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9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什么是词的起结和过片?怎样把握好词的起结和过片?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7239 小时
主题
645

5258

帖子

1

精华

11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13095
经验
1980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2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14 1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我们讲诗时的说法,就是词的“章法”。在古典诗词学的概念里,“章法”,就等同于“结构”,以后不论是说到哪个,意思都是一样的。比如我评说你的作品“结构”有点问题,那意思就是指你写的不合“章法”。

   在我们前期修习近体诗的时候,我们常说到它的章法是“起承转合”。其实,这个概念也适合用在词学里来,只是,我们不能照搬。在词中,我们可以忽略“承”的表面意义,而只去注意它的起、结和转。我们称它为“词的发端”,“词的煞尾”,“词的过变”。

   所谓“过变”,就是前时我们所说的“过拍”、“换头” “过片”等意思。词的起法可谓是多种多样,以后我们会比较详细地分析的,今天主要了解一下词的起篇大致可以有这样三个思路:

一是要“谋势”:
   不论写诗填词,首句很重要,着实起到“起句要押住阵” 的统领全篇,笼罩全局之作用!对于词的特点,也有这意思,起句开门见山,有阵势,可以一下子就吸引住眼球,直抒主题。我们看一下苏轼的《江城子》中的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也是这个作用。

二是要“谋境”:
   典型的有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斯境大也。还比如黄庭坚的《定风波》(次高左藏使臣韵)的起句“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写房子漏就房子漏呗,他却给你先来一个“万里黔中”,呵呵,这就把“境”给你铺染一下,还带出了“万里”之势。温婉一些的,如朱淑真的《秋波媚》的起句“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这里用视觉和嗅觉来造境,勾勒家园美好的春日景色。

三是要“谋思”:
   这是要以意为先,常常是先以问句而起。我们看黄庭坚的一首《清平乐》(晚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这阕词的过片也是一问“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说起黄庭坚,文学史上和苏轼并肩被称为“苏黄”,也是不得了的人物。

   那么就再把苏轼的句子也搬来做例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都是先设问,引人发思,然后再铺展叙述,辞以赋之。

   清时沈祥龙曾说过“诗重发端,惟词亦然”。词的“起”,是要给予足够重视的,比如我们前面说的那“三谋”,都是指要对起句加以构思的。


一、起:
   这个“开门”也别乱开,要重视一个“凝重”,不要装模做样,不显露轻浮。凝重而有神韵,则大势可成。按严羽的话说“发端忌做举止”,就是这意思。我们在前几讲里说了,词类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中长调的,也称为“慢词”。对于慢词而言,它的起是有讲究的。

 小令起句,如周邦彦云:“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正是用偏锋。小令结语,如温庭筠之“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正是用重笔。此等句法,极锻炼,亦极自然,故能令人掩卷后犹作三日之想。

   现在不少人做 “慢词”,在起处多是描写景色来铺引,然后到第二韵的时候在点到题,也就是次片才进到意面。其实这不是正规的词法。慢词之起,应该立即扣紧题意,笼罩全篇。也就是说,适宜实起,而不适宜虚写,不适合泛泛地写景。起便定住题面,后面就顺势而下。

   我们说起法,说的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其实,词之起法几乎没一定之规。悟得其妙时,法便无定法。有如苏子的“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这样起句便笼罩全篇的,也有起意言题之后,另言他意的。还有起句之前便已经有“语意”存在的,虚拟的语已经在,而“起”只是对起接续而已,比如李易安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还比如辛稼轩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这样的句子,看似不完整,严格讲究,前面好象缺点啥。可是,我们读来仍然能够意会。这就是词的结构的特点,很灵活。具体的修习,我们以后结合作品,分别讲之,细推敲之,不在于掌握几个起法,而在于认识词之“起”的性质和规律。


   大致上我们可以粗浅地这样认识一下,
第一,可以在开端处点出中心思想。
第二,可以从容开端,步步为营,渐入佳境。
第三,由景入情,先景后情。
第四,由情起句,再衬以景致。
可以先从这几个方面考虑谋篇入句。

   说起法,其实是不能独立来说的,它只是词之结构布局的一部分,要综合全篇来考虑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这样的论述:“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

   他这里说的,我们看做是主要是针对慢词而言,是指篇幅比较长的诗体而说。就如我前面所讲,慢词的起,取得牢笼全体的姿势,取得概貌。大的起,中间部分就不能干瘪,要饱满起来,开阖变化,鼓荡起伏而无懈可击。


二、结:
   结尾则需要收神,做一总结,完成全篇的收口。要是就是一整体布局的全局观。与起句一样,词的结尾也非常要紧,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结句要像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收束有力,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在结句上也特别下功夫,或以景结,或以情结,或以问结。与起句描述的意象不能单一等同. 换言之;在同一篇词作品中不可光是景物描写,要托景烘情,双调上下片,或景起情结;或情起景收….

