在30-50公里之间。特别是距离原喀喇沁左旗政府南公营子镇,如果从边界算只有几公里。
  
    渗津河为北部与凌源市四合当镇的界河。境内长度15千米,是该镇的母亲河。水资源丰富,两岸水土保持很好。地下蕴藏着锰、铁、高岭土、石灰石、油母页岩等矿产资源。
    我家所在的鲤莲杖子村,位于全镇中心位置,在南北两山中间的渗津河南岸冲击平原上。南北两山相距五、六华里,中间全是平坦肥沃的土地。南山沟里也居住人家,但在平原上也有土地。鲤莲杖子村是朝阳市闻名的农业先进村,当年村支部书记是多年的市人大常委。

    鲤莲杖子村是怎样一个去处?有诗为证:
    人在青山绿水间,渗津河水泛波澜。
    排排杨柳牛羊壮,院院鸡鸭叫声喧。
    原野滔滔滚麦浪,青纱淡淡笼轻烟。
    青堂瓦舍书声朗,村妇田夫逐笑颜。

    著名的大阳山就坐落在本镇黄家店村南,同时与平房子镇和白塔子镇相连。那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古代白狼山呵。可惜过去宣传不够,本地人都知道得不多,外界更是知之甚少。
    《三国魏志·武帝纪》记载,后汉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引军出卢龙塞,经过白檀,平冈,“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同书《田畴传》也说:“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曹操登白狼山望敌制胜,大破乌桓于柳城,斩其王蹋顿。平冈,在凌源县境内。白狼堆即今大阳山。曹操击败乌桓,彻底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从柳城班师,此时滨海道可行,曹操途经碣石,策马上山,遥望渤海,回想自己功盖寰宇,意气风发,于是留下名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魏书·地形志》记,“建德郡石城县有白鹿山洞。”今大阳山主峰东南山腰平台处,有大型古庙建筑遗迹,仍可见四周颓垣残壁和部分房基遗迹。
    《汉书·地理志》述,白狼县有白狼山,故以名县。又据史书载,十六国后燕慕容垂曾北平乌桓,为占领有利地势进入白狼城。慕容熙时置白狼县。其白狼城在白狼山之西,白狼河(今大凌河)西岸,即在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嘴子镇黄家店村境内。白狼县治所即白狼城。
    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记载:“白狼河(今大凌河)与大石城川水(今渗津河)汇合处五里为白狼山。”汇合处就是今天的平房子镇桃花池村。

    大阳山汉代称白狼山,北魏时称白鹿山,清时称“大羊石山”,后来简称“大羊山”。在山的主峰以西分水岭上,有一巨大的白石砬子,远看似一只绵羊也似白狼和白鹿,所以得名。
    《史记》中有关于孤竹国的记载。据喀左出土的众多青铜礼器和器物上的文字考证,孤竹古国的统治中心就在喀左。《史记·伯夷列传》讲述了伯夷叔齐兄弟二人隐居山林,不食周粟,最后饿死于首阳山的故事。还有一说,大阳山就是首阳山——此说尚有争论。但是大阳山即是古代的白狼山几乎没有争议。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作《神武赋》赞美曹操北征乌桓时军容之盛,克灭乌桓的功业,辞曰:“旆既轶乎白狼,殿未出乎卢龙。威凌天地,势括十冲,单鼓未伐,虏已溃崩。克俊馘首,枭其魁雄。”
    曹魏文人缪袭曾作《屠柳城》曰:“屠柳城,功诚难。越度陇塞,路漫漫。北逾冈平,但闻悲风正酸。蹋顿授首,遂登白狼山。神武执海外,永无北顾患。”
    大阳山(40°53'42.98”N,119°34'54.86”E),海拔881米。伟岸挺拔,雄浑俊秀,高高耸立。山体呈马蹄状,西北东南走向。远望此山,挺拔厚峻、岭峰秀拱、云蒸雾绕、气势恢宏。进入山腹,溪水潺潺、丛林蓊郁、蒿草欺人、雉飞鹊起。山上共有洞穴20余个,较大的是前老虎洞和后老虎洞;山樱桃、野杜鹃、山葡萄,满山绽放;桦树、椴树、枫树、苦榴子、山榆树交织生长;灌木蜡条子把山体覆盖,成为一个天然植物园!
    登山峰顶举目四望,豁然开朗,大小山峦尽收眼底,四野风光一览无余,可观渤海日出。大有“绝顶人临红日近,极东海与白云连”之势。
    几年前,“白狼山”被邻县建昌的大黑山注册冠名取代,至今让喀左人耿耿于怀。但是,1979年版《辞海》和现在的“百度百科”上证明大阳山是古代的白狼山,建昌县那个是现代的白狼山。所以大阳山如果更名,不妨就叫“白狼古山”或者“古白狼山”。
    大阳山就在我家东部直线距离10华里、崎岖山路不过10几华里的地方,因其高大,站在小山头或者平原上向东抬头就能看到,我们称之为“王山尖儿”。登临大阳山是我儿时的梦想,遗憾的是由于年少、路远、山深,当天不能往返。更重要的是当时不知道是曹操登临过的名山,所以一直没能登临。1991年初春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时,陪同北京《人民中国》杂志记者采访,才冒雪登到了半山腰白鹿祠遗址,算是圆了半个少年梦。吾曾有诗、联云:

