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孙逐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5

帖子

0

精华

50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4539
经验
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4
121
发表于 2008-2-8 23:27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王力先生的确是一位贡献卓著的语言学家。但是贡献再卓著的学者,也难免有个别的疏漏和失误。一旦有了疏漏和失误,因学者的威望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大,客观上造成误导是必然的,这是有铁的事实可以证明的。胡自立先生就是受王力教授“词性必须一致”的误导的典型代表。</FONT></P><P><FONT size=5>胡自立先生身为中国楹联学会网的资深的超级版主和对联终极评委,把王力先生的“词性一致”当成金科玉律,组织了一班人马,成立了《名联体检诊所》,对许多古今优秀名联开刀,仅仅因为一个词的词性不同,就被视为不合格的对联。胡先生的诊断往往误评误判,错误百出〔可参见附件:《鹳雀楼征联部分获奖作品语法问题研究》〕</FONT></P><P><FONT size=5>胡先生把自己的错误百出的《名联体检诊所》的诊断书在几个大型网站张贴,许多读者提出异议和批评〔不仅仅是我孙逐明一人〕,胡先生动辄搬出王力的言论〔不管它正确与否〕来批驳对方的正确意见。还狂妄地声称自己的诊断是“铁律”</FONT></P><P><FONT size=5>〔见《[名联体检诊所]黄鹤楼主楼对联体检报告书》第62楼:胡先生说:“黄鹤楼主楼对联体检报告书,名联体检诊所第一号医案。”是铁案。中国楹联学会想利用所谓《楹联通则》为它翻案,也是做不到的。</FONT><a href="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amp;ID=59432&amp;page=1" target="_blank" ><FONT size=5>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amp;ID=59432&amp;page=1</FONT></A><FONT size=5>。〕</FONT></P><P>
<FONT size=5>胡自立先生之所以这样狂妄地坚持错误,就是因为胡先生自称只遵循“王力法度”,盲从王力先生,无论王力先生的观点是对是错,一律视为金科玉律,并用王力有疏漏的言论来压服对方。</FONT></P><P><FONT size=5>上述铁的事实证明,王力先生的疏漏和失误,客观上的的确确起了误导作用。胡先生之所以对“误导”二字这么强烈反感,就是因为胡先生自己就是受误导的典型代表。</FONT></P><P><FONT size=5></FONT> </P><P><FONT size=5>附:《鹳雀楼征联部分获奖作品语法问题研究》的原文和我的批评:</FONT><a href="http://bbs.zhsc.net/dispbbs.asp?BoardID=167&amp;ID=188348&amp;replyID=&amp;skin=1" target="_blank" ><FONT size=5>http://bbs.zhsc.net/dispbbs.asp?BoardID=167&amp;ID=188348&amp;replyID=&amp;skin=1</FONT></A></P><P><FONT size=5>鹳雀楼征联部分获奖作品语法问题研究
(桂林)胡自立</FONT></P><P><FONT size=5>一,
何必再题诗,有名句千秋,举酒自应多感慨;
已然皆放眼,看黄河万里,登楼犹可拓襟怀。</FONT></P><P><FONT size=5>动词“感慨”对名词“襟怀”行吗?</FONT></P><P><FONT size=5>二,
十万里楼台再穷远目,重看了依山白日,入海黄河,自成天地神游,胜迹无边开朗抱;
五千年风月一寄高怀,更惹来酒胆诗肠,文心画手,并作春秋畅想,豪情旷古起雄篇。</FONT></P><P><FONT size=5>“开朗(形)抱(动)”对“起(动)雄篇(名)”行吗?</FONT></P><P><FONT size=5>三,
立中州而挽两京,握雍豫之枢,风气云凝拥雀阁;