如;
1.以景结: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肠断处”以景结情,悠然而逝,含蓄蕴藉,最能展现词的婉约美气质。也有气魄雄大的词人,以崇高悲壮之景结束全篇,如李白《秦楼月》:“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气象雄浑,冠绝古今。吴文英的怀古词《八声甘州》结句:“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大气包举,壮阔苍茫。前人最推重“以景结情”的方式,如沈义父《乐府指迷》就很有代表性地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2、以情结: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情语结句,多以真率激切取胜,切忌情感表达的轻浮直露。“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如此赤裸裸的呼叫,哪里符合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许多老夫子深受刺激,当然嗤之以鼻。但现在看来,周大词人原来痴情得如此坦率可爱!

3、以问结:
   “彬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问得柔情婉转,格外曲折动人。“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末一问,摧刚为柔,令无数英雄堕泪。

   “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结有数法,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出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于题外借形,不外白石《诗说》所云辞意俱尽,辞尽意不尽,意尽辞不尽三者而已。” 切忌虎头蛇尾;切忌头尖脚轻;切忌两头虚而中间断裂….. !


三、过片:
   词调多为上下两片,跟小说、电影分为上下两册/集一样,表现的都是同一个主题,两个层次虽然形式上分开,内容必定要密切关联。这个上下片之间的桥梁作用,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下片开头,即“过片/换头”的身上。

   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词人、词评人都十分重视,他们强调“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张炎《词源》)承上接下是总要求,一般来说,上下片分别吟咏情景、今昔、内外、来去、昼夜、虚实等不同内容,但上下两片要接得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为上。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若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周济《介存斋论词》说换头:“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成佳制。”这都是前辈对过片做法的精彩描述。

   过片以“笔断意不断”,或者说是“藕断丝连”为最妙,姜夔《齐天乐》的过片“西窗又吹暗雨”常被做为典范。整首词细致摹写了蟋蟀私语般的悲鸣声、机杼声、暗雨声、砧杵声、丝竹声等各种声音,将虫声与愁情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很难截然分开。作者却奇妙地抓住了“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为过片,上片歇拍已经说到“夜凉独自甚情绪”,谁知西窗外又隐约传来冷雨敲窗声!一个又字既把上下片的情景紧紧地连接起来,又使之明显地划成两段,岭断云连,手段确实高妙!

   总之;过片一是要上下紧相连,换头笔断意不断。二是上下不相连,换头另起一端。看起来好像上下片说的是两件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三是上下相对比,换头是过桥。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或一问一答,而以过片为桥,上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这个在以后技法上再作细叙讲解。


小结:
1.关于词的发端:
   常言道是“万事开头难”,词也是啊,有了好的开端,后面的结构一般也就“心中有数”了,也这个起,好比是高楼大厦的奠基石。“底儿”打好了,后面的谱写也有信心了。信心在,情绪畅,诗思自然有脉而舒整。说白了,一首词作品有了好的“词的发端”,“词的煞尾”,“词的过片”,就一定会是一首像模像样的词作品。

   不论写诗还是填词,要把握以下分寸,意为先,律次之。不可因律害意,也不可因意失律,好的词意律相合,以律托意,以意丰律。对我们初学者而言,最好是借鉴诗的“比兴” 手法,先练习景起情结的方法去填双调词牌,单调第一句点题直入。

   刚动笔学填词,诗语直白点情有可原,没关系。最后送上清代词家刘熙载的一句话;“词要放得开,最忌步步相连”,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愈远。比如天上人间,去来无迹,斯为入妙。词副虽短小,但词人就是要在这方寸之地争奇斗艳,起转承合,极力使笔下的词跌宕起伏,美不胜收,整体上又要浑然一体。其中,起结和过片,是搭起词这个房子最重要的地基、斗拱和梁架。

2.小令篇幅甚短,著墨不多,中间无回旋之余地,故其起处须意在笔先,结处须意留言外。
   起处不妨用偏锋,结处最宜用重笔。前半从旁面、侧面做出姿态,略略翻腾,点到本题立即煞住,而又不可将意思说尽,方为佳构。

   长调两结,最为紧要。前结如奔马收缰,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后结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方能使通体灵活,无重复堆垛之病。
在线时间
27239 小时
主题
645

5258

帖子

1

精华

11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13095
经验
1980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2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3
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8:36 | 只看该作者
什么叫过片?