    征战曹公到白狼,石城山水正汤汤。
    挥鞭一指乌桓退,胜地千秋美名扬。

    健步登白狼,恍见曹公曾挥戈;
    举目眺凌水,如此江山待濡毫。

    比肩曹公观沧海;
    心同凌水到渤溟。

    2013 年“十一”期间,中央电视台八频道播出一部40集的农村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老家门口唱大戏》。由范伟、闫学晶、李静等主演。电视剧是在大阳山脚下白塔子大西山村拍摄的。剧中大西山村叫大阳山村,取名自村附近的大阳山。听说大西山村现在改名叫大阳山村了。大西山村有个老戏台,见证了大西山人走过的风雨岁月。用大西山村一位老人的话说,别小看这老戏台,这是祖上给留下的基业,方圆几百里再找不到这样的老戏台了。拍完戏,这里留下的影视基地成了游人的乐园。

    下面再引用一段2015年3月23日新华网新闻:
    新华网沈阳3月23日电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完成了对朝阳喀左土城子遗址的首次发掘,一座距今约3500年的青铜时代古城被发掘出土。……朝阳喀左土城子遗址地处辽宁西部的大凌河上游,位于朝阳喀左黄家店村土城子屯西南,大阳山北坡台地上,东西400米,南北450米。其年代从夏家店下层文化延续到汉代,文化层堆积最厚处达2米以上。在该遗址的东北角,一座古城被发掘出土。经初步考证,其年代距今约3500年,该古城内的人类活动迹象从青铜时代早期的夏家店文化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考古人员在古城址找到100多处遗迹,包括房址、祭祀坑、升焰式窑址和灰坑等,并伴随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大量文物。……

    看看吧,大阳山是多么有文化的地方!
    1979年版《辞海》缩印本1764页,有3 条注释,照抄如下:
    白狼山:古山名,即今白鹿山。蒙古语名布虎图。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征乌桓,“登白狼山”,出击,大破之。
    白狼水:即白狼河。古水名。即今辽宁省境内的大凌河,因发源于白狼山而得名。始见于郦道元《水经注》。

    白狼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西南。西汉置县,因白狼山而得名;东汉废。十六国后燕、北燕皆为重镇,为并州治所;北魏为建德镇治所。