依古渡以连三省,占河山之胜,人文霞蔚壮尧都。</FONT></P><P><FONT size=5>“气”和“云”可凝,有“风凝”的自然现象吗?</FONT></P><P><FONT size=5>四,
沧桑未改牛脾气,
进退还凭铁骨头。</FONT></P><P><FONT size=5>“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与牛脾气何干?与黄河大铁牛何干?</FONT></P><P><FONT size=5>五,
旧事已沉湮,惟存绝唱新声,伴九曲黄河,同驰万里;
名楼重耸峙,正好抒怀纵目,引五洲俊彦,更上一层。</FONT></P><P><FONT size=5>“惟存(动)绝唱(名)新声(名)”对
“正好(副)抒怀(动)纵目(动)”行吗?</FONT></P><P><FONT size=5>六,
登楼弹月,兰雪堂除,西望长安千古地;
把酒吟风,杏花村渡,中流永济一方天。</FONT></P><P><FONT size=5>“长安”对“永济”专用名词相对。
“西望”是动词,“中流”何义?什么词性?</FONT></P><P><FONT size=5>鹳雀楼征楼,是地方政府花重金为名楼征联,会制成匾挂在名楼各处,是否代表当今楹联界最高作品另当别论,起码也要是及格作品,以上作品是否能过以语法观察对联这一关值得商榷,如果不及格就不是挂多久的问题,是一天都不能挂的。</FONT></P><P><FONT size=5></FONT> </P><P><FONT size=5>我的批评:</FONT></P><P><FONT size=5>这个错误百出的帖子还堂而皇之挂在这里,难道不需要检讨吗?</FONT></P><P><FONT size=5>原文:</FONT></P><P><FONT size=5>1
何必再题诗,有名句千秋,举酒自应多感慨;
已然皆放眼,看黄河万里,登楼犹可拓襟怀。</FONT></P><P><FONT size=5>动词“感慨”对名词“襟怀”行吗?</FONT></P><P><FONT size=5>孙逐明按:
按照教学语法体系,“自应多感慨”对犹可拓襟怀”的词性和语法结构是:
自〔副词状语〕应〔能愿动词+〕多〔动词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22
发表于 2008-2-8 23:34 | 只看该作者
<P>如果只采用一套语法体系来分析词性,当然遵循了“一贯性原则”。比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和《古代汉语》里面具体的词性分析,是采用马建忠的词本位语法体系分法,这样作,的确是遵循了一贯性原则。</P><P>--------</P><P>实际情况并不是孙老师所说,而是:</P><P>一、王力在《汉语诗律学》说的是:本书里所用语法上的术语,多依照著者另一书《中国现代语法》。</P><P>二、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教学参考意见:</P><P>(4)关于语法的教学问题</P><P>有的同志批评说,本书的语法讲得太零碎,不全面,不系统。希望我们讲得更详细些。</P><P>这也是教授法的问题。我们把古汉语的语法讲得比较简单,是假定学生先字学习了现代汉语语法。古今语法差别不大,古今相同语法不必再讲……。</P><P>(5)关于语法体系问题</P><P>有的同志认为,本书讲语法时,应该采用中学课本的暂拟语法系统。特别是师范学院,在别的课程中用的是暂拟语法系统。在古代汉语这一课程中用的是另一语法体系,非常不便。</P><P>我们认为,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不用王力的语法体系,是说不过去的。况且本书涉及的语法体系(如以“之”为介语,“所”字为代词)并不是王力自己的语法体系,而是马建忠以及许多语法学家的语法体系。讲课教师如果认为不合适,可以改用暂拟语法系统或其它语法体系。在语法问题上,应提倡百家争鸣。</P><P>三、在这本书中,王力注:……我在这里声明一句,我没有放弃我的语法系统。</P><P>以上三点,第一是教授法问题,第二是提倡百家争鸣,第三是王力没有放弃我的语法系统。</P><P>孙老师的“失误一说”是没有道理的。“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和《古代汉语》里面具体的词性分析,是采用马建忠的词本位语法体系分法”不知是何道理。</P><P>孙老师完全可以自已选用一套体系,我们期待!但最好不要无中生有的攻击王力。</P><P>
</P>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5