词都是分片的,而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过去写词、评词的人是很重视过片的,特别强调"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张炎)"承上接下"是个总的要求,要接得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为上。

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若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就是要人们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宛敏灏先生联系音乐谈词的过片时指出:“片与片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在词的章法上也就必须做到若断若续的有机联系,彼此才能密切配合。”

过片的具体作法千模百式,并无成规可循,常用的作法有以下几种:

(1)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

这是最普遍的做法。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意思虽上下紧接,但写法上有明显的顿宕,使人一听便知是另起了一段。张炎推崇的姜夔的《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就是这种做法的典范。

庾郎先自吟愁赋。

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这首词是写由蟋蟀的鸣声而引起幽思的。词有序说明作词的缘起:与张功父会饮,闻壁间有蟋蟀鸣声,乃相约为词。功父先成,辞甚美。姜夔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词的起句就是呼应词序的,突出了一个"愁"字,也是全词情调的总括。听功父之词已有愁思,更何况又听到蟋蟀那象私语般的凄清的鸣声。他用机杼声、暗雨声、砧杵声、丝竹声,细致八微地比况虫声,又由这虫声联想到思妇无眠候馆迎秋,离宫吊月,突出一种孤独、思念的感情,由此回忆到儿时的呼灯灌穴,捉虫为戏。

两相对比,越感到幽思无限。这一切部是连缀直下,很难截然分开的。而作者却却十分奇妙地抓住了"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为过片。岂料西窗外又传来隐隐约约冷雨敲窗的声音!一个"又"字,既把上下片紧紧地连接起来,又使之明显地划成两段,手段确是不凡的。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同样精采。

作者先写低头看着那郁孤台下饱含着千千万万宋代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都,丛山苍莽遮断了关切的目光,上片就结束在"山"字上("可怜无数山")。

接着,下片又从"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

这两"山"相连的过片,衔接得那么紧凑而节奏又多么分明!

(2)异峰突起,对比明显。

过片处十分鲜明,看上去,好象上下片说的是两件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这样的过片,峭拔险峻,跟上片结句有个明显的对比。

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就是个较好的例子。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老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上片写作者俯视剑溪,幻想取出神剑,以实现杀敌救国的壮志,却受到当权者的阻挠。上片结句"风雷怒,鱼龙惨",情调是很苍凉的。可是过片处却出现了一个十分挺拔峻峭的形象:"峡束苍江对起",一下子把人的视线导向峰顶,接着吐出了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上片以咏志起首而结于悲愤,下片以抒愤为主而起于激昂,界线分明,以对国家无比关切而又无能为力的激情贯穿起来。

(3)上下连贯,文意并列。

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鬂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

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下片哀诉今天囚虏处境的凄凉,一今一昔,一正一反,对比是很鲜明的。过片处,上片以过去连干戈都不知为何物作结,下片以突然间作了敌人干戈下的囚虏起首,互相呼应,连得又紧,转得又急,自然亲切,使人感动。陈与义的《临江汕》"忆昔午桥桥上饮"情况近似。上片追忆南渡前在西京洛阳过的潇洒岁月,下片抒发如今偏居江南一隅的惆怅之情,而以"二十余年成一梦"作过片,承先启后,而且定下了全词比较消沉的基调。

吕本中《采桑子》是又—种类型: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上下片一正一反,没有明显的过片句子,而以上下片格式上的重复,实现了上下片的联系与区分。

(4)一总一分,直接过渡。

上下片一总一分,其间往往没有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格式本身就决定了上下片既是整体又有区别的关系。

例如赵企的《感皇恩》

骑马踏红尘,长安重到。人面依前似花好。旧欢才展,又被新愁分了。未成云雨梦,巫山晓。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杳。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故人何处也,青春老。

写别情,上片总写,下片一句一层,分四层写离恨的原由。从而,将别离时人们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5)有问有答,上下相接。

李孝光《满江红》,上片尾句作"舟人道:‘官依缘底驰驱奔走?

"下片首句说"官有语,依听取",直问直答,比较少见。

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可以归入这一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浯。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另一种是,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是就问题而发,呼应上文的。

这种写法比较多见。如:

华鬂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雕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脍美菰香,秋风又起。(陆游《双头莲·呈范致能待制》)

上片慨叹"壮志成虚,此身如寄",深恋故国而飘落万里,结句含泪设问:旧日的同志们已四散飘零,青年时在故都的慷慨激昂的斗争生活还有谁记得吗?下文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又把笔锋转回到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用"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作过片。其实,这正是另一种回答方式:在这样一个但求苟安而无所作为的环境中,谁还可能实现当日的怀抱呢? 我们讨论过片,就离不开上下阕的连接,而上下阕的连接只有过片是不够的。过片居于下阕的开头,要完成连接就一定会涉及到上阙的结尾,也就是煞尾,我们称之为准备过片的一个韵句。不言而喻,准备过片要为过片的过渡做好准备,铺垫、伏笔、余地,三者有一即可。这就要求我们写准备过片的时候,考虑到过片,既完成上阙的完整性,又满足于连接的完成,保证整首词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避免上下阕各说各话。

我们对唐宋词的过片的艺术表现技法做了大概的分析归纳。然而,词的起结过片并非单纯的技巧问题,还有多方面更深层的原因。它们与词的题材也即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思意蕴,词人的个性、气质和审美追求有关。尤其是那些身世遭际大起大落、曲折坎坷的词人,其作品在不同阶段会显示出迥异的内容与风格,起结等方式自然也相应有大的变化。到这里为止, 我们关于唐宋词的过片表现艺术和手法。