    土城子遗址是不是白狼城呢?我不敢妄加猜测。
    再说说渗津河源头月华山。月华山又名窟窿山,座落在天盛号毛家坝和双塔子交界地方,东北西南走向,东北与喀左县的大阳山相望,再者相距不过十几公里。山嘴子镇政府正好在两山中间。山的顶部有一西北东南走向贯通的山洞,远远望去呈月牙状,故称月华山。就在距离山嘴子镇西十几华里的地方。1987年我在山嘴子中学当团委书记的时候,曾经组织青年教师登临此山。
  成书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塔子沟纪略》,在卷四“诸山”一篇中,将月华山列为第一山。而在民国时期的《凌源县志稿》卷五“山川”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月华山。古龙山,南有龙山县,蒙语为僧机图山,在县东南一百余里,有石窦东西相通,高一丈五尺,广倍之,土人称窟窿山。登高远瞻气象万千。山凹有林泉寺,门前清溪环带,阶下古树秃撑,有元大德中僧无际撰月华山林泉寺碑。后之人游览至此,目睹神会,当恍然于历代神皋,叠为偏方割据,抚今追昔,意固不在林泉间也。”可见在元代以前,月华山还是一处风景幽美林泉俱佳的香火圣地。   
    月华山高八百余米,山势呈东西走向,距天盛号金代石拱桥十余里。登上月华山可俯视古龙山县。其林泉寺当为香火旺盛之处,月华山南坡,山势陡峭,怪石林立,羊肠小路,蜿蜒曲折,直通峰端。而山峰下,悬崖如削,甚为惊险,到最险处,只有匍匐攀登,牵滕附葛,方可登临绝顶。峰顶部有一天然洞穴,形如半月状,因此得名“月华山”。其洞高两丈,宽四丈,里面岩石奇形怪状,其中多如动物形象,因之,这里还有许多民间传说。洞壁有古人题诗,字迹刚劲有力。
    在月华山上方裸岩险峻处,至今还有一古刹废墟,尚存石碑三块,刻有真字,虽经年风雨冲刷,表层风化脱落,字迹仍清晰可辨。据考证此古刹正是《凌源县志》(民国年间旧稿)所记载的为元朝大德年间的林泉古寺。   
    月华山之东,风景更为独特,除洞穴古刹遗址外,其岩石更加怪异。特别是自顶峰俯瞰,云雾之中如临仙境。月华山余脉还有猴山、天门山、棒锤山,其蜿蜒迂迴,形如巨蟒,把月华主峰南北相衬托,山村自然被其割开,故此地名有“蟒挡坝”(毛头坝)之称。古人游此山,曾于洞穴之上题诗,其诗曰:月华高峰几千秋,歪脖沟里水长流。猿猴拱背山中坐,天门不锁碧*留。老虎洞外蟒挡坝,棒锤山下鳝鱼游。乌龙盘距东西岭,林禅古寺大德修。此八句诗说出月华山周围十个地名,其作者已不可考证。此外,在月华山中还有各种中草药,如百合、黄葵、芍药等,能治杂病,上个世纪中,当地许多群众上山讨药、采药,又使月华山蒙上一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神秘色彩,这不仅增加了月华山的林泉古寺与四合当大法寺、青山的双泉寺的宗教历史联系,更突显月华山所在的古龙山县的神秘之感。               
    月华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关于它的传说有很多版本。
    那个山洞传说是杨二郎担山时扁担插的眼儿,当然这是神话了。传说此山古时也称首阳山、孤竹山——是否确定有待进一步考证。清朝初期山上还长着夷齐松,后毁于山火。乾隆东巡时,曾游此山,并做诗两首。在《出口》一诗中吟道:“山自窟窿水自潺,扼吭溯赛此雄关。当年万里朱殷地,巡守三千数往还。”在《僧机图》一诗中吟道:“夷齐我向名松树,重到松烧灰齐飞。名象菀枯归一幻,个僧真善示禅机。”
    再说说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西周匽侯盂。
    匽侯盂1955年出土于喀左县山嘴子镇海岛营子村,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证明了西周初年辽宁一带在燕国封地之内。1955年5月12日,海岛营子村村民唐永兴等人在村子附近的小转山子坡地耕作时竟然一下子挖出了16件铜器。唐永兴发现某些铜器上有字,就带着其中的一件器盖,咨询当地学校校长、历史老师。经过与历史书籍比对,他们认出这是3000多年前周代的青铜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匽侯盂


    盂高24.3厘米,口径33.8厘米,足径23.3厘米。匽侯盂内壁有5字铭文,器内铸铭文5字:“匽侯作饙盂”。从铭文可以得知,作器者为“匽侯”。“匽”与“燕”通用,因此“匽侯”即为“燕侯”。匽侯盂上的铭文虽有仅有几字,但它的发现证明了:燕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始封之君乃召公奭之长子,封地在蓟(今北京)。