帖子

0

精华

50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4539
经验
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4
123
发表于 2008-2-8 23:47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胡先生问:<FONT color=#bb5c44>“王力先</FONT><FONT color=#d52b2b>生在《汉语诗律学》和《古代汉语》里面具体的词性分析,是采用马建忠的词本位语法体系分法”</FONT><FONT color=#000000>不知是何道理。</FONT></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这个问题胡先生自己去查资料吧,不止一篇文章有论述呢。我不可能不断地给胡先生当资料员。</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24
发表于 2008-2-8 23:54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湖南孙则鸣</I>在2008-2-8 23:47:45的发言:</B>

<P><FONT size=5>胡先生问:<FONT color=#bb5c44>“王力先</FONT><FONT color=#d52b2b>生在《汉语诗律学》和《古代汉语》里面具体的词性分析,是采用马建忠的词本位语法体系分法”</FONT><FONT color=#000000>不知是何道理。</FONT></FONT></P>
<P><FONT size=5></FONT></P>
<P><FONT size=5>这个问题胡先生自己去查资料吧,不止一篇文章有论述呢。我不可能不断地给胡先生当资料员。</FONT></P></DIV>

无理无据之说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25
发表于 2008-2-8 23:55 | 只看该作者
<DIV glow(color="#9898BA" ,strength="2" ); FLOAT: left; WIDTH: 120px?><B><FONT color=#ff0000>金锐</FONT></B></DIV><DIV left; WIDTH: MARGIN: 3px; 23px; TEXT-INDENT: 0px?><img src="http://www.duilian.cn/bbs/skins/hse/Male.gif">
   <P>  看了一下上面给出的名联会诊的地址,一种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很好很强大。</P><P>  我本来以为我在网络上只会有在天大师一个偶像,今天见到了这个地址,立刻感觉到了自己井底之蛙的渺小,胡先生的点金成铁手当和在天大师的气韵指数浑圆功并称联坛双杀,转子不传女的武林秘籍,堪为乱炖名联的必杀技是也。</P></DIV><B></B>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5

帖子

0

精华

50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4539
经验
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4
126
发表于 2008-2-9 09:31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高山耕棘石</I>在2008-2-8 23:54:47的发言:</B>


无理无据之说</DIV>
<P>
<P><FONT size=5>是无理无据么?

请看资料:</FONT></P>
<P><FONT size=5>1、首先看王力的《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教学参考意见里说得很清楚:</FONT></P>
<P><FONT size=5>我们认为,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不用王力的语法体系,是说不过去的。<FONT color=#ff0000>况且本书涉及的语法体系(如以“之”为介语,“所”字为代词)并不是王力自己的语法体系,而是马建忠以及许多语法学家的语法体系。</FONT>讲课教师如果认为不合适,可以改用暂拟语法系统或其它语法体系。在语法问题上,应提倡百家争鸣。</FONT></P>
<P><FONT size=5>而马建忠的语法体系是典型的“词本位”语法体系。可参见《词本位语法》一文〔</FONT><a href="http://www.xbmu.edu.cn/kjxz/NCourse/xiandaihanyu/new/content/fulu/05/main06-01.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http://www.xbmu.edu.cn/kjxz/NCourse/xiandaihanyu/new/content/fulu/05/main06-01.htm</FONT></A><FONT size=5>〕</FONT></P>
<P><FONT size=5>由此可见,王力的《古代汉语》的词类分析采用了马建忠的词本位分析法。</FONT></P>
<P><FONT size=5>2、再看看王力的《汉语诗律学》的语法体系</FONT></P>
<P><FONT size=5>的确,王力在《汉语诗律学》说的是:本书里所用语法上的术语,多依照著者另一书《中国现代语法》。</FONT></P>
<P><FONT size=5>但是单就对于词类分析标准来说,王力先生在这里仍然主要沿袭了《古代汉语》的词本位词类分析法。</FONT></P>
<P><FONT size=5>汉语词类分类标准有三条:1、意义标准;2、形态标准;3、语法功能标准。</FONT></P>
<P><FONT size=5>《马氏文通》的词本位分析法区分词类主要根据词的意义标准。
《黎锦熙》的句本位分析法区分词类主要根据词在句子里面的语法功能。
现代教学语法体系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则采用三结合的综合判断标准。</FONT></P>
<P><FONT size=5>而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纲要》均主要根据意义标准区分词类,有资料为证:</FONT></P>
<P><FONT size=5>王力、吕叔湘在分类标准上基本以意义为主。王力说:“中国语里,词的分类,差不多完全只能凭着意义来分。就意义上说,词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实词,它们的意义是很实在的,它们所指的是实物,数目,形态,动作等等;第二类是虚词,它们的意义是很空灵的,独立的时候它们几乎没有意义可言,然而它们在句子里却有语法上的意义。”(《中国语法纲要》第43页,开明书店1946年4月初版)由此可见,王力所说的意义对实词来讲是词汇上的意义,对虚词来讲则包括语法上的意义。吕叔湘也主张把词“按意义和作用相近的归为一类”(《中国文法要略》第16页),虽说已强调“作用”,但在具体分类时仍以意义为主。上述观点,基本上还是套用旧说,因而意义不是很大。〔《汉语词类研究述评》</FONT><a href="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amp;ID=73671&amp;page=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amp;ID=73671&amp;page=1</FONT></A><FONT size=5>〕</FONT></P>
<P><FONT size=5>最后,多数学者取得了相对一致的意见,提出了区分词类的一般标准:(1)词汇意义(概念的范畴);(2)形态标准(包括构形性质和构词性质的);(3)句法标准(词在句中的作用或功能、词的组合等)。这样就比较圆满地解决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前提问题。〔《汉语词类研究述评》〕</FONT></P>
<P><FONT size=5>由此可见,无论是王力的《古代汉语》还是《汉语诗律学》,其词类分析法都是与黎锦熙的句本位分析法背道而驰的,不能同时采用这两种背道而驰的词类分析法,否则就违背了语法分析的最基本原则:一贯性原则。
</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27
发表于 2008-2-9 16:14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湖南孙则鸣</I>在2008-2-9 9:31:03的发言:</B>
<P>
<P><FONT size=5>是无理无据么?