介绍词牌《采桑子》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令。平韵格。双调小令,8句44字。上下片二、三、四句押韵。二、三句常用叠韵。也有不用叠韵者。

【常用格体】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名篇赏析】

宋-苏 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这首《采桑子》是苏轼的即兴之作,虽不尽完美,却显示了他的素养与才华。

首句“多情多感仍多病”是借用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首句“鲁钝仍多病”的句型和后三字,连用三个“多”字言情发端,以其奇兀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多景楼”的“多”字与上句中的三个“多”字相映成趣,直接点出当下环境。

多景楼,曾被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面对这样的古迹,苏轼思古想今,感慨万千,满怀愁绪,涌上心头,喷吐于笔端,即为“三多”——情多,感多,病多,凝练而又传神。东坡贵可以那样戛然而止,迅疾道出“多景楼中”,为的是顾及全篇,不使这忧愁情绪的抒发过多而溢。

“尊酒相逢”,点明与孙巨源、王正仲等集会于多景楼之事实,语感平实,为的是给下面抒情的“乐事回头一笑空”作一铺垫。“乐事回头一笑空”,与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语意相连,意谓这次多景楼饮酒听歌,诚为“乐事”,可惜不能长久,“一笑”之后,“回头”看时,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只有“多情”、“多感”、“多病”永远留心头,哀怨尽言外。

上片虚与实结合,言事与言情的结合,而以虚为主,以言情为主,既不浮泛,又颇空灵错落有致。

“停杯且听琵琶语”承上启下,认为“乐事回头一笑空”,故不能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音乐,所以东坡特地挑选了虚字“且”放于“听”字之前,用以表现他当时不经意的心态。“细撚轻拢”句和上句中的“琵琶语”,都是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化出,赞美官妓胡琴弹奏琵琶的技艺。本无心欣赏,然而却被吸引,说明演奏得确实美妙。

“撚”,指左手手指按弦柱上左右搓转:“拢”,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赞美之情通过“细”和“轻”两字来表达出来,让人不由联想起白居易曾描述过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之美。赞罢弹奏者的技艺,顺势描写弹奏者,但东坡惜墨如金,不去写其容貌、形体和服饰等,只用“醉脸春融”四字来写其神,丽而不艳,媚中含庄,活脱脱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动人姿态。“斜照江天一抹红”,是一句景语,是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也可借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脸”,妙处于难以捉摸,耐人寻味。这句“斜照江天一抹红”,其意同于李商隐《乐游原》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不过色彩明快,而其意又言外罢了。

这首小令,倏忽来去,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实难得。

点苍拾翠揽天下  浮白踏青攀顶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53 小时
主题
624

3676

帖子

4

精华

10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UID
82567
经验
18592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75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0-16
3
发表于 2019-1-14 18:36 | 只看该作者
收藏细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7239 小时
主题
645

5258

帖子

1

精华

11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13095
经验
1980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2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3
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8:4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词的过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词的章法,过片的写作技巧过片,又称过变、换头。是对双调词的下阕或三叠、四叠词的词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起拍(第一韵句)的称呼。唐宋词以双调居多,因此过片往往居于上下阕交替的中间位置。双调词的上下阕与格律诗的上章下章在结构,完整性上是有区别的。格律诗的上下章是一个整体中两个位置不同的部分,是不可拆开使其独立存在的。上章有起无结;下章有结无起。强调的是整首诗的完整性,上章或下章是没有完整性的。

而词的每一段落(阕、片、叠)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部分,有自己的起、结。双调是两个段落的叠加,但叠加以后要求在整首词的大尺度上还要有一个完整性。所以词的过片,既是一叠的开头,又是整首词的连接点,在词的章法结构中是关键的部分。历来词论家都很重视词的过片。张炎《词源》卷下说:“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陆辅之《词旨》云:“制词须布置停匀,血脉贯串。过片不可断曲意,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沈祥龙《论词随笔》则称:“词换头处谓之过变,须辞意断而仍续,合而仍分。前虚则后实,前实则后虚,过变乃虚实转捩处。”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黏,如画家开阖之法,须一气而成,则神味自足,以有意求之,不得也。”宛敏灏先生联系音乐谈词的过片时指出:“片与片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在词的章法上也就必须做到若断若续的有机联系,彼此才能密切配合。”

诸家的说法实在主要关合一点,即过片是联系上下片词情承转的关键处,“不要断了曲意”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过渡关乎整首词意境的浑成与结构的缜密,因此一直被论词者所关注。在唐宋词的具体作品中,我们归纳出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过片表现方法:

(一) 承上启下

过片的作用主要在于承接上意,同时引出下文,因此,承上启下是唐宋词中最常见的换头方式。

如柳永《诉衷情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

柳永一生遭际坎坷,长期流落于江湖之间,故多有抒写羁旅行役之作,其中流露出很深的身世飘零之感。这首《诉衷情近》上片以开阔视野描绘登楼所见秋景。过片以“残阳里”承“暮山”与“向晚”,使上片所展现的远水暮山、断桥幽径、渔村孤烟都笼罩在暗淡残阳之中。而“脉脉”一句以无语独倚朱阑的形象与起句的“伫立江楼”相拍合,同时又引出下面的“黯然情绪”,进而抒发光阴荏苒、故人天涯的落寞忧伤。承转自然,针线绵密,可见词人缜密的思维。

又如姜夔《淡黄柳》: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

过片“正岑寂”收结上片所写孤寂凄清情景,呼应起首之“空城”,又绾合结句“唯有池塘自碧”,思致缜密,意脉自然流贯。陆蓥《问花楼词话》云:“换头最吃紧,高手于此,殊费经营。”姜夔堪称高手。

他的其他名作如:《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一萼红》(古城阴)等,过片的作法,也都是承上启下、曲意不断的范例 。

姜 夔•齐天乐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吟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准备过片:夜凉独自甚情绪;过片:西窗又吹暗雨,连接紧密而自然,一个“又”字不但承上,而且起下。手段确是不凡的。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同样精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作者先写低头看着那郁孤台下饱含着千千万万宋代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都,丛山苍莽遮断了关切的目光。上片就结束在“山”字上(“可怜无数山”)。接着,下片又从“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这两“山”相连的过片,衔接得多么紧凑而节奏又多么分明!

(二) 一气贯注

唐宋词多数词调分为上下两片,过片在承上启下中,多有转折。或缘景起情,或由昔入今,虽不离主旨,情景、意象却变化了。但有些词作打破这个规则,使上下片浑融一体,词情一气呵成、直贯到底,故称“跨片格”。

例如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写梦境,开篇便展现出海天苍茫、星河欲转、千帆竞舞的迷濛壮阔之境,笔力雄奇,气势恢弘。在此背景烘托下,“仿佛”三句抒发奇想,说梦中听闻天帝殷勤问询自己欲归何处。过片竟无转折,直接就上片结句的问询作了回答,道出现实中才华无处发挥、倍受压抑的不平心事,最后抒发对自由天地的无穷向往。此词上片结句是天帝发问,过片即是词人回答,词情直泻而下,并未受到分片的影响,是典型的“跨片格”。

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云: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晖,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词写南渡后的今昔之感,悲凉沉痛。上片写他流离异乡,见桃枝惊觉时序迁移。不禁忆起当年故国繁华绮丽,过片即紧承“当年全盛时”,以流美笔致描写昔日的花影月光与宫殿彩云,极尽绚烂华丽之意。抒情一气直下,紧密连接,略无停顿,毫无过片的跳跃、转折,也是典型的破格创新之作。

辛弃疾的《贺新郞》(别茂嘉十二弟)就是这样: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从开头到“算未抵人间离别”,用鹈鴂、鹧鸪、杜鹃的悲鸣渲染出一种亲人将别、依依不舍的动人境界,构成了一个层次。然后列举了著名的“人间离别”的故事。昭君出塞、庄姜送妾、苏李诀别、易水悲歌,跨越两片,奔腾而下,过片处毫无停歇。这又是一层。最后又回到悲春的啼鸟上面,使首尾呼应。而以“谁共我,醉明月”结尾,表达兄弟间诚挚的感情。说明一下,鹈鴂就是杜鹃,鹃形目杜鹃科,单声杜鹃、双声杜鹃、复声杜鹃,有约60种。鹧鸪则是另一种鸟,鸡形目雉科,样子像野鸡,尾短。词中的鹈鴂、鹧鸪、杜鹃其实是两种鸟。也许有不同叫声的杜鹃。刘过的《沁园春》(寄辛承旨),朱敦儒的《鹧鸪天》等都是这种笔法。

(三) 似离实合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在谈到过片时说:“古人名换头为过变,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成佳制。”所谓似离实合的作法,就是周济所说的“藕断丝连”,意指词的过片表面看似乎脱离了上片所言而转进他意,但内里仍然相互关联,情思幽隐而意脉不断。如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所谓:“不欲全脱,不欲明黏”。这种作法要求精心细密的安排,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巧思慧心。

以王沂孙的名作《眉妩•新月》为例 :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漫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 。

上片描画新月之美,笔意清幽淡雅,情思舒徐婉转。过片陡然一转,词意忽变悲凉:“千古盈亏休问。”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曰:“千古句忽将上半阕意一笔撇去,有龙跳虎卧之奇。”这一跳跃仿佛抛开前文,另起一意,但若细细读来,下片所写仍不离咏月,只是寄托了更为深浓的家国今昔之感,题旨未变,意脉潜通,是典型的“藕断丝连”写法 。