    匽侯盂与司母戊鼎(已更名为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大盂鼎、虢季子白盘等一起被列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十大青铜名器”。
    这么珍贵的文物出土于大阳山脚下的海岛营子村,不是没有来由的。喀左号称“金鼎之地”,就从这里说起。
    再看一则报道:
    新华网沈阳2012年3月22日专电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近在辽宁省凌源市田家沟红山文化墓地群获重大发现,首次发掘出男女双人并穴合葬墓。有关考古专家认为,这些最新发掘成果对证明中华文明在5000年前就出现了较稳定的社会制度,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田家沟红山文化墓地群位于大凌河支流渗津河左岸,地属凌源市三家子乡河南村田家沟村民组,北距牛河梁红山文化墓葬群约51公里,东北距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址约34公里。男女合葬墓的发现,可以推断出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有一夫一妻制的出现,这是社会私有制的一种体现,也代表了国家的文明程度。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之一,距今约5500——6000年左右,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为活动中心,属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原始文化。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
    田家沟位于凌源市三家子乡月华山麓,在山嘴子镇西不过几公里的距离。
    这回知道山嘴子镇厚重的历史了吧?
    山嘴子镇的母亲河是渗津河,从名称上看是不是很有诗意呢? 1987年我在山嘴子镇中学做团委书记的时候,创办的校报名字就叫《渗津》。
    渗津河,汉朝时称“石城川水”,蒙古语称“僧机图河”。属于内陆季节河流,是凌源市和喀左县南部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凌源市三家子乡宣杖子平顶山(在山嘴子镇西十几华里),于喀左县桃花池汇入大凌河。有胡杖子河、奎胜店河、平地河、歪脖杖子河、宣杖子河5条分支。
    渗津河源头山高坡陡。沟门子境内平直畅通的河床穿过魏塔铁路朱杖子大桥,经过两山夹一沟360°回转(又称大转)东流,于三家子小五家子产生明流,行至四合当镇(在山嘴子镇北一河之隔)下捣池下渗入地下,断续的河流是为一奇。
    坐落于三家子乡天盛号庄东,始建于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的五柱头四栏板单孔石拱桥代表着跨河建筑物的古老历史。被誉为“关外第一桥”的天盛号(在山嘴子镇西北十几华里)金代石拱桥,是1977年当地农民在整理田地时发现的。当时,整座桥被埋在地下。桥拱中部嵌有修桥志石,根据考古专家研究,这座桥建于大金国大定十年,即公元1170年。石拱桥为上下拱结构,是一座五柱头、四栏板的单孔石拱桥。桥宽4.7米,长3.8米,高3.4米,拱宽3.5米,桥拱孔道跨度2.9米。石拱桥两面的圈脸石,每段上都有一朵直径为28厘米的浮雕大莲花,花为八瓣五蕊,外用30颗圆珠将莲花圈围在中间,上下都有5厘米粗的弦纹衬托。  
    天盛号金代石拱桥是迄今为止发现关外最古老的石拱桥。已于1984年收入《中国名胜大辞典》,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渗津河是我们儿时的乐园,经常在河里游泳。渗津河是怎样的一条河?但见:
    源自平顶山下,水汇大凌河中。河清沙见底,浪小流无声。岸上林郁郁,河中草青青。鱼儿跃,鸭儿鸣,游泳戏浪有顽童。春天时分,静水无波潺潺去;大雨过后,浊浪滔天欲接空。秋来流黄叶,冬至结白冰。滋润良田千百顷,养育人民万世功。游子千里之外,渗津常入梦中。
    渗津河流到大阳山脚下,与建昌方向的大凌河源头汇在一起,奔向浩瀚的渤海。在北方河流普遍干涸少水的今天,渗津河水量还很丰沛,而且污染极小。
    山嘴子镇既是三县交界地,也是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地。县级公路桃四线(桃花池——四合当)自东北向西南穿过全镇。重要的是有魏塔铁路(凌源魏杖子——锦州塔山)通过。
    魏塔铁路,又称辽西支线,也叫“辽西战备铁路”。始建于1970年。全长246.9公里,是沈山、锦承两铁路的联络线。于1972年10月30日全线接轨通车。魏塔铁路全部在辽宁省境内。我村就位于魏杖子车站东79公里处。
    铁路铺轨的时候我正在读小学二年级,老师带领我们到沟口参观,真的是开了眼界。
    魏塔铁路现在每天通行一对列车、四对货车。每年都有一些人要特意乘坐一次魏塔铁路线上的慢车,他们中的很多人还记得那首曾被数万筑路大军传唱的《魏塔铁路之歌》“从辽河之滨到渤海湾,从燕山脚下到山海关。纵横千里的钢铁运输线把辽西走廊贯穿,那里有我们闪光的精神,那里有我们热情的笑脸……”
    当年我去凌源读书的时候,经常从河南村宣家沟乘降所或者金杖子车站乘车或者下车。宣家沟乘降所就在大阳山边上了。
    金杖子站是魏塔线铁路全线仅有的三个三等站之一,金杖子站位于金杖子村,距离我村8华里,是魏塔全线的枢纽。金杖子站离魏杖子站76公里,离塔山站172公里。当时的魏塔线车务段、机务段等所在地,非常繁华热闹。铁路家属居住的道虎沟小楼是一道风景,在我村西面,和我村只有一梁之隔。魏塔线铁路给山嘴子镇带来了浓郁的现代文明气息。
    山嘴子镇自古以来,就是商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山嘴子大集久负盛名。三天一集,五天一市。是河北省、内蒙古和辽宁省建昌、凌源、喀左三县的商品交易中心。即使是当年极左思潮泛滥“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逢集的时候也是人山人海。很多外地人都以能到过山嘴子赶集为荣。当地农村有俗话“山嘴子大集咱也赶过”,虽然有调侃之意,也说明山嘴子大集的影响力。前年与一名建昌县在沈阳打工保洁的中年妇女攀谈,她对少年时赶山嘴子大集的印象记忆犹新,足以说明“赶山嘴子大集”对于当时的她多么重要。山嘴子大集现在仍然是熙熙攘攘,商贾不绝。
    区位和自然条件的优越,历史文化的厚重,交通、商业的繁华,决定着山嘴子文化的繁荣。山嘴子1958年前归凌源管辖时,就被誉为“小凌源”。我的中学母校和第一个工作单位山嘴子镇中学,划到喀左县后也曾经叫过“喀左二中”,由此可见它当时的重要地位。
    这里是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我家西面道虎沟村马家沟是喀左县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小组诞生地,山深林密,是革命老区。那里距离我家仅仅六七华里山路,可惜我没有去过。
    大阳山脚下人才辈出。解放前许多人参加革命,革命胜利后分布在全国各地和各条战线。
    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的将军,朝阳市共计有六、七名,上世纪90年代初大部分我都采访过。大阳山脚下就有两名。被誉为“总后四大才子”的罗文将军的出生地凌源四官营子镇距离山嘴子海岛营子村不过十几公里。据长辈们说他少年时代曾经在我们鲤莲杖子村读私塾。出生在南公营子的中央军委法制局首任局长、参与审判林江集团的著名军法学家、作家图们将军,出生地距离山嘴子不过十公里。说这里人杰地灵不算过分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94年作者采访图们将军(右)
  新时期也出现了大批大学生、中专生、中学生,他们都逐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做着自己的贡献。