请看资料:</FONT></P>
<P><FONT size=5>1、首先看王力的《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教学参考意见里说得很清楚:</FONT></P>
<P><FONT size=5>我们认为,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不用王力的语法体系,是说不过去的。<FONT color=#ff0000>况且本书涉及的语法体系(如以“之”为介语,“所”字为代词)并不是王力自己的语法体系,而是马建忠以及许多语法学家的语法体系。</FONT>讲课教师如果认为不合适,可以改用暂拟语法系统或其它语法体系。在语法问题上,应提倡百家争鸣。</FONT></P>
<P><FONT size=5>而马建忠的语法体系是典型的“词本位”语法体系。可参见《词本位语法》一文〔</FONT><a href="http://www.xbmu.edu.cn/kjxz/NCourse/xiandaihanyu/new/content/fulu/05/main06-01.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http://www.xbmu.edu.cn/kjxz/NCourse/xiandaihanyu/new/content/fulu/05/main06-01.htm</FONT></A><FONT size=5>〕</FONT></P>
<P><FONT size=5>由此可见,王力的《古代汉语》的词类分析采用了马建忠的词本位分析法。</FONT></P>
<P><FONT size=5>2、再看看王力的《汉语诗律学》的语法体系</FONT></P>
<P><FONT size=5>的确,王力在《汉语诗律学》说的是:本书里所用语法上的术语,多依照著者另一书《中国现代语法》。</FONT></P>
<P><FONT size=5>但是单就对于词类分析标准来说,王力先生在这里仍然主要沿袭了《古代汉语》的词本位词类分析法。</FONT></P>
<P><FONT size=5>汉语词类分类标准有三条:1、意义标准;2、形态标准;3、语法功能标准。</FONT></P>
<P><FONT size=5>《马氏文通》的词本位分析法区分词类主要根据词的意义标准。
《黎锦熙》的句本位分析法区分词类主要根据词在句子里面的语法功能。
现代教学语法体系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则采用三结合的综合判断标准。</FONT></P>
<P><FONT size=5>而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纲要》均主要根据意义标准区分词类,有资料为证:</FONT></P>
<P><FONT size=5>王力、吕叔湘在分类标准上基本以意义为主。王力说:“中国语里,词的分类,差不多完全只能凭着意义来分。就意义上说,词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实词,它们的意义是很实在的,它们所指的是实物,数目,形态,动作等等;第二类是虚词,它们的意义是很空灵的,独立的时候它们几乎没有意义可言,然而它们在句子里却有语法上的意义。”(《中国语法纲要》第43页,开明书店1946年4月初版)由此可见,王力所说的意义对实词来讲是词汇上的意义,对虚词来讲则包括语法上的意义。吕叔湘也主张把词“按意义和作用相近的归为一类”(《中国文法要略》第16页),虽说已强调“作用”,但在具体分类时仍以意义为主。上述观点,基本上还是套用旧说,因而意义不是很大。〔《汉语词类研究述评》</FONT><a href="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amp;ID=73671&amp;page=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5>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2&amp;ID=73671&amp;page=1</FONT></A><FONT size=5>〕</FONT></P>
<P><FONT size=5>最后,多数学者取得了相对一致的意见,提出了区分词类的一般标准:(1)词汇意义(概念的范畴);(2)形态标准(包括构形性质和构词性质的);(3)句法标准(词在句中的作用或功能、词的组合等)。这样就比较圆满地解决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前提问题。〔《汉语词类研究述评》〕</FONT></P>
<P><FONT size=5>由此可见,无论是王力的《古代汉语》还是《汉语诗律学》,其词类分析法都是与黎锦熙的句本位分析法背道而驰的,不能同时采用这两种背道而驰的词类分析法,否则就违背了语法分析的最基本原则:一贯性原则。
</FONT></P></DIV>
<P>
<P><FONT size=6>语法系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问题,何来失误之说?孙老师哗众取宠了</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9 16:15:58编辑过]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5

帖子

0

精华

50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4539
经验
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4
128
发表于 2008-2-9 16:18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  
  第三段原文: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等职。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著述上千万字。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
  
  点评:  
  本段引用了学术界对王力先生的评论,没有掺杂陈先生个人的论述。因此这一段是全文中少有的没有常识性错误的段落。
  
  第四段:  
  