点苍拾翠揽天下  浮白踏青攀顶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7239 小时
主题
645

5258

帖子

1

精华

11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13095
经验
1980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2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3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8:43 | 只看该作者
(四)发起别意      

        所谓发起别意,即周济所言的“异军突起”,指过片不再顺承前情,转而另发一意。沈义父《乐府指迷》曾说:“过片多是自叙,若才高者方能发起别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前述三种过片的作法比较平和稳妥,而这种“异军突起”的方式是比较“险”的,所以罕见,须“才高者”方能做到。其原因是如果离题太远,“走了原意”,便会影响到整首词情与境的自然浑融。唐宋词中过片“异军突起”之作,

如张先的《千秋岁》:“ 数声啼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
     上片全是景语,写暮春风物,几乎每种意象皆别有深意。啼鴂催促芳菲凋零,风暴突袭,柳絮飘飞,红花凋零,暗示着一段美好感情遭到无情的打击,情调是感伤沉郁的。但过片却陡然一变,情意转为激越 “莫把”、“怨极”,郁愤不平,迥异于上片。语调也明显变得高亢,带起了整个下片词情的振拔,正是所谓“异军突起”者。这两句仍围绕爱情本身而发,并未“走了原意”。此词上片含蓄深隐,下片发越激宕,过片不离题旨,又发起别意,子野可称“才高者”。这种过片方法,过片处十分鲜明,粗看上去,好像上下片说的是两件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

       这样的过片,一般都比较峭拔险峻,跟上片结句有个明显的对比。

比如: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就是个较好的例子。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北斗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箪。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上片写作者俯视剑溪,幻想着取出神剑,以实现杀敌救国的壮志,却受到有权势者的阻挠。上片结句“风雷怒,鱼龙惨”,情调是很苍凉的。可是过片处却出现了一个十分挺拔峻峭的形象:“峡束苍江对起”,把人的视线一下子导向了峰顶的蓝天,接着便吐出了胸中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如 李清照《菩萨蛮》: “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上片流露出一种闲静安然之感。过片情怀突变,由欣赏江南春日之美转进深切的思乡愁绪,语意哀伤至极,亦无奈至极。此外,还有一种上下片文意并例,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句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

      亦如:李煜《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的气势,下片哀诉今天囚虏处境的凄凉,一今一昔,一正一反,对比是很鲜明的。过片处,上片以过去连干戈都不知为何物作结,下片以突然间作了敌人干戈下的囚虏起首,互相呼应,连得又紧,转得又急,自然亲切,使人感动。

       我们讨论过片,就离不开上下阕的连接,而上下阕的连接只有过片是不够的。过片居于下阕的开头,要完成连接就一定会涉及到上阙的结尾,也就是煞尾,我们称之为准备过片的一个韵句。不言而喻,准备过片要为过片的过渡做好准备,铺垫、伏笔、余地,三者有一即可。
这就要求我们写准备过片的时候,考虑到过片,既完成上阙的完整性,又满足于连接的完成,保证整首词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避免上下阕各说各话。

       我们对唐宋词的过片的艺术表现技法做了大概的分析归纳。然而,词的起结过片并非单纯的技巧问题,还有多方面更深层的原因。它们与词的题材也即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思意蕴,词人的个性、气质和审美追求有关。尤其是那些身世遭际大起大落、曲折坎坷的词人,其作品在不同阶段会显示出迥异的内容与风格,起结等方式自然也相应有大的变化。到这里为止, 我们关于唐宋词的过片 的表现艺术和手法,就讲完了 。
点苍拾翠揽天下  浮白踏青攀顶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7239 小时
主题
645

5258

帖子

1

精华

11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13095
经验
1980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2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3
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8:46 | 只看该作者
词的章法—-开头、过片、结尾