    嗨,看了上面的介绍,你觉得这地方怎样?有机会随我去那里看看吧。

                                          2016年7月10—12日于沈阳

如有兴趣,读者可参考如下文章:

1.白狼河绕白狼山

http://liaoning.lnd.com.cn/htm/2014-12/23/content_4165922.htm

2.读大阳山(古白狼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b51cb70101bq9j.html

3.曹操登白狼山(今喀左县大阳山)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4-_Z-njrjX9pp1v0vHa

4.魏武何处登狼山?

http://tieba.baidu.com/p/2153313619

5.白狼山之战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2fTffikoceicLlA7naD

6.今天的大阳山就是曹操登的白狼山
http://www.kazuo.ccoo.cn/forum/thread-3282148-1-1.html

7.咏大阳山诗、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c1ac70102wln9.ht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附件4:《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人》

因文章字数较多,请见微信平台未名文库,请关注微信号:
weimingwenku。


[url=]1/1[/url][url=]1[/url]

在线时间
2403 小时
主题
1

1896

帖子

0

精华

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81226
经验
10079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240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10-17
2
发表于 2018-8-18 09:59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558 小时
主题
2594

4885

帖子

2

精华

1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52118
经验
26708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45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4-28
3
发表于 2018-10-4 19:22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油管频道:https://www.youtube.com/@heartofsk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4-24 18:39 , Processed in 0.08528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