  王力虽然没有专门写过对联的文章,但他在对仗理论上的论述很多,不仅具有独创性,而且最早将现代语法的概念引入对联格律。王力的对联理论,集中反映在《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和《古代汉语·骈体文构成》等著作中,这些著作的发表年代,正是“汉语语法”的制订年代,甚至早于“汉语语法”的颁布时期。王力为什么只在诗、词、骈、赋中论述对联,而没有单独写对联文章?据我猜想,大概是受老师梁启超的影响。因为梁启超先生早在1924年就声称:“对联不过是附庸的附庸”。后来程千帆先生也说:“对联被文史学家们一致同意开除了”。对联既然已被“一致同意开除了”,当然只能充当诗、词、骈、赋的“附庸”。不幸王力已经作古,如果先生还健在,看到今天对联发展的大好局面,他一定能和程千帆先生一样(程先生也已作古),站出来为对联“平反”的。
其实,对联(包括对句)和诗、词、骈、赋的关系,也有两种理解:从消极意义理解,对联附属于诗、词、骈、赋,是这些文体的附庸;从积极意义理解,是对联(或对句)向诗、词、骈、赋进行了渗透,而且这种渗透早已超出诗、词、骈、赋的范畴。试想,如果没有对联,中国的诗词是什么样子?(例如律诗中的对句)。如果没有对联,中国的小说是什么样子,(例如章回小说的题目)。如果没有对联,中国的戏剧是什么样子?(例如唱词中大量的对偶句)。甚至可以说,没有对联的存在,就没有中国特色的文学。</FONT></P><P><FONT size=4>  1、这些著作的发表年代,正是“汉语语法”的制订年代,甚至早于“汉语语法”的颁布时期。</FONT></P><P><FONT size=4>  ——“汉语语法的制订年代”一语又犯了常识性错误,前面已有论述。</FONT></P><P><FONT size=4>  2、其实,对联(包括对句)和诗、词、骈、赋的关系,也有两种理解:从消极意义理解,对联附属于诗、词、骈、赋,是这些文体的附庸;从积极意义理解,是对联(或对句)向诗、词、骈、赋进行了渗透,而且这种渗透早已超出诗、词、骈、赋的范畴。试想,如果没有对联,中国的诗词是什么样子?(例如律诗中的对句)。如果没有对联,中国的小说是什么样子,(例如章回小说的题目)。如果没有对联,中国的戏剧是什么样子?(例如唱词中大量的对偶句)。甚至可以说,没有对联的存在,就没有中国特色的文学。</FONT></P><P><FONT size=4>  ——网友海若指出:“这种把对偶修辞与对联文体混为一谈的说法,实在让人晕的找不到北。”
  一散人先生说得更透彻:“这个错得有点儿离谱。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对联可以算作一种文学体裁,把这两者混为一谈是不妥的。朱承平先生的《对偶辞格》里,在‘搜集374个传统偶格的基础上’,‘总结出99种对偶辞格’。对偶这种修辞手法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并运用,而对联无论如何是追溯不到先秦去的。”
  
  第五段原文:</FONT></P><P><FONT size=4>  王力虽然没有论述对联的专著,但翻阅《汉语诗律学》就会发现,一本上千页的厚书,名义是讲“诗词”格律,其实讲述对仗规则的内容占据了一大半。所以将《汉语诗律学》加上《骈体文构成》,看作是王力的“对联学”专著,也是可以的。
  
  点评:
  
  根本不符合事实。《汉语诗律学》共五章,第一章为近体诗,第二章为古体诗,第三章为词,第四章为曲,第五章为白话诗和欧化诗。只有第一章第十三十四小节论述对仗,其它小节以及后面接连四个章节里,绝大部分内容与对仗毫无干系。《汉语诗律学》白纸黑字俱在,大家可以查的。
  陈教授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竟然不顾事实,甚至信口开河地竭力地夸大王力研究对仗的篇幅,把《汉语诗律学》看成是对联学,陈教授的文章的可信度于此可见一斑。
  