    词的章法多取法于诗,但由于要紧密配合音乐,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前人论词就很注意这些特点。开头、过片和结尾怎么写?可以说是词的章法的核心。当然,好的词作,开头、过片、结尾不会千篇一律。
   开头 一首词篇幅有限,不容浪费笔墨。词的开头要象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一定要走进去、看下去的浓厚兴趣。唐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值得一提:
    一是开门见山,直陈胸臆。往往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我们可以称之为“造势”的开端。这种方法不单豪放派词人指陈时事、言志咏怀时常常使用,就是婉约派的抒情作品也不乏其例。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用得就是这种手法,一开篇就说:“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直截了当,毫无修饰地交代了词写的是痴情人的誓言。接着一泻到底,尽是誓辞本身,用“秤砣浮”,“黄河彻底枯”,“白日三星现。北斗回南面”,“三更见日头”一连串的比喻,扣紧“千般”二字,表明此心不变。一气呵成,步步升高,朴实而又有力。如果没有那个率直无华的开端,后面反会显得重复平淡了。
   柳永是擅长铺叙的,,他写钱塘一带壮丽景色和杭州繁华生活的名作《望海潮》,便有一个似乎颇为平直的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象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了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接着镜头由远而近,写全景、写江潮、写市面、写西湖、写游客,便有了一条贯穿的主线,使读词者不能中辍。同时,作者先抹一粗笔,接着再皱染着色,精描细画,吟出“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样精炼秀丽的名句,粗细相映,韵味更显丰厚。
   有时开头虽全用平常词句,组织起来却显得奇特豪迈。如刘过的《沁园春》(寄辛承旨):“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使人一读便好象听到了词人的朗笑,摸到了词人的脾性。接着笔锋突转,平空请出白居易等三位历史人物,传声肖形,借古人之言,表自己之志,全用赋法而带有很浓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果没有开头那样一个开门见山的起句,后文就会显得平淡了。
   二是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可称之为“造境”的开头。
   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起手先画出一幅春江静秀和平的风景画——山前飞着白鹭,水底游着鳜鱼,多么自由而恬静啊!这样的开头正是给下文以渔父自况的作者出场造成一个典型的环境;作者也用这个环境寄寓自己要求超脱现实的思想感情。
   写景为的是写情,是苍莽阔大还是静谧偏狭,全由主题需要决定。同是写秋景,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炼地描绘出一个寂寞、凋零的深秋景象。辛弃疾的《水龙吟》主题宏大得多,他的开头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多么广阔的江南秋景。因为只有这样的境界才切合作者广阔的胸怀,才容得了作者在词中寄寓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激愤。
   三是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看下去。然后以答语形式引出词的主题。这是词人很爱用的一种开头方式;早期比较接近民间词的短篇作品更常用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造思”的开头。
   冯延巳有十四首《鹊踏枝》,其中有四首是以问句开头的,都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先用一个反问句,明退暗进,随即把正意推出,有如引弓法丸一般。
      “烦恼韶光能几许?肠断魂消,看却春还去。”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从数。”
这两段都是先用一个特指句开头,说是“特指”,其实答案已隐含其中(烦恼无尽,庭院深深),因而下文都不正面回答,而用肠断、春归写出相思、怅恨,用柳烟、重帘象征深院浓愁,意境比直陈深了许多。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
这是明疑问、实感叹的开头,“何处去”就是“无处去”,故下文不需作答而直陈下去。
   这种以问开头的手法,比较适用于表达细腻的感情,但名手也能用来表现豪放精神。例如: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苏轼《满庭芳》)
问语似乎平常,答语却出人意外,一问一答特别显得深情而豪迈。

    过片  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什么叫过片?除了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而多数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期间必定要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古人尤其重视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过去写词、评词的人是很重视过片的,特别强调“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张炎)“承上接下”是个总的要求,须要接得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为上。沈义父《乐府指南迷》说:“若才高者方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就是要人们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
    过片的具体作法千模百式,并无成规所循。看唐宋名家词作,比较常用的作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这是最普遍的做法。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意思虽上下紧,但写法上有明显的顿宕,使人一听便知是另起了一段。张炎所特别推崇的姜夔的《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就是这种做法的典范。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人琴思,一声声更苦。
这首词是写由蟋蟀的鸣声而引起幽思的。词有序说明作词的缘起:与张功父会饮,闻壁间有蟋蟀鸣声,乃相约为词。功父先成,辞甚美。姜夔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词的起句就是呼应词序的,突出一个“愁”字,也是全词情调的总括。听功父之词已有愁思,更何况又听到蟋蟀那象私语般的凄清的鸣声。这样,作者一开篇便把愁思与虫声紧结在一起了。接着,作者以寻声探索过渡,转入对蟋蟀悲鸣的刻划。他用机杼声、暗雨声、砧杵声、丝竹声,细致入微地比况虫声,又由这虫声联想到思妇无眠,候馆迎秋,离宫吊月,突出一种孤独、思念的感情,由此回忆到儿时的呼灯灌穴,捉虫为戏,两相对比,越感到幽思无限。这一切都是连缀直下,很难截然分开的。而作者却十分奇妙地抓住了“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为过片。前片尾句已经说到“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为过片。前片尾句已经说到“夜凉独自甚情绪!”在这凄冷的寒夜中独自一人听秋虫悲鸣已经感到难以忍受了;岂料西窗外又传来隐隐约约冷雨敲窗的声音!一个“又”字,既把上下片紧紧连接起来,又使之明显地划成两段,手段确实不凡的。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同样精采。作者先写低头看着那郁孤台下饱含着千千万万宋代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都,丛山苍莽遮断了关切的目光,上片就结束在“山”字上(“可怜无数山”)。接着,下片又从“山”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这两“山”相连的过片,衔接的多么紧凑而节奏又多么分明!
点苍拾翠揽天下  浮白踏青攀顶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7239 小时
主题
645