  第六段原文:    
  特别突出的是,王力先生在阐述对仗规则时,既照顾传统的“同门类相对”,又将现代语法概念大量引进对联。在对仗门类中,王力划分的门类十分完备,共11类28门,其中第四类中的“文具门”、“文学门”;第九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29
发表于 2008-2-9 16:5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能够形成对仗对称的基本方式有三种:
一是“字类相同”,二是“词类相同”,三是“语法结构一致”〔这三种方式有交叉现象〕。
从形成对称美感的力度来看,“字类相同”最高,“词性一致”次之,“成分相同”最次。
当“字类相同”、“成分相同”、“成分相同”不能兼顾的时候,力度最强的“字类相同”具有优先权,“词性一致”次之,“成分相同”最次。
以阮元为杭州贡院所撰的名联为例:
<P>下笔千言〔名〕,正槐子黄时,桂花香里;
出门一笑〔动〕,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P>
<P>此联的首句,当我们初读它们的时候,第一直观感性印象必定是“言、笑”词汇意义的同类相关和“千、一”词汇意义的强烈对比。这里的“千、一”已不是确切的数量实指,而是“多”与“少”的对比;它给我们强烈感觉是:在屋子里面是“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地写文章,出得门来,是“欣欣然地微微一笑”,一位满腹经纶又洒脱的诗人形象便跃然纸上。除了有语法分析癖好的人,有谁还会去注意什么“名动形”“主谓宾”呢?

---------------</P>
<P><FONT size=6>请问孙老师:“千言”对“一笑”是“字类相同”,“词类相同”,“语法结构一致”中的那一种?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9 16:58:19编辑过]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30
发表于 2008-2-9 17:42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4>中国楹联学会网国粹论坛的胡自立版主飞舞“对联必须一致”的大斧……。
---------
</FONT><b><FONT size=6>请问孙老师“对联必须一致”是什么东西,我自已都搞不懂!</b></FONT>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5

帖子

0

精华

50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4539
经验
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4
131
发表于 2008-2-9 17:49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高山耕棘石</I>在2008-2-9 17:42:45的发言:</B>
<FONT size=4>中国楹联学会网国粹论坛的胡自立版主飞舞“对联必须一致”的大斧……。
---------
</FONT><B><FONT size=6>请问孙老师“对联必须一致”是什么东西,我自已都搞不懂!</B></FONT></DIV>
<P>是我有疏忽,漏掉了两个字,特此更正:<b><FONT size=6>“对联必须词性一致”。</FONT></b></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5

帖子

0

精华

50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4539
经验
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4
132
发表于 2008-2-9 17:5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高山耕棘石</I>在2008-2-9 16:53:20的发言:</B>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能够形成对仗对称的基本方式有三种:
一是“字类相同”,二是“词类相同”,三是“语法结构一致”〔这三种方式有交叉现象〕。
从形成对称美感的力度来看,“字类相同”最高,“词性一致”次之,“成分相同”最次。
当“字类相同”、“成分相同”、“成分相同”不能兼顾的时候,力度最强的“字类相同”具有优先权,“词性一致”次之,“成分相同”最次。
以阮元为杭州贡院所撰的名联为例:

<P>下笔千言〔名〕,正槐子黄时,桂花香里;
出门一笑〔动〕,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P>
<P>此联的首句,当我们初读它们的时候,第一直观感性印象必定是“言、笑”词汇意义的同类相关和“千、一”词汇意义的强烈对比。这里的“千、一”已不是确切的数量实指,而是“多”与“少”的对比;它给我们强烈感觉是:在屋子里面是“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地写文章,出得门来,是“欣欣然地微微一笑”,一位满腹经纶又洒脱的诗人形象便跃然纸上。除了有语法分析癖好的人,有谁还会去注意什么“名动形”“主谓宾”呢?

---------------</P>
<P><FONT size=6>请问孙老师:“千言”对“一笑”是“字类相同”,“词类相同”,“语法结构一致”中的那一种?
</FONT></P>
</DIV>
<P>
<P><FONT size=5>胡先生,对于我俩的讨论,我有一个请求,您对我的质疑,我应当认真正面回答,而不转移论题,或是避而不答,或是给对方扣一顶大帽子,不了了之;而我对先生的质疑,也希望先生也认真正面回答,而不转移论题,或是避而不答,或是给对方扣一顶大帽子,不了了之。这样才有利于理论的澄清。</FONT></P>
<P><FONT size=5>这个条件应当是很公平的。</FONT></P>
<P><FONT size=5>如果有一方违背这一公平的条件,另一方有权利不理睬对方的胡搅蛮缠。</FONT></P>
<P><FONT size=5>下面我正面回答您的问题。在我回答之后,也请您回答我对您的几次质疑:1,您仅凭一个词的词性不对,就把许多优秀的对联列入不合格的对联,这种判断方法是不是正确?请说明理由。2、我批评您在分析词性的时候,同时采用了不能相容的不同的语法体系,违背了语法分析的“一贯性原则”,您是不是犯有这样的错误?你怎么解释您的方法?</FONT></P>
<P><FONT size=5>如果您对我的质疑不作正面回答的话,以后我有权利不理睬您的纠缠。</FONT></P>
<P><FONT size=5>现在回答您的质疑:</FONT></P>
<P><FONT size=5>它们属于字类相同。</FONT></P>
<P><FONT size=5>千和一是数目对。〔请查王力《汉语诗律学》第162页〕</FONT></P>
<P><FONT size=5>言和笑是人事门。〔请查王力《汉语诗律学》第158页〕</FONT></P>
<P><FONT size=5></FONT></P>
<P><FONT size=5>现在轮到胡先生回答我的质疑了。</FONT></P>
<P><FONT size=5></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33
发表于 2008-2-9 19:42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dd4822 size=5>下面我正面回答您的问题。在我回答之后,也请您回答我对您的几次质疑:1,您仅凭一个词的词性不对,就把许多优秀的对联列入不合格的对联,这种判断方法是不是正确?请说明理由。2、我批评您在分析词性的时候,同时采用了不能相容的不同的语法体系,违背了语法分析的“一贯性原则”,您是不是犯有这样的错误?你怎么解释您的方法?</FONT></P><P><FONT size=5>---------</FONT></P><P><FONT size=5>你理解错了,我使用的是王力规则。</FONT></P>
<FONT size=5><P><FONT color=#cc5233 size=5></FONT></P><P><FONT color=#cc5233>下笔千言〔名〕,正槐子黄时,桂花香里;
出门一笑〔动〕,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FONT></P><P><FONT color=#cc5233>它们属于字类相同。</FONT></P><P><FONT color=#dd4822 size=5>千和一是数目对。〔请查王力《汉语诗律学》第162页〕</FONT></P><P><FONT color=#dd4822 size=5>言和笑是人事门。〔请查王力《汉语诗律学》第158页〕</FONT></P><P>-------</P><P>孙老师首先判定“言”是名词,“笑”是动词。后又判定“<FONT color=#dd4822>言和笑是人事门</FONT>”是否矛盾了?</P><P>做谓词的动词“笑”前面的“一”是副词,孙老师说是数词,不解!</P></FONT>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34
发表于 2008-2-9 21:15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湖南孙则鸣</I>在2008-2-9 17:49:00的发言:</B>


<P>是我有疏忽,漏掉了两个字,特此更正:<B><FONT size=6>“对联必须词性一致”。</FONT></B></P></DIV>
<P>
<P >词语的相互配对。原则上总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连介词也与连介词相对。(胡自立注:只要相对词的词性相同,与句型无关。)<p></p></P>
<P >凡用作主语、宾语的,一律看成名词。用作定语的,除“之”字隔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被看成一类,相互配对。用作状语的,一般都看成副词。用作叙述句谓语中心词的,一般都看成动词;如果后面不带宾语,那么,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的形容词)被认为同属一类,相为对仗。(胡自立注:不同词性的词相对,与句法成分有关)。<p></p></P>
<P >注释为个人理解,不对请批评!<p></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201 小时
主题
914

4615

帖子

3

精华

6万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0415
经验
1052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2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0
135
发表于 2008-2-9 23:48 | 只看该作者
<P>古汉语真有那么多的语法体系吗?!?!?</P><P>请二位先介绍一下。</P>[em01]孙先生用什么体系?高先生用什么体系?
雅玩清谈隐含事业;闲吟漫识无赖平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主题
86

803

帖子

0

精华

970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7437
经验
970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0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4
136
发表于 2008-2-10 08:52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芭莎</I>在2008-2-9 23:48:30的发言:</B>
<P>古汉语真有那么多的语法体系吗?!?!?</P>
<P>请二位先介绍一下。</P>[em01]孙先生用什么体系?高先生用什么体系?</DIV>
<P>
<P>涉及对仗,我引用都是王力著作。</P>
<P>涉及古汉语,我引用北大张双棣等编著的《古代汉语知识教程》。</P>
<P>现代汉语不能不读,诗联后者受现代汉语教育,有关问题引用冯志纯主编《现代汉语》一书。</P>
<P>至今未见水火不相容问题,具体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各述已见,互相学习。</P>
<P>“体系”在语法界是百家争鸣的事,我反对攻击王力,我这种反对限于谈据说理。</P>

<P>我也关注孙先生的法度用何“体系”。</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10 9:06:31编辑过]