5258

帖子

1

精华

11万

积分

联都顾问

Rank: 9

UID
13095
经验
1980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72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3
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18:47 | 只看该作者
  另外一类则完全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一路说下去,一气呵成。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就是这样:
   绿树听鵜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提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清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从开头到“算未抵人间离别”,用鵜鴂、鹧鸪、杜鹃的悲鸣渲染出一种亲人将别、依依不舍的动人境界,构成了一个层次。然后就列举了著名的“人间离别”的故事:昭君出塞、庄姜送妾、苏李诀别、易水悲歌,跨越两片,奔腾而下,过片处毫无停歇。这又是一层。最后又回到悲春的啼鸟上面,使首尾呼应,而以“谁共我,醉明月”结尾,表达兄弟间诚挚的感情。刘过的《沁园春·寄辛承旨》、朱敦儒的《鹧鸪天》等都是这种笔法。
   二是异峰突起的写法。与前一种似乎相反,过片处十分鲜明,粗看上去,好象上下片说的是两件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这样的过片,一般都比较峭拔险峻,结句有个明显的对比。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涧双溪楼》就是个好的例子。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簞。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豋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上片写作者俯视剑溪,幻想着取出神剑,以实现杀敌救国的壮志,却受到有权势者的阻挠。上片结句“风雷怒,鱼龙惨”,情调是很苍凉的。可是过片处却出现了一个十分挺拔峻峭的形象:“峡束苍江对起”,把人的视线一下子导向了峰顶的蓝天,接着便吐出了胸中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上片以咏志起首而结于悲愤;下片以抒愤为主而起于激昂。两片界限分明,而被一种对国家前途无比关切而又无能为力的激情贯穿起来。
   三是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句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
上片追念昔日帝王生活的气势,下片哀诉今天囚虏处境的凄凉,一今一昔,一反一正,对比是很鲜明的。过片处,上片一过去连干戈都不知为何物作结;下片突然间作了敌人干戈下的囚虏起首,互相呼应,连得又紧,转得又急,自然亲切,使人感动。陈与义的《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情况近似。上片追忆南渡在西京洛阳过的潇洒岁月,下片抒发如今偏居江南一隅的惆怅之情,而以“二十余年成一梦”作为过片,不仅承先启后,而且定下了全词比较消沉的基调。
    吕本中的《采桑子》是又一种类型: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
   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上下片一正一反,没有明显的过片句子,而以上下片格式上的重复,实现了上下片的联系与区分。
    四是上下片一总一分或上片尾下片头一问一答,其间往往没有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格式本身就决定了上下片既是整体又有区别的关系。
    一总一分的如冯延巳《长命女》,上片尾说“再拜陈三愿”,下片便一一说三愿的内容。
    一问一答有两类,一类如李孝光《满江红》。上片尾句作“舟人道:‘官侬缘底驰驱奔走?’”下片首句说“官有语,侬听取”,直问直答,比较少见。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可以归入这一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
     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另一种是,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而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是就问题而发,呼应上文的。这种写法比较多见。如:
        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销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
     水。身万里。旧社雕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
     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脍美菇香,秋风又起。
                                                   (陆游《双头莲·呈返致能待制》)
上片慨叹“壮志成虚,此身如寄”,深恋故国而飘零万里,结句含泪设问:久日的同志们已四散飘零,青年时在故都的慷慨激昂的斗争生活还有谁记得吗?下文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又把笔锋转回到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用“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作过片。其实,这正是另一种回答方式:在这样一个但求苟安而无所作为的环境中,谁还可能实现当日的怀抱呢?辛弃疾的《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也近乎于此。他上片在抨击南宋那帮权贵苟且误国的罪行的同时,提出了“谁是真正能力挽狂澜的人?“(几人真是经纶手?)“完成平戎事业才是读书人值得自豪的大事,你们懂吗?”(“算是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两个问题。下片没有直接答复,却以“况有文章山斗”起句,对韩南涧发出一连串赞誉。这实际上就是对上片问题的回答:韩南涧就是能力挽狂澜的“经纶手”,就是懂得平戎是大业的“真儒”。

   结尾  再说说结尾。一首词结尾是很要紧的它往往是点睛之笔。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犇马。”煞尾好象要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没有力量行吗?姜夔还总结了几种结尾的情况:
   一是“词意俱尽”,“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
   二是“意尽词不尽”,“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矣。”
   三是“词尽意不尽”,“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
   四是“词意俱不尽”,“不尽中中,固已深尽之矣。”
   沈义父又提出“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或以情结尾亦好。”
   总之,尾句要能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非常重视它,在句法上、音律上特别下功夫。一首好词,开头、过片、结尾是一个整体,必须合起来品味,才能知道它的好处。
(摘自陈震寰著《读词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文略有删节。)
   
点苍拾翠揽天下  浮白踏青攀顶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11-22 19:14 , Processed in 0.0857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