习惯沉思勾股理艰难深入字词林欣然结缘摄影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5

帖子

0

精华

50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4539
经验
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4
137
发表于 2008-2-11 08:41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关于不再在联都雅士会所参与讨论的声明</FONT></P>
<P><FONT size=5></FONT></P>
<P><FONT size=5>拙作《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一文在联都小联迎宾发布后,蒙管理员不弃,转至对联理论研究专版的雅士会所,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既得到了许多朋友的肯定,也受到了不少批评。在此我对于联都的管理员表示感谢,也感谢各位诗友的评论和关注。</FONT></P>
<P><FONT size=5>由于我在联都雅士会所缺乏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不仅不能发新帖,连回自己的帖子也受系统的禁止,以至于不得不改换马甲才能回答朋友们的批评意见。所以,今后我将不再在联都雅士会所参与讨论,如果朋友们对我在雅士会所发布的《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和其它帖子有批评意见,请移驾《中华诗词论坛》或《中国楹联论坛》或《东方诗风论坛》赐教。大凡在雅士会所给我的回帖,不是特殊情况,我一般不会回帖,敬请原谅。</FONT></P>
<P><FONT size=5>《中华诗词论坛》:〔</FONT><a href="http://bbs.zhsc.net/index.asp" target="_blank" ><FONT size=5>http://bbs.zhsc.net/index.asp</FONT></A><FONT size=5>〕
《中国楹联论坛》:〔</FONT><a href="http://www.duilian.cn/bbs/index.asp?boardid=52" target="_blank" ><FONT size=5>http://www.duilian.cn/bbs/index.asp?boardid=52</FONT></A><FONT size=5>〕
《东方诗风论坛》:〔</FONT><a href="http://www.dfsf.com.cn/bbs/" target="_blank" ><FONT size=5>http://www.dfsf.com.cn/bbs/</FONT></A><FONT size=5>〕
</FONT></P>
<P><FONT size=5></FONT></P>
<P><FONT size=5>又,胡自立先生对我的批评意见,我已经在《中华诗词论坛》和《中国楹联论坛》上发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那里去赐教。</FONT></P>
<P><FONT size=5></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11 9:07:1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15

帖子

0

精华

509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4539
经验
7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2-4
138
发表于 2008-2-11 09:02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芭莎</I>在2008-2-9 23:48:30的发言:</B>
<P>古汉语真有那么多的语法体系吗?!?!?</P>
<P>请二位先介绍一下。</P>[em01]孙先生用什么体系?高先生用什么体系?</DIV>
<P><FONT size=5>芭莎君,您的这个回帖是在我发表声明之前发表的,所以我必须回答您的疑问。</FONT>
<P><FONT size=5>我的看法是:</FONT>
<P><FONT size=5>古代人缺乏系统的语法体系,他们写作对仗主要是根据“同门类相对”的原则写作的。</FONT>
<P><FONT size=5>我对于采用什么语法体系研究对仗,没有任何条条框框。</FONT>
<P><FONT size=5>现代语法体系流派繁多,大家在对联中讨论的语法体系〔包括王力采用的语法体系〕,只不过属于传统语法体系中的几个小分支,现代还有许多语法流派,诸如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即使是汉语所采用的传统语法体系,也有很多流派。</FONT>
<P><FONT size=5>我对于采用什么语法体系研究对仗,没有任何条条框框。</FONT>
<P><FONT size=5>我认为可以用现代任何流派的语法体系来研究古人的对仗法度,只是必须有一个前提,我们应当运用现代语法知识来研究古人的理论法度以及创作实践,然后归纳出符合古人的理论特别是创作实践的、更加简单明了、更容易掌握的新法度,新法度必须是尽可能地包容古代的理论和创作实践;而不能根据某种个人的理念演绎出一套新法度,拿来框古人的创作,把那些不符合自己的新理论的作品打入冷宫。后者的做法,好比是用今人的鞋子去衡量古人的脚,把那些穿不进今人的鞋子的古代脚开除“脚籍”一样。</FONT>
<P><FONT size=5>一己之见,仅供参考。</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11 9:06:0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139
发表于 2008-2-12 01:1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5>由于我在联都雅士会所缺乏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不仅不能发新帖,连回自己的帖子也受系统的禁止,以至于不得不改换马甲才能回答朋友们的批评意见。</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5>——联都雅士会所以前是曾经设置了只有取得举人以上头衔,方可进入浏览发贴,不过后来已经解除了,现在大家都可以自由发贴回帖。孙老师所述的情况,我随后调查一下其他联友是否也有过,如果没有,那有可能是孙老师电脑浏览器的问题。</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5>发现什么问题,可随时提出来解决,千万别意气用事,顺祝春节快乐~~~</FONT></P>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8-2-12 13:35 | 只看该作者
试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22 09:21 , Processed in 0.1166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